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

2024-09-20

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精选8篇)

1.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 篇一

手术室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

认定急诊手术或检查报告未出结果需进行手术的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患者上述物质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到手术室工作人员,又防止疾病从手术室工作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手术患者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接触隔离、空气隔离等)。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l.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如有梅毒、HIV阳性、HBV、HEV阳性病人手术操作过程中,手术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防护用具存放在隔离手术间内)。

3.手术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手术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以防刺伤。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手术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013-03-26

2.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 篇二

1 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

1.1 生物性因素

包括各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医院是各种微生物聚集的场所, 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是病房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 主要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疾病, 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

1.2 物理性因素

1.2.1 噪音

噪音不仅对人体听觉系统有明显损害, 对心血管系统同样具有损害作用。长期在噪音下工作易引起疲劳、头痛、听力下降和精力分散、焦虑。噪音主要来源于机器声、器械的碰撞及仪器、设备移动的声音以及小儿哭闹声等。

1.2.2 锐器伤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 不仅引起皮肤粘膜损伤, 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由于近年来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各种肝炎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因此器械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液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潜在威胁日趋严重, 对医务工作者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3 化学性因素

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消毒剂。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对皮肤有轻度损害, 强烈的气味对呼吸道刺激大;戊二醛在医院中使用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原因之一。随着各种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涌现, 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合理应用, 使肿瘤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多数抗癌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 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 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 日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Sarto等调查发现, 配置环磷酰胺、顺铂的护士尿液中可监测到该药或其代谢产物, 环磷酰胺尿中代谢产物有诱变引起肿瘤的危险。Kevekordes等发现长期接触细胞抑制剂的护士淋巴细胞染色体断裂, DNA损害明显增多, 姐妹染色体交换频率显著增加, 与不接触此类药剂的医务人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1.4 心理社会性因素

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由于护士工作长期面对患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 这些忧伤情绪都会影响护士的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随着对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 加上恶性事件以及酗酒、吸毒等社会问题, 增加了护士工作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工作紧张感。过度的压力会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

1.5 医务人员相关因素

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程度、个人防护意识、职业暴露的频率、防护措施、安全用具、预防接种等。

2 职业暴露原因分析

2.1 职业防护知识缺乏, 医院管理层防护意识淡薄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 对普遍性预防原则的了解不够。调查表明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 也没有相应教材[1];陶新学等调查显示, 只有28.5%的临床护理人员得到相关的培训, 而有97.5%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自己有必要参加相关的培训[2]。护理人员在被针刺伤的当时, 约86%的人采取一般的消毒措施 (碘酒加酒精) , 能较规范处理的仅占4%左右, 有0.33%的护士未做任何处理[3];毛秀英等调查临床护士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仅为10.2%[4];40.36%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因没有使用防护用品所致。护士防护知识的缺乏是影响护士防护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严重

我国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9.75%, 丙肝感染率约为3%, 有关专家最新评估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是65万例[5], 近几年来以30%的速度递增, 检测发现的HIV感染者及患者由2002年的40560例增加到2005年6月底的14.1万例, 其中艾滋病患者7.5万例, 累计死亡7375例, 并且正由特殊人群 (吸毒等) 向普通人群扩散。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逐日增加, 面临重大的危害性。

2.3 针刺伤情况严重

2.3.1 针刺伤发生率高

毛秀英等调查432名实习护士10个月实习期间发生锐器损伤的占93.3%, 被污染物刺伤的占37.72%, 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86.7%。

2.3.2 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

如任小英调查注射后针头处理 (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取下针头及重套针帽) 所致针头刺伤占刺伤总数的62.68%;毛秀英[4]调查432名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不同环节的刺伤率分别为操作前占25.6%, 操作中占20.0%, 操作后占54.4%;王红红报道护生实习6个月就有72.6%的人被刺伤, 其中79.4%的是被用过的针头刺伤[6]。

2.4 化疗药物的防护不到位

化疗药物配置多以分散式管理为主, 不设化疗配药中心 (基层医院根本没有这种条件) , 医院的护士在操作中均戴口罩, 主要与护士所受的无菌技术教育及护理部的要求有关, 但穿防护服、戴护目镜者极少, 能正确使用乳胶手套和聚乙烯手套的只有少数, 仅有几家医疗废弃物存放在带盖容器里。

2.5 心理社会问题

“社会心理因素使护士的工作疲惫感明显增加”, 李小妹等对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调查发现, 临床护士有情绪疲惫感的占59.1%, 无成就感者占53.2%[7]。

