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2024-09-23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通用13篇)

1.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篇一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课程整合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我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答案是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且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他们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我认为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转变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会改变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课程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对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自己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

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不同时代的人学习方式不同,技术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未来五年,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们期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和生活。我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多地基于云计算,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观念也在去中心化;工作日益协作化,从而引起了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变化;互联网使得信息资源和社交关系更加充足,更容易获得,这越来越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教育模式正在发生变迁,包含了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与协作学习;强调在课堂中开展更多基于挑战的主动学习。因此,我认为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采用双重视角,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复合交叉领域,具有多重观察视角。采用双重视角,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融合是两者相互靠近,相互优势互补,寻求共同点与连接点,产生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融合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流程革新与系统性改造,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拥有最优的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强调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改变人们过去秉持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就是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

第二步,加强教学创新,推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教学创新内容及方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是教学手段创新。学习的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载体,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二是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已不再适用,代之以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间讨论、师生间交流,班级面授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如下。

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呐的定位;科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学生。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个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老师总结点评。

在组织这节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得到较大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地去学习。这样就会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步,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创新

我们可以将教材转变为学材,开展超级开放课堂,将课堂鲜活地再现在各类电子设备上;应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也符合通用设计原则。教师要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自学,学习内容尽可能结合学生的个人经验,采用更多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采用更多项目式任务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黄山中心小学)

2.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篇二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一直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焦点话题[1]。 2012年,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0-2020 年) 》 首次提出了 “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用以取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对于促进信息系统内部结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3]。

祝智庭教授认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正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 正在向“融合创新”阶段推进。 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在过去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 促进相关流程优化与再造, 变革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 支撑和引领教育创新发展[4]。 何克抗教授认为: 深度融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当中“以教师为中心” 的传统教学结构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学者们一致认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 但究竟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对其实现模式与路径选择的探讨还相对较少, 基于这一出发点并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探讨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

二、大数据与教学改革

所谓大数据, 目前业界和学术界还没有统一定义, 通常主要是指数据量大、形式变化多样的非结构化数据。 大数据时代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数据量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 人们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将发生变革, 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利用成为大数据的核心, 也成为教育创新的原动力[6]。 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课堂, 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网络学习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 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学习, 学生个体数据的捕获和存储变得相对容易, 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等的数据挖掘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服务, 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

与此同时, 大数据还引领了新型学习环境的建设, 与传统在线学习环境不同的是大数据时代的在线学习环境不是视频资源和文字材料的简单搬家, 而是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添加更多能够基于大数据进行教学分析、学习过程评价和诊断的功能模块, 从而实现学习者根据系统反馈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 因此, 在大数据时代的环境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数据信息, 以数据为支撑建立有利于学习者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学习环境。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模式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习共同体与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活动有机结合, 同时必须将信息技术融入学习情境当中, 使信息技术在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最终实现学习范式的变革。 在变革过程中要以大数据作支撑,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非学校教育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将会变得更开放, 更加人性化。

(一) 理论基础

实践共同体 (Community of Practice, 简称COP) 最早由Lave和Wenger提出, 该理论强调在一个实践活动中, 基于共同学习兴趣的一群人他们能够以一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方式, 来分享他们各自的知识及经验, 从而使他们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在学习当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7]。 该理论关注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管理, 强调学习者的设计性、参与性和自主性, 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深层次交互与知识的共享, 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学习[8]。 通过分析, 可以发现构建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共同体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 在实践共同体当中, 教师与学生能够实现共同学习, 共同成长。 同时, 以实践共同体为核心所开展的实践活动,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 从而实现学习范式的变革。

(二)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模式

在借鉴其他学者关于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基础上, 从大数据出发应用实践共同体理论尝试构建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模式图。 如下图所示:

通过模式图可以看到,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学习活动开展所必需的学习情境, 在学习情境当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组成实践共同体, 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在此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有信息技术的融入, 最终以大数据作为支撑实现学习范式的变革。

1.学习情境的构建: 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化学习情境, 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入手, 坚持创新性原则, 彻底解放思想, 实现体质创新、制度创新, 创设有利于每一个学习者的信息化、个性化及开放化的学习情境。

2.学习活动的开展: 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让学习活动变得更数字化、数据化。 信息化的学习情境要求教师和学生首先组成实践共同体, 实现师生共同学习, 实践共同体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整合学习资源及学习方式, 从而实现跨界学习。

3.学习范式的变革:在信息化的学习情境当中, 学习者的角色和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主要以接受、观察为导向转变为以参与、实践、主动探究为导向[9]。 与此同时, 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内容及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 在变革过程之中, 大数据的引入更是极大提高了变革效率。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探讨

