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2024-08-17

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共8篇)

1.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篇一

1.为什么说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昆明市)

上课成为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因为:(1)上课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直接表现,对教师来说,是他的思想、教学能力的反映,对学生来说,是掌握系统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个性的反映,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2)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是上课的准备,课外作业,课外辅导,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都是在上课的基础上进行的。

1.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 简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特征。(长沙市)

(1)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2)对被评价者的发展特征的描述和发展水平的认定甚至到进行必要的选拔,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后继发展;

(3)注重过程评价;

(4)关注个体差异;

(5)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4.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合肥市)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儿童早期经验;

(5)自然环境因素。【命题立意】考查人格的影响因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传统观念相比,新的课程内涵的变化趋势有哪些?(南京市)

2.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实际阐述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苏州市)

1.(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习、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实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命题立意】考查课程内涵发展变化的趋势。★★★

2.(1)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①自主性;②主动性;③创造性;

(2)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力求做到:①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②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③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命题立意】考查学生主体性的内涵。★★★★

2.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篇二

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场所, 课堂集中交织着各种教学因素, 以及这些因素相互间形成的各种关系, 课堂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协调、控制、整合这些教学因素及其关系, 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堂管理涉及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课堂管理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在备课笔记中我们把组织教学这一环节写在教学过程的开头, 作为第一个教学环节来对待, 这只是一种格式。其实在课的进行过程中, 在变换学习任务时同样有组织教学的事要做。因此组织教学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和课前、课后。下面以时间为顺序结合我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谈谈课堂管理或组织教学的相关问题。

一、课前的组织教学

教师要在上课前至少三分钟进入教室。这段时间要做的工作是:

1. 了解学生出勤情况, 做好记录, 这样既节省了课堂点名时间又掌握了学生出勤情况, 也符合教学要求, 还为将来对学生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2. 观察学生的情绪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通过与学生平易近人的接触和谈话, 稳定学生的情绪, 这样上课时间一到学生很快就会进入状态。否则, 教室里就会乱糟糟的。

二、上课开始的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是一项融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要做好这项工作, 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 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还必须学会运用一些课堂管理技术, 这一时段的组织教学内容很丰富, 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因为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组织教学的引子, 这里不能也不便于面面俱到的细谈。下面仅举几个例子说明,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做法, 不是最好的, 也不一定是唯一的组织教学形式。

1. 有领导或教师听课的课堂的组织教学 (上课开始的组织教学) 。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今天有××领导或××老师和我们共同学习××内容, 我们要发挥平日的××特点, 拿出我们的最高水平, 给领导或老师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或其他更幽默的语言, 然后进入正规的教学。这样做既稳定了学生的情绪, 减轻了学生的精神压力, 也放松了教师自己。

2. 在无领导或教师听课的新授课或复习课上, 上课开始的组织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首先要根据班级的特点, 学生的特点和一些常规与突发事件进行组织教学外, 教师要把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作为组织教学的一项内容, 用一些带有刺激性的语言或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语言作为正课开始的组织教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将学生引导到一种自然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另外要求学生对课的进行做准备工作也可以作为组织教学的内容, 如作业纸的准备, 模型的准备, 外语听音设备及操作的准备, 图片图表的准备, 调查材料或数据的准备,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等都可作为组织教学的内容。

3. 考试课的开始的组织教学。考试发卷之前可做如下工作:宣布考试纪律、要求、目的;准备好测验用到的必要用品;答卷的必要说明等。这样做可使学生消除紧张感, 从而自觉地考试, 实事求是地回报自己的真实成绩。

三、课堂教学进行中的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教学在教案中虽然没有明显的体现, 有时笔记中也可呈现出隐性的体现, 但这一环节是不能少的, 它又可分为:

1. 课堂教学节奏的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节奏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环节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出现的形式, 通过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 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而且可以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既是教学自身的需要, 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要求。实践证明, 良好的教学节奏可以把学生带入教学美的境界,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而混乱失调的教学节奏则容易导致学生的不满, 并可引发课堂行为。

2. 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组织教学。

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课堂纪律情况, 调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方法有:

(1) 声音控制:教师通过变化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如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 放慢速度, 抑扬顿挫可以起到引起学生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

