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研究(精选8篇)
1.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篇一
一、引言
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物流作为其中重要的因素,其对经济的影响收到了广泛关注。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与物流业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运输行业的发展水平与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研究,进而提出辽宁省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二、指标与模型
指标与数据本文选择了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5个行业的货运量和货物周转率共计10个指标,以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表示是物流发展水平,用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方法与模型在经济发展和物流发展的协调性研究中,多数文献采用了统计分析方法,如文献,考虑到样本数量有限,本文选择了文献中选用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来研究制造业发展与物流发展的协调性。由于邓氏关联度能够更好的反应不同计量单位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因此,本文选择邓氏关联度的计算模型,以保证结果的科学性。
三、计算与结果
1.计算与处理
本文选取邓式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y同X的关联度。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初始化像法,选取ξ=0.5,计算精度为小数点后4位,计算后得到辽宁省生产总值y同辽宁省物流业各行业物流发展要素x1―x10的关联度分别为:0.5719,0.9291,0.6845,0.5818,0.673,0.6199,0.9199,0.8265,0.5793和0.7197。
2.结果分析
(1)公路货运量和公路周转量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最高从结果中可以看出,x2和x7的关联度分别为0.9291和0.9199,是所有关联度中最高的两个。这反映出公路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明显。(2)民航货运量和民航货物周转量与经济发展关联度较低。从结果中可以看出,x4和x9的关联度分别为0.5818和0.5793,在所有关联度中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反映出民航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作用很小。(3)铁路货运量和铁路货物周转量与经济发展关联度较低。x1和x6的关联度分别为0.5719和0.6199,在所有关联度中处于第十位和第7位,处于较低水平。这反映出铁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不明显。(4)水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与经济发展关联度较高。x3与x8的关联度分别为0.6845和0.8265,在所有关联度中处于中等水平。这反映出水运发展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的相互促进作用。
四、辽宁省物流业发展对策
1.重点发展公路运输业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公路发展与经济发展关联度最高,辽宁经济发展带动了公路快速发展。大力增加公路物流投资,公路运输的顺畅是保证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2.铁路和民航业适当发展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铁路运量的关联度最低,周转量关联度排位第七,铁路整体关联度较低,原因是辽宁经济的发展对铁路的需求量在减少;民航周转量关联度第九,货运量关联度第八,民航关联度较低,原因是民航货物运输产品基本是民用领域较多,工业领域较少,因此对国民经济增长作用较低。因此,铁路和民航在保证基本功能前提下应适当发展。
3.鼓励水运和管道业发展
水运和管道业的关联度仅次于公路,原因之一是辽宁经济发展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石化行业,促进了管道行业发展,原因之二是辽宁的工业产品有相当一部分出口,这些大型装备多数依靠水运。鉴于辽宁省经济结构的特点,应鼓励水运行业和管道行业发展,保障辽宁经济稳定发展。
[经济与物流协调性发展的研究]
2.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篇二
多年来, 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 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已逐步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集群、以大连为中心的南部沿海经济带和以辽西经济区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辽宁经济发展对高新科技人才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因此,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成为全面培养高技能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辽宁职业教育怎样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怎样培养更多高技术操作型人才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已成为亟须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重要议题。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密不可分。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创新等对于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经济发展也可为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它需要先于经济适度超前发展, 所以, 二者作为社会的两大体系不是同步发展的。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两者应当在各自的系统内协调发展, 最为理想的状态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经济学角度理解,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需求与供给相适应, 这种适应体现在职业教育的规模、层次结构、布局结构及师资水平等方面。
二、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或束缚。对某个地区而言, 职业教育与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并与其他教育模式相互适应、相互补充。因此, 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制定当地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 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为了说明辽宁省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是否适应, 我们选择的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指标是“毕业生人数”, 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三大产业年末就业人数”。为了对比职业教育每年毕业人数和每年三大产业年末就业人数, 笔者引入了本科毕业生人数, 以相对增加推断的准确性。
数据来源: (1)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2) 丛珊珊.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0:34
