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4-06-24

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精选8篇)

1.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才能凝聚党心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但它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它在本质上与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根本性区别。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它时而把马克思主义同宗教原则等并列为自己的信仰基础,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原则,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精神。但无论怎样变来变去,其指导思想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从自己的纲领中排除了出去。民主社会主义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指导思想对话,提倡指导思想的多样性,这是从理论层面的一种区别。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尽管由于目前中国生产力不发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良性发展。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条件下加以实现,他们认为生产资料主体结构并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一种根本性标准,他们主张在维持私有制这种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行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务分配制度。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搞多党制,不搞三权分立。而民主社会主义已经否定了党的相对性,他们宣称他们的党是具有不同信仰、具有不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们反对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主张构建一种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体,他们反对民主集中制,主张在党内实行无条件的民主原则。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达到最终共同富裕的目标。民主社会主义已经抛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抛弃了共产主义的远大奋斗目标,他们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为社会公正、自由民主、世界和平而为之奋斗,他们认为资产阶级之所以存在弊端并不在于这个制度本身,而在于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因此,他们要求按照理论自由、民主、公正的原则对社会进行改革。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改良主义,从总体上说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立足于国情,又顺应时代潮流,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之路,从总体来说,民主社会主义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从总体来讲,它既不符合中国历史,也不符合现实的中国国情。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唯一道路,中国要坚定这个信念,要坚持这个理论,要坚持走这条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既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决不是照抄照搬。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决不是说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

2.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二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系,途径

“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 (China needs its own dream) ”, 《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道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口号, 这里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将人民的致富憧憬与更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中国梦”是这两年来最热门的词汇,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梦想, 梦想涵盖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仅是个人的梦想, 也代表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是每个中国人都期盼着的梦想。中国梦经历了“兴盛-衰落-复兴”的历史发展, 中国梦基于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价值追求、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上的中国梦涵盖了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选择, 突出反映了几代共产党人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 表达了我们党对党和国家今后发展趋势的憧憬和展望。

1 中国梦在各个时期的表现

1.1 近代以来实现民族独立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疆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从低到高的社会发展阶段, 经历过从强盛到衰落再到复兴的过程,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 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封建统治者制度的落后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华民族渐渐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从16世纪起, 西方列强开始通过侵略和掠夺进行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 当时还处在“天朝上国”的清王朝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掠夺的对象。随着鸦片战争的打响, 中国国门大开, 伴随着鸦片而来的是各种割地赔款、各种主权沦丧, 同时也涌入了无数先进思想, 让我们在心头无数次呼喊着“中国梦”、“强国梦”、“振兴梦”, 于是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 社会各阶层都尝试着将中国这只沉睡着的雄狮从泥潭中拖出, 当失败再一次降临后, 当人们开始认识到制度、道路问题的时候, 辛亥革命短暂的甜蜜成果也未曾将近代“中国梦”延续, 继而出现了更加复杂的三股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历史最后选择中国梦的助梦者———共产党, 带领人民构筑起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近代“中国梦”。

1.2 建国后实现建立工业化国家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者毛泽东, 将党集体智慧浓缩成毛泽东思想, 成为这一时期指导“中国梦”的指南, 进行了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任务,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 这一时期的“中国梦”大胆探索, 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引领党和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迈入社会主义的门槛。这时, 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中华人民及中华民族的迫切需求, 也是“中国梦”不同时期的另一方面。为了这个梦想, 中华民族在不断的尝试, 不断探索。有“大跃进”的苦痛, “人民公社化”的悲伤, 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中国梦”虽然被误读, 但其真理始终没被误解, 这一时期对“中国梦”的理解, 随着一次次探索的失败而加深。南海边画圈的老人被历史定格为这个时代“中国梦”的助梦者, 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梦想再次被唤起, “中国梦”随着中国的经济总量、科技水平、世界影响力不断地提升而越来越近。

1.3 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科技水平长足发展, 外交实力愈加强大, 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中华民族无限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富国强军利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而优秀的共产党领导集体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动力来源。同时这一时期“中国梦”进一步要求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科技文化体制建设融会贯通, 将发展同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 同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体系体现在发展中, 让中华民族追梦的步伐更加的矫健, 更加平稳。在“中国梦”的支撑下, 我们不断实现了“奥运梦、五环梦”、“航天梦”、“海洋梦”, 同时在西方的舞台上首次出现了中国的“诺贝尔之梦”。纵观历史, 坚定地追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唯一正确的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通向梦想的路径, 点燃了亿万人民团结奋进的激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系到中国的体制问题、制度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不断解决各时期前进道路上的时代课题, 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 又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和艰辛探索改革开放而形成的道路, 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 其内在机理决定它可以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 产生深厚的群众基础。

