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后有效作业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2024-09-03

浅谈语文课后有效作业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共11篇)

1.浅谈语文课后有效作业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篇一

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张小林,男,小学数学一级教师。大专文化,黄杨镇茶树小学教师。联系电话:***。邮编:563300

摘要: 电脑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现代教育带来深远的变化。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新浪潮,信息技术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而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仿佛给了这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注入一针强心针,使得课题导入、情景创设更加精彩,更具诱惑力;课本中的某些情景得以直观再现;重难点的突破更加容易;让某些抽象化的课本知识更为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既能很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能力,适当减轻一些工作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学生教师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

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二年级的《对称》时,教科书上提供了蜻蜓、树叶、青蛙等一些含有对称的动植物。教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些比较生动的动画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动画的形式认识对称。比较传统的用讲或者手工制作而言,学生前者更感兴趣,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

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在教学旋转一节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重放、慢放、快放、静止画面等,让学生对空间平面图形的旋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教学更直观,同时,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五年级数学下册的《容积的认识》时,导入播放了“乌鸦喝水”的课件,让学生观看动画,然后引导学生说故事,理解时石头占了水的空间,继而进入新知的学习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所达到的效果不言而喻。

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数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

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五、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总之, 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

当然,多媒体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仍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但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2.浅谈语文课后有效作业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篇二

一、作业评语要饱含真情, 尊重学生

高尔基曾说过, “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他”, 而这爱的核心就是尊重。面对教师的评语, 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态度, 他们的情绪随之起伏波动。教师的评语要满含深情, 在一字一句中寄予厚望, 在一言一行中传递爱心。誉满中外的文学家矛盾从小勤奋好学, 聪明过人。上小学时教师在他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写下:“好笔力, 好见地, 读史有眼, 立论有识。小子可造, 使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远大未可限量, 又一篇佳作问世了!能做此语, 莫谓祖国无人也!”一腔真情涌现, 令人拍案。作业评语犹如与学生的促膝谈心, 是特别的关注与爱护, 犹如一封短笺, 或赞扬, 赞扬他们取得的成绩;或劝诫, 劝诫他们存在的缺点, 或指引, 指引他们努力的方向, 激发他们的斗志, 使学生克服对学习的畏惧心理, 热爱学习。

二、作业评语要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针对不同学生, 教师必须学会因材施教才会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完善更有裨益。

检查评估作业也要开放、创新。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互相启发, 互相学习, 共同合作, 共同提高。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笑脸”和“哭脸”替代的“√”和“×”。好的作文或精彩的语句, 展示在教室墙面上, 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欣赏, 有了自信心。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更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作业评价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虽然教师的工作量会增加一些, 但能让学生爱上作业, 爱上语文, 爱上学习, 何乐而不为呢?由于学生的生活情况不同, 造成学生在性格上的差异:有的学生家境不好而羡慕他人, 有的学生个性特强不愿受任何约束……这样的学生我们应多和其父母多交流, 了解其偏执的由来, 然后对症下药, 让这些学生意识到不管怎样, 怨恨和逃避不如去面对、去化解。坦诚沟通的同时, 委婉指出学生的偏狭思想。我们可以布置一些“亲情作业”, 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收集家乡优秀人物资料;每周写一段“家长寄语”, 使学生感受到家长对他的认可、鼓励;每次月考以后, 让学生把试卷带回去让自己爸爸妈妈评价, 爸爸妈妈都会先肯定孩子的进步, 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丢分原因。有了家长的作业评价, 孩子学习的动力进一步增强。

三、作业评语要巩固知识, 激活创新

作业评语, 不仅要反映学生解题的正误, 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更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适时的精妙之语, 给学生以点拔, 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开发潜能, 激活创新意识。比如, 数学“一题多解”培养学生从多角度, 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 克服思维定势, 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利用评语:“独辟蹊径!真好!”“开动脑筋!你肯定还会有更好的方法!”使学生开启心灵, 驰骋想象, 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尝试, 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 真正激起创造性学习的正能量。

四、作业评语要积极鼓励, 指引方向

学生将作业交给教师, 是想能够得到教师积极热情的期望。所以我们的评语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 寻找闪光点。新课标要求作业批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所以我们在作业批改中要做到鼓励为主, 在知识技能指导的基础上充分展示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创作才能。在写评语时, 应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和优点, 并给予充分的甚至夸大的肯定与赞赏。让学生收获功的喜悦, 增强信心, 激发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的关注与肯定, 从而使学生充满希望,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投入更大的热情。达到“乐之者”的教学目的。

