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专业实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论文

2024-08-08

浅谈专业实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1篇)

1.浅谈专业实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论文 篇一

浅谈模块化教学在焊接实习中的应用

培养大批量的不同层次,适应现代焊接生产发展和技术要求的新型高素质焊接专生技术人才是摆在我国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模块化教学法能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作 者:柳邦强 沈斌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潍坊市经济学校,山东诸城,262200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642关键词:焊接实习教学 模块化

2.浅谈专业实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论文 篇二

一、定位理论的基本内容

定位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营销专家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是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之一。70年代, 在美国随着产品爆炸和信息的过度传播, 产品同质化和市场竞争加剧, 消费者的选择太多而心智又非常有限, 这给企业组织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 因为当组织的成果未被纳入顾客选择从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 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动力。在这种竞争加剧的背景下, 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发现, 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 必须以竞争为导向进行战略定位, 以期在顾客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 从而使产品 (品牌) 或企业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定位理论强调, 企业要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自己最专长的业务领域 (产品品类) 或细分市场, 以获取相对竞争优势。

特劳特还提出了具体运用定位理论的四步工作法:第一步, 分析整个外部环境, 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 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第二步, 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 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 确立品牌或企业的优势位置———定位;第三步, 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检测定位的有效性;第四步, 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 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

二、定位理论在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的应用

应用定位理论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应遵循特劳特提出的四步工作法:

(一) 对组织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1.市场需求分析

(1) 工商管理类人才呈现出结构性短缺的状况。当前, 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绝对数量大, 但由于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 致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方面存在总量过剩, 另一方面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些朝阳行业、采用新型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企业又深感合格的管理型人才的短缺。例如, 近年来网络营销人才、物流管理人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物业管理人才等都存在明显的短缺状况。

(2) 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从本课题组对80家企业部门以上领导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认为, 公司选拔基层管理人员的标准主要看重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他们认为基层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依次为: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基层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依次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工作热情、团队合作精神、吃苦精神、心理承受能力、思想道德品质等。当前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技能不精、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心理素质薄弱、缺乏吃苦精神等问题。

2.竞争者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较普遍的专业之一, 目前每年培养的学生数量已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民办高校设立的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只有与普通高等院校、其他民办高校以及本校设立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专业 (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 形成明显的差异化, 才能在学生和用人单位心目中树立与众不同的形象, 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多样化、多种类型的人才。民办高校与普通高等学校首先可以在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就业地域上形成差异化。目前, 国内重点高校一般侧重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 学生的就业面向全国市场;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提出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民办高校由于受生源和市场的制约, 也大多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而且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本地区市场, 这是否会造成民办高校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之间由于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就业面向类似, 而出现激烈的竞争呢?笔者认为, 民办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 在对本地区市场 (用人单位) 进一步细分的基础上, 选择面向某一朝阳行业 (产业) 或某种类型的企业, 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色, 培养本地区社会发展紧缺的人才, 以形成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化。同一地区的民办高校之间也可依据各自的办学优势, 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 提出各自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如:黑龙江省某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针对近年来连锁经营企业发展迅猛, 连锁经营模式已渗入到零售、餐饮、服装、医药、酒店、教育培训、房产中介、家庭装饰、休闲健身、汽车维修与保养、美容与化妆品等众多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对本地区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设置了连锁经营管理方向, 培养社会紧缺的连锁企业管理人才。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型商业连锁企业总部的业务部门和各门店从事管理工作, 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办高校办学的声誉。

3.生源特点分析

目前民办高校的生源是本科第三批次的学生。这种招生机制决定了民办高校的生源可能在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甚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不如“一本”、“二本”统招生, 这就使培养学术型人才失去了生源的基础。那么, 如何将“三本”的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笔者认为, 关键是要根据“三本”学生的具体实际,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民办高校的生源也有许多共性的优点, 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具象思维能力较强有利于技能培养;二是学生情商较高, 善于人际交往、心理素质较好;三是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 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创新创业意识较强。这些生源特点, 为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条件。

(二) 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基于组织外部环境的分析, 结合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优势,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根据差异化的原则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色, 面向某一朝阳行业 (产业) 或某种类型的企业, 培养管理基础理论扎实, 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较强, 具有创新意识和沟通技能, 综合素质高, 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 检测定位的有效性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根据定位理论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并非就大功告成。他们还要通过调查了解顾客 (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 是否能正确地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检测定位的有效性。如果顾客的理解与民办高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 说明民办高校应加强对外信息沟通与宣传, 只有当顾客能够正确地识别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专业特色时, 这个定位才能取得成功。

(四) 制定落实定位的措施及策略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依据已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 高校还要制定沟通策略, 利用各种形式向在校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宣传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学生的成功案例、教师的科研成果等信息, 以利于树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品牌形象。

