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随笔

2024-10-13

课堂提问随笔(精选11篇)

1.课堂提问随笔 篇一

优秀的教师如何提问(高三教师随笔)

山东省牟平市成教中心张华琛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参与,除了创设环境,运用多样性使学生保持动力,还要善于提问,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教师有效使用提问的能力是构成良好课堂气氛的组成部分。优秀的教师会建立并保持高度互动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为特征,而不只是教师在讲话。有效的问题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处理信息并思考答案。好的问题会促进学生参与,提高思考水平,帮助学生组织思路,引导学生更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也会使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以便提供反馈信息。教师如何运用较高水平的问题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考呢?可从三个方面来讨论:问问题,得到答案,继续或补充提问。

一、如何问问题

教师必须将问题说得清晰、简洁。清楚的问题运用的语言是自然的、不模棱两可的,是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的。要达到有效,所提问题应该要求学生处理或思考他们所学内容,然后给出答案。这意味着教师应该避免使所问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或者都是反问。封闭式问题,就是只需要回答是或否、对或错的问题,它使学生猜测答案而不去分析内容。即使学生回答这种封闭式问题时,确实思考了他们从前所学的内容,他们仍然倾向于选择答案,而不是通过思考得出答案。反问,就是那些不必回答,只为获取效果的问题,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为它过度抑制了学生的回答,学生不清楚这些问题是否需要回答。同样的原因,教师应该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或者自问自答。

另外,教师应该一次只问一个问题。许多时候,教师连着问了多个问题。当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却想着所讲内容的另一个方面。结果,是想要一个答案回答所有的问题呢,还是一个答案回答一个问题就不得而知了。同样,当教师问一个问题,随后又重新表述时,学生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这种情况会产生两个问题:1.学生思考最初问题的思路被打断;2.重新表述的问题常常与最初的问题不同,这使得学生纳闷,它是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对提问需要考虑的另一个方面是问题的类型,或者是需要学生思考的水平。目的不同,问题的类型也不同。问题可能是低层次的或高层次的,收敛型的或发散型的,狭窄的或宽泛的。在回答收敛型问题时,学生的思考过程是从宽泛到狭窄,从一般到具体,这些问题只需一个或很少数量的答案。问谁、什么、什么时候、哪里以及封闭式问题都属于收敛型问题。这些问题适合在加强内容的`具体、重要性方面时使用。发散型问题要求思路从狭窄到宽泛,从具体到一般,他们要求学生辨别或产生几个可能的答案,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是正确的。这两类问题的区别,在我们的数学中经常遇到。假设学生遇到7×9,收敛型问题可能会问:“7乘以9是多少?”教师期望学生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是一个低层次的问题。然而,相同的表述作为发散型问题,学生可能会用简单的加法、交换特性、算术法则的组合或其他创造性的方法去寻求答案。不同于收敛型问题只集中于单个正确答案,学生必须从最初的事实扩展或发散,从而得出答案。

为了保证正确描叙和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我们应该在做课程计划时,考虑问题本身和提问的方式。毕竟,好的课堂讨论和交流不是凭空产生的。一些问题是由于学生的评论或问题在课堂上自发产生的,这些不可能事先计划。然而我们可以将许多关键问题写入课程计划中。以上做法至少有以下四个重要原因。第一,在课程中加入计划好的问题,可以增加实现互动教学的可能性。第二,若预先准备好问题,我们更可能将问题集中于课程的主要目标。如果完全依赖于自发产生的问题,我们可能很容易偏离目标,对某一方面问太多的问题而忽略其他方面。第三,在课程计划中加入一些关键问题,更可能使我们问不同水平的问题。发散型、高层次、过程类的问题比收敛型、低层次、内容类问题更难产生。提前准备一些这样的问题,即使不会全部用到它们,也会使我们将注意力转向更高水平的思考。第四,提前写关键问题使我们更可能清晰、简洁地表叙问题。

二、获得好的答案

教师问过问题之后,必须让学生来回答它们。问题清楚、水平多样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这里教师经过一段等待时间,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是尤为重要的。

等待时间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使之得出答案所使用的停顿时间。它包括:1.教师问问题与学生回答之间的停顿;2.一个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反馈之间的停顿。

为了使等待时间更有效,问完问题之后,可以环顾教室,默默数5下,再叫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在重复、重新表述另外的问题之前,至少要停顿几秒钟,否则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妨碍他们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千万不要打断他们。当他们回答完毕,要停下来,用几秒钟思考一下他们的答案,让别的学生也思考一下这个答案,然后再考虑应该如何继续。

