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教学内容

2024-06-26

藏族舞蹈教学内容(共9篇)

1.藏族舞蹈教学内容 篇一

舞蹈论文〈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 〉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作者:

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风格以及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使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29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同时“舞蹈艺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Z],第130页,木刻板(藏文)。)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从以上“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以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西藏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对此,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波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这九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注: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容相重合的只有“愤怒、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则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于舞蹈艺术中的观点。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

[1][2][3][4]

2.藏族舞蹈教学内容 篇二

一、藏族舞蹈“动源”的形成以及文化背景

在藏族民间舞蹈中, 每一个动作都能体现藏族人民生活的习惯及特点。我们在学习藏族民间舞时, 最先接触到的便是藏族舞蹈的“堆谐”和“谐”, 即“颤膝”和“屈伸”的动律。“堆谐”是最早流传于拉萨地区的民间舞蹈, 舞者在起舞时手持六弦琴, 脚踏木板, 后被纳入宫廷表演时, 又在其原有的程度上加了“头顶一碗水, 滴水不洒头”的技术难度。舞者在表演时足底和木板之间撞击的舞步声节奏也变化多样, 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堆谐”的舞步动律主要体现在膝部, 重拍在下, 一拍一次连续不断“颤”的节奏形式, 上身韵律随着脚下节奏不同程度的舞动, 舞韵欢快而活泼。“谐”舞主要以四川巴塘藏区为主, 它是一种流传于牧区的民间舞蹈, 其动律主要体现在“膝部”连绵不断的屈伸上, 节奏与“堆谐”刚好相反, 重拍向上, 一拍内完成屈伸。“谐”在起舞时传递给人的是一种安详平静的感觉, 藏族民间舞蹈都有它的共性之处, 从舞种的节奏形式到动作风格又有着不同的区别。

卓舞是藏族民间舞蹈中最为古老的舞种之一, 据资料所记载, “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锅庄, 因为各地区方言和对它理解的差异, 所以在用字和说法上也就不一样。卓舞的产生和古代吐蕃时期“盟誓”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大小奴隶主与首领赞普间常进行“盟誓”, 当宣布誓言时, “为着充分表露感情, 往往都手舞足蹈以激动人心。”卓舞也就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卓舞有别于“堆谐”和“谐”上身的动作较为丰富, 动作幅度也相对较大, 脚底节奏重拍向下, 一般都以“一小一大”的“颤”成为卓舞的典型动势, 脚下多具有沉重感和控制力, 粗狂, 豪放, 无拘无束是卓舞的舞蹈特点。

我们总是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在藏族民间舞蹈中, 我们也能时时刻刻体会到藏族人民对于生活的无限热忱, 我们在学习藏族民间舞的同时, 深入了解藏族舞蹈原始动律来源以及其文化背景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无论从节奏形式, 动作风格或者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我们也都应该或多或少的划分清晰, 这样才是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藏族民间舞蹈的最好途径。

二、藏族舞蹈“动源”融入教学的途经

在藏族舞蹈教学中, 首先要区别藏族舞种之间的共性与不同。从最初的元素训练开始, 即开份儿阶段。在这个时期, 作为教员就要时刻注意避免误区的发生, 从示范到讲解到纠正,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授“堆谐”的过程中, 先讲清楚基本特征, 区别于“谐”或者卓舞的节奏形式或者动作风格。从元素动律开始, 避免示范的误差是第一步, 作为要行课的教师, 首先自己要先弄清楚“动源”的因果关系, 原始动作从何而来, 确定正确的动作要领, 然后再自我把握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这样在学生正确的了解了藏族舞蹈“动源”后, 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更好的发展从浅到深, 从易到难的逐步推进的教学方法。

在藏族舞蹈中, 屈伸动律起着各种起承转合的作用, 屈伸也可以说是藏族舞蹈动作的最大源头。无论舞蹈的节奏是快是慢, 所有的动作都是通过屈伸而展开, 以此来调和或者延续。在藏族舞蹈中, 由于屈伸动律而形成了下身主动, 上身被动的关系,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我觉得屈伸的正确训练是决定藏族舞蹈学习得是否牢固的标准。首先自我规范和正确了之后, 就要让孩子多练, 多体会, 多了解, 从动律到动作到短句再到一个组合的形成, 起步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在藏族舞蹈教学中, 训练体态和动律就是学习藏族舞蹈的关键, 如何更好的更正确的掌握学生学习藏族舞蹈“动源”的质量, 这主要就来源于老师本身对于藏族舞蹈“动源”的理解与诠释。

在以前的模拟教学中, 也出现过老师在讲解藏族动律以及体态的同时, 对于其节奏含糊不清, 动律的行进过程也不太清楚, 自己的示范和讲解不一致, 这样的结果便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清不楚, 产生难以避免的误差。所以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 多了解藏族舞蹈原始动作的来源以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多看, 多问, 多体验, 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只要真正了解了藏族民间舞蹈动作的来源, 将自己的动作规范到正确无误, 这样自己面对的孩子将会是幸运的, 她们的学习成果将会是自己是否了解藏族民间舞蹈“动源”的最佳体现。

