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育论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4-08-18

计算机教育论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共8篇)

1.计算机教育论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篇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本文作者(卢 奕),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摘要】本文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和授课方法、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网络技术教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与发展中的热点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和广域网一般特性,典型网络的结构特点及具体实现,计算机网络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了解计算机网络涉及的术语,概念及新技术,掌握典型计算机网络结构及实现技术。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等课程。鉴于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重要性以及社会的需要,开展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改革,对提高网络技术的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初步探讨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对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一)多采取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靠机械地重复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的教育缺乏创新模式。在网络技术的教学中依然大量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采用很少。传统教学手段的大量采用使学生难以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不理想。同时传统的考核手段使得学生通过大量记忆来实现知识的掌握,学生实际操作与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较差。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差,难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二)知识体系结构陈旧.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

目前绝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陈旧,不符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难以接受到较新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同时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网络方面新知识、新设备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专业知识、教学观念和手段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这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较新的网络知识与软件,所学知识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导致计算机网络教学水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三)网络实践的环节缺乏,学生实际运用和管理网络的能力欠缺

当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注重网络理论知识的讲授,网络技术的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明显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社会需求同样反映出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环节缺乏、教学中实践与理论课程安排比例不合理、学生网络操作与管理能力差等局限性。

(四)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导致教学水平不理想 学生的接受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业目的不同,给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不利条件。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例,除涉及计算机公共基础、数字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外,还涉及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接口技术等专业课程,而计算机网络基础又是其他网络专业课程的基础,如实用组网技术、Intemet的连接与使用。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很难让非专业学生理解相关的网络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有些学生面对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理解困难,这势必导致教学水平的下降。此外,教学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开展时间不长等也是导致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因素。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改进探讨

针对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考,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创新的能力。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多媒体教学,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把一些复杂的网络理论和技术以较为直观的形式讲解给学生,这同时也为专业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手段。

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改革考核方式,增加实践操作的考核,做到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可安排学生参加网络技术的社会实习,以达到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巩固教学成果。

第二,改革教材体系,建议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编写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程,并及时跟踪网络技术的进步,调整教材中相应的内容,以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之一,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提高整个教学的水平。聘请知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以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开拓学生眼界,通过参与社会中的网络技术实践,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网络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网络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第三,加强针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知识层次的差异,制定出相应的授课计划和大纲,并选择适当的教材作为学习工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尤其要重视教材选取。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时,可以考虑选取计算机网络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材;对于物流管理等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可以考虑选取Intemet应用、网页设计等方面的教材,做到因人施教。

第四,加强网络技术教育的硬件方面建设,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校园网教育信息系统,全面实现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方便课件生成、教育信息的获取。通过Intemet网,扩大教育信息交流。建立校园网信息系统为学校多媒体课件制作、管理、点播演示、学习、练习、考试和评价的各个教学环节提供了理想的网络信息环境。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层次自由地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2.计算机教育论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篇二

在国家和教育局的大力推动实施之下,网络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好的兆头下总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概述。其一,理论用于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套教学方式的独特作用,因此除了将基础课程作为基础,还应该在教师进行讲解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其二,进入学校学生的基础水平不相一致,导致了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简单的计算机基础加上程序设计可以,但是差别对待就存在不公平现象。这种现象容易使得学生产生不好的心理负担,例如自卑等,同时也不利于他们个性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三,学生进学校的基础不尽相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没办法使得每个学生有合适的计划方案。

1 讲解在网络中如何教学并分析其理论基础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实是将学习当作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主动地探求知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就是一味地向学生倾倒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能主动出击,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寻知识,由表及里,由外而内,学会认知,学会感知。

1.2 教育信息传播理论

我们将这个理论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充分利用好新时代下的高科技产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行知识的研讨,包括新媒体运营中心或者其他理论性的东西。其二,远距离教育传播研究,这种方式更好地利用了当代的高科技,例如卫星电视或者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其三,课堂展示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课堂不生硬和死板,教师往往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更加地充满兴趣,课堂也充满趣味性。

2 网络教学系统

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学校的特色,各个高校应当充分考虑自身教学的重点和研究对象,为学生提供更加优秀的教学方式。自主建立网络系统,在网络系统中进行创新和主动。这个网络系统设置呈开放式的网络系统,方便学生和老师的随时查阅和学习。这个网络系统可以采用角色分配的方式,分成学生和老师两个角色,师生进入网站自行选择身份进入,同时设置管理员等对网络进行管理,规范了网络课程,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和老师学习的兴趣,还增强了趣味性,学习起来生动形象,更好地利用知识,并学会去创造知识。

2.1 网络教学方式

无论是在什么时候,老师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尽管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引导作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老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始终是不能够被忽视的。老师在网络系统中充当管理员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管理,对网络进行规范,上传课件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取知识。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定期向学生询问学习心得,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可直接在网上进行,学生在网络上直接提交作业,老师直接在网上进行批改,这样一来,大大地减少了时间的损耗,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得授课效率进一步提高。

2.2 学生网络学习方式

除了上述老师的作用以外,学生自身的重视情况也是相当重要的。网络教学不像教师布置的纸质作业一样有威信力度,这个时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学会自觉,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注重发展自身的个性,注重团结协作,团队精神,改掉以前不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获取知识。老师不再当堂授课,更多地是在网络课堂公开授课,学生也要学会自主学习,自觉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探求知识,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效率。

