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音乐欣赏

2024-11-08

世界民族音乐欣赏(共10篇)

1.世界民族音乐欣赏 篇一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学号 0809140103

姓名 王洋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在多元化发展的当代中国传统音乐的地位

音乐,一个神秘而深刻的词汇,汇集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带着历史的烙印

穿梭在时间的轨迹中。它承载着人类的发展,造就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在中国,传统音乐历经了中国五千年的洗礼,沉重而艰难但又充满着旺盛的精

力,毅然坚定向前走着。

然而,在多元化时代的今天,中国传统音乐又该何去何从,它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它的处境会如何?发

展空间如何?它还能再一次坚强的朝前走吗?

一、中国传统音乐会面临的挑战

中国原创流行音乐是中国发展起步较晚的一种音乐,然而它又带着极其迅猛的速度和力量而迅速走进

了音乐发展的前列,无数的音乐小才子们在这里寻找到了自己发展的空间,尽

情的挥洒着自己的音乐天分。

其中的代表人物如郭峰、刘欢等人,他们具有较高的音乐素质及敏锐的音乐洞

察力,以歌手和创作者双重

身份冲击着人们对音乐的感知力。《世界充满爱》《千万次的问》等让无数人

为之动容的作品,在大小媒体 的强力攻势下走入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也改变了人们对音乐爱好的倾向,他们

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生

活的影子,在不经意中改变着人们的音乐意识。

另一方面,更加具有多姿多彩的当代外国流行音乐成为了中国最年轻一代音乐

爱好者的最爱。他们喜

欢这些音乐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很强的外国情调,这大大满足了年轻

人追求另类的思维。近年来 的日.韩流行音乐使中国青少年更加寻到了亚洲人中不同个性的典范模版。90年

代中后期以来,这些大量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的外国流行音乐涌入了中国音乐市场,涌入了这个对多元文化极其包容的国

家,并使之在毫无“防备”的

情况下欣然接受了外来的各类流行音乐。终于,流行音乐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占

据了中国音乐市场的大半壁

江山;电影、电视娱乐节目、KTV、报纸、杂志成为了流行音乐传播的最大工

具。这样的音乐环境致使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自动自觉的接受了外来的流行音乐和随之带来的音乐文

化,而渐渐模糊了本来就知之

甚少的中国传统音乐。近几年来,来自欧美的嘻哈音乐开始盛行。眼观大街小

巷,大小媒体,现代的年轻

人特别是青少年,从服饰打扮到个性,外型都在不经意中模仿这些音乐所带来的文化。中国的传统音乐,传统服饰,传统个性成为了老年的特属了。传统音乐的爱好群体力量少之又少

了。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又一次对传统音乐提出了挑战,网络的发展也造就了更多的网络音乐和新模仿模

式。人们对音乐的爱好也开始多元化,他们不需要为了怕别人的笑话而强装高

雅去听传统音乐;也不需怕

朋友耻笑不够时尚去“追星捧月”。在网络的天地之间,许多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音乐。然而在这样的浩

瀚网络音乐中,传统音乐却并不是有太大的“篇幅”也很少去做一些宣传,纵观

网络音乐,仍然很难看到

传统音乐占据网络的位置。它总是及其“渺小”的空间存在于一个小角落上。音乐,是一种表现,一种宣泄,是需要“人气”来发展壮大,大力的宣传,不要

刻守那份执着的所谓

“传统”,勇于将传统呈现于现代之中,才能进入人们的感知中,传统音乐在失

去了太多观众群体下,更

应如此。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二、多元化音乐的发展对中国传统音乐造成的处境是怎样的

二十一世纪人们在欣赏音乐和娱乐音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身心的一种历练。

只不过历练有简单而不

毫不费劲的、也有充满严肃性和职业性的。当现代中国出现了传统与现代,中

国与西方,严肃与流行等

多种文化元素文化模式,流行音乐,网络音乐等多元化音乐同时并存时,这一

时期的音乐突出表现出了其

娱乐性和经济性为主导的特征,这一特征恰好使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找

到身心历练的轻松途径。它

不需要有太多的音乐知识和人生内涵,也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底蕴,它适合于任

何人群,也可以不分时间,空间的去听,去唱。这类音乐使各类人在音乐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将梦想赋

予了某个明星身上。华丽的

舞台,歌手的帅气靓丽,酷炫的外型,动感十足的劲歌热舞,终于将梦想中的自己“依附”到了明星身上,发泄于生活中不可能有的舞台上。疯狂的追星成为了流行音乐最饱眼的一幕,对流行音乐起到了推波助澜 的作用。

其实反转历史我们对这一幕似曾相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中国戏剧“角”的追捧,对传统戏剧 的狂热,不能不说对中国传统音乐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的歌坛也同样追

捧明星。以周旋为代表人物,存在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在那个年代,它同样是时尚的象征。那时传统也以

旺盛的势头与时尚同时存在

于中国的音乐舞台上。然而随着人口俱增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身要求的提高使自己成为了拼命工

作的机器,人与人之间激烈的竞争,使人们无心也无力去学习太多工作以外的音乐知识。传统音乐的那份

雅致,清高使更多的劳动者在疲倦之余再也没有更多的力量去涉入。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人是需要用音乐来调剂自己的,在这时各种多元化音乐终于有了自己的大量爱

