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在课程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选择论文(共10篇)
1.分析在课程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选择论文 篇一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中的应用
王伊蕾,李涛
(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数据库教学的现状,分析了传统数据库教学模式的几点不足。笔者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包括前导式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法的课堂教学、课程内和课程间知识点的整合以及由教师引导的创新型学习方法。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前导式案例教学;头脑风暴;创新型学习
作者简介:王伊蕾(1979-),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网络工程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
一、前言
《数据库系统原理》是本科计算机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或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数据库管理能力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本文提出的新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原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多年的《数据库系统原理》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从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法、知识点整合、教师引导创新型学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数据库教学现状与不足
笔者总结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得出几点传统教学的不足。
1.课程理论教学方面,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项目实战背景,在学习理论时普遍感觉概念抽象、难于理解。例如学生无法真正体会E-R图的作用,不知道如何建立若干关系,为什么这样建立关系。在后半程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仅仅掌握几个孤立的知识点,例如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建立审计机制,如何使用并行控制机制等,不会设计和评价具体的数据库系统,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另外理论学习的过程枯燥乏味,加之学生无法体会理论的用处,从而使得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2.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目前关于数据库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学生把课本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输入验证,因此实验失去了本来的作用,而实验内容也因为缺乏创新,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失去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辅助作用。
3. 课程设计环节的用意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将《数据库系统原理》的前序课程《数据结构》和后续课程《软件工程》融汇贯通,使学生了解学习数据库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环节基本无法执行,数据结构中的上机编程使用的是C或者C++,而软件工程所做的项目大多是B/S模式,需要使用的语言是ASP或JSP,数据库中的SQL语言需要嵌入ASP或JSP,但不同的宿主语言嵌入SQL的格式不尽相同。因此,学生在学习《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时普遍感觉实际用处不大,缺乏学习兴趣。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对于大学教育而言,积极研究开发研究型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鼓励运用研究型学习的方法,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可行途径之一。
1.前导式案例教学。传统的案例式教学一般是在描述了原理之后,给出有关的典型事例,从而一目了然地帮助学习者建立相关的图式,案例教学法已成为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倡在学习理论之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只有真正经过研究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掌握好、记得牢。本文提出的前导式案例教学在不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将往届学生的成功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接触实实在在的东西,建立数据库的第一印象,让学生观察案例中包括几个表,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建这几个表,建表的依据何在,表中的字段如何安排,如何控制表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当然往届学生的案例可能会有一些缺陷,但是较之设计完整、功能完善的大型系统,这些小系统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演示案例,简单介绍数据结构中的某些算法,例如排序算法、查找算法在案例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数据结构》是《数据库系统原理》的先序课程以及它在整个案例中的作用。然后分模块介绍该案例,并且简单介绍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软件工程》为什么是《数据库系统原理》的后续课程。通过第一次课中的案例引出为什么要学习数据库,学习了数据库能干什么事情,并且把案例中的知识重点分散到各个章节,让学生了解数据库各章节的连贯性,能够全局把握本书的内容,做到有目的地、主动地学习。
2.头脑风暴法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后习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应用多种方法解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历年学生的习题答案和应届学生的答案作对比,看他们掌握到何种层次。最后由教师将所有的答案整理分类,分为正确和错误两大类,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正确作答,另外从理论上分析错误类的问题所在,提示学生以后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然后在上机时为学生演示习题结果,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第三章课后习题四“求没有使用天津供应商生产的红色零件的工程号JNO”为例,正确做法包括用NOT IN引出的嵌套查询、连接查询、两个集合的差操作和EXISTS与IN引出的嵌套查询等几种操作,错误的做法包括“=”的错误使用、JNO选择范围错误、表连接错误和ANY的错误使用等一些错误。头脑风暴法的应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了解到习题的解答不仅有一种方案,可以使学生充分掌握各种SQL语句。
3.课程内和课程间知识点整合。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仅仅单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还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学能力,注意大学期间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数据库的知识点太零散、抽象,不容易掌握,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在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在学生还没有关系的概念及内容的时候,就显得抽象、空洞。又如关系代数和SQL语句都是对关系运算的描述语言,在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如何进行两者之间的转换。通过这样的两个问题来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又如在数据库设计的逻辑结构设计阶段,要使用前面章节的关系理论的知识,来对初步的关系模式进行范式识别、规范化处理,针对设计过程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处理,在强化关系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它的实际应用。
本文提出的知识点整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知识点,加强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另一方面还指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和《操作系统》等多门课程知识点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将其先序和后继课程的知识点贯穿其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不仅这门课程内部有连贯性,整个大学四年的课程都具有连贯性。例如,在课程之间离散数学中的存在量词、全称量词、蕴含都在数据库的元组关系演算中有所体现,而在数据库内部,存在量词、全称量词、蕴含又是SQL语句中EXISTS谓词子查询的基础。教师应该在充分熟悉《数据库系统原理》这门课的同时,也应了解《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和《操作系统》等多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才能做到课程内部和课程之间内容的真正整合。
4.教师引导的创新型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首要在课程实验中逐步培养,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课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跨越,涉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和SQL SERVER 2000的融合问题。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如怎样在VB的环境里访问SQL SERVER的数据库,如何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和查询操作,这是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最基本的问题。对于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有困难的同学,还要结合实验项目,讲解具体的ADO的连接方式、信息的插入、删除、修改以及查询功能的具体实现语句,并按照编程过程一步步演示,这样让学生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实现有直观的实际的理解,逐步为后期课程设计打下动手的基础。
四、结束语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也是为了紧跟数据库的前沿技术,积极跟踪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来培养管理类人才。本文分析了数据库教学的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课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然后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笔者将这些新的措施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彩平“。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5 ):90-92.
[3]徐一平,李艳丽,董亚凡。案例式教学法在VFP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探索[J].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23):81-83.
[4]谭志敏,郭亮。头脑风暴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注意要点[J].继续教育研究,,(05):142-144.
[5]万常选,吴京慧,廖国琼,等。数据库系列课程中创新性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人才培养,2009,(15):13-22.
