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水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24-11-05

我国小水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精选8篇)

1.我国小水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一

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目前物联网概念的风行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物联网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物联网被列为新兴战略性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时机日趋成熟,推动物联网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形成。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影响我国物联网发展及应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Abstract: Now internet of things is popular to public.Internet of things is the third wa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the important means and vector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Internet of things can form a new strategic industry in China which is in a historical stage with a rapid developing economy.There are great chances and good situ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of Things(IoT)are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oT in China is analyzed, the main factors impac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oT in China are pointed out。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The industr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development status;

目前物联网概念的风行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物联网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概念,而且有实际应用,其应用领域很广泛,遍及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环境监测、城市管理、智能家居、工业监测、农业畜牧、森林防火监控、手机支付、远程医疗、护理和保健等等,可谓无所不在。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全球重大的科技革命,已成为国际新一轮信息技术竞争的关键技术和制高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影响深远,而物联网则是将世间万物相互连接,并与互联网相连的非常庞大系统,其影响将比互联网更大。

1.物联网概述

1.1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一词最早于1999 年由英国工程师 Kevin Ashton在宝洁公司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中包含两层涵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 1

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可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讯。从技术和产业的角度,“物联网”可以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产业链主要包括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网络提供商、运营及服务提供商、用户七个环节。其中,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包括 RFID 芯片设计、二维码码制、光纤传感等厂商;应用设备提供商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器模块、读写设备、读写器天线、智能卡、二维条码、光纤传感设备等厂商;运营及服务提供商指行业的、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系统的专业运营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统一的终端设备鉴权、计费等服务,实现终端接入控制、终端管理、行业应用管理、业务运营管理、平台管理等服务。

1.2 物联网三层技术架构

物联网总体上由三层典型技术架构组成,即可以分成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应用层。从产业链的角度,物联网以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为基础,形成面向最终用户的具体应用解决方案。传感感知是基础,传输通信是保障,运算处理是能力,并以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的。

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 标签和读写器、智能卡、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主要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相似。网络传输层,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网络管理中心、智能处理中心、三网融合或未来的 NGN 网络,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计算和处理,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应用层面把感知和网络传输来的信息进行分析,作出决策和控制,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应用和服务。应用层是物联网技术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实现行业智能化。

1.3 物联网的工作机制

首先通过 RFID 标签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接着通过传感器或识别设备对物体属性获取,最后将获取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进行相关计算和处理。该过程可逆,控制者可通过网络系统来控制物体做出相应的动作,甚至以更

加精细和动态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也就是说,物联网可以做到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化处理。

2.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研究,技术和标准与国际基本同步。标准方面,2007 年,我国领先于国际启动传感网标准化制定工作,在 ISO/IEC 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大会第 2 次会议上我国提出了传感网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协同架构等代表传感网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我国已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四大主导国(中国、美国、韩国、德国)之一,在制定国际标准中享有重要话语权。专利方面,根据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数据库和德温特世界专利数据库资料的统计,截至2008 年底,国内申请的关于传感网的专利数是 378件,基础和核心专利分别是 10 件和 211 件,分别占整个比重的 2.6%和 55.8%,而外围专利为 157 件,占整个比重的 41.5%。【1】技术方面,自 1999 年起,中科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组成了2000多人的研究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了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传感技术工程中心等研发开发基地,并初步建立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应用发展方面,我国已经2007 年传感器业总产量达到 20.93 亿只,品种规格已有近6000 种,物联网已在我国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环境监测、智能电网、农业等行业得到初步规模性应用,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发布的 《中国 RFID 与物联网 2009 发展报告》显示,2009 年我国射频识别技术市场规模已达 85.1 亿元,同比增长 29.3%,在全球居第三位[2],仅次于英国、美国。2010 年 8 月 9 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通报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集装箱货运标签系统,这是在物流和物联网领域首个由我国提出并推动制定,由 ISO 正式发布的可公开提供的规范。

2009 年 8 月 7 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表示: 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尽快建立 “感知中国”中心[3]。我国已将物联网明确列入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 - 2020 年)》 和 2050 年国家产业路线图,2010 年已把物联网写进 《政府工作报告》,并纳入我国发展物联

网的对策和建议到国家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意味着物联网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已正式列入国家战略层次。

3.我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拥有发展物联网行业的基础及行业优势,中央和地方也很重视,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标准、产品以及市场尚不完善,物联网处于技术研发与应用试验的交接阶段,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3.1战略规划滞后,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缺乏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尚不明晰,虽然我国各地政府机构积极开展推动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工作,成立了相关园区、产业联盟,但是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统筹规划,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分割情况较为普遍,产业顶层设计缺乏,资源共享不足。规划意识与协调机制薄弱,更加凸显出研究成本过高、资源利用率过低、重复无序建设现象严重的态势[4]。而国家物联网发展战略和路线图都没有出台,不利于我国当前及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3.2 标准规范缺失问题

物联网与计算机、通信、电子、材料等多学科有关,其涉及的技术多种多样,导致相关的标准也非常多,而我国 RFID 标准至今仍未有统一说法,这是制约我国 RFID 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物联网没有统一标准,就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就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也不能形成整合的商业模式,更不能降低研发成本,这是非常不利于物联网的发展的。随着物联网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标准规范的缺失将导致整个物联网产业的混乱。

3.3 核心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物联网的技术涉及到传感、射频识别(RFID)、统一编码、通信网络等技术,其中,RFID 和传感器技术及其产品最为关键。我国在低频 RFID(125 或134.2 kHz)、高频 RFID(13.56 MHz)比较成熟,但 90%以上超高频(868 ~ 956 MHz)RFID 芯片仍然依靠进口;而物联网的另一核心产品——传感器及信息处理

芯片也一直是短板。本土企业生产的传感器产品以及搭载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模块的技术参数(如精确性、稳定性、使用期限等指标)与国际企业(如英飞凌、飞思卡尔 TI)差距明显[5],尤其是重金属传感器和光感应传感器,国内都没有相关的研发和生产单位。在 RFID 底层专利上,目前我国并无主导权。我国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力量薄弱而分散,体系架构尚未建立,关键技术有待攻关和突破。总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也是抢占物联网产业制高点的关键,否则,就会导致产业大量采用国外技术,核心技术专利受制于人,信息安全方面失去保障;更会导致物联网数据采集环节的传感器、电子标签等设备的成本过高,从而拖累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发展。

