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实践应用研究本科论文

2024-09-13

平面设计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实践应用研究本科论文(9篇)

1.平面设计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实践应用研究本科论文 篇一

(1)开设论文指导课程,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根本保证。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撰写论文,市场营销专业特开设了《论文指导》的课程,该课程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围绕论文如何选题、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都有哪些、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等对各环节模块进行科学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论文的写法、学术规范、论文的格式,为将来毕业论文的选题、文献检索、规范撰写等奠定基础,使毕业论文的质量能够得以提高。

(2)确定具有“应用型”特征的选题。毕业论文选题必须反映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毕业论文选题就要体现出“应用型”的特征。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对毕业论文选题的“应用型”特征要求更高。专业教师对指导的学生上报的论文选题,必须严格把关,将“应用型”特征不突出的题目剔除出去。为了体现“应用型”特征,选题可以是某一行业或某一类型特定企业的营销问题,例如“五粮液白酒市场营销策略研究”“‘90后消费行为特征及对企业营销策略影响”等。不要让学生去选“奢侈品在华竞争力研究”这样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很宽、很深,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不要选。为了保证选题质量,学生上报的论文题目由指导老师初步审核,审核完成后再上交院系统一进行再次审核后,才能决定选题是否符合要求。如果学生选择或自拟了理论性较强的选题,告知学生必须更换选题。

(3)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撰写时间。为了避免学生就业和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矛盾,我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将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调整到大三第二学期期末开始选题布置,大四第一学期初学生带着论文题目到企业进行实习,学生边实习边撰写论文,这样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的撰写都可以在学校进行,便于学生利用在校期间来查阅和收集资料,便于学生和指导教师面对面地沟通,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在学生实习前就确定下来了。当学生找工作或实习时,指导教师以现代化的微信等技术与学生进行联系,即时沟通论文写作情況。这样的时间安排毕业生和指导老师都满意,可以让双方有充足的时间和心理准备,更容易写出符合要求的应用型的毕业论文。[3]

(4)端正态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只有学生端正态度,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才有可能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因此在毕业论文工作布置初期,应该端正学生的态度,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除了学生的因素外,指导教师的态度、能力、责任心等是影响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鼓励学生和老师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我学部按照毕业论文质量评选出学部内部的一、二、三等奖,获奖后的论文再拿到学校去参评,再次评出校级奖项,对于获得等级的论文,按照学部和校级等级分别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相应的物质奖励,优秀的指导教师在年度工作绩效和职称评定时给予相应的加分,提高毕业论文的指导和写作质量。[4]

参考文献:

[1]王亚玲.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17).

[2]张洪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1).

[3]雷红霞.二本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改革与探索[J].教育科学,2016(5).

[4]李瑞瑾.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6(6).

2.平面设计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实践应用研究本科论文 篇二

一、应用型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 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迈向大众教育, 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学校的个性及特点日渐凸显, 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有些学者提出应用型本科的概念, 掀起了研究热潮。

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它培养的是面向一线工程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 它的教育层次属于本科教育, 相比专科教育, 无论是在监控体系上、学术要求标准上及教学计划的专业智能难度上都要满足本科生教育层次的要求, 它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性人才或者初中级工程型人才。总的说来, 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 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学校毕业的学生具备所学专业的基础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满足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分工更加细化, 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而应用型本科学校以其优势凸显、个性鲜明、具有特色的技术应用教学优势正满足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具有定向性和地方性的特点。

教学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在学科专业定位上, 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相对稳定的学科基础上以满足工程技术、应用技术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设置专业, 从而满足学生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其次, 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大学大都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而应用型本科大学基本上都是地方高等院校, 应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

(三) 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占很大比重。

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中, 实践教学的比重越来越大, 这是由实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实践是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只有将实践教学贯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实验实习等整个教学过程中, 才能加强实际技能的培养, 才能培养真正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和智力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四) 产学研结合之路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途径。

产学研结合能够实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单位用人计划的对接, 从而使人才培养过程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具体技术问题而参与到行业的技术研发中, 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科研机构合作能够及时获得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研究成果, 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因此,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积极主动地跟当地企业和科研机构寻求合作, 形成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

二、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相应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这就需要实践教学增强其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无法实现;其次,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实践教学能够提供给学生接近真实或者真实的环境, 促使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增加实践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 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将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等内化为个人行为, 不仅有利于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但仍未形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 实践教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尽管近年来, 学校加大了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 但由于各个教学环节彼此独立, 没形成体系, 这就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专业和将来职业规划的完整认识。

(二) 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教学仪器老化。

实践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经费, 但由于大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属地方高等院校, 财力有限, 造成实验教学仪器不能及时更新, 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三) 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应该是能够直接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的, 具有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但由于学校讲授的知识不少落后于社会的实际需求, 再加上一些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或者只是简单地演示和验证, 没有什么应用价值, 与社会需求远远脱节。

(四) 实习基地建设乏力。

实习基地能够满足课程现场教学、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的需要, 能使学生受到从校内模拟实训到校外实训的真正锻炼, 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但由于学校缺乏对实习基地的有效约束, 致使校外实习大多流于形式, 甚至有的实习基地把实习学生作为免费劳动力或者额外负担。

