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作文(精选8篇)
1.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作文 篇一
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小学作文350字
我常常一个人在想:潜水艇是怎么平安无事地潜到水下,而又平安无事地浮上来呢?我在网上查了查资料,原来是人类从鱼类身上得到了启示。
鱼儿的体内有一个充满气体的鱼鳔。鱼儿要下沉时,挤出鱼鳔中的气体。相对,鱼儿要上浮时,就摄取水中的.气体来充满鱼鳔。潜水艇当然也是这个原理,下降时,排除压载水舱中的气体。上升时,只要把压载水舱中的水挤出去,始而充满气体,潜水艇自然就浮上来了。
知道了潜水艇的秘密,我又想了解防毒面具了。
许多人都知道,防毒面具和猪嘴挺像的,这时为什么呢?原来,当猪闻到刺激性的味道时,就会用嘴拱地,避开刺鼻的气味。而泥土被猪拱动后,土中的颗粒就变得松软,起到过滤和吸附的作用。人类就根据猪的这一特点,发明了防毒面具,不让人们中毒。
这都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启示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人类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根据鲸鱼发明了轮船……我们也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也一定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哦!
2.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作文 篇二
的确, 表面上看来这两部关于公主的作品好像属于宫崎骏的两个世界:一个是关于森林的传说,一个是发生在海洋的故事;一个是以罗马“ 狼孩”为原型,一个是以安徒生童话“ 美人鱼”为模板;一个是用成人视角诉说的冷峻传奇,一个是用孩子眼光讲说的温情故事;一个与人类势不两立,披着白色狼皮茕茕返回山林、一个则孜孜以求要变回人形,红彤彤的返回人间;宫崎骏作品中时隔11年之久的两位“ 公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又体现了作者思想上什么样的变化呢?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笔者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分析。
一、神癨——山兽神与海洋女神
《 幽灵公主》 里的山兽神属于自然神 ,《 悬崖上的金鱼姬》 里的海洋神属于人格神;山兽神造型灵感来源于东方神兽麒麟( 又称四不像) ,海洋女神原型是西方文艺巨匠拉斐尔名画 《 奥菲利亚》 ;山兽神掌管生死 ,失去头颅以后一度沦为复仇的死亡兽,海洋女神则带着海洋一样的理解与宽厚支持波妞选择为人的尝试;从自然神到人格神,从森林神到海洋神,从对人类相对漠然的神到变相肯定人类的神———从神癨这一角度说,宫崎骏电影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上有所调整。
《 幽灵公主》 秉承泛神论的日本文化传统 , 设置了山犬神、猪神等诸多神癨,其中的主神则是山兽神。 山兽神掌管着世间的生与死,白天化身为麒麟兽,所到之处草芳花绽,美妙异常;晚上则变身成萤光闪闪的透明巨人在森林中巡回。 山兽神作为符号可以开掘的东西有很多:形象上山兽神体现了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结合,同时具有浓厚的东方神秘色彩与西方后现代绘画韵味,麒麟兽与萤光巨人两种形象的神秘互换皆与太古森林的绿色和谐一体。 ( 后来的好莱坞电影 《 阿凡达》 中的纳维人,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蓝色萤光巨人这一形象。 可以看做是好莱坞向吉卜力的致敬。 ) 性格上山兽神仁慈而又残酷:它让变成邪魔的野猪神安息、治疗阿西达卡的伤痛、 让火枪生出花草警醒蓄意伤害它的人类;但在被人类弑杀以后,兽神变成了神兽,一度成了死亡的象征。 为夺回头颅,无头的兽神无情的夺取了森林中所有生物的生命, 所到之处, 风尘变色,万物凋零。 片末山兽神倒向了人类的城镇,摧毁了人类的文明,却为世界重新带来了生机与希望,暗示了人类和自然之间斗争的永恒。 片中山兽神是无性别的,但从造型以及气质等诸多方面看,山兽神应为男性神。 神性的山兽神, 失去首级的魔兽,兽神与神( 魔) 兽的互变,男性兽神等这些特质皆是对自然人格化的生动概括。
海洋神癨是以女性形象出现的,据说她是宫崎骏从拉斐尔名画《 奥菲利亚》 中得来的灵感。[2]但笔者更愿意把她看作 《 维纳斯的诞生》 的动画造型 。 熟悉宫崎骏电影的观众都清楚女性和自然的关系,“ 文明把我们同自然界隔离开来……女人则是我们与自然之间的最后纽带。 ”[3]身为女性的海洋神掌管着辽阔的海域,美貌、高贵、流光溢彩、变化莫测,具有强大而神秘的 力量 ,这些特质和《 幽灵公主》 中的山兽神 是相通的。 但不同的是作为人格神的海洋女神不仅充满女性的光辉,且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着异常开明与智慧的理解。 例如她能够理解波妞对宗介的感情,对于波妞变成人类所承受的化为泡沫的风险代价,亦显示出不同于金鱼爸爸的淡定与智慧:“ 我们本来就是从泡沫变来的呀。 ”从而支持波妞回归人间的选择。 海洋女神此类的言行在实际上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享关系,肯定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继而也肯定与祝福了人类的未来。
二、公主——森林公主与海洋公主