由表1可知, 首先, 近年来, 辽宁省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年均增长8 617人, 本科毕业生人数平均增长12 060人, 而三大产业就业人员的年均增长数为47.15万人。即便是将每年三大产业平均就业人数减去每年本科毕业生人数 (等于45.94万人) , 再将技工学校的毕业生人数加上, 数据相差依然很大。其次, 由于上述统计数据是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人数, 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绝大多数集中在种植园艺、养殖捕捞、生产、加工、制造、服务等一线职位, 不是管理职位, 而每个单位的管理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比例是不同的。据有关经验可知, 一线管理者与一线工作人员的比例为3∶7 (实际数值要比该值小) , 那么每年三大产业平均增加的一线工作人员为32.16万人, 与职业教育毕业生年均增长不到1万人相比, 依然多出很多。以上分析说明辽宁省职业教育规模滞后于经济发展, 远远不能满足三大产业发展的需求, 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
职业教育各类专业的设置应该注意市场经济环境下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主要受产业结构影响。因此, 产业结构直接决定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与改革的方向。
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来源, 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与各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否协调?笔者依据高职院校专业目录分类, 对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进行了统计。
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情况如表2所示。从专业覆盖情况分析, 辽宁省高职教育专业基本上覆盖了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指导目录的所有门类, 共设置专业类型七十多个, 占全部专业类型的90%以上。从分布点来看, 高职专业点分布不到1 700个, 专业点比较多的专业主要是财会金融类、教育文化类、电子计算机类等, 专业点比较少的主要是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工程、资源开发与测量、材料工程等。
从高职毕业生就业来分析, 2009年辽宁省高职毕业生有9.2万人, 就业率达到88%。其中, 就业较好的专业有公安类、农林类、交通类等, 就业不好的有教育文化类、电子计算机类、环境工程类等。如下页图1所示。从图1的对比分析可知, 农林类和制造类等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很多, 就业率也高, 这些是促进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专业类型。其中, 毕业生与市场供应相适应的专业类型有生物制造类和材料工程类, 这些专业的就业率很高, 毕业生人数相对适中。另外, 公安类等专业虽就业率高但毕业生人数少, 存在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而财会金融类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则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虽然辽宁省专业结构具有门类齐全、覆盖范围大等特点, 但许多高职院校缺乏调研分析, 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现象, 导致专业发展不平衡, 一些专业出现趋同现象。可见, 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也存在着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 普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结合市场供求变化调整招生计划, 人才培养规格应与社会实际需要相适应。
资料来源:东北案例课题组编辑的《东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案例研究———辽宁省资料汇编》, 2009年6月, 第78页
四、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适应性研究
笔者以辽宁省高职教育为例, 进行了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适应性研究。地域经济和人口因素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布局结构。各个地区的经济、人口、产业特征的不同决定了其对人才层次和类型的要求也不同, 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6月东北案例课题组编辑的《东北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案例研究———辽宁省资料汇编》以及辽宁统计年鉴 (2009年) 的统计整理得出
由于辽宁省各地区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不同, 各地区应该秉承各自优势和产业结构特点, 大力依靠本地区高职院校, 根据产业的需要进行专业设置, 培养各类人才。辽宁省具有类型不同的五大经济区, 依托不同的产业优势进行发展, 其布局结构体现了人才需求的趋向。各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以围绕五大经济区, 根据产业所需进行专业设置。锦州经济区和营口沿海基地作为五大经济区中的两个, 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而这些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稀缺, 高职院校较多的是沈阳和大连地区, 这两个城市的职业教育水平较高, 职业资源丰富。可见, 辽宁高职院校分布布局存在不合理现象。因此, 辽宁高职教育的分布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与适应性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
五、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迫切要求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11年发布的《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职业教育发展任务包括要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教师团队。表4和表5反映了近年来辽宁省职业教育的师生比情况。
资料来源:依据辽宁省事业单位发展公报整理得出
资料来源:依据辽宁省事业单位发展公报整理得出
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 2006—2011年, 辽宁省高职教育的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 而中职教育在校生人数从2007年开始逐年减少, 毕业生人数也从2009年开始有下降趋势。这说明随着技术的发展, 中职教育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产业结构的发展, 高职教育必将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在教师人数方面, 专任教师人数在不断减少;在教师学历方面, 高职教师中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占60%左右;在师生比方面, 中职和高职教师的专任教师师生比呈下降趋势。这些现象都表明,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缓慢, 难以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由于区域经济的技术结构决定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层次结构, 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会随着区域经济技术结构的调整而产生变化。