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

2024-11-05

让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通用12篇)

1.让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 篇一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关于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问题的思考

09小教

袁颖慧

20091202103 内容提要:从目标上来说,课改的真正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媒体的宣传和报道。从过程上来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衡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指标。课改致力于解放、培植学生的“学习力”。这些也是学校在新课程环境下的追求,关注核心,履行课程改革的神圣使命和必然诉求。实施“有效”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勃发成长活力的芳草地,使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关键词:“有效”教学;活力;学生发展;“任务型教学”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说:“婴儿出世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语言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了3岁或4岁,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这话确实有道理。虽然我们没有刻意地去教婴儿学语言,没有教他语法、逻辑、修辞等系统的知识,但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轻松地学会了母语,听说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那为何在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了一定水平的小学阶段,让他们学习同为语言的英语,不少人却是愁眉苦脸,困难重重呢?其实我们都知道,三、四岁小孩的母语水平好,其主要原因是生活的大课堂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他们与父母、亲友、伙伴的交往中,自然地学会了语言。而对于作为第二语言——英语的学习,恰恰是缺少了这样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学习时间大部分集中在课堂上,而课堂时间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并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打造有活力课堂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1、坚持“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课堂

英语教学过程可以描述为英语教师通过言语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对语言对象的内化,从而形成英语运用能力。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也是言语能力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主体的言语活动是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主要环节。从人文的角度讲,教育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遵循科学发展观,教学就应该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师要以负责、关爱、宽容、真诚之心尊重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教学更加宽松、民主、和谐。

比如在低年级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注意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设置教学激趣点,经常采用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等学生乐学乐做的方式,运用歌曲、故事、游戏、比赛等形式使学生兴趣盎然。同时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教师总是和学生一起唱,一起跳,一起读,一起做,一起游戏,一起欢笑……形象的课堂,宽松、民主的氛围,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课程与师生在教学中融成一串和谐的音符,分享着教学的快乐。

2、倡导“任务型教学”,煅铸智慧课堂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做的是使学生学一种语言,而不是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因而,英语课应为一种言语实践课,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事必躬亲”,强调学生言语活动过程的“亲历性”。由此,在英语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强调任务型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任务型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学校的英语教师有丰富的心得体会和实践经历。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小天地”,把社会引入课堂,把课堂延伸到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发掘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材料创设教学活动,如打电话、购物、吃饭,旅游、问路、看病等栩栩如生的任务活动型教学,开展交互式、合作式学习,让孩子们扮演其中的角色。为完成任务,学生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努力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交换信息。这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一个任务,并如何想方设法把这个任务完成好。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把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无形中把局限的课堂学习变成自主的学习,积极的学习,有生产力的学习。外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当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时,教师便可设计相对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这种语言情境中进行实践。“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不应是笼统的或是现实世界中某种活动的抽象演绎,而应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这一“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新交际问题的解决。如《牛津小学英语5B》Unit1,本单元教学重点是seven days in a week & the lessons they have.当新知识已被他们掌握后,就要为他们设计交际的语境,即设计一个可行的任务---用英语设计课程表,其目标---复习巩固一周七天的表达法,又体现了“用中学,学中用”的理念。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他们的喜好和本学期的科目安排出一周的课程,在商量的过程中进行语言的交流,然后在全班用英语展示自己小组的方案,相互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全班选出设计美观、安排合理的课程表若干份,并在班级中展出或通过校园网络在年级组投入使用。

总之,任务型教学给小学英语课堂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作为教师,则面临更大的挑战。教师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一种媒介、桥梁,是学生活动的伙伴。这要求教师的业务素质,专业水平和创造精神都要有更大的提高。这需要每一位英语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更新教育观念,使任务型教学能够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课堂,处处闪烁着教师的智慧火花。

3、聚焦“语言运用能力”,构筑理想课堂

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是积累语言和习得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构建理想的英语课堂,无疑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我们认为,理想的英语课堂是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的,以获取言语经验为主要途径,以学生认知、思维、情感、意志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效果。教师能采用歌曲、游戏、示范表演、合作竞争等形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舒适、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能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能为主体的“真实”的言语活动提供同样“真实”的言语环境。在教师综合运用和精心组织下,实施教学方略,使英语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氛围,更主要的是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言语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格。

诚然,教学并不是按图索骥,而是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调整的过程。我们追求“有效”的教学,力求在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有效反馈、有效活动、有效管理中获得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同时也努力结合课程特点和课标要求在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中获取成就课堂教学实效的智慧。这也是我校教学追求永恒的主题。