2.分析在课程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选择论文 篇二
《统计学》是高校经管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但经常听到学生有这样反应:学了很多统计学理论和知识,不知道如何应用。所以如何使学生将统计学知识和实际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并找到合适方法有效地解决,是经管专业统计学授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在经管专业有必要开设一门专门的《数据分析》课程,可以放在学生学完《统计学》的下一学期连续学习,开课学时可视情定为30到60学时(其中应含60%的实验学时),主要基于MATLAB与案例教学法展开展教学。课程主要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各种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总结,从而增强学生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初步掌握一些数据分析与建模的方法、原理及MATLAB软件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数据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MATLAB与案例教学的应用意义
(一)MATLAB软件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MATLAB有强大的工程应用工具箱,目前其在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中有较好的应用。但在经管类专业本科生中应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经常认为MATLAB软件需要编程,不适合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应用。其实,MATLAB有强大的统计工具箱、最优化工具箱以及大量的函数,通过上机实验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并可培养其动手和科研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
案例教学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连接统计理论和实践,重点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
三、MATLAB与案例教学的应用方法
(一)案例引入
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查找2103年我国大陆城镇居民31个省信息消费支出、物价指数、受教育水平、信息消费基础设施、网民人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6项指标的统计数据。分析影响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该案例来源于笔者的所承担的科研项目)
(二)案例讲解
该案例已经给出了研究问题及所需数据来源,可在课前提前布置给学生从统计年鉴中搜集相关数据。该案例实际上是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即给出被解释变量,研究若干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程度,进一步还可预测被解释变量的发展水平。
可在上机操作前,讲解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MAT-LAB操作方法。
(三)MATLAB操作
实际操作中MATLAB命令非常简洁,都只需几个命令即可,但是需要学生弄清楚每个命令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
多元回归分析的操作命令如下所示,在每一步后都有注释,可以发现MATLAB实现回归分析非常方便,使用regress命令即可。进一步还可自已编程实现对回归方程显著性进行检验,计算过程有详细注释分别对应回归分析原理中的每一步。
(四)案例讨论
根据上课班级的学生情况,将讨论课分为2个学习小组,按照对MATLAB操作及数据分析原理掌握程度分为:提高组(适当完成MATLAB编程操作)、基本组(不要求MATLAB编程,掌握最基本的MATLAB命令)。讨论可以先在各组内展开,每位学生将自己的程序步骤、计算结果与大家进行讨论。进行而各组间也可展开互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讲评。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带有案例背景上机训练,使学生发现原来学的统计学原理有这么大的实际用处,而且实现并不完全依赖于手工计算,程序非常简洁,这样有助于学生使用数据分析来处理问题的兴趣,进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对在所在单位2011级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该年级学生在第7学期普遍增设了该课程),共有502篇本科学位论文,其中除去纯理论研究、开发软件的毕业论文56篇,其余446篇中有285篇或多或少有使用MATLAB进行过数据分析处理,占到63.9%。而其中有数据分析结果的论文的评语均为良好以上。
摘要:首先分析了目前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出开设一门专门的《数据分析》课程的对策建议。讨论了该课程开设的性质、意义,并说明了在课程教学中引入MATLAB软件与案例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MATLAB,案例教学,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柏年,吴礼斌.MATLAB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机械出版社,2012.
[2]张明,王文文.Matlab在经管类运筹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2(7),81-82.
[3]张圣勤.MATLAB 7.0实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分析在课程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选择论文 篇三
【关键词】启发式 数据库技术应用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52-01
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是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延伸,通过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讲授,学生已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数据库技术应用这门课更注重的是学生掌握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的能力,传统的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偏重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是被动的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差等弊端。为此,在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中,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数据库应用技术的理论课和实验课进行改革和探索。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1]。
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新知识,而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事实、例证等,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让学生自己获得新知识。
二、启发式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
1.提问式启发方式
提问启发式顾名思义是通过提问加深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经过思考,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出并讲解所教课程知识点内容和相关单元操作过程的解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下面以SQL中的查询为例,讲述启发式思维的教学过程。如查询选修了2号课程的学生的姓名[2],在第一次讲授此内容时,讲解的顺序是先嵌套查询定义,然后写出此查询的sql语句,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no in(select sno from sc where cno=2);学生的反应都觉得嵌套查询不重要,因为此查询可以用连接查询来实现,如上例可以用sql语句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no=sc.sno and cno=2;来实现。从这件事后每次再讲到这个内容,就引导学生,要实现这个查询,大家能想到如何实现么?留一些时间给学生,通过以前学的知识学生能写出通过连接查询得到此结果,这样做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引入要学的嵌套式查询同样也可以实现此查询,还针对具体的例子讲解嵌套查询在查询效率上优于连接查询。
2.追问启发方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或不正确时,教师不予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进一步追问,使学生在追问下,保持独立思考,自觉纠正缺点或错误,探求出正确答案,这称为追问启发式。
例如教师在讲解oracle的PL/SQL语言时,会提问我们以前在数据库原理中学习过SQL语言,这种语言都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通过此语言能否完成逻辑判断、循环等操作?即如果想在数据中完成这样的操作,更新员工表中的工资,如果员工的职位为店员,则工资更新为原工资的110%,如果为店长,更新其工资为原工资的120%,用SQL语句能否完成此操作?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巩固了以前学的知识,同时引出新的学习内容PL/SQL的概念:PL/SQL也是一种程序语言,叫做过程化SQL语言(Procedural Language/SQL)。PL/SQL是Oracle数据库对SQL语句的扩展[2]。在普通SQL语句的使用上增加了编程语言的特点,所以PL/SQL把数据操作和查询语句组织在PL/SQL代码的过程性单元中,通过逻辑判断、循环等操作实现复杂的功能或者计算。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入新的内容。通过提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启发式教学在《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中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课程的特点,适当地使用启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握启发的时机、要使用恰当的引导方式才能更有利于教学。
(1)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把握时机
在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矛盾,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动作用,并给指明学习的方向,传授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以促使他们按照预期的教学目的进行转化。启发式教学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要注意把握启发的时机,不要过早,如果过早了,学生的思考还没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就已经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可能没有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要根据学生思维的高度,要做到适时。
(2)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引导要恰当