一个公主来源于罗马森林, 一个公主诞生于丹麦大海; 一个公主从人类走向了自然, 一个公主从自然回到了人间; 一个公主是冷如锋刃的白色野性少女,一个公主是热情四溢的红彤娇憨女童;一个公主与近世人类文明始终保持异乎寻常的距离,一个公主对现代人间生活则充满好奇与热情———同是一样的能指“ 公主”,却被宫崎赋予了不同的所指内涵。
(一)幽灵公主(森林公主)小桑
被人类遗弃与放逐的孩子, 在山犬的收养下存活成长, 以犬狼为母,以山犬为伴,狼皮批身,面具遮颜,这就是室町时代的森林公主小桑。 为保护森林家园她勇敢而执着的对抗以黑帽为首的通过现代技术掠夺、征服自然的人类。 小桑与世人的隔阂仇恨在与黑帽格斗一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月黑风高的夜晚,身披白色狼皮,头戴狰狞土偶面具的小桑独闯达达拉城,与黑帽女督为首的人类展开零距离的对抗,两女激烈的肉搏战惊心动魄,旁边的观者围圈观斗,为女督助威, 视小桑犹如进犯的怪物。 桑在人的圈子中腾挪蹿跳,发出的却是困兽突围一般的野性嗥叫。 此时此刻桑与人类在空间的距离是如此的接近,但在心灵上的距离又是如此的遥远。[4]人类自然的属性以及命运的偶然安排使得她和男主角产生了异样的情感,但这段感情却以群山绿壑重披新绿后,小桑告别相爱的少年茕然返回山林收尾。
字面上的幽灵公主意指被山犬吃掉心智的女孩, 从某种程度上说,幽灵公主是现代人类自赎和忏悔的象征。 她身为人身,却属于山林,属于自然,属于神癨,与人类近代文明势不两立。 属于桑的颜色是白色, 这是宫崎骏女角中并不常用的色彩。 在日本白色被看作神仪的象征,在诸色中排位最高、最美, 代表着希望、庄重和坚强。 桑冲锋陷阵时戴的土偶面具则是日本远古 时代的图 腾 , 指向的是 前农业文 明的日本 文化深层———绳文文化,该文化与源于欧洲的现代文明是对立的。
(二)金鱼公主(海洋公主)波妞
红彤彤的金鱼波妞是人类和海洋女神的孩子。 由于父亲魔法师藤本对人类的厌恶,她生成金鱼的面貌,可谓天然的人类回归自然的产物。 人类的基因决定她和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发生联系,产生类似于爱情的友谊,最终变回人类。 波妞的人间回归具有条件性:即宗介对波妞的感情不能变心,否则波妞将会变成泡沫。 换言之就是人类如果不堪考验,波妞变回人类的价值将沦为虚无。 在波妞父亲看来这是一个不值得尝试的巨大冒险,但这一选择却得到了波妞母亲———海洋女神的肯定与支持———“ 我们本来就是泡沫啊”。“ 我们本来就是泡沫”包含着对人类超越于虚无的无限肯定。 在色彩上如果将虚无视为白色, 波妞的那团鲜红正是对虚无的决绝反动,不仅极好的诠释了波妞性格的热情与返还人间的热烈坚定,还准确的表达出对于泡沫即虚无的生命挣扎。
不同于幽灵公主与人类的对抗,金鱼公主对人间始终充满了热忱与向往。 金鱼在基因与意念的作用下长出手脚,雀跃着欢呼“ 手长出来了”、“ 脚长出来了”。 这一点和该片改编的原著《 海的女儿》 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前者不具备后者宗教意识的沉重以及对灵魂问题的执着探索,但在对“ 人”的肯定与赞美上,二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美人鱼不惜放弃三百年的生命与海底优渥美妙的生活,忍受失去声音和每走一步都像刀扎的剧痛换取人的体形,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美好爱情和永恒不灭的灵魂; 金鱼公主则以东方金鱼的稚拙形象, 以五岁女孩的身心,挣脱反人类父亲( 代表自然与反社会) 的束缚,为长出人类的手脚而激动不已。 变成人类的波妞身着红衣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蓝黑色潮头飞奔,这海上飞翔的一幕是全剧最美的高潮。 可以说宫崎骏大刀阔斧的改变原著却保留海的女儿精髓,其内核正是近代人文主义精神,即对人的肯定与赞美———包括波妞变身中所处的非鱼非人的丑怪半人鱼阶段也是在表达为人的艰辛以及荣耀。 诸如此类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在宫崎骏的世界中,长期存在的那对天平———人类和自然的方向发生了倾斜。
三、调和者
人类和自然在决裂后都呈现出狂暴的特质,作为矛盾的两极需要调和。 阿西达卡和宗介则分别在两剧中充当了这一角色。 放逐于社会的孤独个人是阿西达卡被人与神同时接受的必要条件, 爱心与责任则是宗介经受海洋考验的重要素质。 勇士的斡旋失败了,幼童的调和却成功了。
少年勇士阿西达卡受了魔祟神山猪的诅咒, 离开部族, 一路西行求索山猪为魔的真相。 茕然独行的探索者这一身份使他成了惟一能被达达拉城( 人类) 与小桑、山兽神( 自然) 共同接受的中介。 作为社会的人阿西达卡走进、了解达达拉,理解黑帽女督为了养活被主流社会排斥的贱民阶层采矿伐林的正当性; 作为受诅的人他又理解猪神被人射杀的绝望、愤怒以及小桑对森林的归属守护之情。 他在神人之间数度出生入死,奔走斡旋,但最终却悲壮的失败了———人神之战,无可避免,文明自然,两败俱伤。 调和者阿西达卡在片尾提出了一个问题:“ 难道人类和山林就不能共存吗? ”这其实是宫崎骏为之困惑了数十年的疑问。 这一问题在《 幽灵公主》 中以“ 我们一起活下去”草草了结,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再生的新自然与重建家园的新人类之间斗争不已的严酷真相。 人类社会和自然诸神的斗争在暂时停息之后,将还会再次重演,甚至会以更加惨烈的形式重演,这是从远古到未来都难以逃脱的宿命循环,宫崎骏的结论是如此的悲观与冷峻。
