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协会活动展示

2024-09-30

志愿者协会活动展示(精选8篇)

1.志愿者协会活动展示 篇一

为了积极开展以“巾帼建功新时代·志愿服务暖人心”为主题的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传递公益爱心,3月22日,县人民医院组织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在院长王俊的带领下,与彭新镇卫生院院长甘世耀、彭新镇民政所刘所长一起前往彭新镇中心敬老院,看望慰问那里的孤寡老人,为他们做健康体检并送医送药送关爱!

在中心敬老院里,医务志愿者们为那里的老人做了身体健康体检。医务志愿者们仔细询问了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病史,为老人们量身高、体重,测血压、血糖,检查心电图,提醒老人们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防疾病于未然。王俊院长还针对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患病的特点,在用药、保健、饮食方面给予了相关的指导,并把带去的常用药品亲自递到老人患者手中。

临近中午,医务志愿者们满怀一腔热情,踊跃地为敬老院的老人们精心准备了一顿代表全院干部职工爱心的午饭一一水饺,老人们吃着用关怀和爱心做成的热气腾腾的水饺,激动得热泪盈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在暖衣饱食的年代里,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

一碗水饺看似平凡,却能够给老人带来无尽的温暖,他们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見证和回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通过关爱孤寡老人,罗医的巾帼志愿者们希望用实际行动延续爱心,呼吁社会更多的一起行动起来,关爱老人,传递爱心,传播文明!

2.志愿者协会活动展示 篇二

25日上午, 开幕式在大连市第十四中学举行。大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于建军致欢迎词。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出席了开幕式, 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随后, 大连市第36中学、大连市甘井子区兴华小学、华中小学等10所中小学6000余名学生进行了气势恢宏的大课间活动展演, 展演活动共分放飞理想、初升太阳、快乐时光、青春风采、绿茵少年、花绳飞舞、律动校园和田野畅想八个部分, 充分展示了大连市中小学生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

本次教学展示活动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为完整课展示, 共11节;第二种形式为指定内容的教学研讨课, 共6项指定教材, 分别由18位教师授课, 即每项教材有3位教师同时展示, 因此也被教师们称之为“PK”课。25日上午11时, 教学观摩课活动正式开始。第一节展示课, 是由来自大连市开发区东居小学的教师房顺展示的“小学六年级武术——少儿基本拳”一课,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赖天德、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滕子敬等专家对授课进行了现场点评。下午, 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同时在大连市第十四中学大、小两个操场和大连市红旗高级中学体育馆内进行, 当天下午共进行了9节课的展示, 包括篮球、软式垒球、技巧等9项不同教材内容。

26日上午, 6项指定教材的18节教学研讨课同时在上述3个地点进行展示。小学两项指定教材为快速跑和低单杠, 初中两项指定教材为跨越式跳高和武术, 高中两项指定教材为篮球和双杠, 这种指定教材的教学研讨课的方式是本届教学观摩活动采用的新方式。下午, 所有教师都集中在大连市红旗高级中学体育馆观摩本次活动最后一节课——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教师杨志军的“初二年级支撑跳跃——斜向助跑俯腾越”。本节课井然有序的课堂安排、有效的分层次教学、合理的器材使用、精彩的示范以及融洽的课堂氛围, 赢得了专家和其他教师极高的评价。许多教师表示, 通过对这节课的观摩受到很大启发, 回去后还要再仔细研究这节课所运用的教学方法, 并逐步引入到自己的课堂中。

最后一节教学观摩课结束后, 闭幕式在大连市红旗高级中学举行,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本次活动组委会主任宋尽贤, 组委会委员滕子敬、赖天德, 李晋裕、王占春等老一辈学校体育工作者出席了闭幕式。闭幕式由本次活动组委会秘书长耿培新主持;宋尽贤理事长对本次教学观摩活动做了全面和深刻的综述, 使大家对本次活动的情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颁奖仪式上,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滕子敬为参加本次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11位教师颁发了证书;李晋裕、王占春、梁汝城三位老一辈体育工作者为完成指定内容的教学研讨课的教师颁发了证书;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辽宁省等18个省市获得组织奖;大连市第11中学、大连市第66中学、大连市西岗区兆麟小学等10所中小学获得优秀表演奖;大连市甘井子区教育局、大连市甘井子区红旗街道、大连市红旗高级中学3个单位获得贡献奖;大连市教育局、大连市教育学院及大连市第十四中学获得特殊贡献奖;大连市甘井子区教育局、大连市甘井子区红旗街道等6个单位获得由宋尽贤理事长颁发的纪念品。

3.让班级活动展示无穷魅力 篇三

班级活动的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可以是开发智力的,可以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可以是增强审美情趣的、强身健体的等。新时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在新理念下探索新的途径、新的方法,让班级活动发挥教育的综合功能,展示无穷的魅力。