好群体,这种似乎是种

低成本又简单的愉悦方式,真正走入了中国各类人群。使原有的一些传统音乐的爱好者也在这样的社会大

环境下加入了多元化音乐欣赏的行列。现代的年轻人对充满了儒家、佛家、道

家等思想贯穿的中国传统音

乐渐渐淡漠了,他们已经淡忘了祖先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形成信仰,规则和价

值观。

尽管政府和音乐家们一再强调传统音乐的价值和地位,然而与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专业艺术音乐和

普及面广泛的流行音乐相比,传统音乐依然没有能在中国总体音乐割据中占据

主流地位。随着丰富的多元

化音乐的来势,传统音乐就苦苦挣扎在矛盾的旋涡之中,一方面是先进科学和

现代西方流行音乐的侵入,另一方面传统音乐在西方成为亮丽的风景线时却同时在中国欲振乏力。

论述学习世界民族音乐的意义

一、释题

20世纪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以及相关人士所从事的实地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术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观念、方法及其考察的成果。它们对于20世纪中华民族音乐学的建设意义和对学科发展的深远影响。

当然,首先要解释的是有关中华民族音乐学的提法。作为相对的英文翻译,即Ethnomusicology in China。有人也许有疑问,Ethnomusicology作为一个学科名称,不过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而本文涉及范围却从1900年开始,是否不够确切?实际上,在一般的观念中,西方的民族音乐学可以分为19世纪末的比较音乐学时期和20世纪中叶开始的民族音乐学时期。而后来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研究,已经将其学科的最早文献推至1578年Jean de Lery(一位加尔文教的牧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师)对巴西音乐的描写(Timothy J.Cooley,1997)。我无意追究西方民族音乐学自身历史溯源的理由,也不反对中国有学者将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创始,从王光祈的比较音乐学算起(沈洽,1996)。我的考虑并非就称谓与学科或学术流派作过细的分殊,中华民族音乐学的提法也许更带有实用性的色彩。今天的ICTM(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其聚会者以及主题亦皆以民族音乐学冠名,而民族音乐学作为学科名称也逐渐被中国的学者接受。这倒也不是非要与“国际接轨”,因为事实上,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话题是多样的,涉及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国乐”“民间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传统音乐”等等研究,也完全可以民族音乐学来做学术上的交流。而在这个提法下,各不同历史时期的倾向性和特点也都可以保留其称谓。更重要的是,就学科发展而言,中华民族音乐学的建设,与这些历史时期的积累根本无法分割。即便我站在今天的民族音乐学学科立场上,也会将视角投向历史的那一端。就像西方人寻找那位加尔文教的牧师一样。

本论文的初衷,原在20世纪的整体梳理。但就资料收集的情况来看,20世纪后20年,虽然在时段上与前66年不对称,但其理论、方法和成果却完全可以另辟一“章”。1900年到1966年的这段历史,虽然西方的相关学术,比如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也对音乐界产生过影响,但当代民族音乐学及其实地考察作为系统的学科理论尚未被介绍到中国大陆,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有助于我们更为集中地探讨它的学术传统。尤其在广义的角度上看,中国人对本民族或民间音乐的实地考察,可以追溯至先秦的“采风”。无论是“采诗”制度或是“乐府”的机构,以及文人的个体采编,皆可视为一脉。尽管在历史上,当这种“采风”属于官府行为之时,它是显性的;而面对所谓正统礼制的禁锢,这种关注又会因乡野鄙俗不登大雅之堂而遭贬斥。但无论是显、还是隐,这些传统在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中没有中断,并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文化整理运动的另一道景观。直到“五四”,在西方思想的启蒙下,如何挖掘民族文化之源,以重新孕育和振奋民族精神,成为了一代知识精英们的共识和实践。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实践并不仅止于部分的学者,它形成的是一股社会的思潮,其潮涌的力量,推动了传统学术的转型。

在这个转型中,音乐的面相又是怎样的呢?上个世纪后20年中,音乐学界将中西关系、雅俗关系、古今关系列为中国音乐的世纪大题,这三大问题如果确实是 5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历史的某种症结,它又形成了何样的轨迹与纽结?在以往的研究中,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视野,关注的往往为受西方专业音乐思维模式影响而产生的 “新音乐”的历史。而1900年以前曾经“一统天下”的中国传统音乐,却一直被冻结成“过去”,就像“冰箱里的果酱”。如何将眼光重新投向传统音乐在20世纪的历史?这个问题正是当代民族音乐学迫切关注的问题。而本论文试图从中国的民族音乐学者在20世纪对传统音乐实地考察的足迹,来做一个侧面的尝试。至少它是20世纪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撰写“民间文化书”的一段历史。

二、实地考察问题

本论文选择“实地考察”这个术语,根据的是Fieldwork的中译。这个词的中译很多,“田野工作”“田野作业”“现场作业”等等。鉴于“田野”容易在范围上造成的歧义,如局限于野外的联想,而且英文“field”本身还有“场”“实地”“现场”“领域”“范围”甚至于计算机的“信息组”“字段”等等含义。因此,以“有某种活动在其中进行之场地、环境、地点、场合或领域”来理解更为妥当。(参见萧梅,1997)而不论在哪种场景下,这些工作“多包括观察(observation)、访问(interview)、资料的分析(analysis of data)、实物的收集(collection of material culture)、籍文字作记录(written documentation)、录音(audio recording)、摄影(photography)及录像(videography)。其中观察及籍访问收集口述资料(oral information)是fieldwork的核心部分”。(参见陈守仁,1997)

