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8篇)
1.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一
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探析论文
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是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要力量,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特殊教育师资的重任。《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由教育部、发改委、中国残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也明确指出“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培养师范生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这些政策无一例外都强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和“能力”。由此可见,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在完善师资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一、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内涵
职业技能,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1]。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就业的根本,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其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潜能、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根据特殊教育的目标,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应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从事特殊儿童教学和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及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基于上述认识,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内涵是指为了从事特殊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管理等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教育专业技术和能力,需要掌握的具体职业技能有:特殊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评估各类特殊儿童的基本方法;进行特殊教育教学、科研或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
(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
知识技能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提出的“培养师范生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挑战,要求其要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才能胜任特殊儿童的教学工作。为了顺应当前融合教育发展趋势,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应重点培养面向特殊教育实践需求,拥有现代特殊教育理念,既懂理论又有实践操作技能,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应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和康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还应精通某一特殊专业方向的教育教学及康复训练技能,如手语与盲文沟通、言语与说话训练、辅具的使用与维护、行为改变技术等。
(二)诊断、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技能
诊断、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职业技能。特殊儿童的诊断和评估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疑似特殊儿童进行各种必要的检查和测验并作出结论的过程,采用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检测方法,对儿童偏离常态的方面、性质、程度及其发展的可能性作出判定,诊断和评估的结果将应用于后续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过程。对特殊教育教师来讲,为特殊儿童拟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是诊断和评估结果应用最重要的方面。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类诊断和评估的途径和方法,如观察、访谈、行为评定、测量工具的使用等,学习如何利用已获得的有关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数据和资料,在此基础上确定儿童的特殊教育目标,制定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教育需要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三)选择、编制教材的技能
由于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差异较大,一般来讲,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固定教材,需要教师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以及每个学生的评估结果、身心特点,围绕特殊儿童的生活经验、实际生活环境和需要自行选择和设计教材。教材的选择和编制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职业技能,选择和编制合适的教材关系到教育目标的达成,也关系到后续教育训练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择和编制要从特殊儿童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与特殊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使特殊教育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组织、实施教育训练的技能
熟练地组织与实施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是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应重点掌握的技能。由于障碍类别和程度、发展过程以及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相对滞后于普通儿童,类化能力较差,其教育训练需要反复进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要练就扎实的教育训练技能,运用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根据特殊儿童内在的能力设计教育训练计划,以保证他们得到最适当的发展。
三、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
(一)构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
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根本保障。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应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四个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心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专业核心课程是指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包括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个别化教育计划、特殊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各科教学法、盲文、手语、行为改变技术、康复等[3],包含了特殊教育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职业技能;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是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开设的课程,如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脑瘫儿童的教育康复、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康复等课程[4];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是对所学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演练,包括实习、实训、见习、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四个专业课程模块均指向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不仅强调了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要注重特殊教育理论素养的养成,而且强调了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要具备教育行动的能力。
(二)职业技能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要与特殊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不仅要求相应学科的教师调整和增加与特殊教育职业技能训练相关的课堂教学的内容,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还要把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创造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和条件。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是讨论法,教师设置特殊教育热点问题,调动学生参加讨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二是参与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体验未来教师岗位的角色行为,也能检验学生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三是读书法,教师提供特教方面的阅读材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献导读,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四是参观法,让学生深入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等教育一线,通过义工服务方式直接接触特殊儿童,增加认识特殊儿童的体验;五是案例教学法,选取来自特殊教育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让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六是实习法,让学生通过3~6个月的长时间实习,参与对特殊儿童进行的直接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学校与实践基地合作
特殊教育专业与校外实践基地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特殊教育学校和组织机构的教育实际情境、教学资源等均可作为课程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并方便学生进行志工服务,学生通过直接观察,积累特殊儿童具体的行为表现,能够丰富感性经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观摩,了解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如何进行教学,从中可以汲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5]。深入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康复训练机构进行专业见习与实习是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业务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6]。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
重视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转变课程评价方式,重视专业能力的考核,以突出能力为主,建立科学有效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要注重课程中对学生职业技能学习效果的检查,又要注重课程结束后学生对职业技能掌握情况的检验。为了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教师在课程学习初期要明确考核标准。一般来讲,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考核分为两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出席率、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教育见习的频率、志工服务的质量等给出分数,作为该课程的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视课程的性质而定,一般为50%至60%,主要采取的评价方法有提交小组讨论报告、个别化教育计划拟定、教学活动设计展示、参与教学总结、志工服务总结、学术论文相关信息。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等;课程结束后,教师采取考试的评价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有开卷和闭卷两种方式,用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50%至40%。
2.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二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职业能力,关注度
