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教案

2024-09-18

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教案(共8篇)

1.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教案 篇一

一、二年级小学民族团结教案

田家寨镇永丰小学 二0一六年九月

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以课本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为载体,学习民族的发展史、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培育兄弟民族之间的感情,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学习、开展活动、环境渗透等途径学习少数民族特别是藏族的历史,了解少数民族的过去、现状,展望美好的未来。

2、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清反华势力和**集团妄图西化、分化我国,破坏民族团结的恶毒用心,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离不开”的深刻内涵,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激发、培养、弘扬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内容分析

1、培养民族观。在民族团结教育校本的课程开发中,我们引导广大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互相离不开”。(邓小平语)通过专题教育、参观学习、学生论坛等活动,使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促进学生初步养成马克思主义的

2、培育民族情。每年春节,老师们把孩子带回家过年;每逢元旦、藏历年或星期天、节假日来临,藏汉师生们载歌载舞、演奏器乐,师生共同沉浸在浓浓的情谊之中,学生经常在作文中写出“不及恩师对我情” 这样的诗句。每年,学校还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登狼山、看大海、观长江、去南京中山陵、紫金山天文台、日军大屠杀纪念馆、科技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及苏州、无锡、扬州等地参观,让学生尽情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师生们沉浸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民族感情不断得到升华。

四、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密切和家庭、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进“三结合”教育,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大德育”的氛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品质,遵纪守法的意识,文明的行为习惯等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序列训练内容,化为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自觉体验和感悟的热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巩固常规训练要求。

五、教学措施

1、每周一早晨组织全校学生举行升旗仪式,唱国歌,认真听国旗下的讲话。

2、举办感知民族精神的演讲比赛。

3、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收看弘扬民族精神的电视节目。

4、引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组织学生发现和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

5、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关于民族精神的调查报告。

6、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爱国主义知识宣传。

7、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月活动。

8、定期举办时事政治讲座,对学生进行国内外形势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

共八课时,第一课时

1、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3、愿意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习惯。教学重点:要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 教学过程]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大中国》 请同学们跟着唱,想想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2、谁来说一说你是哪个民族的?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是汉族,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3、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谁能举例说一说?

二、学习课文,进行明理。

1(出示傣族小朋友图片,贴在黑板上。)傣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有什么讲究?

2、周总理是怎样尊重傣族人民风俗习惯的?(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

3、警卫员为什么要用伞为周总理挡水?

4、总理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补充事例,提高认识。

1、你们还知道哪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2、我们来听听发生在38号楼里的故事。

3、从《周总理参加泼水节》和《在38号楼里》的故事中,我们认识到尊重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有什么好处?

四、结合练习,指导行动。

1、说一说:

①同学们,你们生活的周围有其他民族的小朋友吗?

②现在,老师请几位同学把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给大家。③听了他们的风俗习惯,你觉得该怎样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呢?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们怎样做才是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呢?请看小品表演。

3、配乐诗朗诵《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

共八课时,第二课时

2、可爱的少数民族

教学目标:1.在交流分享中了解蒙古族、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2.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激发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回忆已有的经验,引出内容,说说讲讲知道自己的少数民族。1.师:谁知道什么叫少数民族?你知道哪些民族?请你们用好听的、有节奏的声音说说你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字。

2.出示地图:刚才同学说了好多少数民族,看,它们就分布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四面八方,除了小朋友说道到,你们看,还有其他的哪些少数民族?

3.这么多的少数民族,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吗?

4、总结:哇!祖国真大啊,原来我们一共有56个民族了,每个民族都有它们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特色,藏着好多好多有意思的秘密。

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了解维吾尔族、蒙古族两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师:前几天,老师让你们自由组队重点调查了几个少数民族,今天请你们来说说你们的发现,轻轻的商量下派个代表上来介绍。1.第一组同学代表介绍:维吾尔族 ①学生介绍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2.第二组学生代表介绍:蒙古族(找一找地图上在哪里插上红旗)

三、结束部分,继续激发学生继续探索民族风情的兴趣。

1.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这2个民族的知识,了解了他们的不同风俗习惯及特点,除了这2个你还了解其他的民族吗?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一起来看看。(诸多民族风俗节日的多媒体,边看教师简单的说明)

2.小结:这些少数民族和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唱歌跳舞,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共八课时,第三课时

3、伟大的中华民族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

2、中国也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

3、了解中国的五个自治区。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2、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它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唱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3、歌中唱到了什么?听完这首歌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说)

二、认识民族的结构。

1、我们中国全称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

2、认识少数民族的含义,出示少数民族的名称。1)56个民族中你知道哪些民族?你是怎么知道的?