但在时隔11年之后的作品《 悬崖上的金鱼姬》 中,宫崎骏在人与自然的问题上给出了另一种安排———自然和人类达成了友好的和解———曾经逃避与出离人类社会的小桑们 ( 金鱼 — ——剧中的身份换化为魔法师藤本 ,本是人类 ,遁海避世) 的后代重新回到人间生活。 其中担任调和者的是一名五岁的小朋友宗介。 宗介以其勇敢、责任感与质朴的单纯成功经受海洋的考验,迎回了波妞。 宗介身上具备的素质应该说阿西达卡多具备,甚至在能力、性格方面很多还强于宗介,但作为调和者宗介实现了阿西达卡没有能够完成的和解任务。宗介式和解中预存了宫崎骏吊诡的埋伏:即这里的人类是尚未经受诱惑与考验、 尚未成人的小朋友———5岁的宗介以及那些风烛残年的老人院中的婆婆,这些人代表的是从自然中早期的剥离与暮年向自然的回归,换句话说是驱逐出天堂之前的人类或者即将再次进入天堂的人类。 所以在宫崎骏这里,人和自然的融合是有条件的,是不充分的,是充满未知数的,是注定要经受考验与磨难的。 从这个角度理解《 悬崖上的金鱼姬》 片名,除了故事地点发生在海边的悬崖,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剥夺再不反醒如行路于崖一样危险外,还隐含着金鱼回归人间的选择如同攀登悬崖般的凶险与未知。
四、背景:森林与海洋
绿树与森林是宫崎骏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幽灵公主》 的太古森林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与叙事不可切割的要素; 海洋则是宫崎骏一直心向往之的创作对象,《 金鱼姬》 中的大海被作了拟人化的处理后终于登上屏幕;山兽神所在的神秘森林是现代都市人的绿色梦想,波妞浩瀚的海洋故乡则是人类更隐秘与深刻的蓝色乡愁。
(一)森林
《 幽灵公主》 开篇就是太古森林的全景构图 :连绵悠远的群山,苍茫幽深的森林。 低沉的画外音随之出现:“ 古时茂盛的森林覆盖大地……此地居住着千岁神兽……”, 从而拉开了这出史诗一样磅礴的大戏序幕。 山兽神所辖的太古森林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该剧重要的叙事要素,这片森林辽阔、 静谧,是人迹罕至的神奇之地:古树参天,崔嵬葱郁,其间生活着上古传下来的诸多神癨,它们久经岁月,体型巨大,是森林的守护者;林中有充裕的植被和丰富的生物链群,星星一样繁多的小树精代表着森林所蕴藏的生机,自在的嬉耍于林间;森林里还有险峰、深谷、小溪、清池……山水树影交互相映,林峰山壑秀丽旖旎。 森林虽幽深静谧为人所罕至,却是生命休养的妙所: 身心剧痛的阿西达卡在这里延续了生命;跌落山涧的运输工在这里减祛了痛楚———绿色森林是人类的家园,让浮躁的心绪安宁,让劳顿的生命休养。 就像有论者所说,森林“ 覆盖了一层浓郁的神秘,好似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得以无限延展的存在,见证着生命的始末、搭载着生命的来去。 … … 宫崎骏意在描绘一座座超越国籍 、融合民族 、 勾连世界于一体的森林之国。 ”[5]
宫崎骏的森林情节源于日本的森林文化。 森林是日本民族的发源地,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日本人的心中占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当今日本列岛遍布森林,约80% 的国土为森林所覆盖,其中大多还是天然森林。 学者梅原猛曾指出 “ 森林信仰 ”是日本宗教思想中的核心信仰 ,是日本精神思想结构的支柱。 有论者概括出“ 森林文化”这一概念———“ 绳文时代是日本最古老的时代,日本文化起源与绳文时代的泛灵论有关,绳文时代茂密的森林正是这种原始宗教思想的发祥地。 远古日本人生活在森林中,从森林中获取各种生活物资, 并进行原始的宗教仪式等, 产生了与森林相关的各种智慧。 人们生活与生存的所有方面都必须依赖和利用森林,对森林怀着亲切和敬畏的感情。 这样,在人们与森林紧密接触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各种习惯与风俗,并且表现出区域性特征,继而形成了日本特有的森林文化。 ”[6]这种森林文化是民族思想的寄托,在《 幽灵公主》 那里代表着对应人类现代文明的古典之维。
(二)大海
《 金鱼姬》 以大海作为背景 , 片中与海有关的场面占了80%,而这80%的海水效果的呈现全部是由宫崎骏亲自完成有论者称大海作为主角以具有意志的鲜活面目出现……体现了宫崎骏对自然最虔诚的礼拜。[7]确实如此,宫崎骏志做描述海洋的电影已经蓄意有时“: 每个人都有深藏于意识之下的内在海洋,它与波涛汹涌的外在海洋相通。 因此,我要做一部不是把海作为背景而是把它作为主要登场角色的动画。 动画描绘少年与少女、爱与责任、海与生命等这些本源性的东西,鼓励人们在这个神经衰弱和不安的时代中向前迈进。 ”[8]
人类居住的这颗行星虽然号称地球,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水星———海洋面积占据了整个星球表面的70% 以上, 山林平原、 沙漠等统统包括在内的陆地面积只占据剩下的30%而从生命的起源来说,是海洋孕育了最初的生命,包括人类绿树等所有生命形态皆起源于海洋。 较之于静谧的森林,浩瀚的海洋是生命的真正故乡,即使有风高怒号、波浪汹涌的时候,但更多的是宽容与和平。 就像《 金鱼姬》 开篇那首人与海洋的颂歌:“ 海草轻轻的摇摆,在蓝色的大海。 和数不尽的兄弟姐妹一起,泡泡是我们交谈的语言,是否还记得,很久很久以前,你在蔚蓝的大海里一起畅游,海蜇和海胆,还有鱼儿和螃蟹,大家都是兄弟姐妹。 ”波妞所生活的深海是一个色彩斑斓、生灵丰富、象梦幻一样流光溢彩的水底世界。 随着波妞向浅海的出逃,多彩、纯净的海洋变得肮脏杂乱,海中作业的船只捕捞上来的几乎都是人类倾倒的垃圾,这里凸显了人类和海洋的矛盾,但该剧没有聚焦于这一矛盾,相反让博大的海洋以它宽厚的胸怀容纳人类,在海底储藏着生命之水。“ 蓝色的海洋上的悬崖最具有象征意味,一方面悬崖是人类岌岌可危的处境的象征,如果人类在环境问题上再不警醒,就像行路于悬崖那么危险;另一方面悬崖也是灯塔的象征,不仅在黑夜中点亮航船回家的路,也昭示着苏醒过来的人类明天还有希望。 ”[9]
五、宫崎骏的转变