3.4 安全保障有待提高

物联网的安全性就是物联网可控性问题。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植入这个芯片的产品,有可能被任何人进行感知,所以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存在被别人所用,尤其是被竞争对手所利用的安全隐患。而且物联网越发展,其牵涉到的安全问题越突出,不仅涉及到网络系统自身的安全,如专有数据和信息安全传输问题,还涉及到公民个人隐私、企业商业秘密和国家军事安全等方面问题。总之,物联网的安全性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5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不足

物联网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一个独立的可传感的网络中,而是各个行业的共同参与应用,因为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应用和不同的需求,因此必须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有价值地开发。目前我国物联网虽然有一些基础应用,但 “以物为互联”的应用需求还是低层次的,难以激起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热情。大规模行业应用的不足,制约物联网产业在核心关键技术和标准化方面的重大突破。应用开发不能仅依靠运营商和应用物联网的企业,因为运营商和技术企业都无法理解行业的要求和具体的特点。如果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若只在1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产业化规模过低也制约着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3.6 产业链构成不完善

物联网的市场潜力巨大,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举足轻重。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链中的网络提供商(三大电信运营商)和系统设备制造商都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但是产业链其他环节特别是上游环节相对欠缺和不足。产业链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7物联网产业的政策和法规欠缺

物联网不是一个小产品,也不只是一个小企业可以做起来的。它不仅需要技术,更牵涉到各行各业,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立法需要走在前面,需制定出适合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以保证其正常发展。而我国可行性产业扶持政策欠缺,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谋求突破一大障碍。

3.8成熟商业模式缺乏

物联网的前提是广泛设置传感器,这需要一定的初期投入成本,而快速形成物联网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是解决成本问题的重要出路。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物联网商业模式,成熟商业模式的缺乏,变相地阻碍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快速推广。

结束语: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物联网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去解决它,就能让其健康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 王殊,阎毓杰,胡富平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论及应用[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2] 于莘明. 我电子标签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三 [N]. 科技日报,2010.06.09.

[3] 国务院办公厅. 温家宝江苏考察: 让经济发展更具可持续性竞争力 [EB/OL],2010.06.08.

[4] 姚东铌. 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 [J]. 企业导报,2010(3):134-135

[5] 方圆. 物联网: 助力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 [EB/OL],20104.20.

2.我国小水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二

小水电的概念、意义及分类

小水电是一种低碳环保无污染, 又属于可再生资源的非碳清洁能源。这种能源不会出现能源枯竭现象, 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十分适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环境, 是我国现代化能源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架构。同时, 对于我国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 起到改善地区人们生活水平质量与增强地区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重要作用, 也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在前期实施小水电项目开发建设方面, 主要以农村的电气化发展为主。但是随着小水电项目的建设发展逐渐出现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后, 小水电站的容量建设也逐渐加大, 目前我国小水电站的容量已经增加到30MW。

在具体建设小水电站及规划容量过程中, 需要考虑三种因素。

(1) 用电负荷需求。小水电主要供应县、乡地区的工业建设及发展需求, 同时为地区人们提供日常用电的需求。目前, 我国县、乡地区的用电需求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平均的用电需求在数十MW范围, 所以在建设小水电站划分容量过程中不需要将容量定义的很大。

(2) 地方办电能力。小水电站的建设项目, 通常由县、乡、村地方政府组织, 采用民间引资、民资主办、公资协作的方式进行。项目建设的资金由地方政府逐级筹募, 国家给予适当辅助政策和部分补助资金。不过, 一座5MW的小水电站项目就需要投入将近八千万元的启动资金, 这对于一些资源贫瘠的地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 机组设备的选择。在小水电站选择几组设备的规格型号时, 往往会选用两台规格型号相同的水轮发电机组。这是因为, 当一台发电机组进行检修或因为故障而停止运行发电的时候, 另一台机组可以及时投入运作, 保障地区的供电需求。如果选择多台机组设备, 不仅增加小水电站的建设资金, 也需要相应增加机组的工作人员, 无形中增加人力资源成本。

国外小水电项目发展建设的现状及经验

1.印度小水电项目的发展与启示

印度具有非常丰富的小水电资源, 有数据表明:印度的小水电已超过1600万kw, 其中2.8万kw的小水电站就多达1500余座, 总容量可达到90万kw;截至去年, 印度一共建设小水电站400多座, 装机170.3kw, 正在建设中的小水电站500余座, 装机容量18万kw。

(1) 印度小水电方面的政策措施及经验

最近, 印度非常规能源司正在对全国范围的小水电资源进行评估整合, 主要采取鼓励小水电项目的市场化经营, 加强小水电行业的技术研发与支持性政策研究, 对商业化的小水电项目提供政府补助资金, 提倡小水电站的技术改改与机组更换。

印度已经实施的优惠政策有:

(1) 回购电力不得低于2.75卢比/kw·h并且每年提高4.5%。

(2) 小水电经营收入的5%专项用于新研究开发。

(3) 政府提供一年期限的能源补贴贷款。

(4) 鼓励小水电企业售电给第三方。

(5) 减免一定比例的小水电经营收入税。

(6) 小水电项目的建设开发期限延长至最少25年。

(2) 印度小水电项目开发的启示

(1) 印度小水电项目的迅猛发展, 离不开印度政府设立的小水电管理机构, 以及大幅度的辅助政策和完善的法律依据。

(2) 印度的小水电项目, 已经全面向私人投资者开放。为小水电项目的市场化经营开启大门。印度的这种改变, 在市场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2.美国小水电项目的发展特点及电价调控经验

(1) 美国小水电项目发展特点

(1) 在现有水坝资源的基础上, 进行小水电装机建设, 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 节省大量资金。

(2) 小水电站建设在供水系统之中。在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中, 利用水库自流供水的特点, 将沿途的减压站改建成现代化的小水电站, 成为一举两得的典型案例。