随着当前产业结构对技术要求的提升, 区域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这也恰恰迎合了高职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主流的内在要求, 但这也对高职教师的素质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辽宁省正在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标准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重点发展一支既懂理论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年来, 职业院校为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办了一些稀缺专业, 致使大量相关专业教师紧缺。辽宁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教育部高职院校教师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所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因此, 建设数量与质量并重、中职与高职协调发展的高质量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六、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首先, 要适度扩大职业教育规模, 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府应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职业院校应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的调整, 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以适应人才与市场供求的变化。随着市场对技术型人才要求的提高, 人们更倾向于接受高职教育。当前正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 应适度加大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 为辽宁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本。
其次, 要努力打造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 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内在要求, 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辽宁省教师队伍的数量和水平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差距。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培训, 可以将新技术成果带到企业研发当中, 还可以将这些技术成果带到教学中, 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例如,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与曙光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和基地共建协议。依照协议约定, 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 通过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 双方实施人员互聘, 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帮助学院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此促进了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工作。
再次, 要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设置职业教育专业类型。
地方经济结构与职业教育的产业结构密不可分。党的十八大以来,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变为决定性。所以, 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 合理设置专业门类, 既不能盲目设置, 也不能过度设置, 要体现合理性、稳定性和现实性的特征。另外, 在寻求职业教育规模、质量、效益高度匹配的基础上, 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以满足辽宁省五大经济区对市场的要求。例如, 上海市贸易学校立足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 重点发展国际商务专业, 由名师挂帅,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特色鲜明, 该专业已成为上海市品牌专业。
最后, 要优化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 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与辽宁各地区经济和人口因素密切相关, 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因素, 对各地区高职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要努力促进教育资源与各经济区规模、质量、效益相适应, 以免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另外, 省内各地区要积极开展合作办学, 有效利用办学资源。相比较而言, 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以大连为中心的南部沿海城市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明显减少, 而辽西经济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还在增加。因此, 要大力推进各地区职业教育合作办学, 支持跨市、区招生培养, 鼓励学生学成后回原地区就业, 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 辽宁省必须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师资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专业结构优化, 注重布局结构的合理配置, 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寻找到规模与质量、效益之间的最佳吻合点, 以此促进辽宁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振华.辽宁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合作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8) .
[2]崔晓迪.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教育与经济, 2013 (1) .
[3]沈超.就业·收入·和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82.
[4]赵宝柱, 曹晔, 盛子强.中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1) .
[5]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6]丛珊珊.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0:34.
[7]辽宁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2-28].http://www.ln.gov.cn/zfxx/tjgb2/ln/201102/t20110228_628378.html.
[8]常雪梅.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J].高教与经济, 2010 (1) .
[9]孟庆国.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9) .
