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念总结

2024-10-12

教育心理学概念总结(精选8篇)

1.教育心理学概念总结 篇一

心理学的概念总结

一.各章标题

1.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2.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经过头脑加工(综合和解释),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4.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①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包括外部事物和内部状态及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布局等;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6.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他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8.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具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特征。

9.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10.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1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12.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4个特性。

13.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书中特别列为小标题的概念

1.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

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5.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6.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7.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8.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9.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

10.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11.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12.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13.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14.触压觉: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

15.内部感觉:是指反应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静觉)和内脏感觉。

16.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17.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线度线索。包括对象重叠(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

18.双眼线索(两眼视差):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 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19.方向定位: 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的空间位置的知觉。

20.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21.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22.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里的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它只占人的心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

23.白日梦与幻想:是意识的自发漂移状态,通常表现为漫无边际的遐想。幻想比白日梦要严重。

24.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个体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其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引导下进行的。催眠状态不同于睡眠状态,其脑电纪录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相同。

25.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6.随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7.随意后注意:事先有一定的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8.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29.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30.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31.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32.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33.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34.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35.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36.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37.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38.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39.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40.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短暂的时间(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41.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42.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43.思维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44.思维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45.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46.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个属性结合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47.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

48.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属性和特征的过程。

49.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50.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51.粘合: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52.夸张(强调):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略去另一些特点进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53.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54.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也可以创造新的形象。

55.无意现象:是一种没有目的、不自觉的产生地想象。

56.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它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57.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58.理想:是当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未来时的想象。

59.空想:是一种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

60.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由于概念抽象概括的程度不同,所以它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61.推理: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62.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机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63.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64.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65.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66.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语言的表征具有层次性。

67.语言加工:就是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加工和受控制加工、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模块化加工和交互作用式加工。

68.音位:是在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分元音和辅音。

69.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70.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71.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72.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73.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74.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75.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76.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

77.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

78.理想: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79.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80.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81.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82.冲突:由于在意志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促使意识行为中的目标冲突活动及斗争。

83.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84.独立性:是指一个人不屈服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而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的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85.果断性: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这些决定。

86.坚定性(顽强性):表现为长时间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执行决定而努力。

87.自制力: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88.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

89.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90.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91.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92.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管体验。

93.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94.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95.表情: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包括面部、体态、手势及言语的变化,统称为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96.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97.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98.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核心)、想象力、创造力。

99.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100.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101.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102.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

103.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104.信度: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105.效度:指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即测验的有效性。

106.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107.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108.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他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

109.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110.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111.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112.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

113.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

114.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15.意义学习: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也就是说,要在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116.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它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

117.高原现象: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

118.知识迁移:人们在一种情景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119.技能的迁移:先学期的技能会对后学习的技能产生影响的现象。120.发展的共同规律:个体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发展状况和趋势。

121.个别差异:是指发展中的个体在功能特性和行为上表现出的多样性,它显示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122.道德:指为某一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套行为准则,不同的社会文化可能有不同的道德准则,但也有许多道德准则是人类共有的。

123.道德发展: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

2.教育心理学概念总结 篇二

关键词:教育,概念,特征,公平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平的延伸与外现。只有保证教育公平的稳定发展, 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系统持续、和谐发展。而当前, 社会公平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 教育公平现状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不满,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学、教育学研究者和政策研究者讨论的热点。在探讨教育公平问题的过程中, 却经常会出现一些与教育公平混淆使用的概念, 这些概念与教育公平在内涵上有类似之处, 但在观念层次、分析角度、系统组成因素、系统边界条件等均可能有所不同。

二、从不同角度理解教育公平

对教育公平的理解, 应该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因为教育公平不仅仅涉及到教育领域, 而且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对于教育公平的审视的角度, 需要占在全局的高度, 多角度、多侧面地关注, 才能全面把握教育公平的丰富内涵。首先, 将教育公平置于社会学的概念理解范畴中。从社会学角度来讲, 一切上层建筑都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教育尽管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但说到底仍然是上层建筑,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公平度, 教育的状况如何都会与社会价值体系相适应。其次, 伦理学对教育公平做了概念性解释。伦理学中, 公平就是公正、正义。罗尔斯认为社会公平主要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是平等原则, 每个人都有平等地接受各种教育的自由权利和机会, 强调的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第二个是差异原则, 也叫社会补偿原则, 即对于处于那些自然与社会条件都不占优势的人, 社会是要对他们进行补偿的。目前, 中西方大部分学者在教育公平理论上都是基于此观点展开的。第三, 将教育公平置于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中, 教育公平就属于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对于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衡量的标准有几大原则, 主要包括: (1) 均等原则。就是在同一学区内的学校和学生都能平均地获得教育资源; (2) 财政中立原则, 即学生获得的公共教育经费与本学区的富裕程度无关, 关注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公平; (3) 特殊补偿原则。这主要是对偏远地区、生活较为贫困的学生, 还包括那些身心发展上存在障碍的学生, 将这些人群视为弱势群体, 在关注上加大力度, 并在经费上基于特殊的照顾, 即财政拨款的扶持; (4) 成本分担与补偿原则。对于学前教育和超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适当收取合理教育费用是正当的。使教育资源在不同阶段的教育中更加合理地配置; (5) 公共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的原则, 这是判断教育资源分配是否公平的最终标准。

第四, 法学上教育公平的概念。教育公平问题属于人权范畴。从中外教育发展史上来看, 受教育的权利的历程为, “受教育权平等权-受教育权不平等-受教育权基本平等”。但在现代社会, 才开始对受教育权在法律的角度加以保护。法国最先将受教育权通过法律途径加以保护。之后, 美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 先后学习法国将公民受教育权通过宪法加以确认。目前, 各个国家的义务教育法都不仅强调入学机会平等, 而且还有相关的法律条款保障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待遇与成就机会的平等。