网络教学的展开促使传统的教学方式渐渐被人遗忘,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更加贴近朋友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新型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网上直接进行作业,老师可以直接网上进行作业的批改,学生学会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展开思维,不断拓宽自身的创新性和能动性。

3 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的改革

3.1 确定新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是要形成一个新的基础系列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分为两个大的模块,分别是大学计算机公共必修模块和计算机公共选修模块。大学计算机公共必修模块的侧重点是基础课程的后期培养,计算机公共选修模块是为学生的个性和能动性独家定制的,更好地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和规划,学科的侧重点不同,特点也有所差异。

3.2 教学模式改革

信息化、科技化和数据化时代的到来,经济也飞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一个催化剂,网络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更受关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自身的观念,创新自己的行为方式,不断创新、改革,使得自己能够与当代时代发展的趋势相适应,与当代能力相协调。不断地学习才能够更加充实自己,拓宽自己的视野。学生除了充分利用上课的时间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充实自己,例如利用节假日去博物馆或者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多去听听教授和专家的讲座和报告等,掌握最新潮的实时资讯,获取前沿知识和信息。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与当代经济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学习过程中,要明确自己前进的目标,有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这一发达的技术拓宽视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更好地学习。

3.3 教学评价改革

计算机基础是汇聚基础和应用两部分的,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基础的强调,还应该注重具体的实践和应用,我们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加入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的评估,综合而定,这可以弥补老师对学生不了解导致的误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平。老师根据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交作业的次数和交作业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估,得出最后的平时成绩,然后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做出最后的评定。这样一来,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就有所提高。

4 结论

改革发展得如火如荼,真正落到实际上来,实际上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这套教学方案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当代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纵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解决了很多的矛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有更多的兴趣去了解学习,去主动获取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大大加快了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脚步。

但是改革的道路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前进的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这种网络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课的要求很高,但是更贴近生活,更加有利于学生适应。综上所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的,它对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信息化、科技化和数据化时代到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计算机课程作为一个最基础的学科应当进行改革。国家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改革,这同样适用于网络计算机基础教学,古老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形势下的崭新方式。文章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在生活中的优点和现状,着重描述和讲解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如何一步一步实现伟大的变革,并对如何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网络,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马传志,杨绪华,周虹,等.浅析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网络答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196.

[2]方玉林.网络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路径探索[J].现代交际,2015(6):246-247.

3.计算机教育论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微项目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22-02

一、引言

高职教育是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目标,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因特网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同时了解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后通过全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且还把计算机一级证书和毕业证书挂钩。可以看出,学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视和计算机基础课对高职生的重要性。作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就能适应本职工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也不断扩充与更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2],以前是“Windows XP+Ofice 2003”,现在是“Windows 7+Ofice 2010”。知识点越来越多了,但是课程的课时数并没有增加,据调查,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总课时只有40学时,理论与实验各一半课时。这样,课时少,教学信息量大,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因此,有些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尽管教师采取措施对知识进行压缩与筛选,但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生源有差异,要求不同

由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快速普及,计算机教育不再是从高校开始的,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教学设施、教学水平的差异,造成了高职院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能熟练打字,操作Office办公软件娴熟;有些学生对计算机还比较陌生,平常很少使用计算机;甚至有来自偏远的农村的学生表示从未使用过计算机,手机也是刚进大学买的,会慢慢打字而已。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操作计算机了,觉得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了,对计算机课程也就没有兴趣了。基础差的学生觉得计算机好难、好深奥,遇到一点困难就没信心了。此类现实问题值得计算机老师去深思,去解决。

3.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理论与实验两部分,通过调查了解,理论课主要还是采用计算机与大屏幕的讲授形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完教学内容,基本上面面俱到,满堂贯,学生在整个45分钟里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也就不会去思考、质疑了。实验课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按照老师的讲解和实验教材的步骤依葫芦画瓢去完成任务,以验证的方式来理解、记忆新知识,在实践中不能灵活应用知识,时间一长就忘记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基于微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求在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应适应时代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活动安排、团队协作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发挥学生各自的长处,让好生带动差生,共同提高,在此,我们提出了微项目教学法。

1.微项目教学法

微项目教学法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结合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设计微项目,以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它的显著特点是“小”、“短”、“精”,使学生在1-2课时能完成微项目任务,它以微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现高效课堂。

2. 微项目设计原则

(1)针对性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设计微项目时要以学生的能力、知识、经验为基础,同时紧扣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促进新知识的吸收、同化,提高教学效果。

(2)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强的项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项目的难度要适中,问题太难学生会感到棘手而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问题太简单,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没有探索的热情。

(3)可行性原则:选择短、小、精的微项目,从课程目标出发,能够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自主或协作完成项目,使学习变得高效,学生也在完成任务中获得成就感。

(4)梯度性原则:将课程每一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彼此相关的小任务,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提高,任务之间有一定的梯度,形成具有逻辑结构的知识链,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思考、消化课程内容,提高思维能力。