3.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区域发展 协调发展 均衡性 对策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化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方向具有明显的差异,它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较多地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生产服务到科研技术转化的技能管理型人才上,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这种人才培养方针指导下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很快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有效地减轻了企业在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而区域经济则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范围,在此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最终形成的生产综合体即为区域经济。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进一步发展深化,区域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日益紧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推动地区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1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高职教育发展理念存在问题,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不够,职业教育难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高职教育的服务能力和促进作用仍显不足,难以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结构不合理,难以实现教育的均衡分布与发展。目前,我国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受其外部条件和内部发展情况的制约,其组成结构的分布具有不均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资源配置失衡,存在局部多、局部少的情况。另外,在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和专业设置上,一些学校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坚持以地区发展为依据,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优化办学层次,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违背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初衷。②高等职业教育过分依赖外部制度环境,不重视自身发展潜力的挖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时将其发展完全寄托在外部制度环境上,对外依赖性过强,没有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优势资源,制定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要想积极推动其高效发展,实现其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就必须从自身建设实际出发,不断优化其内部管理结构,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计划,明确其发展方向。③高等职业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要想充分发挥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应用型职业人才,除了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还要重视其他一些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因素,即社会文化和社会观念。当前,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将其片面理解为职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人文素养的教育,导致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不利于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2 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①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实用技能人才,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另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客观上起到了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创收增收渠道。②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区域高职教育的发展,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逐步提升,资源利用率也相应提高,这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收效明显,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区域循环经济高效的发展。③加快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般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结构联系紧密,二者的协调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可以进一步加快产能结构的优化升级,缓解产业供需矛盾。
3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未来发展的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成熟,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扩大高职教育的影响力,就必须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的教育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另外,在课程设置上,高职教育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坚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同时深入研究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其中要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明确区域高职教育对经济协调发展的调节作用;第三,探索区域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4 小结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认识高度,把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政府经济工作日程,打造与区域经济联动的开放性。
参考文献:
[1]庞祥武.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理论界,2005(1).
[2]谌莹,唐志军.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8(3).
4.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篇四
摘要:根据北京市“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同时结合延庆区发展情况,延庆区被划为北京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本文迎合生态保护的学术前沿,从生态友好型的视角出发,研究延庆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据延庆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结合延庆区的发展环境最终给出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提升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水平和建立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三个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产业生态化;生态补偿
一、问题的提出
延庆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重要性
1、延庆区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区
素有“夏都”之美誉的延庆区,是北京西北部的生态屏障。延庆区位于北京西北上风上水的地理位置,林木绿化率高达73%并含有优良的生态资源,空气、水体质量都处于国家一二级的水平。①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总体上将北京市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种类型的发展区域。延庆区则以其水资源等明显的生态优势承担起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城市功能。