大数据时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需要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出发做全局化的战略考虑, 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学习环境当中, 彻底改变传统的学习形态, 形成一种高度开放化、自主化的学习环境[6,10]。

(一) 从个人层面

1.转变思想观念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应该首先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在构建实践共同体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思想观念上做出调整, 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知识相对缺乏, 但又拥有资源, 对教育有巨大影响的教师必须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否则, 所谓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在失去最为重要的社会精神和心理层面支持的情况下, 再多的技术和财力投入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2.主动参与、实践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学习者传统的学习方式, 在大数据的冲击下, 教育体现得更开放, 学习者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拥抱大数据, 并将大数据为我所用, 积极利用大数据指导学习方式的选择, 主动探索学习资源。

(二) 从社会层面

1.拓展学习平台

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手段, 还是学习活动本身仅仅依靠单纯的学校教学都很难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因此, 学习者应将视野充分拓展到学校之外,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实现跨界学习。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学习者的学习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学习规划。 同时, 对于学习化社会而言, 加强社会与个人之间的联系, 建立社会化学习共同体对于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非常必要。

2.充分利用大数据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需要关注“数据”, 这些数据完全是在学生不自知的情况下被观察、收集, 只需要一定的观测技术与设备的辅助, 而不影响学生任何日常的学习与生活, 如果将这些数据汇总起来, 对学生个体评价就会更丰富、具体。以数据为依据, 对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同时, 这些数据可以促使教育者形成教育反思, 真正实现大数据与课堂进程的结合。

五、结语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构建有利于信息技术开展的优越环境, 同时需要个人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 转变教学思想, 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当中。 其次, 要拓展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实践平台, 积极利用大数据指导自己更好地进行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一直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焦点话题, 能否找到适当的模式及合适的路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受到教育实践及教育研究者们的重视。文章结合时代背景, 从大数据出发, 并结合相关理论尝试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教”融合实现模式, 并从个人及社会两个层面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不同路径选择。

关键词: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模式,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胡小勇, 郑晓丹, 冯智慧.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课课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 4.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的通知[Z].

[3]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12

[4]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1.

[5]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02) .

[6]付岩, 张建勋.大数据时代信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 2014, 8.

[8]杨玉芹.MOOC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6.

[9]徐锦霞, 钱小龙.数字化学习的新进展:学习文化与学习范式的双重变革[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5.

3.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篇三

培养兴趣,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课本来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内容丰富有趣,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的空隙或完成教学任务后,也可以让学生玩一些游戏,但不要告诉他们玩法,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游戏的玩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激发进取心。也可以专门找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去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智力发展。

二、技能培养策略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应把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信息能力放在首位。教学中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1、建立常规,为信息技术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避免信息技术课流于形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切实制定严格的信息技术课堂规范,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氛围,形成相应的监督、管理和督促机制。

2、教学有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教无定法,但教定要有法”。这是各科教学必须遵守的一个通用原则。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为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3、学以致用,利用信息技术技能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生掌握了相关信息技术技能后,就要学以致用,利用信息技术技能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只讲授基本的知识点,然后推荐一些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到相应网站拓展学习相关内容。

三、自主管控策略

生活在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现实中很多学生自主管控能力薄弱,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大量占用学生的时间、精力,加之不少游戏中的暴力和色情成分,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鸦片”。现在有许多家长、教师谈网色变,禁止学生上网。一味的“堵”,不如正确的“疏”。我们应该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规范学生网络行为,正确导向,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自主管控能力,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目标刺激策略

教师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殊途同归,完成目标。如:教学综合性学习解说词,课本上解说词的范文,也没有解说词的写法。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写一篇介绍自己学校的解说词。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解说词的写法,观看具体某个解说词的视频,可以实地拍摄学校风景、建筑,可以调查采访学校领导,了解学校情况,再写成介绍自己学校的解说词,在课堂上边播放学校的图片或视频,边解说。网络上丰富的交流工具,如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等,使非面对面的交流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克服心里障碍,畅所欲言。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来确定学习进程,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还可以与同学、老师甚至专家进行交流。

五、反馈激励策略

4.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总结 篇四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课程”作为20世纪末的新生事物,以不可抵挡之势来到了我们身边,我校的工作内容也顺应时代的发展,悄然发生着变化。自上学期认识“微课”、制作“微视频”、使用“微视频”之后,这种用时短,知识点集中,表达简洁生动,形式新颖的教学形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依托和凭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特别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有了重复学习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这学期,我校又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探索与研究。我校教师认真参加培训学习,积极查找资料,内化吸收,并与同组老师交流讨论,提高认识与实践能力。现就本学期的翻转课堂及微课总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积极接收新鲜事物。