3. 微项目教学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分为五个模块: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及计算机网络。可以看出,这五个模块跨度较大,如果将一个模块做成一个项目来实施,学生完成一个项目需要6-8个课时,而排课一般是两节连排的,因此,需要对每个模块进行“微化”,将每个模块设计多个微项目。例如在电子表格处理部分可以设计为三个微项目:数据输入及函数计算、数据处理和图表处理,然后针对这三个微项目内容设计多个案例。如此,将五个模块都进行微项目化,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4. 微项目教学步骤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们系统地学习、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微项目的学习,制定了微项目教学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微项目教学步骤图

(1)教师操作演示:计算机已经应用到了各个领域,教师从生活、工作中挑选与教学目标对应的案例,引入到课堂中,从情景中发现新知识,演示操作步骤、方法,讲解注意事项,便于学生将新知识迁移到自己的项目中去。

(2)选择微项目制定计划:教师在授课前针对各章内容设计好若干个微项目,指定各微项目的任务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分组或自由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微项目或自定微项目,但需教师审核通过,然后组长负责对组员进行角色分工。

(3)协作学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执行微项目过程中,大家一起讨论,想办法,共同探索,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3]。

(4)作品展示:微项目完成后,每组指定一名代表总结、展示作品内容。

(5)评价总结:首先各小组之间互评,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老师从项目完成的效率、质量方面进行总结评价,同时梳理微项目中涉及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构建新知识。

四、教学效果分析

微项目教学法已经在我院2014级新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了一年,抽取6个班做为实验班,另6个班为对比班,教学情况如下:

1.从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我院2014级新生全部参加了2015年上半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一级Office的考试。NCRE考试全部是上机考试,满分100分,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我们的教学内容与考试大纲完全一致,为五大模块。我们对抽取的8个班学生的过级率进行了分析,实验班学生的通过率为79.6%,对比班的通过率为62.3%。说明实施微项目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了,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2.从调查问卷分析

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班的239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了239份问卷,收回了239份问卷,有效问卷为98%。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的数据显示,92%以上的学生认可微项目教学方法,在微项目学习中,学生具有更多的主动权,能激励他们探究新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能学到更多知识;74.3%的学生认为微项目教学是否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感觉学习更有目标;87.2%学生的认为提高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充满乐趣。

3.从教师的亲身感受来分析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后,我们教师进行了多次交流总结,认为微项目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能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达到教学目标。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微项目的练习能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而且记忆深刻[4]。另外,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善,上课迟到、早退、玩游戏、睡觉的现象减少了,每个小组都积极争第一,都想得到教师与其他小组的称赞,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也很活跃。还有更为重要的是,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学起来轻松了,在与同学们协作完成微项目时,很快就掌握了知识内容,不再是单打独斗,独自摸索而没有成效。

五、结束语

高职教育是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目标,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微项目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微项目小而全,并结合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发现新知识,为学生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微项目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改善了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学生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微项目的学习当中,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同时也可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当然教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扩展其内涵、变化其形式、严密其环节。

参考文献

[1] 谷岩,宋文,刘敏华,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08):52-54.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 樊晓卿,刘常炜.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5,(03):21-22.

[4] 鲁立,刘桢.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5,(09):92-94.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4BZY010,主持人)

4.计算机教育论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篇四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5-31 9:21:22 点击:4 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增加,以及我国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我国的高等院校进行学习,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来华留学生总数增加35719人,同比增长12.21%,面对如此庞大、如此特殊的群体,如何保证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满足留学生的就业需求,以及如何适应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所带来的摩擦和碰撞,这些将是我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所瞩目的焦点,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着力解决的问题。

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学位留学生的计算基础课程始于2008年,授课对象为全校的学位留学生,我校招收的学位留学生的主要来源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地区,还有少部分来自俄罗斯,通过八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了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语言沟通障碍来我国高等院校学习专业课的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如俄罗斯、印度、伊朗、韩国、还有一部分来自南非、肯尼亚等非洲国家。有些留学生来自官方语言是英语的国家,从小具有良好的英语环境,而有些留学生来自的国家的第二语言是英语,存在一定的方言和俚语,还有些留学生来自汉字文化圈的亚洲,他们的英语基础薄弱,授课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由于从小受到的教育环境、地理位置、经济水平以及个人重视程度的不同,授课教师的口语水平也不尽相同,相对来说,文科类的授课教师的口语水平要比理工科的英语水平更好一些,年轻教师要比老教师好一些等等,这样和留学生沟通以及授课就存在了一些问题。

(二)留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留学生所在的国家的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教育体制的不同,导致留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尽相同。只有少数留学生能够熟练地利用计算机来辅助专业课的学习,大部分留学生只是单纯地使用过计算机而已,还有一部分留学生几乎没碰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认识处于空白阶段。面对不同层次的留学生,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必然会造成基础好的留学生时间充裕、精力旺盛,所学内容不够,而基础弱的留学生跟不上进度,从而使留学生丧失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三)教学形式单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不同于高数、大物等传统学科,计算机基础课的软件平台不断地更新,新技术、新知识年年更新换代,该课程承载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容量也越来越大,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同时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目前,计算机基础已经融入了许多其它专业课的基础教学中,成为其它专业课的重要工具,若没有打好基础,很难轻松解决专业问题。另外,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感觉比较枯燥无味,与实际联系不密切,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而同时我国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这种授课模式有利于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但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受留学生欢迎。

