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案

2024-07-15

高二历史教案(精选10篇)

1.高二历史教案 篇一

一、组织教学:在我国的北方,有一个象征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他叫什么?(长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长城的历史及他的-秦始皇的事情。(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学生通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秦始皇生活在什么时期?那时候叫做什么?

(2)、请描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经过。

(3)、秦始皇统一中国有什么意义?

(4)、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5)、秦始皇统一中国具有哪些历史意义?

3、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进行自学和讨论。

4、学生交流并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指导。

5、教师进行补充介绍。

三、学生质疑,互相答疑解惑。

四、巩固练习。

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秦始皇是怎样的一个人?

五、总结(师生共同)。

2.高二历史教案 篇二

一、认真学习2011年小高考纲要, 仔细找出新增和删除的考点

拿到《2011年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以下简称《说明》) 后, 我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与2010年相比, 其变化较大,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增加了一部分考点, 二是删除了一些考点, 三是有些考点的表述发生了变化, 四是对一些考点的要求由了解提升到理解。其中新增加的考点约30处;删除了约20处;由了解变为理解和表述变化的约20处。从整体上看, 三册书中必修一、必修二的变化较大, 必修三的变化较小。再加上必修1、必修2、必修3的考试内容比例约为4:3:3, 所以复习中侧重点要略偏于必修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已不怎么出现的“判断题”说明中, 要求考生加强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 同时也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适应性训练。总之, 历史学科在测试能力要求上明显提升。

二、针对考纲变化研读历史教材, 认真编写切实可行的导学案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无疑编写高效并实用的导学案有利于这一目的的达到。现在我们已经改变了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导学案设计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让学生通过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 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以高度的责任感编写导学案。

关于导学案包括哪几部分, 如何编写导学案, 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我仅谈谈下面几个值得我们共同反思的问题。

1. 我们编写的导学案是为应付学校检查还是为更有利于教学与复习?

2. 如果我们是为更有利于教学与复习, 那是否用心地去编写导学案?

3. 如果我们是真正用心地去编写了, 那是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如果我们达到了编写的预期效果, 那是否应继续坚持了下来?

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了导学案这种教学方式, 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只有认真负责, 持之以恒, 才能让这种方法真正发挥作用。

三、切实做到减负增效轻负高效,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与复习的效率

减负的目的是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 减轻学生过重的文化知识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负增效”与“轻负高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减负轻负,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高效, 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科学地施教。

基于此, 教师应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和轻松愉快, 变苦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学会为会学。

因为现行高考制度仍然是一考定终身, 所以我们在减负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做到“课内不松, 课外不争”。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

1. 把功夫用在课外, 充分备好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在教师水平、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已定的情况下, 备课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能否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 也是能否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两个“吃透”。首先是吃透教材, 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通读教材, 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知识基础和基础训练的要点, 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以便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 完成教学目标做必要的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高效并实用的导学案。另外, 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备课、上课。如果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材的处理、课堂的结构等都会失去依据, 其结果只能是教学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详略不分, 就是喧宾夺主, 杂乱无章, 从而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吃透”学生。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 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差异情况等, 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 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思维, 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 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 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化限度发挥, 甚至产生大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2. 把本事显在课内, 上成优质课。

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有量。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 又根据课堂实际进行教学;教师要优化课堂时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 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 合作互动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联系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 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 而是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 调整教学方法, 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 解决关键问题, 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 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教师起主导作用, 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心中有数, 哪里该启发引导, 哪里该讲解, 哪里该重点强调, 把握好“讲”的尺度, 千万不能什么都讲, 什么都问, 漫天撒网, 由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否则, 挤掉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 教师便劳而无功。叶圣陶先生说:“假如学生能够‘领悟’了, 能够‘研究’出来了, 就无须教师的‘讲述’了。教师所‘讲述’的, 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 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正作用。”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了, 学生活动太少。教师少讲, 学生多读、多思、多练,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上课前我们不妨制订一个时间表, 标明每一个教学环节大约所需时间, 努力控制好节奏, 做到课堂尽量无废话, 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 让学生主动探索, 提高效率。时间是有限的, 但我们必须坚持在每次提问之后都要“等一等”, 即使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 进行思考, 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 他们也许就能茅塞顿开, 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 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 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积极主动去学, 比任何教学方法都好。

