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习的民间谚语

2024-11-28

鼓励学习的民间谚语(共14篇)

1.鼓励学习的民间谚语 篇一

陕北民间谚语学习

墙倒众人推,鼓破乱人捶。

十里路上没真言。

官字两个口,是非凭舌头。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东家长西家短,四个蛤蟆八只眼。

一个槽里拴不了两个叫驴。

挣下功劳唐三藏,弄下乱子孙悟空。

树大招风,钱多招祸。

三个婆姨一面锣,五个婆姨一台戏。

是非皆因多开口,烦恼全因强出头。

灯蕊不亮要拔哩,事情不公要说哩。

尽陈古事观异同,不与时人道短长。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庄稼看见别人的好,娃娃看见自己的亲。

儿是娘身一块肉,儿行千里母担忧。

人心掺不得假,眼里揉不得沙。

人不亲行亲。

鱼爱鱼,鸭是鸭,豆角不结葫芦荚。

八十老,亲的小。

一窝狐子不嫌臊。

人在难处想亲人,虎在难处想森林。

不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清油调苦菜,各取心里爱。

恩多了怨深。

同行是冤家。

贼绺有钱的,狗咬可怜的。

世上有三恶,道姑、媒人和蛮婆。

云里的日头,洞里的风,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

狸猫似虎并非虎,恶人装笑并非笑。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志长立。

雁过留声,我过留名。

行行出状无,事事在人为。

和活名望,树活阴凉。

宁穿朋友衣,不戏不朋友妻。

货卖一张皮,人凭一颗心。

脚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影斜。

家贫出孝子,乱世显忠臣。

受人一饭,报人一石。

人小鬼大,腰里别个斧把。

死猪不怕滚水浇。

一个死老鼠,坏了一锅汤。

鸡肥不下蛋,人富就啬皮。

浪子回头金不换。

人怕出名猪怕壮。

官大易奸,官久易贪。

不怕杀人的,只怕递刀的。

自己头上顶着屎,还嫌人家尿臊气,

小人得志攻破天。

一朝天子一朝臣,青年人爱的年轻人。

有恩不报非君子,见死不救枉为人。

好汉眼里火星多,松汉眼里尿水多。

没有老虎胆,不敢进深山。

胆大的吃肉,胆小的跑路。

风吹草帽,水推艾腰。

鸟靠翅膀兔靠腿,人靠智慧鱼靠尾。

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有英雄在后头。

精婆姨忙九月,憨婆姨忙腊月。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罐。

高叫一声哥,少走十里坡。

一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

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出门小三辈。

问遍千家成行家。

痒处自己抓,好处别人看。

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

婆姨不生娃,怪炕的事。

被子窝里拾枕头。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会待的待匠人,不会待的`待丈人。

河里淹死会水的,崖下跌死费事的。

天旱不望圪塔云,人穷不上亲戚门。

年怕中秋月怕半,一日怕的午时饭。

怕处有鬼,痒处有虱。

人没尾巴比驴难认。

七十二行,赶驴的最忙。

雨前盖好房,雨来不着忙。

冷言冷语听不得,冷茶冷饭吃不得。

人穷说胡话,牛乏拉下洼。

马瘦毛长屁股深,穷人说话没有人听。

只说出五关斩六将,不说喝米汤拉一炕。

老鼠攻墙,家贼难防。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小早偷针不教,大时偷金戴镣。

小贫不算贫,老贫贫死人。

铁匠炉旁少站,赌搏场中少转。

赢来的钱财不养家。

宁走十里远,不走一步险。

酒色财气四堵墙,十个撞上九个亡。

天上云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

家里人多心不公,地河里鱼多水不清。

天是蓝的,求人是难的。

才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

做贼不犯回数少,打树不倒茬口小。

2.鼓励学习的民间谚语 篇二

藏族是一个非常喜爱谚语的民族。有两则谚语说:“话无谚难说, 器无柄难拿。”“最可口的酒是甘露, 最悦耳的话是谚语。”只要他们开口说话, 总免不了用精辟深动的谚语。藏族民间谚语源远流长, 时代口耳相传。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恶劣的高寒环境中, 但是他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地活动过程中, 他们总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生存和呼吸, 并根据自己的认识、需要和兴趣将现实世界加以分类, 并赋予意义给予名称, 且以这种方式交流思想, 认识和把握新事物, 又以符号的形式来记录、传承自己的文化。

一、语言形象生动, 修辞丰富巧妙

文学语言要力求形象生动, 使人有入木三分之感。藏族民间谚语正是通过生动形象地语言反映生活, 塑造生动典型的形象, 从而达到如临其境的效果。语言的生动形象, 一方面是因为善于细节描写, 把抽象的哲理物象化, 另一方面是充分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1、通过细节描写使语言形象化

在藏语谚语中, 没有严肃的道德说教, 更没有系统的理论阐释, 许多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都蕴含在那些概括凝练、生动形象的语句中。如:“牛羊装点山野, 五谷打扮田畴”、“冬天不喂牛, 夏天没酥油。”这两则谚语生动形象的反映了牧区生活, 正是依着谚语所反映的游牧文化, 我们才能正切地寻觅体验, 感受藏文化中那意味深长的韵味。在整个藏区, 牧区占三分之二的面积, 且大多处在高寒地带, 为冰雪覆盖之地。

