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

2024-07-31

农业推广(精选8篇)

1.农业推广 篇一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改进工作方法,扩大税收的建议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 校: 涞源电大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改进工作方法,扩大税收的建议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 校: 涞源电大

《农业推广》论文

论文题目:论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 校: 涞源电大

论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结合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实际调查资料,就农业产业组织与农民增收效应的相关关系作一探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市场竞争已由国内竞争转向国际国内双向竞争。因此,如何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是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一次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对于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民增收效应关系分析、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农民增收的政策与建议

一、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农民增收效应关系分析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农村改革深化和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到2008年,全国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创新组织7.56万个,带动农户7900万户,占全国农村总户数的35%。从河北省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实践看,目前全省85%以上国有、集体性质的龙头企业进行了公司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有5家龙头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经过90年代起步发展,21世纪以来的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降低了交易成本,对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起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结构增值效应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推动了河北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标的实现。

(二).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培育了龙头企业、科技企业,推动了合作社、农技协会、民办科研机构等中介组织的发展。

(三)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使农民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农民素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

(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有利于科学技术的采用,提高技术转化效率和转化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科技效应。

二、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现存问题与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农业产业的不断分化和升级递进的过程,实质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例如“龙头企业+农户”组织模式,以龙头企业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农户作为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从总体上看,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尚未达到最佳有效规模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龙头企业、科技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农协等中介组织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和资金短缺、实力不强等问题,导致抗风险能力差、科技创新开发能力低,难以取得最佳规模效益。

(二).农业产业组织中各行为主体间组织关联度低,合同不规范,利益关系不协调,导致履约成本高。

(三).农业产业组织所转化的技术低水平、低层次性和地域间的同构性

1.从目前农业产业组织实践看,所转化技术多属于常规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所占比重很小。

2.从农业产业组织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构成看,多集中于产前的良种、化肥、农药、农机等物化性技术的提供和应用,而对产中的技术指导,如高产栽培、合理配方施肥、生物综合防治等软技术服务重视不够,导致技术效率低下;从产后技术来看,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只对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技术较为重视,而对产品营销特别是绿色包装、品牌意识重视程度不够。

3.地域间同构性。从而导致一方面技术资源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农产品低水平、低档次的结构性过剩,导致“合成谬误”现象。比如大棚“大路”品种蔬菜价格不断下跌就是最好例证。

(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所需的相关政策、法律、金融、信货、信息、税收等支持系统不健全,制约了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实现农民增收的政策与建议

(一).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已形成完整而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化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在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发展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原则。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制度基础,最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可以容纳多层次的生产力,必须长期坚持,以有效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发展农业产业组织创新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农业产业组织创新过程中各方利益的持久化与最大化。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决定了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模式、标准、路径的多样性。

(二).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实现农民增收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关键环节,应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拉动农业产业升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培育农业产业组织企业家。企业家是发展农业产业体系的灵魂和骨干。只有有了企业家,才有优势企业;只有有了企业家群体,才有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最终形成优势产业和区域分工;只有有了企业家阶层,才能形成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行业监管与自律,进而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3.完善合同,促进合约制度的形成。农民对种养基地的建立、生产设备及其维护、专门技能培训等进行投资,从而提高企业与农民双方违约的“威胁”度,增强双方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和契约安排的稳定性。

4.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科技进步既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推动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上水平、上档次的强大动力。为此:(1)加大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其创新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领取国际产品销售“通行证”;(2)加快农业科研、教学体制改革,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创新、应用新技术新产品;(3)培植农户吸纳新技术的内在动力机制,建立一种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机制;(4)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扶持和发展集约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使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农业机械等新技术的应用达到规模“起始点”;(5)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和绿色证书资格培训等,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农民素质。

5.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增加农民收入。主要包括:(1)调整品种和品质结构。(2)调整农业内部结构。(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4)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一大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和专业县区,促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集群化发展。

综合以上所述,中国有着以农为本的民本思想,如何使数亿农民能够安定有序地从事农业生产、落实相关惠民政策是每一届政府的头等大事,在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健全组织管理建设,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长效有序的体制规范无疑是极其有效的一个重要途径,相信随着我们的广大农民在实践中的积极摸索与创新,更多的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头促进农民增收的模式贝提出、试点、推广、创新,并真正寻找到一条适应中国农村实际的道路,我国农民的明天将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1.《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中国农业信息网

3.农业部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 农民日报 4.《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思路和模式选择》

农村经济

2.农业推广 篇二

关键词: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农业推广服务

日本的民办农业推广体系———“农业协同组合” (以下简称“农协”) 向它的会员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指导和农家生活指导两方面的服务。由于日本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是农协会员, 因此农协被称作是日本第二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于该体系的研究能为我国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以及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带来重要启示。本文将在介绍日本农协机构的基础上, 分析日本农协农业推广服务体制的建设现状, 并总结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1 日本农协的概况

二战结束后不久, 在联合国军总司令部GHQ的指导下, 日本于1947年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经过60多年的发展, 日本的农协组织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地方性组织和全国性组织在内的完整体系, 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最具代表性的农协组织之一。

农协开展着各种各样与农户的农业经营或生活息息相关的业务。其主要业务有: (1) “营农指导事业”。农协除对农协会员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和农业经营指导之外, 还负责指导农协生产部会及开展土地利用调整等业务。 (2) “生活指导事业”。负责对农协会员开展生活设计的制定、生活改善、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指导。 (3) “销售事业”。对会员所生产的农产品实行共同销售。 (4) “购买事业”。对农资产品 (肥料、农药等) 以及生活必需品 (日用品、家电等) 实行共同购入。 (5) “信用事业”。开展包括储蓄、借贷等服务在内的金融业务。 (6) “共济事业”。开展有关人寿和财产方面的保险业务。 (7) “利用事业”。农协设置了众多农业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 以供会员们共同使用, 比如选果场、大型卡车、农产品加工设施、超市、集会所、图书室、加油站等。 (8) “厚生事业”。农协设置了医院和诊疗所, 对会员提供保健和医疗服务。除此之外, 农协还开展耕地改良、水利设施整备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业务及高龄者福利事业等。