(四)考试制度死板我国高等教育的考核制度大多以试卷成绩定夺,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仅凭一张试卷或一次操作的考核是不能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留学生比较排斥。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应改变这种仅凭一次试卷定夺留学生成绩的考核模式。

国外高校考试多为评价式的考核,大多以写论文的形式,以此对学生进行考核。由于他们对定理和公式不严格要求死记硬背,因此作弊情况非常少见,学生能够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国外的考核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二、留学生自身的特点我国高等院校的留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他们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宗教信仰不同他们的生活、学习深受文化背景和民族的宗教信仰影响。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尊重留学生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同时,教育工作者需要熟悉这些国家的文化特点,将它们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氛围,不要让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有所碰撞和摩擦。

(二)数学知识薄弱他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所应用的数学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这是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所决定的,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他们的表现欲、实践能力强,社会知识丰富。

(三)学习目的明确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求知目的非常明确,知道什么是他们想学的,什么是他们想要的,对待学习的态度务实,一旦达不到自己的需求,会主动和教师沟通、解决,甚至提出异议。

(四)团队合作精神留学生在团队合作上有着突出的表现,这是由他们所受的基础教育环境影响。国外的留学生在受基础教育时,往往会根据个人兴趣加入一个或多个团队组织,使得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五)自由散漫留学生的行为过于自由化,表现在教学上,就是自由散漫,自制能力差,会迟到、缺课,只有当授课内容真正吸引他们的时候,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他们才会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

三、教学策略结合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身独特的特点,提出了以下的教学策略:(一)克服语言障碍计算机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全英语教学模式,采用的是英文教材、英文课件和英文实验平台。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随时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课下走进留学生的生活,多交流、多沟通,为留学生的学习扫除语言障碍。

同时,我校为了提高授课教师的口语水平,每年都会举办口语培训班,同时为授课教师提供去其他高校进行进修的机会,通过这样的举措大大提高了授课教师的口语水平,让我们授课教师敢于说、乐于说,为留学生的授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设立免修制度,分层次、分类别教学首先,为了给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我们应该提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免修机会。留学生新生入学时提供一次考试的机会,成绩优秀的留学生可以自己申请免修课程。这一举措为计算机基础好的留学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也激励了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其自学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为了适应不同专业的留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能力的不同需求,我们应该在授课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因材施教、统筹兼顾的教学方案,开展分类教学。其教学内容应该针对特定的专业领域有所区别,切实改变不管文科还是理工科都开设一门课程,讲授相同内容的状态,应该使留学生的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为后续的专业课服务,以此来提高留学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实现本专业领域的应用和创新。

最后,对于基础比较好、精力比较充沛、学习刻苦、认真的留学生,除了安排少量的基础性实验和适量的设计性实验外,还要多安排一些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内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课堂教学改革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地激发留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其中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让留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善于联系实际,同时要有意识地将最新的学科前沿内容引入到教学中,将课程中所涉及的计算机原理与实际应用进行类比等等这样一系列手段来激发留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让人认识一种事物,所运用的方式不同,所需的时间也不尽相同。用语言描述比用观看实物或图形要多用一倍以上的时间,自己通过不同途径主动获取的知识要比别人讲授被动的获取知识花费的时间要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加强直观教学,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启发学生思考,诱导丰富的形象思维。国内的授课方式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而国外授课往往是“启发式”的授课形式。为了更好地和国际接轨,使得我国的留学生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我们在给留学生授课时,应采用这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结合理论进行总结的授课模式。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留学生的行为过于自由化,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他们思维活跃,遇到自己不理解,或者有疑问的地方会随时打断教师的授课,提出自己的质疑。利用这一自身特点,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氛围,让留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授课中,唤起留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力。同时,针对留学生群体有着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一特点,在授课过程中部分章节内容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演讲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就改变了主动教被动学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互动学习,教与学融为一体,极大地调动了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记忆,加快了学习的步伐。运用互动讨论式教学,增强了留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其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给学位留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我们有相应配套的教学网站,教学网站资源极其丰富,在网站上,配有教学辅助资源和软件教学。授课教师可以在教学网站布置实验任务,留学生可以在教学网站上和授课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问题。留学生们在校园网上可以阅读和下载有关教材的多媒体课件、实验的电子文档、电子教案等,同时,还可以进行在线测试。

(四)考核制度改革考试作为检查和评判留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被广泛采用。但是随着高校办学方针政策的改变,在留学生人数成倍增加的情况下,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了一些弊端。在考试、考核上,我国高等院校留学生的考核制度应该打破传统的期末考试方法,即仅凭一张试卷的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能力,这是不公平、不合理的。我们需要制订合理的考核方案,吸取国外的授课理念,把评判标准重点放在留学生平时的讨论课、演讲等形式上面,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测试,以此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避免留学生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等现象,使得留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应该开展多元化的弹性考核。我们的教学考核既要重视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又要关注留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方向进行多元化的弹性考核。除了开展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结果性评测,还应针对留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讨论、演讲等等过程性评测,从而使留学生的考核更加公平、公正。多元化的弹性考核,可以使留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留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进而从总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国际声誉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学习的专业也从单一的汉语专业扩展到了各种学科。为了提高留学生的培养质量,我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作为留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一线的授课教师,回顾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深深感到计算机基础课的授课情况直接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如何更好地贯彻计算机教育理念,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增强留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和应用能力,成为本课程最为关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5.计算机教育论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篇五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涉及面广、内容抽象,对学生先修课程有一定要求,且理论性强,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定义和协议,学生总体感觉所学内容抽象、空洞,加之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因此,如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就成为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09年底,该门课程成功申请了院级精品课程,经过近2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形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组建网络的能力、基本的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能力、虚拟局域网的划分能力、网络协议配置能力、网络的应用能力、操作系统的运用能力、一般故障检测与排除能力、网络的管理能力等。通过教学实践,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能够:

1、认识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类、应用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2、熟悉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各层的基本协议、原理和方法。

3、使用网络:熟练使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了解各种应用协议的原理。

4、配置网络:掌握组建局域网的方法和步骤,了解一般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5、管理网络:能够使用基本命令和常用工具软件管理网络。

三、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课堂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进行电子课件、动画演示、教学素材资源库及多媒体视频展示等,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学生动具体,信息量大,使学生能够直观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容量大、直观,学习兴趣浓厚,实际操作机会多,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达到了形象直观的效果。

2、项目作业法。即教师给出企业网络系统建设设计方案,或将已有网络系统运行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自学指导法。自学指导法是我院的教学特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和实践,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该方法主要指学生在课外自学过程中,教师布置学习要点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每组4~6人,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资料,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开展某个专题的自主性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学生互评,老师进行适当点评。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相互协作的团队作用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4、任务驱动法。无论是理论知识教学还是实践操作教学,均渗透示例、任务驱 动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分组实践,共同讨论,集“教、学、做”为一体,教学效果更为突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我们对连续2届100多学生开展了“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按照“必需、够用”为度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打破班级整体概念,将学生分为4~6人的学习

小组,以4台二三层交换机、4台路由器为硬件基础,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实现工程项目,从独立分项的技术实践向综合性的工程实践跃进。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自己带着任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加明确工作过程中对应的工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从而深化了教学的综合效应,较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未来工作岗位间的对接。

5、因材施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因材施教”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提出和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

这一教学模式已显现其教学效果,不少学生脱颖而出,成为老师教学与工作的好帮手,他们对中间层学生的学习也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手段

1、应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我们制作了一整套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完美融和,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容形象逼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教学内容,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有趣。

2、运用开放式实践教学,增强学习效果。网络技术实训中心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

实训中心拥有48台连成高速局域网的计算机(包括 Window 2003、Linux操作系统平台并与校园网相连,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进行网络实验的基本资源。整个实训中心分为8组,每组6台计算机(包括4台二三层交换机和4台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学生在以网络设备动手实现或操作为主的同时,依托校园网,利用资源共享、网络技术实训中心完成实训项目,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内容。

3、建立网络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促进自主学习。我们突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限制,建立了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的内容。

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在网络教学资源网站上建立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视频、演示、习题、实训指导书、参考资料、网上论坛、在线单元测试等内容,向学生免费开放,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提高,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网上教学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能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学习。

4、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网络认证考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为了让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在网络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把握和跟踪网络新技术和方向。一方面,对于经典的网络理论和知识点,必须让学生掌握;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网络工程师考试。从最近两年学生的考试结果看,通过网络工程师考试的学生比例逐渐增加,学生学习网络的兴趣日益浓厚,而且,通过资格考试的学生中,毕业后进入著名IT企业的机会很大。

五、考核方式

考核并不是讲授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但我们需要利用考核来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既能促进学生在平时认真学习,也可引导他们系统地且有重点地复习总结所学课程内容,巩固已学知识。因此,考核方式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一种好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更有利于对教学效果进行公正的评价。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做出了较大力度的改革,强调学生工作过程的考核,对学生学习和工作过程实行全方位绩效考核,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其次,开课时公布课程考核办法,避免学生平时不学,期末突击,为考试而学;再次,要把学生能力、素质考核在内,比如考核学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项目任务的完成进度和数量、项目成果和完

成质量、课后习题的解答能力、工作纪律执行情况、工作场所制度遵守情况、工作态度等方面,以防止死记硬背甚至投机取巧等为考试而考试的不良倾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具体考核成绩构成为:“知识考核占40%,主要是基本理论储备,培养职业人的理论素养;实训过程考核占40%,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创新能力、实验报告;平时作业及表现占20%,包括课上回答问题、课后作业、课后思考题、出勤率。”

六、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是教高于学,学是无条件地服从教;实行教学改革,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服务。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动与学生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思考,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的理解和兴趣。

6.计算机教育论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篇六

摘要:在以互联网技术为时代背景下的今天,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则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体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意义与价值,并能够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更加有效地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则变得至关重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也给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由此,该文从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展开了针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希望能够有助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近几年来,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变得越来越普遍起来,而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下,则对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内容,面对着新的发展格局,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这样就会对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带来极大的影响。为此,只有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和创新,才能促使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进而为我国科技化人才队伍建设奠定更加驾驶的保障。