高职高专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使命, 它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不断出现, 对于工人的技术更新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 总的趋势是要求越来越高[1]。在劳动力市场上, 一方面, 大量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找不到急需的技术人才, 结构性失业问题愈加突出。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培养市场需要的职业能力, 以实现毕业生的有效就业。职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是基础知识和包括性格、技能等的个人素质的可变化的核心能力集合[2], 大体上可以归纳为18个能力要素。
一、调查研究方法
(一) 谈话法。
我们依谈话法对河南的高职高专院校及其主要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 这些单位经常大量录用高职高专院校应届毕业生, 很多单位和企业是学校的实训基地。在提前制定的谈话法提纲的基础上[3], 我们主要就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问题进行了访谈, 要求被访单位对于近年招聘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并要求他们说出这些受聘者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两件事和表现差的两件事。访谈结束后, 对谈话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 抽取出职业能力的特征要素[4]。
(二) 调查问卷。
结合相关文献[5], 从通过行为事件方法得到的职业能力因素中归纳出18个要素。在此基础上编制高职高专院校职业能力模型研究调查问卷, 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 (1代表“非常不重要”, 5代表“很重要”) 对各要素的重要度进行测量[6], 并按照各要素的重要度对前五项进行排序。
问卷在“2009年河南高职高专职教集团”年会上发放给了参会代表, 填写问卷人员都是用人单位的管理层、高职高专院校的骨干和劳动人事有关人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95份, 收回问卷186份, 有效问卷181份, 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占58.02%, 用人单位占34.25%, 其他占7.73%。
(三)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这次调查采用SPSS13.0版本的统计分析方法[7],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职业能力要素部分的问卷整体效度KMO值为0.836, 根据Kaiser给出的标准[8], 说明问卷中各变量的共同因素多, 可以做因子分析。职业能力要素部分的问卷整体信度为0.931, 大于0.7的水平, 说明问卷的信度很高[9]。
二、研究过程
(一) 描述性分析。
将18个要素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指标列于表1。从表1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要素中的“业务操作技能”平均值最高 (4.806) , 其次是“专业知识的掌握” (4.519) 、“主动性和事业心” (4.432) 、“问题的解决和执行能力” (4.383) 、“技术的应用” (4.339) , “意见和信息的交流”和“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态度”平均值最低, 分别为3.361和3.236。这说明, 调查对象总体上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要素中业务操作技能的重要度最高, 而专业知识的掌握、主动性和事业心对于学生就业也非常重要[10]。
(二) 频数分析。
1. 总体分析。
对样本总体认为能力要素中五项最重要的进行频数统计[11], 结果列于表2。
从表2频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在样本总体中有71%将“业务操作技能”放入五项最重要能力要素之中, 位于各能力要素之首;其次是“专业知识的掌握” (51.5%) 、“主动性和事业心” (45%) 、“问题的解决和执行能力” (43.5%) 和“技术的应用” (40%) , 这和描述性统计所反映的结果基本一致。样本总体认为, “业务操作技能”、“专业知识的掌握”、“主动性和事业心”、“问题的解决和执行能力”和“技术的应用”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是很重要的, 其中, “业务操作技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项职业能力, 投票比例远高于其他各项。而所选比例三项最少的能力要素分别是“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态度”、“意见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和谈判能力”。
2. 五项最重要的能力要素不同样本选择的情况比较。
对不同样本认定的18个要素中五项最重要的频数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列于表3。
将高职高专院校和用人单位选择比例较高的能力要素分别列于表4进行比较分析[12]。
根据表3和表4频数比较数据可知[12], 高职高专院校样本群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常规知识 (语言写作计算机) ”比较重要, 而企事业用人单位样本群则认为“专业知识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比较重要。此外, 高职高专院校更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和执行能力、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等能力的培养, 而企事业用人单位更强调业务的操作技能、技术的应用、、独立工作能力等要素。可以看出, 目前的用人单位和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学生职业能力中不同能力要素的关注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13]。
三、研究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 我们可以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一) 在职业能力18个要素中, 调查样本总体上认为“业务操作技能”、“专业知识的掌握”、“主动性和事业心”、“问题的解决和执行能力”和“技术的应用”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业务操作技能, 其投票比例比其他各项高出很多。
3.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三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日前出台的文件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已经有接近2000所普通高等学校,这其中高等职业院校占比高达55%。无论是从学校的规模,还是从学生的数量上看,高等学校都要比普通本科院校多。但纵观各类高职院校,不难发现这些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其办学时间短,而且教育政策极少倾斜于这类院校。所以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成为了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对于三观的冲击也非常大。有些同学受到了一些不良气息的影响,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应当通过树立典型和模范学生的方式来给大家一个榜样的力量。此外,培养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仅能够让其服务师生,而且还能够树立优秀典型。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核心能力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特点以及能力分析
1.视野宽阔,思维活跃
年轻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快,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思维也跟着快速发展和活跃起来。这些90后作为新新人类的代表,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对于流行语以及新的做法在网路上的流传也能够很好的接受并且学习,从这点上看,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们依靠不断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思维更为活跃起来。
2.注重自我价值实现
目前成功学的不断发展和推进让现代的年轻人也受到了影响,他们渴望成功,渴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超越他人、超越自己,这些年青一代的学生干部以自己独特的能力和魅力在职业院校学生会的舞台上展示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他人的肯定。这种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和超越让他们的身长也散发着很多闪光点,让他们充满了正能量。
3.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缺乏合作精神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原因,目前进入高职院校入学读书的学生基本上以独生子女为主,这些学生由于家长的宠爱,成为了在家庭当中说一不二的角色,所以其自我意识很强,但是集体意识并不强。有些学生干部在处理事情时没有过多的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而是过多的宣扬自己的个人意志,这样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就导致工作进行的难度提高,这样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的行为是并不提倡的。
三、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长和学生干部自身培养能力意识淡薄
目前大多数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一方面的专业技能,很多家长也只是希望学生能够按期毕业和上课,并不推崇学生加入学生会并且继续担任学生干部。加之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与人交流和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缺乏经验,对于自身的要求不高,综合素质就显得不够格外突出。由于家长没有很好的重视,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这样的想法一旦形成就会根深蒂固,而且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想法,长此以往,对于核心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没有帮助。
2.学校对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培养的忽视
高职院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学生的培养和建设是收到当地就业率高低的影响,迫于办学的压力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很多高职院校将工作的重心都放在了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开设重点和热门的专业上,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在校方看来更为重要,而学生的社会技能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经验确实是学校无法给予的,所以很多院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是缺位的。但是学生会的存在恰好可以弥补这样的事情发生,从长远来看,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对于一个学校也是有利的。
四、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培养的若干建议
1.提高学校管理层对学生干部队伍核心能力培养的关注度
高职院校的存在有其特殊的含义,它的意义就是为社会和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这样的人才输送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增长。过去所强调的“学好技能,造福社会”如今已经落后,而现在的社会强调的是全方面多層次的培养和发展人才。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作为学校的窗口和模范典型,其发展更是要全面,不仅要有强有力而且过硬的技术,而且还要具备其他精英所应该具备的素质,那么学校对于学生干部队伍核心能力建设和培养要重视起来。
2.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学生干部都受到来自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从而对于考试有一种严重的恐惧感和畏惧感,对比于考试而言,他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考试上。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对于考试的改革迫在眉睫,应当树立起以能力培养和考核为核心的新型考核与考试的评价体系,从而进行更为合理和科学的评判标准。在学生的考核中,应该不止以千篇一律的考试为主,更应当注重考查学生的其他能力,这样不仅对学生是公平的,更能激发他们作为学生干部的自豪感,更好的为集体和学校服务,更好的培养其核心能力。
3.加强教职工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对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不应该只依靠机制和学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自身重视。教育学生本身是老师的天职,而对于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培养则更应该是学生干部管理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只有当老师们能够意识到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的建立起学生干部核心能力培养体系。通过不断加强对于教师职工队伍的建设,让老师们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学生们的基础能力;通过对于老师们的严格要求,让老师们以身作则,更好的为学生干部乃至其他普通学生树立典型和榜样。
参考文献:
[1]郭建如,邓峰. 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变革、就业市场变化与毕业生就业概率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3,10:57-63.