人类的家园在《 风之谷》 被黄沙吞没,在《 幽灵公主》 那里被杂草覆盖,在《 悬崖上的金鱼姬》中被海水淹覆。 生命的本源吞噬了一切,涤荡了一切,重生了一切! 却不再是人神之战的两败俱伤,而是实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解。 这一和解的理想虽然像悬崖般高不可攀,但是宫崎骏仍把美好的希望留了下来。
从1983年《 风之谷》 开始,宫崎骏便以凝重的思考、不羁的想象探索和表达人与环境的关系。 几乎他的电影都在渲染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凸出西方工业文明框架下人和自然的无解,并试图将此类关系转向东方文化以求解决之道。 换言之在宫崎骏传统的作品中,其心理天平一直倾向于自然一方,即使出现人与自然的融合,他表现出的也是人类融入自然。《 幽灵公主》 作为此类电影的代表集中反映了宫崎骏如上的自然观。 这类自然观不是无源之水,自有其强大的文化基础。
在传统东方文化中,自然被视为自觉的生命,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人,自然也是人性的自然,二者是亲近的、统一的,处于本原的和谐中。 虽然道家也有“ 天地不仁,生万物为刍狗”这类不仁不情的表述,但自然与人类的矛盾性没有得到充分的突出, 所谓天人合一是东方哲学追求的至高境界,自然和人类的主要方面是和谐而不是矛盾。
具体到日本的传统文化里, 不但没有突破上述哲学观反而更丰富与强化了人对自然的依赖。 日本古代神话从一开始就将自然作为神来崇拜,这种信仰方式至今仍遗留在日本民族的生活和思维习俗中。[10]人们因为这种普遍的朴素信仰对自然充满了友善与敬意。
在理论界和文艺界,类似自然观也有广泛的影响,如学者梅原猛认为“ 森林信仰”是日本宗教思想中的核心信仰,是日本精神思想结构的支柱;中尾佐助将早期日本文化形态归纳为“ 照叶林文化论”, 思想家上山春平提出深层文化论,认为绳文时代以绳文土器为代表的农耕以前的狩猎采集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深层, 西方现代文明是被日本拿来的文化,是日本文化的表层。
透过诸如此类的自然观会惊异的发现人类与自然背后站立的赫然是现代与古典、西方与本土的对立二元。 可是“ 天人合一”、“ 依正不二” 理念的前农业文明亦或森林文化真的值得美化么?“ 桃花源”式的黄金时代真的存在过吗? 古时的人类由于生产力落后和认识的局限,不可能克服对自然的盲目崇拜,只能依赖自然力去抚平自然灾害的伤痛,用讨好自然的方式祈求人类平安的生存环境。 其具体表现,即是对自然之神的崇拜与敬畏。[11]但即便如此,自然生态的破坏已频频发生,只不过规模和力度不如现代而已。 所以“ 自然主义者” “ 回归主义者 ”等主张的退回前工业时代 ,绝非人类文明的正途。[12]对此宫崎骏有着充分的认识,他反感舆论界强加给他的环保主义称谓,解释说人类的“ 环保”观念有效性甚低,从放火烧山林的原始农耕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尽管对自然破坏有限,但均已是破坏自然的起始。 对都市人而言,乡村风景如同一首和谐的田园牧歌,但其实那已经非原始的自然,而是经人类加工( 破坏) 的人造物。[13]宫崎所理解的自然是近乎本原的自然,也就是本质上意义的Nature,这是西方哲学自然观观照下的自然:即相对于自然界意义上、自然的本质意义上的自然,相对于被自然创造的、自然的创造自然的自然。 显然西方语境下的自然观不同于东方,东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文化强调人和自然的矛盾。[14]宫崎骏既然在认知上走到了Nature( 本质) ,行动上以倾向于人类社会的《 金鱼姬》 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画上句号显然并不出人意外。
六、结语
“ 我希望再活30年 ,我想看到大海淹没东京 ,NTV( 日本电视公司) 的电视塔成为孤岛。 我想看到( 纽约) 曼哈顿成为水下之城……我对这一切感到兴奋。 ( 因为) 金钱和欲望,所有这一切都会走向崩溃,绿色的杂草将接管( 世界) 。 ”[15]四年后《 悬崖上的金鱼姬》 公映,上述的类似情景都在电影中出现了,世界成了一片汪洋,但是宫崎骏并没有把海的世界变成世界末日,相反却在矛盾激烈冲突后让人和自然实现了温情的和解。
被弑的神癨复活了,出离社会的公主回归了,游离于边缘的调和者卸去了沉重的十字架调和成功了( 现实意义上的成功) ,在《 幽灵公主》 那里留下的人与自然的沉重问题在《 金鱼姬》 里得到了相对美好的解决。 也许是人老多情,挂怀儿女;也许是人老益智,返璞归真,不管怎么样,宫崎骏在预备收官的作品中对自然与人类这一困惑几十年的问题给出了最后的回答。 不再是背负着沉重的弑神十字架活下去,而是自然和人类握手言欢。 虽然前途莫测,犹如行路于崖,但是希望就在那里! 就像阿多诺的名言:“ 只因没有希望,希望才给予我们”![16]
3.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作文 篇三
除了少数地方性的例外,人类活动对于过往及现今的變迁,其影响重要性究竟如何至今仍很不清楚。
假如把当代环保主义者们的标准应用于譬如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或许不得不得出以下结论:人类是一场永恒的生态灾难目击者,也是肇事者。我们将过去的生物栖息地变成了耕种区域,将原有的花草树木挤出去,并以农作物取而代之,结果导致了气候变化(或由于灌溉,或由于森林砍伐造成的沙漠化,或由于放牧造成的植被减退)。然而,正常思维告诉我们不应该这样下结论。从当前环保主义者的视角来看,对欧洲中部原始森林的砍伐无疑是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然而,中欧的森林为新的、不同的文化景观所取代,形成我们今日环顾四周所见到的景观。而且坦率地说,较之已经不复存在的原始森林,这是更容易让人接受的风景线——而且绝不仅仅是从审美角度而言。