(2) 眼神和表情控制:教师与学生的目光接触可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 也可以表达期待、鼓励、探寻、疑惑等感情, 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及身体的移动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可以沟通师生间的交流, 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3) 变换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其实不是简单地说××要注意了、别说话了等严肃而又使学生没有面子的语言, 而是有很深的学问, 教学中使用单一的教学媒体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和注意力的分散, 教师可根据需要和条件适当地变换教学媒体, 交叉使用图片、实物、幻灯、影视、电脑等多种媒体, 这样可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与理解,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

(4) 变换活动方式: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变换一下课堂活动方式, 如: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 由集体听课变为小组讨论等, 这些变化会给学生以新的刺激, 从而强化学生的注意力。其实我们外出听课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时, 课堂的活动形式也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看起来活动方式好像是一种教学方法问题, 你仔细考虑一下会发现它也是一种组织教学问题。

3.课堂纪律的组织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难免会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 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所谓课堂问题行为, 一般是指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 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果的课堂行为, 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 不只影响自己的学习, 同时也可以影响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 而且还会蔓延及全班。而所谓的课堂纪律, 主要是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 对课堂问题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和防范, 是课堂纪律组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对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可采用如下的组织教学策略。

(1) 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秩序和常规。实践证明, 教师适时地将一般性要求或在无意中形成的一些好的习惯固定下来, 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 并严格监督执行, 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避免秩序混乱, 而且一旦学生使用这些规则后, 就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性, 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 如:我在2006级会统二班, 上课前进教室时班里一般比较混乱, 但当我进入教室后, 学生就自觉地安静下来看上节课讲的概念, 因为接下去上课我是要提问他们的, 我发现了这种好的苗头就及时表扬,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 几乎每天课前学生都能这么做, 而这对于一个一般的班级的学生就很不容易了, 并且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 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

(2) 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一旦形成课堂管理规则, 要及时反复地巩固它, 对此教师首先要认真监控, 上课时要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 做练习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 不能让问题行为发生, 更不能让问题行为泛滥, 一旦问题行为发生, 教师要立即制止, 不能任其发展, 否则将无法收拾。但制止的方法又各有不同, 如:课堂上有的学生看课外书或睡觉, 这虽是问题行为, 但它不是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教师不宜当堂指责他们, 而可向其发问或课后谈话加以解决, 对于课堂教学产生较大干扰的学生问题行为, 如:大声喧哗, 戏弄同学等, 教师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制止, 另外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奖励手段, 鼓励行为正当的学生, 制止不良行为, 这也是巩固课堂秩序, 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4.提高学习兴趣的组织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广泛地学习,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幽默的语言授课, 使枯燥的学习变为一种享受, 但使用幽默语言一定不能产生混乱。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所准备, 在课堂上也要有所发挥, 要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课后的组织教学

有些课堂问题行为, 单靠课堂上是解决不了的, 或在课堂上解决浪费了他人的学习时间, 因此, 这些问题行为需要留在课后解决, 解决的方法是:找有问题的学生谈心, 开展心理辅导, 真诚相待, 使其慢慢转变, 这是一场艰苦细致的工作, 但常年坚持必有收获。

3.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篇三

TAweekly:魏桥创业是世界最大的棉纺织企业,但为何如此低调?

张红霞: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吧,一是我们讲究以实干为主,做得多,说得少。包括我们的业绩考核都是用成绩说话,这是我们企业的一个特色。

二是由我们企业生产的产品特征决定的。我们企业大部分是前端产品,而终端产品相对比较少,产品也不是直接面向消费者。

但是,近些年来我们企业的发展策略也逐渐从前端产品向终端产品扩展,也会逐渐加大企业对外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TAweekly:目前很多纺织企业纷纷走向中西部地区或者向海外进行布局,为何魏桥创业没有这方面的动向?