恩格斯有句名言: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中国梦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 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又以中国梦为发展方向, 代表着社会主义的未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首先将“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融汇, 首先为“中国梦”的成形铺平了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正是这决定性的选择, 将“中国梦”推向了社会主义, 通过不断的社会主义探索将“中国梦”的旗帜传递给了第二代领导人, 正是由于邓小平等再次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成为新时期梦想扬帆的标志。走进21世纪, 中国的梦想愈发变大, 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及“中国梦”的认识进一步提升, 从“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形成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跟随着时代的步伐, 人民的生活愈加富足, 中国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人民的梦想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一步步实现。十八大后, 习总书记终于将人民内心的口号喊起:“中国梦”, 给曾经埋藏在人民心中的那个声音真实地呼喊出, 让全国甚至全球人民知道, 泱泱中华有个“中国梦”, 在国际社会风云变幻之际, 在外来势力不断入侵, 经济发展受阻, 生态破坏严重等等情况下, 恰合时宜的“中国梦”让中国人再次清醒下来, 如何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伐,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篇三

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01-0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句话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简明而又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我们举的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走的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因为封闭僵化的老路走不通,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能走,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人间正道,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一、封闭僵化的老路走不通

所谓封闭僵化的老路,主要是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道路,也包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曾多次强调,不能走“回头路”,这个“回头路”就是过去我们曾经走过,但是没能成功的老路。

当前,国内的确有一部分人想回到那条老路上去,他们对当前贫富差距拉大、诚信缺失和消极腐败等现象,简单地归咎于改革开放,归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留恋改革开放前的年代。客观地说,新中国建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现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重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道路。党的八大前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尝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遗憾的是1958年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严重挫折。我们党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忽视或淡漠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根本观点,片面夸大人的意志和主观能动作用,在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犯了一系列“左”的错误: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体制建设上急于求成;政治建设上阶级斗争扩大化,致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人民生活很艰难,买什么东西都要票,这就是所谓的票证经济。买肉要肉票,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个糖果瓜子需要等到春节发了副食品票才能买。如果没有票,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本来某些地区是产粮区,但那里的农民却需要吃国家的返销粮,连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这意味着高度僵化集中的老路已经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这才有了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巨大风险,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顺应人民的要求,果断地把工作重心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带领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之路,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的“中国奇迹”。当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负面因素确实造成了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也需要靠发展来解决。改革开放前思想僵化、社会封闭带来的后果是沉痛的,教训是深刻的。这些后果和教训从反面告诉我们,僵化封闭的老路注定走不通,必须另辟新路。

二、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能走

改旗易帜的邪路,主要是指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即全盘西化,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多党制,走资本主义道路。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与本国实际分不开的。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模式,就连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整齐划一地实行同一种政治制度。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同属资本主义国家,但制度模式各不相同。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了一个道理:什么是好的发展道路,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就是好的发展道路。同样的发展道路,对一个国家可能是福音,对另一个国家可能就是灾难。不顾本国实际,盲目照搬他国道路,其结果必然是一场悲剧。苏联就是前车之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戈尔巴乔夫上台。面对苏联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改革派”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进而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在这一错误思想指导下,苏联踏上了一条通向资本主义的道路。他们天真地认为,只要取消了社会主义制度,代之以资本主义制度,苏联将得到美国的认同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量援助。于是,苏联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自动缴械,分崩离析,轰然倒塌。独立后的俄罗斯更是以放弃共产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制度为代价,走上私有化道路,以为自己搭上了通往民主、富强的幸福快车。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解体前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曾许诺只要俄罗斯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就给予大量的财政援助。老布什总统答应给予俄国240亿美元的援助,克林顿总统也曾答应给420亿美元,美国还发动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向俄罗斯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在苏联改旗易帜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承诺的援助,绝大部分没有兑现。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从美国那里得到的援助平均每年仅七亿多美元,还要拿出三分之二用于削减能够威胁美国的核弹头和洲际导弹。为了彻底搞垮俄罗斯,美国为俄罗斯开出了一副“灵丹妙药”——“休克疗法”,结果俄罗斯只休克,无治疗,连续“休克”二十年,由一个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休克”成一个国力衰弱的二流国家。

