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的基本能力是什么

2024-08-23

党员干部的基本能力是什么(通用6篇)

1.党员干部的基本能力是什么 篇一

党课教案:

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明确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练好调查研究这门基本功。

教学时间: 主 讲: 授课对象: 内

容: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制定和实施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是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有助于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了解实际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发现和解决问题、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各项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此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和依据,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和相统一的过程。今天,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应对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背景下,作为执政党一份子的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更大发展,尤其需要具备扎实的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一、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传家宝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对社会实际的调查与研究。恩格斯在居留英国期间,曾对英国工人状况和工人运动作了周密的调查研究,从而写出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马克思曾拟定过关于各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统计调查提纲和《工人调查表》。长达40年创作《资本论》的过程,同时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

早在中国革命早期,毛泽东就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论断。在这方面,毛泽东是最早的倡导者、探索者,也是最成功的实践者。1930年5月,在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他明确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绝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他还说:‚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亲自组织了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1956年,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初,他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委的汇报,对全国经济社会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在此基础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纷繁复杂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也一贯重视调查研究工作。1 978年6月,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提出:‚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解决问题。‛他要求领导干部到地方了解情况,‚不要随便发表意见,首先要认真调查研究。‛从1978年1月至11月底,经香港出国和去港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邓小平、李先念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也先后21次出访52个国家,其中既包括发达国家、新兴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这些集中的出访和考察,是党和国家酝酿政策大调整大变动之初,对外部世界的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做了重要准备。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1993年7月,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会议上,江泽民专门就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发表讲话,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的重要论断。为了探索解决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建设问题,从2000年开始,江泽民先后深入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调查研究,亲自主持召开了30多个党建工作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如此,他还提出,要组织专门力量,就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开展调研。根据江泽民的指示,中央抽调了有关部门的80多位同志组成10个课题组到12个省市区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江泽民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做出了重大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我们党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传统。2010年2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省部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30天,市、县级领导干部不少于60天,领导干部要每年撰写1至2篇调研报告‛。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明确提出,各级党委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回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近十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党和国家制定各项大政方针提供了根本依据和正确指导。

总之,无论在调查研究的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率先垂范,为全党树立了榜样。中共90多年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调查研究,制定的工作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忽视调查研究,制定的政策偏离实际,就会导致主观与客观相脱离,使党和人民的事业遭受损失甚至挫折。因此,加强调查研究绝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确实是一个关系党和人民的事业得失成败的重大问题,是党执政治国须臾也离不开的重要传家宝。

二、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备扎实的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经济体制出现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出现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出现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出现深刻变化。面对这一新形势,要继续完成好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的新任务,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要具备扎实的调查研究的基本功,以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执政水平。

当前,面对各级领导班子换届以后的新形势、新任务,尤其需要党员干部更为自觉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因为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是要不断地进行新老交替和不断地调换工作岗位的,老干部离开了领导岗位,新一批干部上来了,虽然老干部学习和调查研究的经验可以供新上来的干部学习借鉴,但代替不了新上来干部的学习和调查研究。领导干部从一个地区和部门到另一个地区和部门,都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即便是回到曾经熟悉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也不能刻舟求剑,还需要重新调查了解新情况。一句话,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条件下,党员干部必须更为自觉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面对时不我待的新形势、新任务,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不重视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的问题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有的走不出‚文山会海‛,强调工作忙,很少下去调查研究;有的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不深入实际生活,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作决策;有的自认为熟悉本地区本部门情况,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反应不敏锐,对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应对不得力,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更有甚者,一些党员干部打着调查研究的旗号,只看‚盆景式‛典型,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使严肃的调研变成了一场又一场‚作秀‛。

凡此种种‚伪调查研究‛的实际行为和结果,不但偏离了调查研究的初衷和本质,而且损害了领导机关、党员干部的形象。其最为严重的危害为:一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公然造假作弊,领导一次次被蒙蔽,或者即使领导有察觉但也不点破,使这些地方和单位胆子越来越大,手段不断翻新.并且把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做法移植、扩展到其他领域,导致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流失。二是少数地方在领导调研时搞‚清场‛、警车开道、驱赶‚闲杂人员‛,人为地拉大领导和群众的距离,人为地制造干群矛盾,有悖于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因此,面对调研工作中出现的‚伪调查研究‛这一新问题,党员干部尤其需要具备扎实的调查研究的基本功,在消除不愿调研、不会调研、被动调研顽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切实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党员干部锤炼调查研究基本功的努力方向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各个历史时期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传家宝a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备扎实的调查研究的基本功。那么,党员干部如何才能通过不断锤炼,增强调查研究的基本功呢?2011年11月1 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为党员干部不断增强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一,思想上高度重视,进一步提升调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员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即使发生了失误也能迅速得到纠正从而继续胜利前行。同时,党员干部还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党员干部自身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因此,经常走出机关大院,走出办公大楼,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大量零碎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加以系统化、条理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其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本身就是党员干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反映,也是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反映。所以说,党员干部不论阅历多么丰富,不论从事哪一方面工作,都必须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一步增强调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方法上始终坚持,进一步提升调研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党员干部要始终懂得: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共产党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增强调研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尤其需要党员干部在方法论上,始终坚持这两条路线。

调查研究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备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调查研究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

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调查研究中能不能、敢不敢实事求是,不只是认识水平问题,而且是党性问题。只有公而忘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调查研究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因此,党员干部进行调查研究,就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倾听群众的呼声,体察群众的情绪,感受群众的疾苦,总结群众的经验,吸取群众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第三,制度上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调研工作的程序性和经常性。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调查研究方面,我们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这些制度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和党员干部自觉的经常性活动。

不断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必须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使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该通过什么调研程序决策的事项,就要严格执行相关调研程序,不能嫌麻烦、图省事。对本地区、本部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问题,应坚持做到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提交讨论的重要决策方案,应该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形成的,有的要有不同决策方案作比较。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出台,要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在建立、完善、落实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使我们的各项工作真正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

不断完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持重大课题的调研,拿出对工作全局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调研报告。对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明确要求,党员干部要认真执行,各级领导机关要经常督促落实。

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的联系点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是防止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仅要‚身人‛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始终关心基层联系点,关心联系点的群众。到联系点调查研究,要与当地干部群众真心实意地交朋友、拉家常,通过面对面交流,直接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同时,还可有选择地开展蹲点调研。选择那些问题多、困难大、矛盾集中,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开展蹲点调研,倾听群众心声,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惟其如此,党员干部才能了解实际情况、听取群众心声、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干事创业打牢基础。