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中有点知识内容有些内容看似没有关联性,其实内部是有关联性的,恰当地引导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在讲Oracle中的异常时,我们会讲到异常分为系统异常,和自定义异常。系统异常又分为系统预定义异常和非预定义异常,通常学生通常不会将这三类异常联系起来,这就需要老师恰当的引导。我们通常这样向学生讲述,Oracle中,系统给分配了异常号的异常统称为系统异常,在系统异常中给异常起了名字的叫系统预定义异常,系统异常中的非预定义异常就是没有给起异常名的异常[2],我们能不能给这类异常起个名?通常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答案是可以的我们看看如何实现,起了名的系统异常就成为什么异常?引入系统异常中非预定义异常向预定义异常的转换。理解了上述内容,那自定义异常能否转化为系统的非预定义异常呢,进而转化成预定义异常呢?答案也是可以的,自定义异常没有异常号,我们给他分一个异常号,这个异常就变成了系统的非预定义异常,再给它一个异常名,就变成的了系统的预定义异常,通过这样的引导后,有了前面的知识做铺垫,学生对异常的理解就比较透彻。
三、结语
实施启发式教学,首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学的关键是发挥学生主体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重视互动性,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时机,要有恰当的引导,这样才能更好的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提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郭方玲,吉海玲. 启发式教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
4.分析在课程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选择论文 篇四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胡南珍
编辑:studa1211
论文关键词:高职 数据库 项目导向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根据数据库及应用课程教学现状和课程特点,在网络环境下选择“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整个教学围绕三个数据库项目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展开,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使学生在项目数据库设计和实现过程中掌握数据库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分支,是数据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几乎所有应用系统都需要数据库的支持。“数据库及应用”课程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习数据库技术的一门职业技术课程,它担负着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数据库管理及维护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得到发展。网络教学以其资源丰富、共享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在数据库及应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数据库及应用课程通常采用“教师讲授——教师操作演示——学生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此教学模式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①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在讲授举例时,是根据所讲的内容来举一些例子,例子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且零乱,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所以,学生不能融会贯通、灵活地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②没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教学中虽然引入了计算机网络,但主要是用于演示型的辅助教学。③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此模式下,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学生只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学生的任务就是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数据库及应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此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收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是以真实的项目作为整个教学的主线,将项目中的典型性工作任务提取出来,将工作任务合理有序化后,对每一项工作任务分析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将理论知识分散到项目的任务中。教师的教学始终围绕着项目展开,以任务为驱动,逐级深化,构成一个由浅入深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体系。学生的知识学习紧扣任务要求,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具体实施
1.项目的选择。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项目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程选择“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和一个自选数据库项目作为教学项目。一个用于教师示范讲解,即示范项目,另一个用于学生实训操作,即实训项目,第三个用于学生实习训练,即实战项目。在选取项目时,主要从这样二个方面考虑:一是所选择的项目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探索空间。二是所选的项目要以学生为本,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贴近实际生活的项目,这样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收,可以减小学生学习的难度和压力。
2.任务的设计。本课程将项目分成4个学习情境,即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实现、数据库应用、数据库管理和维护。每一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独立的工作任务,再将每一个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1)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中应达到的学习标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实施的。所以,在设计任务时要紧扣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达到教学目标。
(2)贴近实际生活。任务的设计应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生活情境来激发兴趣,使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3)精心设计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问题都感兴趣,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留有探索空间。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强调综合性。任务的编排不能仅限于某个知识点,要具有综合性,便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主要知识点要在不同的任务中多次反复出现,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3.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以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在选取课程内容时,实行“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方针,既注意基础理论的讲解,以给后续课程的教学提供便利,同时也重点针对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来合理选取、组织教学内容。
4.教学的组织。本课程所有的教学都安排在一体化实训室进行,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实施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在教学中以真实的数据库项目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课程内容的安排围绕项目中任务的完成而展开。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实施的是示范项目,这是一个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的项目;实训项目安排在示范项目每个学习情境完成后同步实施;实战项目安排在前二个项目学习结束后与数据库应用系统前台实现语言相结合进行实施。具体进行教学组织时,每个任务按照:任务描述-任务分析-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知识小结-拓展思考六步教学法进行实施。
示范项目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数据库项目为主线,以完成项目开发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教师将所要讲解的知识融入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任务完成过程就是工作过程,也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过程。
实训项目以“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项目为主线进行的,实训项目的知识点与示范项目基本对应,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强学生对不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认识与应用能力。
实战项目主要是与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前台语言课程进行整合学习的一个项目(如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整合),具体的项目内容是由学生自主选择,所有的项目规划及工作任务的划分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实战项目主要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的开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5.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程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三结合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个数据库项目因教学目标、教学特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示范项目,主要采用“三结合”教学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边观摩思考,边动手实践——教、学、做一体,学习的过程即是实践的过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融合;实训项目,主要采用引导文教学法。通过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引导文,并采用教师辅导的方式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战项目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将数据库开发项目交给学生,由学生在没有教师辅助、没有现成的参考资料的前提下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和实现。
