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

2024-10-16

教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精选7篇)

1.教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 篇一

农村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临泽四中刘梅

内容摘要: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感,教育学生养成收集资源的习惯。在课堂中拓展相关知识点内容,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特色引领,开发校本资源。组织实践活动,开掘地域资源。

关键词:农村开发课程资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新一轮的教改正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各地开展。而农村语文教改的形式却不容乐观,硬伤之一就是极为匮乏的课程资源。目前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课程资源的认识方面有一定的误区:首先教师认为现成配发的或学校购买的就是课程资源。但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设备简陋,图书资料缺乏,教学资源十分匮乏,而老师也缺乏收集课程资源的意识与方法。长期以来,“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教案一本书”,成了教师长期自足教书的形象。对绝大多数农村教师来说,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并不是他们职业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由于缺少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准备,缺少时间和财力的支持,甚至缺少合作和沟通所必需的比较融洽的人际关系、交流技术,甚至能够表达自己实践经验的语言,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挑战”的成分恐怕大于“机遇”的成分。其次对仅有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管理方法不科学、不合理,借用手续繁杂,缺乏使用培训,对学校的仪器、设备不爱惜,缺乏应有的保养措施,使仅有的资源损坏严重,或有了不会用,只好束之高阁。导致教师利用意识不强,怕麻烦,图省事,使仅有的教学资源造成浪费。

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这就是我们农村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认真加以探讨的课题。新课程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这样明确的表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就针对目前农村教育的真实现状以及自己在农村从事教学教改多年的经验,为农村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意见,以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促进农村教改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感,教育学生养成收集资源的习惯。

我们要认识到:教学资源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除了

上面配发和学校购买的之外,还可以由教师自己用废旧物品做教具,可以由学生自己做学具;还可以利用家庭、社区等现有资料来帮助教学。语文的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教师不但要大胆尝试运用这些资源,让它们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更要教育学生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早以存在的语文资源。如农村中学的学生阅读资源极度匮乏,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室、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让身边的这些课程资源成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源头活水。并且,告诉孩子们,光看还不行的,还必须强化自己养成集中听、快速记、长期积累的好习惯,从而真正将这些外在的材料,落到实处,转化为内在的能力与素养。

二、在课堂中拓展相关知识点内容,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

从教研的角度来看,农村教师本来就处于一个很闭塞的教学环境中,个人对教学资源的占有仅处于“温饱”状态,又加之教参在编写的体例甚至内容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是过时、错误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学,教学效果着实令人生忧。另外,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来看,农村学生的家庭负担普遍较重,除了必须缴纳的学费,教师不可能过多期待他拿更多的钱用在买学习资料上。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尽可能多地占有教法与学法参考资料,不仅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质量,对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及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都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如我在教朱自请的《背影》一文后,文中的细节

非常成功,我对细节描写作了相关的补充。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的《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吝啬和刻薄。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常常有这样的经验: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在看过很长时间之后,具体情节可能忘记了,但是片中的精彩生动的细节却让人永远记忆犹新。真正的艺术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故事好编,零件难找。这个“零件”就是细节描写。再比如,学习《狼》这篇文章后,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或者典故,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狼的故事等。也就是说教材是范例。即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因此,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

三、特色引领,开发校本资源。

在学校生活中,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本土化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

1.读书活动的开展

在全年开展“好书伴我行,智慧满人生”的读书活动,组织本年级语文教师选择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作为本年级学生必须熟读背诵的篇目,同时定期向学生推荐一定数目的课外阅读书籍。根据年段提供的背诵、阅读总目录,进行阅读积累,平时由各班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根据等级要求对本班学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学生的内容进行登记。努力促使全校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诵读古诗词,畅游书海,收获智慧。

2.辅助课程的实施。

在认真实施学科课程的同时,开设班级辅助课程。在午晚餐时间,播放“校园之声”,包括校园动态、口才训练、古诗诵读、空中杂志、本班专栏等栏目;

在晚饭后,布置学生安排20分钟看电视新闻,单周和双周分别进行,《人与自然》、《国内外要闻》、《甘肃新闻》、《临泽新闻》、《我能行》等栏目的开设让孩子们能知晓天下事。

3.校园环境的布置。

校园环境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显现的校园景点、设备设施,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那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逼真的假山,校史展览室、德育室、黑板报、活动室、绘画展、摄影作品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可以视为语文教学资源来开采、挖掘、利用。在我校教学楼过道所挂的不是名人像,而是许多反映我们临泽风土人情的实景照片。一张张、一幅幅,都是丰厚的地方课程资源,再加上校园内的植物名片、蔬菜实践基地,班级中的“图书角”、“生物角”、“我能行展示台”、“古诗欣赏”、“一周新闻”“素质成果展示台”、“星级达标评比台”等,所有这些都成为校园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构成了校内动态的知识源,这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通过组织参观学校,了解学校的规模;欣赏景观布置,了解学校的布局;认识学校种植的花草树木„„以此,了解年轻学校的方方面面。既增加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体验,又使学生完全浸润在校本文化之中。