三、藏族舞蹈“动源”在教学、编创、表演中的意义

如今, 随着时代的突飞猛进, 人们的面貌和观念也开始越来越现代化。随着藏族舞蹈的不断传承与发展, 很多新的藏族舞蹈作品也被逐步地搬上了舞台, 华丽的服饰, 新颖的音乐, 脱离轨道的动作也慢慢的开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凸现, 那些和原始表演形式截然不同的表演风格体现的也是一种文化的流失以及知识的缺失。我们在创作不论是作品还是仅仅组一堂课之前, 是否真正的明白我们所要面对的那个民族是怎样的民族, 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和历史背景。从动作到服饰再到音乐, 这是在考验我们的文化底蕴, 所以一个优秀的舞蹈剧目也不是那么随随便便就可以呈现出来的。

藏族民间舞蹈的意义所在是本着对于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藏族民间舞蹈的形态规律和风格特点的完整把握, 这也是对藏族民间舞蹈文化“元素”的保存与继承。在无论是教学, 编创还是表演中, 对于藏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尊重是必然的。我们想要更好更优秀的呈现出一个藏族舞蹈的作品, 首先就应该好好的向藏族民间舞遗产学习, 要真正的去到藏区和藏族人民同吃同住, 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 虚心的向他们请教, 将真正的原始藏族民间舞学到身上。从起点出发, 编创的作品也好比将课堂升华到舞台, 那些在教学中遇到的误差难免也会将其扩大而呈现在舞台上, 所以, 作为编导, 更加要从根本的“动源”开始发展, 只有亲身的体验过, 扎实地学习过, 知道起点在哪, 才可以更好的在原始动作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所谓创新, 不是脱离轨道的改变, 从课堂上来讲, 一名教师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诠释自己所教的民族, 将从体态动律开始的一条线贯穿的纵横关系弄得不清不楚, 这也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发展与更新就更会乱套, 会造成学生对于动作了解和理解的错误。作为编导, 更新与发展就是更加现实的问题, 将一个藏族舞蹈作品搬上舞台, 与课堂上的那些训练性质的组合肯定是不能一样的, 创新就是必须要用的手段, 但是如何创新, 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个藏族舞蹈作品做得如何华丽, 它的动作是不是能寻到藏族舞蹈的根, 从体态到动律再到整个舞蹈的情感状态到底是不是藏族民间舞这才是关键。

在编创过程中, 打破节奏, 打破原始动作这都是可行的, 所谓的“动源”通常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发力点, 动作基本的出发点, 比如颤, 比如屈伸, 这都是无法改变的, 如果不能遵循在原始动律动态的基础上发展, 那就不是民间舞, 是现代舞。再者, 当一个演员站在舞台上展示一个藏族民间舞蹈的同时, 他的内心也应该是丰富的, 他不能是只受人摆布的花瓶, 应该清除的知道自己在跳什么, 应该正确的知道藏族民间舞蹈的美到底是什么。

四、结语

我们无论是一名教员, 还是一名编导或是演员, 懂得尊重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懂得虚心学习, 认真探索, 这才会是我们成功地途径。藏族民间舞蹈文化历史悠久, 需要我们探索和研究的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所接触到的也仅仅只是一些皮毛而已, 所以, 保护好藏族民间舞蹈的“动源”,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藏族民间舞蹈发展与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摘要:藏族民间舞蹈中, 颤、懈、绕摆都是常见的基本体态, 这也是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源头。我们在学习藏族民间舞的同时, 应该深入了解藏族舞蹈原始动律来源, 无论是教学、编创还是表演中, 只要真正了解了藏族民间舞蹈动作的来源, 就能完整把握藏族民间舞蹈的形态规律和风格特点, 使藏族民间舞蹈在发展与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关键词:“动源”,藏族舞蹈教学,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格桑欧珠.论藏族舞蹈教学中“堆谐”舞蹈的训练价值[J].西藏艺术研究, 2008 (6)

[2]蒋聪昳, 周化冰, 周晓琳.如何以藏族舞蹈教学中“堆谐”舞蹈为例提升学生艺术水准[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0 (1)

[3]张淼试.论“屈伸”在藏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J].华章, 2012 (9)

3.藏族舞蹈的审美 篇三

关键词:审美;审美特征;民族性格;风格

舞蹈本身是一种行为艺术,肢体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舞蹈的历史,来源于每个民族的历史组合而成。每个民族有自己的审美态度、宗教信仰、劳作生产、思想成分、经济发展轨迹、当地的民风民俗等各方各面的交汇,这是形成他们风俗习惯的根本。每个民族居住的地方不一样,也会有不同的习俗,但是信仰是没有改变的。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西藏自治州,青海、云南、四川等省区,这样的一个民族有着他们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创造出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性格。藏族舞蹈深受全國各地舞蹈爱好者的喜欢,学习和传承藏族舞蹈是每个爱好者的职责,为了能更好的继承这个民族的艺术传统,更为了发展和弘扬藏文化的需求。藏族同胞用他们独特的表现手法,服饰、动作把本民族的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下面浅谈一下藏族舞蹈的美学地位、神韵、风格及审美意识。

1 藏族舞蹈的美学地位

审美的意识是每个人都存在的通过大脑的意识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感觉,称为“美感”。舞蹈的美感指,在某一个舞蹈作品中以比较完美的表现方式,能够鲜明生动的表现演绎作品的中心内容,能够很准确的抓住作品的根本,让大家所能接受的,所喜欢的表现手法,这样的作品就达到了美感。而欣赏者和表现者都有自己的审美理念、审美思想、审美能力、审美心理活动。藏族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随着发展他们不断提升审美能力,更是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的完善他们对于美的要求。藏族舞蹈在舞蹈美学来说,就是从他们的姿态、动作、身韵、服饰、音乐,还有他们特有的水袖来表达情感,让我们体会到美。