了解到翻转课堂是将传统课堂的授课搬至课外,通过老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师生面对面交流,将课堂时间用于小组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对课前学习的内容开展深层次讨论。翻转课堂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们翻转的形式多样,课前翻、课内翻或是课后翻,都遵从教学目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为“翻”而翻。自主学习单的精心设计,微课知识点的选择和微视频的制作是实现有效翻转的前提。

二、精心选题,实现有效翻转。

通过微视频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再拿到课堂上讨论,提升理解。在课堂上展示,拉近了学生与微视频的距离,让师生共同感受翻转课堂的魅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再通过展示交流,指导学生运用到课后作业中,实现课后翻转,有效地突破了学习难点,读写练都在课内完成,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前翻、课内翻、课后翻与微视频自然结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一次或多次观看微视频,有充分的时间自学相关内容,还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与老师进行沟通,实实在在完成学习目标,实现了相对个性化的教育。也正是因为课前充分有效地自主学习,他们在课堂上的互动更为积极,更为高效,教师也就有机会指导学生完成读写方面的拓展训练,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学生们在交流时彼此帮助,互相学习,协作能力得到同步培养。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篇五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经验1: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让丰富的其它多学科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使我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走出一条新路子

讲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一般都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学科,去整合、服务其它学科,可以反过来用,让其它学科知识来整合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来学。举一个例子:在学习DreamWeaver网页制作的教学中,我们以探索“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真实来源为主题,制作一个成语学习网站。对这个成语的一般解释,是指廉颇背上背着荆棘去请罪,但现在有一些新的解释,不是这样,而是手抱着荆棘。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马上去搜索、查询、咨询老师、讨论,想得到合理解释,最后以“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拓展出非常多的成语典故、历史事实、古文字知识等等,还有同学用Flash或Photoshop软件模拟这个成语的场景,效果非常好。网页内涵丰富,关键是把语文、历史等知识融入到网页、图片处理的学习中,学生至始至终兴趣高,创作热情高涨,作品成果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感受到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的“甜头”。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融合进其它学科知识,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学生有成就感,提升了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得到了品味提升和内涵的丰富。

经验2:我校在开展中小学班级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机器人教育、3D设计与打印尝试学科的融合,取得很好的研究效果

我校在开展的《基于创新课程实验室的中小学创新教育研究》实践中,我们坚持班级全体学生参与,把“能力风暴”机器人作为班级创新课程的主要教学、操作设备。同时配置了乐高机器人、智慧天下机器人、纳英特机器人。让学生了解不同品牌的机器人设备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对比、求异,让学生思维发散开去,“深度”动起手来,本学期,在给学生讲授基本搭建、基本传动的知识时,我们邀请物理老师进入课堂,给学生分析力的关系与原理,搭建的优化设计等知识,让学生把每个问题尽量弄清楚,搞透彻。物理与机器人的融合,使我们的创新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丰富了创新课程内容,学生轻松掌握关键的、难点知识。在今年机器人比赛中我们取得多个特等、一等奖,这就是机器人教育走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最好体现。

6.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篇六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不断改革不断变化。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

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生动、形式多样,有利于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使数学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教学中呢?下面,我就在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的融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的学习才会有动力。只有将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得到整合,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其积极性,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一种好奇、渴盼的境界,在兴趣上去深化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是平时到超市购物的情景:周末,小明、小东和小强三名同学带着同样多的钱,到不同的超市买一种质量、形状完全一样的赛车,小明花了这笔钱的32%,小东花了这笔钱的3/8,小强花了这笔钱的 0.35倍。他们谁花的钱多,谁花的钱少? 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学生很快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图片以及各种学具在多媒体上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之展开,其余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开展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实现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以实践为基础,采用形象化材料与手段来理解内容,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应把操作过程主动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结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竟研究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研究三角形面积学生用了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尺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二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尺(一个角是30度,一个角是60度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三种方法:学生剪了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一般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三、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电教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任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电教手段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在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地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如:在学完了“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一道实践课,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一周的温度进行记录,并根据调查的数据分别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反馈时,屏幕上展示收集的数据及制表和制图的过程,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最正确、合理的应该是折线统计图,制成条形统计图不妥。同时,再把学生自制的折线统计图在投影上反馈,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足之处,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四、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自从开设了教育网络平台,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为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

7.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篇七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是技工学校的一门主要文化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基础.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方法指导;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打下基础.

