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小孩子的学习习惯

2024-07-24

怎么培养小孩子的学习习惯(共15篇)

1.怎么培养小孩子的学习习惯 篇一

(一)、处罚

古人讲,玉不琢,不成器。对一个初中的学生说道理,他们比家长说得还深刻,给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都是脑袋管不住手脚的人。但家长在处罚时一定要注意三项基本原则,否则就是滥杀无辜了:

1.处罚前要让孩子明白处罚的规矩。

2.就事论事的原则,犯了错误以后要就事论事,不要数罪并罚的原则。

3.立即处罚的原则,有的母亲当孩子犯错误后心软了,总是说:等你爸回来收拾你。

(二)、陪读

初一,初二这两年,在孩子学习习惯校正的阶段,两个家长陪读时间每周不能低于6个小时,低于6小时将来你的孩子没有考上大学你不要怪孩子,“种豆者得豆,种瓜者得瓜。”初一和初二这两年太关键了。

2.怎么培养小孩子的学习习惯 篇二

1.时刻提醒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能让孩子通过以前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 通过自己的考虑解决不了的问题, 带到课上能更好的倾听老师的讲课, 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 又能让孩子带着好奇心听课, 精力会更加集中, 对课堂会更感兴趣。

2.家长要时刻提醒孩子注意养成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每天把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知识重新复习一遍, 加深记忆, 对学过的知识加以强化, 这样才能使自己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3.提醒孩子养成课后整理笔记的习惯。

随着课程内容的简单化, 反而上课的笔记显的尤为重要了, 如果孩子养成课后整理笔记的习惯, 那么既能锻炼自己整理的能力, 又能将老师讲过的东西有条理的复习一遍, 一举两得。

4.教育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当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 家长不能置之不理, 应以鼓励的话语让孩子独自解决问题, 一步步耐心引导启发, 让孩子学着品尝成功的甘甜,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二、在学校教师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做到以身作则, 身正为范。

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老师了, 学生的模仿能力强, 喜欢模仿, 他们从模仿中学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 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 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教师以身作则, 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养成。

2.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兴趣。

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 那学生的学习就会感到轻松很多。现在的学生仅靠“管”是不行的, 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 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部力量。一旦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发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转变。一旦有了“我要学”的渴望, 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也就有了学习自觉性。学生就会全身心的、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同时也会体察到一些不良习惯的消极作用, 这就是培养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3.培养好的习惯要注意持之以恒。

好习惯都是训练出来的, 不是说教出来的。因此, 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要坚持长期训练, 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

4.培养好的习惯要从小事做起。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应该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 这是培养习惯的着力点。

5.培养好的习惯要多表扬学生。

在每个班集体中, 都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 多一个好习惯, 就多一份修养;多一个好习惯, 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作为教育者, 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成长的旅途上助他们一臂之力。

三、结语

总之,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习惯成就梦想, 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 对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培养孩子的习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成功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本质所在。

3.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 篇三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

一种方式是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把买回来的其他东西处理好。

如果母亲采用的是第二种方式,那么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对妈妈喊:“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把它拎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是的,菠萝很重。”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他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妈妈也很高兴:

“你真能干!”“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怎样吃呀?”“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让我试一试……真好吃!”

事例分析

这两种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菠萝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滚动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盐水才可以吃的。这是妈妈直接告诉他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将来妈妈又带回来一件新奇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

第二种方式,孩子最终也明白了,菠萝是多刺的,会刺手;菠萝是很重的;菠萝可以滚动,因为它是圆的;它闻起来很香,切开来是金黄色的,泡过盐水再吃,又香又甜。这一切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滚动它、闻它、切开它、品尝它。下一次妈妈可能带回了一只螃蟹。孩子当然又会尝试去摸它,可是很快被螃蟹夹了一下,于是孩子知道了:这个东西跟菠萝不一样,它会夹人。妈妈可能建议说,“你可以用筷子来动一动它,这样就不会被夹了”,于是孩子自己试着用筷子翻动螃蟹,他会发现螃蟹的许多有趣之处。再下一次,妈妈可能买回来玻璃制品,孩子可能又会用他用过的方法来探索它,摸它,滚它,结果它可能掉到地上碎了,于是孩子又明白了:菠萝、螃蟹、玻璃制品,这些都是性质不一样的东西,要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两种方式的结果很不一样:第—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又同时学到了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大部分的家长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许多机会,对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策略建议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其实经常会有这种可以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关键在于捌门是否善于把握。比如3至4岁的孩子,非常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分发筷子。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一双一双地拿,这双是给爸爸的,再拿一双给妈妈,最后拿一双给自己。心急的母亲可能会对他说:“傻孩子,你一次多拿些,一共拿3双6只,不就不用多跑了?”其实,等待孩子自己去总结,能让他有机会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他可能要这样来回跑几个月才会想到,每次都做一样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合起来做呢?于是他尝试多拿一些,可还是要么多拿了,要么少拿了,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星期。后来他才真正弄明白,每次要拿6只才刚刚好。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并且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花点时间等待一下孩子,其实是很值得的。

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问安排满

家长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供他选择。

对孩子适当地放手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

不要干扰孩子

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干扰他,也尽可能不要催促他,更不要跟在身边不断地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

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在孩子遇到困难需要自己解决问题时,家长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

让孩子感受发现的惊喜

家长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

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家长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4.怎么培养小孩子的学习习惯 篇四

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

孩子的习惯和性格,是积年累月而逐渐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更是如此,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

例如孩子在看书时,有不认识的字主动地查字典,家长看到了便要加以表扬,让他这一点好习惯巩固下来。孩子和你一起上街,问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要表扬。这些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孩子建立,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也不是全部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量变过程。所以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根据具体的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很多家长喜欢制定教育计划,抓紧一切机会和空闲让孩子学这学那,把家庭教育弄像揠苗助长一样,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孩子的学习长达九年、十几年的时间,急于求进的心理只会破坏正常的学习进程。这些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

严格要求,做好表率

孩子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虽然产生了,但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同时父母要做好表率的作用,这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鼓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要使孩子热爱学习,家长的以身作则确实很重要。我们可以这样做家里订几份报刊书籍,下班回来自己读读书、看看报。家里有一种这样的学习气氛,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与书本交上朋友。

避免过分督促

有的家长生怕孩子落后,孩子动作慢了一点,就忍不住要催促。孩子做作业慢了,要去指指点点,却没看见孩子正在为这道难题苦思冥想;成绩差了几分,要警告几句,却不知道孩子已经为粗心做错的那道题在懊恼。认为督促孩子愈多,孩子进步就会愈快。这样做,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老是被人督促着学习,孩子就非常被动,这样只会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的提醒、督促是必要的,而且要讲究方法。在家长的絮絮叨叨、指责数落中,孩子决不可能有积极愉快上进的情绪,也很难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所以家长学会长话短说,不必要的话不说。