五、作业评语要潜词造句, 陶冶情操

面对学生作业, 犹如一杯清茶, 一盆绿竹, 一册黄卷, 娓娓而谈, 亲昵无间。让心与心碰撞, 化解孤独惆怅。精雕细琢的评语也是教师的杰作优美而富有个性, 生动形象, 富有诗意。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的评语给学生独特的美丽, 独特的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读周国平、余光中、刘庸、林清玄的精美篇章, 看他们是如何在自然和生活中探索、品味、感悟人生的, 看他们是怎样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和细腻的笔触去抒写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古典文化的膜拜, 在学生心头激起语言美、情思美、哲理美的涟漪。学生会从教师评语的字里行间中享受到美的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评语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敲门砖”, 是学生热爱学习的“导航员”, 是学生心灵浸润着真爱、理解、支持、鼓励的“沙漠绿洲”。我们不仅要“观其行”, 更要“明其心”, 有的放矢, 科学教育, 让作业评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像春风化雨, 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让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一片风和日丽。

参考文献

3.浅谈作业评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三

教师对学生的错或对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和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成功和失败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要让学生从容的对待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心,明确“失败乃成功之母”。

通过教师的指导,作业本可以成为学生展现自我、体现个性的平台,使学生体验作业中的快乐,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更是有利而无一害。

三、 积极引导,自主创新 ,体验成长的快乐

增设师生对话平台,让作业本成为师生交流的纽带,成为一种教育资源。评语,不仅要反映学生解题的正误,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且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积极引导,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

四、严格要求,积极鼓励,感受评价的转变

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不仅要判断正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想想看,错在哪里。”“你的进步真大!”“今天你的字真漂亮。” 如今,像这样具有针对性的评语,经常出现在我班学生的作业本上,给予了学生一种神奇的动力。原来厌烦做作业的,现在喜欢做作业了;原来做作业粗心大意的,现在变得一丝不苟了;原来觉得做作业枯燥无味的,现在觉得不但有“趣”还会有“奖”;原来感觉做作业毫无意义的,现在觉得做作业不仅能得到老师的有益指导,还能感受到老师浓浓的爱意。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都要严格把关。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能使学生很快的加以改正。例如,“你全会了,但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现的错误,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希望。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可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再细心一些,准行!”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生作业做得又对又好,除了打上“Good”外,还加上各种评语展开竞赛。如“你好棒!”“太妙了!”给那些字写得好,作业正确率高,解题最有创意的学生,打上“Very Good!”对于这些评语,学生充满了兴趣,自然使得其学习英语的优势得到了顺势迁移。

4.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四

沧州市第十三中学--刘晓霞

[摘要] 朗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本文论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求知欲;语感

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部分中,对朗读做出了明确的划定:“用平凡话准确、流通、有情绪地朗读课文。”即读一般的 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绪,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蕴藉美和形象美。

一、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朗读教学。在讲析课文之前,总要认真地向学生有感情地范读几遍课文,然后让学生仿照朗读课文,这已成为习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变成了优美动听的欢歌、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兴趣盎然;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目标就无从谈起,而朗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没有朗读的课堂,经常是“满堂灌”、“满堂问”,课堂气氛的沉闷可想而知。朗读有如一味“兴奋剂”,撞击着学生的耳膜,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朗读的抑扬顿挫,有如旋律和谐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试想一下,曲高和寡的音乐尚且被众人所喜爱,雅俗共赏的朗读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经常读一些文章给他们听,每个学生都安静的听,哪怕是那几个最调皮的学生,而且尽管只读一遍,他们却能快而准地说出各题的答案。由此可见,朗读是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有感情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

朗读,是一种作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翰墨转化为有声语言,变更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加入的庞大的头脑活动历程。

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光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明确,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作为培育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头脑本事强了,他的概括本事、表达本事、构造语言的本事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本事作用于语言上,学生一定会说得趋于简明、流通、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语言上,学生就能渐渐取得发音清楚、音量适中、熏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说来,朗读本事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本事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育语感的一种好要领,应有效地增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语义和语法的能力。如果对精致的文章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范例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准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欠亨的句子,就会从情绪上感到不适,并加以倾轧。