张红霞:产业转移的趋势我们也观察到了,之所以没有向省外发展主要是基于四方面的考虑。

一是我们企业致力于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当地政府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力度。

二是山东地理条件优越,在海、陆、空等方面具有优势,在产品进出口方面拥有便捷、高效的条件。

三是山东是内地棉花生产大省,企业在山东发展能够有效拉动当地棉农的积极性,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四是为了响应国家推动中西部发展的号召,企业用棉有三分之一是来自新疆。

目前,魏桥在纺织板块处于平稳期,开始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发展,所以从目前来看,我们还没有去省外发展的打算。

TAweekly:目前“互联网+”概念在各行各业迅速兴起,魏桥创业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张红霞:我们企业是纺织行业两化融合的先进示范企业,有自己的信息中心,我们在财务、销售等十大领域上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与此同时,我们为家纺产品打造了一个独立的网上商城,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优势,有效扩大产品销售。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在“互联网+”方面做文章,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电子商务营销,逐渐深化这方面的探索。

TAweekly:“魏桥模式”无法复制,你觉得最关键的核心是什么?

张红霞: 最核心的是创新。多年来,魏桥创业集团在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做大做强的核心动力和中心环节,不断推进经营机制创新、市场战略创新、增长方式创新、发展理念创新,逐步培植形成了由核心竞争优势、比较竞争优势、持续竞争优势、和谐竞争优势有机构成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而推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如果没有系统和持续的创新,就没有魏桥创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也就不会有魏桥创业的迅速崛起。

发展历程

1981年

张士平成为了邹平县第五油棉厂厂长。张士平任职后,推行了以“六定一包”为主要内容的目标成本管理,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同时在没有上级“红头文件”的情况下,在企业内部率先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迅速进行扩张。

1984年

魏桥创业抓住了国家对棉花市场统死、对油料市场放开的有利时机,果断进入油料加工领域,这一举措开了全国棉花加工行业的先河,并一举成为全国供销工业效益最好的企业。

1989年

我国纺织行业进入低迷时期,纺织企业发展艰难。魏桥创业逆势而行,果断决策,投资600万元上了万锭棉纺规模,这一举措为魏桥创业日后成为世界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奠定了产业基础。

1991年

魏桥创业通过设立合资企业冲破了“一大二公三纯”的企业所有制结构,拉开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帷幕,并于1994年和1996年分别设立了染织和印染两个合资公司。

2001年

魏桥创业宣布进军铝业。进入铝业行业后,魏桥创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实力,围绕原铝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至此,魏桥创业“以棉纺织为基础,以热电为纽带,纺织和铝业互相支撑,轻重工业优势互补”的强势产业格局正式形成。

2012年

美国《财富》杂志正式公布“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以249.05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首次位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国民营企业上榜的仅有五家,而山东魏桥是其中一家。

2015年7月

“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出炉,魏桥创业以2014财年457.57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11.503亿美元的净利润,位列第234位。

小档案:

张红霞,邹平县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4.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篇四

和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相比,历史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既要遵从教育评价理论的一般原理,也要具有一些区别于传统教学评价的特征。我认为,历史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最应该突出的一点,就是要用“发展的目光”来评价学生,即“历史教学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最重要的特征。所谓发展,指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统一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这种教学评价的思想,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历史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就是基于此思想。本文拟从本人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心得结合日常教学的某些内容,对发展性教学评价设计作一些粗浅的设想。

一、设计一些能给学生带来充分思维空间的评价内容。用以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观念认为,历史教学总是与一些陈年旧事打交道,缺乏时政感和思维空间,其实历史最大的作用却是“以史为鉴”。要做“以史为鉴”,就必须增强历史知识的时政性,设计一些能给学生带来充分思维空间的评价内容,用以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力。智力的形成和发展“永远起自于主体的积极过程”,在这个积极过程中,需要老师创设良好的条件,给学生思维予充分的空间,使每个学生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内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并有机会得到发展。本人在教学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作了以下的设计。

(一)通过结合当今热点问题进行历史教学,增强历史教育的现实性并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设计一:结合日本右翼篡改历史教科书的热点话题,要求学生通过写一封“给日本学生的公开信”指出日本侵华是不容篡改的史实。

有人说:“历史是随意被装扮的小姑娘。”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的教科书事件。以至于“无赖的老年日本人根本就不承认侵略过中国!无知的年轻日本人根本就不知道侵略过中国!无耻的军国主义者说当慰安妇在当时是一种荣耀……。我们在自我安慰的寄希望于日本人的良知而他们却认为我们这些可怜的第三世界在编造故事以敲诈他们的钱财……”

