小谈初中数学教与学

2024-06-20

小谈初中数学教与学(共13篇)

1.小谈初中数学教与学 篇一

初中数学新课改下教与学的思考论文

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是师生间的双向活动。无论是学生的变化、课程的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还是考试的变化都足以引起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改变。因为任何一点变化都可能影响教学成效,教师要时刻紧绷思想井绳,随时准备对教学的实施做出调整,灵活机动地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笔者就初中数学新课改下教与学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反思,以期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1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学”不时地做出反思,使学生以更好的思路和方法进入后一阶段的学习。首先,要求学生作好课堂摘记、作业反思、考试分析等。课堂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使其学习活动有了目标。在作业中认真反思,尤其在教师批改之后,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解题情况,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每次考试之后总结自己的阶段性成果,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定下新思路和新目标。其次,由于课堂教学是学生开展反思的主阵地,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

1)在回顾问题解决后反思,进一步升华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获取知识后反思解决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提炼出应用范围更广的思想。反思所解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

2)在集体讨论探究中反思,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交流,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过程。

3)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劣,解题中不要满足于解对题,而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提高学生思维创造性水平,深化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2加强教师对“教”的反思

1)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改变自己在以往课堂教学中主角的身份,将要讲述的内容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使教学过程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新事物的学习,除了自身感兴趣外,还要使其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和价值。如教学《探索规律》一课时,老师可提出问题:日历的套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方框成立吗?问题的提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改下关于教与学的思考朱宏伟(重庆市开县温汤井初级中学)动机,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一步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这才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真正将课堂的主导权还给了学生,且使整个教学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备课要做到“新、勤、准”。老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成功开好课、引好题,使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情境之中。新,要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勤,老师备课要常备常更新,不可照搬教案,也不可吃老本,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准,老师备课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针对于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唯有准确把脉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药到病除。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老师可紧紧抓住“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教材进行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也更好。另外,老师还可充分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辅助工具开展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尊重个体差异,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基于“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承认差异,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做到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如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老师可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来完成,充分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4)常回顾自己的教学,借鉴他人可取之处。教师应时时回顾自己的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梳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表现,并根据学生日常检测情况对教学做出调整。一节课或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想想这阶段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是否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应时常走出课堂,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吸收有益的养分,尤其是优秀教师的优质课,要学会“拿来主义”,多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这种方式能不能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通过不断的比较和总结会让自己受到很多启发,从而促进教学,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5)科学全面评价每位学生。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要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不以考试成绩的高低单一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而应综合考量、全面观察,才是对学生负责任、有价值的评价。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让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不懈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从而实现评价真正的目的。

2.小谈初中数学教与学 篇二

1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学”不时地做出反思, 使学生以更好的思路和方法进入后一阶段的学习。首先, 要求学生作好课堂摘记、作业反思、考试分析等。课堂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 使其学习活动有了目标。在作业中认真反思, 尤其在教师批改之后, 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解题情况, 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每次考试之后总结自己的阶段性成果, 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定下新思路和新目标。其次,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生开展反思的主阵地, 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1) 在回顾问题解决后反思, 进一步升华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获取知识后反思解决过程, 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 提炼出应用范围更广的思想。反思所解问题的结论, 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2) 在集体讨论探究中反思, 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交流, 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过程。3) 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 体验优劣, 解题中不要满足于解对题, 而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通过这一评价过程, 提高学生思维创造性水平, 深化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2加强教师对“教”的反思