总之, 应用定位理论可以帮助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准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顾客 (学生和用人单位) 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 从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1]孙超.差异化战略下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2]陈水芬.运用定位理论进行专业特色建设-以浙江财经学院工商学院营销专业特色建设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3)

3.浅谈专业实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论文 篇三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1 教学方法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群内中的课程中有很多都是以基本概念和管理原理为基础的,也就是要求学生首先掌握相关的理论,其次再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尤其对于大学本科学生而言,一定的理论基础还是必须的。但往往这些内容是枯燥乏味的。对此可以采取参与式教学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1.1 参与式教学方法

1.1.1 培养创造性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如有些实际问题,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因为经营者就可分为几种类型:如风险型、保守型等。不同类型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有些问题,可以使思维发散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1.1.2 教学互动,提倡参与式教学。工商管理很多专业课程都经历了兴起、热潮、回落、重振这样一个过程。其中包括很多理论、很多学派。许多定义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如果老师能告诉同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天衣无缝”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教学内容中介绍多种学术观点,包括一些有争议的论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他们的求知和参与的欲望就大大增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1.3 启发式教学。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动地位。对于工商管理课程群内的课程来讲,可以安排学生先行进行自学,使其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再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要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认识。

1.2 实践教学法

1.2.1 课堂案例讲授。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收集和制作相关的案例,把有关素材完整地提供给学生,而后运用基本原理进行启发、引导,要求学生在查阅资料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或点评,或进行补充性、提高性的讲解,以学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作为考核方式,通过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决定考核成绩。这种方式有利于保持专业课程的鲜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帮助学生掌握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主动收集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 适当运用情景式教学。有两种方式:一是借助模拟教学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演练。二是建立相应方向的有形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训练的场所。

2 现代教育技术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现代工商企业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为了全面提高和增强学生在今后实践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就要打破原先的“教材 + 黑板 + 笔记”的模式,在教学手段上要有一定的创新。而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方式共有两种:

(1)以媒体为基础的应用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更加适用于某种环境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应用于教与学的领域,它们都在为一个共同的教学目的服务——优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

(2)基于课程类型的应用课堂教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主要是对理论和技能的教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和直观的形式呈现的学生面前,使学生易于理解,克服传统教学内容显示过于呆板的弊端;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一个讲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发现式等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大慰,陈启杰.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一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赵纯均,雷曜,杨斌.中国管理教育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中国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工商管理研究备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刘睿(1979-),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教育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助教,工商管理专业。

4.浅谈专业实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论文 篇四

一、应用型人才的界定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尽管学科型专业性教育与应用型专业性教育同属5A类阶段的普通高等教育。但两者存在着培养方向与职能方面事实上的差异。学科型专业性教育类属5A1型,侧重按学科分类,一般是为研究做准备的;应用型专业性教育则类属5A2型,侧重按行业分类,一般是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性教育。依次分类,应用型专业性教育是位于学科型教育(5A1)和职业型教育(5B)之间的第二类型的专业性应用教育(5A2),这种教育以行业性为主导,性质上以专业性为主线,类型上以应用型为主体,层次上以教学型为主流,模式上以实践性为主载,与侧重学科性教育的普通大学教育同型异质,本质上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专业教育,其特性是结合学科和行业分社专业,培养面向社会一线的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办学主体和体制上相对灵活,应主动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将专业设置与地方区域经济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将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特色、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灵活设置专业,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结合自身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服务社会,努力提高民办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民办高校党组织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性

(一)民办高校党组织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民办高等院校是指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

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依照国家和本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面向社会举办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或实施高等非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

[3]。《纲要》提出了民办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目标,民办高校成为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试验区。目前,民办高校得以迅速发展,正处在从规模扩展向内涵建设转型时期,办学层次也逐步提高,面临世情、国情、党情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无论是民办高校的创办者、管理者还是广大党员都必须认识到民办高校党组织工作对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意义,只有民办高校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在民办高校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二)民办高校党组织是民办高校稳定发展的前提

民办高校党组织在民办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为“把方向、维稳定、促发展”,在学校中心工作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民办高校党组织通过参与决策、找准地位,把好方向;加强上下沟通、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稳定;围绕学习中心发展、强化自身建设、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实践中保障了民办高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好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对促进民办高校和谐和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加强民办高校党组织的建设,才能确保党在民办高校的地位,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民办高校得到贯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得以坚持。

(三)民办高校党组织是实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高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繁荣的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和实现科学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并积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地推进党的建设。”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虽然在办学体制不同,但同样也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不断加强民办高校党组织建设,确保民办高校党组织在政治思想上起核心作用。民办高校党组织在组织上起监督作用,在发展建设中起服务保障作用。民办高校党组织是党对民办高校实行领导、监督、指导的主要渠道,加强党对民办高校领导是执政党的地位所决定的。民办高校党组织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阵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政治保障和引领作用。民办高校培养应用