2.让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 篇二

一、树立创新意识,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素质教育倡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想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尽量创设一种融洽、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努力创建创新情境, 使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投入到学习中, 开拓主动探索的情感需求。只有在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课堂探究学习, 学生才能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 才能更利于激发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做学生的亲密朋友, 带领学生去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获得知识的快乐。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才能卸下负担, 获得更大的帮助, 更深入地投身于学习中, 还可以使自身性格得到发展, 培养创新意识。具体来说, 教师在课堂上要懂得去倾听学生, 要深入到学生当中, 与学生打成一片, 在心理上与学生产生共鸣, 使学生懂得语文教师是能和学生诚心交流的朋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 学生的创新思维才容易被激发出来。

二、改变学习方式, 尽量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改革教学手段, 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 如何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学生知识掌握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要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经常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合作探究的能力。那么,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去获取知识呢?这就需要求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要放开手脚, 学生自己能学好的或者说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解决的, 都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做, 这样, 学生的智慧才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如在教《军神》这篇文章的时候, 在学生对课文人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后, 我问学生:如果刘伯承叔叔在我们身边, 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讲?这个时候, 学生有感而发, 畅所欲言, 说得很感人。可见, 学生通过自主感悟, 理解得更为深刻, 同时也学会了合作和交流, 还为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及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课堂活动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和交流学习的一个过程。要想实现有效的互动和交流, 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情境问题。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具有启发性、探究性要有价值、有趣味,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引发学生讨论, 也才能有效的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和互动应该是双向的, 学生在交流以后要把信息反馈出来, 同时, 教师要把得到的信息反馈给学生, 而不是简单地去判断对与错。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和求知, 大胆想象, 积极发言, 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互动。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 在学生理解“桂林的山”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我就让学生熟读课文、品读句子, 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勾画、画图等学习活动,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解决自己的疑问。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纠正, 会对问题有新的认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表现的机会、锻炼的机会, 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和完整。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愿望, 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量宽容地对待学生

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体验学习的过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 要明白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 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 让学生自己去质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实现“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面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败, 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并能对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出肯定和表扬。

3.让英语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篇三

一、入境始于“趣”——利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每个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培养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会感到很新奇有趣,爱英语可能会超过其他学科。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面引导,不能使孩子们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科技与先进的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成功范例。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说:“教学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如果在课的导入就能将课的内容及有关部分可以利用多媒体变化多样的演示功能,使学生获得不同方式的刺激,避免枯燥的机械性操练,在讲授背景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文字、播放录像,使学生获得直观的信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如教牛津小学英语At the zoo时,如果点击“At the zoo”按钮,就进入“动物园”的场景,各类动物呈现在眼前,有的在嬉戏,有的在散步,有的在洗澡,有的在用餐,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只要用鼠标隨意点击动物,相应的单词和音标就会出现在动物身旁的“气泡”中,读音会通过扬声器传出。学生可以看着单词和音标,听着标准读音来学习单词。如果选择了对话按钮,再选中某种动物,如Monkey,耳机里就会传出Monkey和Elephant的对话。由此导入对话的教学,学生趣味盎然。

二、朗读重于“巧”—— 用Chant,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小学生学习英语,“说”的环境要自己创造,在课堂上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和老师讲跟同学说,除此之外,最妙的补足措施就是朗读。英语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唤起学生朗读的“愉悦”,以教学带朗读,朗读促效果。

朗读要注意重音、节奏、连读和失去爆破等,做到不增不减,不误不倒。目前小学生朗读的最大问题是节奏感的缺失,一部分学生朗读英语甚至拖音很重。“Chant”是指在教学中有意的将所教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英文儿歌,可以提高趣味性,拓展课堂内容,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语音、语调。比如在教学3B do you play…一课时,我根据本课的教学要求,编制了chant---其内容如下:

Football, football, play football,

do you play football?

Yes, yes, yes, I do

Basketball, basketball ,play basketball ,

do you play basketball.?

Yes yes yes,I do

Volleyball, volleyball, play volleyball,

do you play volleyball?

No, no ,no, I dont

Baseball, baseball, play baseball,

do you play baseball?

No, no ,no, I dont

学生在如此富有节奏的朗读中,开始新课的学习。掌握了新的词语和句型如:football basketball volleyball ,baseball,do you play…,学生还可以自己编新的的chant,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训练学生对意群的理解,从而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三、单词重于“乐”—— 用多种形式教学单词

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玩,不愿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记单词上,因此,几乎所有的小学生一提起英语单词,就感到很头痛。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单词教学贯穿到娱乐之中,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每个人的学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小学生天性爱玩,总是喜欢唱唱跳跳,课堂上总表现出好动的一面,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喜好等,选取或创作儿歌或小诗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单词,学生就能很轻松地记住这些单词。这不失为一种增趣的一种好方法,它永远是学生学习生活大餐中一道可口的小菜。例如:在教学head, ear, mouth, eye, nose这些单词时,学生容易混淆。因此,我编了这样一首歌谣,“Teddy bear,Teddy bear,touch your head.Teddy bear,Teddy bear,touch your hand.Teddy bear ,Teddy bear,touch your nose.Teddy be\ar,Teddy bear,touch your eye.”让学生边唱边触摸身体部位,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便于老师检查学习效果,而且还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 单词的教学方法有很多,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将单词教学情境化的确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在主动参与中,快乐与成功地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了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4.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 篇四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