善于创意

共建家的乐园

好的活动创意。意味着活动成功了一半。如果活动本身是缺少意义的,那么势必导致结果也是无意义的。或许学生也会高高兴兴地参与。但收获一定不会很大。

一开学,我就思考能否利用新学期这样的机会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来布置自己的教室。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还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同时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上课第一天,我就安排每个学生至少画两朵花,并剪下来亲自为教室进行装饰。花的大小、形状、色彩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这样的安排可把他们乐坏了,万万没想到,班级中的每个孩子都超额完成任务。看着每个孩子们那么热情地、细心地在画在剪在贴,我一个劲地给他们竖大拇指。“老师,我的漂亮吗?”“老师,我的贴在这儿行吗?”孩子们在我面前就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才一节课的时间,我就和孩子的心走到了一起;才一节课的时间,整个班级焕然一新。每一朵花都是一张幸福的笑脸,每一张笑脸都是一朵灿烂的花。走进去,绝对是一种清新的享受,一种温馨的家的感觉。我问孩子们:“能让你们亲手做亲手贴的花儿永放光彩吗?”“能!”听着他们异口同声的、大声的回答,我深深感受到,和孩子一起动手营造一个家的乐园,不仅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还唤起了孩子积极进取的潜能。

精心组织

开辟广阔的天地

活动的组织十分重要,有了好的创意只是开了个好头,精心组织活动才是最关键的。要有详细的活动计划,要寻求大家积极的支持,要静下心对活动安排的每一个环节力求做到心中有数。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锻炼,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为孩子的能力培养开辟广阔的天地。如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交通安全知识”等手抄报的评比活动中,我首先对出手抄报要用的材料,包括纸张的选用、各种笔的运用等作个介绍,其次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设计才能使手抄报图文并茂、主题突出,然后讨论选用哪些内容比较适合,特别鼓励学生自己创编。学生的手抄报完成后,组织大家相互评比,找优点也找不足之处。根据比较,相互探讨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手抄报。又如根据学校开展的“阳关一小时”活动,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开展哪些比较适合本班的活动?活动中要注意什么7再根据讨论结果,安排学生一个星期一个主题活动。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尝试的机会、锻炼的机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并在愉快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同时,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综合评价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留心观察

点亮心中的灯

魏书生老师有一句至理名言:“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细察心域极宽。”说的是人的心灵世界是大而复杂的。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新时期班主任的重要职责。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学习、直面人生,学会与人交往,是班主任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外部走向心灵是新时期班主任的必然选择。

良好的班级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能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学期的开始,我开展了“朋友来介绍”的互动交往活动。组织学生在班级中找一个从没有合作过的对象,相互讲述自己在假期中的所见所闻或自己最开心的事。然后再向全班同学介绍对方的事。另外还开展如“说说我班的故事”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共同参与讨论。在这些活动中,作为老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多样性,排除学生畏惧心理,让学生大胆地去思维。只有在更多的交流活动中,让学生得到一份亲和、随意、轻松,才能扭转学生失调的心理。健康的个性、完整的人格就是在交往与活动中养成的。交往,对于人心人情,无异于阳光之于万物。

一个真正的班主任,只有在学生无拘无束的活动中,留心观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点亮学生心中的灯,才能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营造走向成功的心境。

触摸时代

进发孩子的“野性”

不知是该欢喜还是忧虑,我们现在再也看不到满世界“摸爬滚打”的“野孩子”的影子了。我们这些生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都有过快乐的体验。在巷子里、野河塘中、田埂上、树林里……拍四角板、弹弹珠、摔铜板、斗鸡、摸鱼…,,自制陀螺、手枪、小水车…。不怕脏不怕晒不怕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锻炼其体魄;在集体游戏中争强好胜;在困难磨练中积蓄能量,锻炼心智。现在,当我们为人父母、老师,却发现我们身边没有这样的精力充沛体魄刚健的、不屈不挠敢于冒险的、独立自主勇于担当的、无拘无碍创意十足的“野孩子”了。

在学校举行“六·一”游艺活动时,班里有一个学习成绩平平却特顽皮的小男孩向我建议一个新奇的想法一“抓泥鳅”。我的眼睛一亮,太有创意了。小男悄悄告诉我,原来他曾和父亲到田里抓过一回,觉得很有趣。我和孩子一起到菜场买了许多泥鳅,准备“抓泥鳅”的活动。当我在班上宣布时,学生是一片“嘘嘘”声,有的问:“老师,泥鳅是什么东西呀?”有的问:“老师,泥鳅会咬人吗?”有的说:“老师,这个东西脏吗?”……听着这些幼稚的、滑稽的,却又是真实的想法时,作为班主任,我真的不知是悲哀还是好笑。看现在的孩子穿梭于汽车与水泥的丛林,穿梭于作业考试与才艺培训,负重而缺乏睡眠,体累而远离自然,野性在现代文明中被俘虏一一他们被“精神圈养”了。在野生动物园,可以花30元钱买只活鸡扔向虎口,看群虎跳跃夺食,唤起那一瞬间的野性进发。可是,我们该怎样让孩子们的天性得到自然释放呢?我让这个男孩子在班里介绍他的亲身体会,同学们是个个兴奋地期待着。活动过后,全班围绕这次的“抓泥鳅”活动来谈谈自己的感想。这一下,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开始还挺害怕的,怕它咬我,又怕弄湿弄脏衣服,后来就不怕了,虽然我的衣服湿了、脏了,但我很开心,我最终还抓到了一条。”有的学生说:“老师,到放假了,我要叫我爸爸带我到野外去抓,太有趣了!”还有学生说:“老师,我真羡慕你们小时侯有那么多丰富的活动。”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相信通过触摸上世纪的乡土童年生活,我把“六·一”节的礼物带到了。