1) 摒弃旧的教学观念, 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改变自己在以往课堂教学中主角的身份, 将要讲述的内容编好“剧本”, 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 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 使教学过程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新事物的学习, 除了自身感兴趣外, 还要使其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和价值。如教学《探索规律》一课时, 老师可提出问题:日历的套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方框成立吗?问题的提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 一步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这才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真正将课堂的主导权还给了学生, 且使整个教学氛围轻松愉快, 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 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 备课要做到“新、勤、准”。老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 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才能成功开好课、引好题, 使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情境之中。新, 要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 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 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勤, 老师备课要常备常更新, 不可照搬教案, 也不可吃老本, 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准, 老师备课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 针对于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 运用新的教育理念, 唯有准确把脉才能对症下药, 从而药到病除。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 老师可紧紧抓住“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 对全章教材进行整合, 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 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也更好。另外, 老师还可充分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辅助工具开展教学, 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 尊重个体差异, 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基于“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并承认差异, 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 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 做到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 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 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 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如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 老师可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 并让学生交流评议, 这样有能者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来完成, 充分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4) 常回顾自己的教学, 借鉴他人可取之处。教师应时时回顾自己的教学,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及时梳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表现, 并根据学生日常检测情况对教学做出调整。一节课或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束后, 教师应想想这阶段总体设计是否恰当, 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教学目的是否达到, 学生是否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 教师还应时常走出课堂, 看看外面的世界, 多吸收有益的养分, 尤其是优秀教师的优质课, 要学会“拿来主义”, 多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 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 这种方式能不能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 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相同。通过不断的比较和总结会让自己受到很多启发, 从而促进教学, 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5) 科学全面评价每位学生。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要淡化考试的功能, 淡化分数的概念, 不以考试成绩的高低单一地对学生做出评价, 而应综合考量、全面观察, 才是对学生负责任、有价值的评价。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原则。让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 不懈地追求, 不断地探索和攀登, 从而实现评价真正的目的。

摘要:教学是老师教, 学生学的一个过程, 是师生间的双向活动。教师要时刻紧绷思想井绳, 在新课改下善于培养学生对“学”进行反思, 并加强自己对“教”的反思, 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实施做出调整, 灵活机动地完成整个教学任务, 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学习,反思,教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洪.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探究性教学[J].新课程:教研版, 2010 (04) .

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教与学 篇三

关键字;新课改 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和学主要是围绕数学教材而展开的互动过程,教和学是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需要沟通和合作。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其答案,只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去动手动脑进行探索,最终解决数学问题。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感悟、尝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二、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索过程

新课改倡导教学民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是为了不教,教和学的统一的整体。教学过程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渠道,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都要围绕素质教育,并且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科学知识是一个不断改组的过程。在新课改下,應该把学习过程看做成为知识再加工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构建,在探究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各种能力。教师要把这种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去,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尽量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思维方式,通过巩固训练,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真正会学。学生的预习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多大的实效。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课堂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要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当前,很多学生都不善于读数学书,对数学知识和概念掌握大都靠死记硬背。他们把这些概念背的滚瓜烂熟,但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读法指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技巧,在读书的时候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可以先浏览一遍,弄清楚所学内容的枝干,然后做好批注,大概了解所学内容的重难点,有疑问的地方要打上问号。最后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定理反复去体会和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带着疑问认真听课。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数学教学过程平等、愉快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合作、探究、挑战、提高。新课程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了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和探究者。

有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尊重,真诚交流,如果教师居高临下,不能和学生真诚沟通不再是一个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课,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是真情的流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爱心教育就是指教师对学生充满期待,善于用激励的方式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作为教师,要把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贯穿到这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而让学生把这种期望 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用赞美的语言和态度对待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找学生的优点,培养他们的特长,给他们成功和表现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实现学生在已有学习水平上的提高。

五、教学过程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

要想让合作交流不再流于形式,教师的角色很重要,需要教师把活动组织好,把活动的节奏把握好,在合作探究的时候,还要让学生会合作,掌握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恰当的手段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不能顾此失彼,合作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共同进步,因此,教师要以团队的成绩来衡量他们,促进学生互帮互助,互相督促,最终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探究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对一些概念和定理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渐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如果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学生就愿意给老师交流,就能主动向他倾吐心声,老师也就有了真正了解学生的机会。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就不会成功;同样,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就会漫无目的,枯燥无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4.《初中地理“教与学”微课展播》 篇四

观看了《初中地理“教与学”微课展播》这门课,其中河流这一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接下来我谈谈我的观后感。

微课展播中的这一节课,整体性很强。设计者在教学中分设了四站:第一站:走近黄河。设计者选用大量典型的图片从黄河源头开始一直到不同河段的典型景观、以及黄河下游一些历史文化景观,让学生直观的认识黄河,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站:感悟黄河。这一站,设计者将黄河源头、注入的海洋、流经的平原、上、中、下游的分界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黄河有初步的认识。第三站:了解黄河。黄河的水患灾害引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第四站:治理黄河。分为两部分图说黄河展示黄河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献计献策环节介绍了治理黄河的措施。

整节课设计环节紧凑,引人入胜,整体性很强。简洁明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采纳。美中不足,这节课在凌汛形成的示意图展示中,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应将孟津改成桃花峪就更为完善了。