4.关注学生生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语文是和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为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身边的世界,我在每天上午语文课前用五分钟让学生进行新闻发布,由学生自由选材,或谈教室中的见闻,或谈双休日的趣闻喜事,或谈同学、朋友的友谊,也可以聊聊心中的苦恼等,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发布时要求学生简要地概述事情经过,注重学生的感受,并以“我认为”“我从中体会到了”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有时作为一个参与者,也毫无保留地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时作为一个点拨者,依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启迪。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养成了热爱生活,悉心观察、留心听记的好习惯,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关注课堂课余生活、游戏活动、日常生活、师生交往的同时,获取独有的体验,增加写作之源,激发习作的灵感。

四、组织实践活动,开掘地域资源。

地域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生活是五彩的,地域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我们学校周边自然、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临泽的历史文化,全面开展乡情教育,充分利用临泽本地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知枣乡文化,爱枣乡文化,扬枣乡文化,做枣乡小主人。开展以“体验枣乡风情,实践人文德育,发展学生素养”为主题的“悠悠枣乡情”乡情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到本县香古寺进行“游千年古寺,看枣乡风情”的实践活动。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物丰采”时,我发现教科书上仅有的几个人物不是离我们学生很远,就是学生不感兴趣。为了让学生自觉地去认识更多的名人,自然的感受到那些杰出人物对人们心灵的洗涤与震撼。我就布置每一位同学寻找一位与自己同姓的名人,查找摘录其有关资料,并写一篇短小的评论性的文章。于是我班的随笔本上就出现了这样两篇文章《关于×××》和《我评×××》。在随后的一个阶段内,每堂语文课必有一位同学向全班同学自豪地介绍与自己的同姓的名人,这样,全班同学了解更多的名人。活动结束后,我收集了每一位同学的作文,把它们编为“与我的同姓名人同行”的系列作文。讲授第二单元“民俗风情”时,根据教材提到的“赛龙舟”、“社戏”等风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学生整理出我镇全年的一些独特的习俗,从过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月初八等这些习俗到婚丧嫁娶、垒屋砌灶等,然后由学生自由分组,每组集中调查其中1—2个习俗,然后由小组合作完成有关习俗解说的文章。最后,可把学生写成的一篇篇小调查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分发到学生手中,让所有的同学都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从而深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同样,依照此法还可以开展许多活动。学习第三单元建筑艺术后,号召同学对周围的一些民间住宅做广泛的调查。像这样类似的活动,从教科书出发,就地取材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走入社会生活,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同样做得很出色。在每个学期,力争把这些实践性的活动课程化,到家乡的德育基地、旅游景点、以及社区工厂、医院、学校等进行主题性的参观、考察、课题调查、社

会实,使语文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生活,还原其生活的本色。

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的内容写入周记、作文。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虽然乡村生活没有城镇生活的五光十色,异彩纷呈,可是它也有自己恬静、朴实、粗糙、本色的美,它也自在成趣,它也美得动人。我们没必要为迎合流行的俗趣而浮躁而放弃对这一方静土的欣赏,放弃对这一过于朴素却厚实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比如乡间的田野、菜畦、池塘、小溪、野花、篱笆、石路、竹林、犬吠、蛙鸣等,都可以如诗如画般结成文字;比如当地孩子的钓鱼、戏水、放牛、捉鱼、吹笛、听戏、打枣、夜游、、偷苹果、打野兔、钻地洞等,都会使我们的语文顿生无限情趣。充分开发乡土化教育资源,做到开门办教育,开门学语文。

就目前来看,虽然大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学软硬件设施非常简陋,虽然农村社会环境十分闭塞、经济条件一直滞后,虽然大多数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状况极不容乐观,虽然语文教学改革在农村的进行更为艰难,但我们深信,藉着广大同仁们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无比热忱,藉着信息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前景与开阔视野,更藉着语文教学改革新时代到来所给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与无限激情,农村语文教学改革一定会迈向一个全新的纪元!

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

(3)陈窈君《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我见》《语文学刊》发表于2004,3

作者简介:刘梅.女.生于1978年1月.1996年7月毕业于张掖师范,自学取得中文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通讯地址:临泽县第四中学。邮编:734200。电话:***。E-mail:gslzlm901@163.com

2.教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 篇二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到扩招等因素的影响, 现在大班额教学在很多高校成为了普遍现象, 由此带来了信息技术手段的低效利用、师生交流和互动的缺失、教学评价的被忽视等一系列问题, 直接影响了高校课堂教学的质量。

1.信息技术手段的低效利用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普及和应用, 多媒体教学成为广大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首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话筒、扬声器等成为一些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设备。通过使用多媒体, 教师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学中教师书写的板书已经被课前准备好的PPT演示文稿所替代, 教师依照大屏幕上的内容, 从头讲到尾。学生的眼中充满了大量的文字或图片, 耳中充满了足够清楚的讲解, 但大量的信息却没有被大脑全部接受、加工和理解。可以说, 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 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效果很差。

2.师生交流和互动的缺失

一些高校在教学改革中, 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选择和安排学习活动的时间, 提出了缩减课堂教学时数的规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只能一味地赶进度, 课堂上甚至不能安排学生独立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时间, 更没有小组的讨论和汇报等活动, 缺少应有的师生交流和互动。