6.网络平台的利用。教学中,除了可以利用学院图书馆的书籍与资料作为扩充性资料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教学服务。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有效地控制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师进行任务布置、演示;组织分组讨论;学生提交完成的任务等,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使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图、文、声、像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课堂形式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使用网络通信工具。通过电子邮件、QQ等网络通信工具,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
(4)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库。建立一个本课程的网络学习资源库,它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训指导,课程视频动画、疑难问题查询、案例库、试题库和网络课程资料等。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7.教学评价。课程考核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技术知识评价和实践技能评价相结合。知识方面成绩占30%,成绩来自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数据库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技能方面成绩占50%,成绩来自学生平时的上机操作考核和完成实训、实战项目的质量,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方面占20%,成绩来自实训和实战项目的完成情况,主要考查学生数据库设计应用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四、结束语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数据库教学,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数据库项目为导向,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驱动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静.“项目驱动”教学法在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4).http:///
[2]裴大容.高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电脑,2010,(7).http:///
[3]张红.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4,(6).http://
5.分析在课程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选择论文 篇五
一、系统的特点和组成1.系统特点
本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主要有以下特点。
(1)基于Web方式的远程数据查询、上报和管理功能,简单易用、操作方便。
(2)具有满足办学特点的全面教学信息化管理功能。系统包括了学籍管理、教学运行、教材管理、课时核算等四个模块。
(3)较强的数据检索和统计功能。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对教学信息数据进行检索和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
(4)完善、安全的后台数据管理功能。整个系统主要由前台数据检索和后台数据管理组成,前台数据检索需要校本部授权(密码)方可进入,后台数据的管理有较为安全的用户登录设置,使得数据安全可靠。
2.系统组成系统体系结构采用B/S网络计算模式,采用3层体系结构,即包括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和客户浏览器三部分,客户浏览器(UI层)负责与用户交互,接收用户的输入并将服务器端传来的数据呈现给客户。应用服务器负责接收浏览器传来的请求并将请求传给数据库系统,同时将请求处理结果发给浏览器。数据库系统通过ADO操纵数据为事务逻辑层提供数据服务,例如返回数据检索结果等。
本系统主要由前台数据检索和后台数据管理组成,前台主要用来显示系统中的各类信息,通过导航栏可以进入到各子功能模块,并提供方便、强大的检索功能,便于及时找到所需的各类资料,模块之间的关系不是各自分离而是线性连接的,每个模块的功能和任务与其他模块是交叠在一起的,互相为基础,互相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后台管理主要为各校区的教学信息上报处理使用,主要完成信息的维护管理,包括新增数据、修改数据、删除数据等。进入后台,必须输入用户名与密码,需要经过身份认证,并且不同的用户可以分配不同的权限,不同的权根对应其应有的功能,以实现多人分工合作。系统在主菜单中以菜单形式预留后台管理入口,方便数据维护。
二、系统的设计
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四个功能模块来实现的,配合系统登录设置来实现数据修改与检索。具体的设计模块如下:
1.学籍管理
该模块主要负责对学生基本情况的数据进行管理
2.教学运行
该模块主要负责对管理基本概况、教学管理制度、管理机构职能、岗位职责等数据进行管理
3.教材管理
该模块主要负责对使用教材基本情况的数据进行管理
4.课时核算
该模块主要负责对教师上课时间的相关数据进行管理
三、数据库的设计
系统设计中采用面向对象模型来完成关系数据库设计,因为面向对象模型简洁且易于开发,并具有丰富的表达手段。由于系统采用的是基于关系数据库的实现方案,因此本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如何将面向对象模型映射到关系数据库结构并使其结果达到高性能。
系统数据库架构设计是本设计的技术核心,整个数据库中大量的表和视图,例如教师的数据表包含的字段有: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主要任教课程、技能等级证书等信息。
四、系统的安全性研究及解决策略
本系统设计时除考虑了以OSI安全体系结构作为参考,采用了服务器防御系统、检测系统、响应系统、恢复系统和维护系统,保障了服务器的自身及所提供的服务安全问题。同时在应用系统内部程序设计时采用了如下一系列举措,以避免由于应用程序自身不健全带来的安全问题。
1.远距离访问数据的安全隐患
主要解决方法是采用显式提交,数据库服务器在一定时间内如收到提交或回退的操作指令,应向客户端反馈成功信息;如未收到,数据库服务器应根据自身设置的超时判断,主动回退这一事务,并向客户端反馈,让其重新提交;如果回退的信息客户端未收到,用户仍不能知道提交结果,鉴于这种情况,可在客户端设置事务提交标志,收到反馈信息,改变标志;但如果反馈信息丢失,用户又重新提交,服务器就可能收到一个事务的两个提交,这时可以给提交的事务进行编号来解决这一问题。
2.数据库共享的安全隐患
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共享容易带来很大的安全性问题,程序设计时可以采用用户标识和鉴定,系统提供安全授权和检查机制来规定用户权限,严格要求对数据库操作进行显式的事务提交或回退,使用操作日志和审计技术来记录用户行为等方法加以解决。
3.用户角色权限管理中的安全隐患
解决方法是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口令,但用户名和口令不能写在应用程序中,也不能存在数据库中,而是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上同时建立一个存放用户编号ID、用户名、口令、登录时间、权限和用户上网的IP地址,以及用这些参数经过一定算法得到的特别标识字的数据表,用户登录时先往服务器上写入相关数据,经过转换,再写入数据库服务器,避免了用户直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上的口令等数据。
4.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接口的安全隐患
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多级登录办法来解决,数据库管理员可以首先建立一个普通权限的数据库帐号,其中有一条记录,即帐号和密码,称它为第一级数据库帐号,然后再建立应用程序登录权限表和第二级数据库帐号表,通过两级数据库登录和一级系统登录,可以保证应用系统使用数据库的安全。
五、结束语
教学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是人与人、人与部门、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交换、组织、分类、传递及处理,活动的协调,从而达到自动化整体目标的过程。系统着重于提供信息的共享、交换、组织、传递、监控功能,提供协同的工作环境。采用ASP.NET技术,缩短了系统的开发周期,提高了开发者的效率,开发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强大,方便灵活。系统同时考虑了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从多方面对信息系统安全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6.分析在课程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选择论文 篇六
——教学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客观基础,这对通用技术基础课程来说尤为重要。在新课标中,提到了通用技术课程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几年来,在实施课程教学中,我以新的课程理念,重新审视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正确对待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校本教研等多种途径加速自身专业的成长,保证新课程的新教法,提高教学效果。在本文中我主要阐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理解,这是做好本次研究的根本,是理论航标;二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分类,这是后续资源库建设收集整理各类资源的依据。同时,我会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以利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现和利用好已有的的资源和当地的资源,为通用技术教学服务。
一、深入理解通用技术的课程理念
在进行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更深层次理解通用技术的课程理念、内涵,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统一,实现教育观的转变和课程理念的转化,然后在课程实施中积极探索,努力使这些观念转化为实践行为。
1、深刻理解课程理念,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新时期的教师要正确对待传统的教学方法,明确新的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通用技术的过程中,是主动构建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讲授、提问、思考、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等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时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教师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的亲密朋友。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开发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的潜质,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与知识,交流师生感情、体验与感悟,使师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乐,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师生的互动中,教师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使学生表现为自信、大方、思维活跃、进取向上的良好心态。