教师应该使等待时间与所问问题的难度相匹配。一般来讲,低层次、收敛型问题比高层次、发散型、过程类问题停顿时间短。因此,应使用不同的等待时间,以满足学生处理问题、思考答案的需要。

等待时间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然而,大多数教师仍然主要让学生自愿回答问题。这一作法导致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平等。有效的提问要求问到尽量多的学生,尤其是那些不主动举手回答的学生。一个好的做法是,提出问题,停顿,让所有的学生思考,然后让一个学生来回答。为保证所有的学生有均等的机会,我们可以将每个学生的名字写在一张卡片上,随机抽取卡片,让学生回答问题。这一做法能够使我们知道哪个学生回答过问题了。为使所有的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我们的提问方式要多样性,随机抽取学生回答下一个问题。提问所有的学生,尤其是那些非自愿回答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它使得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和我们交流或获得成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程度的机会。

三、补充学生的回答

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我们需要对回答作出反应。提问过程的这一阶段称为补充阶段。我们的补充行为会鼓励或妨碍学生的参与,从而影响我们的长期教学。

教师最常见的、也是无效的反应是“好极了”。不要使用这些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反应,我们应该尽力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教师如何进行补充,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精确度和自信心而定。

1.当学生自信地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接受并承认这个答案后,再继续,不要过多地赞扬。

2.学生回答正确,但很犹豫,要及时提供反馈或者用别的问题鼓励学生确定答案是正确的。在继续进行前,要让学生理解答案为什么正确。

3.学生回答得很自信,但答案并不正确,要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予肯定,然后用别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避免直接替学生说出答案或者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我们要强化的是学生的参与和努力,而不是强调答案的正确性。4.学生回答的既不正确,又粗枝大叶,我们要给出正确答案,然后继续进行。我们要避免试图纠正那些错误答案。

一般说来,学生不能正确或自信地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进行补充。这些补充行为可以划分为四类:提供正确答案、深入探究、重新引导和重新表述。只有当学生粗略地、不正确地回答问题时,提供正确的答案才是明智的。

深入探究是指:提问回答问题的学生额外的问题,以帮助其扩展或提高回答的水平。这些补充的问题常常是针对原有问题的重要方面,能够使学生改善原有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这类问题常常是进行简单描叙述的收敛型问题,而且需要用不止一个问题对原有问题或答案的重要方面进行说明,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更正确的或者更完整的答案。

重新引导是纠正错误答案的另一个方法。当教师重新引导时,可以让另外一个学生回答相同的问题。这种补充方法对于那些自我意识较强的学生尤为有效,那些在学业上很自信的学生受到这种做法的挑战,从而会更加努力学习。然而,对于那些不自信的学生,这一做法并非有效。事实上,它可能会导致这些学生降低自信和动力,从而减少参与,不再积极努力学习。

重新表述只意味着将问题用不同术语再重申一遍,学生不能回答教师的提问,常常是由于原有问题的表述方式欠佳。因此,将问题重新表述能够使问题更清晰、更简单,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重要方面。一般说来,重新表述不是一个继续探索的有效技巧,应该竭力避免。较好的方法是引出某类问答,然后继续探索,以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总之,提问是有效、互动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带来许多令人满意的结果,可以用于多种目的。

邰晶

2.课堂提问随笔 篇二

1. 揭疑式提问

我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时, 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不予深究, 并不理解鲁迅对孔乙己的复杂感情, 阅读完之后课堂竟然变得静悄悄, 沉闷开始降临。我灵机一动, 立即采用揭疑式提问, 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我”的感情变化。

我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 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下学生们立即活起来, 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

揭疑式提问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 发掘文中蕴涵的内容, 理解作者用词的意图, 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似乎没有问题时, 教师就采用揭疑式提问, 促进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疏理式提问

我在教杨绛的《老王》时, 要求学生体会文中人物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是学生总是体会不出来, 总是说不到点上。在这种情况下, 我就采用疏理式提问提出如下问题:

———课文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 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这样一来, 学生就得到启发, 很快就理出了思路, 就不难理解文章要体现的思想感情了。这种提问从教材的内容、教学重难点出发, 揭示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的关键, 促进学生注意,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提问既可作为阅读后的课文梳理, 又可作为开课前的“思考预习”, 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3. 辐射式提问

由于学生阅历有限, 对一些象征意义浓厚的文学作品理解大多有困难。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它既然是怀念藤野先生, 可为什么又写了看电影事件?学生对此弄不清楚。怎么办?教学中, 我设计若干个小问题来解决问题:

———这个事件发生在哪里?当时是一种什么背景?