农户通过农协销售自己的农产品 (销售事业) , 销售农产品后所得的资金会自动被打入到农户在农协所开的户头上 (信用事业) 。然后, 农户在农协的指导下订立下一步的营农计划、进行农业生产 (营农指导事业) , 并通过农协购买所需的农资材料、借贷资金 (购买事业和信用事业) 。农户购买农资材料的费用会自动从其农协户头上扣除 (信用事业) , 扣除后的余额就成为农户的生活费。而从生活费中扣除农户加入农协保险事业的保险金 (共济事业) 、通过农协所购买的生活用品的费用 (购买事业) , 再付完其它生活设施的利用费 (利用事业) 、医疗费 (厚生事业) 之外, 余下的就成为农户的定期存款。农协将农户的定期存款借贷给农业相关企业, 从中所获得的利息一部分成为农户的存款利息, 剩下的差额就成为了农协的经营费用。

农协内部设置了不同的部署来开展以上的业务, 并且为了业务能够顺利展开, 农协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分部或是分店。农协会员也不仅仅停留在利用农协服务的程度上, 还在农协的组织下成立了许多不同的会员组织, 开展自主活动, 以配合农协的各种业务。比如“西红柿部会”、“苹果部会”等, 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的会员聚集在一起成立专业部会, 这些专业部会的会员一起接受农协营农指导员的指导, 一起制定生产、销售计划, 一起参加农作业以及农产品的发送业务。除此之外, 还有以村落为单位成立的诸如“农家协会”一样的会员组织, 召开村落座谈会等讨论有关改善农业经营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事宜。还有很多农协设置了以青年会员为主的“青年部”和以妇女会员为主的“女性部”等。

农协体系还在都道府县和全国层次分别根据业务的不同设置了多种联合会, 自下而上形成了紧密的垂直连接关系。都道府县联合会是以各都道府县内的基层农协为会员, 全国联合会则是以都道府县联合会和基层农协为会员。近年来, 农协和其他一般企业的竞争日趋激化, 为了加强农协的竞争力以及促进农协经营的合理化, 农协系统开始了基层农协的合并运动, 甚至出现了如奈良县和冲绳县这样整个县的农协合并成一个大型农协的情况。与此相应, 农协系统也在推进着都道府县联合会和全国联合会的统合, “农协—都道府县联合会—全国联合会”的三级体制正逐步向两级体制转化。

除了以上所述的综合农协以外, 日本也存在专门从事畜牧业、园艺、桑蚕等领域的专业化经营、不开展金融业务的专业农协。在日本, 综合农协占据主流地位, 综合农协截至2013年3月末共计738个, 会员总数 (截至2012年3月末) 共计为983万人, 其中正会员467万人, 准会员517万人。一般在同一地区只能设立1个综合农协, 而专业农协的活动不受区域限制, 在同一地区可以设置数个相同领域的专业农协。与综合农协相比, 专业农协会员数量要少得多, 经营规模通常也较小, 至2013年3月末日本共有专业农协1915个。由于专业农协不从事金融业务, 所以, 专业农协的会员通常还同时加入同一地区的综合农协。

2 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理念和地位

正如“没有指导事业就没有合作社事业”、“没有学习活动就没有合作社运动”所言, 农协在理念上将营农指导事业和生活指导事业看做是提高会员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两个事业。农协组织是会员为了提高自身的农业经营水平和生活水平而自发结成的组织。因此, 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是以支援和指导会员为了改善农业经营水平而自主进行协同活动为宗旨的。换言之, 农协组织需要唤起会员自发地、而不是被动地改善农业经营, 并且促进会员从单个的行动转换成协同互助的活动。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不仅仅只是对会员进行特别的教育或研修, 更不仅仅是某项技术的推广, 而是从教育的角度, 通过会员参与与农业经营相关的农协组织的运营活动或是利用农协开展的各项业务而展开的。因此, 从广义上来说, 营农指导事业不单单是营农指导部门或营农指导员来实施的, 而是由整个农协、农协所有的职员以促进会员农业经营的改善和区域农业的振兴为目标、在推进农协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推进的。

营农指导事业在农协展开的各项业务中占有特殊地位。因为农协的其他业务, 比如农畜产品的共同销售、加工、生产资料的共同购买以及金融、保险业务都是限定在流通过程中, 只有营农指导事业是与农户的生产过程直接相联系。通过营农指导事业使会员的农业经营得到改善, 也就意味着有可能使农协的“销售事业”和“购买事业”得到进一步扩大。并且, 通过农业经营指导, 会加强农户对农协的信任, 从而进一步使农协组织自身和协同活动得到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营农指导事业对农协自身以及农协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营农指导事业的重要性虽然被承认, 但是它在农协内部究竟应处于何种地位一直未被明确。直到2001年, 日本对《农业协同组合法》进行了修改, 将营农指导事业定为农协的第一事业, 从法律上承认了营农指导事业为农协开展的众多事业中最基本、最应该重视的事业。农协试图通过加强营农指导事业的法律地位从而达到强化营农指导的目的。

3 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主要内容及体制

3.1 主要内容

行政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是以与生产有关的技术指导为中心的, 而农协的营农指导活动是农协为会员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仅开展生产上的技术指导, 还必须适应农户的各方面要求, 开展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和供应活动、土地利用的调整 (借贷等) 业务、以及指导税务申报等有关经营指导方面的工作。营农指导事业的主要内容如下: (1) 有关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方面的指导。 (2) 制定所管区域农业振兴计划的同时, 指导各农户制定与此相应的营农计划。 (3) 对主要的生产手段———土地进行集体整备。 (4) 根据“适地适作”的原则, 建立大规模生产体制, 使农业生产形成产地化。 (5) 指导本地区地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及推进本地区的复合经营。 (6) 为了统一农畜产品的品质引进优良品种、统一栽培或饲育的标准。并根据农户的营农计划, 指导农户参加生产资料的共同购买、引进农业经营资金。 (7) 为了统一农产品的规格, 组织共同选别和共同检查。 (8) 指导会员按照各自专业进行组织化生产, 相互交换有关栽培或饲育的技术知识, 从而提高会员的技术和经营能力。 (9) 培养农业继承者等农业、农村的主力军。 (10) 支援会员的组织活动, 培养农民带头人, 养成会员的协同意识, 促进农协运动的发展。