2、运用新的课程理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在通用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组织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合作小组,选出组长,分工合作,沟通协调。在设计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后,小组合作设计一件相关作品(我校通用技术教室配备的制作工具目前无法满足学生制作的需要,但是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教师鼓励他们课后自行收集材料和工具完成制作),学生可以自由设想、自由发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设计完成后,学生代表上台发言,谈谈设计思路,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共同进步。从去年开始,上级部门下发倡议文件,鼓励学生参与技术创新和发明制作,如果我们能把握好这个契机,鼓励学生参加活动,这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实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
二、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分类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资源不仅存在于课本、学校,同时也存在于家庭、社会,对于如何去开发现有的课程资源,这就有赖于我们教师在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有所作为。首先我们通过向学生调查、专家咨询、查阅图书资料、浏览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有关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这也是我们通用技术科组的重点研究课题。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主要包括传媒资源、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通过开发这些通用技术课程资源,更好地为通用技术教学服务。
1、丰富的传媒资源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中比较抽象或学生缺少生活经验的内容,教师们寻找可以支持教材的资源,利用学校的教师多媒体网络制作室,搜索教学所需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动画资料,挖掘丰富多彩的传媒资源,补充到教学中来,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存入通用技术教学资源数据库。
2、身边的物质资源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技术与设计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才会觉得它并不神秘。于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技术与设计就在身边,我收集了相关教学视频:“呼啦圈”、“拖把”、“晾衣架”等,观看完毕教师指出,这些设计都是缘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你能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吗?为了发挥集体的智慧,创造适合讨论的氛围,教师还事先将学生分成了小组,要求各小组利用讨论,提出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写在纸上,讨论完毕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汇报结果,并于课后交流,比比看哪个小组发现的问题最多、最好。实践证明,视频一播放,一下子把学生吸引过来了,学生很感兴趣。在自由讨论时,气氛也很热烈,大家就生活中的发现将问题一个个提了出来。
3、合理的社会资源
在开发通用技术资源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宁城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构成具有本地乡土气息的通用技术资源。比如:讲到有关建筑设计时,我们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采访、摄影等活动,了解大明塔的设计建筑,然后学生发言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评价。讲到有关流程设计时,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作酿酒、工厂流水线加工等视频,并作为教学资源向广大学生进行了演示,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更深入地理解了流程设计与优化的有关知识及技术革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4、多维的家庭资源
家庭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学生的家长及亲属,学生家长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工作种类也各不相同,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当然,这部分资源的开发目前很不理想,这与地域的限制和家长的认识有关,想要在这一方面取得成绩,我还需要不断努力,任重而道远。
5、已有的教学资源
在我们选用的这本教材中,带有一张教学光碟,里面也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认真浏览,将里面适合我校教学现状的资源整理出来纳入资源库中,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以上是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浏览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好,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分析得出的符合我校教育教学实情和学生情况的教学资源的分类,这五类教学资源并不是毫无交集的,很多是共通的,因此,为了后期研究方便,在上述五个分类的基础上,我本次研究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网上和教学光盘中收集整理出有用的媒体资源,比如说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案例资料等;二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制作,即利用有利条件收集社会资源。最终的研究目标是能够建设出一个适合我校实际和学生情况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
7.分析在课程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选择论文 篇七
一、舞蹈伴奏对于芭蕾舞教学的重要性
(一) 能够发挥出对芭蕾舞基础训练的引导作用。一支完整的芭蕾舞表演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呈现出来的, 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巩固基本功, 只有充分打好基础, 才能真正在表演中将艺术美传达给观众。但芭蕾舞的基础训练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都是较为枯燥和辛苦的, 并且对于许多动作要进行不断的重复,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烦躁感, 这也将影响到训练的实际效果。音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音乐与舞蹈也是相伴而生的两种元素, 在舞蹈的教学中, 正确选用伴奏的音乐不仅能够平复学生烦躁的情绪, 同时也能够通过音乐的节奏与基调, 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舞蹈的节奏与整体感觉, 在音乐的引导下开展基础训练能够收到十分良好的效果。
(二) 是芭蕾舞教学与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人认为钢琴伴奏只要音乐规整、弹奏熟练, 能与动作前后配合上就可以了, 却往往忽略了动作与音乐的内在联系。好的钢琴伴奏应该了解动作训练的动机和目的结构, 方能准确地把握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二、芭蕾舞课程教学中舞蹈伴奏的选择
(一) 节奏与音型的把握。首先在节奏方面, 由于芭蕾舞课程教学中多以基础性训练为主, 针对少量动作单独或组合进行训练时, 应以节奏尽可能简单、明了的乐曲或片段作为伴奏, 这样既能够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又能够避免节奏过于复杂导致学生注意转移到伴奏音乐上去, 从而帮助教学活动有效的开展。其次在音型的选择方面, 伴奏音乐在训练中主要是取代教师的口令, 并引导学生把握动作要领, 因此, 音型的选择应以舞蹈训练的内容作为依据, 尽可能适应练习动作的节奏, 并且要避免过于频繁的变化, 以防止复杂的音型对学生产生干扰, 影响动作训练的效果。
(二) 把上动作的伴奏选择。芭蕾舞训练中针对不同的把上动作所选取的伴奏音乐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实际选择时应根据训练动作的特点合理进行确定。首先是针对部分动作幅度与节奏较为平和的把上动作的训练, 如双手扶把、蹲、 控制等, 应以节奏舒缓、清晰、相对安静的乐曲或片段作为伴奏, 三个动作虽然在伴奏的基本要求上相似, 但由于一些细微的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也应尽量避免伴奏音乐的混用。 其次是针对擦地、小踢腿、大踢腿这几个动作的伴奏选择, 总体来看应以2/4节拍, 节奏鲜明、简短有力但不过于激烈的乐曲作为伴奏, 其中擦地动作伴奏选择要避免柱式或琶音伴奏, 防止产生不稳定感, 小踢腿伴奏节奏以简短干净为主, 大踢腿动作的伴奏选择更注重重拍的强调作用与力量感, 以帮助学生完成标准的踢腿动作。最后是划圈和单踢腿两个动作的伴奏选择, 划圈动作训练时伴奏应确保流畅和较强的旋律性, 并要根据训练动作进行配合, 单踢腿训练时可根据学生舞蹈基础与掌握速度进行适当调整, 教学初期可以使用一些节奏相对舒缓的伴奏音乐, 使学生能够将动作做到位, 随着学习时间的推进可以适当加快音乐的节奏, 并在动作的关键节点予以重音突出, 如带有探戈感觉的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腿伸出和回收的不平均感觉, 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动作要领。
(三) 跳跃动作的伴奏选择。在小跳动作训练时, 一般要选取节奏明快灵活的音乐作为伴奏, 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欢愉的氛围, 大多选用2/4节拍的乐曲, 并会根据小跳动作的差异有所调整。中跳伴奏的选取相对于小跳动作而言, 节奏要更加缓慢, 以此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跳跃时间, 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跳跃感, 所选取的乐曲以3/4节拍为主。大跳动作的伴奏音乐与中跳伴奏音乐在节拍上基本相同, 但由于大跳动作幅度的特点, 更加强调重拍时的突出效果, 并且要能够体现向上、飞跃的感觉, 中跳与大跳的乐曲不能够混用。
三、总结
芭蕾舞伴奏音乐的选择需要结合芭蕾舞训练动作的特点, 合理选择乐曲的节奏、基调以及整体感觉, 并要通过弹奏者的良好把握, 使其在芭蕾舞训练中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进而促进芭蕾舞课程教学的良好开展, 也为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
摘要:芭蕾舞是一种广受人们喜爱的舞蹈艺术, 欣赏芭蕾舞表演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完整的芭蕾舞表演不仅仅是舞蹈动作的展示, 还包括音乐的配合, 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诠释芭蕾舞的艺术内涵。因此, 在芭蕾舞的课程教学中, 伴奏音乐的选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将针对芭蕾舞教学中伴奏音乐的选择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芭蕾舞,课程教学,舞蹈伴奏,选择
参考文献
[1]和莹.简析舞蹈教学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意义[J].艺术品鉴, 2016 (04) .