了解教科书事件,促发学生正视历史,思考历史,反思自身,获得进取的动力。我设计的方式是让学生写一封公开信,自己寻找证据说明教科书里的内容是真是假。其实这个设计的关键是能够由此获得振奋精神的动力。“国家兴亡”,毕竟“匹夫有责”。以民族的振兴来感染学生。

(二)重现历史,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二:在高一新教材的历史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一道考核题目:

假设你身为某报社的主编,请以现代报刊编辑方式,编写一份反映隋唐商业高度繁荣的报纸。

题目虽然简单,但学生从中可想可做的东西可不少。首先学生要熟读历史,收集并组织有关资料,根据事实绘声绘色地专访,写社论或游记。其次,在写报道或编报纸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能提高写作能力以外,还兼学了时事新闻的报道方式,报纸的编辑方法。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文章或报纸上配插图、漫画、气象预报,甚至几个广告。从而又从中掌握一些版面设计和广告策划等知识。第三,无论是写报道,编报纸或是写游记,学生们都必须参阅反映当时的历史绘画作品,追索当时的风格习俗,并了解地理位置、否则画不出插图更写不出所见所闻。所以我把这次考核目标定为学生对历史的活学活用活感受,学生的作品中凡是具备了这一特色的,都给予优秀的评价。

(三)培养学生搜索、处理历史资料和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能力

设计三:在高一旧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关于“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中,布置学生就“怎样评价辛亥革命”写一篇小论文。这个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从中可以了解到不少历史知识。因为就“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其合理性,所以不管学生赞同其中的哪一个观点,都可以找到不少的证据来支撑、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经过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确立自己的观点之后,就可以到学校图书馆或向教师借阅相关书籍,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查阅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到大量的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的成败”在史学界本无定论,所以这个题目属于开放性题目。因此,只要学生的论文能够论点清晰、论据充实并能自圆其说就属于优秀范围。

二、设计一些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历史课程有声有色的开展就必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要增强学生的兴趣就要求评价内容实现多元化。现在,广州市绝大部分的高级中学都开设了研究性学习。其实,研究性学习就是开展历史发展性教学评价内容多元化的广阔平台。

在研究性学习上,历史教师就可以结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做到寓教于乐。比如,广州执信中学的刘琴老师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国旗制作活动”。“制作国旗”这一活动是上完《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后实施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态度端正与否和制作的国旗质量好坏为准,其实制作国旗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并非难事,只要他们重视肯定能够顺利完成。所以,制作国旗所考核的主要是学生的态度,通过活动来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普遍反映明白了制作国旗,必须遵照有关法律规定的尺寸比例来制作,否则不单违法,还会损害国旗乃至国家的形象。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较好地进行了团结协作,分工制作国旗,提高了工作效率。由此可见,这次制作国旗活动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

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像执信中学制造国旗以外,还有历史演讲和歌唱革命歌曲以及绘画历史漫画等等。比如,我本人就曾经组织过学生进行了历史演讲和歌唱历史歌曲的活动。

通过活动,有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在历史课上勇敢地站出来演唱了《闪闪的红星》、《红星照我去战斗》、《东方红》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有的则用微型话剧的形式再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外交中的种种机智,或是文革十年中的笑话故事,从另一角度展示那个时代的无奈。

总而言之,这类活动主要以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重视的程度来作为评价标准,活动之后,学生反映普遍良好,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

5.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 篇五

感受地道英语•反思听说教学

——参加市教研室外教培训研讨活动有感

三月十二日我们初中英语组在开发区一中参加了市教研室举办的外教培训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有幸聆听了来自加拿大的Justin(贾斯丁)带来的一节听说课。第一次听外教讲的公开课,而且用的是我们正在教的课本。这节课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听觉上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同时我的收获也是满满的。