———藤野先生在这个事件中持着什么样的态度?表现他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这种提问是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 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 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 各个击破, 最后, 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挈领全局, 攻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提问技巧, 对于学习层次较低的班级, 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4. 迂回式提问

要想达到启发学生、增强记忆和理解的目的, 就不要直接问。比如, 在教《愚公移山》时, “北山愚公, 年且九十”。对“且”字的解释, 我不用直问“‘且’是什么意思”, 而改用曲问:“愚公多大年纪了?”生答:“快九十岁了。”“这个‘快’从何而知?”生答:“‘且’”。

迂回式提问, 也叫曲问。欲问此, 先从彼开始, 采取“曲径通幽”的办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回答曲问时, 其思维流程也要“转一个弯”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 比直问更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5. 比较式提问

选入初中课本的文章, 许多题材相同而中心思想不同, 但学生往往感觉眼花缭乱, 本可以相互补充理解, 倒搞得不知所从。在这种情况下, 我就采用比较式提问的艺术, 让学生在比较中牢固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在教《三峡》 (鹂道元) 时, 我问的是:“《三峡》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而在教《桥之美》时, 我这样问:“同样是写桥, 这篇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异同?”

比较式提问可以温故而知新, 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在求同寻异的过程中, 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3.课堂提问随笔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目的性;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对新课改要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后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教学的公平性以及开放性,极为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初中语文教师要按照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不断完善、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锻炼的教学目标。而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适当的课堂提问方式,能够有效启发学生,从而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进行有效的锻炼,所以说,课堂提问就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

一、使用趣味性提升提问,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好奇心极重,生动、有趣的东西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老师在设计语文教学的提问时,就应利用这一特点,根据初中生的喜好,对数学提问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在趣味问题的引导下,自觉、积极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为例,老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对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他们独立对本课进行阅读,了解本课的大概内容,并通过多种渠道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直接进行本课内容的讲解,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生动、有趣的动物雪雕形象,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课件中这些趣味性十足的雪雕,你们认为他们都是什么动物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老师要继续对学生进行提问:“堆雪人是冬天特有的活动,那么在你们的眼中,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呢”“经过预习,你们认为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呢?”使用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与老师有效的互动下,增加自身的学习意愿,这时在开展语文教学就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强化问题的目的性

通过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发现,很多文章的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之处,而这些矛盾点也正是老师进行提问的素材,使用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够有效强化问题的目的性,例如在讲解《湖心亭看雪》一课时,在带领学生通读全文之后,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提问:“作者去湖中赏雪,但却说‘湖中人鸟声俱绝,既然有人,为什么还说没有一点声音呢?”以此问题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好奇心,这时老师并不要直接说出答案,而是应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对本文再次进行阅读,当对此文深入研究之后,学生就会明白作者的这种修辞手法,是通过这种简练、朴素的方式,来对湖中的雪景进行描述。这样有目的性的提问方式,能够对问题的开展效果进行强化,从而保障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使用课堂问题对初中生的发散思维进行锻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提问手段,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地思维习惯以及学习技巧,并希望以此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归纳能力进行优化。例如在讲解《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老师在讲解这一课时,要以“同学们,你们听过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呢?”这一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将生活中的事物与本课课文联系起来,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讲解完所有问题之后,老师要再次对学生进行提问“在学完本课之后,你们对于自然的语言是不是更加喜爱了呢?”,在得到学生的肯定答复之后,老师要在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但目前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你们愿意大自然受到伤害?”“那你们应该如何去做呢?”一系列的问题,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不局限于文章,而是从多层面、多方位,对文章进行思考,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助益极大。