5.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与学 篇五

在教研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自读课教学存在问题较大,好多老师随意性很大,有的一概不管;有的跟讲读课一样,面面俱到。要处理好自读课教学我想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明确目的。自读课是教读课的必要补充,是对教读课中所涉及重点语文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巩固。因此,自读课的教学目的,首先是增加学生在知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积累。如《巴黎的桥》、《吴门桥》、《母亲架设的桥》,每一篇里关于桥的种种介绍、描绘、思考,都是对学生知识面的一个拓展,其中关于桥的描绘、说明,更以各自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说明的作用,说明的不同方法及说明的角度等等有关说明文的语文知识及其在写作中的具体运用。《羚羊木雕》、《散步》则是让学生认识家庭、社会等种种关系及其中真善美的。这些课文对学生全面深刻思考社会、认识生活,直至能以自己的方式反映生活这一系列的知识积累都会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由此,任何理由的“不读”都是不可取的,但又绝不能因此变“自读”为“教读”。其次,“自读”的又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认识的基础上,提高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任何“填鸭式”的主观的教和“录音机”式的被动学,在自读课的教学中是不科学的,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和单元的特点创造与之相适应的自读课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带问题阅读,最后小组讨论解决)、以生代师法(由学生代替老师备课、精讲)等。所以说,在处理自读课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目的,施之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二、抓住特点。与其教学目的相一致,自读课在选篇上也表现出明显的特色。首先是“浅”,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思想、内容,自读课都相对浅显易懂,连《回声》、《影子的故事》一类专业性较强、较难理解的说明文,也由于其生动活泼、浅近易懂的语言表达使文章极为明白易读。明确了这一特点,教师尽可大胆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以真正培养他们的能力。同时,还有选篇的“近”与“新”,即在文章的立意、选材、表达方式上的新颖独特和思想内容上尽可能地贴近现实。《散步》中细节的精心设计和立意贴近生活,会引发学生自读的兴趣;《回声》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说明文的枯燥在这里荡然无存;《理解,应该是双向的》更是每个中学生都不只一次思考和苦恼的。所有这些,一旦被学生领悟,便使自读变得兴趣盎然,轻松自如。作为教师,明确每一篇课文的特点,并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把握这种特点,显得十分重要。

三、巧教、活学。在“教”的艺术上,没有既定的格式,但最高的标准应该是“巧”。就自读课而言,强调的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师只是做十分必要的引导。如何引、如何导,才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领悟所学的重点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使所学“活”起来,是教师应下功夫思考的问题。最常见的引导方式是启发式提问,比如《第二次考试》自读思考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第二次考试”中的“第二次”指哪次,为什么?为什么不命题为“第三次考试”,这样类似的问题,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在自读前或自读后提出。一般情况下,如学生基础较差,或刚开始这方面的训练,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便于其

6.初中古诗词教与学的技巧 篇六

古诗词是中华悠久文化中最具自然魅力与人文色彩的一道风景线,透过其字字珠玑、浑然天成的词句,我们能窥探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讯息。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词学习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自明。现阶段,古代诗词已作为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已被引入到语文的教学中。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既能做到使学生胜任相应的考试,又能培养其对古诗词的浓厚学习兴趣。面对这个问题,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初中古诗词的教与学的技巧,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掌握诗词基本常识,了解诗词写作背景

对于初中生而言,古诗词的学习,已经不再陌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到诗词,但是诗词作为一种独具一格的文学表现形式,它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及音韵的选择特别苛刻。鉴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并且其知识接受能力也相对提高,对诗词基本常识的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在开展诗词教学前,应当普及相关的诗词常识,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写作方法。例如,律诗与绝句的定义与区别,音韵的运用与讲究,音节节奏的划分等等。通过系统的讲述诗词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消除对诗词神秘感,提高诗词学习的兴趣与自信。

诗以言志,歌以传情。作为诗词的鼻祖之作《诗经》,更是被司马迁评论为“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每一首诗词的创作,都是诗人对其所处时代的内心感触的抒发。因此,在诗词的学习中,如果想真正领会诗人的精神诉求,最基本的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写作背景。在每一首诗词的学习中,教师应向学生讲述相关历史背景,使学生对诗人有一个具体客观的历史定位,详尽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的处境与心境,从而避免学生对诗词把握无根、缺乏方位感。将其诗词放在特定的环境中,仔细体会诗人的创作原始发力点,揣摩诗人的创作用意,更能接近诗人心境,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把握关键点能力,快速掌握诗词大意

