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思考

2024-08-05

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思考(8篇)

1.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思考 篇一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

自2012年12月份入职上海王笃明律师事务所以后,我一直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与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家长期进行接触。通过与民营企业家的交谈与共事的时间,了解到了很多学校里了解不到的东西,同时,也对我国的税收体制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有了初步的认识,可能我的认识具有片面性,但是,就我现在接触到的现实来看,我认识到的现状还是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民营企业都是两套账。两套账,这是不争的事实。所谓的两套账,指的是内帐和外帐。民营企业在往往为了银行贷款,社会融资或者其他第三方融资平台,将外帐做的非常好看,即就是,盈利有余。但是,事实上,剔除现在的劳务成本,税收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管理成本,民营企业往往是亏损状态。再加上一些必要的非生产经营性成本,民营企业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再生产,是基本无望的。这就衍生一个民间借贷的问题,而民间借贷基本上都是高利,这就严重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运营成本,导致民营企业入不敷出,逐渐走入困境。民营企业的寒冬时代就这样来临了。

而在民营企业的严冬期,银行业、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民间债权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银行抽贷、停止转贷,小额贷款公司抽贷、停止转贷,担保公司追债,民间债权人要求民营企业家或企业提前归还本金及支付利息,这些都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资金外流,导致民营企业的生产线因缺少资金而不能运转,从而导致产能下降,产品减少,如果这种形势继续下去,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中国经济要怎样发展,这是当下的人们都在关注的问题。因为大家都看到了我国现在经济的现状,大家都渴望改变这种现状,并且大家都在观望着,希望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当下中国经济的正常,健康走向,并逐渐为企业家们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自由市场经济平台,将我们的经济搞活了,经济活了,人们的收入高了,社会的矛盾也就少了。

《中国企业家》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自身的税负过重,9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结构性减税不到位。在制造业中,则有23%的企业表示,其税收与利润的比例在100%以上,33%的企业家认为税收负担直接影响创新和转型升级;33%的企业认为会影响员工福利和收入。

2.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思考 篇二

1 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发展现状

2009年底, 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48处, 其中:万头以上仔猪扩繁小区5处, 饲养二元母猪3600头, 年繁供良种仔猪7.3万头;3000头以上育肥猪小区30处, 年出栏育肥猪11万头;万只以上蛋鸡小区4处, 饲养蛋鸡10万只;千头以上肉牛小区2处, 年出栏育肥牛4100头;500头以上肉牛育肥小区7处, 年育肥出栏肉牛5600头;全县规模饲养量占总饲养量的68%, 养殖小区饲养量占规模饲养量的40%。

1.2 存在问题

1.2.1 繁育体系不健全。

繁殖和育肥小区没有有机结合起来, 引种杂乱, 没有实现“同源引种”, 给疫病控制造成困难。

1.2.2 组织化程度不高。

龙头企业带动不强, 经济合作组织没有建立或不健全, 是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关键。商品生产, 饲料供应, 疫病防治, 产品销售处于无序自由状态, 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尚未形成。

1.2.3 资金短缺, 投入不足。

主要是项目少, 农户贷款缺少抵押担保, 贷款难, 部分小区基础设施建成后不能尽快投产。

1.2.4 粪污处理等设施设备不配套, 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隐患。

1.2.5 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完善。

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没有进入标准化管理轨道, 产品的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 保障小区发展

县委、县政府要把推进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项目, 成立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 分管领导为副组长, 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养殖小区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养殖小区规划, 协调建设用地、用电、贷款和环境保护监管, 确保小区健康发展。

2.2 按规范建小区

严格按照《甘肃省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建设小区, 力求使每个小区达到“两分离、三配套、四集中、八统一”标准。“两分离”即人畜分离、小区与自然环境分离;“三配套”即饲料设施配套、防疫设施配套、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四集中”即集中农户、集中场地、集中规模、集中生产;“八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饲养畜种、统一防疫治病、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无害化处理、统一产品销售、统一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2.3 配套现代养殖技术

在养猪养鸡和养牛小区上配套自动控温、自动通风、自动饮水、自动供料、常温人工授精、程序防疫、沼气粪污处理等技术;加强技术培训, 努力把农民培养成较强市场意识, 较高生产技能, 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努力提高科技水平。

2.4 多方筹措资金

广开渠道, 筹措资金, 着力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多方争取项目资金;二是多方协调贷款;三是多方招商引资。

2.5 逐步完善产业化生产体系。

3.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思考 篇三

市场定位模糊、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核心竞争力等。

【关键词】 民办高校;发展;管理;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48-02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截止2008年年底,全国民办高校达到 640 所(含独立学院 322 所),在校生 401.3 万人,其中本科生 223.3 万人,专科生 178.0 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 26.7 万人;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866所,各类注册学生 92.02 万人。 尤其是在2002年我国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之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进入规范化的发展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民办高等教育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其发展的瓶颈,有许多问题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或说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未来民办教育的发展将会举步维艰。

1 民办高校的发展速度与其承载能力

一般认为,我国民办高校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改造消亡阶段(1949-1952年)、恢复初创阶段(1978-1991)、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2年)、法律规范阶段(2003年-至今)。在1992年之前,我国民办高校基本处于一种“试水”阶段,国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身份进行认定,“户口”问题一直困扰着民办高校,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态度不是十分明朗,因此学校创始人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较为担心,也阻碍了部分想进入教育行业的企业家。自1992年以后,民办高校的数量与在校生的规模出现了几何级的增长,大大高于同期公办院校的增长速度。以2002-2008年的数据为例,由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明确了国家对民办高校地位和意义的认同,体现了我国对民办教育持“扶持”的态度,因此这一时间内,民办高校的在校生数量在了快速的增长,在2002年年底,全国民办高校共133所,在校生32万人,到了2008年底,全国民办高校达到640所,在校生401.3万人,呈几何级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公办院校的增长速度。但在其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增长背后的许多问题,其中一个便是: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的同时,其承载能力是否能同步?承载能力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两个大方面。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餐厅、图书馆图书藏量、操场等;软件设施主要包括: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管理水平、科研水平等。在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生源是一个关系到学校生死的问题,但生源数量对许多民办高校又不像公办院校那样稳定,波动性比较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租赁资产能降低学校的风险,特别是一些规模不大的民办高校。具体来讲,由于生源数量不稳定,学校就必须考虑其教学楼、宿舍的数量与学生数量的最优配置问题,如果今年招生数量不如去年多,那就造成有些教学设备和宿舍楼等设备空闲的问题,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此,就出现了有许多学校租赁别单位教学设备的现象。更有甚者,有些民办学校有个别年份生源特别好,但教学设备、学生宿舍等不能与之匹配,采取让毕业班学生出去实习的情况。在经济学里有一个“最优增长路径”的问题,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其快速增长过程中,需要考虑增长速度与其资源可获得的问题,如果盲目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而忽略资源数量问题,就会导致高额通货膨胀等不可续发展的问题。对于民办高校,如果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在其快速扩张的时候也必须考虑这一问题。至于软件问题,会在下面进行更加详细地论述。