2)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你知道为什么把他们称作少数民族吗? 3)小组合作探究,派代表全班交流。

3、民族分布。

1)出示民族分布图,引导观察。了解我国的五个自治区。

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虽小,但他们分布的地方却很辽阔。而且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2)学生出示自己准备好的一元纸币。了解上面的少数民族语言。

三、综合活动,深入了解。

1、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本民族的基本情况或风俗习惯。

1、关于我国的少数民族你都了解哪些呢?你是什么民族的?

2、关于少数民族你还了解哪些? 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俗,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特色呢?”

3、师小结:刚才通过活动我们对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的表现都很精彩。那你想不想知道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在世界的什么位置呢?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课后同学们自由结组,自己动手创作一期以中华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全班同学合作办一期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小报,表达爱国之情。

共八课时,第四课时

4、我国的民族分布

教学内容: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居住区域及分布特点,了解我国的民族自治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

2、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多民主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大 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状况。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我 国的 56 个民族,共同了解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

二、分组汇报、探究。

1、看民族分布图,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居住区域。

2、探索学习: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有哪些?

3、交流学习。

三、活动延伸。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待客礼仪风俗。共八课时,第五课时 5.少数民族的分布

教学内容: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

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少数生活的地理环境,从而激 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少数生活的地理环境。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有的居住在气候宜人的平原内陆,有的生活在 丛林密布的西南边陲,有的居住在终年积雪的世界屋脊,还有的生活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戈壁……你知道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吗?

二、分组探究。

根据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分为东北与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和东南地区等几个小组,多渠道搜集这些地区少数民 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资料。

三、分享研究

1、围绕“东北与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和东南地区”几个小组,进行汇报。

2、把小组同学的思考和发现与全班同学交流。

3、把同学们的发现汇总起来,完成书上表格。

四、师小结活动

6.各民族的居住;教学内容:了解各族民居;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的民居,;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的;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教学程序;

一、导入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56个民族的建筑;

二、分组探究;

1、根据民族民居图,和小组同学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

2、师推荐网站中华民族建筑网;

三、研究分享;

1、竹楼组、碉楼组、蒙

6.各民族的居住

教学内容: 了解各族民居

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的民居,从而激发学生热 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的民居。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56 个民族的建筑各有特色,仿若群星 落于九州。这些民族建筑是千百年来个民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中华民族儿女的文化涵养和审美情趣。让我们背上行囊,去探 访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吧。

二、分组探究。

1、根据民族民居图,和小组同学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民居进行探 究,了解他的特点,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

2、师推荐网站 中华民族建筑网

三、研究分享

1、竹楼组、碉楼组、蒙古包组、各家土楼组、江南民居组交流课 前搜集的资料,讨论学习。

2、小组汇报、学习

四、搜集其他地区的一些特色建筑,其他时间汇报。共八课时,第七课时 7.民族团结一家亲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

2.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 睦相处。

3、愿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 感到气愤。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 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教学过程

一、听民族音乐,春民族娃娃,观察各民族照片,导入新课 1.播放民族歌曲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新疆好》(维吾尔族)请学生猜猜:这些都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 谁能说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汉族外,还有哪些民族? 3. 师: 不同的民族虽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一家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才使我们的祖**亲 变得如此强壮,如此美丽。

二、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1.师:民族的团结和睦是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历史 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

2.讨论交流: 《发展中的新疆》

三、归纳总结,提出要求

1.学了“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2.课后活动:搜集少数民族为祖国做贡献的事例。

8、民族区域自治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民族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2、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一目的学习,掌握一切从实际出 发,事实求是的基本观点。

3、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了解,理解并热爱中华 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 展的政策。教学难点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练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片断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识读、表 述和归纳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知识。

2.运用教材中的几幅插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3.通过畅谈少数民族地区大发展,培养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

二、自学指导:

1、我国 56 个民族主要分布地区及其分布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民族团结?