教学参考之一: 警惕‚伪调查研究‛

打着调查研究的旗号或名为调查研究,实际行为和结果则偏离调查研究的初衷,背离调查研究的本质,因而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调查研究。有学者把这一不良现象,称之为‚伪调查研究‛,并概括出了其种种表现:

第一,在调查研究准备时,有倾向性地选择调查研究的地点,安排参加调查研究的对象,做足‚准备工作‛。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了在领导面前留下好印象,安排可靠的群众或干部充当‚群众演员‛并反复‚排练‛,把那些平时‚不听话‛‚爱闹事‛的人打发走或‚控制‛起来,避免他们和领导接触,以免‚惹是生非‛。一些地方和单位擅长搞突击整治,把有碍观瞻的东西遮起来、掩盖住,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欺骗领导。还有些地方和单位想千方设百计打听领导调研意图,有针对性地准备材料。

第二,在调查研究进行中,一些领导习惯于按照‚设计‛好的路线走,与安排好的‚群众‛交流,鲜有‚现场发挥‛。更多的情形是,前呼后拥,前来调研的领导被各级陪同人员和新闻记者包围。调研的基本程式是:和群众聊几句,到指定的现场转一圈,然后听取汇报,最后领导讲话。汇报单位则是有选择地汇报,需要报喜时报喜,需要报忧时报忧,而不把实情和盘托出。领导讲话一般先是表扬肯定,接着提出几条意见;而讲话也大多是事先起草好的,领导读一读,最多脱稿讲几句。

第三,在调查研究结束后,往往是第一时间见报、第一时间上电视、第一时间整理领导讲话,或召开大会或下发文件加以贯彻落实。于是,领导完成了调查研究,下级完成了调研接待。对于如何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信息、形成的共识上升到决策层面,关注不够,造成调研和决策‚两张皮‛,调研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伪调查研究‛的出现是调研方和被调研方、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所以要防范和整治‚伪调查研究‛,也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纠正调查研究中的不良风气,使调查研究回归其本义,使之切实成为各级党员干部掌握社情民意、科学决策、联系群众、为基层排忧解难的有效手段。

教学参考之二:毛泽东:把调研当纪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年严重困难是怎么造成的?1961年3月毛泽东总结说:‚过去这几年我们犯错误,首先是因为情况不明。情况不明,政策就不正确,决心就不大,方法也不对头。医生看病是先诊断,中医叫望、闻、问、切,就是先搞清病情,然后处方。我们打仗首先要搞侦察,侦察敌情、地形,判断情况,然后下决心,部署部队、后勤,等等。历来打败仗的原因大都是情况不明。最近几年吃情况不明的亏很大,付出的代价很大。大家做官了,不做调查研究了。‛所以,毛泽东要求:‚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

当年3月,毛泽东在给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人的信中还专门做了自我批评:‚不作亲身的典型调查,满足于在会议上听地、县两级的报告,满足于看地、县的书面报告,或者满足于走马看花的调查。这些毛病,中央同志一般也是同样犯了的。我希望同志们从此改正。我自己的毛病当然要坚决改正。‛ 如何把调研制度化、规范化,把调研当成硬任务、当做纪律来执行?毛泽东想到了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此,他专门指示要制定一个党政干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61年1月8日,胡乔木拟定了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毛泽东看后不满意,认为一是没有突出调查研究,二是‚太复杂,不如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简单明了,使人难忘‛。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中央于1961年1月、27日下发了‚党政干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即: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正确执行党的政策;

三、实行民主集中制。‚八项注意‛即:

一、同劳动同食;

二、待人和气;

三、办事公道;

四、买卖公平;

五、如实反映情况;

六、提高政治水平;

七、工作要同群众商量;

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列入‚三大纪律‛之首,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写进‚八项注意‛之中,足见当年毛泽东注重从实际出发的决心和重视调查研究的程度。

教学参考之三:邓小平调研:‚问数字‛和‚爱算账‛

邓小平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工作方法,体现在调查研究中,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问数字‛和‚爱算账‛。

1958年2月2日,邓小平来到四川省隆昌县郊新生高级社调查研究。他一到,楼丰乡党总支书记未全树、新生高级社社长叶邦友便掏出笔记本准备按事先拟好的提纲汇报。邓小平说:‚不必了,还是我问到哪里,你们就讲到哪里吧。‛他首先了解全乡有多少党员、多少团员,多少个党支部、多少个团支部,多少贫农、多少中农;接着问全乡的粮食亩产量有多少斤,社员一年能分多少斤粮食。当听到一个社员平均能分得600多斤粮时,邓小平说:‚少了,一般来说要八九百斤,包括牲畜粮要千把斤才够。‛‚把现有水田产量提高一点,小麦多增加一点面积,让社员多分一点粮食。‛在这次调查中,邓小平发现一些地方有虚报数字的现象。2月17日,他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有的千斤县,实际亩产只有700斤。‛会后他请谭震林研究一下,防止虚假统计。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00年实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翻两番‛靠不靠得住?‚翻两番‛后将是什么样子?带着这样的思考,1983年2月,邓小平踏上南下的列车,到经济发展较快的苏浙沪地区调研,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2月9日下午,邓小平从江苏来到杭州。一见到前来迎接的浙江省委负责同志,邓小平便开宗明义地说:‚我这次在苏州,与江苏同志主要谈到2000年是不是可以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问题……江苏从1977年至1983年六年间,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依这样的发展,到1988年就可以再翻一番!我问江苏同志,你们的路子是怎样走的?他们说,主要是两条,一条是依靠上海的技术力量,还有一条是发展了集体所有制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当听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铁瑛说浙江到2000年能翻两番半或三番时,邓小平问:‚你们看,翻两番是不是靠得住?现在是多少?到2000年是多少?‛铁瑛一一作了回答。

3月2日,邓小平回京后约请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他说:‚这次,我经江苏到浙江,再从浙江到上海,一路上看到的情况很好……到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要有全盘的具体规划,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要有自己的具体的规划,做到心中有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邓小平还十分注意用询问数字的方法来纠正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注意从算账里面探出工作中的虚实。他在每次视察和调研时,之所以盘问数字和亲自算账,就是为了准确地了解真实情况,发现报告和汇报中可能存在的虚假问题。邓小平常说,‚数目字内包括轻重缓急‛‚这是一个政治性问题‛‚只要好好地算算账,就会懂得的‛。他‚爱算账‛,不是就数字论数字,而是将数字作为从政治大局和长远目标来考虑问题的依据。看起来他是在算细账.实际上是从具体的数字来看全局,算大账。

教学参考之四:‚被调研‛是社会治理的危险信号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于2010年组成课题组展开了一项‚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观察‛的研究,选取样本,跟踪观察,首次以科学方法描述出了我国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的一般状况。