2 民办高校的定位

在市场营销学里,一个企业要进入一个市场或一个行业,它的第一个任务是对市场进行分析、市场细分,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最后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攻占目标市场。相对于“上大学”这一市场,市场中已经被细分成许多块,如一本、二本、三本、专科等市场,在各个市场中也已经有各自的领导者。现在绝大部份的民办高校只能抢占三本和专科这两个市场 ,在这两个市场中,民办高校有三种方向可供选择 :职业教育型民办大学、教学型民办大学和研究型民办大学。职业教育型民办大学就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开设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应用型、技术型专业,例如烹饪学院、美容美发学院、汽车专修学院等,这类专业一般以专科为主,鲜见于本科专业。教学型民办大学以专业基础理论、技能教学为主,其培养学生的目标既可以培养较高层次的专业型人才,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型人才,或两者兼有,在民办院样中具有三本和二本招生资格的学校可以选择这个市场。研究型民办大学是以培养高层学术、技术开发人才为目标的学校,就目前我国民办大学的现状来说还未出现此类学校。民办高校由于自身软、硬件的限制不可能全部涉及,即使有条件,也不应该全部涉及。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同时在与公办院校竞争的环境中,如何生存,第一位就是在这三个方向中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目标选择一个主攻方向,不要选择“遍地开花”的策略。但是在现在民办高校中,学校的定位非学模糊,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这样学校就失去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在我国民办高校中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3 民办高校内部管理问题

3.1 学校管理方式与企业管理方式的融合问题

就我国的社会办学力量中,有一类学校是由企业创办的,许多学生毕业后进入该企业工作,或推荐到联合办学的企业。这类学校相比于许多公办院校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即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也是许多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引以为豪,作为吸引学生来校就读的一大卖点。一般来说,有能力创办民办大学的企业的规模比较大,经营业绩优秀,在业内有一点影响力,因此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自然引入企业的管理方式。但学校与企业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单位,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了民办高校的性质:“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既然民办教育事业是属于公益性事业,就不应以盈利作为其存在的第一要务,而企业的存在的最终目标是盈利,若没有盈利则这个企业将在市场经济中被淘汰出局。由于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其管理方式的不同。在民办学校管理过程应审时度势,避免把企业管理的那一套全部进学校的管理中。当然我们不可否定的是,企业的许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可以供学校使用,例如企业的竞争观念(内部竞争机制与外部竞争机制)已经被认为被许多高校所采纳。

3.2 学校内部管理的规范化问题

由于生源是学校的根本,因此招生就成为学校的头等大事,事关学校的生死存亡,所以一直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有些民办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为了扩大学校的招生规模,有时采取了隐瞒信息,夸大学校等措施吸引学生来校就读。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有些信息只有在学生就读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招生人员所描述的情况与学校的现实不符,就会产生了“被欺骗”的感觉,因此就有不少学生选择了退学这种办法,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民办高校的退学率远远高于公办院校。若一个民办高校想有一个长远的发展,使用夸大、隐瞒信息等作法是不能持久,最终只会砸毁学校的招牌,最后只会是适得其反。招生人员在招生过程中的这种作法与学校对招生人员的激励制度分不开。在民办高校中,一般实行“业绩导向”制,即招生的业绩直接关系到招生人员的工资、资金和去留问题。为了达到学校规定的业绩,有些招生人员在招生过程中就使用了“连哄带骗”的方式,只要学生交了学费就万事大吉了。比如,在2004年就发生了1000多名学生被倒卖的事件 ,1000多名学生感到学校招生时的描述与现实不符而集体要求退学。所以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对招生人员的管理,避免发生类似事件。

其次,学校的规章制度经常是“朝令夕改”,让学生与老师无所适从,进一步加强了许多学生对学校的不满。由于生源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的任何事情都以招到学生为第一位,但生源对于许多学校又是不稳定的,这一不稳定也就影响到其它工作,导致了学校的许多工作经学变动,自然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也需要随之调整,朝令夕改的事情也就时不发生,使不少学生对学校产生了“不正规”的印象。

再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松懈。许多民办高校秉承“顾客就是上帝”的企业作风,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学生轻松拿到毕业证,这样大家实现“互赢”。孰不知,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就是对学校能力和未来发展水平的最好评价。这就是好比一个企业,若产品的质量不好,产品的销量自然就不高,企业的发展也就非常困难。若一个学校的毕业生素质不高,学生和社会的反映不好,就会对学校的生源产生负面影响。

4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民办高校应培养核心竞争力

受适龄人口数的减少、对大学生就业持悲观态度和大学学费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普通高校考生数量出现了下降的势头,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57万名,比去年减少了大概65万名,报名人数在08年达到峰值之后的第二年下降,同时2010年的高考全国平均录取率将增加近7%。 面对高考人数的减少和大学升学率的提高,许多民办高校招生数量锐减,甚至有些民办高校倒闭,如拥有数量众多的民办教育机构的河北廊坊市的东方大学城,最多时多达30多所的民办高校,在2009年高考人数减少的第一年就遭遇了生源数量减少的问题,有十几所高校因招不到学生或学生数量太少而关门,只剩下十几所,学生数量也减少了一半。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适龄人口数的减少,民办高校的生存问题将更加严峻。但这并不意味着民办高校已经走到了尽头,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难以替代性和难以模仿性。对于一个学校,其竞争力主要有两块:硬件和软件,由于硬件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因此很难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应集中于软件方面,包括学校的特色专业、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教师队伍的素质、校园文化等方面。每个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个或几个方面着力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5 结论

4.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篇四

——对话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张兆安研究员

编辑:admin 时间:2011-3-24 21:46:00

“十二五”开局之初,中国经济就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保持着世界第一商品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商品进口国的头衔。从经济总量只占日本的二分之一,到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中国只用了十年时间。在中国的沿海,已经出现了省份经济可以匹敌东南亚国别经济的比对;如已是全球第一大港的上海经济总量和泰国相当,相连的江苏经济总量超过了印度尼西亚。就中国的深层次变化而言,城乡差距开始出现缩小的势头、环境保护终于不再让位于经济增长、中西部进入跨国公司新一轮直接投资的首选、创新驱动成为破解发展瓶颈的首要理念„„总之,中国如同在世界经济海洋上高速行驶的巨轮,被发现的已经不只是上海这样的桅杆。西方看中国,再也不是拿着望远镜倒过来只看到中国的渺小;当然,我们也不希望西方拿着放大镜,无限扩大中国的经济能量。对此,我们必须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祖国,了解她变化中的“大”和进步中的“别”;中国之大,在于区域辽阔,她的国土面积相当于40个英国或26个日本;中国之别,在于区域差异,她拥有后工业化、重工业化、初步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为主体的各个代表区域。而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笔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张兆安研究员,现将我们深入交流的基本成果公布于“新财经周刊”,以期获得读者朋友的共鸣。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是板块经济

王:你曾经长时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区域经济的研究工作,最近10多年来又考察过中国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也比较过我国区域经济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大都市圈的区别。那么,在你看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是什么呢?它和美、日、德等国的明显区别又在哪里呢?