3.2 营农指导事业的体制

营农指导的事业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公共团体和上级农协的补助金或助成金、向会员征收的会费、农协其他事业的盈利以及大型机械、公共设施等的使用费。其中, 补助金和农协内部的其他部门的盈余为营农指导经费的主要来源。

农协设有营农指导员, 营农指导员是活跃在营农指导事业第一线的技术推广员。营农指导员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营农指导事业计划的实施效果。营农指导员的作用是向会员农户提供其所需要的农业经营、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近年来, 营农指导员的业务范围正在逐年扩大。日本农协中央会《2003年度营农指导员的活动分析调查报告》中指出营农指导员的业务范围及其比率依次为“营农指导业务”31%, “有关生产部会的业务”12%, “农产品的收发业务”11%, “销售业务”10%, “有关行政方面的业务”8%, “其他”28%, 从中可以看出营农指导员业务内容的多样性。另外, 2011年度平均每个农协设置营农指导员19.9人, 仍有3%的农协尚未设置营农指导员。营农指导员的人数从1985年开始持续减少, 至2011年为止人数为14414人。这和近年来伴随农协的合并而产生的人员大幅削减成正比关系。为了提高营农指导员的专业能力, 农协系统实施了《营农指导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2000年前是由各都道府县的农协中央会负责实施, 2000年以后日本全国农协中央会开始实施全国统一的考试。但是到2003年参加日本农协中央会统一考试的只有17个县, 甚至还有几个县连县级认证考试也并未实施。因此, 营农指导员中考取了资格证的比例只占总数的18% (日本农协中央会《2003年度全日本农协活动统一调查报告》) 。营农指导员的业务也根据农协规模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同时营农指导员的编制也并无统一标准, 参差不齐。

因为营农指导员的整体人数在逐渐减少, 所以为了有效的发挥营农指导事业的功能, 农协纷纷对营农指导体制进行了改编。伴随着农协大规模合并的进行, 合并后的农协把所管地区划分成几个区域, 在各个区域设置了“营农综合中心”。这是一种通过对营农指导资源进行集中配置来加强营农指导的整体能力的体制。在“营农综合中心”, 会根据各区域的农业发展情况, 配置数名不同专业的营农指导员, 并在同一地点集中设置农机中心、育苗中心、选果场等各种基础设施, 从而方便会员农户的利用, 使之成为本区域营农指导的大本营。

另外, 如前所述, 为了有效地进行营农指导, 并充分地让农业经营者反映自己的意见、发挥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作用, 农协成立了各种作物的专门部会。在规模大的农协里甚至会设置10个以上的部会。同样, 关于各种基础设施的管理和运营, 农协设置了由会员组成的运营委员会, 并指导会员来进行自主运作。农协还选出部分优秀的农业经营者担任营农顾问, 辅助营农指导员的工作。营农指导员负责对这些组织、会员的活动进行指导、提供支持。

除了基层农协的营农指导之外, 都道府县的营农指导支援体制包括在47个农协中央会中设置的营农指导部门和在农协全农都府县本部及农协经济连中设置的有关技术指导的部门。它们对基层农协所进行的营农指导提供支援和指导。同样, 专业农协也对会员进行农业技术指导, 专业农协在都道府县的联合会相应地对专业农协的营农指导活动提供支援。另外, 为了促进本地区相关部门的合作, 进一步推动本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 各地设置了由普及指导中心、土地改良协会、农业委员会、行政部门、农协等相关部门构成的“地区农业振兴协议会”。农协通过这些组织与其他相关部门讨论并协调农业推广事宜。

4 农协营农指导事业所面临的课题

目前, 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所面临的课题, 一个是如何确保事业经费的问题。营农指导事业给农协带来的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营农指导事业的费用大部分来自农协的其他部门 (金融、保险事业) 的盈余。这在其他部门的盈利增长时期也许不成问题, 但是一旦其他部门盈利下降, 甚至亏损, 农协内部对各部门的盈亏实行严格管理时, 尽管法律上规定营农指导事业是农协的第一事业, 尽管营农指导事业的重要性被无数次强调, 营农指导事业依然会成为经费消减的对象。因此, 经费的确保仍然是农协营农指导事业所面临的一大课题。另外, 农业经营不断分化, 既有大规模、企业化的农业经营, 也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营。农业经营的分化使得对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同时营农指导员由于业务范围的扩大、业务内容的多样化以及营农指导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实施的不彻底等原因, 专业水平较低。今后, 农协营农指导员资质、能力的提高, 以及如何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营农指导事业, 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最后, 一直以来政府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和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都是相互补充、互相协同地对农户进行指导。但是伴随着日本行政和财政的改革、农协合并的展开, 政府部门的普及推广员和农协系统的营农指导员的人数从整体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普及机构和农协的业务所辖范围也都在不断扩大。这些都使得普及推广员、营农指导员和农户的接点日趋减少, 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的合作体制都在一步步弱化。因此, 如何构建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的新的合作体制, 加强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 这不仅是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也是摆在所有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面前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河野直践.协同组合入门[M].日本:创森社, 2006.

3.农业推广 篇三

关键词: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推广;成果

G649.29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2001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创建青岛校区,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青岛农业大学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址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

“十一五”以来,青岛农业大学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5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6项,省部级课题203项。目前,学校在研科研经费2.03亿元。“十一五”以来获得发明专利12项,选育植物新品种3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78年以来学校获得7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曾多次对学校克隆牛、仿生农药等科技成果给予报道。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学校在仿生农药、动物克隆技术、菌根及海洋真菌、农作物和果树育种、动物繁育、植物保护、旱作农业、农业挖掘机械、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加工、天然活性物质、农业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青岛农业大学就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技术,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技术,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粮油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进入新的世纪,学校根据大农业的发展态势,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十一五”以来,学校有39项科技成果向社会转让推广,其中向企业转让1项新型农药生产技术、5个玉米杂交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合计转让金额2162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及下属各区市、利津市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签署了科教兴农的合作协议,搭建了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通过与涉农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与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举办科研对接会以及通过网络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有效地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科技服务的区域延伸到新疆、贵州、安徽等地。学校曾多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在多年的农业推广工作中,青岛农业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克隆牛技术的研究