3.教学评价被忽视

一些课程没有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只有一次终结性评价, 即期末考试。对学生的课程学习缺少持续的关注与评价, 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 在课程学习一段时间后, 因为对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 而无法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 进而放弃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另外, 由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并不了解, 只是一味地讲新知识, 导致缺少评价而无法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评价被忽视, 使得其应有的对学习的反馈调节、诊断指导、强化激励和教学提高等功能无法实现。

●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如此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 可以为解决传统课堂教学由于教学课时压缩和大班额等带来的教学质量问题提供帮助。高校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开放的教育观念

教师首先应充分认识到在今天这个技术无所不在的世界中, 学习正在成为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行为。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将课堂的教学与课后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的学习进行融合, 可以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延伸到大量的课后时间。在基于网络的开放的学习世界中,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不但有助于学生获得大量的最新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

为了用好大量的课程资源, 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 包括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等能力。

3.从海量的教育资源中获取需要的教学资源

目前, 网络上教育资源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 如何在海量的资源中找到并获取对教学最有价值的那部分, 成为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的第一步。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之一是直接在专业的教育资源网站, 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www.jingpinke.com) 中搜索与教学相同或相关的资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不但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还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 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 (实习) 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 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1]除了中文的网络课程资源之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开放式课程计划 (OOPS, Opensource Ope ncour se ware Protot y pe System) 网站 (http://www.myoops.org/cocw/index.htm) , 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 通过网易公开课网站 (http://open.163.com/) 来获取国外名校的公开课视频等。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获得教育资源。

4.对网络课程资源可用性的正确评价

对网络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定得基于对所获得教育资源的全面和正确的评价。只有具备了对教育信息资源可用性进行评价的能力, 才知道哪些资源是优质的。一般来说, “网络课程的可用性要素首先需具备一般软件的可用性五要素:易学、高效、可记忆、低错误率以及高满意度, 其次需包括三个教育可用性要素:有效的沟通机制 (协作与交互) 、良好的学习支持和人性化的服务。”[2]作为教师, 只有在判断网络课程资源的可用性和明确教学的需求之后, 才能有效利用所获得的资源。

5.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加工获得的教学资源

在我们所获得的与教学相关的网络课程资源中, 有些可以直接被利用, 但更多时候是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 对获得的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加工, 包括对教学课件的改造和多媒体素材的进一步加工等。这部分工作可以请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来帮助完成, 也可以自己通过学习和应用各种工具软件 (包括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和网页制作等) 来独立完成。

●将网络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融合

获得教育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和利用, 最终是为了实现对教学的促进。只有网络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达到一种融合状态, 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网络课程资源的价值。但“信息技术是不会自动融入教学的, 而是被融入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是教师的一种价值选择, 是教师施加作用的结果。”[3]笔者认为, 高校教师将网络课程资源融入教学主要是完成教师课堂和课下角色的转变, 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

1.课上, 教师从“独裁者”变为“倾听者”和“引领者”

在很多课堂中, 教师从头讲到尾, 完全是课堂的“独裁者”,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 甚至没有对学生的提问等交流环节。将网络课程资源融入教学, 教师只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通过布置任务来让学生在课后自学其他内容。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 而是把课堂交给学生, 由学生来汇报和交流自己通过自主学习对知识的理解。教师一方面作为“倾听者”, 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 掌握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准确, 另一方面作为“引领者”,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 鼓励其提出自己创造性的想法。

2.课下, 教师从“默不关心者”变为“参与者”和“帮助者”

在现在的高校中, 下了课之后, 教师与学生几乎是零交流。一般情况下, 教师不会对学生的课后学习进行干预, 甚至可以说是“漠不关心”。将网络课程资源融入教学, 学生主要靠课后通过自主探究来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内容, 这很容易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由于缺乏与教师的交流而焦虑, 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后作为“参与者”, 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和工具参与学生自学的过程, 使师生、生生之间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同时, 教师还要作为“帮助者”, 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 必须及时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自学得以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为其提供全面的评价,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效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将其融入教学, 是高校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一切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 把课堂还给学生, 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求广大教师从教学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根本性转变。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教师通过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想法。明确了为实现有效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需要教师建立开放的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和将网络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融合。

关键词:高校教师,网络课程资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 (2012年版) [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2/201206/137333.html, 2012-11-15.

[2]刘名卓, 刘名海网.络课程可用性质量的衡量与评估[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4) .27-31.

3.教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 篇三

关键词:网络资源;教育教学;地理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2-0048-03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信息社会,各个行业都在试图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并为自己的工作服务,通过互联网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地理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了各个方面的内容。有了网络的支持,地理教师就能够获得巨大的信息支持,从教学资源上、从知识补充上、从最新的考试信息等方面都能够帮助教师,使得教师和信息社会有机结合,使教师能够在视野上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走在时代的前沿,从动态上紧跟不断变化的世界,特别是人文地理世界。这些信息中有很多与我们的教学有关,能否获取和筛选、处理这些信息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网络给了我们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利用好这个平台,提高教师使用网络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能力。

二、网络中的地理资源信息

互联网上提供的可以作为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的网站有两大类型,一类是资源型的,另一类是教学型的。[1] 所谓资源型网站是和地理教学内容中各类知识点相关的信息网站。教学型网站与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有直接关系,它提供有关教科书、教学参考、习题练习、教案设计等地理教学内容。地理知识可谓包罗万象,前者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庞杂博大,所有可以为地理学习知识点提供参考和借鉴的都属于此种类型,它们并不为地理教学所专用。网站共同要素包括地理时事新闻报道、教案、资源库、试题课件、本地科研课题及成果展示。