三、教育公平的相关概念辨析

首先, 探讨教育公平与教育公平观。“公平是一种关于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合理性的规范、原则”。“可以这样说, 各种各样的公平问题, 归根到底都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即公平是相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单独一个人是没有公平可言的。

怎样分配才是公平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体现了不同的公平观。各种公平观的不同之处在于所坚持的原则之间的差异, 确切地说是指由于对“合理性”的理解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原则。教育公平和教育公平观的概念也如此, 教育公平是指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规范、原则;而教育公平观是指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的一种评价, 即对合理与不合理的不同主张。

第二, 容易与教育公平混淆的是教育公正。通常情况下, 人们把“公平”和“公正”作为同义词来理解, 在使用时也可以互用。但是, 公平可以说是是在某个时期, 被这一阶段中社会上所认可的处事的态度和对待事物的精神状态。“教育公正”只是教育的一种公平的理想化, “教育公平”是教育公正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第三, 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我们一直所讲的“平等”, 其实是“梵语”。佛教认为, 宇宙是浑然一体的, 对于法则来说, 都是一样的, 对于众生来说是不存在差别的, 所以才叫平等。平等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天生自然的平等, 如身材性别、人种相貌、智力能力的平等状态。但是这些平等与否具有不可选择性, 用道德评价是不公平的。二是社会平等, 即除了自然造成的平等与不平等外, 还有一些平等与不平等是由于社会方面的原因, 如贫富、贵贱、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是可以进行重新的选择和分配的, 也是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人们追求的平等或不平等主要就应该是后者。受教育权也归属于社会平等的范畴, 是人类基本的权利之一, 一个人不论其出身如何, 社会地位如何、才智如何、对人类贡献大小如何, 只要他是人类社会的一名成员, 从社会平等的角度出发, 社会就应该保障他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平等。

第四, 教育公平与教育机会均等。从研究的角度出发, 学者们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是对教育公平研究的最重要的部分, 因为教育机会均等是现代教育公平理念的核心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考核绩效为主的社会, 因此崇尚效率, 鼓励竞争。在这种主流的价值规范体系下, 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不仅承认差异, 而且鼓励竞争, 因此被理所当然地广泛认同。借鉴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 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主要包括: (1) 对相同的人同等对待。这个体现的是最为基础性的平等性原则, 尊重每个人由法律赋予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2) 对不相同的人不同等对待。教育机会均等试图淡化个体家庭背景差异 (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 影响, 通过对儿童平等权利的尊重, 对不同个体不均等对待, 从而使每个儿童在原有的起点上均得到发展, 因此也提倡补差原则, 在鼓励竞争的同时, 从社会理性、社会公正的角度出发强调对弱势群体的补偿。 (3) 与能力相称的获得。这个体现的是“多劳多得”的原则, 即付出与获得对等。现代的公平观均不主张平均主义, 不仅客观上认可差异, 也承认在公平的竞争机制下导致的教育结果的差异。

最后, 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在讨论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时, 经常会用教育均衡来替代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与否的问题, 主要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认识。宏观方面, 主要是指省际之间 (特别是东西部之间) 存在的差距;中观方面, 主要是指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 (如苏南、苏北) 之间的差距以及城乡差距;微观方面, 主要指同一地区特别是同一城市内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 从关注的教育阶段来看, 教育均衡主要关注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对非义务教育阶段, 很少有学者用“教育均衡”来替代教育公平。从关注的教育公平内容上看, 教育均衡主要关注的是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公平问题。“均等”重视数量、程度、品质上的一致, 但“均等”的分配并不一定是公平的。公平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 比平等、均等更抽象, 更具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

综上所述, 就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而言, 我们应当更加强调的是实际中的“均衡”、“机会均等”, 而非理念上的“公平”与“公正”, 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平等”。在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过程中, 注意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的均衡分配, 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资金、硬件资源配置的均衡, 教师素质的均衡;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中着力解决不同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同时, 不断完善学生资助体制, 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补偿。

参考文献

[1]Coleman, James S. (1990) .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 (social inequality series) ,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Coleman, James S. (1973)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Equality of R esults”, Harvard Educational R eview 43, No.1 (Winter) Coleman, James S. (1974) “Inequality, Sociology, and Moral Philosoph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80, No.Coleman, James S., Campbell, E.O., Hobson, C.J., Mcpartland, j., Mood, A.M., Weinfeld, F.D., &York, R.L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托尔斯顿.胡森.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M].张人杰, 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72:56.

[3]顾明远.教育均衡发展关系到人权问题[J].山东教育, 2002, (13) :7-8.

[4]谈松华.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研究, 1994, (6) :14-18.

[5]杨东平.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回顾和反思[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4) :68-71.

3.素质教育新概念 篇三

H只提供必要的支持。

如果你站在旁边看孩子做事,而不是亲自为孩子做好每一件事情,你就能有时间观察、倾听,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通过这种方式,你还能表达对孩子的信任。

反之,如果父母为孩子做好每件事,在孩子要摔倒前伸手相“救”……慢慢的,孩子会丢失最宝贵的自我学习能力,尽管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而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难以扭转。要知道,孩子对大人的依赖一旦建立,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正的。

1让孩子自己决定如果是个新玩具,请孩子打开包装,如果他不想玩,随他去;如果是个新地点,让孩子从你的怀里爬出来,并让他选择何时再爬回来。

2多观察少决定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做父母的就不要再随口说出诸如“我觉得她很快就会厌倦那个娃娃”这样的话了.