3 职业防护

3.1 加强医院管理部门的干预

首先, 医院要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要以人为本, 勿以利益为本。国内和国外的相关研究显示, 护士血液性职业暴露发生率国内为80.6%~93.3%, 国外为52.0%~89.40%[8], 这可能与国内外处理针头方法不同有关, 国外医院要求针头使用后不用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放入锐利物收集箱内, 而国内许多医院都规定针头使用后毁形、浸泡消毒, 在毁形、浸泡消毒过程中容易刺伤。其次, 医院在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报责制度的同时, 也要进行完整的反馈制度, 医院领导要及时对护士的报告进行分析总结, 加以改进。再次, 建立医务人员健康档案, 定期为医务人员健康体检, 对高危科室工作人员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3.2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防护意识

职业暴露的防护关键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目前, 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因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防护知识掌握情况不同, 所以教育培训应有针对性。

3.3 树立防护观念规范操作行为

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 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 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 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安全。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应自觉采取防护措施, 如戴手套、口罩、穿隔离衣等, 养成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遵守操作规程, 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 做好各类物品的保管工作, 医疗废物应分类管理, 化疗和血液制品应有明显的标志。配制消毒液、化疗药时要戴口罩、手套, 配制化疗药物最好在专用的加药柜中进行。进行紫外线强度监测要戴防护面罩、眼镜。

3.4 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措施

此举能有效降低职业伤害。有关研究表明, 暴露后预防能降低81%HIV感染。可见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是降低职业危害的有效方法。护理人员应以理性和健康的心态对待职业暴露、采取正确措施。锐器伤后应立即挤出伤口血, 用肥皂在流水下冲洗5min、2%碘酒、75%乙醇消毒, 然后向主管部门汇报及登记, 进一步检测处理, 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评估, 指导用药, 并加强暴露后心理咨询, 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引起的心理伤害。

3.5 提高护士自身素质

调查发现, 年龄轻、经验少、条理性差的护士发生暴露的比例大。因此护士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养成沉着冷静、有条不理的工作作风, 真正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 才能自觉执行预防措施, 同时, 护士在工作中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互相学习, 才能有效预防同样原因的职业暴露。

3.6 丰富业余生活, 增强体质

丰富业余生活是消除身心疲劳的上策, 参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娱乐和文化活动, 以减轻工作压力, 促进对工作的承受能力。合理饮食, 进行适当体育运动, 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同时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 加强责任心, 以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和暴力事件发生。

摘要:通过对护士造成职业危害的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的阐述及职业暴露原因分析, 提出有针对性防护措施, 对保护护士的职业安全, 减少职业危害, 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参考文献

[1]徐辉, 毛秀英, 盖小荣, 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03, 17 (9) :1039~1040.

[2]陶新学, 章晓云.临床护士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J].护理研究, 2005, 19 (5) :857~858.

[3]任小英, 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3) :258~260.

[4]毛秀英, 金得燕, 于荔梅, 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2) :110~112.

[5]中国艾滋病数据统计[N].南方都市报, 2006-02-03 (A0) .

[6]王红红, 杨敏, 何国平, 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 2002, 9 (6) :666.

[7]李小妹, 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45~649.

3.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篇三

【关键词】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护理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13-0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护士面临的危险因素众多,同时也意味着护士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的机会显著增加。护士是最多经皮肤、粘膜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人群,也是发生医疗锐器伤,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1]。有报道称,由针刺或接触污染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眼、鼻、口腔、皮肤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1%;暴露于含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或体液,其感染率为6%~30%;医务人员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几率为1.8%[2]。因此,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已成为当前各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

1.1物理性因素

1.1.1锐器伤:针刺伤和安瓿划伤是目前急诊护士操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锐器伤多发生在手部,如手掰玻璃安瓿、输液结束拔针、用毕的注射器毁形、安装针头时、配合他人操作时等,其危害性不仅限于损伤本身,更在于病原体通过伤口进入机体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和血源性疾病[3]。

1.1.2各类环境进行紫外线、臭氧空气消毒、蓝光照射治疗等可造成眼灼伤、白内障、皮肤急性红斑反应。

1.2化学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主要与暴露接触种类、频率、时间长短、暴露方式、侵入途径有关。化学物质主要有消毒剂、麻醉剂、化疗药品。化疗药物职业暴露方式,一是直接接触化疗药: 配制化疗药、执行化疗、化疗药溢出、处理化疗药污染物和处理患者排泄物等。二是间接接触抗癌药。化学药物职业暴露危害程度与暴露时间长短、频率和量成正比,化疗藥物接触时间长、频率多、量多则造成的危害重[4,5]。侵入途径,(1)直接侵入,主要有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2)间接侵入,用药患者排出的粪便、呕吐物、唾液等处理不当,可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6]。

1.3 生物性因素

主要为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及传染性媒介物如患儿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3]。