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诗词关键点的把握能力,通过对诗词关键字句的揣摩,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又能让其体会精炼字句的运用。以初中九年级人教版语文中《使至塞上》的学习为例,词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苍劲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而在这句经典的绘景之句里面,诗人用了简洁平常的“直”、“圆”两字,却到达了意境雄浑、出奇制胜的效果。在浩无边际的沙漠里,一座烽火台上燃起一股浓烟,格外醒目。“孤烟”之后的“直”字,瞬间使景物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却又倍显得孤独。“长河落日圆”,在苍茫的荒漠中,有一条黄河横贯其间,目力所及之处,大漠无边无际,“长”字极为贴切。而“长河”远处,是一轮圆圆的落日,景色大气宽宏,这里的“圆”与“直”都用得逼真传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点的重点把握,通过对此处的学习与理解,能够把诗人所要描述的荒凉萧索的艰苦守关生活,以及雄阔壮丽的塞外风光连为一体,让学生体会到初唐时期,文人墨客面对大唐勃发之势,献身国家边防事业的的雄心壮志。

三、突出诵读过程,实现诗境感悟

叶圣陶老先生讲到:“让学生不断的诵读,要引导他们看作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而不是当成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的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至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因此,在初中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对诗词的诵读,引导学生对诗词节奏、韵脚、音调的把握。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诗词,逐渐升华出自身的体会、情感,在诵读中逐渐清晰诗词的意境,并对其拥有自身的感悟。最后,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情感相合、心灵相通的效果,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从中使学生实现人格、素养、知识的综合提高。诵读作为学生自我呈现诗词境像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的能力有很大帮助,为其未来的写作打下坚实的材料与意象基础。

四、融会整合,触类旁通

7.小谈初中数学教与学 篇七

一、设置疑点, 强化学生主动思考能力

学生只有在碰到问题的时候, 才会主动的去思考.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适当适时的设置一些疑点, 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探索.所谓的设置疑点, 其实就是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最后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进行深入剖析, 在不经意间准确、牢固地掌握新知识.

例如, 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在掌握“a2+b2=c2”这一基本公式的同时, 对其所产生的条件, 即“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a, b表示的是直角边, C表示的是斜边”有更深刻的记忆, 笔者就采用了“给学生设置疑点”的教学思路.为此, 笔者在课堂上讲完勾股定理之后, 设计了这些问题:

问题1:在三角形ABC中, 已知:a=3, b=4, 则c= ()

问题一出, 学生们就异口同声的地回答:“c=5.”

此时, 笔者再问:“确定吗?”学生们开始有点犹豫, 有的说是对的, 有的说不对.此时, 笔者顺势引导, 请认为不对的学生起来解释说明.

学生回答道:“少了一个条件, 三角形ABC必须是直角三角形.”

问题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已知:a=3, b=4, 则c=

) .

学生们又不约而同地回答:C=5.笔者没有做任何表示, 而是看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的经验, 部分学生开始分析题目, 查看勾股定理的条件, 大家都在认真思考着.

终于, 有学生说:“C不一定是斜边.”

笔者追问:“那谁会是斜边呢?”

全班同学又开始进入了新的思考, 此时笔者再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有学生回答案:“a、b、c都有可能是斜边.”

但有的学生马上说:“不对, a最短不可能作斜边.b或c才可能是斜边.”

这样, 在笔者的引导下, 学生意识到了本道题需要分类讨论, 也就能够在日后处理这类问题的过程中, 有了更多的经验, 不至于照本宣科, 生搬硬套.

二、变式演练, 发散学生思维

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上看, 要想改变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旧模式, 就需要通过更为灵活的教学策略去带动学生.事实上, 学生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需要形成多种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够从一个问题, 看到更多的问题, 那说明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 而不是只为解决问题而看问题.

为此, 笔者采用了“变式演练”的教学策略, 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 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比如, 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角的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在解决一系列问题中, 遇到这样常见的问题, “一条直线上有4个点, 图中有几条线段”, 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进行了拓展延伸:

(1) 面内有5个点, 且任意3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你能确定多少条直线;平面内有n行 (n≥2, n为正整数) 个点, 且任意3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试推出共确定多少条直线 (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并归纳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2) 一条直线上有3个点, 有几条线段;一条直线上有n (n≥2, n为正整数) 个点, 有几条线段 (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并归纳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3) 从一个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组成1个角, 在这个角的内部引出1条射线则有几个角;在这个角的内部引出2008条射线则有几个角.并归纳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提出问题后, 笔者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 经过一番讨论后, 个个小组进行了回答.

