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策划案例分析13-15章问题解答

2024-08-03

营销策划案例分析13-15章问题解答

1.营销策划案例分析13-15章问题解答 篇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解答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3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课中思考题】

1、课文87页,想一想,这些话反映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怎样的改革思想?

提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埃及独立。

2、课文88页,试比较埃及与同时代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谈谈你自己的看法。提示:穆罕默德•阿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他仿效欧洲国家,改革了行政制度。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领导政府各部工作。同时简化地方行政区划,把原来的16个区并为7个省,各省又分成若干县和乡、村。这样,中央到地方就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行政机构,埃及出现了数百年来未有的统一局面。

看法:穆罕默德•阿里的政治改革促进了埃及的统一,有利于埃及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维护民族独立。但他效仿欧洲国家进行的政治改革,并没有采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而是集权力于自身,成为一名封建独裁者。【阅读与思考】 提示:有道理。

穆罕默德•阿里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他主要在军事和建立近代工厂即军事工业为主这方面积极仿效西方,而在推进民主制度、鼓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做的很少(没有从政治制度层面进行根本性变革)。这种片面的改革无法使埃及成为真正的近代国家。

【解析与探究】 提示:(1)穆罕默德•阿里具有远见卓识,认识到要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埃及独立,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就必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训练心事军队。

(2)他的改革措施推动了埃及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有助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进入埃及,因而在客观上又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成长。(3)使埃及得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维护了自身的独立和主权,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而且大大推迟了欧洲殖民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4)虽然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存在许多缺陷,最终因若干错综复杂的内外因素而遭致失败,但其历史攻击和深远意义却是不容抹杀的。【自我测评】

1、提示:(1)经济方面 ,建立了兵工厂、造船厂和火药厂;大力培养本国技师,开办技校,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采取行政手段命令各部门尽可能使用本国产品,减少进口,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2)政治方面 :阿里仿效欧美国家,改革了行政制度。在中央设立高级国务会议,领导政府各部工作。同时简化地方行政区划,把原来的16个区归并为7个省,各省又分成若干个县和乡、村。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整套严密而完备的行政网络,保证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的贯彻实施。还大力压制马木路克势力,采取严厉手段整顿社会治安,消灭盗匪。

(3)军事方面: 创办步兵学校,从国外聘请教官,培养军官;招募士兵,加强训练;不断扩建军营,加紧征兵,使军队数量迅速增加;大力发展海军。

(4)教育方面: 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创办了世俗小学和中学,实行免费教育;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开办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的翻译人员,把大批的军事和科技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2、提示:(1)进步性: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

①政治上:他用极端的手段消灭了中世纪最 反动、在埃及肆虐数百年的马木路克实力,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实现了国家家的统一和安宁。

②经济上: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起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发展了棉花等商品经济,培养和造就了第一批知识分子,因而长期停滞发展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口有所增加。这些都为埃及的经济独立、制止西方资本的大规模参透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③军事上:穆罕默德•阿里依靠本国的人力、物力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在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它使西方殖民国家不敢轻举忘动,使它的宗主国土耳其望而生畏,接连败退。

④教育上: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所有这些都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各观上是符合自己人民利益的,因而是进步的。(2)局限性:穆罕默德•阿里为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不断对外扩张,几十年的战争耗尽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把广大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因此,在埃及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着一句话:“他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第14 日本近代化的起程——明治维新

【课中思考题】

1、课文92页,幕府实行锁国政策和中国清朝锁国有何不同?

提示:清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对地方控制严密,不存在地方势力强大一说,其闭关锁国旨在切断内地百姓与海外的联系,防止“异端”思想的传入。

2、课文93页,看一看,出岛设臵了几条对外通路?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1)设臵了一条通路。

(2)原因:幕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日本人出海,严格限制日本人民于海外各国接触和贸易,仅保留于荷兰、中国、朝鲜等国的有限贸易,将长崎定为惟一的贸易港口,通路也只设臵一条,以便于幕府控制贸易量及严格检查。

3、课文95页,想一想,倒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19世纪以后,日本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

(2)欧美列强的扩张使日本面临民族危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动摇幕府的统治基础;

(3)倒幕派确定了武装倒幕的方针,采取割据富强的策略,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依靠下层人民壮大倒幕力量,为推翻幕府统治奠定了基础;

(4)1868年,倒幕力量凭借以明治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掌握了政治优势,通过武装斗争彻底消灭了幕府的势力。

4、课文95页,日本人的姓氏反映了什么历史变迁?

提示: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宣布“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从此,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反映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课文97页,国营企业富冈缫丝厂和江户时代的手工工场有何不同?