四、温故知新, 强化课后复习

新课改推行后, 高考只有语、数、外计入总分, 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这三科的学习, 而忽略了其它几科。尤其是参加小高考的科目, 平时更是得不到重视。很多学生认为课后复习这几科就是浪费时间, 只要快考试时好好学学就行了。鉴于这种客观现实, 我们没办法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复习历史,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平静地接受这一现实, 调整好心态并给学生讲清楚小高考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 以有利于课后复习。

复习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夯实基础。

小高考试卷容易题占70%, 中等难度和较难题只占30%, 此外, 《说明》也明确提出, 历史 (必修科目) 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和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同时还从江苏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测试内容和要求作了一定的调整, 在新课程标准的框架下, 缩小了测试范围。因此, 师生的复习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 不必盲目扩大复习范围, 因为学业水平测试毕竟不是高考, 注重的是基础性知识。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绝不可避重就轻, 一味地深挖难题, 而忽视应该作为重点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要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地复习一遍, 尽可能全面不遗漏。

2. 融会贯通。

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局部到全局地把握全部。

3. 灵活地运用知识。

学历史, 要“死”去“活”来。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中却要把记住的材料灵活运用, 这就不仅仅要记得牢、记得死, 更要理解, 理解得活, 即谓“死”去“活”来。

4. 捡“渣子”。

即查漏补缺, 在复习过程中, 一方面强化记忆, 一方面查找有没有遗漏的知识点, 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知识, 提高能力。

5. 翻饼烙饼。

复习犹如“烙饼”, 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 否则就会夹生。记忆需要强化, 不反复强化便难以记牢。因此复习总要两三遍才能完成。

6. 在复习中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

这一点我要重点强调一下, 因为从这几年的小高考历史试卷我们可以看出, 材料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比如在30道选择题中, 2007年材料题仅占20%, 2009年占到80%, 2010年材料题更是重头戏, 除了有文字性的史料外, 还有大量的图表和图片甚至有古印文。面对这种趋势, 我们要跟上小高考试卷变化的步伐, 注重培养学生做材料题的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做材料题的信心。要告诉学生, 材料题并不可怕, 不需要把材料逐字逐句地翻译下来, 只需看懂材料, 并找到材料与课本内容的结合点, 从而把题目做出来。要熟练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其次要多做这方面的训练, 所谓熟能生巧, 学生接触的材料多了, 自然在考试时驾轻就熟。再次要告诉学生, 做材料题时看到不熟悉的材料, 一定不要慌张, 而要耐心地看完题目, 也许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再往下看一点就会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如果你不能耐心地看完题目, 则可能不仅这一题失分, 而且会影响下面的题目。最后面对材料题要做到容易题不丢分, 难题不得零分, 不轻言放弃, 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分和最后一分钟。

3.高二历史教案 篇三

关键词:高二年级;历史教学;实践和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1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074

新课程改革指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高二年级是学生高中阶段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教师要尤其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高三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高二历史教师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合理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合理的情境是重要的途径。合理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遵守两大原则:第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第二,带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思维性。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进入到情境中,切实体会和理解教学内容,情境越吸引人,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学习效率自然也越高。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孔子、老子、韩非子等人的图片或者百家争鸣的小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学生对这方面知识均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踊跃发言。然后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他们提倡的思想吗?”“他们处在哪个年代?当时还有哪些主流思想呢?”这样的提问式情境教学法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二、巧用合作讨论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讨论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讨论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讨论法要求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工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学习能力。但是,在合作讨论法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将学生按照一定的互补性原则进行分组,如成绩较好的和一般的一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一组等。其次,教师要注意以适当的方式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许多教师在采用合作讨论法教学时会发现,课堂氛围的凝重或者枯燥均会导致讨论的效果减半,因此,教师在合作讨论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讨论的引导,方式、方法、内容都要尽量丰富一些,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中西方的思想文化对比是历史学科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对中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对西方思想进行同样的分析,最后让他们对中西双方进行比较。这样一来,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愉快,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助于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