就历史上的“采风”一词,虽然在音乐界一直被普遍使用,但这个历史上沿用的名词,它内含的框架还是容易令人联想到“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的那样一种为王者博采风俗的“政府行为”。其中预设的立场往往带有阶级性。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形成了在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中,划分革命或非革命、情歌或“黄歌”、对采访对象的阶级成分进行取舍的作法。并且在当代的学术交流中,如以“采风”论及自己的考察课题,容易被国外同行误以为是一种政府行为之表述。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上述种种,是笔者选用“实地考察”指称这一民族音乐学基础工作的原因。当然,本论文在引述或论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时,将保留那些时期所使用的词汇,如采访、普查、调查一类。它们本身应该作为真实的史料留存。

就fieldwork而言,自从马林诺夫斯基在Trobriands群岛上以其多年的住居生活,创立了“参与性观察”的实地考察方法,同时也标志了现代民族志的诞生,并体现了新的人类学工作模式。人类学研究的历史经历了从“扶手椅”(armchair mode)到那些虽然跑到实地,而只在边界观望的资料搜寻者,即“阳台人类学家”(verandah anthropologists),再到“马背上的人类学家”的真正到场,即民族学(人类学)者必须在其文化研究中到“场”的过程。(John Van Maanen,1988 : 14-19)因此,马林诺夫斯基所说,“人类学可能是社会科学中第一个将其理论工作室与实验室建在一起的学科”(马林诺夫斯基,1999[1942])。这个学科的原则和基石,自然也为随之发展起来的民族音乐学所接受。

就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考察而言,有几个方面需要提及。在比较音乐学时代,由于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对音乐的分析的客观性可能。因此对来自实地的音响进行档案馆式的保存与实验室分析成为音乐界“扶手椅”的现象。而实际上,这个以实地资料收集、进而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并探索在通用系统中的应用的作法,是那时fieldwork的概念。例如建立在搜集资料基础上的寻找音乐的进化起源以及全球文化地理区划,这种努力一直贯串到阿兰·洛马克斯的歌唱测定计划。同时以Boas为代表的美国民族学会,出于对原始文化急速消失的担忧,走出书斋,到实地开始大量的经验性的实地考察,并以蜂蜡圆筒录音机收集了美洲音乐的音响文献。此外,在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民族主义激发了音乐民俗学的发展。与比较音乐学不同,他们关心的不是人类音乐本源的最终解释或全球音乐的比较,而将实地考察聚焦在本民族国家的民间音乐。在抢救正消逝着的民间遗产的过程中,探讨音乐的民族性。英格兰、瑞典、匈牙利„„ 巴托克往往被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直到民族音乐学在20世纪中叶被确立,真正的经验主义的实地考察开始涌动出大潮。其中有“在人类行为背景中理解音乐”的梅里亚姆的人类学倾向;有查尔斯·西格的民俗学倾向;还有胡德“双重音乐能力”的田野工作方法„„语言学、符号学、演奏实践等等等等。

2.世界民族音乐欣赏 篇二

关键词:少数民族,多元音乐,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概况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源于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在上千年来历经风雨后,融合了五十六种不同的民族风而创造出的音乐财富。中国的民族音乐包括凭借时间分水线区分出来的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着两大部分。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一般来说,传统音乐就是运用本民族固有的方式,创造出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的音乐,包括历史上流传至今的作品和当今时代产生的音乐作品总而言之,传统音乐就是指“五四”之前的民族音乐。而现代音乐指的是在“五四”时期以来所具有专业性的音乐艺术。例如各种不同题材、体裁、形式的器乐曲、 声乐曲,其中包含了交响曲、大合唱、音乐剧、歌剧等等。 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除了汉族以外,已经确认了的少数民族总共有五十五个民族。

二、民族音乐的发展前景

在音乐教学的大纲中明确规定: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中国的各民族的优秀民族音乐,并且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时还要强调突出民族音乐教育在众多学科内容中的的重要艺术地位。要想追随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在音乐教育中根据音乐教育大纲,来建立一个相应的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必须要具有中国特色,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的多个方面的安排设置。学校的音乐教育最需要具有明文规定的民族音乐的教育模式,所以,就应当在进行音乐教育过程中在法律的形式下确定出民族音乐教育的模式,这样有利于将民族音乐的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教育界的普及。我国的有关教育部门要保证各个学校为民族音乐艺术教育提供优异的教学条件。包括在每个学校内部都应具备强大的师资力量、配备有关音乐教育书籍、相关资料、常用的民族乐器,并且具有组织小规模民乐队伍或者举办中国民族音乐交流会的能力,学校还可以采用广播宣传、宣传栏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民族音乐的介绍与宣传。可以让同学们在良好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氛围里更好的深入了解有关民族音乐艺术的知识。为使学生可以更深入了解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艺术深入生活,学校还可以经常举办民族音乐艺术讲座,同时邀请民间艺术家或者是专家前来演讲,或是多开展些有关民族音乐的文艺汇演活动。