(五)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的关键所在, 目前,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这块花费了大力气, 但效果不是非常显著, 究其原因, 就是没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系, 目前实践教学的管理重点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大纲、计划、报告等要求。而对实践教学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 导致实践教学管理乏力, 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六) 实践教学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实习、实验指导老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有的指导老师刚从学校毕业, 缺乏培训, 有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缺乏进取心和工作责任感, 有的老师缺少科研项目或者没有科研项目, 致使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 有的兼职实践教师不愿意指导实践教学, 不重视实践教学, 这些都造成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四、关于改进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 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与不同高校相比,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 具有一定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其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把成熟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规程用于现实的工作和生产中, 因此, 实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实践,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二是通过实践培养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 三是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所以, 实践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紧扣这三个方面。

(二) 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因此应该强调以“能力本位”来组织教学,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等原则, 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课实践能力及专业应用实践能力。

(三) 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

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就要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管理其实质是对实践教学各个教学环节的人、财、物的管理, 人的管理包括对学生、指导教师、实验室人员、实习管理人员及实习基地人员的管理;财的管理主要是对实习经费的监管;物的管理主要是对实验设备、仪器及实习基地的管理。因此构建管理体系必须从人、财、物三方面着手,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四) 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要根据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加大投资力度, 并争取政府相关资金的扶持进行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需要加大投资力度, 与校外企业或者科研单位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应该形成“共建、共享、共赢”合作模式。为防止流于形式, 同时应该整合现有的实践实习硬件资源, 优化配置,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实习设备的使用效率。

(五) 强化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可以进行“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试点, 鼓励校企合作, 吸引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师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同时由于实践教学工作具有层次性, 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任务分层设置实践教学岗位, 达到人职匹配。

参考文献

[1]徐静妹, 张剑秋.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08 (6) :61-62.

[2]任伟宁.地方高校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2 (5) :53.

3.平面设计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实践应用研究本科论文 篇三

摘 要: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需要,从高校双语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于当代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问题与改革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深刻的阐述了高校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实际意义,保证达到对于高校双语教学的重要效果。本文通过对于应用型双语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的详细剖析,从而提出了应用型双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学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真正的成为所有所长、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双语教学、探究与实践

一、高校进行应用型双语教学的意义

当今社会是知识时代,任何的有助于学生成长、科学进步的方法都是必要的。在全球化越来越普遍的今天,双语教学的必要性逐渐显现。首先,双语教学对于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普遍,所以对于双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尽管汉语是目前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际之间的交流语言通用英语,所以英语在交流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我们在不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必须放眼全球而不是闭门造车。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开放的态度去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实力。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加先进的知识,更加开阔的视野,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由此凸显。只有双语教学真正的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传统的应用型双语教学使将专业课与外语课分开讲授,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导致双语教学之间的脱节,更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混乱的思路,从而影响学习质量。尽管很多同学积极的准备过大学生英语四级、六级的考试,但是很多学生只是临时抱佛脚或者简单的未来应付考试,根本不会抽出大量时间去仔细翻阅相关专业的相关书籍,这样一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就不会很扎实,而且根据英语学科的这门特点,如果不能够系统的进行学习,或者学习环境氛围不够浓郁,那么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了能够更加深刻的是学生吃透知识,就要不断的引入国外的先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够使学生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1、教学模式的改变

对于教学手段的变化要依托于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够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双语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应用型高校双语教学中,教学对象必须是英语水平扎实的学生才能够符合要求,而且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紧紧是四级或者六级的水平远远不够,还要能够具有自身单独的阅读专业文献和翻译的水平。根据这样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对于应用型本科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科知识的提高而不是外语水平提高,这样才能够分清主次,才能够把英语简单的理解成学习学科知识过程中的手段、工具。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英语教学,但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必须是学科内容,要把握好讲课的内容,避免把课堂变成英语课。由此可见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中,我们可以进行英语的使用,但是要以服务学科知识为前提,从而保证学生有所重点的进行强化学习。

2、教学内容的改变

对于双语教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英语水平应该符合教学要求,但是专业词汇掌握不足,从而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因为专业性强的知识而导致学习困难。更重要的是,对于专业词汇频繁的出现在学习过程中,这样的问题就会一直出现,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基于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专业性强的词汇进行详细解析,通过词汇的详细解答保证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进而轻松掌握。并且要激励学生阅读原版的外文资料和书籍,从而对专业词汇进行重复积累,直至掌握。

3、教学方法的改变

由于很多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理科学科中一血依靠科研实践的学科,一旦学术界有了新的发现,或者出现了新的结论,那么仅仅依靠教材内的知识是很难使学生进行学习并了解的。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实践教学等。尤其像现在这样多的网络应用,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这样既能够丰富教师的授课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突破教学课程内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科研理论,又能够环节教师的备课压力,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和学习。

三、双语考试的变革

对于学校来讲,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作重要的手段就是考试。考试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与了解,更在于检测学生学习的态度与目的。基于双语考试的特殊性,对于考试的内容也应该与其他学科考试有所区别,所以经过实践中反复的讨论与时间,最终制定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模式。

1、开卷考试

通过所谓的开卷考试,即对于学科内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测试,通过学生阅读文章、材料等资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考察,通常开卷考试的试题和答案并不固定,但是大都会出现“论述”、“详细解答”等字样。教师可以基于学科内容拟定若干的题干,讓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以小作文的形式进行解答,既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2、闭卷考试