2 藏族在各个地区的不同表现手法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村部落,早在4000年前他们就有自己的文化、语言、历史、文字,经过时间的演变,才形成我们现在所接触的藏族。现在的藏族分布在全国各地,集中的地方只有藏族自治州、云南、四川等由于搬迁后受当地地方差异、语言不通、气候不同、服饰不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他们融入当地和自己民族的东西,形成了更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表现手法。现在藏族也广泛流传于民间、学校、艺术团体。为了突破传统,有很多的编导通过采风会大胆的融入现代元素,使作品不失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感觉,这样的大胆尝试在专业团体、民间会比较流行一点。综合上述虽然表现的方式不同了,但是他们的基本动率动作、技术技巧、服饰风格、姿态,还有音乐的节奏风格和曲调是比较接近的。然后相似的生活形式形成了相仿的藏文化,而文化的土壤则孕育了绚丽多姿的藏族艺术,因此,绵长的传统文化成为了藏族舞蹈繁衍生息的“根”,因此而产生的审美共性。则成为了藏族人共同的审美理想。

3 藏族舞蹈风格的形成

藏族民间舞中——堆谐、果谐、锅庄、弦子——最具代表性,但是无论哪种舞蹈,风格都是坐胯、弓腰、曲背的特点。一个民族的风格形成离不开历史及社会制度和宗教的影响。藏族的风格就是从他们劳作生产的时候长期背着竹篓上山,为了不让东西掉出来所以必须要弓腰和曲背,坐胯是下山为了让下身更稳。藏民聪明地把这种体态演变成了藏族的风格特点。因此,从民族的历史文化流变中,我们不难发现和挖掘那些深邃的艺术价值。

4 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4.1 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

藏族文化传统深厚,其中,藏族歌舞是藏族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藏族同胞形容,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主要以能歌善舞而闻名世界。从舞蹈的角度来看,体态的形成,腰部的节奏,膝部有规律的起伏颤动,给人一种安祥和谐的美感,他们膝盖松弛和腰、胯、上身结合形成的动律。表演的方式传统而独特、多样,主要表现为:谐(弦子)、堆谐(踢踏)、果桌(锅庄)等。

在藏族最具特色的就是“弦子”,是拉弦乐器的伴奏而得名。主要表现在上身的松弛,上身美的韵味。它盛行于青海一带,象征着喜悦,是藏族同胞自娱的一种歌舞。

从以上可以看出,勤劳、朴实的藏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民间艺术文明。藏族历史文化悠久,舞蹈绚丽多姿。无论是“弦子”“踢踏舞”还是“锅庄”从它们的风格特征的形成和演变都反映了这个民族热爱生活,向往神鹰,但是不管怎么发展他们对于美的观念是毋庸置疑的。

4.2 藏族舞蹈中舞姿的运用

在舞蹈中上身的感觉很重要,上身的感觉中腰的运用也丰富多彩。“弦子”的翻身、侧腰、甩臂都是对腰部的最大考验,上身要灵活,腰部要放松但是又不能无力,连风格的把握都要做到最佳。所以不管是上身的动作还是下身膝盖和脚下的动作,它对于腰部的要求都是极高的,必须要做到收放自如,松弛有度,挥洒自如,所有这些都是藏族的民族特色,要想更好的演绎藏族文化中的藏族舞蹈,需要对民族的了解,风格的把握,身体和舞姿的运用,才能更好的演绎出绚丽多彩的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在历史上通过演变和集中的表现手法,也是他们的悠久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变化。对于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标准,还有很多方式方法,然而藏族同胞传承和弘扬藏文化是大家的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文化,懂藏文化,尊重藏文化,并欣赏藏文化。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蹈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第1版.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

[3]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教程[M].

[4]王克芬.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史[M].

[5]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藏文古籍.

[6]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第131页.

4.藏族舞蹈主持词 篇四

男1:今天我们相约在这里敞开心扉,释放激情,

女1: 今天这里将成为欢乐的海洋,绽放最绚烂的民族之花

男2:在辽阔苍莽的塞北,孕育着这样一些民族,他们热情奔放,慷

慨大方;他们能歌善舞,活力四射!

女2:他们悠扬动人的歌声和曼妙无比的舞姿,独具塞北风情,不知让

多少人为之心驰神往。首先进入本场晚会第一篇章,

合:塞北情韵展风采

男1:请欣赏维族舞蹈《舞动青春》

哈萨克舞蹈《祝福》

(旁白)男1:请欣赏哈萨克舞蹈《祝福》

马头琴独奏《天边》

(旁白)女1:请欣赏马头琴独奏---《天边》。

风情舞蹈联演

(旁白)男1:请欣赏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同胞们为大家

5.藏族舞蹈欢聚一堂主持词 篇五

弦子舞是一种优美抒情的

藏族舞蹈,具有“长袖善舞”的特点“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弦子舞的基本律动特点,每逢喜庆佳节,集会野营、劳动之余,人们聚集在一起跳起弦子舞,体现出男子的豪迈,还体现出女子的柔美。