三、采用分层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有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是一视同仁的,给学生布置的任务也是难度一致,这种教学方式最终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任务难度过高,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压力,自信心丧失;任务难度较低,学生能力较弱的学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性,学习积极性不强。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个班集体中,不能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分层教学,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选择更为适合的教学方法,使所有学生都有进步和发展。如教师启蒙运动的教学中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了解运动的背景,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人物的代表作。而对于学生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启蒙运动的思想,并对比中国思想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不至于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厌恶学习。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历史学科知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界的应用更加广泛,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构建更加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课堂中采用一些图片画面和视频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学习,教学效果更为突出,而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形成完成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系统了解主动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知识拓展,但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教师应该灵活采用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端,也了解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提高高二年级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创设合理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巧用合作讨论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讨论空间;第三,采用分层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历史学科知识。这样便可以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超.高中课改后的高校历史专业教学新思路探索——兼议中西比较教学法的应用[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3] 宫富春.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赤子:上中旬,2015(23).

4.高中高二历史教案格式 篇四

(1)知识与能力

德国法西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大屠杀暴行;纳粹种族灭绝政策的实质;奥斯威辛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及其对全世界的警示作用。

(2)过程与方法__

分析纳粹种族主义理解其实质。了解奥斯威辛集中营内的屠杀史实,理解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自主探究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在亚洲的暴行,培养使用网络探究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苦难,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联系日军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在中国的残酷暴行,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种族主义、奥斯威辛里的罪行以及奥斯威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意义

难点:纳粹种族主义的实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__

(再展示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图片)1月,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奥斯威辛,在同一时刻默哀,哀悼二战中遭到屠杀的犹太人无辜的亡灵。60年前那场杀戮,是人类历最黑暗、最陋的一幕!任何站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前的人,都会受到人类良知的拷问!那么,60年前,这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悲剧?

2、讲授新课

_集中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突出奥斯威辛集中营,以及点题---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众多集中营中的典型,也是种族灭绝的一个例证。)

_简介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建立、布局(展示相关图片)

_学生活动之一----“重现历史”说一说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暴行。

_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增加学生感性体会同时通过历史图片简要介绍纳粹党卫军在集中营里犯下的滔天罪行。要注意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一个悲情氛围,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使师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突破教学重点。

_学生活动之二---“共同探究”:宣称人道的、尊贵的优等民族却对人类犯下了如此灭绝人性的罪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明确奥斯威辛集中营出现大屠杀的理论根源是纳粹的种族主义。突破教学难点---种族主义。(种族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列强瓜分非洲的年代。种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种族歧视 、种族隔离 、极端的种族灭绝。种族主义是纳粹民族主义的核心和基础。)师生通过德国纳粹的种种暴行加深对种族主义的理解。

_学生活动三---“亲临其境”如果你现在来到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前,你会说些什么?(教师根据时间安排,结合历史与现实的情况,论从史出,突破重点)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整个世界反思历史的路标。当年,纳粹德国用400万人的生命,在波兰这个小镇向人类证明了,一旦脱离人性的轨道和世界规则的束缚,政治欲望就可以以如此残忍的方式来实现。在那个时候,在这个小镇上,善良的人性从来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眷顾。从奥斯威辛开始,人类就不再相信纯粹理想国意义上的幸福。奥斯威辛的历史足以让全人类在其后为和平。

_“历史与现实的碰撞”环节:展示1994年卢旺达惨剧的图片。折射出战争是残酷的,在战争中人性的冷漠!所有的大屠杀都向人类展示了一个事实:人类有时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集体罪行。我们追忆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并不仅仅是为了慰籍那些被血腥屠杀的逝者,也不仅仅是为了声讨纳粹曾经犯下的罪行,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让所有的人来体味历史带给我们的警示与思考,尤其让曾经犯下罪行的国家领悟世界和平之不易!正因为如此,为了让后人牢记这段惨痛的历史,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波兰在1947年决定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建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默哀区,表达人类对纳粹暴行的愤怒与对受害者的哀悼。1979年,出于同样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为而且是第一批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_学生活动之四----“课外延伸”假如中国也要申报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你认为什么地方可以申报?理由是什么?如何申报?

3、课堂小结

当人们在追忆奥斯威辛的时候,自然不能不联想到同时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南京大屠杀,那同样是人类历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个东方加害国非但不愿直面历史,坦诚承担道义责任,反而试图掩盖与推卸。…从而使他们失去了赢得亚洲人民原谅的机会。如果淡漠历史,或者企图污蔑、篡改历史就将永远成为历史的俘虏,永远无法摆脱历史的羁绊,必然在前进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人类在重温历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育后代正确的认识这段惨痛历史,拒绝战争,维护和平!