5.浅谈专业实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论文 篇五

Snyder及其同事认为希望是一种基于内在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它包括清晰、明确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详细策略和计划(路径思维),和激发与保持运用策略与计划实现目标的动机(动力思维)。路径与动力是希望理论中必不可少的成分,缺少其中任何一种成分都无法充分维持对目标的追求,它们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

已有研究表明,希望思维是可以培养的,即使是低于平均水平的低希望个体,希望干预也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水平及人际交往能力,根据希望理论的内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一、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

目标是希望理论的支点。

目标的设置首先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因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追求,所以目标的设置最好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

第二,目标的建立最好以学生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等个性特征为依据,这样的目标才具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实现目标的动力。

第三,目标的设置需要明确具体、可量化、有意义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研究表明,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等抽象、模糊的目标确实比具体、清晰的目标难以实现,而且带给个体积极正面的反馈也有限。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把抽象的梦想变成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将目标具体化后,不仅可以让个体追踪到目标实现的进程,也可以及时得到积极的反馈。

另外,实现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可以带给个体更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丰富积极自我价值系统。

其次,人生的目标不能过于单一,教师需要经常鼓励学生在其生活的不同领域建立不同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多个目标的好处是一个目标的实现可以激发他们实现其他目标的信心,而且当他们在一个目标上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时,可以转向实现其他的重要目标,以减少学生的绝望感。当然,设置多个目标并不是让学生一心多用,每个目标的设置需要有具体的步骤和明确的时间限制,学生还需提高将目标按优先次序进行排列的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列举一张目标清单,指导学生将这些目标进行排列并估计完成时间。往往低希望的学生缺乏将目标进行优先排列的技能,他们总是妄图能一次性完成脑海中所有的目标。

另外,鼓励学生建立积极的趋近目标,放弃消极的回避目标。因为学生很难从消极的回避目标中得到积极正向的回馈。研究表明,希望水平高的学生喜欢建立取得成功的趋近目标,希望水平低的学生则喜欢建立避免失败的回避目标。

最后,帮助学生在团体中建立共同目标。建立共同目标,第一个好处是可以增进同伴间的友谊,更容易、更好地完成目标。第二个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帮助其他人共同完成目标,体会互帮互助的感觉,这种利他主义的经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二、引导学生拓展路径思维

路径思维是希望理论的认知成分,是连接个体现在与未来之间的桥梁。拓展路径思维是指拓展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和计划。如果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和路径过少,即在此路不通的情况下,缺少可替代的路径,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失去继续努力的信心,最终放弃目标,这也就是为什么低希望学生的辍学率往往比较高,而高希望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学习新技能、寻求他人帮助或调整目标等方式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原因。因此,为引导学生发展路径思维,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制定多种通往目标的路径,训练学生在此路不通时积极寻找其他方案的能力。可以运用电影冥想技术设计多种路径,即想象自己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及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越生动形象越容易成功。另外,在目标受阻时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这种方法行不通?出了什么问题?还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当然,除了自己思考或寻求他人帮助设计多种路径外,还可以借鉴他人经验寻找替代路径,即阅读高希望个体的人物传记,并与同伴或老师进行讨论,探讨主人公克服困难、消除障碍、实现目标的途径。

另一种最常见的发展路径思维的方法就是目标分解,即将时间跨度长而大的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小的、相互之间有逻辑关系的目标。实际上,将梦想或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一系列积极向上、难度适当、具体可以量化的小目标,这本身就是对路径思维的拓展。Snyder等人的研究表明,希望水平低的学生在目标分解的技能上存在很大的困难,他们常常抱持错误信念,认为任何目标都要一次性完成。因此,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做计划的习惯,并从每一次小目标的实现中获得自信。

三、引导学生增强动力思维

动力思维是希望理论的动机成分,类似于意志力。动力思维是指推动个体沿着路径实现目标的动力系统。增强动力思维的方法首先是检验目标,一般来讲,发自个体内心愿望和需求的目标可以带给个体推力或动力(如,我要认真学习,因为学习让我感到很快乐);因外在因素的吸引力或对个体有益的目标可以带给个体拉力(如,我要好好学习,因为学习好才能找到好工作);外在客观现实所强求的目标则会带给个体压力(家长和教师所要求我必须好好学习)。当学生缺乏内心真正需要的目标时,他们本有的动机和趋向行为就会逐渐消失,甚至因压力而不堪重负。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适度调整拉力、尽量化压力为动力,建立自己内心真正需要或愿意的目标。

