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2024-08-15

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共8篇)

1.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篇一

海外集体诉讼警示录:14%的在美上市公司被诉

集体诉讼漩涡

海外上市(尤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正在面临一波集体诉讼的汹涌浪潮。2005年春节前后,即有两家明星公司——前程无忧和新浪,被美国律师事务所告上了法庭。

在新浪一案中,美国人似乎是太吹毛求疵了。他们对新浪主要有三点指控:

1、没有主动及时的披露中国移动MMS服务条款变化和启用新的MMS服务结算平台对新浪业务的影响,或披露不完全。

2、没有披露公司为达到业绩目标,而日益对“算命”、“星象”、“情色”短信息服务产生的收入依赖。

3、没有预计到政府打击在线、短信算命服务对新浪现金流的影响。(详见《“中国概念股”海外集体诉讼备忘录》)

中国观察者一般认为,政府行为以及中国移动公司的政策调整,新浪均难以掌握。

与新浪的遭遇相似,各领一时风骚的中国明星公司,纷纷被卷入了集体诉讼的法律旋涡。

自从2001年6月29日,中华网被告上美国法庭以来,先后有网易、中国人寿、UT斯达康、中航油、新浪、前程无忧等7家公司遭遇了集体诉讼。除了网易与投资者达成庭外和解之外,其余6家尚未结案。

《新财经》发现,2004年以来,遭遇海外集体诉讼的中国公司数量,有一种迅速放大的趋势。

集体诉讼进入高峰期,同时意味着海外IPO的黄金时代过去了。自1993年首家H股青岛啤酒上市以来,海外资本市场的“中国概念股”数量已经多达百家。

如果说,2004年之前,到美国上市还象征着一个财富、荣耀、梦想、国际化的故事;之后,赴美上市难度增大,对已经上市的公司则意味着更多锤炼和考验。

坏苗头已经出现了。迫于美国严格的监管法律压力,多家中国公司望而却步。2004年12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取消了在纽约上市的计划,转往伦敦证券交易所。原本计划在香港、美国同时上市的中国外运公司,最后也取消了在美上市计划。但是,仍有更多的中国公司跃跃欲试,制订了雄心勃勃的海外IPO计划。他们必须注意的是,集体诉讼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一不留神,就会收到美国法庭的传票。中国概念股需要谨慎应对。

律师所的猎物

“在集体诉讼中,律师的代理费往往高达30%。” 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克军说。集体诉讼的索赔金额非常巨大,一旦胜诉将给律师带来巨额的律师费,加之涉及范围较广、影响巨大,胜诉也将令代表律师名声大噪,因此美国有一大批律师事务所专门投身于证券集体诉讼。

集体诉讼在美国是一种常态。据统计,迄今为止,约18.4%的美国上市公司被诉,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被诉比例也高达14%。

美国的律师事务所,在证券集体诉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代理中国人寿案的美国Milberg Weiss律师事务所,就是一家专门吃“集体诉讼”这碗饭的顶尖高手。他们随时随地跟踪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与新闻发布,只要信息披露中出现问题,证明有误导的信息,对股东有损失(主要是股价下跌),两者又有因果关系,就毫不犹豫地发起诉讼。

斯》称为“集体诉讼先生”的律师行,已经让美国公司赔出了300亿美元。最著名的一役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Milberg Weiss让25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因误导性销售技巧而付出了难以想象的100亿美元。现在,包括加拿大帝国银行、诺基亚、北电网络和壳牌石油等多家知名企业都被它告上了法庭。2001年,正是Milberg Weiss律师事务所对网易提起集体诉讼,最终令赔偿了435万美元。

2004年以来,中国概念股之所以频繁遭到集体诉讼,既有信息披露不完善的原因,被美国律师事务所盯上,也是重要原因。那些资金实力强、拥有赔付能力的公司,尤其容易被美国律师事务所视为“鲜美的猎物

严厉的美国监管

“‘中国概念’公司在美国频频遭遇法律纠纷并非偶然。”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克军律师说。美国的法律体系和资本市场的要求与国内差距很大,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不熟悉游戏规则势必蒙受巨大损失。

“极其规范的财务为企业生存之本,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及时性更事关企业生死。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说,业绩预告不妨谨慎些。”郭克军说。

美国监管法规纷繁芜杂,一不留神便可能触礁。单是首次公开发行就存在招股书包含不当陈述、遗漏、误导,IPO定价不当,重要信息泄露等可能引起诉讼的风险。上市后,公司还可能因为股价下跌、未达到盈利预期、财务报表失真、重大实践披露不当等被告上法庭。这对于对美国法律和监管条例并不熟悉、内部管制尚不成熟的中国公司而言,的确是不小的挑战。

从目前中国公司遭遇的这几桩集体诉讼看,诉讼理由大都与不实信息披露有关。在美国,证券集体诉讼的原因主要包括:信息披露、内幕交易(往往与并购有关)、短线交易、诱买诱卖等。其中大部分集体诉讼,起因是信息披露不当。与中国的股票发行制度实行核准制不同,美国的IPO实行注册制。只要证券发行人向证券监管部门——美国证监会(SEC)提交的注册文件满足法定的条件,就可以向公众发行证券,并依据各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在各交易所上市交易。这种制度下,美国证交会(SEC)的职责是审查证券发行人披露信息是否符合法定要求,而并不对证券发行人以及证券本身做实质性判断。投资者则在公开披露的信息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投资风险自担。而证券发行人仅仅对其公开披露信息中的不实陈述所导致的投资者损失承担法律责任,并不对因投资者自身投资失误或者因不实陈述以外的原因导致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

这种发行制度的核心是“完全信息披露”,对证券发行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要求非常高。根据相关的法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能有遗漏,不能有错误,不能有虚假称述。” 一旦在信息披露方面有疏漏,上市公司就可能遭遇到股民的起诉。

为此,美国政府建立了一整套与之配套的法律体系,以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1929年股灾后,美国政府相继颁布了《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对证券欺诈行为进行严格的法律规制。除两大基本法律外,还拥有专门针对证券诉讼的《1995年证券诉讼改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安然事件之后,美国监管机构大力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并于2002年推出了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雷法案》。

在完善的法制环境下,法律对诉讼权给予了充分的保护。根据美国法律规定,集体诉讼案只要胜诉,任何集体诉讼所包括的受害者均可依据同一判决,在特定的时间内向公司提出索赔。

在如此严格的证券监管之下,“中国概念股”和计划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不能心存半点侥幸,因为那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得不偿失。

错误的习惯思维

“表面上看,不熟悉游戏规则让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遭遇集体诉讼的尴尬,实际上这凸现出中国公司整体在资本市场上的‘缺课’。”颐合兴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师张卫星认为。“缺课”,首先表现在公司文化和治理方式上。

在西方,很多公司都是从几个人的小公司起家,然后引入新股东,变成十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的公司。公司在新旧股东的相互磨合中壮大,这就为上市以后面对数千数万股东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中国的企业许多并没有经历这个过程,一些公司抓住垄断机会,企业做大,就上市了。张卫星指出,很多中国公司对于“上市是与投资者合作,要给投资者回报”的观念是很淡漠的,这使公司决策者经常下意识地隐瞒信息。西方证券市场的批露制度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相对成熟。中国企业领导人却习惯了企业重大决策“保密”,连员工都瞒着,出现问题是必然的。

《华尔街日报》表达过对中国企业的忧虑:中国企业并不遵循美国或国际会计准则;由于缺乏透明度和披露不充分,信用评级机构无法对多数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制定评级;以及有关主管部门往往对海外上市的多数中国公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干涉。

“证券市场出现的虚假信息披露,本质上属于公司治理问题。”国泰君安海外市场分析师戴涛一针见血地指出。

戴涛称,国内一些企业简单地将上市等同于“圈钱”,把上市募集的资金看作是“永远不必还本的无息贷款”。为了上市,一些企业和中介机构联手包装、粉饰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极力美化企业以往的经营业绩、修改财务报表、虚报资产、甚至伪造文件,以求上市圈钱。一旦上市成功,之前所作的种种承诺成为“南柯一梦”,投资者的钱,就此“打水漂”。

在中国股市,对造假者的惩罚很低。一些引起中小投资者巨大损失的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往往只被罚款几万元或几十万元,违规收益远大于其违规成本。在中国股市,类似于前程无忧的情况比比皆是。新上市一两年的公司,业绩变脸不足为奇,大量的虚报和假报业绩更是汗牛充栋。而像中国人寿事件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在国内也很常见。

但是,这种错误的习惯思维一旦带到美国,不啻于引火上身,立刻就会引发集体诉讼。

“从包装上市到以后的财务欺骗,中国公司已经习惯了的这一整套具有中国商界特色的游戏规则。但这和美国那种绝不允许欺诈行为的成熟的资本市场的运行规范肯定是格格不入的。”戴涛称。

前车之鉴 2005年,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百度等多家公司均有海外IPO计划。这些公司尤其要小心防范集体诉讼。“中国公司在走向国外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达不到监管要求就不要包装上市。”国泰君安海外市场分析师戴涛说。长期以来,美国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抱有一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认为中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信息披露不透明;但另一方面,他们相信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中国概念股”频繁发生集体诉讼,尤其中航油恶性欺诈事件,又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的信心。

不信任感一旦出现,恢复起来是很困难的。这意味着,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融资成本增大。

德恒律师事务所郭克军告诫说,对美国日趋严格的上市公司管理办法要有充分认识,在纽约上市既不同于在香港上市,更不同于在国内上市,美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本来就严格,随着前几年美国公司各种违规事件的发生,这些制度将越来越严格。

对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尤其要注意母子公司的关系问题。母公司与子公司隶属关系模糊是亚洲公司的通病。在上市之前,中国公司往往把不良资产转移到母公司名下,以为这样就理顺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原有公司与上市公司就完全脱离干系。

但是,美国证监会(SEC)和华尔街投资者却不会这么看。许多中国上市公司,同母公司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即使完成剥离也未必完全理顺。为了减少海外上市公司日后遇到麻烦,必须在上市之前在财务审计上做好准备。

集体诉讼风潮涌动,计划赴美的中国公司千万不能幻想蒙混过关:必须把各种关系理顺、各种矛盾解决好、各项财务数据准备好。隐患往往意味着灾难,中国人寿就是一个前车之鉴。

美上市中国概念股遭严重信任危机

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正遭遇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信任危机,一个多月前,它们还受到美国各大投资机构和新闻媒体的“热烈”追捧,上市首日股价飙涨超过 150%绝对不是神话。然而就在过去数周,就3月至今有逾20家中国概念股在美遭停盘或退市,关于中国公司“财务造假”“欺诈美国”的传言在美国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正有演变成对 “中国公司”集体信誉质疑的态势。中国企业何以突然成为严管的对象?美国金融机构在这场“信任危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未来前景如何?《环球时报》记者进行了调查。中企“借壳”轻松赴美上市

据统计,今年赴美上市的14家中国公司中,截至上周已有超过半数跌破发行价,其中,5月上市首日一度飙涨56.6% 的人人公司,21日其股价大约仅有首发价格的一半,这还不是下跌最多的。而一些老牌的登陆美股超过5年、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股价也受到拖累。在美上市中国企业遭遇自赴美上市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美国证券监管部门和业界人士一度认为,中国在美国上市的“问题企业”多是没有“华尔街加持的小企业”,特别是通过“借壳上市”的企业,但 “首次公开募股”(IPO)上市公司爆发造假丑闻后,情况更加复杂,严重损害中国在美国上市公司的集体形象,也导致中国概念股最近频频走低。

所谓在美国“借壳上市”是指外国公司收购一个已经没有经营业务或经营业务很少的美国上市公司,从而借它的 “壳”实现在美国上市。“借壳上市”是外国公司实现在美国上市的一个重要途径,与“首次公开募股”上市相比,费用低、时间短、审查松。近年来,众多中国企业通过“借壳”走上美国的股市。

美国《巴伦周刊》统计了从2004年到2010年中国企业在美借壳上市的增长情况,2004年只有33家,到了2010年几乎涨了10倍还多,达349家。其中,2006 年、2007年和2008年借壳到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增长最快,2006年突破100 家,达到122家;2007年突破200家,达到205家;2008年再次升高到280家。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统计,自2007 年,借壳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总共有600多家,其中中国公司有150多家,占了1/4。

拉中企上市成美国庞大产业

部分借壳上市中国企业出现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部分中间商将一些未准备好的中国企业蛊惑到美国市场上市融资。美国博然思维咨询有限公司客户总监郑娴女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不景气。美国部分中间商将眼光转向东方,转向中国,认为吸引中国企业借壳上市是一块投资沃土,不少中间商在中国国内设立机构,开始对中国企业进行游说,蛊惑一些未准备好的企业到美国市场上融资。更有部分美国的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以及律师事务所专营中国企业赴美借壳上市业务,其中有的事务所并不具备从事审计中国企业账目的资质,把关不严,或将中国企业的部分会计或审计工作外包给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导致鱼龙混杂,大量中国企业先后到美国借壳上市。近期,中国在美国借壳上市的部分企业出现问题,固然是因为有些企业本身有缺陷,但也与这个产业链上其他环节存在的问题密不可分”。

