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及其应对(共8篇)
1.老龄化社会及其应对 篇一
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
-目录:
第一部分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第一章 研究综述及规划设计
第一节 老年需求研究综述
第二节 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第三节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规划设计
第二章 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责任定位
第一节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与养老政策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责任与定位
第三章 南京市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及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体构想
第一节 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体规划
第三节 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第四章 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具体规划
第一节 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加强家庭养老的功能
第二节 以社区养老为依托,改善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
第三节 以机构养老为补充,让老年人体验专业化服务
第五章 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人力、资金、运营及其他问题
第一节 养老服务体系的人力资源
第二节 养老服务体系的资金筹集
第三节 改革养老服务管理体制,走社会福利民营化道路
第四节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其他对策建议
第二部分 老年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方法研究
第六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第二节 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对社会化养老的呼唤
第三节 国家、社会、家庭与个人在养老保障中的责任定位
第四节 目前老年社会福利设施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七章 文献回顾及研究意义
第一节 老年社会福利设施的界定和分类
第二节 文献回顾及研究意义
第八章 老年社会福利设施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老年人人住社会养老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一两元Logisti C回归模型的应用
第二节 老年社会福利设施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
一一以养老机构所需床位数预测为例
第三节 养老机构床位数需求的混合模型
第四节 各模型间优缺点比较分析
第五节 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床位数需求模型
第九章 南京市老年社会福利设施规划研究
第一节 养老机构所需床位数及人力资源配置预测
第二节 预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第十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福利规划者与福利研究者的职能定位
第二节 模型预测结果的意义
第三节 模型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对老年社会福利设施规划的具体建议
第五节 问题与不足
第三部分
坚强与无奈
一一南京市独居老人生存状况与服务需求调查报告 第十一章 调查背景
第十二章 调查主要结果分析
第一节 基本状况
第二节 居住状况
第三节 家庭状况
第四节 生活保障
第五节 身体状况
第六节 医疗保健状况
第七节 社会生活与社会参与
第八节 生活质量
第九节 社会支持网络
第十节 观念与信仰
第十三章 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第十四章 对策与建议
附录1 香港社会福利署《安老院实务守则》(摘录)附录2 南京市独居老人生存状况与服务需求调查 附录3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示意图
参考文献
后
记
2.老龄化社会及其应对 篇二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统计, 2012年底, 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1.94亿, 占总人口的14.3%[3], 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23亿, 为9.1%。按照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对老龄社会的划分,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向老龄社会发展。
(一) 社会存在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且不可逆的趋势。
据计算到2025年, 世界老年人口达到12亿, 中国老年人口为2.7亿, 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5%[4]。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 即使完全放开生育政策, 到21世纪中叶社会老龄化的速度仍不会放缓, 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甚至是超老龄社会。
(二) 社会老龄化存在高龄化、空巢化的结构特点。
在生活、医疗卫生水平逐渐提高的情况下, 全国人均寿命达72岁多, 北京等地人均已为80.09岁 (陈国裸, 潘德增, 2007) ;同时在经济生活区域化, 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影响下, “空巢老人”比例增加, 目前我国约有2, 340万空巢老人, 在京、沪、津地区空巢家庭已达30%以上[5]。
(三) 社会应对老龄化投入不足, 出现“未富先老、未备已老”的问题。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排名已居世界第二, 但人均GDP靠后, 仍是发展中国家。公共设施尤其是老人的设施投入普遍不足, 我国养老机构平均能为每千名老人提供10个床位, 发达国家则是我国的5~7倍。按照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调查, 未来至少需要700多万个床位, 存在很大的不足[5]。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更是缺失, 如上海、西安两市人均享有文化建设面积不足0.1平方米, 二、三线城市、农村的文化设施更少, 甚至是空白 (王鑫帅, 2003) 。由于个人家庭经济水平及社会服务保障措施的缺陷“未富先老、未备已老”的问题凸现出来, “老人放弃治疗, 为省钱让孙子读书、为孙女看病”等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主要依靠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养老的方式在我国社会收效甚微。中国老人更愿与家人一起过“四世同堂”的家庭生活, 同时在道德舆论的影响下, 孝敬的子女不愿也不能将老人托付给社会抚养。家庭式养老使政府与社会应对老年化的投入与努力难以快速见效。
二、发扬传统福文化应对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启示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在历史上没有出现如今的社会老龄化, 但古圣先贤对福、寿的深刻见解, 对解决当下问题仍有启示。孔子认为孝不只是衣食之道, 子女不仅要让老人吃好穿暖, 更要让老人得福。因此应对社会老龄化从根本上讲是如何实现“老来得福”。
“华封三祝”是围绕古人对“福”认识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故。典出《庄子·天地》主要是说华地封人祝尧帝多富、寿、男子, 尧帝以“多男子则多惧, 富则多事, 寿则多辱”婉拒, 封人认为天下安定, 子嗣各有所职, 多子又有何惧?善于分配使用钱财, 富有又如何多事?若能通晓天命, 长寿又怎能受辱?尧帝闻后欲虚心讨教。尧帝所担心之事正是当前老人所面临的问题, 而封人所答不为解决老龄问题的一种方法, 是应对社会老龄化的一个启示。
“寿则多辱”中的“辱”主要是随着年龄增大, 在机体、心理上产生的落差, 及代沟的增大所致。年龄增大体能下降, 退休之后被社会家庭需要的感觉降低, 逐渐产生“力不从心、人不中用”的困扰;同时适应新事物的能力减弱导致代沟增大“被边缘化”。比如广场舞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流行时尚, 如今却被视为一种落后、扰民的行为。对于“寿则多辱”, 封人认为若能通晓天命便可化解这种“辱”。天命可理解为规律, 知晓“生命如夏花绚烂, 秋叶静美”的旋律, 回归生命本真颐享天年。同时社会也应理解老人当下的困扰, 包容老人的“落伍”, 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在社会保障建设上多考虑老人的需求, 缓解老人的“辱”感。
“富则多事”中的“事”指财富在使用时遇到的困难。当前老人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由于养老制度的深层问题部分地区养老金存在巨大的亏空, 2011年已有14个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 缺口达到767亿元, 2014年全国养老金保险费收入17, 554亿元, 支出19, 117亿元, 亏空1, 563亿元[6]。因此老人不得不依靠自己的积蓄, 而这笔积蓄却不能完全用于自己。当下老人一般要承担经济上的“三座大山”, 即资助子女生活、贴补抚养孙辈和自身健康支出, “三座大山”使收入递减的老人雪上加霜, 并激化各类矛盾。封人提出以“善用钱财”的方式摆脱困境。对于家庭而言应健全成员债务机制, 当下家庭成员在经济方面彼此独立, 老人对于子女的经济投入是一种借贷、投资的方式, 避免将“棺材本”投入到子女“穷奢极欲”的无底洞中, 保障老人的经济安全。社会和国家要正视老人在经济上的问题, 高效使用公共资源和国家财富, 要开源节流, 提供适合老人的工作岗位, 并从政策制度上解决教育、卫生、就业、住房等问题, 减轻国民生存压力, 缓解经济困难。