(3) 开发微型水电站, 针对公共辅助资源设施的微量供电需求, 从而节省主线路中的资源。

(4) 建议的小水电站, 减少不必要的建设成本, 专注发电机组等设备的养护与运行。

(5) 给予一定的辅助性政策。在保障小水电站正常供电营运的同时, 降低一定的税后比例, 以鼓励小水电站的发展与保护。

(2) 美国电价调控的经验

美国售电价格十分低廉, 其主要原因是:

(1) 国家采取政策优惠。政府规定, 拥有政府属性的电厂售电价格要低于商业性电力企业的售电价格。

(2) 国家鼓励居民用电政策。主要采取居民用电越多, 电价越便宜, 为小水电的售电渠道开拓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 国外小水电项目的开发建设经验, 多是采取优惠政策、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注重科技效率。

我国在小水电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我国小水电项目迅猛发展, 得益于国家对小水电发展建设的扶持与社会各界人们的支持。但是, 我国小水电项目的发展建设依然存在一些常见问题。比如:技术和设备落后、自动化水平不足、输配电线损大、生产设备质量较差、年利用小时数偏低、售电价格低等问题。

1.技术和设备落后。

我国的小水电项目建设, 起始于60年代初期。那时制造的小水电发电机组设备质量低劣, 许多设备或是存在没有变速和变压设备, 或是存在没有水文数据统计设备, 或是存在数据勘测准确度低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质量隐患在最近几年陆续暴露出来。这些我国最早期的机械设备, 已经根据我国相关的从业标准与规定, 进行了淘汰与更换。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引进国外实用性技术设备, 为我国小水电站的产能效率与资源有效利用进行技术和设备方面的援助与改善。

2.自动化水平不足。

以往的20年到30年之间, 我国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和自动化技术在小水电领域存在一定距离。虽然如今我国电子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已经迅猛发展, 但是在运用到小水电领域, 实现小水电站的自动一体化的目标还需要时间。这一真实现状, 导致小水电站需要一定的工作人员维护水电站正常运转。通常情况下, 一座800~1000kw的电站就大约需要将近40名工作人员。这在我国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 对小水电站的成本压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国相关部门也为此出谋划策, 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逐步帮组小水电站实现自动化的运营环境, 降低劳动力成本, 从而使小水电站实现现代化运营模式, 走出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3.输配电线损较大。

目前我国小水电的平均线损基本维持在8%左右。虽然比以往常态化的20%的平均线损有了质的飞跃。但是, 却依然与发达国的3%平均线损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小水电站的建设规模小, 电力能源产出并不富足, 如果能在输配电方面再努力降低的线损率, 那么无疑能够提高小水电站的供电效率以及经济效益。

4。生产设备质量较差

我国的小水电项目建设启动较早, 所以存在大量小水电设备陆续达到使用年限的现象。根据我国的相关从业标准与规定, 已经逐渐将这些老旧设备进行了淘汰与更换。目前我国小水电设备的制造工艺已具有长足发展, 设备的设计工艺, 设备的功能应用, 以及设备的使用寿命都获得了较大水平的提升。

5。年利用小时数偏低

因为我国小水电站是采用径流式技术, 所以导致保证出力和电容量系数偏低, 造成我国小水电站平均利用小时仅有2200多小时。而根据我国相关的记录数据, 我国的平均小水电站年利用小时数, 在1995之后才开始逐年升高, 比如:1998年我国小水电站平均年利用小时数为2400多小时;在2004年就已经达到3200多小时;而2010年时已经超过3700小时;截至去年, 我国小水电站平均年利用小时数为4800多小时。

6.售电价格低

我国小水电在经济发展上存在重要的困难, 即经济效益低。因为我国的小水电项目建设启动较早, 所以当时我国在售电价格问题上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导致售电价格没有经济竞争力, 不适合市场发展需求。因此, 低效益的售电价格与持续高涨的建设成本形成鲜明对比。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许多基层地区减缓小水电项目的发展建设速度, 试图通过适当调整电价和电网体系后, 再逐渐改善小水电项目的发展建设速度。

应对措施

借鉴印度的普查经验, 对我国范围内的“四无”水电站进行摸底整合。全面清除“无规划、无验收、无审查、无监管”的小水电站。根据我国小水电站的具体情况, 进行总体规划和备案。

借鉴美国的建设经验, 利用我国现有的水电资源, 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水库。发电站的基础上建设小水电站或微型水电站。这样既能减少开发建设的成本, 又能将水电资源有效利用。

研究讨论出一套切实可行的, 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辅助性优惠政策。为小水电项目的开发建设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并且通过立法途径, 为小水电项目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 提高国内投资热情。

(4) 适当开放小水电站的独立经营模式, 通过试验点的方式, 摸索我国小水电站市场运营下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潜质。为今后我国小水电全面改革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

结语

3.我国小水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网络会计;安全;对策

网络会计,又称会计信息化,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网络会计加快了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刺激了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财务软件等产业的发展,但由于网络经济环境与现行经济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在给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网络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计算机系统问题

网络会计得以正常运行,主要靠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的硬件选择不当,就会影响其网络功能的正常运行;如果网络工作环境不符合要求,也会影响网络的可靠性,甚至使设备发生破坏;由于数据处理是网络会计的主要功能,又因数据处理功能的集中性,故自然灾害、外部环境及外界干扰等因素都会对计算机中存储的数据造成严重的威胁。另外,可移动的存储设备等磁性介质若发生故障或者磨损,以及因管理不善发生计算机和存储设备被盗等情况,都会导致企业重要信息丢失或泄露。

1.2 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由于资源的共享性和信息在网络中传递的开放性,都表明网络会计的信息质量存在重大的问题。其一,由于网络会计使企业发展走向了无纸化阶段,但仍不可避免发生电子账簿和电子凭证被修改而未留痕迹,因此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仍然存在。其二,由于互联网上不乏虚假、伪劣的会计信息在广泛传播,却未能及时地被控制,对于会计信息需求者而言,面对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却难辨真伪,从而影响决策者做出准确判断,甚至导致单位产生严重的损失。