5.怎么样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篇五

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学习的良好保证,但是很多孩子的学习习惯较差,如何扭转?那么,怎么样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怎么样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2岁之前就让孩子开始各种学习,建议家长教孩子读书、素描、绘画、外语、乐器等。任何手边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工具,小到一个玩具,一支铅笔。 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效果,千万不要丢给孩子一本书,然后自己转身离开。孩子会因为有父母的陪伴而感到快乐,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会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当你的孩子从学校带回了家庭作业,应当要求他(她)一回家就做作业。完成作业之后才能出去玩。如果孩子不能按照你的要求回家就写作业,你可以给他(她)一小段时间来适应。小孩子会比较乐意在你的指导下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过程需要家长长时间的坚持,坚持就会有回报,不是吗? 当你的孩子越来越成熟,你可以稍稍减少对他(她)的学习的监督,比如小学5、6年级或者初中1、2年级的孩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你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什么都管,事无巨细,这样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但是你仍然要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监督孩子做好学习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进度。 当孩子上了初中或者高中,就应当减少经常提醒孩子做作业的事,而是看孩子如何反应。看看孩子是不是能自觉完成作业?如果是,那么恭喜,你成功了。如果不是,你必须严厉地批评他(她),并且要求他按照要求完成并履行自己的责任,直到他(她)能自觉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为止。在此期间,你需要不停地提醒他(她)。 教给孩子一些成功的学习方法,以帮助他(她)完成越来越艰难的学业。 如: 1、制作一个任务表,为长期的学习计划设定时间表。 2、为需要记忆的内容制作一些卡片,上面可以写上单词、概念等等,并且放置在最显眼的地方。 3、考前3天就提醒孩子复习,效果最好,不要临时抱佛脚。 4、将需要学习的内容划分为几个部分,分清难点和重点,而不是没头没脑一把抓。 5、建立一个学习小组,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和同学一起学习。 6、找一个像样的家教引导孩子学习。 注意事项 多和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状态,了解孩子的心理,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 多和孩子谈心,孩子对你的信任是教育孩子的先决条件。 怎么样让小孩喜欢学习 1、快乐,是学习最好的内在动力。 快乐,是学习最好的奖励。孩子学习好了,给予什么样的鼓励和奖励呢?和很多家长普遍实行的奖励措施不同,我认为是让孩子自己体会到学习本身的快乐。 就如同我们大人做一项事业,也如同运动员进行一项比赛。是的,过程可能是困难的、艰辛的、甚至是痛苦的,需要身体和智力的付出,但如果这项事业和运动,是你所喜爱的,那么,你就会享受这个过程,体会到其中带来的成就感。 学习也是一样,我们过多地强调了过程的艰苦,而忽略了学习应该是孩子很喜欢的事物。老师和家长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兴趣,引导孩子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而不是手把手教具体的知识。这有没有可能呢?当然有,就是还原学习的本质,不是分数,不是名次,而是使自己充实,使自己快乐。 我们都知道,内在的动力是最大的动力,那么,如何引发这内在的动力呢?就是让孩子找到学习的快乐。 快乐的刺激,最容易让孩子印象深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快乐的刺激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愉悦感,而持续的愉悦感就会形成学习的习惯。 有时候,听到很多家长感慨,“如果孩子像喜欢玩游戏那样学习,就好了~”。其实,还真说到点子上了,学习是可以让孩子产生类似游戏的愉悦体验的,只要引导得当,真的有可能让孩子像喜欢玩游戏那样喜欢学习。 而在心理学上,也早就印证了这一点。从自己的经验,我们也可以轻易地知道,当我们焦虑和充满恐惧的时候,往往不能好好的思考、感知和表达。而在一个令人愉悦的环境里,则很容易产生创作的灵感,和伟大的创意。 2、找到自己,找到学习的源头。 那么,怎么找到学习的快乐呢?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最关键的,是找到自己。 其实,仔细想想,分数和名次,都是给别人看的,和别人比较的。都不是针对自己内心的,更不用说来自师长的表扬和物质的刺激了。 这么说吧,所有的这些,都是不可持续和不能深入内心的。表扬和奖励,只能越多和越重,才能产生刺激作用,而很容易让孩子的学习导向产生偏差。甚至,让孩子的价值观有误导。譬如,不给奖励就不做事,不哄着就不好好工作,这将给孩子带来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有一个肯尼亚电影,叫做《一年级生》,讲述一位老爷爷,上一年级的真实故事。很多人都不理解,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家,还去学ABC干什么。 其实,那才是学习真正的意义。就如同中国古代的那句话“朝闻道,夕死足矣”,很多人理解这句话是说找到人生的真谛,而我则以为,这是讲学习应该是人一生中最大的快乐,应该从幼童持续到老年,直至生命的结束。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这看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实,非常简单——说白了,就是发现孩子的天分和兴趣。怎么发现呢,就更简单了,就是发现孩子的不同。或者说,孩子的不同,就是孩子的特点,就是孩子的天赋。 很多父母特别怕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不同,尤其是和那些所谓的优秀的孩子有什么不同。譬如,很多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是个标准的“好孩子”,不够乖巧听话,不热爱阅读,不爱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独有的个性和特征。 要知道,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和特征,去寻找孩子的优点,发现孩子的兴趣,才是学习的正途。而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他本身就不喜欢的那个模型,孩子自然不喜欢,不高兴,不快乐。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学什么都学不好。 找到了快乐学习的根源,就好解决每个阶段的学习问题。即便是基础教育阶段,快乐学习也应该是学习的最佳方法。 3、从具体的形象入手,不要太抽象,更不可说教。 在学习的过程中,譬如让孩子认识颜色,大致有三种方式:1、最好的方式,是从具体的事物中让孩子感知树叶的绿色、花朵的红色、果实的橙色等。2、只是在书本上的图画标出的颜色说,“这是红色,那是绿色”。3、当然,最不可取的方式,是仍给孩子一本色卡,说“好好学习颜色”。 第一种方法,就是从具体到抽象,让孩子体会到一种发现的快乐,也是学习真正的作用——换句话说,我们认识颜色,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而不是在考试中标的对。第二种,则是现在最为普遍的课本学习了。而第三种,最为错误,不仅不促进孩子学习,反而会让孩子厌恶学习。 4、要经历时间,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发现的快乐。 很多老师和家长,过于关注结果了。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就掌握住要学习的知识,而且每次考试都不能错,得100分。而且,还发明了很多的速学的方法,来让孩子尽快掌握。 但是,学习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就像孩子学习走路一样,不可加速。如果人为的加速,是要出问题的。正如学步车一样,只能让孩子难受,身体受损。 有一次,我在一个钢琴培训中心,看到一个广告语:让孩子十五分钟学会弹钢琴。这真的让我错愕到哑然失笑,如果十五分钟可以学会,那这还是音乐吗? 我不禁想起曾经有一阵很流行“傻瓜系列”的书籍,比如傻瓜学电脑、傻瓜学英语、傻瓜学厨师等等,不教原理、不教知识,只教记忆,以至于闹出用“好肚子是油肚子”来记忆“HOW DO YOU DO”的笑话来。 是的,只盲目追求结果,追求速度,就是把孩子当作傻瓜,当做机器。你愿意吗? 当孩子要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时,要充分给予孩子自然地认识时间,除非他感觉准备好了,否则不要试图强迫他更快一点。当孩子准备好了之后,他会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只有这样,学生和老师才都能够获得最大的乐趣,取得最大的进步。 5、犯错是学习的必然过程,掌握自我改正和学习的能力。 当孩子向你兴高采烈地讲述刚从书本上看到一个故事,中间出现了读错的词语;当孩子画了一幅画在上面写着“送给妈妈,我爱你”,但写错了一个字;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摆弄一个模型,马上就要搭好却摆错了一个模块…… 你会怎么做呢?是在过程中马上指出孩子的错误,让孩子马上改正呢,还是先和孩子一起享受事物所带来的兴奋和快乐?这就是一个考验。 要知道,孩子的骄傲和自尊是非常强烈和敏感,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我们必须非常非常小心,不要去伤害它,尤其是当我们出于好意的时候。我们要相信,在没有监督,没有压力,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孩子能够自己发现并纠正错误。 同时,孩子自己去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是他的权利之一。也是最为正常和有效的学习过程,甚至,是一种只能属于他自己的快乐。就像我们在玩一个新游戏的时候,肯定也不想有在旁边指手画脚一样。 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才出现,才给予孩子想要的帮助。当孩子遇到一个问题,主动寻求帮助的时候,也是他打开了吸收知识的大门的时候,自然也是掌握某种知识的最佳时期。可以说,此时的学习效果,强过课堂上专门听讲的很多倍。

