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小平传心得

2024-10-15

读邓小平传心得(精选10篇)

1.读邓小平传心得 篇一

论价值观

——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得体会

在寒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本书。该书深刻阐明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且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邓小平同志关于人生价值观的论述有了深刻的认识。书中提到在江泽民同志任职主席期间,有诸多的人大会议报告都强调了我国人民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他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 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 魂。”这不仅强调了价值观的至关重要性,而且还阐述了社会主义 价值观的基本观点。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落实社会主义 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我们必须不断加强价值观教育和建设。

现实世界中,人类追求最多并且都认为是我们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书中经常提到价值观,而且我国历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价值观建设。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中价值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价值观重要性的主要体现是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在从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的,并且价值观一直处在建设和加强当中。

回顾我们党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经历以及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建设,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的战胜一切困难的基础。邓小平曾经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真正的法宝和优势”。这是不容置疑的,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我们党和人民在极其艰

苦的条件下,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激励。除此之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了只有加强价值观建设,发扬我们的优势,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才能真正认清我们的历史责任,真正懂得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高

尚的,什么是卑下的;真正做到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从而抵制各种

消极腐朽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价值观思想,我们的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价值观,那么我们就没有一切。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经得起打击、经得起考验,并且我们还应当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90后的我们已经步入了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我们知道我国要想在二十一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的国家不但要有足够的物质上的准备、组织上的准备,而且要有充分的思想政治和理论观念上的准备。国际竞争,是经济实力、国防

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人的价值观的竞争。由上可以看出:价值观的重要性决定了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国家历届领导人都特别重视价值观教育。早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价值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表示他初步确立了价值观。在二十一世纪新的形势下,江泽民同志也特别重视价值观问题。他指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乘机而入,同我国历史遗留下的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消极现象有所滋长,对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侵蚀了一部分党员和领导干部。”对于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的新生力量来说加强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势在必行的。

我们要重视价值观,不仅仅要从思想上,更重要的是要将我们的价值观体现在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除此之外我们要始终坚持从价值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邓小平理论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价值观思想,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我从一些资料上查到了关于邓小平将价值观体现在实践和工作当中的一些实例。邓小平的价值观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邓小平价值观的精髓——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实事求是 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价值观的精髓。我们都知道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邓小平鲜

明地提出凡事都要讲求实效,“看效果”,“拿事实来说话”。在经

济建设中,他认为“发展生产力要讲究经济效果。” 正如他所说的“白

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些种种事实都是强调一切主意、政策、方案,都要“管用”,都要有实效。

(二)邓小平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江泽民同志说,邓小平理论,就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理论。爱国主义,是邓小平价值理论体系中首要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一系列价 值观的前提和基础。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纽带,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凝聚力。邓小平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三)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邓小平价

值观体系的核心。爱国主义本质上属于集体主义。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

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 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

(四)邓小平价值观的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也是邓小平价值观体系 的主题。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着全国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 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为人民服务。

(五)邓小平价值观的取向——人民利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决定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邓小平能够创立邓小平理论,与他坚持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人,一切从人民 利益出发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是分不开的。邓小平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都不过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一价 值观的必然的结论。

(六)邓小平价值观的标准——“三个有利于”。价值评价的根

本问题是标准问题。“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三个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提高生活水平是目的,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评价的根本依据。人民 “三个有利于”标准还深化和发展了真理标准理论,坚持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读新编《煤矿安全规程》心得 篇二

新编《煤矿安全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总共有751条,分四编及附则组成。第一编总则,共有14条,分十章组成;第二编井工部分,共有519条,分二十章组成;第三编露天部分,共有205条,分八章组成;第四编职业危害,共有13条,分二章组成;附则一条。与原《规程》(2001年版)相比较,总体章节结构及总条款数不变,绝大部分技术与管理要求不变,变化的总共有40条。

二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社会法治管理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新《规程》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16号令颁布实施,是首次以国家政府部门行政规章的形式颁布实施,这意味着新《规程》不仅是一部从事煤炭生产、建设单位的技术规范标准,而且是煤炭生产安全技术管理的行政规章。它充分表明从事煤炭生产、建设活动中,若有违背《规程》的行为则属于违反了政府部门行政规章,不仅要追究技术上的责任而且要追究行政责任。