审视我们的行为,我们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结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有情感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是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课文时学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妈妈的心情过程中,总倾向于小金花对敌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妈妈的悲痛。因此朗读这段课文时,要先让学生通过自由找出最能表现刚强的词语“脚一跺”、“抽动两下”,而又引导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分析,学生体会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情感。

2、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站在长城上,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二、有生气

生命哲学家曾经说过,既是人,就会有生命欲,自然就会有蓬勃的生命流。是啊,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著名的于澜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

1、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起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问,让学生自己提。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我班学生就特爱提问题,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问“轻快”“灵活”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学《燕子》时问写燕子的外形为什么用“凑”字等等。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

3、话,让学生自己说。

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学文成熟之际,教师创设情景:晏子凯旋归来,齐王会说什么,齐国的大臣会说什么,齐国的百姓会说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有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话引起我的注意:“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们的学生,天天来学校上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还是一些积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 文教学的完美。

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例《威尼斯的小艇》和《燕子》二文独特的外形描写,《桂林山水》非常富有节奏感的排比句等都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有创新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

如《小珊迪》一文,小珊迪为诚实与守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死了,小利比的命运又如何呢?课文没有交代,也无需交代。学生对此却十分关心。我想作者留下空白也许就希望读者去大胆畅想。还有如《小摄影师》一文,高尔基第二次接待小男孩,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空白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继续续写故事。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我们要充分利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教材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5.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篇五

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彰显着新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新课程的崭新理念。新课程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回归生活、走向真实、追求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在这个历程里,教学的最高艺术,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张扬他们的个性,以切实有效的方法为他们创造机会发掘他们的潜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他们的生命之河一定会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一、创设情境,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并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思考,激活语文课堂活力,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精心设计导语,唤醒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席慕容《乡愁》时,先深情地朗诵:“乡愁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余光中则临海峡而吟:‘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也许,乡愁袭来时,我们会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那清澈娴静的小河,黄昏袅袅升起的炊烟,清晨淡淡弥漫的晓雾„„今天我们去体味一下席慕容独特的《乡愁》感悟”。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情感体验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课文中,同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效果也自然“尽在不言中”了。

欣赏美妙音乐,调动学生情感。音乐一直受到学生们的青睐,是一种能打动人、感染人的声音,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海燕》,可以播放有关大海汹涌澎湃的波涛声,海燕勇敢翱翔的鸣叫声的录音磁带,激发学生想象海燕迎接暴风雨的英勇形象,这样学生定能很好进入课文的氛围和意境中去。教学文言文《愚公移山》,在分析“愚公精神”之后,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面 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这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听听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品这耐人导味的歌词,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在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文章才会绵长、醇香,令人念念不忘。

展示课件图片,融合学生情感。如教学《沁园春·雪》,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雄伟景象,然后再结合词中优美的描写,学生会很快地融情入境。教学《故宫博物院》时,播放故宫博物院图片,按课堂介绍的顺序加以说明,面对座座雄伟的宫殿,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把握时机,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鼓励创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源泉。

让学生以创新为乐,以创新为荣,发挥创造潜能,释放创造的激情,是语文教学迈进创新境界的前提,也是语文课堂注入新鲜活水的源泉。

(一)引导质疑,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 “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 2 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

如《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教参上将其主题定为“爱国主义”。但在教学实践中,有学生提出如下质疑:木兰对年老和年幼小弟的孝悌品格、木兰不慕功名的高洁情操以及作品折射出的男女平等思想不也应该是这首民歌表现出来的主题吗?《夸父逐日》一文,短小而意味深长,学生提出质疑,认为也可提炼出“自不量力的结果是死在半路上,遇事要量力而行。”的主题。

学贵于思,成于思。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一旦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思维敏捷,促进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才思就会永不枯竭。

(二)角色表演,洋溢课堂生命的活力

把表演引入课堂,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适当有效的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认识课文里蕴藏的思想感情,也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表演体会教材,让学生担当角色,使教材中的角色鲜活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很快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景之中。如教《皇帝的新装》,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热烈起来,扮演角色的,或当观众的,个个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课文中角色不再是书本上,而就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高傲的皇帝,狡猾的骗子,愚蠢的大臣,诚实的孩子,个个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于是,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表露。学生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恣意流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才能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三)激发想象,彰显课堂生命的活力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的劳动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 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借助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彰显课堂生命的活力。