因为有利可图,帮助中国企业在美国“借壳上市”已成为一个庞大的行业,在这个产业链上,除了两端的发行人和投资人,中间涉及不少美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小投资银行、股票推广机构及证券交易所。帮助中国企业 “借壳上市”已成为不少美国小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股票推广机构的专营业务。此外,在中国国内也有不少相关的“猎头”,专门寻找希望在美国上市圈钱的中国企业。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委员路易斯•阿奎拉不久前公开表示,某些美国的小型审计师事务所对部分中国企业出具审计意见,但并不参与中国企业任何审计工作,只是出卖他们的“名字”和“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认可的地位”,他们没有开展任何独立的工作,以确认他们所收到的财务报表是高质量的。

美资卖空者寻找“中国猎物”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中国企业本身存在的缺陷不能忽视。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说法,提供虚假数据处理、夸大营业额和利润是一些中国在美借壳上市企业的通病。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停盘的6家中国上市公司中,4家是因为上报数据准确和完整性有问题,两家是缺乏现有和准确信息。《环球时报》记者从该委员会公共事务办公室的朱迪思•伯恩斯女士处获得的资料显示,其委员路易斯•阿奎拉4月4日在华盛顿机构投资者理事会春季会议上讲话时说:在美“借壳上市”的中国公司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被证明或具有“严重的会计缺失”或“彻头彻尾的欺骗”。他还称,同样是在美“借壳上市”的公司,与其他国家相比,一个明显的区别是,中国公司的审计和财务报表的质量出现了“系统性”的问题,并对此感到关切。

中国企业做账问题也为国外“卖空者”提供了活动空间,目前不少国外特别是美国的做空机构正在中国寻求机会,如美国一家名叫“浑水研究”的做空机构创始人卡森 •布罗克曾向《巴伦周刊》介绍如何借此获利。今年早些时候,他把关于中国“高速频道”公司做假账报告披露后,该公司股票下跌21%。做空机构往往声称其行为是在净化市场,但郑娴表示,“国外有些做空机构是受利益驱使,他们与一些研究机构合作,发表一些分析企业、特别是有作假嫌疑的公司的研究报告,再利用市场气氛做空来赢利。如果被揭露公司真的是造假那么只能说这是迟早会被揭发的事,但如果是单纯为了赢利而散布谣言,那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

其实做空中国公司的苗头从2010年就已经开始,有的卖空者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跟踪他们认为有问题的中国公司了,一些人甚至冒充投资者到公司内部去拍照、取证。卖空者多半从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局总局登记开始,就中国上市公司在美国盈利的数字与在中国政府部门登记的数字是否相符展开一系列的追查。美证券监管部门展开调查

除了借壳上市的中国公司屡出问题外,中国IPO上市公司最近也爆出问题。“东南融通”是一家通过IPO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公司。上个月,为 “东南融通”出具审计意见已连续6年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宣布辞职。德勤在辞职信中列出其辞职原因包括: “东南融通”的现金余额、贷款余额和销售收入的财务记录最近被确认造假。《纽约时报》5月26日以 “中国欺诈胆大妄为”为题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而美国媒体包括《华尔街日报》、CNBC等近日连续刊登不看好中国公司的文章也将中国企业的信任危机推向一个高潮。但事实上,现在事出数月,美国投资机构已经开始厌倦这些负面消息。《华尔街日报》8日说,美国盈透证券将132家中国公司股票列入黑名单,禁止其客户动用借入资金买入这些公司股票。美国加州投资机构Hunter Wise的中国主管丹尼尔在听到该名单后直言不讳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有些机构为了借此提高知名度,“我对这个名单毫无兴趣。”他的合伙人哈罗德也摇头表示,“美国新闻机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可以爆出独家新闻就可以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在监管层,自去年年中中国在美借壳上市公司的问题开始集中暴露以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中国在美国上市公司的“欺诈”等行为进行广泛和深入调查,并对违法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仅在今年3月到5月间,证券交易委员会就对6家在美“借壳上市” 的中国企业采取“停盘”的“执法行动”。该委员会还对中国在美国借壳上市公司采取了“摘盘”和民事诉讼的执法手段。在过去几个月,证券交易委员会摘掉了至少8家中国借壳上市企业的盘,主要原因是它们不能定期提供包含对美国投资人至关重要内容的财务报表。

证券交易委员会成立了一个内部工作小组,还与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合作,审查有问题的审计账目以及审计师在借壳上市公司特别是中国借壳上市公司审计工作中的行为。从目前看,中国上市公司在美国的“欺诈”行为调查仍在发酵之中,美国国会相关的委员会计划在今年就中国上市公司的“欺诈” 问题举行听证会。

该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一些上市公司“造假”行为将影响整个中国企业形象,严重制约经营业绩良好、账目清楚的中国企业到美国融资。更重要的是,部分中国上市公司 “造假”还可能从经济问题演变为中美关系中一个新的政治问题,特别是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且美国大选已拉开序幕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仍应积极“走出去”

就这一**的警示作用,郑娴认为,企业应奉行诚实经营的方针,而作为赴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因为生产经营地往往不在美国,一旦有负面消息容易让美国投资者产生怀疑,所以上市公司必须遵守市场监管各项法律规定,保持与股东、投资者、监管机构的沟通。企业有好声誉,投资者和市场就会给予信任,不至于轻信谣言。

一些上市公司老板也在心里衡量着在中国和美国上市的区别。正在美国上市的上海泰莱钢结构公司CE0丁列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我不后悔到美国上市。上市不仅是为融资,也为推动企业发展。对于现在这种状态,我想美国过几年一定会后悔。对一 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很少资会就可以帮我们成长很快,而现在这种情况阻碍了我们的发展。这对美国也没有任何好处,只会两败俱伤。”在北京的一家美国基金工作的吴先生则表示: “如果是一家好的上市企业在特定环境下被市场打压很可惜,但当市场平静后,好企业还是会受到投资者关注。就市场来说,对f高科技公司,美国的平台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一些机构试图抹黑中国企业,把个别企业的问题泛化为所有中国赴美上市企业的问题,在美国证券市场营造“中国概念股”“集体造假”的气氛,借机做空赚钱。美国证券市场的水很深,中国企业必须要补上海外资本运作这一课,但中国企业并不能因此就停止赴美上市的步伐。很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还是需要走出去,借助美国成熟、广阔的资本市场为自身发展提供更大的融资机会。

东南融通被退市 中概股如履薄冰

北京时间周六,又一家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证券市场被退市。

3月份以来,已经共有20多家中国在美上市公司被美国证券监管层勒令停牌或者退市。

路透社消息称,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明确表明东南融通(LFT)不再符合上市标准,并已经启动东南融通的退市程序。

今年4月底,东南融通被美国民间研究机构Citron质疑财务造假,并在5月17日遭到紧急停牌至今。

记者联系纽约证交所和东南融通,没有得到回应。

退市了断

在遭美国多家机构质疑虚假夸大盈利数据,以及数家美国律师事务所提出诉讼之后,相信没有公司高管和提供审计服务的独立第三方审计公司能睡好觉。

今年5月17日遭紧急停牌后,前东南融通的首席财务官提出辞呈;稍后其审计公司德勤也火速撤退,中止业务关系,称“财务记录出现了与银行存贷款余额等相关的虚假信息”,并表示会配合美国证交会的调查;7月5日,3名独立董事兼审计委员会主席、成员以电子邮件方式提出辞职,董事会试图劝留未果。

后院着火,似乎预示着东南融通的问题非同小可,至今公司也没有办法公布2010财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报告,公布时间继续被无期限推迟。而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履行公开信息披露的义务。

目前,已经有包括Howard G.Smith在内的多家美国律师事务所代表持股股东向法院提交诉状,对东南融通提起集体诉讼。

投资者的焦虑

“很多没来得及在停牌前抛掉股票的投资者都很焦虑。”美股投资散户牛哥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一般来说,从主板退市会转到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TCBB),由于该板块交易比较清淡,投资者对公司质地普遍不看好,转板至场外的公司股票市值会大量蒸发,股价跌幅甚至会高达九成。

目前,东南融通的股价还冰封在每股18.93美元。

投资者信心遭打击的影响,也传导到了其他拟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中概股如履薄冰。原本拟定在7月20日登陆纳斯达克的迅雷,把IPO时间延迟一天至上周四,即北京时间7月22日晚间。公司方面解释这是纳斯达克方面的安排,但业内却传迅雷上市被推迟的主要原因是认购不理想,据传认购数量不足一倍。

推迟一天显然很难产生真正的作用,在投资大环境对中概股依然缺乏信心的时间窗口内,迅雷最终宣布IPO计划延迟,重启时间未定。

猎杀者浑水公司刚过周岁 已挑下四家中国概念股

21世纪经济报道 曹咏 上海报道 2011-06-30 00:36:19 评论(2)条 随时随地看新闻

展讯通信惊魂30分

6月29日,中国概念股又熬过一个不眠夜。被视为“中概股杀手”的浑水公司(Muddy Water)刚刚结束一轮厮杀;这一次,它的猎物是展讯通信(SPRD.NASDAQ)。一封来自浑水公司的公开信,导演了展讯通信惊魂30分。

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6月28日美股盘中,浑水公司突然向展讯通信发难,一连提出15个问题,要求该公司董事长李力游做出解释。并宣称已经建立对该公司的空头持仓。

浑水公司认为,展讯通信向SEC提交的文件存在重大财务失实,其针对的主要是公司2010年和2011年的财务数据;此外,浑水还对其2009年期间首席财务官的两度辞职及更换审计事务所提出质疑。

刀出鞘,股色变。

当地时间28日上午11点20左右,展讯通信放量下跌,半小时内近三成市值蒸发,最大跌幅达到34.78%;但多头力量迅速回补,午盘后股价上演V形反弹,最终收盘仅微跌3.54%。

此后,展讯通信对公开信回应,称浑水对其质疑“毫无根据”;29日美股盘前,该公司宣布季度现金分红计划,其中每股ADS股(美国存托股)派发0.05美元。

展讯通信是中国主要芯片制造商,总部位于上海张江,2007年6月进行首次公开募股,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NASDAQ);该公司曾参与开发首款联想Ophone。

一击未中,成立刚满周年的浑水反遭更大危机:是猎杀,还是错杀? 一剑动江湖

2011年6月29日,煞西,诸事不宜。

历次采访中,从不掩饰对中国文化热爱的浑水公司创始人卡森·布洛克(Carson Block),似乎可以借助老皇历来解释这一次的失手。

但这又是一个有特殊含义的日子。

相关资料显示,浑水公司注册地址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咀,成立之日为2010年6月28日。

浑水刚刚度过其周岁生日。一年来,被其挑落剑下的中国概念股累计四家,其中三家摘牌,幸存的一家股价已缩水近六成;不仅如此,该公司目前还在与嘉汉林业和展讯通信奋战。

浑水的诞生纯属巧合。

卡森,毕业于南加州大学,先后混迹于投行、律所;凭着一股对中国的兴趣,自2005年起落脚上海,甚至还开始了一份名为“Love Box”的私人仓储生意。

2009年底,在父亲要求之下,卡森首次接触东方纸业(ONP.AMEX)。

浑水网站对这段经历有过详细描述:最初,卡森父亲对一些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产生兴趣,其中包括东方纸业;因此,他希望同样在中国的卡森能做一些尽职调查,判断是否应该投资。

2010年1月,卡森邀请其南加州校友,拥有十余年工厂经营咨询经验的Sean Regan,一起拜访东方纸业,但结果却出人意料。

“我们驱车抵达工厂时,面对的是废弃的大门,一排陈旧的仓库和宿舍。”Sean Regan曾在其报告有过如此描述。结束参观后,卡森建议父亲,应卖空而非买入东方纸业。

但此后长达半年,东方纸业却没有出现预期的下跌,对应市值超过1.5亿美元;于是,2010年6月28日,卡森以浑水公司名义发布首份研究报告。

浑水注册日期与报告发布是同一日,而结伴调研的卡森和Sean Regan,随即变身为公司的合伙人。不难判断,这家现已自称为“独立研究”的公司成立初衷,仅是为提供一个报告发布平台。

曾有好事者按图索骥,却发现浑水的注册地址实际为一家秘书公司,受聘为浑水提供秘书服务;而卡森在上海的“Love Box”,也已沦为生意清淡的仓储公司。

即使如此,也无法削弱浑水公司抛出的一枚枚重磅炸弹带给市场的震撼。

2010年6月28日,尚一无所知的东方纸业安稳收盘,当日股价为8.33美元。收盘后,浑水网站登出其首份报告,给予东方纸业“强力卖出”评级,目标价低于1美元;事后卡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透露,他还将报告直接发送给50个人。

结果却出乎卡森意外。

29日开盘,东方纸业大幅低开,收盘暴跌13.21%至7.23美元,且成交量约59万,超过前一天成交量8万的7倍;更令卡森激动的是,这一跌势还一直在持续。尽管此后,浑水和东方纸业之间的口水战不断升级,东方纸业甚至为此展开独立调查,但股价却再也没回到原来位置。