3、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教案 篇二

一、民族团结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

教师在美术课堂中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绘画的技能、技巧, 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而且还要根据教材中的不同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感, 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晶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我所在的格尔木市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格尔木市所辖广阔地区是中国历史上西部少数民族游牧的地区之一。数千年来, 这一带屡经民族递嬗演变, 留下了各个民族别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格尔木市的民族文化主要以蒙古族和藏族文化为主。随着柴达木资源开发, 驻地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形成了高度移民城市的特征, 城市文化随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我在课堂中给学生重点介绍了中国美术史上的“少数民族现象”。

二、民族团结教育在欣赏教学中的渗透

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绘画、工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美术欣赏课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学中可指导学生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来理解、掌握作品的内容及形式, 领会作品的主要思想艺术, 辨别美丑, 评价优劣,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如:在课堂上给学生欣赏李焕民的作品《初踏黄金路》, 这幅画通过刻画藏族妇女牵着满载青稞的牦牛踏歌而归的情景, 反映了历史的巨变, 表现了藏族同胞初获丰收的新奇感和幸福感。金色调象征丰收, 也象征着美好与未来。构图富节奏感, 刀法奔放而纵横有致, 是一幅情景交融,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好作品。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各族人民解放运动, 是人类文明史和世界人权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标志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最终胜利和旧社会的彻底失败, 预示着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全面到来。以此来教育学生要听党的话, 跟党走, 做党的好孩子, 继承并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做革命的接班人。

又如:李志天作品《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寓意为各族人民生活在和谐、温暖的祖国大家庭里。作品集中反映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集体, 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始终坚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千方百计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各民族兄弟姐妹一直沐浴在党中央亲切关怀的阳光下,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和谐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三、民族团结教育在工艺教学中的渗透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其中的民族工艺更是多的数不胜数, 在校本教学中, 民族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让学生赏析蒙古族的手工艺制品, 蒙古人就是用木头、金属和皮革等工具制作出独具一格的手工艺制品, 展示出了独特的魅力。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 印藏艺术也随之传入。因此, 在蒙古族的生活中, 随处可见这些艺术品的踪影, 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用品上, 都可见藏族佛教影响下的清晰标记。诸如, 奶桶结构及腰带饰物上的吉祥金属浮雕。藏传佛教艺术为蒙古族手工艺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活力。让学生了解蒙藏民族关系, 继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文化交流而趋向深入, 这主要表现在随着意识形态重要载体——藏传佛教而来的藏族文学艺术对蒙古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等方面, 这些影响既表现为新的文学样式, 艺术门类的出现, 又表现为对蒙古族传统样式的改造等, 其积极意义在于为蒙古族文学与艺术注入新的形式与内容。通过欣赏交流互动来达到各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又如:以回族的雕刻艺术为例, 回族的雕刻艺术可分为石雕、木雕、砖雕和灰泥浮雕四种类型。在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砖雕的艺术习俗。砖雕, 亦称河州砖雕, 源于甘肃河州, 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回族的砖雕将阿拉伯文字图案和中国山水画有机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形成了回族独特的风格。回族砖雕主要用于回族的清真寺、拱北以及住宅建筑。砖雕以“提活”为辅, “刻活”为主, 即在青砖上用镩、平刀、斜刀等工具, 刻出各种花卉、鸟虫、翠竹、劲松、荷花、葡萄以及阿拉伯几何图纹等, 这些图像形象生动, 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浓厚, 很具有感染力。整个工艺过程一般要经过烧制、打磨、格方、落样、雕刻等工序。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回族建筑, 都是回族砖雕艺术的典型代表, 这些砖雕形象栩栩如生, 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回族砖雕艺术, 已经广泛流传到全国各地, 成为其他民族建筑借鉴的典范, 很多民族在工程建筑时, 以回族砖雕作为参考, 模仿其建筑风格, 其影响已日益深远。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四、思想教育在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组织一个有各族学生组成的美术兴趣小组, 利用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 培养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发展, 为学校和班级培养美术特长生, 也推动着美术活动的开展, 同时也是各族学生通过美术活动互相了解、互相认可的思想品德的阵地。如让学生创作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 描绘祖国的山川秀水, 画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树一花, 画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风貌, 家乡的变化。同学们在所画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中了解自己的家乡, 了解家乡的变化, 了解家乡的各族劳动人民为此而付出的艰苦劳作, 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各族劳动人民, 热爱中国共产党。