1.4 医护人员自身因素

第一,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明确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和范围,不了解这一特殊的职业特性,不看清具体内容盲目签名。第二,业务素质差,对疾病的护理常规不熟,观察病情不细致,有的基本技能操作不熟练,给患者造成痛苦[7]。有的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延误抢救时机。第三,由于目前普遍存在护士严重缺编的情况,加之心理和生理的原因,因此,他们常在严重的疲惫状态下工作,导致服务态度不好,容易引发医院与患者纠纷,护理记录不认真,失去了它的准确性、真实性。

2 职业暴露防护对策

2.1强化职业暴露损伤的安全教育,增强职业防范意识

除了认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外,还要组织全院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有关的医疗规章制度,进一步掌握职业防范知识,加强防护知识教育,制定防范措施。加强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的宣传教育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预防职业暴露的知识水平及自我防护能力,端正态度,既不能过度恐惧,也不能无所谓。

2.2严格遵循操作前、中、后的防护措施

(1)操作前,严格遵循防护原则做好防护准备工作[8]。对各类仪器及物件严格消毒,严禁消毒时进入区域,进行空气检测时戴好防护镜,消毒完毕开窗通风。

(2) 操作中,①护士必须高度警惕防止针头、安瓿等锐器刺伤,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入针帽,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从针栓上分离,禁止用手去弄弯或弄直针头.针头使用后立即丢到专门存放锐器的盒子里。使用安瓿制剂要借助砂轮,可垫纱布或砂轮保护套,可戴手套以防损伤皮肤。②护士在配置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护眼镜,及时处理破损的体温计、血压计,导管及时清洗晾干,使用一次性压舌板和面罩,避免和减少对皮肤、眼睛、呼吸道的损伤。

(3)操作后,加强对使用过的针器等锐器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及丢弃过程的管理,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再回套上针帽,严禁双手回套针帽,以免损伤自己的手指,应将用过的针器放进硬质耐刺、加盖的专用容器中,集中送往指定地点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在为不合作患者注射时,如果有发生针刺伤的可能,应取得他人的协助。妥善处理用过的物品:凡与治疗药物接触过物品应用标签清楚、密封严密的带盖容器收集,不能与普通垃圾等同处理。由受过防护培训的专业人员统一处理。污染物:化疗患者其污染的被服应放人有特殊标记的厚塑料袋中单独处理[8]。护士在给患者作治疗或护理时,如可能接触其血液、体液、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要戴口罩、手套,治疗护理结束后要用消毒液洗手。

2.3加强护士自身素质的培养

护士要不断更新拓展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操作,灌输“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排除干扰专心投入的工作态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重视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从而在工作中寻找成功的乐趣[3]。医护管理人员应引导护士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态,减轻心理疲劳,摆脱心理困扰。护理人员的态度淡漠有很大的危害性,这使本来就不融合的护患关系更加对立。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我们护理人员一定要理解患者、适应患者,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并要掌握语言的艺术性和沟通的技巧性,认真履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前的告知制度,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各项医疗护理操作的目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风险,使其主动配合护理操作。通过有效地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取得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理解,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9]。

2.4 加强医院管理[3]

2.4.1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三级监督组织的作用院领导高度重视,护士长负责奉科室医院感染的检测和管理工作。

2.4.2 合理配置人员的编制。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护士职业暴露的次数与病人接触的频率,以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

2.4.3 重视护士的身心健康。业余时间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消除护士的心身疲惫。培养良好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促使护士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定期体检及预防接种,保持健康的身体。

2.4.4加强护士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分层次对护士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9]。

3 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3.1 皮肤接触性污染处理

皮肤意外接触到污染的血液、体液时,要立即用肥皂清洗,随后用清水冲净。眼睛、口腔意外接触到污染的血液、体液时,要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在伤后48h内上报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并在伤后72h内酌情做病原的血清检测[10]。

3.2 针刺伤、锐器伤的处置

受到污染的针头或锐器意外伤害后应镇静,随后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肥皂和清水清洗,并用消毒液(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酊或碘伏液)消毒,再用创可贴包裹伤口。意外伤害后应尽快(<48h>)上报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如实填写伤情报表,随后由医院感染科医师进行指导处理[10]。

3.3 对暴露者的处理

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进行药物预防,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服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用药越早越好,并采用联合疗法(二种或三种药物)。对所有受到暴露损伤者均应进行跟踪,定期(伤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复查。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到管理均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职业感染的危险,所以每位护理人员应将其作为工作职责之一,树立职业安全意识。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并建议医院感染监控部门制定有效的职业危害处置预案,以尽量减少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10][11]。

3.4 事故的报告和记录

立即向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查找事故原因,并对事故过程和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损伤的程度、接触物的种类和感染病原的情况、处理方法和处理经过(包括现场专家和领导的活动)、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及首次用药时间、药物的毒副作用情况及用药的依从性。此外,无论重大事故还是小型事故,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应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严守秘密[11]。

参考文献:

[1] Puro V,Calri GD.Petrosilo N,et a1.Riskof exposure to bloodborneinfection for Italian Health care workers,by job category and workareaJ.Infect Control Hos p pidemic,2001,22(4):206—210.

