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点作文1000字

2024-10-17

回到原点作文1000字(精选14篇)

1.回到原点作文1000字 篇一

摩天轮的悲伤,就是无论怎样旋,最后却只能回到原点。纵使在旋的过程发生了许多事,也会在到达起点时的一瞬间,化成泡影,无声地消失在空气中。变得不可捉摸,不可触摸。

那个会在春风中追逐蝴蝶那个会在炎炎夏日中蹲在田野里观察昆虫的我们;在逐渐长大中,变的懂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个不知人世险恶的天使,拥有一颗善良、纯洁的心;拥有一对洁白的翅膀,飞翔着像梦驶去……一点点的了解世界一点点的吸收知识,却让我们渐渐变成了长满刺的刺猬,为了保护好自己,不惜刺伤别人。“朋友”这个词,现在已变得微不足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堵墙,不肯敞开心扉对别人诉说心中的秘密很多时候我都会站在曾经与小伙伴们嬉戏的地方,捕捉那一点点一丝丝遗落的记忆。

风雨中茁壮成长,磨难中锻炼勇气,却在苍茫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世界上除了亲情,就没有什么东西是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改变――友谊亦是一样。从形同陌路到经历悲欢,最后,依然形同陌路。友谊,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就好像气球吹到了一定的程度,只要用针一次就破了,不管它曾经是多么的美丽过,最后,还是回到那被人忽略的原点……友谊,曾经令我那么的向往,但是,当经历了朋友的诺言被背叛后,那么美好的友谊,就此破碎,让我与她回到那互不认识的原点。时间,可摧毁一切。慢慢的,让开往前方的汽车绕回原点……

人生,就是一场让人向往的梦,在梦里发生的一切一切,当梦醒后,才会发现,所有都还是回到了原点。没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就这样,在时间的打磨下,变得模糊不清,变得再也无法去演绎……

2.回到原点作文1000字 篇二

“原点”就是事物 (事理) 的起点, 是脱去了穿在事物 (事理) 身上的五彩外衣后而显露出来的事物 (事理) 的最原初状态。它最能反映事物 (事理) 的客观现状、客观规律和个性特征, 它以朴拙、本真、实在来彰显事物 (事理) 的客观规律和个性特征。它是人们认识事物 (事理) 的必然起点, 是人们揭示事物 (事理) 客观规律的核心原点。“原点”与“终点”是相对概念, “终点”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在“原点”基础上融进自己的见解、主张和实践而形成的新的结果, 是“原点”的放大和增值。

德育的“原点”和“终点”, 分别是什么呢?我们的祖先早就清楚地告知了我们, 《礼记·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就是千古以来德育工作最佳的序列吗?在这个序列中, 德育的“原点”就是“正心修身”, “终点”就是“平天下”。但是, 长期以来, 我们把德育的“终点”亦即“平天下”作为德育的“原点”, 把诸如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而把真正的德育“原点”亦即“诚意、正心、修身”搁置起来。庄子说“万物有成法而不说”, 德育也有自己的“成法”, 也有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 想抛开“成法”而直接迈入“终点”, 那是违“成法”之举。因此, 作为中小学德育, 必须守“万物”之“成法”, 回到德育的“原点”, 只有扎实地彻底地做好“原点”工作, 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才会有真正的“平天下”的内涵。

有了这样的认识, 我们还必须弄清楚“原点”德育的基本内容, 并在基础教育阶段努力把这些内容落到实处, 让学生真正“诚意、正心、修身”。“原点”德育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其一, 衣、食、住、行之“生活德育”

衣、食、住、行的具体内涵有哪些?哪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哪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衣、食、住、行与人的发展是什么关系?它们与学生求知求学到底孰重孰轻?衣、食、住、行仅是人发展的物质依赖还是其原本就是人的素养特征?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这些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 认为这些是不值一提的区区小事, 那我们的学生穿奇装异服、吃垃圾食品、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 就不足为奇了。学生的衣、食、住、行恰恰是我们德育质量的表现, 是我们教育“产品”的外显形象, 而外在形象所彰显的又恰恰是其内在素养, 是其人文素养的自然流露。

当今的中小学生会穿衣、吃饭、坐卧、走路吗?他们心中有衣、食、住、行的标准吗?他们在衣、食、住、行上的不良行为会自我矫正吗?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 这个问题就会复杂化:我们的德育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材吗?有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吗?教师会教吗?教师自己是衣、食、住、行的楷模吗?有对学生衣、食、住、行生活规范的考评吗?在学生的成长规划中, 它们占有一定的比例吗?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那么我们的德育工作就只能费力不讨好。

其二,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之“劳动德育”

当今中小学生普遍不爱劳动、逃避劳动, 以为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是“贱活”。这固然与几千年来“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有关, 但也与现时学校的德育教育密切相关。