3.关于“民族团结教育问题”设题 篇三

[背景材料]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一起典型的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事件。事件造成近200人死亡,给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通过各种媒体发布信息,让群众了解事件真相,把事件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为加强对我国民族政策等问题的认识,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部署,我国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

[命题预测]

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纳入各类考试范围,并给出所占比例,说明国家对青少年思想教育之重视,也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态度,目的是要实现民族团结。根据高中阶段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高考以民族为背景的考查角度较多,综合来说,地理学科主要涉及我国民族的分布地区及地区环境、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民族政策等;政治学科则多涉及我国的政治体制的优越性等;历史学科多以时间为序考查民族经济、政治体制、民族文化等的发展历史。因该知识点可涉及三个学科的知识,因此高考时极有可能以文科大综合题的形式出现,所占分值可能会较高,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文综训练]

1.下页图中,甲图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地形图;乙图为该区域某河流某河段及其两侧的等高线、等潜水位线示意图,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本地区农业生产具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2)乙图中表示等潜水位线的是_____(实线或虚线),该图是_____(夏或冬)季的水位分布示意图,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_____,请简述该河流的水文特征。

(3)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海市的部分产业向图甲中P地及其附近地区转移,其中转移最多的可能是哪两种指向型工业?主要原因是什么?

(4)荒漠化是本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请简要说明防治对策。

2.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建国60年来,新疆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新疆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说明新疆取得成就的原因及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材料二建国前新疆处于一片荒凉之中,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而建国后新疆经济走向发展、政治走向民主、文化走向繁荣。这是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的结果。

(2)请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新疆和国家的关系。

3.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此设西域都护府,名为乌垒城(前名轮台国),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当时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间断。据《汉书》记载:西汉历任都护18人,其中立传可考的历史上著名的有10人。当时轮台国是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统辖,相当于现在的首府,似乎比其他绿洲城国和游牧行国的权力稍大。轮台王曾多次受皇帝亲召幸朝。汉朝另设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

(1)根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是如何在西域实现统治的,并指出其意义。

材料二1865年,沙皇控制下的中亚地区浩罕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占领喀什噶尔(今喀什市),不久占据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那时,俄英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竞相勾结和支持阿古柏。1871年,俄国借口“安定边境秩序”,派兵侵占伊犁地区,对当地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军进军新疆。1878年初,清军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但是。俄国仍旧霸占伊犁。清政府派曾纪泽出使俄国,交涉归还伊犁问题。曾纪泽据理力争,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交涉,终于迫使俄国归还伊犁,但仍丧失一些领土和主权。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

(2)材料二所反映的事件属于19世纪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英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的国际背景。请简要对左宗棠和曾纪泽的行为进行评价。

材料三新疆农业区的土地改革完成后,政治、经济、文化事业有了相当的发展,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得到培养,维吾尔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区域自治工作已经完成,建立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省级自治区的条件业已成熟。1955年9月,新疆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撤销新疆省建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由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构成。1955年10月1日,乌鲁木齐各族各界群众6万多人在人民广场举行盛大集会,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3)材料三反映建国后新疆地区行政建制经历了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进行这一决策的目的。

参考答案:1、(1)①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③有灌溉水源。

(2)虚线夏冰雪融水水文特征:①河流水位低,流量较小;②含沙量小;③夏季流量大,冬季会断流;④从上游往下游河流流量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3)原料指向型和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当地有丰富的资源,如棉花、羊毛等纺织工业原料;劳动力价格低。

(4)①保护植被;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整产业结构,合理控制农、林、牧用地比例;④合理利用水资源;⑤控制人口增长。