2、延庆区是北京市水源涵养地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飞速增长,北京地区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作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日益突出。目前,北京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人多水少是北京的基本市情水情。延庆区内的官厅水库作为北京市的重要水源之一,对于北京市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化起着重要作用。
3、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对延庆区至关重要
延庆区是北京市的偏远郊区,交通不畅,经济发展较弱。由于自身的生态优势以及北京市的生态需求,延庆区投入大量资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支出巨大。虽然生态旅游产业等的发展增加了延庆区的经济产值,但是相比其他区,延庆区的经济依然比较落后,使得财政收入较小。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延庆区的财政收支失调。为了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延庆区必须把宝贵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定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二、延庆区生态经济失调现状
10多年来,延庆区一直以来作为北京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以“生态涵养区”的定位发展。虽然,经济有一定的纵向增长,但与北京市其他区完全没有横向优势。而生态环境的发展大有改观和显著成果。根据政府相关数据、报告以及延庆区发展现状,可知延庆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状态,重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滞后与生态环境建设过快的不协调,包括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现存问题。②简单来说,延庆区生态与经济失调现状有三点:第一,生态环境综合水平高。第二,经济发展滞后。第三,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存在问题。
三、延庆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灌溉、节水型农业是解决北京农业干旱缺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在此目标下,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实施节水工程。在循环农业发展方面,延庆区的循环葡萄产业树立了典范。
为发展经济,延庆应大力发展新能源生态型工业。就目前而言,情节发电项目,新型建材,高薪技术产业等新能源产业,对于延庆经济发展都是很有发展空间的。
为促进延庆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发挥延庆作为京西北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高起点发展京西北物流基地,从而为北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延庆区应充分开发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民俗游、观光游、生态游等特色旅游,积极完善旅游业配套设施。③
(二)提升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水平
切实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一方面,加大公益林、林区道路管理等生态林保护项目建设投入,切实提高项目造林、退耕还林和补植补种等项目的补助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大绿色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以促进当地农户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油茶、水果等特色农业,参照粮食补贴办法,对特色农产品生产进行补贴。与此同时,支持和鼓励农户和企业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按实际生产面积给予一定补助。
尽快建立生态功能区保护专项资金。为了在发展生态文明的同时,不影响经济的发展。由北京市和延庆区各级财政出资,设立生态功能区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生态功能区环境监测、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增强生态功能区的监测和保护能力。
(三)建立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
1、稳定资金的投入
虽然,近些年北京在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方面给予了延庆越来越多帮助,但是要形成长效机制还比较困难。本文借鉴其他区的发展经验,提倡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条件下,由北京市发改委联合市环保局、水务局以及延庆区环保局、水务局等部门专门成立协调合作委员会,确保延庆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建立关于稳定资金投入的合理长效机制。与此同时,北京还应加强对延庆区的金融支持,积极探索多种融资形式以发展大型水利设施。帮助延庆区走出财政困难、资金短缺的局面。
2、水权交易
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主张北京市与延庆区尽快完善适合双方发展的水权交易机制。以张家口市“稻改旱”项目为例,为了给北京市提供更多的水资源,近年来张家口与北京共同开启“稻改旱”项目,北京对此给予了部分补偿。目前,张家口市“稻改旱项目平均每亩地年可节水400-500m3,北京给张家口补偿450/亩*年,十几万亩,年补约5000万元。由此分析,为了促进延庆区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权交易机制的完善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延庆区的财政收入而且一定程度保护了水资源。
3、建立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
为促进水资源保护及科学合理利用,同时借鉴国外水资源市场化经验,针对不同水源、不同用水类型、紧缺程度,北京市和延庆区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水资源价格体系。对于水利工程等用水价格逐步提高,尽快调整非农业生产水价达到补偿成本并合理盈利水平的状态;逐步调整农业用水价格,逐步达到保本水平;在城市用水中,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应稳步提高,水价实行累进阶梯制,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根据水资源紧缺程度,扩大或减小水资源费用的征收范围和提高征收标准;总之,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供水价格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四、结论
北京市的未来发展以及国际城市的建设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撑,而水资源是其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延庆区作为北京市的生态水源涵养地,其总体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然而,根据延庆区的现实情况分析,延庆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已经处于失调状态,以至制约了延庆区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我们应该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并结合延庆区的自身产业优势和发展环境的优势,也即分别从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提升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水平和建立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三个方面给出关于协调延庆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从长远角度规划延庆区的发展之路。(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解:
①北京市延庆县水务局.延庆县水资源现状分析[J].北京水务,2009,4
②延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调研报告.http://.2012年2月发布.[3]许吕章.延庆县创建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实践.北京水务,2013(02)
[4]陈炳军.延庆第三产业发展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纵横,2011(16)
5.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篇五
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榆林市为例
分析了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矛盾,指出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分析了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建立了社会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以榆林市为例,借助SPSS分析软件,对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中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行定量评价.根据评价得出了榆林市社会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发展协调度不高的结论,并对其社会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实现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建议.