课堂故事导入,营造听说氛围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整个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精彩导入犹如“投石激浪”,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Justin执教的是八下的Could you help clean your room?这一课。他并没有直接导入领读短语、单词,而是展示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自己父亲的照片,给同学们一种亲切感,同时调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接着展示一张凌乱房间的照片,并提问“Guess!What should my father say?” 水到渠成地导入本单元的基本句型。在导入新词组时,Justin引用了课本之外的一个词语chores(家务),更口语化,在外国人的生活中使用率比housework更高!同学们在这种自然轻松的氛围里开展听说活动,学习情绪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关注学生注意力,开展听说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如果教师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能促进学生更快地专注于将要学习的知识。反之,学生“心不在焉,听而不闻”,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课中,Justin多次让学生close your books或open your books.在评课中,他解释这样做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专心听说的习惯。回想自己的课堂,不管需不需要看课本,同学们习惯性地低头看书。即使与学生进行日常的对话交流,学生也习惯性地在书本中寻找答案。其实这样做,证明学生对自己的口语不自信,而且也没有全身心投入到与老师的交流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另外,Justin的教学课件虽然没有花里胡哨的修饰,也没有精美的动漫和花边,但成功地吸引了听课教师和孩子们的目光。他使用了最为简单的黑屏白字,每页上一两个学习任务,将要表达的意思直观清晰地展示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反思自己的课件,总是担心学生不明白怎么去做,于是将每一页课件塞得满满的,可谓“图文并茂”。这样,学生反而不知道哪些是重点,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

设计有效活动,提高听说能力

英语课堂中教师只有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是实现课堂实效的基础和起点。

听的活动:在学生听之前,Justin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进行听前预测。他提出问题“Guess,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引导同伴之间进行讨论。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能有准备地去听,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了听力活动的准确率。同时,也降低了听力的难度,提高了学生们听的效果。

说的活动:在整堂课Justin一直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同学们主动地说英语,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自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Justin对于A部分对话的处理。他让学生看图并进行读前预测“Guess, what are they doing? What’s their relationship? ”学生不难推测出“They are fighting.They are brother and sister.”这种有效的读前活动大大降低了文本的难度,也带动了学生的好奇心“Why are they fighting?”。在学习对话的最后,老师让同学尝试写出对话中的几句话,写完后再让同学们按照正确的顺序将这些句子说出。这种新颖的方式加深了同学们对对话的理解。反思自己的对话教学,一味地一个模式:提问题-听读-语法解释-背诵,难怪同学们提不起兴趣。

6.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篇六

214431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凌世春 范益洪

关键词:教学文化,阅读课本,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学习能力 内容简介:

阅读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阅读课本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阅读课本,学生应如何阅读课本,阅读课本有哪些功能,如何发挥阅读课本在教学中的作用呢?课本在教学中使用现状是怎样的呢?阅读课本,如何发掘课本的多重功能呢?阅读课本的常用方法有哪些?阅读课本的常用技巧有哪些?怎样提高自己的阅读学习能力呢?

正文:

阅读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阅读课本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阅读课本,学生应如何阅读课本,阅读课本有哪些功能,如何发挥阅读课本在教学中的作用呢?

一、1.大多数教师是如何使用课本的

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学风格,对课本内容进行处理,分配课时,安排教学顺序和每一课时教学内容,对课本上的部分例题进行适当引用并做相应的拓展和变化,布置或讲解部分的课后习题,对课本上的一些概念、知识背景往往忽略或做简单处理.2.大多数学生是如何使用课本的

课上老师指定看的例题和概念在老师的指引下阅读,完成老师布置的课本习题,有记不得的概念或公式时到课本上寻找,不知道系统性的阅读,很少同学进行预习性阅读,大多数时候都将课本束之高阁.然而,课本的功能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功能没有被发掘出来.二、阅读课本,发掘课本的多重功能

数学课本是数学教材编写组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学科特点、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的;阅读隐含着理解的本质,阅读的主体往往会“披文入情,论世察己”,透过文字表象触摸深层内涵,既能获得对知识的亲身体验,有可以渗入深层次的感悟,这种感悟可以激发学习的兴奋之情,也可能会产生一种豁然明了“顿悟”。通过阅读,阅读者的个性与作品所承载的知识发生相互的契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种碰撞带来的切身感悟是口授传播、间接获取所无法替代的。