然后是培养积极的自我对话、采取积极归因。高希望水平的人在自我对话式陈述中体现出动力思维的特点,他们经常会对自己说我能做这个;我可以的;我不会放弃等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果让学生在日记本上记录下(或用录音笔录下)他们内心所有积极(我能、我可以等)或消极(我不能、我无法等)的自我对话,他们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会有如此多消极对话,不敢相信原来他们对别人和自己是如此的苛刻。记录自我对话就是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很多退缩行为都源于自己消极的、不合理的自我信念。埃利斯的ABC理论告诉我们引发行为和感受(C)的并不是某事件的.发生(A),而是人们对该事件的解释(B)。因此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与自己消极、吹毛求疵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对困难或失败做出积极的解释,获取新的积极的动力,逐渐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利用现实的、积极的和富有成效的想法代替不断的自我批评,辩驳这个过程需要进行反复不断地练习才能有所成效,学生必须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另外,学生要学会对失败进行积极归因,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天资愚钝、运气不好等不可控制的因素,则会降低自我价值感与自信心;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准备不足或方法有误等可控的因素,则能保持积极努力的激情及克服困难的动力。

最后是回顾成功经验。Snyder认为希望水平低的学生往往缺乏成功的经验以维持他们继续实现目标的动力,他们容易逃避困难,放弃目标。帮助学生常常回顾自己积极成功的经历,尤其是自己在逆境中的成功故事,可以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有助于增强动力思维。同样,指导学生阅读高希望水平的人物传记,学习成功人士不畏艰难的精神,也能激发其内在追求卓越的强大动力。

四、加强教师希望品质的培养

高希望水平教师的教学目标清晰而具体,不仅知道如何掌握各个单元的知识,也知道如何取得高分(Snyder Feldman } 2000)。另外,高希望教师具备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教学任务分解成一系列容易理解的、具有逻辑关系的小模块的能力,同时在上课过程中,如果一种教学方法不起作用,他们会选择其他可替代的方法。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希望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辅导员或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希望品质的培养。第一,树立高希望榜样。人际间的希望是可以相互传递的,一个自身希望不高的人是很难影响其他人产生希望的,教师希望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学生起到模范作用,更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希望的氛围,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教师希望思维模式,发展途径思维,增强意愿动力。第二,树立希望教育理念。根据罗森塔效应可知,老师对学生充满期待,学生就会充满希望和信心。一个具有希望理念的老师,对待工作、对待学生会更加热情,更加宽容。他们注重学生各方面的成长,而不是单凭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他们允许学生犯错,擅长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尝试新东西,发展创新思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靠心理辅导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辅导员及任课老师对希望理论的掌握,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完善师生间的关系,还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提高希望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6.浅谈专业实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论文 篇六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 自主学习

[论文摘要]以解决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开展内容多、涉及面广的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及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等问题为主要目的,分析当前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和教学现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和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问题。

一、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必要性

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使高等学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别很大,这种差别在高职高专院校新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如何正确定位,怎样组织课程内容和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课题。„针算机信息技术”内容多、涉及面广,而这些基础知识对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大学生又“一个都不能少”,在有限的学时中开展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一直是很多学校和老师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网络、软件和多媒体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培养使用计算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抽象思维、分析、合作、交流、预测等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别其他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应有所突破,从“以教为主”逐渐过渡到“教与自学相结合”,甚至“以学为主”的自主学习。近年来在西方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不错的教学理论依据。笔者尝试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并实践建构主义理论,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m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Et益扩大其影响。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mberg)、斯滕伯格(R.J.stem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一核心思想也与大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非常相似,对课程教法的改革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六个方面。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积极实践建构主义理论,既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发展,又能以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教学,两者互相指导,相互促进。

(一)建构主义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1.信息持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是要向学生介绍有关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正在对当今的社会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后,带来了整个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一场深刻革命,并导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反过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起着有力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成了一个备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也有着非常实际和实用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是传递知识的权威,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很强的控制力。随着对学习与教学过程的深入研究以及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传统的教师地位受到质疑。教师虽然在教学活动中仍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教师的职能已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学生知识和能力建构的积极帮助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引导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洞察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组织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使教学成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验能力的过程。教师根据这样的原理和思想去指导教学,引导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也更能实现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的角色更为重要,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更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能和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引导和帮助。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角色定位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它最好的效果是与协商过程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既是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也更是信息社会对学生胜任本职丁_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角色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人。

(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

笔者在大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大学信息技术教程(第4版第2次修订)》教材,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组织内容,并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里以教材第二章内容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自己动手(DIY)装机须知”为教学案例,主要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介绍建构主义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钳‟,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剖析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学生有很多对计算机硬件感性认识的基础。尽管高等学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感性认识的是缺乏的,如果教师通过课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解计算机硬件知识也是不现实的。而现实世界中却有很多学生可以自主获取的有关计算机硬件的知识,如各大电脑网、图书馆和电脑市场,笔者就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这一课的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课例“自己动手(DIY)装机须知”,笔者就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要求,为自己装配一台计算机,同时要列出每一个配件的简要说明和选择理由。”教师通过这一个问题的设置既将整章知识有机地串连起来,又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身边的媒体和资源,使学生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真实体验到计算机硬件知识,完成了这一课内容的学习。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通过这一„锚”的抛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能将整章知识有机地组织了起来。