1.当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要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根本出发点,而根据对目前我国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情况的了解,有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也成了我国计算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的阻碍。只有认清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与弊端,才能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改革提供更加明确的参考意见。下面将对我国当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1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资料显示,目前最为流行的网络协议是TCP/IP,而着眼于实际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学内容始终是围绕OSI/RM的七层协议进行展开的,那么无论是从理论知识还是计算机网络应用角度,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都与实际相违背,这样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发展战略就会与社会需求形成极大的反差,不但起不到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作用,而且也会给计算机网络事业发展与建设造成极大的干扰。此外,作为新型应用技术,其与通信技术有着紧密联系,在新技术不断开发与涌现的情况下,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讲新技术、新理念体现出来,那么就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产生极大的冲击。

1.2教学观念老化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具有综合性、实时性以及层次性等特点,通过与通信技术间的融合和转化,进而构成一个独立的技术体系。与计算机相比,计算机网络更加具体化、抽象化、系统化,要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优越性,就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而才能让同学们充分地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重要作用与效能。但是在实际计算机网络看出课程教学过程中,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方式来对计算机网络知识进行灌输,这样不仅会使计算机网络内容在传递的过程中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也限制了学生们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那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同时教学方法也很不近人意,传统的板书只适用于一些基础性学科。面对计算机网络这种理论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板书只能增重同学们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致使同学们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产生厌烦、麻痹的心理,由此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的阻力。通过观察,尽管PPT教学形式已经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得以运用,但是呈现的仍然是一种被动的局面,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兴趣,那么主动学习意识也无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得以发挥,最终教学效果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1.3教学内容落后

计算机网络发展非常迅速,在短短的几年就建立了庞大的结构体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关注。良好的发展形势促使着一些新技术也随之运用而生,而一些新技术被大家所了解和熟悉往往需要一定的过程,加上课程教学需要印刷、出版等复杂环节的参与,致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知识体系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迟滞性,从而对教学水平提升造成很大的干扰。比如说在101吉比特以太网已经广泛运用时,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讲述却是千兆以太网的内容,这样就是教学内容与实际发展严重不符的表现;再如,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材中所描述的网络类型一般包括三种形式,分别为WAN、LAN以及MAN,而现实情况下,存储区域网络已经在社会中流传开来,简称SAN,这就说明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网络发展产生了差距。

1.4缺乏试验教学

针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殊性,为了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必须加以试验教学加以辅助,通过实验教学既能加深同学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同学们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强化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但是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并没有设置试验教学环节,忽视了试验教学的重要位置与作用,即使设置了试验环节,也存在很多形式化,包括试验设备不完善、教师试验经验不足、试验过程草率等,导致试验教学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久而久之也??影响到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得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目前各高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开展显现出了许多缺陷,这样不仅会阻碍计算机网络发展速度,而且也会影响到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所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想的提出和渗透已经成为了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特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关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够基于大家参考。

2.1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教学内容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思想,也是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把握住计算机网络发展动向,跟随计算机网络发展步伐,及时将新技术、新理论添加到计算机网络集成课程当中,才能确保教学内容具有实时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由此也为计算机网络教学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关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大致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2.1.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以技术性培养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既要保证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知识传播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更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对理论知识加以验证和巩固,进而加深学生们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运用,以便为日后课程更好的探索和认知提供有力保障。所以,建议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理论教学,主要有Windows 2000 Sever、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安全、Internet应用基础等与计算机网路相关的基础性知识;二是实践教学,属于实操环节,具体教学内容包括DHCP/FTP/Web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非屏蔽双绞线的制作与连接、用户设置等一切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有关联的实训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改革思想,例如,在介绍网络体系结构的同时,就将各层用到的协议及相关联网设备(网卡、HUB、交换机、路由器等)一同介绍,而不是像某些教材那样分章单独介绍。此外,我们还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比如说,在教学中增加了10吉比特以太网、子网掩码和子网划分的内容。

2.1.2注重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的培养

根据对我国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是改革的关键性内容,尤其是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这样的技术性学科来说,一定要突出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这两大教学思想,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发展能力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开拓。经过对目前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实施情况的了解,Windows 2000Sever相关内容涉及较为广泛,那么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就要着重Windows 2000 Sever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探讨,加大实操任务量,确保学生们能够准确掌握Windows 2000 Sever理论,并能够熟练对其进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此来适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态势,更好地为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奠定基础。

2.2教材改革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材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必备条件,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作用发挥有着紧密联系。事实表明,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教材并不完全适合所有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体制,这也就致使教学效果差异性现象的产生。为了尽可能为学们学习提供适宜的教材,首先就要从实际出发,在考察计算机网络最新发展状况之后,再确定教材的大体框架;其次,要采取扬长避短的教学方式,对教材进行设置和安排,满足最优化的编写目标;最后,教材编写需要更多融入较深的鸡血经验,结合自己院校专业发展状况,以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进而编写出适合本校专业发展和建设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相关教学教材和书籍。

2.3教学方法改革

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专业发展,提倡个性化学习,讨论式探索,主导性建设,?⒀?生变为了专业建设主体,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以兴趣培养和能力培养为整体思路,打造新时代下思维活跃、能力高超的高素质型人才。而教学方法作为改革思想的先决条件,其运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广泛性将会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现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在教学工作实行时,要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元化,加强开放式教学观念,积极与科学技术相结合,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或是方式加以辅助,比如网上教学、微课堂、多媒体教学、网络咨询等,在为同学们充分营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学习氛围和环境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循序渐进地得到了渗透和发展。