[2]殷姿. 高校学生干部建设与班级建设的关联性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5,04:65-69.
[3]刘涵慧,冯蔚,李茜. 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15,08:88-92.
4.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四
答:(1)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促进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提高质量。
2.新一轮评估的核心是什么?
答: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有哪几条? 答:(1)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3)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4)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5)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6)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7)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8)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9)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4.新一轮评估的目的是什么?
答: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快改革,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5.新一轮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这次评估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引导高职院校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进行改革与建设,引导学校把注意力集中到内涵建设上来,引导学校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目标评估向过程评估转变”、“硬件建设评估向软件建设评估转变”、“被动评估向主动评估转变”;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并有效地发挥作用,完善多元化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评估,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办学机制,创建办学特色,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
6.新一轮评估对学院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答:(1)有利于我们更好总结办学经验,丰富办学特色。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改革和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没有能系统地去进行总结,也没有
很好地思考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有哪些?今后如何更好地、可持续地发展?评建工作的开展,将会促进学院教学和管理工作上档次、教学质量上水平,也有利于我们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升内涵、丰富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2)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近年来,学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多标志性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许多新的教育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不少改革的成果还没有真正让学生得益,而且改革本身还存在一个完善与推广的过程。迎接新一轮评估,本身就是一个强化学习,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过程。通过评估提高素质成为应有之义,更何况评建工作为我们每个人都搭建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因此,评建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尤其是促进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有利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3)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推进学院更好更快发展。虽然新一轮评估不给学校定级(是优秀,还是良好、合格),评估的结论只分为“通过”和“暂缓通过”。但是,一方面通过评估,我们要给专家留一个好印象,为我院顺利进入教育部、财政部即将启动的新一轮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专家组的“诊断”和“开方”,能够帮助我们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原因,推进学院更好更快发展。
7.新一轮评估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1)诊断。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相关文件要求,依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围绕影响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被评院校必须做出实事求是的自我评判,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发现自己的特色亮点,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措施;评估专家组通过对被评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的分析,辅以现场考察,对被评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对其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做出客观、科学的评判,发现或发掘被评估院校的成功经验、创新之处、特色亮点;发现被评估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2)推广。被评院校要在校内总结推广不同院系、专业、教师创造的新鲜的教改经验和教学质量保证的成功做法;评估专家组要总结推广评估中发现的改革创新和特色鲜明、成果显著的先进办学经验,特别是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的成功做法;总结推广被评院校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并有效运行的成功经验。
(3)创新。学校自评和专家组评估都要带着问题,边评估、边研究、边总结、边完善,创新评估的方法、手段,完善评估的标准和程序,提高评估工作水平和公信度。
8.新一轮评估的原则是什么?
答:(1)学校自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原则。以学校自评为基础,专家评估相配合,建立和完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原则。既要考察人才培养效果,又要注重人才培养工作过程,还要关注学校发展潜力。
(3)全面了解与重点考察相结合原则。既要把握人才培养工作全局,又要抓住关键要素进行重点考察。
(4)评价与引导相结合原则。既要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做出科学诊断,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更要分析问题的成因,开出“处方”,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出建设性思路与办法。
(5)分类指导原则。根据不同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以及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估工作,指导各高职院校通过评估实现自己的办学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6)科学与效率原则。客观、科学、民主、公正,简化工作程序,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7)评建成效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原则。对于在评估过程中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参与积极、评建成效明显的院校在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教学建设项目评审、招生信息发布中给予政策激励;对于评建成效不理想的学校,省教育厅将通过限制招生规模、暂停教学建设项目申报等手段督促参评院校尽快改善人才培养工作。
9.新一轮评估的方法有哪些?
答:这次评估主要采取“平台分析+现场考察”的方法。专家组进校前对《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进行(分析)预审,提出初步分析意见,确定现场考察重点,并将预审意见发给专家组长。现场考察的主要方式是听取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情况汇报、实地考察(重点考察实验、实习、实训的硬件与软件;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进展情况)、专业剖析、说课、深度访谈、查阅原始资料等。
10.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有哪些?