克隆牛技术是山东省教育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青岛农业大学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于2001年11月3日和11月6日分别做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成活健康的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该项成果创新点是:(1)发明了“点击去核法”,提高去核成功率和重构胚的发育率;(2)改进了胚胎培养系统,显著地提高了克隆胚胎质量,有利于克隆技术的产业化开发。2003年10月8日,我国首例玻璃化超速冷冻体细胞克隆牛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犊牛诞生,10月29日,体细胞克隆牛“康康”和“双双”的自繁后代又成功诞生,证明了牛克隆技术的可靠性和先进性。该成果于2001年12月26日获山东省教育厅高等院校优秀科技成果特别奖;并被评为2001年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2002年9月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小麦品种青麦6号

“青麦6号”被列为山东省、青岛市主推小麦品种,是山东省近十年来育成的唯一旱地小麦品种,2009年被列为山东省小麦良种直补品种,2010年在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2000亩试验田,创造了平均亩产过600公斤的纪录。

三、抗旱高产优质花生鲁花11号

鲁花11号是青岛农业大学以花28为母本,534-211为父本,杂种F1用激光诱变,于1988年育成。1992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运用杂交和激光诱变的育种方法育成新品种,是育种方法上的创新。该品种不但丰产性好,而且抗旱性突出,抗病性强,后期不早衰,综合性状优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目前该品种是北方花生主产区主栽品种之一。

四、青农 105、青农8号、LN1、LN3等玉米新品种

青农 105、青农8号、LN1、LN3是青岛农业大学近年来培育的高产玉米品种,是能够明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玉米新品种。新品种在抗病性和抗旱、丰产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其中,“青农105”的首要优势就是对有“玉米癌症”之称的玉米粗缩病有极强的抗病性。 “青农105”单产平均在700公斤左右,在理想的肥水和管理水平下,亩产能达1000公斤以上。

五、草莓新品种与丰产栽培技术

草莓作为高效农业种植项目备受欢迎,也是国内外发展最快的水果之一。为继续发展我国的草莓产业,青岛农业大学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级草莓研究课题,并获得多项科技奖励。近年来,通过承担农业部“948”项目“国外草莓新品种的引进”课题,从不同国家引进诸多鲜食及加工草莓品种,进行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成功建成众多鲜食、加工草莓开发基地,为社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进培育推广了鲜食草莓品种“甜查理”、“佐贺清香”、“给威塔”,国际市场急需的出口草莓“卡玛鲁沙”、“托泰姆”、“钱德罗”、“哈尼”、“森格纳”,珍稀四季甜草莓“钻石”,观赏红花草莓“粉红”等。

六、雙孢菇高产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

双孢菌菇又称为洋菌菇,是目前唯一进行全球性栽培的食用菌。青岛农业大学在山东省进行了双孢菌菇高产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开发总面积达108.8万平方米,该项目的开发,对发展山东省农村经济,扶持贫困地区、丰富城乡菜篮子、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活跃市场以及增加食用菌的出口创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七、4H-2型花生收获机的研制与应用

4H-2型花生收获机是根据中国花生的种植与生长特点所发明和研制的一种新型的花生收获机械。已作为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七大农机创新项目”之一被推广应用。特别是随着花生覆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4H-2型花生收获机更加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

八 、系列兽药产品

4.农业推广作业 篇四

2011610农学院 农村区域与发展纪朋涛

一、立项背景

1、自然环境方面:恒州镇赵邱乡位于曲阳县东北部山区,山场面积2.8万多亩,多为片麻岩,非常适宜种植枣树,全乡枣树面积为1万亩,其中挂果管理的面积2千亩,其便利的基础条件有利于进行大规模枣树推广。

2、县政府政策方面:根据县委发展林果业、搞好生态环境立县的要求,我乡结合实际,确立了“生态立乡”发展战略,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红枣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3、乡政府方面:乡党委、政府经过认真研究,紧紧抓住扶贫开发的契机,积极探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融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利用山水做文章,将枣树种植作为扶贫项目的富民产业来抓,常态抓,抓常态,切实抓出成效。各村的两委干部和广大群众都要树立“兴枣富农”的战略思想,把红枣产业作为“三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立项意义

此项目符合县委发展林果业、搞好生态环境立县的要求。是恒州镇结合实际,依据“生态立乡”的发展战略,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红枣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而设立的一个切实可行的项目。为积极探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融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了有效的经验。能够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的基本状况,使农民工外流情况有所缓解,使区域共同富裕,从而达到全县富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三、实施地点

恒州镇管辖范围内嘉禾山山坡上,具体涉及的村子包括纪西旺村,张西旺村,阮西旺村,大西旺村,大赵邱村,小赵邱村,夏赵邱村,顾赵邱村。其中定曲路以

北为主要种植推广范围。此项目经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批准后即可实施。2012年底之前种植面积应增加一半达到2万亩,并将山坡进行平整规划,并与2013年全部种植完毕,完成推广计划。并进一步推广到县内其他地方。

四、具体措施

政策措施:

1、各村的两委干部和广大群众都要树立“兴枣富农”的战略思想,把红枣产业作为“三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项指标列入议事日程,强化行政推动,年初下达任务目标,细化责任,强抓落实,每个村必须完成基本任务,上不封顶。

2、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在纪西旺村、张西旺村、大赵邱村等基础较好的村抓典型、树样板,加大扶持,集中优势力量打造“万亩枣田示范园区”,总结经验,辐射推广,使全乡乃至全县红枣产业的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3、全民发动,引导群众大搞植树造林,营造荒山绿化的浓厚氛围。

4、是深化林区制度改革,把大林权变为小林区,加大林权主造林绿化的积极性。积极办理林权证,林权证能够在银行办理抵押贷款。

5、是根据县委县政府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支持枣农大规模的栽植枣树,搞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重点使用补贴奖励,对成效显著者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

6、是制定措施,整合涉农部门,包括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方面资金,集中使用,打捆使用,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金融支持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扶持一个,成功一个。

操作措施:

1、实施“机整地、路上山;集水窖、自流灌;统一治、分户管“的山地开发新模式。

2、采用挖掘机直接上山整地,改变过去“炸药崩,人工清”方法;开辟梯田路,改变以往枣树管理过程中靠人背肩扛的方式;

3、摒弃“扬水上山”灌溉理念,采取在山顶建水窖、山腰修水渠、山下建塘坝的办法,实现“蓄水在山,自流浇灌”;

4、按照“县里筹一点,农民出一点”原则统一整治林地,治理完毕,分包到户,明确产权,确保治理效果。

5、统一购买合格的树苗、养料等基础材料并由专人监督管理。

五、保障措施

由县政府,乡政府及村委会,枣农各派2名代表成立项目推广监督小组,监督推广工作的进展并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协商并拿出解决方案。技术问题则由聘请的专家全权负责。

前期:

1、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枣树种植推广项目并且整合涉农部门,包括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方面资金,集中使用,打捆使用,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金融支持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2、县委县政府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支持枣农大规模的栽植枣树,搞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重点使用补贴奖励,对成效显著者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

3、农民自身自愿参与进来,村委会统一管理。

后期:

1、加强枣农技术交流,学习红枣丰产技术。

一是成立种植协会,加强枣农之间的技术交流,积极总结现有的实践经验并整理成册,通过广播、明白纸、板报等形式予以推广。二是走出去,选取一些种植规模大、经验丰富的枣农代表到行唐、阜平等地参观考察,以更新知识,学习先进经验,提高技术水平。三是引进来,充分利用政府阳光工程免费培训的平台,邀请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我乡传授实用农业技术,深入枣园手把手指导,使广大枣农对枣疯病、大枣浆果、枣苗培育、枣树管理等有了深入的了解,优化了种植技术。此外,为解决果农在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我县于2004年聘请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科技处处长刘孟军等人,成立了科技专家工作站,用合同把专家和农民捆绑在一起,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据统计,截至目前,专家已帮枣农采取“给枣树输液”的方法,治疗枣疯病树5000多株,采取刮皮、涂白、挖蓄水坑等技术,对枣树干旱焦化、枣缩果病、多雨烂果病等自然灾害进行人为控制和有效抵制。

2、是延长产业链,增加其附加值。

为增加产品附加值,使枣农枣树丰收有保障,从去年开始,乡政府扶持兴建了一批红枣深加工企业,目前已完工1个,正建2个,覆盖我乡15个枣树专业村和行唐、阜平一带,不再单纯的等枣贩们上门收购,大大增加了枣农收入,极大的调

动了枣农种植和管理枣树的积极性。并开发科技含量高、品种花样多,竞争能力强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扩大知名度。力争实现红枣企业的系列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和集约型经营。

六、经费预算

1、人员经费(19万元)

①监督小组人员参加6人,每人每年津帖0.5万元,年共计3万元。

②栽种树苗参加100人,每月津帖补助1600元,需16 万元。

2、设备购置费(40万元)

①枣树苗20万元,共5000株 ②肥料5万元 ③铁锹等其他设施5万元 ④租赁挖掘机费用10万元

3、业务活动费(20万元)

①技术培训费1万元。培训枣树种植人员100人次。

②咨询费2万元

③考察费5万元

④差旅费5万元

⑤会议费2万元

⑥标准制定费2万元

⑦材料印刷费3万元

⑺项目组织协调费10万元

①组织协调费5万元

②监督检查费5万元

4、宣传费3万元

①项目新闻发布会1万元

②媒体宣传费2万元

5、评估验收费2万元

6、不可预见费2万元

资金筹措方式

国家拨款60万,地方配套60万

七、实施进度及工作安排

⑴2011年3月:方案上交乡政府经批准后交与县政府批准。

⑵2011年5月:乡里召开会议邀请专家并成立专家监督小组。⑶2011年6月:上山开工,平整山地

⑷2012年4月-5月:种植枣树幼苗。

5.农业推广论文 篇五

论文题目: 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

思考与对策

学号: 姓名: 年级: 专业: 学校:

摘要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激励机制;组织创新;组织化

目录

一、前言„„„„„„„„„„„„„„„„„„„„„„„„„„„„„„1

二、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三、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2

(一)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2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3

(三)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4 参考文献„„„„„„„„„„„„„„„„„„„„„„„„„„„„„„7

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一、前言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 指出要“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越来越重要。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畜禽发病死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38亿元,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82%,农民平均年损失26.44元。猪、禽的死亡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将减少损失1.87元,按出栏后的价值计算,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据测算,如果我国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是我国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252亿元,亩节省成本12.9元;如果使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90亿元,亩节省成本4.6元。

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2、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

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5、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我国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涉及2亿多个农户。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三、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一)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一是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

推广的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二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比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福建南平市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措施,它能使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而长期有效的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的技术推广等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组织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改制或精简后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是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 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推动跨地区、跨专业推广机构的横向协作,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意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三是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我国农业涉及2亿多农户,规模小,高度分散。农业推广体系直接面向经营规模小、高度分散的农户进行高新技术推广,成本高,效果低。单个农户直接参与农业技术市场交易,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技术交易成本非常高。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联接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则能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从“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这个技术转移过程来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成员在技术获取过程中费用较低;另一方面,其组织制度保证了各成员在选择决策中的主体作用,保证了技术的适用性;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聚集了更多的能人,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更高。从 “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这个技术扩散过程来看, 是农民自己来传播农业技术,其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其它推广组织和推广手段难以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传播者本人也是农民,具有与他人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结构,了解当地实情和农民实际,因此容易为农民所认同和接纳,特别是如果他们在接受信息后再加以利用,并取得良好绩效,这种“再传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所以,通过农民专业协会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容易做到实用性更强,费用更低,影响更大,更为农民所乐于接受,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三)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一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二要利用“绿箱”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按照WTO的原则,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按绿箱政策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二是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可以说,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今天的农业教育,就是明天的农业科技,就是后天发达的农业经济。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同时,要抓好农民技术培训方式创新。要重视对农业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措施。要深化农村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大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二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在加强农民教育的同时,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式。我国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又是一群最务实,最讲究实际,极注重经验,又相对保守,狭隘,改变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更需要通过事实进行演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才容易接受,纯理论性的东西他们很难也不愿意接受。因此,要创造条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开展示范性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