作 者:陈大鹏 姜霞 Chen Dapeng Jiang Xia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5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200723(9)分类号:X22关键词:协调性评价 社会经济 环境 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
6.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篇六
缓解资源与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关系全局的战略课题,本文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21世纪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作 者:冯久田 尹建中 FENG Jiu-tian YIN Jian-zhong 作者单位:冯久田,FENG Jiu-tian(山东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无棣,251906)
尹建中,YIN Jian-zhong(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7.浅析陕北地区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 篇七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走城市化进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目前资源依托型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不可再生资源的走俏,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意料,同时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提高。但是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人们更多地想着怎样去赚更多的钱,变得不注重教育,使得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得不到提高,尤其是青少年存在很严重的厌学、弃学现象。
陕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拥有十分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有“中国的科威特”的美誉,开发潜力巨大。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交通不发达以及人们对此类资源开采能力的缺乏,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下会有将来吃饭穿衣的依靠。随着西部大开发和1998年陕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正式建立,陕北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以及加工业为主导的能源产业的建设大规模展开,不仅带来了陕北当地经济的腾飞,同时有力地推动了陕西乃至全国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健发展。陕北能源基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能源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
1994年神华集团已嗅到煤炭的广阔市场前景,开始筹备建设铁路。由于该铁路属于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因此主要用于神华集团在该地区的煤炭运输。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不可再生资源价格开始不断攀升。市场需求量增大,单线铁路运输已经不能满足神华集团的战略发展需要,他们在2006年建设竣工了另一条线路,实现了双轨道运输,使其达到每10分钟一列火车的通行量。
然而单凭火车运输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此时汽车运输业便很快发展起来。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许多依靠煤炭贸易及运输发展起来的暴发户,直至今天,人们依然看好运输行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道路交通、餐饮饭店,汽车维修,加油站等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也许我们没有去设身处地的去想,那些从事煤炭运输行业的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大部分是高中或高中以下,因此在当地形成了一种风气,既然从事煤炭贸易及运输行业就可以赚到钱,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读书、上大学呢?目前大多数汽车销售推行“按揭式”购车,即使你没有钱,同样可以买到车,所以很多人愿意带着这个梦去冒险。
二、陕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教育协调的途径
然而,我们在了解中发现,在很多所谓的资源丰富区和赚钱容易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少之又少,很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厌倦学习、放弃学习。鉴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对目前的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关心孩子。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心理、生理方面都在不断走向成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加理性化,其个性也逐渐形成,因此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使他们有机会把自己的优势体现出来并获得一些成功,树立起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老师要注意合理的表扬,使学生喜欢学校的生活。
(2)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看到,大部分厌学、退学的学生是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而把主要精力放到其他事情上,如游戏,导致价值观畸形化。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引导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通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获得新知识。当他们取得一定成绩时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老师和家长要及时地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使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
(3)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当年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他为祖国奋斗的座右铭,而现在我们与一些孩子谈话时,问及他们将来有什么打算时,听到的却是“读完初中就不读了”,或者“读完高中就不读了,去做其他的事情。”因此,我们应该激发孩子的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长远的学习目标,明确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完成学业。
(4)老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孩子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而且还需要家长的协助。有助于老师更好的了解孩子在家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将更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孩子的教育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家庭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
(1)家庭教育在人类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接触家庭教育,孩子最初的知识都是从家庭里学到的,包括学走路、学说话等等。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儿子和儿媳妇对年老且行动不便的母亲很不孝顺,他们没有耐心去照顾母亲。有一次儿媳妇对丈夫说,“咱们把老人家放到大箩筐里,一起连大箩筐扔了吧。”旁边的小孙子听到了,说:“不要把大箩筐扔了,把它拿回来,将来我们也用它来扔你们。”所谓童言无忌,才唤醒了他们的良心。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2)家庭教育有着固有的特点和优势。家庭教育独特的权威性暗示了孩子对父母的服从,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同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因此家长必须以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端正的行为举动去引导孩子。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也非常了解,所以孩子的身上的变化,如近期的情绪变化等等,都会引起父母的注意。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要及时了解情况,找到孩子厌学、弃学的原因,并帮助孩子彻底解决问题,使其重返课堂,才有可能实现更长远的教育目标。
3、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古时的“孟母三迁”影响着中华文明,也有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在哲学里,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起决定作用。在特定的环境里,由于个人所处的生活空间、居住空间和社交圈的不同,所以它也会影响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1)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读书没有用,他们宁愿自己的孩子提前去从事工作,也不让孩子继续读书。因此,政府要加强监督力度,体现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提高国民基础素质。
(2)以正确的人才观引导人们的教育期望。其实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读书求知的价值,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它必须带来什么效益才去读书,要抛弃那种“为光耀门楣,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读书的观念。
(3)培养舆论压力,树立读书光荣的文化氛围。社会文化团体应该发挥其宣传作用,通过宣传表扬有知识、有文化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行为表现,鼓励适龄孩子读书,以及尽可能地去接受高等教育。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已经实现很大的提高,然而精神文化生活还有些跟不上步伐。因此,我们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注重教育,让祖国的下一代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共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摘要: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这些“全球型”的能源给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不可再生资源的走俏.在推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与教育协调的问题。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
参考文献
[1]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N].榆林日报.2007—6—12.