但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在常规条件下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有一定困难,久而久之产生一定厌学情绪.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倡导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融合,会给数学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下面就信息技术与中职技术学校数学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及教学模式谈几点认识

一、对信息技术与中职技术学校数学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目标的认识

信息技术手段有诸多特性:在教学上有动态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虚拟模拟性、展现过程零距离性、快速传播性、动态记录性、实时性、丰富性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优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讨论的环境等.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工作方针中提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在发展目标中要求达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从“十年规划”的这些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中可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高度融合就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促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变革.

二、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深度融合的认识

中职技术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还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倡导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以上基本理念指明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方向.

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高度融合的“融合点”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创设数学问题产生的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仿真的、直观的情境———教学情境.

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要包含数学相关问题产生、发展要素的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构建一个能够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和建立知识体系过程的课堂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能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探究,处理数据信息,交流合作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在这里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在课堂里传统技术不可能实现的多媒体仿真情境,可以提供探究学习需要的各种信息和资源等.

2. 在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可能发生困难的地方(例如重点和难点处,或称最近发展区)提供“微课”“学法建议”“温馨提示”“前人研究过程”等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帮助,这些资源还可以供学生学习总结、复习时采用反刍式学习,巩固提高.

在这里数字化的学习资源的引入改变了教学内容单一“文本”的呈现方式,随着移动学习终端的引入,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已可实现.

3. 学生在学习中要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观察、实验、测量、计算、归纳等活动的数学工具.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技术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便利,操作更加容易,为现实生活中完成较难的各种问题探究情境提供数字化数学学习工具.

例如圆面积公式推导中,圆的切割插拼的数字化工具,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技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圆无限割补为长方形的过程.

4.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有效性,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小组学习成果可以用数字化形式展示,可以利用“推屏”便利师生、生生互动;利用计算机处理预习作业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整理与展示;利用微博布置与了解学生校外学习等.

5. 习题的数字化、多样化、现实生活化、游戏化处理.这种处理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记忆和掌握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自信,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的手段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目标完成的情况.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融合支撑教学模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按照教育教学的需要提供条件,为教育教学的创新提供支撑.但教育模型不好,再好的技术也解决不了教育核心问题.同时没有有效的教学环境,很难创新教育模型,反之没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即便有好的教育模型也只能是空想.”

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快乐、主动、探究地学习,在掌握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要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理解和掌握科学思想,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从教学模式———教学流程上要彻底颠覆传统的五环节教学法.要从知识实际产生的问题情境出发,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对探究实验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得出结论,进行交流的全过程.

少教多学,先学后教是教师教的原则;自主、合作、探究要真正成为学生学的主要方式.

在每一个独立的学习环节中学生的学习都要经过独学、对学或群学(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展示三个过程.教师的教在学生展示中进行.教师的教不是大段的讲授,而是根据学生在展示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纠错、拓展、强调、概括、总结等.

课堂教学按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达成三维目标的原则,对课堂教学基本呈现“进入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自学”“对学、群学”“展示与展示过程中的后教”“训练与总结、拓展、提升”五个环节.其中“自学”“对学、群学”“展示与展示过程中的后教”可以在每个独立的学习环节中循环使用,不断进行优化,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并非把一节课分成五段,而是循环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变革,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没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很难完成的.

8.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篇八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地深度融合的做法和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来呈现社会、文化、自然情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例如,我在进行选修4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一节的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向同学们演示了用动画模拟的电解氯化铜溶液时整个回路中带电微粒的移动情景,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总结以下问题:(1)电解过程中溶液中阴阳离子各向哪一极移动?(2)电子的流向是什么?(3)阴阳两极各有什么现象发生?(4)请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原先深奥难懂的微观理论,一下子变得浅显易懂,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开阔学生的思路,实现学生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了解各种观点。例如,我在进行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浓硫酸与铜反应的性质教学时,设计这样的问题:(1)铜与稀硫酸能否反应?与浓硫酸呢?(2)在进行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3)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原理是什么?之后,我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实验,并告诉学生,如有疑问可以上网查找解释。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从实验室出来,又满脸凝重地进入了微机室,当学生从微机室出来的时候,我看见他们脸上洋溢着会心的微笑,我知道他们找到了能够解释现象,说服他们的答案。

三、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例如,我们使用的必修教材后均附有光盘,光盘内有实验、检测、精讲、电子书。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我给学生介绍教材内容时,就会把这一点告诉学生,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好这一个别辅导工具,使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当然对于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仍需要上网查找,或找老师指点。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投入性提高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收获。

四、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交流的工具,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与信息交流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交流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问题或者交作业。例如,我常常在自己任课的班级建立QQ群,在节假日向学生发布作业、征集问题、回答学生各种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容量大时,我便在博客中予以解答。这样一来即使在假期,我和学生不能见面,也能进行情感与信息的交流,所以师生关系很融洽。另外,作为班主任,我也经常以发信息的形式,利用网络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和合作。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相配合;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也只有这样,才会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课程·教材·教法,2014(2).