答: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涉及7个方面的22个要素。具体是:
(1)领导作用。1.1)学校事业发展规划;1.2)办学目标与定位;1.3)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1.4)校园稳定。
(2)师资队伍。2.1)专任教师;2.2)兼职教师。
(3)课程建设。3.1)课程内容;3.2)教学方法手段;3.3)主讲教师;3.4)教学资料。
(4)实践教学。4.1)顶岗实习;4.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4.3)教学管理;4.4)实践教学条件;4.5)双证书获取。
(5)特色专业建设。5.1)特色。
(6)教学管理。6.1)管理规范;6.2)学生管理;6.3)质量监控。
(7)社会评价。7.1)生源;7.2)就业;7.3)社会服务。
11.新一轮评估关注的基本要点有哪些?
答:(1)基本办学条件;(2)双师素质比例;(3)双师结构;(4)专业带头人;(5)剖析专业;(6)说课。
12.新一轮评估为什么要建设《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答:《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新评估方案》的核心和基础。各高职院校依据《新评估方案》和《评估实施细则》开展评估,是建立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不仅具体展现了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概况、教学状态、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办学特色,也记录了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学校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实现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需要,是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建立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保证。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要逐步做到信息公开,教学状态数据要逐步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13.《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有哪些要求?
答:(1)明确目标。各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尽快建设好、管理好、应用好《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根据各自的特点,进一步开发、完善《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功能,逐步做到向社会开放;最终实现教职工满意、校领导满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满意、教育部满意、社会有关各方满意。
(2)落实到位。各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新评估方案》的具体要求,把《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列为学校办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以落实。
(3)加强培训。各校应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宣传《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对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统一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认识。
(4)及时准确。各校要从提高质量的高度,本着诚实守信的态度,实事求是地采集填报原始数据,确保《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信息的原始性、即时性、独立性、写实性和公开性,实现信息源头到校级平台的直接对接。要健全专业、课程、项目、教职工等代码体系,确保《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的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
(5)健全机制。各校要建立健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管理和奖惩制度,建立从数据产生源头和一线岗位进行信息采集填报的运行机制;建立信息采集责任制,明确每一位教职工都是每条信息源头的具体责任人,并落实学校总体汇总责任人,做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上所有信息的源头,均来自于信息发生人或信息发生地,确保《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原始性和独立性。
(6)逐步公开。《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上的相关信息应通过校园网等途径在校内公开,并向教育部、省教育厅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开放浏览权限。同时应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逐步向社会公开《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接受社会的监督。
1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有哪些要求?
5.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五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安徽省;反思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8-0030-05
2004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标志5年一轮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即首轮评估)正式启动;200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明确要完善5年一轮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以下简称“高职评估”)体系,启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即第二轮评估)。历时4年,高职评估发生两个转变:一是院校名称由“高职高专院校”转变为“高等职业院校”,二是评估内容由“水平评估”转变为“工作评估”。这充分反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对高职评估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一、安徽省三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情况
新世纪以来,安徽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态势良好,这与高职评估发挥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安徽省高职评估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教育厅制定评估规划和方案,以行政评估方式实施。2004-2008年,安徽省完成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首轮评估);自2008年始,按照新方案新要求,安徽省对没有接受过首轮评估,且满足3届毕业生的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轮评估。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职院校(新升格除外)基本完成第二轮评估;从2014年开始,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试点工作(第三轮评估),2015年全面开展个性评估。
笔者在参与安徽省三轮高职评估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做了一些分析与思考,以期通过高职评估实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改进高职评估的方法。
2004-2008年,安徽省共有16所高职院校接受第一轮水平评估。评估结论定性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第一轮评估结论为优秀和良好的学校数分别为12所和4所,占比75%和25%,评估结论为合格或不合格的学校数均为0。见图1。
2008-2012年,安徽省有43所高职院校,2013-2015年,又有8所新升格高职院校共计51所学校接受第二轮评估。评估结论不定性,不分等级,只设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以是否通过评估来分类区分。安徽省为了鼓励和表彰评估工作成效显著的学校,在下发至学校的评估结果通报文件中,将评估结论设为通过(优秀),以资鼓励。评估结论为通过(优秀)、通过和暂缓通过的学校数分别为12所、36所和3所,占比为23.5%、70.6%和5.9%。暂缓通过的3所学校复评结论均为通过。从评估结果看,优秀率为23.5%。见图2。