那里有广袤辽阔的草原和水草丰茂的牧场, 勤劳勇敢的藏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聚居于此, 以坚强不屈的毅力创造具有藏民族特色的畜牧文化, 这些文化现象在语言载体上形成了各种表现形式其意义形象深动, 贴近生活。谚语作为文学的一种体裁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生产的基础之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它反映了生活和生产, 又反作用于生活和生产, 这种反作用正是谚语的一个特点。如:“吃肉时刀锋利, 每割一块肉都有味;终身伴侣贤惠, 每说一句话都带笑。”这则谚语所用的比喻就是很有民族特色的。因为牧区吃肉, 正如农区粮食一样, 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又如, 用下雨时无羊毛披毡受雨浇淋的情景, 来比喻父亲被儿子抛弃的惨境, 同样是很有特色的。羊毛披毡是牧民用羊毛赶制成的, 把它披在身上, 既可御寒, 又能挡风防雨。高原上的天气, 往往是瞬息万变, 特别是夏天, 一天之中, 一会儿晴空万里, 一会儿阴云蔽空, 大雨倾盆, 甚至夹着冰雹。有了羊毛披毡, 就可对付这突如其来的风雨。从事游牧生产的人们, 他们的关系不言而喻是与自然环境和牲畜尤为密切。他们在世世代代的农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谚语, 其中既有总结生产劳动的, 也有寓意深刻、启发性很强。

2、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

要使语言的形象需要讲究一些方法, 即善用各种修辞手法, 修辞的目的是美化语言, 使语言形象、生动。在民间谚语中, 藏民善于调动丰富的想象力, 采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艺术手法, 寓意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知识于形象之中, 再现生活, 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在收集的大量民间谚语中运用最多, 值得称道的是比喻。在藏族民间谚语中比喻手法也可谓是俯拾皆是, 它“以物状人, 形象鲜明:以物喻理, 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比喻是各民族谚语中共同艺术特点, 藏族谚语中有云:“话中没有比喻, 语言空洞无味。”由于每个民族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以及文化心理不同, 在谚语中选用的喻体形象也不同, 反映了各民族浓郁的生活气息与风俗民情。藏族民间谚语常常选用贴近藏民族生活的事物作喻体, 其中许多意象取自于藏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雪域高原, 无论是雪山、草原、酥油茶、牛羊等都相伴着藏民生生世世。

如:“口比奶更柔, 心比刺更扎”、“相亲相爱, 如同茶和盐, 汉藏团结像似酥油与糌粑”、“嘴比牛奶还白, 心比木炭更黑”奶酪、牛奶、酥油、糌粑、茶、盐都是藏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物和饮品, 而人们正是运用了这些最常见的事物作具象性比喻来阐明一个道理, 深动、形象地将这些喻意表达出来, 而这些谚语的出现都是与劳动人民平常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分不开的。在长年累月的劳动中, 他们把自己的认识用深动、形象、简短的语句创造成丰富的谚语,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经验总结, 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 也折射出藏民族智慧的光芒。

二、句式整齐多样, 富有美感

藏族谚语在结构形式上大多具有句式多样、形式整齐、音调和谐的特征, 最常用的是排比、对偶、类比等形式, 使谚语富有美感。比如:“湖泊的美在影, 草原的美在花, 高山的美在雪, 孔雀的美在羽” (排比) 、“话太多会乱, 线太长要断” (对偶) 、“贤者用婉言支持, 能像父亲使唤儿子一样;蠢人用恶语辱骂, 恩深的亲人也会成仇敌” (对比) , 这些谚语在形式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上下对称, 显得精确紧凑, 简洁凝练。藏族谚语有一句的、两句的、三句的、四句的, 还有更多句的。其中以两句谚语最常见, 两句谚中的两个句子, 一般都采用对仗手法。比如:“绳不截不断, 粮不种不收。”又如:“单线难织布, 独木不成林。”“单线”对“独木”、“织”对“成”、“布”对“林”都是很工整的。其它如:“满满人生三苦三乐, 长长春日三冷三暖。”等无论是词性、音节、还是节奏都是一一对应的, 看起来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使谚语增添了节奏美和音乐美。

藏族民间谚语是藏族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通过对其艺术特征的分析研究, 使我们感受到藏族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又具有形象生动、朴素自然、句式紧凑明快、言简意赅等艺术特征。它不仅丰富了藏族民间文学, 也为我们研究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总之, 藏语谚语, 从古到今它所揭示的事物包罗万象, 囊括天地, 涉及生活方方面面, 所以, 通过学习谚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 增强我们了解藏民族生产、生活的一些能力。

摘要:藏族民间谚语是群众语言的结晶, 它反映了藏民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以及民族文化, 是民间口头创作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宝藏。因此, 藏族民间谚语是藏族文化建构中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 也是对藏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起着积极推动的因素之一。在收集大量藏族民间谚语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论述了藏族民间谚语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藏族,谚语,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高炳辰.常用藏语谚语词典[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2.

[2]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刷馆, 1983.

[3]祝琬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4.

[4]佟锦华, 庄晶, 格顿珠桑.藏族谚语[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0.