3避免争论或说教虽然父母总能在积木倒塌前及时发现风险,但请闭上嘴巴吧,让它倒塌好了。一次这样的“痛苦经历”远比你的“精密论证”让孩子印象深刻。

4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定要坚信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给他机会发展自我。

5你不代表孩子如果你常常认为你的孩子“肯定也不喜欢这些家伙”,那么很有可能你已经埋下了争论的导火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耐心地等待孩子告诉你他的感受,然后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E鼓励探索

鼓励探索,意味着你鼓励孩子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了解身边的事物,你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有时候,父母很难克制上前帮助孩子的冲动,尤其是当孩子回头张望,确认你还在身边的时候。这常常被解释成孩子在寻求帮助,实际不然,这只是孩子的一种本能条件反射,他们期望你在旁边,但仅仅在旁边就够了,其他还是由孩子自己发现和解决吧。

父母总会有这样的疑问何时应当施以援手?何时应当鼓励孩子自行解决?父母总是不忍看到孩子“痛苦挣扎”,但这种“挣扎”对孩子非常有益,这是孩子学会坚持和忍耐的唯一方式。如何确定孩子是否需要你的介入呢?关键是父母学会识别孩子的暗示。

仔细观察困扰孩子的是哪种困难?他是在发出欢快的嘟囔,还是皱起小脸,或者低声哭泣?如果孩子已经能够说话,那么你应该把重点放在孩子说话的语调和表情上。

了解孩子的脾性,他是慢性子还是急性子?有些孩子天生就比其他孩子有耐心,因而有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对于急脾气的孩子来说,他们通常会尝试七巧板一两次,如果还是不得要领,他们不会再过多思考,而是转向下一个目标;而对于耐性极佳的孩子来说,他们会乐于花更多的时间直到战胜困难。

时刻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能适应这项活动吗?有很多活动是有年龄要求的,仔细看清楚就能避免孩子的很多挫折。

L定下规矩

无论何时何地,作为父母都应该照顾好孩子,使他们远离危险。这里列出5种重要的规矩,你应该时刻牢记并且严格要求孩子不可越线。

1不可过度兴奋孩子精力充沛当然是件好事。听着动感十足的音乐四处乱跑,不就是孩子们的写照吗?然而过度的兴奋会在孩子达到疲劳点之后迅速转变成反应下降,长此以往会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

2有限的选择给孩子一些选择,能让孩子感到他对周围世界拥有控制力,从而建立自信。然而过多的选择也会让他无所适从而起到相反效果。通常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每天早餐给他一个二选一的食谱已经足够了。

3纠正不良的行为当你的孩子听到别人说“No”就表现得非常难过,甚至歇斯底里的话,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反过来,如果孩子面对批评而无动于衷,也会让我们做父母的不知所措。但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就明白,原来从没有人告诉他们面对指责时应该如何做!——而这恰恰是父母们应当教给孩子们的,没有人能代替。另外,父母也应该面对一个现实——孩子总是对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事情更感兴趣。比如,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电视和甜点或许是最受欢迎的两样东西。而其他一些东西.比如吃饭。玩具可能会靠后排。你最好承认这个现实,与其花时间不停“教训”他们的不良行为,还不如介绍些新的东西给他们。

4剪除潜在的隐患虽然孩子们成长得非常快,但你切不可拔苗助长。给孩子一个显然不是他这个年龄能玩儿的玩具,或者带他去吃成年人爱吃的“水煮鱼”,都会让你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排斥。简单来说,你是在自找麻烦。

5控制你自己的情绪孩子是依靠模仿学习的。你们在一起的每一分钟。他都在看着你,听你说话,并试图模仿你这个好榜样。因此,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无疑十分重要,因为你今天无意中说出的脏话明天就会出现在小孩子的嘴里。

P及时表扬

最积极的教育来自表扬和鼓励孩子。利用表扬,你可以加强孩子走向社会以及与别人打交道的信心,让他们更快地成长、发现自我力量;而鼓励呢,则是一种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怎么使用也不会嫌多的好方法。需要父母注意的:表扬有时候会过头。

为了避免给孩子无理由的表扬,请参照以下原则:

只有当孩子真的做了很好或者非常正确的事情时,才用上表扬。

可以用这样的语句:“做得好”,“就应该这样做”;或者是一声欢呼:“哇”;或者干脆就用行动表示一个拥抱,一个吻,竖起大拇指,鼓掌等等。

在当时当地,为某一个具体行为而表扬孩子。

比如表扬孩子:“今天你用勺子用得真好”,而不是表扬孩子的外表,比如“你真漂亮”,或者是非常笼统无根据的表扬,比如“你真聪明”等。

仔细观察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抓到时机表扬,加深印象。

比如当孩子打了个喷嚏后,对大家说了对不起,那么你就应该马上表扬他“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或者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小朋友时,请立刻表扬他“真慷慨”。

用感谢的语句来表扬。

比如“谢谢你把小桌子擦干净”、“谢谢你帮妈妈摆筷子”等。

通过奖励来表扬。

比如,“你今天把玩具都放回抽屉了,可真是个好孩子啊。一会儿妈妈带你去小公园看小兔子吧。”

在睡觉前,和孩子一起回忆他在白天做的那些特别棒的事情。

4.思修概念总结 篇四

2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特征:层次性、实践性、超越性、可能性、时代性、阶级性。3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4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5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6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7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8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基本要素:性爱、理想、责任。

9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0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的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

11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12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在学习要求,生活环境,社会活动都有变化的大学中首先要认识大学生活的新特点。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过集体生活也要独立: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实力新的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树立远大的理想。13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修”课的意义和方法。

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意义:(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方法:注重学习科学理论;注重学习和掌握高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注重行知统一。

14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解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重要意义: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方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15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

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走什么路 为什么学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

(1)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需躬行。(2)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要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坚定的信念;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16什么是爱国主义?如何理解其科学内涵及优良传统?