8.分析在课程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选择论文 篇八
关键词:电子线路CAD技术;电子设计课程;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72-4
作为向社会岗位输出优质人才的主要场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在近年来得到明显改善。电子设计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传统的电子设计课程教学由于技术条件有限,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会有所缺失。电子线路CAD技术的使用,能够使设计出的电路更为精确。本文结合电子线路CAD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电子线路CAD技术要领,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总结有效建议,希望能够给业内同行带来一些启发。
1 电子线路CAD技术在电子设计中应用
近年来,我国电子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型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得以广泛应用,电集成化与复杂化显然已成为新时期电路设计的发展趋势。为更好地满足当代电路设计需求,利用电子线路CAD技术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很有必要。在电子线路CAD技术的辅助下,电路设计的精密度将获得可靠保障。电子线路CAD技术的应用,其实是电路设计者在电路设计理论上具有可行性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绘图、设计软件等工具,完成实际的设计工具。在电子线路CAD技术的帮助下,电路设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均将得以显著提升。目前,电子线路CAD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 电路图的设计
作为电子设计中的重要环节,设计结构完善、功能全面的电路图很有必要,这是确保电子设计最终产物能够正常使用的根本保障。在电子设计者进行电路原理图的设计工作时,完全可以借助Protel工具,实现原理图的输入。Protel蕴藏着资源丰富的电子器件库,在Protel的辅助下,设计者在绘图期间能够结合设计需求,灵活使用各类电子器件,大大简化了设计的工作量,同时提高了电路原理图的精密度。譬如,使用者绘制完成元器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将其放在任何一个位置,仅需通过拖动就能实现,无需进行其他调整参数等操作。
1.2 模拟数据
电子线路CAD技术还能起到模拟数据的作用,以便设计者根据模拟电路运行产生的数据,检验电路设计有无异常。同时,可结合模拟数据,对电路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Protel软件本身自带多种模拟功能,设计者可通过模拟功能的运用,对电子设计在通电情况下的温度、瞬态、灵敏度等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确保该电路的功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另外,还可利用数据模拟,了解电路各环节的运行情况,以便设计者及时察觉线路异常,并尽快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1.3 设计PCB板
利用Protel软件,将电路设计图进行布线,最终形成的电路板即为PCB板。PCB板的设计,离不开电路原理图的导入,而电路原理图的导入工作,势必需要借助Protel软件的数据模拟功能。同时,为确保PCB板的设计达到理想效果,电路原理图与PCB板中的各类元器件的电气特点务必要保持一致。只有这样,设计者才能借助Prote软件的布线功能完成布线工作,并在后期,通过人工调整的方式,进一步改善布线工作的效果,使电路布线更加精确、整洁。
2 运用电子线路CAD技术提高电子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建议
电子线路CAD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性很强,具有一定实践性的新兴课程,是当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电子线路CAD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锻炼学生PCB板的设计能力,能够结合设计需要,完成各种类型的PCB板布局与布线。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务必要掌握:CAD软件的应用能力、原理图绘制能力、原理图元件制作能力。PCB板设计能力、新元件封装制作能力、单面PCB板设计与编辑。双面PCB板设计与编辑,并了解一定的有关多层PCB板设计与编辑以及电子线路仿真知识。
结合电子线路CAD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情况来看,为能有效完成电子线路设计工作,全面落实电子线路CAD技术的教学很有必要。然而,从目前教学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在高职电子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中,电子线路CAD技术的应用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学生在对电子线路CAD技术始终无法真正掌握电子线路CAD技术,也不能通过灵活应用该技术,顺利完成电子设计工作。学生对该技术的学习,往往只是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实践操作方面的内容,多呈现出临时性记忆的特点,一旦离开教师的辅导或一定时间未接触,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发现运用以行动为向导的项目教学法效果更佳。告知电子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先整体后具体。在开展CAD技术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应提前对该技术的应用价值与学习意义进行介绍,告知学生这一知识要点的学习难度与学习目的,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后,再进行各项目的教学与实践;(2)循序渐进。学生初步接触CAD技术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尝试,带领学生运用该技术进行难度系数低的电子设计,然后不断增减难度,由浅入深,加强学生运用该技术的能力。比如说,相较于高频电子产品,低频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更为简单,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时,应从低频电子产品的设计入手,待学生完全掌握操作技能后,再逐渐转向高频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3)鼓励创新。在使用CAD技术进行电子设计时,教师应在学生CAD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时,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进一步增强学生电子线路CAD技术应用的灵活性;(4)要求学生将理论落实到实践。子在学生运用CAD技术完成电子设计任务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将设计转化为成品,而不是停留在电脑的设计。将设计转化为成品,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成就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CAD技术的魅力,今后愿意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充分发挥出点子线路CAD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促使高职电子设计课程教学得以顺利开展,教师有必要明确电子线路CAD技术的具体用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好教学节奏,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电子线路CAD技术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能灵活、熟练地应用该技术,完成电子设计任务,为我国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奠定良好基石。
参考文献:
[1]朱洁.电子线路CAD技术在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5):55-57.
[2]方凤才,王向红,曾忠宁.高校《电子线路CAD》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120-124.
[3]陈晓平,李长杰,殷春芳.“电子线路CAD”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38-39.
[4]张维.项目教学法改革实例—基于《电子线路CAD技术》课程[J].科技资讯,2014(13):192-193.
[5]朱洁.高职《电子线路CAD》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讨[J].科技信息,2011(18):681+710.
[6]梁山.論机械设计中CAD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3):127.
9.分析在课程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选择论文 篇九
冷丰上高二中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已走入千万普通百姓家,互联网的应用已与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密不可分。然而,如今能够真正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并懂得充分利用网上丰富资源为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服务的人为数不多。仍有许多人仍然习惯于用传统的方式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掌握计算机这种工具?如何更充分地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如何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有没有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可以同时解决以上问题,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呢?有!如果是带有明确的任务去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这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方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关键字】任务驱动情境教学主动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能使学习目的更明确,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把这种模式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效果如何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呢?本文以“用PowerPoint 制作电子画册”一课为例,初探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一、课例的设计与实施
这是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活动课,课时为两节。学生所在的年级为高一年级,学生们已经全部掌握了汉字的输入和上网搜索信息的方法。上课前,先制作好一份电子画册的实例《我的画册》,本课是利用远志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进行教学控制的。完成课程主要按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
1、创设情景,确立任务
上课前,先利用网络课室的教学广播功能在屏幕中显示如下字样: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学生一进入网络课室,就已经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接下来教师演示画册实例,《我的画册》的精美画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同学们利用PowerPoint 2000制作一本电子画册,与《我的画册》一样,在目录页中要包含每张画面的名称,点击目录即可跳到相应的页面中观看图片。每张幻灯片中包含图片及相应的注释字,可以根据幻灯片上的按钮,实现图片的切换和查找功能。
2、学习知识,主体探索
利用远志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的广播教学功能,将《我的画册》的主要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们,主要内容如下:
(1)启动PowerPoint 2000,新建一张空白幻灯片;
(2)在“视图”菜单的“工具栏”中选中“绘图”,打开绘图工具栏;
(3)用“矩形”工具画一个透明的长方形作为背景,并选择适当的线型和颜色;
(4)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中将这张幻灯片复制三份;
(5)选择“自选图形”,“基本形状”中的心形作为第一张幻灯片的背景,选择适当的填充效果和线型;
(6)用“插入艺术字”添加“我的画册”字样;
(7)用“文本框”制作“咏鹅”等字样;
(8)“插入”“图片”“来自文件”添加图片,并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
后面三张的制作方法相似,略。
(9)超级链接的制作:“幻灯片放映”“动作设置”“超级链接到”相应的幻灯片;
(10)动画设置:“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调整好“顺序和时间”及“效果”;
(11)切换方式:“幻灯片放映” “幻灯片切换”选择“随机”。
(12)介绍PowerPoint 2000的三种常用视图方式:
幻灯片视图:适合对具体某张幻灯片的内容进行制作和编排。
幻灯片浏览视图:可以看到整个演示文稿的外观,还可以添加、删除或移动幻灯片。
幻灯片放映视图:播放幻灯片。
3、采集资料,完成作品
让学生们上网查找所需资料,完成电子画册的设计和制作。
如果把学习延伸至课外,学生们还可以利用更多的学习途径,学会多种搜索资料的方法,如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上网搜索收集图片和文字等资料。
4、成果展示,作品评价
学生作品的展示、交流,教师点评,可以使学生们互相吸取成功经验,发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思考与结论
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一课实施后,我发现演示教学的前八个知识点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但还限于模仿《我的画册》阶段,少有创新。而超级链接的设置,只有部分学生询问,只好进行个别辅导,也不见有能灵活运用的。至于动画设置、页面切换和视图方式的灵活转换等操作还不见有学生使用。显然,这次活动课进行得不是很成功,是否”任务驱动“不可行?