三、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影响

中国的音乐以民族音乐为本,并且借鉴了国外音乐的优点,最终自成一家,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风近些年来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于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愈来愈大,中国的民族音乐逐步走出了国门,步人世界,多次在金色大厅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掌声。不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国外,开始喜爱并且学习有关中国民族音乐方面的人愈来愈多。出于响应世界音乐发展潮流,在一九八九年举办了ART杯中国民族音乐乐器比赛曾经起因了不少的国外选手前来参赛,但是,目前有关民族音乐的各类活动还很少,缺乏连续性。在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教育问题中,我国国内民族音乐学术界真正关心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前景的还是少部分,学术成果不足。但是,着眼于世界,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正着力于音乐多元化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不同的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多样的世界音乐有存在着平等,我们要学会在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民族音乐文化。通过了解其他民族文化来更好的用音乐表达自己。不断地观察别人,观察自身,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学习、了解,可以促进世界的各民族之间互相沟通了解、和平相处,在共享音乐的同时共同构建“地球村”。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一吴雁泽曾经表明,中国的民族音乐凭借其独有的价值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领域中占有阵地,继承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对世界民族音乐界应该尽到的义务,中国的有关部门将以“三个代表”、“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等思想为指导,和各界权威人士共同推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3.民族音乐,世界共融 篇三

《民族音乐文化的时空对话》正是一部整合近年来国内外民族音乐学界的重要发现及研究成果的论文集。亚太民族音乐学会(The Asia-Pacific 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简写作APSE)是以搜集、整理、保存亚太地区传统音乐,支持亚太地区的相关音乐研究,促进本地区不同国家间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自1994年4月19日学会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过十六届年会,每届年会都会提出有关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议题,其中涉及亚太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乐器和器乐研究、舞乐文化研究以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保护等重要议题。《民族音乐文化的时空对话》将与会者提交的部分论文(共45篇)汇编成集,其中包括江明惇、毛继增、刘晓静、彭丽等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有关当代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出现的新兴课题的归纳总结。

对于民族音乐学应如何发展、应运用怎样的研究方法,在近年来的学术界曾多次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民族音乐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本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同时正在向更具开放性、包容性的学科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时空对话》的出现说明只有深入了解世界音乐,才能意识到本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

以“亚太”地区为共同体的民族音乐学研究,贵在寻求一条以传承、借鉴和发现为支柱的发展道路。

1.传承

自1994年亚太民族音乐学会在福建师范大学成立以来,得到了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民族音乐学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我们国家在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中积累了浩如烟海的音乐文献,包括各历史时期、各朝代的乐律、乐曲、乐谱等。《明清时期中国俗曲的发展与传播》《山东临清张传书法乐谱解读唐宋古乐谱》等研究通过对古代乐曲及乐谱的历史分析进行论证和总结,从而传承了丰富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成为亚太传统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宝贵资料。

2.借鉴

亚太地区的文化发展自古以来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同时又各有特色,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小国文化普遍个性突出,但最容易被大国文化团体同化。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一种文化都应保持独特性和原始性以此保护自己。为此,韩国汉阳大学的权五圣教授在《21世纪亚洲音乐学未来发展的方向》的发言中强调,中日韩传统音乐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应在个性中寻找共性,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强化自己的民族音乐风格。

3.发现

民族音乐学不能总停留在对已有学术问题的研究上。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事业的推广和支持,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挖掘民族音乐文化的潜在力量。如近年来山东艺术学院师生在中国音乐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他们在深入挖掘中国音乐遗产的基础上,开展中国音乐遗产的保存、传承与发展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历史文物的挖掘与整理,以及文化遗产的专门性研究等,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本论文集中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调查采集和专题研究两种,它们是当今国内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如《山东胶州八角鼓的调研与建议》《<白沙细乐>——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结晶》《山东戏曲生态现状调查报告》以及《区域民间戏剧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安顺地戏为个案》等论文,都是在研究者深入区域考察,调研后总结、归纳、整理而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新颖的论证角度。专题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如刘晓静教授近年来对明清俗曲这一课题的研究论述,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中央音乐学院重点课题、山东大学青年社科基金以及山东省文化厅重点课题等荣誉。刘晓静教授此次将《明清时期中国俗曲的发展与传播》一文纳入该论文集,以阐述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现状。

由于本次会议在山东济南召开,这部论文集也重点收录了有关山东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课题。如《山东临清张传书法乐谱解读唐代古乐谱》介绍了张氏传谱原理、体制及其和唐宋古乐谱、柳子戏古乐谱之间的内在联系;“鲁南五大调”已被收录于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山东民歌中独立又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显示了其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传承意义;《济南城区山东琴书生存现状调查研究报告》中所述“山东琴书”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被列入非遗的戏种“柳琴戏”也在本论文集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4.我学习世界民族音乐的收获和心得 篇四