在过去的相当历史时期中,政府煤炭行政部门一边行使政府职能的行政管理权力,一边从事着煤炭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着严重的政企不分的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国家撤消了政府煤炭行政部门,国资委煤炭行业管理办公室履行煤炭行业管理的职能,煤炭生产、建设单位完全企业化,实现了政企分开,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规程》将行政部门管理职能归国资委煤炭行业管理办公室,而将煤炭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技术的选择审批权交给煤炭生产企业。如,新《规程》的第50、107、112、137、199、262、269、270等条款,将2001年版的《规程》中所规定的“按管理权限报县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审批” 改为“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审批”或“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新《规程》的第179、259、444、570等条款,取消了由“煤炭管理部门审批”的规定;新《规程》的第79、176、178、228等条款,将2001年版的《规程》中所规定的由“煤炭管理部门” 改为“负责煤炭行业管理的部门”。凡此种种表明了政府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着“简政放权” 的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营造完善的社会氛围。

三、体现我国煤矿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深化煤矿科学技术的规范化

近年来我国煤矿科学技术不断地取得新的进步和发展。最具有代表性和划时代意义的典型例子是内蒙古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公司创造了综采年单产超千万吨的世界记录并建立了无人回采工作面。几年来,大量的新的生产材料、新的生产设备、新的开采工艺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煤矿生产上,煤矿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新《规程》充实了煤矿新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容,体现了目前我国煤矿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如,已经受权使用 “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煤矿生产设备厂家,其生产的煤矿生产设备产品(除防爆电气设备外)的安全性能、技术指标均能达到技术要求,因此,新《规程》的第7条及第467条,将原规程的同条款中的“经过安全检验(的)并”予以删除;随着甲烷监控设备的性能的提高及生产制造的成本不断下降,甲烷监控设备已广泛应用到生产煤矿中,因此,新《规程》的第147条,将原规程的同条款中的“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 改为“甲烷断电仪或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的甲烷传感器”;现实中放顶煤回采工艺技术已经应用到非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因此,新《规程》的第68条,将原规程的同条款中的“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法放顶煤开采” 改为“采用放顶煤采煤法开采”;在我国目前尚无高压水闸门的定型设计产品,因此,新《规程》的第273条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突水淹井危险且深部水压大于5MPa的矿井,增加了“可以不建水闸门,但必须制定防突水措施”的内容。新《规程》在煤矿科学技术的规范用字、用词、用语上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如,新《规程》的第252条比原规程的同条款增加了“等”字;第272条及第280条,将原规程的同条款中的“篦”修正为“箅”;第450条,将原规程的同条款中的“辐射”修正为“敷设”。通过对煤矿科学技术的规范用字、用词、用语上所作的这些修正,使得煤矿科学技术的规范化得以进一步提升。

四、总结煤矿安全生产经验教训,强化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

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存在煤矿重大、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频频发生的现象,尤其是连续发生了几起一次死亡人数超过百人以上的瓦斯爆炸事故。

3.读《邓小平》有感 篇三

《邓小平传记》读后感

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相信很多人都很崇拜毛泽东,因为他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新中国的建立者,然而在中国现代历史篇章上还有一位伟人值得我们学习和关注,他就是我国改革开放都总设计师---邓小平,他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他是中华人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所倡导的一些理论(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对我国20世纪中后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成长的环境来看是相对稳定,经济也相对较好的一代。我们当中绝大多数所接受的教育都比较良好,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在如此好的环境下工作学习得利于伟大的领袖邓小平同志。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曾知道邓小平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是改革开放的引领者,是一位伟大的带领中国走向富强的领袖。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感受到了邓小平的伟大。

在这部书中,伊文思先生按时间顺序分十五章,叙述了1904至1993年邓小平的主要历史活动,展示了一位“农民的儿子”到“国家领导人”到光荣退休的革命历程。书中的内容很简单、很朴素,通俗易懂,但是深刻的表达出了作者对我国第三代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同