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县处级领导干部总体的工作方式,在~定程度上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室内时间多,室外时间少;与文件打交道多,调查研究少;和上级、同级打交道多,与下级和群众打交道少。‚研究工作‛‚会议‛‚出差‛和‚批阅文件‛等四种工作方式,占被观察对象周工作总用时的62%,而‚走访慰问‛‚接待来访‛‚谈话‛和‚调研‛等四种,一般需要到达现场,以及需要与群众或者下级打交道的工作方式,总共占周工作总用时不足20%。通过比较还发现,职位越高的干部,与群众打交道的时间似乎越短。党委常委每周用于走访慰问的时间平均为o.44小时,明显少于其他非党委常委领导干部的0.81小时。党委常委周均走访慰问次数为0.27次,也明显少于其他非常委领导干部的0.56次。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领导干部用于‚陪同上级领导或本行政区域外的来访人员视察调研、参观考察等接待活动方面‛的时间占到周工作总用时的g%。职位越高的干部用于陪同的时间越长,党政‚一把手‛周均陪同时间为6.25小时,明显多于其他领导干部的3.93小时;常委周均陪同时间为4.80小时,多于其他非常委领导干部的3.25小时。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进行决策、制定政策、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老一辈革命家的调查研究留下了不少经典案例。但时下领导干部的调研经常遭遇窘境:想开座谈会了解情况,却尽是一些千篇一律、倒背如流的标准答案;想研究问题,却只能看一些光鲜亮丽的示范点、‚样板间‛;想深入一线掌握动态,却怎么也走不出步行街、沿江路、大广场等三件套构成的隐形‚围城‛。

‚被调研‛成风,问题显然更多地出在上级身上,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的认为自己什么情况都懂,无需下去调研;有的则对实际问题和各种矛盾避而远之;有的根本就忙得很,只是忙于各种陪同与应酬。于是,彼此心照不宣、各取所需,所谓‚调研‛不过尔尔,想从中获取真思路、真问题、真方法,无异于缘木求鱼。

但是,当真相被下级架空,丑陋被下级美化,上级就不可能看到问题的根本,这对于社会治理而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调研者只有主动作为,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发现问题的实质,才能不为人左右。基层的情况最复杂、最具体,群众的诉求最真实、最细小,唯有把基层的情况摸透熟知,才能真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要真正意识到领导干部‚被调研‛的危害,让出台的政策符合基层实际,让制定的措施顺应群众心声,得到基层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恐怕正是习近平同志痛陈‚被调研‛这个旧问题的新的立足点。

教学参考之五:调查研究乃‚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调查研究不是可有可无的累赘。正确的调研,是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前提。调研手段的丰富,现代科学调研方法对传统调研方法的替代,调研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并不意味着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将在当代社会失去用武之地;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意味着时代对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真实是调查研究的生命。领导干部在调查时,要努力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抽出足够时间,亲自深入实际搞调查。要直接深入到最基层、最普通的群众中去,注意多到贫困落后的地方去。越是边远贫困的地方,越是生活贫困的人群,越是需要各级领导去。调查不仅要真实,还要系统,片面的真实不足以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既重视了解事物的现状,又重视了解事物的历史;既了解上级有关精神,又了解下级、群众的实际和想法;既直接感受需要调查的事物,搞好实地调查,又了解间接经验,阅读必要的文字材料。

研究是调查的直接目的。调查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但相比起来,研究是一个更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阶段。从一定意义上讲,研究是调查的目的,更接近问题实质,更有助于解决问题。陈云曾说:‚你们看到我整天忙于找人谈话、开会、了解情况、处理一般文件与日常工作的时候,我并不累,因为那只是在实践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还来不及对重大问题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当你们看到我静下来,关起门,走来走去的时候,才是最累的时候,因为那是在重大问题上集中精力对调查所得作全面、系统的思考,是要花力气、下功夫、全神贯注的。‛搞好研究必须着重把握两个环节:一是要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勇气;二是学会和使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调研过程也是认识过程。在实践基础上,通过选题、调查、研究,得出初步结论,写出调研报告,这只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即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要完成第二次飞跃,还必须把调研成果返回到实践中去,用以指导实践,并接受检验,获得发展。要把有宣传价值的调研成果,在较大范围内宣传出去;要把有理论价值的成果转化成理论论著,使其在更大范围、更长时期内对人们的实践发挥指导作用;要把调研成果直接转化成决策意见,让人民群众见到实效。

教学参考之六:干部调研‚十多十少‛症

(1)一般干部挂帅的多,领导干部挂帅的少。(2)漫无边际的多,充分准备的少。(3)浮在上面的多,深入下层的少。(4)昂首望天的多,当小学生的少。(5)晃晃悠悠的多,参加劳动的少。(6)吃小食堂的多,吃大食堂的少。(7)住宾馆饭店的多,住工人宿舍的少。(8)干干净净的多,满身油腻的少。(9)带走的东西多,留下的东西少。(10)‚十月怀胎‛的多,‚一朝分娩‛的少。

2.党员干部的基本能力是什么 篇二

坚持品行原则,完善自我。不管时代怎样前进,社会如何变化,共产党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不能变,原则不能丢,这是党性的要求,也是企业工作发展的需要。我们每名党员干部无论何时都应该始终坚守品行修养和用党性原则来约束自己。通过实践锻炼,不断完善自我。

对于每个党员干部来说,认识自我包括认清自己的个性、学识和能力、优势和短处等许多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认清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要跟上工作需要,无论在八小时以内还是在八小时以外,都要用党性原则约束自己;如果认不清这些,就不知自己可能已经混同于普通员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认识自我的目的是为了改造自我,实际上就是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每名党员干部都应该将自己放在企业发展的实践中,查找自己思想上的不足,行动中的低标准,同时针对不足勇于挑战自我、否定自我,重视和善于改造自我。

坚定理想信念,锻炼自我。我们党多年的奋斗历程,荆棘丛生,曲折多变,充满艰难险阻。然而,我们终究没有被尘埃蒙住眼睛,也没有被坎坷拖住双腿,更没有陷于沼泽而止步不前。这是因为,我们党的广大党员干部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不是一般的信仰,而是对真理坚定不移,并为之奋斗不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犹如一面旗帜,在共产党人心中永不能落。革命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然而我们党战胜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胜利。因此,只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我们才能在困难中不灰心,在挫折前不气馁,透过各种迷雾阴霾,看到无限美好的未来。

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共产党人的理念信念,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的基础之上,把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只有这样的理想信念,才能成为我们真正的精神支柱,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检验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不仅在万事俱备、铺满鲜花锦绣的时候,更在荆棘丛生、道路崎岖坎坷的时候。只要我们坚守思想阵地,坚定理想信念,就一定能战胜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达到锻炼自我,并取得最后胜利。