截至今年6月28日,该公司股价为3.42美元,对应市值仅0.63亿元,一年来缩水逾半。

剑下惊魂

此后,卡森开始对做空中国概念股乐此不疲。2010年9月,浑水选中第二个猎物绿诺公司。

只是这次,卡森没有现场调研,引发其兴趣的原因,是《巴伦周刊》提及绿诺“已换三个审计师,四个首席财务官,并两次调整以往的财报数字”。

同年11月10日,浑水出具对绿诺的报告,目标价为2.45美元,评级同样是“强力卖出”。此次效果更甚以往。11月9日,绿诺股价报收于15.52美元;10日开盘,股价因浑水报告大跌15.07%至13.18美元。

绿诺管理层的应对不当,更加速股价下滑;11月17日早盘,绿诺申请停盘,此时的最后一笔交易为6.08美元。12月9日,绿诺摘牌,转至粉单市场;而今年6月28日,该公司股价仅0.47美元。

连续两次得手,浑水势不可挡。

2011年2月3日和4月4日,浑水先后发布对中国高速频道(CCME,NASDAQ)和多元水务(DGW, NYSE)的类似调查报告;其中前者股价当天下跌33%,后者下跌27%。

卡森曾接受采访时表示,挑中中国高速频道的最初原因,仅是该公司的审计事务所为德勤。显然,挑战四大客户并成功迫使其摘牌,给了卡森极大自信。

时间显示,浑水出具报告的间隔越来越短,从最初的5个月缩至2月。

今年6月,浑水首次尝试两路出击,其目标是加拿大上市的嘉汉林业,以及IPO上市的展讯通信。

和此前的猎物相比,浑水胃口变大:其中嘉汉林业曾获“股神”鲍尔森青睐,而展讯通信则有华尔街分析师力挺,在中国也有一定名声。不过,此前数次成功案例已奠定浑水的江湖地位。其报告发布后,嘉汉林业次日暴跌逾64%,但展讯通信却奇迹般收回失地,仅下跌3.54%。

绝杀秘籍

和后来的数次报告相比,浑水首次对东方纸业的对抗略显稚嫩。

最明显一点,浑水是在收盘后才公布做空报告;但此后,该公司几乎毫无例外选择盘中公布消息;不过,也正因为东方纸业的旗开得胜,浑水公司确认其盈利之道:即在公布报告前,早早设立空头仓位。

随着作战经验的日益丰富,浑水开始呈现自己的选股体系。首先,浑水报告的基础,是详尽的资料分析以及实地调查。

和华尔街主流分析师相比,浑水的研究实力并不突出;最新这次展讯通信的公开信中,不少国内分析师甚至直言:浑水并不懂会计。

但卡森本人对中国的熟悉,却成为其最大优势。

在其研究报告中,纳入调查范围的不仅是上市公司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报告,浑水还会对比这些公司向中国工商、税务部门提交的材料。

“中国工商总局拥有商事登记文件,其中包括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文件,包括财务报表、股东记录、用于经营的资本、租赁或者购买不动产的信息和许可„„任何非政府实体任何公司或者个人投资者都可聘用中国律师公司来翻阅这些文件。”卡森接受《巴伦周刊》采访时曾表示。

此外,浑水还会借助当地人士为其做尽职调查。

在其出具的嘉汉林业报告中,浑水对这一内容有所披露。据介绍,浑水成立包括会计、法律、财务和制造业背景的10人调查团队奔赴五个城市,甚至还聘请四家律师事务所作为外部顾问,耗时两个月对嘉汉林业进行详细调查,才出具研究报告。

除这些必备技巧外,浑水还对公司的特殊变动更感兴趣。

正如做空绿诺时所述,公司本身频繁更换审计师,首席财务官辞职,及不平常地调整以往财务报表数字,都是浑水的关注点。同样,更换会计事务所的现象也在中国高速频道出现,而同属“多元系”的多元印刷更换会计事务所事件,也拖累了多元环球水务。

浑水最新公布的公开信中,更强调展讯通信2009年的数次变动,包括首席财务官两度辞职,审计委员会成员辞职,以及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为少数人所知的秘密,还有浑水的造势手段。

知情人士透露,不同于每次做空报告中对空头持仓的明确描述,浑水正式公布报告前,也会与目标公司主要股东、各大基金或是机构先行联系,透露其做空意图,以此寻求报告刊登后的支持,借此产生更大的市场影响力。

中国公司海外上市若造假 会计所及投行均要受

一家中国公司要到海外上市,需要的“帮手”阵容庞大,通常包括投行、会计师、律师、财务顾问公司,以及公关公司等。随着中国企业向美国资本市场进军的步伐不断加快,一条分工明确、利益共享的产业链也已形成。在记者的采访中,几乎所有这些“后援团”都将造假矛头指向了公司本身。可是,企业如果造假,这些中介机构是否真的能够全身而退?他们在企业上市过程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审计机构遭调查

绿诺的审计机构已被终止了中国业务;德勤、安永也因中国高速频道和嘉汉林业的问题被诉,美国证交会已对部分问题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展开调查。

在浑水公司的历次猎杀行动中,对绿诺科技的做空算是出手最“稳准狠”的一次。去年11月11日,浑水公司发表报告,质疑绿诺伪造虚假合同、虚报销售收入、管理层挪用上市募集资金去美国买豪宅等。面对突如其来的指控,绿诺科技甚至没有一次像样的反抗,就宣布承认造假,并被纳斯达克退市。该公司成为2010年第一家因财务造假被交易所勒令退市的中国公司,从被浑水公司质疑到退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绿诺倒下了,它的审计机构日子也不好过。这家名为Frazer & Frost的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被美国证交会终止了所有中国公司的业务,合伙人Kerry Dean Yamaga的从业资格也被吊销。

Frazer & Frost是中国一些反向收购公司的“老朋友”。有媒体曾经列出一份该公司不完全客户名单,26家公司中近一半都是中国企业,其中江波制药、泰富电气等都曾是做空机构的“猎物”。

国外媒体称,由于反向收购公司不需要正式的股票承销过程即可上市交易,招股书也不需要通过SEC的审核,有些美国小会计师事务所只是“挂名”的虚职。一位分析师也称,有的美国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将所有的审计工作外包给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因此整个审计的独立性和执行力都值得质疑。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被推到风口浪尖。由德勤担任独立审计机构的中国高速频道在2010年底开始被做空机构盯上,德勤今年3月辞去了审计职务;Starr 投资公司因德勤涉嫌“欺诈诱导”投资者购买该只股票而对其提起诉讼。嘉汉林业的审计机构安永也被加拿大一养老基金列为联合被告遭到集体诉讼,要求赔偿投资者因该股涉嫌造假而导致股价狂跌造成的损失。

一位会计师表示,如果公司存心造假,所有数据都做得天衣无缝,审计机构确实很难看出破绽。审计师的职责是检查公司出具的财务数据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而不会去审核公司的业务问题。美国法律规定,审计机构如果知情不报甚至协助造假,一旦被发现将面临严厉处罚。

目前,美国证交会已经开始对部分问题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展开调查。但i美股分析师江左夷吾称,由于SEC在中国取证困难,估计法律程序要走很久。

投行纵容造假?

美国一些中小投行往往不以现金方式收取费用,而是在反向收购公司中占有一定股份。投行有“包装”

公司业绩、以便拉高股价出货的动机。

在罗仕证券投资银行业务网页的右边,列出了该公司负责承销的中国公司商标,多元数码印刷赫然在列。这家公司正是财务造假“嫌犯”之一,目前正被SEC调查,并已遭纽交所退市。

罗仕证券称,该投行已为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募集资金31亿美元。在其列出的34笔2009年以来负责承销的中国公司业务中,因为涉嫌财务造假被质疑、起诉、停牌或者退市的企业高达11家,大多数都是通

过反向收购而上市的公司。

投行在公司上市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从尽职调查、撰写招股说明书到申报文件等,如果是IPO,还

要负责路演、询价和承销。

投中集团首席分析师李玮栋称,美国一些中小型的投行为吸引业务,往往不以现金方式收取项目费用,而是在反向收购公司中占有一定股份。这部分股份比例较小,也不受锁定期限制,因此投行在客观上有“包装”公司业绩、以便拉高股价出货的动机。就算这次出了问题,由于监管不够,也不影响他们下次继续如法炮制。而对于那些知名的投行来说,他们在上市公司的财务和法律文件上签字,带领公司路演的时候,是以其品牌和声誉作为保证的,加上监管机构对他们的关注度更高,所以很少出问题。

英国注册会计师K小姐则表示,现在美国的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都把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企业看做是“掘金”的新大陆。而如果因为财务问题终止上市过程,利益链上的各个机构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谁也分不到佣金,这是他们不愿意见到的。不过,由于“协同造假”是一项很严重的罪名,中介机构一般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有些审计机构明知道公司业绩有水分,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投行、律所也是这样。“公司造假和整个产业链都有关系,谁都逃不掉。”

会计准则不是借口

不少做空机构发现,一些中国公司递交给SEC的财务报表和递交给中国税务部门的出入很大。业内人士称,两国会计准则的不同,不应该成为财务造假的借口。

今年3月14日,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发布过一份专门针对中国反向并购上市公司审计情况的报告,2007年1月到2010年3月的中国公司在美反向并购上市的问题均被纳入其中。截至2010年3月,159家反向并购上市公司的市值128亿美元,不到同期56个IPO上市中国公司市值的一半。这些公司中,74%由在美国注册的会计公司审计,24%由在中国注册的公司审计。

凯正财务合伙人Ken Lee表示,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已经很小,因而中美会计准则的区别也主要体现为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区别。在细节方面,美国会计准则规定更细致,尤其是收入的确认方面,如收入必须有相应的证据支持包括合同、发票、货物或服务已交付的证据等。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的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到2016年所有美国上市公司都要转用国

际会计准则,这些区别将趋于消失。

举措

中美商讨会计监管双边协议

一些中国在美反向并购上市公司正遭遇信任危机,会计师是财务造假中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体系下,中美两国在审计监管领域的合作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达成。这或将有助于改善财

务真实性问题。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发言人回复本报记者称,目前已派出一个SEC(美国证交会)和PCAOB的联合代表团在北京与证监会商讨相关事宜。希望并期待PCAOB的监管程序能促进中国审计公司的发展。但PCAOB指出,目前还没有任何关于代表团日程安排的细节说明。

PCAOB是安然事件之后依据萨班斯法案成立的一个机构,职责是监管公众公司的审计。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其聘用会计师事务所均须是通过PCAOB注册的会计师事务所。

目前在中国有54家境内、海外会计师事务所境内分支在PCAOB注册,但由于两国没有确立双边监管体系,这些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并不在PCAOB范围内。

两篇对立的报导:

中国境外上市公司造假**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批评中国境外上市企业的声音不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中国企业的小辫子不放,在枝节问题上大做文章,死缠烂打,大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思。美国一些幸灾乐祸的人甚至声称:各路研究人员众志成城,锁定中国企业,定要揭开中国公司的盖子。美国的一些投资者还伙同他们的律师发难,通过诉讼找中国上市公司算账,气焰十分嚣张。中国国内也有人跟着起哄,对中国企业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横加指责,把人们的思想全给搞乱了。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有一个叫“浑水”(Muddy Water)的机构,是揭批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急先锋。从名字看,“浑水”就是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机构。可是尽管“浑水”早就对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财务提出了质疑,但是美国的券商、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当时却若无其事。这些中介机构非但不探明情况,反而加快了催生中国公司在境外上市的步伐。如此做法类似世纪之末所发生的网络公司泡沫,两者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券商并不介意企业的好坏,只要能够上市就可以。为了让公司上市,券商就是要不断编出新故事,像贴狗皮膏药,一幅接着一幅往上贴。其他中介机构也乐得紧随其后,好在上市盛宴中分一羹。

上市造假最后是要穿帮的,但是什么时候穿帮大有讲究。上市公司造假,与官员腐败有异曲同工之处。腐败官员很多,至于官员何时落马,是成批落马还是单个落马,则需要统筹安排,分批分期进行。