四、注意问题难易程度的搭配

想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只是使用简单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不能够达到这一目标,老师必须要根据新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确保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前提下,按照课文内容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的设计,并要将其合理安排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科学的搭配,形成问题组合,保障语文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开展。例如在讲解《藤野先生》一课时,老师就可以使用问题组合来开展本课的教学。教师首先提问:“鲁迅先生第一次看见藤野先生,先生的外貌是什么样的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会很容易找到答案“黑瘦、八字须且戴着眼镜”,老师这时要再次提问:“鲁迅先生认为藤野先生是位什么样的人呢?”通过再次认真阅读,会回答出“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且认真负责的老师”,老师要就此再次深入提问:“你们都是通过文章中哪些语句总结出的呢?”在经过一系列的提问之后,老师要运用最后一个问题将学生代入到本课的课文学习之中,有了之前的提问环节,能够使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更加透彻,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不言而喻。

五、结语

语文学习对于初中生的生活和学习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初中老师要不断对自身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并要强化课堂提问的使用质量,进而使学生能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身语文综合学习的能力水平,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覃彩莉.引导之法  贵在善问——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3).

[2]梁旭,杨俊晔,杨娇,等. 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5).

作者简介:徐晅,1973年生,福建莆田人,大学本科。

4.课堂提问随笔 篇四

——读《课堂提问的艺术》有感

吴娜

逆向设计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可以指导一节课或者是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大概念,从而建构观念,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理解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所以当今的教育界提出了要为理解而教的口号,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的潜心思考和研究。

之前,张宏伟老师来到咱们学校做讲座,我没有听到他上课,只是听他说设计思路就已经心潮澎湃,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他就让学生重新认识了数学。

他提出的全景式数学,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明白生活到处是数学的影子,数学是上帝创造的语言,用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如果说这是一节课的灵魂,那课堂上的思考就是这节课的骨肉,他上完每一节课都要反思:是否始终关注了学生如何思考,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是用在数学思考力的培养上的。他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就是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为理解而教,必须先做到为理解而提问。

《课堂提问的艺术》是两位有30年教学经验的美国老师编写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理解而提问。

一、什么是课堂提问应该改变的?

在设置提问的目的上过分注重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强调提问的检查功能;在问题的类型上,过于倾向设计低水平的识记性问题;这些琐碎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多少价值。

在问题的设计上,随意性、偶然性太大,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提问技巧。多数问题问着问着就变成了死胡同,并不通达,与目标的达成并无关联。

在提问的反馈上,有些教师会引导学生分享结果,但他们的课堂最终都演变成一场学生或者教师的独角戏,所有的交谈内容都是为了证明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处理偏简单化、重复化。

总之,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处于可“控制”地位,而学生往往处于答问的“失语”状态.二、怎样才能有效提问?

理解是什么?书中的解释是: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思维认识、思考技能,把所学知识和与理解、解决现实问题连接起来,是概念获得、建构或者同化的过程。简单地说,理解就是理论与实践碰撞出来了火花。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作者提出了Qu:Est教学策略,它可以分成三类:收集策略、搭桥策略、锚定策略。观察、回忆、比较、对照、分组、贴标签、分类分别对应了认知的不同水平。

真正的有效提问是什么样的?一个好的问题,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们首先会探讨那些能集中、引导和调节学生初始的思考成果的问题,也就是聚焦核心问题。教师必须学会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每一个策略都围绕着核心问题展开,也就是具有认知性提示的问题。也就是相当于逆向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属于上位知识范畴。

对学生而言,核心问题提示的思维操作,连接当前对内容的个人理解与新知识之间的通道。所以,必须明确核心问题的属性。问题表述必须清晰简洁、中心明确、具有开放性。利用动作词汇聚焦思维操作,比如“你可以告诉我橘子有什么特点吗?” 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主干以“什么”、“以什么方式”或者“怎样”为主体。

一旦学生对我们的核心问题做出回答,我们必须立刻意识到需要补充哪些问题才能帮他们生成高质量的回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这里需要设计一些加工性问题,用于激励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并建构一个更完善的认知操作。例如:“你怎么知道那个的?”“你为什么那么说?”“你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这些问题就是在搭脚手架,给学生一个个支架去解决核心问题。

三、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案例

从一个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的影响小实验的设计说起,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分析出来影响实验的客观因素,改进实验工具,增强逻辑推理能力,形成严谨科学的探究态度。

围绕核心问题与学生的对话,应用书中的加工性问题提问方式让学生完整地回答出核心问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课堂提问教学反思 篇五

传统的教学是注意课堂提问的,但提问的目的只是把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在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触动“神经”。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突出基础,围绕规律设计提问

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知,从而在不断的复现和深化中形成规律性的知识。

三、目标指向学生,以调动学习主动性

设计问题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自己要尽可能少讲一些,循序渐进地运用具有本质意义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注意那些虽然认识但从未深入研究的现象,并用问题引导他们自己作出教师想作出的结论。