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支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思考,也决定着我们是否能拿出行动,拿出什么样的行动。铁人王进喜正是有了摘掉中国贫油帽子的理想信念,才有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并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誓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坚持勤奋学习,充实自我。党员干部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就必须要坚持勤奋学习,并做到学以致用。学习对党员干部来说,不仅是自我的精神追求,更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途经。

要终身学习。“学习是终身职业”,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因为企业正在飞速发展,新困难、新问题也在不断出现,更需要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坚持不懈的勤奋学习,提高素质,促进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终身学习,就是要做到“做人知足,做事知不足,做学问不知足”,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学习;要像愚公移山那样挖山不止,把学习当作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充实自我。

要全面学习。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认真学习党的科学理论和方针政策,全面把握具体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时,不断扩展知识视野,丰富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面,既要成为本单位的行家里手,也要成为同行业行家里手。全面学习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理解与实际的统一。一方面,党员干部要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丰富理论武装和知识储备;另一方面,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要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切实在学习实践中吸取营养,增长才干。

要深入学习。“学而不思则罔”,党员干部学习的真谛在于带着问题学习,要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深入学习,认真思考,将学习的着力点放在学以致用上,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断开创学习的新境界。

坚持自省自律,提升自我。加强党性修养,不仅关系党员干部的个人品行,而且关系党的整体形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所看重的为政者的道德修养,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讲,也就是我们要加强的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加强党性修养,根本在于学习教育。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学习接受教育,提高理论素质,加强党性锻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切实做到清正廉洁。同时,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树立良好的作风形象,为员工当好表率。

3.新时期党员干部用具备的基本素质 篇三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新形势、新情况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正确方向,自觉抵制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廉洁奉公,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浩然正气。因而,加强党性修养,是每个党员干部在纷繁复杂的新形势下经受考验、保持党员纯洁性、先进性,使自己成为合格党员的重要途径和必修课。

二、忠于职守,努力创造一流业绩。对党员干部来说,责任是一种奉献、一种使命,一种比一般群众更高的要求和境界。党员干部各自所从事的岗位工作,都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一部分。党员的每一份责任,都是对党和人民负责。每个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要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就是要立足岗位、勤奋工作、忠于职守,这是党员先进性最实际的体现,也是广大群众对党员干部合格与否最实际的检验。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能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平时能够看出来,困难面前站出来,生死关头豁出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密切联系群众,诚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党员干部如何对待群众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立场的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体现在同群众的关系上,就是要用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代表、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引导、团结和带动广大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共同奋斗。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群众观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不断引导和带领群众前进。

四、践行荣辱观,清正廉洁。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是党性问题、人品问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好,就会给群众做出示范,在群众中就有威信,就有人格魅力;反之,就会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党的凝聚力、感召力。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坚持党的原则,维护党的纪律,勇敢地站在反腐败斗争的前列,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勇于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改革越深入、开放越扩大,越要坚决反对腐化奢侈、灯红酒绿。要通过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使我们的党员干部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思想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团结奋斗。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于党的先进性。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在当前要做到永葆党的先进性,关键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使领导干部真正具有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领导干部的素质主要指的是做好领导工作应有的品质和能力,是其所具备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气质、智慧、生活阅历、经验、悟性的综合优化所产生的具有良好效果的感召力、凝聚力、号召力的指标体系。随着我国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成功的领导者要做好领导工作,除了应具备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外,还应着重强调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素质。

一、勤奋好学的素质。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抓紧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勤奋好学是益智、强能必由之路,解决能力不足的危险,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学习。新时期成功的领导者都应是勤奋学习的模范。我国古代荀子在《劝学》篇中就表述过这种境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而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则说:“倘若说我能比别人看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勤奋好学,学到他人的知识,就等于站在巨人的肩上,就能“善假于物”而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读书学习,是领导者的必备素质,是指导实践、提高能力的前提,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包罗万象,纵贯古今,博大精深,经世致用。书籍能将我们从一个狭窄的港湾,驶向无限广阔的知识海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智慧。只有博览群书,古今中外事,上下五千年,纵横捭阖,烂熟于心,才能知识丰富、远见卓识,思想深邃、居高望远,科学决策、开拓创新。领导干部自觉读书学习,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就能把握人类历史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

律,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够做到以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科学地决策,指导工作,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掌握新知识,摸索新经验,创造新成就,把握事物规律,工作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卓有成就。

二、无私奉献的素质。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付出的责任意识,是一种纯洁的精神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是良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统一,是用善良的利他的动机和为实现这个动机采取实际行动并取得相应效果的一种综合过程。作为奉献中最高境界的无私奉献,是中国共产党人致力追求并始终奉行的人生准则。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地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贡献自己一切的崇高精神境界。共产党人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指导下,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境界,以“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的态度,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大忠、大德体现在所承担及未承担而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人生的方方面面。既表现在生死关头,又表现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既有撼天动地的壮烈,又有润物无声的温馨,是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有了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就必然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主人翁的艰苦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强烈的积极进取意识和求真务实精神,高度自觉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等。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孜孜不倦地探索、实践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和道德。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人类社会蓬勃向上、不断发展的社会力量的道德意向,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风貌,是党的领导干部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备品格。

三、艰苦奋斗的素质。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一种要求人们勤俭节约、奋发向上、自立自强、艰苦创业的美德,是一种鼓舞人们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地去奋斗、去争取、去创造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艰苦奋斗是人类适应自然、征服自然、创造生活、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生存法宝。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要想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就需要我国人民长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回顾党80多年的战斗历程,可以说,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人民的幸福生活。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武器,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社会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做好任何事情都要艰苦奋斗,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只有通过艰苦奋斗,才能克服来自客观和主观的困难和障碍,一步一步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特别是在条件不充分、环境不利的情况下,通过艰苦奋斗,可以扭转困难局面、创造有利条件,通向胜利坦途,取得辉煌成就。在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及延安南泥湾大生产,都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扭转局面、创造辉煌的典范。任何知识的积累,成就的取得,都是靠艰苦奋斗拼出来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干任何事业,都要以付出智慧和血汗的代价。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艰苦奋斗一旦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就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激励这个民族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昂扬向上,奋力攀登,创造出令人惊异的辉煌业绩。一个人要取的得成功,创造辉煌业绩,必须靠艰苦奋斗,靠付出辛勤的汗水。智慧在艰苦奋斗中增长,规律在艰苦奋斗中把握,成功在艰苦奋斗中实现。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事业,取得成功。任何成功的领导干部,都具备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他们的成功之路,都是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