6.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六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有的家长只要成绩不要习惯这是不对的,每一个做教师的对此都深有体会。小学阶段,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凭着自己的聪明仍然可以较好的成绩,因为课程较少,内容较为浅显。但是随着年级的不断增加,你的孩子成绩下降了为什么呢,不是智力,就是学习习惯。尤其是到了初中,相同的入学成绩,却在中学的差异很大。还是学习习惯,因为课程多了,凭聪明是不能应付的。所以,明知的家长应该知道,良好的习惯将成为孩子成功的必要条件。将是他一生的财富。因此,要想让你的孩子更优秀,首先从孩子的学习习惯入手。那么孩子要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我们常说的爱看书。有专注写作业的习惯。不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有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不爱做小动作或说话。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需做哪些工作呢?

一、给孩子起表率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你们同孩子谈话,命令他的时候才进行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包括你们怎样议论别人,怎样对待朋友,怎样看书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就是说,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列宁兄妹三人全都成长为伟大的革命者,绝非偶然。究其原因,除了社会条件以外,尤为重要的是父母

对子女进行了方法得当的培养教育,给以良好影响。列宁的父亲是19世纪中期俄国具有进步思想的杰出教育家,母亲则是一位贤达、聪颖、教子有方的女性。列宁的父母在家里规定了“肃静时刻”,到时候大家同时工作或阅读,父母、孩子都一样,包括最小的妹妹,要打破这一时刻的安静是不允许的。列宁曾在一篇章中说到:我不能不想起童年时代我们家每到晚上的情景,到处都是一派工作的气氛。父亲在自己的书房里办公,阁楼上哥哥姐姐都在看书,母亲坐在一张大桌子旁边做针线,我们两个小一点的坐在母亲边上看着小书或做作业。这种肃静时刻使孩子们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尊重家庭中其他成员和自我控制的习惯。凡是要孩子们做的,列宁的父母首先做到。

要使孩子热爱学习,家长的以身作则确实很重要。我们可以这样做家里订几份报刊书籍,下班回来自己看看报。

这无疑也是给孩子作榜样,家里有一种学习气氛,这种氛围无疑是孩子学习的客观环境,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孩子就会与书本交上朋友。在一定程度上,家长应该多改变自己的恶习,比如不要在家里赌博,凶酒,上网时间超长,更不能在家从事其他违法事件。试想,家长整天在家里“筑方城”、“谈山海经”,把“劈里拍拉”的打麻将声和说笑声传入孩子耳朵,怎么能制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要知道,优化的学习环境是使孩子完成作业的客观保证。

第二个让我们头疼的问题。是看电视。许多孩子一放假或是一到家,就对着电视,无止无休。因为我们的孩子应该说是在电视机旁成长起来的一代,电视几乎成为家庭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电视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孩子来说,看电视的时间及内容,以控制为好。你可以发现,有的孩子坐在电

视机前呆整整半天乃至一天,都看的津津有味,可是要让他读书,半小时也坐不住。究其原因,责任还是在家长,一方面是家长自己也是一个电视迷,甚至不加选择看些毫无意义的录像,孩子跟着看, 当然就会受电视干扰而影响学习。另外一个原因是,家长和孩子一起玩的时间比较少,孩子觉得无聊,当然会把电视当做生活的依赖品,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上瘾。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越小,电视对他的吸引力越小,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的集中,他们更容易被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所吸引。所以,严格的说,孩子的爱看电视完全是家长的原因造成的。现在关键的是,如何纠正?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每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严格按这个执行,看完自己喜欢的就不要再看,从家长做起。

2)规定看电视的时间。

3)鼓励孩子去做一些更有趣的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

4)如果孩子大一些了,就可以跟孩子讲道理,强化责任意识,你的身份是学生,不能跟家长比,你的职责就是学习。

5)业余时间领着孩子去书店看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不要限制孩子,说什么那时什么书呀,不买,不看,要知道,开卷有意。并且要有反馈,时常问问读书的情况,你喜欢书中的谁呀,你为什么喜欢他呀,哪个情节你最喜欢呀,让他给你讲一讲,他觉得自己特伟大。我孩子小的时候,我采用的方法是看完一本接着买下一本。否则不买。

二、家长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孩子们健康成长,需要引导,需要教育,需要动辄一顿痛打或痛骂是解