对于那些理论概念,也尽量通过实际操作或例题来进行说明,使学生通过观察命令执行结果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解网卡的MAc地址时,给出操作命令ipconfiglall,让学生了解本机网卡的MAC地址;在介绍地址解析协议ARP时,给出可获知本机ARP缓存表内容的操作命令arp-a,让学生观察一一对应的IP地址与MAc地址。

3.结束语

7.计算机教育论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篇七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的网络基础专业课程大体是以Andrew S.Tanenbaum编著的计算机网络 (第4版) (中文版) 或者谢希仁编著的计算机网络 (第五版) 为参考教材进行讲解的。教材的编排方式是按照OSI参考模型进行讲解的, 理论性较强, 可操作性较弱, 难以适应高职应用性人才的需求[1]。目前在学时分配上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较小, 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主要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 这样的实验内容设置难以锻炼学生初步的网络组建能力。而且大多院校仍然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 学生课后难以进行学习和测验, 考核方式仍以笔试为主, 难以全面的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因此, 当前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课程内容难以适应高职院校教学要求;2) 实用性差, 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3)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落后, 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因此, 我们迫切需要对网络基础课程进行重新建设, 改革教学内容,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2 课程改革的方法及措施

2.1 改革总体思路

在课程改革中, 不仅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教学方法也要同时进行改革。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为:

1) 课程内容与国际水平接轨

通过与思科 (Cisco) 等世界级龙头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消化和吸收他们的CCNA职业培训课程, 并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融入到我院的课程体系中, 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 课程实践采用业界领先工具

建立了思科网络技术实验室, 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使用抓包工具Wire Shark查看和分析数据包, 使用网络仿真工具Packet Tracer创建网络拓扑, 利用思科路由器交换机进行局域网的组建。

3) 课程教学和考核使用E_learning教学平台

使用思科公司E_learning学习平台, 任何学生 (Anyone) 在任何时候 (Anytime) 、任何地方 (Anywhere) 都能远程登录到功能强大学习平台上进行课程学习和测验, 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率。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实践环节+E_learning学习平台的在线测试的考核方法, 考核更加全面。

2.2 改革具体措施

2.2.1 调整教学内容

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 我们坚持了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 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面向IT职业, 突出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同时结合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以及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基于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实际岗位职业能力所需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对应的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这些学习任务,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模式[2], 采用分阶段、层次化的渐进模式进行训练, 使学生充分体验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 突出相关课程的综合能力训练, 职业能力培养, 以达到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一是压缩了OSI参考模型的内容, 增加了实际运用的TCP/IP模型的内容;二是增加了局域网组建与维护部分的内容, 让学生具备初步的网络组建与维护能力, 并为后续的路由交换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增加了网络设备认知和简单配置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明确路由器、交换机所在的层次,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结合起来, 更好地理解参考模型的内容。

2.2.2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传统课程的理论性过强, 不注重实践环节, 教学和考核方法落后等问题, 我们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标准。我们力争达到以网络专业的工作过程需要什么为指导, 工作中使用什么, 我们就讲什么, 就去做什么实验;当前的需求热点是什么, 我们就讲什么, 就去做什么实验。通过课程重新建设, 使此课程的实验课程达到总课时的一半以上。

在本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上, 我们根据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采用模块化结构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共划分了六个技能模块, 在每个技能模块内又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设置了若干个技能训练项目[3]。通过使用思科公司提供的高仿真软件Packet tracer和实际网络设备相结合的方法,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组建网络能力。六个技能模块如表1所示。

2.2.3 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针对高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就业岗位要求[4], 总结多年教学成果和经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深化, 主要的教学方法如下。

1) 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

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任务驱动的项目为中心, 以老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培养学生实际技能为中心, 项目引导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中,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潜能。

2) 案例实践教学法

根据课程内容的规划, 每部分教学内容都是以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网络应用为背景的。提出需求, 设立以案例形式的项目;引导学生预查相关资料提出解决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同时, 以类似的案例作为学生的作业,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做合一”教学法

以项目为导向,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全程实训室教学, 将课堂搬到了实训室, 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划分, 将“教”、“学”、“做”相结合,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了讲练结合, 学做合一。

4) 企业仿真教学法

根据实际企业网络相关工作各阶段的内容提出需求, 采用思科公司提供的高仿真软件Packet tracer为工具, 先请学生自己提供解决方案, 再由企业资深工程师提供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既体现教学工具全仿真, 又能体现实际工作中的全仿真, 从而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与实际工作的全结合。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培养与锻炼。

2.2.4 改革考核方式

在课程考核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构成, 在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还结合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在线考试, 形成双证式考核。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项目成绩和期末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表现、作业文档成绩, 项目成绩包括任务完成情况、组织情况、实施情况成绩, 期末成绩包括理论笔试成绩和操作成绩。三部分成绩的组成比例为:30%、40%、30%。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在线测试则由学生在课余时间按照教师指定的考试时间进行单元和测试Final在线测试。

3 结束语

针对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方案, 在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案, 调整了教学内容, 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改革了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从而使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工作过程,E-learning

参考文献

[1]王姝.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45-47.

[2]刘万辉, 宋桂岭.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0 (2) :12-16.