4.志愿者协会活动展示 篇四

这些故事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巾帼志愿者们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在敬老爱老、助残帮困、环境保护、就业脱贫、关爱留守儿童和残障儿童等志愿服务中奉献爱心的点滴善举,展示了新时代女性积极助人、弘扬美德、传播正能量的巾帼风采。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表示,巾帼志愿服务以“立足社区、面向家庭、见诸日常、细致入微”为宗旨,目的是引领巾帼志愿者们根植社区、走村入户,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入手,将服务落在日常生活之中,将温暖体现在细微之处,把党的关怀送到群众心里。

5.志愿者协会活动展示 篇五

——以《人民日报》《中青报》《北青报》为例

在北京奥运会上,170万志愿者用优质的服务和真诚的笑容赢得了各方人士的交口称赞。再追溯到年初的抗击冰雪灾害和5•12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志愿者们的突出表现不仅展示了年轻一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是推进了整个社会的志愿精神和公民意识。“志愿者”一词成为年度热门词汇,很多人也认为2008年应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

和5•12地震中许多自发的志愿队伍不同,北京奥运志愿者主要是自上而下的选拔,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人们看见更多的是:志愿者们用几近完美的服务为奥运成功举办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他们用真诚和自信的表现展示了对志愿服务和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积淀的气质。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志愿者们究竟奉献了什么?除了微笑,他们还留下了怎样的形象?他们的影响会持续多久?人们想知道一个真实奥运志愿者群体,但必须承认的是,大多数人选择的途径——媒体又有着自己的报道框架,媒体基于整体的宣传政策,结合各自的身份和定位,选取一定的话语体系和报道重点,如同相机的取景器一样,决定了受众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本文就试图在比较《人民日报》、《中青报》和《北青报》报道之上,分析媒体建构了怎样的报道框架,以及在框架内的志愿者形象。

一.文本选择和框架解说

1.文本选择

本文选择《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和《北京青年报》为研究个案。首先考虑到他们都地处奥运主办城市北京,对于志愿者的信息把握度和关注程度、报道力度,相对于其他地方的媒体都更胜一筹。其次,三家媒体各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和报道框架。《人民日报》的报道无疑最能体现国家意识形态、最能反映党、政府和人民对志愿者的评判;《》身为共青团机关报,其大报高度、理性锋芒和人文关怀让这份报纸独具一格;《北京青年报》更多的是从市民的角度出发,体现一个城市的奥运气息,在京城几家都市报中他对于志愿者的报道最为详实;另外选择两家青年报,也是考虑到共青团在此次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组织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赛会志愿者中70%是年轻人,青年报对他们的表现自然会给予一定量的关注。

文中所说的“奥运”不仅指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还包括了第十三届北京残奥会,170万志愿者的概念涵盖了服务两个奥运的所有志愿者。此外,本文的研究还把视角向前延伸至7月1日,这一天北京奥运独创的城市志愿者正式上岗,北京奥运志愿者的服务工作从这一天起拉启大幕。考虑到三家报纸均为日报,文本选取的截止时间选定在残奥会闭幕的第二天。如此一来样本时间段就限定在2008年7月1日——2008年9月18日。

2.新闻框架理论

本文的研究主要以新闻框架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框架理论起源于社会学家对真实的解释以及认知心理学家有关“基模”的理论。对框架论贡理献巨大的戈夫曼指出框架是元传播层面的资讯,是传者提供给受者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1]。另一位该理论的重要研究者甘姆森将把框架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boundary,如摄像机的镜头)之意,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另一类则指人们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building frame),以此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

20世纪80年代,框架理论从社会学被运用到媒介研究中来,人们认为:新闻并非自然产物,而是客观现实的建构过程,媒体的工作不仅是简单的报道事实真相,更重要的是将新闻组织到各自的框架之中,媒体工作者在处理信息中有着整体性的思考基模,即“新闻框架”。因而新闻报道是“框限”部分事实、“选择”部分事实以及主观的“重组”这些事实的过程。可见,新闻框架是媒体新闻理念和话语组织原则的体现,媒体及其工作者依据己有的框架,将本质相同的一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从而影响到人们的选择和评价。

至于如何表达和呈现,进而建构报道对象的形象和意义、引导人们的认知和理解,就是框架分析的内容了。本文在分析新闻文本的框架内涵上揭示新闻媒体如何呈现群体形象。

二.2008奥运志愿者:烘托一个国家、一代青年和一座城市

根据前文所述的框架理论,三家媒体对同一现象和事物解读透露着各自的办报理念,他们的关注视角使受众从不同型号的取景器中看见了多元生动的志愿者形象,当然也包括形象背后烘托出的一个国家、一代人的崭新面貌和广阔前景。