央金拉姆 藏族女歌手,演员。曾主演电视连续剧《寻找香格里拉》。推出个人首张专辑《卓玛的故乡》。发行个人第二张专辑《香格里拉女孩》。发行个人第三张专辑《相会在香格里拉》同名主打歌获年度中国十大金曲奖。发行个人第四张专辑《央金在歌唱》。发行个人第五张专辑《美丽姑娘@牧羊女》同年在西藏电视台藏历新年晚会中获最受观众喜爱女歌手奖。被“民族时报“杂志评为云南十大美女。初第六张专辑《月下弦子》

《阿尺目刮》傈僳舞蹈

梦回三江,神韵阿尺木刮。阿尺木刮动作及声音都明显模仿山羊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事,具有浓厚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它留传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讲述了傈僳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

时装走秀台词

6.藏族舞蹈教学内容 篇六

摘要:为了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强体育锻炼,我国实行阳光体育,将原生态、原创的民族歌舞全新整合重构,通过校园健身舞的形式走入校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锅庄舞作为原生态舞蹈具有很强的锻炼价值和开发价值,将锅庄舞引进校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锅庄舞的简介、起源、特征和可行性分析来研究天祝藏族自治县锅庄舞蹈走进校园的可行性。

关键词:锅庄舞 阳光体育 民族舞蹈 校园集体舞 校园

Tianzhuzangzuzizhixian Guozhuang Dance into the Campus of

Feasibility Study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youth physical fitness, enhance physical exercise, our sunshine sports,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folk song and dance, original new integrated re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campus fitness dance forms into the campus has certain feasibility, Guozhuang dance as the original ecology dance with strong exercise value and development value, will be the introduction of campus Guozhuang dance has a very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s.Therefore this article through Guozhuang dance origin,development statu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value to the study of Tianzhu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of Guozhuang dance into the campus of feasibility.Key words: Sunshine Sports Dance Guozhuang dance campus collective dance school.学习歌舞。俗话说:“没有歌声的人犹如一头耗牛,不会跳舞的人就像一根木头”。不论劳动或休息,藏族人民歌不离口,舞不离脚,在田间地角,聚集在一起,就地起舞,尽情方休。总之,藏族锅庄是指集体的歌唱和舞蹈,是一种流行于藏区的具有广泛群众性、自娱性的藏族民间体育舞蹈,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1]。

2.藏族锅庄舞的起源

关于锅庄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西藏拉萨修建大昭寺竣工时,格萨尔王命令所有的观众围着寺庙欢歌,延续下来成为一种圆圈舞。另一种说法是藏族的房子中间设灶房和置三脚架,围起来跳,“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的一种舞。农区的锅庄叫达尔嘎,牧民的锅庄叫俄卓。

锅庄的起源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远古的时候,人们不知道什么是舞蹈,更不知道用舞蹈来解除疲劳,他们整天就知道劳动,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欢乐。在一个叫达折多的地方,有一个富裕的土司,他有两个聪明的奴隶,一个叫弦子,一个叫锅庄。有一天,他俩结伴外出,也不知走了多少路,忽然发现一片美丽的湖泊,弦子十分高兴,随着水波的荡漾跳起舞来。忽然,雷声大作,山雨欲来,锅庄随着翻滚的乌云也手舞足蹈,仿佛要把心中的愤怒一起倾泻出来。从此以后,每当疲劳难耐、心中烦闷时,他们俩就会用舞蹈来摆脱烦恼。不久,这事被土司知道了,他命令弦子和锅庄把摆脱烦恼的方法画下来,之后把他们杀了。但是,用舞蹈摆脱烦恼的方法已经在各地传开,人们为了纪念弦子和锅庄,就把弦子跳的舞叫做“弦子舞”,把锅庄跳的舞叫做“锅庄舞”。

跳锅庄,据《民族词典》所记,认为锅庄舞是藏族民间歌舞,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藏族地区及西藏昌都一带,每段开始由一人领唱,然后齐唱,依曲合一。在云南中甸的锅庄舞,是一种祭坛礼仪,是原始图腾歌舞。据研究,它的规模初具予以地域为单位的原始公社时期,其内容透露出那一时期的盟誓文化与图腾文化的综合。锅庄舞,又被称为“果桌”、“桌”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3]。“桌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它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鼓舞、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在《清史稿》中记有“高宗平定金川,获其乐日大锅庄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坡黄蓝两带,交加十字。”

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动往往同宗教信仰交织在一起,民族文化的宗教色彩 比较浓厚,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民族舞蹈。就藏族舞蹈而言,以西藏为发源地的很多地方,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藏族民间舞蹈文化,大到祭祖祈神、婚丧嫁娶,小到亲朋欢聚、劳动小憩,都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抒情达意、自娱自乐,可以说民间舞蹈是他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民间舞蹈文化通过舞姿向大众表达了坚定的宗教信仰。毫无疑问,每一个藏族舞蹈者,歌舞和音乐对他们都具有启蒙作用,进而使之理解该宗教信条的作用,或者是起到使那些早已深信不疑的人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该教派的旗帜下的作用[4]。3.5传承性

锅庄舞不仅是藏族悠久灿烂舞蹈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现存民族体育文化中历史最悠久、最能体现藏族体育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项目,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藏族民间舞蹈文化,在产业化路径的开发过程中,必然要受到国内外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在作为强势文化的西方体育文化源源不断地渗入、体育文化全盘西化的形势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在复兴和崛起,这是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各国所没有的。藏族民间舞蹈文化,是否还能保持其原有的文化意味,是否偏离其文化内涵,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藏族锅庄舞总的趋势是,适应不同的职业、文化层次、审美情趣群体的需求,横向开拓多层次、多功能、多种风格特色;在接纳、吸收各民族和外来舞蹈文化的同时,发展本土民间舞蹈文化,使之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3.6娱乐性