作为德育“原点”的劳动德育, 必须牢牢树立以下观念: (1) 劳动创造生活。生活之中的衣、食、住、行之每样物品, 不会从天而降, 只能从劳动中来。美满幸福的生活一定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而来。只有劳动的分工不同, 没有劳动的贵贱之分。 (2) 劳动就是生活。人们每天所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劳动, 公务员、工人、商人、农民、教师等等, 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劳动之中。让学生明白:劳动除了能获取报酬以换回生活物质外, 还能给予劳动者精神以充盈, 给予劳动者生命以价值。当一个人停止劳动而仅有报酬的时候, 他的精神就会渐渐空虚, 他的生活就会不充实, 他会更多的感到无聊与寂寞。 (3) 劳动创造美。劳动不是丑, 体力劳动不是贱, 劳动是诗, 劳动是画, 劳动是美。美好的生活、美丽的艺术、理想的追求, 无不从劳动中来。美的质量与劳动的付出是成正比的。丰收的田野是农民汗水的杰作, 动听的天籁是音乐家歌喉的杰作, 传神的图卷是画家妙手的杰作, 舒适的教室是学生汗水的杰作, 温馨的校园是师生汗水的杰作。如何使这些观念被学生认同并内化, 则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因为这只仅仅解决了什么是劳动的问题。如何在小学、中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劳动教育, 也是一个相当繁复的系统工作。

其三, 仁、义、礼、智、信之“情操德育”

有人慨叹:当今学生不懂“感动”、不会“感动”!有人慨叹:当今学生不懂规矩、不识礼节!问题的症结之一就是对德育“原点”的忽视。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孟子和董仲舒提出并完善的“仁”、“义”、“礼”、“智”、“信”这一中华伦理道德体系, 至今仍是德育“原点”之重要内容。孟子对前四者的解释:“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耻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董仲舒所提出的“守信”, 恰恰是现今学校德育的软肋。当然, “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并不仅仅是“恻隐”、“羞辱”、“辞让”、“是非”、“守信”所能概括的。我们至少可以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一些感性教育, 让他们懂得同情弱小、疾患、苦难、灾难, 恻隐生死离别、悲天悯人;让他们懂得荣誉与耻辱, 明白羞愧与廉耻;让他们懂得推辞谦让是美德, 舍己为人是美德, 先人后己是美德;让他们懂得善于明辨是非是智, 善于取舍利害是智, 善于去伪存真是智, 善于求真务实是智;让他们懂得“一诺千金”是信, “诚实坚持”是信, 守时践约是信……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道德教育体系形成了许多典型的成功教育案例, 也积淀了许多成功的教育方法。只要我们能联系实际,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推陈出新, 就一定能找到适合中小学生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仁”、“义”、“礼”、“智”、“信”的教育, 是德育“原点”中最难实施的基本内容之一。要实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要使学生真正能践行“仁”、“义”、“礼”、“智”、“信”, 要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跃升档次, 并非一日之功, 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和艺术, 是成功的关键。

3.作文教学应回到原点 篇三

一.观念回归:实际写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作文教学是老大难问题。对此,1981年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说过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会这么难呢?我想,这也许跟作文这件事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会导致教学中不大合适的作法。看法不大对头,教学的作法又不大合适,训练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

这导致“不大合适的作法”的“不大对头的看法”,即人们落后而顽固的写作观念──写作是一件特殊的神秘的事。为作文教学改革见,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素质见,我们必须消除这一写作旧观念,树立实际写作新观念。

实际写作是区别于训练性写作的一种写作,它是为了满足表达需要的写作,其写作动机产生于有了实际表达需要之后,其成品不一定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则笔记、几条批语等等;对它的评价是看它运用语言满足表达需要的程度。这样的写作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写作,它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与传统认识上的写作不一样的。对传统认识上的作文,大凡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它就是一篇材料或一个题目,然后有若干个要求。作文写作就是在限定的时间内,根据材料或题目及其要求,写上几百个字。作文写作就是遵命作文,于是教师就大谈审题、立意、选材、剪材和构思等;学生则抓耳挠腮,或无中生有,或拼拼凑凑写上些文字了事。如此,就算教了多次,也学了多次,最终,教师的水平没有提高,学生的水平也得不到提高。那么,为何会发生以上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的事情呢?我想,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师和同学都把写作当作了特殊的事情,甚至视之为神秘。

叶圣陶先生在开列的写作须知的第一条便是:“写作必须把它看成寻常事,好比说话一样;但是又必须把它看成一件认真事,好比说话一样。”因此,要知道什么是实际写作,就应当知道什么是说话,比照着说话来思考写作,我们才能理解这里所说的认真是对什么的认真。叶老是主张听说读写并重的,而且这是他语文教学论中的一条红线。为什么单单写被如此特殊化、神秘化了呢?应试作文的份量及其潜在的影响固然是其现实的促因,然而我国古代对写作的认识即写作观念也存在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人们从司马迁写《史记》中看到了写作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使生命不朽;从司马相如被汉武帝重用中看到了写作的巨大功利性;从曹丕的“盖文章,经世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论断中看到了写作的高贵……如此,写作作为一件特殊而神秘的事的观念便稳固了下来,根深而蒂固,以致影响到了现代人们的写作观。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应该指语言表达,是语言习惯的养成,好比说话一样寻常;好比说话一样认真。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把写看成与听说读一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走上本质意义上的写作之路,因为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这个工具为我们的全部生活服务(当然其中包括为应试作文服务)。