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教师提问:“孔乙己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当学生想象出了十多种结局后,教师没有急于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看看课文,这些结局在当时的社会是否会出现。学生以课文描写的情境为据,一一分析,最后在争辩中达到共识,在那个冷漠残酷的社会里孔乙己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这样,教学中不是硬塞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鼓励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总是引发讨论,然后在不断肯定或否定的过程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在教学《乡愁》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在课堂上选取其中的一小节改成散文口头作文,然后评比。课后,教师提供“小时候,母爱是香甜的乳汗,长大后,母爱是 ”的格式,要求学生仿照《乡愁》学写几节诗,力求用想象这座桥梁把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贵在激励学生参与创造,只要教师创造性地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学生才学得生动、学得活泼,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

三、课堂评价,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激励和赏识,教师“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而理想的课堂评价是一个美好的境界,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 动发展,促进师生思维的生成与碰撞,从而为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课堂上,教师充满魅力的即时评价,就像一缕缕阳光带来温暖、成长、闪光、成熟,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以互动方式进行提问:“孔子是个大学问家,怎么连小孩的问题也答不出来?”“为什么会出现文中所说的现象?”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使孩子的内心得到了满足,保护了一棵棵创新的萌芽。再如《观舞记》的课堂上,老师要一生朗读,其他学生听后评价。一位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得磕磕绊绊,但很认真很投入。老师要同学们评论一下。同学们小声议论“有错字,停顿也不对!”学生深深的低下了头。这时老师评价说:“这位同学确实读得不太流利,这可能和老师没有叫大家预习有关,但是这位同学很有朗读的潜力,那就是感情非常投入,而这恰恰是朗读成功重要的因素。”一句话极大地激励了这位同学,后来他的手一直高高地举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换一个角度考虑?”等等。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立即否定,可先让他坐下,请别的学生回答或请大家讨论,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他们的 “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形成正确的 “自我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教学活动充满动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即时的课堂评价会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这样孩子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就能发挥到极至,让课堂中的美丽生命随地绽放。

6.让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 篇六

一、改进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即从“一般——特殊”的演绎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幼儿素质的提高、个性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

课堂要充满活力,首先是要改进教学方法。要少用演绎式教学方法,多用归纳式教学方法。杨振宁教授曾说过:所谓 “归纳式”,是先抓现象,然后从这些现象中抽出其中的精神,再用基本的最深刻的原则来验证。它的特征是: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鼓励发挥自己的新见解,思考问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鼓励进行移植和组合思维的直觉性、跳跃性等等。归纳法是进行探索的方法,它容易让人走弯路,但却是引导幼儿进行创新思维的教育方法,除此之外,还应提倡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法。例如:大班数学教学“4的分解与组成”中“4可以分成2和几”?就可以让幼儿自己自主地进行操作,自己发现其中的原理,然后教师再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把自己所用的分解方法用恰当的语言归纳出来,这样课堂中才会充满创新的灵气。

二、强调幼儿的参与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是要看幼儿的自主参与能力。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幼儿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参与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可分为师生谈话、分组讨论、实物操作这三类活动。

1、师生谈话。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谈话及交流,这是师生平等参与的形式。在参与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可一问一答,也可以通过讨论或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这种形式有利于幼儿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了解思维过程。如在进行“比较4和5”的教学中,师生谈话是这样进行的: 师:4与5谁大谁小? 幼儿齐答:5大4小。

师:谁能说出你是怎样知道的? 幼儿甲:从图中看出来的,4个苹果要比5个苹果少,所以4比5小。

师:谁与他的想法不同? 幼儿乙:4个小朋友排队短,5个小朋友排队长,所以我说5比4大。

幼儿丙:5块钱比四块钱买的东西多,所以5比4大„„

本来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因为幼儿充分参与到了教学中,在题目上做了一篇不小的文章,使得幼儿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使教学充满了生机。

2、分组讨论。这是以幼儿分组活动为主的形式,教师在活动中要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对幼儿的研究给予鼓励或肯定。在这一形式中,幼儿参与的机会更多了,他们可以围绕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分析,然后提出逐组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同时对其他小组的意见进行评价。如在“比较纸条的长短”的教学中,让幼儿讨论,说一说怎样使纸条一样长,有的幼儿说:“把长的撕掉一块儿”;有的幼儿说:“把短的接上一块儿”„„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充分研究讨论的空间,幼儿也就在互相讨论中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物操作活动。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小学具等实物让幼儿共同参与的形式。在这样的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幼儿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幼儿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其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强化创新意识

1、充分相信幼儿的创新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吉乐福特说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我国的章志光教授也说过:“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政党,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即潜在的创造力。”人人都有创造欲,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幼儿也不例外。作为幼儿教师,绝不能认为幼儿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轻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实,我们在“七巧板”游戏中幼儿用图形拼贴出了很多教师也没有拼贴出来的图案,有轮船、手枪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新潜能。

2、热情鼓励幼儿的创新精神。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绝不能漠然置之。例如:在学习“圆柱体”时,有的幼儿用纸卷成纸筒,告诉我说:“这个也是圆柱体。”我对这个孩子进行了表扬和肯定,告诉他,他的想法很好。