“子则多惧”中的“惧”以前多指对子女生活、前途发展的担忧。但在当下则确实有惧怕之意, 如今“啃老”、“坑爹”之事屡见不鲜, 以致有艺人创作《坑爹》的歌曲。除了子女教育上的问题, 社会不良影响也助长了这种态势。老人与子女的关系直接决定了老人的幸福程度。封人所指的“天下安定”除了社会的稳定还包括社会的健康。当前社会文化在积极进步的主旋律中, 仍混杂着拜金、炫富等扭曲价值观和不健康内容。同时舆论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赚取眼球使用耸人听闻的标题, 如“八旬老太骂晕公交女司机”、“老人暴打未让座少女”等, 并在内容中片面突出矛盾。虽然当事人确有不对但将个体行为上升到群体特征的舆论导向是不妥的, 客观上会丑化、孤立老年群体。因此要树立健康的社会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强化“知福、惜福”传统教育, 抵制拜金、炫富行为, 建设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 形成包容乐观的社会氛围关爱老人群体。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对“华封三祝”福文化典故的重读, 通过尧帝“三辞”, 封人“三问”从老人对寿、富、子女的三个维度探讨我国社会老龄化所存在的问题。对于老人应理解其身心压力、了解面临的经济困境以及其所处的社会弱势环境, 从子女、家庭、社会角度去理解、尊重、善待老人才能让老人真正得福, 缓解社会老龄化问题。
摘要:中国社会已进入社会老龄化, 社会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 虽然从西方借鉴了许多理论与经验, 但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差异, 仍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 主体是社会对待老年群体的问题。本文从传统福文化角度研究现代老人对寿、富的认识以及与子女关系, 为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老龄化,传统福文化,华封三祝
参考文献
[1] .王佩.试论新时期日本社会老龄化对策的制约因素[J].河北企业, 2013, 7
[2] .方鹏骞, 陈茂盛.人口老龄化的内涵界定及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J].国外医学 (社会医学分册) , 2001, 6
[3] .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2
[4] .雷秀雅.西方学者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的研究[J].社会科学评论, 2004, 12
[5] .阎永胜.中日老龄产业问题比较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 2008, 10
3.老龄化社会及其应对 篇三
会上同时启动了云南西双版纳爱晚基地,这是爱晚集团在云南省的首个养老基地。该集团将以“爱晚中心”为主体向周边区域辐射,形成产业链,实现居家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全新养老模式,同时推动区域内养老服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打造国际化平台,破解养老困局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表示,老龄化浪潮正改变着全球的人口结构,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一方面无法回避老龄化社会日益增大的挑战和冲击,另一方面也应该从各方面做出积极应对。
“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采取的措施。”中国老年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说道。近年来,国家在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方面,已经迈出了很大的步子,但具体的实施细节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北京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爱晚集团副总裁乌丹星认为,国家层面,应尽早出台可落地实施的法律法规;企业层面,则需要对养老产业进行更多研究;个人层面,还需进一步建立社会化养老的理念,年轻时,就应该规划好自己想要的养老生活。
悉尼科技大学建筑设计学院教授和医院建筑设计与规划研究院院长、福布斯协会国际公司常务董事伊恩·福布斯认为澳大利亚建立的养老系统可以为中国提供很好的借鉴,政府在提供资金支持前,对老年照护机构真正需要什么,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并应基于人口统计学做出评估,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
积极老化,实现健康老龄化
国务院原参事室参事、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魏津生提出“积极老化”的概念,他说:“积极老化是现代养老的核心理念,老年人应树立现代的积极老化的正面观念,认识到老化虽不可逆转但可延缓,病残虽不可治愈但可调适,工作虽不可继续但可参与。”实现积极老化不仅要有个人和家庭的努力,更要有社会的支持。
“实现健康老龄化”是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王捍峰一直强调的观点。现在,有了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大家也逐渐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了,但慢性病却越来越多。推动“老年人健康生活指导管理模式” 对老年人的健康很有帮助,有利于实现“人均寿命增一岁”的战略目标。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建议,为老年人测量、评估健康危险因素,将其健康信息建档,并就其健康问题做出积极的干预。
乌丹星认为,由专业人才做出一套完整的养老机构心理测评和心理危机解决方案,是养老机构的最高境界。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养老服务做得好的国家,养老服务人员会为老人设计各种活动,老人們每天都忙活不完。养老服务机构不应该只是一座让老人与外界没有联系的围城。快乐,应该是一切养老服务的出发点。
爱晚树立养老范本,老龄产业提升区域发展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张恺悌提出,养老服务的火爆与相关标准制订的冰点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希望经过 5 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养老服务业标准体系,走出“冰与火”的窘状。
在乌丹星看来,“爱晚工程”是由国家主导、历史规模最大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她最看中的是“爱晚工程”的“样板”价值。她谈道:“我们期待‘爱晚工程’通过20个‘爱晚中心’的建设,从项目运用、人才服务到养老产品设计等各方面,为全国的养老服务产业提供标准,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爱晚集团总裁孙继惠介绍了“爱晚工程”的4大特点:一是信息化管理。每位入住的老人将拥有一张独属于他的“一卡通”,包括其身体、医疗等信息,尽可能为其提供个体化服务,并能在全国各中心通用;二是全国异地互动。“爱晚中心”将逐渐形成全国连锁、异地互动,且每个中心的特色不尽相同;三是专业化护理。在“爱晚中心”,老年朋友的饮食、护理、文娱活动等都由相应的专业人士打理,可享受到高品质贴身式的星级服务;四是与国际接轨。通过引进海内外先进的老年产品,为老年朋友们提供便利的生活方式,向老年朋友们介绍世界先进的养老理念。
双良:节能减排一马当先
在节能减排领域勇于探索实践的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日前“花开并蒂”:公司一举签署了中盐昆山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纯碱项目高盐废水零排放系统 、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醋酸钠蒸发结晶系统两份工业高盐废水零排放系统供货合同。据了解,这是双良节能基于其领先的真空换热技术研发的工业高盐废水处理系统的首次实际应用,公司也因此实现了在水处理环保领域业务零的突破。
今年6月5日,环保部公布的《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水质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对长江、黄河、珠江等十大水系的断面监测显示:黄河、松花江、淮河和辽河轻度污染,海河中度污染;在监测营养状态的61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占27.8%;在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和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9.6%。种种迹象表明,工业废水是主要的水污染源,政府铁腕治污势在必行。而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环保法》明确: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生态环境倒逼的背后孕育着商机和市场,双良节能的每一步转型都踩准“知能善用”的生态环保节拍。透过高标准、控总量的重重环保“紧箍咒”,此次,双良节能瞄准了工业废水零排放这一节能减排领域。“废水零排放是指生产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再循环使用,不向外排放。双良自主研发的工业高盐废水零排放系统可采用蒸汽、热水或电力等多种能源为驱动源,对工业废水进行高效蒸发浓缩,使淡水和盐分分离,淡水回收率可达95%,同时实现盐分的无液体排放。”双良节能换热器事业部总经理吴刚介绍,双良节能零排放系统广泛适用于食品、化工、医药等高污染高排放行业。此次签署的两份工业高盐废水零排放系统供货合同,双良节能提供的零排放系统分别对氯化钠/硫酸钠混合排放液以及醋酸钠排放液进行蒸发浓缩结晶处理,单套装置每小时淡水蒸发量达到8吨和6吨,实现盐分的超浓缩和结晶,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废液的资源化。