[3]李京文, 姚成.目标导向情境教学模式 (GBS) 架起了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改革探索[J].滁州学院学报, 2009 (4) :100-103.

8.计算机教育论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篇八

关键字:成人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成人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习者了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微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及进一步自学类似课程的方法。该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的技能和自学类似课程能力。它主要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介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文字和数据信息处理技术、演示文稿设计及计算机网络和一些工具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成人学生的学习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支持服务系统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服务,在接受一定的面授辅导的前提下,自主完成学业。因此,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学生完成成人学习的必备技术之一,是学生发展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1.基于专业的课程教学是成人教育的立足点

(1)迎合成人教育对象的学习特点.

成人教育课程教学对象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成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明显的职业经历和专业特色,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比全日制学生更中成熟,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因年龄、智力、原有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业务能力、所学专业、学习时间和学习目标等不同,他们对课程教学也提也了不同的要求。

(2)符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点。

成人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点就是“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为目标,以适合从业人员学习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为内容,以整合优化的学习资源为基础,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以严格而有弹性的过程管理为保障,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围绕这一要点,课程教学也应当充分体现从业人员学习需求及专业特色。

(3)切合成人教育“学导结合教学模式”。

成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教学模式,回顾几年来成人教育试点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始终围绕着一个基本的目标“如何处理好远程开放教育中学与导的关系”进行着,各级地方成人和各学科专业的老师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式,但这些模式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个共同的基础就是“学导结合教学模式”,其要点是“学习者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师基于教学设计进行多种方式的引导与辅导,学校通过支持服务系统全程提供学习支持服务”。这个教学模式改变了单向传输、封闭面授为主的传统模式,具有二个基本特征:第一,自主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辅导要服从、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二,针对性,强调教学活动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力特点、生活角色多元的特点来进行,强调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强调突出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互动。

(4)突显成人教育教育目标。

成人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而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管理第一线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研究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市场实际相结合,以培养出具备独立性、创造性和综合职业能力,能立即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用人单位对员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成人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适应岗位要求,能够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使得成人学生利用最短时间,学到最实用的东西,解决最实际的问题。

2.基于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与思考

(1)教师层面上。

教学过程是一个行动的过程,是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将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内在课程目标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课程设计者之间互相理解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文本和课程资源进行理解、对知识进行呈现、展开、流动和生成的过程,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在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专业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抓住面授导学机会,以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特色为基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构建适合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①以学生专业知识、专业需求为背景,制定教学计划。随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 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位置得到了认可,但从操作层面上来讲,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实践者。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中,大部分是因工作需要而选择与自己工作相对口的专业。因此教师在接手某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前,可以通过研究任教专业课程结构、专业培养方向了解专业的大概情况;在学生报名时,教师可以通过下发计算机应用情况调查表和学生谈话等方式进行相互沟通,了解学生工作岗位中对计算机应用需求的大概方向,征询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具体要求,为制定专业化的教学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设计专业化教学案例。成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紧紧围绕成人学习这一特点。成人学习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工作和职业需要,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设计能够吸引学生,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为此,因从下以几个方面入手:

收集专业问题。问题首先要来自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只有具有专业工作经验的学生才能更加体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具体工作的作用,才能提出具有专业见解的问题。在收集问题时,尽可能的选择不同年级相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求,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和企事业单位领导沟通,了解单位对该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

设计专业问题。在收集大量学生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自己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地全面了解,设计出知识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例如文秘专业如何要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工具、如何制作生动的会议演示文稿,会计专业如何熟练使用图表处理工具、教育专业如何应用表格工具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等等。

解决问题。在收集、设计专业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并对学生提出新的专业性问题,启发学生灵活应用计算机解决更多的专业问题,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达到“学一会三”的效果。

设计专业化教学案例。在以上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标为方向,从问题描述入手,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提出科学的问题解决办法,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

(2)教学内容层面上。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专业化是教学专业化的根本保障,也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在充分征求教师、学生、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能力和专业特点出发,按照不同专业进行设计与规划。

当然,课程内容专业化教学并不是指每个专业从头到尾都要学习不同的内容、掌握不同的技能,而是在和专业方向密切相关模块中,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区别。它不是对以往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原有实践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根据成人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及各专业的特点,在课程教学过程,可以将各个专业都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模块,比如网络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可以设置专业模块。

(3)从评价层面上。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专业化的理念,在评价过程中也应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在评价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灵活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评价。对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可以利用模拟考试系统进行测评,对于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完成教师预设问题的途径进行简单评价,但主要以学生自评为主。

专业化教学是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专业特色结合起来的,是将理论融合入具体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更易理解教学内容、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基于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一方面,能够将所学新知识和技能蕴涵在“专业技能”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在一次次成功中找到自信,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化教学,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的参与,是带着问题来学习,是带着答案去工作,为其主动探索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钟山,黄美发,匡兵.成人高教育《计算机基础》教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月.

[3]张瑞芳.简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J].成人教育,2006年10月,第237期.

[4]林冬梅.关于成人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J].专业教学研究,2007.6.

[5]鲁美秀.浅析成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教学[J].中国教育下旬刊,2007年8月.

上一篇:罗兰《秋颂》阅读答案下一篇:党的纯洁性教育自我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