三、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特别是中学段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指懒于动脑筋的走马观花似的朗读,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的朗读。

四、朗读启真,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

引导学生对形象的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理解、抽象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以美启真”。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部分、精彩片段进行反复吟诵,而这样的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高声朗诵、低声吟咏中,通过声音把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技巧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逐步领悟教材真谛。例如在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的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相信幸福的生活一定会来临,就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时而语速缓慢、语气低沉,时而语气加快,语气越来越坚定,读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望与热爱。学生在朗读中悟出了语速、语气的变化,再反复朗读,声音伴随着表情,显得声情并茂。在学生情绪高潮阶段,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时你想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你喜欢文中的人物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情感的激发中迸发而出。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鉴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智力也同时得到发展。这时,教师已没有必要再去花时间解释词语、分析句子,甚至讨论文章中心思想了。

五、朗读欣赏,组织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真情感染的基础上,教师要掌握“火候”,善于组织“高潮”。在朗读欣赏阶段,可以组织交流。例如:笔者在教《背影》一课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章好的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学生说“父亲为我买橘子”这部分写得好。因为“蹒跚”、“攀”、“缩”这些词用得贴切,突出了父亲的爱。这时,我说“我认为这里可以这样读……你们的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出了“父爱”,于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读。这种通过朗读欣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到高潮时,学生情绪高涨,进入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好的朗读本身就是课文极好的解释,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优美的意境,象征性的意境都能得以充分、酣畅的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能否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各个环节,对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将起到“以车代步”的作用。

最后,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起到突出作品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国著名的中学特级教师陈老师在讲读《土地的誓言》一文时,范读全文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总之,朗读的作用不可忽视。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的朗读之中让学生体会和品味。朗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朗读得正确、流利,说话也一般比较流利;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说话也一般比较有感染力。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朗读技巧讲究节奏、停顿,吐字、发音,语流、语态,对于养成学生高雅的气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朗读有助于交谈、发言、复述、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孟庆云《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

孙秀云《浅淡初中语文教学的朗读》

5.浅谈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五

来源: 周口日报2009-08-21教育视界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就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电教媒体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

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它不仅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而且它能以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以及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鸟的天堂》一课,引入课文时,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那茂盛的大榕树绿得发亮、绿得可爱,那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鸟的天堂”。这样,情随境生,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就被激发起来。

二、电教媒体可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用言语解释说明的内容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画面充分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

三、电教媒体可为学生朗读激发丰富的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6.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六

泗阳县来安中心小学孙红芹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作用非常重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因而教师在重视引导精读领悟阶段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关键词:感知 领悟 表达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大致可分为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精读领悟阶段和诵读表达、情感升华三个阶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引导学生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和诵读表达、情感升华这两个阶段,孰不知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如果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情感升华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课文的意蕴。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感知时间

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生怕“浪费”了那宝贵的四十分钟,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还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众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感悟到的道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 1

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贵在自悟自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教学前我没有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此时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文中谁“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在文中指谁?“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一段的描述与文章主题有什么关系?„„正因为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很多问题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所以,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巧妙引导,让学生在精读中领悟文章的所蕴含的道理

以读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把书面知识化为自身的语文素质。杨再隋教授对阅读中的感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如果阅读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我在教《永远执著的美丽》一文时,我让学生说说“美丽”和袁隆平的一生有着怎样的联系,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袁隆平的“美丽”。顺着学生的阅读期待,搭起整课教学的研读框架,既避免了琐碎问题的追问,并

2以这个大问题拉动全文的语言材料,在学生的朗读、品味中,袁隆平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形象也呼之欲出。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真情实感,达到情感的共鸣

小学语文课文中大量的闪耀情感光芒的语句或者理性魅力的片段都能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多方面的思考。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活动是最真实的理解,是对文章最重要的内容、最重要的句子、最动人的感情、最深刻的思想的敏感反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及时抓住学生在阅读时激起的情感的火花,思维的亮点,让它不断深化,或者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加深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活动,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由初读引发的认识更深,体验更丰富,思考更有价值,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一路花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想法。然后再次研读文本,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探究,进一步领会寓言的哲理,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生活中很多人存在着弱点或缺陷,有的人因此自卑,我们要像挑水工那样知人善用,善于发现其长处,引导其发现自身的价值。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悟到文章的真谛,理解了《一路花香》这个一语双关的题目。