[2] 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3] 赵志军.儿科门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3)75.

[4] 賈晓燕,李荣香,许蕴琳,等.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OOl,15(2):74.

[5] 谢金辉,王建瓴,李海燕.职业接触抗癌药对护士生殖结局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OOl,19(2):87.

[6] 黄信有,刘松影.职业性接触抗癌药对护工的急性影响[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4,22(1):52.

[7] 高国贞,刘桂卿,倪娟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调查[J]. 论著,2006,12(18):1672-1674.

[8] 李丽娟.化学因素护理职业暴露危险与防范[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471-5473.

[9] 李建英.护理职业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 .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9):117-118.

[10] 杨芳.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损伤防范措施探讨[J]. 中国护理管理,2006,6(8):54-55.

4.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 篇四

A1102000312011级口腔1班单艳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正处于发展阶段,这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自然是好事,但不可否认,现阶段,依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医生与护士存在的意义就是治病救人,倘若他们自己都生病了,那又该如何去救治患者呢,所以,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8月15日公布最新统计数字,截至8月7日,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自7月13日美国发现最后一例疑似病例以来,没有新发病例及疑似病例。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

最新统计显示: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

医护人员中的非典感染人数累计达1000 名左右,医护人员的患者人数约占非典患者总数的20%。据事后统计,非典死亡人数中1/3 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

以上数据来源于网络,非典发生于2003年,那时的我正是小学四年级,对这个东西根本就没什么概念。只记得当时学校要求严格,校领导检查也频繁,千万不能发烧,不然就会被隔离。

后来,我逐渐长大,直到自己选择了医学院,也就意味着我以后很可能就从事这个职业,我了解了更多关于这方面的事情。知道了对于这样的传染病,医护人员的感染系数是极高的。但是,当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当患者躺在床上需要你照顾的时候,你不能也不被允许退缩,你不可以当胆小鬼,只能向前冲。就是因为心中的信念与责任,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冲向前线,奋斗在抗击非典的一线。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是无私的,他们也许是一对儿女的父母,一双老人的子女,他们有亲人,有自己的家庭责任,同时也有社会责任。医护人员长期工作在细菌病毒密集的环境中,易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

国外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如流感、伤寒、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是最常见的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疾病。呼吸及消化道传染病的危害医护人员大部分是女性,又要经历妊娠期,目前已知的风疹、单纯疱疹、柯萨奇病毒感染等能致胎儿畸形或其他感染,应提高警惕。甲戊肝病毒及其他肠道传染病如不注意也有可能传染给医护人员。

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当今一个非常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和患者接触密切,如果不能掌握自我防护措施,会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和传染源,危害自身健康.在抗击SARS疫情战斗中,大批医护人员被感染,甚至献出生命,使我们认识到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重要性。

从非典以后,我们国家更加重视医疗事业的公共卫生安全,也更加注重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保证医生与护士的人生安全。在各个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更新设备,做到再次发生类似的传染病事件的时候,不会像非典那般的慌乱无措。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损伤性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同时,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

衣或者围裙。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在上级医院及专家的指导下,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的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并做出相应处置。

安徽宿州一医院医护人员感染病毒性肺炎21人被隔离治疗,5日起,安徽省宿州市皖北煤电总医院多名医护人员头痛、咳嗽、发热等症状。截至11日,共有21名医护人员被隔离治疗。根据宿州方面的报告,目前安徽省卫生厅认定只是普通病毒性肺炎传染,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未介入调查。

这其中的之一的事故,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依然对群众的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也对医护人员的安全构成了安全隐患。

5.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 篇五

助产士在操作过程中面临各种危险因素,如何提高助产士的职业暴露的防护能力,己成为本行业领域中的—个职业性问题。

1.助产士的职业性危险因素

1.1针刀及锐器伤:对助产士构成职业危害的主要是针头及锐器伤,也是助产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径,助产士在进行会阴缝合或进行各种注射操作时司因产妇不配合或操作不慎而被刺伤。据文献报道:在医疗服务中,存在由于针刺或利器造成AIDS从病人传给医务人员的危险性,发生率为0.1%-0.3%,被污染的锐器刺伤的感染率为1.8%,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有一所医院手术室一年病例牛,仅HBV病毒感染就占12.7%。助产士在各项操作中,最易发生皮肤粘膜损伤的是缝台。

1.2化学因素:产房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相对密闭,存在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污染的空气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各种消毒剂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

造成的伤害缓慢却不容忽视。如戊二醛有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甲醛司诱发细胞突变,并且有累积效应。另外最近有研究表明,长期值夜班的女性患乳腺痛的几率比普通女性高出8%-60%,这与夜间灯光会使体内褪黑色素分泌减少牙口梢神高度紧张百关。