二.训练回归:让训练性写作与实际写作趋于一致

既然实际写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同时,它又是在有了表达需要之后产生的,那么,它就完全有可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并进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决定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向实际写作靠拢,我们的作文训练设计也必须瞄着实际写作。然而,现实情况又绝非如此,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训练性写作。与实际写作不同,训练性写作是为了应试而训练写作能力,其写作动机先具备,然后才产生表达需求,它以写出象样的文章为追求,对它的评价不仅要看它是否充分表达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还要看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可是,这样的作文不是自然的,它打上了明显的应试教育的烙印,这样的作文是“首先遇见题目,得从平时之积蓄中拣那些相应合的拿出来”(叶圣陶语)。自然的作文应当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是“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而这样的作文却满足了现实应试的需求。应试作文是以命题(材料作文最终也要拟出题目,可以说是一种间接命题吧)形式出现的,于是“定期命题便是不得已的事”了。然而,这样的训练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写作,以命题作文形式出现的训练性写作必须与实际写作趋于一致,因为那才是真正实践意义上的作文教学的本质回归。那么,怎样使两者趋于一致呢?

(一)把握写作契机,设计作文训练

要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之路上去,又要为应试而定期命题训练。在这样的尴尬境地之中,必需找到一条两全其美之途。“实际写作”的根在生活,人们在生活中受到感发,自然会产生表达需求,于是会产生内在的写作冲动,且如鲠在咽,不吐不快。那时训练契机便到来了,而把握这一契机,以设计作文训练,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就成为可能。一次,我校高一进行军训,期间有一次会操比赛,比赛是在训练场上进行的,结果我班得了倒数第一。这给全班每个人以很大的震动──尤其是心灵的震动。眼见其他三个班的雀跃,耳闻其他三个班的欢呼,一向好动的我班鸦雀无声,甚至有人掉下泪来,他们的内心在翻滚,眼前浮现出一周来教官为他们训练时的种种辛苦来,对不起的心理一下子占据了整个心房,这种心绪要表达。笔者不失时机地在班上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即“对不起,教官!”。作文写下来,收效颇佳。

(二)引向真实世界,促进语言表达

有感于毕业前夕学生赠物赠言之风,笔者曾在高三文科班搞过一次有意义的作文教学改革。高三学生因为即将毕业,即将分别,同学之间必然产生离情别绪,而这种情绪必然会驱动表达需求的产生,于是有了赠言,有了祝语。针对这一情形,我及时统一思想,让他们每人至少写一篇文章(当然是自由作文),把他们的文章结集成册,人手一册。至于文集的名称、栏目、设计等一概由他们自己拿定主意,之前还在班上进行讨论,最后一锤定音,于是我们的《蒲公英,飞呀飞》在各方的协作下问世了。期间,我还对他们进行了友情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友情不在离别时赠了多少礼物,不在天天的叙说离愁别绪,而在于互相鼓励,团结一致,共同迎接社会的选拔,力争一起成才。《蒲公英,飞呀飞》不正是真正友情的切切实实的见证吗?通过以上活动,我深切地认识到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真实的现实世界,如此才有可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

当然,为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必须连带着训练学生的语言发生能力──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产生思想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在这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如果说写作契机为作文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生活里头有的命题”又如同在土壤中播下了种子的话,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像是教学生如何施用化肥。“施用化肥”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勤于观察、勤于思考。以上两例也正体现教师的这一主导作用。

根直接扎于生活中的作文写作必然能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这必然能为训练性写作(包括中考、高考在内的各级各类应试作文应视为特殊意义上的训练性写作)打好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注重实际写作,而把握生活中产生表达需求的契机设计作文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而不是用口来表达意见,抒发情感。根本在于学生有没有意见要发表,有没有情感要抒发。如果没有,那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失败,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失败。学生都成为木头,岂不是整个学校的失败?如果有,那不妨先让学生说说看,口头说得出,笔下写出来的也必然不会差。词汇少,用词不确切,都是平时习惯了的事,要在平时给他们训练。平时不管,单在作文的时候怎样怎样,当然只有失望而已。”叶老的话很自然地把实际写作和训练性写作紧密地联系了起来。首先必须要有生活实际,那样才有话说,才能产生写的表达需求,当然,对此还必须同时予以训练,训练写作是应该在有了话可说,有了表达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作文训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回归,才能有效地培养语文素质,才能有效地为生活、工作和学习服务,才是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正如叶老所说,我们必须抓住平时作文章。平时,就是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是我们生活其中的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全部生活。平时生活中有着太多的写作契机,如开学伊始、考试前后、天气变化等等,我们可以以“校园里沸腾起来了”、“拿到试卷的那一刻”、“冬的脚步近了”等为题进行作文训练。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谈及作文题目时曾说:“所谓题目出得不好,就是学生生活里头没有,他无话可说,写不出来。题目要出得学生生活里头有。”以我近几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来看,大凡学生“生活里头有”的作文题,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意到笔随。