1.《人民日报》:国家意识形态下凸显典型人物

《人民日报》是国家第一大报,作为政治性、指导性最强的日报,它对信息进行权威解读、宣扬主流价值观、烘托国家意识形态。其奥运志愿者的报道尽管配备了多样的报道形式,但对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建设、科学发展观这些意识形态的呈现和主流价值观的弘扬仍是该报最显着的报道框架。

奥运会已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志愿者已是一个民族的面孔,《在服务奥运中展示中国风采》指出“志愿者的形象就是中国人的形象,志愿者的素质就是中国人的素质,志愿者的精神风貌就是中国人的精神风貌。”8月22日的文章转引厄瓜多尔媒体报道说“奥运会志愿者向世界传达中国新形象”;包括报道华人华侨志愿者来做志愿者,“为祖国尽一份力”、“传播中华文明、展示赤子之心”都烙印着中华民族“个人之于国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观念。

志愿服务对于体现和谐社会旨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奥运志愿者集体过生日》——志愿者团队的情谊体现我们与自我的和谐,《“志愿”三人行》——志愿者热情周到的服务体现我们与他人的和谐,《老外在前门指路》——外籍志愿者的加入体现我们与世界的和谐。在《带走微笑 留下快乐》、《共享微笑 共同超越》这样的报道中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志愿者在提供种种人性化服务的同时也收获了自我的快乐。通过奥运志愿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志愿服务、培育公民道德和公民意识、完善和提升我国志愿服务机制、推动志愿服务成为生活常态为和谐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分析文本可以看出这是《人民日报》所搭建的报道框架,报纸想传递的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内的观念:志愿者是民族形象的代言者,是家国观念的承载者,是国家意识形态的表达者。

《人民日报》高度的党性原则决定了它对观念的塑造大于对信息的传递,在国家意识形态框架内,一方面它构建了众多人物标本,24篇报道、24个人物或群体,《从感动中国人物到奥运志愿者》[10]、《梁苏会: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11],他们的诉说让更多人感受到志愿服务的精彩,于无形之中接纳媒体设置的“取景框”和传达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13篇关于奥运志愿者的评论和述评占报道总量的近20%,《在更大“赛场”争得荣誉》[12]、《在志愿奉献中履行庄严承诺》[13]、《在微笑中传递感动》[14],这些评论不仅指出志愿服务本身的要求,更是从提升自我价值、传递奥林匹克精神、展示国家形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层面指出志愿者应当容纳的更深刻内涵。

2.《》:关注青年一代的形象与成长

《》在党报的话语体系中蕴含着理性锋芒和人文情怀,在这里奥运志愿者除了承担国家形象、国家表达,更多的是他们作为个体的体验与感受、付出与收获,是他们中最庞大的一个群体——青年人的形象与成长,这是这份报纸最有标志性的报道框架。

年轻的志愿者中大量都是85后甚至90后的一代人,过去有报道中形容他们是“娇生惯养的一代”,报道他们见多识广但也更个人中心、利己自私,这一次他们有了新的代名词——“鸟巢一代”,《“鸟巢一代”赢得国际赞誉》[15]、《鸟巢一代是怎样炼成的》[16],在这些报道中志愿者们热情敬业、吃苦耐劳、懂外语、有技能、善交流,他们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的集体亮相,让国际社会看到了富有热情、尊重规则、充满人文情怀的新一代中国青年。

青年志愿者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北京志愿者笑迎八方客》[17]、《残奥会志愿服务 尊重是第一位》[18],这些报道记录着志愿服务的点滴,在微笑的背后展现乐观包容的心态和平等尊重的理念,在服务的背后展现吃苦耐劳、肯于牺牲、勇于负责的精神和坚韧不屈的意志。

关注志愿者的奉献,更关注他们的收获和成长。《志愿者辛苦并快乐着》[19]——当他们的服务保证了赛事的进行、他们的奉献肯定的回复、他们的合作赢得团队的友谊,也便收获了奥运最大的快乐;《一支百万志愿者队伍的快速成长》[20]、《志愿精神与公民社会相伴相生》[21]——他们目睹拼搏与超越、历经爱的洗礼、体味奉献、尊重、平等的内涵。在这里他们理解奥运、参透人生,这不仅对他们个人、对青年一代,而且对中国的志愿事业乃至公民社会都是沉甸甸的收获。《中青报》在这样的框架中传递出对青年一代的人文关怀和对奥运志愿者的这一份期许:他们是中国青年的全新代言,是未来公民社会的中坚力量。

青年一代形象与成长的叙述框架仍然是建立在共青团领导这个固有的体制之上。《中青报》相比其他两家报纸更重视对共青团信息的报道:《杨岳看望服务奥运的华人华侨志愿者》[22]、《京外省(区、市)赛会志愿者服务队领队寄语》[23]以及志愿者队伍的团建工作的报道,在《中青报》的视角里团的领导是志愿者开展服务的有力保障,团的关怀是青年志愿者成长的催化剂,青年一代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卓越表现为鲜艳的团旗增添更多的光彩。