1.3皮肤粘膜暴露:经血液传播疾病如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性传播疾病(STD)等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外周血液和体液中,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不司避免的接触到血液,羊水,恶露,从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有些资料表明(1)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AIDS的几事为0.1%,皮肤暴露感染AiDS得几率为0.1%,暴露含HBV的血液或体液的感染率为6%-30%,暴露含STD的体液的感染率为I%一5%。

1.4社会心理因素:助产士印每项工作均关系到母婴安全,责任重压力大,是助

利器时不要使利器面对人,以免伤及他人:不能将针头丢入垃圾袋内,应按规定扔入锐物箱内:给不合作的产妇进行操作时最好有他人协助。

2.1.4意外暴露的处理:血液或羊水溅到眼睛,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局部或碘伏消毒皮肤。锐气刺伤后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血,并用流动清水冲洗,碘伏消毒包扎伤口,更换双层手套再进行操作,司注射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

2.2空气及物品消毒:产房应定期通风换气,每口开窗,采用自然风通气,每天空气消毒或产妇分娩后再进行消毒,司采用三氧消毒,消毒前保持湿润,每次消毒30分钟。所有物品表面用有效氯擦拭,被褥经常阳光下暴晒消毒,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2.3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助产士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怎样保持自身精神健康,需掌握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在工作之余培养良好的兴趣牙口爱好,多与朋友沟通,适当宜池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必须学习—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心理技巧,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

6.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思考 篇六

1 职业暴露的概念

职业暴露, 是指由于职业原因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 从而出现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情况。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相关诊疗、护理活动中, 意外被HIV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黏膜, 或者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 出现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形。

2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评估

已有研究表明, 职业暴露存在感染HIV的危险性, 但实际感染HIV的机率其实很低。有人做过统计, 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 发生HIV感染的机率为0.33% (20/6 135) , 粘膜表面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09% (1/1 143) 。可能增加感染危险性的因素包括: (1) 病人处于感染早期或晚期 (如于事故后60天内死于艾滋病) , 此时传播性最强; (2) 受损伤口较深; (3) 接触到的受感染血量大; (4) 造成损伤的器械上有较为明显的血迹; (5) 受到HIV感染的器械曾刺入静脉或动脉内。据统计, 单次穿破皮肤接触HIV感染的血液的传播概率是0.3%~0.5%;接触HIV感染的血液量较大和/或接触高病毒载量的血液时, 其传播危险率会成倍增加, 可能>5%。医护人员特别是护士因职业特点有很高的皮肤损伤率, 属于经血液传播疾病如肝炎病毒和HIV的高危人群, 存在较高的职业暴露性感染的危险, 必须注意预防。

3 预防原则

国家卫生部于2004年下发了《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 该指导原则的颁布对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预防HIV职业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上有了理论依据, 但其推广还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在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履行。

4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1) 立即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对于粘膜要马上用生理盐水冲洗, 对于受到污染的皮肤要马上用肥皂加大量清水清洗。伤口要尽快处理, 切忌用力挤压以免将病毒带入深层组织和血液系统, 轻轻挤压以尽可能排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对于受伤部位的消毒处理必须及时进行, 可以将伤口用消毒液 (75%的酒精, 0.2%~0.5%的过氧乙酸, 0.5%碘伏等) 浸泡或涂抹消毒, 伤口要及时包扎。对于暴露的粘膜, 最好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紧急时用清水也行。

(2) 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先由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 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药物预防, 原则上, 用药越早越好, 如有必要, 应于24h内开始服药并坚持完成整个疗程, 可以采用联合疗法 (即鸡尾酒疗法, 是指将2、3种药物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暴露者要进行血液检测, 可以于暴露后的0、6、12周以及6、12个月进行。

(3) 详细做好事故的报告和记录, 包括时间、地点、经过以及处理方法等。尽快向单位负责人特别是当地的疾病控制部门报告, 对于事故原因要及时查找, 对于事故的过程和处理情况更是要进行详细记录, 主要内容包括事故的发生过程和暴露方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接触物的种类及其含有HIV的情况, 采用何种处理方法以及处理经过, 包括现场专家是如何行动的, 领导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还要详细记录使用了哪些药品和药品使用的首次用药时间、有没有出现毒副作用, 用药的依从性如何等。事故处理的各个单位特别是疾控部门应于当年的7月5日和次年的1月5日将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报表按照上、下半年填写送至本省的疾病预控中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当年的7月10日和次年的1月10日填写本省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职业暴露事故汇总表”报至本省 (市、区) 卫生主管部门, 再抄送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对当事人要采取保密措施。无论事故大小, 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均要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应做好保密工作, 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严守秘密。