板书设计

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一、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建立

1、建立-1940年春

2、布局:

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滔天罪行

1、屠杀

2、监禁

3、掠夺

4、奴役

5、实验

三、奥斯威辛集中营暴行发生的根源

纳粹种族主义

四、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警示意义

1、揭露罪行、哀悼死者

2、反省历史、警示未来

5.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案范文 篇五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了解新中国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文艺作品“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探索一: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一、表现:时间成就地位、意义核能技术1964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美国、苏联等国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力维护了世界的和平。1964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84——1994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我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航天技术1970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99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XX年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杨立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杨利伟也成为中国航天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也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被认为有助于解决为俩世界性饥饿问题。20世纪末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计划中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计算机技术1983年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居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1993年巨型计算机“银河-Ⅱ号”探索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共同原因国内:1.政治上:国家的独立(前提)

党和政府的重视2.经济上:实力的增强(保障)3.文化教育:教育不断完善(基础)

科学家的努力国际: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探索

三、“双百”方针

1、“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涵提出: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内涵:(1)、前提和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2)、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3)、方针:是在提倡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双百”方针的成果科学领域: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文学艺术领域:老

舍——《茶

馆》郭沫若——《蔡文姬》杨

沫——《青春之歌》赵树理——《三里湾》《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

3、“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1)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2)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最基本的)(3)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三、现代中国教育

1、新中国教育的教育方针、措施(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教育发展的措施:A、“接管”、”改革”、”收回”B、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c、确立新中国的教育思想(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教育成就A、教育方针的制定;B、从中国实际出发,创立“两种教育制度”c、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3)60年代至“文革”期间教育(p87)“左”的指导思想影响(4)“文革”结束后“肯定”、“领导”、“整顿”、“恢复”、“编写”、“倡导”(5)新时期“三个面向”巩固练习

1、新中国成立后,下列哪些高科技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重点项目(B)①原子能②电子计算机③火箭④航天工程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两弹一星”是指(A)A.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c.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3、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c)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实施“星火计划”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秦山核电站建立

4、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B)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I号发射成功c.“神舟”号飞船进太空

6.高二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六

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克罗齐

历史是研究他人错误的学问——菲利普古德里尔

熟悉历史是一个人的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终身的眼目——夸美纽斯历史学是一种研究或探讨——柯林伍德

历史是一个调查当地人类事务的过程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历史是昨天的回忆

读史以明智——培根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世民

灭人以国,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龚自珍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曾巩

见课本P2致同学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二、历史讲什么?

1、背景

直接原因(导火线)

根本原因

2、过程

开始时间、标志

转折时间、标志

结果时间、标志

3、意义

性质(实质、本质)历史地位、评价

作用(直接结果)

影响(间接结果)

三、历史学什么?

1、单元主题

2、课题

3、小标题

时间

地点

人物(学习中心)

名词(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典章制度、文物遗址等)

四、历史怎么考?

1、单元主题

2、课题

3、小标题

五、历史怎么学

1、目录法

(熟记课本目录)

2、联想法(古今中外)

六、历史怎么答?

1、答题内容(单元主题、课题、小标题)

2、答题要求

(1)字斟句酌

(2)细读三遍

①问题与课本的关系(回归课本)②问题与材料的关系(紧扣材料)③问题与问题的关系(前后照应)

七、学习进度

7.高二历史教案 篇七

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

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掌握了核技术后,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B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XX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顺利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着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顺利升空。XX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顺利升空,翟志刚完成了出舱行走。)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他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锇问题。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①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②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①文学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②艺术作品:1959年被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优秀电影有《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①人民教育的建立: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②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景山中学时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义务教育法》:1986年,制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8.高二历史教案 篇八

1、能够记住“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学会分析和归纳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思考题1: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能够分析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

思考题2: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能够归纳概括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

思考题3: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采取不同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不是偶然事件?