课本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老师与学生都要反复阅读数学课本,发掘课本的多重教育和教学功能.作者简介:凌世春,72年出生于姜堰,男,96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师范学院,96年起至今于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任教;范益洪,58年生,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学高级,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课本在教学中使用现状 1.阅读课本,充分发挥课本的知识承载功能

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课本,教师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内容都由课本承载,所以教师和学生都要反复阅读课本,学习每一个知识点。通过阅读识记所有的概念,基本的方法,明白相关知识的界定。

2.阅读课本,了解知识的传承过程

任何知识都有一个发生、认识、发展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研究相关知识的起源,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其中发生过什么故事,有什么曲折的过程,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例如,学习几何体的体积的时候,通过的课本上关于“祖暅原理”阅读材料的阅读,了解求体积的方法的由来,还可以激发对这一知识的进一步探究,甚至可以再进一步了解阿基米德墓杯、牟合方盖与刘祖原理等相关的知识和故事。

不同的知识之间都有一个转换与承接的过程,在新旧知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这种联系,便于对知识的连贯理解,也可以避免出现知识体系间的断层,弱化对知识的机械性认识,从而加强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3.阅读课本,领悟数学的逻辑思维功能

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抽象,逻辑性强,在阅读中必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数学术语及其符号,并能根据数学概念、规律正确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达到对阅读材料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从而形成知识结构.

数学是思维的火花,是思维方式的载体,学习数学知识的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要学会逻辑思维。所以,阅读数学课本,可以深刻体会数学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从而学会逻辑性的思考问题,把这种逻辑能力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4.阅读课本,发掘课本知识的拓展性

很多人认为,课本都是介绍的基础知识,一看就会,所以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抛开课本,想法设法去“挖掘”课本以外的所谓的“提高型”、“深层次”的知识,其实这都是舍本逐末,课本确实以基本知识为主,但是课本知识蕴藏着发展性和开拓性,课本编写这考虑到学习者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往往将一些“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知识以“思考·运用”和“探究·拓展”的方式隐含于课本的注解、习题或阅读材料之中,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自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够主动发现、拓展出新的知识,新的方法,这更加有利于学习者的各种能力的提高.5.阅读课本,查补教学中的盲点

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方式,理解程度都不相同,学生不阅读课本,而只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有时候会出现偏差或者不够深刻,所以,多阅读课本会改善许多理解上的盲点。

有些知识,在一些人认为非常简单,无须讲解,但是事实上,很多同学并不能深刻认识或者理解,甚至有些知识老师认为学生都知道,所以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有些学生已经忘记或者根本没有学过.因此,阅读课本可以弥补这些盲点.6.阅读课本,接受数学文化的洗礼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中还建议每个学段都要“介绍有关数学背景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有关定义、定理的发明背景,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一些数学史料知识,都应视为“数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多阅读数学课本,可以提高对数学文化的认识,提高阅读者的数学素养.三、阅读课本的常用方法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这种现代教育思想的体现。高速发展、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决定了现代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知识功底,更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便能不断调整、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阅读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学习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

学数学不等于做题,要学好数学,不仅要多做题,而且要多阅读.

1.预习性阅读

课前预习阅读,可以大致了解课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知道它们与旧知识的联系,知道哪些易懂,哪些难懂,以便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预习阅读的方法是边看书,边思考,边在课本上做些记号,思考的问题通常有:(1)新知识产生的背景是什么?(2)新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有关旧知识自己掌握得如何?(3)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4)课本中例题的解题方法和要求是什么?看完书以后,还可以试做后面的练习,以检查预习效果.

教师要知道学生进行预习性阅读,并不是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预习性阅读。有时候,过早的理解了相关知识,会破坏教师创设的悬念和情境,所以安排预习性阅读也要有计划地进行.2.复习性阅读

新课之后及时阅读课本响应内容,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与巩固,有利于增强体验,发展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做作业的速度,避免或减少作业中的错误.

复习性阅读的要求是:(1)理顺知识间的关系;(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有关概念、公式、法则和定理;(3)将难以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方法对照认识;(4)对照课本整理好课堂笔记;(5)探索所学知识的拓展性,如方法的迁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

3.针对性阅读

找到听课、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上有缺陷,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再次阅读课本,以求弄懂知识,弥补缺陷.只有随时查漏补缺,才能为后继学习扫除障碍,打好基础.