张:如果用一句最简练的话来进行归纳或表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就是板块经济。具体来讲,我国板块经济是基于资源禀赋、地理优势、产业布局和历史条件而形成的,按现实态势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或四种形态。

第一个层面,可谓是 “大板块”。从全国来看,可以分为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等四大板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或者说是全国的基本构架。第二个层面,是 “强板块”。在全国四大板块的区域范围内部,还分布着一些经济势能强劲的经济区域。这些经济区域,有的主要是在本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如东南沿海地区的珠三角;有的主要是跨省级行政区域的,如东部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第三个层面,是 “新板块”。这主要是指一些后起的区域经济发展亮点,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抓住后发优势而崛起的板块,而且主要是以各个省会城市为中心、周边一些主要城市为呼应而形成的区域经济板块,如武汉城市圈,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所形成的 “长株潭”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等。第四个层面,是目前开始活跃的 “常板块”。这主要是指一些通常概念上的区域经济板块,例如,由一些地级城市为主所构成的区域经济,当然,这个层面上也可以把面广量多的县域经济包括在内。

从我国的四大板块来看,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很不平衡的,在历史演变上和现实发展中都形成了 “东西差距”和 “南北差距”的态势。例如,在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东部地区所占的比重接近60%,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三大板块加起来所占的比重才40%多一点。这表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当前的区域经济主要还是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因此,统筹区域发展的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

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区域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和发展政策聚焦点有明显差别。如美国按地理区域也有实力领头增长的州际板块经济,但其依托太平洋、大西洋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化便利条件充分发展,各板块之间的国际化程度是相当的。美国又较早地完成了铁路动脉的全国均衡布局,各板

块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也十分便捷,其发展差异已经主要表现在法律、教育、科技、医疗等上层建筑层面,而不是体现在经济政策如对吸引外资的具体鼓励上。

尽快让城市群向欠发达地区延伸

王:据我了解,民建成员在参与板块经济建设与发展方面非常活跃,作为民建上海市委的专职副主委,你经常参加各项针对性的调研工作,自然也十分清楚各个板块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各自优势。而发展往往会形成特征,既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是板块经济,那么,板块经济发展的特征模式是什么呢?张:从本质上和推动上来看,板块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就叫都市圈,或者说叫城市群。

很显然,在中国区域经济的现实发展中,哪里有都市圈或城市群,哪里就是发达地区;哪里没有都市圈或城市群,哪里就是欠发达地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什么相对这么发达?因素很多,主要是因为那里有三大 “发动机”,那就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三大都市圈。例如,在2010年,16座城市的长三角,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国内生产总值要占到全国的近五分之一;苏浙沪两省一市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人口约占全国的5%,却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四分之一;珠三角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0.57%,人口约占全国的3.6%,也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足以可见,都市圈或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擎价值,也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从全国的发展现状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都市圈或城市群发展起步比较早,成效比较大,如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三大都市圈。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已经有了一些城市群的发展,如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太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等,东北地区的辽宁沿海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经济区等。在西部地区中,西南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模样,如发展势头不错的成渝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目前,唯一比较缺乏城市群发展模式和发展形态的就是西北地区,由于没有城市群发展的强力支撑,西北地区的发展就显得相对比较落后。当然,随着国家对新疆开发战略的新政策布局和西安、兰州等西北名城的产业积累与科技优势,西北地区出现新兴城市群是必然趋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都市圈或城市群是地域高度集中、功能高度集聚的 “局域经济空间”,而 “非都市圈”是弥散的 “广域经济空间”。因此,为了使两个落差比较大的经济空间实现有效对接,必须要有助推梯度转移的“二传手”式的产业聚集带。目前,在我国区域经济现实发展中,“梯度”不畅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在东西部之间和南北地区之间,缺乏连接东西南北强有力的区域经济,尤其是具有很强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从而使得各个板块经济之间缺乏有效的梯度转移和产业对接。从这个战略视角出发,在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应尽快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延伸,可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都市圈为标杆,尽快培育壮大具有桥梁作用的“中部都市圈”,谋划发展好 “西南都市圈”、“西北都市圈”以及 “东北都市圈”。

跨行政区的都市圈带动力更大

王: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区域经济将会得到更有效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今年全国人代会审议的全国“十二五”规划中,都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要部署。这些部署,是对已有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有新的发展判断。而既然都市圈或城市群是板块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那么,都市圈或城市群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什么呢?

张:从发展现实和 “十二五”发展思路来看,基本路径就是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周边城市和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同时,中心城市在功能上也会有新的发展。

拿长三角来说,上海、南京、杭州这三个中心城市组装成一台发动机。这个发动机一开,把周边的中等城市包括地级市和县级市全部带动起来了,所以长三角就起来了。拿珠三角来讲,主要是有了广州和深圳两个中心城市的联合带动。同时,我个人还认为,凡是跨省界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和联动发展,比单纯一个省域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更大。例如,珠三角是先发展地区,但珠三角主要是在广东省行政区

域范围内,但是,等到长三角一经发力,就开始出现了赶超珠三角的态势。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长三角包括了跨省界行政区域的苏浙沪两省一市。因此,如果跨行政区域的都市圈架构得好,就一定可能比一个行政区域内的都市圈发展得更有规模,更有带动能力,也更有国际影响。

对全国的区域经济来讲,中心城市明显具有比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在带动周边城市和周边地区共同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心城市本身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匹配新兴的产业优势和功能要素;只有这样,才能继续担当带动周边地区继续发展的责任。