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在苏联解体后曾经这样幸灾乐祸地说:“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贫穷的、原始的国家,除了几个城市外,俄罗斯很像印度。”俄罗斯学者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叶利钦时期的转型“是一条通向灾难的道路”。除了少数东欧国家外,多数国家在转型初期都遭遇了类似俄罗斯的困境。比如说国家分裂,一个苏联分裂成15个国家,南斯拉夫更是四分五裂,饱受战乱动荡之苦,国家领导人作为“战犯”被国际法庭审判。就连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素质较高的俄罗斯在经济复兴之路上也如此艰难。如果中国走上这条邪路,其结果令人不寒而栗。

苏联、东欧的教训告诉我们,改旗易帜的邪路是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路。所以邪路不能走,我们要走正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付出最大牺牲而探索出来的道路。什么是最大牺牲?就是能够付出的我们都已经付出了。之所以最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在选择社会主义之前,我们也曾尝试过其他道路,但无一例外都走不通。从1840年到1949年,一百多年中我们至少走过四条不同的道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条是农民革命道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代表,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第二条道路是洋务运动,清王朝为洋务运动经营的海军建设,投入了一亿两白银,结果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第三条道路就是戊戌变法,企图效法日本的“明治维新”变法图强,结果只搞了百日而失败。第四条道路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使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

近代中国曾经在黑暗中摸索,选择过其他一些道路,结果都没走通,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六十多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探索,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证明,唯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 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我们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 322亿元,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 1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1978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2012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3.31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

有学者分析,当前的国际关系中正在呈现三个中心:金融危机的中心在欧洲,全球动荡、局部战争的中心在中东,特别是叙利亚,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心在东亚特别是中国。三个中心,不仅是对世界发展现状的描述,也是对过去这些年这些国家、地区发展成绩的一次评判,更是对未来这些国家、地区发展趋势的一种前瞻。只要我们牢牢抓住并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宏伟目标。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展现出光明前景。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成就,赢得了世界“中国奇迹”、“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等广泛赞誉。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英国广播公司的一篇文章这样解读:“世界正越来越多地被中国改变。如果说在过去两个世纪,世界看西方;那么将来会呈现的是,世界看东方。”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才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的大量事实雄辩地证明,老路邪路都是死路,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希望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唯一选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四

敬爱的党组织:

今年的两会对于我而言格外的不同,因为这是在我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时举行的。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我在思想上不断进步,政治理论学习也有所积淀,这次我积极的关注两会的最新动向,我为我国在政治民主的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到欣喜。

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高瞻远瞩,立意深远,主题突出,内涵丰富,论述精辟,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大会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引起了我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极大兴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它把“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视为根本任务,它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哲学。马克思把生产力视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这样一来,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有着要摒弃一切脱离实际的主观和唯心的任何成分的要求。任何脱离实际的成分都不会在这样的社会主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第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绝非贫穷、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第三,科学社会主义以人民为物质实现的力量源泉,以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者。第四,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五,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完善的社会,而绝非一成不变的。第六,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民主与法制。

任何先进的理论,如不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问题的话都只是些空洞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和总结,它结合了我国的具体发展情况和基本国情,是全党和各族人民的旗帜和方向,带领和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来深化的。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逐步提升。无数的事实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形式。这一组织和制度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既继承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又适应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既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自建立以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进一步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的本质区别,充分认识人大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国家机关间关系的本质区别,充分认识人大代表与西方议员的本质区别。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人大各项工作,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制度的基本原则、本质属性和历史沿革,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要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翻开中国近代史,这是一部血迹斑斑的民族奋斗史。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上下求索,也曾虔诚地请教过资本主义,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当代,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仍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舟曲泥石到汶川地震,从金融危机到最近的云南地震,每一次中国共产党都与我们同在,每一次社会主义社会都在实践中证明着它的正确性。从1978年以来的近30年中,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是近代以来最长的繁荣期;贫困线的提高,越来越多群众的脱贫;城乡居民幸福感的提高,一次又一次,社会主义用事实来告诉我们——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作为一名曾经遭受地震威胁,感受到党社会温暖的大学生,我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坚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我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选择的正确的道路,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在不断的实践中加强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贡献。