小组1回答 (第 (1) 题) :

“我们发现这样的规律, 当, n=2时, 可以确定1条直线, 当, n=3时, 可以确定 (1+2) 条直线;当n=4 (任意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以下均是如此情况) 时, 可以确定 (1+2+3) 条直线;当以n=5时, 可以确定 (1+2+3+4) 条直线, 当n=6时, 可以确定 (1+2+3+4+5) 条直线……当平面上有n个点 (n≥2) 时, 可以确定 (1+2+3+4+5+…+, n-1) 条直线.”

事实上, 其他小组的学生也总结出了类似的规律, 笔者在总结学生的回答之后, 再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公式:2 (n≥2, n为正整数) , 这样就达到了本次课堂教学的目的了, 即让学生能够自己探索规律, 找出同类问题的解决之道.而运用类比的思想, 学生也顺利的对其余的2道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得出了相应的规律.

三、总结提问, 强化学生记忆

由于初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 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应的课后作业, 如果只是以作业来让学生强化知识点, 那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 笔者适当的采用“问题总结”的小策略, 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为此, 笔者在课后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能独立解决问题吗?

(2) 通过学习, 你能够掌握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3) 本节课你有哪些体会?

(4) 上述问题中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用这样的形式, 带动学生进行小结, 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 同时又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四、结语

8.初中数学中一些易错问题的教与学 篇八

一、数的概念中出现的问题

在帮助学生学习数的概念时,必须要帮助学生分析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含义,让学生对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进而扩充到无理数,从而完成实数概念。要随时防止和纠正概念上和运算上发生的缺陷和错误。

9.小谈初中数学教与学 篇九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深刻体会到一节成功的课与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是分不开的。

这篇文章介绍了教师首先要实现“两个转变”,其次是做到“一讲p一写p两听p两看p三引p四评p四不教”;对于学生的学要做到“听p说p读p写p画p划p问”。那么,我将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科――英语,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英语是一门语言课,那么就要求学生能用嘴说出来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而在初中阶段,听说读写四要求,听和写用得最多,考试分为听力部分和笔试部分,所以,根据这两点,我的建议如下:

文中提到的教师的两个转变:一是转变备课的角度,二是转变课堂的形式。英语课上,更多的是对话式的讲解练习,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悉心备课,衔接好上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又要衔接好这节课的活动内容;课堂的组织形式也更多的是练习对话,讲解语法点,引导学生拓展延伸,能小组内编造类似的对话。

其次,对于教师“一讲p一写p两听p两看p三引p四评p四不教”,我认为“一讲”放在一节课的课后,对于英语课来说,好像不是很适用,特别是刚接触英语时间较短的初一学生,课前教师适时地引导是非常必要的,留出合适的时间供学生探讨学习;而“两听”对英语课非常实用,听学生的口头展示,包括发音,拼读,语法运用等是否正确。

然而看小组讨论以及评价:小组活动体现了英语学习的整合性,对话性,合作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两看”在小组活动和展示的时候很有必要性,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订正,适时肯定,适时鼓励,让学生有自己的发挥空间;“三引”运用最多的是在学生开始接受新课时的引导,平常自己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每次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时,我就会立即给出解释,这么做确实不妥当,以后在这个方面应该多加注意:等一等,看一看,引一引,试一试;“四评”指的是评状态,评过程,评方法,评结果。以后在这方面应该多加注意,注重过程的评价,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肯定,“四不教”说的非常好,英语大的知识点很好,细碎的很多,以后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的,放手的课堂。

10.小谈初中数学教与学 篇十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是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因此通过学习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师,教育了一届又一届的中学生,他们中有学习好的,数学成绩可以考到130分以上,当然也有学习不太理想的,中考时数学只考了七八十分。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出现这么大的差距,我一直在反思,他们有一样的数学老师,一样的青春活力,学习好的学生也并不比学习差的学生聪明,可是为什么在考试成绩上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现状以及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交流一下我对构建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的实践和研究的一些想法。

一、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的概念及意义

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主要是指师生借助行动研究原理,解决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并努力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促使学生学习过程的合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是说,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手段进行改进,通过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与学反思机制的意义在于:(1)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反思,可以发现自己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中的不足,然后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2)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反思的重点在于教师,教师通过对教学手段、教学态度的反思,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的重点