3、爱护幼儿的创新萌芽。幼儿的创新活动一般是低层次的,由于受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往往是幼稚的,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常常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荒唐可笑的。但我们绝不能责备,更不能挖苦指责,不能抑制、抹煞他们的发现,而应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并给予肯定,爱护他们长出的创新萌芽。如在“认识梯形”的教学中,图上有个倒放的梯形,有个幼儿说:“老师,梯形翻了个跟头。”这名幼儿的想法很有新意,我当即表扬了他。

7.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七

看似乱哄哄的课堂, 但由于老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 并注意适时点拨, 以平和的心态, 像磁铁一样把每一名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课堂上, 该老师既放得开, 又收得拢, 课上得精彩纷呈, 教学过程“活”而不乱, “活”而有序, “活”而有效, 充满生命的活力.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由此可见, 该老师具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超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创造出了亲密无间的高效课堂氛围, 为我们学习和探求“高效课堂”提供了范例.

“活”而有效的课堂能给学生营造出一种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奋发向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如果处理不好, 场面就难以控制;如果放任自流, 课堂上则会乱糟糟, 学习效率低下;如果老师大声呵斥, 又会浇灭学生刚刚燃起的智慧火花, 堵塞学生的言路, 课堂气氛随之沉闷.

笔者以为, 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 要看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形散而神不散, 这样的课堂不叫乱.因此, 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同时, 教师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掌握调控策略, 灵活运用教育机制, 才能使课堂“活”而有效.

1.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在学习的问题上, 具有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学生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因此, 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首先要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要让学生静得下, 学会友善, 学会专心致志地听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 并能从中发现问题, 产生自己的想法.其次要让学生敢说, 敢于提出疑问, 发表看法, 声音响亮, 力求说好.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有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第三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思考知识是怎样获得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他人的意见及所学知识的疑难处提出质疑.

2.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 课堂上不但要把握学生年的龄特点和需求, 而且要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 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权利.教师要用赏识的目光关注每一名学生, 善于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 细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同时在交流和碰撞中, 一次又一次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共享他人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从步入课堂开始, 教师就必须精神焕发, 情绪饱满, 从言语到动作到眼神, 教师要充满对学生的信任、对学习的热情, 教师的表现将会感染学生, 引领他们建立学好数学的良好心态, 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 从而帮助学生之间建立竞争、合作、交流、信任的学生关系, 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3. 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备课时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 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 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 采撷数学生活实例, 把干枯的数字、数学计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 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共鸣, 就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从中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 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 学生就会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 学生就会逐渐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 也就达到了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效率高起来的目标,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课堂教学不只是简单地为了实现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场所, 而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是五彩斑斓的、蕴含着无穷生命力的课堂.因此, 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 树立以学生获得终身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果这样, 我们的课堂一定会高效, 一定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摘要:“活”而有效的课堂能给学生营造出一种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奋发向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因此,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获得终身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同时, 教师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掌握调控策略, 灵活运用教育机制, 才能使课堂“活”而有序, “活”而有效, 充满生命的活力.

8.让小学科学课堂充满生命力 篇八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建构式生态课堂; 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73-001

“建构式生态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创设适合的课堂生态环境,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化建构的课堂生态,让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内化,互教互学,共同提升,尊重和倡导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传统式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同样对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使小学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真正让小学科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首先,引生“入”课

如何抓住学生的眼球,如何吸引住学生的心灵,这是开课的关键,一节课开课前学生要么还沉浸在课间某游戏的娱乐之中,要么还回味在上节课某个意犹未尽的情节中,这样如果未能精心设计,巧妙组织的话,学生要花好长时间才能回过神来,甚至整节课都心猿意马。所以我们要把学生的快速入课摆在提高生态课堂教学实效性优先思考的地位,精心设计课题的导入手段,利用故事情境,操作表演,游戏,谜语,竞赛,直观教具等作为导入手段。巧妙创设情境,激活情趣,以“趣、奇、悬、妙”来设计导入语,以“趣”来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以“奇”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悬”来缔造文本的无穷魅力;以“妙”来彰显教师的传授艺术。因此教师在开课时应抓住一个“巧”字,重视一个“趣”字,掌握一个“活”字,使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其次,巧设问题

常言道:“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问题是促使人不断探究的不竭动力,高质量的问题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它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我们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有问题了他肯定得去思考,这样就解决了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学生兴趣不浓、不爱学习的现象。有一句话是说“牛渴的自奔泉”,只有让牛渴了它才能主动去找水源,学生也是如此,只有让其想探究了,他才能主动去学,而我们不恰当的做法是“把牛强行引到河边,至于喝不喝那是它的事或强行让其喝水”,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让其“渴”,那最好用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来引领,倡导“问题式教学法”,整个课堂以问题为线索,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中心。