时书中以大量翔实的资料,讲述了邓小平同志的早年生活、战争年月、十年战乱、改革开放等系列历史时期的经历。

邓小平的一身经历一个世纪,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他的一身是光辉的是辉煌的一身,更是波澜壮阔的坎坷的一身。邓小平在他父亲邓文明的教导之下继承了他父亲的风格,有自信、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做事果断,为人处事公心。在他幼年时期就表现为思想活跃,不拘泥于形不被外物所束缚,但也有严谨的思维方式,注重事物的本质,能够抓住重点,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处理事物,能够将事物化繁为简---这与他接受了许多不同的教育有关。因此在他的幼年就已经形成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这些都为他后来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邓小平和他的叔叔及其他近一百名同学,乘船从重庆出发,踏上了旅法学习的一段旅程,同时这也是他开始步入革命的生涯.不难看出邓小平有远大的卓见。虽然在政治方面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对他的影响比较小,但由于当时他处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加上他那比较完善的人格,他开始出现在各种领导组织激进的爱国主义游行示威的活动中。这影响着邓小平赴法学习的决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在法国的爱国人士李石推出的计划:招收一大批受过教育的年轻的中国人到法国,边学习边工作。他热切希望中国留学生能够在法国学到对中国现代化有用的技能。在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邓小平得以来到法国边工作边学习。

然而在法的学习是艰苦的,他在异国他乡漂泊了许久,从巴黎到马赛再到巴耶.在这段时间里他做过了各式各样的工作,其中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在厨房里当帮工,他能找到什么就做什么,这对于幼时出身条件比较优越的他来说是一件多么艰难困苦的事情。我们作为当代青年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下学习更应该要培养这种精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遇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当时也是赴法学习,在周恩来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且积极的开展各种政治宣传活动,在这个时期邓小平变得更加的成熟和稳重了。他更为拘谨,不耐心的性格逐渐消失了,到了1926年的时候邓小平和他的伙伴去了苏联的莫斯科,在那里他的政治思想得到了深造。在邓小平在海外五年的时间里,国内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邓小平回国后,接受了中央的分配,邓小平在中山大学工作,从此他开始活跃在中国政坛的舞台上。

邓小平他能文善武,这主要是和他在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和他在外国留学的经历有关,这也是我们当代青年所需要学习的,一个人在经济、信息、交通与沟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所面临的世界格局更加复杂,多元化的今天,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全面的认识自己和全面的学习,这将有利于在大的决策中决定改何去何从。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和师长刘伯承深入华北敌后,建立了许多根据地,他们领导 的军队像一把利剑深深的插入敌人的心脏,粉碎了敌对分子在华的阴谋,沉重的打击了侵华日军。同样,在解放战争时期也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

野战军 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随后率军占领了西南诸省,并参与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运动。

他的卓越的功绩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时他以自己独特的思想眼光提出来改革开放,这是前所未有的,这开辟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从这个时期开始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文明不断提高,人民开始走向富强,民主,开放,综合实力不断的向中等发达国家靠拢。五年之后他又进一步的深化理论提出了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当时人们思想上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开发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个理论的引导下,这两个地方先后回归我国。

邓小平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他的一身经历了三起三落,邓小平的人格魅力也是体现在他“三起三落”的非凡经历中,体现在他治党,治国,治军的实践中,体现在他立足国际政治舞台的叱诧风云的丰采中,体现在他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倘若是一般人被遭受这么严厉的打击往往会悲观失落,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彻底失望,然而他却不畏困难越战越勇,总是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真理,以国家大局为重,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重新的站在历史的舞台上。他这种无私无畏,胸襟宽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为人出事都体现了一代伟人的风格,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学习.在他的革命人格中,邓小平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矢志不渝,威武

不屈,积极向上的革命人格;在他的政治人格中,他始终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路线、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他的道德人格中,他一贯心口如一,不搞两面派;回绝拉拢,不搞小圈子;伸张正义,从来不整人;把好事归功于集体,而不是一味的突出自己,这体现了他具有宽广的胸襟,和光明磊落的情怀;在他的文化人格中他始终倡导马列主义,并且付诸实践,他总是言行如一心直口快,体现了一代伟人决策精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特点,我想邓小平的这种文化人格魅力来自于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熏陶。他时刻心系这祖国的千秋伟业,这就是人民领袖的风范。

我们作为当代青年是祖国发展和强大的生力军,青年的发展事关祖国的发展。青年在社会中成长要摒弃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在知识上、思想上以及精神上不断地提高自己,发现自身问题和不足,不断地完善自我,认清当前形势,努力担当起青年应该担负起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4.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篇四

通过阅读《邓小平时代》,感触很多,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巨人,他改变了中国的面貌,随着看书的深入,我越来越喜欢这本书,越来越感到邓小平的伟大。

《邓小平时代》这本书采用纪实的手法,多角度,深层次记录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三落三起,不屈不挠,他意志坚定,对中国的发展倾注的毕生心血。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使中国走出了“文革”的阴影,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改变了中国,他使中国变得更加强大,我们这一代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的使命就是:建设富强的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