3.自主学习。在这一课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然在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中有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那么就不需要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和方法。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几家知名电脑网站,如太平洋电脑网(DIY硬件专栏)、中关村在线(模拟攒机频道),并鼓励学生能到图书馆多查阅资料,亲身到电脑市场去了解和体验。

4.协作学习。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例如同样的功能要求下如何比较选择最具性价比的配件。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而这些效果最终都体现在学生的装机配置单和说明上。为了更好地评价学习效果,在学生完成任务时,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了小组讨论和点评,由师生共同评选出了“最佳配置单”以鼓励学生。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组织,努力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教师本人也努力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计算机和因特网等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法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正是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协作精神,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学习和创新的潜力,同时教师在帮助和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了自身素质,更新了自身的科学观和教学观。

参考文献

[1]王锦化,孟庆华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

[2]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3]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4]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5] 崔毅锋 《简单应用题教学再探》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教研室

[6] 谭

蕾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构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习作教学模式》

7.浅谈专业实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论文 篇七

关键词:舞蹈技能;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作用

一、舞蹈教学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的新型发展模式逐渐成型,很多高校建立了新型的艺术分院,伴随着我国新型课程标准的实施,舞蹈逐渐成为了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舞蹈专业的表演与舞蹈创作,占到了音乐教学的整体组成部分,音乐表演往往要与舞蹈结合,即兴创作与表演也是应聘音乐学院与音乐剧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高校舞蹈教室,根据多年的舞蹈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判断未来舞蹈将会提升其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之中的比例,舞蹈教学不但包括声乐表演与器乐的表演配合,还必须要包括舞蹈教学的多功能化与多性能的表演维护与提升。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激情,提升学生自身对音乐专业的掌握能力,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开设对于舞蹈课程的学习具有推动作用,音乐专业设立培养人才的标准与规范已经越来越偏重于舞蹈教学,高校音乐专业开设的舞蹈课程,目的就是培养一批具有舞蹈表演与音乐创作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音乐教育与舞蹈教学互相结合,就变成了高校教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加强了社会人才的培养动力,从社会实际出发,加强了艺术实践能力。

二、舞蹈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一)音乐专业基础训练必备技能

这部分的训练从身体的柔韧度和软开度开始,通过一些基本的身体站立形态、手位、脚位以及地面训练组合和扶把训练组合,使学生摆脱原始的身体形态,对芭蕾形体的开、绷、直、立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从而进入到舞蹈的状态之中。并提高学生身体的柔韧性、柔韧度和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音乐专业基础训练中包括很多种艺术素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舞蹈技能的培养,舞蹈技能的培养,是学习音乐专业的根本,也是学习音乐专业的基础,舞蹈能力与技艺的提高,代表着音乐专业能力的提高。

(二)舞蹈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

一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能跳、能教舞、会编创舞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有“能歌普舞”的音乐教师才能深受中小学学生欢迎。目前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艺术教育严重缺乏,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本身的艺术素养较差,因此提升舞蹈技能的培养与学习普及性,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动力,这也是音乐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技能。

(三)舞蹈可以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与音乐理论的学习激情

舞蹈可以开发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精神。由于舞蹈是在音乐旋律中一系列动作组合变幻而成的,学习舞蹈可以锻炼神经系统对外界信号(如音乐信号)的敏锐反应力和记忆力。舞蹈教学与音乐表演的动作之间可以互相结合,利用创作与编排能力,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创作思路,转变创作角度与创作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化,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在学习舞蹈后,反应与思维都变得更加敏锐了。

(四)舞蹈可以提升音乐专业人才的姿态美

舞蹈可以提升学习音乐学生的姿态美,学习音乐专业,这类人才都需要提高自我的姿态美感,让身体变得更加具有动感与魅力,音乐专业学生为了保证身材的魅力,提升身段美感,必须要获得相应的运动锻炼与帮助,提升学生的形体美感。舞蹈还可以引导学生向着健康成长与形体美的方向发展,时时处处为音乐专业学生增加帮助,提高舞蹈美感。

(五)舞蹈能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

在高校之中开展舞蹈教学,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借助舞蹈技能的学习提高自我的实际艺术素养,改善音乐专业学习带来的障碍,设立专门的舞蹈表演练习场所,提高青少年的音乐艺术素养,而且还可以利用音乐表演加强青少年艺术鉴别能力与音乐创作能力,培养演出能力、欣赏能力、艺术思维,提高青少年自身的素质。舞蹈技能知识的学习,对于音乐专业学生而言是一种通过其他途径拓宽视野,提升自我学习激情与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推动力,通过音乐技能与舞蹈技能的结合,实现艺术表演能力与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通过舞蹈演绎,与音乐旋律有效的结合,展现出了表演者姿态美,也表现出了音乐与舞蹈结合的魅力。