3.农耕文化下的河南民间谚语举隅 篇三

关键词:河南地区;农耕文化;谚语

提到中原地区,谈到中原文化,就离不开“农耕”二字。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从距今约八九千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考古发现中我们就可以判断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开始了农耕实践。农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通过农耕创造出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从此我们摆脱了大自然的完全主宰,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如恩格斯所言:“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河南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农耕文化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大粮仓。直至今日,河南省仍是农业大省,农耕文化依旧深深影响着这片热土,实实在在的庄稼人也一直传承着这份文化,其最鲜明最直接的表现就体现在人们日常交流时随口拈来的民间谚语之中。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是最适合口头流传的通俗性语言载体。祖祖辈辈在农耕生产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是通过语言来传授给后辈,而这种简约却不简单的语言形式是最佳选择,他们短小精悍便于记忆,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封建时代曾为农耕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这些谚语依旧有其现实价值,辅助现代化的农耕生活。

一、体现以农为本,珍爱土地的谚语

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提出了“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历代统治者也多会在春季举行“亲率耕”的仪式以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对封建统治者来说农业上的丰收对维护其统治有重大意义,而对于真正在土里劳作,在土里刨食的庄稼人来说,其对土地的热爱则更加具体和真切。

“地是聚宝盆,有地才有人;地是黄金板,有地就有脸。”

“田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一亩地,三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

“穷人三件宝:老手,薄地,破棉袄。” “人勤地不懒。”

“生意钱,三两年;衙门钱,隔夜完;庄稼钱,亿万年。”

肥沃的土地是万物生发的基础,大地如母亲般孕育了庄稼,并为其萌芽、发荣、结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没有土地就不会有农业生产的收获。“笑脸求人,不如黑脸求土”在进入农耕文明之后,劳动者几乎所有的生存、生活资料都取自于田地,他们深信“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的道理,因而辛勤劳作。大地对劳动者的丰厚馈赠又使得人们对土地无比敬仰,并在一种膜拜心理下创造出了土地神的形象,他们深信土地爷的存在并会举行隆重的参拜仪式。农民将丰收归功于大地的慷慨无私,土地便是他们的信仰,也正因为农耕文化中对土地的依赖,所以民俗谚语中也就自然而然的保留了许多此类谚语。正如“饮水思源”,填饱了肚皮自然也不能忘记了大地的恩惠。

二、丰富的时令气象农谚

春种秋收,农业生产是时令性非常强的劳作,要想获得丰收就必须严格遵守时令节气。“年”字从本是表示谷物一年一熟的意思到现在变成为专有的时间名词,可见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古人观察并记录时间的参照物即是粮食作物的生发状态,因此有关时令气象的谚语自然也是农谚中的大家族。

“菊花开,该种麦。” “嘴哈气,麦下地。”

“枣芽发种棉花,谷雨前后把种下。” “处暑不种田,种田也枉然。”

“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馍锅跑了气。” “布谷声声小麦黄,五月端阳吃新粮。” “清明节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

中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对庄稼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在农民眼中小麦就是“怕正月暖,二月寒、三月霜,四月雾”的娇娘子。如在春暖地热时没有及时撒种播种,或是在该浇灌时错过了灌浆时机,都会导致粮食的减产。地是命脉,粮食是庄稼人的命根,所以勤劳朴实的农民将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化作这一句句生动形象的谚语来做后辈人种粮的指明灯。“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馍锅跑了气”就形象地道出了不守农时带来的不良后果,即粮食颗粒不饱满,像跑了气的馒头一样又瘪又小。即使一年兢兢业业,闯过风风雪雪,到了收获的时节也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芒种立夏,会见亲家不说话”即是描绘了收获时节忙碌的场景。“紧张庄稼,消停买卖,节令不等人”,这些丰富的时令气象农谚既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同时也为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贡献,它们就相当于庄稼人的《论语》、《孟子》,是一部部农业生产的千年经书。

三、河南地区的饮食谚语

在饮食上河南人是随意自然,注重实惠,不过分讲究外在精美的。河南特色的郑州烩面和开封灌汤包都是比较大众化的食品,很多美食形成的历史传说也颇有种乱炖成佳品的意味。细探这种饮食习俗的形成无不与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面条热三遍,拿肉都不换。” “肚是一磨盘,躺下就不饿。”

“不冷捎衣裳,不饥带干粮。” “起脚饺子落脚面。”

河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因而其饮食文化中离不了面食,但河南人不仅爱吃面,更具有的是一种农耕文化影响下的节约意识和未雨绸缪的精神。这种饮食习俗就如河南人的性格一样,豪爽质朴且不拘小节。河南人的节约意识深入骨髓,面条已经剩了又剩,但人们却在吃剩饭中品出了美味与乐趣;河南人未雨绸缪,提前准备的精神也极佳,“不冷捎衣裳,不饥带干粮”,总会碰到的问题不如提前想到与准备。不同于南方地区的游耕文明,中原地帶的农业生产稳定性很强,农民被土地所束缚很少有休闲时光,农忙时妇女小孩也要下田干活,如“说不完的闲话,摘不完的棉花”、“焦麦炸豆,皇姑也下楼”就是讲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的,因而普通百姓家没有时间研究饮食和制作精美细致的食品这是其饮食习俗形成的原因之一。其二,中原地带较少山林,气候条件也不如南方,一进入深秋隆冬,大地就一片萧索,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肚是一磨盘,躺下就不饿”,“穷人最怕过四五月”(四五月份为青黄不接的时段)可见在传统农耕生活下人们忍饥挨饿是常有之事,因而其饮食上就更加在意实惠,没有物质条件去过度关注食物的精美,人人都有节约粮食,储备粮食的精神。“麦盖三层被,枕着蒸馍睡”能吃上白白胖胖、热热乎乎的馒头已经是庄稼人最大的欣喜了。