当前,我们开发区正在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我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坚决维护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加强学习,强化团队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学习意识、勤政意识、实干意识、效率意识和廉洁意识,在管委会的各级领导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工作,为开发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5.读邓小平南方谈话感想 篇五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内容十分丰富,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涉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谈话对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深刻阐发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谈话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主要是发展经济,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谈话还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作了全面阐发。

谈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此外,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精辟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重要论断,它关系着对社会主义的定性定位问题。“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角度来说的,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的首要观点,同时也是具有重要创新性的观点。以往的传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虽然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质下过不少的考察和

论述,并形成了一些传统的观念,比较一致地认为对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二是按劳分配,三是计划经济,四是无产阶级专政等,把这几条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或主要特征。

针对人们思想理论上出现的有关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和有关“计划”还是“市场”的争论,南方谈话明确地指出市场经济是一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里,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严格区分开来,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得到有效的统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思想与实践,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南方谈话是在我们经受国际国内政治**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书,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此,全面深入掌握邓小平南方谈话所阐发的思想内容,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谈话内容十分丰富,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涉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6.读《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书的心得 篇六

关键词:曾国藩;心得;张宏杰

《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是著名作家、学者张宏杰的新书,这本书于今2015年1月份在北京出版,出版后立刻受到大量读者的欢迎。这本书主要对曾国藩在京做官时期的收入与支出算了算账,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还原了当时曾国藩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水平的全貌,包括吃饭、住房、坐车、交友、工作状况等。同时,书中还描述了当时京官生活的普遍状况、湘乡曾氏的乡绅生活等内容。透过曾国藩,广大读者能间接地了解晚清社会的很多侧面,如清代督抚衙门是如何运转的,清代官场高层的潜规则又是如何具体运作的等。整本书中,张宏杰叙述的曾国藩的生活状况给人一种真实、接地气的感觉,不像之前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或是想象中那种非常奢华的高官生活。笔者从这本书中收获了很多,接下来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 本书的写作风格——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

首先,本书的作者张宏杰是东北财经大学的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的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的博士后,现在是百家讲坛特邀主讲嘉宾、著名的作家、历史学者,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等多部作品。

这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和博士后论文,是在专业的史学资料基础上写的,是严肃的史学作品,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但同时,本书又有自己的特点:作者的文笔非常好,他的文字老到、轻松、好玩、趣味盎然,语言精妙流畅,叙事准确生动,给人一种亲切和舒服的感觉,让人有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冲动。这一点无疑还会吸引大量的史学专业人士以外的普通读者,因为没有人不喜欢看文笔好的书。另外,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小见大、角度新颖。作者以一个清代高官——曾国藩的经济收支为主题进行研究,角度很新,而且通过个例来揭示清代社会的生活规律,又体现了作者从细节出发、以小见大的写作风格。作家莫言曾这样评价作者:“张宏杰解读古人就如同解读自己,既小心翼翼又深入彻骨。张宏杰是个观察和记录的高手,他冷静细致的笔法,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鲜而又迷人,让我们这些历史书页背后的观赏者触目惊心、目眩神迷、欲言又止。当历史扑面而来,我们只好在造物者的深刻面前一再确认自己的浅薄。”

2 本书的写作内容——从个人到清朝社会

张宏杰说:“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者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通过观察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俯仰揖让,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曾国藩在种种艰难面前的犹豫与坚定、拘执与圆通、笨拙与精明,更深入地分辨他的‘天理与‘人欲,更真切地领略他的人格和魅力。”本书不仅描写了曾国藩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人跻身成为京城的官员,曾国藩的家族如何从庶民家庭跃升到绅士阶层,还叙述了曾国藩如何为入京当官筹措资本以及如何适应和面对官场生活,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转换自如。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细节中的曾国藩,一个会为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纠结、挣扎和矛盾的人,一个可爱、可敬的人。

更重要的是,本书除了对曾国藩京官时期的收支状况进行了研究外,还分析了清代京官群体的一些典型代表,如那桐、刘光第、李慈铭、李鸿章等人的生活状况,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晚清时期官员群体的经济生活状况。通过本书,我们还了解了清代低薪制下的高官如何维持花费巨大的京官生活,什么是“炭敬”,曾国藩如何建立和使用“小金库”等。这些都让我们对清代的财政制度和地方行政机构的运作过程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这也就是作者细节描写背后所要揭示的东西。可以说,本书不仅描述了曾国藩的经济生活状况,也是描写晚清政治社会史很好的素材。