4.系统性阅读

一节或一章学完以后,要全面系统地再读课本,这样可以确切的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胧,将零星分散的知识点组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网络,争取系统地掌握知识、深刻地理解知识、牢固记忆和灵活应用知识.

四、阅读课本的有关技巧

事实证明,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在课后充分利用教科书和参考资料及时弥补课堂上因一时的疏忽等原因而产生的疑惑。阅读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那么学会一些阅读的技巧就变得很有必要.1.阅读中“标注”的技巧

为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应该在课本上适当的“标、增、注”。标: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概念、定理,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标出。增:对于可以从课本引申出的方法、技巧等在相关的知识旁边增加相应的说明或补充。注: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

2.阅读中“并列对比“的技巧

对比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对比认识事物间的异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认识得到深化。通过对比阅读辨析异同,探求规律,培养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思维、归纳概括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有助于对知识的全面识记。比如学习函数知识时,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内容放在一起阅读,一边比较一边阅读,既弄清了几种不同函数之间的异同,又能够更好的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3.阅读中“联想拓展”的技巧

新课标的数学教材,含有许多“旁白”,“感受”,“理解”,“探究”,“拓展”的栏目是为了让学习者阅读时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体系的发展由来,探究知识的发展方向,拓展方法的普遍适用性等,所以阅读课本时应该围绕这些内容多思考,多总结,多拓展.4.阅读中“渗入串联”的技巧

很多数学思想方法和重要的技巧,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比如,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渗入不等式的知识中,渗入函数的知识中,渗入数列的知识中,那么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思考这种思想或方法还可以渗入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中,从而更加熟练的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对知识的网络化识记或应用.5.阅读中“自问自答”的技巧

“带着问题阅读,才能有最好的阅读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在阅读之前罗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想了解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一一尝试解决,对问题的解决,就是对阅读内容的深刻理解.当然阅读技巧多种多样,不能一一枚举,但我们都可以对自己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加以审视,与别人交流阅读技巧、阅读体会等,从而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五、阅读是一种学习能力

7.让阅读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环节 篇七

关键词:数学阅读,初中数学,教学环节

在数学课堂上能否让学生像在语文课一样进行自主阅读, 回答是肯定的。新课标强调中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比较注重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显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数学阅读有其多方面的独特作用,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对于丰富数学语言系统, 提高数学语言水平, 训练数学思维, 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理解数学习题的题意, 把握数学解题策略都有着其它学科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 将数学阅读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中。

一、把握特征, 抓住重点

缜密的逻辑性, 丰富的内涵性, 惜字如金是数学语言的最大特点, 文字、符号、图形的交替使用, 是数学语言表现方法的主要特征。引领学生数学阅读就必须从数学语言的特点和教材呈现方式的特征出发, 明确阅读的目标, 抓住阅读的重点。