(5) 做好随访工作。分别于暴露发生后的第4、8、12周及6个月对暴露者进行HIV抗体监测, 观察和记录HIV感染的早期症状, 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5 讨论

目前, 预防艾滋病的疫苗和治愈艾滋病的特效药物还没有问世, 在这种情况下, 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人群中的传播非常重要, 要采取积极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摘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 意外受到了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等沾染, 出现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形。旨在明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含义, 并提出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预防对策, 如加强医护人员的艾滋病防护知识培训, 呼吁相关部门立法把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纳入工伤范畴, 以解除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等。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

参考文献

[1]李思翘.世界卫生组织有关HIV/AIDS与性传播疾病的战略计划 (1997—2001) [J].国外医学情报, 1998, 19 (3) :47-48.

[2]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J].中国护理管理, 2004, 3:9-10.

[3]滕涛.对公共卫生部门职业性暴露艾滋病病毒后的预防疗法的临时性建议[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0, 6:318-319.

[4]陈俊义, 王羽.性病艾滋病咨询培训课程[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5]胡国龄.艾滋病病毒职业性暴露后的预防[J].中国控制感染杂志, 2003 (4) :81-84.

7.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 篇七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20-0135-01

消毒供应中心承担着全院各临床科室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由于供应中心特殊的工作性质,使供应中心人员面临多种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因此,强化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保护自身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职业暴露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每天都要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器械,并要对其进行分类、清洗、消毒、灭菌,所以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容易被锐器刺伤,造成感染。陈爱荣等对11家医院消毒供应室职业防护现状的调查:供应室护士锐器损伤的比例高达44.27%,锐器损伤传播职业性、血液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皮肤和黏膜接触,约占80%。

1.2 物理因素超声煮沸、烘干机以及灭菌器在工作时都会产生大量热量,另外洗涤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蒸汽。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工作,易引发中暑。高压灭菌物品取出时,如果操作不当易被烫伤或灼伤。工作人员在制作敷料、棉球、手套滑石粉和包装各种治疗包所产生的纤维粉尘易被吸入呼吸道,造成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紫外线进行消毒时,可引起皮肤、眼睛的损伤。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会引起疲劳、头晕、听力下降、失眠。

1.3 化学因素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大量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乳酸等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易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产生危害。

1.4 机械性因素搬运物品时因姿势不当或负荷过重,常引起肌肉、关节的损伤。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因素的防护措施在回收及清洗过程中,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把所有回收的污染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经常洗手是自身防护的重要措施,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在操作结束时要用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正确的洗手。操作完毕摘除手套后,及时洗手。回收各种穿刺针、刀片等利器时,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应当带防护手套并用钳子夹取,分类器械时,锐利的一面要同向放置,不应混在其他器械中。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不断挤压受伤部位,尽可能挤出创口处血液,并用流水清洗伤口,然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向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必要时注射疫苗,定期跟踪检查。

2.2 物理因素的防护措施工作环境要通风、宽敞,有冷热水供应,各种供气管道不要暴露在明处,以利于空气的流通和散热。灭菌完毕,取放物品时应带棉手套,穿长袖衣服,以免烫伤或灼伤。在制作敷料、棉球、手套等操作时应戴口罩、圆筒工作帽,减少粉尘吸入。引进一次性小包装的敷料、棉球、手套等灭菌物品,减少因各种手工操作产生的粉尘对人体的伤害。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时不可进入消毒区,检测紫外线强度应戴护目镜、穿防护服,避免紫外线照射到皮肤和眼睛。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在灭菌问安装隔音板,为减少洗衣机、烘干机噪音的影响,尽量集中操作,离开有噪音的房间时应随手关门,以减少噪音的污染范围。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措施

配制消毒液时,应戴防护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止消毒剂溅到皮肤、眼内或吸入呼吸道,一旦溅人要及时用清水冲洗,用消毒液浸泡器械时要严密加盖,操作完毕后应立即清洁手套,清水洗手。

2.4 机械性因素的防护措施搬运重物时合理用力,避免用力过猛或用力过度,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

3 小结

8.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 篇八

摘要:随着患者就医意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越来越多;优生优育和计划生育国策,使母婴安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专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职业的竞争紧迫感等诸多职业应激源,给助产士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过大的工作压力会引起身心疾病,如身心消耗综合征、工作疲倦感、焦虑、抑郁等[1-2],这些压力若得不到缓解和释放,将影响助产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积极性,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和母婴安全,而良好的应对措施是缓解工作压力的最主要对策。本文对助产士工作压力源与应对方式进行综述。

关键词:助产士 工作压力源应对方式

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是指能够引起压力反应,干扰人体恒定状态的所有内外环境的变化