假如我们仔细审视环保主义者的逻辑,就会发现那是一种反人道的意识形态。因为这种意识形态认为世界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繁衍。通过人类智力的发展以及人类重塑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人类已经突破原始的自然的范畴。许多环保主义者拒绝将人类置于他们关切和思考的中心位置,这并非偶然。
与他们的观点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一词是否恰当或合适是有争议的,但这确实是构成我思想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我的确相信,“人类中心主义”不仅仅是我的观点,也是对全人类整体的一种思考。
环保主义者们看来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大部分陆地的现状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结果,而那些所谓的自然保护者们时常提起的争端,所针对的并非任何原始自然,而是人类活动的历史产物。
环保主义者们甚至漠视这一事实,即大自然——就像人类自身一样——也在不断地寻求并创造适合自身生存的条件。在某些动物和植物物种的生存条件因为人类活动而遭受威胁的同时,对于其他物种,生存条件或许开始变得有利。大自然本身能够对这些变化做出十分灵活的适应。情况历来如此,人类诞生之前就早已是这样了。所以说很多报告计算在过去数十年中走向灭绝的物种的统计数据都是严重误导。尽管如此,这些数据却仍经常被用来作为推行各种保护主义者的禁令、限制等的强有力的论据。动物物种的出现和灭绝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自然永远都在对变化着的条件做出相应的反应。
一个预先界定的、我们有义务对之进行保护的世界最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世界的状态,是庞大数量的天文、地理、气候及许多其他的因素之间自发互动的结果,也是生物界之中各个成员施加的影响所致,所有这些成员都在不断地寻求最佳条件以繁衍后代。大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状态,是动态的平衡。
环保主义者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与专制主义者对待经济问题的态度不谋而合。两者皆旨在以所谓最优的、集中支配的、或用一个当今时髦词来说就是“全球性的”世界发展规划来取代世界(和人类)自由自发的演化。这种方法论,是乌托邦式的,所带来的结果只能是与初衷大相径庭、南辕北辙的。与其他乌托邦一样,这一个乌托邦同样也是只能以限制自由、以少数人凌驾于广大群众之上指手画脚来实行(尽管是无法实现的)。
环保主义者们的攻击行动与时俱进,这一不难考证的善变特点使其怪异秉性暴露无遗:因为对他们而言,具体的批判目标其实并不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唤起公众的危机感,预言将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危机,昭示那种危机的严重性。一旦成功地营造出这样的氛围,当务之急就是迅速行动,立即行动,而且不要为小事而耽搁,也不要因采用必要措施的成本问题而耽搁。在这种气氛下,根本不用考虑什么“机会成本”,并避弃常规的、所谓“太过拖沓”的议会民主程序,不要等待“普通平民百姓”来理解(因为向他们解释清楚一切太浪费时间),应由那些知道如何去做的人士直接做出决策。
这不是偶然。环保主义诞生之初先是关注河流湖泊中水质及工业化地区的烟雾污染,接着转向了自然资源枯竭话题。细想那本由米都斯等人写作,由罗马俱乐部委托制作的荒谬而著名的《增长的极限》一书,该书以一种马尔萨斯式的风格预言“人口爆炸”和人口过多,并重点关注滴滴涕(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杀虫剂,以及其他化学元素和合成剂。环保主义还发现了“酸雨”,警示我们提防物种灭绝,发现了冰川的消融,海平面的上升,还有所谓臭氧空洞的危险,温室气体效应,直至最后的全球变暖。其中的一些灾难假说很快就被人遗忘了,因为这些问题都被自然的、自发的人类行为有效地解决了。
口号表现了环保主义者们对自然的关注超过了对人的关切(如他们的激进口号:“地球第一!”)。口号只不过是个烟幕弹,真正重要的无非是权力,是“被上苍指定的人们”(他们如此自我评价)的特权,是对我等芸芸众生强行贯彻唯一正确的(也就是他们自己的)世界观,以及改造世界的支配权。
我同意马雷克·罗耶克的观点,他说的环保主义者们“努力试图改革社会秩序,努力消除因自由市场带来的社会及环境保护中的不公平”。
捷克共和国工业与贸易部现任部长马丁·西曼是捷克的一位重要的反环保主义人士。他最新发表的的文章《欧洲的变暖歇斯底里症》明确指出,欧盟委员会增加所谓可再生资源份额的决定“与环境保护没有任何干系”,而且“与所谓全球变暖的相关度甚至更低”。他认定某些欧洲政客近来野心勃勃地领导抵御全球变暖的战役,是在“浪费精力”。
我还同意伊万·布列辛纳的观点,如在他的文章《作为绿色宗教的生态主义》中所说的。这位作者是一位科班出身的生物学家,他非常正确地、严格地将这种“绿色宗教”与“科学生态学”区分开来,这种区别是某些人至今根本不能理解的,或者他们是装作不理解。布列辛纳不认为环保主义(或用他自己的话来讲,“生态主义”)是“对真正的生态危机理性而科学的回答”,这场危机,我要补充的是,并不存在——其实是对“当前文明形式”的一种总体否定。
伊万·布列辛纳还明白无误地对有关阿尔·戈尔本人电能浪费的丑闻,做出了闪电般迅速的回应。他毫不妥协地揭露了戈尔之流的伪善嘴脸。
英雄所见略同的是,捷克经济学家卡莱尔·克里氏也将环保主义视作“一种新宗教”。他非常风趣地问道:“谁应当对捷克的舒玛瓦山区和科尔格诺士山区正在消失的冰川负责?该不是那些青铜器时代骨灰瓮文化时期的史前人类吧?”