提示:富冈缫丝厂采用近代机器生产,手工工场采用手工劳动。较之手工工场,富冈缫丝厂规模大,生产效率高。富冈缫丝厂为政府投资,手工工场是民间投资。富冈缫丝厂对日本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6、课文98页,有人认为开设国会为时尚早,因为日本人尚未完全开化,不学无智,由民选议会讨论决定国家大事无异于缘木求鱼。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提示:(1)明治维新期间,来自长州、萨摩等藩的下级武士长期垄断国家政权,形成藩阀专制局面;

(2)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日本出现了自由民权运动,对藩阀专制造成冲击;(3)提纲所列观点借口日本民众缺乏民主政治意识,拒绝实行民主政治,实质是维护藩阀专制统治。

(4)这一观点不符合近代以来民主政治的发展潮流,不利于日本社会近代化的全面发展。

7、课文100页,你认为近代化取得成功的国家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对待邻国?

提示:一方面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和民族主义膨胀导致的军国主义倾向;

另一方面即日本为本民族利益进行对外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给日本人民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注意借鉴邻国近代化的经验教训,注意不要把民族利益臵于其他民族主权之上应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关系。【阅读与思考】提示:(1)交通方面:使用近代交通工具;

(2)衣着方面:穿着西式服装;

(3)建筑方面:出现西式建筑;(4)文化方面:西方的基督教得到传播。【解析与探究】提示:材料中反映出的态度有:(1)积极学习、吸收西方近代文化;(2)盲目排斥外来文明;(3)彻底否定民族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明;(4)为了政治需要而做出西方文化的姿态,迎合外国人习惯

正确态度:

(1)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文明,改革自身文化中的落后因素,跟上时代潮流;

(2)在接受外来文化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自身文化的民族特性,善于学习和利用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促进民族的富强发展。【自我测评】

1、提示:(1)废除藩国制度和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取消登记身份制度和武士特权,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2)经济上推行殖民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为日本奠定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3)文化教育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改造落后习俗,发展近代教育;

(4)政治上,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2、提示:(1)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的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新兴社会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为明治维新提供了社会基础;

(2)武装倒幕后,改革派实际上控制了国家政权,为改革的全面推行提供了政治保障;(3)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全面学习西方国家的近代文明成果,对日本社会的落后因素进行改造,加快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

(4)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集中力量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3、提示:(1)明治理维新开启了日本近代化的历程,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①经济方面: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②政治方面: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确立了近代宪政体制; ③文化方面:近代文明的传播改变了日本文化落后的面貌,为日本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2)增强了日本的国力,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第15 戊戌变法

【课中思考题】

1、课文104页,联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提示:(1)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寻求救国道理;

(2)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借用儒家学说和孔子的偶像低外进行宣传可以减少阻力和压力,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3)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也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2、课文105页,尝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提示:大意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棉队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发展。

3、课文106页,想一想,强学会有哪些作用?

提示:联络官员中赞同变法或主张革新的人,介绍西学,宣传维新变法,刷新了一时社会风气;但另一方面,强学会成员来源不一,逐渐出现了派系各异、主观不一的情况,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影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4、课文106页,想一想,支持变法的都有那些人?为什么慈禧太后起初同意光绪帝变法?

提示:(1)爱国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

(2)一种说法:是光绪帝当时陈述的新政方案对她刺激不大,且面临内忧外患,她也有心革新政治、加强国力,故同意变法。

另一种说法: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慈禧虽对光绪的夺权欲望、变法要求暴跳如雷,但她最终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先放手让光绪帝变法,在变法激起顽固派势力更大更普遍仇恨的时候,再下手解决。这种让权,也是慈禧被迫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给光绪帝设下一个新圈套。同时也说明光绪帝收回权利是有限的。当然光绪帝毕竟从慈禧口中得到可独自办事的承诺,并有第三者为证,又不能不对慈禧产生一种约束。

5、课文109页,这些问题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顽固派势力的强大,且有总后台慈禧撑腰,光绪帝的权力有限,变法与反变法斗争异常激烈;也反映维新派急于求成,在变法进程上缺乏通盘考虑,应循序渐进。

6、课文110页,“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

提示:二人的献身精神边县了维新志士为国家强盛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阅读与思考】 提示:不同意。

过快、过激的改革,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维新派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他们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除旧布新”与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改革并不矛盾。

同意:

(1)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维新派以追求完美至善的精神指定出纲领性的改革规划,但在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归于失败。

(2)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变法的失败结局来指责变法纲领,因为纲领本就是一个高于现实的远景计划,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等都是为现实纲领规划而采取的现实策略,不能把变法纲领的力度、强度、广度与现实策略的激进与否等而同之。【解析与探究】 提示:差异:(1)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义务教育,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大中小学教育体制,国民受教育的比例很高;

(2)清政府自洋务运动以来功利性地兴办了一些专业技术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

(3)维新运动期间兴建了一些新式学堂,但规模数量均严重不足,政府投入微乎其微。推行近代教育体制的时间比日本晚30年。

联系:(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教育兴国;(2)清政府不注意发展近代教育,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下一篇:300字关于感恩的作文:回报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