一如其名为“双良节能”,从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蒸汽双效溴冷机开始,无论是余热利用、空冷技术、高效换热器、海水淡化、合同能源管理……双良节能的每一项拳头产品或核心技术都烙上了节能环保的“绿色烙印”,见证了双良在节电、节热、节水、节煤等节能减排领域一马当先开展转型升级。以节能环保为己任,历经32年的開拓创新,双良节能已发展成为涵盖机械制造、化工两大产业,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空冷器系统、海水淡化系统、高效换热器、苯乙烯、EPS六大主营业务,国内独树一帜的大型节能系统供应商。双良累计为社会提供了近30000台节能设备,以节约电力供应为例,相当于少建了25个600兆瓦的火力发电厂。这意味着,双良的节能设备每年将节约3800万吨标准煤,减排1000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再建27万公顷森林。未来5-10年,双良还将为社会各界提供近10000台节能设备,每年节约1125万吨标准煤……
早在1985年,双良打破外国企业技术垄断,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化锂制冷机,它以蒸汽为驱动热源进行制冷,从而有效缓解用电高峰压力。目前,双良节能已相继开发了热水型、直燃型、烟气型、吸收式热泵,形成5大品种、300 多个规格的完整产品系列,奠定了其在中国溴冷机行业的领导地位,在节电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通过热电冷联供系统,同时满足小区域或建筑物内的供热(冷)和供电需求的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双良节能在全球成功投入近100个典型冷热电联供项目,并为国内外用户提供100多套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方案,取得了优良的节能降耗业绩,如:上海迪斯尼乐园项目、华电南宁华南城、奥运北京会议中心、中石油数据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火车南站、意大利米兰国际机场等项目。
首创HRH/HRC 余热利用技术,在治理城市大气污染中发挥独特和显著作用。双良利用工业企业余热、大型火电厂余热,在不增加能耗的情况下,提供大面积集中供热。2009年,从国阳新能首套6×30MW供热设备开始,凭借先进的吸收式制热技术,不断挖掘电厂余热资源价值,助力城市供暖。截至2014年5月,共有26家电厂使用双良电厂冷凝热回收吸收式热泵,共回收电厂余热2100MW,回收余热供热面积4200万平方米。双良“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重点节能推广目录(第二批)节能技术。
双良成功研制出掌握四大核心技术的国产电站空冷器、石化空冷器等空冷设备,并因其冷源充足、节省冷却用水、维护费用低廉、耗水量仅为传统水冷方式的四分之一,在市场上取得广泛好评。双良节能已成功为内蒙古、山西、甘肃、陕西、河北等省份的30余家石油、石化、煤炭、电力、水泥、钢铁企业量身定制了上百套的空冷器设备,大幅减少传统工业耗水大户对水资源的耗费,每年至少可节水4亿吨,相当于1200 万城市居民1年的生活用水量。
4.应对老龄化问题,发展养老服务 篇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改善、医疗水平提高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数和占比不断增加,全市60岁以上老人已达126.8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0.02%。苏州早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时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步步入老年、空巢家庭的增加和独身老人的增多,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重要的摆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面前。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老龄事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养老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老年优待工作不断深化、老年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城区政府也创新了很多新的养老模式,社会关注、投身养老服务业的热情也在进一步提高,共同为构建全市养老服务体系作出了贡献。
但全市养老服物业发展现状与“两个率先”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我市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还未很好地列入全市的统筹规划,特别是在土地规划、设施建设上与教育设施、卫生设施、文化设施等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
2、“十一五”期间,政府在引导、扶持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上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尚未形成上规模、全方位、广覆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3、养老机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床位总量不足。“十一五”期间,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截止去年8月,我市拥有养老床位24353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20张,仅占老年总数的20‰,与《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2010年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30‰的目标要求及老人的实际需求均有较大差距;二是养老机构结构有待调整优化。目前养老机构入住率高低不均,尚不能满足各收入层次、经济状况和身体状况的老人入住需要,尤其是较低收入的企业退休老人和失能老人入住的需要。
4、大部分老年人需要的“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中遭遇瓶颈,如专业化服务队伍发展滞后,养老服务市场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针对我市在“十二五”时期将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趋势,特提出如下建议:
1、统筹规划,合理进行养老服务机构的定点布局。要把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整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动城乡建设中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强化举措,加强指导。要抓住新城建设、地块拆迁、城中村改造、老新村改造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契机,根据到2015年,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2张以上,80%以上的老年人能从社区获得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康复护理和心理关爱等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对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用地等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5.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运作机制初探 篇五
2011-4-14 13:20:00 来源:江苏省老龄网
[摘要] 从建立和完善运作机制的视角,探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对策,是新时期人口老龄化对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省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拟从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老龄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和强化老龄工作组织协调体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析,以供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决策时参考。
[主题词] 应对 人口老龄化 挑战 运作机制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将是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重要表标志。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展,它对经济和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和严峻挑战将进一步显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这是摆在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仅就建立和完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运作机制,作一初步探索与分析,祈请各位指正。
一、我省应对人口老龄化运作现状
从多年来的实践看,应对人口老龄化运作机制,系指为保证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压力所做的工作能够有序推进、有效落实而采取的政策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它主要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管理体制,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有基础性作用工作格局,包括方针政策、协调原则、工作规则和组织领导体系等等;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工作机制,主要是指工作目标、运作方式、推进措施、管理手段等等。