我还可以引用持相似观点的其他捷克,尤其是国外作者的论述。可惜的是,这些对环保主义持批评态度的观点,不论是在捷克国内还是在其他地方,如今都为少数派的主张。在当下的氛围中,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在所有那些无需直接对任何人负责、因而属于“后民主的”如联合国一类的国际组织中,这些观点都被视为政治性错误,并且因此被严重地削弱和孤立。
捷克绿党主席马丁·布尔西克在他的题为《千万不要低估生态风险》的演讲中毫不掩饰地承认,他实际上是抱有政治野心,想要改变目前现实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是在为创造政治的、体制的、经济的生活环境,以确保人类的——或者更为具体地说,捷克共和国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政治代表工作”。让我们来注意他发言中的这几点:
他说到了未来。根本未做出定义的、也无法定义的“生活环境“,根据他的说法,尚待创建。也就是说,对此进行的思考都是局限在将来时里的。如此而来,这样一种环境,有利于地球上的生物生活的环境,迄今从未被创建出来过。这话没有道理。除此之外,这些人似乎完全忽视了自专制主义垮台以来在捷克发生的、几乎不可思议的环境改善。这种根本性的变化是由友善于环境的(却对环保主义者不友善的)市场所“安排”的,是由市场价格和私有制联手打造的。布尔西克要么是完全否定这样的体制,要么是认为做得还不够。
他所谈论的不是局部的变化——经济学家所谓的边际变化——而动辄是对“全人类”的解救,不幸的是,这是我们曾几何时听得太多的那些东西。
他仰赖于政治行动,而不是依靠自发的、非政治的、无人策划组织的,明辨是非的人民出于自身利益理性参与的行动。古典派自由主义信条,即人类的“思想和技能”将“总是能够找到解决方案”,根据布尔西克的说法,只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理论”,他对此不以为然。
(摘自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环保的暴力》 作者:[捷克]瓦茨拉夫·克劳斯 译者:宋风云)
4.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作文 篇四
像这样的仿生学事例数不胜数,现在让我们再次去了解了解吧!
我们的祖先鲁班又一次上山,不小心从山上滚了下去,急忙中随手抓住一颗植物,他用尽全力往上爬,他发现他的手上满是血。于是,他把这棵植物带回家中进行研究,他惊讶的发现这棵植物有两排尖牙,后来,他发明了锯子。
一个炎热的夏天,鲁班和妻子感到家中非常炎热。当他正准备出门时,发现一群小孩正举着荷叶戏水。这时,他大受启发,他匆忙把这启发告诉妻子,并和她一道制作了一把木伞。但后来他发现,这伞不能收回,如果能收回就好啦。于是他又和妻子用铁线将木伞改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
5.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小学作文 篇五
留心处处皆学问,生活中和大自然中有许多知识可以让我们学习只要你细心观察仔细研究就可以得到知识。
一次我和爸爸一起骑车在小区里玩,刚要登上踏板就看见车胎前有一个苹果核,仔细一看上面有一只小蚂蚁,它仿佛要用力把果核移到巢穴但是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一丝一毫搬动它。我和爸爸静静的看着小蚂蚁,只见它好像累了似的一动不动的爬在果核上,只见它头上的两个小触须不停的360度的转动仿佛在思考怎样才能把眼前的“庞然大物”搬走呢。突然它迅速的往前爬,我和爸爸紧随其后跟踪了两分钟看到了一个蚁巢,只见小蚂蚁爬了进去。没过一会一群小蚂蚁一起爬了出来,由那只刚才发现果核的小蚂蚁带路把蚂蚁们带到了果核的位置,蚂蚁们把果核围起来,有的推、有的举、大家齐心合力没过一会果核就别它们搬进来巢穴。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我问爸爸小小的蚂蚁怎么可以搬动比自己重几十倍的东西呢?爸爸笑着对我说:“因为它们非常团结,一只蚂蚁力气很小但是一群蚂蚁的力量就不可忽视了,好比一根筷子好折断但是一把筷子就很难折断了。”
听完爸爸的一席话,我没有想到小小的蚂蚁也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我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团结广大同学,齐心协力把我们班集体变成全学校最好的班级。
6.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作文 篇六
一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给我们,让我们去寻找大自然的启示。晚上,我们小组在一起讨论:研究什么东西呢?我们个个都在冥思苦想。正在这时,妈妈按下开关,日光灯亮了。“日光灯!”我大叫起来,“日光灯的发明是从哪儿得到的启示呢?它跟大自然有什么联系呢?”出于好奇,我们决定“打破沙锅问到底”。
接下来,我们上网搜索,去图书馆看《十万个为什么》,在学校里请教了科学老师。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踏破铁鞋无觅处”。终于让我们找到了,原来日光灯是从萤火虫身上得到启示的:萤火虫开始活动时,呼吸加快,体内吸进大量氧气,萤火虫的肚皮下就发出碧莹莹的光亮来,由于萤火虫不同的呼吸节奏便形成了时明时暗的“闪光信号”。萤火虫发出来的光虽然亮,但没有热量,人们称这种光为“冷光”。物理学家们认为,这是非常理想的光,三十多年前,人们模仿萤火虫发光的原理创造了日光灯。真想不到小小的萤火虫还能给人类这么多的启示呢!我和同伴们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地跳了起来,因为我们揭开了日光灯的发光之谜,也尝到了动脑筋、学科学的甜头。
7.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作文 篇七
卢梭提出了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自身独立价值、为自己而活的“自然人”,并认为“自然人”具有以下人格特点:①自立。自我依靠,不轻易求助于他人。②自主。不迷信权威,不按部就班,自主选择行为方式。③自爱。独立生活,诚实劳动,同时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④自制。不介意别人世俗的眼光,做自己想做的。由此可见,卢梭提出的“自然人”教育目的强调教育按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立性。作为中国当代教育的思想导向,素质教育同样也提倡重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注重对他们个性进行培养。然而,在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偏离儿童天性、忽视儿童兴趣的现象。许多家长和教育者眼中的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去学习各种乐器,多去上兴趣班,殊不知这样的素质教育更加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者仍然要用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重视儿童的天性,顺应其身心发展规律,给素质教育指明正确的方向。