决不了问题的。尤其当你的孩子在学习上不努力,没有一个良好习惯时,更需要抓住时机,进行诱导。例如,老师向你反映近来你孩子上课思想不集中,作业不认真。听到这些情况,如果你回到家就一顿痛骂,孩子不易接受,甚至会跟你对立。不如心平气和、把孩子当作学生似的,跟他谈谈心,聊天,了解他的想法。也可以使用激将法。如果你的孩子有自己崇拜的同学和朋友,就要以他为榜样,说说人家如何努力,上课总举手发言,簿子拿出来整整齐齐,所以成绩好,你应向他学习。或者讲一些中外名人刻苦学习的小故事来启发他。还可以讲讲自己小时侯的故事都行。但是,如果你的孩子自信心不够强的话,千万不要拿他和别人比。

对孩子的学习状况(包括思想品行)要及时了解,多作分析。就学习习惯而论, 孩子的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学习上哪些强一些,哪些弱一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三、多表扬,多肯定。

一般说来,孩子们都喜欢听表扬话,即俗话所说的爱“戴高帽子”。有的孩子你越批评,越骂,越不行,其实每个孩子都特在意自己在老师、家长心目的地位和形象。你总是批评他,就会让他觉得反正我这么差了,弄不好了,抱横竖横的心态,倒不如抓住孩子点滴长处,及时加以表扬,多给他“戴高帽子”,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某天发现孩子作业比平时整洁或差错少了些,就要大力地表扬他,说他原本就是个聪明的孩子,只要养成好习惯一定能超过别人。或者有意识地在孩子同班中或邻居中找一两个成绩、智商类似的孩子作为竞争对象,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一处超过人家,就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孩子的进取心。

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肯定进步的同时,要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对于他的

成功, 表扬的话不要说得过满,在表扬的时候,最好能指出下一步该怎样做。比如明天我们争取不错。

有的家长鼓励、表扬孩子是很有自己特点的。如投给孩子以赞许的目光、甜甜的微笑,亲吻,一起外出游玩,赠送礼物,诸如此类的爱抚、称赞,会使孩子热烈地感觉到父母的亲情,会加倍地努力学习。

四、从小处着手,从点点滴滴抓起。

孩子的习惯和性格,是积年累月而逐渐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更是如此。如果孩子今天抄袭了同学一道作业,家长发现了也不过问,那么孩子就可能在明天抄两道或更多道习题。有的孩子进了中学, 写字姿势还很不准确,头歪着,或眼睛与书本保持很近的距离 ,还有握笔姿势奇特,如果做家长的平时注意了孩子握笔姿势(当然老师也要注意),反复指正,孩子的坏习惯就不会形成。家长还要不断地肯定孩子学习上的点滴好习惯。例如,孩子在看书时,有一个字不认识,就主动地查字典,家长看到了便要加以表扬,让他这一点好习惯巩固下来。孩子和你一起上街,问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要表扬。孩子刚看了一个电视节目,结果在和你说话的时候,就用了,还是要表扬的。

在学习语文方面,让孩子养成一些好的习惯,这些习惯看起来似乎很不显眼, 但却有用,家长不妨多加留心督促。比如,你的孩子能不能多动动笔头,记记日记? 看书看报,听收音机,看电视时,有没有随手记一点什么?跟朋友、师长联系,有时可通通电话,但有时能否动动笔头写写信?再比如,让孩子多说说话,讲讲故事,谈谈学校里的事情,或家长提出些话题,让孩子发挥发挥,谈谈看法。当然,家长要有耐心,要善于听,要善于评论。有的家长就怕孩子多话,动不动就说:“孩子,你懂什么!"把孩子的说话欲望(这也是

一种表现欲,是孩子的天性)给抑制了,这不好。有些孩子虽然“能说会道”,但都是讲些琐碎小事,用语也多为社会上的一些粗言俗语,真要讲些“上台面”的话,却又忸忸怩怩,语不成句了。这与平时缺少锻炼有关,家长平时不妨在这些方面对孩子多加关心。这就是一些看起来能说会道的孩子,他们却不会写作文,因为我们平时说话是口语叫多,而写作时是书面语比较多,所以在平时和孩子的交谈中,应该让孩子把话说的有条理,尽量简洁,不要带口头语,还有鼓励孩子使用书面语言,当你的孩子有某个词语用的非常好,或是某个句子说的特别妙的时候,做家长的就要马上抓住时机来表扬,这样,时间久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7.如何培养小班孩子良好的习惯 篇七

一、重视表扬, “忠言不逆耳”

批评的本质是惩罚, 是对人的一种否定。要想改善人的行为, 鼓励总是比惩罚效果更明显。千万不要滥用惩罚, 因为惩罚是消极的, 尤其是过度的惩罚, 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还会扭曲被批评者的行为。忠言为什么就一定要让人听了难受呢?医药科学发展至今, 许多“良药”或包糖衣, 或经蜜炙, 早已不苦口。语言科学发展至今, 讲究批评的方式方法与语言艺术, 也可做到“忠言不逆耳”, 老少皆喜听。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视角中, 表扬是一种正强化物。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强化”, 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的形成都与强化和强化物有关。表扬是一种对人类个体行为进行正强化的刺激, 是奖励的替代物。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大量实验揭示出, 不管是动物还是人, 一种反应或行为如果受到奖励, 那么这种反应或行为在其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同样道理, 幼儿的某种行为如果受到表扬, 那么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二、强化训练, “习惯之为常”

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习惯, 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 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 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 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基本的方法。我国古代的学者们就非常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 重视言行一致的作风。荀况有言:“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智育行之而已。”古代人把他们的道德要求编成《三字经》《朱柏庐治家格言》等, 让人们牢记并按照要求反复训练, 效果非常明显。

幼儿年龄小, 有些技能不仅需要培养, 更需要训练。如在培养幼儿洗手的习惯时, 我们教给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搓, 一-二-三, 小手甩甩干。最后去找自己的毛巾擦干手, 挂挂好。”“前紧后松”“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在习惯培养中都是不可取的。一定要有耐性, 持之以恒。

三、立足游戏, “寓教于乐”

例如, 有的幼儿来到幼儿园这个新环境后, 出现吸吮手指的习惯, 在帮助幼儿克服吸吮手指的习惯时, 我们用游戏的方式告诉幼儿吸吮手指造成的不良后果, 教育幼儿保护手指, 做一个爱清洁的好孩子, 而不是以生硬的命令或批评的方式纠正幼儿的习惯, 以免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针对个别吸吮欲望特别强烈的幼儿, 我们就用怀抱、抚摸、玩具等方法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慢慢地矫正孩子的坏习惯。

