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颜之推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

2024-06-17

论古代颜之推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共3篇)

1.论古代颜之推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 篇一

对于教学的方法,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1)强勉学问 董仲舒认为教学贵在强勉努力,刻苦钻研,才能达到“博”与“明”的境地。他说:“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盖明”。不论是治学还是修德,都需要发挥“强勉”精神,才能成功。

(2)节博合宜 董仲舒认为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节”与“博”的关系,学习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太节会使知识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应该节博合宜,节博结合,循序渐进。

(3)专一虚静 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始终好善求义,才能知“天道”。他说:“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是以立身。”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他又说:“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学习时要头脑冷静,排除杂念,虚心以求。

(四)教学的作用

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人的善德,即所谓“性非教化不成”。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同时,董仲舒认为,教育的任务应由“承天意”的帝王来承担。可见,他把教育看成是王者的权力,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董仲舒关于人性以及教育作用的思想,立足于以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为对象,主要是为其“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又留有推崇圣贤和镇压所谓恶人的余地。

(五)对教师的.要求

董仲舒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言传身教,即所谓“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要掌握时机及时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教学分量和进度,即要做到“齐(剂)(调和、调节)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要循序渐进(“造而勿趋”)。要勤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稽而勿苦”)。要观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董仲舒将这样的教育称为“圣化”。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教学思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遵循教育规律,使教学出神入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认为上智之人是无须教育的,因为上智是天赋的英才,不学自知、不教自晓。其次,下愚之人“虽教无益”,尽管教他,都是无效果的,因为“下愚”是无法改变的。颜之推强调中庸之人必须受教育,因为不受教育就会无知识,陷于“不知”的愚味状态。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关于教育的目的,颜之推指出:“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行道的“道”自然是儒家之道,即儒家宣扬的那一套政治理想和道德修养的内容;“修身以求进”思想渊源于孔子的“修已以安人”,善于“为已”(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更有效地“利世也”(治国平天下)。从这一教育目的出发,颜之推批判当时士大夫教育的腐朽没落,严重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人庸碌无能,知识浅薄,缺乏任事的实际能力。他认为传统的儒学教育必须改革,培养的既不是难以应世经务的清谈家,也不是空疏无用的章句博士,而是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它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蓠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从政治家到各种专门人才,都应培养。这些人才应专精一职,具有“应世任务”的能力,是国家实际有用的人才。颜之推的这种观点,冲破了传统儒家的培养比较抽象的君子、圣人的教育目标,而以各种实用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论教育内容

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倡“实学”的教育内容。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所谓“德”,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仁义的教育。所谓“艺”,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百家之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

关于“艺”的教育,当然是以五经为主。他认为学习五经,主要是学习其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但读书不能止限于《五经》,还应博览群书,通“百家之言”。此外,他还重视学习“杂艺”。他认为在社会动荡的非常时期,学习“杂艺”可以使人在战乱“无人庇荫”的情况下“得以自资”,保全个体的生存和士族的政治、经济地位。颜之推倡导的“杂艺”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文章、书法、弹琴、博弈、绘画、算术、卜筮、医学、习射、投壶等,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实用意义,也有个人保健、娱乐的价值。但这些“杂艺”“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颜之推强调士大夫子弟要“知稼穑之艰难”,学习一些农业生产知识,这与孔子轻视农业生产的态度有所不同。 (三)论学习态度和方法

1.虚心务实

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2.博习广见

颜之推指出:“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获取知识的范围,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鉴别,才能更接近客观的真理。他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所谓“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3.勤勉惜时

颜之推强调学习要刻苦钻研,勤勉努力,他罗列了历史上许多动人事例,说明即使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可以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同时,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机”,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他说早年学习“如日出之光”,前途无量;而“老而学者”,虽然如“秉烛夜行”,但总比“瞑目而无见”要好得多。

4.相互切磋

颜之推赞赏《尚书》中的“好问则裕”和《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提倡师友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明,认为只有在学习上好问求教与切磋交流,才能较快地增进知识而避免错误。 (四)论家庭教育

1.提倡尽早施教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义的人“导习之”。稍长,看他“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之时,就该加意“教诲”,该做的事就引导他去做,不该做的就不让他做。如此教育下去,到9岁以后,自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两条原因: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益较大。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根据幼童阶段与成年以后的不同心理特征,说明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能保持长久的记忆。而成年人思想复杂,精神不易集中,记忆力逐渐衰退。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颜之推认为这个时期,儿童受到的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抑或坏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儿童心灵上打上很深的烙印,长大以后也难以改变。