4.回到原点作文800字 篇四

无限好的黄昏终究要暗下,父亲健壮的身板终究要蜷下,回到原点,一种令人无奈的凋谢;彻骨的冰寒终会散去,儿子稚嫩的脸庞终会长大,回到原点,更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成长!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其实每一个原点上面,都重叠着一个新起点。明朝时期的谈迁,在花甲之年终于把《国榷》完笔,不料因为自家太穷,被贼人误以为什么值钱的东西给盗走了。十年的血汗,在一夜间消失殆尽,实在令人叹惋。不过谈迁被打回原点后并没有颓废下去,而是重新握起了毛笔,精炼了文思,又花了十年之后,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一部更加完美的《国榷》终于诞生了!

回到原点,似乎意味着白费功夫。然而对于人生来说,结果虽然光彩夺目,但是过程才是我们生命的主旋律。回到原点,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单纯地去追寻那一点,而是要好好地享受一下沿路的风光。“晓梦迷蝴蝶”的庄子其实并不想硬是追究自己是人是蝶,他只是怀念化蝶飞舞时的那种美妙之感;教室饭堂宿舍三点一线的我们也不是被枯燥所钝化的孩子,在每一节课上我们不断被淬炼成钢。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分分合合中,人类才能在血与泪中成长,才能从奴隶社会碰碰磕磕地一直走到现在。

人生来平等,死后也平等,唯一不平等的便在于生死之间,既然回到原点成为了一种必然,那不妨让我们的走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历程。从东周洛阳出来的.孔子知道,依老子所见,在如此纷乱的世道礼是不能常治的,但他不是老子,不能骑着一只老黄牛抛下整个天下,他是孔子,尽管他知道自己向世人推行礼仪并不受待见。但为了一个仁字,他在55岁的时候毅然离开了鲁国,不辞劳苦地拜访了卫、陈、曹、宋、郑、楚等国,最后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最终被迎回了鲁国,但仍是敬而不用。十三年的奔波,似乎毫无起色,对于孔子来说这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这似乎印证了他自己给自己占得的一个“旅卦”,意即奔走列国而“累累如丧家之犬”毫无作为。但在其后,他又占得了一“贲卦”,“贲于丘园,束帛戋戋,终吉”,此后他编了《春秋》,修了《诗》、《书》,定了《礼》、《乐》,还给《周易》作了《十翼》,虽然他的言行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但在紧接其后的汉朝开始,又回到了孔子留下的原点,迎来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日月星辰行其纪,斗转星移日役昏昼,凡是物极而反,否极而泰来,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则无朋。回到原点,复杂化成了简单,单调跌宕出了非凡,于是——

在黄州雪堂的苏轼回到了原点,唱出了“沧海之一粟”的文化突围;给任安写信的太史公回到了原点,写成了“通古今之变”的传世奇书;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回到了原点,写下了“心远地自偏”的人生真谛。

5.回到原点作文500字 篇五

春秋交替,冬夏往复。大自然的轮回使人惊叹!不因为别的,只因它懂得回到原点,从零开始。

失败与成功,无时不刻不在我们的生命中穿梭着,它在任何时候都会是人生的主旋律。

李开复为何频频“跳槽”?世界级大企业微软、苹果公司、谷歌为何留不住这匹野马?面对成功,他毫不像他人一样沾沾自喜。在他眼里,自己在成功之后就要重新启程,以便迎接下一场的成功。

面对成功,他能像捡到贝壳一样处之泰然,注定了他能在商海中乘风破浪,绝处逢生,收获非凡的喜悦。

陶潜年轻时积极入仕,一心报国。可是官场上的屡屡挫折和无尽的黑暗,让这出来乍到的他几乎崩溃。如今的陶潜连自己能在官场中保身都未可知,更别谈曾经的豪情壮志。面对着官场的腐败,陶潜回天乏力,拨不开仕途的乌云,撩不清官场的浑浊。面对着这令他心碎的官场,他选择了回到原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失败,他能像拂去蛛丝一样安之若素,注定了他能够在田园中找回自我,返朴归真,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田园派诗风。

如今生活在城市高节奏生活之中的人,不也追求亲近自然,返朴归真?以前的人们,因家境窘迫不得不穿破了洞的裤子,如今有些人为了追求时髦却特意在裤子上剪几个洞,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另类的“回到原点”

回到原点,勾践卧薪尝胆吞吴复续王权;回到原点,朱熹回到民间走进白鹿洞书院着成经典;回到原点,李时珍回到山中寻找一草一木着成医学绝唱……

人生光辉无限,能否一颗不漏地捡起,就看你有没有回到原点,从零开始。

6.回到原点作文700字 篇六

记得那时候,单纯的我天真烂漫的度过了小学时期的一个又一个春秋。即使没有考到理想的中学,也赶忙擦干眼泪,和同学挥挥手,离开了小学,走进了现在的中学。可是,到了新的环境,我发现我原本单纯的交友之道在这里行不通,我渐渐找不到原本单纯的友情,我不知道如何维持同学之间的情谊。逼于无奈,我只好试着适应这里的一切。尽管我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出乎我意料的人与事。可我都一笑而过,时间会慢慢淡化一切的。可是,我却怎么也没想到,傻傻而又无能的我,却没有顾及到别人的感受,我会是如此令人反感。