如何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王:我国的区域经济既然是板块经济,板块之间就一定存在着差距。我最近一个时期接连考察了北京、天津、浙江、贵州和云南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结合我自己对上海的了解,事实上经济差距还比较明显。如浙江省沿海农民的年可支配收入与贵州省很多地区职工的年可支配收入相当;就长江中部和入海口比较,上海的经济总量是武汉的两倍多;就长三角区域内,2010年杭州的税收收入也只相当上海的45%。那么,应该如何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张: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既是现实发展问题,也是历史延续问题,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常态化的基本特征。关键在于,这种不平衡性是否能够为整个社会所接受,或者说主要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

一方面,不平衡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在大千世界中,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就拿生物界来说,影响生物成长发展大体有三种选择:一是自然选择,二是人工选择,三是自我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同样道理,这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比较中反映得十分明显。在改革开放之前,三大都市圈大都处于自然选择状态,以及由各自的发展潜质决定的自我选择状态。长三角的各项经济指标优于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大部分又落后于环渤海地区。改革开放以后,珠三角率先导入和享受改革开放政策,因而政策效应十分明显,政策选择也是人工选择,使得珠三角一跃跨入到领先地位,长三角开始落后于珠三角,而环渤海地区则更落后于长三角。由此可见,三地在不同时期的差异十分明显,随着选择要素的变化而发生动态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以是常态。

另一方面,差别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如果说不平衡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那么,在区域统筹引领下的差别发展则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例如,对于地域属性、环境属性、功能属性相近或相容的经济区域之间,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差别发展。差别发展就是让一部分 “区域”率先发展起来,产生较大的落差,在市场和利益竞争的驱动下,由差别推动了发展。我们仍然可以从实证的角度来考察,由差别发展引来差别竞争,而差别竞争必然会带动共同发展。例如,当珠三角领先于长三角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长三角大踏步、大手笔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长三角的潜质优势,于新世纪之后又重新超越了珠三角,在新的平台上领先于珠三角,从而使得长三角和珠三角并驾齐驱。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到更近的案例——这些年环渤海地区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引领下强势崛起,有可能在 “十二五”期间超越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些发展事实,实际上也可以充分说明差别发展的适用环境、发展魅力和后发潜力。

如何统筹协调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王:既然我国区域经济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那么,如何缩小这些差距?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你对统筹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何具体建议呢?

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不仅使各经济区域之间得到共同发展,而且在共同发展中不断地缩小差距。这也是市场调控和宏观调控的双重调控的最终目标。实现双重调控的主要抓手是 “协调发展”,也可以说是非均衡发展的基本策动力。从协调的内涵来看,协调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一是市场化方式。例如,经济区域之间形成资源配置通道,实现低成本双向资源配置,实现双向产业

投资,建立双向的大物流体系,建立关联产业链等。二是规划化方式。先要协调规划,进而协调执行,最终落实到协调发展。从规划要素来看,最为重要的是国家层面的宏观区域规划,明确国家对各经济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宏观指向,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等,然后需要有关联规划,如经济区域内的各类专业规划等。三是统筹化方式。内涵包括:经济统筹、市场统筹、资金统筹、财政统筹等。经济统筹是对经济区域 “都市圈”地区密集的经济资源,进行统筹调节,转移到 “非都市圈”地区。市场统筹是用市场方式调节资源大配置、产业大分工。资金统筹主要体现在信贷、融资向关联经济项目倾斜。财政统筹应重点加强对欠发达经济区域的资助、增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四是政策调节方式。内涵相当丰富,但关键在于包括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收益政策、就业政策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五是战略联盟方式。例如,可以鼓励各经济区域之间建立经济联盟、产业联盟、市场联盟、企业联盟、服务联盟、对口互助联盟等各种战略联盟,促进发达经济区域与欠发达经济区域的关联发展和带动发展。

作者:王泠一

5.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快速发展的思考 篇五

满族中学 孙丽荣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关键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如何促进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作为论坛主题提出来,让大家展开研讨。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探索建立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从点到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方位的提高教育质量。以下是我对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直以来,我市教育发展不均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条件不均衡,二是师资力量不均衡,三是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因此,要真正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现状,以科学发展观去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办学差距

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乡村学校教育现状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规模小、起点低,资金缺口大、与城镇学校相比较,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首要任务是保证和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从硬件上缩小城乡中小学校的办学差距。对薄弱学校在经费、项目建设上要予以倾斜,要把教育资金优先投入到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上。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防止城乡、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扩大,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合格学校。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要区分城镇和乡村学校的不同情况,明确重点、分层推进,使所有中小学校在教室、实验室、体育设施、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等方面尽快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为全市中小学校均衡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资条件。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要着重解决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短缺、学科配置不均衡、教育教学水平偏低的问题。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来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评价应以师德师风为主。通过弘扬正气、表彰先进等措施,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二是要多形式、多渠道抓好教师专业培训工作。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三是要建立完善骨干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各项制度。鼓励更多的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指导教研等帮扶活动。采取骨干教师流动下乡送教等形式,解决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师资紧缺、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四是要积极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居住、生活条件,稳定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对师资短缺的学校,要及时给予补充。

(三)、健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要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树立“质量立校”思想,稳步提高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城乡之间存在的教育质量的差别是公认的事实,教育均衡发展最终所要解决的就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分析造成城乡教育质量差别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分清各种问题的轻重缓急,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任务,从大局出发,科学合理地有效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和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来解决农村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力争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措施和主渠道,我们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全面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逐步从以中考成绩为惟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向知识技能综合考核评价转变。

三是要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师资队伍的差距。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决定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成败兴衰的关键,是办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优秀教师示范课远程教育课件,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四是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的风气,是学校整个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在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挖掘学校文化特色,促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学生养成习惯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是要规范办学行为。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监督制度和落实;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把各种课程开全开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确保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要加强教研和督导工作,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研工作队伍,切实发挥教学、课改、评价等方面的业务指导作用。

6.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思考 篇六

中共凤庆县委党校 唐纯国

[摘 要]:边疆民族地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阵地,由于存在语言多样、信仰多样、习俗各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导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较大挑战。必须坚定党的民族理论自信、党的民族政策自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形式和载体;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普及的组织基础;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时效性,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信度和感召力。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 思考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世所罕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尤为重要,先进的理论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理解、所接受,才能转化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处理好民族关系,关键是要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边疆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的话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临沧是“世界佤乡”,是典型的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地方为民族直过区,社会发育程度低。他们“一夜之间”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直接跨越数个社会发展阶段,实现其他民族近千年才达成的目标。而在这一进程中,“直过民族”群体经历着生产方式、文化习俗、生活观念的碰撞与激变,有嬗变欣喜,也有磨砺艰辛。在这样的环境区域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面临很大的困难与挑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关注的,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可以概括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不断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3年1月5日,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1、理论渊源。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30—40年代,当时影响广泛,遍及欧洲并波及美洲。托马斯·莫尔等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集大成者。空想社会主义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与憧憬,也是一种缺乏现实力量和正确途径方法的理论设想,空想学说对未来美好社会进行了精心勾画和设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丰富资料和思想启示,从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史的角度看,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