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

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四是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足,技术中介组织、技术商业公司、技术承包商等发展远远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技术市场性组织所承担的功能仅仅限于技术产品交易的功能和部分信息传播的功能,而在技术推广方面还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障;要通过各种途径发布农业技术成果、专利等技术转让信息,密切技术供需双方的关系。同时,通过法规、管理办法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农民对技术传播媒介的信任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组织,促进技术推广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元、胥和平、刘冬梅,《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求是》,2003年第17期;

2、杜青林,《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学习时报》,2003年第212期;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6.农业推广论文 篇六

关键词:农业推广;种子管理;工作要点

现阶段,我国种子管理方法不断完善,种子品种选育成效显著,应不断改善与优化种子生产经营状况,为推进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巨大力量。因此,在新形势下依旧需要发展种子行业,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展开相关分析。

1种子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专业的人才队伍是促进种子管理服务工作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但就我国种子管理情况来说,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特别在一些偏远或经济不发达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乡镇种子管理中高级与中级技术人员仅为13.22%,其余均为中级以下技术人员。人员结构不合理,种子管理部门中高级技术人员仅占极少的部分,制约种子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要想提高农业种植质量和产量,要先对种子经营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种子销售人员在进行种子销售时,要有相关的材料证明,否则就不具有销售资格。但有的销售者因为个人专业素质的原因,在证件不足的情况下,就假借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名义,对种子进行低买高卖。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种子本身就有问题,比如,生产日期、生产场地、有的甚至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当地土壤环境,而种子销售者根本不顾及这些问题。

2种子管理服务工作优化措施

本部分主要从3方面论述优化种子管理服务工作的措施,包括制定种子品种展示计划、完善信息服务工作、加大种子管理投入,将其归纳总结如下。

2.1制定种子品种展示计划

实际中为保证农户权益,可以通过建立新优品种展示田方便其选择品种,规范种植与精心管理种子经营者登记备案的品种,从其中筛选出适合所在区域种植的品种,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与推动广大农民选购优质品种。根据所在区域生态情况,提出农作物品种区划意见,为农民朋友提供良好平台与数据支持。为减少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使农民能用上放心种子。应采取定期及不定期方式,单独或与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配合,对农作物种子市场进行检查。种子经营者应该加强自律,除了遵守《种子法》,还应该提高要求,确保经营过程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充分发挥“种子协会”的作用,有效弥补法律不足。种子经营者也要加大售后力度,为农民朋友提供技术支持,确保产量与质量。

2.2完善信息服务工作

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因此种子技术推广必须充分借助信息传播技术。想要快速准确提取技术推广信息,必须构建完善技术信息方面的信息网,实现全国种子技术知识相联,为乡镇种子技术服务站提供详细准确的种子技术信息,为基农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引导种子技术推广全方位发展,给农户提供优良服务。如果农户可以借助现代化设备获取信息,有助于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比如,农户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按时提取新技术与产品。借助这种信息服务措施,不但可以拓宽眼界,还可以让农户主动运用新技术。还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农户对种子的认知,在购买种子时,可以买到符合土壤要求的季节性种子。

2.3加大种子管理投入

种子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艰巨任务,种子管理者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与需求,确保种子质量与农业增产。这就需要加大管理部门的资金投入,严格培训相关人员,促进种子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提升。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普及,在人们生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种子管理者可以借助网络拓宽销售途径,增加科技投入完善管理,运用网络灵活经营。针对不同的种子,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摒弃传统的经营理念,拓展经营模式,才能提高销售量。我国的大型种子企业还应该经常性地召开全国范围内的座谈会,研讨什么样的种子适合什么地方的土壤,争取利润最大化。

3结语

农业推广中种子管理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求种子管理服务部门不断提高重视程度与工作质量,结合实际完善自身各方面的建设,也唯有如此,才能推进农业事业的快速发展。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种子管理服务工作质量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瑜.种子管理的重要性及发展对策[J].乡村科技,20xx(21):112-114.

[2]曹晓云.推广品种加强市场管理促进种子产业发展[J].农业信息,20xx(21):92.

7.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技巧 篇七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是服务主体为满足推广对象需要, 所进行的农资、农产品、技术与信息等方面的交易和营销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以保证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正常运转, 实现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获得最佳效益。因此, 农业接广经营必须牢固地树立“以服务为宗旨, 以技术为核心, 以经营求活力, 以管理求实效”的服务指导思想;必须坚持赢利性、技物结合性、农民自愿性、符合地区产业发展政策性以及适应农民需求层次等原则。同时, 在兴办农业推广经营实体时, 也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发展的原则, 坚持走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坚持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的原则, 方能保证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2 当前农业及农技推广的现状

目前, 我国农业发展由长期以来的受资源约束转向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发展目标已从单纯的追求数量增长转向同时满足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因此当前及农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

2.1 水土资源紧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占世界总人口的22%以上, 而按人均占有量来说, 我国又是一个资源贫乏国, 人均耕地0.086hm2, 人均占有水资源2400m3, 两项均只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面积更少, 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

2.2 小规模经营与不断改善农产品品质、确保农产品安全和提高农业效益的矛盾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农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告别了农产品短缺, 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然而农产品存在着优质率低, 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要求。同时我国农户生产规模小, 农产品商品率低, 效益差。这就要求我们应加快改良品种, 培育优质高产专用新品种, 发展精深加工业和集约化生产。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率为40%, 而我国农产品粗加工率为40%, 精加工率不足20%;发达国家种养产品加工成食品的比例都在39%以上, 我们仅为2%-6%。

2.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起步晚, 尚未健全。卖粮难, 农民不找市场找县长的现象时有发生。应鼓励建立各种中介组织和专业生产协会, 培养农产品经纪人,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保障农民合法利益的实现。

2.4 满足农产品需求与保持生态环境的矛盾。

长期以来,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为了增加农产品数量, 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 向荒山要地, 围湖造田, 牧场超载, 导致荒漠化加剧, 水土流失严重。同时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不协调, 我国江河湖海近海大气及农业环境污染也十分严重, 使原本脆弱的生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因此, 新时期我国农技推广的重点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安全与增效技术、农业生态环保技术。要搞好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就必须拥有大批高素质的推广员, 通过他们高效率的劳动, 才能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3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技巧