3 理学修养与“保持清节”的关系——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笔者非常喜欢张宏杰节选出来写在第二章前面的一段话:“可以说,薄俸制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方面,传统社会一直没能建立起约束各级权力的有效机制,使薄俸制的荒悖,正如同‘渴马守水,恶犬护肉,因此官员们的整体腐化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与此同时,薄俸制也培养了独特的‘清官文化,导致明清两代官员两极化发展。在贪风遍地的背景下,清官们前仆后继,如同数盏明灯,高悬在昏黑一片之下,成了王朝的点缀。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这段话是对曾国藩在荒悖的低薪制的背景下仍能保持清节的赞扬,实际上更是对曾国藩身上所具备的理学修养,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的赞扬。张宏杰说,“曾国藩这本书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致敬的一本书”,笔者认为这也是张宏杰写这本书的真正目的和愿望所在。

低薪制下,官员的合法俸禄不足,许多官员甚至不能维持生活的日常开支。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官员只能依靠或多或少的灰色收入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欲望,最后很容易引发官场的大面积贪腐,而清代薪俸之低直接使这种贪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仍能克制住自己,保持清节,则应归功于曾国藩自身的理学修养。入京为官不仅是曾国藩仕途的开始,也是他人生自我完善的开始。和良友的接触让曾国藩立志要“学作圣人”,他给自己定下戒烟、戒“色”和写日记每天自我反省的目标和任务。更重要的是,他立下了不以做官发财的誓言。理学修养就像是曾国藩的信仰,支撑着他在肮脏的官场中抵制住世俗利益的诱惑,超拔脱俗。

4 本书的序言和后记引发的思考

本书的第二篇序言是由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所写,葛教授关于“培养博士生的目的是什么”的文字引发了笔者的思考。葛教授谈到,博士生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本专业、本单位,而应该放眼于为全社会、全人类着想。他提倡对博士生生源的关注还应该更广,要给更多的非专业或者无条件考取博士生的特殊人才以更多的机会。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儿童和青年,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机会,努力做到人尽其才。葛教授对于人才的爱惜之心让人深受感动,他有着为全社会、全人类服务的思想高度和境界,同时还关切农村孩子的成才和受教育问题,并付诸了行动。作为我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葛剑雄教授提出并积极呼吁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等。

此外,本书后记中,作者张宏杰谈到本书的写作动机就是兴趣。他说:“学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好玩。中国式的学术研究包含了比西方多得多的目的,可是往往唯独缺少了一项:兴趣。”笔者觉得这是又一点可以从张宏杰身上学习的东西。俗话说,兴趣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兴趣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尤为重要,它会激励我们自觉地探索和研究,并从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从而找到自己想要获得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张宏杰.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M].北京:中华书局,2015.

7.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篇七

他以自己的热心和智慧勇敢地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大任,他包容、自信、坚定,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是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邓小平的著作、讲话选集《邓小平文选》,是党在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光辉记录,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在推动和指导全党实现历史性转变,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斗争中发挥的决策作用和作出的卓越贡献。在这些不平凡的岁月里,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气魄和卓越才能,高瞻远瞩,提出并阐明了党和国家的许多重大原则问题,确立和进一步完善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以及各方面的方针政策。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邓小平思想的补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做了具体的描述。全书收入的是邓小平在1982年9月至1992年2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邓小平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想正是在这段时期成熟和全面展开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自始至终贯穿着务实、发展的思想,字里行间渗透着邓小平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对国家发展与人民利益的深思熟虑。

这本书,主要围绕了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国内外局势的政策和看法,较系统的说明了这个时期内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邓小平对于这些问题的做法,体现出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体现,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指名了方向。我来谈谈我的理解,首先,从经济建设上来看,邓小平始终是坚持经济体制的改革,强调要搞活中国的经济,特别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关键是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步子要大一点,不要怕,怕什么”、“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更是形象的比喻出了,邓小平对于计划和市场的看法,深刻的体现出了邓小平对于经济改革的方向。是不是要首先发展经济,这是一个摆在邓小平等新一代领导集体面前的问题重大问题。邓小平毅然选择了先发展经济。因为在当时“十年文革”和“两个凡是”的大背景下,国家任然处在徘徊阶段,国内经济发展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只有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人民,为国家创造充足的物质财富,才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接下来的改革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是硬道理,是首要任务。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了这个