我省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已有23个年头,比全国总体水平提早了13年。相对而言,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工作也较其他地方起步早几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初步构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的运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1.各级领导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从1986年起,全省从上到下普遍建立了老龄问题工作机构,加强对老龄问题的研究和对老龄工作的组织与协调。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大力推进老龄事业的发展,惠泽全省千万老年人。各地把老龄工作摆到愈来愈重要的位置,从“九·五”开始,把老龄事业纳入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尤其是在“十·五”期间,老龄工作不断加强,老龄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多年来,省政府多次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文件,大力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不断深化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省先后实施了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老人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三道防线,保障低收入、无收入及孤寡老人的基本生活。到去年,全省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突破1200万,参保总人数位居全国第二。去年,又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与此同时,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已达4300万,比例已逾90%,参合率位居全国各省之首。老年医院从无到有,目前全省已建立专门为老年人看病的医院十余所,在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病专科门诊200多个,老年人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和康复工作得到改善。
3.老龄事业加快发展。各地把老龄事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规划,统筹安排,促进了养老服务设施的加快发展。目前,全省农村已有敬老院1600多所,“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已超过一半。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全省养老服务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全省城镇养老机构和老年人护理机构已有800多所,社会养老迈出了新步伐。家政行业的蓬勃兴起,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提供了方便。一支支活跃在大街小巷和农家院落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困难年人雪中送炭,提供各种帮助与精神慰藉服务,受到社会广泛赞誉。老年教育、基层老年文体活动设施得到较快发展。
4.老年维权工作得到加强。1988、1989年,我省先后颁布了实施《江苏省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和《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日益受到重视,老年人维权工作网络开始显现,从而使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5.涉老组织成为老龄工作的助推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种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他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各级涉老社会团体为老龄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老龄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省级涉老机构和组织建立较早,力量较强,已成为党委和政府抓好老龄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市、县级涉老组织逐步健全,发挥作用日益明显。活跃在基层的各种老年人组织,已成为基层老龄工作和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现有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看到老龄事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现状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运行机制方面,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1.社会养老供求平衡机制尚不够健全。养老设施供求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与我省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的地位不很相称。目前,城乡老年人经济保障总体水平还不高;老年人活动场所偏少,活动内容也比较单一;老年学校数量不足,农村不少地方甚至仍是空白;老年人专业医疗护理设施紧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薄弱;老年人服务需求与供给差距甚远。
2.政府职能缺位,市场机制缺失。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格局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而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的状况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位置尚显不够突出,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不足。运用市场调节手段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在老龄事业领域中尚存在不少空白。
3.社会参与机制不够完善。组织和协调社会参与老龄事业尚缺乏有效的推进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够高,社区参与力量不足,志愿者参与不够广泛,全社会对老龄事业关注热情还不够高。
4.老龄工作组织协调力度不够。我省老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成立较晚,工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对老龄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缺乏有效的推进措施和监督手段。市、县(市、区)老龄工作协调机构力量较为薄弱,人员不足,经费偏少,有些地方工作关系不够协调。社区为老服务功能不够强。部分涉老社会团体规范化程度不高,任务不够明确,工作不够规范。一些涉老组织缺乏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各级各类涉老机构与组织之间缺乏统筹协调与相互配合,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三、建立和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运作机制的建议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观察事物都应把它置于事物整体的大系统中去考量。新世纪新阶段,江苏将在新的起点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阔步前行。在全面推进高水准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如何与时具进,率先构建完善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运作机制,顺利化解由此带来的种种压力,让千万老年人共同参与建设,共同享受成果,这应当成为全局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
1.构建立体化老龄工作网络,强化责任体系。根据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需要,建立健全立体化工作网络,形成大老龄工作格局。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立体型工作体系,包括人口生态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人口统计系统信息化规划等全方位的工作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中的职能定位。为强化政府老龄职能,在必要的时候,可将老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从民政部门分离出来,升格为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直属办事机构,成立老龄工作局,赋予老龄工作的行政职能,并将离休老干部划归其统一管理。从而真正发挥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动力作用,承担起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的主体责任。同时,为加强老年人经济保障工作,建议在劳动保障部门设立社会保养老保障局,将城乡老年人经济保障工作由其统一管理起来。在此基础上,从上到下进一步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保障的责任,牢固确立政府老龄工作的责任主体。比如,住房与建设部门应负责提供“三代同堂”、“两代同堂”与独居老年人住房的设计样式及有关优惠老年人的住房政策措施。大力提倡全社会关心照顾老年人,确立企业和社会在老龄工作和发展老龄事业方面的责任。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城乡社区在老龄方面的工作职责和服务职能,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延伸落实到社区性实践。明确企业在老龄方面的责任,使各级各类企业为社会养老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与责任,使家庭成为养老的重要社会基础。同时,对养老负担重的家庭给予适当的补贴。重视非政府组织在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增补老龄协会为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健全老龄协会组织体系,尤其要尽快解决市、县老龄协会组织的断层问题,强化基层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