9.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篇九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大民中心校

杨伟

摘要:

理解行动研究的意义、目的;自我分析,查找问题;搜集、筛选、整理、调整和使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根据自身实际,建设自己的资源库;尝试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逐步走向深度融合。

关键词:

信息

教学

资源

融合一、此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教育信息化工作积极推进,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自我分析,查找问题

1.对比自身查找不足。

2.目前,没有优质的资源库。

3.还没有深入理解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理论。4.理念还没有完全成为观念。

5.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起点很低。

三、问题诊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1.对比自身查找不足

我和我们学校团队的老师多年来一直参与网络教研,对于电脑等多媒体技术掌握比较好。学期初学校安装了电子白板的配套软件,在没有培训的前提下,我校老师就已经开始使用相关设备,并开始尝试使用白板专用软件。通过本次培训,尤其是近日,我们数学5班在班主任白老师和教学秘书张老师的带领下,在班长和班委的组织下,通过自主实践,同学互帮互助,越发熟练,我相信只要用心,反复实践,一定会将电子白板和液晶电视的操作达到如使用粉笔的程度。除此之外,还要学习教师备课系统及龙学网等其它相关的软件。

2.资源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走向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资源库是我们当前所欠缺的。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两方面来做出努力:一方面,将多年网络教研工作中积攒的资源分享给大家,同时在网络上查找资源,这几天的学习里,我们的培训老师给我们提供很多资源网站,我可以从这些网站中查找资源,对这些现成的资源进行筛选调整,建立索引,分门别类地建立资源库,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我将组织培训我校老师,自己制作课件,制作电子教材,别人可以做的,我一样也能,不会可以学,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创造资源,形成更适应我们实际需求的资源。

3.资料收集与理解

掌握了技术,拥有了资源,接下来是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全国各地关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尝试和已有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关的成功案例,也就是广泛的学习新理念,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4.理念内化为观念

理念再新再好是别人的,只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才能真正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这是本次行动研究的重要部分。把名家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把先行者的经验变成自己认知并可以进行操作的行为。个人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就是理念的学习和内化。.将认识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用实践检验理论假设

理论正确与否,没有实践的检验,是无法判断其价值的。只通过行动后的反思,批判,归纳和总结,提升自身理论高度和深度,再继续指导自己的行为,实现认识与实践相互促进的成长的过程。经过长期的努力,我相信,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必将走向深度融合。

不怕没经验,就怕没行动。行动开始后,深度融合必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

四、实现行动设计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自我反思法;

3.文献研究法等

五、行动步骤:

第一阶段:工具的使用,解决技术的问题;

第二阶段: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源库;

第三阶段:理念的学习与内化;

第四阶段:实际教学的尝试与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阶段:总结经验,制定下一个阶段的行动设计

六、日程安排:

2013年6月13日——7月,制定规划,理论学习和工具使用。

2013年9月 ——10月,进一步的培训学习,与同伴成立课题小组,研究出形成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2013年11月——12月末,初步建立一个资源库,并逐步完善,扩充。

2014年3月,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获取第一手材料,进行调查,分析研讨,反思,找到更好的方法,2014年5月,积极思考上一阶段的经验,准备下一阶段的行动。

七.预期目标: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要实现熟练掌握基本的工具,运用白板如臂使手;建立相对完善的资源库,为课程的实施和开发奠定基础;印证自己的假设,形成个性化的关于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框架;总结使用白板的基本技巧,走上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之路。

10.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篇十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无疑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教学方式单调而枯燥,尤其是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生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见多识广的孩子们对于机械化课堂的感觉越来越乏味。一旦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让课堂实现在教学生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似乎为这个僵局带来了新的生机。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改革的关注点在于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实现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令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令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一个人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自然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燃烧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血液——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幅图画、一段声音、甚至一部视频短片,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将某个情境在学生面前重现、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写到底的单箭头授课方式。当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1.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篇十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促进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和变革。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地享受着这一成果带来的喜悦。它的声、情、图、文的深度融合,为课堂营造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极大地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它不但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手段,还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巧妙结合。以往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是极其乏味的,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课堂当中来,一下子激活了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春天。