2014-2015年,安徽省有23所高职院校接受第三轮评估,其中2014年2所,2015年21所。2016年,另有11所高职院校个性评估纳入下半年工作计划。
总体而言,安徽省已接受评估的高职院校,认真落实评建方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教学中心地位较为突出,教学经费优先地位有所保障,教学改革核心地位已经确立,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效显著。
笔者选取2010-2012年安徽省参评的23所学校(涵盖综合、师范、工科、医学、财经、艺术等类别),对其二级评估指标合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22个指标中,“1.2办学目标与定位、2.1专任教师、3.1课程内容、4.5双证书获取、5.1特色、6.2学生管理、7.2就业”,这7个指标所有学校评估结论均为合格,说明学校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
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导向作用发挥不充分
对上述23所学校评估结论不合格二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主讲教师占比最高,为43.50%;社会服务占34.80%;实践教学条件占30.4%;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占26.1%;教学方法手段占17.4%;质量监控占13%。见图3。
评估发现的问题如下:一是专任教师年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名师和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主讲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二是服务社会能力和范围有限,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和效益难以发挥;三是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薄弱,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顶岗实习未能有效落实;四是教育教学改革意识不够强、氛围不够浓,专业与课程改革力度不够,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五是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完善。
这些问题与高职院校对评估的目的、意义和导向认识存在偏差有很大关系。
1.重结果轻过程
很多学校对评估认识不够准确,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评估工作是常态的、长期的。表现在:迎评时,学校评估工作开展地轰轰烈烈,成立了评建办,宣传到位、氛围浓厚;但专家组一离校,评建办随即撤销,评估时的良好工作状态也随之放松。按照评估规划,下一轮评估时间来临前,学校再次启动评估工作。可见,学校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评估,评估缺乏内在自觉性。
2.重硬件轻软件
软硬件关系把握不当是普遍现象。评估发现,很多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建设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硬件条件好的学校注重展示校园面积、办学规模、设备设施和投入经费,弱化软件条件;硬件条件差的学校则想方设法凑“指标”,努力达标。从评估结果看,学校硬件基本达标;但在师资队伍、课程改革、质量监控等内涵建设方面,缺乏相应的目标、计划、长效机制、评价等保证体系。3.重理论轻实践
很多院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具体表现在:一是从专家现场考察的听课记录表看,理论课评议成绩基本为a等,实践教学评议成绩主要为b等;二是从不合格二级指标统计情况来看,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顶岗实习不合格占比相对较高。
4.重形式轻实效
个别学校迎接评估,突击制造材料,填报虚假数字,大会小会不断,干扰了正常教学工作。评估气氛紧张,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引起师生的反感甚至厌倦。这种重形式轻实效的做法,违背了评估初衷,影响了学校工作。
(二)评估指标过于单一
现行的评估指标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即各省的评估指标主要按照教育部2008年印发的评估方案执行。也有省份,如安徽省在教育部方案基础上,制定了本省的评估指标。评估指标统一化,“一盘棋”的做法,有利于专家实地考察,在前两轮高职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评估指标高度统一并不科学,也不符合高职教育规律,没有充分考虑区域、行业、校际、公办民办院校的实际,更无法兼顾综合、医学、师范、林业和艺术等不同类型院校的特点,指标缺乏区分度,无法体现学校差异性,改进建议不能有的放矢,评估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成为空谈。
(三)评估主客体关系尚未理顺
一般认为:评估专家是评估主体,被评学校是评估客体。因此,学校被动迎评成分较多,评估主动性、积极性不够。评估方和被评估方在思想感情和心态上,常常处于对立状态,由于人为等原因,一些评估信息受到怀疑,使评估的信度和效果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评估的作用[1]。事实上,学校和专家都是评估主体,客体是人才培养工作。突出评估专家的主体作用,是主客体关系尚未理顺的表现,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高校开展评估工作的自发自觉性缺乏,常态化内部评估无法实现。
(四)评估专家队伍不够优化
一是专家结构不合理。人员组成相对单一,教育教学管理专家偏多,行业企业和外省专家均达不到30%,缺乏用人单位、一线教师的有效参与。二是专家安排不够规范。专家大多为省内高职院校负责人,省内院校之间平时的学习和交流本就频繁,专家与被评学校领导互相熟识。在评估反馈时,“讲人情”现象不可避免,对发现的问题可能会避重就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三是专家培训力度不够。有些专家对高职教育特点和运行机制缺乏了解,对评估指标内涵把握不准,宽严不一。
(五)评估长效机制不健全
评估目标是否实现,取决于学校整改的力度、深度和广度。现在的评估工作,重视预评估和专家进校考察,而对被评院校的整改回访工作重视不够、开展不多。各省的评估文件上都提出要按时报送整改方案等整改工作要求,但是不能有效落实。以安徽省为例,虽然相关文件对整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但是学校落实不到位,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回访、监督也不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尚未形成评估――整改――反馈――整改――回访监督――促进评估的长效机制[2]。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改进方向
(一)坚持质量为本,引导高校内涵式发展
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在校生数的迅速增长,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也面临着严峻考验。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办学声誉的载体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3]。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评估导向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从“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建设”,从“硬件建设”转变为“软件建设”,从“重在建设”转变为“提高质量”。保证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一轮高职评估的根本目的。一是引导高职院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依法自主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引导高职院校充分认识评估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硬件与软件、理论与实践各方面关系,重视过程,淡化结果,突出内涵建设。三是引导高职院校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评估,以学习心、开放态接受评估,把精力投入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把评估要求融入学校日常工作,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突击训练,不干扰师生正常工作与生活。
(二)实施分类评估,促进高校特色发展