2.提倡严格教育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有一定威信。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认为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对子女的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无教而有爱”,让孩子任性放纵,必将铸成大错。

3.注重环境习染

颜之推继承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关于“慎择友”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他认为家庭教育要注意选邻择友,是因为儿童的心理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定型,而儿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强,总在观看模仿别人的一举一动,无形之中,周围人的为人处世给儿童以“熏渍陶”、“潜移暗化”。因此,邻友对于儿童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这就是“必慎交游”的道理。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择友确实不是一件易事,贤人是难以找到的,但有优于我者,便很可贵的了。对他就应景

2.论古代颜之推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 篇二

一、颜之推家庭教育原则

1.及早施教原则。颜之推认为幼年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 幼年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重大, 幼年教育应该及早进行。颜之推提出对幼儿进行早教的两个原因, 其一“, 人生小幼, 精神专利, 长成以后, 思虑散逸, 固须早教, 勿失机也”[2]。颜之推认为孩子在幼年时期精神专注, 记忆力也比较强, 学习知识比较容易,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由于俗务缠身, 会出现思维涣散, 精神懈怠的情况, 不利于接受新的知识。颜之推举例说自己在七岁时, 背诵《灵光颠覆》, 到了成年以后, 每隔十年温习一遍, 还是不会忘记, 但到了二十之后, 所背诵经书, 假如一个月不去理会, 就会荒废。年龄越小, 越利于学习知识。第二“, 人在少年, 神情未定, 所与款狎, 熏渍陶染, 言笑举对, 无心于学”[2]。颜之推认为人在年少的时候, 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尚未建立, 可塑性很强, 无论是有利的或者是不利的影响都会在儿童心灵上打上很深的烙印。

2.爱教结合原则。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中提到“, 吾见世间, 无教而有爱, 每不能然, 饮食云为, 恣其所欲, 宜诫反奖, 应诃反笑”[2]。颜之推认为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存在过度溺爱子女的问题, 对于子女的需求, 不计后果地满足, 当子女犯错需要批评的时候却一笑了之。爱子女是每个父母的共同点, 但是对待子女不应该只注重爱的一面, 而忽视严的一面。颜之推认为子女的缺点和错误“当以疾病为喻, 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不然“骄慢已习, 方复制之, 捶挞至死而无威, 忿怒日隆而增怨, 逮于成长, 终为败德”。不良积习易于养成, 却不易根治。

3.以身作则原则。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最为重要的教育, 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影响深刻。颜之推认为, 家庭教育不只要“言传”, 更要注重“身教”。父母长辈的行为是孩子晚辈的行为准则。长辈对于晚辈的行为教化称之为“风化”“, 夫风化者, 自长而行于下者也, 自先而施于后者也”[2]。子女在年幼的时候对于父母的行为没有辨析和判断能力, 但孩子的学习能力特别强, 在潜移默化之中, 父母的行为对于孩子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所谓“夫同言而信, 信其所亲;同命而行, 行其所服”[2]。颜之推认为在家庭教育中, 长辈如果不能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给晚辈以榜样作用, 那么就会促使不良家风的形成。

4.全面发展原则。“夫学者贵能博闻也”。颜之推认为博闻强识是难能可贵的, 家庭教育不要局限于五经等传统儒家经典, 而要全面学习文学、音乐、棋艺、书法、绘画等知识, 单一的知识学习会导致人头脑简单, 消息闭塞。对于音乐学习, 颜之推认为“古来名士, 多所爱好”, 到了梁朝初期, 不通音乐的世家子弟, 会被认为教育“号有所阙”, 虽然现在的音乐都是有古曲演化而来, 单听之依然“犹足以畅神情也”。颜之推认为“父兄不可长依, 乡园不可常保”[2], 要求家族子弟不耻下问, 向当时社会地位较低的农、工、商界人学习, 掌握一门谋生技巧“, 积财千万, 不如薄技在身”。当时社会的贵族子弟读书是为了入仕做官, 颜之推批判了这种观点, 认为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和高谈阔论, 名士大夫应该注重个人素养, 推崇清淡。

5.熏渍陶染原则。颜之推认为周围环境对于孩子成长具有熏渍陶染的作用, 生活环境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人在年少的时候, 人性单纯, 性格习惯尚未养成“, 所与款狎, 熏渍陶染”, 周围人的言谈举止, 孩子不需要刻意学习, 就会潜移默化, 牢记在心。慎交友, 与德行好的人相处, 犹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自芳也”, 但与德行不好的人相处的话“, 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自臭也”, 古代孟母三迁即是如此。家庭教育的重点之一, 就是慎重选择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二、颜之推家庭教育的启示