---浅谈我所学习的世界民族音乐印象

入学前,作为一个普通高中生,我几乎没接触过世界民族音乐,甚至连中国音乐都不甚了解。入学后,在世界民族音乐这一方面的知识仍是少的可怜,只是看过一些印度的电影,对其中的音乐还有点印象。通过这学期世界民族音乐课上的学习,陈自明老师带领我们了解了世界民族音乐中的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及北非地区的音乐,我终于可以填补上自己在这方面的空白,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我所了解的只是其中的皮毛,还须继续学习。以下,通过这学期所学的一点有关世界民族音乐知识,谈一些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1,东南亚八国印象

东南亚音乐包括: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八国音乐。由于历史上曾从中国、印度、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接受了多种宗教和文化,所以对其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越南在汉代以后就在中国文明的强烈影响之下,其中雅乐较多的接受了中国音乐的影响。如在乐器方面,它所使用的琵琶、月琴、筝、二胡等,无论是乐器的形制、构造、或者是演奏方法,都与中国的完全相同; 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及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地区则受到印度文明的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建筑等艺术领域,都已和印度教、佛教的世界观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泰国当地音乐中以宫廷生活为基础,在宫廷的礼仪、婚丧嫁娶、宗教行事中演出的,以印度叙事诗为题材的戏剧音乐“康”、与“康”一起演出的舞蹈剧“拉坤”以及南旺舞和一些乐器;另外,缅甸的提线木偶与提线木偶舞蹈也很有特色,在其传统的宫廷艺能中,木偶戏被称为阿鸣,是四种宫廷艺能之一。因为操纵木偶进行表演的艺人只限于男子,并只能在高台上演出,所以称其为阿鸣。而提线木偶舞原来是用木偶表演,后来由真人上场演出,其动作配合着操纵木偶的提线板和木偶线,模仿着木偶的动作,十分有趣;16世纪,欧洲殖民者占领了东南亚地区,英国统治了马来西亚,西班牙统治了菲律宾等。被统治国家不仅在生活方式和语言方面,而且在宗教方面也受到了统治国家的影响,它们大大的被欧化了;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也是东南亚地区音乐中比较著名的。甘美兰,原义是“用手操作”、“敲击”。所用的乐器大都是青铜制乐器,如:双面鼓“肯坦”、木琴“甘班”、竹笛“苏玲”等。巴厘岛的甘美兰是众多甘美兰中的一种,在旧时称为内卡拉、贝利,主要是节奏性重叠的合奏。2,南亚地区-印度音乐印象

南亚地区的音乐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六国的音乐。其中,印度音乐所占的地位较重要。也许是印度电影中华丽的舞蹈、也许是印度歌手美妙的歌声,总之,它的音乐吸引了我。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印度有宗教音乐、古典音乐、民俗音乐、大众音乐等形式。从整体看来,印度音乐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往往把音乐看作是与神对话的手段;而其古典音乐则主要是舞蹈和舞蹈剧音乐。著名的四大古典舞即是指:“婆罗多舞、卡塔克里、卡塔克舞及曼尼波舞;民俗音乐是指各地都有的丰富的民歌和民俗舞蹈;大众音乐则代表的就是印度的电影音乐。印度的电影业很发达,在印度的电影中穿插有很多的歌舞表演,我以前所知道的印度音乐就是从电影中了解到的。当然,印度还有一些代表性的乐器,如弦鸣乐器维纳,长颈的弹拨乐器西塔尔,形似西塔尔的坦不拉,单面鼓塔布拉,双面鼓木单加以及最有特点的印度化的小提琴。印度的小提琴是从欧洲传入的乐器,不过已经完全成为了印度乐器。演奏姿势从站立改为了席地而坐,拿琴方法从夹持与左肩上改为放在胸前与右脚之间,演奏的音阶也改为了印度风格的音阶。

印度音乐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拉格”。在印度,把音阶的七个音称为斯瓦拉,而具体每个音的名字为:“do(Sa)、re(Re)、mi(Ga)、fa(Ma)、sol(Pa)、la(Da)、si(Ni)”。在七声音阶中,除了使用上行形式、下行形式都相同的拉格之外,还使用上行形式、下行形式不同的拉格,也有六声音阶、五声音阶的拉格,以及其它形式的拉格,仅经常使用的就有200种以上。拉格是Raga的译音,来源与古代梵语词根Ranj,原义是“感染”人的心灵。拉格是一种旋律框架,每一种拉格都有它自己所特有的音阶、音程以及特定的旋律片段,并表达某一种特定的情绪。演奏家必须用他们的演奏来唤起听众对各种拉格所包含意义、背景、情感的共鸣。

3,西亚、中亚、北非音乐印象

这一地区的音乐包括:伊朗、阿富汗、阿拉伯地区及土耳其等地区的音乐。在我的眼中,西亚-北非一带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因为它与古代文明的发源有着密切的关系。繁荣于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大河流域下游平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以及在尼罗河中下游展开的古代埃及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史的重要方面。之后,这些文明的反复东流和西进,其影响波及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的广阔地域。总的来看,西亚-北非的音乐和它的民俗、宗教、艺术的各个方面一样,也是经常具有世界音乐源流的作用的。而且,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一直继承并创造着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民俗音乐和宗教音乐,以丰富世界民族音乐的宝库。