坚持“一校一策、一校一尺、一校一色”,引导高职院校立足地方、面向市场、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各安其位、彰显个性、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是调整评估方案。将高职院校分为两类:新建(升格)高职院校、参加过第二轮评估的高职院校。针对这两类学校,分别制定评估方案。第一类学校实施认证式评估(即“合格评估”),第二类学校实施审核式评估(即“个性评估”)。二是调整评估标准。合格评估继续沿用教育部制定的统一标准;个性评估在充分考虑区域、行业、个体差异基础上,制定弹性灵活的审核范围。以安徽省为例,高职院校个性评估重点考察五个度: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教学运行、质量及质量监控之间的吻合度;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和学生、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全面评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情况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状况 [4]。具体操作上,按照教育部高职院校类型划分方式,同类学校分为一组,便于专家统一尺度,规范操作。三是调整评估结论。合格评估给予认定性结论,分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个性评估结论不分等级,主要分析被评院校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
(三)探索放权分权,强化高校主体地位
积极探索放权分权,明确不同评估主体权责。一是深入推进“管评”分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逐步放权,主要负责制定高职评估方案、标准和规划,统筹管理评估工作;评估具体事宜由具备教育评估资质、社会认可度高的第三方机构实施,同时进一步发挥社会公众的咨询与监督作用,保障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近几年的安徽高职评估工作由省教育厅委托安徽省教育评估中心实施,效果良好。二是强化高职院校评估主体地位,完善院校内部评估和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内部评估是院校为实现质量方针、目标,而运用系统理论的概念和方法,对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阶段、各环节进行全方位评估的制度[5]。构建高职院校内部评估机制,要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依托,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和水平为主要内容,以“自亮家丑、自找软肋”的方式,促进学校发展。这些举措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实现多元参与,优化评估专家队伍
评估工作的效度取决于专家的水平。建立高水平的评估专家队伍有三种途径:第一,优化评估专家队伍。专家组实现多元参与,由具备丰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专任教师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与外省专家均不少于1/3。多元参与,还意味着参与评估的专家不仅是教育相关领域人员,还应辐射到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产生关系的社会各方面,涉及用人单位、学生代表、家长、社会公众、举办方等,从而使评估专家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坚持多元,评估结论才能实现客观、全面、科学。在具体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学科专业背景、性别、区域等因素,实现全方位交叉评估。第二,加强专家培训,做到不培训不上岗,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选派专家参加教育部培训;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如开设高等教育评估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举办高教评估培训班;每次专家进校评估前,召开专家培训会,安排参加过教育部评估、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现场培训指导。第三,开展评估研究。鼓励评估专家和高校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评估研究,不断提高专家水平。
(五)注重整改回访,建立评估长效机制
建立评估长效机制是保障评估工作有序运行,评建结果有效落实,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其重点是完善整改回访工作。评估工作,从方案制定、专家遴选、评估实施、学校整改到监督回访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只有每个环节执行到位,才能形成评估――整改――反馈――整改――回访监督――促进评估的长效机制。针对整改回访环节重视不够的现状,要做好两点:首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第三方评估机构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重视整改回访环节,加大对学校整改工作的检查力度,实现由注重评估结果向评估结果与整改结果并重转变。同时,将学校整改情况与质量工程、科研项目评审和评先评优挂钩,对整改不力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逐步引导学校重视整改工作,最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其次,评估回访专家组尽量安排原评估专家参加,更利于查找问题;简化人员、流程和时间,专家组3~4人,时间1天,主要通过审核数据平台、听取整改汇报、深度访谈、走访等形式,对学校的整改建设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重点督查被评学校以评促改的落实情况,特别是专家提出的问题改进情况。
(六)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评估文化建设
6.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六
一、填写说明
1、每学年按要求上报教育部一次,教育部上报截止时间为每年10月31日、今年我省要求上报的时间为10月25日。
2、状态数据采集以学年为统计时段,如2009年上报时统计时段为2008年9月1日至2009年8月31日。
3、数据的运行载体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软件,各项数据原则上由各具体负责部门组织填写。其中“基本信息”、“基本办学条件”等栏目中,与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相同的统计指标,必须使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对外发布的同时间段的相关数据。
4、各具体负责部门对所填报数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负责。
5、数据表中无数据的列项应该为空白,无需输入任何文字、符号或数字进行表示。
6、年月需要按标准格式输入:如1988年1月1日输入:1988-01-01。
7、数据表的顶端有对应相关字段的注释,请填表人严格按注释填写。
8、表中有底色的单元格为汇总数据,无需输入,由系统自动生成。
9、下载数据后,解压数据表,将各EXCEL表文件名末尾的(本人采集或XX采集)本人改成采集者的姓名。
二、常见问题
1、表1.3.1当年招生计划中的招生人数是指何时的招生人数?
答:2009年9月进校,新生的招生人数。
2、表1.3.2当年在校生中在校生包括不包括09届毕业的学生呢?
答:包括,但不包括2009年9月新生。
3、表2.2参与教学、联系学生中关注教学情况关注学生情况是否为必填内容?次数是否只需填写数字,如10,10,9,8,而不用填写相对应的文字?
答:必填项目,可以直接填写数字,顺序必须和要求的项目一致。
4、表5.1经费收入:由于我校是企业办学,行业拨款应填入那个项目?
答:其它收入总额
5、表6.1校内专任教师中,有“专业领域”一栏,选项太少,如何填写?
答:按大类填写,与高基表一致。
6、表6.1校内专任教师中,“行业企业一线工作时间”是填近几年的吗?
答:填写当年的。
7、教工代码如何编排,是否必须统一为10位数,且首4位必须为年份?
答:此处为建议编排的一种标准,与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议一致。
8、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课教师,四个类别的教师如何界定?国家是否有相关规定?
答:参考平台的注释38、55、56。
9、请问外籍教师属于哪一类教师?
答:要看外籍教师的具体情况,参考注释38、55、56来判定到底属于什么类型。
10、一位教师有几张专业证书都是相同级别是都填还是填一个,都填是分行填,还是填在一行中?
答:填写一个,和专业最相关的最高级别证书。
11、表6.1.3校内专任教师其他情况、6.2.3校内兼课教师其他情况,如果有些老师相关项的内容都没有,是否连名字也不用打输进去了?
答:不用输入姓名。看填写说明。
12、表6.1.3校内专任教师其他情况、6.2.3校内兼课教师其他情况,历年项目可否填写? 答:不填
13、表7.1专业设臵,生源结构比例是全体在校生的结构比,还是本学年报到的学生结构比例?
答:应为本学年报到的学生结构比率。
14、表7.1专业设臵,专业设臵是否包括三二连读专业?
答:包括高职部分
15、表7.2开设课程,像思政课、大学英语课程等这类基础课,如何填入此表? 答:按专业分别填。
16、表7.2开设课程,如果同一门课同一个老师给三个年级都上课应该怎样填写? 答:需按专业按年级分开填,同一专业同一课程并班填课时数合计。
17、表7.2开设课程,五年制课程如何填写?
答:填写高职阶段。
18、表7.2开设课程,专业教学计划中设臵了的课程但实际没上课,是否可以不填写该课程的信息?
答:不填。
19、表7.2开设课程,该表中“课时数”是指专业教学计划中设臵的课时数,还是指课程设臵的课时数乘以授课的班级数?
答:实际课程课时数乘以班级数。
20、表7.2开设课程,请问单独开设的实训环节,如电气设备课程设计、水力学综合练习、测量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是否应在7-2开设课程表中填报?