提起游戏, 人们总是自然地联想起自己的娱乐活动, 把游戏与生产、劳动、学习相区别。但是, 婴幼儿生活中的游戏并非如此简单。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John Dewey) 认为,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 在幼儿阶段, “生活即游戏, 游戏即生活。”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 是幼儿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幼儿心理的发展, 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完成的。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 运用模仿和想象, 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现实生活是角色游戏的源泉, 幼儿通过扮演角色, 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我们可以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游戏设计, 达到对幼儿养成教育的目的。

四、树立榜样, “不令而行”

Bandura 1967年创立示范法 (Modeling) 。他认为, 儿童的许多行为并非通过直接实践或受到强化形成的, 而是通过观察、学习产生共鸣, 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获得或减少、削弱不良行为。因此, 模仿与强化一样, 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榜样示范的特点在于:通过榜样的言行和思想活动及展示其成长过程, 把高深的理论内涵具体化、人格化, 使儿童从这些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从而增强老师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在幼儿园里, 最频繁的莫过于同伴们的交往了。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将生活卫生习惯较差的幼儿融入到生活卫生习惯好的幼儿之中, 利用同伴们的相互影响, 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例如, 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 在班内选出了做的最好的小朋友当值日生, 每天检查幼儿的生活卫生情况, 对做的好的幼儿给予奖励, 如亲亲小脸蛋、或是戴小红花、发红五星等, 让更多的有进步的小朋友当值日生, 这样在全班幼儿中创设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共同促进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

五、借助家庭, “群策屈群力”

全面配合, 这一点至关重要。儿童教育, 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三位一体, 互相配合。良好习惯的培养从宏观上来说, 它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 尤其是全班教师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带班老师还是保育老师, 我们看见垃圾都能及时捡起, 玩具的摆放位置都一致要求, 从不马虎或者擅自更改。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 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 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限制并影响幼儿的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是长期的教师, 是终生的教师!家庭是一个人出生以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 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长, 其身心成长关键在家庭, 对孩子影响最深的人往往也在家庭。

因此, 针对家庭中对幼儿溺爱过度的特点, 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开家长会、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向家长宣传这些不良行为的弊端, 提出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及老师对幼儿的要求。

8.家庭教育中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培养方法 学习习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在幼儿教育中,让幼儿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一些家长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能力,而忽视习惯培养。在幼儿教育日渐深入的今天,家庭环境在教育过程中对确立幼儿主体地位,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要给予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认识体会。

一、自主学习习惯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由于血缘关系,孩子最崇拜的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天然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因此家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

父母要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要求孩子守规矩自己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能做的自己也不做,这样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例如:我的一个朋友是工程师,在家里不是看书就是坐电脑跟前工作,朋友的爱人是大学老师,在家里除了做家务就是备课写资料,朋友的儿子从小生长在学习氛围很浓的家庭里,从小就自然地感悟到学习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另一个朋友两口子下班后就是看电视、打牌,儿子也跟着看电视,久而久之养成了看电视的习惯,对学习马虎、草草了事。这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家长对孩子自主学习习惯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重视培养孩子好问的重要性

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创造者都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现象的仔细观察,产生质疑。有了“水蒸气为什么能顶开锅盖”的问题,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有了“苹果为什么总是往下掉”的问题牛顿发明了地球的万有引力,等等。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事物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提出各种问题,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怎么会这样呢?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提出新问题,新问题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更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句名言深刻地说明了提问的重要性,没有问题的学习是肤浅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大部分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面对孩子一大堆离谱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大多数家长能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但是不少家长采取了错误的办法,有的哄骗、有的说不知道、还有的训斥。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的提问,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使孩子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家长还要想办法提供多种获得答案的方法,和孩子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使孩子逐步学到独立的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孩子养成好问的习惯。

三、培养孩子专注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学习或者做游戏时,总是那么专心认真,以致周围有人走动讲话他们都没有看到、听到。可是有些孩子经常安不下心,一会玩玩这,一会玩玩那,屁股坐不住,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孩子专注习惯有差异。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儿顺利走进社会的阶梯,而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进行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摇篮。对每个幼儿来说,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家庭里生活,这就需要家长精心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更要有意识地在生活点滴中对孩子进行专注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途径如下:

1.澄清价值,加深实践。

这里的澄清价值就是要孩子知道这件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么做会有这样的后果”。例如:一些幼儿乱放玩具、物品,不喜欢收拾整理,家长不妨让孩子体会在杂乱环境中生活的滋味,再与孩子共同探讨。这样的环境不仅让人感到不舒服、不整洁,还给生活带来不妥,再请孩子一起参与整理,让孩子亲眼目睹自己的劳动成果加深体验。在以后生活中,家长要随时提醒孩子,通过具体行为实践真正转化为自觉的良好习惯。

2.捕捉情景及时教育。

日常生活环境是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首要条件。孩子对习惯的认知往往在直观中逐渐积累形成,现实中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随处可见,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家长常常会熟视无睹,家长要注意,利用发生在孩子视线范围内的事件作为教材对孩子进行及时教育,如看到图片:小猴子画画只画了一半就玩去了。马上教育孩子这样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哥哥姐姐在专心写字好不好?一幅拼图拼了一半就放下去玩别的玩具,这样的习惯好不好?通过这样及时教育,我们应该相信通过孩子的感官获得的经验印象更加深刻。

9.培养孩子爱学习的习惯 篇九

不少家长把“兴趣”和“爱好”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发现孩子爱好某一事物时,就认为他对其产生了兴趣。其实不然,这两个概念有区别,家长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把它们区分开来,才能有效地对孩子兴趣加以引导和培养。

在这两个概念中,“爱好”的范围很广,所含感性因素偏多,而兴趣是人们对某一事物高层次的需求。就比如有些学生喜欢看电视,这只能说他爱好看电视,而非兴趣。所以,家长培养孩子的兴趣要多样化,但不能太滥,要让孩子专心致志地集中到一两门主要兴趣上,而把其他的兴趣作为一般爱好就行。

2、怎样发现孩子的兴趣

孩子有自己特殊的兴趣,没有谁比父母更能发掘他们的兴趣所在。例如刘嘉曾教过一名学生名叫胡劲,现已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他的父母就是有心人,看到孩子对数学感兴趣,便重点培养。

扩展视野对发现兴趣很重要。孩子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世界上各种奇妙的事物,他们很难对外界发生兴趣,父母也就可能很难找出孩子的兴趣。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机会扩展孩子的视野。比如,当发现孩子遇上了一些令他双眼发光的事物时,这种兴趣就值得培养,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