网络信息资源有很多优势。信息的储量大,储存方便,通过信箱储藏和网络硬盘的储藏,可以更新和节省资源空间。这些可以克服纸质的信息资源常常容易被丢失和丢弃的现象。网络里信息的更新非常快捷,比如在高考之后的高考试题会迅速地在网络中出现和传播,显示了信息的更新和传播速度快,使我们能够快捷和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网络中常常有人们在现实中很难获得的资源。像人教出版社网站在网络里面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配合教材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在现实中教师很难获得的教学资源在这里就非常容易获得,里面有试题、有教学建议、有教学方法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还为地理教师提供了交流和发表建议和意见的平台,出版社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的支持来提高所出版教材的质量,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于考试和高考有导向作用的信息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热点,教师要经常从网络中予以重视和关注。最新的考试纲要、考试动向和学习指导等信息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和指导作用,需要教师从网络中经常查询这方面的信息,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及其努力方向具有指导作用。

三、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教师对于信息社会的不适应

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对于网络存在陌生现象,有的教师家庭里面没有通网络,而单位的网络资源又不能够满足需求。网络是需要经常摸索和习惯的,没有经常的接触,就不可能熟悉。有的教师不会上网,不会运用网络查找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不会申请和利用电子信箱,不会在线聊天。还有极少数教师对于网络有排斥心理,认识不到信息对于人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的重要作用。缺乏网络支持的教师还是依靠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来获取信息,依靠数量有限的纸质教学辅导材料,不会获取和使用电子版本的教学资源,教师的视野狭窄,影响新课程标准教学工作的进行。

2.教师在时间上的困难

教师一般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没有很多时间进行网络中地理资源的查找,只能利用夜间或者其他休息时间来寻找地理教学方面的网络资源。这样就使地理教师的网络教学和其他信息资源的需求与查找时间相矛盾,而同类教师查找的网络地理资源有时候还常常雷同,导致重复劳动,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3.网络信息和资源的有限性

不是所有的信息和资源都能在网络里面直接找到。例如,中国地图出版社的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就无法在网络里面搜索和下载到,这就需要教师在获得教学资源的时候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比如通过出版社、书店购买纸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4.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条件资源限制

学校这方面条件可能满足不了教师对于网络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特别是缺乏网络地理资源信息的整合,导致教师常常独立寻找资源和处理资源;教育管理部门缺乏相关的网络条件、资源库,常常是网站比较单调,缺乏教育教学资源信息。

四、需要采取的措施

1.提高教师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

学校可以采取目前比较流行的办法,像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自学的方式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请专家开讲座,请同行的教师互相帮助,配合个人的努力自学,尽快适应信息社会对教师素质的需求。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培训使教师获取地理教学信息的能力,教师也需要经常关注地理科目和相关科目的信息变化,大量储存地理教学信息资源,筛选和处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教师要建立自己的资源库。网络具有储藏资源的作用,把试题、教学设计或其他教学资源储藏起来,通过网络的储藏,建立自己的资源库,集中在自己的博客或者电子信箱里面,在需要的时候调出来使用。根据资料的性质进行归类,按照类别来储藏,在以后需要的时候也按照类别查找和下载使用。

2.多进行网络交流,学会使用网络的各种功能

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师可以建立地理博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感想和教学材料进行交流和沟通,可以交往地理界的朋友,坐在计算机前面就知道外地的地理教师是怎样工作的。可以通过地理群直接在线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直接询问地理问题,寻求在线网友的回答,甚至可以通过视频进行交流,达到以地理会网友的目的。课改就是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思想,与国家发展和地理相关的热点信息也是地理教师要经常了解的信息,也是地理界学者比较关注或者对考试有一定导向的内容,教学必然要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这是新课标的期望,也是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需要。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会在交流过程中逐步提高。

地理教师要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子邮件、邮件列表、新闻组等Internet工具与其他教师就作业、任务和信息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能够掌握和熟练使用Internet浏览器、电子邮件、在线图书馆目录、杂志和报纸索引、全文电子资源的功用;利用Web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在线图书馆目录等,从多种信息源检索和获取信息;学会利用FTP进行资源下载和上传数据、文档,利用电子表格的数据库统计数据;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有效地搜集和选择各种地理信息;能熟练地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Web网页制作工具等来创建文档、图像、图表、Web网页,以进行信息集成;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信息获取和采访、观察、实验、问卷调查、图书馆和光盘的利用等信息搜集的方法,培养信息运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2]

3.同科教师的资源加强共享和交流

对于相同科目的教师,因为教学的相似性而需求资源相似,所以查找的资源也类似,这样,为了避免工作的重复,教师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形成互助合作的氛围,共同促进本学科教学工作的提高。这样可以通过分工的方式查找和筛选整合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节省时间,形成合力。

4.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尽力为教师提供支持

学校尽力为教师提供多媒体和网络的支持,提供相关的硬件、软件和网络服务系统,促使教师尽快熟悉网络和熟练处理网络教学信息的能力,以适应新课改对于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教育管理机关需要建立能够进行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适应教学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5.网络资源同其他资源的配合

教学资源想完全通过网络获得是不现实的,现实中的纸质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获得也是必须的,要共同配合,达到各种资源的完美结合,共同支持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五、结语

新课改的到来和信息化社会是我们教师必须面临的新的课题,如何适应信息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适应新课标教学工作的要求,需要教师、教师群体、学校和管理机关共同努力,达到信息社会与新课改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韩英.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网站调查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25-27.