答:需要填报,同时需填写课程代码,无代码的需自行编码,也就是说课程代码不能为空。
21、表7.2开设课程,混合班专业代码问题: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一般都是上大班课程,几个专业在一起上,如何确定专业代码?
答:参考该表上方的填写说明4。
22、表7.3职业资格证书与技术培训,一个专业有2个及以上证书,是分行填写还是合并填写?若合并填写,专业毕业生获取率该如何计算?
答:分行填写。填写方式查看填写说明。
毕业生获取率和证书种类无直接关系,“获得证书数”是指该专业有证书学生数,无论一个学生有几本证书都按有证书1人计算,“未获得证书数”是指该专业无证书学生数,也就是统计一本证书都没有获得的学生数。因此这部分数据应按专业填写汇总数据。
23、表7.5产学合作,合作企业超过5个怎么办?
答:填写主要的5个就可以了
24、表8.1教学制度与运行管理,对统计有无时间规定?是填建校历年的教学规章制度及运行程序文件名称还是当年的?
答:填写历年来在用的文件,含学生相关规章制度文件。
25、很多学生管理人员与教学管理人员都兼了少量的课,请问他们是否可以既算到校内兼课人员又算到专职学生管理人员与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中?
答:可以。
26、表8.8奖助学情况,若每生奖学金金额不等,“奖助额度(元/生)”字段是否填写均值?
7.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七
关键词:成就动机,高等职业教育,成功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 并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成就动机的强弱能够使人面临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产生不同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两个人聪明才智相当时, 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在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要高。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和提高, 促进他们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并改善他们的心理特质, 成为勇于追求成功、不怕失败, 将来为社会充分发挥个体聪明才智, 挖掘个体人力资源潜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学生成就动机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所处的环境, 校园文化氛围是他们成长和成材的根基, 加强学风建设, 培养和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是新时期高职学院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通过开展专业学习系列讲座、专题报告会, 邀请专业教研室主任或有关教师向学生介绍各专业的特点、专业方向、专业优势、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 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更多的了解,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 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并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要学”、“怎么学”的问题, 端正他们对学习的认识, 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另外开展学习激励活动, 引入竞争机制, 形成比学赶帮风尚。人才的成长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 而是客观培养和主观努力的双重结果。要使高职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外, 就是如何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身潜在的活力, 而竞争是激发学生自身潜在活力的有效途径。高职学院应注意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 激励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形成群体竞争, 使学生在竞争中取长补短、优化品格。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加强和引导校园社团活动, 营造浓厚的学习成长氛围。目前高职学院社团建设, 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学院要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来鼓励更多的教职员工参与到社团的建设中。大力扶持学生社团, 引导社团结合高职学院的专业特点, 针对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普遍现象, 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的科研和技能能力培养的活动, 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操作及当前专业发展形势相结合。学以致用, 通过在动手操作、研究过程中的成就感体验, 增强自身的信心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2. 多元化目标的建立
正如对一个步入社会的人来说, 财富和地位并不是衡量自身成功的唯一标准, 那对于我们在校的高职学生来讲, 学习成绩的高低也不是衡量他们成功的唯一标准, 因为如果这样的话, 那就永远只有一个第一名, 就有太多的失败者, 一个人的成就感应该来自于内心的充实,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 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 看到了自己的内心, 就会获得美的愉悦。”
中国的大学应当更多的提倡通才教育。大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他所应尽量具备的多元才能。在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爆炸的时代, 唯一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通才, 掌握知识的规律, 培养高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就一身融会贯通的本领。当今的大学生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 具备诸项多元才能。众所周知, 多元才能使许多人成就非凡。要想取得成功, 光靠哪一方面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多种才能的综合运用, 才可取得最后的成就。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对成就有不同的见解。在美国, 以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开创自己的事业, 且有出众的表现, 是一项很大的成就。在中国, 能建立社会认可的功绩, 才算是最终的成就。甚至还有人认为能光耀门楣, 庇荫家人, 才算成就。对个人来说, 有些人立志在商场上名成利就, 有些人立志改革社会, 有些人志在匡扶弱小, 有些人则希望建立一个温暖的家庭。不论生活的目标是什么, 在不侵犯别人的权益的前提下, 这些目标都是值得追求的。而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 学校教育管理者要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化的成就目标, 发现学生擅长的一面,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取得成功, 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 让他们觉得自己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 只要努力, 将来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从而心中充满自信。
3. 给学生更多的成功体验
成功体验指的是个体在取得的成功中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受。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学习取得成功或者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当学生取得成功, 比如解决一个难题, 学会一种技能, 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等等, 都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产生一种“好了还要更好”的自我激励心理, 成为进一步学好的内部诱因, 成功体验的关键在于获得成功。
成功教育的过程在于通过情感激励, 引导具有失败者心态的个体, 享有成功体验, 形成成功心境, 发展成功自信, 最终使个体赢得人生的成功, 达到教育成功的目的。这个教育过程, 是一个由成功心态的低级层次, 逐渐导向高级层次的动态过程。在成功教育过程中, 当某一领域、某一学科采用成功教育措施, 使学生享有了成功体验后, 一方面, 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引导学生在进一步发展中强化成功体验;另一方面, 要创设条件, 让学生在更多领域和学科中享有成功体验, 并指导成功体验的有效迁移, 促使成功体验泛化,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成功心境。在产生了成功心境的基础上, 教育的重点应转向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自己的情况, 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认清自身的短处和特长, 使学生在自知的基础上, 逐渐对泛化了的成功心境有意识地加以调节、分化和发展, 形成成功的自信, 走向人生的成功。
成功心态的最高层次———成功的自信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区域。因为人所处的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对个体的要求也会随之而不断发展变化。所以, 即使学生已具备了成功的自信, 成功教育也不能就此终止, 而要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断扩展、深化自己的成功自信.从这一意义上讲, 成功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动态教育过程, 贯穿于人的一生。为此, 学校阶段的成功教育还应担负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使学生离开学校, 走向社会以后, 仍能通过自我教育, 完善和发展成功心态, 获得成功的人生。
4. 与成就动机相容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 对学生进行“理想目标教育”, 让他们树立长远的目标和近期目标, 目标的设立过高固然不切实际, 但是目标千万不可定得太低。在21世纪, 竞争已经没有疆界, 应该放开思维, 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 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标准, 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 “我的目标我作主”, 确立职业理想, 以后从事什么职业, 应怎样学习有用的知识。教师在每堂课开始时向学生讲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指出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应掌握程度的最高要求和最低要求, 并在下课之前让学生自己写出本节的内容小结。此外,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课后如何看书、如何复习课堂所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另外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 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学生上课兴趣不高和教师的授课方式有很大的关联。如教师一味的“一言堂”、“满堂灌”、“地毯式的轰炸”, 把学生作为一种接受知识的容器, 必然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提不起精神。因此,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气氛活跃的教学方式, 恰当地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 使学生的思维不再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而学有所悟。
还要注意充分利用反馈,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 认知内驱力是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好奇心的倾向派生出来的, 这种好奇心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这种潜在的因素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取得成功才能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所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这样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学生知道学习结果后。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提高学习热情, 增加努力程度, 又发现自己的不足, 激发上进心, 克服缺点, 改正错误, 争取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德, 赫文彦.关于成就动机的几个问题[M].心理科学, 2001, 24, (1) .