1.3 安全问题

由于网络的不安全性,计算机的信息资源可以随时被其他人员获取。所以,会计人员在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时,很容易遭到黑客或者竞争对手的恶意攻击,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导致企业的重要信息被非法窃取、破坏或者截获等。另外,计算机病毒的不断更新变换,加之传播能力强、传播范围广、传播途径多、破坏性大并且难以控制等特点,极易导致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瘫痪,黑客趁机截获信息、监听线路,或假冒他人骗取信息等,严重威胁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

1.4 内部控制问题

网络是一个集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人员以及各种规程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基于网络构成要素的复杂性,从而使网络对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难度加大。由于系统操作高度集中,企业中很多岗位合并,会计工作人员减少,使一些不相容的职务不能分享,从而使企业会计人员之间互相牵制的约束力降低。另外,系统管理人员职能扩大,滥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反记账”“反结账”等功能,使计算机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1.5 网络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网络会计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既要熟悉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及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大多企业中会计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会计专业知识不足、文化程度偏低,难以适应网络会计发展的要求。大部分企业的培训活动,形式重于实质,未达到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预期效果。而且,有些会计人员道德品质较差,故意虚构或者篡改数据信息,造成决策失误,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1.6 法律法规问题

网络会计的出现,必将对现行一系列会计法规的建设与完善产生深远的影响。网络会计的出现使得原有的法律法规产生了严重的滞后性。例如:原有的法律体系不能对诸如电子文档的合法性、电子签名的有效性做出司法解释,也不能解决电子交易可能引发的法律争端,诸如证据、合同的履行以及可靠性问题等。因此,在网络会计这种新的核算背景及平台下,过去或现在适用的某些会计原则、方法和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我国发展网络会计的相应对策

网络会计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上述许多复杂的问题,网络会计若要发挥其优势,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必须对这些问题采取安全控制措施。

2.1 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对策

一是在计算机硬件设备质量有充分保障的基础上,定期对系统的硬件进行日常维护,以防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导致会计信息被破坏或者丢失。二是对于较重要的硬件最好采用双系统备份。三是计算机所处的环境应考虑防火、防潮、防尘、防磁、防辐射以及恒温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应制定岗位责任制及相关的操作规程,非机房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等。四是加强对计算机数据安全及成果的保护。五是加强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尽量选用正版且安全系数较高的操作软件,同时应及时对操作系统进行升级、安装补丁、修补漏洞等。

2.2 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对策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基础。首先,加强企业内联网系统的内部控制,保证网络会计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主要包括对会计电子数据档案的安全管理和对重要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及采用多样化的安全技术等。其次,加强对企业内联网系统外部环境的控制,包括对企业在网上进行商业交易活动的安全控制、限制企业以外用户的访问和对外部环境进行监控。

2.3 网络安全控制对策

网络处于一个开放的平台中,易受黑客、计算机病毒等的威胁和攻击。首先是对病毒采取主动防御,目前,企业普遍采用防火墙技术对病毒进行防御,阻止病毒和非法访问者进入企业的内部网。其次,采用链路加密、节点加密、端到端加密等数据加密技术对电子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进行加密处理,以保护企业的网络会计信息数据、文件及控制信息的安全。目前,数字摘要、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时间戳等数据加密技术也正在被推广应用。

2.4 内部控制对策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网络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保证。首先,加强组织和管理的控制,采取适当措施将各工作站、系统管理人员和终端的职责分离,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发挥其作用。其次,加强数据的管理和控制,设置统一的财务报表体系,确保财务核算主体数据格式的一致性,对日常数据定期进行备份。

2.5 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素质

网络会计需要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要兼具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判断力、信息处理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职业技能。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会计人才观念,强化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提升其职业道德和思想修养,加强其对网络和软件系统安全风险的认识,提高会计人员的安全意识,采取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机制。

2.6 建立健全网络会计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虽已出台了一些有关计算机违法犯罪的法律法规,但因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违法犯罪的形式还在不断变换,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应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规范互联网上的商业交易行为,将企业网上披露的义务和责任、网络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以及监督机构及其权责等内容具体化。因此,若要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互联网领域的法律法规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3.结束语

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会计将会被更广泛地应用,而且企业也会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网络会计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一定会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发挥其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网络会计信息资源共享,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作者单位:山东省即墨市市场建设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尹燕秋.对信息时代下网络会计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3.3.

4.我国小水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四

一、经过近几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已初具规模,但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制定有一定的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统一的物流法,我国现行的调整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都散见于关于物流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以及各种技术规范、技术法规中,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物流法律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规范不协调从总体结构上来看,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而系统地调整物流法律关系的部门法。现行的物流立法涉及众多部门,中交通、铁道、航空、内贸、外贸等等,而这些法律法规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甚至各个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着不协调和冲突现现象,这就使得物流法律法规的指导和规范作用难以落到实处。

2、现有规范不完整从完整性上来看,不少物流关系没有法律法规加以调整和规范,物流业仍有不少法律真空地带。物流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业务已经远远超出最初的仓储运输,而对于出现的新业务和新问题,原有的物流法律法规没有对其进行调整和规范。比如对于物流标准化问题,我国目前只颁布了《国家物流术语标准化规定》,而对于其他各个方面的标准则无规定。

3、法律规范效力层次低从法律效力上来看,我国现行的物流法律法规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强。现行很多物流法律法规多是由中央各部委、地方制定和颁布的,大多是一些条例、办法、规定和通知等,规范性不强,在具体运用中缺乏操作性,难以产生法律效力,多数只适合作为法庭审判的参照性依据,不利于调整各物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4、物流立法相对滞后从时效性来看,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随着经济体制、管理体制以及市场环境等的变化,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已大为不同,但由于现行的一些物流法规还是从原计划经济体制中延续下来的,所以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的发展,更难适应我国加入wto 以后物流国家化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物流法律制度的框架构建

完善物流法律制度,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物流法体系,是促进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物流法体系是以物流法为基础、以物流主体和行为法律规范为主体的各种法律规范按照一定规律所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我国物流法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主体法,即确立物流主体资格、明确物流主体权利义务和物流产业进入和退出机制的法律规范。物流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物流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二是物流行为法,即调整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行为的法律规范,它是各种物流交易行为、惯例法律化的产物。物流活动涉及采购、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包装、配送、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方面;三是物流市场管理法,即调整国家与物流主体之间以及物流主体之间市场关系的法律规范。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物流的组织管理,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四是物流标准法,即确定物流行业相关技术性标准的法律规范。