“读”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语义,能帮助学生再现情境,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内涵。在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是一个量化、渐进的过程,必须有针对性,系统化地进行。只有灵活选择,合理切实地运用,将语文课堂变得书声琅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愉悦,获得精神的自由,获得对人生价值的感悟。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在一种有声的境界中获得大丰收。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小学语文教师》 2005年第10期、12期 上海教育出版社

7.浅谈语文课后有效作业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学案;作业设计

长期以来,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书面作业多,拓展思维的练笔内容偏少,课外阅读量不足,结合生活实际的开放性作业缺乏,各种作业仍是“一刀切”。新课程实施后,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作业理念、作业内容、作业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创新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以优化学生课外作业为“突破口”,努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当前我们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尤为重要。因此,如何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有效性?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正当我们为之迷茫时,我校校长带领全校教师大胆尝试“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导学案”课堂教学策略。实施三年多来,我校小学语文“导学案”已逐步形成了“预习导学――课堂研讨――课后检测”的“导学案”教学操作模式。我们在课题实验中,在这三大环节上精心设计作业,在提高作业有效性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三大环节中的作业设计。

一、“预习导学”的作业设计

在教学中,我们调查发现,老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读一遍课文,画一画生字词,标一标自然段。读第二遍便已没有了兴趣,学生学得被动。因此,我们实验教师开始探讨在“导学案”中如何为学生设计“课前预习”作业。实验中我们结合各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发展以及各年段的语文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为学生的预习指明了方向,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我以中段导学案“预习作业”设计为例,具体任务流程如下:

1.朗读课文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预习导学”的第一小题是“读读课文”,就是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流利,这为后面的预习练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认读词语

结合每课教学的识字写字要求,中年级的学生对这个内容完全能自学独立完成,所以这一步是必要的。

3.搜集资料

新课标中,对于第二学段要求学生有搜集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有些课文中的作者、主人公、时代背景等不甚了解,因此,针对课文,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的资料,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4.语言积累

习题中设计词语的运用表达方面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有助于让学生在词语的运用中达到语言的积累。如:词语搭配,选词填空等。

5.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课中研讨”的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1.抓住空白点,设计练习

为了表达运用的需要,有些文章留有“空白”的余地,我们就要抓住文章的空白点,设计一些“说一说、想一想、演一演、写一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巨人的花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在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后,设计一个想象说话练习:此时此刻,小男孩面对大声叱责,可能会说什么?学生对小男孩怎样说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他们深深体会到:人不要太自私。

2.读画结合,设计练习

如学完《桂林山水》一课,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投其所好。喜欢绘画的,可以用五彩的笔绘出桂林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融的奇丽景色。

3.利用延伸点,设计练习

学生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会以自己新的创意去发展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地展开想象,去发展课文情节、超越文本。《小木偶的故事》结尾处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续编童话,对课文进行延伸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三、“课后检测”的作业设计

课文课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学习方式。在实验中,每篇课文的“课后检测”,一般由课后巩固性练习、针对这篇课文涉及的拓展型练习、短文阅读练习、学后记组成,多样性的“课后检测”中的作业让学生趣味十足。

1.巩固型练习

这类练习是基础题,体现每篇课文重点内容的巩固性练习,有时还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这是每位学生必须完成的。练习的主要形式有:选填词语、巩固性填空练习、按要求改写句子、摘抄好词佳句等等。

2.拓展型练习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这类题目学生可以选择来完成,可以是课文的续写,可以是拓展阅读,可以是查找资料,可以是剪贴小报,画画,可以是考察访问等等。如《蟋蟀的住宅》的“课后检测”的作业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学了这篇课文,请你把“蟋蟀的住宅”用你的图画表现出来,要求把住宅的外部,内部表现清楚,色彩鲜艳。

3.短文阅读练习

阅读训练一般课内外相结合,如学习了《观潮》后,学生领略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后,又让学生在阅读另一篇奇观《日月潭》。

4.学后记

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写上自己的学习心得、收获、体会等,这样的小练笔最具语文学科特点。

我们设计的语文作业中,除去少数识记积累性的题目外,其他的大都应该注重启发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并解答,突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某些作业,鼓励合作学习,通过同学间的交互作用在同伴间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智能,促进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另外还要结合语文学习内容和学生具体的生活环境,确立视点设计作业,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是我校课堂教学策略的改革,在它实施的三年多时间里,我们困难重重,但我们坚持不懈。我们相信,精心设计“导学案”作业,一定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创设人文课堂、开展有效教学、培育智慧教师”的理想课堂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许卫民《新课程教学方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马建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3]缪徐《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教研文章的撰写》