2.(1)新疆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实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也是发展的重要原因。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2)整体和部分是联系多样性中的一种具体形式。国家与新疆的关系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新疆作为整体中的部分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国家的强大使得新疆的政治、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3.(1)把乌垒城即轮台国作为管理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设立西域都护府,直接统辖轮台国;皇帝直接任命西域都护,作为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任期3年,从未间断;设置其他各级行政、军事机构;皇帝注意笼络当地少数民族上层,如接见轮台王,册封少数民族上层以官职,受西域都护府管辖。意义:通过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促进了西域的社会发展,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背景: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评价: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保卫国家的神圣领土,反对外来侵略;曾纪泽作为外交家,通过谈判据理力争,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对国家和民族有重大贡献。

4.五年级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篇四

教师:曲波 五年级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五年级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主题一:鸟瞰民族分布

教学内容:探究活动二: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与资源分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机能:通过探究学习,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与资源分布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我们继续去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与资源分布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知道任何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与资源分布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教学程序

一、导入。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任何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今天我们继续去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与资源分布的特点。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找出少数民族人口最集中的省份

1、仔细观察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

2、讨论交流:

(1)少数民族最集中的是哪几个省、自治区?

(2)人口最多与人口最少民族分别是哪个民族? 活动二: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

1、仔细观察中国森林资源分布图。

2、说说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的特点。

3、了解其他丰富的资源。

三、汇报我们的发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五年级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主题二:观赏民族建筑

教学内容: 探究活动一:参观各族民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的民居。(2)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的民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的民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的民居。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56个民族的建筑各有特色,仿若群星落于九州。这些民族建筑是千百年来个民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中华民族儿女的文化涵养和审美情趣。让我们背上行囊,去探访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吧。

二、分组探究。

1、根据民族民居图,和小组同学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民居进行探究,了解他的特点,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

2、师推荐网站

中华民族建筑网 中华民族文化网

三、研究分享

1、竹楼组、碉楼组、蒙古包组、各家土楼组、江南民居组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讨论学习。

2、小组汇报、学习。

三、活动延伸。

搜集其他地区的一些特色建筑,其他时间汇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题二:观赏民族建筑

教学内容:探究活动二:畅游民族特色建筑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学习了解民族特色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艺术价值等。(2)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我国民族特色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艺术价值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我国民族特色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艺术价值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我国民族特色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艺术价值等。

2、通过了解民族建筑特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教学程序

一、导入

每当驻足观赏中华民族的特色建筑,总会激情澎湃,胸中涌起无比的民族自豪感。因为他们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智慧,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一起去畅游民族特色建筑吧,让我们了解自己,让世界了解中国。

二、分组汇报、探究。

1、看民族特色建筑图,了解我国特色建筑概貌。

2、探索学习:主要从特色建筑的外观特点、建筑风格、修建历史、艺术珍宝等方面去搜集资料。

3、交流学习。

三、活动延伸。

开展“中华民族特色建筑发现之旅”墙报设计大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五年级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主题三:民族团结一家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

2.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感到气愤。2能做到和不同民族的人们友好相处,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3在与其他民族相处时能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3)过程与方法:

1听民族音乐,春民族娃娃,观察各民族照片2谁能说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汉族外,还有哪些民族?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教学过程

一、听民族音乐,春民族娃娃,观察各民族照片,导入新课 1.播放民族歌曲联唱:

《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朝鲜族)《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汉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新疆好》(维吾尔族)

请学生猜猜:这些都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谁能说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汉族外,还有哪些民族?(出示政区版图)

边交流边指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区域,并出示部分民族娃娃。

3.出示各民族照片:这是一张怎样的合影?(各民族在一起的合影)4.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2课——民族团结一家亲。(出示课题)请同学们打开书,齐读课文第1、2节。

5.师:不同的民族虽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一家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才使我们的祖**亲变得如此强壮,如此美丽。

二、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1.师:民族的团结和睦是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

听配乐录音故事:文成公主进藏。生看书讨论(第3节):

(1)唐朝皇帝为什么把文成公主嫁到西藏?

(2)为了促进藏族与中原的交流和发展,文成公主做了些什么?藏族青年怎么做的?