闭卷考试相对于开卷考试要严格的多,所设计到的内容多为学科内的基础性、理论性的知识,这样能够真正检测出学生对于科目内的掌握情况尽管题干是以英文内容进行呈现的,但是所提的问题多为学科内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做到把握重点。

结束语: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教学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需要,从高校双语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于当代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问题与改革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深刻的阐述了高校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实际意义,保证达到对于高校双语教学的重要效果。本文通过对于应用型双语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的详细剖析,从而提出了应用型双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一教学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真正的成为所有所长、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峥.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24(1): 25-26

[2]余志君,张黎.国内近年来双语教学研究评析[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3(2): 66-68

4.平面设计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实践应用研究本科论文 篇四

摘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老年服务工作是以解决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实操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要求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论述了如何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管理

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是一门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新兴的专业,也是一门助人的专业。该专业着力培养系统掌握养老机构经营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等方面必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机构管理、老年人生活照料、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康复保健技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城乡各级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居家养老等相关领域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管理、护理、保健等工作岗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实践教学目标,我们应该确立这样的目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最前言的新技能,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作风,使学生的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

2.1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紧密围绕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型本科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式专业发展道路。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合作,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多种方式,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为了培养用人单位所急需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养老专业人才,学校积极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做”,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与相关养老机构共同完成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2.2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实践教学应该重点加强实用性建设,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在编制教学计划过程中,要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按理论课安排实践教学的方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教学体系的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组成部分,两者各具特色,不分主辅。应该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思想,系统的编写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技能训练、校本教材、学生技能训练计划、实习指导书等,一个成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要根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要求,努力开拓具有应用性、创新性强的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众多因素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一个学校师资队伍不具备强大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很难担当起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主要的措施有:一是引进医务护理专业管理一线人才;二是加大校内教师的培训力度,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老年服务管理一线挂职锻炼,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出国进修,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思想;三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聘请校外行业专家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四是适时地进行校际间的交流,加强校际合作,实行资源共享。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两个方面。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物质基础。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应根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与养老服务行业全面合作设立校内实训中心,建成老年医护实训室、老年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室、老年养护基地、老年产业基地4个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老年医护实训基地可满足本专业《医学基础知识》、《基础护理技术》、《老年病学基础》等医学课程的实验、实训所需;老年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本专业《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老年护理和老年常见疾病康复》、《中医传统康复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所需;老年养护基地能够满足本专业《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概论》、《养老护理员培训课程》、《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所需;老年产业实训基地可以满足《养老机构经营管理》、《老年产品开发》、《社区居家养老》等课程的教学需要。为了弥补校内实践条件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余专业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参加省级的护理技能大赛,全国民政行业养老护理员大赛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支持学生参与专业调研活动,鼓励学生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到企业做兼职工作,形成重视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营造一种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形成一种开放式与社会化的实践模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在老龄化进程日趋加剧,养老服务行业人才紧缺,国家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背景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要树立培育新型养老人才理念,建立协同、协作,培育养老人才模式;加强专业群建设、构建养老人才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实施养老人才培养工程、养老课程、教材体系、教学资源库协同联动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师资水平逐步提档升级;继续加大与优秀养老企业进行合作的力度,实行订单式培养,形成完善高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张克营,张娜,曹稳根.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途径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05).

[2]张余华.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5.平面设计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实践应用研究本科论文 篇五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要以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立足点。这种教学模式以构建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合为主要构架,以公共基础等三个教育平台为基础,以选修和设计实践模块平台为拓展,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素质教学培养创新

1把握专业趋势,明确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工业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和方向

我们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确定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严格意义上的工业设计人才,即主要从事工业产品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一个好的工业设计师应该具备产品策略、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外观造型设计、工程结构设计、产品包装、品牌平面设计制作等一整套、全方位的产品研发解决方案的能力。因此我们对工业设计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人才培养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为社会发展服务。

在教学中,对这些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工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得到同步积累和提高教师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起主导作用,教师本身也要有较高的素质新的教学理念和适当的方法,并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独立工作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本专业立足于设计、工程与艺术有机结合,以人为核心,以创造具有高度人—机—环境和谐关系的现代产品为宗旨,因此本专业学生主要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高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素养,广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②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设计基础、设计理论、人机工程、造型材料及加工、计算机辅助设计、市场经济及设计管理等基础知识。

③具有一定的开发设计新产品的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表现技能、动手能力、美的鉴赏及创造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④掌握现代工业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善于处理工业产品的整体造型和技术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人——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⑤具有较强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以及不断吸收新的科技成果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目标和方向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工业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

2确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建构完整知识能力质素结构

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很多,而良好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则是诸多重要因素中的重中之重,它是合格人才培养的保证。课程体系不单单是一份培养计划、一份课程列表,它是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全面规划。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建设,应该确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建构完整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我们按照培养目标合理制订教学计划,优化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形成以人文素质教育、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及专业方向、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等5个课程群,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列课程内容优化,衔接合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专业课程群在内容体系上能反映最新学科知识,并设计反映本专业新发展的选修课。围绕我院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实际和我们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工业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我们初步确立了基于专业素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模式。