锅庄舞最早是人们用来解除劳乏、摆脱烦恼的一种活动,这从关于锅庄溯源的传说中可以反映出来。它的很多动作是模仿动物的形态,舞姿粗犷而热烈、风趣而喜庆,有助于缓解人们劳苦郁闷之情。通过肢体的解放来释放压力、宣泄不良情绪,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以达到心理的平衡,实现自娱。无论是舞者还是观者都能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4.“锅庄舞”走进校园的可行性分析

“锅庄舞”是一种形式自由活泼、场所不限、人数不拘的自娱性舞蹈,对调 节人的身心有独特作用。由于少数民族体育舞蹈喜闻乐见,因此,深受广大青少 年的青睐。它所具有的生命力,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乃至高校所重视。如果把 这些内容引入学校体育活动中,无疑对学校体育活动内容的补充、民族传统文化

锅庄舞作为现代的一种健身舞蹈,它的套路动作的运动负荷及运动节奏,充分体现了由运动而产生一系列刺激结果的可行性,使之适合一般人体质,甚至弱体质的人都能承受。学生在平坦的地面上,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跟随快慢有序的节奏进行运动,十分安全、有效。如可选用6套动作组合,持续10分钟左右,也可选用12套动作组合,持续20分钟左右。它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的,对在竞技运动方面技能较差的学生进行锻炼,增强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以及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他们体验到体育课的乐趣,不仅对他们个人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也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对待体育特困生的问题 4.4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现在的学生、学习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学生对事业的奋斗和对名利的追求而忙碌于各种各样的琐事和烦恼中。学习繁忙之余,人际间的冷漠,精神的空虚与失落,导致学生们更渴望得到纯朴、实实在在的真情,需要一种自然亲切,新颖独特的文化去抚慰,而这一点又恰恰深深地蕴藏在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锅庄舞正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联谊情感的平台。

锅庄舞,节奏明快、动作简单,舞姿优美豪放,场面热烈欢腾,属于一种集体群舞,参与性、互动性、协调性极强。跳舞者需要彼此接触,跨同样的步伐,做同样的动作,大家手拉手或双手按在旁人的肩上。而锅庄舞的姿态形象、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舞蹈元素中融入传统的、人性的、亲和的、自然的力量,很具有感染力,能体现人文精神内涵,弘扬真善美。锅庄舞特殊的“圆圈”队形让每位舞者都能看到任何一个人,视觉上彼此是对称的,心理上彼此是平等的,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圆圈”队形,同时也体现了锅庄舞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跳舞时队形每一次的聚合分离、潮起潮落都与圆圈有着不可分解的关系。学生正是在跳舞的过程中通过语言与行为的交流,加强了彼此间的联系,朋友情谊得到升华,互相认识但叫不上姓名的同学成为了朋友。锅庄舞把同学们聚在一起,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增加了同学之间情感的联谊,促进了彼此关系的和谐,使校园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锅庄舞从藏区走向都市,从田间地头走向艺术舞台,从社会走向校园,从远古走到今天,环境变了,功能也变了,但是它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没有变。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锅庄舞的社会功能不断拓展,其健身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为锅庄舞在健身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作为一项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我们必须

参考文献:

7.浅论藏族民间舞蹈 篇七

藏族是一个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民族。在那里有许多关于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的传说, 藏舞的文化沉淀是西藏上下几千年历史进程, 同时也是藏族人民生活的缩影写照。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块神秘而圣洁的土地上自有人类开始的同时也诞生了宗教。当佛教传入西藏, “生死轮回”及“因果”论的教义笼罩着整个藏族人民的心灵。由此, 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的文化在这片雪域圣地根深蒂固而且延续至今。因为藏舞真实的再现了藏族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人情、恋爱婚姻的社会生活和灿烂的历史文化, 虽然藏族民间舞蹈虽然长期受到宗教意识的影响, 但它是我国名族不可替代的舞蹈文化宝藏。藏族舞蹈记载着藏民族社会发展变革的体态节奏, 凝聚着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因它的地理条件和风俗习惯形成了传统而多样的藏族民间舞蹈。

二、藏族舞蹈的类型

因为受到藏族各地区地理环境和劳动对象以及生产方式不同, 最重要的是宗教文化的影响和特殊的地理条件, 让城镇、农村、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与形体动作, 折射出西藏地域辽阔, 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针对如今所发现和发掘的前藏与后藏等地区藏族民间舞分布的现状来分析, 藏舞真是丰富多彩。例如:

农村“果谐” (圆圈歌舞) 就是以顿足为节奏, 挥臂而歌, 气氛无比热烈欢腾。属于群众性自娱自乐舞蹈。“果谐”的由来一般都说它是从“打青稞”“打阿嘎”等劳动生活发展而来的。所以其步伐稳扎, 形象鲜明, 充满劳动气息。

热情欢快的“堆谐” (俗称踢踏舞) , 以踏步为节, 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属于表演性较强的舞蹈形式, 有音乐伴奏并有半职业性艺人的流动演出。