5.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篇五

我们常常会听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它总是伴随着文化产业而出现。每当异民族文化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时候,我们总会感慨于文化艺术并无国界之分,因为我们的感知到了异国文化的精髓,并且从中还找到了一点共鸣。因此,我觉得,在文化领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动漫.众所周知,虽然日本这个民族很变态,但是他们的漫画在世界上还是占有一定分量的。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一定有火影迷,海贼迷,犬夜叉迷,柯南迷,试想一下,如果民族的不是世界的,我们可能很难感受到鸣人的坚持和柯南的冷静,很难享受到这么迷人的漫画。所以,我觉得,在文化领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创造一个平台,才能是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让我们再来看看建筑吧.鸟巢、水立方、国家歌剧院、CCTV新楼,这四大名建筑,都是由外国设计,我国施工的。它们不仅集中了当今世界上最出色、最现代的设计理念,也使我国的施工技术与建筑科学水平,迅速达到世界先进甚至领先水平。倘若民族的不是世界的,我们将感受不到外国的设计,将看不到鸟巢和水立方这种顺应天圆地方的设计,玻壳式大剧院和扭曲的CCTV新楼也将不再会出现。这些对北京来说无疑是一个损失。所以,我觉得,顺应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使各国间的技艺相互交流,互相弥补不足,才能创造出经典,创造出值得全人类骄傲的建筑!当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成立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是民族中的精华。只有精华才有资格走向世界,也只有精华才能为各国人民所接受。那些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即使流传到他国,也会立即被忽略,泯灭。只有各国都拿出自己文化中的精华,文化交流才能变得更有意义,才能创造出一些更好的文化经典。

6.世界地理人口和民族精选教案案例 篇六

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预习导学】

人口分布(读课本《中国的人口分布》图)

东南部 西北部 地理

位置 气候

地形

农业

交通

城镇

人口分布大势

2.人口分布特点

地理位置: 人口众多, 人口稀少;

地形: 人口众多, 人口稀少;

农业部门: 人口众多, 人口稀少;

开发历史: 人口众多, 人口稀少;

交通: 人口众多, 人口稀少。

人口特点及问题

1. 人口总量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达13.70亿(包括港、澳、台地区);

按常住人口,排在前五位的省级行政区有 、山东、河南、四川、江苏;

2.人口增长:人口再生产模式已进入 型,即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因此人口增长 ;

3.人口问题:人口基数 ,人口增长 ,人均占有资源量 。

4.对策:计划生育( , )

二、中国的民族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共有 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2%左右。少数民族中, 族人口最多;

2.各民族分布特点

3、民族风俗习惯, 族的泼水节, 族的端午节, 族的那达慕大会,

族的长鼓舞, 族弹奏冬不拉, 族弹奏马头琴, 族喜欢吹合欢箫。

4.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典例探究】

例1、读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回答1--3题。

( )1、图中A、B、C、D依次代表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A.新、川、内蒙古、藏 B.蜀、藏、新、内蒙古

C.内蒙古、川、藏、新 D.藏、新、内蒙古、蜀

( )2、图中E、F是我国两个人口密度较大的省级行政单位,它们可能是

A.沪、台 B.鲁、京

C.鲁、豫 D.台、粤

3、我国的人口分界线是_____---_____。

( )4、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A.回族 B.满族 C.壮族 D.苗族

( )5、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A.东南、西南、西北 B.东北、东南、西南 C.东北、西北、东南 D.东北、西北、西南

( )6、下面关于我国各民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B.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相互交错居住

C.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南部 D.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7.世界民族音乐欣赏 篇七

但是长久以来, 较之传统音乐, 西方音乐在我国音乐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偏大, 久而久之, 就会使得我国民族音乐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 甚至造成我国民族音乐失传、遗忘于世的局面。现如今, 部分学者已经提出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倡议, 并从各个角度强调了其重要意义。结合我的教学经验, 我也认为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意义不凡, 同时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延续中国民族音乐瑰宝, 是我国音乐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1.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弘扬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瑰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每个民族都传唱着独具一格的民族音乐。每个民族音乐都是该民族精、气、神的凝结体, 尊重和传播历史文化传统, 就是所谓的传承。

假如不了解民族音乐, 也就很难了解祖国丰富灿烂的文化与文明, 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但是, 近些年来, 我国民族音乐却一直让步于西方的流行音乐, 从大众休闲娱乐到专业音乐人士创作, 流行音乐似乎更受青睐。部分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甚至对民族音乐知识持一种陌生的态度。优美动听的民族音乐被节奏强悍的流行音乐替代, 委婉流长的民族乐器之声被充满宣泄意味的摇滚乐器代替。无论在音像卖场, 还是在表演会场, 通俗流行音乐的占有比例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人群中尤为严重, 如果任其发展, 那么民族音乐发展的脚步势必会缓慢许多, 更为严重的是青少年的漠然可能出现民族音乐传承链条断裂。普及民族音乐已迫在眉睫, 高校音乐专业作为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主要阵地, 传承与弘扬祖国音乐文化是其应有之义。

2.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21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创新的需要

掌握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 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格与情感, 增强民族文化历史与情感的底蕴;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元素、音乐风格的认识和储备, 在各元素相互鉴赏、比较、总结中, 来培养多维度、跨文化的音乐视野。因此,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不仅可以使学生全方位了解民族音乐, 可以掌握各类音乐精华特色, 提高自身鉴赏和创作音乐的整体水平, 还可以推动民族音乐进一步的传承发展。