(3)西藏人民为什么要供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师:汉藏是一家。民族之间只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促进祖国的兴旺发达和进步。

板书:祖国的兴旺发达

2.师:在中国的革命战争年代,民族团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出示投影)指名朗读课文第4小节。

(1)小组讨论:为什么刘伯承将军要和小叶丹结拜为兄弟?(2)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师:红军的诚意和尊重,赢得了彝族人民的信任,也使革命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板书:革命的胜利

3.在战争年代,民族团结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还需要民族团结吗?

请生默读课文第5小节。生交流。

小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族人民只有加强团结,互相帮助,共同促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观看录像,加深认识

1.师:长期以来,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事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电影《孔繁森》片段。

(风餐露宿了解民情,实地考察;卖血抚养孤儿;关心藏族老人;因公牺牲。)师:刚才我们看了电影《孔繁森》的片段,大家的眼中噙满了泪水,同学们深深地被孔繁森为了祖国建设、民族团结而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孔繁森牺牲了,当地人民又是怎样评价他的呢?(播放“灵堂拜祭”片段)

出示挽联: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二离桑样,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2.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民族团结、互相尊重的故事?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小结:孔繁森、打井团长等英雄模范,舍小家为大家,几十年如一日,为了祖国建设,促进边疆发展,帮助边疆人民,贡献出了毕生精力。

板书: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3.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族人民,不仅在建设和保卫边疆中并肩作战,而且在生活上也同样亲如手足。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天山脚下有个回、汉、维三族聚居的村庄,那里的村民是如何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交流。

小结:汉族也好,少数民族也好,都是中华儿女,都是一家人。只有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才能共建美丽的家园,才有利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板书: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齐读村民们的话:沙石结合在一起是座山,大家团结在一起能使荒滩变花园,民族团结就是好。

板书设计:

十二 民族团结一家亲

教学反思:

五年级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主题三:民族团结一家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

2.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2)过程与方法 :

一、联系实际,辨析导行。

二、小品辨析,观看录像。

(3)过程与方法:1.师:各族人民不仅在生活上要互相照顾,建设中互相支援,还应互相尊重风俗习惯,这是搞好民族团结的基础。少数民族也像汉族一样,有许多风俗习惯,你们了解哪些?是怎样对待的?

2.小品辨析:《蒙古包做客》

讨论:苏意这样做可以吗?这样做会有什么影响?

小结:苏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只有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才有利于搞好民族团结。

3.观看录像:《发展中的西藏》

讨论:从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二、归纳总结,提出要求

1.学了“民族团结一家亲”这课书,你懂得了什么? 生交流,师补充板书:有利于

2.中队委员在《娃哈哈》旋律声中提出倡议:6月1日就要到了,让我们给云南少数民族的小伙伴写一封信,交流学习生活情况,互通信息,为促进民族大团结尽一份力。

3.课后活动:搜集少数民族为祖国做贡献的事例,以及表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图片、邮票和歌曲。班会上展示。

板书设计:

十二 民族团结一家亲

教学反思:

五年级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主题四: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民族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一目的学习,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基本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了解,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难点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识读、表述和归纳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知识。

2.运用教材中的几幅插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3.通过畅谈少数民族地区大发展,培养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片断导入新课。学习目标投影——

二、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56——58页,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8分钟后,看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1、我国56个民族主要分布地区及其分布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民族团结?

3、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

4、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意义?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主题四: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少数民族广布于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有大分散、小集中地特点。(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回答)

2、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学生从课本57页小体字部分回答)

(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归纳: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共同奋斗。

二、巩固,练习

1、用1——2分钟小结本课的知识。

2、完成课堂训练题 板书设计:

5.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 篇五

依纲靠本尊重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激情、明理、导行,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素质教育的落实;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体现教材教法同步改革,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教材对象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大多十一、二岁,他们大多勤奋好学,活泼可爱,求知欲强。针对我国目前少数地区仍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因而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尤为重要。

教学内容分析:

《民族团结》是鄂教版思品十二册第十三课。本课让学生了解汉族和少数民族各有优势,搜集有关民族团结故事,从而使学生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靠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加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教学目标:

道德认知目标:

1、知道民族团结的故事。

2、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

道德情感目标:

敬仰维护民族团结的人,培养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道德行为目标:

1、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2、收集我国各民族和睦团结的资料。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

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榜样感染法,正反事例对比法。

4、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法。

教学准备:

1、播放VCD,欣赏歌曲《大中国》、《爱我中华》。

2、课件:

①6位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图片。

②中国政区图。

③课后想和做第二题的“议一议”题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VCD,欣赏歌曲《大中国》。

2、师导入:大家都喜欢这首歌吗?歌中的“兄弟姐妹”指的是什么?(生答:56个民族)那么56个兄弟姐妹生活在祖国大地上,怎样才能使祖国繁荣富强呢?