[2]张青祥.网络环境下地理研究性学习目标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6): 57-58.

4.教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 篇四

酉阳县万木乡铺子小学校 李鼎明

【摘要】当前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基本普及农村学校,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师资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教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提升自身素养,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可以从机制建设、观念更新、有效培训、网络研修常态化等方面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路。

【关键词】有效利用

信息技术资源

农村教师

专业成长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县的创建及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的深入实施,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基本普及农村学校,农村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大势已成。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师资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教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提升自身素养,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建立健全激励教师应用信息资源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

全国“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已经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但是教师使用热情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等问题,使信息技术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受到制约。因此,学校要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研究制订适合本校实际的考核评价机制。其实施办法有,一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是继续教育的必学必测内容,以评促学,激发教师的持续学习动力;二是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纳入优质课评价体系;三是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积分管理体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系统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二、更新教师观念与强化意识,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美国国家研究院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委员会在《认识如何学习》中指出“只要适当地使用技 术,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业成就和促进教师教学上具 有巨大的潜力”。将理论融于技术,用技术促进教学绩效已成必然趋势。农村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己的专业成长,首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人的关系,不是信息技术控制学习者,也不是学习者恐惧 信息技术,而是学习者控制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形 成一种智能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生态化的人机关系,形成学习者与信息技术最优化的智能整合。其次要积极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构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合作、提高信息素养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圣坛上走下来,变先知先觉者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探究的顾问、问题解决的伙伴、学生所需资源的咨询者和提供者;变师道尊严为同学生平等,与学生一起平等地交流,共同完成任务,与学生共享学习成功与快乐。

农村教师要有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提升自主发展的内驱 力,自觉承担起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使自己的职业 理想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农村教师要具有乐为人师的志趣,要明白自己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和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精英和知识力量,也是农 村民众文化的传播者;要逐渐形成乐于奉献、为农村 教育事业献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

钻研本领域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关爱学生,对全体学生的发展充满期待,并竭尽所能地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要努力追求终身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和改进教学实践,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 作,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使专业发展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积极过程。

三、组织有效师资培训,不断反思与交流,提高教师网络教研的能力。

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曾说:“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会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应用意识和主动应用的习惯,并能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才能实现自身职业专业化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多种维度、多种角度,分层次进行培养与训练、反思与交流。

(一)全面培训,侧重于操作应用的层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普及、推广,首先要有一支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因此要在全体教师中间开展“电脑扫盲”活动,进行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电脑操作基础知识、word应用技能、excel应用技能、多媒体素材的采集、电教设备的维护、电子白板的使用等,在计算机基本技能过关以后,再进行课件制作(powerpoint, flash, cooledit)和网页制作等培训,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注重课堂教学的应用。

(二)重点培训,侧重于专业制作层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光有只能操作的广大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的 “提高型队伍”。学校要选拔一批有计算机基础的教师,进行电脑维护、课件制作和网页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先让这部分教师走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前列,带动其余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再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组织这些“提高型队伍”和其他教师结对子,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制作多媒体课件、建立网站,开通博客等。通过先进带动后进,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三)组织有效交流与不断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 G.J)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反思+经验”。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剖析和研究。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针对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性的实践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四、借助网络,加强校本网络研修常态化,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由“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创造型”的转换,要求教师由“教书匠”变为 “教育研究者”,农村教师要树立“教学即教研”“教师即研究 者”的观念。对农村教师来说,最有效和最可行的方 式之一就是参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 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 员共同参与。网络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系列活动之一,丰富了学校教研的形式和内容,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网络研修突破传统的研讨方式,建立了依托网络开展校本教研的新模式,学校要以校园网为依托,设立“网上案例剖析”、“网上教学评课”、“网上集体备课”、“教育随笔”、“金点子冲浪会”、“亮点发布会”、“资源上传”等多个论坛专区,教师把各自的教学设计、反思、案例、读书心得等及时上传到网站上,供大家学习借鉴。教师可利用业

余时间围绕论坛主题,交流、点评、发帖、跟帖。网络校本教研改变了教师单调和枯燥的生活,解决了以往教师在一起探讨问题的困难,由过去那种“独学无友”封闭的成长状态,进入“自主开放、协作创新”的境界。