3.1 掌握和运用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程序。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农业推广活动, 在充分了解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基础上, 科学决策, 并合法经营。为此, 一是要认真分析市场环境和拟推广地区农民个体的兴趣和需要;二是要在细分市场中确定目标市场, 采取适当的营销方法占领市场, 取得较大份额和最好的经营效果;三是要选择市场定位战略, 合理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四是要制订合理的农业推广营销组合, 以整体战略参与市场竞争;五是要从多种可供选择的经营方案中, 选定一种比较满意的经营方案实施。这些程序关系着农业推广经营的成败, 一定要认真执行。

3.2 以优质名牌产品吸引顾客。

农业推广经营的产品主要是生产资料和农产品, 优质名牌产品标志着其在各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 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居行业前列, 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此类产品的质量、名称、商标、标志、价格等方面不仅能做到对消费者最实惠、服务与满足, 增加收入, 而且可以占领市场, 为经营者带来利润, 还可以抵制假货防止劣产品扰乱市场, 坑害农民。

3.3 灵活利用价格竞争, 提高经营效益。

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 要学会运用价格竞争, 提高经济效益。农业推广经营由于其不同的经营内容和方式, 其定价策略则有较大的差异, 其总体定价目标应该遵循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维持推广部门生存、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以及保持良好的分销渠道等为目标。具体定价时, 一是要针对不同产品类型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二是要针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定价策略;三是要依据不同对象和心理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如针对传统农用生产物质和农产品, 其产品价格一般比较稳定, 随年度和季度稍有差异, 甚至可采取折扣让价策略;如针对新的农用物资和农产品, 开拓市场之初可采取价格定得很高, 短期获得高额利润;也可将价格定得很低, 甚至低于成本, 以便使产品迅速渗透进入市场, 打开销路, 薄利多销, 也不会引起竞争。但如果产品产销比较稳定, 可以在新产品上市初, 采取对买卖双方都有利的满意定价法策略。

3.4 加大广告策划和宣传力度。

商品广告是沟通产销, 传递商品信息, 指导消费的重要工具。要明确做广告的目的, 选择好广告媒体设计和传播地区, 确定好广告内容。农业广告不应过分地标新立异, 可以直截了当地把商品及其功效告诉消费考, 使其一目了然明确商品概念, 了解功效、购买地点、价格范围等, 加快产品的商品化。

3.5 培养技能过硬的营销人员。

农业推广营销的效率和效益高低与营销人员的素质也有极大的关系, 要强化营销人员的公关技能和专业技能以及市场意识、职业道德修养、敬业精神、信誉度等的培养。使其在农业知识与技能、信息沟通和传播、组织管理能力、社交应变能力、心理分析技巧以及表达能力和技巧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才能很好地进行农业推广营销, 从而提高经营的效益。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推广工作不再是单纯的政府行政导型, 而是农民需求和市场需求导向型转变。农业推广服务也在由单纯产中技术指导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延伸, 农业推广的有偿经营服务于无偿的公益性服务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推广,经营服务,推广

参考文献

[1]汪朝晖.浅谈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与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 , 2011 (5) .

[2]蒋和平, 崔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模式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 (第四卷) [C].2010.

8.创新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战略思考 篇八

关键词:农业推广;推广模式;模式创新;体系;原则

中图分类号:F306.3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4.019

Strategic Thinking on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in China

CHEN 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Northwes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The definition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the nature, purpose, objectives and tasks was redefined again, on the basis of a clear understanding on the existing deficiencies in the work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in China was proposed, which should be composed of two parts, one was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cedures for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Second, it was necessary to build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system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rule of law education and national education, and a sound legal system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xtension;promotion model;model innovation;system;principle

随着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农业推广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对推动社会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统计表明,九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贡献率为45%,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70%~85%相比,相差甚远,农业科技转化率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1]。因此,建立科学、适用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1新时期农业推广的界定与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1新时期农业推广的新界定

农业推广应当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新时期农业推广应该如何界定,笔者认为“农业推广”是一种把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通过各种手段传递、传播、传授给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决策能力,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为最终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新时期,农业推广的本质是面向农民的农业科技和农民素质教育[2],目的是使农民迅速掌握新技术,培养农民,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农业推广的宗旨是服务于“三农”事业,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农业推广面临的新任务是:继续将农业科技推广作为中心工作;开展各种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竞争力;开展青少年培训,培养未来优秀农民;开展法制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爱国热忱,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3];健全农业推广法律规范机制。

1.2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1)以技术创新为导向,而非以用户爱好为导向;(2)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效率较低,推广人员热情不高;(3)推广人员技能水平较低,缺乏有效传播策略;(4)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不到位;(5)在引导农民树立现代生活新观念方面做得不到位;(6)对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力度不够,导致未来新式的优秀农业后备人力资源极度缺乏;(7)缺乏对农民进行与“三农”事业、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相关的国情教育,致使农民对一些限制性政策有抵触情绪;(8)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力度不够,农民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9)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推广法律体系。

2新时期农业推广体系的创新与构架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的农业推广体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事业。

2.1农业科技推广程序构架——农业推广体系的主体构件

2.1.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前的工作第一,成果分析。对科研成果进行筛选和优化:(1)实施成果的费用应当能够承受;(2)实施成果应当具有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等优点;(3)成果实施成本费用与最佳计算结果应当接近;(4)被实施的成果应当为当前市场急需的新产品;(5)被实施的成果应当能够促进农业、某一产业领域的革新与突破;(6)成果的实施应当有利于“三农”事业的发展。

第二,市场分析。在对所筛选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前,还应当对市场进行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开发。在市场分析时应当依据如下条件:(1)该项目投入市场后应当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2)该项目开发推广后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3)该项目在市场上流行的高峰期应当较长;(4)该项目的实施应当优越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

第三,政策分析。除了进行成果分析和市场分析外,在成果二次开发前对国家政策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该项目的实施应当是国家积极提倡的,并且给予优越的条件。