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他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优良传统: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抵御外侮。17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那些内容?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爱国主义与用户祖国统一的一致性;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8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内涵: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19什么是时代精神?内涵是什么?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内涵:改革创新是核心;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0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自觉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2)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反分裂国家法》;(3)增强国防观念;(4)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1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人生价值?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价值:一种特殊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22人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

本质: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3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关系: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端正:人生须认真;当务实;应乐观;要进取; 24对人生价值评价要坚持那几方面的统一?

能力有大小和贡献需尽力相统一;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25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条件: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个人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26什么是健康?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一般说来,身(生理)是心(心理)的物质基础,心为身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即所谓“身心健康”。协调身心关系以及身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和活力,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一个人自觉地调试心理,保持心理健康,能够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

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③合理调控情绪。

④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27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28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a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b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c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d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29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0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31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③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④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A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B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C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32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3谈谈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诚信品质?

①大学生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②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成为高素质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③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④向道德模范学习34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建设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生产场所与生活领域交叉重合的情况,使公共秩序的状况对社会生产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有序的公共生活不仅有利于日常生活的和谐,也会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

35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基本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主要内容: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法 36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有利于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个人品德的培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37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指导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38简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

立法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基本原则主要: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2.《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主要内容

(1)违反治安管理行为。(2)治安管理处罚种类。(3)治安管理处罚程序。(4)听证程序和救济程序。(5)治安管理处罚的执法监督。

39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基本要求:1.爱岗敬业2.诚实守信3办事公道4.服务群众5.奉献社会 40《劳动法》和《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劳》: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2.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原则;3.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原则;4.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原则。

《公》: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4.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41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什么?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42简述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及关于结婚的相关规定。

a婚姻自由b一夫一妻c男女平等d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e实行计划生育f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43简述法律的一般含义及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44什么是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及法律适用?

A法律制定: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B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C法律执行:广义上,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D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4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46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A结构上的相关关系。对立统一。B总量上的等值关系。C功能上的互补关系。47什么是法律思维方式?它的特征是什么?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特征: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48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A学习法律知识

b掌握法律方法

c参与法律实践

d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e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f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49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特征:a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诸如国家性质、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从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上规范着整个国家的活动。

原则:a党的领导

b人民主权

c公民权利

d法制原则

e民主集中制原则 50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哪些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5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力: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

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其他义务。52什么是民法?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力滥用 53简述我国民事权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A物权

B债权 C知识产权 D继承权

E人身权 54简述我国合同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我国合同法对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变更或转让、终止、违约责任以及主要合同种类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合同由当事人约定,内容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办法。合同的订立,是当事人各方通过平等协商,依法就合同内容达成意思表示一致的过程。(方式为要约、承诺)订立合同时民事法律行为。(P194)55什么是刑法?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原则:一是罪刑法定原则。二是罪刑相当原则。三是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56什么是犯罪?犯罪构成包括哪些要件?

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57什么是正当防卫?什么是紧急避险?其成立条件分别是什么?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

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的行为,造成损害的。58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59国家对个体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60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答: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61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

①学思并重的方法;②省察克治的方法;③慎独自律的方法;④积善成德的方法;⑤知行统一的方法。62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①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②处理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③处理好主角与配角的关系。

63论述为什么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①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②公共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提高生活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有序的生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秩序之于社会,如规矩之于方圆。任何一个社会的公共生活都需要有公共秩序,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也要有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任何内容和形式的公共生活都需要有自身的公共秩序,有如工作秩序、交通秩序、教学秩序、经营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③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有序的公共生活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表现有: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有序的公共生活为人们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有序的公共生活体现出人们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的提高,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64心理健康指的是?

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生活同步。65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66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67树立怎样的学习理念?

树立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68培养怎样的优良学风?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69当代大学生应有怎样的崭新形象?

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4视野开阔,胸怀宽广;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70如何树立为人民服务观?

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 71社会公德的特征是?

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72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73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

特征: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主权原则、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原则 74民法是什么,基本原则是什么?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力滥用。75刑法是什么,基本原则是什么.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及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76结婚条件是什么?

必备条件: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由;必须达到法定年龄;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禁止条件:禁止直系血缘亲属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77公共生活的特征是?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78大学生与诚信道德的关系是?

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79集体主义的内涵是?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利益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80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只要内容是?

5.机械系统设计概念总结 篇五

3)

机械制造:接受设计输出的指令和信息,并加工出合乎设计要求的产品的过程。分为热加工和冷加工。

热:研究如何将材料加工成产品,如何保证、评估、提高这些产品的安全可靠度和寿命的技术科学.冷:研究各种机械制造过程和方法的技术科学;

1)系统:是指由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一定联系的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即有两个或以上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整体

二1.2机械系统设计

一、任务:开发新的产品和改造老产品,最终目的是为市场提供

优高效、价廉物美的机械产品,以取得较好的效益。设计角度的种类:完全创新

二、设计的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

需求、信息、系统(输入输出;三大流)、优化和效益 要求:功能、适应性、可靠性、生产能力、使用经济性、成本

三、产品设计、生产过程

1)产品策划(指导性作用)、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运转、产品报废或回收

2)功能原理方案设计、结构总体设计和技术设计阶段

第二章机械系统总体设计是产品设计的关键,对产品的技术性能、经济指标和外观造型均具有决定性意义

2.1功能原理设计必要功能(基本功能和附加功能)非必要功能 1)定义:针对所设计的产品的主要功能提出一些原理性的构思,即针对产品的主要功能进行原理性设计

2)任务:针对某一确定的功能要求,去寻求一些物理效应并借助某些作用原理来求得一些实现该功能目标的解法原理来。1)输入输出量只涉及物料流、能量流、信号流 2)用来描述产品的功能,内部结构未知