而“问题式教学法”在多数情况下对问题的设置并不是很重视,要么是毫无目的地让学生去读、去讨论,而没有把问题交待给学生,也就是没把问题前置;要么是毫无意义的提问,只停留在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为什么”上,其实教师的基本功就彰显在对问题的设计上(举例)。所以,一节课我们应依据学生生活实际和文本内容创设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擎,在老师引导下,师生互动,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不断对接答案,进而有效生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真正从问题中读懂文本,从文本中发现问题,在学的体验中去获得学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获得“悟”课的能力。这就需要课前组织学生入课时巧设问题,课中自主探究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课尾强化训练时要精选问题,课后拓展延伸时要引导学生寻找问题,也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从而真正“把问题带进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留给全体。”同时,我们要强化当堂的训练问题的设计,以训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所以我们要想打造高效的生态课堂,务必在巧设问题上多下功夫,这就需要加强对文本的解读,活化教材。

当然,要打造高效的生态课堂,还有一点就是要“以评促教”,倡导多元评价。因为没有评价就没有动力、就没有进步。这对学生而言确实如此。所以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里,教师要时时做到目中有人,特别是目中有差异,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其实善待了后进生也就意味着提高了课堂效益,善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学生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一个微不足道的表现,我们都要把阳光和雨露撒给她们。这就需把公平、合理、有效的评价带入课堂,以多元评价为主,不但要有老师的评价,而且要让学生自己成为评价的主人,形成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同时兼顾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特别是对过程的评价。真正形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心目中实实在在充盈着一股积极进取的不竭动力,在这种动力的促使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课堂中来,以发现问题为己任,以解决问题为自豪,以获得表现为满足,以获得能力为成就。

所以说,我们要使生态课堂散发生命的活力,就要以“模式”为基准,以学生的“入课”为先导,以高质量的“问题”为引领,以多元的“评价”为动力,同时以当堂“训练”为保障。

9.我好想让世界充满绿色小学作文 篇九

我好想让世界充满绿色,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绿色的世界里。清晨,在小鸟欢快的鸣叫声中醒来,看着鸟儿在枝头跳跃;白天,在绿色的树林里嬉戏,尽情地呼吸清新的空气;傍晚,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漫步在林荫道旁,与道旁的青草说笑;晚上,做完作业,可以在宁静的星空下沉沉地睡去……

可是,我们的世界呀,却变得让我一天天地担心起来。眼中的城市,楼房一天比一天长得高,街道一天比一天拥挤。我们越来越像生活在高楼的森林中,眼中的绿色也一天比一天在减少。

周六,我和爸爸妈妈去吃早点,小摊老板给大家的不是循环使用的消毒筷子,而是一次性的木筷。我看到,地上、垃圾堆里,都是白白的一次性筷子,我不由地心里一沉,想起科学老师讲过,这种筷子都是用树木做成的。我国有那么多的小饭店,每天不知要用掉多少双一次性筷子呀?赶回家中,我查找资料,发现45000双一次性木筷=1立方米木材。我国市场每年消化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林业专家伯伯们说,像中国这样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广为使用一次性筷子是对林业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他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但他们却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而我国的一些人却在疯狂地毁林砍树,一些树木就用于生产一次性筷子,出口到了日本和韩国。据说,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原来的河水是清澈的,因为上游曾经过度砍伐林木,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造成现在这样“一杯河水半杯沙”的惨状。

树木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风降噪,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树木是氧气制造厂,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森林浓密的树冠在夏季能减少地面增温,冬季林木密集的枝干能消减吹过地表的风速,起到保温的作用;公园成片林木可降低噪声,森林可以还给我们一个安静的世界……这样的好朋友我们怎么能忍心丢失呢?

我记得有一幅漫画,整个世界被画成了一个钟表,钟表的表面上从0点到9点,有3/4已经走过的时光代表被高楼大厦与污染源所占据,只余1/4是未被破坏的森林。我想,如果时针走到终点,我们的世界岂不是会走到尽头。

10.小学生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 篇十

视频里演讲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确实如此,现在想想我都觉得惭愧。比如奶奶天天给我洗衣服,烧好了热腾腾的饭菜等我放学回家吃。我生病的时候,还喂我吃、喝,总怕我饿着、冻着。而我呢?时不时会冲她发脾气,有吃的也没想过先给奶奶吃。

妈妈平时爱唠叨,我就巴不得她白天晚上都上班,这样就管不着我了。每次和爸爸出去,他自己总舍不得买,而对我的要求不管是吃的、喝的、还是穿的,总会满足我。

11.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十一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有人说: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是“一本有趣的童话书”。这话一点也不假,捧着这样一本有意思的语文书。学生们觉得百读不厌,会不断受到课文的启发,产生奇妙的联想和想象,例如在教学《太阳和月亮》一课,孩子们对太阳和月亮产生了许多大胆的想象。

师:学了《太阳和月亮》一课,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老师,为什么白天的太阳到了晚上就成了月亮?它们是双胞胎吗?为什么太阳在早晨是红色的而到了中午又成了白色的呢?