3、兴趣培养注意

启发和引导孩子的求知欲小孩子特别爱问“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家长则会显得不耐烦。然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求知的萌芽,家长应该耐心面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解释。

10.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习习惯的主战场,课堂中如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掌握知识就会较为轻松,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升。 首先,在课堂中我们要培养好学生课前准备的好习惯。课前准备包括了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就是要做好预习,这个环节,我们经常想做而做不好,尤其在小学美术中,我们有时布置了预习任务,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回家根本不找,有的家长还说美术课要什么预习呀,上课学就行了。

所以,我们改变策略,我们可以利用精彩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展示和这节课有关的资料,让其他学生也能了解一些知识;或者利用上课后的1-2分钟,让学生浏览本节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利用学生知道的展开交流,做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所谓物质准备生理准备,就是上课前,要求学生把上课用的东西,如彩笔、胶棒、剪刀学具等放在课桌一定的位置,上课铃声一响,快步走进教室,静坐教室,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等待老师来上课。尽管我每次都提醒同学们带什么工具,但是到上课时还是有没有带工具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我会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让他们知道不带工具找别人借很尴尬,还有就是让同学们学会交流,让学生学会帮助别人。

对几个特别调皮的,每次都不带工具的学生,会安排“小老师”利用下课时间督促他们准备下堂课的用品,并趴在桌上好好静息。半年坚持下来,效果显著,孩子们责任心加强,自由散漫的现象明显消失了,每个孩子都学会了听铃声,做准备。那几个调皮的学生也特别喜欢上美术课,早早的就在教室等着我了。

第二、在课堂中要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课堂中,我们肯定会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可有的学生课堂中就是不认真听讲,这和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有关系,受年龄特征制约,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所以,要想学生认真倾听,还得从我们老师自身做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③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在我的美术课上,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讲课时

大部分同学都能听得很认真,可是,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上,就不行了,好多学生开始讨论了,他根本不听别人是怎么回答的,和自己的是不是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我经常采用复述的形式,让孩子说说刚才听到的发言,也可以复述教师的语言,这样可以沟通同学之间的信息,取长补短,学会尊重他人。

第三、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师生关系要能真正做到和蔼、平等,学生才不会“怕”老师。学生才敢于质疑,学生会提问,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有着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不会日积月累,越积越多。教师要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或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大力表扬。

记得去年周老师来学校听课,二年级的学生唐天瑞就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在后面听课的老师有二十几位,学生胆量特别大,学的特别投入,在课上,就主动给我说:“老师,我还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敢于向老师挑战,我当时就表扬了他,他很聪明,思路总是和别人不一样,他总能很全面的看问题。课下,周老师就说,那个学生不错,他敢于向老师挑战,当时我们下面听课的老师一下子就别他吸引了,还替你捏一把汗呢,不过,学生说的那个方法确实不错。学生既要学,还要敢问,既要学,又要问。这样我们的课才会精彩。

11.怎么培养小孩子的学习习惯 篇十一

那天,我专程到书城五搂少儿专区转了转,一上楼,就被小朋友千姿百态的阅读万象所感动。整个少儿区一千多平方米挤满了小朋友,有的趴在地上,全神灌注地看书;有的躺在妈妈的怀里,聚精会神听妈妈讲书里的故事;有的叽叽喳喳在发表读书感言;有的自娱自乐被书里的情节逗得哈哈大笑;有的提着篮子,乖乖地跟着大人找书;有的指手画脚吩咐大人给自己买这买那;有的吵吵嚷嚷要爷爷奶奶再多买几本书;有的赖在地上,不肯离开这迷人的好去处;还有的乐滋滋地抱着一大堆书找收银叔叔买单。看到这一派阅读风光我不由得感慨万分。当今社会,各种诱惑此起彼伏,这些孩子对书还这般钟情,真是难能可贵。如果这种习惯能保持下去,如果其它孩子都能像他们这样,那我们的后代、我们的民族不是很有希望?如是,我豁然开朗:营造学习型社会应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开始。

一个人的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但整个过程儿童阶段最重要,据科学考证,七岁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而且七岁前习惯养成最容易,七岁前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画上什么,他就像什么。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越早越好。

养成孩子阅读的习惯,要从兴趣培养开始,让孩子们发现书中自有小人国,书中自有快乐岛。实际上培养儿童阅读兴趣也并不很困难。现在儿童读物都做得很精美,很人性化,孩子一看就爱不释手。在此前提下,家长加以适当引导,尽量抽空陪孩子逛书店,经常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成为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

养成孩子好的阅读习惯,还要特别注意,推荐给孩子们的读物要适龄、健康、有价值。市场经济下的出版界,总是会有个别唯利是图的商人,为了区区小利,不惜牺牲一代人的利益,进口和出版一些不健康或粗制滥造的儿童读物,因此,给小孩挑书时要多搜集阅读评论,多比较,最好是到正规的书店购买。

养成孩子的阅读习惯还要讲究科学阅读。阅读不能贪多,多了小孩不但消化不了,而且会对书产生厌恶感。也不能无常,时饥时饱,没有规矩,这样成不了习惯。要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阅读,特別要引导孩子有效阅读。

12.怎么培养小孩子的学习习惯 篇十二

一、做一个“示范型”家长

一个用心的有责任感的家长, 应该知道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份量和在孩子面前的示范作用是何等重要, 更知道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 父母不错, 孩子就错不了;父母用心, 孩子就有心;父母示范了, 孩子就养成了。父母的示范作用, 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1、爱学习方面的示范。学习和读书, 是一个人的终身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是否喜爱读书和学习, 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就, 特别是孩子在家的读书活动尤为重要。作为家长要恰当地把握孩子在家的读书活动读书, 如:孩子看书类别的正确选择把握, 定期给孩子作读书思考指导, 给孩子订适合孩子发展的书等等。

2、好修养方面的示范。俗话说, 跟什么人, 就学什么人。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 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修养就是孩子的第一手教材。在家这个社会里, 父母、亲朋等的相互影响倍加重要, 特别是家长的示范作用将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和成就产生影响, 决定孩子一生成功关键的因素如美好的品质、良好的修养、完美的人格、健康的体魄等等素质尤为重要。

3、爱孩子方面的示范。真心关爱孩子, 孩子就会健康的成长, 父母做出榜样, 孩子也会感恩。有的家长忙于工作, 很少有时间关心孩子的成长;有的家长有的是时间, 但是没有把关心孩子放下心上;有的家长有时间也用心, 但是就找不到恰当的方法来关注和帮助孩子的成长。我觉得家长再忙也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心上, 而且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