被人误会,辱骂,憎恨,一开始,我在无力的反抗,可是,我发现我的傻傻的反抗只会显出我的无能与对父母的依赖。至今,那些愤怒的眼神,鄙视的眼光,轻蔑的语气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那是我看似洁白的人生中一个显眼而又抹不去的污点。我感觉的到,我的心灵慢慢的在被扭曲,随着心智的成熟,家庭的是非与变故,我开始看清了我身边充斥着嫉妒,竞争,现实,人性的丑陋,甚至朋友的一举一动我都会擦觉出他的意图,总是把他们往坏的一方面想。当他们无私的帮助我的时候,我会出乎意外的感谢他们,我感觉到,我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阳光与乐观,变成了黑暗而极度悲观的一片乌云。身边那些所谓的朋友令我明白到一个道理,当你对于他有利用价值时,对你是多么的友好,可是,当他把你利用完之后,却义无反顾的贬低你,从没把你当朋友看。这些人有很多,甚至是坐我周围日夜面对同学,这些可恶的东西令我十分苦恼。为什么人会是这样。

7.让语文课回到原点 篇七

一、追求本色、真实的语文

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 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成长。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共同歌唱的舞台, 而它的意义与价值在于真实、本色, 真实、本色才能实现语文的“真味”。那种省略沉静的训练过程、只呈现热闹的学习结果的语文课, 那种以部分优秀学生的发言掩盖其他学生学习真相的语文课, 那种用游离文本的煽情代替潜心感悟语言内涵的语文课, 离学生们真实的生命太远。“生命像圣经, 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 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 从拉丁文译成英文, 从英文译成国语。翠远读它的时候, 国语又在她脑子里译成了上海话。”张爱玲《封锁》里的句子最能形象地说明目前的许多语文课与真实、本色的语文的那种隔膜。一堂理想的语文课是有课品的。课品如人品, 真实是衡量人品、课品的基本准绳。

二、语文课堂应该弥漫“语文味”

新课程实施以来, 我们努力地用这个新思想、那个新理念来积极改造自己的教学行为, 但常常遗憾地发现:有的老师“新的”还没成, “老的”不敢用, 越改越教越糟, 甚至不会上语文课了。我认为,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说会道善写。换言之, 语文教学就是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这是语文教学的“根”。因此, 语文课应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 弥漫着醇厚的语文气息, 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听说读写之中。

一位教师这样设计张爱玲《封锁》的课堂导语: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 上面爬满了虱子。”1937年, 一位17岁的教会中学的女学生写下了这句话, 没有人意识到, 这是一段传奇的序幕。七十二年后的今天, 依然有无数人说不清是为她的文字所折服, 还是为她的传奇所吸引。她, 是张爱玲, 一个错爱一生演绎苍凉传奇又才情四溢的女子……今天, 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传奇女作家构筑的独特世界, 领悟繁花似锦的幕布后人生荒漠的哀凉。

这位老师的开头导语没有借助声、光、电之类的多媒体, 干净洗练的诗化语言, 尽情彰显汉语雅致动人的感染力, 诗意、灵性、激情、浪漫、朦胧、神秘的魅力让这个奇异女子散发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也让学生不自觉地接受了听说读写的语文“真味”熏陶。

三、语文课堂应该是安静的课堂

高中语文课文一般篇幅较长, 许多课文通常有五六页之多, 可最多只能安排2-3课时。为节省时间, 有些老师把课文的阅读安排在课前的预习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一些学生因为其他作业较多, 并没有读过课文, 于是上课时根本跟不上老师的思路, 久而久之, 也就失去了上语文课的兴趣。

因此, 语文课堂必须要安排一定的读书时间。有的老师怕课堂沉闷不敢安排, 认为只有让课堂热闹起来, 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殊不知, 教师满堂课喋喋不休, 并不能代替学生自我阅读片刻所获得的阅读体验。不妨大胆地把课堂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不要琐碎地唠叨, 不要高分贝地聒噪, 因为热闹的只是课堂, 留给学生的什么也没有。因此, 课堂有时就应该是安安静静的, 安静是本色、原生态语文的特征。更重要的是, 只有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才能让他们去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只有安静地学习、安静地思考, 才能把语文的“真味”融进学生的心灵。