3、生答后,师相机板书课题:民族团结。

(此环节通过播放学生熟知的音乐,从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望,从而水到渠成地导入本课的课题)。

二、学文明理,激情导行。

〈一〉学习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1、师:今天老师邀请了6位小朋友在我们课堂作客。(出示课件)请根据他们的服饰打扮判断他们是哪个民族的?

2、生答: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傣族。

3、师:你们回答得不错。那么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生:高山族、土家族。

生:朝鲜族、苗族。

生:白族……

4、师出示课件(中国地图),简要介绍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汉族、少数民族所占的比例及少数民族存在的优势。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直观的挂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看、听、思、学相结合,从而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及维护民族团结的必要性)。

〈二〉、学习民族团结的故事。

1、生读课文1—4自然段。

2、思考:

①人们为什么尊敬文成公主?

②文成公主对促进民族团结做了怎样的贡献?

③藏族群众是怎样纪念文成公主的?

3、指名答。

4、你还搜集到哪些民族团结的人和事。

5、指名答。

(本环节通过设疑、启发、点拨,层层递进地学习民族团结的事;通过榜样感染法,搜集资料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学习怎样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

过渡:的确,无数民族团结的故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那么怎样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呢?

1、学生读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2、生答: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生: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生:……

3、出示课件(想和做第二题的“议一议”)思考:张品和王剑这样做有什么不好?你应该怎样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指名答。

4、生:不好。他们应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生:不好。他们不应歧视别人。

生:……

(通过设计议一议,正反事例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应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活动导行,深化情感。

设计小活动:假如班上来了很多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你怎样与他们相处?指名答。

1、生:我应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生:我应和他们交朋友,因为我们是兄弟姐妹。

生:我应尊重他们,平等相待。

生:……

2、师小结: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互助兄弟情。风俗习惯互尊重,和睦相处分外亲。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神圣职责。维护民族团结更是我们爱国的表现。

3、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学生齐唱。

(通过设计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把学习的氛围推向高潮。在教师小结后播放音乐,既渲染气氛,调动情感,又升华了主题。)

板书设计:

民族团结

相互尊重

平等相待(爱我中华)

和睦相处

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爱国心,民族情为线索,按照激情——明理——导行的步骤,循序渐进的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又升华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以一首《大中国》导入,从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结尾又以一首《爱我中华》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既照应了开头,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了解仅体现在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本堂课教学,学生从课件中形象直观地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分布及其存在的优势,让学生看、听、思相结合,从而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必要性,为下文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用故事激趣,在故事中明理、导行。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课教学时,教师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同时又充分学习文中动人的《文成公主的故事》。榜样的事迹成了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不仅让学生思想上受到感染,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学生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课件相机出示反面的事例,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理、导行。

4、设计活动,强化学生的明理、导行。

6.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教案 篇六

主题班会教案

班会主题:“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班会时间:2021年5月

班会班级:全校各班级

授课教师:全校各班级班主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

(2)中国也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

(3)了解中国的五个自治区。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愿意为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尽

自己的责任。

教学准备:

师:各民族的资料,挂图,课件。

生:收集有关少数民族资料,初步了解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一元纸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2.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

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中华民族》一课。

3.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1.认识民族的结构。

师:我们中国全称是什么?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从这首歌曲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回答了解到的信息。

师小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

2.认识少数民族的含义,出示少数民族的名称。

师:56个民族中你知道哪些民族?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指名回答问题

师: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你知道为什么把他们称作少数民族吗?