3.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 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而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民族音乐教育, 不仅能提高学生知识、技艺技能, 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比如, 我国抗战时期产生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 不仅为学生描述了抗战时期的战争场面, 也表现了抗战前辈同仇敌忾、不屈不挠、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

我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 它反映着中华民族历代的风格与特点, 是我国音乐中的灵魂。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 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使之成为有文化品位的“文化人”。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应遵循音乐学习的规律, 选择易于培养学生民族音乐情感的教材和教法, 比如常用的视唱、欣赏、歌曲练习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情感;也可通过讲述音乐创作背景、原因等方法为学生再现历史, 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

三、强化理解民族音乐文化内涵,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1) 民族音乐是知识的一部分, 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具有强烈的内涵意义。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累积和沉淀。而教师在民族音乐教育中扮演着引导学生、总结经验的作用, 因此教师对民族音乐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奉献以及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使传统民族音乐的接力棒传承下去, 教师需要倾其所有, 把自己积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传授知识是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的, 其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器乐、乐理、乐谱等基本知识, 还要结合曲目为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特点、作品亮点、内涵意义等深层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循序渐进, 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将自己的所学穿插到教学内容中去, 使学生在无形中可以积累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和内涵。除了教师的客观传授外, 教师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可以自愿、积极地投入到民族音乐学习中来, 比如教师可以丰富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学习, 如让学生反复欣赏、聆听、歌咏、演奏来积累和背唱一定数量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方法, 激发学生积累和背唱歌曲的兴趣, 使其在大量音乐实践中, 积累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音乐是有灵动性的, 教师在音乐教学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 要以引导学生领悟音乐文化为目的, 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蕴, 从而在音乐形象的感染与熏陶中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 提高文化素养。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歌唱表演、音乐小品、戏剧舞蹈等形式, 把自己对民族音乐意蕴的领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学生领悟消化其意蕴后, 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音乐的文化内涵, 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程度, 强化其技艺水平, 提高文化素养,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把音乐承载的文化内涵传播得更深、更远。此外, 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要用心去感悟, 要穿透音乐, 领会音乐背后的形象, 进而领略其文化意蕴。使学生逐步形成强烈的文化意识, 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 文化素养会随之不断提高。

(2) 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培养文化美感。音乐是有情感性的,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确立音乐教学的情感目标, 再慢慢地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因素, 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最终达到以情感人, 培养审美情趣, 提升文化美感的目的。

(3) 在音乐实践的活动中扩大文化视野。音乐无处不在, 只局限于学校课本之内的音乐教学是很短浅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扩展各种类型的音乐实践活动, 比如让学生走到民间, 走到部队, 走到民族色彩浓郁的部落中, 与当地民众互动交流, 来丰富音乐文化知识, 扩大文化视野, 提高文化素养。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是我们音乐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要让子孙后代了解我们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可以通过音乐教育, 引导青少年学生维护本国家、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从而更好地担当起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重任。我们要不断加强探索和研究,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让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使我国悠久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永远唱响我们民族音乐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邱玥.试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音乐天地, 2005 (3) .

8.展现色彩斑斓的世界民族音乐 篇八

上海音乐出版社近日出版了饶文心著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该书对读者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和欧洲音乐以外的多元音乐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上海音乐学院文学博士、音乐人类学学者饶文心在专著的前言中写道:“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居住着60多亿人口,共形成2000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以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作为主要描述事象,即以口头传承的音乐为对象,区别于专业创作音乐。本书将世界民族音乐划分为10个大文化圈,划分的依据是这一地区享有大致相同相近的乐器、乐种乃至乐律、乐制等音乐形态风格特征和音乐文化现象,由此作为一个音乐文化圈的标识。”

《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十章共分为:一衣带水,一脉相承——东亚音乐文化圈、喜马拉雅山的乳汁——南亚音乐文化圈、多重文明浸润的盆地——东南亚音乐文化圈、绿洲珍宝——中亚音乐文化圈、东流西渐——西亚北非音乐文化圈、贫瘠与丰饶的土地——黑人非洲音乐文化圈、爱琴海的滥觞——欧洲音乐文化圈、人种博物馆——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圈、文化熔炉——北美洲音乐文化圈、蔚蓝色的韵律——大洋洲音乐文化圈。书中各篇有的是对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总体概览,有的则是就某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个案”进行描述。在行文中尽量避让枯燥乏味的理论阐释,力求概念明晰、保持一定的学术含量,使本书不仅作为世界音乐入门的向导,也可作为一本实用的教学辅助教材。

9.世界民族音乐欣赏 篇九

摘 要:中华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瑰宝,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有着重要影响。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和了解有助于促进我国音乐教学模式和音乐结构构成的转变,使得民族音乐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模式