[3]。心理压力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过高的压力会对人们的身心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危害,因此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掌握适当的压力应对策略,可以减轻压力、减少疾病、保

。持健康[4]

1研究方法

文献提供的调查对象均为各地大、中型医院的临床助产人员[5-7],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笔者用同样方法调查了本科助产人员,调查结果差异不大。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前10个方面分别是: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高风险的职业压力;工作量大;经常倒班;工资及其它的福利待遇低;非护理性工作太多;不必要的书面工作太多;护理意外事件;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继续深造和晋升的机会太少。

2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分析

2.1 责任重、风险大笔者所在的医院为市级三甲综合医院,孕产妇急救中心,危重病人较多,风险就更大,如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妊娠合并症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胎死宫内的危险,危害母婴的生命安全。而产程进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病情变化快,如羊水栓塞、肩难产、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会阴撕裂伤等,工作预见性难,突发抢救时常出现,助产士担负着母婴生命的希望,每项工作都关系到母婴的生命安全。因此助产士强烈意识到工作责任重、风险大,担心说话不慎引起纠纷,担心用药或操作出现差错,担心病情观察不周造成孕产妇或新生儿病情延误甚至死亡。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调查显示[8],助产士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值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发生抑郁的倾向性更大。

2.2 职业暴露的危险性针刺伤传播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性远大于其它途径(皮肤、粘膜),约占80%,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9],研究显示,被污染的针刺伤引起HBV、HCV、HIV感染的可能性分别为6~30%、3.5~10%、0.2~0.5%[10]。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近年来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倍增的趋势,助产士在会阴缝合时,由于操作部位隐蔽、术野暴露困难及产妇不合作,稍有不慎易发生针刺伤;在人工破膜或接产过程中,经常接触到产妇的羊水、血液、阴道分泌物、大小便等,甚至喷溅到脸面和眼睛;在急产、新生儿窒息抢救、产后大出血等应急处理和抢救中,助产士根本顾不上自我防护,他们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1]。

2.3 工作量大,身心疲惫[12]资料显示有96.67%的助产士认为工作量太大。研究表明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双重劳动,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极易导致身心疲。助产士既要负责产程观察、接产、执行医嘱以及完善各种繁杂的书面记录或电子病历等,还要做好孕产妇大量琐碎、重复的生活护理。非护理性工作太多、不必要的书面工作太多,也大大增加了助产士的心理压力。由于助产士编制不足,很多医院无法实行一对一陪产服务,很多时候一个助产

士要同时观察2-3个孕产妇,有时候2-3个孕产妇同时分娩,或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抢救工

作,体力上的消耗,精神上的高度紧张,使助产士感到心力交瘁,力不从心,而稍有不慎或

思维不清晰容易导致护理差错或事故的发生。

2.4 复杂的人际关系患者及家属对突发事件常难以接受,往往会迁怒于医护人员,甚至发

生打骂、恐吓医护人员的现象[13],使助产士感到恐惧和无助,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时

护士之间、医护之间,一旦发生人际冲突,会使工作陷入困境,不能很好地合作,这些都会

给助产士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2.5职业心理失衡助产士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职业,要求助产士不断地

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才能适应助产专业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医尊护卑”的观念和偏见依

然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里,助产士工作的社会地位仍较低[14],助产士晋升和深造的机会少,工资与职称相关,使助产士的付出不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补偿,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会使助产

士产生消极、沮丧心理[15]。助产士由于经常倒夜班,造成人体生物钟紊乱,饮食睡眠无规

律,从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失眠,影响健康。

2.6 护理意外事件护理意外事件是指预期结果之外所发生的非正常事件,包括事故、缺陷、隐患等。助产士在接产过程中,由于胎儿相对过大或产妇不配合,虽然按常规操作,但仍然

发生了新生儿锁骨骨折或会阴裂伤;安胎的孕妇由于妊娠并发症而胎死宫内;输液引起静脉

炎等等。这些情况往往会引起医疗纠纷,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3缓解助产士工作压力源的应对方式

3.1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正确认识压力源压力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现象,压力对个体具有

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压力,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维持机体的恒定状态

以适应压力[16]。助产士自身应加强学习,多看相关的杂志论文,特别是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工作认真细致,按规程操作,急缓有序,有条不紊,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学会经验交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上班保持充沛的精力,同事之间团结协作,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正确看待竞争,有竞争才有进步,护理事业才能进一步发展,加强自我心理素质

修养,丰富边缘学科知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

家人朋友多交流沟通,通过多种方式缓解心理压力[17],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2 人性化管理,创造和谐团体医院领导应充分意识到工作压力对护理工作的不利影响。

护士长应根据工作流程灵活排班[18],高低年资搭配,各尽其能,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必