四.提问的语言语气,要温和有些挑战性

以前的有这么些问题,语气比较生硬,没有什么引导性,学生站起来之后就是有些害怕,大脑转动的不是到回答问题上去的,以后要学习其他老师提问的技巧性,生动性,让学生主动大胆的回答。

6.课堂提问注意点 篇六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应该怎样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呢? 首先,在提问内容上,讲究五性。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2 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的体现。逻辑性

逻辑性是指提问和教材间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针对性

一方面,要针对教材实际。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5 适度性

适度性即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偏深空。其次,在提问对象上,有四忌。1 忌偏爱 2 忌惩罚 3 忌讥讽 4 忌齐答

再次,在提问时间掌握上,有三点要注意。1 注意层次

一般说来,大概有:开讲时提问引入新课;过度或转折时提问;小结或归纳时提问;在关键处提问;总结规律时提问。2 注意停顿 3 注意整体

最后,在提问及其答问的指导方式上,要争取实现两个转化。一是提问点名回答到提问举手回答。

二是提问后个别思考回答到提问后讨论回答。

实现这个转化,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十条基本原则及类型

设计提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是提出的问题要体现两个“符合”:一是要符合学科本身的知识规律,二是要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

具体地说,提问应具备下述几个特点: 1 具体性原则 2明确性原则 3和谐性原则

(1)课堂提问要及时(2)课堂提问要引辩(3)课堂提问要引探 4 适宜性原则 5 启示性原则 6 趣味性原则 7 倾向性原则 8程序性原则 9反思性原则 10 预见性原则

教师的“问题”大致分为六种类型: 1回忆性问题 2 描述性问题 3说明性问题 4 综合性问题 5 判断性问题 6 自由询问式问题

一般说来,良好的能促进创造能力的问题可分为四类: 1 独创性问题 2 发散性问题 3灵活性问题 4阐述性问题

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提问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 组织学生的注意定向,集中和转移的提问 2 启发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和本质的提问 3 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归纳,概括的提问

这类提问一般用于讲授例题,观察演示或纠正学生思维中的缺点。其目的是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局部的认识发展为完整的认识。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提问

提问设计“九要”及提问的几个技术问题

要起兴奋作用要有思维价值 3 要力求精当 4 要富于思考 5要紧扣文脉 6 要讲究实效 7要掌握时机 要能促使学生去读,去品 9 要服从于“整体形象” 提问的技术问题: 提问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要时间思考 2应先提问,然后再请学生回答 一个问题尚未作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问题,以免干扰学生思考(1)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2)发问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3)发问时态度要自然

(4)发问时,问题要只说一遍 小学数学设疑点确定八法及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设疑点确定八法: 1 在“课题”上设疑 2 在“衔接”上设疑 3在“方向”上设疑 4 在“深化”上设疑 5 在“联系”上设疑 6 在“思路”上设疑 7 在“本质”上设疑 8 在“重”点上设疑 心得体会: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使用最多的师生互动手段。教师如何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艺术,也是课堂最为普遍的一种师生交流方式。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反馈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掌握好提问的艺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的状态,从而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即为有效提问。

这学期我读了《教师的教学提问与教学应答》一书,我觉得深受启发。这本书非常有特点,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研究经历,回答了“发展教师提问技能的金钥匙是什么”?提出教学策略——为理解而教学,让学生开动脑筋。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概念思考和学生回答在组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教学策略可以发现学生在想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生成自己的想法或观点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机械地记忆教材或教师界定的内容,而必须结合个人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及其理由,形成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思考,作者通过丰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例,向我们呈现了课堂提问的艺术,从教师如何提问和提问如何影响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将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一个漂亮的问题?