2.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虽说我国是属于“未富先老”类型的国家,但我省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全省人均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完全有条件、有可能走在其他省前面。在经济实力并非十分充裕的人口老龄化初期,老龄事业方面的投入不足是情有可原的。而今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理所当然应适当增加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以适应老龄化挑战的新形势。既要彻底改变在计划经济年代那种政府对包括养老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大包大揽,从摇篮到坟墓无所不包的现象,也要注意克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那种一味想甩“包袱”,试图把养老保障全部推向社会和市场的倾向。应当看到,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取向,是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提供社会养老保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不仅不可削弱,而且必须加强。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老龄事业推进机制,把老龄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各级政府都应确立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对老龄事业投入的自然增长机制。切实采取措施,鼓励社会各方增加老龄事业发展投入的积极性,鼓励企业与个人为老龄事业发展多做贡献。完善困难老人救助体系,设立特困老年人救助基金,健全老年人基本生活困难救助机制。省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贫困地区低收入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3.着眼长远,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1)加强宣传发动,营造各级领导重视,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老龄事业的良好氛围。老龄工作的宣传对象不仅仅是老年人,而是应当包括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使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老龄观。不仅要充分利用包括报刊、广电、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加大宣传频率,开设长期性的老龄专刊、专栏,而且各级政府要运用会议、文件和政府门户网站加大老龄事业的宣传力度,使“老龄之声”伴随着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过程。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老龄宣传工作做到社区、村落和家庭。宣传工作还必须从娃娃抓起,将老龄宣传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使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孝老、助老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2)建立和完善评估考核和激励机制,强化推进动力。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的精神,不断创新和规范老龄工作。把ISO质量认证体系引入老龄工作领域,创建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评估考核体系,对老龄工作各项任务与老龄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老龄设施建设项目和为老服务项目等,提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与考核指标体系。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对立统一规律,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动力机制。根据权力与利益脱钩,权力与责任挂钩的原则,把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业绩与奖惩挂起钩来,促进老龄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3)加强老龄工作立法,促使老龄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通过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确立具有时代特点和江苏特色的现代养老模式和路径,确立政府、社会和企业、家庭在养老保障中的责、权、利关系,确立养老事业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关系。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居,以及子女孝敬父母,如对经济赡养、精神慰藉以及探视父母等作出明确规定,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把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参阅文献:
1.《联合国老龄问汇编题资料》,1993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办公室编。
2.《江苏老龄工作手册》,2005年,江苏省老龄工作办公室。
3.《新世纪江苏老龄事业》,2002年,江苏省老年学学会。
4.《率先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调查与思考》,2007年,江苏省老龄工作办公室。
5.《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
6.《浙江省城市化进程中老龄问题研究》,2005年9月,中国农业出版社。
6.老龄化社会及其应对 篇六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老龄化问题亦逐渐加重,但是人们对于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却并不深刻。为了让社会老龄化问题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促使大家对老龄化问题做出一定总结,并对相关机构提出一些相关的意见,力建学院社会老龄化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老龄化调查活动。此次调查活动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内容之全使得此次实践的调查结果可以基本概括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思与想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实践团队员首先目的地是奎山敬老院和金山新村,对老年人展开调查。此次实践团选择用聊天的方式将调查问卷的问题反映在谈话内容中,让老人们倍感亲切,谈话完成后队员们再对老人们的话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反映的问题。据了解,这里老年人的心理都是比较乐观的,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比较满意。
实践团接下来的两天分别去了滨湖公园和康居小区。这次实践团的主要调查对象是年轻人,主要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问卷结果的反应出,大多数年轻人觉得养老压力较大,因为独生子女在增多,并且大多数需要赡养3到4个老人,生活负担不小。但是他们表示,即使压力大,他们也会竭尽全力去赡养老人,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
实践团队员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活动收获颇丰,不仅对社会老龄化问题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增强了群众们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也总结出了一些开展调查活动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协调工作要做好,计划与活动协调好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是人员分配问题,将各个成员之间的工作分配好,才能人尽其才,保证高效的完成任务;另外还有态度问题,只有对工作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才有可能将工作完成好,而且只有对别人持坦诚谦卑的态度,才能换取大家真心的支持。实践团成员在此次活动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大学生素质,对人恳切坦诚,工作热情认真,针对性强,十分务实,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为中国矿业大学在群众中赢得了一致赞誉。
金山新村调查现场
滨湖公园调查现场
康居小区调查现场
7.老龄化社会及其应对 篇七
一、西班牙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内容
目前,西班牙拥有人口4645万,居欧盟第五位。单个妇女平均育儿数为1.27,生育率为欧盟倒数第二。人口预期寿命为83.2岁,仅次于日本,死亡率非常低。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8.5%,老龄化程度很高。
随着各项社保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丰富,西班牙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了缴费型、非缴费型和补充型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实行现收现付制度,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统筹、国家出资和其他来源组成。社会保险费率中雇员为10.95%,雇主为52.7%,其余为国家筹资(含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三项保险费率)。基本社保缴纳年限为15年,但也在改革之中。