要的书面记录及非护理性的工作,把时间还给助产士,还给病人。重视激励,医院应将责任、风险、知识、技术等要素参与绩效分配,重视劳动价值,体现同工同酬、优劳优酬的政策,适当增加夜班补助,使助产士能够达到心理、职业的平衡[19]。建立心理缓解咨询点,适当

组织集体活动,多关心、问候助产士,多了解她们的心理需求,共同协商解决方案,营造和

谐、愉快、团结的工作氛围。

3.3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减少职业暴露坚持预防为主和安全操作是防止职业暴露的基本

[20]保证,严格执行岗前培训,建议在护校普及课程,强化职业防护意识,做好标准预防,规

范孕产妇孕期的各种生化检查,了解其传播途径,并重点做好安全防护,降低职业暴露的发

生率。同时,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上报体系,使助产士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及时得到

[21]咨询、处理、追踪;定期健康体检,预防接种,改善工作环境,减轻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3.4强化法律意识,预防护理纠纷采用专题讲座集中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母婴

保健法》等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助产士法制观念及自我保护能力。在临床护理操作过

程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及时正确执行医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

常及时上报,积极采取抢救或补救措施,这样不仅能预防差错的发生,而且还可以依靠法律

[22]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3.5重视人才培养,提升职业形象医院管理者对护理人员要一视同仁,鼓励他们积极晋

升职称、外出进修学习及参加大专、本科、研究生学习,以提高助产士知识层次并开拓视野,激发职业潜能,认识自身工作价值,塑造良好职业心态,有利于增强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

[23]质量,平衡职业心理。

3.6社会与家庭的支持 “家”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港湾,当面对压力时,可向家人、朋友、同事敞开心扉,寻求帮助与支持。同时呼吁全社会理解助产工作,尊重助产士,肯定助产士

[24]的工作价值。

3.7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医院建立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质量持续改进,科室定期召开例会,对潜在的护理隐患或已发生的护理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防范措施。重视对系统的改进而非个人的处罚,鼓励全院医务人员积极上报潜在的各种护理隐患,以互相借鉴,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4小结综上所述,助产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要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助产士的身心健康

[25]状况不容乐观,这不仅关系到助产士的身体素质,还直接影响到母婴安全、产科工作质量的优劣。压力源是多方面的,压力的解决需要助产士和管理者双方合作才能完成,管理者应多关心、理解助产士,实施人性化管理,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助产士要正确排解所受的压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激发职业感和责任心,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

参考文献

[1] 焦亚萍,孙黎,潘玉鸿,等.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

护理杂志,2007,23(3):57-59.[2] 郑桂香,张明娜,勾宝华,等.助产士工作压力源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

杂志,2012,27(6):58-60

[3] 胡静超,陶红,张静.国内护士压力源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58

[4] 张恩泰,韩丕国,谢忠明.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6,3:1-3

[5] 陈娟英.助产士工作压力源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护杂

志.2012,28(3):52-53

[6] 王贤华,韩建,邱海英.浅谈新形势下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措施[J],重庆医

学,2012,41(11);1141.[7] 陶慧,余惠云,白玮.助产士工作压力与身心状况的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

报,2009,30(2);232-233.[8] 曾静杰,助产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4)

2949-2950

[9] 霍乃玲,助产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J].医学信息.,2011,24(1):324-325

[10] 严永新,艾滋病与医务工作者[N],健康报,1997-12-04

[11]谭亚杰,黄丽梅,陆小娟.助产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探讨[J],当代医

学,2010,16(12);116-117.[12] 闫育敏, 助产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护理研究[J],2010,24(18):1627-1629

[13] 冯淑香,苗慧,王海霞.工作压力对助产士身心健康影响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药物经

济学,2013,4:318-319

[14]旬芳,贺晓梅.临床护士职业压力原因分析与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6(2);79-80.[15] 杨彦敏,护士心理压力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6(2);310-311

[16] 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7] 张镇静,周丽荣,林征,等.综合性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1):72-74

[18] 林凤玲,缓解护士工作压力办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13(21):124-125

[19]田莲华,晏妮,内科护士心理压力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15

(6):412-413

[20]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中华护理杂

志,2002;37(8):633-634.[21] 于秀梅,王丽莎,李晓雅.助产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调查及防护对策[J],河北医药,2012,34(4):622-623

[22] 李积柳,加强助产士法律意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362

[23] 叶永梅,叶永维,高鸿英,等.助产士的主要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医

药,2010,5(6):255-256

[24]王凤春,韩翠存.助产士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措施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6),729-730

[25] 庞娟,庞仕一,职业因素对助产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

(36):140-141

作者简介:熊洁贞(1973-),女,主管护师,大专,从事产房护理工作,工作单位;543000,广西医科大第七附属医院(梧州市工人医院)。电话***

上一篇:XX镇2011中秋、国庆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方案下一篇:a公务员考试经典常识大汇总300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