揭批中国境外上市公司造假,很有点儿本末倒置。参加过政治运动的朋友都知道攻心为上: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受蒙蔽无罪,反戈一击有功。但资本市场却正好相反,是胁从必办,首恶不问。受蒙蔽有罪,反戈一击无功。根据中、美两国的证券法,券商、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是过错责任,即,如果他们出错,并不一定需要担负赔偿责任,除非他们工作不够努力(法律术语“未能勤勉尽职”)。相反,上市公司(也称“发行人”)负有严格责任,即,只要上市公司披露的有关文件存在不实之处,上市公司就有赔偿责任,不论上市公司是否故意造假,不论上市公司的过错是否情有可原。可是,在上市公司造假浪潮中,负责承销的券商常常是首恶,教唆公司如何造假,有时甚至一手操办。再有,很多初次上市的公司即使有心造假,也不知道如何造假,更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造假,哪些地方不能造假。更有甚者,上市公司本身也有可能是受害者。有些非增长型公司根本就不适合上市。但为了业务量,券商连哄带骗,硬拉这些公司上市。结果可想而知:此类公司一上市便死,至少是伤筋动骨。券商不管这些,券商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不错,美国资本市场确实是人多鬼多,但集中火力狠批中国公司有失公允。美国上市公司造假的就不少。君不见,美国银行拿出85亿美元,用于庭外解决其发行有毒金融创新产品所引起的争端。高盛、花旗、德意志银行,还有摩根大通,都因为资本市场造假而被罚款,而且是屡次被罚,屡次再犯,没有穷尽。即便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中有害群之马,那也是鼠窃狗盗之辈,与美国那些上市银行中的大奸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其危害性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正处在一个造假的时代。我们有哪一个行业不造假?上市公司造假,很多时候还是悄悄地进行,而很多医药广告和食品广告宣传是明目张胆地说假话。无德明星为药品或垃圾食物做广告,但这些药品和食物他们自己恐怕是从未沾过。最可恨,我们的中、小学校也造假,无数补习班是为赚钱而办,与升学考试无益。

对于某些境外上市的中国造假,中国国内一些朋友痛心疾首,觉得这些中国公司丢了中国的脸面。大可不必!资本市场就是一个“春来茶馆”,“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再说了,你让魔术师赤膊上阵,他戏法还怎么变?长袖才能善舞!资本市场是一个变戏法的地方。如果我们解放思想,就换个角度看问题,中国境外上市公司也获取了重大胜利。《围城》中克莱登大学造假文凭索价500美元,方鸿渐杀价杀到100美元,实付40美元。钱钟书称之为“也许是中国自由外交或订商约以来的惟一的胜利。”同样,只要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赚了钱,而且能够安全撤退,让起诉的投资者扑个空,无法执行胜诉判决,那么这也是自中国游戏国际资本市场以来的最大胜利。既然美国券商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那么中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也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神秘的“VIE”

美国人脸皮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证交会”)舔不知耻,还要派员到中国来,与中国证监会官员商讨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的会计造假的问题。美国证交会名为商讨,实为兴师问罪。但公司上市大多由券商策划,并由券商直接指挥。而中国公司在美上市的承销商大多是是美国的券商。中国证监会官员应当与美国证交会官员谈谈美国券商造假的问题。

美国人打上门来,我们本该枪口一致对外,但我们自己内部就有比较大的分歧。马云也有公司在美国上市。近来他比较背,受到暴风骤雨的评级。媒体领军人物胡舒立女士亲自上阵,披坚执锐,张弓揽月,一箭直奔马云命门。

事起阿里巴巴出售支付宝。有一种观点是,这笔交易违反了当时所签订的各种协议。中国在境外上市的一些企业被称作“变换权益实体”,英文原文“variable interest entity”,简称“VIE”。变换权益实体是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的表述,指投资者对企业的控股形式并不是投票权。

中国国内也有人将变换权益实体称为“协商协议”,并称阿里巴巴上市是协议控制模式。协议控制模式始于2000年新浪上市,后被推广到整个互联网行业,并延伸至传统行业。由于外资不得进入互联网业务,因而离岸公司(被视为外资方)就无法收购境内的经营实体。于是,律师设计出了协议控制模式。具体做法是:离岸公司并不直接收购境内经营实体,而是在境外投资设立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为中国国内经营实体企业提供垄断性咨询、管理等服务,实际享有境内经营实体的全部或大部分收益。10年之内,该模式成为中国公司在境外上市的常见安排也算是一种“金融创新”吧。

变换权益实体中的乱局,外人是看不清楚的,因为离岸公司披着神秘的面纱。公司为上市而设置境外离岸公司,就是为施展障眼法,其主要目的是:避税和隐瞒公司股东的真实身份。不明白各国政府为什么要允许离岸公司成为上市公司的股东?各国政府都喜欢强调,证券市场应当透明,可离岸公司就最不透明。各国证券监管机构经常是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各国证券监管机构与被监管对象有很复杂的体系,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有人还说,阿里巴巴出售支付宝,是违反契约之举。契约原指盖印合同或盖印契约。《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就是被迫在喜儿的卖身契上按了一个手印。这份卖身契就是典型的契约。契约现在通常指与房地产有关的合同。从广义上说,契约泛指合同或协议。但汉语中“契约”一词听上去比较神圣。所以,指称违反契约,有上纲上线之意。

其实,问题并没有如此严重,契约一词并没有如此神圣。金融危机爆发后,高盛就地卧倒,而且摇身一变,由投资银行变成银行控股公司否则美联储无法海量拨款相救。改变公司性质,也就改变了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合同关系。从广义上说,高盛变为银行控股公司,也改变了其与政府、国家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同关系。试问,高盛比阿里巴巴如何?

作为当事方的雅虎还是比较温和的,至少美国的媒体是这样。按照《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当事方都同意,阿里巴巴之所以转让资产,是为了尽早拿到监管部门颁发的执照。各方主要分歧在于交易并没有得到董事会的批准,而且补偿有争议。既然如此,中国国内的朋友为什么如此义愤填膺?难道说是皇帝不急,急煞太监,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在阿里巴巴与雅虎的争执中,马云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马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楷模,是标杆性人物,兴高采烈地奔走于殿堂之上,而且里外都是人。他在中国国内是知名的民营企业家,领尽种种风光。在国外马云也很风光,还有一个英文名字“杰克·马”(Jack Ma)。杰克·马是一个叫得响的名字,类似《围城》中买办吉米·张的名字取英文名字的不一定是买办,但买办一定是有英文名字的。

到处招摇对企业家也有负面影响。戏子是经常到处露脸的,一会儿演人,一会儿演鬼,无原则可言。但企业家不应当到处抛头露面:企业家靠的是苦干,没有必要像戏子一样巧笑,否则即便不是偷奸耍猾,也是华而不实。除此之外,神秘的“VIE”,也让人们产生不少想法。但阿里巴巴公司不是造假的问题,是合同纠纷或公司治理的问题,应当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

海外上市公司造假 根子还在中国

(2011-06-09)

摘要:在纽约、香港和多伦多上市的中国企业近期接曝丑闻,令投资者日益不安。仅在过去六个月期间,就有超过25家在纽约上市的中国企业要么披露其存在会计问题,要么看到其审计师辞职。纳斯达克和纽约证交所-泛欧交易所在过去一年期间已对至少21家小型及微型中国公司实施停牌,并已对其中5家实施摘牌。

成都频道讯:《成都商报》今日刊发署名为郁慕湛的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中国海外上市公司频现造假丑闻,其根源是在中国国内。

文章摘编如下:

昨天美国股市,中国概念股继续下跌。5月份开始的中国概念股大跌势头仍在继续。

中国概念股之所以大跌,是因为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最近曝出了一连串的造假丑闻。自2010年12月以来,已有8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被摘牌。今年3月以来,24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审计师提出辞职或曝光审计对象的财务问题,19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遭停牌或摘牌。

当然,早期上市的新浪、百度等少数明星股依然备受各类投资者关注,交易活跃,估值持续高涨。但大量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是中小企业,他们数量众多,市值微小,大多依靠反向收购上市也即借壳上市。它们连续曝出的丑闻使大多数1亿到5亿美元间中等市值公司受到牵累,当然这些中间类公司本身质量稍逊,有些甚至与一些欺诈的借壳上市的小公司一样具有欺诈行为。最近被纽交所停牌的东南融通就是这样一家在美上市公司。

美国股市审核较严,中国国企在美上市者并不多,但这不等于说美国股市就不看中中国国企和有着浓厚政府背景的中国上市企业,因为它们拥有垄断地位以及随之而来的垄断利润。东南融通是一家位于厦门的金融软件制造和服务公司,为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金融行业以及大型企业财务公司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软件产品,业务稳定,利润可观。其在美上市后受到追捧。近日因账务造假,外部审计辞职而被揭露。

这种情况其实在国内也是很普遍的。不管在哪里上市,能够上市的企业都具备政府背景,都是“路路通”,与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与会计审计等专业单位,都有着良好关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中国商品还为自己的外观自惭形秽,那么九十年代之后中国商品已是包装过度了。上市公司通过专业包装,外表鲜亮,里面的稻草外人却难以窥见,令不知内情的中小投资者深受其害。

不过,正像外国投资者不喜欢国企却喜欢国企的垄断利润一样,外商同样有不肖中介。遭停牌或摘牌的在美中国上市公司大多是通过反向收购即借壳上市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其中不少就是通过外资中介。借壳上市,中国公司可以讲是驾轻就熟了,中国资本市场上有许许多多借壳上市的公司,其中猫腻实在是多。所谓壳资源,说穿了一钱不值,只是监管部门手中的一个可多可少的指标。壳的原所有者多半是有不能了账的困难而出让壳,在得到所属政府部门的允许或默许下,把烂账撂在壳里,而接盘者则必须将其烫平,打扮包装漂亮之后再到资本市场上去融资。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借壳上市几乎找不到没有猫腻的。

去美国市场借壳上市,少了政府支持,多了外商中介。这对造假者来说需要更多的包装更漂亮的打扮。好在美国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为外部审计发挥作用预留了空间,一旦上市公司财报造假被其他机构或个人揭露,其审计机构也难辞其咎,无法用语言、文化、制度、距离等方面的理由卸责。

现在有那么多中国在美上市公司被揭造假,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声誉,影响中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上融资,其损失是难以简单的金额来计算的。不过,这些上市公司造假丑闻的揭露,以及由此而来的中美两国证券监管部门将在数月内达成一份跨国监管协议,双方在对方境内享有同等的监管权,可能有助于我们借鉴美国的监管经验,根本改观中国资本市场上习以为常的造假行为。(文/ 郁慕湛)

问题:1、2、3、与中国相比,美国股市在制度背景、文化氛围上对上市公司造假的制约有哪些不同?

如何看待内部会计人员,独立审计机构的诚信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编制与披露的关系?

请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文化制度与会计人员的诚信”为题,提交一份学期考试论文。

2.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篇二

一、选题意义

随着国内外关于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研究的深入, 运用的方法愈加趋于复杂化和非程序化, 囿于自身知识储备与分析能力, 对很多的财务预警模型所提供的指标难以理解以及运用。本文的选题意义一方面是努力创造条件, 利用财务预警模型的相关指标对三一重工等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初步分析, 给予各企业相关财务建议, 另一方面是在现实中, 加深本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给予各个企业的管理者相关的财务启示和建议。

二、框架与结构

本文在借鉴以前财务预警研究的基础上, 辅以作者大学阶段所学到的相关财务知识, 针对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知名国内的机械制造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初步分析, 主要的分析思维是:

1. 财务数据分析:基于各个企业2005年—2011年的财务报告, 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利息支出、股东权益合计、净利润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同时辅以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山推股份、徐工科技各数据历年的对比分析图, 以期以更直观的方法来反映各个企业之间的差异。

2. 财务比率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数据综合分析, 形成现金债务总额比、销售现金比率、现金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利润增长率等财务指标, 来消除各个企业在资金总额等方面的差异, 使得投资者可以在同一基础上来分析各个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 发现各个企业在运行当中存在的问题。

三、各企业基本情况概述

从2005年到2011年, 机械制造行业经历了由平稳发展到经济危机时期, 尔后又经历了调整阶段。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前, 机械制造业中各大型企业都处于平稳发展阶段, 各财务数据在保持相对稳定的的基础上有所增长。为了探究三一重工高速发展时期的财务质量, 本文以中联重科、徐工科技、山推股份三家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对比对象, 从债务偿付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三个方面对三一重工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同时, 考虑我国在2008年针对经济危机的相关宏观政策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影响, 全面分析三一重工的发展质量如何, 财务状况是否稳健。

1. 三一重工

三一重工创建于1989年, 公司的注册资本为241070.04万元,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3年7月上市。1994年三一集团投资创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总部位于湖南省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现已搬迁至北京。自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 销售收入增长的速度每年达50%以上。

2. 中联重科

中联重科创建于1992年, 公司的注册资本为77.06亿元, 在深交所于2000年10月上市场, 在香港联交所于2010年12月上市。

3. 徐工科技

徐州工程机械科技股份有限于1993年12月15日注册成立, 注册资本为人民币95, 946, 600元, 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4. 山推股份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80年。公司前身是1980年由济宁机器厂、通用机械厂和动力机械厂组建而成的山东推土机总厂。1993年实施了股份制改造, 1997年1月“山推股份”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是中国生产、销售铲土运输机械、混凝土机械、路面及压实机械等主机及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的国家大型一类骨干企业。

四、企业指标对比分析

1. 从主要的会计数据方面看, 四家企业的总资产规模、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数据都在增长, 但是, 资产等增长的质量却不一而同, 其中三一重工的资产质量比较高, 能够获得比较高的投资评价。