缴费型保障的主要内容是替代工资收入、进行职业保障,依据缴费多少确定保障水平。该保障是强制性保障,要求应保尽保。划分为普通制度和专项制度两类。前者涵盖16岁以上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所有从业人员。后者主要适用于18岁以上的自雇人员、海上工作者和煤矿工人。主要社保利益涵盖的内容有:退休金、永久和临时残障福利金、亡故和遗属抚恤、父母养育福利、妊娠期和哺乳期风险应对福利、癌症和其他严重疾病照料福利、永久工伤致残补偿福利、在校保险等。
非缴费型社保主要是满足国民收入基本需求、保障基本福利,依据资金积累确定具体保障水平。主要保障无收入来源的公民,资金由国家拨款,由专门的机构进行公共管理。保障的主要内容有健康照料和药品福利、退休金和伤残抚恤、家庭福利金、失业补贴、非缴费型孕育补贴、社会服务、困难补贴、福利养老金等。目前,西班牙非缴费型社会保障人员享受社保标准平均为每月900欧元,标准相对较高。同时,动态调整社保标准,按照消费指数调整,每年上升0.25%。
补充型保障属于自愿性质,可自由约定或确定。如实行补偿性退休储蓄、部分大公司实行企业年金等措施。
西班牙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一个险种,该养老保险体系包括三个支柱,但以现收现付制的第一支柱为主,雇主与雇员共同缴费及其他方式为补充。缴费水平会根据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情况等进行调整。西班牙养老金的显著特征是每年6月和12月可以领取双倍的养老金额。这是该国传统,也提高了保障程度。在医疗保障方面,西班牙特色更加鲜明。自1978年西班牙宪法规定全民享有免费医疗保健后,西班牙人自出生至死亡,都无条件享受免费医疗保障。所需经费大部分由国家通过税收筹集,少部分来自社会保险缴费和部分患者少量缴纳。
二、西班牙社会保障改革的主要内容
西班牙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挑战,加强社保制度改革,为持续有效地促进社保制度的完善做出了巨大努力。
(一)“托莱多协定”的制定和执行
1995年,西班牙政府、各大政党、两大工会组织协商签订了著名的“托莱多协定”,明确规定了社会保障改革应在政党之间、政府和工会之间进行广泛讨论,确保改革能够保证公共保障制度的连续性。“托莱多协定”的主要目标是增强社保资金的可持续性和社保制度的公平性。协定确认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分离,非缴费型养老金由一般税收支付,缴费型养老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其余由政府补贴。决定创建储备基金,提高社保资金未来的抗风险能力。加快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和弹性退休制度。提高缴费和待遇水平,保持和提高养老金的购买力。同时,建立托莱多协定委员会,主要职能是持续跟踪评估社保改革,积极提出改革建议并监督执行,努力促进社保改革符合实际要求。到目前为止,该委员会已经提出了22项改革建议,并逐一得到了落实。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该委员会逐年提出改革建议,不断完善“托莱多协定”,努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完善。
(二)养老金支出的协调和预测
为了应对日益凸显的财务支付挑战,根据欧盟要求,西班牙采取养老金长期预测制度,每三年进行一次老龄化相关的财政支出预测。养老金预测包含养老金总支出、福利比率和总体平均替代率、养老金领取人数、缴费收入和缴费人数、新型养老金(收入挂钩)支出解析数据等方面的年度数据。在实践中引入可持续性指标来估测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如运用短期风险指标来及早发现财政压力,运用中期风险指标来预测负债超出限度的风险,运用长期风险来估测由于老龄化人口预算成本而产生的风险。基于科学预测产生的结果对预防和化解养老金支付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应对老龄化的改革
2007年西班牙议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修订案,主要是巩固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能力,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适合现代化的需要。将退休年龄与预期寿命结合起来,采取积极的劳动力政策,努力让有劳动能力的人继续留在劳动力市场。规定1967年以后的参保者,提前退休者领取退休养老金的最低年龄限制从60岁延长到61岁,最低缴费年限也从15年延长到30年。通过调整养老金发放的不同标准,使得计划参与者在不同缴费年限下退休所获得的替代率具有明显的不同,从而起到鼓励计划参与者推迟退休的作用。鼓励劳动者推迟退休年龄,到65岁之后退休的,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正常退休者每延长工作一年或多年,如果缴费满15年以上,养老金增加2%;缴费满40年以上,每年另增3%。目前,西班牙退休人员平均退休年龄为61.4岁。同时,修订待遇给付计发方式,使代际公平原则不至于受到伤害。从2002年开始,西班牙将部分社会保障盈余拿出来建立了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目前该基金只能投资于欧元区政府的国债,由于良好的运行管理,基金始终处于盈利状态,专门用于资助缴费养老金和关联费用。在社会保障制度管理过程中,西班牙建立了运转良好的信息化经办系统,对于提高社会保障系统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起到了明显作用。西班牙社会保障支付水平相对较高,养老金替代率达90%以上。
同时,西班牙将持续推进社保制度改革。计划将在未来14年内把养老金领取者的退休年龄由65岁提高到67岁;将退休者的养老金领取基数由退休前最后15年的平均工资水平改成退休前最后25年的平均工资水平;将在2027年对西班牙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届时将根据西班牙的人口情况、平均寿命、赡养比、物价水平以及平均收入情况等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条款进行重新修改。
(四)积极控制养老金的开支
通过多种方式严格控制养老金的过多开支,以确保基金的可支付性和可持续性。比如,严格控制和审核提前退休,努力提高养老金领取年龄。开创了一些延长工作年龄的鼓励措施。将女性养老金领取年龄提高至与男性相当的年龄等等。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我国1997年就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新世纪以来,老龄化程度加大,挑战严峻。2014年,我国老龄人口数量达到了1.3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06%。老年抚养系数上升较快,2014年达到13.7%。
(一)老年人口发展速度快,老年抚养系数(赡养比)逐步上升
预计到2040年前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到2050年将达到20%-24%。老年人口抚养系数(赡养比)将会达到47%,这意味着将近两位劳动年龄人口需要供养一位老年人口,代际压力巨大。
(二)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收缩,人口结构老化迅速
受到第二次人口生育高潮惯性作用,1985-1991年左右形成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潮,将在2045-2050年前后进入老年期,从而导致老年人口和老龄化水平在未来的30-40年内达到峰值。
(三)人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加速上涨
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75.43岁,人口年龄中位数已经由建国初的23.7岁增加到目前的37.0岁。预计在未来30-40年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将提升到2050年82.5岁左右,老年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四)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加大,失能老人增多
2014年我国2.1亿左右的老年人中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智)、半失能(智)的老人。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将会进一步增多。
(五)人口老龄化区域分布变化显著,西部地区后来居上
进入21世纪后,大部分地区高龄化发展趋势加快,特别是西部地区后来居上,重庆、四川等省市的人口高龄化程度位居前列。
总之,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将在2030年左右接近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水平,到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发达国家的总体水平,且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的老龄化程度,将在劳动投入、经济成本、资本投入、技术进步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降低经济发展潜力,给我国未来经济、社会、服务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
四、西班牙社会保障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现实,应借鉴西班牙等欧盟国家经验,加快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养老保障体系,尽早采取适合国情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措施,完善经济和社会政策,切实防范老龄化社会风险。
(一)逐步简化归并社保类型
西班牙社保制度统一,体系简洁,分类较少,脉络清晰,便于操作执行。特别是对所有居住在西班牙国内的人群执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区分各种身份,执行一个社会保障制度值得借鉴。同时,西班牙也不区分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制度,统一归并为社会保障,执行同样标准,减少了社保制度的碎片化,维护了制度的完整和统一,也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要从我国实际出发,继续完善基本社保制度。借鉴西班牙等国制度统一和精简的特点,努力简化我国社保制度多层次、多制度安排特点,努力将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制度逐步归并于社会保险制度之中,促使社保制度更加统一规范和便于操作实施。