农村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条件选择恰当的网络研修方式,学校可以聘请专家与学校教师,利用博客圈、QQ 群、朋友圈和教师网联构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的教师实践共同体,提高教研水平。这个共同体中,不同地域的同学科在参加研修的过程中,教师或把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以求助方式提出,以期得到同伴的指点和帮助,或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敞开心扉,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引发讨论……在利用网络进行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论坛主题积极参与、各抒己见,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自己的网络教研平台上充分展现自己,并与他人合作分享,使个体实践研究转变为个体与集体互动实践研究的格局。这种开放的机制,不但拓展了教师展示交流的空间,同时大大丰富了网上培训资源,进而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为教师培训增添了生命活力。网络教研改变了教师的行为和态度,充实了每个教师成长的步伐,使我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多样化的网络教研活动,把教师专业化发展引向开放、引向深入,在活动中教师们传递着教育信息,共享着教育资源,实现了同伴互助,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在校本教研中,依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赛促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把运用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整合应用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学校要开展多种评比活动,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评比;举行多媒体教学优质课和课件评选活动;以赛促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村学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教师应用信息资源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建立更开放的网络校本研修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深度交流与共享,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引领教研走向深入,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的专业化,从而推进学校的教育现代化。农村教师既要继承以往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立足农村教育实践,又要更新教师观念与强化意识,面向未来,以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增强职业竞争力和提升社会地位、提升自我生命价值为导向;积极参加师资培训,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不断反思与交流,提高教师网络教研的能力,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自身专业发展氛围,利用信息技术取得和城市地区教师同步发展的效果,最终实现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艳丽.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与新机会基金项目的特点比较[J].重 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122-124.[2] 张华.提升教学反思的有效性[J].教学与管理,2008,(10):99-100.[3] 金陵.应用主导区域教育信息化率先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27-30.[4] 曼燕霞;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之教学实践探索 [J];陕西教育·理论;2006年08期

5.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篇五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因特网的快速普及,使人们的工作、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更加有利,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现实。下面就自己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利用网络资料,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否把握住教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这之中,尤其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教师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教学中,就可能出现顾此失彼或者头发胡子一把抓的现象。而网络资料中尤其是远程资源中,里面的教材分析、名师指点等内容,是教师把握教材的得力助手。

在教学中,特别是集体备课中,教研组、备课组都要认真组织组内的教师学习、分析、讨论,以求准确把握教材。

2、利用网络资料,使教学更得“法”

网络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使用这些优质资源,能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推动下,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能最大程度地集中到学习上。例如英语PEP教材三年级上册,教学“body”这一单元,教师首先在屏幕上出现一只胖胖的玩具熊“zoom”,并问学生:“Who’s this?”学生答:“This is Zoom.”然后教师喊道:“Zoom, touch your nose, please.”这时屏幕上的Zoom就用前爪摸着鼻子说:“This is my nose.I have a big nose.”(这时Zoom的鼻子闪烁几下,同时出现单词nose)接着老师对同学说:“让我们一起对Zoom说’Zoom, touch your nose, please.’”最后教师再分别教head, hair, eye, ear, face。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将新知单词的音、形、义,词组的表达方式、句子的结构和功能清楚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2)展示思维过程,使学习活动变得直观。

在教学中,对于很多教学材料,光用语言是不能很好地表达的。但是,借助网络资料和多媒体技术,这些教育材料的“难言之隐”就能轻而易举的被展现。因为多媒体教学,能把图、文、声、像有机组合,使抽象的内涵转化成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形

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营造一个互动的新空间,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觉。例如语文的《桂林山水》、《林海》、《梅花魂》、《荔枝》等课文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把相关问题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教学数学“角的认识”时,利用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角的边、顶点,来使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角的实物的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3)跟上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有时限性的,即一套教材的周期是有一定的局限的,不可能根据时代的步伐而随时更新。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网络资料,就能使陈旧的内容得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

例如思想品德《改革开放谱新篇》,教材的内容都是十五以前的内容,而在近几年中,祖国的发展变化已是日新月异,“一天等于二十年”。教学中,如果局限于教材,教学内容就显得陈旧过时。这时,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将改革开放的最新成就展现在学生眼前,将最新科技成就的有关影像资料、flash动画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播放神舟号发射载人飞船,播放长征三甲发射嫦

娥一号探月飞行及相关探月计划的flash动画。面对如此生动的动画,学生既对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赞叹不已,又对祖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感到无比欣慰,从而真正体会到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当然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领航,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教师可教给学生一些在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最简单,最方便的当然是使用搜索引擎,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检索有用信息。学习的结果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教师,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给予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其次要与家长取得联系,获得家长的支持,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网上学习进行必要的监督,不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对于身处信息时代洪流中的小学教师来说,如何积极、正确地利用好网络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是网络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的探索还很肤浅。我们应继续加大力度,多角度、多思维地进行研究,力争探索出各种教育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的新路子。

6.教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 篇六

关键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母体高校,培养机制

独立学院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虽发展时间较短, 但发展速度很快, 据统计, 截止2012年6月底, 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具有招生资质的独立学院有298所, 年招生额增至150万左右, 占三本学校招生的比率已超过80%, 急速的扩张使得师资力量的薄弱问题随之显现, 开始严重制约独立学院的发展, 很多专家学者都关注到了这一问题[1,2,3,4], 但鲜有人提出提高师资力量的具体的可行性较强的措施。