2、历史渊源。习总书记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初步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翻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崭新一页,经过30多年的接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使世界社会主义从苏东剧变的阴影中走出来,焕发出新的夺目光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献里面对资本主义状态下的种种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激励的批判。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一是发展,二是公正。邓小平同志讲,不发展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慢了也不是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可以说,不公正不是社会主义,不能把公正的状态保持下去,不断趋向于更加公正的社会理想,也不是社会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已走过五百年,经历了无数考验和挑战,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由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的跨越发展,在斗争中成长,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创立,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最根本的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它鲜明的中国特色;既破除了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各样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同时又抵制了偏离 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走老路走新路,不走邪路走正路”的基础上开创出来的。

二、边疆民族地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名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国家领导人,总书记对于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有着异乎寻常的深刻体察。他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边疆民族地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较大挑战。

1、社会阶层结构,交往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面临的挑战

第一,人民群众的阶层结构出现了新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广大群众由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若干不同层次的群体。不同社会群体从市场经济中得到的利益的差异、获取利益的途径与方式的差异以及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利益发展在多种利益分配方式下呈现出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弱势群体的“仇富仇官”心理使得人民内部矛盾尖锐化,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第二,人民群众的交往交流方式出现新变化。一方面,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可以方便地获取和迅即地传播。另一方面,执政党能否及时、公正、客观地回应社会关切就显得更迫切、更突出。如果不能作出积极有效的回应,会使本来没有事的地方发生事情,会使小问题衍生成大问题。

第三,人民群众价值观念出现新变化。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导致了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并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同时产生了社会价值的失范,对人们价值观的整合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带来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混乱和行为的失范,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2、党和人民群众关系发生新变化面临的挑战

一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从一致到多样。计划经济条件下是以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为特征的利益关系,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利益的一致性,逐渐转变为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利益主体的分化和具体利益的多元化。

二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接纽带发生了变化,从政治整合到社会整合。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以政治目标和政治利益为核心、以政治关系和思想意识形态整合为纽带,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联系逐渐转变为以代表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以党对社会的利益整合为纽带。三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渠道发生了变化,从刚性到弹性。以往是以计划和命令为主的、封闭型的、具有刚性特点行政型联系渠道,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转变为市场和利益为导向的、开放型的、具有弹性特点的社会型联系渠道。

四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作用机制发生了变化,从单向到互动。计划经济条件下党群之间是带有“权威与服从”型特点的单向作用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为“共生与互动”型双向作用机制。

3、党群关系和作用方式变化对群众工作理念和服务方法提出了挑战。

第一,人民群众既要生存,又要发展。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之后,那么更高层次的需求会自动地涌现出来。

第二,人民群众既要表达,又要参与。表达是一种情绪和愿望要求的展现,另一方面还要把这种表达变成一种身体力行的参与行为,不管是政治参与、经济参与,还是社会参与,包括文化参与,而这些方面就给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第三,人民群众既要权益,又要权利。权益是一种满足意义上的权益,具有相当的被动的含义,但是权利是一种能动的概念,人民群众不但要享受权益而且还要拥有权利。

第四,人民群众既要温饱,又要环保。温饱是初级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在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要求都大体上得到了满足。温饱满足之后,还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总书记非常敏锐,也非常能够懂得老百姓的心理,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因此,对群众工作理念和服务方法要与时俱进,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尽力满足他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更高期盼和要求。

三、对边疆民族地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都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民族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一整套民族理论,制定了一系列边疆民族政策,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总体上保持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大好局面。

一要坚定党的民族理论自信。党的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深刻阐述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代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规律,以及解决当代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根本途径和根本保证,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民族问题这个民族工作最根本、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伟大征程 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

二要坚定党的民族政策自信。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和手段。民族政策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原则,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全面准确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的民族工作的顺利推进,直接关系到各族群众的权益福祉,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对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否则就会乱了根本、伤了元气。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推动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做到与时俱进。

三要坚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照搬外国、不因循守旧作出的重大历史决策。蕴含着我国千百年来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政治传统和历史经验,凝结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建设新中国而表现出的高度政治智慧和深远胆识,体现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对我们党的衷心拥护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归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我们要坚决反对搞民族分裂、民族自决的邪路,也不走取消民族区域自治的错路。同时,要牢牢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四要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形式和载体。我们党历来重视借助各种媒介有效宣传马克思主义。当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借鉴以往的有效传播形式的同时,应当努力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一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向群众学习语言,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群众明白易懂的语言。二是不仅要围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展开理论宣传和进行理论阐释,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可信性,而且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推出一批通俗且具有时代感的理论读本、文章、歌曲、影视作品,创造出具有号召力、感染力的标语、口号。三是要广泛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手机、博客等新型媒体引导舆论,增强理论宣传效果。四是用民族干部宣传党的科学理论、用民族语言讲解党的科学理论、用民族文字阐述党的科学理论、用民族节庆展示党的科学理论、用民族文化体现党的科学理论。通过组织懂民族语言、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党员干部理论宣传队,深入少数民族村寨用民族语言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宣传;组织民族专家学者,用傣、佤、景颇、傈僳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党建理论知识读本、编写教材、制作电视宣传片,阐释党的科学理论;报社出版民族文字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开设民族语言频道,传播党的科学理论;在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组织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创作和表演民族歌舞节目,用民族文化体现党的科学理论。

五要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普及的组织基础。一是实施农村党员发展工程,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二是实施农村党员素质提高工程,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学校和农村党校“两校进村”活动,加强对农村党员的党性教育和致富能力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三是实施农村带头人培养工程,加大“ 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社干部”的工作力度,带领群众致富。四是实施农民服务站建设工程,构建服务群众网络体系,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为民排忧解难中促进社会和谐。五是实施“红旗飘飘”工程,重点在边境沿线乡镇、村寨、农户、机关单位、公共场所开展升挂国旗、党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和边境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国家、国民、国防、国门、国土意识,激发热爱伟大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热情。

六要以致富奔小康为基础,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普及的时效性和感召力。一是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党支部为龙头,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把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促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了“支部十协会+企业十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农民得实惠,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普及的时效性和感召力。二是打造非公诚信党组织。使党建工作与促进市场诚信经营有机结合,全力打造党建品牌,树立非公党员诚实守信良好形象。三是创新工作方法,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认真处理群众投诉,面对困难与问题,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工作的主动权,要克服简单粗暴工作作风,增强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实践证明,任何一种脱离群众需要的、孤立封闭的理论都将被大众所抛弃。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被群众接受,关键是党员干部要真正关心群众的需要,能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困难问题。只有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信度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 徐光春《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