2. 从债务偿还能力来看, 三一重工在发展过程当中, 根据宏观经济政策不断调整企业的财务政策, 使得企业的整体财务水平不断优化, 偿债能力不断增强。表现在在保证企业现金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 现金债务总额比不断提高;其次, 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的现金利息保障倍数, 强化了投资者投资的信心, 也使得其借款的能力得到增强;再次, 三一重工的财务状况一直处于稳定状态, 虽然在有些年度起伏较大, 但是考虑到当年的宏观经济政策, 这种波动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与其他三家企业相比较而言, 三一重工的债务状况相对比较合理, 债务偿还在各方面得到了保障, 且发展态势良好, 在增加借款的同时其债务保障同步跟进, 使得其总体的财务状况良好。以各企业现金债务总额比、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为基础进行判断, 三一重工的债务偿还能力优于其他各企业。

3. 可以看出, 三一重工的财务状况一直比较稳, 中联重科与山推股份紧随其后, 徐工科技的财务问题开始显现。

4. 综合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比可以看出, 徐工科技可能存在2008年度大幅度计提坏账准备在2009年度转回的情况, 但是由于经营方面的问题, 使得在以后年度难以维系, 故出现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比大幅度上升的情况。而三一重工等其他两家企业即是是在经营状况非常好的2010年度, 其利润增长率也只是小幅度提升, 三家企业的利润增长率没有太大的区别。

综上, 可以发现, 三一重工在机械制造行业里面的财务状况处于领先地位, 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徐工科技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调整财务政策, 才能避免财务状况的继续下滑, 而山推股份和中联重科也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资本结构, 减少长期负债。

五、建议

1. 从债务偿还方面来看, 三一重工的财务状况比较稳定, 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 在发展的过程当中, 三一重工始终保持较快的速度, 特别是在2009年度以来, 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行业的平均发展速度。这一方面是三一重工始终围绕管理和企业财务建设的成果, 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所采用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问题是隐性的, 可以发现三一重工的应收账款比率在增加, 这对于三一重工来说, 会影响其后期对现金流量的需求。

2. 从营运方面来看, 三一重工的财务问题开始显现, 在经历快速发展其销售现金比快速增长后, 其销售现金比在开始下降, 并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这对于企业的现金流有很大的影响。若不采取相应的对策,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运营, 故三一重工需放缓发展的速度,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质量, 将企业的销售现金比控制在行业的平均水平或者稍高。

3. 从盈利能力方面来看, 三一重工虽然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几年, 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现金流量, 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销售能力, 但是, 从利润增长率可以看出, 企业的净利润增长却相对持平, 这说明, 三一重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其费用等也在大幅度增长, 并吞噬了由销售增长所带来的利润, 造成了快速发展的假象。故三一重工需在管理方面加大力度, 尽力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现金流。

参考文献

[1]Beaver W H.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Empiric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6, 32 (5) :71-111.

[2]A1tman E.I.Financial Ratios, Discr iminant Analy 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Bankr uptcy[J].Journal o f F-inance, 1968, (09) .

[3]吴世农, 黄世忠.企业破产的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J].国经济问题, 1986 (6) :5-8.

3.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篇三

会计造假问题由来已久。自2000年全球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破产案以来,会计诚信危机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的社会问题。美国世通公司高达38亿美元的财务欺诈案、施乐公司的财务虚报案,更使得公众与投资者对会计诚信的信任度跌至冰点,对股市的投资信心大大受挫。而后,意大利帕玛拉特公司的会计丑闻再一次震惊世人,公司CFO索尔达托竟是这宗丑闻的始作俑者,他和老板坦齐串通一气欺骗投资者。在我国,从“农凯”系到“德隆”系,从棱光实业到ST达曼,这一系列给投资者带来数亿元甚至上百亿元损失的事件表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已成为财经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根据调查得知,这一系列的财务丑闻都跟企业的财务总监(CFO)密切相关。

一、上市公司造假成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造假的动机及内在条件

1.保护上市主体资格

根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将被作为ST 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暂停上市,实施特别转让处理。上市公司一旦戴上ST、PT的帽子,则意味着该企业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在资本市场上无法与其他上市公司拥有同等的权利,尤其是丧失了再融资的权利;上市公司一旦退市,意味着一种稀缺资源的白白浪费。所以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保留其上市主体资格常常采取多种方法粉饰报表,力求“扭亏为盈”,防止退市。

2.上市公司资金的需求

资金短缺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司面临的主要财务困境,而从资本市场和信用市场融资和再融资是解决其困境的极好办法。为了筹措资金,一些经营业绩欠佳的企业采用了虚增收入和利润的方式或采用高评资产的途径来增加资产和净资产的方法,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包装”,以期获得有关方面批准其上市。而上市后,为了获取配股和增发新股的政策,又在经营业绩上大作文章,提高发行和配股价格,以求再次募集到低成本的资金。

3.勾结、操纵流通市场股价

股票价格的升降直接受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往往通过虚假的会计信息,与庄家、股评机构联手对公司的股票进行炒作,从而抬高股价,从中牟利。

4.大股东独揽公司大权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流通股过于分散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内部人或控股股东大权独揽,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公司运作实质上呈现为关键人控制。关键人往往利用其地位优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通过抬高新股发行价格、转移利润等方式,获取不当利益。

5.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个人利益驱使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是企业高管人员政绩的体现,同时也与高管人员的个人经济利益如工资、奖金等密切相关,这就使得管理人员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优势,通过虚增收入、利润等行为,直接增加其个人利益。

(二)会计造假的外部环境

1.外部监督体系的不完善

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法律监督、国家监督、市场和社会监督等。目前我国证券监管机制体系尚不健全,证监会力量薄弱,在监管的规范性、全面性、及时性以及查处力度上都亟待改进和加强。同时,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欠缺,加之社会媒体以及证券专业人士缺乏相应的勇气揭露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以及法制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的明显滞后,使得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力度比较薄弱。

2.会计准则、制度不够完善

会计准则、制度在具有统一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在指导实际工作中,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专业理解,这客观上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法定会计政策往往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这就使得公司在处理新业务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进行会计处理,为滋生会计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在会计造假中的角色

现代企业中的财务总监,正在逐步实现角色的转变。他们已渐渐走出会计与控制,从传统的“账房先生”转变为企业的战略伙伴,他们花在日常财务会计工作处理和管理部门内员工上的时间将越来越少,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如何使企业战略转化成切实可行的具体财务政策上来,并且更注重处理好与企业内部经营者以及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关系,更加关注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和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

作为管理者,财务总监在会计造假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管理层作为会计信息的控制者,对会计信息失真负有最大的责任,公司的造假初衷也往往源于管理层的要求。按照国外流行的观点——缔约观,投资者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管理层接受投资者委托负责企业的经营,努力为股东创造财富,并以会计信息的形式向股东报告经营状况与履行责任的情况。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管理层报酬的高低、股东的信心等,如果管理层为了粉饰公司的不良财务信息,且违背道德的成本趋于零时,其选择造假就很自然了。

财务总监作为虚假财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同时又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二道防线,在道德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两难境地下,能否守住道德底线,往往是虚假会计信息流向外界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因此,财务总监的选择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虽然设置了财务总监,国有企业和其他一些企业当中设置了总会计师,承担了与美国CFO相类似的职责,但其职能却有很大区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中传统的管理流程仍占据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占据决策的主导地位,财务部门的职能基本不被重视,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财务总监自身素质偏低,还不足以担当“战略家”的角色。正如近日普华永道在对亚太区400名CFO调查之后,对外界宣称的:“在中国,除了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外,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财务职能仍停留在传统的记账阶段,CFO更像是账房先生。”在这种情形下,财务总监迫于来自高层的压力,只能按照管理层的意图做好“账房先生”,在利益与道德的博奕中,往往很难守住自身的道德底线,从而卷入造假之中。

三、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如何避免会计造假

要使上市公司摆脱会计信息造假的局面,财务总监的作用不可或缺。而一名合格的财务总监必须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起到遏制造假的作用。

(一)要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从“账房先生”向战略家转型

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一个合格的CFO,他不仅应具有战略眼光,而且是高明的领航员和敏锐的分析家;他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温和的指导者,还应是实施经理和监督官;他不仅要擅长风险管理,还应该为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并作为评价其业绩的重要标准;他应该善于资本运作,并对会计、税务和管理咨询极为擅长。要做到这一切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向董事会负责,并取得董事会的支持。也就是说,一名合格的CFO应该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能力,在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及制定公司财务战略中,用自己的知识及战略眼光为老板出谋划策,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而不必用作假来饮鸩止渴。因此,合格的财务总监需要熟练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知识、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等,要了解企业各方面的全盘知识,还能根据企业策略,设计和规划经营、管理策略,并对集团经营产生直接影响,或能对本部门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又是经理决策的参谋与助手。

(二)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4.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篇四

摘 要: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决策时表现出许多异常行为,传统公司财务理论往往对此无法做出圆满解释。本文基于新崛起的行为公司财务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以及企业管理者自身的非理性行为都会导致企业财务政策的扭曲。

关键词:行为公司财务、行为金融学、异常财务政策、非理性行为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金融研究中一个十分引入注目的领域,它对于原有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行为金融学不仅对总量股票市场的股票溢价等难题进行研究,而且对微观层面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进行探讨,同时还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公司财务方面,并取得了大量的有益成果,由此推动了行为公司财务(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的兴起和发展。

一、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正如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资本市场中的许多异常行为一样,行为公司财务的产生也是为了试图解释公司财务决策中的许多异常行为。行为公司财务关注两种非理性对公司的财务决策行为的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及分析家的非理性和公司管理者的非理性[1]。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2](53):(1)非理性的投资者是否影响理性的管理者的财务决策行为?或者说,当股票市场价格明显偏离公司真实价值时,致力于实现公司真实价值最大化的理性管理者将如何反应?包括融资政策、投资政策、股利政策以及并购、重组行为。存在代理问题时,理性的管理者会否利用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本配置行为?(2)管理者的非理性如何影响其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理性或非理性投资者会如何作出反映?

为什么企业管理者会普遍存在非理性的行为呢?行为公司财务把它归因为公司层面的套利的有限性(the limits of arbitrage)。与资本市场不同,在公司财务层面,套利的力量显得很微弱,相对于证券市场的误定价,套利的更多限制在保护着管理者的非理性。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针对管理者非理性的“套利”行为——公司接管(兼并与收购)——会导致太高的交易成本。从事接管的“特定投资者”往往承受太多特质性风险,而能够化解风险的套利战略又很难实施,比如相关的交易通常涉及一些资产(包括人力资产)的交易,这些资产的交易没有卖空机制,也没有其它的衍生资产来帮助套利[4]。

二、上市公司的异常财务政策

(一)过分偏好股权融资,也即所谓的“圈钱饥渴症”。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表明,当企业要筹集资金时,首先选择并采用的融资方式是内部融资,其次才是外部融资。在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的是以银行负债为主的间接融资,其次才是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而在直接融资中,往往以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为主,股权融资通常安排在企业融资选择的最后,而且,企业对以股权融资方式来进行的股权扩张非常慎重。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明显地呈现出偏好股权融资的倾向,配股和增发新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筹集外部资金的主要融资方式,而负债融资,特别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来筹集外部资金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非常低。根据李翔等(2004)[5]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统计,自1992年以来,全部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

率从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比例非常低,1995-2000年平均不到10%,导致外源融资比例要远高于内源融资比例,有些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信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比例成上升趋势,1995-2000年平均为60%,而同期债务融资的比例基于上在40%徘徊,1998年以后还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投资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

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必然会影响其投资决策,我国上市公司在外部融资选择中表现出股权融资偏好的同时,在融资资金的使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文宏(1999)[6]对1994-1996年我国上市公司中配股企业的不同资金来源对企业息税前利润贡献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从这几年不同时滞的分析结果来看,配股融资对企业息税前利润呈现负的相关性。提云涛(2004)[7]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沪深上市公司配股后往往业绩大幅度下降,相当一部分企业以息税前利润计算的资产报酬率低于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事实上,上市公司在配股后几个月内发布更改配股资金用途的情况并不少见,配股后每股净收益直线下降的也很多,甚至于配股后“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上市公司也屡见不鲜。

虽然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资金的配置方面存在着用股权融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存放银行获取利息、进行委托理财等投资不足的行为,但从总体上来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资金的使用更多地表现为利用募集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甚至将资金投入到一些企业本身并不熟悉、与主营业务范围无关的领域,这些都属于过度投资行为。

(三)不稳定的股利政策

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8],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总是遵循稳定的股利政策。国内也有学者作了类似的研究,如吕长江等(1999)[9]、魏刚(1998)[10]等等,他们的研究却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从股利支付形式还是从股利的支付数量来看都遵循不稳定的股利政策,与发达国家的股利政策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别。曹媛媛(2001)[11]对我国上市公司1994-2001年间的股利支付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国外股票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形式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不分配公司的比重逐年上升,1999年达到最高(不分配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64.42%),此后该比重略有减少,但平均达到43.49%,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股票股利与混合股利在支付股利的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平均为33.56%,而同一样本期间内,美国的股利分配方案中包含股票股利的只占10%-15%。(3)上市公司采取现金股利支付形式平均占32.95%,这一比例也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