(六)培养学生舞蹈能力可以提升学生良好的音乐编创能力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编舞能力的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正常的音乐教学工作以外,还要接触到很多的学校和社会性的演出、比赛等,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编创能力,能够给学生编排舞蹈节目,适应各类演出的要求。在舞蹈编导教学中,给学生讲解舞蹈编导知识,通过各种编舞技法的训练,结合大量的演出实践和优秀舞蹈作品的欣赏和分析,逐步提高学生的编舞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之中舞蹈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是非常关键的,舞蹈技能与实际掌握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对音乐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与认识,加深学习印象,扩宽学习能力范围,提升音乐学习质量与音乐专业的学习激情。

参考文献:

[1]王茂军.舞蹈在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教育申的功能[J].自贡专业学院学报,2009(10).

[2]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3]陈林宜.高师舞蹈学科思考[J].舞蹈,2011(09).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04).

8.浅谈专业实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论文 篇八

浅谈会计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中的应用

作者:李 昕

来源:《职业·中旬》2009年第07期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日益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会计工作岗位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通过改革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就成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但目前本专业的教学存在着很多弊端,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方面力度不够大,仍然是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定位依据主要是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并随着岗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应定位于注重培养学生对会计软件的操作能力。

笔者总结了近几年会计教学的改革实践经验,并吸取了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认为会计案例教学法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会计学专业运用会计案例教学法,组织会计教学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许多著名高等学府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目的出发,率先推出了会计案例教学法。实验证明,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中。

一、会计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

会计案例的选择,应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选定。在选择会计案例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

教学案例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工作的实际,不能主观臆造脱离实际。

2.典型性原则

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会计与理财的实际活动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会计与理财实例,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3.综合性原则

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案例,这些具体、生动、形象的综合会计案例,可激发学生深入仔细地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便于认识和掌握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从而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

4.理论性原则

会计案例要将固定的会计与理财基本理论和方法融汇于具体实际之中,以便学生掌握并善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会计与理财实际工作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科学系统的论证,提出正确的处理措施。

二、为案例教学创造应用环境

基于以上会计案例的选择原则,应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教学案例库

实现案例教学要运用到大量的教学案例,这就要求建立教学案例库,而库中的资料来源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可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初期帮助进行软件的初始设置,从而收集会计资料作为教学案例。

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三是从有关资料中收集教学案例。

四是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

2.建立会计实验室

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应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实验项目可用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另一个为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最好是局域网,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维护,且实验室中备有各种商品化财务软件,通过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演示和利用财务软件,利用教学案例进行电算化会计的实际操作,这样做一方面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不易疲劳,以新颖的视觉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提高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会计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以应用。

1.准备工作

在已建立的会计案例库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根据教学进度而定)提前一周左右发给学生,并简明地向学生介绍所选择会计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让学生仔细阅读会计案例和一些参考文献,这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会计案例,并写出会计案例的分析和评价报告。

2.案例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广泛讨论,根据学生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报告,各抒己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报告中的优缺点,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和评价。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和理财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把会计案例用于具体实验

首先,在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利用凭证、账本、报表等实验工具,将教师的会计案例重演,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举一反三,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其次,再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把手工会计中用到的会计案例再次重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革命。

四、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会计案例教学法既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验教学环节,抛开了几十人看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的呆板公式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具有“实战”的经历,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变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是一种比较好的启发式教育方法。

第二,电算化会计案例教学,可在一系统中设计数个案例,避免了原会计案例片面、孤立的教学情况,使各门课程的内容相互渗透、综合运用,避免了学生无系统性、学后忘前的情况。第三,电算化会计案例教学可分时进行,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第四,电算化会计案例也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协作教学。学生对一个系统各自分工、协作进行,最后合作完成,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

会计案例教学法,是在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中摸索出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对传统会计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实施的具体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相信将来会计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中会被广泛应用,并能取得很大进展。

9.浅谈专业实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论文 篇九

以21世纪应该培养什么样的CPA人才以及在财经类院校内如何培养高素质CPA人才为主线。针对当前CPA教育职业性强的特点,探讨使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统一的CPA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浅谈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问题的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一、21世纪注册会计师(CPA)人才应具备素质的要求

1.适应CPA人才国际化趋势的要求

随着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提供审计鉴证和管理咨询等服务的发展,高等CPA教育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CPA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已 出现国际化的趋势,CPA院校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拥有大量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外向型复 合人才。

2.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CPA本科教育必须兼顾学位教育的要求,其培育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宽厚基础和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 到来,CPA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综合应用型、职业技术型、组织管理型相结合的要求,切实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课程体系柔性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是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探索新的CPA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并且通过模拟实验教学的训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CPA专业 和应变能力,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创新判断和创造性思维。