经过广泛的调研和组织专家讨论,我们以公共基础等三个教育平台为基础,以选修和设计实践模块为拓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三个教育平台分别为: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选修模块课程群分为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而设计实践模块是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设计实践能力的课程群模块。

3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

工业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培养的人才要求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素质,又要有很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相当重视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我们前面提到我们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工业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而这也正是我们教学模式中设计实践部分所突出强调的中心目标。以设计采风实习为例,我们今年带06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去浙江义乌进行了实习。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参观实际的设计流程、产品制造销售的过程等等,从而加深学生自身对书本知识上的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走出去,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联系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我们带领学生去义乌市场上调研各类产品,并调查设计流程和设计销售的过程,并与义乌工商学院设计专业师生进行交流。通过对产品市场的参观、调查、座谈,掌握第一手的产品资料,初步了解了某一类产品从设计、制造加工、销售的整个过程,了解产品的市场定位、价格定位、消费者层次定位;了解该产品的促销手段。我们要求学生记录实习的过程和感受,提交设计采风报告,开展讨论会。学生们通过这类课程,可以体察自己设计能力方面的欠缺,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设计实践能力,以更好适应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4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应用型本科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现代工业设计教学的必然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必由之路,也是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教育就本科教育而言,主要是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工业设计专业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对设计的专业兴趣,在课堂和课外都能与学生作到很好的交流和互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具体实施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可以开设创造学基础创意设计等创新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客观上引导和培养学生真正成为设计创新能力的主体。

4.2创建可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在工业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展示其聪明才智和才华的多样化多层次创新环境氛围,是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措施,创造出宽松的环境,熏陶和激励学生,使其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我们在实践中把设计教学与学生设计专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通过参加多种设计竞赛磨砺设计创新能力。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应注意搜集设计竞赛信息,结合教学中的课程设计环节和实践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参赛,通过参加各种竞赛,学生进一步锻炼了创新设计思维,提高了综合设计能力。

5结论

总之,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创造型力型应用型的设计人才按照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摒弃重艺轻技的教学模式,对工业计专业定位和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改革。我们要以构建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合为主要构架,以公共基础等三个教育平台为基础,以选修和设计实践模块平台为拓展,确立比较完善的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产品设计方法学》.卢世主等.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2]《工业设计思想基础》.李乐山.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平面设计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实践应用研究本科论文 篇六

——应用型本科非中文专业应用写作教学的实践教学与改革

摘要: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应用写作的教学的不仅注重理论性,更注重实践性。本文从应用写作课程建设的现状和不足出发, 分别从学校、教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应用写作教学;实践性;教学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21世纪初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写作课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具备写作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要求。能否得心应手地撰写应用文,已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人才工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我校作为以工程类学科为主的实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应用写作课尤为重要,因为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有的进入公司从事文秘工作,有的进入财税部门工作,但更多的是去从事诸如建筑工程、市场营销、电子技术、物流管理、计算机操作等技能性较强的工作,这些工作都与日常的应用写作密不可分。但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我校的应用写作课程开设较晚,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拥有这种实用性写作能力,配合我校的实践教学改革,笔者从学校、教材、教师、教法、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加强和改进应用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一、学校应重视应用写作课程的建设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写作》1981年第5期上的《作文要道》一文中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叶老的这句话,在当时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那以后,应用写作就成了各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和公务员制度的逐渐实施,新的应用文种不断增加,学习和运用应用文的热潮在国内涌起,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和研究也在不断升温,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热点”。目前,应用写作课是许多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但许多院校对其一直不够重视,把它当作普通的基础课来对待,没有重视它的特殊性,即没有把它当作一门技能来认识,在各课程中处于弱势,最主要的表现是课时安排不足,一般只有30——36课时,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除文科类院校普遍开设这门课之外,理工科院校常常忽视应用写作课程的建设。

二、要选编更为科学的教材

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课程教材建设是关键。目前有关应用写作的教材很多,但良莠不齐。普遍存在如下的问题:首先,现有的应用写作教材体例基本遵循“基础理论”和“文体写作”两大块。而在文体写作一块,有基本依照先文体知识介绍,再例文阅读,最后习作训练。这是一种重理论轻感知是体例,有悖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其次,从教材的模块来看,一般开篇就是行政公文写作,接下来是事务文书、科技文书、财经文书、法律文书等的写作,这些文体,往往是按照一定的程式,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来填充文章内容,这对于没有任何职务,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来讲,无从下笔,更不用说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了。再次,由于应用型非中文专业的特殊性,适合的优秀教材比较缺乏,普通院校的教材往往针对性不强,而且内容老化,例文陈旧,时效性不强,教材内容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应用写作教学的需要。

要解决教材不适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现有众多应用写作教材中,选择文种丰富,体例完善的教材,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的模块包括行政公文、公关文书、事务文书、法律文书、财经文书、会议文书、科研文书、申论八块,体例包括文种概述、(各部分)写作要点、模式应用、实例示范、指点迷津、练习案例、知识链接。这部教材文种全面,内容丰富而不繁杂。

我们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生活储备不能符合应用写作的要求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行政公文”这一部分适合中文类的本科学生,而对应用型本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一部分对他们今后的实际工作帮助不大,因为他们很少能到国家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而几乎所有的教材这一部分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大。我们对文种进行了选择,对行政公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通知”重点学习,删除其他的如“命令”、“决定”等一些使用较少的文种。