四、体现勤俭持家的生活谚语

“春天不下力,秋来饿肚皮”是残酷的现实,农耕生活要求劳动者必需勤劳节俭才能从田地中得到更加丰厚的回报,因此前辈们创造了大量的此类谚语来相互勉励并以此来告诫后辈人,如: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冬不节约春上愁,夏不劳动秋无收。”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天冷不冻下力汉,黄土不亏勤劳人。” “一顿省一口,一年剩一斗。” “雪怕太阳草怕霜,过日子怕的是铺张。”

农民只有靠自己的勤劳努力才会取得丰收,而在农业生产上又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气象灾害或战争危害等。中原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旱灾也较为频繁,再加上封建时期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农民多是靠天吃饭,由气象因素引发的减产自然不可避免;在政治格局上,长久以来中原都是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争一旦爆发逐鹿中原是必然的,这些天灾人祸都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存与生产,因而他们十分节俭不肯浪费一针一线一粒粮。这些谚语体现出的勤俭节约精神不仅是祖祖辈辈河南人身体力行的美德,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必须传承下去的中华美德。

综上,在封建社会农耕文明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带,其生产生活都是以围绕农耕劳作为中心和主轴的,农耕文化不可避免地浸染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更是如活化石般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与艰辛。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交流交际离不开供给其穿衣吃饭的田地和生产,所以来自于大众文化底层的民间谚语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它们短小风趣却蕴含哲理,作为民众智慧的结晶和民俗语言的精华折射出了中原民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特色的风土人情,也体现出了中原人豪爽质朴的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周广川,张巨保,贾兵强.中原地区先秦农耕文化述论[J].农业考古,2009

[2]马克思,恩格斯.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

[3]周扬.中国谚语集成[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

4.鼓励好好读书的谚语 篇四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读硕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不离口,写字不离手。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记忆是理解的必然。

不许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话中有才,书中有智。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5.鼓励青年人奋斗的谚语 篇五

2、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毅来完成它。

3、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4、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5、一个人只有亲眼看到自己伤疤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痛,什么是对与错。

6、你若要为你的意义而欢喜,就必须给这个世界以意义。

7、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8、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

9、种子牢记着雨滴献身的叮嘱,增强了冒尖的勇气。

10、没有比害怕本身更害怕的了。

11、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12、我有两个忠实的助手,一个是我的耐心,另一个就是我的双手。

13、心中欢乐,面带笑容;心里烦愁,神伤体损。

14、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15、少说多做,句句都会得到别人的重视;多说少做,句句都会受到别人的忽视。

16、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17、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18、生活没有目标,犹如航海没有罗盘。

1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

2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1、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于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22、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23、再好的种子,不播种下去,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

24、假如你从来未曾害怕、受窘、受伤害,好就是你从来没有冒过险。

25、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26、走自己的路,叫别人去说吧。

27、奋斗的双脚在踏碎自己的温床时,却开拓了一条创造之路。

28、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观胜景。

29、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6.有关节日的谚语民间谚语 篇六

2、交春落雨到清明,清明落雨无日晴。

3、清明节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4、清明晴鱼上高坪,清明雨鱼埤下死。

5、棉花播下锄梦花,提温保墒效果显。

6、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

7、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8、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9、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10、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11、家鼠田鼠一齐灭,保苗保粮疾病减。

12、有的年份连阴雨,寒潮侵袭倒春寒。

13、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14、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15、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16、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17、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18、三月清明不用忙,二月清明早下秧。

19、看天看地把种下,掌握有急又有缓。

20、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21、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22、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23、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24、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25、涝洼地里种高粱,不怕后期遭水淹。

26、牲畜配种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27、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28、春雷日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29、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7.鼓励学习的民间谚语 篇七

那么, 教师要如何利用鼓励性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尊心也在增强, 经过多年的学习生活, 他们更乐于接受知识。随着知识难度加大, 如果教师在平时不运用鼓励性评价, 那学生就容易变成接受型学生, 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是相当不利的。所以, 教师一定要随时准确地捕捉鼓励的契机, 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活跃, 更加自信。自信是成功的使者, 永远不相信自己行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特别是在个性张扬的青少年时期, 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是最佳方法。

1.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确定其要达到的区域目标。

在美术教学中同一项练习,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制订几个评价标准。例如:在素描静物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全班学生情况分成A、B、C三个小组, 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可根据学习情况进行小组互动循环。

2.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与发展都给予鼓励。

如:作品有创新, 色效果好, 造型准确, 制作精巧等等都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逐步上台阶, 不断地由小成功积为大成功, 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 增强信心, 激发内在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让他们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现代美术课堂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能完全充当“接收器”, 应让学生多活动, 多说话, 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扩展学生的能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激发学生创造实践的欲望, 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学们之所以有创造性的回答, 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有兴趣。在教学中进行及时的鼓励性评价,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自主地成为知识的探究者, 有这种力量的支配学习怎么会不是快乐的呢?