回想我在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这门课时,老师在开学初就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期末要交一份作业,就是要制作一个课件,使用的软件不限,主题不限,只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就可以了。然后给我们看了往届学生的作品,让我们知道了”课件“大概是个什么样子,这就是”创设情景“吧。任务明确,但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却很大,课件的生动有趣,更增加了我们学习的兴趣。我想尽办法去搜寻各种各样的课件,对课件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也对后来自己设计和制作有了很大的启发。为了完成课件的制作,我学习并熟练掌握了软件的使用,还学会了如何上网查找资料,计算机使用的整体水平也提高了。课件的设计,让我发现自己在设计方面是具有很大的潜能的。课件制作完成后,我这个原本连Windows 98的基本操作都不会的学生,却成了其他同学的”老师“,我的课件制作模式也成了其他同学仿照的对象,在受到老师好评的同时,我也大呼被”盗版“。在课程结束后,我发现许多同学的计算机操作水平都提高了,也培养了一定的信息素养。
那为什么”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一课的效果却不太理想呢?究其原因,是任务设置不恰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太多。学生们在上这次活动课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软件,要在两节课以内熟练掌握这种功能强大的软件是不可能的`。原本在设计这次活动课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本想只让学生掌握如何插入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等简单操作,但又觉得仅仅学会这几种操作不足以体现PowerPoint这种软件的特色,于是在设计《我的画册》作为教学实例时,包含了超级链接、动画效果和页面切换效果,这些都使得教学难度加大。若要使教学效果明显,就要把一个软件的教学分成几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一个阶段都要恰当的设置一个小任务。
其次,这个软件距离学生们的实际需要较远, 这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如果是让教师们来学习这个软件,就会比较容易上手,因为这种软件简单易学,是用来制作课件的最好用的工具。
以上两点,是经过教学试验以后才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后来我又进行了另一个试验:教高一年级的学生怎样使用”画图程序“,并给他们设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要求同学们每人画三幅画,一幅画天上的,一幅画地上的,还有一幅画海底的。在课堂上,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有惊喜出现:神秘的太空、森林之歌、美丽的家园、国王与公主、海底世界……
我原以为”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一课非常失败,正在灰心丧气的时候,事情却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机。恰好一个星期以后的那天下午放学后,学生们直到晚上七点也不肯离开电脑室,他们中大部分在着迷地利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已不仅仅限于原始地模仿,而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更让我感到吃惊不已的是,有的学生在摸索中已自己掌握了我并没有讲授的模板的使用、声音效果的设置和视频文件的插入等操作,这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设想。我的试验成功了!学生们的智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电脑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只要任务设置合适,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并加以适当地引导,就会发现学生们个个都是”电脑神童“,而”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也不再是一句空话。
10.分析在课程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选择论文 篇十
河北顺平县中学 杨立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发展和普遍应用,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势必要将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纳入其中,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改中的应用效果会越来越明显。在地理教学中,应该突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为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地理信息,优化地理课堂结构,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和信息修养。发挥信息技术自身优势也适合于地理学科信息容量大、知识开放性高的特点,对于解决地理学科跨时空知识的教学难点非常有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大幅度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成绩,是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地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新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应用 【正文】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表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势头,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正经历日新月异的变革,学校作为社会的人才技术储备库,培育人才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此,作为一名普通高中地理教师,我谈一谈地理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这一元素的应用。
一、国家定调教育政策,营造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浓厚氛围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河北省教育厅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中强调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突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倡导合理利用网络提供的地理信息资源,优化地理课堂结构,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和信息修养。因此,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必将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地理课程改革要乘势而上,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我国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加强了对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对教师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指导和培训,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尝试,并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高中地理教学在这一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不高,教学效果也太不明显。只是在公开课或研究课时使用。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计算机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网络上现有的教学软件纷杂以至于令人眼花缭乱,教师使用过程中感觉到手足无措,适应不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
要。
在新课程改革初期,广大的地理教师还是适应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改革意识还不强,使用多媒体及其教学软件的能力极为有限,不能很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师还未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教育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意义,还没有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新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纳入“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师生双方可以更轻松、更自由地互动,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了寻求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试图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等结合起来,以探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贯彻启发式设计,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能力的多媒体组合新型教学模式,以促进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适合地理学科信息容量大、知识开放性高的特点,对于解决地理学科跨时空知识的教学难点非常有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幅度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是多媒体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加强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交流是进一步发展、普及地理多媒体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逐步实现线性教学模式向非线性教学模式的过渡
在2010年河北省实施新课标的大背景下,《地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重视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地理课程标准》显著地突出了地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地理问题、运用地理技能以及学会学习与合作等地理素养。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发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逐渐发展了起来。此教学设计理论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也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与促进者。非线性教学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智能化软件等技术为基础的,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构建出非线性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地理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其教学内容十分宽泛,既涉
及到复杂的自然现象,又包含着纷繁的人文现象,特别是许多地理事物存在于遥远的地方和广阔的空间,发生于久远的年代和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地理对象的这种复杂性、抽象性、宽泛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使人们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一一直接进行观察。
因此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伊始,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视探究活动,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这也是地理课程的优势和特色。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以为要逐步营造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氛围,改变学生固有的地理学习的印象,转变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充分而且适时地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运用中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学实际中应用信息技术要科学、合理
在新地理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现代社会中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新科技成果的展示,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如“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等。新课程要求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多种活动来获取知识,使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教教材”过渡为“用教材教”。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游刃有余地控制整个课堂,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新地理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而且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必将为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对于不同地理课程内容,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要区别对待。因此,在地理课的学习中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一)例如地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地图、熟悉地图、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图像与文字的转换。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以文释图,用文字来说明地理问题,理解地图的语言;以图释图,用另一张图来反映这一张图;以图释文,用文字转换成图,使语言通过图来表达出来;补全图像,根据地理图像提供原因或结论,但又不全面,需要加
以补充完善,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
1.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以文释图一般分三个层次,一是能够结合信息技术提供的图像和图表叙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二是能够根据图像和图表进行分析,得出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三是能够把图像中有联系的事物,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区域地理学习中要求学生“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臵的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臵、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臵做出简要评价”等都是要求学生会从地图中获取一个区域的更深入的信息,即能够读懂地图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做到图文并茂。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内容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去观察,并动脑去研究,让学生自己发现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传统的讲授法获得的知识要深刻得多。