2.自然主义个性教育理念对个性化教育的推行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指出:“教育必须按照他的形式去知道他,必须通过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所花费的苦心没有白费。”同时,在这本著作中,他还将儿童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①婴儿期(0~2岁),基本的教育任务是对婴儿进行养护和保健;②儿童期(2~12岁),主要的教育任务是发展感觉能力、获得感觉经验,加强劳动体育锻炼,形成强健体魄;③少年期(12~15岁),主要的教育任务是学习自己能够理解且能增益人生幸福的知识;④青年期(15岁至成年),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个体善的情感、善的判断、善的意志以及博爱的精神。由此可见,卢梭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征的研究,强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优势。卢梭的个性教育理念对今天个性化教育的推行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具体表现在卢梭的个性教育理念蕴含了承认个性差异、尊重个性需求的思想,让教育者认识到了不同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卢梭的个性教育理念强调对个体个性潜能的挖掘,即对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不仅能够充分表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还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每个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同时,还有助于挖掘学生个性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卢梭的个性教育理念还强调对个体完整个性的培养,认为个体完整个性的培养是在尊重其个性独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其个性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观察、甄别、调节其个性,从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合理的发展。
3.自然主义的学生主体观对我国新课改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内涵就是要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在教育活动当中处于绝对主体性地位,教育活动要促进儿童天性的发展。儿童作为自然人,具有内在的主动性,能够主动地去探索这个世界。2001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这次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定向者。然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有些地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仍然流于形式,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在这种背景下,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所倡导的“重视学生兴趣,关注其发展需求”对学生主体性的形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在著作《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不仅对当时欧洲教育思想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我国现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笔者在深入了解卢梭自然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启发。
关键词: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卢梭
参考文献
[1]蒋园园.西方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观的断想与反思[J].福建师范大学报,2010,(1):161-165.
[2]王天民,李月颖.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7(3):7-9.
8.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作文 篇八
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职业或学术人群,对于人类学纪录片的功能和价值,存在着差异较大的看法;这些观念差异,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类学影片在内容与形态方面的类型化分野,目前中国的人类学纪录片可以大体分为两种类型——学术型人类学纪录片和大众型人类学纪录片。
学术型人类学纪录片的特征及其独特价值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人类学者的看法。
在人类学者看来,人类学影片的主要作用,首先是作为人类学研究的“科学资料”,其次是用于与人类学相关的课程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人类学家认为,人类学纪录片作为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影视成果,主要应被视为一种“可靠的科学资料”,而不是具有美学属性的艺术作品;当“科学”和“美学”这两种性质发生矛盾时,应当尊重科学而牺牲美学。这种由影像和声音构成的“资料”的作用或曰功能,除了用于不同文化传统间的“对话”和彼此“分享”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将我们正在变化着的生活方式的种种特征保存下来,留传给后世。”([美]保罗·霍金斯《影视人类学原理》[M]. 伊利诺伊州荧加哥阿尔丹公司,1975.)