5.我国小水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五

摘要: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目前国际间经济竞争实际上主要表现为技术上的竞争。而技术引进已成为快速缩短国际间差距的主要方法。本文在学者前辈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技术引进现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阐述了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技术的后进国家想要通过自身的研发实力实现技术的飞跃是十分困难的,需要利用技术引进,吸收先进国家的技术成果来发展自身国内的经济。而经济危机的出现,让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出现了极大的难处,走出困难的重要步骤就是把技术作为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增加对技术的引进,让国际技术的引进迅速的运用。关键词:技术引进 现状 问题 发展策略

目录.摘要......................................................................................................................................................1 引言......................................................................................................................................................1

1、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1

2、我国技术引进存在问题分析........................................................................................................1 2.1重硬件,轻软件.....................................................................................................................1 2.2引进的技术不适用.................................................................................................................1 2.3消化、吸收能力不足.............................................................................................................1

3、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对策........................................................................................................2 3.1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要有选择性.........................................................................................2 3.1.1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根本原因.......................................2 3.1.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选择的现实依据...........................3 3.1.3技术进入市场的配套条件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选择的约束条件.......................3 3.1.4引进技术也要有技术互补姓.......................................................................................3 3.2利用后发优势,缩小技术差距.............................................................................................3 3.3术引进方式要转变.................................................................................................................4 结语......................................................................................................................................................4 参考文献..............................................................................................................................................5 I 引言

技术引进问题现已涉及到了很多的领域,在社会发展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技术引进存在很多难题,包括盲目的引进新技术,重复使用技术达不到更新,引进结构不合理,引进技术单一,缺乏自主研发精神,自我创新不足等问题已经燃眉在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技术引进的策略进行解析。

1、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技术贸易额不断上升,有关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也逐渐增多。技术引进作为技术贸易的一个方面,可以使技术迅速取得并广泛运用,减少因重复研究造成的资源浪费,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引进无疑是一条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途径。

2、我国技术引进存在问题分析 2.1重硬件,轻软件

发展中国家每年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引进技术,但硬件引进比重过大,软件技术的引进只占技术引进比重的很小一部分,大约为20%左右,集中表现为在技术引进时,主要以进口成套设备为主,以软件技术和其他方式为辅。而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技术中软件技术就达到80%左右,日本在技术引进初期,也是以进口成套设备为主,如1991~ 1995年钢铁工业第一次技术引进时期,其轧钢设备70%是进口的,但日本在1995年以后就基本上不再引进成套设备,而发展中国家则是一轮又一轮地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这种“重硬件,轻软件”的技术引进思想使发展中国家企业沦为最终产品的装配线,无法获得完整的生产技术,形成独立的生产体系。并且,相对于软件技术而言,硬件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更容易判断,而且引进风险小。跨国公司也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一些二手的硬件设备,从而导致硬件设备的引进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长此以往,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的依赖性增强,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2引进的技术不适用

发展中国家获得的技术的实际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适用性。这些技术对于精度、规模和复杂程度等方面的要求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水平难以达到。跨国公司的技术从采用到转让到国外的平均时间为:转给发达国家的子公司需要6年时间,转给发展中国家需要10年,转给国外合资企业需要13年。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是在产品技术的成熟阶段,社会需求已达饱和时才把技术转移到国外。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的技术很多都是夕阳技术,其中有一些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环境和安全生产标准的技术。这些技术的盲目引进使发展中国家企业陷入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怪圈。2.3消化、吸收能力不足 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存在很大的不适用性问题导致对技术的消化、吸收不足。发展中国家引进的通常不是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引进时就比别人落后,加之无法消化、吸收,更无法进行创新。若干年后,当发现这些技术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时,只能再次引进,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方面永远处于劣势。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还存在一些弊端,必然会引起很多负面效应。技术引进越多需要的投入越多,但是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回报,种种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都会导致国家财富的损失,造成浪费。发展中国家从跨国公司购买一项高技术的成本可能是巨大的,因为跨国公司在进行技术转让时往往包含一些连带的限制性条款,如限制使用进口技术生产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等。过高的技术转让代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加之一些技术不适用,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和无法自主创新等问题,使得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收益是很少的。

3、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对策

尽管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会有负效应,但决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再继续引进技术。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技术的引进是不可以中断的。3.1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要有选择性

3.1.1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根本原因

经济学家们根据经济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将经济技术进步趋势划分为三种形态,我们称之为希克斯形态、哈罗德形态和索洛形态。希克斯认为,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经济产出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资本与劳动的比率(K/ L)保持不变。也就是说,技术进步是向着既不节约劳动也不节约资本的中性方向发展,哈罗德则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资本产出比(K/Q)保持不变,言外之意是技术进步向着节约劳动型方向发展,因为随着技术进步,产出增加,那么资本的用量必须也跟着增加才能保持比率不变,索洛则认为,技术进步中劳动产出比(L/Q)保持不变,要素比率偏向于节约资本,K/ L比率下降,资本有机构成降低。在以上几种形态的发展趋势中,哈罗德形态占技术进步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由于这样一种机制产生作用:当生产中某种要素禀赋相对于其他要素禀赋显得丰富时,那么该要素的价格会在供求作用下相对较低,低廉的价格必然诱导出较多的使用该要素的技术变迁,从而也就决定了技术创新的路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力从事技术研究、发明、创造,推动技术进步的任务基本由发达国家来完成,而发达国家多为资本禀赋丰度相对较高的国家,因此技术进步形态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哈罗德型。关于技术创新的路径,我们还可以从博弈论角度进行说明。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博弈模型:情侣博弈模型。大海和小丽是一对情侣,大海特别爱看足球比赛,小丽特别爱看芭蕾舞,但两人又要共度周末,于是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按照相对优势策略划线法,该博弈存在两个纳什均衡:两人要么一起去看足球,要么一起去看芭蕾舞。哪一个结局要看是谁先作决定,假如大海先决定一定要去看球,为了避免分开度周末这一最不利的结局,小丽别无选择,只能一起去看足球,反之亦然。在技术创新与引进中也一样,如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时进行技术创新,那么两个方面都不能享受出售技术的好处,还要都承担研发的成本,这样损失最大。最好的结局是一方创新另一方引进,当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国都希望自己进行创新而由别国引进。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先天不足,势必由发达国家领先创新,而发展中国家只能选择引进的最优策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发劣势。而发达国家资本禀赋丰富,因此技术创新只能沿着哈罗德模型发展。