音乐文化既是最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心理特征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民族文化特质、情感特征,并且可以用直觉感受和交流的具有宏观上相似的世界艺术文化现象。由于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比如语言沟通方式、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劳动方式、思维模式等的不同,中华民族音乐将社会思潮、社会现状、人民勤劳劳动等文化以高超的音乐艺术方式展现给世界。中华民族音乐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也在随着各族的生存环境的变化而缓慢地改变。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即特殊性,包含各自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正是由于上述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的具体反映。[1]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自身形成的艺术系统的独特性是它保持自身个性,具有民族共同气质的基础。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能够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得到完整保存,而且能使得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促进我国音乐教学结构的调整、促进音乐实践的开展、建立完善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一、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现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专业化的民族音乐教育师资严重紧缺,并且我国民族音乐教育设备不完善;在音乐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传授音乐技能为主导思想,为应试教育服务。缺乏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在音乐教学方向上依旧用传统保守的方法对待东西方的民族音乐教学,缺乏对多元化民族音乐对比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此造成了我国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死板化,无法在创新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旧的观念,注重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学习,正确理解民族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逐渐使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回归艺术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向。教学模式在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中被定义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例。[2]具体到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中,就是围绕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以及民族音乐教学理论并兼顾到民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多元化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和时代要求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模式是由音乐教学理论转化而来的,是经过音乐教学实践检验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框架,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操作性。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模式外,还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推广。[3]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完善和普及。对于建立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具有长远意义。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加强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成分,完善中小学的音乐基础教育设施,提高中小学基础音乐的师资力量,制定科学的管理条例,强化教师科研意识,不断把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是新时代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构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是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培养一批高素质综合性社会建设人才的责任,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教育发展,在实现对人们的爱国情感、民族意志、创造能力的全面开发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转变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实现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以审美为目的的发展,加强基础民族音乐教育的管理,促进和谐社会观念在民族音乐教育中的融合,加大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构建一支具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民族音乐师资队伍,最终构建一个完善的具有和谐思想意义的校园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民主音乐文化体系发展做出贡献。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上的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要通过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通过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改革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体制,调整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促进学校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三、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学校建立长期有效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应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不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实践和创新,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修订民族音乐教学计划,整合民族音乐课程;逐步构建民族音乐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体系,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科学和完善等措施,建立科学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交流及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人民音乐》第5期总第409期

[2]李秉德主编《教育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3]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及实施建议信红霞G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10.民族音乐用于电影音乐论文 篇十

一、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与普通音乐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影音乐要与电影画面相互配合,二者要处于一个节拍,电影音乐主要是为电影服务的,要烘托主人物的形象及电影故事中的情绪气氛,还要符合时代特征。电影画面同音乐一同展现给观众的同时音乐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其既有音乐的听觉效果,同时又具备了增强电影艺术性的功能,所以说,电影音乐是相对独立于音乐和电影之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又兼具了音乐与电影的特性,处理好电影音乐这个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提供给观众更具美感以及观赏价值的作品。

二、民族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

(一)电影与民族音乐的融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所以说我国的民族音乐不仅多而且各具特色,我国民族音乐经过历史的洗礼更具特色,留下了其中的精华,更有与外国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其不断与外国文化相融合,吸收并改进了原有的不合理的元素,可以说现在的民族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音乐,取材于人民群众,又包含了西方的`民族风情,它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物,有戏曲、民歌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视听,既保证了画面的美感,但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听觉强度,从而使电影的音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影片的整体效果。电影音乐源于传统的民间音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传统音乐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具有民族风情的音乐为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电影中每一个经典素材的塑造,都取决于音乐效果,电影和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民族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体现

电影中的民族元素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只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

1、戏曲

戏曲是我国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独具代表性。北京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对我国歌剧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更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新型电影与传统戏曲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更易于吸引观众的眼球。像是影片《霸王别姬》,其中的戏曲音乐的运用就恰到好处,京剧旋律的运转昭示了剧中人物的命运轨迹,与其紧密相连,将剧中人物一生的转变更戏剧化,对比影片的整体氛围,这部电影是在电影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很好用。

2、民族歌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有其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民歌作为一种最易于表达情感的形式,自热而然的就踏上了历史舞台,民歌流露出的是浓浓的地方色彩,而将我国的民族音乐简要的分为两部分即南北两大块,北方的人兼具热情、豪放,所以民族音乐也以阳刚之气为主,南方人与北方人不同,南方人婉约细腻,所以南方音乐以阴柔为主,在电影的拍摄制作中,选取一定的民间音乐,可以更好的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使影片更具真实性及感染性。《嘎达梅林》中同样也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真实的再现了蒙古人豪放洒脱的不羁的生活方式,其运用的长短调,使整个电影有张有弛,收放自如。

3、民族乐器

大家都知道乐器在音乐中的作用,乐器是音乐的灵魂,没有乐器不成音乐,而民族乐器的大量使用使得电影更具特色,更具吸引力。影片《卧虎藏龙》中将西方音乐与传统的音乐结合在一起,既能领略到西方乐器的磅礴气势,又能感受到民族特色的清新之气,兼具东西方特色的影片赢得了高票房。还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是电影《十面埋伏》,他们用琵琶做主要工具,琵琶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乐器,其音色和音质是不可否认的。琵琶曲的出现迎来了影片的开幕,伴随着琵琶曲的节奏影片的剧情一步步的展现在观众的眼前,本片中琵琶曲的运用很好的表达了影片的寓意。

三、结束语

上一篇:客户案例成交法下一篇:镇办扶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