3.《北京青年报》:城市气息里讲述志愿故事

以市场为导向、以市民为受众的《北青报》其志愿者报道着重故事化、情感化、平民化、生活化的表达,志愿服务更多的是奥运之城北京的生活方式,《北青报》就在城市框架内,呈现一个个志愿岗位、一群群志愿人物、一则则志愿故事、一份份志愿关怀。

北京奥运会上百万人的奉献就筑起了志愿长城,《奥运之城不入睡 蓝色T恤不收工》[24]、《志愿接力 昨夜鸟巢无障碍》[25],仿佛整座城市都已被动员起来投身于奥运服务大战当中。大动员下又透露着小关怀,赛场的每一处服务都细致及时:《丰台垒球场志愿者顶风冒雨送雨衣》[26],城市的志愿服务在看似细小的举动中传递关爱:《志愿者帮忙跨国激活VISA卡》[27]、《澳洲男孩街头走失 志愿者帮他找妈妈》[28];在七夕节、教师节、中秋节三个节庆日中《北青报》共推出11篇报道,《蓝立方里搭“鹊桥”》[29]、《蓝立方志愿者 自编尊师三字经》[30]、《城市志愿者服务前先说“中秋快乐”》[31],节日的温情就通过志愿者的举动被传递和放大到整个奥运氛围中。

在城市报道框架之下,志愿者的服务已融入城市生活:《志愿家庭举办团圆“化装舞会”》[32]、《103岁社会志愿者仍每天巡逻》[33],志愿者不仅是服务奥运本身,更是服务一座奥运之城;同时他们的举动也带动更多市民参与奉献:《中关村白领挤爆“蓝立方”》[34]、《7辆私家车自组车队自掏油钱送夜班志愿者回家》[35],如此一来“志愿”成了这座城市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志愿者”成了最时尚的人群,他们心怀志愿、动员起一座城市的民众力量,他们细致贴心、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奥运关怀。

因为立足城市搭建报道框架,所以对城市和社会志愿者的报道显得必不可少,136篇的报道占去总报道量的近三分之一。像《5小时接力“蓝立方”指点吃住行》[36]报道的那样,他们的工作大都是维持秩序、引导出行、提供信息、解答咨询,同时很多城市和社会志愿者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创造性服务,《“蓝立方”添软服务 可帮忙调整假肢》[37]、《蓝立方自制“金牌” 市民都能当“冠军”》[38],这些服务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搭建起交流的桥梁,城市和社会志愿者在这里代表一座城市去接纳所有人,同时他们的服务就像社区邻里间的相互帮助,深入城市生活、温暖城市百姓。

《北青报》在此次志愿者报道中的另一独特之处是细致描述了如福娃福牛扮演者、升旗手、捡球志愿者、起跑器安装志愿者等众多服务岗位以及平凡志愿者的岗位故事。《别了我的岗位 难忘我的团队》[39]、《这里将是我最怀念的地方》[40],志愿者一方面是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另一方面他们得到了一份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情感体验,这也是都市报在城市框架下故事化、情感化、平民化的表达方式。

三.媒体对2008奥运志愿者的框架建构和形象呈现

前面论述的三家媒体对于奥运志愿者都搭建了自己的报道框架,通过横向比较,志愿者在其中分别呈现了三种主体形象。实际上,读者通过报纸看见的志愿者远比这三种形象更丰富多彩,故下文将纵向综合来分析志愿者在媒体报道中统一的正面形象和多元的侧面形象。在框架分析中我们首先列出框架清单,揭示媒体报道志愿者时可能的“发言位置”或媒体框架的方向,进行“框架类目建构”,在每一个大框架下又搭建了若干子框架,最终旨在揭示媒体报道时选择的主要框架和志愿者呈现在这些框架中多元立体的形象。

1.志愿服务框架:全面的呈现

报道志愿者,最主要的莫过于报道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他们究竟如何志愿、怎样服务?因此志愿服务框架是媒体搭建的最庞大的一个框架,全面呈现了每一个环节的服务,其下有“全副武装”、“岗位职责”、“内容技能”、“志愿精神”、“服务理念”、“付出收获”六个主要的子框架,如:《奥运志愿者:我们准备好了》[41]、《观众疯狂看球 我们悄悄追球》[42]、《运动员分级 志愿者陪聊解紧张》[43]、《心怀志愿 他们错过盛典》[44]、《北京志愿者笑迎八方客》、《付出真情 收获快乐》[45],此框架内我们可以看见三个层面上的志愿者形象,一层是体现志愿精神和服务理念,微笑、热情、包容,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无私奉献者;一层是拥有专业技能和服务本领,提供全面细致服务的奥运志愿者;一层是锻炼了自身、拓展了视野,赢得友情、赞誉和尊重的收获者。