教材的选用要注意更新,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新政策的出台,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文种,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体现对市场的跟进性。如“申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一门基本科目,就应该收进教材。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我们还补充进了一些和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文种,如借条、收条、各类启事、申请书等常用的条据和文种。笔者发现,学习这部分很有必要,因为许多学生不会写请假条,大多数学生不会写借条,不是格式有误,就是措辞不当,有时意思还表达不清楚,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完全写对汉字的大写数字。这些实用性很强的日常应用文应该补充进教材。

以上是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组织教师动手编写符合专业和课程需要的校本教材,并辅以配套例文。

三、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

与普通写作一样,应用写作教学师资欠缺。大多数高校讲授应用写作的教师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往往缺乏应用写作的实际训练,他们更熟悉的是文学领域或语言领域。

应用写作教学的应用性,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要有比较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最好是“双师型”教师。要达到“双师型”的标准,专业教师可自愿要求到学院的行政机关兼职从事机关文字的写作工作,从实际出发,中短期结合,这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了,就会变成既能讲又能写的“双师型”教师。

但古人告诉我们“术业有专攻”,人的兴趣、精力、时间等诸多条件是有限的。高校里优秀的应用写作专业教师匮乏的现实还会继续,但我们还可以尝试“人力资源共享”的方法,请企业里有着丰富文书写作经历的行家里手兼任应用写作教师,或者定期请他们给学生开设一些讲座,来弥补专职教师的不足。

另外,作为专职的应用写作教师,要注意知识的及时更新。不可否认,大多数教师是胜任工作的。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及时“开源”,我们的知识之“库”就会枯竭,抱着一本教材,“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时代要求,所以,教师要有时代紧迫感,要开阔视野,增强对新事物、新政策的理解。

四、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但目前不少应用写作课程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有时甚至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不能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目前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应用写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着眼于对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因此除了讲授必要的基础理论之外,更多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缺少实践环节的应用写作教学是“纸上谈兵”,教师要发挥课堂主导的作用,理论不可讲的过多,点到即可,相对于整堂课来讲,理论的讲授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前文分析了教材的缺陷,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要完全拘泥于教材,应根据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制定出循序渐进的教学进度。这个“序”,首先应该是由易到难的顺序,先讲授日常应用文,如请假条、借条、收条、留言条等,接着讲授书信、申请书等,慢慢进入到事务文书,如调查报告、规章制度等一些较难写作的文种。在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树立。应用写作最忌一开始就学习行政公文。其次,“序”还有由感性到理性的意思。如果像大多数教材先讲理论知识,再进行范文学习,必然会使学生感到空洞、枯燥、乏味,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感性认识先于理性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把例文赏析提到每一文种的开头来学习,然后上升到理论,这种教法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走出课堂,实训演练。应用写作教学应让学生会写现实中实用的文书,要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技能的获得不能完全理论说教,或多媒体模拟。最为直接的,应是依赖实训场所,即通过实训演练来获得技能。一方面,学校本身可作为学生实训的场所。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机会资源,进行写作训练,如学校召开职代会、学代会、运动会等,为这些活动写通知、开幕词、闭幕词,撰写活动计划等;大学社团选拔学生干部,可动员学生针对某一职位,写竞聘词;班级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负责完成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简报等。利用学校的日常资源,搜集各种海报、寻物(招领)启事、通知、通报等,加以修改和评价。把校园生活融入到学习之中,在实训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另一方面,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将社会作为实训的场所。比如可利用假期开展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教师汇总学生作品,进行分析评价;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的平台,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让学生体验企业生活,完成企业运转过程中应用文书的写作。

以上三种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其它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现场写作法”、“范例教学法”、“比较法”等一些更为具体的方法,实践证明都切实可行,已普遍被有识之士认同,前贤论述备至,在此不再赘述。

五、改革评判办法,采用综合的考核方式

目前,学生的作业基本为文体写作训练,如模拟场景、案例写作等,学生的作业即为作品,对学生作品的评判常常采用教师逐篇评改、集中讲评的方式。这种评判办法虽然能解决写作中的共性问题,但忽略了写作行为的个体性,所以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对学生作品的评判办法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更好地促进写作训练的进行,巩固写作训练的成果。

除教师评改、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常规方式外,还可采用面批的评改方式。教师提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原因,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工作量考虑,每次训练可面批部分习作。利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彼此习作的优劣,查漏补缺,增强教学效果。

在考核方式上,采取两个结合、两个为主的教学考核模式,即平时和期末相结合、以期末成绩为主,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课内表现为主。配合学校的相关要求,在考核方面采用两大块,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平时的出勤、课堂讨论及表现、完成作业的质和量、参加各类相关比赛以及作品的发表、获奖等。平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每学期开始即向学生宣布此项规定,以开辟一个好的学习和练笔环境。期末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操作能力考核两大块,侧重后者,题型包括填空、选择、错例分析、要素操作、简答、写作题。期末考核成绩占学期成绩的70%。

应用写作教学借鉴了写作教学同行和其他学科有益的经验,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总之,只有构建应用写作新的教学体系,加大应用写作实践教学力度,突出实践性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实际生活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实现应用型本科非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7.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篇七