5.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五

新中国经济发展线索及特征 发展线索:(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1949年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实行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5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由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背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提出了脱离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目标,先后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结果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造成各生产部门比例失调等。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由于党和人民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各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中共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特征: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特征,即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49年到1953年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直至8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进入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

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走过了曲折的历程,但成绩是主要的。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重点问题理解

1.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建国初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6年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

特点和评价:第一,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实践经验,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设想和作法,导致了一系列失误。这两种趋向相互渗透和交织,最终“左”倾错误占了上风,导致“文革”的发生。第二,这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三,总的特点是成就和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文革”结束以后,党中央吸取“文革”教训,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点完全转移到了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了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特点和评价:第一,以上两个时期的探索,是在继承和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出现的。第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系统地纠正了“左”倾错误,打碎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枷锁,对社会主义阶段基本矛盾作了正确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第三,这时期的探索,也是在不断同错误倾向作斗争中实现的。第四,这一时期的探索是成功的,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着。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影响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新时期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来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对经济基础的局部调整,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即保持上层建筑不变,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我国之所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因为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如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原有的经济体制不能迅速推动科技进步,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3)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角度来认识: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体制,把宏观与微观、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还包括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责任制承包经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这些政策适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三、精题范例

例1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b。

例2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改革不适合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答案:a。

四、同步精练

(一)选择题

1.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具关键性作用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土地改革 2.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国营企业中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的措施是()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指“一五计划”期间的哪一项建设成就?()a.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b.大庆、大港油田建成 4.被称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的是()

a.农业互助合作化 b.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5.中共八大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是因为()

①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的中心任务②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③首次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国的总任务④强调制定经济建设方针必须适合实际情况

6.既符合中共八大总任务的要求,但又违背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的是()a.整风运动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7.党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观原因包括()

①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②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③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④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8.以下表格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年份1996-19971967-19681972-19731974-1975 比上一年增长-9.6%-4.2%-9.2%11.9% a.“文革”期间,工农业生产总值时起时落 b.“文革”对文革农业生产的冲击是有限的

d.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经济迅速回升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原因是()a.克服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b.为解决工业化原料 d.发展农村生产力

10.从中共“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中共“十四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种前进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①社会阶段的认识②工作重心的转移③产业结构的调整④新经济体制的确立 11.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a.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现代化 b.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12.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表明()

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 b.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能并存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并经过艰苦谈判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据此回答13~15题。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是()a.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4.清朝后期中国开埠通商和当前对外开放的相似之处是()

①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②由沿海向内地推进③深入到中国的西北内陆④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

a.关税税率不同 b.国家行使主权程度不同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黑龙江,我国最北的一个省。20世纪50年代,它完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在过去的日子里,这片黑土地为国家累计提供了全国近1/2的原油、1/3的木材、l/3的电站成套设备、1/10的煤炭、1/2的铁路机车以及大量的商品粮。

材料二:1990年以来,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步伐比较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

材料三:振兴东北,专家建双:1.发展混合经济是关键。2.改变国有企业的机制。3.装备工业和其他优势产业并存。4.抓住新一轮快速增长期,进行调整、改造和创新。读后请回答:(1)抗日战争中,东北人民最早开始了反击日本侵略的斗争,试举出一些具体事例。(2)东北地区曾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举出1953~1966年期间,东北地区工业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至少三个)

(3)结合材料,指出东北地区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4)结合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特点,对振兴东北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三)问答题

17.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有新思路。(1)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30年代初的美国都面临着大的社会动荡,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俄、美解决问题时各有什么“新思路”?

(2)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怎样“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俄、美的改革有何共同点?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3)从上述各国的发展中,你有什么感悟?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6.思想汇报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六

敬爱的党组织:

此次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党校高级班的学习了。在这一次的学习中,辅导老师带领我们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度的研讨。

此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制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概念;为什么我国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取得的成绩。

在党的十七大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上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明确定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我党提出了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摸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这条极具创造力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全面进步,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搬照抄别国经验、模式,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我党还站在历史和时代的角度上,制订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性的伟大工程。科学发展观既是我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提高党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题中之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上,我们已经走了好多年,而且我们知道,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在30年前,数亿中国人还在为温饱的问题而发愁,如今13多亿人们的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30年前,拥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曾是许多人的追求,如今新“三小件”也已经超越了电脑、汽车、商品房的水平。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谁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30年的坚持、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7%的快速

增长,大批重要的物资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幅增强。我们办成了许多人以前想办却办不到的事,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机场、高速公路、嫦娥和神州飞船群星闪耀„„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作为党的拥护者和后备军,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过去获得的成就,更关注在为了的发展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迸发出更加卓越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听到了党对全国人民的承诺: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广。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当中,我们已经认清,中国要发展壮大,就要具备自己的特色,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一定要灵活的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建设性的创新思维实现我国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在党课的讨论过程中,老师还对我们解释了一句名言: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半辈子。

此致

敬礼!