2.国家民族框架:厚重的承载

国家民族框架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物,无论是“政府指导”框架、“民族骄傲”框架,还是“国家形象”框架、“青年风采”框架,都是宣称者意识形态的合理化。奥运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机遇: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是在党的指导方针下、在共青团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的,这可以体现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北京奥运是中华民族普天同庆的盛事,这可以提升民族凝聚力;志愿者承载国家观念、表达国家话语、代言国家形象,他们的优质服务可以展示中国发展的全新面貌;历经奥运的洗礼,以年轻人为主力的志愿者不再像原来评价的那样“缺乏责任感”“自我中心”,这可以重新定义改革开放后一代人的形象。2008奥运之于中国的意义不亚于一场战争,在这个战场“国家民族”是至上的利益,于是我们看见诸如《卢雍政勉励残奥会志愿者向更多青年传递宝贵品质》[46]、《海外志愿者金东日:为祖国服务我真自豪》[47]、《在服务奥运中展示中国风采》[48]、《鸟巢一代 横空出世》[49]这样的报道中,志愿者是党领导下的志愿者,是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志愿者,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志愿者,是诠释一代青年的志愿者,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他们的开放包容、尊重规则,他们的热情敬业、沟通合作成了在这场战争中国家和民族的注脚。

3.奥林匹克框架:原始的意义

奥运框架是报道志愿者是不可或缺的框架,百万志愿者在奥林匹克的名义下汇聚,他们是一届奥运成功的基石。尽管来自不同国度,但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和追寻、对奥运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是所有志愿者服务奥运的原始意义,从《退役老将 做志愿者一样圆梦》[50]、《爱心、技巧、尊重,一个都不能少》[51]、《汉语服务奥运 真情感动世界》[52]、《“志愿家庭”:了解中国的温馨窗口》[53]、《我们服务他们 他们感染我们》[54]这些报道可以分析出媒体在“参与拼搏”、“人文关怀”、“文化交融”、“奥运教育”这四个框架中建构志愿者形象,他们超越自我、挑战困难,他们关怀弱者、守护尊严,他们沟通文化、增进交流的三重形象彰显奥运在竞技之外的魅力,他们把从奥林匹克受到的教育传递给全人类,他们是奥林匹克真正的形象大使。

4.和谐社会框架:深远的启示

和谐社会是当下中国最主流的意识形态,蓬勃开展的志愿事业,将宣告“自愿”时代的到来,而国民只有在开放、自愿的公共参与实践中才会走向成熟,才可能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志愿事业”、“公民精神”、“和谐社会”,在这些框架下《一支百万志愿者队伍的快速成长》[55]、《志愿精神与公民社会相伴相生》[56],志愿者们《微笑永驻心间 构建和谐社会》[57],他们是和谐的使者和公民社会的标本;他们的志愿服务将普及带动整个社会的志愿事业,从而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他们的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的价值观支撑;他们在彰显“人文奥运”精神的过程中,传播微笑理念,共建和谐文化。在申办奥运的过程中北京就向全世界承诺北京奥运要给奥林匹克和全世界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七年之后当香山的红叶漫天洒落时,北京兑现了诺言,仅就志愿者这一方面,我们看见了它留给未来社会的长久财富。

5.其他框架:有力的补充

除去以上四个主要框架,在本文选取的文本中还有其他一些小型报道框架。有关于志愿动态的报道,如《2200名志愿者今起陆续上岗》[58]、《奥运会城市志愿者将换新式服装参加服务》[59];有反映各界赞誉的报道,如《潘基文致信奥运志愿者 北京志愿者协会被授予“联合国卓越志愿服务组织奖”》[60];有体现志愿工作后勤保障的报道:《每天14小时为志愿者电话“减压”》[61];还有像《昨天大家为我喝彩 今天我为志愿者加油》[62]、《绿豆汤小姑娘 准点簋街上岗》[63]这样体现社会各界鼓励支持的报道。在这些框架中,志愿者是得到众多有力支持的形象,志愿服务和社会中的许多环节都密切相连,他们依存于社会,同时也用自己的卓越表现回报社会。

四.小结

横向比较看来,不同的媒体自然会有主要的关注视角和报道框架,三家媒体的报道中志愿者分别代表一个国家、一代青年、一座城市的形象;纵向综合起来,媒体又在比较集中的几个框架内塑造了志愿者多元形象,他们是真情付出、满载收获的志愿者,他们是民族情感和形象的承载者,他们是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传播者,他们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一个志愿者的名义,带出了多重解读,展示了饱满的形象。

6.展示活动主持稿 篇六

展示交流活动主持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乌当区幼儿园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观看我园的优质课展示活动,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各位领导同仁就幼儿教育工作作一个学习交流,我们也倍感珍惜。接下来我就今天的活动流程做一下简单介绍,今天我们的教研活动分为四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教师介绍

我园推选出了2节幼儿泥工的教学活动展示给各位。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要组织活动的2位老师:

第一位是金岚老师,她现任幼儿园中二班的班主任,她所组织的活动为中班泥工活动《开心农场》,这个活动的突出特点就是活动的设计做到了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又贴近孩子的生活,能够将“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的理念完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第二位是周慧梅老师,她现任幼儿园大一班的班主任。她所组织的活动为大班泥工活动《海洋世界》,这个活动的突出特点就是活动设计新颖,不拘泥于一种固定模式,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同时教师具备了很好的控制课堂能力。而且所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非常适合幼儿年龄特点。

希望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能通过本次优质课展示活动进一步了解我园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更加希望你们能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能更好、更科学地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最后,希望老师们在教师组织活动的时候能够保持安静,以免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谢谢大家!