生:小组合作探究,派代表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汉族:11.6亿人口多少数民族:1亿人口少

3.民族分布。

师:投影出示民族分布图,引导观察。了解我国的五个自治区。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民族分部。

小结: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虽小,但他们分布的地方却很辽阔。而且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生:出示自己准备好的一元纸币。了解上面的少数民族语言。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的位置、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这一课,对中华民族的构成、分布等有了初步的了解,灿烂的民族文化绽放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为有这样优秀的团结的民族而自豪,为身为华夏子孙而自豪。

三、班主任总结:

7.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教案 篇七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民族团结,教育

一、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中国的近代史是各族人民团结反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历史,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例子太多太多, 而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 才创造了现代美好的中国。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 我首先介绍第二幅浮雕:“看这幅浮雕, 有一群英勇儿女, 拿着大刀、梭镖、锄头, 扛着土炮为新中国而争, 他们正从山坡上斗志昂扬的冲下来, 代表革命和胜利的红旗随风飘扬”。这生动展现了我国各族儿女团结奋战反抗帝国主义的缩影。课文《老山界》中, 1934年冬, 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文中叙述到, 当红军到了瑶民家里, 一位瑶族妇女拿出自己家里仅剩的一点米煮粥给红军吃。这只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情节, 其实红军走过了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 少数民族人民给红军送粮指路, 有的还参加了红军, 参加战斗, 少数民族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汉族经济相对少数民族来说较为发展, 文化也较为完整, 而汉族人民帮助少数民族人民复兴经济, 为他们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少数民族历史、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 经济文化一直比较落后。全国解放后, 党和政府为了支持少数民族建设, 派出大批汉族干部、工人、解放军、知识分子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 帮他们改善环境, 发展经济。例如《向沙漠进军》中, 讲到我国治沙所取得的成绩时, 我这样说道:“新疆建设兵团在这里建立国营农场, 挖沟渠, 种树造林, 看那原本一毛不拔的沙漠, 转眼间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当提到如何在沙漠地区将风力合理的利用时, 文章作者写道:“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地方试制了半径二米的风力车, 能够发电、磨面”。《山的那一边》描写一批人民解放军挺进山沟, 为那里的人民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 也为他们播下了文化的种子, 这个山沟俨然以成为与外面世界建立联系的地方, 不再是那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沟。

二、延伸课外, 让学生受到民族团结的实践教育

作为语文老师, 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是本质任务, 也是根本任务。首先应告诉学生, 虽然我们生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但我们也要随市场经济的步伐, 振兴国家经济, 为国家的文化发展做出努力, 与汉族人民一起, 为现代中国作出巨大贡献。因此, 我要求学生能在平时生活中多收集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真人真事, 从最贴近生活的事件出发, 凭自己的理解力、总结能力将这些故事展现在课堂上, 或者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的方式把了解到的有关民族团结方面的事情表现出来, 让学生共同参与民族团结实践教育。

我们要把民族团结之爱的种子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让民族团结的花朵永远开放。例如, 我们可以开展“四讲”活动:一讲我国悠久的民族历史, 二讲我国秀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资源, 三讲祖国灿烂的文化, 四讲各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爱国主义。还通过“六一”活动可相继进行, 让学生唱民族歌, 跳民族舞蹈, 画民族风情画, 讲各民族英雄故事, 看一部民族故事片, 做一件民族工艺品。透过这些实践教育, 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民族团结。学校还可以组织学校内的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一起, 到汉族、藏族聚居地去参观, 掌握各自的宗教信仰, 体验各民族的节日庆典活动, 了解各自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 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

参考文献

8.让民族团结的教育深入人心 篇八

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互助友爱、荣辱与共。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历史上凡是民族团结搞得好的时期,国家就能兴盛发展,人民就能得到实惠。反之,则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历史已经证明。各民族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所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制定和实施了民族隧域自治等一系列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和睦以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为民族地区的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稳定发展和民族地区繁荣进步,充分显示了党的民族政策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也充分证明了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只有懂得民族团结来之不易,才会备加珍惜手足亲情。中华民族在经过了无数次的风雨考验和无数次的斗争反复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读本》科学阐述了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全面介绍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高度概括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系统回答了当前我国民族领域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为我们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和依据。认真学习《读本》,是增长知识、深化认识的需要,也是理解党的民族政策、自觉同各种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行为作斗争的需要。

上一篇:马云英文下一篇:学校违纪学生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