问题,他提出首先要发展经济,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在对党的成员,对军队同志的讲话中他就多次强调,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发展经济的方法,在我看来,主要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对内: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单一的经济体制,主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在农村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搞多种经营,在城市建立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对外:通过设立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等举措,大力吸引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经济特区这个窗口,这个试验田,大胆的搞经济创新,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通过这些,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子。邓小平曾说过:“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中国是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正是基于独立自主的发展点,才有了我们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我个人认为,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创举的预见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把事情办成,才能真正把事情办好,才符合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发展。

最后,我想说说关于香港问题,邓小平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邓小平以他铁腕的政治手段,成功的在1997年收回香港。虽然他本人没有亲眼看到香港的回归,但是他的那句“要是能在有生之年踏上香港土地就好了”依然深深的感到着我们,在香港回归的那一刻,我相信没人会忘了他的。现在的香港,紧靠祖国大陆的怀抱,快速,稳定的繁荣发展,历史可以证明一切,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回归后的香港,正以赞新的面貌快速的发展着。这是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正确肯定,也为我们正确解决台湾提高了有效的方法,祖国统一大业必将早日实现。

感叹于邓小平同志所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和建设性;了解了邓小平同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中国社会所引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的阅读学习,我们不难看到邓小平的领导才能他从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来领导中国,为我们中国的建设出了很大的力量,而且近几年的发展都验证了邓小平领导的正确性。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但能令我们更进一步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相信他们的正确

8.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有感2 篇八

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有感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有感

而是因为文而是因为文而是因为文而是因为文而是因为文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是邓小平同志在十多年前南巡时发表的一篇

讲话,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它的指导意义都是有目共瞩的。这当然并不是因为它是

邓小平同志说的,而是因为文章里面的内容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对于我们的实际工作有

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对于中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新中国才刚建立没多久,谋求发展,要求强

壮是我们的目标。但是,一场文革使得我们前进的步伐停了下来。文革结束后,我们和别人的差距就更大了,因此我们要加快步伐,要“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我国在古代是泱

泱大国,却在近代没落,不能不说这要一部分归咎于那闭关锁国政策。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改革要兴利除弊,革除过去僵化的旧体制,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新体制,使生产力获得

新的解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

社会主义的本质。革命不仅仅是指打仗、政权变更等,邓小平同志“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

命”这一理论具有十分深刻和丰富的内涵。首先,改革同革命一样,具有解放生产力的意义;

其次,改革的深刻性、艰巨性决定了改革是一场革命。最后,改革的全面性、广泛性也表明

改革是一场革命。总之,改革是继我国人民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革命后的“又

一次伟大的革命”。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

社会的根本任务决定的。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物质

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为巩固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坚实深厚的物质技术和文化基础,才能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才能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发展才是硬

道理。”邓小平同志将这其中的厉害关系以最直白的语言给我们明确的点了出来。四项基本

原则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是我们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

验,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是从两方面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改革

是从完善和发展我们自身的制度着手,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外开放则是采

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吸收和借鉴国外好的东西为我所用。并且,我们要将坚持改革开

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既要警惕右,又要防止“左”。

改革开放不能只是口头上随便说说,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在这条政策提出之初,当然有不完善的地方,“敢闯”,是一条重要的经验,按我们今天的说法来说,那就是要有“创

新精神”。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当中,我们的观念也要随之而改变,墨守成规是干不出大事的。

当然这也不是否认以前的所有东西都是不可取的,而是要批判性地去继承、发展,不少经过

岁月沉淀的东西都成为了真理。创新,不仅仅是理论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

化创新以及各方面的创新。这也是符合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思想的,因为,改革本身也就是一

种创新。创新是建立在过去的历史经验上的,是立足于现实的,它不是天马行空式的胡思乱

想。因而,我们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做到发展、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对于“闯”的勇气,邓小平同志做了一番说明,是有的人怕“走了资本主义道路。”他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则是明确的解答了这一问题,正如他所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

猫。”