3)

特点:暂时不考虑附加和非必须功能、突出。将这些功能用抽象的形式()表达,通过抽象化清晰掌握设计产品功能和主要约束条件,从而突出设计中的主要矛盾问题本质

基本的功能单位:功能元:能直接从技术效应及逻辑关系中找到可以满足功能要求的最小单位

功能元:物理反映系三大流的基本物理动作、数学:逻辑 结构总体设计任务:将原理方案设计机构化 1)

1、明确原则:功能、工作情况、结构的工作原理

2、简单原则

3、安全可靠原则:构件可靠性、功能可靠性、工作安全性、环境安全性 步骤 1)

初步设计:

1、明确设计要求

2、主功能载体的初步设计

3、按比例绘制主要结构草图

4、检查主、辅功能载体结构5设计结果触屏机选择

2)详细设计1各功能载体的详细设计2补充、完善结构总体设计草图3对完善的结构总体草图进行审核4进行技术经济评分

3)机构总体设计的完善和审核

总体布置设计 1)任务:确定机械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相对位置及相对运动关系,使总系统具有一个协调完善的造型 2)

基本要求1功能合理2结构紧凑、层次清晰、比例协调3充分考虑产品的系列化及发展

总体参数是结构总体设计和零部件设计的依据,参数:性能生产能力、结构、运动、动力;

最高、最低转速的确定;转速相对损失A与公比ψ、变速范围Rn与级数Z;确定公比ψ的原则

执行系统设计要求:保证设计提出的功能目标、使用寿命强度刚度、各执行机构结构合理配合协调

轴静刚度:轴尺寸形状、轴承数量预紧配置、前后支撑距离、前悬伸量、传动件布置、主轴组件的制造和装配质量 导轨:导向和承载3类要求:导向精度及精度保持性(几何和接触精度、刚度、高灵敏度间隙:镶条和压板 传动:独立、集中、联合驱动组成:变速改变动力源的输出转矩和力矩适应执行间的要求;离合器:牙嵌式、齿轮、摩擦片式:减小尺寸、超速、结构因素

起停换向:方便省力、操作安全、结构安全可靠并能传递足够动力:齿轮-摩擦离合器、齿轮换向机构

制动:与离合器互锁、合理确定制动器的安装位置、闸带式制动器的操纵力应作用在松边

安全保护:销钉安全联轴器、钢珠、摩擦安全离合器内联:保证传动精度指各执行末端之间的协调性和均匀性;提高精度原则:缩短传动链、降速传动、合理分配传动比、合理选择传动件、合理确定传动副的精度、教正装置 支承件作用:支撑零件部件、并保持被支撑零部件的相互位置关系及承受各种力和力矩:静刚度、动、热、内应力 变形及刚度:自身、局部、接触 截面积:空心、形状、封闭

操纵系统集中、独立控制操纵系统:操纵件、变送、执行 要求:操纵灵活省力、方便舒适、安全可靠 设计原理方案和机构设计

安全:目的系统运行和人身位置、手段:电气液机械 润滑:减少摩擦损失、工作表面的磨损发热、提高寿命及精度、工作效率冲洗、防腐。

油:粘度、粘温特性、闪点、凝固点脂:表现粘度、针入度、滴点、腐蚀

6.会议总结的概念特点 篇六

会议总结的概念特点

会议总结(讲话、发言、报告)属于总结的一种,在开完一次会议这之后,一般要对会议内容进行一次回顾、分析和评价,这就是会议总结的由来。下面以总结写法为例介绍会议总结的写法。

一、会议总结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对自身某一阶段或某一项工作进行总的回顾,找出内在规律,以指导未来实践而使用的公文。

总结的目的,是通过对自身工作中的优点与缺点的回顾分析,吸取经验教训,并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以便做好今后的工作。因此,总结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思想、学习和生活进行回顾而写成的总结,不是公文,属于一般应用文。

二、(一)经验性。总结和计划相反,是在事后进行的。总结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是自身经历过的,包括典型材料和数据,这样才有实践意义。经验过的事情,在写作上往往更多地采用叙述方式。总结还应据实议事,运用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提出主题,写明层义。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主要的,议论是必要的。在写法上,以叙述说明为主。叙述不是详叙,是概叙;说明要平实准确,不能旁征博引。

(二)规律性。总结不是把发生过的事实罗列在一起。它必须对搜集来的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找出某种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总结要产生评价议论,即主题和层义以及众多小观点(包括了经验和规律的思想认识)。而议论不是逻辑论证式,而是论断式,因为自身情况就是事实论据。总结是否具有理论性、规律性,是衡量一篇总结好坏的重要标志。

(三)借鉴性。总结对以后的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会议总结的特点会议总结的概念

更多知识、尽在伍方电话:0571-85862949 *** QQ:2528052432

杭州伍方会议服务有限公司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写好会议总结需要顾及的要点

(一)充分占有材料,认真分析材料

“会议总结”的基础和依据都是从部队、机关的实际情况中和部队的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抽象“会议总结”出来的。因此,了解部队、机关的工作实际,占有大量、丰富的素材,是写好“会议总结”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首先占有、运用好背景材料。“会议总结”往往是对工作任务实践情况的回顾和分析,使用背景材料,可以起到比较、映衬的作用,增强说明力。其次,占有“点”上和“面”上的材料。一个好的“会议总结”,既要有具体、行动的典型材料,又要有比较概括的面上的材料和一些数字材料。把“点”和“面”结合起来使用,有利于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同时,要有正反两方面的材料。正面材料最能反映成绩和经验,反面材料最能揭示问题和教训。正反面材料结合使用,便于全面分析情况,防止片面性。