三、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 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的期望和要求, 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 而要达到这一点, 则必须变为学生自身的要求, 并化为具体的行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诱导学生参与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去, 发现和发展自己, 把期望和要求变成有形的事实。教师既可以在课内运用“低起点、小台阶、多活动、快反应”的方法, 通过增加学生动手绘制、动口回答问题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也可以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层次的适合“学困生”特点的活动, 为他们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取得成功提供机会。在争取成功过程中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也要求实施鼓励性评价, 帮助学生看到成功之处, 认清自己力量, 找到困难和不足, 并找到解决问题和提高学习成效的办法。进行鼓励性评价, 必须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 这有利于学生的不断进步。因此, 我们要实行适应学生起点的鼓励进步的评价。

四、因人而异使用鼓励方式, 让鼓励性评价成为学生学习路程中的加油站

一成不变的鼓励方式会让人失去新鲜感, 产生厌倦的情绪, 更何况是高年级的学生。所以灵活地使用和变换鼓励方式, 增强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刺激, 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美术路上的加油站。鼓励性评价的方式要多种多样, 内容也要有针对性, 否则起不到很好的鼓励效果。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种鼓励性评价形式:

(1) 口头表扬。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鼓励形式。

(2) 优秀习作展。这是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展示画的好或有进步的同学作品。

(3) 以体态语言的形式, 进行鼓励。这也是最为常用的方式。它最大的优点是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 让学生感到亲切。给精彩发言的学生一个赞叹的眼神, 一个佩服的手势, 一个满意的微笑……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

(4) 增加学生自评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交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特别是鼓励性评价, 使学生在相互的促进之中, 达到共同的提高。学生的内在潜能是无法估量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往往会爆发出很多奇思妙想, 让你为他们赞叹不已。在评价方面, 他们也有自己的独特创造与理解。学生们进行互评除了受评者得益之外, 评价他人美术作品的学生也可以从中吸收别人的长处, 还能培养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8.天气谚语:民间“天气晴雨表” 篇八

人生活在大气之中,天气气象条件是影响人体生理、心理感觉的一种重要因素。人类适宜生存的气象要素范围是有限的,当气象要素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引起身体的不适、情绪波动,进而诱发疾病,促使旧病复发等。

天气民谚指导健康管理

早在2000年前,人类就开始观察天气与健康的关系了。我国《黄帝内经·素问》就阐述了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如书中“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就强调了人与自然界阴阳四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一些研究表明,气温过高或过低可以引发多种疾病,甚至死亡。例如,大家都知道夏季当气温接近或高于人体温度时,如果身体不能及时散热,就会发生中暑。气温过低,可以造成冻伤,支气管炎的发病指数随温度的下降而增加,在最冷月份发病最多。天气民谚中,有许多是预报温度变化的,如“奇热必有奇寒”是指入冬以后如果持续温暖,则一旦冷空气袭来,降温可能剧烈、持久。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范畴,如果连续数年暖冬,就得留心终归会来一个寒冬。天气民谚教会我们初步识冷暖,让我们对温度变化易引起的疾病能够提早预防。

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气压的高低有关系。民谚中有“天气闷热不舒服,有雨不过午”的说法,即下雨前空气中水汽增大,气温湿热,人体中的水分和热量不易散发,因而会引起不舒服的感觉。

空气湿度的大小,也直接影响人体各种生理机能。从民谚“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可知,不同风向的风会对当地的空气湿度产生不同影响。空气湿度大,流脑发生率低;但相对湿度过高,人体会缺乏自控力,感到烦躁不安;干燥空气使鼻腔、气管黏膜脱水,弹性下降,容易出现鼻腔流血。

《金匮要略》说:“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这说明风对人类健康也具有二重性,当然此处的风并非单一指气象意义上的风。有研究表明,死亡高峰时段多与风速高峰时段有关。

天气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有利的天气条件,可使人们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利的天气条件,则使人情绪低落、心胸憋闷、懒惰无力,甚至会导致一些疾病和异常行为。例如,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资料表明,连阴雨天气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古语说“天昏昏令人郁郁”,意思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人们的精神较懒散,心情也不畅快,影响工作效率。研究发现,阴雨天气之所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下光线较弱,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较多,这样,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浓度就相对降低,人体神经细胞也就因此“偷懒”,变得不怎么“活跃”,人也就会变得无精打采。

各地流传的天气民谚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天气气候有所差异,因此天气谚语流传于全国各地,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东海,西至新疆、西藏,随处可见天气谚语。

例如南海的西沙群岛有不少关于台风的天气谚语,如“古龙晒太阳,不久台风狂(到)”,“古龙晒太阳”是指在太阳下方有一束橙黄色的黄带;东海同样有很多关于长、中、短期天气变化的谚语,如舟山群岛的“上灯遇风暴,稻花风吹落”,是说正月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如果遇上偏北大风,则预示着六、七月早稻扬花或收割的时候会有台风影响;新疆、西藏也都有不少天气谚语,如新疆南部的“冬雪大,来年春暖多风沙”,西藏的“春天风沙大,夏天雨水少”等。