有注重情绪表现, 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色玛卓” (后藏的大鼓舞) 和“卓谐” (前藏腰鼓舞) 更是羽锤翻飞, 气吞山河。“卓”俗称“锅庄”, 是一种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广为流传的歌舞形式。动作风格因地区而不同也使舞蹈名称、曲调各不相同。

还有稀世罕见, 带有西域风情的宫廷舞蹈“噶尔” (供云乐舞) 。最早是从西域流传进来带有宗教性的舞蹈, 成为宫廷乐舞时, 藏族的动作与风格早已融入了进去。

所以, 用“歌舞的海洋”来形容西藏绝非溢美之词, 因为它是西藏民族文化灿烂、历史悠久的最淳朴真实体现。无论藏舞品种多么繁多, 从它的纵横面关系上整体分析, 藏舞可划为为:“四系”“四类”“多风格”和“多品种”。“四系”就是指戏曲、宫廷、民间、宗教。而“四类”指民间舞康谐、果卓、果谐、堆谐。

三、藏舞的特点及风格

藏族因历史文化悠久, 集聚区域辽阔, 同时受到古代唐、南昭等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等的差异, 藏舞蹈形式演化的绚丽夺目, 丰富多彩。宗教文化和农牧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是藏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 其风格特性在舞蹈形象的动作刻画上得到充分体现, 并且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同歌词上也得到表现, 还有因不同的区域, 也增加了地域的文化色彩氛围。曲背 (向前倾) 、弓腰、松胯是藏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 这样的体态特征具有受压迫的宗教心里轨迹, 及其重要的是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荷的自身调节, 具有非常强艺术性创造性, 如果用舞蹈的角度来审视, 又体现出不一样的美感, 就是身体不同部位因劳动而产生的动律协调美。藏族民间舞蹈体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边顺”, 它是舞蹈者以腰部为主体、手和脚同出一侧而形成的“一边顺”舞蹈韵律, 形成高原地区特有的舞蹈体态特征。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律是舞者的膝部会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 也造就了藏族舞蹈“无屈不成动, 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而且“屈”不但要颤膝, 还要懈胯, 因为这一特点, 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上肢松驰, 下肢主动, 形成自上而下, 欲动先屈的藏舞动律特点, 给人们带来一种飘逸而沉稳的舞蹈感觉。

四、藏族舞蹈的创新与传承

从藏文对舞蹈的描述中, 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 在西藏历史发展中, 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在广大藏族人民群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民族性, 藏族民间舞蹈至今都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时代在继续发展, 而如今藏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求, 必会向着更独特新颖, 更精致的风格, 更为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新时代的藏族舞蹈艺术发展过程, 可以从方方面面去发展, 在藏族舞蹈发展过程中我们能看到, 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 对藏族舞蹈本体的风格特点把握问题, 也就是要继承要坚守要生存, 更要创新要变革要发展。所以, 我想对传统的认识和对以徉创作和表演中的经验教训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传统藏族舞蹈遗产中要坚守的, 但“人民性”也是藏族舞蹈的主体。因此, 藏族舞蹈艺术的自我更新和完善, 传统决不能忽视, 而推陈出新更不是不要传统, 而是要在传统的最基本的基础上更新和创造。借鉴与学习其它艺术的长处, 相融合贯通为我所用, 是藏族舞蹈发展之必经之路。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应该注意的是, 在学习和吸收别人的过程中, 淡化和模糊了自己的优势, 就很可能会变成得不偿失。此外, 在对传统藏舞表演过程中, 我们应该保持特有的研究价值、审美价值、欣赏价值。就目前形势来看, 还存在着传统藏舞本身表演有所淡化的现象出现。必须重视对自身传统中经验的继承, 同时在自身基础上吸收外来艺术营养自我完善, 藏舞才能以其独特的个性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

对于藏族舞蹈艺术来说, 其本身并不是文物, 这里绝对没有原生态就是最美的意思, 也不赞成把舞蹈艺术当成“活化石”。在如今的新时期, 藏族舞蹈艺术在自我更新, 更要牢牢把握住自身阴柔之娇的特征和阳刚之壮的风度;还要发展其柔丽舒展之美和威严狞厉的动感。只有这样藏族舞蹈艺术才能在发展创新的过程中永远繁荣发展, 永远保持自身独有的风格特点。

参考文献

[1]马力学著.《中国民间舞蹈》.国际文化出版社.

[2]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

8.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创新发展 篇八

关键词:藏族舞蹈;基本特征;创新发展

藏族舞蹈是在藏族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不仅具有强烈的审美特征,而且蕴含了藏族丰富的文化。例如,藏族人们的生活历史、性格特征、审美情感等等。我们在欣赏藏族舞蹈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感受到藏族人们的生活气息。对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并分析它的发展路径,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1 藏族舞蹈相关概念及其分类

(1)藏族舞蹈的含义。我国民间性的舞蹈,大致可分为“谐”和“卓”两种类型。藏族舞蹈就是一种以“谐”的形式流传在藏族民间的一种集体式的歌舞。藏族舞蹈的类型主要又分为四种,即《果谐》《果卓》《堆谐》和《谐》。后来藏族舞蹈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以及队形变换等内容。在这些新形势下,藏族舞蹈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以劳动形式展现出来的歌舞。这种劳动式的歌舞形式发展至今,已经被表演者们搬上了舞台,并逐渐演变成了我国历史上纪念生产劳动的一种艺术形式。