第二部分现场泥工活动观摩(两节课)

第三部分互动环节,游戏“松鼠房子”

游戏规则:全体人围成圈1、2、3报数,1和3搭房子,2做松鼠,蹲在中间,多余的人站在圈子中间。三种口令:猎人来了,失火了,地震了。猎人来了,松鼠离开房子,重新找新的房子,失火了房子塌了,重新找伴搭新房子,地震了松鼠和房子都重新组合。中间的人是松鼠,要趁机抢房子。没了房子的松鼠要有惩罚。

第四部分活动的教师说课。

我们幼儿园的教师们能和这么多同仁们欢聚一堂进行园本教研真的很高兴。今天我们选择的教研内容是“泥工活动的组织策略研究”。

“一课三研”的实践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积累了新的教育经验,掌握了新的教育技能。在研讨——展示——评价——反思的循环过程中,教师得到的是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发现自己习以为常而不能察觉的问题,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学会提问,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评价等等。

“一课三研”的教研方式让我们形成了一个善于理解、善于合作、交流互动、共同提高的教研氛围,营造了一个“相互支撑”的氛围,群体研究的力量使活动在实施中发挥出最佳的效果,使活动在实践中得到最佳的展现,更使教师在共同分析、互相探讨、争辩反思的过程中得到了专业的发展。

本学期,我园围绕“如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园本教研计划,开展以“适应性课题”为主题,就分享教育策略、提高教研实效性的原则,开展了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教案、教师展示活动、现场进行评价、活动再设计的“一课三研”实践研究活动。针对今天我们选择的“泥工活动的组织策略研究”这个内容,请各园老师给我们指导,希望各位教师能给我们一些专业引领。

现在我们就刚才观摩的两节泥工活动进行研讨。老师们按组分为四组,一桌为一组,从中挑寻一个老师担任组长,将各位老师的所见所思所想所议记录在(见表一)上,研讨时间是20分钟,结束后每一组请一名代表谈谈对今天两节观摩活动的宝贵意见。

第五部分结束部分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再次谢谢你们的到来。谢谢!

7.志愿者协会活动展示 篇七

一、“诗配画”———指间流淌诗情画意

“诗配画”是一项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其主要步骤是:第一, 在背诵古诗文时,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朗读吟诵, 在有限的时空里拓展无限的想象, 让诗文中的景、物、人在脑海里浮现、加工。第二,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构图, 自己动手把心中的构想画出来。第三, 用自己喜欢的字体把相应的古诗文写到画面的合适位置。在这个过程中, 没有内容和体裁的限制, 没有教师的硬性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 自由构思、自由绘画、自由表达。当然, 让学生自由地“画”并非撒手不管, 教师仍然要给予精心的指导。

学生的作品, 一篇古诗文同时也是一幅优美的画卷, 极具形象性。“诗配画”, 让学生在诵读古诗文时, 如见其景、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如闻其声, 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不但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悟性、灵性、创造性, 而且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今古传奇”———诗境演绎诗意人生

每一个诗人的背后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从古代的文人墨客到现在的浪漫主义诗人, 不一而足。走近他们, 会对学生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 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等人的故事, 曾激励着无数人努力学习, 走上成功的道路。因此, 我们就凭借“诗意人生”栏目, 让学生多读书, 多搜集资料, 然后充当小记者, 并扮演自己喜欢的诗人, 在相互的访谈中增长知识才干, 锻炼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

这个活动第一步要求学生自觉搜集资料, 了解诗人的故事, 借此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学生对此积极性非常高, 找到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如怀才不遇的王勃, 恃才放狂的李白, 田园诗人陶渊明等。第二步由学生扮演小记者确定采访对象和采访提纲。采访对象是他所扮演的自己喜欢的诗人。

“今古传奇”栏目, 让诗人的故事变得如此真实, 让他们的经历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孩子面前。学生在采访的过程中, 不但了解了诗人的故事, 了解了诗人的作品, 而且锻炼了口才和交往能力, 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信心、锻炼了能力。

三、“名句绝唱”———短小之中感受博大

在学习诗文的过程中, 我们逐渐感觉到, 古诗词名句对学生的影响实在很大。因此, 我们开展了“名句绝唱”栏目。每天早晨我们都拿出十多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名句。首先, 说明名句出处并背诵与之相关的古诗文或者讲述与名句有关的故事, 然后谈谈自己对名句的理解, 再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对名句的理解写下来, 在同学间相互交流。

“名句绝唱”栏目砥砺了学生的思维, 锤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 是岁月永不能磨去的名句。学生喜欢它们廖廖数语表达的深远意境和意义;更喜欢它们音韵的美, 读之朗朗上口。这些千古绝唱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诗苑采风”———百花园里汲取精华