一、构建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需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着力构建“平台+模块”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即在课程结构上形成横向“普通教育+专业”、“必修+选修”的平台化架构,综向形成“学科核心课程+专业核心”、“专业课+专业选修”的模块化培养体系,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实现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一是按类设置学科基础模块,构建共同的普通教育平台。该平台主要由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大学英语等基础理论必修课程组成,这类课程一般结合专业特点,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教学。主要功能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发展后劲。因此,该平台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开设普通教育选修课,广泛开设文化素质系列课程、职业基础技能课程,允许其他专业学生作为公共选修课自由选修,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二是优化专业课程平台。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出发,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精简课程内容。构建较为独立、内在统一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为实践教学预留充足的学分学时。对各种课程进行裁减、整合传统课程和重复度高的课程,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精简、更新。开发和开设新理论、新科技、新工艺的全新课程。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核心建立课程群,明确课程群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明确与其他课程群的关系,精选、重组和充实课程群,使整个课程群结构和内容优化,有利于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专业课程平台中除了专业主干课程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即学科和专业核心课程)外,可以增设若干衔接专业核心课程,与本行业先进应用技术密切联系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选修,可以让学生紧贴行业和企业需要,串连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构建系统的专业综合技能理论知识。

二、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应用实践为主线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对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更注重的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针对学科(专业)的特点,分析职业和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此作为建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构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实验、应用实践和创新实践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过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贯穿全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开放式的体系。在层次上,从应用型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按照能力培养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可以分为基础层、综合层和创新实践层。基础层处于最下面的一层,通过学科和专业的基础实验和实训,使学生掌握最基本实验知识和实践技能;综合层处于中间,通过综合性实验和实践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工程(项目)设计的思想,提高解决复杂实践问题的能力;创新层处于体系顶层,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参加科研、创新大赛和创新项目等,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协作完成课题的能力。这种多层次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让学生得到完整系统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开放式的,体现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融合贯通,能促进学科渗透、交融。积极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开放范围上,不仅面向本专业学生,还面向其他专业学生;在开放时间上,除了教学计划上规定的实验课时间外,还要延长开放时间,学生可以申请随时进入实验室;在开放内容上,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外,可以设计创新性实验,丰富开放内容。通过提高实验室开放覆盖面,为学生实践学习和自主创新提供良好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通过课内教学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通过课外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开放性也表明该体系不是静止的,可以根据社会和市场要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科技的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变化。

三、以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为突破口,开展校内实践教学

一是跨学科课程整合实验课程,构建综合性实验课程。在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上,改变以往实验课依附于某一理论课的现象,以某一专业课程为背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的递进关系,打破课际界限,重新整合实验内容和资源,开展综合性实验。让学生结合专业课程的实际,按照自己的兴趣,自行设计和选择实验内容。这种实验活动建立在自我控制、自我指导的基础上,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权,高校应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促进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实现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是强化实践场地内涵建设,建立实习实训教学新模式。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除了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外,还要强化对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打破现有教学场地和条件制约,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需加强投入,强化实践场地的内涵建设,吸引企业进驻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实体公司等校内实践基地,形成前校后企的形式,采用工学交替、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有效连通课堂和基地,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之前在理论课堂上完成认知,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随时强化实践和训练,彻底改变以往一般高校传统的讲课、实验、实习实训各成体系,互相分离的状况。这一模式让学生提前接触真实的企业生产实践环境,感受职业岗位工作,同时又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实现与企业零距离结合,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技能,为更加顺利的就业提供保障。例如,为保证学生能够真枪实战地练兵,黄河科技学院不断加大校内外实验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学校还探索实施“毕业生强化训练营”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等封闭式强化训练,极大地提升了实践教学内涵。

三是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优化重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有助于实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应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毕业设计(论文)的实用性,鼓励学生结合企业实际问题真题真做,通过毕业实习收集信息与素材,使毕业设计(论文)更切合实际;创造条件选择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课题,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项目组,由不同专业的老师共同组成指导团队,实现师资资源、实验设备、实习基地等资源的优化。企业命题,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成果由企业鉴定,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直接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较好适应工作的能力,也有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是建立多样化、开放式实践训练载体,为学生长远发展提供空间。通过创建大学生创新团队等创新实践载体,开展学科竞赛等为学生开辟一个交流实践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平台。实施“以赛促学”工程。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基金,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技术技能大赛。如黄河科技学院近五年来,各类竞赛经费和奖励金额达300万元,每年受益学生达12600人次。学校学科竞赛取得了突出成绩,并且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重点支持与生产实践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的研究课题和训练项目,所有项目实行“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度。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学生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成团队参加,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基于团队和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建立初步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另外,还有大学生创新团队等,这些优质载体以自主学习与探索性学习为特征、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促进了师生融合、专业交融、学生合作。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大学社会实践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素质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和教学实习有所不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教学计划外的课余时间进行的特殊活动,是教育实践环节的必要补充,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和模式。因此,高校要利用学生社团的优势,努力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和寒暑假,引导学生自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积极走上社会,到职业服务机构和人才市场参观考察,现场了解人力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社会实践中,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高校要结合社会实践的情况,对毕业生进行指引,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深度和力度,或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是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高等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实现高校与市场接轨。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达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共识下,一方面高校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该模式也有效完善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人才培养。高校和企业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因此应当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于所需人才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真实需求,以此作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积极邀请聘请来自政府、企业的相关专家参与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为高校在专业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切实的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校企双方应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保持高度一致,实现高校的专业设置真正地与企业需求相融合。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也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二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高校与企业进行对接之后,应共同培养适应市场和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单位,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让学生从校园走出去,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掌握市场行情,进行实地训练,使学生可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职业定位与就业机会。例如黄河科技学院与苏宁电器集团、宇通集团、河南交通建设有限公司等签订了用人订单协议,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订单单位就业。