[2]孙孔懿:素质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篇八
摘 要: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背景,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湖南省的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实践要求的不协调现象。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湖南省;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湖南省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兴办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株洲冶金工业学校高职教育班的试点,开启了湖南高职教育兴办的路程。到了2005年,政府主办、行业企业主办和民办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了60所。随着湖南产业化,工业化集群式的发展,湖南高等职业院校布局也呈现了集群式的形态,可以划分为五大区域:长沙、湘潭和株洲为湘东,娄底、邵阳和益阳为湘中,常德和岳阳为湘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和张家界为湘西,衡阳、郴州和永州为湘南。2011年,湖南省区域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74所,普通高等院校院校105所,已经占据了普通高等院校数量的半壁江山。从湖南省地理位置高等职业院校布局来看,湘东51所,湘中9所,湘北5所,湘西5所,湘南7所。
自1999年教育部实行高等教育扩招的政策以来,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数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学校的招生人数,在校学生、毕业生人数“翻了两番”。2012年,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达到41.8万人,占全省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39%[1]。
(二)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显著。自2007年底以来,作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中心的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着力发展基础设施、产业支撑、生态环保等领域,各项综合配套改革得到实质推进,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2010年1月至5月,长株潭地区财政总收入达到271.13亿元,超过湖南省其它11个市州财政收入总和[2]。(2)“3+5”城市群经济主体地位凸显。 “3+5”城市群承南启北,连西接东,承担湖南经济发展的重任。“3”就是打造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5”就是打造包括环洞庭湖的岳阳、常德、益阳,湘中娄底,湘南衡阳的群次级城市中心和经济发展腹地。近年来,“3+5”城市群在长株潭试验区的辐射下快速发展,已然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助推力。2010年1月至5月,“3+5”城市群财政总收入413.69亿元,占各市州财政收入合计的7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9.14亿元,占全省的76.5 %[3]。“3+5”城市群多数行业在全省占支柱地位,其中,有色金属集中分布在娄底、衡阳和湘潭;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长沙、株洲和湘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中在长沙、益阳和衡阳;烟草制品业集中在常德和长沙;岳阳在全省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上占有最大份额。(3)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初显规模。由张家界、湘西、怀化、常德、邵阳5市州构成的大湘西,立足于生态本色,联手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信息互通、客源互送、资源共享,形成了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2011年,大湘西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达431.99亿元,占全省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的10.44%,占地区GDP的比重为28.7%。它作为支撑湖南省经济发展的“绿色支柱”,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二、湖南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现象
(一)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首先,专业发展不均衡,布局不合理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未调研地方经济实况,缺乏对本地区整体经济结构的深入了解和细致分析,在专业设置上难以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全省范围来看,高职院校的财经管理类、文化教育类这些办学经费投入相对少的专业设置过剩,导致这类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压力大,而在汽车制造类、道路土建类、农林牧渔等专业在资金投入上明显不足。其次,专业设置不稳定以及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新专业的申报上而忽略了后期专业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专业的长期发展缺乏周密详细的规划。某些专业建设没有内在稳定性,已开设专业没有按照市场的变化进行必要的知识更新,对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可能被淘汰的专业也未及时调整。此外,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的学校同一个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技术素质差异较大,致使不同院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面临的就业情况也存在着不一样的境遇。最后,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和地方产业发展的紧密度还有欠缺,目前没有打造出一批与地方产业密切关联的特色专业。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发展和武广高速经济带初步形成,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快速发展,急需与之相符合的人才。然而从当前湖南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缺少一些与产业能够紧密相连、与产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特色专业,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性人才在专业性与特色性的要求。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实践要求。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社会实践的课时数要大大高于普通高等教育,从该层面上讲,离开了生产实践这个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要解决好怎么样教学,在“哪里”教学的问题,要把企业和课堂共同作为教学的手段,把社会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校。