[2] 黄相怀《从“四个全面”把握治国理政新思路》

[3]《中华民族报》《牢牢把握正确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十八大报告》

[5]廖和平《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6]《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16页 [7] 李广艳 《红旗文稿 》

7.对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动漫,原创,产业链

现在, 喜欢看动漫的已经不仅仅是孩子了, 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动漫作品, 这种变化无疑使动漫作品的受众面得到大幅提高。与动漫相对应的就是动漫产业, 即以卡通动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等及其衍生品为主要生产内容的产业, 涵盖了艺术、科技、传媒、出版、商业等多种行业, 具有当今知识经济的全部特征。 (1) 然而, 纵观近十几年来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历程, 我们无奈地发现, 中国的国产动漫产业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外来动漫在我国大行其道。

曾经有一个市场调查数字显示: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中, 14岁至30岁的卡通主体消费群, 一年花在动画、漫画书籍、杂志、影碟等相关产品上的消费, 日本、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赚取了90%以上的份额, 而我们自己的产品只占不足10%的收入。

一提起国产动画片, 我们首先想起的还是 《大闹天空》、《哪吒闹海》、《九色鹿》、《黑猫警长》等一批曾经取得过世界级荣誉的优秀动漫作品, 在很多70 后、80 后的心中, 这些现在看上去仍不失为经典的动画片, 寄托着自己儿时的美好回忆。应该说, 国产动画片有着辉煌的历史, 但是随着制作手段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外全新模式动漫作品的陆续引进, 特别是动漫这一新的文化产品更加符合当今青少年的审美品位, 曾经风光无限的国产动漫很快就面临生存的困境。

我国引进外国动画片, 是从1980 年12 月央视引进日本动漫大师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开始的, 节目播出后, 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视效果, 时至今日, 很多动漫界人士在提起进口动画经典作品时, 仍对此津津乐道。随着《铁臂阿童木》 的进入并大获成功, 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动漫作品开始蜂拥而至, 不久以后, 《花仙子》、《猫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变形金刚》、《聪明的一休》、《机器猫》 (现名为 《哆啦A梦》) 、《蓝精灵》、《忍者神龟》、《特种部队》等近百部外国动漫产品陆续进入中国, 中国观众开始看到来自全世界, 有着不同地域特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动画片。面对外国动漫的巨大冲击, 中国动漫界却没有做出应有的抵抗, 在我的记忆中, 80 年代只有《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这两部作品稍有影响, 但在一部又一部国外动漫的轮番冲击下, 这种抵抗显得微不足道。

随着外国动漫产品大量进入中国, 外国动漫衍生产品成为主导中国玩具市场的主要产品, 光是美国孩之宝公司的变形金刚就不知从中国家长的口袋里掏走了多少钱。那个时代, 孩子们谈论的话题始终是外国动漫的角色和剧情, 国产动漫只能在缝隙中艰难生存。那么, 这种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 国产动漫起步晚、不成熟, 而以日本、美国为代表的外国动漫产业兴起早, 已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链。

由动漫作品到动漫衍生品的延伸是动漫产业链延伸的常规模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国产动漫基本上都是由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美术片, 大多只有一集, 没有连贯性, 而外国动漫剧动辄几十集的规模, 很容易在一段时间里形成很强的持续性和竞争力。这种状况为外国动漫及其衍生品创造了极好的推广环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孩之宝公司为了推广新玩具而制作的动画片 《变形金刚》, 自1984 年播出起, 就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经久不衰的变形金刚热潮, 时至今日, 《变形金刚》 电影版的票房奇迹显示了这部动漫作品仍然具有空前巨大的深远影响力——2014 年上映的 《变形金刚4》 仅在中国就取得了19.81 亿人民币的票房, 成为当年内地电影票房冠军, 而其推出的可变形机器人玩具等衍生品, 几十年来更为公司创造了滚滚财源, 类似的还有 《圣斗士星矢》 和圣衣玩具、《特种部队》 和特种兵玩具等等, 这种成熟的产业运作模式使动漫作品的影响力大为增强, 也使投资制作公司的相关衍生产品的销路大开, 进而更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动漫产业的发展。与之相比, 国产动漫的营销状况则相形见拙, 除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少数几个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外, 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能够在国际动漫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 这也进一步制约了国产动漫在人员、资金方面的投入, 限制了国产动漫营销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从国产动漫品牌向世界级品牌的发展进程。

我认为, 这种产业化经营理念的差距, 是我国国产动漫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远远落后于外国动漫的根本原因。国产动漫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是影片过于强调思想性。过去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 在国产动画片里加入了太多的思想教育内容, 每一个动漫作品都要起到教育孩子诚实礼貌、拾金不昧、刻苦学习、坚强勇敢等方面的作用, 使得国产动画片的教化功能大大增强, 而娱乐功能反而退居次要地位, 这一点是过去时代的一个产物, 就像很多优秀的动画片如《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等, 虽然也讲述了精彩的故事, 可是无论“黑猫警长”还是“葫芦兄弟”形象的设置, 都夹杂了很多的高大形象在内, 体现了作为动画偶像的教育功能, 对于这个问题, 也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与西方的动画片比较起来, 我们注重教化, 而西方更注重感情, 无论是《花仙子》里对于人性善良的赞美, 还是 《圣斗士星矢》 里对坚韧意志的描绘, 还有《机器猫》里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的探索, 都潜移默化地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 这种更加人性化的表现手法, 是我们国产动画的差距所在。

面对巨大的差距, 国产动漫究竟何去何从?这是急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中国动漫主要的承载品就是连环画, 人们习惯地称呼它们“小人书”,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 作品面对的受众主要是儿童, 这就导致我国在很长一个时期内, 各类动漫创作的目标群体都偏向低龄化, 同时也引导观众进入一个误区, 以为动漫就是儿童的世界, 这种思想导致我们的原创设计视野走向狭窄, 动漫创作的题材受到限制, 动漫作品表现出故事单一、动漫角色缺乏魅力, 从而流失了大量的成人受众。 (2) 随着人们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 这种形式单一的动漫产品已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二十多年前, 当外国漫画在中国第一次出现时, 新颖的形式、充满现代气息的风格使这些泊来的动漫以惊人的速度占领了市场, 统治国内动漫市场几十年的连环画几乎在一夜间就消失了。