3.1.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选择的现实依据

我们说正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创新中的后发劣势,所以发展中国家只能选择引进技术的道路。在现实世界中,发展中国家确实也在大量引进技术以推动经济发展。但现实中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除了少数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引进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绝大多数国家的差距不仅没缩小,反而在拉大。这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的实践中普遍存在贪大、求全、求

3.1.3技术进入市场的配套条件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选择的约束条件

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同时还应考虑每项技术所需的配套条件。①引进技术要有相应的知识积累,要有消化此项技术所需的科技知识。②引进技缩要有配套的地理环境和制度环境。地理环境对引进技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任何一项技术都是以某种特定物的形式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空间或区域,如果厂商将引进技术的厂址设在远离市场的地方,势必会降低厂商的竞争能力,比如在远离矿石产地的地方投资兴办钢铁厂,成本将会很高。本地的文化结构是影响技术发挥的瓶颈,试想在非洲的原始森林里生产芯片是多么滑稽,让一批文盲从事原子弹生产会有什么后果。引进技术也要有配套的制度环境。3.1.4引进技术也要有技术互补姓

旧设备可使用时间的长短,企业原生产力利用率,是影响技术变革速度的重要因素。一项技术的发挥要有与其相应的配套技术。例如,尽管你引进了法拉利赛车的发动机和引擎的生产技术,可以生产出良好的发动机和引擎,但生产出的赛车仍不能与法拉利竞争,其原因就是其他相关技术落后。因此,发展中国家不能指望通过引进单项技术来实现赶超。3.2利用后发优势,缩小技术差距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晚,世界上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技术存量较多,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存量实现追赶。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应致力于引进技术、吸收技术、应用和创新技术等几个方面,以便取得“一箭三雕”的成效。由于技术引进比较盲目,正在研发一个项目,却在另外一个与之不相干的技术上不断的引进和开发,降低了引进的效率和质量。这大大的远离了一开始需要去研发这个项目的初衷,盲目的引进、盲目的学习,这最后只会注定技术引进的失败,最后得到一个惨痛的代价。

政府设立专门的技术引进消化创新科研机构, 建立专门的消化创新基金, 加大投入力度, 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消化创新, 并对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予以适度保护对于一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 国家应统一引进, 然后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 组织产学研 进行联合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 最后再转移到企业。国家要加大投资力度, 财政科研经费要向企业倾斜, 要向技术引进的消费创新方面倾斜, 并建立专门的消化创新基金, 用于重大的关键性或产业共性技术的消化与创新。要运用税收、价格、信贷、财政、汇率等经济杠杆对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加以调节与扶持。对重大消化吸收与开发创新项目要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给予贴息、低息贷款;对引进软件技术和消化创新项目, 要实行税收优惠, 包括减免租税、加速折旧等制度。3.3术引进方式要转变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应该由引进硬件向软、硬件配套结合、以软件为主的方向转变。因此,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转变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在本国工业基础增强后,技术引进就由以购买成套设备为主迅速转入以许可证贸易为主。因此,发展中国家不能再青睐低风险的硬件技术引进,否则将永远无法跳出技术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困境。技术的创新,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别人的脚步后面,并不是要一味的引进别人技术才可以成长的发展中国家。咱们技术并不比别人的差,需要的只是自我创新。

结语

技术引进是一个长时间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自我创新,盲目的引进技术,重复的使用技术等问题,就会出现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既然我国技术引进有了这些问题,那就应该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更加应该开始自己创新和成长。一点一点的创新,一步一步的成长,让别人也开始引进我们国家的技术,这才是解决技术引进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6.我国小水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六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征信通常是指以了解企业资信和消费者个人信用为目的的调查,包括一些对交易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核实和依法传播的操作全过程。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体系得以安全运行的有效保障,也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我国征信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目前业务活跃的征信机构已达300多家,征信市场已初具规模,征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但是,由于征信立法滞后,监管缺位,市场秩序混乱,征信服务不规范,我国征信业依然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性征信机构。我国亟需借鉴国外经验,使我国征信业规范发展。

一、征信体系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

就征信制度而言, 世界上主要有三种模式: 即市场主导型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和会员制模式

(一)、市场主导型征信体系模式

市场主导型征信体系模式以美国、英国、加拿大及北欧部分国家为代表。在该体系模式下, 征信机构采用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政府只负责对征信业进行必要、有限的监管。

(二)、政府主导型征信体系模式

政府主导型模式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 兼有私营征信机构的社会征信体系, 该体系以德国和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为代表。中央银行信贷登记系统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公共征信机构, 具有基础性地位, 但并不排斥民营征信机构的发展。

(三)、会员制模式

日本采用的是以行业协会为主建立信用信息中心的会员制模式, 为协会会员提供个人和企业的信息互换平台, 通过内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征集和使用信用信息的目的。征信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 依靠法律和行规运作, 只有会员才能享受到信息机构提供的信息。

二、我国征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征信业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壮大,发展迅速,成就斐然。目前我国已经构建起一个覆盖面广泛、结构基本齐备、以公共征信为主导的多层次征信体系。第一层是拥有大量基础信息的公共信用数据库和若干个专业信用数据库,该层次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管理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库为代表;第二层次是掌握特定经济信用信息的政府职能部门、投资金融机构、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该层次以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代表;第三层次是

对信用信息进行搜集、调查、加工并提供信用产品的专业征信机构,既包括有政府背景的地方性征信机构,也包括国内民营征信机构及在我国设立办事机构的外资征信机构。我国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个人征信数据库。但是, 我国的征信体系和信用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征信法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且层次较低

1、缺乏系统的征信法律法规。我国的征信法律立法基本还属空白,尽管关于规范征信的相关制度散见于一系列法律法规之中,但是与规范信用制度直接相关的立法严重缺失。

2、立法分散,法律效力层次较低。当前规范征信领域专门的法律规范分散地分布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管理办法和地方各级政府主导下的征信管理办法之中,但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层次较低,缺乏具有较强法律约束刚性的全国性法律。