(二)“会议总结”、提炼出带规律性的东西

“会议总结”不能只罗列现象,而应当通过丰富的素材对实践活动及规律加以充分的分析、认识、归纳和概括,从中提炼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观点,得出符合部队实际情况的结论。

(三)既要照顾全局,又应突出重点

一份“会议总结”,要反映和体现出一个单位在某个时期或某项工作的基本面貌,内容要有相对的完整性。但是,这里所要求的全面性,并不是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把所有的情况都写进去。而是突出重点,把重点放在主要内容、主要经验教训上,从而揭示出反映事物本质的基本规律、主要经验与深刻教训。

7.“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概念辨析 篇七

办学地域需含城市地区, 不限于农村地区

许多学者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中的“农村”理解为办学地域。例如, 谢革新在研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时, 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为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再如学者赵艳红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界定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 指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县、镇、乡、村等地区农村中职学校提供的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此外, 还有一些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题的文章疏忽于对该概念进行界定, 但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在文中间接地表达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农村地区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如孙连勇在研究河北省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基本现状时, 指出目前河北省农村 (含县和县以下) 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有279所。可见, 他将河北省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定义为河北省农村 (含县和县以下) 中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

然而, 当读到研究者薛路花所著的题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办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例》的文章时, 笔者感到十分困惑。因为邢台是一个地级市, 下辖4区、15县、代管2县级市, 这说明这篇文章研究城市地区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而这一论点与前文中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农村 (含县以及县以下) 地区举办的观点产生矛盾。这一矛盾产生的起因就是按办学地域的方式来界定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涵义。同时, 如果“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理解为地域概念, 那么其外延将难以包含城市中实际存在的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学生所接受的发生在城市的中等职业教育。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外延必然包含城市中涉农专业的中职教育和农村学生在城市接受的中职教育。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很多中职学校是创办于市级城市之中, 而且这些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大量来自农村;二是市级城市中的中职学校有一部分是招收涉农专业学生的。以上两点之所以可以成立的缘由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决定了我国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既要培养来自农村的学生, 又要培养涉农专业的人才。

因此, 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理解为办学地域是不妥的, 而理解为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才是正解。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存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因此, 不能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狭义地解释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职教育, 而应明确“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举办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在这里, 先要探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的寓意 (对于培养服务于“农民”、“农业”人才的部分将在后文概念辨析过程中逐一说明) 。首先,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指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 (农民) 聚居地。然而, 在理解“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时, 需要将“农村”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农村。由于不同时期的农村呈现出不同形态, 因此“农村”的内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次, 传统农村没有乡镇企业、没有农村休闲产业等二、三产业。但是, 未来农村更多发展的是乡镇企业、各类休闲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等。因此, 在探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农村的人才时, 必须将“农村”理解为动态的农村, 着眼于未来的农村发展, 才能真正培养出服务于农村的人才。

培养对象需含新型职业农民, 不限于农村户籍的人

有研究者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间接地界定为培养对象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农民工或者传统农民的中职教育。例如, 学者董天鹅把所有东、中、西部农村户籍的学生在中等职业院校中接受的教育划归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换句话说,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认为是针对乡村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只要学生是农村户籍, 他们接受的中等职业教育就属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又如, 黎瑛指出江西省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较大, 解决好农村适龄青年的发展问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可见, 研究者们惯于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理解为拥有农村户籍的人。

虽然上述两位学者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都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 但是他们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却有比较一致的地方, 即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拥有农村户籍的人。此种认识其实对概念内涵把握不够严密, 因而缩小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外延。理由如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确实培养服务于农业的人才, 并通过资助涉农专业来达到这一目的, 但农村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是农村户籍, 有一部分很可能是城镇户籍, 而这些城镇户籍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最可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此处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传统农民来讲的, 主要指从事大、中、小型现代农业的从业者。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传统农民了, 而是各类大、中、小型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因此,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涉农方面的人才, 就不该根据是农村户籍还是城市户籍来确定培养对象, 否则将导致概念的外延被缩小。

所以, 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为培养“农村户籍的人”的中职教育不免有点牵强, 而理解为培养服务于“三农”人才的中职教育将会更加合理。理由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事实上必然包括新型职业农民, 而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并不一定都来自农村, 通常也有部分来自城市, 他们往往因为热爱从事现代农业而投身于农村工作。首先, 随着农村的主体农民的老龄化以及大量“80后”、“90后”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 农村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尤其是农业发展。为此, 为了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培养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及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其次, 从宏观的国家政策层面看,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并逐步实行免费”。接着, 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学费政策。其中, 免费对象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 (含农村与城镇户籍学生) 。可见, 在国家政策文件中,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加强对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城镇户籍的涉农专业学生的培养, 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一批未来服务于“现代农业”的人才。因此, 无论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农村户籍的人, 还是城镇户籍的人, 只要有利于农村地区的发展, 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升, 都应该得到认可。为此,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农村户籍的传统农民 (包含其子女) , 且要培养城镇户籍中那些能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 从而实现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目的。

教学内容需含经营管理等非农业技术, 不限于农业技术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 有研究指出,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进行的并且教学内容中农业技术占主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此定义相当于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直接理解为“农业中职教育”。无独有偶, 皮江红认为农村职业教育 (包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要把普及性培训作为主要方式, 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 以农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等。可见,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界定为以农业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职教育。

显然, 以上两种定义都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农业技术为主, 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虽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 并且长期缺乏农业技术人才, 为此提倡通过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紧缺的农业技术人才有其内在道理。然而, 绝不能因为农业方面紧缺人才这一原因, 就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以农业技术为主。农村之所以发展缓慢, 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薄弱, 还由于农村的经营管理等非农业技术方面人才的稀缺。此外, 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急需懂得经营管理技术的人才, 并且农业产业化同样依赖营销方面、食品加工方面的技术人才。