一、课堂导入新颖,深深地抓住孩子的心

我这学期上了节语文公开课,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七颗钻石”,教学目标是: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人世间的爱心所带来的奇迹。教学重点及难点是通过一次次反复朗读重点句子,体会是小女孩对别人给予无私的爱使水罐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让大家懂得只要给予爱,世间就会发生奇迹。

进入课堂我首先问大家爱看动画片吗?他们异口同声:“爱”。于是孩子们一起观看了童话故事:丑小鸭。孩子们眼睛直直地盯住频幕,当丑小鸭被命运折磨时,看得出孩子们也很难过,当结局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时,大家又为它激动不已。3分钟的视频看完后,孩子们好像还沉浸在动画剧情中。我说:刚才的动画片结果很神奇吧,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童话故事更神奇,他们眼睛睁得大大的,我说那就赶快读一读课文吧,孩子们异常兴奋,美美地读了起来。谁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谁就抓住了课堂,正是由于一段好看的视频使得我的学生们心甘情愿地随我一起去欣赏那神奇美丽的童话故事。

二、突出重点,分化难点,让知识潜移默化的融入孩子们的心中

孩子们怎么去体会当时水的重要性呢?又怎么能从心灵深处去钦佩小姑娘在自己艰难的处境中却一次次让水的伟大与高尚呢?我想到了PPT,我先用PPT出示一组图片,把当时世界极度缺水,动物、植物以及人类因为缺水面临死亡的威胁,世界一片萧条。孩子们内心深受触动,深深地感受到谁拥有水,谁就能生存,不然只能焦渴而死。在分析文本感悟小姑娘的爱心时,我通过PPT选择展示了这样几个图文片段:小姑娘醒来后水罐里充满了清澈的水;小狗舔了几口水顿时汪汪地叫了起来,水罐变成了银水罐;母女俩让水时变成了金水罐;最后让水给一位过路人时,水罐涌出巨大水流,跳出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这样直奔文本主体段落,通过孩子们的读书,思考,讨论,感悟,老师的点拨,反复的朗读,孩子们一步步感受到了由爱心而产生的神奇力量。之后我配以温馨的音乐朗读出现巨大水流的那段话,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跟读起来。把他们内心那股爱的力量彻底点燃了,我知道这是唯美的幻灯展现了它的魔幻力量,让孩子们内心产生了共鸣,从而很好的把握了文章主旨。

三、升华文章主旨,感受世界重获新生

出现了巨大水流后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对这部分教学,我用ppt展出了森林、河流、动物们、人们、植物及很多生物焕发生机的图片,同时配上歌曲《爱的奉献》,大家边看边唱,还有的同学不由自主的发出赞叹声:哇,真是太美了。这既是对整个世界重获新生的赞叹,也是对这光鲜亮丽景色的赞美。如果没有没有网络提供的美丽图片,如果不是感人至深的音乐响起,如果不是ppt,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难达到的。这都是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实惠,让我们的课堂也带来了新生。

12.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篇十二

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面临着许多的困惑和不足,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反作用”。

【案例1】第三单元复习课片断(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教师: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我们这节课就来复习这些微观粒子的有关知识,找到这些粒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首先来复习分子。我们从定义、特性、构成、表示方法、构成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等角度来进行逐一的复习。

(投影上述有关内容,然后学生集体回答问题,并同时在屏幕上显示。)

教师:接下来再来看原子,我们同样从定义、构成、表示方法、构成的物质、相对原子质量等角度来复习。

(投影有关内容,学生集体回答问题,同步显示。)

教师:分子和原子是两种关系非常密切的粒子,那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投影相关对比的表格,学生回答并同时投影。)

教师:刚才我们对分子和原子进行了简单的复习,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加以巩固。

(投影5 道题,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看完并说出答案。)

……

在该案例中,教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复习教学,这也是很多教师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的容量大大增加,能够让复习内容尽可能地多和全。就像这位老师的复习课一样,整节课内容庞大,把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有关内容一网打尽,并且进行了有关习题的演练,结构紧凑,速度较快。但是,在这节课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一节课的复习容量相当于新知识教学内容的6到8课时。在一节课上蜻蜓点水式的复习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多少?其次,为了能将所有内容在一节课上完成,教师在知识点的复习上主要采用全班集体回答的教学方式,这样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滥竽充数;对习题的训练也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除了少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回答出来以外,大多数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答案走,习题的巩固效果没有得到体现。再次,这节复习课由于复习内容和时间的双重限制,使得整节复习课只是对以往的教学内容进行罗列,没有适当的拓展和提升,没有真正起到复习提高的效果。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过于看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容量的优点,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宽度,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所以就出现了牺牲学生思考、消化时间的教学模式,将以前教学中“人灌”“书灌”的模式变成了所谓的“电灌”。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如果教学对象是接受能力很强的学生,也许会有一定的效果,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而言实际收效甚微,甚至会影响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呢?