三是高校与企业双向合作、资源互补,达到双赢效果。第一,聘请企业一线专家到校举办讲座和研讨,为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实习实训教师(导师),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行业最新发展情况;第三,与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协议,校企联合培养学生,高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第四,学校利用自己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与企业合作承担工程开发和设计性课题,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问题。

8.平面设计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实践应用研究本科论文 篇八

关键词 财经专业 综合模拟实践 操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专业培养的学生既要具备相当的基础理论,又要注重专业实践应用和综合操作技能,所以在有限的课时中怎样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安排显得异常重要,下面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进行说明。

1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专业技能要求

哈尔滨金融学院具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深厚的金融行业背景,二是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强。正是这两个特点,让我院毕业生在金融行业成为一个品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办公技能、财经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齐头并进的培养方式。

1.1 办公技能

(1)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办公软件应用技能中,最常用的是文字处理及编辑、数据图表统计分析、 演示文稿制作等内容。(2)应用文写作技能。应用文又叫实用文,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为人们处理公私事务时常用的一种文体,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工具。包括介绍信、证明信、邀请函、启示、声明、公示、公告、海报、通知、请示、报告、会议记录、总结、简报、合同、章程和制度等。

1.2 财经基本技能

(1)财经数字书写。数字书写是计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工作者,特别是财会,计统和企管工作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数字书写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准确度。(2)数据与文字录入技术。数据与文字录入技术是现代工作岗位人员的必备技能。经过科学、专业的训练,能达到快速、准确地录入各种文字和数据,并能够按照要求进行处理。(3)点钞技术。点钞技术是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点钞速度的快慢、点钞水平的高低、点钞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资金周转和货币流通速度,学好点钞技术是搞好出纳工作的基础,也是出纳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之一。(4)珠算技术。珠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珠算技术是财会、金融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强适应市场变化和职业变化的能力。(5)货币知识与识别技术。货币知识与识别技术是财经院校金融、财会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技能课程。(6)外汇知识与外币识假技术。外汇知识与外币识假技术是银行工作人员和贸易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必备的工作技能,也是财经专业学生必须训练成熟的一项技术。

1.3 专业技能

(1)会计学应用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专业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较完整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通过手工实验和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训练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实务操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使毕业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2)金融投资技能。金融投资是从事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工具买卖的,要求从业者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并要能够根据金融市场的实时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3)理财规划技能。理财规划是金融从业者必备的一项技能。既要充分了解不同的金融产品的收益风险特征,又要了解客户自身的大量信息,只有选择与客户风险收益特征相匹配的金融产品才能做好理财规划。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专业综合模拟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检验,哈尔滨金融学院各专业在开设课程时主要有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骨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大类:

2.1 通识教育课程

在通识教育课中安排了常规的思政、英语、数学和体育等课程外,重点设计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应用(下转第194页)(上接第162页)文写作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总课时是142课时,其中实验课66课时,能够保证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系统操作和和办公软件。另外应用文写作安排54学时,基本能够保证学生掌握日常办公应用文的写作。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可以保证学生具备办公技能。

2.2 专业基础课

在专业基础课中安排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和经济法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安排可以保证学生掌握金融、会计等财经专业的基础知识,为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专业骨干课

在财经专业中,我们重点介绍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在专业骨干课上两个专业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金融专业的骨干课程包括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学、财务管理学、投资学、保险学、固定收益证券、国际金融和金融工程等课程。会计学专业骨干课包括商业银行学、财务管理学、财务会计、投资学、审计学、银行会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学等课程。在每门课程中设置三分之一的课时作为实验课课时,能保证学生在实验中将相关专业技能训练好。

2.4 专业选修课

哈尔滨金融学院财经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考虑不同专业的不同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具体研究方向来设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已达到保证学生丰富自己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目的。通过专业骨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专业综合模拟实践教学注意事项

为保证教学质量,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才能保证财经专业综合模拟实践教学的成功。

(1)要具备专业技能的教师。要保证综合模拟实践训练的成果,必须保证采取这种训练方式的高校具备足够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哈尔滨金融学院要求专业课老师都要具备双师证,并且要求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习和挂职锻炼,在实践期间保证教师要有具体的工作岗位,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另外我校还从企业聘请了实习指导老师,并且我校部分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从而可以保证综合模拟实践教学的要求。(2)实验课要保证训练效果。要保证训练效果,还要有配套措施,例如作为综合模拟实践训练的需要新的考核体系。一般来说,专业实验课程要有专门的考核办法,我院就制定了《专業实验课考核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考核办法可以保证实践训练效果。(3)注意课程课设先后次序。一般来说,一门专业课程是下一门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专业课程要有先后次序。只有将专业课的先后次序安排好,才能使财经专业综合模拟实践训练循序渐进地进行,才能使综合模拟实践教学的效果更好,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总体来说,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专业综合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再加上设计合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配合好的实验课室、实习基地和配套措施,就可以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提高。

基金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专业综合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编号:JGZ 201201106

参考文献

[1] 甘鸿鸣.《金融营销学》教学实践及改进思路.商业经济,2012(5).