(二)积极完善全民缴费的社保制度
纵观西班牙社保制度,缴费型社保制度是主体,非缴费型社保比例很小,其基本原则是只要享受社保都实行全民缴费制度,非缴费型社保也要求受益人根据其经济能力缴纳适当费用,确实无力缴费的人员才给予例外免除。借鉴西班牙的缴费制度,结合我国人口较多的实际,建议深入研究全民参保缴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实行全民缴费参保的具体路径和方案,进一步减少企业缴费比例,适当提高国家和个人缴费比例,促进社保资金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保信息化操作系统
西班牙社保登记、变更、缴费、支付等经办程序全部采用计算机化和自动化,确保了社保体系的自由灵活运转,提高了速度和质量,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工作量,对社保管理机构和受益人都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取得了最大效益。特别是西班牙2008年2月开始运行的直接支付系统,具有自我结算体系,简化了清算,对企业和个人的有效数据直接征缴和支付,减轻了企业负担,便于多方面监督,企业员工容易了解自己的缴费情况,体现了简便性和透明性,值得研究和学习。借鉴西班牙等欧盟国家信息化操作技术和直接支付系统,提高社保的数字化和便利化,减少社保成本,促进社保登记、支付等数据化运用,应是我国社保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我国目前社保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各省自成体系,建设步伐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当前社保建设需要。建议尽快制定我国社保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和实施计划,加快建设经办系统和支付系统,积极推进社保制度改革。
(四)尽快出台鼓励延迟退休的养老金制度
从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实际出发,世界各国大多支持更多的人选择延退。建议我国实行渐进延迟退休制度,积极主动利用市场的办法而不是行政措施,激励更多人员选择延退后拿到更多的养老金。通过好的延迟退休制度设计,使参保的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好处和最大利益。比如法国工作人员要退休,就要年龄高于62周岁。要获得全额养老金,就要年龄高于67周岁,或者工龄超过43年。法国计划从2019年开始,将会有新的优惠措施鼓励延迟退休:如果将退休延迟两年,则有1年养老金可获得10%的奖励。
(五)支持老年人继续工作
西班牙老年服务工作做得很好,鼓励老有所用、老有所乐。同时积极开发老年服务产业,增加老年人员就业机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开发我国老年人力资源,补充劳动力供给,努力变养老为用老,强化老有所用,支持老年人在合适的岗位上继续工作。推动工作单位和劳动力市场的高度灵活性,支持和允许老年工作者转移到更适合他们实际和强度的工作岗位。
(六)加强基金监测和监管
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借鉴西班牙社保基金管理经验,兼顾基金安全和效益,加强基金经营运作和监管。建立预测、监督和调整机制,确保养老保障体系实现智慧型、包容性、可持续性发展。加强老龄化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和预测,引进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定期评估监测和检查,逐步完善动态调整政策。
摘要:西班牙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托莱多协定”的不断完善、加强养老金支出的协调和预测、推迟退休年龄、控制养老金开支、完善经办管理系统等。本文在介绍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对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西班牙,社会保障,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8.我们如何应对老龄化? 篇八
[关键词]老龄化;老龄产业;改革建议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至2013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14.9%,全世界老人超过2亿的,惟一的国家就是中国1。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龄人员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政府在新形势下必须面对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本文拟就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作浅探。
一、当前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政出多门,管理服务机构缺乏合力
为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1980年左右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老干部局。1999年,国务院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全国的老龄工作,研究、制定老龄事业发展战略及重大政策,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实施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做好维护老龄人员权益的保障工作,对老龄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指导、督促和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老龄工作,组织、协调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有关老龄事务在国内的重大活动。国家相关机构虽然制定了不少有关的规划和行政条例,但这些并非法律,在地方落实老龄人员管理工作的时候,出现政策不到位、老龄产业经营不乐观,老龄人员再就业困难等问题,由于老龄人员的具体管理单位涉及到人事组织部门、机关工委、发改委、民政部门、人社部门、工会系统、老干部局、妇联以及老龄协会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在制定当地政策时,难免出现职能重叠、交错、越位等问题。
改革时代的公共政策,要向多数人的利益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从现在形势看来,老干部管理局是“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部门,在老龄事业管理方面,老干部管理局的特殊性,有违和谐发展的总目标。因此,裁撤一些不合时宜的机构和部门,成立全国老龄事业事务发展的管理服务机构而形成合力已经迫在眉睫。
(二)政府对老龄事务和产业重视不足,老龄产业发展迟缓
1、老龄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集群效应低
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开始起步,并且逐步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延伸,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老龄产业的潜力挖掘不够深入,产业链短,规划不够长远,个别产业规划设计与老龄人员的需求出现不匹配,中下游的老龄产业配套集群能力差,产业的联动效应达不到预期效果,规模生产的优势不明显,产业分布分散等,没有达到产业集群带来的经济发展效应。
而对于发展较早的美国,对于老龄产业的发展起步早,发展较快。据2012年美国人口调查局统计数据摘要显示,在过去10年间,仅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产业,增长率就高达275%。同时,美国飞速发展的老龄产业,对其相关联的产业产生了连带作用,全面带动整个涉及老龄产业的综合发展,例如医药保健、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出现了从研发再到生产一条龙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老龄产业的“扎堆儿”效应得到了充分体现,经济集群化体现出经济合力的壮大,促使美国的老龄产业成为其经济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2、老龄产业市场缺乏规范化运作
我国老龄产业刚刚起步,市场秩序缺乏监管、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运作等问题还较为突出;老龄产品和服务缺乏统一定价标准、售后服务和正规的宣传途径;个别产品虚假宣传,使用安全无保障,这一现象在老年保健品行业中表现突出。由于我国老年保健品市场准入门槛不高,致使产品和服务商家鱼龙混杂,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不法经营等问题突出。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对保健品宣传内容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有70%以上的保健品存在着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现象。
3、老龄产业及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老龄产业市场需求为6000亿元/年,2010年中国老龄产业市场需求量己经达到10000亿元/年,预计到2050年,老龄产业需求量将达到50000亿元/年。然而,在巨大的老龄产业需求下,我国每年的供应量不足1000亿元,尤其在老龄人员使用的医疗器械、保健护理产业、老年运动行业、旅游产业等多种老龄产业服务行业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供需不平衡,我国老龄产业的供需不匹配问题亟需解决。
4、政府投入不足,财政支持及专业人才供给不够
老龄产业的投资具有周期长、微利性的特点,需要政府给予政策、资金、人力方面扶植和引导。据统计,投资一家养老机构,平均要15至20年才能收回成本并获得回报。筹资困难、资金回笼慢、投资回报率低等问题使得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因此导致社会机构进入老龄产业发展行业极少,同时资金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老龄产业创新之路举步维艰。
二、老龄化社会,政府如何应对?