二、做一个“教练型”家长

(一)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也就要求家长要懂得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加强在家的家校联系。家长要经常联系老师 (或者到校了解) 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同时针对情况采取必要的教育和学习措施。我常常把孩子在家里的学习和生活表现告诉老师, 与老师共同探讨并联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通过联系和交流, 注重了家校教育的结合, 杜绝了家校教育的脱节现象。二是加强在家的学习掌控。无论怎么忙, 家长也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抽背和读写任务, 定期查看孩子的作业情况和每次考试试卷, 认真分析孩子的出错原因, 向孩子解说错在何处, 为什么错了, 然后给孩子详细讲解没有掌握和出错的知识点, 并及时与孩子的学科教师联系。三是加强在家的学习辅导。根据孩子学校的教材, 家长每学期都可以再给孩子买一两本教辅资料, 让孩子在完成学校作业的同时完成教辅资料, 对书本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和深化, 并进行一系列的考量。2、制定适应孩子的学习计划。恰当的在家学习计划能减少孩子学习在家的盲目性, 使孩子能有效地开展在家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每隔一段时间 (一般半期) ,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调整、制定、更新《在家学习生活目标和计划》, 系统安排孩子周一至周五, 周六至周日在家里的学习生活, 使孩子有计划地高效地开展在家学习, 同时还要注意对学习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即使家长不在家或者暂时无法关心孩子的学习, 孩子也能按计划有效地开展在家学习, 真正实现了对孩子在家学习的有效掌控。

3、确定适合孩子的学习目标。

恰当的在家学习目标有利于孩子的学习, 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根据孩子班上同学的学习情况, 家长应该定期调整孩子在家的学习目标, 把班上成绩和表现好的同学确定为他的学习目标, 经常有意的把他们进行对比, 引导孩子与他们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 孩子自己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同时家长要适时帮助孩子分析不足的原因, 以便孩子能正确认识自己, 克服困难, 树立信心, 更好地投入学习。实践下来, 孩子在学习上已经可以和朋友们一较长短。他们既是最好的朋友, 又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在家一样, 在校一体, 真正实现了家校合一的教育模式。

4、树立适合孩子的学习理想。

没有理想, 就没有动力和希望;没有理想, 就没有视野和想象;没有理想, 就没有成功和方向。家长应该结合孩子的知识和阅历, 以及生活的实践和思考, 在家有意启发孩子的思维, 引导孩子理性思考并树立他的人生理想, 从孩子的志趣和爱好的角度, 以及终身发展的层面启发他树立适合他的人生理想, 激励他为理想而努力学习和成长。理想高远, 孩子就动力十足;理想深远, 孩子就信心十足;理想致远, 孩子就创造成功。

5、施加适合孩子的学习压力。

没有压力, 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生活中每个人需要压力, 但也需要减轻压力, 孩子更是如此, 他们太年轻太脆弱, 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 如果老师家长不适时施加压力, 他们就会松懈, 就会放弃, 就会失败;如果施加的压力过大, 他们就会被压趴, 就不得不放弃, 结果甚至比失败更令人遗憾。因此, 教育的孩子成败, 就看对他们施加的压力是不是“适度”。针对孩子在家的松懈和懒散, 家长要适时施加一定压力, 甚至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判断孩子的持续力的周期, 定期对他们打压和敲警钟;同时, 针对孩子学习压力大、功课多、性格脆弱等因素, 家长要采取降低考试目标, 定期小朋友聚会, 帮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灵活实施学习计划、陪孩子锻炼身体、娱乐游玩等方法减轻压力, 使孩子在家能张弛有度, 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6、借助平台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

借助平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增加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动力, 借势促行, 这是很多家长在家教育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去年, 由于孩子母亲在外地外企工作, 而我到郊县挂职, 我很担心孩子的成长。那一年, 我采取了每天早上上学、下午放学、晚上睡觉前给孩子打电话, 每周回家一次陪孩子, 每周与老师联系等措施来陪护孩子。尤为可贵的是, 我选择了在孩子10岁生日的时候, 把孩子一到四年级的作文收集起来, 略加修改编辑成册出版了《闪亮的童心》一书, 送给孩子的每个同学、老师、学校和他的长辈们、朋友们, 并且还给他办了隆重的生日派对。这样, 孩子的同学、老师、学校领导甚至我的朋友等都成了他的读者。我借助这个外来的平台, 成功地增强了他的信心, 使他顺利的度过了他人生中第一个父母同时不在身边的困难的时期, 圆满地完成了学习和成长任务。

(二)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习惯。

家长在家要启发孩子体谅父母的难处, 强调和要求孩子必须学会自理, 培养和锻炼他的独立生活能力, 但首先是家长要提要求, 做示范, 大胆锻炼孩子。平时在家我就注重对孩子的自理的要求:煮饭、洗衣、扫地等给他示范, 提醒他用水用电用气和防火防盗安全, 教他认人识路以及如何躲避自然伤害, 还要求他自己外出购物和缴费, 自己组织同学聚会和交流等。在我们工作忙或者不家的时候, 他就能自己做饭、洗衣、扫地、洗碗和学习, 还经常组织同学们学习、锻炼、开展户外活动等交流, 闲下来的时候就独自跑解放碑新华书店看书等。现在, 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上基本可以自理, 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强。近来我每天早上6:30起床, 6:40出门去上班, 他一个人还在睡觉, 我7:25分给他打电话, 他就自己起床洗刷, 吃饭, 然后上学, 已经成为习惯。

(三)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习惯。

在家里对孩子的培养中, 家长要依据孩子的耳闻目睹的天文地理、环球时政、人情世故等事情, 以及为人处事、品德意志、性格思想、安全健康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启发, 启发孩子独立认识、辨析和思考问题, 培养孩子对生活实践的反思能力, 以及独立思考、处理和驾驭问题的习惯能力, 这种习惯和能力, 将对孩子的一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 培养孩子团体合作习惯。

家长在家里还要注重孩子的集体荣誉和团队精神培养, 要求和启发孩子要珍惜和维护集体荣誉, 团结同学, 合作学习和成长。特别是孩子所出的小团体, 对团体成员的上学放学、锻炼身体、生日聚会、外出活动、学习讨论等, 都要提出明确的团队合作精神要求。例如我家孩子的朋友们中期考试都失误了, 我就激励他们, 要团结队伍, 互相鼓励, 相互竞争, 共同进步, 在后面的月考中, 他们都进步多了。