在中国纪录片的诸多类型和种类之中,在文化保存方面,可以说人类学纪录片的表现最为抢眼,也最能突出纪录片的巨大价值和意义。20世纪初以来持续不断的世界和中国影视人类学实践的认识与实践成果表明,用人类学纪录片这种影像的方式纪录和保存工业化之前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对于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的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创作发展史的1950——1960年代左右,诞生过具有标杆性质的的21部民族志影片,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人类學纪录片,这批影片有:《黎族》《凉山彝族》《佤族》《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苦聪人》《独龙族》《西藏的农奴制度》《景颇族》《新疆夏合勒克乡的农奴制》《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鄂伦春族》《大瑶山瑶族》《赫哲族的渔猎生活》《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人》《方排寨苗族》《清水江流域苗族的婚姻》《苗族的节日》《苗族的舞蹈》《苗族的工艺美术》。这批影片在当时被命名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影片”,简称为“民纪片”。“民纪片”是规模庞大、耗时长久、有组织有计划的“国家行为”,在国际上也是绝无仅有、独此一家的。因此,当这批影片后来被送到国外展播时,在国际社会的反响是用“震惊”二字来形容的。基于这一前提性认识,这批至今还是鲜为人知的纪录片作品,在学术界被誉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开山之作”;中国人类学界公认,在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历史上,这批影片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在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生活在文化变迁急剧加速、文化传统快速消失的20世纪,人类学者最敏锐地察觉到文化同质化正在和即将带来的巨大危害,因此呼吁将现存的、多样和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尽可能及时和完整地纪录下来,以作为人类生存和人类文化未来发展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中国纪录片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中,可以说人类学纪录片为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人类学研究凭借的传统“科学资料”,主要由文字、图片和实物构成,这些资料无论从信息的鲜活、生动、易于感知,还是信息的完整性(即“全息性)方面来看,都无法与以影像和声音为介质的人类学纪录片相比——由此体现出人类学纪录片的独特价值。与文化人类学的传统研究内容一样,人类学纪录片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人种繁衍、组织规则、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文化模式等,都在其视野之中。但后者在对这些信息的纪录和再现方面,却比人类学传统的笔录方式要优越得多。譬如在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中,相对传统的笔录方式而言,人类学纪录片不仅能够用短得多的时间纪录下更多的资料,而且这些资料的生动性、拟真性、可信度与可重复再现性,无疑要比抽象的文字符号强得多。
大众型人类学纪录片的特征及其独特价值
其次需要关注的,是影视从业者的看法。
在如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等影视媒体的从业者看来,人类学影片的功能与价值,绝不应该是仅供科研之用的“资料”,它们应该能够被用于服务“大众”这个规模最大化的社会人群。将人类学纪录片视为完全剥离了艺术美学性质的“科学资料”,这仅仅是人类学者的看法,影视界对此片种的功能认识却要宽泛得多。后者认为,除了作为“供研究用的资料”和“人类学课程的教学片”之外,人类学纪录片还可以是以“大众”这个最广大的社会人群为传播对象、供视听媒体播放的影片。正是由于被统称为“大众”的受众(读者)人群的极大扩展,以及这一人群中个体间的知识与趣好的极度参差,使得这类人类学纪录片中的“科学”与“美学”这一对矛盾的性质,有可能由截然对立转为相依共存。
在具备人类学纪录片在内容方面的“真实”——即真实的人物、场景和事件——这一内核的前提下,大众型人类学纪录片不绝对排斥“主观”与“虚构”,从而使这类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艺术化的内容结构与形态特征。这种人类学纪录片的性质,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领导者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对纪录片摄制原则的阐释相近:“在现实中挖掘素材,并从熟悉素材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故事,通过生活细节的并列,创造出对生活的阐释,有明确的创造意图。”格里尔逊认为,他的老师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等作品,就是这类纪录片的典范之作。至20世纪90年代,英国广播公司(BBC)出品的系列纪录片《失落的文明》(Lost Civilization)以及《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等,更是依据“历史真实”加入了大量人物扮演和场景复原等艺术化与故事化的成分,籍此赢得了大量的电视受众。
nlc202309080949
大众型人类学纪录片的价值在于,它比“资料型”或“教材型”的人类学纪录片,拥有更大的受众人群;亦因为如此,这种纪录片对于完成其先天承担的任务——文化的“对话”、“分享”和“传承”,具有效率与效益最大化的优势。事实上,从《北方的纳努克》以来,大众型人类学影片的作品层出不穷、数量庞大,对人类学知识的社会普及和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共享,作出了巨大贡献。如1930年代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制作的这类紀录片,数量就超过了400部;这些纪录片作品中的《漂网渔船》(Drifters,1929)、《锡兰之歌》(The Song of Ceylon,1934)、《彼特与波特》(Pett and Pott,1934)、《夜邮》(Night Mail,1936)、《煤矿工人》(Coal Face,1936)等,就凭借大众化电影媒体作为传播平台,以其多样化的人类学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性结构方式,对于当时的大英帝国(包括其海外殖民地)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物产等信息,向本国及国外民众“广而告之”,不仅形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而且对处于欧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英国的国内外贸易发展,和今天被称为“软实力”的国家形象的提升,都起到了良性的推动作用。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浩瀚无边,拥有海量的资源,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纪录片创作者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是纪录片创作和产业发展的丰厚土壤。在纪录片领域,很多获得国际国内大奖的纪录片很多都是人类学纪录片或者具有人类学性质的纪录片,例如《神鹿啊,我们的神鹿》《最后的山神》《沙与海》《山洞里的村庄》《三节草》《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藏北人家》《普吉和他的情人们》《八廓南街16号》《蜕变(阿卡人)》《神圣的鼓手》《隆务河畔的鼓声》《仲巴·昂仁》《祖先留下的规矩》《端午节》《虎日——小凉山民间戒毒的人类学实践》《犴达罕》等。
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发展之路,应该充分意识到纪录片的历史使命和文化担当。鉴于中国文化在20世纪下半叶变迁的加速,许多传统文化体系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濒于解体甚至湮灭的严酷现实,建立在扎实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基础之上的人类学纪录片,具有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即时影像保存的巨大意义。对于中国未来纪录片的发展,不论是片种类型、创作理念还是创作方法,以及题材选择等角度都会提供新鲜血液和别具一格的借鉴,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人类学纪录片对于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之路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巨大意义。
【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作文】推荐阅读:
人类对大自然的启发07-2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11-13
动植物给人类的启示作文11-01
自然辩证法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06-22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蝴蝶08-04
小学事物带给我的启示作文:大自然的启示08-28
大自然启示的优秀作文09-04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4年级10-16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400字四年级09-24
小学生作文大自然的启示400字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