(一)统一管理和布局,整体规划老龄事业和产业服务工作体系
为了促进老龄产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按照国家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建议对地方负责管理老龄人员的机构进行整合重组,减少政府的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因此,有必要撤并老干部局,对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机构凡是涉及老龄事务及产业发展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老龄事业服务管理局,管理服务老龄人员的生活保障、文化活动及老龄产业发展等涉及老龄人员的一切事务,以实现老龄事务和产业的统一管理、整体规划、和谐发展目标。
(二)将老龄产业培育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老龄产业是一种综合性产业,是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老龄人员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已就经提出老龄产业概念并进行规划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其老龄产业发展非常成熟,值得借鉴。日本政府支持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对老龄产业经济进行扶持,因此,从1990年之后,日本涌现了很多老龄产业企业及老龄服务业,并且在政府的引导及鼓励下,很多大型的财团和经济体加入到老龄产业经济市场发展。这些企业及服务行业通过多层次的挖掘市场、对市场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分经营,依靠财团的支持,快速占领老龄产业经济市场的各个领域,快速地提升了老龄产业及其服务的水平,不断的拓展老龄产业经济市场空间。到21世纪后,日本的老龄产业经济发展非常成熟,市场供需稳定,产品和服务的种类齐全,其对应的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开始了老龄产业经济的成熟期。从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nlc202309011539
对比日本的老龄产业经济与服务的规模,中国的老龄产业发展还是处于成长初期,无论是政府支持力度还是企业参与积极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产品的创新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建议建议政府采取如下措施加强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1、循序推进,走产业化道路,实现老龄产业集群化发展
政府应根据本地特色和基础进行产业整合,建立老年健康产业园区,引进优质项目和企业,以优质产品或项目为支点,发展联动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把点串成线,然后由线拓展到面,实现老龄产业经济集群化发展,形成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制作,从市场开发到后期服务的联合经济体,提升老龄产业经济服务的专业化和全面化,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力,辐射更广泛的区域范围。建立产、销、服务一条龙规划,实现“点—线—面”层层推进,推动老龄产业经济发展,通过产业集群平台的优势,从老龄产业发展成熟国家或地区引入高新科技及服务技术,加大加快国内老龄产品的研发和自主创新,运用国际物流体系,实现国内外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老龄产业经济国际化。
2、加快老龄产业经济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
老龄产业是科技和知识含量较高的产业,老龄产业经济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在有条件高等院校设置涉及老龄事务和产业的专业,为各级养老机构、老龄产业管理部门和老龄产业生产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人才。培养一批既有知识又懂技术,还会管理的老龄产业专业人才,加强老龄产业有关企业对老龄产业人才的自身培养,以利于老年服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满足市场需求。
3、对老龄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及财政支持
为此,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当地老龄产业发展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民营老龄产业机构,对老龄产业用地及企业税赋给予优惠政策,逐步加大对老龄产业的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产业服务;加大政府购买老龄产业服务力度,加快培育社会力量成为发展老龄产业服务的主体,支持社会力量运营公有产权老龄服务机构及设施生产;制定建设补贴、地方土地供应、运营补贴等引导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加强金融支持、落实税费优惠,完善高龄津贴、老龄产业服务补贴、护理补贴政策等。
(三)盘活老龄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增长新助力
老龄人力资源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宝库,具有极大的再次开发潜力。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我国老龄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许多退休后仍有工作愿望和能力的老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老龄人口快速增加,给社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老年事业和产业,扩大适宜老龄人员的就业渠道,盘活老龄人力资源,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助力。
1、努力开发“以老养老”产业
“以老养老”就是以老龄人员服务老龄人员。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应的老龄人员人数会相应增加较多,与老龄人员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各个行业都将产业劳力力短缺等问题。因此,为了满足老龄人员的需要,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工作岗位补充,而这些工作岗位恰好可以提供给有就业服务能力的老龄人员,因为老龄人员之间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有天然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因此,有就业服务能力的老龄人员,比年轻人更适合从事老龄产业服务工作。可以将这种老龄人员服务老龄人员的类似“自给自足”的就业服务模式进行专业化、规范化、整体化设计,使它成为整个老年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积极建设老龄人员再就业平台,拓宽老龄人员再就业和创业的渠道
(1)成立专门的老龄人才就业市场,并相应设立一些老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为老龄人继续就业和创业提供平台,实现老龄人力资源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双向选择,搭建服务平台,建立专业的针对老龄人员的人力资源市场,提供便于老龄人员创业的产业项目。
(2)建立老龄人力资源信息中心,根据老龄人才的规模、文化水平、专业技能等进行分类,形成一个老龄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为社会提供充足的老龄人力资源,社会根据需求合理的从中选择老龄人才。
(3)在社区设立“老龄人才中心”,开展一些社区需要的有偿服务项目,这样既可以为老龄人提供就业机会,又可以为社区服务事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如德国就有一个“老专家服务中心”,该机构聚集了各类有特长且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专家,在有需要时被派往全球各个需要专业服务的发展中国家继续为社会服务。因此,在社会区设立“老龄人才中心”,能帮助大多数有就业服务能力和愿望的老龄人员就近找到临时、短期和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满足他们继续服务社会的愿望和需求。
注释
1信洪扬:《去年60岁以上老人增加853万》,《华商晨报》2014年1月21日第A02版。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
[2]章林.《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安徽老龄产业发展的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6期,第97-99页
[3]李听旸.《我国商业保险在老龄产业中的商业机会探究》.《保险研究》,2011年第5期,第25-31页
[4]人口研究编辑部:《发展老龄产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人口研究》,2001年第3期,第28-40页
[5]刘青松.《我国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4期,第146-148页
作者简介
杨在峰,女,1973年出生,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中共梅州市委党校哲学讲师。
曹伟华,男,1969年出生,汉族,广东平远人,硕士研究生,中共梅州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副教授。
【老龄化社会及其应对】推荐阅读: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08-29
党员队伍老龄化08-06
老龄化调查报告模板07-09
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解决办法07-03
老龄办工作汇报10-08
老龄办主任述职报告07-19
乡镇老龄工作计划范本10-09
市老龄办2012年工作打算11-06
区老龄办全年工作总结201007-08
我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现状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