经济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是相当有前瞻性的。纵观世界经济强国,无不受益于历史上的几次科技大革命。我国古代的夏历、“四大发明”等扬名于世界,古代中国盛极一时,但泱泱大国的衰败不由得使人感叹科学技术的重要。虽然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已足够说明其重要性。我国现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它不仅是近代以来发达国家共同的历史经验,还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既是为了迎接新科技革命及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成就大业,人才为本。有了高素质人才队伍,就有了发展的后劲虽然说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从根本上说都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无论事情规划得有多好,最终还是要靠人去实施它,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9.读邓小平传心得 篇九

作者:宫力 周敬青 张曙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间:2012年4月

定价:45.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历史转折点上,邓小平高屋建瓴,总能在复杂的形势下,作出正确的抉择。挺进大西南,和平解放西藏;拨乱反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经济面临“左”的压力时,南方讲话,又给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此书还原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这是研究领袖决策艺术的最新专著,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把情商当回事》

作者:曾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2年1月

定价:29.80元

【内容简介】

《把情商当回事》一书内容翔实,可读性强。不仅充分结合了作者的亲身观察、培训实践和国内情商研究的最新资讯,内容言之有物并剖析深刻;还将国内一些热门话题信手拈来,用情商理论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读来既有趣,又显示了情商的功用。同时,鉴于情商对人生成功、幸福的重要性,作者更提供了实用的ABCDE法,方便读者看了就会用。

《黄河之旅》: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再度行走中国

作者:【美】比尔·波特

译者:曾少立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2年4月

定价:36.00元

【内容简介】

《黄河之旅》是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带来的充满文化底蕴的行走笔记。书中记录了比尔于1991年春进行的一次追寻中国母亲河——黄河源头的旅行,在这次旅行中,他探访了黄河沿岸的重要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执著与热情和对黄河之源的强烈好奇,比尔从黄河入海口出发,战胜重重困难,最终到达了约古宗列盆地的黄河源头。

《走出晚清》:一个“明朝遗民”的精神穿越

作者:李扬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定价:48.00元

【内容简介】

晚清是许多国人心中难以忘却的记念,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慈禧……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留给后人的是复杂的情感和认识。本书从晚清的涉外人物谈起,重新梳理了晚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史料的考究和正本清源,而是透过梳理晚清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脉络探究中国近代外交思想的原貌与影响,希望中国能真正地“走出晚清和传统的世界观”。本书无论是对这段历史有独特情怀的读者,抑或研究此领域的学人,都会带来一定的启发和认识。本书2005年初版即有不俗的市场表现,本次修订更换了下篇所有内容,并增加了配图,相信会令人耳目一新。

10.读邓小平传心得 篇十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

自1978年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至2011年已经整整走过了33个年头。从当初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至现阶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论点,这三步每一步都走的着实不易。近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如何确定?发展的步骤该如何取舍?我们或许能够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及由邓小平同志所创建的邓小平理论那里找到出路。

《邓小平文选》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邓小平一生中思想的最精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部分,无疑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着重讲解了邓小平经济理论。邓小平经济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解决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的经济快速良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贯彻方针,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对社会主义重新做出科学的阐述。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长期以来人们的一般认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消灭了一切人对人剥削的、实现了按劳分配的社会经济制度。在这种认识之下,人们往往从生产关系角度考虑问题,仅仅从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来认识社会主义,而脱离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认识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发展到在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在发展阶段上急于“穷过渡”,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以至“文化大革命”中出现“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荒谬理论。而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同志不仅肯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而且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统一起来加以考虑,把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的因素,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在这一论断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所作的这些论述,无疑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主题。

二、科学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确定经济社会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是全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了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的概念,列宁也作过类似的论述。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回答,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它为我们正确地认识国情,立足现实,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其次,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不发达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这些国家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最后,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而增强对其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长期奋斗。

三、对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社会关系作了新的阐述。关于所有制关系,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的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及其所有制实现条件的理论预测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实际进程并不一样。多年来,我们曾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就是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或者至多是全民和集体两种公有制形式。邓小平同志在对我们长期追求的“一大二公”深刻反思后,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并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所有制形式的改革,以此为序幕,推动全国的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他的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关于分配关系,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结构思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在此前提下,允许其他分配形式的存在,反对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提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内外关系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对外开放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同时代主题变换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指导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在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上,邓小平同志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同时十分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贡献

综上,我们可以窥见,与毛泽东的理想,浪漫和英雄主义不同,邓小平是理智,务实的现实主义者。前英国驻中国大使理查德曾这样评道:毛常处理抽象事物,邓则喜欢处理具体的事情,即使是阐述一些原则问题时,亦是这样。邓的领导风范已不仅仅是风格问题。他有远见且实干,他能够并且已经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