[2] 宋晓玲.高校模拟银行实验课程建设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3] 钟云燕.金融模拟实验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 蔡宁伟.模拟银行的建设要求与完善措施.发展论坛,2009.3.

9.平面设计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实践应用研究本科论文 篇九

王 珏

(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本文针对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分析了现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局限性,主张构建校内外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培育校内外实践教学师资团队,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完善实践教学规范体系及管理制度,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教学内容之一,已成为会计专业的关键教学环节。而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则是决定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因素,是实现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快速适应社会工作环境的前提。

一、现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及局限性

大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基本上按学科知识安排教学内容,前七个学期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开展,第八学期校外实习。该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三大模块:课程内实践教学、会计实践课程、实习和论文。课程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各学期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习题、案例分析、上机等教学环节。会计实验课程是独立开设的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课,如会计模拟实验、ERP综合实训等。实习是在校外基层企事业单位的毕业实习。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依附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形成的“专业课程实践-综合实践-毕业实习”点、线结合的纵向体系,其教学目的主要是验证会计基本理论、巩固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和获得一定的实际业务技能。该体系的优点是对会计理论教学的掌握起到促进作用,规范性较强,实践内容具有统一模式,便于教学和考核。但同时也可以看出,现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侧重实践教学的校内实施,忽视了对社会现实复杂环境、复杂业务的应变和处理能力的培养,是在书本中看实践,而不是在实践中学会计。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涉及行业领域面窄

会计专业现有实践教学都以生产制造业某个时期(月)特定的会计资料为对象,在校内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核 1

算程序,侧重会计工作过程的模拟操作。后期的财务分析、会计资料审计、ERP实训等实践教学也以生产制造业为背景,侧重的是方法的应用。这种内容体系的教育与学生今后实际工作相比行业范围狭窄,缺乏各行各业业务特点与差异的了解,不具备独立的职业判断能力,上岗适应能力差。

2、实践教学体系中,校内外实践教学融合度不够

这种先内后外的纵向内容体系,缺乏校内外实践的融合度。校内模拟实验所用的资料规范统一,内容变化有限,学生只是机械的运用资料,不需要掌握获取资料的能力,更无法体会会计工作的立体感和复杂性。正因为前期实践教学与社会的脱节,使毕业时展现给用人单位的是上手能力差,见识短,适应性差等不良印象。

二、建立校内外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要改进现有模式的不足,就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用一种校内外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思路把社会实践作为在校会计实践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进而成为大学教学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教学计划的各阶段、各环节,贯穿于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的全过程。

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进的总体思路

(1)思想层面:借鉴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 “双元制”的办学模式,产学合作、校企合作,构建并完善多行业、多层面、开放式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充分体现广泛性、实用性、综合性、技能性等特征。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交替实施,相互印证。

(2)模式层面: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校内外实践教学实施“双轨制”----实践教学的实施由校内教师与校外职业导师双轨并行,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各有侧重,打破以往先内后外、前后脱节、流于形式的局面。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针对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充分体现“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综合模块-学科综合模块-创新与创业模块。四大模块分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大分支,内外结合、交替实施。各部分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1)校内实践教学内容。专业基础模块: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

专业综合模块:会计基础训练、会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审计实训、税务实训。

学科综合模块:财务报表分析、ERP综合实训。

创业与创新模块: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2)校外实践教学内容。专业基础模块:会计工作与环境见习、兼职出纳、行业业务见习、成本核算基础工作见习、财务管理实务见习。

专业综合模块:专业技能:珠算、点钞等、会计业务流程、岗位见习、财务软件操作应用、个案教学、事务所见习、报税、纳税见习。

学科综合模块:企业报表编制见习、生产经营环境见习。

创业与创新模块:社会实践、竞赛培训、会计综合业务实习、毕业论文辅助指导。

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施的基础保障

1、培育校内外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有效实施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首要问题是教师,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建立一支由校内外专业人员组成的师资团队。校内师资由具有“双师证”教学骨干组成,负责专业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师资由聘任的各行业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组成,负责其专业见习、社会实践等校外实践教学。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校外人力资源,实现高校与社会的零距离培养,提高学生的上岗能力。

2、依托本地经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中,依托本地经济,借鉴德国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并考虑行业分布、规模层次、业务特点等教学因素,同时以实现校企双赢为目标,建立实习基培育的长效机制,达到实习基地稳定有效的教学效果

3、完善实践教学规范体系及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一是健全实践教学规范体系,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内容、学时、教材建设等。二是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包括院系管理职责、校内外指导教师职责、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办法、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实习学生守则等。通过制度建设并有效实施以保障校内外实践教学 3

内容体系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江兰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会计之友,2009,(19)

上一篇:参观南京总统府的个人观后感作文下一篇:关于语文知识作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