四、课堂教学环节力求简洁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体现语文课的大容量, 我们常会设计许多教学环节。由于安排的任务重, 设计的花样多, 而每节课又只是有限的40分钟, 所以免不了会为了完成任务而走马观花, 导致每一个环节都没有落到实处, 结果一节课结束了, 学生却没有实质的收获, 像是去百花园匆匆走了一遭。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必须认真领会《课标》, 吃透教材,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每一课的特点, 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课后思考练习有目的、有重点地设计科学适用的教学环节。不必开展的活动尽量不开展, 没有实用价值的资料尽量不展示, 让语文课轻装上阵。因此, 我们应根据教材的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评定一堂课的好坏不是要看教师教了什么, 而是要看学生真正学了什么。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文本体验的教学环节才是有效的, 繁杂的教学环节只会让学生感到疲惫, 久而久之就会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认为:“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 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 我们初步认定, 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 来组织学生较充分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夫, 要花在起点的辨认, 终点的确定, 2-3个环节的把握上。”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展开方面, 王教授提出, 教学活动不是设计“教的活动”, 而是设计“学的活动”。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讲授朱自清的《冬天》, 是这样开始的:

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对一篇课文, 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 第一, 读出自己;第二, 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 就是从课文当中, 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 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 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 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 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者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者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 所以要流泪。这叫“读出了自己”……除了“读出自己”, 我们还要“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 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假如现在拿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 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 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 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 我提不出任何问题, 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 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 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 为啥?因为我读懂了。所以, 问题越多, 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 还包括质疑。面对课文, 面对作者, 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 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 都可以提出来研究。我刚才说了, “读出问题”, 就是“研究”。那么今天, 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 读出问题, 来学习《冬天》。

这堂课, 李老师就只设计了两个环节:读出自己, 读出问题。课堂就围绕这两个问题而展开。由于李老师启发得好, 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 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 让思想碰撞思想, 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学生领会深刻、分析精彩、见解独到。

五、保持板书的传统风格

随着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教师的板书越来越少, 甚至时常出现“零板书”现象。毫无疑问, 多媒体课件的确有其独到的教学效果, 它不但形式多样、色彩鲜艳、富有动感, 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但是, 最完美的课件也不能取代传统的板书。

首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任何预设的课件内容与课堂教学实际都不会完全一致, 也不应该完全一致。在课堂上, 如果教师的课件主导性太强, 那就会形成课件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怪圈:教师被课件所累而失去了控制权, 学生则只会成为课件的观众。一旦课件替代了教师的思维, 师生互动就无法实现, 教学目标就会进入歧途。预设的板书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一种粗暴扼杀, 是对学生主体性学习权利的强行剥夺。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完全拘泥于课件, 而应该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这样看来, 即兴板书就必不可少。

8.回到原点中考作文800字 篇八

回到原点,并不等于放弃。记得我看过一个故事:日本一位马拉松选手每次大赛,都能得到冠军。当人们询问他原因时,他说:“我在比赛的前一天会先到赛场,每隔一段路便给自己做一个记号。到每二天开始跑时每当我跑过一段路看到记号时,我便向下一个记号冲去。这样跑,便不回疲惫了。”是啊,回到原点,只是把一个新的目标看做原点。如果每个人都把那漫长的路“忽略”一下,而把脚下的每一步路看作原点。踏实地走好,成功便不远。

回到原点,是一次心灵的度假。人生在世需要去努力,去拼搏的事情太多太多,我们如果必需去面对,承受,那么,为何不让自己的心态积极一些。要知道,每个人在事情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一鼓作气,尽管有时会虎头蛇尾,但如果心态一直保持在原点上,那么便可持之以恒。而且,有时候,当自己疲惫不堪时,偶尔让自己的心情回到原点,放松一下,也没什么不好的。

回到原点,是一种价值体现。无论什么物质上的财富,终究都会失去,无法回到从前。而精神上的财富是可以控制的,可以回到原点。这也可以说明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都可以回到原点;而那些浮华,虚荣的东西往往都满足不了什么,从而也会失去。所以,当我们失去了什么的时候,不必在意,让自己的精神回到原点,也许会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可能真的是这样吧,“回到原点”是一种精神,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9.回到原点的作文800字 篇九

今天在这里不是讲科普。我没有那个资格;但我确实发现,在人生奋斗几十年之后,竟然产生了“被回到原点”的感觉。不过有时又会觉得,似乎连原点也回不了:不知道这个原点在什么地方。

从前的大学毕业生,刚出道时工资每月五十多元。好在当时物价很便宜:米粮每斤一毛多;有机蔬菜约三四分钱一斤;土猪肉八九毛一斤,一般鱼类也是每斤二三毛。“五毛”这个概念在当时已经是相当豪爽的代名词了,河蟹当时也不过是这个价钱。

对比之下,吃,价格是今天的三十分之一;行,每月公交月票才四元,相当于今天的五十分之一;穿,一件普通点的也就几块钱,相当于今天的二十分之一甚至不到。至于住,分配的房子不用钱;没能分配的,租房也很便宜:公租每月几元,私人租也不过十来元,只相当于今天租价的千分之几。水费几分钱一吨,仅为今天的三十分之一。而医疗和普及教育,基本免费。

记得上中学时,班主任经常教导我们:“不要只知道把自己与外国横向相比,更应该懂得进行纵向比较。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才能亲身体会到今天生活比起过去有了多大提高。”虽时光已经过去几十年,但老师的这些教导今天仍如雷贯耳。

今天工资确实到手部分也有好几千,相当于当年同一等级工资的三四十倍,但经过这样“纵向对比”后,整个人反而成了泄气的皮球——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太失败——艰苦奋斗几十年,竟然“回到原点”!