教师给孩子一个空间,促使孩子们展开了热情奔放、毫无拘束、无限快乐的想象,从而使他们活跃了想象思维,拓宽了想象空间,同时又在想象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愉悦。

二、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学民主,肯定并欣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超越,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在学习《太阳》一课时,课文中讲到太阳是雄鸡叫出来的,太阳是从大海里跳出来的等,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看日出时的具体体验,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师:你觉得太阳是从哪里出来的?

这时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

生:太阳是火箭冒出来的,因为我看到火箭上天时下面会冒出很多火。

好家伙,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于是我肯定了他的答案。

教师: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你不仅想象的好,而且把理由都说出来了。

话音刚落,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大家。

生:太阳是飞机拉出来的。太阳是被爸爸的拖拉机吵出来的。太阳是早操的哨声吹出来的。太阳是被妈妈的切菜刀吵出来的。

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跨入新的千年,我们时常提到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来看待。有人曾这样说过:回归人,把人置于教育的中心,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把权利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素质会提高的更快,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天地。在一次识字课上,对于那些陌生的方块字,我用了浑身解数,有些孩子还是对它无动于衷。我想,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该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去学呢?于是,我让孩子们自由组合,形成小组。十几分钟后,当我再去检查孩子们的识字情况时,他们竟奇迹般地认会了。这种办法不是老师“教”的,而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学生们正是在这种“权利回归”中提高了自己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理想,虽然他们现在年龄还小,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理解还不够深刻,但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有他们自己的游戏规则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因此,成年人尤其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用儿童的角度看待问题,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用儿童的标准来要求他们。

《小猫的梦》一课中小鱼做了很多美妙的梦,上课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老师,我现在想做梦”,他给自己出了一个题目,何不让大家一块去做呢?我于是用孩子的口气说:“让我们一块做梦,一块睡觉,开始!”不一会儿,孩子们说起了自己的梦:老师,我梦见和春姑娘一块跳舞。我梦见大鲨鱼把我吃了。我梦见乌鸦没喝瓶子里的水,它喝了我给它准备的水。我梦见我长了翅膀。我梦见我又尿床了,妈妈没有打我。

12.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十二

关键词:生命,活力,以学生为本,训练,赏识,鼓励,独特体验,推动,阅读思辩探究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 语文学习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渐进的非浅性的序列过程。语文教育的范围广泛, 从课内到课外, 从校内到校外, 直至延伸到社会、家庭。敢于冲破传统和封闭的教学时空、教学媒体、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说, 世界有多大, 生活有多大, 语文就有多大。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在面临课改的新任务, 革新课程内容, 更新教育观念, 探索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 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通过“读”与“说”的结合,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为提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而创造条件, 并以此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在广阔的教学环境中与教学资源中, 以活动化的课程与教材为依托, 以学习为中心,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 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态度、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为己任。

一、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首先应该要真正体现 以学生为本。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形成就在语文的课堂上。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 让人津津乐道, 回味无穷。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首先在课堂上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因为, 在课堂上, 时间是学生的, 空间是学生的, 是学生在学习语言, 因此理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为了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 教师就要当好学生和课本之间的“媒婆”。教师能够调动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新问题的想象和思考, 形成科学的、有创新精神的知识链, 同时, 构建学生自己的意义, 纳入学生自己的认识。

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能够通过“激趣、初读、感受、交流、读诵”等引领学生, 凭借学生的知识体系基础, 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 我是这样设计《飞向月球》的教学过程的:

一) 设计理念:

让学生通过学习, 感悟宇航员工作的艰难, 认真负责的精神, 领略现代宇航技术的先进, 以及人类开发利用月球的决定信念和伟大的气魄。

二) 设计过程:

①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初读课文后) 我们和三位宇航员一起经历了“飞向”月球的全过程, 你们遨游月球之后, 你们最想告诉我们这些无缘飞月的人什么感受呢?

②整体回顾, 循疑而进:你们准备怎样向我们介绍“登上”月球的情况?

③激发质疑: (师) :听你们介绍完“登上月球”之后的情况后, 我又读了读课文的题目, 此时, 我产生了一个疑问, 你们能够猜猜我的疑问是什么吗?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发现问题:为什么课文不以“登上月球”为题而以“飞向月球”为题?