当大量外国动漫重磅来袭时, 重温《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等传统的中国动漫, 让很多动画迷开始急切地寻找中国动漫的出路。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画外包基地, 也就是说, 一方面中国有大量的专业动画人士, 有最好的设备, 另一方面国内目前从事的主要还是动画加工业, 即外国做好原创造型和剧本, 拿到中国来做大量中间的技术性工作, 然后收回去, 所以我们缺的不是技术, 而是创意。

很多人到现在都还记得 《画书大王》, 这份曾经在中国动漫界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刊物在1994 年首次刊登出欢迎中国本土漫画爱好者进行原创的征稿启事, 这一行为在中国本土漫画迷中引发了强烈反响, 大批漫画迷开始尝试创作中国自己本土的漫画作品。目前, 国内第一线的漫画创作人颜开、自由鸟、赵佳、郑旭升等都是从 《画书大王》 中出身的, 所以在国内漫画历史中, 《画书大王》 的存在价值非常重要, 有人认为它是“中国国产漫画的启蒙刊物”。同时, 《画书大王》 采用了不同于当时其他刊物的 “以杂志养漫画, 以漫画促杂志”的全新营销模式, 更成为中国漫画产业化的雏形, 带动了当时整个中国漫画产业的发展, 也成为中国动漫产业重生的开始。

近几年, 随着国家政策开始向动漫产业倾斜与扶持, 以及在动漫环境中成长起来的80 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国产动漫有了重新发展的趋势, 《风云决》、《喜羊羊与灰太狼》、《赛尔号》、《熊出没》等一批优秀国产动漫作品相继推出并大获成功, 大振了国产动漫的士气。2008年, 国产动画电影 《风云决》 总票房突破3300 万, 创下当时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中, 小羊们团结、乐观、机智、勇敢、不怕困难、甘于奉献, 片中虽无说教, 却对小朋友们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而其幽默诙谐的情节、性格各异的角色设计, 使很多成年人成为这部动画片的忠实粉丝, 根据其内容制作的动漫电影更是连续多年成为春节档电影的票房黑马。尤为可贵的是, 《喜羊羊与灰太狼》 还是一部低成本制作的动画片, 这更加印证了一个道理, 即高成本、大制作并不是一部作品成功的关键, 而一个精心创作的好故事、深受观众喜爱的好角色, 才是决定着动漫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与此同时, 国内动漫界开始认识到品牌以及企业合作的重要性, 从动漫产业体系来看, 按照国际惯例, 动漫市场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呈递进关系, 即后一个层次所获得的价值比前一个层次更大, 价值持续性更强, 市场认可度更高。首先是动漫影视作品的播出市场比它更高一层的是动漫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 层次最高的是动漫作品所衍生的产品, 包括食品、图书、文具、旅游、服装、饰物、玩具、生活用品等等。为了实现向更高层次的延伸, 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打造动漫形象, 创造品牌。美国动漫产业在创始初期就实行了产业化操作, 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及衍生产品, 包括其衍生的旅游业, 在商业化上就是极其成功的例子。 (3) 目前, 国内动漫企业大多都缺少营销方面的人才和经验, 因此与专业的营销公司合作, 共同进行动漫作品的营销, 成为目前国内动漫营销的主要手段。还是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 它的创意工作是由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完成, 而营销则汇聚了上海文广集团、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优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三方之力, 通过发挥各自在宣传、运营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 共同创造了动画片的巨大成功。在动漫获得观众的追捧后, 相关衍生产品如玩具、图书、手机铃声等也陆续投放市场, 在短时间内就打造出一个优秀的国产动漫品牌。可以说, 《喜羊羊与灰太狼》是近几年国产动漫成功的一个典型, 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中国的动漫产业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中国动漫人面前, 这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发展之路。还处在萌芽状态的中国动漫产业, 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并脱颖而出, 不能仅仅在数量上进行盲目扩张, 吸收借鉴国外动漫产业的先进理念和经验, 创建自主品牌, 构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品牌文化, 才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并期待着, 在不久的将来, 兼具中国传统元素和先进制作技术的国产动漫作品能够不断超越自我, 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之一, 成为世界动漫产业中的新星, 再现辉煌。

注释

11蒋建国, 《提高原创能力壮大动漫产业——湖南动漫产业调查》, 《求是》2006年第13期。

22 周飞碟, 《生态产业链视角下湖南原创动漫设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期。

8.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哲学思考 篇八

关键字:民族声乐 发展 唱法 哲学 美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声乐演唱的发展上既有共性,也具有民族特性,多民族之间相互借鉴、交流,共同提高。尤其是其中的民族特性和独立发展,造就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异彩纷呈。而且,我国的民族声乐还积极的从戏曲和民歌中汲取养分,并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等,以不断充实、丰富自身,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声乐自身发展的需要,民族声乐势必要受到诸多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民族声乐的深入分析研究,思考民族声乐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并做好对民族声乐的继承和发展。

一、中国民族声乐背后的哲学意蕴

中国民族声乐在我国民族的土壤中成长,从各种民族唱法和传统曲艺等之中汲取营养好,背后具有十分深刻的哲学意蕴,并具体体现在文化定位和艺术审美方面。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以汉语为最基本的语言依托, 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境界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文化定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十分注重整体性和统一性 ,这也被认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之一。同样的,在衡量声乐作品的时候,也大多采用的是中正平和的审美标准。中正平和的基础是中庸,其中, “中”指的是天下之道的根本,而“和”则代表了天下的大德。几千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儒家哲学巨大影响,以“中庸”为基本原则,甚至是用来评价事物的准则。“中庸”之道向来被认为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注重和谐和“过犹不及”,否认绝对性的事物。在内涵方面,“中庸”主张凡事要适可而止,而不能不要过度,以免导致适得其反的出现。于是,中国人大多在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以“中庸”为标准,力争做到不偏不倚,在民族声乐方面,“中庸”也比比皆是。例如,在声乐演唱的发声方面,“中庸”思想便十分强调气息力度和速度的适宜性,还有声带振动的平和状态等。

二、民族声乐唱法的继承和借鉴

作为中国的艺术瑰宝,民族声乐一直代表着中国音乐的艺术特色,展示着我国的璀璨文化。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多样、方法各异,众多的民族声乐教育研究者们也一直在探求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民歌演唱技巧。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从我国的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借鉴学习,并注意与时俱进。