3、立法规范的范围较窄。现有的直接规范征信活动的法律规范,其规定的内容往往局限于一个侧面,在信息有效公开共享与隐私保护的权衡方面、失信惩戒方面无保障可言。

(二)、政府信用存在问题

政府信用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前提,是建立真正的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以及金融信用等的前提条件。无信的政府必然造成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对立和紧张。信任与制度规范的共同作用,应该是政府信用塑造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我国一些政府部门政策多变、从各自狭隘利益出发,助长不规范的征信行为,失信于社会,使政府威望大打折扣,明显削弱了政府对征信行为和市场的监管力度。

(三)、征信机构市场竞争力较弱,协作机制缺失

我国征信机构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各地方、各行业征信系统、中资征信机构、中外合资征信机构和外资征信机构中国办事处并存和竞争的发展局面。活跃在我国市场上的300 多家征信机构,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当有限。以我国最大的企业征信系统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数据库为例,2010 年末也只有1691万户客户信息。而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征信机构邓白氏公司动态存储着来自世界各国5700万家企业的信用档案。但我国征信产品在世界上的公信力还有待提升。同时,因我国本土评级机构实力与资力不足,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对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安全。此外,由于我国公共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之间的职能分工、定位不明晰和严重缺乏协作机制,信用信息形成了严重的条块分割。

(四)、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

1、征信市场监管缺乏组织保证。根据信用发达国家经验,征信体系的建设需要全国性的统一协调指导机构和建设规划。而在我国还没有成立专门指导和管

理征信体系建设的机构。

2、没有成立行业协会对征信业进行自律监管。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征信业协会,所以我国各征信机构之间还存在着征信产品和服务公信力差、恶意竞争、提供虚假信用报告等不良现象。

3、缺乏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这不仅降低了守信者的积极性,也削弱了对失信者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五)、信用文化建设和征信教育宣传滞后

在信用发达国家,信用报告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身份证。而在我国,人们虽知道信用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在在长期信用文化缺失的困境下,社会信用环境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的征信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具有系统化征信知识的高学历、高水平信用管理人才更加有限。公众信用知识普及水平远远不够。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必须加快征信业的立法进程

征信立法对征信业发展影响深远,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征信法规是推动征信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确立征信管理的规则、征信机构的定位和运作规则、强化个人隐私权和知情权的保护;确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辅助的发展模式,形成以人民银行为监管主体、中国征信中心和征信机构为信息收集加工主体、金融机构为信息提供主体的征信管理组织体系。

(二)、逐步实现征信机构的专业化

应建立专业化的征信机构,逐步规范其业务运作。

1、征信机构必须要守信。征信机构是规范社会信用行为的专业机构,只有提供了守信的产品,才能起到规范社会信用行为的作用。

2、应保证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征信机构的信用产品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信用档案,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和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害得失,不客观不完整的信用信息必然会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应提供信用信息快速传导渠道,及时更新数据库系统。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是不断变化的,征信机构只有及时获取这些变化的信息,才能保证征信产品的完整性。

(三)、做好征信宣传工作

必须要及时开展全社会实施《征信管理条例》的广泛宣传工作,公安、司法、税务、工商、医保、社保、电信、金融、建设等部门的信息必须要按照规定进行有序的整合,由同业征信向联合征信方向发展。这是一项极为细致而繁重的任务。

(四)、打造守信政府

要有效地推进征信体系建设,需要各级地方政府以身作则,打造守信政府。

在推进征信体系建设中,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加强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做到取信于民。建立良好的征信体系建设的客观环境。

(五)、做好征信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首先,要提高征信资料的广泛性、权威性、系统性,广泛拓展信息采集范围。其次,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征信数据质量。再次,必须要加强征信资料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征信系统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征信系统作用的认识,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信用报告查询和使用工作,有效发挥征信系统支持信贷决策的作用

(六)、加强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建立诚信社会,除了需要加强立法和管理以外,还要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利用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非制度性因素,培育良好的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通过社会信用文化建设,让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形象意识,强化信用观念和意识,积极创建和弘扬以信用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同时使个人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将信用自觉化成每个经济主体的行动,从而为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诺金,当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需要明确的六个问题[F],2010

【2】唐明琴,比较视野下论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问题[F],2010

7.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七

关键词:消费信贷,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政策建议

我国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 导致出口受阻, 经济得不到有效地刺激, 经济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冲击。为了使我国经济在次贷危机中依然稳健发展, 中央逐渐重视到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因此在财政部、商务部在全国掀起了“家电下乡”的高潮, 积极推进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进度, 银监会也批准了我国首家金融消费公司的设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我国历年来的高储蓄率, 有规模有效率的消费信贷能极大地拉动内需、推动经济。然而由于我国消费信贷的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因此我国消费信贷还存在很多问题并亟待解决。

一、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

1、发展迅速。

自1999年扩大个人消费信贷以来, 消费信贷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 2007年上半年, 居民户贷款余额4.6万亿元, 同比增长25.7%, 增速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比年初增加6 741亿元, 同比多增3 074亿元。居民消费性贷款比年初增加3 800亿元, 同比多增3 699亿元, 其中居民户中长期消费性贷款同比多增3 206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长迅速, 相当于1999年的30倍, 汽车消费贷款也呈现较快增长势头。

2、信贷品种呈多元化发展, 方式更加灵活丰富。

长期以来, 我国的贷款业务主要是针对企业, 从1985年建行首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开始, 我国的消费信贷开始发展起来了。从消费领域看, 拓宽到住房、汽车、助学、医疗、旅游和耐用消费等多个领域;信贷工具方面, 有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方式;贷款期限也有不同程度的放宽, 从一年短期到20年中长期贷款不等;同时贷款保证方式方面, 保险贷款合作方式有较大幅度上升, 占比在12%左右。

3、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消费信贷情况回暖。

自2009年以来, 人民币贷款额猛增, 在去年年底的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下, 特别是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 使得个人消费信贷加速增长。尤其是农村的消费信贷是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一个重点, 之前的“家电下乡”的政策很好的带动了农村的消费, 在这种良好的势头下, 国家应该进一步刺激农村消费信贷。