我们一月上一次诗文活动课。每个班每月上一节以诗文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 如:漫读古诗园, 唐诗拾趣等, 已成为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在古诗文活动课上, 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如古诗数字园、古诗颜色园、古诗四季园、古诗爱国园等, 让孩子对含有数字、颜色的诗句, 描写动、植物的诗句, 赞美春、夏、秋、冬四季或者爱国的古诗进行系统归类, 自编成书。这样既有效地复习诵读了古诗, 又提高了他们的能力。学生自编的古诗书称得上“万紫千红总是春”

五、“诗文花絮”———小天地展示大舞台

我们通过制作语文手抄报的形式, 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起始阶段的古诗文手抄报制作,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随着诵读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随着学生对古诗文的不断积累, 他们开始自己设计制作手抄报了, 色彩丰富, 图文并茂的古诗文手抄报都是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制作而成, 每一份手抄报, 都清晰地映照出了他们对古诗文的感悟和积累。

六、“小荷初绽”———稚嫩笔头绽放缤纷诗才

学生读了大量的诗文, 就有了试着写一写的冲动。因此, 我们在每周的古诗文课上, 都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想些什么就写什么, 可以写一句小诗, 也可以写几句。我们的经验是千万不要给学生限定写的内容。这有两个原因:第一, 限定写的内容, 会抑制孩子的写作兴趣;第二, 学生读了大量的古诗文, 已经有了一定的文风, 教师应当有意发展学生这种自我做主的意识, 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地选择, 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此活动中, 教师可以在表达的艺术上、在写作的技巧上给学生以适当点拨。

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把自己积累的作品抄写清楚, 配上自己喜欢的插图, 装饰上美丽的花边, “小诗集”就完成了。他们稚嫩的笔端流泻出的文字, 虽然充满了稚气, 但也让我们感到了“绿扬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味。

8.志愿者协会活动展示 篇八

为此,我想过很多的办法。例如,每节课对各小组的表现评分,并利用物质刺激他们开展小组间的竞争,以达到约束他们的目的。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我会在各组间巡视,一旦发现哪一组学生没有按规定开展活动或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活动时,就会取消他们进行小组活动的资格。但是,这种机制极大地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这一部分学生恰恰是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实践证明,一味的约束和压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正当我困惑,怀疑甚至想放弃的时候,学校横幅悬挂的一条标语“我读了,我懂了;我写了,我会了”映入我的眼帘,犹如醍醐灌顶般,我想到了“英语课堂速记”。

所谓英语课堂速记就是在某个小组完成讨论活动后,进行角色表演或小组汇报时,让其他学生将这一组学生的对话或报告记录下来。之所以称为“速记”,是因为在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或小组汇报时不会为了让其他学生记下来而去停顿,学生想要尽可能记下汇报或对话的内容,他们必须全神贯注地去听,从而迅速有效的记录下关键词。同时,我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将所记内容整理成速记作业。

这个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英语课堂上小组展示时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小组活动的效率。我不但不用费尽心机去管理纪律了,而且能够做到“分身有术”,在讨论时巡视监听,对有困难的组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充当“助手”或“引导者”,在展示时再扮演裁判,评委或喝彩者的角色。最可喜的是学生们均有所获,通过观察,我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学优生常去发现并及时纠正展示时存在的语音,语法等方面的错误,听力得到锻炼;中等生往往能够借鉴他人内容,极大地丰富自己的词汇和句式;学困生呢,为了完成速记作业,他们也积极地记,记不下来就探过头去抄,抄下来课后才有内容整理,这一抄一整理,不知不觉中,能力有所提高。这可真真正正是“我听了,我写了, 我会了”。

为了进一步保证效果,在进行课堂速记时我一直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为了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给学生开出了一些优惠政策,凡是作汇报的同学可以不做速记,这样更多的学生举起了手。因为自己的成果被其他同学所记录,学生们会更认真地去准备,因此,小组活动的实效性从活动质量上也有所提高。

2. 注意让学生保持参与热情

我在批速记作业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标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动笔写了,即使是抄写的或有拼写错误的我也会给他们写上“A”,并附上“Excellent!”“Good!”或“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Try again and again, and you will catch up with others.”之类的话;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要做了速记整理,即使出现一些语法错误或一些拼写错误,也会得到“A”的成绩, 并附上“Your handwriting is wonderful!You are creative, but why not be more careful next time?” “Care and diligence bring luck. I know you can.”之类的评语鼓励并提醒;对于学习能力强、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就要求他们尽量不出现各种错误并且有自己的发挥,否则,成绩就会降到“A-”。这样,同样的作业采用不同的标准,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更好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注意时常让学生朗读巩固

我经常利用早读,或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让学生大声朗读,甚至背诵批改好的速记作业。所读的内容涉及到很多,包括单词,重点短语,句子,对话,小短文等,这些都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非常好的复习巩固。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单词的发音与拼写,熟悉句子结构,增强语感。坚持不懈,长期为之,养成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成为培养学生语言使用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车辆维修保养服务协议下一篇:市民之家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