也有少数人为“回到原点”而欢呼雀跃。不过他们的那个原点是在八十年前,一个只属于少数人的世界。

10.回到原点作文1000字 篇十

一、指导学生真实写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提出了“鼓励写作的个性化,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的要求。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同一个人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一直要求学生写真人、说真话。有一次,我在班上布置了一篇《他在大扫除中》的习作。让学生在大扫除中认真观察一个人,而后写成一篇习作。作文一交上来,我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是写班上的某某同学劳动非常积极主动,不但主动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还积极帮助其他同学打扫卫生,累得满头大汗,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就是写某某同学在大扫除中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劳动任务,这样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大家赞扬;但有一位同学不同寻常的看法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他写道:在老师的监督下,班长带领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但老师一走,班长却放下自己的劳动工具不干了,最后向老师汇报说他干得多。习作结尾处还批评了班长不热爱劳动,只做表面工作,起不到带头作用……如此真实的话语和大胆的创新怎能不令人称赞呢?因此,在指导习作时,我们不应该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也不应该让学生往“固定的圈子”里钻。要鼓励学生真实写人,勇于创新,使习作推陈出新、独树一帜。

二、引导学生真实记事

虽然生活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但是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却是单调得多。如在春天里草地上的嬉戏、夜里看月亮、数星星,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没有感受过;春天里踏青,夏天里戏水,秋天里放风筝,冬天里看霜,也有很多孩子也没经历过。丰富学生的生活,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不仅仅是组织几次活动,它需要经常引导,作为教师,应该做到指导学生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上次学校举行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作文竞赛中,学生都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写出来,有位同学写给他在外打工的爸爸说:“爸爸,我知道您在外打工很辛苦,但您也不能三年不回家呀,您知道我有多想您吗?虽说在外打工,您也很少寄钱回家,每次没钱了,妈妈都要去邻居家借,每次看到邻居的小敏,我都绕路走,我觉得您没有尽到照顾我的责任,要不您回来吧,您回来我一定听话,好好读书……”多纯真的话语,多真实的表白啊!这就是这个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就是这个孩子真实的心声,难道这不正是我们在习作中应呵护的新芽吗?

三、倡导学生大胆抒情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说:“我们是在形成人,不是形成鹦鹉。”指导习作时不应该用成人的语言去约束孩子,不是让孩子鹦鹉学舌,而应该让他们在自由的时空里表述自己的语言。儿童语言虽然幼稚,但富于情趣,不仅有许多生动无邪的词语,还有不少独特的表达方式。一位学生在文章《母爱》中写道:母亲的唠叨,像春雨,像山泉,使我欢乐,让我厌倦,让我愤然;如一首深奥难解的诗,似一杯醇香而浓烈的咖啡,可口而耐人寻味。伴随着成长的音符,母亲唠叨,像一条小河,在儿时的记忆中流淌。幼时的我,又何曾知晓:自以为烦琐之至的唠叨,便是母亲储存关爱的密码。另一位同学在《假期》中写道:欢乐的暑假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又要迎来新的学期,又要投入到如山的书海和如海的题海中,这更令我期待下一个假期快快到来。还有的孩子在《学会承担》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都离不开爱,有了爱,孩子们会快乐成长,有了爱,大人们会幸福微笑,有了爱,我们的生活会更温馨甜蜜!而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一束芬芳的鲜花,可以是一盒香甜的糖果,更可以是为亲爱的家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小事。因为爱就是付出,爱就是责任,爱就是分担,爱就是给予!亲爱的妈妈,爱我就让我承担吧!因为我已经慢慢长大了!这所有感情的表达都是孩子独特的,都是她们自己感受到的。因此,我们要看最美的习作,要听最动听的童声,就应该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说孩子的话,做孩子的事。

习作是人格的写照,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只要我们给孩子们一块洁净的天空,一块绿色的乐园,让他们在这里尽情嬉戏,尽情挥洒人格魅力,我相信儿童的习作将会开辟出一块崭新的天地。

摘要:<正>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儿童是一张没有任何杂质的白纸,由于现在的应试教育,许多教师对学生提出过高、过难的要求,这样的要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结构、语言水平,这导致学生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老气横秋、言之无物、淡而无味。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习作教学吗?我们到底是培养孩子还是束缚孩子?要想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就要引导学生确确实实“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11.回到原点作文1000字 篇十一

“你什么都不是”

上初三这一年,学校举行了一次奥数比赛。

我俩成绩不相上下,进考场时,她说:“好好考,拿出你的本事,咱俩拼一下!”我不屑地说:“只怕你会输得很惨,头都不敢抬了啊!”我没有预想说出这句话的后果。“好,我等着,我等着你看我的惨败!”好像是自嘲,可我听了,心里很不踏实。

我径直走进考场,与她擦身而过。然而,“第一”也与我擦身而过。

走出考场,我自信满满;而她,神色淡然,令人摸不透。我暗喜,看来她发挥得不怎么样。她看我的眼神,轻飘飘地掠了过去。

离发成绩的日子越来越近,我的心情越来越紧张。终于,老师拿着成绩来了,我又激动又担心。老师说:“我们班两名同学都是好样的!一个第一,一个第二!”我手心冒汗,满脸发烫,浑身发软,恨不得找个缝钻进去!我那么嚣张,那么自大,竟然败在了她的手下!