例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是()①日本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 ②日本爆发经济危机,陷入困难境地 ③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忙于应付本国危机,无暇东顾 ④蒋介石政府集中兵力“围剿”红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问题2: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蒋介石为什么不顾民族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

例2 导致中国东北三省不到半年就全部落入日军之手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闪电战的威力 B、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中日力量对比悬殊 D、国际帝国主义的绥靖政策

问题3:概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及表现。

三、目标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题 配餐作业

一、基础题

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目的是()A、占领东北 B、变中国为殖民地 C、促使蒋介石扩大内战 D、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主观条件是()①日本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 ②日本爆发经济危机,陷入困难境地 ③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忙于应付本国危机,无暇东顾 ④蒋介石政府集中兵力“围剿”红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3、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有利的客观因素是()A、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B、经济危机使得日本经济困难 C、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方针 D、中国国内局势动荡,战争频繁

4、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不到一百天便占领了相当于日本本土面积2.5倍的中国东北三省,日本官兵死伤仅199名,导致这种战况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闪电战的威力 B、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中日力量对比悬殊 D、国际帝国主义的绥靖政策 5、1933年举起抗日反蒋旗帜的国民党将领是()

①冯玉祥 ②李济深 ③吉鸿昌 ④蔡廷锴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有()

①抗日游击队 ②抗日义勇军 ③抗日联军 A、①② B、③ C、① D、①③

7、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特点是()A、保留原东北军的指挥系统 B、形成独立的军事编制 C、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 D、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

8、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政治要求是呼吁国民政府()A、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民主权利 B、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C、制订宪法,给人民民主权利 D、废除***,实现民主自由

9、九一八事变后,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的爱国力量不满蒋介石对日妥协的政策,纷纷举起抗日的旗帜,他们()①成立东北抗日联军 ②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③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④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革命政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巩固题

1、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幻想国际干预 B、集中军事力量镇压国内革命 C、借以削弱东北军力量 D、惧怕抗日力量强大威胁其统治地位

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没有立即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主要原因是()A、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党 B、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明确的对日政策C、“左”倾错误在党内仍占统治地位 D、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3、1933年,国民党部分爱国将领举起抗日反蒋旗帜的原因不包括()A、民族危机的加深 B、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 C、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D、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影响 4、1931—1936年,中国抗日民主运动的特点是()①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②参加者有人民群众也有国民党将领 ③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④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联合起来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5、从根本上说,促使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将领抗日反蒋的因素是()A、阶级利益和政治立场所决定 B、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步加深 C、受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 D、受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

6、在抗击日本侵略的过程中,中国各阶层人民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武装,其中具有统一组织和领导的有()①抗日义勇军 ②抗日游击队 ③抗日联军 ④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⑤十九路军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三、提高题

1、日本东方会议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唯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②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③经济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华的步骤 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绝非偶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妄图称霸亚洲,争霸世界 ②为了摆脱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 ③欧美各国忙于国内经济危机 ④蒋介石政府正加紧“围剿”红军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有关九一八事变的论述,正确的是()①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 ②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而策划的 ③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南下,美日矛盾加深 ④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妥协退让,以牺牲民族利益换取反动政权的苟安,而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抗日,以换取民族危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取决于()A、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两党力量的大小不同 C、两党矛盾尖锐 D、同日本关系的不同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8年9月,张学良对东北大学生的训词:“要将自己看小些,将国家看大些,就是说自己不要自看的太重,而有害于国家。” ——《张学良文集》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说:“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因为我的祖宗庐墓均在东北,如由余手失去东北,余心永远不安。但余实在不愿以他人的生命财产,作余个人的牺牲,且不愿以多年相随、屡共患难的部属的生命,博余一人民族英雄的头衔。”

——《文史资料选集》 材料三:1933年张学良对人说:“只要有人能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不论他是哪一个阶层的人,我都愿意把我自己所有的力量给他,并且我愿无条件地服听命于他。”

——《黎天才自传》 材料四:1934年1月张学良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的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张学良文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一、材料

三、材料四,概括张学良的思想倾向。

(2)材料二反映的张学良的思想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对比材料

9.高二理科历史试题 篇九

高二理科历史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黄梅 审题人:唐晓良

19、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A.以“异端”自居 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0、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21、在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这主要是因为黄宗羲()A.是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代表,是中国反封建的先驱

B.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主张 C.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22、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的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23、孙中山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分发给同志,以鼓励发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这是因为()A.李贽的作品强调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有利于反封建斗争 C.顾炎武的思想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D.黄宗羲的作品有反对专制暴君政治的思想