(2)藏族舞蹈的分类。从总体上来看,藏族舞蹈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自娱自乐为主的民间性舞蹈;另一类就是带有宗教性质的舞蹈。例如,《羌姆》,是寺院用来祭祀的舞蹈,这种类型的舞蹈就是宗教舞蹈的典型代表。这两种类型的舞蹈,有着部分共同的特性,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无论是自娱自乐性的舞蹈,还是带有宗教性质的舞蹈,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并且这两种类型的舞蹈在表演过程中,都能体现出一种优美而潇洒的姿态。但是这两者类型的舞蹈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例如,《羌姆》和《果谐》中的圆圈歌舞或者《堆谐》中的踢踏舞,在舞蹈的表演形式上、道具的使用上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2 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

有位著名的藏族舞蹈家,用“颤、开、顺、左、绕”这五个字概括出了藏族舞蹈的动律以及形态特征。

(1)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征。藏族人民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地区属于一种高海拔、低氧气的环境,藏族人们在高原上生活着,就免不了要背着重物上山、下山。众所周知,背着重物上下山是需要很大的力气,时间长了,藏族人们就习惯性地膝关节发力。因此,藏族人们在跳舞的过程中,通过膝关节有韧性、有节奏地上下颤动,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颤动感和韵律感。观众在欣赏这种形式的舞蹈时,会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一种看似不紧不慢,却又绵绵不断、有条不紊的感觉。这种一张一弛的舞蹈形式,带给人不一样的美的感受。例如,藏族人们通过脚和膝盖的迅速颤动而表演的踢踏步,在给观众带来无限乐趣的同时,也使人轻松自在,顿感身心舒畅。

(2)藏族舞蹈的基本形态特征。藏族人们在跳舞的时候,无论是落脚还是出腿动作,都以外开为美。例如,藏族舞蹈中的抬腿、踢腿以及跨腿、抛腿等动作,都会出现外开的脚型。另外,除了外开美,藏族舞蹈还具有很强的协调美。例如,在藏族舞蹈中,有不少动作是通过同手同脚来完成的。也就是说,藏族舞蹈的表演者在跳舞过程中,会经常使用手和脚顺边的运动。如果不从舞蹈的审美角度出来,我们会认为同手、同脚是一种很别扭的动作,但实际上,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顺边的运动是藏族人们在跳舞时用来保持协调感的一种方式。另外,在藏族舞蹈的表演过程中,女子比较注重前倾、垂臂等形态特征,力求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来给人一种典雅含蓄的美感。而男子则比较注重用懈胯、垂臂等体态特征,来表现一种豪放、粗犷之美。从以上这些特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们豁达开朗以及充满自信的性格。

3 藏族舞蹈的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1)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新的舞蹈形式不断地产生。藏族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新时期,我国传统文化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应该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因此,藏族传统舞蹈就应该与时俱进,与现代舞相结合,吸收现代舞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从而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另外,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让现代舞继承藏族舞蹈中的精华部分,这不仅能够弥补现代舞中所缺失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使藏族传统舞蹈中的优秀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总之,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可以帮助藏族舞蹈吸引更多现代人的眼球,从而推动藏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

(2)藏族传统舞蹈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融合。藏族舞蹈作为一种有韵味的形式,需要审美者的关注。在当今的物质经济时代,藏族舞蹈要想吸引观众的眼球,就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人们的审美情感。舞蹈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物质条件来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藏族传统舞蹈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艺术需求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地追求市场需要而忽略艺术本身的韵味,但也不能将关注的审美情感置之度外。因此,将藏族传统舞蹈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融合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4 推动藏族传统舞蹈创新发展的主要措施

(1)加大对藏族舞蹈团体的扶持力度,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藏族舞蹈表演出来,就需要专业的舞蹈人员,而这些高素质的舞蹈人员都需要通过专业的训练培养出来,培养这些舞蹈人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因此,要想培养出更多专业的舞蹈人才,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对藏族舞蹈团的资金投入。其次,要扩大藏族舞蹈的影响力。例如,在各大高校积极开展藏族舞蹈课程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将藏族舞蹈教授给学生。

(2)借助各种媒介,加强对藏族舞蹈的宣传力度。藏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藏民族人们生产劳动的智慧结晶。藏族人们通过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以及传承藏民族的文化。与汉族舞蹈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相比,藏族舞蹈具有其独有的特征,象征着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藏族舞蹈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影响力,让藏族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例如,借助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到藏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5 结语

藏族舞蹈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中,感受到藏民族人们的生活状况。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推动藏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我国舞蹈文化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孙婕.藏舞中膝关节发力特征及带来的舞蹈韵律探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48149.

[2] 宋瑞江.从《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看藏族舞蹈的現代特征[J].艺术教育,2009(03):97.

[3] 尕藏.浅谈对藏族舞蹈中核心动律“屈伸动律”形成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0(02):4748.

[4] 刘明华.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创新发展[J].大舞台,2011(05):101102.