2.1.2农业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经过成果分析、市场分析和政策分析后,就得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二次开发,这一过程是对原成果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是将其用途进一步细化等一系列的改进程序。

2.1.3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实施经过二次开发的农业科技成果就可以进行推广转化实施了。在推广转化过程中一般是通过一定的模式进行的,目前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模式有:(1)产学研一体化模式;(2)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模式;(3)农业中心户示范模式;(4)技术支持和科技扶贫模式;(5)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化模式等。但仅仅依靠单一模式已不适应农业推广工作的新要求,因此,必须对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进行创新与融合。在国家级高新农业产业示范区——杨凌,存在两种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可供借鉴。

第一,“乾兴模式”。该模式为:“流动专家+公司+客户”。流动专家是指乾兴专家咨询公司虽有34名顾问,但这些顾问仅是公司优先考虑使用的专家,并不以这些专家为限,而是根据业务需要,可能会聘请顾问以外的专家。所以公司聘用的专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业务需要不断重组,其专家源是以杨凌为主,面向全国,甚至根据需要聘请国外专家。这里的公司指乾兴公司,客户指咨询公司服务的对象,包括农民、涉农企业和政府。公司充当了农业专家与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桥梁。田建生总经理称他们的模式为:“公司搭台,专家唱戏,客户买票”。收入在公司与专家之间合理分配[4]。

第二,“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该模式为:在政府支持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市场为引导,联合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根据农业区域资源和产业特色,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移的新型推广体制。以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核心,以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和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为支撑,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为专业户、示范户、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技术、信息和服务,带动农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该模式在杨凌地区表现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大学信息、人才、成果等科教资源为依托,以杨凌示范区搭建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体系为平台,以农户参与为导向,以专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纽带,以“专家+协会+农民”、“专家+公司+农民”等为主要形式,培养农村各类专业户和示范户。目前,该模式已入选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2.1.4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益评估 农业科技成果经过成果分析、市场分析和政策分析后,再经过二次开发,然后通过一定的推广模式转移给用户,最后通过用户实施而转化为生产力。到此为止,确切地说,应该是当农业科技成果转移给用户后,便达到了推广的直接目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该推广工作所取得的效益就一定会很高,因此还必须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进行综合效益的评估,评估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完成了农业推广的任务,以及推广组织或推广单位是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1.5农业科技推广程序构架的配套措施(1)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例如,既要帮助农民解决种什么、养什么的问题,还要帮他们解决如何种,如何养以及如何才能卖个好价格的问题。拓展服务的内容。例如,对农民进行咨询服务时,咨询的内容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其包括生产预测、市场信息、农业人才培训、技术指导等诸多方面。

(2)建立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5]。对推广人员进行业务综合素质培训。既要注重产中技术的专业培训,又要开设如农业推广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课程,使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对推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在职深造,基础扎实的可参加研究生班学习,基础较弱的可参加专、本科自学学习,努力提高推广人员的文化素养。对推广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3)建立高效率、系统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传播策略。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传播,这样可使农民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量的农科信息,从而缩短了农科成果推广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此外还可邀请农民代表到农业高科技园区参观等。

2.2农业推广体系其它构件的建设

要构建完整的“中国农业推广体系”,除了构建好农业科技推广程序构架外,还必须做好农业推广体系其它构件的建设。

2.2.1对我国农民开展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建立专业技能培训体系农业已经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转变为包括产前信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产中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和产后农产品的加工运输销售、贮藏等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方式。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在农业中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对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因此,必须把农村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而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就必须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普及率低,在部分落后地区几乎没有任何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这不仅限制了农民的非农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鉴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农业推广应根据农民就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为现代农业培养优秀人才,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创造条件。此外,还应当在县、乡两级设立专门的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建立完整的专业技能培训体系。

2.2.2开展家政教育,积极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生活新观念随着小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现代生活方式已逐渐被农民所接受。但是,在农村社会中传统的风俗习惯仍起主导作用,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与传统习俗的激烈碰撞已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农民尽快转变传统的陈旧观念,树立现代生活新观念。目前,在我国比较流行的就是对农民进行家政培训,通过培训,指导农民掌握健康生活的知识和技巧,学会家庭理财知识,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提高生产效率和家庭生活的质量,维护家庭和睦,改善邻里关系,在农村社会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2.3开展农村青少年教育,为“三农”事业提供优秀的后备人力资源农村青少年是农村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影响农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开展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大力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引导农村青少年正确对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树立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科教兴农观念;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培养农村青少年的团结协作精神;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从而为“三农”事业提供优秀后备人力资源。

2.2.4开展法制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农民的爱国热忱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法制经济。作为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农民,既要承担义务,更要维护权利[6]。开展法制教育,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权利意识,使农民能以平等主体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依法从事经营活动。培养农民成为守法公民,并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使农村社会向着法制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农民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要执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必然会将农民经济利益的膨胀限制在一定范围内[4]。所以还应对农民进行国情教育,让其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树立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农民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能够顾全大局,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5开展科技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劳动力要素在农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只有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求得发展,而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势单力孤,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科技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帮助农民树立竞争意识和协作观念,提高自我决策和发展的能力。

2.2.6健全农业推广的法律规范机制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推广法律规范机制。因此,必须尽早建立起良好的政策法规平台,以指导农业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1)立法上要结合中国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的农业推广法律法规,各省市也要根据地区实际出台“农业推广法实施办法”。此外,还应当制定全国性的《农业推广法实施细则》,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推广法律体系。(2)在执法方面,加大现有政策法规的执法力度,并建立监督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推广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3)政府还必须通过立法来保障和加强国家财政对农业推广的资金投入力度,在明确国家成为农业科技推广投资主体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推进农业推广主体的多元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张宝文.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5 (1):12-15.

[2] 杨宏. 浅谈农业推广的性质、功能与作用[J]. 杂粮作物,2003(2):123-124.

[3] 罗文杰.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推广的目标和任务[J]. 农业科技管理,2004(4): 43-45.

[4] 王慧莹. 农业科技推广新形式:乾兴模式[J]. 农业科技管理,2004(1): 14-16.

[5] 张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创新思路[J]. 天津农业科学,2008(2): 62-64.

上一篇:低保户下一篇:工程材料员的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