四、率先垂范的素质。领导干部之所以领导管理别人,就因为其有他人所不能比拟的突出才华,必须是德才兼备、出类拔萃、才华横溢的人中豪杰,有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有丰富的本专业工作经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正的本领和良好的为人处世的涵养、修养。从古代的黄帝、尧、舜、禹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最全面的智勇双全的英雄。因此,担当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班组的领导者,就应该是这样的出类拔萃、超凡脱俗的人。作为共产党员来说,首先要有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要敬业爱岗,处处带头。战场上你要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勇敢作战、智勇双全,能带领部属打胜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样,你讲话才有人听,做事才有人跟,信任你,佩服你,你才有指挥管理的资格和权威性。你如果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怎么带领他人冲锋陷阵呢?谁能相信你这种能力呢?在平时,你要想当好领导,就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没有私心,没有贪欲,处事公平、公道,像孔子所说的:“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率先垂范是领导者首要的管理素质和资格。处处带头,作出好样子,敢在战场上喊“跟我来”,敢在平时喊“向我看齐”、“照我的样子做”,俯仰无愧天与地。艰苦的工作,苦事,难事,危险的地方,自己首先冲上去,这样才能带动大家,才能指挥大家,才有当好领导的资本。

五、虚怀若谷的素质。也就是要有胸怀,胸怀对于领导干部极为重要,要想干一番事业,必须有博大的胸怀。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所从事的事业就能干多大,而事业越大要求的胸怀越宽广,胸怀越宽广,就能越利于成就事业。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一句名言,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中一句讲的就是胸怀的重要。历史上那些成就大事业者都有着宽广的胸怀。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重用管仲为“卿”,尊为仲父,并按照管仲的方略治理齐国,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魏征原来是李世民哥哥李建成的老师,曾力劝李建成杀死李世民,结果李世民玄武之变后登上皇帝宝座,不计前嫌,照样重用魏征为谏议大夫,听取他的各种意见,并把魏征当作他人生的镜子,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开创贞观盛世。虚怀若谷是领导者的一种美德,是一种成就事业必

备的至高境界,有多少虚怀的空间,就有容纳多少空间知识的可能,就有积累多少空间智慧的条件,就有接纳多少人才,共同为你所从事的事业而奋斗的希望。因为大的事业不是一个人所完成的,而要靠千千万万的人共同完成,尤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动员一切人才资源,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才的智慧才能干好。因此,只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凝聚广大的人才到自己的旗帜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的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才能实现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曹操在打败袁绍的军队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曹操看到自己的部属许多人给袁绍的书信,也就是因为当时袁绍势力很大,他的部属为找后路,脚踏两只船,给袁绍写的表示投靠的书信。有些部下劝曹操把这些书信查清是谁写的然后治罪。而曹操却不那样做,魏氏春秋曰“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这种胸怀,使那些给袁绍写信的部下将士,更加放心地死心踏地的为曹操卖命。正是曹操这样的胸怀,使魏战将如云,谋士如雨,也正是因为这些战将谋士为魏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曹操曾在一首诗中写到“天地间,人为贵”这个“人为贵”指的就是人才,为他服务的人才。有了博大的胸怀,才能人才集聚,成就大业。毛泽东的博大胸怀也同样如此,对在王明、张国涛的错误影响下的那些人毛泽东都团结。王明保留中央委员,许世友当时是张国涛领导的第四方面军的,对批评张国涛尤其是对人们对第四方面军地看法接受不了,带枪见毛主席,警卫队员不让见。毛主席却热情地接待他,根本没有对第四方面军同志们歧视,使许世友一生跟定毛泽东南征北战,成为英勇作战的常胜将军。充分说明了胸怀就是一种凝聚力、感召力,这种力量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六、宽容他人的素质。宽容是领导者的一种美德,是现实社会中人的一种良好的生存环境。《汉书、东方朔传》上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就是说,水极清澈就没有鱼,苛刻地要求人家,就没有人愿意跟从他。古人通过自然鱼和水的关系,已经认识到社会生活中的用人,必须要有一个宽容环境的道理。人类的实际生活也告诉人们,排斥宽容,信奉苛求是行不通的。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来就不是至清至纯的,就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那样;“我们希望呼吸清洁的空气;但是我们注意到绝对清洁的空气是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没有的。我们希望饮清洁的水,但也不是绝对清洁的水;绝对清洁的

水(蒸馏水)甚至是不可口的。”实际生活中,苛求至清至纯是不可能的。因此,宽容,自然就成了人们处理主客观关系的重要法则,成为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环境的重要前提。用人者懂得了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在处理自己与被用人的关系上,就会自觉地做到宽容。那种真诚待人,大度容人的用人态度和方法,就是宽容的具体表现。《韩诗外传》讲到这样一件事情:楚庄王有次举办宴会,和百官欢庆共饮,命宠妃许氏为群臣斟酒。大家正在酒酣耳热之际,忽然一阵风吹灭了灯烛。当时有个人在暗处牵拉许姬的衣袖,被许姬扯下了冠缨,许姬请求庄王查办这个人。庄王没有同意,并故意大声地说:“诸位要开怀畅饮,谁的冠缨不断,谁就是没有喝好!”于是群臣纷纷把自己的冠缨扯断,尽情欢乐。许姬不明其意,宴请之后问庄王。庄王说,酒后狂态,乃人之常情,如果因这件小事追查惩处人家,会伤害君臣关系。这就是被人称之为 “绝缨会”的历史故事。后来有人写诗称赞楚庄王这种宽容气量说:“暗中牵袂醉中情,玉手如风已绝缨;尽说君王江海量,蓄鱼水忌十分清。”过了两年,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楚军中一位将领战场上十分勇猛,为楚国赢得了胜利,他就是唐狡。楚庄王问他为什么这样奋不顾身,唐狡回答说:“臣,先殿上绝缨者也。”原来他就是那个在“绝缨会”上牵拉过王后衣袖的人。宽容,是一种重要的用人方法和艺术。人才未必没有缺点,有缺点的人才照样是事业的栋梁,如果人才因有了缺点,就时时担心被惩处,这样的人才还敢在这里发挥作用吗?因此,领导者的宽容是一个提供人才大展宏图的安全环境,是一个使人才没有后顾之忧,从而能够凝聚人才的高尚品格,是利于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是让人说话,让人说真话,不怕说错话,鼓励人将真知灼见讲出来的最宝贵的一种氛围。我国战国时期,地主阶级正处于上升阶段,让人说话选贤任能,人才辈出。十四世纪欧洲出现代表资产阶级思潮的文艺复兴运动,摆脱封建教会的压制和束缚,给社会带来宽松的用人环境。恩格斯对这个时期评价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时的宽容也为人们广泛传颂的。《毛泽东传》中记载,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问题。天正下着大雨,会议室突然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被雷电击死的事后,一个农民便说:“老天爷不睁眼,怎么打不死毛泽东?”保卫部门要把这件事当作反革命事件进行追查,被毛泽东制止了。毛泽东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群众这样讲是对我毛泽东有意见,我们要认真了解这些意见,以便改进我们的工作。”从群众的不满情绪中,毛泽东了解到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过重,群众有怨言,借雷劈之事发泄不满。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毛泽东立即指示边区政府有关部门减少征购公粮的任务,同时号召积极开展以农业为中心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减政。解决了困难,赢得了民心,度过了难关。毛泽东耐心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查民情、听民言、减民负、创伟业、英明决策的故事传为千秋佳话。表现了共产党人宽容、宽厚的高风亮节和崇高境界。领导者宽容部属,是因为现实社会中需要宽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宋太祖时,一个军校状告郭进,太祖赵匡胤把这个军校交给郭进处置。郭进对那个军校说:“你敢评论我,说明你有胆量,我现在不治你的罪,如果你把胆量用在杀敌上,我还要向朝廷保荐你。”结果,这个军校被深深感动,成为一员杀敌猛将,诚服郭进调遣。美国总统林肯与他的政敌交朋友,引起一官员的不满,认为林肯应利用权力消灭他们。为此,林肯却十分温和地说:“当它们变成我的朋友时,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认为“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别人宽容的。但是谁说自己就不需要别人的宽容呢?”