9.藏族舞蹈教学内容 篇九

西藏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教材选取了原汁原味的藏族民歌《我的家乡日喀则》、《白鹤啊,请借一借你的翅膀》、《阿玛勒俄》及乐曲《阿坝夜会》作为教学内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参与欣赏、演唱、表演等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多方位感受和体验藏族歌曲的魅力,全面了解西藏的音乐文化特点及风土人情。同时安排了“跳踢踏舞”、“吹竖笛”两个音乐活动,则是为了让孩子们不仅能用奔放的舞蹈、动听的旋律表达自己内心对西藏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二、本课教学内容分析

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是让学生在参与学唱歌曲的活动中,体验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和动感的旋律,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将日喀则人热爱家乡的情感表达出来。教材同时将踢踏舞有机的融合到歌曲中,互动、互助、让孩子们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

三、教学方法

1、情景引导。带领学生走进西藏,了解藏族的文化、风俗。

2、对比学习。学跳藏族基本舞步“踢踏”与“弦子”。学会用欢快、优美的情绪对比演唱。

3、结合生活实际,寻找欢快而富有弹性的音色和“回声”的音色。

《藏族的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饱满的情绪,欢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2、能积极参与学跳藏族基本舞步的活动,并能随着歌曲的节奏进行舞蹈。

3、初步感受藏族歌舞的风格特点,了解相关文化,对藏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教学难点: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一声部,并用藏族基本舞步参与表演。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钢琴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藏

1、导语:同学们,扎西得勒!谁知道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吗?

师:对,藏族。“扎西得勒”的意思是吉祥如意。西藏是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你对西藏有多少了解呢?(学生畅所欲言)

2、播放课件,配音乐,概括介绍藏族相关文化: 地理位置、风景、服饰礼仪、特产、歌舞等。

二、藏族的舞

1、老师范跳

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两段舞蹈,请你们看看这两段舞蹈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表演“踢踏” 与“弦子”。

2、引导学生总结:踢踏——欢快,弦子——优美。

3、学一学、跳一跳,感受藏族基本舞步。

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学生先在座位上学,再起立跳。

4、听赏歌曲《天路》,体会藏族人民的欢乐、幸福。

师:以前的西藏很平穷、交通又不便利,外人很少走进美丽的西藏,而藏族人也很少有机会能走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国家下决心花大力气,终于在2006年开通了一条通往这人间天堂的青藏铁路,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领我们走进了人间天堂。今天老师把一首《天路》送给大家,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藏族现在心情怎么样?

引导学生说出幸福、快乐的感受。

5、初听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感受歌曲情绪,了解歌曲内容。

师:自从青藏铁路开通以后,很多人都来到美丽的西藏旅游,藏族人民十分的热情好客。这不,有一群藏族小朋友争着当小导游,邀请我们去做客呢,听一听小导游的家在哪里?他们在用怎样的方式欢迎我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纠正读音“喀”)

6、再听歌曲,熟悉旋律,体会歌曲的情绪变化。

师:(出示歌谱)这首歌曲的整体情绪是欢快地,但有一句却相对比较柔和、优美。再听一听歌曲,你能找出这一句吗?当你听到欢快的乐句时请随节奏点点头,听到优美的乐句时轻轻摆动身体。

师:这样一段欢快、动听的歌曲,应该怎样配上藏族舞步呢?说说哪几句适合跳踢踏,哪几句适合弦子?为什么?

7、学生跟音乐表演藏族舞步,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用舞蹈表现歌曲的情绪。

三、藏族的歌

学唱:《我饿的家乡日喀则》

1、听老师弹钢琴范唱,张嘴不出声音的跟唱。

师:刚才同学们用优美的舞蹈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下面让我们来学一学演唱这首歌曲吧!首先,让我们听着音乐,不出声音的跟唱。

2、小声、有表情的跟钢琴唱。

3、学生跟唱旋律,感受并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变化。

课件出示不同场景,学生体会欢快的情绪和站在高山上呼喊的感觉。学生与老师合作呼喊——演唱,体会“换气记号”的作用。

再将学生分成两部分,用“回声”的方式轻声演唱“唉索—唉索—”。

4、跟钢琴完整的演唱歌曲第一声部。

5、跟音乐伴奏完整演唱歌曲。情绪饱满、声音富有弹性。

四、歌舞结合

1、师:同学们,让我们融入西藏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地方与藏族小朋友们一同唱起来、跳起来吧!用上我们新学的藏族舞步。

2、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在每小节的第四拍可以创编一个动作。

3、全班再次表演唱《我的家乡日喀则》。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西藏,走进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幸福、快乐等)

师:那让我们一起献上洁白的哈达,祝福藏族人民吉祥如意!扎西得勒!(学生模仿敬献哈达的动作)。

下课,学生随着欢快的音乐离开教室。教学反思:

本课时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感受藏族民歌欢快热情与高亢嘹亮的音乐特点;学习藏族的舞蹈基本动作,体验藏族音乐,感受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文化特点。在参与综合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感受藏族歌舞特色,对藏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拓宽视野,获得愉悦和美的感受。而这节课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如何以情感去引导音乐课的进行。

我首先给同学们营造了一个美丽而神奇的西藏情景,让孩子们对西藏产生强烈的好奇和向往,然后以学习舞蹈动作打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让全体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很快地参与到西藏之旅。而后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我不断给学生营造不同的场景,让学生知道哪个音要欢快、惊喜的唱,理解为什么这里要用优美的呼喊,等等。在最后的拓展环节,我先给同学们一首《天路》,让他们了解青藏铁路的伟大意义,理解藏族人民的幸福感,并将自己的情感得到深化,祝福藏族人民吉祥如意,“扎西德勒”!

上一篇:三年级词语复习教案下一篇:骨科出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