天气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描述气候的,不少地方都有“十二月歌”、“九九歌”。如湖南省韶山地区就有“正月阴,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风,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节”;在华北和黄淮地区也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有些则反映了气象关系,“霜后暖,雪后寒”就是一例,意思是说,霜冻一般出现在冷空气侵袭后的高压控制下,霜后多是风小、天晴、阳光明媚的天气,自然比较暖和;下雪常是冷空气的前锋和暖湿空气相遇产生的,冷空气的主力还在后面,而且雪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很少,这也是雪后寒的原因之一。

许多谚语是关于长期、中期、短期天气变化的,在长期天气变化的谚语中,又有关于旱涝、降水和冷暖趋势的,关于降水过程和冷空气活动的,以及关于稻冻、大风、冰雹、台风的等。

民谚预测天气也有局限

分散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天气谚语,其中绝大多数均有深刻的科学道理。例如“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的道理是:久晴时,空气中水汽一般较少,形成大雾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出现大雾,说明有外来暖湿空气向本地输送,天气将转阴雨;久阴时,空气中水汽一般较多,但因云层覆盖,地面热量不易散失,温度不会剧烈下降,也不容易出现大雾;如果出现大雾,说明天空云层消失,天气将转晴好。又如预报近日晴天的天气谚语“早要天穿顶,暮要四脚悬”的科学道理为:晴天的夜间在地面可凝成低雾,但不可能成云,故第二天早上“天穿顶”——无云,这是天气晴好的保证;晴天午后还可生成一些云彩,但地平线附近是悬空的、干净的,这种云如产生在本地,不久会消失,所以“四脚悬空”也是未来天气晴好的征兆。

其他天气谚语也大都存在着一定的科学性,它是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现代气象科学的摇篮。由于它既能预测天气又具有简便、实用的优点,因而在我国已流传了数千年,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使用,并得到补充和发展。在气象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它对气象预报工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但这种来自民间经验的预测天气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用天气谚语预测天气实际上是凭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和经验,过于主观,缺乏定量数据;其次,这种预测通常只能对即将到来的天气变化做短期的预测,很难做到对一个天气变化整个周期的预测,即使有推测也不一定准确。如山东省气象局曾通过对比分析1977~200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与次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济南20时地面观测资料,对天气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不一定雪打灯,而八月十五与正月十五都能看到月亮的现象出现较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地方的看天经验,仅适合于当地或本地区,视野局限在头顶上的一块天地,看不出天气系统的移动,更不能了解天气演变的物理过程。如台风在离我国几千公里以外的洋面上形成、发展,台风何时形成?沿什么路径移动?将从何处登陆影响我国?这些用天气谚语是无法作出准确的预报和判断的。

现代气象学指出:世界风云变幻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局部起决定作用的,而是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大气综合运动、互相影响的结果,只凭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和经验,或者说根据天气谚语,是无法知道距离遥远的地方正在出现和将要出现什么祥的天气的。另外,用天气谚语预测当地天气,也只能得出定性的结果、无法得到定量的结果。

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来自民间的丰富多彩的天气谚语仍然是宝贵的智慧财富。我们如果能熟识这份来自民间的“天气晴雨表”,并结合现代的科学的天气气象预报,就能够更好的顺应自然界四时不同季节气候变化,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长久保持身心健康。

(摘自《大众健康》)

9.含有十二生肖的谚语民间谚语 篇九

2、马好不在叫,人美不在貌。

3、马好不在鞍,人美不在衫。

4、父望子成龙,子望父升天。

5、小时不教成浑虫,长大不学成懒龙。

6、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7、一马不配两鞍,一脚难踏两船。

8、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

9、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1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1、千羊在望,不如一兔在手。

12、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13、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14、老虎进村:没人敢理。

15、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16、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猫骑兔。

17、一回经蛇咬,三年怕草绳。

18、猛虎不处劣势,雄鹰不立垂枝。

19、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20、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

21、一山出虎,百家猪死。

22、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能骑。

23、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24、打蛇不死,自遗其害。

25、歹马害群,臭柑豁筐。

26、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27、马好坏骑着看,友好坏交着看。

28、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29、七月蛇拦路,八月蛇上树。

10.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 篇十

《意见》指出,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發挥民间资金的作用,把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社会力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独立举办、合作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民办学校(含其他教育机构),拓宽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参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渠道。

《意见》指出,允许境内外资金依法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允许外资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境外一方依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参与合作办学。鼓励民间资金与我国境内学校合作,参与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依法举办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境外资金的比例应低于50%。

《意见》提出,要完善民办学校办学许可制度。民办高校申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按与公办高校相同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批。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审、进修培训、课题申请、评先选优、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民办学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同等纳入国家助学体系,在政府资助、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社会优待等方面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学生享有同等权利。民办普惠性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享受同等的资助政策。

《意见》强调,要加强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合作,开展民办学校年度检查,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政府资助等扶持政策重要依据,不断完善政府扶持政策体系。将检查、督导、评估作为规范民办教育的重要手段。