8.浅谈语文课后有效作业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篇八

【摘要】: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优势明显。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非常愉快,容量大,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突破教学重、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利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愉快,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知识也掌握得比较好。好好利用它,可以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

【关键词】:课件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作用

【正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优势明显。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不仅非常愉快,容量大,形象直观,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而且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愉快,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知识也掌握得比较好。实践证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利用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把电、光、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它能把学习内容在大小、动静、虚实、远近、快慢、局部与整体、外表与内里之间互相转化,加大了教学密度,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本人从语文教学和自制语文课件过程中,深切感知到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我觉得把多媒体课件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起到以下五个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无疑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教学时根据需要适时的创设情境是很必要的。如:《詹天佑》讲的是清末詹天佑历尽艰险,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的经过。课文一至三自然段交代了历史背景以及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意义。由于时代久远,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当时各地情况,不能理解詹天佑爱国热情。教学一开始,我便让学生观看一段录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抢动、毁坏、焚烧的罪恶场

面。看完录象后让他们说说感想,再全班一起交流。在共同的交流中学生明白,在解放前的旧中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在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侵略的情况下,詹天佑出来主持修筑主张铁路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多媒体课件强烈直观,激发了学生情感,同时对詹天佑有了个初步的印象。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当学生“心无灵犀”,感觉麻木,与文本中所表现的情感绝缘时,而其他传统的传统教学媒体也难以解决此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合理地点一点,激一激,那么调动了学生潜藏于内心深处的相同的情绪体验或类似的情感经历,使其在情感的参与和推动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如上《詹天佑》一文中,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学生虽然不难讲出詹天佑采用新方法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表现了他崇高的思想品质和杰出的智慧,然而采用新的开凿隧道的办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火车在“人”字形铁路上是怎么开?却不能简明扼要地讲清楚。为此在课堂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大屏幕出示“两端向中间开凿法”、“中部开凿法”、“人字形线路”,然后进行超级链接,随着箭头的移动及火车爬坡的活动演示,学生注意力全被吸引住了。书本上的几句抽象的话,变成了学生看得见的具体画面,大家拍手称赞,从心底里佩服詹天佑的聪明过人之处。再如《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是教学重点,学生朗读平淡无味。稍加细想便知:学生之所以学得无趣,读得无味,是因为学生装对周围破坏环境的行为熟视无睹,对环境的缓慢变化及其悄悄的灾难性后果浑然不觉;对于人类“自杀性行为”的忧虑、无奈、痛恨之情,对于已经发生和正在不断发生的可怕后果的担心、恐惧之情,无法体会。此时,教师运用课件首先播放录象:茂密的森林,悦耳的鸟鸣,清澈的河水,蓝天、白云„„这些自然使学生心旷神怡,笑容绽放。突然,出现了刺耳的电锯、倒下的大树,继而洪水咆哮,沙尘满天,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这些又使学生心惊慌,担心不已。当学生再读这一段时,读者与听者都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忧患之情,教学重点得到有效的突破。接下来在学习最后两自然段时,学生交流体会,情动辞发,滔滔不绝;练习朗读,情寓其中,情真意切。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语文教学的朗读能力训练中,利用它们,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一方面,朗读示范是朗读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优作,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乃至其蕴含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另一方面,课件中的声音文件还具有可重复调用的特点,因而运用声音教材来进行听说,朗读训练,效果颇好。以二年级《小马过河》为例:我把整篇课文做成一个动画片,把整篇的范读录制成声音文件已导入动画片中,并可分段,可以反复播放任何一个段落,让学生们反复跟着朗读,特别是几个重点小节,反复跟读,能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强化