七、尊重他人的素质。尊重他人的素质是一个人的美德,是凝聚人、感召人、团结人的巨大力量,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者,没有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一是生存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社交(交往)需要;四是尊重需要;五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满足的需要。人人都需要尊重,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人人都要互相尊重。尊重人这又是一种有水平、懂情理的表现,不论谁都应该尊重,笔者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敬人者,受人敬,戏弄生活,必然被生活戏弄。”懂得尊重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领导者首先尊重被领导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只有被领导者得到领导者的尊重,他们才愿意为工作为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一点古往今来都是如此。齐桓公为了接纳来献计献策的贤才,在

庭院里竖起了用以照明的特大火炬,名之曰“庭燎”,宣布只要贤才上门,不分昼夜,随来随见,表示自己思贤若渴,纳谏如流的诚意和雅量。但是一年来也不见一个人登门拜访。有一天一个老者打扮成衣着褴褛的白胡子老头来要见他,桓公看他耳聋眼花,衣服邋遢,满肚子不高兴,轻蔑地问:“老先生从哪里来,你有什麽了不起的能耐呀?” 老人说:“从村野来,是农民,只会种地,别的什么也不会。”桓公一听更不耐烦了,又问他有八十岁了吧,老人答,九九八十一岁。桓公一听,哈哈大笑起来说:“你既没有什么能耐,又这么大岁数了,还值得我当今的霸主接见吗?”老人一听脸色立即严肃起来,用教训的口吻数落桓公说:“为什么贤才不来呢?就是怕你轻慢、不尊重别人,所以一年才没来一个人。我今天就是为你出主意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对于我这样一个村野民夫你都热情接待,隆重礼遇,何况天下贤士呢?山不辞沙石而成其高,江海不拒细流而成其大。《诗经》里说得好,古人遇到疑难的事情,常常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桓公舒心地笑了,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将他留下来,共同议事。从此以后,不到一个月,各诸侯国里的大大小小人才,像潮水一样涌向齐国。尊重人才态度要真诚,要有实实在在的的行动,燕昭王筑黄金台就是这样的范例。燕昭王登基不久,为了富国强兵,极想网罗人才。他向郭隗请教招贤纳才的方法。郭隗说:“如果你真想招贤纳才,不妨先从我做起。让天下人看到,像我这样不才的人都受到你的实实在在的尊重,何况德才大大超过我的人呢!”燕昭王果真为郭隗筑起行宫,倍加优待,又在易水边上筑起一座高台,上面堆满黄金,把这个黄金台叫做招贤台,以示招纳四方贤士豪杰的诚意。燕昭王的这一行动,使他敬重人才的名声不胫而走,不久,乐毅、邹衍、剧辛、屈庸和苏代等优秀人才相继来到燕国,成为燕国的重臣大将,使燕之国势威震四方。冯煖客孟尝君,为孟尝君买义,使他相国几十年,终身平安为官。周公吐哺,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忧恐失天下之贤。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更是流芳千古的尊贤敬贤的佳话。

八、谦虚谨慎的素质。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 ”这是从古至今社会生活的经验之谈。谦虚,就能以礼待人,骄傲,就看不起人,就不会尊重别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就会受到人们的冷落,受到生活的惩罚。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一生看不起别人,不尊重他人,结果在他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个老百

姓给他指错了路,使他失去了逃生的时机。史记云:“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史记上说,项王到阴陵,迷了路,问一老农,老农知项王气傲,骗他说向左方走。而左方,使项羽陷大泽之中。汉军所以才追上了他。项羽因骄横不得人心,害了自己。骄傲就不会用人,不会集中别人的智慧,刘邦的一段名言就道出了这一道理。汉高祖刘邦在总结他为什么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天下的原因时说:“夫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项羽因骄傲而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闭目塞听,孤陋而寡闻,自以为是,其失败也就是自然的了。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社会生活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如果不能谦虚谨慎,虚心向他人学习,听不进他人意见,就难以自己那些有限的知识应付复杂的社会生活实际,就会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处处碰壁,不仅影响自己进步,更影响党的事业健康发展。在中国民间流传的老虎为什么没有学会爬树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生活中的哲理。不虚心学习,原本自己应该学到的本领也永远无法学会。学习的敌人是自己满足,不求进取,满足于一得之见,是不能干好新时期的各项领导工作的。

九、见贤思齐的素质。见贤思齐是一个领导者应具备的极为重要的品质,是提高自身的水平,凝聚更多人才的必备条件。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为看见贤良的人,便考虑自己怎样向他看齐;看见不贤良的人,便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历代凡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经济家,都是见贤思齐、任贤举能,从而成就大业,赢得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昌盛的。一个人的学识、阅历、经验是有限的,而社会生活对人的要求则是无限的,人以个体有限的主观条件是难以去适应无限的客观要求的,这就要求我们见贤思齐把别人的学识、阅历、经验学过来化为自己的能力。因此,见贤思齐,就能使自己在有限的学识、阅历、经验的基础上,在不可估量的广度、深度增加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实自己的思想,升华自己的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群的时代精英。古往今来,凡是年龄并不大,阅历并不丰富,然而却才智过人,出类拔萃,无不