2.以图释文,即将文字应用信息技术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文字内容,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是大有益处的。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
化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例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下面五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利用多媒体网络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刺激迅速感知教学内容,甚至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如利用计算机模拟地球的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水循环等空间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地理事物变化规律。
3.以图释图,是指用新图来表述原图。如在教学过程中,可把教材中的大气环流图应用信息技术设计成立体图形,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不同纬度上的大气环流中,空气在地面和高空的运动形式。
(二)再例如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钱学森将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地理系统”,而且这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受到这一基本特征。如高一地理下册中的区位(包括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城市、交通运输的点与线以及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等)选择,就需要考虑各个影响因素:气候(光照、水分)、地形(场地)、水源等自然因素;市场、交通通达性、政府政策、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乃至历史、个人偏好等等社会经济因素。在不同的时空中,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又不相同,而且每一个具体的因素又在发展和
变化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又对区位的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是一个层次复杂多变、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的系统。而教材限于篇幅,它不可能将各区位因素的影响都进行详细的讲述,绝大部分是一带而过。因而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只能和学生详细的学习影响某个区位选择的某几个主要因素,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区位选择的片面认识和肤浅的认识。而现在通过信息技术这种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利用自制的专题网页,精选各个区位选择的典型例子,合理的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呈现手法,并通过超级链接,将其他相关材料和网站收集起来,以供学生更广泛的浏览;同时,可以通过在线讨论、举例、结合课本深入分析某一或某几个具体事例,并通过在线提供的众多事例,使学生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影响区位的主导因素有哪些,其他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并辨证的认识各因素的动态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通过教师有效的组织、积极的引导,通过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能高效的理解和记忆这一内容,并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思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学会选择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拉近了学习与社会的距离。
(三)再例如知识反思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因此在学习某部分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达到了活动所要求的程度,包括对地
理知识谚语记忆的熟悉程度,对知识本质属性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各种表达形式掌握的程度,在经历一些学习活动后,要反思自己学到了那些新知识,这些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如何联系的,反思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有何欠缺,如有,则分析这些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应如何尽快补救。如学习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后,学生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到中国——北京中关村,德国——慕尼黑,日本——硅岛,印度——班加罗尔都是各国的高科技中心。然后比较反思各国的高科技中心与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有何异同。这样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还拓展了新知识,并且将新旧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五、地理教学中加入信息技术元素的优势作用
1、可展示多元化的地理信息
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如在课堂教学中,阅读材料的展示与分析及图表的归纳与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非常方便。同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复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分”一课时候,由于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许多学生不能及时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且即使记下来了,也多半是死记硬背,缺乏空间的位臵感,但是利用相关的地理演示课件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比如:运用一个关于中国的行政区划的多媒体地理教学课件,它是一个类似于拼图的小游戏,在课堂上学生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拼图训练,并设立最快记录,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主动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使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兴趣盎然。
2、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体系
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是围绕一条主线开展的,有的时候在说到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需要用到其他的知识点来做铺垫。地理教学也是如此,但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中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而现在如果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就可以直接“跳转”到要使用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进而融会贯通所学的地理知识。这种新型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知识体系极为有利。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着趣味性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捷、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内容时,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视频“太阳活动(黑子\耀斑\日饵)和美丽的极光”,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本课教学情境,并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捷、更准
确、更深刻地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
3、有助于学生提升地理探究学习能力
地理学科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点,重视“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等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有创造性的人才有雄心、有决心,敢于进取。同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是特殊发展的个体,都是一个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考、创造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作为地理教师既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伟大创新精神,又要努力培养学生多思善问、质疑问题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内容教学时,在演示课件“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后,提出东亚为什么冬季吹偏北风,夏季吹偏南风?学生思维的“阀门”被打开了,东亚冬季和夏季吹不同的风,是因为东亚冬季和夏季分别位于反气旋位臵不同所导致的,东亚冬季位于反气旋的东部,夏季位于反气旋的西部。
4、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地理教学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仅从教学用图来讲就可分为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分布图、自然带分布图、区域图等很多种,而且地理事物又是不断变化的,新的地理事物不断出现,教学用图就要不断更新。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堂课不可能带很多地图,也没有多少时间更换教学挂图。另外,一般的地图图幅比较小,坐在后排的学生也看不清挂图,这样利用挂图进行教学的效果不佳。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找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一堂课下来学不了太多的知识。但是,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及相关的软件,在课前先把所要用的地图存入计算机中,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先看大屏幕.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手放大或缩小所要展示的区域,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地图册上去对照查找,会收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可实现的功能来看,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应用、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能给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更广阔的视听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
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真正体现“以人为
本”的新课程理念。这对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有着更高的耍求,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
六、信息技术环境下地理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良好定位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知识的传授者”这样的角色,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发现有真理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诱导者、学生的引导者、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辅助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激励者⋯⋯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和创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亲兄弟,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会有思维的创新,也就不会有教学的高效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做了以下几点积极的探索:首先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其次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提高能力;再有就是组织学生协作交流,协作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也满足了当今社会对协作精神的需要。
七、突破信息技术应用误区,为培育21世纪人才注入活力 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优势作用不言而喻,但凡事都有利和弊,地理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
不例外,这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应用的程度和时机非常重要,不能一味排斥应用,也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度”的拿捏很关键,只有科学、合理的把握好应用“度”,才能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到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育人作用,才能使其助力于新课程改革,才能有助于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教学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3.《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
4、《中国地理教学法》曹琦主编刊号ISBN7-04-002126-9
5、《地图学基础》赵淑梅主编刊号ISBN7-04-000218-3
【分析在课程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选择论文】推荐阅读:
大学体育教学中网络技术课程化的优势论文11-11
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26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中的应用的论文10-10
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10-20
BIM技术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中的应用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