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多层次目标的制定是邓小平理论的生动体现。它充分表达了邓小平理论中的务实精神,客观遵循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掌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涵义及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提出三个阶段的理念,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层层递进,最终达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当前,在改革面临闯关,诸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期,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法论,把大胆探索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将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在制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多层次目标时,应本着务实的精神,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一、善于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是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基本特点,他强调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市场经济的普遍性,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概莫例外。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都可以采用,因而具有普遍性、一般性。搞市场经济必须遵守其固有的一般规率和方法,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参入国际经济大循环。邓小平正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而大胆采用的。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总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审视经济体制改革。他既看到市场经济的共性,又看到并强调它与社会主义结合的特殊性。他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这样做是否违反社会主义的原则呢?没有。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所强调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殊性,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点。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其最大效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但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有的在认识和处理具体问题上存在一些片面性。如有的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固守公有制的单一形式,而排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的只讲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忽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搞股份制“一哄而起”、“一刀切”、“大跃进”、胡乱抛售国有中小企业,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些认识理解方面的片面性和实践中的偏差,大多是没有对改革中的矛盾作科学的分析,未能像小平同志那样既看到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又看到矛盾的个性、特殊性,把两方面结合起来找出适合本地区,本部门正确的改革发展道路。邓小平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对很多人来说无疑是一剂疗救片面性的妙方良药。

二、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是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重要特点,他反对工作中顾此失彼的片面性,作出了一系列正确决策。唯物辨证法认为,事物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非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方面处于被支配从属地位,起着次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把主次矛盾结合起来,围绕中心一起抓。邓小平倡导,坚持“抓中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是以此为理论根据,而形成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原则。邓小平在指导改革中,首先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战略重点,再相继决定对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进一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在改革的步骤上先从农村开始,解决体制问题,再向城市推进。在所有制改革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在分配方式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上,主要解决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问题,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一般国有企业等。邓小平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两手抓”的方法论,突出了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兼顾了非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方面,正确处理了复杂的矛盾系统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保证改革在社会稳定中深入,在健康发展中推进。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法论原则,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宝库,已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却仍然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有的抓发展经济,放松了抓打击各种犯罪,致使黄、赌、毒泛滥;有的抓经济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放松了抓反腐倡廉和干部队伍建设,损害了改革的声誉;有的抓第三产业的发展,放松了正面引导、法制规范,“灰色消费”、“黄色消费”滋长等等,不一而足。这类问题的出现,大多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出了偏差。

三、善于把握质量互变规律。这是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突出特点,他反对只重质变、轻视量变的“左”的倾向,注重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阶段性。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量变与质变的辨证统一,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出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邓小平在设计、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把改革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进程,避免了出现大的起伏和波动,从而表现出他科学地运用这一规律的高超的方法论艺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一条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没有采取有些国家的“休克疗法”,正确地处理了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邓小平认真总结了过去几十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他说:“根据我们的经验,步子也不能迈得太快、太急。过去,我们搞得太急,发生了一些错误,我们叫‘左’的错误,这样,经济发展的速度反而慢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左”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积累的问题错综复杂,因此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实行渐进方式。邓小平采取了总体规划,试点探索,分层递进,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既循序渐进,又快速推进。他选择了两条线递次推进,一条是体制线,从旧体制的外围开始,在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然后向城市推进开放个体、私营工商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再向体制中心部位的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一条是空间地域线,从兴办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沿江经济带,到内陆中心城市,再向广袤的腹地渐次递进,不断扩大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使改革全面深入地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发展程度低,经济落后的大国展开,这不仅需要超凡的胆略,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有的求稳怕乱,先问姓“社”姓“资”;有的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不顾实际情况照抄照搬;有的主观武断,决策拍脑子,干时拍胸脯子,干坏拍屁股走人,如此“三拍”误国误民;有的只注量的扩展,贪大规模乱铺摊子,开工之日就是停工之时等。这些经济体制改革中主观主义、形而上学倾向和个人主义、形式主义歪风危害甚大,除极少数利欲熏心者外,绝大多数属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不懂得质量转化规律、不清楚经济体制改革是个渐进过程,以致于付出了沉

重的代价、昂贵的“学费”。

上一篇:团结童话作文下一篇:中班英语教案:He has a 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