三、行为公司财务中的财务政策

行为公司财务认为: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的产生,或者是因为受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影响,或者是因为企业管理者本身的非理性行为所至。

(一)当市场表现为非理性时

在市场非理性情况下(也即投资者是非理性的),管理者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最大化企业的基本价值还是最大化企业目前价格?在完美有效市场情况下,这两个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因为市场有效性下证券价格应该始终反应企业的基本价值。但是,一旦放松“投资者理性”假设,第二个目标显然不同于第一个目标了。此时,企业管理者为迎合(cater)短期投资者的要求,可能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比如投资一些特定项目,或对企业进行包装,如盈利调整、发放股利等等。通过这些迎合行为,管理者能够影响市场对证券价格的误定价程度。

此外,管理者会利用目前的误定价来为企业现有投资者谋利,这就是Stein(1996)[12]提出的基于“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的融资理论:当定价过高时,企业发行证券以利用投资者的热情;当定价过低时,企业回购证券。显然企业此时是为了把价值从一些投资者手中转移到了另一些投资者手中,来自美国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Graham和Harvey(2002)[13]对392家美国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表明,2/3的CFO认为 “股票市场对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估或低估是公司进行融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成熟的证券市场尚且如此,在中国这样初级、非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显然公司管理者肯定会充分利用投资者的非理性。中国证券市场平均高达30倍的市盈率,说明市场处于很不理性的状态,上市公司能够以很低廉的成本来发行股票,何乐而不为呢?许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并不是为了投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市场的非理性(“圈钱”)。另外,在分析中国证券市场时还应该加上一个非理性:即监管者的非理性。监管者多次更改“增发”与“配股”的条件,导致许多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者的意图而粉饰其财务指标,上市公司从“IPO”热到“配股”热再到“增发”热,无不与监管者政策的改变有关。

管理者的迎合思想也体现在股利政策上。投资者对股利(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的特殊偏好会驱动公司的股利政策变化,或者说理性的管理者会迎合投资者的股利偏好制定股利政策。Baker和Wurgler(2004a)

[14]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A 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他们认为,由于投资者通常对公司进行分类: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和不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被视为两类。投资者对这两类公司的兴趣及股利政策偏好时常变化,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股利政策,迎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股票溢价。即当投资者倾向风险回避时,对支付现金股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支付现金股利;当投资者偏好股票股利,对股票股利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改为股票股利。如果股票价格与公司管理者补贴收入相关,管理者更有可能取悦投资者,抓住股票溢价机会改变股利政策。他们还通过实证,证明股利迎合政策能够更好解释为什么公司股利政策随时间变化。Baker and Wurgler(2004b)[15]还证明了如果不能从股利发放中获得任何溢价,那么企业就倾向于不发股利。

(二)当管理者非理性时

当管理者非理性时,管理者的目标是最大化感知(perceived)的企业基本价值,而并非企业真实的基本价值。因此,管理者的非理性很容易扭曲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

如果管理者表现为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往往高估投资收益,更容易投资高风险或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更积极地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扩张活动,比如兼并。Roll(1986)、Malmendier and Tate(2003)[16,17]的实证都发现, 大部分的企业兼购活动并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收益, 其动机只是源于经理人的过分自信或过分乐观。Heaton(2002)[18]也证明了,即使没有信息不对称或理性代理成本存在(以往的研究认为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导致过度投资现象发生的),管理者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的企业也会产生过度投资问题。

大量实证表明,有限理性的管理者处理复杂的财务决策时会运用简单的“拇指法则”(rules of thumb)。比如净现值原则(NPV)是企业选择投资项目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喜欢用比较简单的原则来评估投资项目。Graham and Harvey(2001)[19]对CFO的调查发现,内部收益率原则(internal rate of return)远比NPV原则运用得普遍,同时50%以上的CFO喜欢用回收期原则(payback period rule),而这个原则既不需要计算初始期的资本成本,也不需要预测投资回收期结束后的自由现金流。企业投资中也存在“沉淀成本”效应(sunk cost)。Shefrin(2001)[20]发现在管理者得知所投资项目有问题后,也不愿意放弃,而坚持继续进行投资(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Guedj and Scharfstein(2004)[21]有关药品开发的实证也说明这一点,他们发现处于药品开发早期阶段的企业即使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前景并不美妙,但仍然不愿意放弃他们的药品申请计划。管理者往往存有“反正已经这样了就赌一把”(gambling-to-get-back-to-even attitude)的思想。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投资者与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都有可能扭曲公司的投融资决策过程,产生诸如过分偏好股权融资、过度投资与股利迎合行为的发生。对于异常财务现象的产生,与基于理性假设的传统公司财务相比,基于非理性假设的行为公司财务似乎更具有解释力。

5.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案例 篇五

华能国际(600011)与国电电力(600795)财务报表

分析比较报告

一、研究对象及选取理由

(一)研究对象

本报告选取了能源电力行业两家上市公司——华能国际(600011)、国电电力(600795)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两家上市公司公布的2001—2003连续三年的财务报表进行了简单分析及对比,以期对两个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得出简要结论。

(二)行业概况

能源电力行业近两、三年来非常受人瞩目,资产和利润均持续较长时间大幅增长。2003年、2004年市场表现均非常优秀,特别是2003年,大多数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出现了增长,同时经营性现金流量大幅提高,说明整体上看,能源电力类上市公司的效益在2003年有较大程度的提升。2003年能源电力类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0.37元,高出市场平均水平95%左右。2003年能源电力行业无论在基本面还是市场表现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

且未来成长性预期非常良好。电力在我国属于基础能源,随着新一轮经济高成长阶段的到来,电力需求的缺口越来越大,尽管目前电力行业投资规模大幅增加,但是电力供给能力提升速度仍然落后于需求增长速度,电力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缺电形势将进一步恶化。由于煤炭的价格大幅上涨,这对那些火力发电的公司来说,势必影响其盈利能力,但因此电价上涨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行业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因此,我们选取了这一重点行业为研究对象来分析。

(三)公司概况

1、华能国际

华能国际的母公司及控股股东华能国电是于1985年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它与电厂所在地的多家政府投资公司于1994年6月共同发起在北京注册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60亿股,2001年在国内发行3.5亿股A股,其中流通股2.5亿股,而后分别在香港、纽约上市。

在过去的几年中,华能国际通过项目开发和资产收购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保持盈利稳步增长。拥有的总发电装机容量从2,900兆瓦增加到目前的15,936兆瓦。华能国际现全资拥有14座电厂,控股5座电厂,参股3家电力公司,其发电厂设备先进,高效稳定,且广泛地分布于经济发达及用电需求增长强劲的地区。目前,华能国际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发电公司之一。

华能国际公布的2004年第1季度财务报告,营业收入为64.61亿人民币,净利润为14.04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4.97% 和24.58%。由此可看出,无论是发电量还是营业收入及利润,华能国际都实现了健康的同步快速增长。当然,这一切都与今年初中国出现大面积电荒不无关系。

在发展战略上,华能国际加紧了幷购扩张步伐。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电力等能源的严重短缺。随着中国政府对此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华能国际逐渐走上快速发展和不断扩张的道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华能国际必将在中国电力能源行业中进一步脱颖而出。最后顺便提一句,华能国际的董事长李小鹏先生为中国前总理李鹏之子,这也许为投资者们提供了更多的遐想空间。

2、国电电力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795)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控股的全国性上市发电公司,1997年3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现股本总额达14.02亿股,流通股3.52亿股。

国电电力拥有全资及控股发电企业10家,参股发电企业1家,资产结构优良合理。几年来,公司坚持“并购与基建并举”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公司两大跨越。目前公司投资装机容量1410万千瓦。同时,公司控股和参股了包括通信、网络、电子商务等高科技公司12家,持有专利24项,专有技术68项,被列入国家及部委重点攻关科技项目有三项,有多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001年公司股票进入了“道琼斯中国指数”行列,2001列国内A股上市公司综合绩效第四位,2002年7月入选上证180指数,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上市公司50强,保持着国内A股证券市场综合指标名列前茅的绩优蓝筹股地位。

2003年营业收入18亿,净利润6.7亿比上增加24.79%。

正因为以上这两家企业规模较大,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正规,财务制度比较完善,华能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国电电力有相似之处,而两者相比在规模等方面又有着较大不同,具备比较分析的条件,所以特选取这两家企业作为分析对象。

以下将分别对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二、华能国际财务报表分析

(一)华能国际 2001——2003年年报简表

表一◇2001——2003资产负债简表◇ 单位:万元

——————————————————————————————————————————

项目 2003-12-31 2002-12-31 2001-12-31

——————————————————————————————————————— ——

1.应收帐款余额 235683 188908 125494 2.存货余额 80816 94072 73946

3.流动资产合计 830287 770282 1078438 4.固定资产合计 3840088 4021516 3342351 5.资产总计 5327696 4809875 4722970 6.应付帐款 65310 47160 36504

7.流动负债合计 824657 875944 1004212 8.长期负债合计 915360 918480 957576 9.负债总计 1740017 1811074 1961788 10.股 本 602767 600027 600000 11.未分配利润 1398153 948870 816085 12.股东权益总计 3478710 2916947 2712556

————————————————————————————————————————

表二◇2001——2003利润分配简表◇ 单位:万元

————————————————————————————————————————

项目 2003-12-31 2002-12-31 2001-12-31

————————————————————————————————————————

1.主营业务收入 2347964 1872534 1581665 2.主营业务成本 1569019 1252862 1033392 3.主营业务利润 774411 615860 545743 4.其他业务利润 3057 1682-52 5.管理费用 44154 32718 17583 6.财务费用 55963 56271 84277 7.营业利润 677350 528551 443828 8.利润总额 677408 521207 442251 9.净 利 润 545714 408235 363606 10.未分配利润 1398153 948870 816085 ———————————————————————————————————————————

表三◇2001——2003现金流量简表◇ 单位:万元

——————————————————————————————————————————

项目 2003-12-31 2002-12-31 2001-12-31

———————————————————————————————————————————

1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2727752 2165385 1874132 2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1712054 1384899 1162717 3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1015697 780486 711414 4投资活动现金流入 149463 572870 313316 5投资活动现金流出 670038 462981 808990 6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520574 109888-495673 7筹资活动现金流入 221286 17337 551415 8筹资活动现金流出 603866 824765 748680 9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82579-807427-197264 10现金及等价物增加额 112604 82746 18476

—————————————————————————————————————————————,(二)财务报表各项目分析 以时间距离最近的2003的报表数据为分析基础。

1、资产分析

(1)首先公司资产总额达到530多亿,规模很大,比2002年增加了约11%,2002年比2001年约增加2%,这与华能2003年的一系列收购活动有关从中也可以看出企业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其中绝大部分的资产为固定资产,这与该行业的特征有关:从会计报表附注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当中发电设施的比重相当高,约占固定资产92.67%。

(2)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却没有提取坏账准备,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公司对其他应收款的坏帐准备的记提采用按照其他应收款余额的3%记提,帐龄分析表明占其他应收款42%的部分是属于两年以上没有收回的帐款,根据我国的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两年以上未收回的应收款项可以作为坏帐损失处理,这部分应收款的可回收性值得怀疑,应此仍然按照3%的比例记提坏帐不太符合公司的资产现状,2年以上的其他应收款共计87893852元,坏帐准备记提过低。

(3)无形资产为负,报表附注中显示主要是因为负商誉的缘故,华能国际从其母公司华能集团手中大规模的进行收购电厂的活动,将大量的优质资产纳入囊中,华能国际在这些收购活动中收获颇丰。华能国际1994年10月在纽约上市时止只拥有大连电厂、上安电厂、南通电厂、福州电厂和汕头燃机电厂这五座电厂,经过9年的发展,华能国际已经通过收购华能集团的电厂,扩大了自己的规模。但由于收购当中的关联交易的影响,使得华能国际可以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收购华能集团的资产,因此而产生了负商誉,这是由于关联方交易所产生的,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应该剔除这一因素的影响。

(4)长期投资。我们注意到公司2003年长期股权投资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2003年4月华能收购深能25%的股权以及深圳能源集团和日照发电厂投资收益的增加。

2、负债与权益分析

华能国际在流动负债方面比2002年底有显著下降,主要是由于偿还了部分到期借款。

华能国际的长期借款主要到期日集中在2004年和2011年以后,在这两年左右公司的还款压力较大,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需要保持较高的流动性,以应付到期债务,这就要求公司对于资金的筹措做好及时的安排。其中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有2799487209元,公司现有货币资金1957970492元,因此存在一定的还款压力。

华能国际为在三地上市的公司,在国内发行A股3.5亿股,其中向大股东定向配售1亿股法人股,这部分股票是以市价向华能国电配售的,虽然《意向书》有这样一句话:―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已书面承诺按照本次公开发行确定的价格全额认购,该部分股份在国家出台关于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的新规定以前,暂不上市流通。‖但是考虑到该部分股票的特殊性质,流通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华能国际的这种筹资模式,在1998年3月增发外资股的时候也曾经使用过,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华能国际向大股东买发电厂,而另一方面,大股东又从华能国际买股票,实际上双方都没有付出太大的成本,仅通过这个手法,华能国际就完成了资产重组的任务,同时还能保证大股东的控制地位没有动摇。