3.满足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要求

高等学校是培养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的摇篮,只有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需要,制订相应的培养目标,完善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 量,才能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即通常所说的三十条的要求,把注册会计师方向办成定位准确,优势突出,国际一流 水平的专业。

二、CPA人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内涵要求

1.CPA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

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要求,CPA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注册会计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表现为正直诚信、吃苦耐劳、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有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2)专业知识素质指人才对某一特定专业技术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

(3)文化素质是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良好的文化素质要求注册会计师拥有较系统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具有一定的涉外活动能力。

(4)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活动中劳动强度大的特点决定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5)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一个心理素质合格的CPA,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豁达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这样才能在依法行使职权时从容应对各方面的阻挠和干扰,出色地完成审计任务。

2.CPA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也称创造力,指的是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控制客体并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成果的一种活动。这种新成果包括新思想和新事物。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施创造所需要的一切能力。对于CPA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直接、最客观的体现 就是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泛指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多种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能 力、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力等。

三、CPA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反映了教育思想与观念,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CPA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体现在如何培养应用性、复合性人才。

所谓应用性人才是指应该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受到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所谓复合性人才是指应该主修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并具有较为系统的相应辅修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提升道德修养,加强职业教育

会计师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所以培训高级CPA人才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职业操守的培养。要在教育思想上把过去单纯的以培养学生做事为主转变到既做事又做 人的模式上来。就人才素质而言,做人比做事处于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相关的法规、制度、案例,注意从源头上加强职 业教育,使学生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许多CPA签署虚假审计报告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专业能力不够强,而是因为其职业道德不过关。因此,在职业 道德教育方面,要努力做到使未来的CPA德才兼备。

10.浅谈专业实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论文 篇十

【关键词】法语 英语 语言迁移 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008-02

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外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高校的英语专业中,第二外语的学习对于许多教师和学生而言已经成为了迫切的需求。作为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法语不仅是法国的官方语言,还是遍布五大洲的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在国际交往中有着广泛应用。因此,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师生对法语学习有着较大的热情。然而,由于中法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法语学习对中国人而言有较大的难度。除了语音、语法等方面,有效地提高词汇量也是法语学习者必须面临的问题。高校英语专业师生往往都有较好的英语词汇基础,可以就英法词汇进行对比学习,用语言迁移有效地扩大法语词汇量。

一、英法词汇关系概述

英语和法语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英语和罗曼语族的法语相互融合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英伦三岛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在长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中,英法语言的一些词汇逐渐融入对方语言中。中古英语(公元1150—1500年)时期,由于诺曼征服及法国诺曼底家族对英伦三岛近百年的统治、英国与欧洲大陆在各方面的交流扩大等因素,大量法语词汇涌入英语。近现代以来,英法两种语言的词汇进一步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目前,英语和法语中存在着许多拼写完全相同或相似的词汇,它们之间大致有如下关系:

(一)词义相同关系

1. 同形同义关系

英法两种语言中有着许多拼写完全相同且意思相同或非常相近的词汇,例如:art, absent, copyright, corporation, discussion, planning, usage, visa, zone等。

2. 近形同义关系

由于英法两种语言的字母和拼写特点不同,词形词义完全相同的单词所占比例并不很大。更多的单词在英法两种语言中词干基本相同而具体的拼写略有差别,但是它们的意思相同。例如:(英)theatre→(法)théatre, (英)climate→(法)climat, (英)compose→(法)composer, (英)invent→(法)inventer, (英)

quality→(法)qualité, (英)professor→(法)professeur, (英)

bank→(法)banque, (英)cultural→(法)culturel等。

(二)近形异义关系

1. 词义的范围不同

由于英法两种语言长期独立的发展,一些同形或近形词汇在两种语言中所表达的语义有相同之处,但范围不同。例如:(英)serviette (n.)餐巾→(法)serviette (nf.) 餐巾,毛巾,公文包,(英)experience(n.)经验,经历→(法)expérience(nf.) 经验,经历,实验……

2. 词义完全不同

英法两种语言中也有一些同形或近形词汇在两种语言中所表达的语义完全不同。这种情况在语言学中可称为“假朋友”(faux amis)现象,例如:(英)ballot (n.) 选票≠(法)ballot (nm.) 包裹,(英)chat (v./n.) 聊天≠(法)chat(nm.)猫,(英)flash (n.)立足点,地位≠(法)flash (nm.)新闻快讯,(英)rue (n.)悲叹≠ (法)rue (nf.)街道……

二、运用语言迁移促进法语词汇的学习

(一)语言迁移概述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指一种语言对目标语言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其中积极的影响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消极的影响被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英语专业的师生所具备的较大的英语词汇量一方面有助于大大提高法语词汇的记忆效率,一方面又易混淆英法词汇,导致语法词汇的误记、误认、误用。