记忆,有助于识记能力的培养,又能体会朗读大师们对停顿、延长、轻音和重音等方面的处理,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在课件中还设有静音按钮,学生可以练习给课文动画配音,再次强化对读的练习。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教决不是要束缚孩子们的思维空间,相反,是要去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也就是求异思维。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培养创新精神。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就是多媒体的运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利用网上的教学信息资源,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而创设愉快的、数字化的学习情景。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各种情境,引发学生到网上探究。如:教学《走进丽江》时,引导学生主动上网探索有关丽江的名胜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等,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对丽江古镇的向往之情以及对东巴文化的了解。又如教学《九寨沟》一课时,课文中所介绍的九寨沟的知识毕竟有限,同学们很想了解更多关于九寨沟的知识,于是就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来到电脑房,搜集关于九寨沟的资料,上课时踊跃发言,把一些课文中所没有涉及到的进行了交流、补充,即填补了文本的空白,也开发了教材,更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如在《乌鸦喝水》这课中,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乌鸦衔石子喝到水的全部过程,这个动画的过程学生不但了解了乌鸦喝水非常难,而且很辛苦。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我觉得衔石子太麻烦了,而且不一定能喝到水。我认为可以衔吸管喝水,既方便又能喝到水。他这么一说,其他学生的思维也一下子打开了,许多学生都提出自己的办法。最后我再请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好。这就要归功于多媒体的功劳了,没有它是不会有这种效果的。

五、利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实贱证明,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觉强得多。这种信息量的保持也大大优于单一刺激获取的信息。多媒体课件正是利用它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所创设的情景,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知识得以感悟和保持,情感得以熏陶。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有这方面的优势,如教学语文《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如下设计:首先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之中。其次学习和感受大草原的美时,用图片呈现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体会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优美。最后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如语文课《武松打虎》教学时,教师把电视剧《水浒传》中武松怎样把凶猛的老虎打死的一段精彩片段为学生播放,犹如课文在屏幕上再现。其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一个下层侠义之士,崇尚的是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他是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武松形象地站在同学们面前。继而,教师用铿锵激昂的语调,复述课文中关于武松打虎的精彩片

段,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将书面精彩的描写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学生练习口述课文这个精彩片段,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表现能力的目的。

在进行课堂提问和测验时,可以将事先拟好的问题做成课件,在课前或在授课过程中呈现出来,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内容。这样既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又可以使教师很快地接收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予以调整,以保证知识信息的准确传递,便于正确评估学生的进步,优化教学评比过程。

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延伸学生们的眼,还能延伸学生们的耳,甚至能延伸学生们的脑,是优化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好手段,但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制作大批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促使教学向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迈进,为提高学生的能力,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总而言之,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日益普及的形势下,语文课应该发挥传统的教学工具(如粉笔、黑板、教科书)和常规教学媒体(投影、幻灯、录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把教学媒体合理组合运用,以达到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9.浅谈语文课后有效作业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篇九

贵州省仁怀市实验小学

熊顺秀

摘要:在教学中,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朗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朗读

积极性

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华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在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学习成绩的限制,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得训练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的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词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地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用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的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书法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可以加深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在初学语言时,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明读、分角色读、领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如《小壁虎结尾吧》一文,先请几位小朋友表演,表演小壁虎的学生将小壁虎天真可爱的神态以及当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心里很难过和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异常高兴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因此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已化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疯狂诵读可形成良好的语感,背诵又是内化语文教材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把诵读形成的语感积淀下来。疯狂诵读的结果就会使同学们“出口成章”,它所积累的大量词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我们的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读书时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有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任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10.浅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

贵州省仁怀市中枢二小 陈友铭

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

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阅读、欣赏、分析和记诵一些特意圈定的美文佳作。同时,还让他们诵读、理解和背诵了部分《三字经》和经典格言。通过这项实验,同学们收益较大。这具体表现在:

1、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每堂课上,让学生对所选的内容进行自读、同桌互读、范读、竞读和背诵,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对知识进行积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2、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写作时,无论是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布局谋篇上,能从更为广阔的角度出发,选材的思路被拓展了,立意也比以前高了许多。

3、为学生积累了广泛的写作素材。以前,同学们由于平时学习生活比较紧张,所以,很少有时间去涉猎一些课外书籍。还有的学生一有时间,就钻进电视或网络空间。这样一来,他们看书的时间就更是少之又少。而他们在电子世界里的知识获取因为是走马观花式的,因此,看过后留在记忆中而随时可提取的成分是非常有限的。如此一来,他们的日常知识来源基本上被拘囿于课本之内。而当我们开展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实验以后,同学们逐渐地走进了“孟母三迁”、“孔融让梨”,接触了三纲五常和七情八音,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习作积累了较为广泛的素材。