了解了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的概念及意义,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实践呢?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以及对反思机制的探究,我认为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

1.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反思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因此通过学生对自己是否掌握老师所讲的课堂数学知识点,是否了解与知识点相关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是否领会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主动对自己进行反思,可以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结合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这样做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下册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点时,学生习惯了对于等式方程的求解思维,导致部分学生在对不等式进行乘除运算时忽略了正负号对不等号的影响。如果学生能够及时进行数学思维的调整,就能够快速掌握不等式方程与等式方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教师结合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虽然新课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可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老师是教学的关键。教师通过总结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作业、阶段测试中出现的错题,然后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准确还是做题方法、解题思路不对等,结合错题原因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正。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相关知识点的时候,由于教师已经对所讲知识了然于胸,因此对于相似的概念就一带而过,没有突出重点。教学反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教师主动反思之后还应该相互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反思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三、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策略

在教与学的反思过程中应该注重策略。(1)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课堂是学生与老师互动的主要方式。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例如,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有时候没必要及时回答,而应通过反问以及有限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还有就是针对学生做错的试题,让学生自己整理正确答案,找出出错的原因。(2)反思要有阶段,有计划。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因此对于教学中的反思应该有计划、分阶段进行。在每章知识总结的课堂上进行反思,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后进行反思。这样分阶段有计划的反思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更好地解决问题。

總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构建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的实践与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并通过不断实践提升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池文英.中学反思性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11.高中数学的教与学 篇十一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 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上好每一节数学课,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在中学阶段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本文就在中学数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中, 将几十个学生集于一堂, 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 智力相差悬殊, 教师唯以应付。按以往的“等量, 同速, 同要求”授课, 势必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情况, 这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合格的人才很是不利。这就要求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调整课堂结构, 改进教学方法,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内学有所得, 各展其长, 充分发展个性。教师的教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法而定,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成几个层次, 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 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堂提问和练习分层及课后作业分层。实施分层教学,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重要的是要优化师生关系, 使课堂中有一个师生真诚友好交往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心理, 尊重学生个性,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再者, 分层教学不仅使成绩好的学生更优秀, 更有发挥潜能的空间, 而且也使基础差的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学, 一节课下来自己也有所收获, 有一种成就感, 从而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厌恶数学, 也不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使他们心理平衡, 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 积极向上, 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 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施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实施一段时间后, 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后进生和优秀生, 优秀生更优, 后进生也有一定的进步。对成绩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评价以鼓励为主, 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 增强其自信心;而对进步不明显的学生应多关心、多作引导, 使其充满希望。

其次, 缩短师生距离, 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由于我国传统的尊师重教思想的影响, 师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严肃, 使学生过分紧张, 再加上数学不同于文科, 故事性的内容少, 更加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懈怠, 致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差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是服“苦役”。面对这种现象, 老师可以试着和学生做朋友, 自由地交往、交流、讨论。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讨论, 有时老师甚至可以别出心裁地把课堂搬到野外与学生们一起在明媚的阳光下、柔和的清风中愉悦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增加学习数学的快乐感, 减轻学习压力, 营造欢快的教学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学会一个题的解法后, 把题目的背景改变一下又不会做了。这是由于学生只看到题目的表面现象, 单纯地模仿老师的做法, 不能领会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 难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数学思想方法是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所需的知识, 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包容性, 显示数学特色和贯穿数学学习前后的基本概念、原理、观念和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它, 就能触类旁通。因此, 数学教学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 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最本质的东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率具体知识、具体问题的解法, 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高中数学内容多, 抽象性、理论性强, 盲目地进行题海战术和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要学好数学, 就要认识到数学学科的特点,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许多学生在学习时都是等着老师讲, 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 但老师讲课时又跟不上, 导致一堂课下来, 迷迷糊糊, 似懂非懂。其实课前预习是非常必要的。教材上的大部分内容只要认真去读、去学习, 都能学懂, 不懂的地方标记下来, 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 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同时还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课后复习, 总结归纳。每节课后要利用一些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 否则很快就会遗忘。复习时不要只是简单地重复, 而是要把所学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 使之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每一节、每一章学完后都要进行归纳、整理, 巩固已学会的知识, 解决不懂的知识。