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组成为专兼职结合, 其中兼职教师主要由母体学校以及社会上的其他有经验的高校教师构成, 专职教师则是年轻的教师以及极少数退休返聘教师为主, 为保证独立学院基本的办学条件, 教育部明确规定独立学院在成立之初必须拥有“不少于100人的、聘期一学年以上的、相对固定的专任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比例应不低于30%”。而事实上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的年龄构成区间为20~35岁, 学历也多为本科生和研究生, 职称主要为讲师和助教, 副高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极少, 许多独立学院甚至根本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 因此独立学院要想有长足的发展, 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势在必行, 青年教师的发展水平关系到独立学院的竞争实力和长远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一、独立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有如下几点: (1) 教师缺乏稳定感, 这是因为独立学院多以社会招聘的形式招聘教师, 且与教师的劳动关系实行合同制, 这完全不同于公办高校的编制, 使得教师缺乏归属感与安全感。 (2) 独立学院待遇较企业普遍偏低, 待遇不高使得许多青年教师仅把学院当成工作的跳板。 (3) 教师培养与发展机制不完善, 许多教师刚走上岗位便承担一门甚至几门课程的教学, 无暇考虑自身素质的提升。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师资培养经费便是困扰学院决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安徽大学江淮学院为例, 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几乎完全来源于学生的学费, 而学生的学费除了要支付55%的比例给母体学校外, 其他需用于学校的正常运行, 包括教学成本, 后勤费用, 教师的工资支出等多项费用, 使得学院经费分配紧张, 以至于难以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到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上来, 因此, 独立学院要想在有限的资金前提下培养高质量的青年教师队伍, 必须充分发挥承办学院的母体学校的作用。

二、承办独立学院的母体学校的资源优势

根据国家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 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2012年具有招生资质的298所独立学院中, 其母体学校中一本院校有82所, 211院校64所, 985院校11所, 国家重点综合大学11所, 因此多数独立学院的母体学校都是有着优质的资源的国内甚至国际名校。以安徽大学江淮学院为例, 其母体学校安徽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同时也是安徽省省属重点高校, 现有教学人员1500余人, 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800余人;有兼聘院士及兼聘特聘教授28名, 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获得国家CMA计量认证的现代实验技术中心;有4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设有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每年都承担大量的国家级、省级、部级及其他各种科研项目。不论是师资力量、科研设备, 还是科研实力, 都是独立学院无法企及的。

母体学校资源的优势为独立学院加强与母体学校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也为独立学院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资源创造了先天性的条件。

三、利用母体学校资源进行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措施

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建立交流合作机制, 通过与母体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合作, 依托其资源, 切实提高独立学院青年教师能力, 是提高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之间在教学与科研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但是尚未建立制度性的联系帮扶机制, 作者拟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1. 争取母体学校的支持。

积极努力争取母体学校的支持是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一环, 是采取具体措施的前提条件。在目前教育部门并未专门出台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帮扶政策的情况下, 与母体学校协商, 争取支持尤为重要.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培养与进步需要稳定的发展环境, 需要青年教师有不断努力向上的进取心, 青年教师除了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断学习外, 学院领导的支持和母体学校的认可是一个必备的因素, 因此独立学院领导应考虑将获得母体学校支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 与母体学校进行协商, 只有与母体学校在思想上达成共识, 才有可能在行动上获得支持, 才能事半功倍。

2. 教学与科研上推行“走出去”与“请进来”政策。

(1) 走出去。每年选派少量优秀青年人才, 利用课余时间到母体学校学习锻炼, 尽可能的参与到母体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项目中去, 例如:在教学方面, 可推选少量校内青年教师申请承担一小部分母体学校课程教学、旁听母体学校优秀教师的课程, 以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方面, 除自身积极申请各种的一些项目中去, 承担部分项目内容, 通过参与研究, 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 提高科研水平, 也为自己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承担课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共建课题组, 由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因此教学与科研上也会偏向于应用, 而母体学校虽理论与应用兼备, 但以理论居多, 故可以联合申请或者共建课题, 不仅能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 也为教育部要求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 请进来。 (1) 定期邀请母体学校在教学或者科研方面优秀的青年教师来独立学院举行讲座、示范课程, 介绍教学中的一些好的方式方法经验等, 介绍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及对待科研的态度, 青年教师的心态调整等心理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培养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 培养青年教师健康向上的心态。 (2) 返聘母体学校有经验的退休人员来独立学院指导教学科研, 当前很多独立学院都成立了教学与科研督导组, 学院可尽可能大的发挥督导组的职能, 不仅要体现在“监督”上, 更是要在“指导”上, 给青年教师正确的引导, 引领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走向正确的方向。

3. 青年教师的进修。

青年教师进修, 不仅关系到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 也是独立学院师资力量提升的重要环节。由于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多以本科生和硕士生为主, 因此要想提升专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 但实际上青年教师的进修有着诸多困难, 一方面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普遍较重, 并且多数教师还同时承担辅导员工作;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自身能力和学院条件均有所限制, 而去外地高校脱产式进修不利于学院人员的稳定.实际上大多数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都在同一个城市, 选择攻读母体学校的硕士博士, 便成为最佳选择, 既可以不耽误工作, 同时又能在学历和知识上都得以提升, 因此, 学院领导若能与母体学校进行沟通, 一方面争取到母体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 另一方面为进修教师承担部分的费用, 这对于提升青年教师的知识能力, 工作的稳定感和归属感有着极大的意。