4、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阅读、记诵一些优美的篇章以外,还通过欣赏课,组织学生走进一些音、画、文完美结合起来的音像世界中。让他们去听、看、思、想、辨,然后再议,并在此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久而久之,在耳濡目染下很自然地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传统文化教育为进一步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活力。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至理名言和优秀的典故曾激励了数代人去追求光明,并确立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现在,虽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它们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和积极意义却毫未逊色。这具体表现在:

1、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是非美丑的评判能力。现实生

活中,由于有些观念的转变,加上青少年比较柔弱的评判能力,致使一些非道德的东西却成为被许多青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涵盖了节约教育、智勇教育、道德教育、守法教育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们逐渐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可以去做,哪些不能去做;哪些应该去做,而哪些坚决不做。促使他们慢慢懂得了哪些是对的、美的、正确的,而哪些是错的、丑的、不正确的,然后弃恶扬善,进一步确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夯实了基础。

2、它起到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与引导作用。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们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诚信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让他们从“鹿乳奉亲”“九龄温席”中反思;在“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奋进;于“单者易折,众则难摧。聚沙成堆,滴水成海”处审视。然后,更进一步明白了仁、义、礼、智、信和长幼之序,并力争使他们做到“见善则学,知错则改”。

3、它可以砥砺学生的意志。现行社会中,由于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加,一些家庭对其子女的宠爱之情也在不断增加。于是,这些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许多本该是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完成的事,却被其父母或其他亲人大包大揽。如此以来,有很多孩子的意志力缺失,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稍有挫折便无法接受,因此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特选取了《三字经》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和“卧薪尝胆”等典故,对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激励,鼓励他们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在家中尽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承受力,砥砺他们的意志。

三、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世外桃源”,曾是多少人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现在,我国已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上了历史日程。中华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内容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节俭教育、诚信教育、奉法教育的,这些内容又是和谐社会构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但相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会起到如下作用:

1、它会凝聚一个班集体的向心力。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团队意识的培养,进行尊长爱幼的训诫和勤勉自励的诱导;让他们从“单者易折,众则难摧。聚沙成堆,滴水成海”中,认识一个有着团结互助精神的班集体的重要性,从而师生共同努力,进一步构建一个和谐、奋进的班级。

2、充分发挥个体的社会辐射作用,由点到面,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学生,并由这些学生去带动一个个家庭的道德提升与和谐发展,那么,以此来推进一个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将不再是一句空话或不是一个梦!因为,每个人、每个

家庭是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

11.浅谈语文课后有效作业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一

根据现代教学技术的要求,课堂教学应有充分的感性资料,如运用图片、录像、案例、动画、音响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这一切都可以体现在多媒体教学之中。成功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更能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语文课堂优化整合,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能够全方位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1、可创设情境,增强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和积极性。

如学习《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胜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最深的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学中,通过播放捶打安塞腰鼓的录像,艺术地再现其恢宏的场面并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学生看到这恢宏的场面,听到这铿锵激昂的疾速的“隆隆”之声,如临其境,此时,再通过教师讲解,学生阅读、领会,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对生命对力量的无尽的赞美之情。同时,学生置身于这样的一个情境中,心里自然就应和着捶打安塞腰鼓时的旋律、节奏,那么学生就能将其淋漓尽致地体现在阅读上,读出气势,读出情感,从而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2、能有效扩充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比如:我在教读《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教学目标中要求让学生积累有关云与天气变化的知识。以住的教学,是依靠课后练习二,把练习中的问题制成表格,教师讲解并板书表格,这样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板书上,讨划的一堂课时间,根本不够用。使用多媒体时,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以将云与天气变化情况设计成表格,制作成课件,将表格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出来,并且配上每种天气对应的云层变化的图片。每放出一种变化的天气时,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还可指名让学生来说。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又节省了许多板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许多的学习、思考机会和训练密度,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减轻了老师课堂上的压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3、可丰富作文素材,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如学习《罗布源――消逝的仙湖》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方显示“今昔对比”5个大红字。屏幕左上角出现过去的罗布泊画面,旁白文字:昨天的罗布泊是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屏幕相对的右下角出现今天的罗布泊画面,旁白文字:今天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是一个没有一棵草、一条溪,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的生命禁区。且文字呈红色,没有任何音乐,持续两分钟。然后让学生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想。结果在教师还没有深入讲解之前学生应已经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了,而且表达流畅,情感充沛,佳句叠出。

4、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提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上一篇:清明节的古代诗句下一篇:人口与计生工作表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