(二)发挥正迁移作用,有效扩大词汇量

对于英法两种语言中具有词义相同关系的单词,可以通过已知的英语词汇来有效地进行法语单词的学习。学习者可以直接用相应英语词汇的拼写记忆具有跟其具有同形同义关系的法语词汇。即使是近形同义关系的词汇,其主要义素也是相同的,只是个别字母略有区别,也可以利用相应的英语单词进行辅助记忆。而且,两种语言中近形同义关系的词汇的构词法往往有一定的规律。例如,英语的后缀-ty相当于法语的后缀-té,起名词后缀的作用,如(英)activity→(法)activité。如果学习者能掌握了这部分词汇的词缀变化规律,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形近而词义的范围不同的单词,学习者也可以在用其英语拼写辅助记忆后再对其语义范围进行对比。

(三)避免负迁移影响,注意两种语言的词汇区别

由于英法两种语言的差异,在法语单词的记忆和应用时应防止受到英语的负面影响。全凭拼写的相同或相似来判断词义不是绝对可靠的方法,学习者应重视词义间的差异与扩展学,以减少或尽量避免同形或近形词汇所带来的词义混淆现象。对于英法两种语言中的同形或近形但语义完全不同的单词,在学习过程中应加以重点注意,防止在法语中误用其在英语中的语义。对于形近而词义的范围不同的单词,也须注意防止混淆。另外,英法两种语言的构词法也不尽相同,例如在英语中后缀-er通常表示做某事的人或物,而法语中-er是常见的动词后缀,在单词记忆和运用中应加以区分,(法)user(vt.)使用,消耗≈(英)use(vt.)使用,消耗≠(英)user (n.)使用者。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英法两种语言的语音也有较大的差异,虽然可以用相应的英语拼写记忆一些法语词汇,但在发音时要注意严格遵守法语的语音规则,避免出现“英式法语”的现象。

三、结语

英法两种语言的词汇既有较大的联系又有不容忽视的区别。英语专业师生较好的英语基础有助于法语词汇的学习。在学习中,英语专业师生应注重对相关词汇的对比,合理应用语言迁移,发挥英语在法语词汇学习中正迁移的作用,避免其负迁移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利娟.英语对二外法语学习的负迁移作用[J].新课程研究,2011(6).

[2] 胡 佳.大学法语四级考试词汇详解[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赵 霞.论二外法语学习中的英语迁移现象[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

11.浅谈专业实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论文 篇十一

职业技术学校冶金专业以培养中级冶金技术人才为目标,尤其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完善现有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育模块。因此,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的原则,以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在我校多年的冶金专业教学实践中发现,引入探究式开放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改变传统“老师灌,学生学”的被动状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冶金企业的实际情况,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从而放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保证了教学效果。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要素,教学模式的运用是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谓探究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与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其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而传统冶金专业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讲授,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的头脑当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及时调节和最佳控制,难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路不活,迁移能力差,不能适应冶金企业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技校冶金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有动机才会有动力。对于技校生来说,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是影响其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也是获得自信和内在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怎样才能使更多学生拥有学习成功的体验呢?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设计适合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充分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有效地促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2、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通常围绕某一问题,开展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独立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使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冶金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刚开始学习冶金专业知识时,有很高的兴趣,但由于技校生基础较差,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运算,心理上容易产生很大的畏缩恐惧感,影响学习兴趣。为了增强学生学习信心,首先强化学生学习态度,其次,针对学生在初次接触冶金课程时的畏难心理,提高他们对冶金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设计一个简单而有趣的任务,目的在于以此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完成该任务。

2、分析问题。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驱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教师就可根据其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如讲热力学在冶金中的应用章节时,奥氏体不锈钢的去碳保铬工艺里有大量的热力学计算,为不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笔者在教学中插入不锈钢冶炼工艺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将配料熔化法、返

回吹氧法和高碳真空吹炼法三个阶段做成相应的短片,让学生了解各工艺的原理,对原材料有什么要求和各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三个阶段存在问题,来引入相关的计算,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讲的内容,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该行业最新进展,最先进的工艺和设备,通过图片和录像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3、完成问题。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比较详细,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意想不到的问题,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直至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成就感大增,学习下一问题的兴趣也明显提高。如在讲解用步冷曲线法绘制Bi-Sn二元合金相图时,先向学生展示实验仪器的图片,再讲解实验方法,让学生对步冷曲线的测定有感性认识。然后以二元合金系统为例提出问题,展示纯Sn、纯Bi及不同组成的合金在高温熔融状态自然冷却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要求学生绘成步冷曲线,在曲线的每一阶段均展示系统的相态和分析自由度情况。最后将不同组成的步冷曲线上各个特征温度标注在T-X图上,连接起来即构成了Bi-Sn二元合金相图。

上一篇:保护环境倡议书邀请函下一篇:感恩节感人心情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