3、收入与费用分析

(1)华能国际的主要收入来自于通过各个地方或省电力公司为最终用户生产和输送电力而收取的扣除增值税后的电费收入。根据每月月底按照实际上网电量或售电量的记录在向各电力公司控制与拥有的电网输电之时发出帐单并确认收入。应此,电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华能国际的收入情况。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电价由原来的计划价格逐步向―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过渡,电力行业的垄断地位也将被打破,因此再想获得垄断利润就很难了。国内电力行业目前形成了电监会、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的新格局,五大发电集团将原来的国家电力公司的发电资产划分成了五份,在各个地区平均持有,现在在全国每个地区五大集团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均大约在20%左右。华能国际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华能国际的旗舰,通过不断的收购母公司所属电厂,增大发电量抢占市场份额,从而形成规模优势。

(2)由于华能国际属于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国家的优惠税收政策,因此而带来的税收收益约为4亿元。

(3)2003比2002年收入和成本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上述收购几家电厂纳入了华能国际的合并范围所引起的。但是从纵向分析来看,虽然收入比去年增加了26%,但主营业务成本增加了25%,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增加了27.34%,管理费用增加了35%,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说明华能国际的成本仍然存在下降空间。

(三)比率分析

财务比率分析表

指标 2003-12-31 2002-12-31 2001-12-31 流动性比率

流动比率 1.01 0.88 1.07 速动比率 0.91 0.77 1 长期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 0.33 0.38 0.42 债务对权益比率 0.26 0.31 0.35 利息保障倍数 12.5 9.09 5.26 运营能力

应收账款周转率 9.96 9.91 12.6 存货周转率 19.41 13.32 13.97 总资产周转率 0.46 0.39 0.34 获利能力

资产收益率(%)12.71 8.56 9.35 权益回报率(%)15.87 10.11 12.31 销售毛利率 28.85 27.83 27.96 销售净利率 23.24 21.8 22.99 净资产收益率 18.56 14 15.71

1.流动性比率.(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公司2001¬—2003流动比率先降后升,但与绝对标准2:1有很大差距与行业平均水平约1.35左右也有差距,值得警惕,特别是2004年是华能还款的一个小高峰,到期的借款比较多,必须要预先做好准备。公司速动比率与流动比率发展趋势相似。并且2003年数值0.91接近于1,与行业标准也差不多,表明存货较少,这与电力行业特征也有关系。

2资产管理比率.(1)存货周转率=销货成本/平均存货.(2)A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B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收帐期)=360/应收账款周转率.(3)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总资产

公司资产管理比率数值2002年比2001年略有下降,2003最高,其中,存货周转率2003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说明管理存货能力增强,物料流转加快,库存不多。应收帐款周转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资金回收速度快,销售运行流畅。公司2003年资产总计增长较快,销售收入净额增长也很快,所以资产周转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说明公司的资产使用效率 很高,规模的扩张带来了更高的规模收益,呈现良性发展。

3.负债比率.(1)资产负债比率(负债比率)=总负债/总资产.(2)已获利息倍数=利税前利润/利息=(净利润+利息+所锝税)/利息

(3)长期债务对权益比率=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

公司负债比率逐年降低主要是因为公司成立初期举借大量贷款和外债进行电厂建设,随着电厂相继投产获利,逐渐还本付息使公司负债比率降低,也与企业不断的增资扩股有关系。并且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发展趋势较好公司有充分能力偿还利息及本金。长期偿债能力在行业中处于领先优势,.获利能力比率.(1)销售净利润率=净利/销售收入净额

(2)销售毛利率=毛利润/销售收入净额

(3)资产回报率=利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

(4)每股收益=权益回报率=(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平均普通股股权

(5)资产净利率=(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平均资产

公司获利能力指标数值基本上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资产收益率有相当大的领先优势。各项指标显示在2002年比2001年略有下降,这可能与煤炭等资源的大幅度涨价有关。而2003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说明公司2003年的并购等一系列举措获得了良好效果和收益。

从原来国家电力公司所属各上市电厂的横向比较上来看华能国际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仅次于桂冠电力,而且就行业的平均水平而言,桂冠电力的59.12%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样的经营业绩令人怀疑。但是从华能国际的短期偿债能力的横向比较来看,短期偿债能力偏弱,企业没有办法保证在短期内能够偿还借款。此外,华能国际的存货周转速度也比同行业的其他几家企业的偏低,这说明华能国际在存货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下面附有2003年6月30日的原国家电力公司所属上市发电公司财务比例比较表,可以作为参考进行比较

股票名称 漳泽电力 长源电力 华能国际 桂冠电力 九龙电力 龙电股份 华银电力 国电电力

日期 2003-6-30 2003-6-30 2003-6-30 2003-6-30 2003-6-30 2003-6-30 2003-6-30 2003-6-30 盈利能力 销售

毛利率 30.58 15.5 32.15 59.12 31.7 26.3 3.98 30.71

主营业务利润率 29.5 14.23 31.9 57.67 30.68 26.3 2.73 29.39 总资产

收益率 3.12 1.26 5.23 2.74 2.95 2.69-0.49 1.82 每股收益 0.26 0.08 0.39 0.19 0.24 0.1-0.04 0.26 每股

净资产 3.02 2.27 5.26 4.06 4.95 2.79 4 3.64

每股现金净流量-0.03 0.01-0.33-0.02-1.17 0.73-0.14 0.27 成长能力 主营业务收入

增长率 36.77 26.24 33.3-4.22 4.76 1.18 10.25 40.54 净资产增长率 8.77 2.71 9.46 3.83-0.05 3.58-3.36 11.14 营业利润增长率 182.23 73.85 29.2-10.98-8.47 28.38-176.31 17.42

税后利润增长率 170.08 97.01 29.37-9.99-8.89-21.04-163 17.5 利润总额增长率 178.08 84.03 32.82-9.75-5.95-15.6-145.54 31.88

利息保障倍数 4.62 2.48 11.18 40.97-515.18 8.14 0.02 4.04 固定资产比率 75.88 64.72 83.78 82.97 58.3 45.53 55.36 79.66 短期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 1.67 1.02 0.86 1.06 1.19 4.56 1.7 0.37 速动比率 1.5 1.01 0.71 1.06 1.13 4.51 1.39 0.33 管理效率 存货

周转率 9.62 44.32 8.3 43.07 6.28 16.35 1.24 7.95 应收账款周转率 5.4 3.61 5.76 1.33 3.31--1.91 3.06 固定资产周转率 0.28 0.33 0.26 0.09----0.16 0.15 股东权益周转率 0.62 0.62 0.35 0.11 0.24 0.19 0.17 0.46 总资产

周转率 0.22 0.23 0.24 0.07 0.15 0.14 0.09 0.12

资本结构 股东权益比率 36.83 34.89 67.37 59.05 51.29 71.13 50.18 25.58

资产负债比率 63.17 55.95 30.98 30.69 44.69 28.86 48.78 65.1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合并)单位:万元

数据项名称截止时间 2003-12-31 2002-12-31 2001-12-31 货币资金 443360.4438 415736.2535 217313.6245 短期投资 1.32 0 622517.1786 应收票据 44720 47275 15223 应收股利 0 0 0

应收利息 329.1154 379.2434 0

应收帐款 235682.5998 188908.2774 125494.1073 坏帐准备 0 0 0

应收帐款净额 251754.6884 188908.2774 125494.1073 预付货款 8819.4813 5404.0826 9495.3798 其他应收款 16072.0886 10259.5147 13189.2413 待摊费用 477.934 1245.1202 1259.6842 存货 80815.9276 94072.3848 73945.8212 存货变动准备 0 0 0

存货净额 80815.9276 94072.3848 73945.8212 待转其他业务支出 0 0 0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 0 0 0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 8.306 2.516 0 其他流动资产 0 7000 0

流动资产合计 830287.2165 770282.3926 1078438.0369 长期股权投资 340703.4531 77615.1596 0 长期债权投资 1.25 1013.777 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0 0 0

长期投资 340704.7031 78628.9366 24782.8254 合并价差 113326.2633 31386.2886 0

固定资产原价 6073181.0047 5894023.9645 4779616.0041 累计折旧 2233092.2497 1872507.8726 1437264.5114 固定资产净值 3840088.755 4021516.0919 3342351.4927 工程物资 111165.4804 0 0

在建工程 309096.0181 68576.1557 424868.0894 固定资产清理 0 0 0 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0 0 0 其他 0 0 0 固定资产合计 4260350.2535 4090092.2476 3767219.5821 无形资产-105740.6729-130616.7496-155345.6114 递延资产 0 0

长期待摊费用 2095.0014 1488.688 876.0388

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合计-103645.6715-129128.0616-147469.5726

其他长期投资 0 0 7000 递延税款借项 0 0 0

资产总计 5327696.5016 4809875.5152 4722970.8718

短期借款 160000 55000 4000

应付帐款 65310.0248 47160.8936 36504.3809 应付票据 0 0 2277.0473 应付工资 1015.7597 927.629 0

应付福利费 21400.6684 22428.9622 37619.2419 预收帐款 0 0 0

其他应付款 0 0 136812.147 内部应付款 0 0 0

未交税款 91736.2692 62018.89 52119.2667 未付股利 1478.0096 204009.3146 180000 其他未交款 295.5512 780.5368 0

预提费用 2673.3205 2627.3238 21428.7357 待扣税金 0 0 0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304150.1169 241363.6557 292884.644 其他流动负债 9503.4943 11586.0824 240566.7641 流动负债合计 824657.3763 875944.7066 1004212.2276 长期负债 915360.4209 918480.0869 957576.1625 应付债券 0 0 0 长期应付款 0 0 0

其他长期负债 0 16649.789 0 待转销汇税收益 0 0 0

长期负债合计 915360.4209 935129.8759 957576.1625 递延税款贷项 0 0 0

负债合计 1740017.7972 1811074.5825 1961788.3901 少数股东权益 108968.6841 81853.2459 48626.0812 股本 602767.12 600027.396 600000

资本公积 1040322.9361 1026083.0755 1025944.9295 盈余公积 437466.8188 341966.8242 270525.6889 其中:公益金 146070.0799 105351.9606 76274.1506 为分配利润 1398153.1454 948870.3911 816085.7821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0 0 0

股东权益合计 3478710.0203 2916947.6868 2712556.4005 负债与股东权益合计 5327696.5016 4809875.5152 4722970.8718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利润分配表(合并)数据项名称截止时间 2003-12-31 2002-12-31 2003-12-31 主营业务收入 2347964.6958 1872534.0857 1581665.6338 销售退回、折扣、转让 0 0 0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2347964.6958 1872534.0857 1581665.6338 减:营业成本 1569019.9491 1252862.2594 1033392.9258 销售费用 0 0 0

管理费用 44154.8979 32718.8932 17583.6006 财务费用 55963.6467 56271.9815 84277.7611 进货费用 0 0 0

营业税金及附加 4533.4549 3811.6331 2529.4665 主营业务利润 774411.2918 615860.1932 545743.2415 加:其他业务利润 3057.4635 1682.1913-52.902 营业利润 677350.2107 528551.5098 443828.9778 加:投资收益 13388.5686-4613.8983 1929.0314 补贴收入 0 0 0

营业外收入 2048.5605 5071.7819 3079.9078 减:营业外支出 15379.2811 7801.4523 6586.3415 加:以前损益调整 0 0 0

利润总额 677408.0587 521207.9411 442251.5755 减:所得税 111610.0498 96351.0283 71522.0304 少数股东权益 20083.7538 16621.8539 7123.1207 净利润 545714.2551 408235.0589 363606.4244 加:年初未分配利润 1152879.7057 816085.7821 696110.4819 盈余公积转入数 0 0 0 其他 0 0 0

可供分配的利润 1698593.9608 1224320.841 1059716.9063 减:提取法定公积金 54571.4255 40823.5059 36360.6424 提取法定公益金 40928.5691 30617.6294 27270.4818 职工奖福基金 0 0 0

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 1603093.9662 1152879.7057 996085.7821 已分配优先股股利 0 0 0 提取任意公积金 0 0 0 已分配普通股股利 0 0 0

应付普通股股利 204940.8208 204009.3146 180000 转作股份的普通股股利 0 0 0

未分配利润 1398153.1454 948870.3911 816085.7821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现金流量表

数据项名称截止时间 2003-12-31 2002-12-31 2001-12-31 数据来源 年报 年报 年报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2712938.388 2140095.647 1846852.7029 收到的租金 0 0 0

收到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和退回的增值税款 0 0 0 收到的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费返还 0 0 0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14813.8072 25289.8651 27279.4167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2727752.1952 2165385.5121 1874132.1196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994183.0698 789263.4937 600303.3383

经营租赁所支付的现金 0 0 0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107919.2007 93101.2762 99686.3875