汇报人宋亚新

7.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七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 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时, 我们党已经深刻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 开始开辟一条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后, 邓小平及其党中央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带领着全民族大步迈开改革开放的步伐, 不断推动社会的各项改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重大历史课题, 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功地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的召开, 更是将社会主义主义道路上升为党的生命, 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探索复兴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 但最终还是走向了这条康庄大道。三十多年来, 沿着这条光明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与发展, 社会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斐然, 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我国正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形象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些成就深刻表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唯一发展道路,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们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满怀信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 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可以概括为一个主体领导, 一种基本国情, 一条基本路线, 一个总体布局, 一个新的目标。

1. 一个主体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 而是由其自身的性质和历史影响决定的。首先, 共产党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领导核心地位。在一百多年的救亡图存运动中, 无论是封建地主阶级, 还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的探索道路都失败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党带领着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了新中国, 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纪元。接下来, 中国共产党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顺利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改革开放, 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高潮。

其次, 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性质和纲领也决定了其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规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十八大也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巨大优势, 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这就表明了,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最伟大的变革, 才能带领人民走向繁荣。

2. 一种基本国情

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 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就是处在初级阶段, 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个论述, 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此后, 十五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步入小康后, 党的十六大指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巩固和提高小康水平, 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在十八大上又再一次强调,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 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3. 一条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制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就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尽管国内、国际局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我们始终坚持基本路线的初衷从未改变, 基本路线的具体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得更加丰富深刻。无数事实证明, 正是坚守基本路线不动摇, 我们才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之林中站稳了脚跟, 成就了社会主义强国。十八大更是重申坚持基本路线的重要性, 必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因此, 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命线, 我们唯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

4. 一个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确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 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总结和升华, 也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也更加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这个总体布局的五大建设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其中, 经济建设是根本, 政治建设是保障, 文化建设是灵魂, 社会建设是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这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学发展观的积极践行。只有把生态搞好, 才能为人民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坏境, 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5. 一个新的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习近平同志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直接表述为“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就告诉人们: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 但仅仅发展生产力并不一定就是社会主义, 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但是,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 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还只是停留在国家层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两个层次的新目标, 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国家层面的目标, 发展为更加关切人民个体利益的目标, 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内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当今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则给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即任何一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时, 必须遵循本国国情, 从本国的实际出发, 切勿照搬照抄他国的发展模式。因为, “任何一种现成的道路和模式都不可能完全符合所有国家的具体情况, 发展中国家只有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 有针对性地确定各自的发展道路, 才可能实现自己的发展。”此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 积极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机遇而实现自身发展的结果, 这对于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面对经济全球化, 中国没有“闭关锁国”, 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 趋利避害, 从本国自身利益和世界利益出发, 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在世界经济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因此, 既融入世界经济, 同各国发展互利合作关系, 又坚持自己独立的立场, 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既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又积极传播民族文化的传统是社会主义国家摆脱贫困, 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经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 克服了社会主义传统发展模式僵化的障碍, 激发了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为世界他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 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首先, 开创了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走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新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我们摆脱了“走俄国人的路”, 实现“走自己的道路”的发展模式, 而这正是共产党人坚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的结果。三十多年来, 我们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 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 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 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之后列宁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新社会的初级形式”, 但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阶段没有论述。在改革开放时期, 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就是不发达的阶段。”[3]这是我国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探索, 有别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这就在现实的基础上升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 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 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社会主义应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建立以来, 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初期, 我们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就解除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当做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之一的束缚, 解决了市场和计划到底是资源配置手段还是区别姓资姓社标准的难题。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得胜利的光明前景

1982年9月,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开创了中国发展的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聚集了世界人民的目光, 人们似乎看到了社会主义走向最终顺利的曙光。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脆弱的国内环境,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邓小平就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大刀阔斧进行改革。2008年, 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全面演变成金融海啸, 而中国以其特有的制度和超凡的智慧, 率先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这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金融话语权的分量。改革三十多年来, 中国已逐步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美国形成相互制衡的G2格局。

如果说经济制度的改革使我们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 那么在符合国情基础之上进行的政治体制创新则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 以谋求人民幸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 无疑是先进合理的制度。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 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本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我们应该坚定这样的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取得巨大成功, 它改变了社会面貌,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当前我们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一切已经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扩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 也预示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将取得胜利的光明前景。我们坚定地相信, “只要中国不垮, 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 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 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而走出的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它是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途径, 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同时这条道路的成功开拓也开启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境界, 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世界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2.