24、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10.高二历史试卷 篇十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2、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②英俄签订协约 ③英法签订协约 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3、一战前帝国主义的三对基本矛盾的实质是

A、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B、争夺巴尔干半岛

C、争夺世界殖民霸权

D、新老帝国主义的对立

4、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

C、萨拉热窝事件

D、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5、下列选项不属于协约国成员的是

A、英国

B、法国

C、奥匈帝国

D、俄国

6、一战期间,欧洲战场的重心有三次转移,其顺序是

A、南线→东线→西线

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

D、东线→南线→东线

7、下列战役不是发生在1916年的是

A、凡尔登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8、美国在1917年4月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

A、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

B、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

C、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

D、参战得到美国人民的一致支持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D、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10、一战前夕,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相继问世的新武器中不包括

A、潜艇 B、飞机 C、坦克 D、原子弹

11、“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人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A、欧洲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C、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

D、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2、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13、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最主要的依据是

A、双方不分胜负

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

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

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

14、右图反映了

A、英国仍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B、西欧各国战后恢复发展很快

C、法国所受损失远比德国严重

D、战争使西欧各国经济受到沉重打击,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

15、下列国家中被排斥在巴黎和会之外的有

①中国 ②苏俄 ③比利时 ④德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威尔逊认为:“我们应该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下列史实体现了美国这一愿望的是

A、放弃中立,参加战争

B、召集华盛顿会议

C、争夺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D、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巴黎和会

17、巴黎和会上,美国铩羽而归的主要原因是

A、威尔逊国际外交经验不足

B、美国综合国力不如英法

C、美国不愿意插手欧洲事务

D、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面临日本的挑战 18、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该国以购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

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

①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 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

③表明英、法、美绥靖意图

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19、德国外长斯特莱斯曼和法国外长白里安共同获得1926年诺贝尔和平奖,与之相关的条约是:

A、国联盟约

B、《拉巴洛条约》

C、《洛迦诺公约》

D、《非战公约》 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A、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D、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21、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分别是:

A、对德和约和中国问题

B、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和中国问题 C、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和对日和约

D、对德和约和对日和约

23、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代表的要求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反日斗争高涨

B、中国是国联的参与者 C、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D、力图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

24、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表现在①取得与英国相同的制海权

②抑制了日本势力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③使美国又回复到支配中国的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25、法国将领在1919年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其主要依据是

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

B、英国推行“均势”政策

C、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

D、战胜国的宰割行径,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

26、图4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A.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B.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C.慕尼黑土协定的后果

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27、“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 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28、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是

A、反法同盟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9、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

A、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

B、在德军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

C、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做准备

D、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30、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二二六”兵变 C、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分子支持天皇

D、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31、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的严重威胁 B、从总体上看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还缺乏强有力的国际支援和相互合作 C、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趋于崩溃 D、世界法西斯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基本形成

32、下图是一幅讽刺1938年慕尼黑会议中英法等国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的漫画。漫画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

张伯伦和哈里法克斯抬着空担架问狼:“打扰,请问你们是否听见一声尖叫?”狼前面的地上写着“捷克斯洛伐克”字样。

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B、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C、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D、禁止当事国出席会议 33、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 ①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 ③表明了英法美的绥靖意图

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34、下列关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描述,错误的有

A、银行纷纷倒闭

B、市场萧条,工商企业破产 C、农业减产,农民收入降低

D、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困难 35、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述是

①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

②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③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④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

⑤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

A、①③

B、④⑤

C、②③

D、①④

36、德国法西斯头子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A、吞并奥地利

B、割占苏台德地区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进攻波兰

37、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A、民族自决

B、势力均衡

C、绥靖主义

D、严守中立

38、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39、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前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40、右图是有关希特勒与斯大林关系的讽刺性漫画。图中新郎结婚的目的在于

A、化解苏联对德日反共条约的疑虑

B、方便德国与东南欧独裁政权合作 C、壮大德国实力以阻吓美国的干预 D、免除德国东顾之忧以便对付英法

41、阅读以下材料:(20分)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6分)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帕尔默《现代世界史》(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4分)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对国人报告说,他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6分)

上一篇:席慕容作品《燕子》原文及其阅读训练下一篇: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