④引导激励, 解决问题:请课文中找出“飞向月球”的理由, 并把自己的理由说说一说。 (引导学生学贵有疑, 自己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

⑤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要求学生主要围绕:“飞向月球”的理由之一———课文主要通过描写“飞月”的感受, 让我们明白宇航员工作的艰难、认真负责的精神、现代宇航技术的先进;

“飞向月球”的理由之二———让学生领悟人类目前受科学技术的限制, 平常人还不能够登上心驰神往的月球, 这还只是人类一个美好的愿望, 因此只能用“飞向月球”。

⑥精读细品:当你们遨游太空, 登上月球以后, 你们最想告诉人类的是什么?怎样向我们介绍你的感受呢? (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的朗读和介绍, 体会宇航员的“飘”的感受和认真负责、训练有素以及宇航员工作的艰难和宇航事业的先进……)

二、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其次应该要以注重语 言文字的训练

语言是一种技能, 要掌握它, 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 要让学生听得清楚, 说得明白, 读得流畅, 写得正确。基于这些,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但有屏弃了那种机械的反复的抄写和走过场的为读而读。我们力求让学生参与感受思想与情感的萌发、碰撞、交流, 优化教学过程。

在学习课文生字词的过程中, 我们首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识记, 然后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记忆等方法。虽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 生字词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然而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进行最高效的记忆还是至关重要的。如, 为了让学生正确运用“蓬松”的“蓬”和“帐篷”的“篷”时, 我们引导学生根据字义来加以记忆, “蓬松”就是像乱草一样很乱, 而搭建“帐篷”则必须要用上竹竿之类的东西, 所以“帐篷”离不开竹子头。另外, 在教学“灌溉、大概、慷慨”“威胁、和谐、协作”等词语时, 都是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记忆。

在学习《船长》这篇课文时, 我构建了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船长》的学习中, 我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第25小节至第30小节的内容, 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体会文章中“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的含义, 从而进一步体会船长是一尊“黑色的雕像”的深刻含义。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感悟船长的视死如归、心中只有他人, 忠于职守的精神, 展现出一位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英雄形象。

三、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还要赏识学生鼓励学 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堂是一个利于儿童发展的“儿童乐园”, 孩子们倘徉在这个“儿童乐园”里, 可以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可以在神思飞扬中真正展现自我, 释放本真, 让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师生双方都能在上课的快乐中发掘创新的潜能不, 舒展个体生命的灵性, 让语文课堂溢满生命的激情, 绽放绚丽的个性之花。

在学习《山谷中的谜底》时, 我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整合课内外学习的资源, 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 积极的探究实践, 了解雪松在逆境生存的原因, 感悟在困难时既要敢于抗争, 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尤其是在教学时, 又迎来了我校的家长开放日。孩子们都洋溢着快乐和灿烂的笑容。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家长的面前亮出自己的风采, 向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课堂上, 我首先要求孩子们向家长介绍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孩子们踊跃参与, 很快就用自己的语言向家长作了介绍。接着又让孩子们介绍了山谷中的谜底。此时, 我又设计了一个疑点, 让孩子们猜想家长的疑问, 由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朗读课文, 解决问题, 明确雪松在大雪积压下反复地弹、反复地弯、反复地落, 从而使其保持“苍翠挺拔、完好无损”。最重要的是, 后来, 我又让孩子设身雪松经历了风雪之后, 对风雪和“自己” (雪松) 的体验和感悟。课文在结束之前, 我又引导孩子们介绍自己收集的一些类似的故事加深自己对谜底启示的理解。孩子们有的叙说了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心;有的叙说了自己委婉地与家长周旋、妥协, 寻找更好地发展的机会;还有的说自己如何面对当今学习中和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

对于孩子们的探究和思索, 我都给予了激励和赏识, 家长们也对孩子们流露出的思维活动和个性特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课堂上因为注重语言文字内涵的挖掘, 注意将学习引入现实生活, 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 达到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 孩子们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畅所欲言, 把自己对山谷中的谜、谜底以及人生的启示的独特体验都一股脑儿说了出来, 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四、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还要注意能够推动学 生的阅读思辩和探索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还要注意能够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辩和探索。这样的课堂还应该是一个多向的“对话场”。在这里, 师生平等对话, 生本自由“交谈”, 预设和生成并存。如在教学《夹竹桃》这篇课文时, 我将课文的最后一个部分首先揭示出来, 让孩子们朗读质疑, 通过孩子们的反复朗读, 孩子们很快就产生了疑问:“这样的韧性”指的是什么样的“韧性”?“从哪里可以看出夹竹桃有韧性?”“夹竹桃引起我哪些幻想?”……这样, 我就循着孩子们的思路, 引导孩子们朗读感悟课文的第4自然段, 激发孩子们阅读思辩感悟夹竹桃的韧性。接着, 我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课文, 体会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我”哪些奇妙的幻想。教师从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幻想以及引起了哪些幻想这两方面着力引导学生加以探究。……这样, 不断地为孩子们创设思维和探究的平台, 孩子们的阅读思辩和探索的能力也在语文课堂中不断推进, 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下一篇:经营科年终工作总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