问题自有问题之美。问题点亮了人类的思想,本质越深奥,无疑越是能收到表达清晰明了和充满敬意的回答。教师的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教师就必须先有独特的课堂提问设计。好的课堂提问不是老师课堂上随口问出来的,都是预设出来的。教师的提问,要激发出学生的思维,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设计复习型提问、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

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课堂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提问时,要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仅强调学生知识记忆理解,还要强调学生分析理解的过程。问题提出后,适当停顿,给学生思考时间,以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

提问务必强调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为核心展开的。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有些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整体性的真正参与,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在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7.课堂提问随笔 篇七

一、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方法

1. 比较异同提问法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之间, 前后课时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之间, 往往都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 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这类知识呢?利用比较异同提问法, 引导学生去总结归纳、区分识别相关知识间的异同,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而且还能从中发现相关内容和知识的特点, 强化“双基”过手和落实,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2. 事实现象提问法

兴趣是中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导入新课的第一要务, 也是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和取得成功的第一时机。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时, 我常常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利用相关的生物事实和生命现象, 切实、巧妙地提出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和兴趣, 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这种方法就是事实现象提问法。

3. 解决问题提问法

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目的, 在于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具体的生物学问题, 去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或新情景问题。因此, 每当学生在学习了新内容和知识之后, 就应该及时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提出新情景问题或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这就是解决问题提问法。解决问题提问法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灵活地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感悟和体验学习生物学的价值和快乐。

二、课堂提问艺术的实施策略

1. 提问的语言要具体, 准确, 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教师提问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教师的问题表述一定要语言清晰, 意尽连贯, 尽可能地运用生物学科术语。提问不仅要考虑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还要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接受。有些教师提问语言比较随意, 缺少明确的指向性, 结果学生的回答, 都不是教师所要的答案, 自然教学中就会有很大的出入, 教学的实效性也就大打了折扣。如浙科版必修2“减数分裂与染色体的行为”一课的引入中, 有教师一开课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你是怎么来的吗?当时学生一头雾水, 有人说“我是妈妈生出来的”更有甚者说“我从教室走过来的 (注:当时上公开课不在教室, 而在校阶梯教室) ”……其实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回答:人是由受精卵发育过来的。所以问题只要转变成“你知道生命的起点是什么?”就非常明确了。

2. 巧施评价, 创建和谐课堂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 更在于唤醒与激励, 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 尤其在青年时期[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 在提问后进行及时评价, 在评价中传达赏识情感, 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即使是错误或不够准确的理解, 教师也应去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久而久之学习者就会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此外, 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赏识, 也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 这样师生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情感交融, 这种良好的情感交融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 从而形成一个愉快、和谐、健康的课堂氛围。

3.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只集中在几位“常客”身上, 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都能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对那些胆小羞怯, 反应不是很积极的学生, 尤其要注意引导。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思维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回答太容易的问题与选取思维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回答太难的问题都是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 生物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就是要利用合适的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把握提问的重点, 不时变换提问方式, 精心组织提问语言, 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并培养学生发现、研究生物问题的勇气与方法, 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

摘要:利用比较异同提问法, 总结归纳、区分识别相关知识间的异同;解决问题提问法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灵活地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感悟和体验学习生物学的价值和快乐。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生物教学提问艺术,提问技巧,注意的问题,提问艺术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梁品江.问题导学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2, (10) .

[2]裴志刚.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谈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艺术[J].大众文艺, 2010, (20) .

[3]严生红“.问题解决”——激活生物新课程教学的金钥匙[J].中学生物教学, 2011, (12) .

8.优化课堂提问绽放课堂魅力 篇八

一、提问的技巧

1 抓住课题,巧设疑问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层层地深入挖掘。例如《草船借箭》一课抓住“借”字做文章,让学生思考怎样借、向谁借、还了吗、怎样还等问题,从而体会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2 利用矛盾,激发疑问

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如《再见了,亲人》中可这样问:小金花在妈妈去世时没有哭,却与志愿军分别时为什么哭了?从而理解中朝人民之间情深义重。

3 情到深处必有疑

不少课文的作者运用了重复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此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内涵。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不论发生什么,我总是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4 深题浅问,化难为易

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抓住疑难点提问,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2)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声?(3)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4)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这样既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又突破了重点难点。

5 留有空间,放飞思绪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些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

课堂提问尽管有很多技巧,但也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采用一个固定的僵化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因此我们要注意提问的策略。

二、提问的策略

1 广泛性

首先,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优等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丰富的知识。

2 价值性

课堂提问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对于课堂教学的完成具有一定的价值,应选择那些能够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对教学的进行起促进作用的问题。那些“是”“对”就能回答的问题尽量少提。所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回答,且充分利用课堂所学,起到巩固与深化的作用。

3 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

4 启发性

启发性的问题要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千万要避免那种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

5 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答問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隋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等待或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9.浅谈课堂提问 篇九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每个教师都必须做的,而真正做到提问有艺术性,并获得最佳效果,却不是件简单的事。