【案例2】《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片断)(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教师:我们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目前已经发现和制得的物质已超过三千万种,这些物质和人类一样都有相应的分类,都有其所属的“家族”,那么大家知道在化学物质中哪个“家族”最庞大吗?

(学生讨论、猜测。)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

教师: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拥有物质种类最多的是碳家族,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对碳家族的一些成员进行学习。先来了解碳家族中几种重要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碳60。我们先来了解金刚石的有关知识。

(播放视频:介绍金刚石的发现、特性、用途和有关趣闻。)

教师:通过刚才的介绍,请同学们归纳出金刚石的主要物理性质及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和金刚石属于“孪生兄弟”的石墨。

(播放视频:介绍石墨的发现、特性、用途和趣闻。)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一类含有石墨的物质,我们把它们叫做无定形碳,包括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些物质的重要性质和用途。先来看活性炭……

该案例中教师利用视频资料的介绍引入课题,远比教师的语言描述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然后提出问题,再用视频资料介绍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避免学生把看录像当成放松和休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多媒体工具成为教学的载体,让学生在比书本更形象、比教师讲解更生动的教学方式中获取知识,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掌握知识,完全改变了以往该类知识点教学中 “学生看书———教师划书———学生读书”的教学模式。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犹如双刃剑。虽然现代信息技术拥有庞大的信息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被大量应用到教学中,但是许多教师并没有考虑到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使用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是简单地把现代信息技术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单纯地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取代教师的讲解和板书,这不过是变换方式加大强度、高密度地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弱化教师的作用,使学生更多的只是面对机器,缺乏与教师的交流,无法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等等。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部作用。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设问———演示———总结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若干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然后用录像等多媒体方式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自学,然后学生归纳,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避免录像等教学媒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适合于一些难度不大,学生容易自学的教学内容。比如《爱护水资源》这节课,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地球上的水资源情况如何?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如何?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有哪些?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教学录像,再结合书本上的介绍,让学生进行回答。接下来播放无锡太湖水危机的新闻报道,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身边的水污染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他们解决水资源现状的措施或方法,再播放无锡对太湖水进行治理的报道。最后通过录像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国及我国奥运会场馆建设方面的节水措施,由学生归纳在工业、农业、生活方面的节水方法。整节课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猜想———验证———结论

教师先就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出大胆的猜想,然后用动画模拟等手段向学生提供正确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评价、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这种模式适合于微观粒子的教学。比如《原子的构成》的教学,教师首先可以抛出问题: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如果可以再分,那么它的内部结构又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讨论,作出猜想。然后播放“模拟卢瑟福的轰击金箔实验”,通过对产生的不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再加以分析和讲解,引出原子的结构。这样的方式比教师空讲形象得多,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3.整理———应用———巩固

首先教师对原理性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归纳,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原理来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起到复习巩固和提高的作用。这类教学模式适合于化学实验类的复习课。比如对二氧化碳的复习,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对制法和性质进行归纳,然后用虚拟实验室之类的软件让学生来训练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组装,最后通过气体的制取与性质的组合实验来巩固前面所学的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模拟,让学生巩固相关的知识。

4.导学———探究———归纳

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物质性质类的教学,像金属活动性顺序,酸、碱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等。比如对一氧化碳的教学,教师首先可以用煤气中毒的新闻案例来引出一氧化碳,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谈一下对一氧化碳的了解,引出课题后就对一氧化碳的相关性质进行探究,能做实验的就做实验(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不适合做实验的用多媒体演示(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和毒性),最后利用课件对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完整的归纳整理,把前面的内容系统化、完整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化学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弥补现代信息技术的不足,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对化学教学的价值、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教学的形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化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为它们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助学资源。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除了发挥教材、黑板、实物、模型、化学实验室等传统教学媒体的功能外,还应重视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3.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篇十三

工作单位:临 江 中 心 校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国家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过去只是单一的重视学生成绩,到现在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健康,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里健康,为孩子们留下一片干净的净土。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更一步的掌握知识和对信息处理的方法,因为打破了学生的传统理念,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上的需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对学生学习上的认知,对学习兴趣的体现来制定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弥补学生的不足,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的爱好,树立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文化水平,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不仅仅要作为学生“白莲花”也要做学生的护花使者,让花朵有分辨善恶的能力,有明辨是非的意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融合 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