为此,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能否理解为教学内容以农业技术为主的中职教育有待商榷。首先, 从价值层面分析,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服务于农业的功能毋庸置疑, 但是, 也必须看到其同时服务于“农村、农民”。其次, 现代农业的发展仅依赖于农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换句话说,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员, 更需要管理、经济、财会、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的人才。所以说,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包含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非农业技术, 而不能局限于农业技术。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义

综上所述, 理论界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被理解为办学地域, 导致难以解释城市地区也存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其次,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限定为服务于农村户籍的人, 导致概念的外延被缩小;再次,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被误认为主要是农业技术, 从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非农业技术。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尝试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定义为: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该定义主要包含以下寓意:服务于动态发展的农村、服务于传统及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于现代农业。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服务于“三农”的各类人才, 从而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技能的提升、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最终推进农村城镇化。

参考文献

[1]谢革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3 (20) :1-2.

[2]赵艳红.邯郸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2.

[3]孙连勇, 刘冬, 王云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作用以及存在的困难和应对措施——河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调查研究报告[J].社会科学论坛, 2010 (21) :178.

[4]薛路花.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办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例[J].职教论坛, 2013 (19) :42.

[5]董天鹅.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中各级政府责任分工的建议[J].教育导刊, 2011 (6) :27.

[6]黎瑛, 邓娟.对江西面向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职教论坛, 2013 (8) :59.

[7]陈胜祥, 刘雅晶.阐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谨防若干偏见[J].职教论坛, 2014 (1) :56.

[8]顾明远, 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479, 507.

8.教育心理学概念总结 篇八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究竟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曾经讨论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后,因职业教育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确定,大家就不再过多地讨论了。客观地说,职业教育法颁布后,其所指称的事物有了长足的发展,仅高职教育就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功不可没。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绝不会受到概念的束缚,于是诸多的矛盾暴露出来了:为何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一样管理,却在经费投资等待遇上明显两样?为何社会上急需大量人才而职业院校却有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为何不少职业院校的教师抱怨课难上,学生难管?为何教师指责学生基础差,学校推托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社会埋怨学校专业无特色,专业性不强,学生认为专业不对口,学了也无用?如此等等。现在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办学水平评估,挖空心思创特色,为什么高职院校创特色这么难?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思考:职业教育到底怎么了?

“职业教育”是一个模糊概念

还是从源头开始,检视人们心中的“职业教育”。一般而言,可以从法律条文和社会意识两个方面探索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法第二章对“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也做出了规定:与其他五种基本教育制度一样,处于平等的地位。

“职业教育”是就业的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条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近年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点常常见诸媒体报端以及领导人的讲话中,是比较常见的说法。

当我们重视教育对象的就业时,可以称之为“就业教育”。由此类推,当我们重视教育对象的个人素质时,可以认为是“素质教育”;当我们重视教育对象的能力培养时,可以认为是“能力教育”;当我们重视培养对象的道德、发展、成长、创新意识的培养时,也可以认为是“道德教育”、“发展教育”、“成长教育”、“创新教育”;当我们强调规范、加强管理、严格制度时,也可以认为是“规范教育”、“制度教育”。总之,认识可以是五花八门的,都有其理由,大都是一些摹状之词。

一般认为,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稍加分析,会发现其外延太大,以至于所有的教育都涵盖了进去,无法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区别开来,有定义过宽之嫌。

从属加种差的定义的要求来分析,以上的几种说法显然都不是定义。从逻辑学的视角看,“职业教育”与教育制度、与就业途径是不同的概念,没有属种关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从内涵上讲,就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从外延上讲,就业教育完全包含在“职业教育”概念之中,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不相等。就业教育虽然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但“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就业,促进就业只是“职业教育”的功能之一。除了就业功能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还具有育人功能、经济功能、先进文化的传播功能等。

我国的教育一般分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三类,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职业教育”。但这种划分是有疑问的。这有可能意味着只有“职业教育”才是与职业有关的教育,不要说普通教育,就是成人教育也与职业没有关系。事实显然不是这样。难道普通高等教育就没有对就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日后不从事某种职业?多少年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哪年不对本科高校进行就业率的统计?从小学到博士后教育,哪一项教育内容不关涉到受教育者的生涯发展,不与职业息息相关?我们的意识形态一直主张,在我们国家,无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都是平等的劳动者,怎么会有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过非职业性的教育?这种逻辑不可思议,对普通教育是如此,对成人教育更是如此。

把我国的教育分成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分类标准是什么?这样的分类对于管理与教育的发展是否科学?用成人、普通、职业去命名不同的教育现象是否科学?按照分类的法则,既然把教育分成了三块,其界限就应是相对清楚的,各项之间应是互相排斥的,只要站在“职业教育”的角度,成人教育、普通教育就是非职业教育。然而什么是非职业教育?区别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标准在此只能是“职业”了。问题的追问就要顺着什么是职业前进,也就由不得说这些概念是特指的概念了,只能沿着这个迷宫往前走。这就给人造成一种错觉:成人教育与职业无关,普通教育也与职业无关。这样一种认识会泛化,区别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标志是职业,而不是其他,就会忽略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就会把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一些根本不适合职业教育的做法迁移到职业教育上来。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

我们探讨“职业教育”是什么,是想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如果这个名称与事物的本质不符,则希望能够为它找到一个名实相符的名称,通过名称就能够体现一事物与它事物之区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对于一个缺乏科学定义的事物,无论是对它的管理还是它自身的运作都是极为困难的,因为对它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科学的程度,所以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运作也是不可能的。