一是把握时机。提问应当是在学生对问题本身产生了兴趣,和学生跃跃欲试的这两种教学最佳时机,提问的反馈效果最好。

二是选择对象。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那么,对象的选择就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差优生兼顾。一般是中差生作主要回答,优生作补充回答,教师作最后点评。这种提问效果比较好,经常进行也能激发学生兴趣。第二,提问应注意那些不听讲的学生,如交头接耳、玩东西者,以此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选择内容。提问内容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来设计课堂提问,而问题本身应体现出“精、深、活、细”的原则。“精”是指问题本身要有代表性,而切忌问题复杂。“深”是指问题本身要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教材中最核心的部分。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随便提一些“是不是”之类的简单问题。“细”是问题本身要完整、具体,符合逻辑,不要措词含糊。“活”是指问题要深入浅出,灵活多变,以便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0.反思课堂提问论文 篇十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中心(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关键词:反思课堂提问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我翻阅了大量的优秀教案,并观看了许多优秀教师上的示范课,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主导来控制着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为什么没有强烈的提问意识呢?是他们没有疑难需要教师帮助,还是有其他阻碍提问的因素?我在学校进行调查,找出的原因如下:

1、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差;

2、教师不鼓励学生提问题;

3、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提问,怕被同学们看不起,等等。

这其中既有教师的问题,又有学生自身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中心(教学主体)的问题。我发现,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名教师,问题是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的,教学时,教师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是等待着老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

我们成天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为什么不让学生去设计问题,然后由学生问,老师答呢?课堂提问双方为什么不能倒换一个位置呢?长期以来我们课堂教学积习甚深,在课堂提问上已是“病入膏肓”了。

首先,“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谁去发现问题已由教师包办了。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重大问题已由教师提出并解决了。

其次,“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了吗?老师自然要向我们讲明白的,毋需再费心思。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老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教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了时间,开明一点的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纠缠”。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离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教师提问为主导向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呢?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当学生所提的老师看来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

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这样课堂气氛会空前浓厚,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第三,注重教法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

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

11.关注课堂提问 走近有效课堂 篇十一

一、把课堂提问权还给学生的原因

教师的提问以及学生的回答,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也是老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以往忽视情感的做法要进一步转变,要强化老师的提问在增进学生学习经验积累和学习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情感需求得以满足。

(一)缺乏主体性的问题提出

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在课堂上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这一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提出、谁发现的,这正是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

(二)缺乏探究性的问题设计

当学生没有疑问时,教师则必须有疑问,老师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才能体现出老师的创造性,一个好的提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缺乏引导性的问题解答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的问题一旦提出,老师就急于请学生回答,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激励和引导。这样的课堂并没有显示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有问没有启,就无法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

二、课堂提问还给学生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堂提问还给学生的原则

课堂提问是设疑到激趣,再到引思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怎样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提问呢?下面我们结合小学数学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2.注重问题的思考性

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性要在理解的疑难处、知识的关键处、规律的探求处、思维的转折处设问。

3.注重问题的多向性

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教师的提问必须要灵活应变。

4.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提问要让全体学生积极思考,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应注意上、中、下学生的兼顾。难度较大的题,可让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回答,促使他们探究能力及发散思维的提高;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知识掌握得一般的学生回答,使他们学习的信心得以增强。

5.注重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中,只有教师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反馈信息,教师才能采取相应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使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所以,提问后老师应注意以下三点:(1)老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的回答;(2)教师不能提前对学生的回答下结论,应留出时间,让学生去思考;(3)引导学生,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从不同的层次去完善。教学分数除法时,有个学生提出:“我认为分数除法,可以用分母除以分母、分子除以分子来计算。”面对学生这些有意义的发问和联想,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思考。

(二)课堂提问还给学生的方法

1.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

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在解决问题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复习小数乘法的时候,先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然后告诉他们一张白纸只有0.083 mm,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83x2x2x2=0.664mm,不到1mm。如果对折50次的话,白纸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大树还高,比教学楼还高呢?学生则争论激烈,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当教师说出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很惊奇,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变得有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之情。

2.用提问开拓学生的思路

教学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地掌握知识,开动学生思维。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很多的学生。这些学生,性格爱好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各自的要求也不相同。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深入把握教材、钻研教材当作上课的基础,抓住学习认识事物的心理特征和规律,以提问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用提问强化学生的认知

上一篇:2016年学校内部审计报告下一篇:16《一分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