下课后,她从我身旁经过,停了一下,似乎嘴角挂着一丝鄙夷的笑,她说“你什么都不是!”我要崩溃了,我的心顿时跌落深谷...

灰暗中寻找自我

接下来的日子,全是阴霾,我的世界看不见光明!

凭什么我会输给她?我一直比她强啊,老天这样对我太不公平!为什么要在我狂妄地说出那句话之后来惩罚我呢?

那几天,我只会怨天尤人,毫不从自身找原因。

表面上我装作若无其事,上课,说笑。有谁知道每天晚上我流了多少耻辱的、懊悔的泪水?

一天晚饭后,我拿起那份象征我“荣誉”的试卷,忽然发现明明是自己的疏忽,造成的失误,自己却每天怨天尤人,不思己过。想通之后就睡了,那晚是自打试卷发下来,睡得最安稳的一晚!

灰暗中我终于找回了自己!

回到原点,从头再来

我为自己制定好一套学习计划,以前的所有都成为过去式,现在的我回到原点,从头再来。

12.回到原点作文 篇十二

春秋交替,冬夏往复,大自然的轮回使人惊叹!不因为别的,只因它懂得回到原点,从零开始。

失败与

李开复为何频频“跳槽”?世界级大企业微软、苹果公司、谷歌为何留不住这匹野马?面对成功,他毫不像他人一样沾沾自喜[注: 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在他眼里,自己在成功之后就要重新启程,以便迎接下一场的成功。小学生作文网t262

面对成功,他能像捡到贝壳一样处之泰然[注: 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注定了他能在商海中乘风破浪[注: 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绝处逢生[注: 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收获非凡的喜悦。

13.回到原点作文素材 篇十三

体坛名人邓亚萍的人生经历,也给我们讲述回到原点对现实更高的人生高度是何等重要。

成为世界乒坛一姐后,耀眼的胜利光圈就在邓亚萍头上闪烁。但她放下奖励,做了**年奥运 村村长,完善各方面服务,为的是给各国友人留下美好 印象。从世界冠军到博士,到村长,到人大代表,再到现在的总编,这几个领域毫无关联,却让邓亚萍一次又一次登上了成功的峰顶。

回到原点,重新设立新的出发点,邓亚萍才能获得如此耀人的成功,让自己的生命流光溢彩。

14.回到原点中考作文800字 篇十四

于是,我们习惯了,习惯这种方式——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回到起点。正如朱自清所说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它们就这样,有规律的活着,枯了,又青,青了,又枯——总是回到原点——枯死和生命的开始——发芽。没有人会抱怨,上帝总是如此单调而枯燥——让生命以同一种规律生存。所以,当万物以死亡告终时,我明白:他又回到原点。

家门前有一棵桂花树。秋天,桂花开了,飘香万里。但到深秋时,地上便是一片桂花。不知怎的,有一天偶然发现,桂花树被砍一大半,只留下短短的根。大家都叹息:这么好的桂花树被砍了,真可惜。那时正是冬天,树根被布严严实实地包住。我凑上去仔细地看了看,树皮有些枯黄,奄奄一息,我也开始惋惜。毕竟,家门口一片芬芳也不是什么坏事。

来年春天,我又照常走过桂花树时,惊奇地发现树根旁多了一棵小小的树,像树苗一样,嫩绿的叶子,笔直的树干,看上去精神抖擞。老树根确实已毫无生命力了,但它以小苗的形式重新开始,将活力撒满树苗,使它充满了生机,如初升的太阳一般,充满活力而朝气蓬勃。

我虽在与你玩着那副棋,却漫不经心地摆弄着。思绪飘着,不知不觉又想到了人生。人生似水,不经意间便悄然逝去。我还没来得及弄懂万物间的规律,又只得与青烟一同飘去,飞入青云端。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停留片刻,又将化做清风,回到那神秘的地方。生命是那样奇特,不知从何而来,又将回到那不知名的地方。那一刻——万籁俱静,又是一个生命回到原点。有人想改变,但人们做不到。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玩下去。

万物都该回到原点的。最浅而易见的例子就是水了。水来自大海,浩瀚无际的海洋。经过太阳的照耀,一点一滴地汇聚成云朵,悠悠地飘在天空中,飘来飘去。后来,又会变成细细的小雨珠,密密的掉下来。最后,又和各种河流一起,流进大海。又是来自大海,化为水蒸气,变成云……

它也回到原点,不是吗?

这时,又望了望那副棋,发现自己走错了一步,不禁感叹:“人生就是这样——可以尝试,却无法回到原点,重新开始。”

上一篇:在建工程台风应急预案下一篇:职称论文投稿标准格式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