4. 参与到母体学校组织的其他各项活动中去。

独立学院属于三本院校, 而其母体学校均为二本及以上院校, 这使得在极少数母体学校人员在心理上轻视独立学院的教师和学生的现象.与母体学校协商, 建立相互交流机制, 选派在相关专业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参加母体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 除教学技能比赛, 知识竞赛等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活动外, 也可参与其他各项文体活动, 如体育比赛, 歌唱比赛, 晚会, 以及母体学校定期举办的联谊会等, 加强与母体学校教师的交流, 不仅有利于扩大青年教师的视野, 更能增加青年教师的自信心, 培养青年教师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利用母体学校资源的方式、形式有很多, 母体学校的支持是前提, 推行在教学科研上“走出去”, “请进来”是提高青年教师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青年教师自身进修是学院长远发展的可靠保证, 加强交流是培养青年教师健康身心, 保持工作热情的有力保障。

以上仅是本人在如何利用母体学校资源培养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一些思考和想法。着实提高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素养, 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将带来长远的利益。而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应该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用发展性和前瞻性的眼光来看待前进中的独立学院;应该调整自身的目标与方向,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应该积极为独立学院的发展献计献策, 将学院作为一个大舞台, 通过独立学院的发展和自我的贡献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并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桂辉.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成长机制研究[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8, (6) .

[2]孙华娟.独立学院青年教师自身建设探析[J].科技信息, 2008, (26) .

[3]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

7.教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 篇七

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作相应的探讨和研究。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无论是从教育改革的大环境来看还是对于教师本人来说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职业分化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劳动和技能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内部的分工以及个人被相应地限制在特殊职业范围内。其中,教师工作当然也就更具有专业化特征了。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从事的工作不仅具有其他专业的共性,而且还有其独特性,他的成败直接影响的是人的发展,其责任重大,社会关注程度高。但是,近年来,随着各高校的扩招,英语教师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很多非师范类的毕业生喜欢教师职业,到高校任教。这部分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合格后才能取得教师资格。对于他们来说,怎样组织教学,灵活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评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都是他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的。

2、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国外语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全面而深入的改革。改革的内容涉及方针政策、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教育实施等各个方面。我国的英语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外语,但却无法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突破制约学生英语能力的这个瓶颈。而外语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外语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能技巧、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都是制约教学进步的因素。因此,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3、知识更新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知识总量迅猛增长。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如何把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知识爆炸的局面,作为教师就更应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研究自己从事的专业所需,很明显,教师不学习不仅要落后,不学习到了一定程度就要被行业被社会淘汰。

教师利用自身资源

实现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高校英语教师的业务提高有很多途径。谈到教师的提高,不少人认为就是派教师外出学习,脱产进修,出国学习、考察,攻读教育硕士,参加高层次的教育研讨班,参加教育教学短训班、轮训班等。诚然,这些措施的确能更新知识、开拓教师的视野,让教师掌握新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科最新发展知识。但是,怎样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做自己教学发展的主人,这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对自己教学的观察和反思这个最直接的资源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是一条有效而实用的途径。

1、反思教学。反思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发展的实践和能力。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养成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促使教师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

教师把自己课堂教学的各项具体内容收集起来,从而检查自己的教学态度、观念、判断力以及教学实践,然后把这些当作进一步反思自己教学的基本数据。反思分为五个层面:迅速反思(当场自觉的反思);整理(认真思考即时反思);反观(事件过去后的某个时间非正式的思考);研究(持续一段时间的更为系统化的思考)和重构(根据众所接受的理论在较长一段时间对某一现象的思考)。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更是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2、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所采用的方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行动研究的特点之一是参与性,它要求教师本人直接参与问题的发现,进行改进方案的设计,推进方案的实施。行动研究不是对“他人”的研究,而是通过本人的直接参与,对自己的教学、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效果等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追求教师、学生、课程和学校的共同发展。较典型的行动研究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1)发现教学中的问题;(2)调查问题产生的原因;(3)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4)制定行动计划;(5)行动并观察其结果;(6)思考、描述行动结果。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可能不是一个轮回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将得出的结果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再发现问题,再思考研究。一般会需要两到三个循环,最终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将实践与理论相联系实现理性发展的最好途径。

3、教学观摩。教学观摩指的是同行教师之间为了业务提高而互相听课。它不同于上级的教学检查,不以评价为目的,因此被观摩的教师不会感到紧张,也不会为应付检查而刻意准备自己的讲课。这样,课堂教学完全是在一种真实、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互相听课对听课者和被听课者都有帮助。在听别人讲课时,听课者会对比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情况。被听课者能从课后听课者对自己教学中一些细节的分析中看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学到有用的东西。听课教师在听课前要和被听课教师进行沟通和协商。确定听课时注意的重点,如何做才不至于让学生感到紧张或影响教师的正常授课。听课的艺术在于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作用,这样听课时双方才会都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课后就某些细节进行对话会使双方都从中受益。因此互相观摩是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

4、教学日志。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是实现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自我意识指感觉到并且关注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注意力。能够促成专业化发展的自我意识分三个阶段:意识(予以注意),思考(大脑在运转),批判性思维(目标明确的思辩性活动)。

增强自我意识的一个途径就是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把自己的教学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教学日志就是其中的一种。通过记教学日志,可以反映平时教学中一些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并使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研究。

上一篇:公休假的请假条下一篇:幼儿园户外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