8.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八

关键词:历史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08-03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这段话,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

正如科学理论既从实践中来也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来一样,正确的道路也是既从实践中来也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来。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哪些宝贵资源呢?

(一)天人合一,互相协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重要内容。荀子在《天论》中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主张天地万物和谐统一。张载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德。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而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西方又有所不同。就是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周易·系辞》明确指出:“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季羡林先生对“天人合一”的解释是:“我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天人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2]14。“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东方的主导思想,由于其基础是综合的模式,主张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2]15。张岱年指出:“《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是一种全面的观点,既要改造自然,也耍顺应自然,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3]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民为贵”的思想。《尚书》中阐述过“重我民”、“唯民之承”、“施实德于民”等记载。《左传》中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孟子·尽心下》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得乎丘民而为天下”。《荀子·王霸》说:“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老子》中说:“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社会建设、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以和为贵,追求大同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坚持和谐,看重中道。《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记·礼运》这样描述“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说明,“大同社会”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二是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三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就体现了这样的社会理想。

(四)致思路线,实事求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实事求是有明确的阐述。实事求是出自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如果说,这里所说的实事求是还侧重于做学问的风气的话,那么儒家的内圣外王则有了治理社会的方式方法。顾炎武首倡“经世致用”之风,龚自珍抨击“万马齐喑”的局面,魏源高呼“师夷长技以制夷”,等等,都是在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桎梏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改造社会的方法。我们抛却这些方法的科学性和彻底性,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前人实事求的思维方法,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蕴含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体现了这样的致思路线。

(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天体运行是没有终止的,君子也应该效法天,自强不息。这是人们应对困难的基本原则,也是积极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自强不息的精神,强调每个人都要有独立意志,此正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礼记·儒行》亦提倡“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的不屈精神。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讲:“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正是自强不息的体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发展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重要条件。

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哪些历史经验呢?

(一)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梦”的最高层次

中共十八大闭幕不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4]。

“中国梦”是一个总体概念,有多个层次。我认为,中国梦有如下层次:一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是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梦想;五是家庭梦、个人梦。在这五个层次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最高层次,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就是探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顽强奋斗。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说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5]。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角度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中国梦”最高层次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从“中国梦”的角度看,“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这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是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但是,选择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却不能仅仅靠逻辑的推演、学理的论证,而必须是实践的探索、理论的总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到被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将马克思主义从其他改造中国的方案中区别开来,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期间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的:“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6]1469,1470。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仅仅是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关键的一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更关键的一步。这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要求。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但是如果不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是不能发挥指导作用;能不能自觉地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正如邓小平在1956年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7]258-259

(三)革命、建设、改革都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正确道路

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也是最重要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所说的:“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1]。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能不能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是革命、建设、改革能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最重要的标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我们找到了一条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完全不同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条道路保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拓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使中国成功地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也力图找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8]10。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主文明的正确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哪些借鉴呢?

(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几乎是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都出现过失误,中国也是如此。1958年后的20年,中国社会“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9]264。“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9]223。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归根结底,与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认识不完全清醒有关。正如邓小平说的:“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9]63。所以,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探索中最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经验教训。

(二)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最关键手段

回顾历史,我们就会知道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个论断的产生和被人们接受,是经过了多么艰难的历程,这个论断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过多么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将执政前行之有效但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革命方法运用到建设中来不能成功;执政后确立的纲领、方针、政策不能适应发展变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能成功。这是发展生产力、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即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现实发展的要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出现这些变化,就是由于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正由于此我们才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10]7。

(三)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改进党的作风

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1]。这是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今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关键环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员的行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党的建设中,要更加深刻地认识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四)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把握国内大局,这已经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也是我们比较一致的认识。同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际局势的发展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能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将其和国内大局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党和政府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6(1).

[2]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1).

[3]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4]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1).

[5]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1).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上一篇:什么是数学范文下一篇:六一家长代表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