11.春天的民间谚语 篇十一

正月展春流。

云结亲,雨更猛雷电声。

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

西风随日落止,不止刮倒树。

西北风开天锁。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昙天西北闪,有雨没多远。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

露水闪,来日晴。

立春赶春气。

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

风乱转,不用算。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

东风湿,西风十,北风寒,南风暖。

顶风上云,不雨就阴。

春雨贵如油。

春天后母面。

12.民间的芒种谚语 篇十二

拉到场里一半,收到囤里才算。

麦入仓,谷入囤,豆子入库才放心。

芒种三日打麦场。

忙不忙,先打场。

有风没风,堆到当中。

会扬场的一条线,不会扬的一大片。

冷装豆子热装麦,不冷不热装芥菜(泛指菜种)。

湿麦进仓,烂个净光。

霉烂病虫能生灾,入到囤里还得晒。

夏种无早,越早越好。

夏种晚一天,秋收晚十天。

夏季田,早一宿,高一拳。

五黄六月去种田,午前午后差一拳。

麦不让场,豆不让墒。

豆不让宿,麦不让晌。

割麦种豆不用犁,有雨抓紧耩地皮。

13.鼓励学习的民间谚语 篇十三

【中图分类号】J64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212-02

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漫长的文明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大量光辉灿烂、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深深植根和繁荣于民间,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它是祖先创造并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来自古老的肃慎锡伯部,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渊源。据2012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锡伯族全国总人口为190481人(数据截止2010年)。其中辽宁省锡伯族人口132615人,占全国锡伯族总人口的70%。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铁岭、朝阳、锦州、丹东、瓦房店、凤城等地。由此可见,锡伯族虽然人数不多,但在辽宁的分布还是相当广泛的,这为锡伯族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锡伯族是一个古老且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先后经历了渔猎文化、山林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屯垦戍边文化和当代文化等不同的发展时期,各个发展时期都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工艺、葬俗等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歌舞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文学等文化遗存。

锡伯族民间文学是锡伯族留给后世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成为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锡伯族民间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歌、民谣、谚语,其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富有深刻哲理,且又颇具民族特色。

一、民歌

锡伯族民歌源于真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寄托了锡伯族人民对纯真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在锡伯族民间流传相当广泛。民歌中广为流传的有《萨满歌》、《打猎歌》、《亚奇娜》、《摇篮曲》等。《萨满歌》是锡伯族人信仰的原始萨满教的萨满跳神作法时唱的歌。就其内容而言,有驱鬼避邪的、有祭祀祖先的、有敬拜神灵的。如:“筷子哪有马杆长,树大怎能遮太阳。魔鬼不要撒瘟疫,坑害好人神不容。马不套缰成野马,野狼不打成妖精。叫声恶魔听仔细,赶快滚回阴山去。” 歌词中反映了锡伯族人民憎恨邪恶,敢与妖魔作斗争的顽强精神。《打猎歌》体现了古代锡伯族人的渔猎生活,是当时真实生活的写照。如:“雪飘如蝶飞,驰骋共撤围;踏遍千重山,猎夫凯歌回。”这首民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早期锡伯族人民不畏艰险、顶风冒雪、翻山越岭、战天斗地的豪放情怀和捕猎获胜凯旋而归的情景。《亚奇娜》是一首古老的叙事民歌,表现的是一对贫困而勤劳的夫妇,齐心协力、相亲相爱,搏击江水捕鱼忙,披星戴月走山林的渔猎生活的幸福与甜美。如:“亚奇娜,咱夫妻,恩爱相处谋生计。亚奇娜,谋生计,撒网打鱼到江边。亚奇娜,到江边,风里雨里没房住。亚奇娜,安新居,木梭穿线织鱼网……亚奇娜,咱夫妻,欢歌喜舞生活甜。” 《摇篮曲》也是一首古老的锡伯族民歌,它歌词不固定,由母亲荡起摇篮,用催婴儿入睡的固定曲调随口自编,轻轻吟唱,音调柔和而悠扬。如:“摇摇喳,巴卜喳,宝宝好好睡觉吧。摇摇喳,巴卜喳,明天抱你去看操。摇摇喳,巴卜喳,将军年纪虽然小,胆子大来本领高。”以上这几首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歌描述了古代锡伯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年代虽已久远,但却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反映了锡伯族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崇尚与向往。

二、民谣

民谣在锡伯族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世代相传的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内容。其内容健康,老少皆宜,喜闻乐见。如童谣《小白羊》唱到:“小白羊,胡须长,穿皮袄,高鼻梁,咩咩叫,跪着吃奶报答娘,长大成人不孝母,此人不如小白羊”。这首民谣反映了锡伯族人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是大人在游戏中教给儿童,使儿童在玩耍中就领会了这个深刻的道理。又如《亿苦谣》唱到:“地了场光衣裳破,扛活回家挨大饿。肚皮贴着脊梁骨,夜里围着火盆坐,出入披着麻袋片,灶坑天天少烟火”。这首民谣反映了锡伯族穷苦农民给地主扛长工的苦难生活及受到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悲惨情景。再如《拿命换》中唱到:“要吃地主饭,就得拿命换。鸡叫就起身,半夜吃早饭。下地带小跑,东家还嫌慢。歇气三袋烟,多说一袋半。八根肋条骨,累折一对半。”这首民谣痛斥了地主老财对穷苦人民的剥削与压榨,也蕴含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民谣之所以源远流长,流传甚广,主要是语言简练、朗朗上口,且真实的反映了锡伯族人民的生活处境与爱憎所向,是老少皆宜的口头民间文学形式。