适量练习。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学生总是觉得课堂上听懂了, 但一到独立做题就不会。其原因在于课堂上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 一切都显得很自然, 但是为什么独立做就不会?只有自己动手、动脑去练习, 才能弄懂这样做的原因, 从而培养独立思维和动手的能力。

12.小谈初中数学教与学 篇十二

应用数学问题在当前高校数学教学中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视应用问题为“不好的数学”。至于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和处理学生周围的生活及生产实际问题更是无意顾及。同时学生应用意识也比较淡薄,很多走向社会的学生认为他在高校所学的数学,在他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没有用处”。

众所周知,应用题是数学考试中的必考题,而应用问题取材困难,现成的好的应用问题并不多,为应付考试,急功近利,短期训练是大部分数学教师的“法宝”,他们往往把各

地的一些模拟题用来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但是,由于学生平时很少涉及实际建模问题的解决,这种做法只能事倍功半,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提高。

13.小谈初中数学教与学 篇十三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想看吗?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都想到了哪些词语?

2、出示课题

识记“娲”

1、学生自由回答。

2、齐读课题

3、交流方法

课件大屏幕出示图片

课本插图

检查预习

1、课前同学们借助预习提纲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第二题中的词语,如果你们小组都能准确读出,就请做好。

2、大家在抄写这些词语的时候,有没有需要提醒同学的地方?

3、那么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1、小组合作读出词语。

2、交流抄写词语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预习提示

品读感悟“天塌地裂”的悲惨景象

1、同学们,听,这轰隆隆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赶紧读读第一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谈谈体会。

2、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3、同学们能不能找一找,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这种可怕?

4、从这些词语中,你都看到了怎样可怕的画面呢?

5、创设情境,感受天塌地裂的可怕:看着这样一幅画面,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同学们,看,地面上到处是悬崖峭壁,人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深沟里去,摔得――;远处,熊熊大火已经蔓延到山顶,人们吓得――;瞧那边,水都要淹没房屋了,一位老人被湍急的水流卷走了,只留下拼命地嘶喊――看着这样一幅画面,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6、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情,读出这可怕的一幕!

同学们,灾难来临之前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7、(创设情境,感受灾难前人们的生活:)大自然是如此的美丽,到处充满着明媚的阳光,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孩子们在河边嬉戏玩耍;大人们在田里耕作。

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可如今,大地上再也没有_________,人们再也不能过着__________,只能__________...

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同学们,其实我们的想法就是女娲的心声,既然女娲创造了人类,人类就是她的孩子,现在她的孩子正面处于危难之中,她哪能袖手旁观?那她都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1、读第一自然段,画句子。

2、读句子,谈感受。

3、交流重点词语。

4、想象画面进行交流。

个人读。

5、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画面。

谈感受。

6、齐读

7、谈感受。

课件:声音

课件出示句子

(强调:“黑黑的大窟窿、一道道深沟、熊熊大火”等词语

出示图片

出示图片

出示句子

定向自学

完成自主学习单:

(1)默读课文,思考:女娲为人类做了____件事。

(2)用“---”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3)想一想,这是一位 _______的女娲。

1、出示自主学习单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自主学习单,请依据提示自学课文2.3.4自然段。

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出示自主学习单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看大家学得这么投入,相信一定会有很多收获,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展示交流

集体展示内容:

1、读重点句子。

2、结合关键词谈体会

3、随时根据老师的引导想象画面。

朗读感悟。

1、哪个小组给大家说说你们的收获?

2、让我们继续交流,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找啊找啊”体会女娲找五彩石历尽艰辛,感受女娲的勇敢、善良。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

是啊,同学们,女娲一找就是几天几夜,此时,女娲已经筋疲力尽,随时都会倒下,可是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接读:她又找啊找啊)

此时,天地间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危险到处存在,可是还缺少一种纯青石,她依然――(接读)

同学们,为了找齐五彩石,女娲可能跳进波涛汹涌的大海,也许会被滔天大浪打痛;女娲可能来到陡峭的悬崖边,也许会________;女娲可能来到________,也许会________……

她的双手______,全身________,终于在________。

同学们,让我们边读边想象女娲这一路上得艰辛吧。

引导谈体会:此时,你又有什么话想说?

板书:勇敢、善良

出示句子

重点“找啊找啊”

出示句子

重点“五天五夜”“找、挖、放等”动词

出示图片

拓展升华

课堂总结

上一篇:名著复习专题一下一篇:军训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