模糊概念给管理与发展带来混乱

界限模糊的两个概念有时候是可以互相通用的,有时候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下面这段文字选自一份权威文件,并且是文件的第一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但是,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如果把其中的“职业教育”改为“普通教育”,依然是一段宏论,并且还会有新意,而如果去掉“职业”两字,其指导性或许会更好。

如果可以用三种教育具有共性来为上面这一段文字加以辩护,那么下面这一段文字应是针对性比较强的:“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职业学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职业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应建设一批可共享的实验和训练基地。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一切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为职业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只要我们模糊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界限,或者干脆把“职业”两个字去掉,这段话对普通学校特别是对普通高校就同样是有针对性的。

经过几年的发展,针对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界限模糊的问题,权威部门强调职业教育应进行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但在具体措施上依然采用的是普通教育的办法。请看下面这段选自近期的同样具有权威性的文字:“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只要把“职业教育”换成“普通高校”,把“普通”换成“其他”,能说这不是普通高校目前一般的做法吗?

这一类的指导,并非指导者刻意为之。以高职院校为例,有一种带普遍性的认识认为,从性质上来看,高职院校除了姓“职”之外,也姓“高”,具有普通高等学校的身份。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在管理上都是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一起管理,客观上已将二者等同起来,二者的差别从认识到实践都被忽视了,如果再加上认识上的偏差,把对普通教育的管理模式迁移(或者生搬硬套)到职业教育的管理上来就是很自然的了。

宏观指导上是如此,微观运行上也是如此。只要随便找两份专业基本相同,层次不同的本科与高职的教学计划稍作比较,就会发现两份计划不仅形式相同,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也有许多(笔者比较了两个专业的教学计划,相同的课程均在18门以上),且课堂讲授学时也基本相当。从课堂形式来看,两者基本没有区别,高职教学计划是普通高校的临摹本。再看高职所使用的教材,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如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模块式技能实训系列教材》,但只是凤毛麟角,且难以被各高职院校所接受。目前大量使用的,要么是大学普通教材的翻版或简缩版,要么是中专教材的理论拔高版,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一是重科学知识轻技术知识,二是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三是重本学科的系统性轻课程间的协同性,课程目标偏移。讲了很多“为什么”,对“怎么做”则讲得不多,动手练的内容更少。

如此管理,如此发展,职业教育或高职教育只会成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巨大的尾巴,成为失败学子的收容站。如果说目前进入职业院校的是那些在普通教育中失败了的学生,他们理应在这样的学校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走出低谷,找回自信。但事实已经无情地告诉他们,他们还将面对那些让他们失败的课程,等待他们的还将是失败,他们与成功者的差距将再一次从心理上被加大。因此,说目前的“职业教育”是失败教育并不是耸人听闻,说“职业教育”是歧视性教育也不仅仅是偏激,说“职业教育”难以担当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职业教育应改称技术教育

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职业院校在各显神通中艰难地前进。其中有办得好的,有办得一般的,有办得很差的。在这些学校中,确实可以发现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地区和学校,使我们感受深刻的是这些学校的办学思路非常清晰,尤其是对职业教育技术本质的把握相当准确。可以这么说,只要这些学校坚持以技术教育为核心,以技术价值为取向,组织教学,规划发展,进行管理,坚持自觉的技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和敏锐的发展精神,一定会走向兴旺。

引人思考的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当初何以命名为技术学校?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职业教育”的概念以立法的形式得到确认后,为何许多新办的、升格的高职院校以某某职业技术学院冠名?无独有偶,同样的事物,在美国叫社区学院或技术学院,在澳大利亚称之为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在前苏联称为综合技术教育。查阅文献,在我国从事职业教育事业的人士所撰写的文章中,大多在“职业教育”中加上“技术”二字,似乎不加“技术”二字,不足以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对于“职业教育”这一事物,我们太容易受“职业”这一概念的诱惑,而忽略这一事物的本质。理论和实践都已经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术”而不是“职业”,这对于准确地确定指称对象的名称具有重要意义。美国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索尔·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一书中特别强调本质属性在确定指称中的作用。他认为,专名是“严格的指示词”,而摹状词是“非严格的指示词”,“如果一个指示词在每一个可能的世界中都只是同一个对象,我们称之为严格的指示词,否则就称之为非严格的或偶然的指示词。”专名可以直接指称一个对象,而不把任何特性归属于这个对象,因此,当其指称一个对象时,并不以世界上发生的任何偶然事件或过程为转移。只要一个对象的本质属性不变,无论这个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发生多大变化,这个指称的对象就不会变,这个专名就是严格的指示词。相反,如果对象的属性发生了变化,确定摹状词的指称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非严格的指示词。“职业教育”这一概念显然只是注意到了“职业教育”这一事物与教育对象的求职就业有关这一特征,是一个摹状词,一个非严格的指示词。“技术”则是“职业教育”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技术教育”无疑是一个专名,是一个严格的指示词。只要“职业教育”这一事物的技术本质属性没有变化,无论国家与社会是否重视“职业教育”、其作为就业的重要途径等等非本质属性发生多么大的变化,“职业教育”这一事物的本质规定性都不会产生变化。“技术教育”有别于科学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范式,不需要人们人为地为其加上所谓特色。如果此类问题没有解决,妄谈类中的所谓特点就没有丝毫意义,归类不清的特色只能叫不伦不类。据此看来,以“技术教育”的概念替代“职业教育”当属势所必然。

参考文献:

[1](美)索尔·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M].梅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向其森(1953—),男,湖北京山人,讲师,长期从事党务工作和教育教学管理,近期主要关注职业教育和技术哲学等问题。

上一篇:楚王好细腰 教案教学设计(网友来稿)(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下一篇:生命因感恩而美丽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