1.加强早期教育。早教应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胎教阶段。《家训·教子》里记载:“古者, 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 出居别宫, 目不邪视, 耳不妄听, 音声滋味, 以礼节之。书之玉版, 藏诸金匮”[2]。在这一阶段“音声滋味”等各种外界因素都会影响到胎儿的养成, 所以要注意规范孕妇的行为举止, 创设有利的环境因素, 为胎儿身心健康和孩子出生后智力的提高、体力的增强创造条件。第二个阶段“, 婴稚”时期的教育。颜之推认为“幼而学者, 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 如秉烛夜行, 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2]。在孩子幼年, 性情纯洁, 尚未沾染恶习, 乐于接受父母教育的时候, 父母要注意孩子的精神和心理发展需要,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培养积极的个性倾向和健康的兴趣志向, 养成良好习惯,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宽严相济, 爱教结合。对待子女, 不可溺爱, “父母威严而有慈, 则子女畏而生孝矣”[2], 教育子女需要爱教结合。父母对待子女应该威严而又慈爱, 子女对待父母必须尊敬孝顺。父母需要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和监督,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成长需求, 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对于子女的错误和缺点要严加管理和约束。父母对待子女不能偏爱“, 人之爱子, 罕亦能均;自古及今, 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 顽鲁者亦当予怜, 有偏宠者, 虽欲以厚之, 更所以祸之”[2]。从共叔之死、赵王之戮、刘表倾覆、袁绍兵败等典故可看出由于父母不能均爱, 而导致子女的悲惨结局。颜之推将人分为“上智、下愚、中庸”三类, 他认为天资好的人不需要教育就可以获得成就, 天资极差者, 有教无益, 对于大多数资质平平者, 假如不接受教育就会陷入无知的境地。颜之推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对待子女应该根据不同资质水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需求, 因材施教, 发挥子女的专长特点。

3.以身作则, 垂范后代。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长辈们以身作则,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率先垂范, 通过自身积极的行为和态度为孩子的生活作出榜样, 帮助晚辈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创造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 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建设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信任关系, 帮助孩子增进知识, 锻炼和提高孩子的能力, 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4.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父母应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良好的生活环境包括两部分, 第一是社会风气, 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现实条件, 社会风气亦会有所差别, 这种差别的好坏是不随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父母只能尽力而为之;第二, 选择小的生活环境, 这个小的生活环境可以是不同城市, 也可以是不同的生活住宅区。不同地域的社会氛围有所差异, 父母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创造积极的生活环境, 古代“孟母三迁”虽不值得提倡, 但为了孩子的成长可以作出适当的选择和牺牲。

5.全面教育, 综合培养。“爰及农商工贾, 厮役奴隶, 钓鱼屠肉, 饭牛牧羊, 皆有先达, 可为师表。博学求之, 无不利于事也。”[2]根据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的教育观点的现在社会需求, 对待子女的教育, 应该坚持全面教育、综合培养的原则。对于有益于生活的事情都要虚心求教, 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要在注重求知与开发智力的同时全面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并重,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健全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体系。

《颜氏家训》正是通过家庭伦理和道德教育, 使得家庭教育下, 自觉担当起社会和民族之重责, 最后转化为社会和民族需要的人才, 这样也就“成功实现了把家庭伦理同人际伦理、政治伦理的对接和统一”[3]。《颜氏家训》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后世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颜氏家训》有着很强的适用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学习《颜氏家训》对于当代社会的家庭教育, 依然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秦敏燕.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9.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中华书局, 1993.

3.颜之推名言名句 篇三

2、夜觉昨非,今悔昨失。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觉:醒悟。悔:后悔,悔过。应当经常自我反省。——颜之推

3、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苦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为大儒。——颜之推

4、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5、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6、岁月惋惜,譬诸逝水,当饱览机要,以济功业。——颜之推

7、财有限,费用无穷,当量入为出。——颜之推

8、习闲成懒,习懒成病。——颜之推

9、不修身而求今名于世者,就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颜之推

10、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者;行诚孝而见贼,履行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颜之推

1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之推

12、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颜之推

13、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14、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颜之推

15、巧伪不如拙诚。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巧妙的虚伪不如守拙的真诚。——颜之推

16、婚姻勿贪势家。——颜之推

上一篇:杨善洲演讲稿下一篇:执行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