[2]张兴贵.成就动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21 (1) .
8.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篇八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想不想(敢不敢)创新的问题,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即创新能力的问题。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了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理论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发育学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发表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学习。例如我们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讲授流感病毒时,摒弃原来的讲授流行情况、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等常规,开篇就提出六大问题:甲型H1N1为什么最初叫做猪流感病毒?与猪有什么关系? H1N1中H、N分别代表什么? 2009年流行的为什么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流感不过是一种感冒为何全球如此紧张?是否过度紧张?传染方式有何特别?吃八角是否能有效对付流感?让学生们头脑里充满问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们建立问题意识提供思路。
(二)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就是知识的相对论。汪氏等认为传统教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把知识看成绝对的、凝固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显然,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讲到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就是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最好时机。
同时,我们还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发掘课程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注重讲理论、概念被发现的过程。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补充讲干扰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干扰素的副作用,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困惑,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抗菌素耐药性的形成等等,讲病毒的发现源于“一种疾病”、“两个关键技术”、“5个关键先生”、“一个旧理论被打破”,通过这些讲述,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的规律,了解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难题。
(三)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讲历史上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并为学生组织“学习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该学习演讲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30%。例如,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大鼠肝癌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结构改造这部分内容后,有了合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想法,把中药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这是这个课题最具创意的地方,与学生分享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例如我们布置的作业包括“读伤寒玛丽故事的感想”(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给方舟子的一段话挑毛病”(批判性思维)等。
二课外教学
(一)通过布置撰写小论文的任务,讲解相关书写要求、批阅、点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寻求答案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某主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述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论文形式的书写要求、作用和意义,针对学生们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中常见的论文书写的错误,指出常见错误和误区,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再作详细点评。同时,推荐质量高的论文正式发表,让学生“完成任务有动力,任务完成有喜悦”,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该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二)开放实验室,指导大学生论文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课题
参考许多高等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我们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形成实验室里有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这样的工作团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教师利用晚上、寒暑假积极主动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论文大赛和课外科技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近3年我们共7位老师指导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多项校级创新项目的完成。
另外,通过老师担任学校大学生论文大赛评委,担任大学生论文大赛点评嘉宾、基础知识擂台赛评委等形式为学生创作的科技论文“把脉”指导。
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为学生社团开办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系列讲座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提高本科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近年我们先后为大学生社团和二级单位开办学术讲座,围绕科研论文的书写、进入实验室注意事项、科研思路的来源、科研课题的实施、介绍几本好杂志、经络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内经及针灸原理的应用及研究、课题设计零距离、为医之道、尽善尽美等议题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尤其是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接受科学素养的熏陶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近年来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近5年累计约117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尤其我们通过主动报名加面试方式,遴选了部分学生进入学院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科研团队,学习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们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DME、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获得创新的能力。
统计表明,在近年来进入科研团队学习的学生中,能获得国家级、省级课题“挑战杯”大奖的学生均来自进入承担国家级课题的科研团队的学生群体,充分说明国家级科研团队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
如果说理论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课教学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多个班种中实施基于团队学习模式的自主设计性实验,采用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自组学习小组(5-6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引入自身的加入和体验,围绕任务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遴选科学意义大、创新意识强、可行性大的实验方案,(对于科学意义不大、设计不合理的项目,予以淘汰),学生完成实验方案形成实验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和教师点评。该教学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合理学习兴趣与爱好,增强了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入了合作和竞争的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放144份问卷调查显示:70%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感兴趣,81.5%表示对实验流程满意,73.1%表示有必要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40%认为自主设计性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恰当。
四教学成果
经过5年来的实践,我们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奖4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两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学校学生学术论文大赛获奖和指导本科生校级创新实验项目19项;指导本科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9篇。
五问题与不足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永恒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由于学生学分压力、传统考试压力仍很大,能用于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创新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认清目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勇于改革和实践。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学的艺术性,让我们教学活动更新颖和更富于变化。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闫福嫚,等.浅谈中医院校生理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17(3):536-537.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推荐阅读:
面向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论文06-17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几本11-10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辅导员谷今11-06
2024安徽专升本阜阳师范学院《高等数学》考试大纲06-28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发展对策论文09-25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10-14
普通地方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论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