是善于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见贤思齐,刻苦学习的结果。作为领导者,切忌嫉贤妒能。而嫉贤妒能,则是由人的劣根性造成的社会普遍现象,在中国古代此风尤烈。楚国著名的爱国志士屈原,曾唱出“众女嫉余之娥眉兮”的悲歌,屡遭打击,悲愤至极,投江而死。李白亦有“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的幽怨,韩愈曾发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感慨、陆游更有“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无奈,三国时的田丰遭袁绍妒、南宋岳飞遭秦桧一伙妒,均遭杀身之祸。君妒臣,臣妒臣,兄妒弟,同窗妒,同事妒更是屡见不鲜,古人对此早有深刻的宏论。魏朝李康更指出:“夫忠直之迕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种遗风,延续至今,不可不察。作为具有共产主义博大胸怀的中国共产党的管理者,党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摒弃嫉贤妒能歪风陋习,做见贤思齐的模范。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单靠几个人、几

十、几百个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千千万万志士仁人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经过若干代人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只有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从领导者到建设者都能见贤思齐,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党的历史使命。领导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是国家的瑞气,单位的福气,大家的运气,人民的福祉。那种嫉贤妒能的思想行为,是极为可耻可卑的,是极为有害的。只有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奋发图强,开拓创新,拼搏奋斗,才能干好工作,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向着壮丽的共产主义理想奋勇前进。

十、极端认真的素质。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认真,是严肃、严格地按照客观事物运行规律和固有性质,丁是丁,卯是卯地为人、处世、生活、学习、工作的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品格。认真的工作作风,是一种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是共产党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经过长期艰苦实践,总结出来的取得事业成功的科学方法和优良传统,是开启任何艰难困苦工作顺利之门的金钥匙,是高质量、高效率、遵循客观规律做好工作应有风格和根本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决定、指示精神的可靠保证,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有效的工作态度。实践证明,任何看来十

分困难的工作,只要有了认真的工作作风,就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认真,是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保证,越是艰巨困难的任务体现越鲜明。让我们一如既往地在各项工作中发扬极端认真的工作作风吧,革命在认真中胜利,建设在认真中发展,困难在认真中克服,人格在认真中完善,事业在认真中辉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认真中践行。

领导干部只要在具备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外,具备了以上这些基本素质,取得事业的成功,就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因此,一个期望成为成功者的领导干部,就要自觉地提高以上这些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要具备了这些成功者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成功就一定会微笑着向你走来。

好的领导者所应具备的7种素质

真实的领导才能是一种稀有商品,而稀有商品在市场上总是要求最高价。管理者的报酬 是根据他们手下人工作得如何来确定的。他们的绩效是向他们报告的人工作的结果。那么确切地讲,什么样的领导者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为什么人们愿意听从一个人而对另一个人则很勉强?是下面一些素质把领导者们区分开的:

1.引起他人信任的能力。领导者最主要的特性在于引起高级管理层和部门内员工两方面信任的能力。

2.激励他人的能力。领导者要激励他人尽力做好工作,向更远大的目标努力,不断地完善自己。

3.教导他人的能力。伟大的领导者同时也是伟大的导师,他们教育所领导的人。为他们工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4.沟通和推销思想的能力。任何一个企业从其核心来讲,都是以“思想”为基础的企业。好的领导者会为思想而兴奋,并且令其他人也为之兴奋。

5.倾听的能力。好的领导者渴望知道别人知道的东西,做到这一点的最好办法就是倾听。

6.制定计划和坚忍不拔实现计划的能力。好的领导者将设定目标、找到通往目标的道路,然后按着既定路线出发去实现目标。他们毫不动摇。

7.承认错误的能力。好的领导者从不试图隐藏自己的错误,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去承认和改正错误。

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来源:考试大 2006年9月18日 【考试大,有你,也有我!】

领导者素质和能力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

1.领导者素质的构成

现代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内容主要有:

(1)政治思想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是领导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政治素质是领导者社会属性的体现,它决定着领导者所从事的领导活动的性质。领导者应当具备的政治素质主要有:系统学习、熟悉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指导自己的领导实践活动;能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时刻关心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关心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谋私利,廉洁奉公;献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艰苦奋斗,在困难、压力面前具有顽强的进取心和坚韧性,能够百折不挠,奋发进取。

(2)道德品质素质。道德品质素质是对领导者道德风范和个人品质的要求,主要内容有:大公无私、公道正派的高尚情操;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无畏勇气;勤政为民、任劳任怨的服务态庭;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的团队精神;忠诚老实、讲究信用的诚信品德;尊重他人、谦逊容人的宽宏气度;好学上进、积极开拓的创新精神。领导者应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模范遵守党和政府对公民提出的关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方面的各种规范与要求。

(3)文化知识素质。文化知识素质是指领导者从事领导工作必备的知识储量和知识结构,主要内容有:掌握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与领导工作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组织领导和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力求成为业务上的内行。

(4)心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指领导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方面表现出来的根本特点,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心理基础,它对领导者行为起调节作用。领导者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气质等。身体素质是指领导者其他素质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载体。在身体素质方面,领

导者需要具备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和健康体魄。

2.领导能力的构成

现代领导者应当具备的领导能力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观全局的战略思考能力;兼听多谋的研究探讨能力;权衡利弊的果断决策能力;团结大众的组织指挥能力;通权达变的协调交往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能力是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执政能力的主要内容有:

(1)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各级领导者要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全面观察和审视世界,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观察和审视问题,又密切注视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变化,善于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局,从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以便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正确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更主动、更自觉地把握本国、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状况。

(2)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各级领导者要善于学习和把握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要求来规范经济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快速发展;要善于抢抓机遇,应对挑战;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改革为动力,切实解诀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各级领导者要始终坚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采取更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理有利有节,巧妙周旋,积极应对国际上的各种复杂形势,努力争取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要注重研究新形势下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分析人民内部矛盾新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发展趋势,提高协调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努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层善于协调处理不同群体之间及群体内部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合力。

(4)依法执政的能力。各级领导者必须增强法制观念;牢固树立权力必须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与制约的观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违犯法律就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绝不谋求凌驾于法律之上和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权;必须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善于把执政的方式纳入位制的轨道,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5)总揽全局的能力。各级领导者必须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把党的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L,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并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规范党同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要统筹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必须做到既要全面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科学、清醒地认识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基础、优势条件、制约因素等,切实做好“结合”的文章,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善于把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国内外宏观形势和全国工作的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提高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途径

1.勤于读书学习,不断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读书学习是提高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书学习,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汲取和借鉴前人、他人的丰富经验。毛泽东指出,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在读书学习中,要克服畏难情绪,坚持把读书学习机为自己每天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本单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内容;要采取正确的、实用的、适于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注意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知识内容的针对性和知识回的广泛性。