支付的增值税款 0 0 0 支付的所得税款 0 0 0

支付的除增值税、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税费 385598.6487 332697.7909 296966.9918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224353.8053 169836.8871 165760.4827

6.海尔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篇六

引言:这次课程设计我选择海尔公司作为范例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海尔公司作为我国家电业的领头羊,全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其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值得许多公司进行研究。本文将针对海尔公司2002至2006年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以探究海尔公司为何能够创造如此辉煌的业绩,并未以后的决策者提供有益的信息。

一公司简介: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经中国人 民银行青岛市分行1989年12月16日批准募股,1989年3月24日经青体改[1989]3号文批准,在对原青岛电冰箱总厂改组的基础上,以定向募集资金1.5亿元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3月和9月,经青岛市股份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青股领字[1993]2号文和9号文批准,由定向募集公司转为社会募集公司,并增发社会公众股5000万股,于1993年11月在上交所上市交易。海尔在张瑞敏确立的品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家化战略,2005年12月,在海尔创业2l周年之际,海尔启动了第四个发展战略阶段一全球品牌化阶段。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0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6个主导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5年8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二公司战略:海尔公司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的白色家电赞助商,海尔将全面启动营 销奥运战略,将借助奥运会这一平台强势出击,抢占家电市场的制高点。海尔借助全球的创新优势,开发出一系列满足奥运需求的创新家电。海尔品牌提升与市场发展相得益彰,在全球化市场发展迅速。目前公司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公司自有品牌产品在国外各市场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创业初期的海尔靠“质量’’取胜,后来又依靠“服务”优势取胜,现在海尔明确了“成套服务”.是信息化时代海尔战略优势。海尔正力推“成套家电”概念,由于“成套家电”符合了“一站式解决”,带给了用户超值享受。

为了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赶超全球竞争对手,并在全球竞争中取胜,最终实现海尔创世界品牌的宏伟目标,从2006年开始,海尔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以创全球美誉为目标,按照“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彻底革新观念,按照“t模式”的要求,对创造订单、获取订单、执行订单、直销订单、优化订单的全流程进行全员、全系统的创新,打造海尔全球市场第一竞争力,创出海尔世界品牌。

通过简单的了解,我们对于海尔公司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通过对该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来进一步了解该公司。

7.公司财务治理分析及对策 篇七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广义地讲,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外部治理机制 (如产品市场、经理人才市场和资本市场对企业内部的约束激励) ;第二层是企业内部治理机制, 也就是法人治理结构。狭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指第二层。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理主体, 即谁参与治理。现代治理结构理论认为, 企业治理主体就是利益相关者, 如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等;二是治理客体或治理对象。治理结构着重解决的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尤其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利益相关者组成企业的目的是获取一种单个人生产所无法做到的合作收益, 对这部分收益的要求权, 即剩余索取权构成了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但每个利益相关者对其他主体的行为判断又不是绝对准确的, 因此, 为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 每个利益相关者必须有监督、约束对方的权利, 必须分享资源配置的决策权, 这些权利就是控制权。可见, 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合理分配是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三是治理手段。对法人治理结构来说, 要达到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必须具备一定的程序和机制, 常见的有表决程序、利益分配程序、人事任免程序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机构。

二、财务治理的内涵

公司的财务治理是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研究领域, 然而到底什么是公司的财务治理, 至今理论界还没有能够确切地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笔者认为要深刻理解财务治理的涵义, 需要将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财务管理两个概念区分起来看待比较合适。研究过财务管理的人都知道, 所谓的财务管理指的是企业财务活动实施决策与控制, 并对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进行的一种管理。财务管理比较侧重于管理活动, 讲究判断和抉择, 既需要预测、计划、控制, 也需要核算、分析和检查。而公司治理显然比财务治理的概念范畴要更广一些, 它不仅仅包括财务治理, 还包括经营治理等其他方面。

因而, 通过上述概念范围的比较, 我们可以知道财务治理的职能作用应该是介于财务管理和公司治理两者之间, 它应该在微观的财务管理活动和宏观的公司治理之间起着一种协调和纽带的作用。所以, 企业不应单纯地将财务治理视为一种财务管理方式, 即财务治理结构、制度安排, 而应在此基础上视为一种管理活动, 即财务治理行为规范。学术界有人将其概括为: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 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 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 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 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具体而言, 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 从狭义上说, 一般是指财务内部治理, 尤其是特指财务治理结构。可定义为:由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权力机构对企业财务权利进行配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从广义上说, 一般是指企业财务共同治理, 即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对企业财务进行治理。可定义为:用以协调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关系、平衡财务权利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或机制。

三、我国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现状

在现代企业制度当中, 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的财务治理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点。高效率的财务治理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 目前我国公司财务治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方面,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上市的一千多家公司中, 有很多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 国有股份在这个市场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即使有些私营企业上市, 然而在公司化改造的过程当中发现很多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进而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公信力。很多类似于“猴王”等会计信息造假事件, 均是由财务治理不到位造成的。

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采用的是“一会两线”的并行构架模式, 即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是一条管理层次线, 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和总经理则是监督层次线, 并最终归于股东大会。这种框架模式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股东大会能有效行使最终决定权, 但在我国目前企业中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很难保证。例如作为企业最大债权人-银行, 一般没有相应的重组权利, 这就使得企业的外部监控变得十分薄弱。

四、完善我国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措施

1、优化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的发展与财务治理模式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学者认为,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一个多元、分散、可流动的股权结构上的组织形态。无疑, 要完善我国财务治理模式, 就要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优化股权结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中, 国有股处于绝对的优势。因此, 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积极推动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壮大。一是可以缓解我国目前流通股过于分散的现象, 优化股权结构;二是当机构投资者所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增加时, 其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关切度增加, 不仅“用脚投票”, 而且会积极从外部施加压力, 要求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三是机构投资者对风险的评估与承受能力远高于散户投资者, 会增强市场上价值投资的理念, 这也为成熟市场的经验所证明。

第二, 完善法律中对公司各类投资者投资行为的规定, 我国法律对上市公司的股东投资资格和投资者持股行为等方面的规定还不是很完善, 除了银行之外, 其他身份的实体都可以投资上市公司, 对上市公司的所有投资者的行为也没有系统的法规。笔者认为, 对工商业公司、投资控股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和保险基金、信托公司等均应进行规定, 可以对各种投资行为规定不同的政策。

2、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财务治理机制。

在我国, 杨淑娥、金帆根据各利益主体对财务信息的影响力把公司利益主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第二类是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财务治理机制, 既要强调内部人作为治理主体的主导地位, 发挥内部治理人》不可替代的承担风险和有效监督作用。同时, 也要充分发挥外部财务治理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机构、机构投资者在企业财务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逐步消除各种阻碍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利益主体发挥作用的各种制度缺陷, 逐步通过资本市场的管制控制内部交易、市场操控等不良行为。

3、建立财务相机治理机制, 尤其强化债权人的相机治理。

从我国公司的实践状况来看,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 债权人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没有风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风险逐渐增大, 债权人的债权常常面临着到期无法收回的境况。尤其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整个社会诚信度不高, 债权约束软化, 公司逃债、废债、赖债行为时有发生, 公司债权人财务治理机制还尚未建立健全, 导致债权人的权益经常受到很大侵害。因而如何从制度层面上解决内部人控制或如何有效地监督和约束经理人员 (内部人) 则成为财经界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

因此, 我国也应实施债权人相机财务治理, 债权人等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应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权的分配, 借助一定的制度设计安排, 允许在适当的条件下 (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 时取得决定的财务控制权, 实现财务控制权的有效转移。事前建立风险评估和信用评价制度, 在债务契约中签订保护性条款。事中有限介入公司治理, 密切关注公司及经营者的经营活动, 通过各种方式监督财务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事后债权人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确认, 研究公司的长期发展潜力及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下一步的行动。如若出现偿债危机, 可首先考虑自发性和解, 然后是破产清算与重组。另外, 引入“戳穿公司面纱”机制对我国来说则是十分迫切的, “戳穿公司的面纱”是一种很重要的债权保障机制, 比破产机制更为严厉,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较为盛行。它对改变破产机制是对债权人的最后保护和对债务人最后惩罚的想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宁.关于财务治理内涵的辨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1) .

[2]、郭薪宁.财务治理的逻辑内涵与外延扩展[J].中国商界, 2008 (9) .

[3]、黄艳艳.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研究[J].消费导刊, 2008 (10) .

8.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分析 篇八

摘 要 随着当前集团有限公司财务工作管理要求及管理模式的不断革新,财务人员只有加强学习,不断对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剖析,不断更新理财观念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的挑战要求。

关键词 集团有限公司 财务管理 分析

一、当前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要求及发展特点

集团有限公司的财务管理是指,在特定经济环境下正确处理集团内各成员企业间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的制度和规范。当前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特点:(1)由于集团有限公司的会计业务多行业、多协同,因此从单一的向多重的反映发展。(2)从被动式监督向理财及资产经营方向发展。由于集团有限公司在资产的组合上呈现联合运营,因此促使了集团有限公司这样的优势,即一定量的资产组合形成规模经营,集团有限公司得以进入最大的经营安全区域。(3)从纠查问题向参与生产经营、资产良好运营的方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联合运营要求以较好的回报率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把参与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投资决策及利益分配作为技术手段,最终达到资产良好运营目的。

二、当前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剖析

集团有限公司对集团内成员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可分为集权式、分权式、及调剂有度,协同使用的集权与分权管理:

(一)集权式财务管理

采用该模式的集团有限公司,财权绝大部分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被母公司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集权式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有以下几个优点:(1)统一安排财务政策,降低行政管理成本。(2)有利于母公司发挥财务调控功能,完成集团统一财务目标。(3)有利于发挥母公司财务专家的作用,降低公司财务风险。(4)有利于统一调剂集团资金,降低资金成本。其存在的缺陷主要有两点。(5)财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容易挫伤子公司的积极性,抑制子公司的灵活性和创造性。(6)高度集权虽能降低或规避子公司的某些风险,但决策压力集中于母公司,一旦决策失误,将产生巨大损失。

(二)分散式财务管理

此财务管理模式下的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母公司间接管理子公司。采用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的集团有限公司具有以下优点:(1)子公司有充分的积极性,决策快捷,易于捕捉商业机会,增加创利机会。(2)减轻母公司的决策压力,减少母公司直接干预子的负面效应。其缺点主要是。(3)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有的子公司因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集团公司整体利益。(4)弱化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不能及时发现子公司面临的风险和重大问题。(5)难以有效约束经营者,从而造成子公司内部控制人力问题,挫伤职工积极性。

(三)调剂有度,协同使用的集权与分权管理模式

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在世界的管理范畴里都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集团有限公司的财务管理绝不是单纯的选择集权或者分权,这两者之间尤其要调剂有度、协同使用。而有效控制此度的要源就在于明确财务审批者的权、责、利、这个无形的尺度,使集权与分权并存而不产生矛盾,谁的权责所在谁来控制财权。清晰界定各自的权、责、利,形成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有效的分权,因此,各分支权、责、利就会集中统一到总公司的整体目标上,也就形成了有效的集权。

三、运用电子商务开创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新理念

(一)集团有限公司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财务管理分析

集团有限公司网络财务管理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从而解决一系列目前财务活动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如跨地区财务数据传递、会计报表合并、财务及资源状况的动态分析等,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体系。网络财务管理依靠网络财务软件来执行完成,网络财务软件将完成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管理、在线管理和对电子商务的管理。通过网络财务软件可以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经济资源管理,实现企业对分支机构的远程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及诸如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控制。

(二)电子商务进行财务集中管理优势

(1)经济与节约。目前相当多的公司已经建立了局域网,开展了电子商务。集中化的财务管理软件和网络财务软件正在得到大力推广。集团有限公司要实施上述结构模式,只需租用公共数据传输线路,購置必要的服务器即可。经济上能够减少财务部门的重复设置,减少人员的开支,节约运营成本。(2)技术上可行。先进的防火墙、访问控制、数据加密、身份认证、遂道技术等的相继出现,对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实行集中式会计核算需要进行互联操作要求网络的传输能力比普通的ISP高,宽带网的建设将大大提高传输速度。近年来兴起的ASP商业模式为集团有限公司实行财务的集中控制提供了借鉴。(3)有效提高了财务处置速度及效果。以前各分公司在各自进行会计核算后再层层上报,信息传递速度慢,通过集中会计核算,减少了信息处理环节,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和及时性。另一方面可以集中会计、管理、税务、IT 方面的各类专家于信息中心,提高了信息有用性。(4)对所有者是存激励和约束力。分公司在自行处理会计信息时容易被人为操纵。为了显示经营业绩,下属公司经理经常粉饰财务数据,导致集团有限公司资产的账实不符。实行集中核算控制后,信息中心立场处于中立,提供有说服力的分公司激励人员奖惩依据。

总结:在新的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要求下、对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后,集团有限公司应更新财务管理观念以不断改进其财务管理的方式,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琴芳.财务管理创新促集团式企业发展.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07).

上一篇:祖国寄语下一篇:五年级关于爸爸的作文:爸爸给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