三、谚语

谚语是锡伯族民间文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通俗、形象、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哲理。它是锡伯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含有朴素的哲理,具有教育意义,且具民族特色。如“尽管狼在嚎叫,骏马照样奔驰”,“山高脚更高,河宽桥更宽。”此两则谚语反映了锡伯族人民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智夺胜利的奋斗精神。又如:“冻的是懒人,饿的是闲人”,“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懒人好装病,馋人好上供。”此三则谚语言简意赅,道出了锡伯族人民憎懒爱勤,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劳动致富的优良品格。再如:“金子越磨越亮,木炭越洗越黑”,“谎言骗过了别人,影子瞒不过太阳”,此两则谚语反映了锡伯族人民诚实、坦率的广阔胸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叫唤的雀儿没食吃”,这则谚语,则讽刺了那些整天呱呱乱叫,油嘴滑舌,光说不做的人。告诫人们只有脚踏实地,少说多做,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锡伯族这些古老的谚语由于广泛流传于民间,且通俗易懂,所以人们从小耳濡目染,不仅记住了这些谚语,也深明其中的哲理,并在生活实践中深刻体会,身体力行,也使这些谚语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而流传至今。

锡伯族民间文学中的民歌、民谣、谚语,内容涉猎广泛,想象奇特丰富,语言质朴活泼,颇具民族特色,且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教育意义。通过对锡伯族民间文学之民歌、民谣、谚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锡伯族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轨迹。

作者简介:

14.光阴的民间谚语 篇十四

(十)潮涨必有潮落时。

(十一)欢娱不惜时光逝。

(十二)时间能缓和极度的悲痛。

(十三)工作多,光阴迫。

(十四)时间检验一切。

(十五)晒草要趁太阳好。

(十六)今朝有事今朝做,明朝可能阻碍多。

(十七)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十八)检验真理。

(十九)光阴一去不复返。

(二十)昨日不复来。

(二十一)切莫依赖明天。

(二十二)今日事须今日毕,切勿拖延到明天。

(二十三)明天如有事,今天就去做。

(二十四)事事及时做,一日胜三日。

(二十五)节省时间就是延长生命。

(二十六)万物皆有时,时来不可失。

(二十七)时来必须要趁时,不然时去无声息。

(二十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会一过,永不再来。

延伸阅读:

英语励志谚语:

All things come to those who wait. 苍天不负有心人

A thousand-li journey is started by taking the first step.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Never, 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 (Winston Churchill) 永远不要、不要、不要、不要放弃。(英国首相 丘吉尔)

Adversity reveals genius; fortune conceals it. (Horace, ancient Roman poet)苦难显才华,好运隐天资。(古罗马诗人 贺拉斯)

Almost any situation---good or bad ---is affected by the attitude we bring to. (Lucius Annaus Seneca, Ancient Roman philosopher)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古罗马哲学家 西尼加 L A)

Although the world is full of suffering, it is full also of the overcoming of it. (Hellen Keller, American writer)虽然世界多苦难,但是苦难总是能战胜的(美国作家 海伦·凯勒)

As fruit needs not only sunshine but cold nights and chilling showers to ripen it, so character needs not only joy but trial and difficulty to mellow it. (Hugh Black, American writer)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凉夜。寒冷的雨水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陶冶不仅需要欢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美国作家 布莱克 H)

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but one thing; the freedom to choose his attitude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s. (Leonhard Frand , German novelist)我可以拿走人的任何东西,但有一样东西不行,这就是在特定环境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的自由。(德国小说家 弗兰克 L)

英语励志谚语精选(2)

时间:-10-29 15:29 来源:脑筋急转弯 作者:英语谚语 点击:2280

Every tragedy makes heroes of common people. (Normna Stephens, American writer)每场悲剧都会在平凡的人中造就出英雄来。(美国作家 斯蒂芬斯 N)

He who allows himself to be insulted, deserves to be. (F.C.Comford, British writer)自己甘愿受辱的人,受污辱也活该。(英国作家 科福德 F C)

I find life an exciting business and most exciting when it is lived for others. (Helen Keller,Ameican writer)我发现生活是令人激动的事情,尤其是为别人活着时。(美国作家 海伦·凯勒)

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一息若存,希望不灭。

I am a slow walker,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 ( America) 我走得很慢,但是我从来不会后退。(亚伯拉罕.林肯美国)

Never underestimate your power to change yourself! 永远不要低估你改变自我的能力!

Nothing is impossible! 没有什么不可能!

Nothing for nothing. 不费力气,一无所得。

The man who has made up his mind to win will never say “impossible ”. (Bonaparte Napoleon ,French emperor ) 凡是决心取得胜利的人是从来不说“不可能的”。( 法国皇帝 拿破仑. B.)

上一篇:大同市优秀学生干部下一篇:深圳公司注销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