正文

在音乐课中。回忆起童年每次音乐课老师都是放磁带,或者播放音箱。那时候的音乐课虽然喜爱,但是少了一些新鲜的事物,那时候教师做备课,也是简单的手写,简单的音符也要写在备课笔记上,现在的音乐课截然不同,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借鉴别的同事的成果,也可以在网上观看大师级别的公开课,可以说现在的网络传播也是非常快捷便利的。

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我们也要因材施教,教师就要做到坚决不能拔苗助长,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我的课堂之中,每个学生的歌唱水平也都是不一样的,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为教师就要竖起耳朵听声音。帮助其学生解决课堂问题。

一、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我校自从实行分层教学以来,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身心成长,比成绩更为重要的就是我们学生的身心健康,现在的学生普遍自尊心强,在教师提问时我校教师从不以点名的形式来提问学生,都是编好序号,进行提问。一是不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二也帮助学生培养文化素养。为缓解普及型教育与个体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按照教学目标分层次,课堂教学辅导有层次,综合练习分层次的方式进行,从而有效地使全体学生受到系统培训。在信息时代中,知识的更新效率快。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涉及知识的态度并能付诸于课堂实践中,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学习过程,对学习能够自我评估。

二、在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中如何做到分层教学

首先要确定学生的学习状态,主要通过学生的考试的形式来确定的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考试的成绩来划分。我分为ABCD四组。A组的是学生成绩优异的,B组是学生此处较低的,C组是犯错误次数稍多的,D组为基础较差的。教师也要根据每一位不同学生的程度来划分来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法,A组的同学成绩一直都是拔尖的,作为教师可以适当的鼓励,但是怕小学生的沉浮不够深,表扬和鼓励也要适当的选择对象和场合。B组同学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错误进行帮助,根据每个学生的错误进行辅导。也可以让A组的同学来扮演老师的角色,教师可以一旁关注,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我的理解是,同龄孩子的共同语言会更多,更加会敞开心扉。在B组同学上要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发现孩子更多的闪光点。C组同学是基础稍差的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教师要有一颗耐心,找到学生基础差的原因,是否上课精神注意力集中。及时的和家长做家访,让家长和教师一起来找原因,并且帮助孩子解决问题。D组同学是基础较差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个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教学中找到针对这些学生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D组的同学要重点培养的培养,虽然他们基础较差,但是激发学习兴趣成功后。他们将是最有潜力的同学。教师在分层教学中也可以根据玩游戏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基础上基础上增加教学知识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1.教师能力上的融合在实践教学上,现在通过新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过去的差生,现在进化到后进生,对学生也是一种肯定和帮助,作为一名教师要深抓学生的长处,扬长避短,抓住学生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启蒙老师,教师不仅要有一片大海的知识储备力量,也要有给孩子们稳稳端着一碗水的能力。扎实的教学能力是帮助孩子学习的基本。作为一名教师也要有一个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面对家长,要作为及时家访,面对后进生,教师也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也要有一个处理危机事情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上甄选的好课片段针对学习者进行分享。

2.在备课上应用融合为了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一节生动的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学生每一个成长的过程,做好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事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

3教学设计上的分层

做好教学设计。具体来说,教学设计是指教师运用现代理论为基础,一句每个教师的特点、观点、风格运用自己的手法分析在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和步骤,并且合理的安排重难点的顺序,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生动,激发

学生的学习情趣,做好教学设计的预设、教学设计中的内容要鲜明。教学设计中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划分重难点,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针对后进生也要做好分析问题的准备。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的完成就会事半功倍。教学内容的手法和设计上是相互依存的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通过一个好的教学手法来体现就会发挥一个优化作用。

4课堂练习和课后布置的分层

做好课后练习和布置,艾宾浩斯研究发现,人脑对新事物遗忘遵循的是“遗忘曲线”规律,并且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如果学生对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做好及时的复习,非常容易遗忘。作业的布置和课后的练习可以有效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学习可以做一个很好的铺垫,并且有意识的去寻找新的方法和思维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总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中国教育已经有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随着分层教学的完善,我国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一味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德育发展。通过分层教学我过不在有差生这个名次,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学生和老师都是平等的。信息技术于分层教学的融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师为中心改变为课堂为中心,教师既能发挥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注释:因材施教:是根据不同的程度的学生施展不同的教学手法。

参考文献;《教育学》《教育概论》

上一篇: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下一篇:学校图书室工作计划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