2.加强实践锻炼,提高领导水平。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干。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领导者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要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实践中培养、提高自己的素养。要敢于承担艰巨的工作和任务,乐于做开创性的工作,既能经受得住挫折和打击,从错误中学习和提高,又能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这样可以使个人在思想上更加成熟,意志更加坚强,知识掌握得更加广泛,胸怀更加开阔。

3.善于总结经验,广泛吸取营养。人类创造历史的能力和本领,是在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中得以提高和增强的。毛泽东说过,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总结经验,既要总结当代社会的领导经验,又要总结历史上的领导经验;既要总结本国的领导经验,又要总结其他国家的领导经验;既要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经验,又要总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领导经验。

4.学习是提高党员素质的基本途径 篇四

——《党员素质教育读本》读后感

提高党员素质是加强党建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是各级党组织的重大任务。提高党员素质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学习。通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党的理论知识、工作中的业务技能等,不断扩展知识面,开拓知识领域,转变守旧思想,树立正确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变化,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新任务的新要求,始终与党的发展脚步保持一致。否则,必将被时代所淘汰。而党员干部,更应该带头加强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工作常态和生活习惯。首先,要加强思想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这是每位党员所必须的。把这方面学好用好了,才能使我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才能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工作中才能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化决策水平,辨证思维,把握前沿,创新思路,少走弯路,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好这些方面才能认清方向,走对路,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再者,要学好工作需要的各方面知识。包括自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管理学、领导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党员领导干部处在领导层面上,面对的工作、群众、实践是多方面的。处在指导、协调、组织、管理、推动位置上,需要“通才”或“全才”。领导干部的社会角色和所处的社会位置决定了对其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全面的。对于市场工作,要求的知识面更多更广泛,包括基本业务知识、相关技术、项目事宜、企业文化、市场趋势、政策导向等,需及时了解瞬息

万变的市场动态,掌握纷繁复杂的市场信息,从变幻莫测的市场情况中,抓住有利条件,指导推进工作进展。还有,要求“专”和“精”,具有前沿创新或达到相当高的研究水平。这是要下工夫的,需要做出艰辛的劳动的。从事汽车市场工作,就需要随时了解汽车市场的最新变化、汽车行业的前沿技术及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通过不断学习吸取外界信息,时刻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从而转变思想,才能提升党员思想境界,提高党员自身素质。

5.党员干部应向钟扬学习什么 篇五

杨二设

1月17日《人民日报》快评《做一颗扎根大地的种子》,3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一粒种子造福万千苍生人民日报追记复旦大学教授钟扬》一文,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同样的党报喉舌,同样的重要位置,刊发同一个人的事迹实属少见。也是为了进一步熟悉了解钟扬教授的先进事迹,笔者将全文一字不落的进行了详读,可以说钟扬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本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谋划,深化机关作风整顿深入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向钟扬同志学习,以先进典型为镜,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保持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弘扬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个人认为,学习钟扬同志先进事迹应抓住关键的几个字。

一是“责”.学习钟扬同志对事业高度负责、胸怀天下的崇高境界。“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钟扬,间他行程超过50万公里,每年100多天在最偏远、最荒凉、最艰苦的地方穿梭,用生命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攀登到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高度。他带领团队收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

二是“忠”.学习钟扬同志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务实担当。“我愿为党的革命事业奋斗终身,愿接受党的一切考验。”钟扬入党申请书上的话,字字铿锵。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名,钟扬看不到眼里,利,就更与他无缘。这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植物学家,在脑溢血术后,不顾劝阻毅然继续进藏工作,甚至在手术住院期间依然坚持工作。的一个夜晚,西藏拉萨。钟扬像往常一样吞下一把降血压、降血脂、扩血管的药物,打开电脑。“我自愿申请转入中组部第八批援藏工作组……”他不假思索,郑重写道。第六批、第七批、第八批,这已经是钟扬第三次申请援藏了。

三是“拼”.学习钟扬同志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拼搏精神。“不拿到博士学位授予权,我就不离开西藏大学!”来西藏大学第一天,全体大会上,钟扬对全校师生拍了胸脯。那时的藏大,连硕士点都没有。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累计收集的植物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6.什么是国家基本药物? 篇六

基本药物的由来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基本药物”的理念,并由此制定了基本药物示范目录,以及标准治疗指南和处方集。其目的是促进和保证基本药物的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

WHO将基本药物定义为:最重要的、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满足人民所必需的药品。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是基本药物的三个基本目标。

我国从1979年开始引入“基本药物”的概念。在我国,基本药物是指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60多个国家制定了本国的《基本药物目录》,其中105个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

基本药物:安全、必需、有效、价廉

基本药物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2009年,新医改方案对基本药物的含义作了进一步明确,基本药物是指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

“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是指优先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避免贪新求贵;“剂型适宜”是指药品剂型易于生产保存,适合大多数患者临床使用;“价格合理”是指个人承受得起,国家负担得起,同时生产经营企业有合理的利润空间;“能够保障供应”是指生产和配送企业有足够的数量满足群众用药需要;“公众可公平获得”是指人人都有平等获得的权利。

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三个愿意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基本药物配备使用,使医疗机构愿意配,医务人员愿意开,就诊人员愿意用,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用药负担。

基本药物对普通百姓的意义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而确立的一项重大国家医药卫生政策,是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基础,涉及基本药物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首先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调整、生产供应保障、集中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全部配备使用、医保报销、财政补偿、质量安全监管以及绩效评估等相关政策办法。

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地区发展差异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提高群众获得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保证群众基本用药需求;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改变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体现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有利于规范药品生产流通使用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减轻群众负担。

什么是《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

为积极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根据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关于2009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的要求,由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基层部分)》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

《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简称《处方集》)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编写,其目的是用于指导和规范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治疗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也可作为其他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使用基本药物时的参考资料。

《处方集》满足基本利润小

从《处方集》目录遴选范围和需求来看,《处方集》能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需求,并不能满足大中型医院的诊疗需要,也与列入新农合报销目录的药品和各地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品种有较大不同。因此存在“不够用”的反映。

另外,有些收载品种价格低廉,不利于提高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目前,多数基本药物处于微利或者微亏状态。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压缩了,其生产供应势必面临很大的困难,致使基本药物的可及性较差。出现了“用不上”的问题。

虽然如此,制定《处方集》的意义依然重大。《处方集》是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建立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技术指南,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治疗基层的常见病、多发病,也可供其他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参考使用。尤其是其内容重点突出收载药品对基层常见多发病的药物治疗,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能帮助基层医务人员建立科学规范的用药观念和习惯。

上一篇:高血压教学课件下一篇:2008-2009学年度后进生转化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