二、我国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1、消费信贷品种、地区发展不平衡。

消费贷款中以个人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占绝大多数, 其他信贷品种发展缓慢。截至2006年4月末, 消费信贷余额前六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 其消费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6%, 而西部十二省 (区) 市的消费信贷余额之和为3126.11亿元, 仅占全国的13.8%。

2、我国消费信贷的贷款主体单一。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 消费信贷的主体主要还是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 在今年我国银监会批准建立第一家北银金融消费公司, 这表明了我国想要建立多元化消费信贷机构的趋势, 但短期内效果不会很明显, 对现在提供消费信贷的机构的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3、社会保障不健全。

高收入的家庭消费倾向较低, 而低收入的家庭不敢消费, 多把钱用在必需消费或保值投资上, 一般不会借钱消费, 再加上对于医疗、教育的需求, 这些方面的社会保障不健全也使得很多家庭负担不起贷款来消费。除此以外, 我国传统的观念就是量入为出, 这对消费信贷的发展也是一个障碍。

4、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个人信用制度, 是指在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利用、提供与维护管理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准则。就现在而言, 我国仍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 (1) 只有有限的几家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才能使用征信数据, 而小型商业银行则不能被覆盖; (2) 个人信用内容不全面, 数据更新不及时; (3) 与个人信用制度对应的法律法规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4) 居民信用意识不强、个人资信评估技术不高、征信机构发展缓慢。

5、缺乏关于消费信贷的完善的立法保障。

由于我国的社会转型尚未完全到位, 旧的体制和旧的管理模式一时无法彻底改变, 行政干预屡见不鲜, 法制建设和法制观念滞后, 影响和制约了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与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相关的法律制度急待健全完善。

6、消费信贷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1) 我国缺乏消费信贷的二级市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历来以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为主, 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5年, 如果是住房抵押贷款那么就会出现借短贷长的情况。在我国消费信贷不断发展的同时, 消费信贷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就会给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带来威胁。

(2) 银行自身内部管理体制薄弱。目前, 商业银行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 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 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 难以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征信系统也较为简单, 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

(3) 贷款抵押物难以变现。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 借款人还不上贷款, 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拿到二级市场变卖, 然后所得用来充当还款来源。但是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 交易秩序尚不规范, 交易法规也不完善, 各种手续十分繁琐, 交易费用偏高, 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 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

(4) 利率尚未市场化, 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由于不同客户风险状况存在差异, 因此银行应该实行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 但我国的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 因此商业银行还无法做到差别定价。

针对这些问题, 我相信在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可以逐步得到改善。政府可以在加快经济发展, 提高人民收入的同时, 试着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 比如消费金融公司的建立, 虽然未必马上立竿见影, 但是可以逐步带给我国居民超前消费的观念, 当然, 有关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也要一并推出。金融机构要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和内部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同时也可以将消费信贷与商业保险相结合, 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控制金融机构的风险, 就能够更好地促进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文婷.中国个人消费信贷现状及发展趋势简析.财经纵横2008, (03)

[2]、潘丽娟.我国消费信贷现状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01)

[3]、梁燕俊, 消费信贷缘何发展缓慢[J].经济界, 2007, (29)

8.我国小水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八

[关键词] 服务贸易问题对策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198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55.79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它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2003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4年达到1345.67亿美元。但通过对各年度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无论从总体规模还是从进出口结构上,我国服务贸易都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在入世后3年多时间里,市场开放的重点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入世对我国整个服务贸易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1995年~2002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服务一直居于首位,其比重由27.6%升至36.5%:金融服务所占比重一直在19%左右;运输服务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7.1%降为19%。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则是明显的弱项,1995年这类产业在服务进口额中所占比重为22.9%,2001年剧增为52.4%,是使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日益增大的重要因素。

2.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虽然近年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等,但与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仅立法层次较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3.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较低,贸易逆差逐年增大。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是指某国产业或产品的进出口差额与总额之比,即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十进口);如果TC指数大于零,表明该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TC指数小于零,则表明该类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指数为零,表明此类商品为产业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

4.服务贸易开放程度较低。我国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从1998年~2000年服务业各行业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比重的三年平均值来看,超过10%的只有房地产业,为13.2%;超过5%的只有社会服务业,为6.1%;其他行业都很低,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为3.3%、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2.4%、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为0.2%、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为0.2%。

目前我国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度已经超过我们的入世承诺,如分销业中的零售业和海洋运输等;“但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可以看到,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模较小,不少西方国家(如法国、英国、意大利)近几年的服务贸易开放程度都超过了10%,而中国还处在6%~7%左右。”

三、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

1.扶强保幼,增强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加大对优势行业的扶持力度,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相关规则保护不具有优势的行业。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旅游、运输和建筑等优势行业倾斜,使之产生规模效益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充分理解GATS精神的基础上,对我国国内需求较大而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根据李斯特“幼稚产业理论”制定有关政策加以保护,以促进我国服务业均衡发展,为服务贸易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2.运用“走出去”战略,优先抢占国外服务业市场。我国服务业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还应看到自已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如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拥有自已的独特优势。可运用“走出去”战略将优势资源向更广阔的市场传播,以带来更丰厚的利润。同时,抢先占据市场的制高点,大力开拓自已拥有资源优势的国外服务业市场。改善服务业内部结构,使其发展符合现代化和信息化趋势

3.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鼓励的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银行要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4.优化服务业企业组织结构。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放手发展中小企业,鼓励经营方式灵活、服务品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发展,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5.运用人才战略,引进国外与培养本土的优秀服务贸易人才。一直以来,我国在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就始终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现象。人才是知识的载体,具有创造无限价值的能力。尤其是高素质的高级金融、贸易、保险、管理、咨询等领域的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地束缚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采取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以及吸引海归派的加盟,同时,不断对本土具有良好资质的人才加以利用,有条件的可以送往国外进行培训,学习西方先进的经营理念以提升本国服务贸易的能力。

四、总结

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未来,关系到我国经济今后的国际竞争力。服务行业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并把扩大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北京市石景山区初中升学统一考试英语试卷下一篇:舞蹈大赛策划方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