职业教育的最终出路应该是与企业的合作与发展。但部分高职院校因根深蒂固的“象牙塔”办学理念,严重缺乏走出去与企业合作的动力意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责任感与主动性,在宣传方面力度不足,知名度不够,没有积极主动搭建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而是坐等企业上门,期待企业主动走进。即使实行校企互动模式的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在实践环节中都强调实习实训,注重实践基地建设和设置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专业,但是真正实行起实习实训来并不顺利,往往都是学校积极性高而企业积极性不够。有些实习实训场地学生们进去后只能参观不能动手,这样的场地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实践,学生除了能够感受到企业文化外学不到专业技能,不能称之为实习实训场地。还有的企业虽然和院校签订实习协议,答应提供实习场所,但仅仅是形式上的承诺,院校和企业并没有实际操作,原因是企业在短时期内看不到校企合作带来的效益。高职院校单方面积极性得不到反馈,积极性同时也会受到打击。
三、湖南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湖南高职教育应立足于经济发展新形势,以提高职业素质和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教育规划。专业设置和现有专业改造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贴区域经济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没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订学校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1)保持长株潭地区的中心地位,办品牌高职教育。长沙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株洲是湖南省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而湘潭在工业和农业等方面又具有较强的传统优势。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都属于湖南省的优先发展地带,该区域发展会带动全省经济发展。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对人才的要求也高。所以,为了对接湖南省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要努力办好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加强品牌特色高职院校建设,提高长株潭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2)发展洞庭湖环区高职教育,加强食品加工、外贸类专业建设。洞庭湖环区包括岳阳、益阳和常德。该区具有独特的地位优势,属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区,是湖南省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目前,该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限,缺少农林、外贸类学校,所以,可在该地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食品加工、外贸类专业建设。(3)因地制宜,在湘西地区发展旅游、电力类专业。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该地区是湖南省与渝、鄂、黔、桂等省(区、市)交界之处,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水力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别具一格。可以考虑在国家地质公园张家界市重点发展旅游类高职院校,在水力资源充足的吉首市建立电力类高职院校。这样,有利于就地取材,更好、更科学地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4)保持湘南地区的合理布局。湘南地区包括郴州、衡阳和娄底三市,经济发展居全省中等水平。三市矿产资源存量丰富。娄底的冷水江是著名的锑都,而郴州则是有色金属之乡,加之旅游资源丰富。所以,该区既要保持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布局,还可考虑丰富专业设置,如在娄底市增加矿产加工类专业、在郴州设立旅游类专业等。
(二)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湖南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着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上的不合理现象,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缺乏。为此,当前高职在培养师资方面首先要把准入口关,在引入新任教师方面,要结合实际需要和专业素质等各方面综合考查,在没有国家统一的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的情况下,区域内也应该要有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准入制度和评判标准,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两方面的要求应力求达到校内外教学的要求。而提高“双师”素质的关键在于培训。高职院校要建立健会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可以依托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对任课教师进行技能操作的专项培训,并进行考核。通过产、学、研有效结合,及时了解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前沿信息,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及时交流经验;通过国际合作培养培训部分骨干教师,吸取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等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海花.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研究】推荐阅读: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09-11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09-11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研究09-15
浅谈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研究经济学论文07-24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论文07-07
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08-08
我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研究08-17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趋势研究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