(五) 培养孩子良好个性习惯。

在对孩子进行有效学习的同时, 家长也要强调对孩子个性的培养, 尊重孩子的爱好和兴趣, 以及孩子志趣的选择。在实践中重点强调孩子的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等习惯的培养,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仪、爱校爱家等意识的培养, 以及健康诚信、多智感恩、忠诚宽容、勤劳善良等品性的培养, 使他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德习惯, 为孩子一生的成功奠定良好的个性基础。

13.孩子的学习好习惯怎样培养 篇十三

1、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前教育不均衡,刚入学的孩子学习的起点参差不齐。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

2、及时复习的习惯。据研究证明,人的记忆分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上课时认真听课就是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3、主动识字的习惯。对大多数一年级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困难是识字,而大量、机械的识字不但枯燥乏味,还会使孩子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多采用 儿童诗识字、韵语识字、词串识字、阅读识字等途径,能为学生识字提供多样的语境,有利于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记忆 的效果越好。

4、经常阅读的习惯。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 显的五言古诗,也可以是幼儿园已学歌曲的歌词、民歌、民谣和一些外国的优秀儿童作品、中国的《三字经》等。选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让“阅读“成为 “悦读“。

5、口语交际的习惯。家长或老师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教育“的觉悟和意识,引导孩子用普通话交谈,说规范的语言,培养孩子准确把握语言的能力。

6、善于提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能着急。

14.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四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步骤/方法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5.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6.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7.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8.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15.怎么培养小孩子的学习习惯 篇十五

(一) 家庭教育两极化趋势严重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大多数城市家庭的构成大多数为四位老人, 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升, 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 因此, 家长对于孩子过分溺爱, 有求必应, 孩子逐渐成为现代家庭的中心, 隔代溺爱的现象较为严重。而另一部分家庭的家庭教育则呈现完全相反的趋势, 对子女的要求过于严格, 对于孩子的成长设置了诸多限制, 教育方式以打压、强迫为主, 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论是过分严格的家庭环境还是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 都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更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 家庭教育个人主义倾向较为浓厚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逐渐被个人主义的观念取代。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因为追逐功利的社会氛围影响, 其二主要由于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的“小集体”的家庭氛围, 这二者综合导致了子女的集体主义观念日渐淡薄, 家庭教育的个人主义倾向明显。

(三) 家庭教育缺乏亲子情感交流

从家庭情感交流的角度来说, 由于父母工作较忙, 经历又有限, 父母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 却缺乏亲情和精神上的满足。孩子遇到了问题无人倾诉, 倍感孤独。

二、诵读《弟子规》对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一) 通过诵读《弟子规》, 提高孩子自强自立的生存能力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 通过诵读《弟子规》能够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习惯, 从而有助于日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由于家长的溺爱, 大多数学生自主生活能力较差, 往往存在着不会洗衣服、叠被子, 扫地拖地, 甚至到了大学毕业后都不会煮饭等等, 父母需要培养孩子做事的能力, 而不是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完成。这些问题, 通过诵读《弟子规》就可以解决, 例如,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就体现了《弟子规》对人自立自理能力的关注。孩子在诵读《弟子规》之后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日后的校园和社会生活中, 能够注意个人卫生, 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从点滴做起,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孩子自主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也有利于减轻过度溺爱的家庭氛围。

(二) 通过诵读《弟子规》能够培养孩子尊师重友的观念

当前环境下, 家庭教育的个人主义倾向较为严重, 孩子自我意识过强, 较为自私蛮横, 在校园中, 见到老师也没有尊重的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 做好家庭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引导还孩子诵读《弟子规》来培养孩子尊师重友的观念, 《弟子规》中的“谨”和“信”章节中有具体的与人交往的方法, 通过诵读《弟子规》孩子可以学会感恩、恭敬之心。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就有助于孩子培养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 抱着感恩之心和恭敬之心, 在校园生活中就能尊重教师, 从而传承中国传统尊师的价值理念。

(三) 通过诵读《弟子规》培养孝顺父母的行为习惯

由于当前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 加上家庭的溺爱, 孩子往往有恃无恐, 缺乏最基本的对父母的尊重, 更别提做到孝顺父母。社会新闻中, 抛弃父母, 不赡养双亲的新闻比比皆是。因此从家庭教育入手, 通过诵读《弟子规》来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 培养孩子孝顺父母的行为习惯, 《弟子规》中孝顺父母的理念主要分成四个方面, 一是要求子女关怀父母的身体健康, 二是要求子女关心父母的心理, 三是要养父母之志, 四师要养父母之智。从关怀父母健康的角度而言, 《弟子规》中有“父母呼, 应勿缓”的语句, 从细节中体现了对父母的孝顺,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赌亲羞。”则体现了对父母的孝顺应当注意提升自身的修养。通过诵读《弟子规》, 孩子能够了解我国传统孝文化, 从而培养孝顺父母的行为习惯。

(四) 通过诵读《弟子规》培养仁爱他人的行为习惯

由于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孩子往往较为冷漠自私, 为了改变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习惯, 可以诵读《弟子规》来培养孩子仁爱他人的行为习惯。《弟子规》中“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的思想, 体现了仁者爱人的普世价值, 通过诵读《弟子规》孩子能够从细微处做起, 完善与人交往的各个方面, 不仅仁爱周围的亲友, 也能将仁爱的理念拓展开来, 学会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尊重周边的小生物生存的权利, 不虐待动物, 从而有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 通过诵读《弟子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诵读《弟子规》既可以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 又能够培养孩子尊师重友的观念。既能够培养孩子孝顺父母的行为习惯, 也能教会孩子仁爱他人。同时, 《弟子规》中最后一章“余力学文”中提到, 在培养好以上的习惯之后, 还可以发挥余力进行学习活动。孩子通过诵读《弟子规》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注重日常学习的积累, 充分发挥自身的资质特点, 不断努力立志成为对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人才。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 家庭教育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明显关系, 两者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虽然当前我国的大多数家庭在实施家庭教育上还存在着两极化趋势严重、个人主义倾向较为浓厚、家庭教育缺乏亲子情感交流等明显的问题, 但是, 通过引导孩子诵读《弟子规》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诵读《弟子规》能够有效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包括孝顺父母、热爱学习、尊师重友、自立自强、仁爱他人等等, 从而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摘要:本文对当代家庭教育中面临的两级分化严重、个人主义倾向氛围浓厚、亲子缺乏交流等问题进行分析, 探讨了《弟子规》对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 针对当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通过诵读《弟子规》来培养孩子行为习惯,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弟子规,家庭教育,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慧衡.论《弟子规》中的家庭教育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王雪娇.《弟子规》德育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2.

[3]段娟.《弟子规》与初中生的德行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寄语新同学下一篇:积极分子登记表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