中国传统音乐的财富是取之不尽的,民族声乐演唱的发展应建立在传承基础上。当前社会“大交流、大学习、大融合”的时代,民族声乐要建成自己的特色,区别于美声唱法,必须具有民族性,集中华民族之大气,各剧种的风格之大成,符合广大民族群众审美内涵,为人民所喜爱,融合戏曲、曲艺、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和风格。其中艺术的相通性,会使民族声乐演唱这支奇葩绽放得更加美丽。2009年,一首《忐忑》让龚琳娜在网上迅速走红。演唱者龚琳娜在接受采访,谈及自己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想法的时候便提到,中国有许多宝贵的传统值得现代的演唱者们进行学习和挖掘,例如中国传统戏剧在音色方面的详细分类,其中青衣和花脸还有花旦和老生等,分别使用的是鼻腔共鸣和以及鼻腔等诸多方式。这些种类繁多的唱法,十分值得现代的演唱者们进行学习和借鉴。如何从传统艺术中寻找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养分,“取之传统,用之艺术”,是所有民族声乐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例如,在唱法上,民族声乐演唱者们可以积极的利用传统戏曲的各种唱腔等。

三、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哲学追问

1.多民族声乐音乐体系的建立

在本民族声乐音乐体系的构建方面,我国不同民族的声乐虽然在演唱风格等方面风格迥异,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点,但也具有很多相似和相同指出。首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其声乐体系的形成的,都离不开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思想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并利用本民族的艺术和音乐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对与不同的民族音乐体系来说,虽然风格各异,但都和本民族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例如,那达慕盛会是蒙古人欢庆丰收的一项大型娱乐活动。赛马即将开始以前,儿童们会用嘹亮的嗓音高声唱长调歌曲。

“侗族大歌”则是一种流行于黔、桂等地的以侗语南部方言演唱的多声部民歌歌种形式,侗语称“嘎老”。篇幅长大,格调严肃庄重,歌词讲究韵律,曲式结构较固定,由分节歌性质的多段联曲构成。其旋律多级进,间以三度、六度、四度跳进,流畅优美。演唱属民歌支声性质,音域较窄,大都在八度以内行腔,主要旋律在低音声部,高音声部由低声旋律分支加花变化而成。总之,都是与各族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

2.民族声乐演唱的多样性

除了一些共同点,不同那个民族的音乐体系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民族声乐演唱的多样性。

首先,在演唱风格方面,呈现出十分多元化的情况。我国地域面积十分辽阔,造就了不同民族和地区迥异的自然环境,并由此产生了不同地区和民族风格接人不同的演唱方式和方法等。例如,在北方地区,一年四季十分分明,且天高地远,于是人们在演唱的时候变大多表现得十分豪放和粗犷。而在我国的南方,大多山清水秀,于是人们在演唱的时候便表现得十分出委婉,较之北方民族要柔美的多。同样的,对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们来说,因为眼前一马平川,因此演唱的时候大多十分舒展和自如。对于高原地区的人们来说,因为地势较为突兀和广袤,因此在演唱各种歌曲的时候,便容易受到一定的影响,较为高亢和嘹亮。我国有拥有众多的民族,自然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民族声乐风格和音乐体系,并孕育出属于本民族的优秀的音乐人才。同样的,著名歌唱家、全国政协委员克里木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被大家一眼认出,因为它的歌曲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族特色。也就是说,不同民族的优秀歌唱家们都受到本民族文化和音乐的巨大影响,并积极的运用自身的个性,充分的向各民族的人们展现出本民族声乐的特色和内涵。

其次,在演唱创新方面,很多民族通过本民族声乐演唱的长期大量实践,纷纷开始在继承传统声乐演唱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和借鉴其他一些声乐演唱技巧,例如美声唱法等。并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实践,创造出很多全新的民族声乐唱法。这些新型的民族声乐唱法大多兼具了美声和传统长发的双重特点,因此在听者耳中,这些音乐便可以感受到许多十分新鲜的体会。例如即能感受到传统唱法的咬字和吐字技巧,也可以十分明显的感觉出其中含有的美声唱法真假声结合等特点,从而得到耳目一新的享受。这种创新实践不但给听众们带来很多新新鲜的感受,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并有助于帮助演唱者演唱民族歌剧中原本演唱难度较大的大段唱腔,有效的延长了很多优秀演唱者的表演寿命。例如,江苏民歌中有一首著名的民歌《茉莉花》,演唱者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大多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其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但是,该民歌也因为旋律动人流星雨我国的大江南北,深受各民族认识民的喜爱,并广为传唱,并出现了众多版本。例如,一些民族的音乐工作者便以本民族的音乐为基础,并积极的融入了多种现代风格的音乐元素,比如爵士、RAP、摇滚等,对《茉莉花》的整体风格和演唱技巧等机械牛了大胆的革新。这样一来,使得整首歌不仅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更有独特的时尚特点。

四、民族声乐的继承和发展探寻

对于民族声乐来说,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并寻求更大的发展,是所有民族声乐演唱者和学习者等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也了解到,中国民族声乐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等的较大影响,具有许多十分鲜明的特点。并经历漫长的发展演变,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获得许多成绩,为人民群众带来了许多美好的音乐享受。而且,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我国的民族声乐还是分注重学习和借鉴,积极的从传统曲艺和没声唱法等中汲取营养,以谋求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且获得许多喜人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民族声乐要求的不断提高,还有世界声乐的发展大趋势影响下,民族声乐势必要进一步进行探索和实践,并应该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来说,需要注重对我国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音乐传统的挖掘和继承,并注意积极的学习和借鉴外来音乐文化、思想以及演唱和表演技巧等的同时,注意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才能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真正的走向世界声乐舞台。

在继承和发展民族声乐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继承并保持我国的自身民族特色。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了解到,我国的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点,并通过十分具体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因此,民族声乐发展变化历程中积累下来的众多经验都是我国声乐宝库中的宝贵财富,集中体现出我国民族声乐的“民族性”。但是,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在民族声乐教学和学习,以及表演和演唱的过程中,一些学习者和演唱者有时会忽略了对民族声乐经验和技巧重要性的认识,或者整体认识水平较低。因此在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有时便会出现盲目重视外来演唱方法和技巧,却不注重对本民族原有演唱经验的学习等情况。这样一来,既不利于学习者和演唱者自身综合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对我国民族声乐民族特色的体现和展示。因此,民族声乐学习者和演唱者一定要注意在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时刻铭记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其次,还要注意充分考虑把到广大受众的实际需要和切实感受等。

总之,在提倡艺术思想、理念与作曲技法、手段等多元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责任心(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以有力的推动我国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石惟正.走出对民族声乐认识的误区——中国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J].人民音乐(评论版),2008,(7):29-33.

[2]谢文丽.中国民族声乐的演进——浅谈歌剧《江姐》中三代江姐扮演者唱法上的发展[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1):172-172.

[3]崔影.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审美及浅析[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4):150-151.

[4]郭丽萍,朱佳宇.浅析民族声乐艺术审美思维与审美心理[J].音乐大观 ,2013,(3):139-139.

上一篇:《最美的花束》教案下一篇:公司年会相声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