数学教材由引言、概念、定理、公式和例题组成,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 要依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 抓住阅读重点, 实现阅读目标。数学引言的阅读重点在于抓住关键词, 整体把握语段大意。学生要从章节标题入手, 了解其阅读材料的主题。仔细分析引入新知识的素材与该语段所要表达的大意, 从而寻找出关键词和重要结论。阅读数学概念时重点要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表述概念的每一个字或词, 都要确切地理解, 能够正确进行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能根据概念的含义列举实际事例加以说明;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 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阅读数学定理时要注意理解的完整性和应用性。要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思考这个条件是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抑或是充要条件?这个结论的适用性如何?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 思考除教材提供的方法外, 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要从应用的条件、范围和可否逆用, 推广及引伸等多个方面来明确定理的应用。阅读数学公式时要重点把握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要弄明白公式推导过程每一步的来龙去脉, 掌握公式的适用条件, 公式的变式, 以及内在联系。并能试着利用公式去解决数学问题。记住公式中每一个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并把握公式的基本特征, 强化公式在头脑中的印象。阅读数学例题时要重点了解解题过程。看例题是怎样审题并进行解题分析的, 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是什么?注意解题过程的思路和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的表达方式, 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二、读写结合, 手脑并用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 阅读是阅读主体自己分析、筛选吸收信息的过程, 在这一个阅读过程中, 读与写、与思考是分不开的。数学阅读当然也是主体性的阅读, 自然要求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 强调阅读过程的读写结合, 手脑并用。如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预习性的阅读, 预先发给学生导学案, 为学生的阅读提高进行指导性服务。如让学生预习性阅读“相交线”的内容时, 可以指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两条直线相交的实际情形, 并动手简单制作两根相交直线的学具, 探究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 以此来帮助课文的阅读理解。阅读的重点是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 并能从实际图形中找到它们的位置, 通过思考弄明白“对顶角相等”这一结论。导入新课时, 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 发现疑难问题, 从而以问题导入新课。也可以创设一个生动的数学阅读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热情, 为启发学生数学思维提供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要引导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 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形成的过程, 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 因为数学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比如, 数学证明的阅读, 不要马上阅读证明过程, 而是自己先思考一下这个定理的条件是什么?要求我们证明的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然后试着自己去证明一下, 若证明出来了, 与课本对照一下, 看看哪些地方需要修正?若证不出来, 适当参考教科书, 再尝试证明。在阅读结束时要注意及时总结与反思。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 阅读完一节课的内容后, 要对这节课的基本内容及一定的知识逻辑进行梳理, 理清脉络。对所学过的数学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 形成数学知识网络, 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在学生对数学知识、定理及其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的阅读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和体验渗透其间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阅读“平移”一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出的图案外, 还可以就地取材, 提供一些学生熟知的图案, 通过阅读和思考感悟“平移”概念, 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平移的具体过程,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平移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体会其中所渗透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

三、问题引领, 深化阅读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 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数学阅读质量如何, 主要就是看其理解的深度。数学阅读并不像浏览小说一样, 可以一目十行。学生普遍感到, 数学课本似乎没有什么可读的, 或者说读起来并不难, 但遇到问题仍然不会解决。这都是学生没有深化数学阅读的缘故。数学阅读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研读, 甚至不放过一字一句。那么怎样引领学生深化阅读呢, 我认为以问题引导, 通过刨根究底式的问题引导, 可以引领学生一步步地深化阅读, 达到比较深刻的理解。如阅读《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探究1———“销售中的盈亏”这一例题。教师利用问题引导, 深化学生的阅读可以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8.“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篇八

在作文教学中,“评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评改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是是教师在批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艰辛的劳动;另一方面,学生大多只看看评语和分数,而学生的作文兴趣和作文水平却难以提高。那么,作文教学怎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

刘国正先生指出: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作,还要教会学生改。作与改是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只作不改,只完成一半,而且往往是并非重要的一半。教会学生改作文大有益处,这益处是学生终生受用不尽的。刘国正先生的话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作文批改是师生双方的事情,尤其强调了学生学会改文的重要性。作文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对自己的文章,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以后才能修改。文章的失误,别人会及时发现。针对此点,我们尝试了让学生分组相互批改的方法。

首先选一两篇在某些方面有代表性的作文,做好旁批和总评,然后印发给学生。我在批改《校门口所见》作文之后写“旁评”和“总评”时,并不仅仅局限于作文本身,而是解决好“读者定位”问题,突出读者意识,紧扣该篇作文,着眼于对其它学生的点拨。例如,有一段旁批这么写道:“通过‘铃声’的描写,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很好。但‘丁—铃铃’铃声很清脆,又怎么会像‘生病的老头儿’呢,想想看,你怎样换一个拟声词,使该比喻能成立?”加点的字是对作文本身的评价,而加圈部分则是对其它读者的点拨,是希望把读者引入到写作氛围中去。最后,我就制定一些互改步骤:1.通读全文,改正错别字,规范标点;2.修改病句,疏通文意,明确中心;3.注意表达方式,锤炼语言,力求生动;4.纵观结构,严谨合理,自然过渡;5.互相传阅,交换意见,评优筛差。每次作文后,就选“上、中、下”三篇学生习作,让学生按中考作文“分项分等评分标准”及互改步骤进行互改训练,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难,参与批改,教会批改方法,并进行一些面改。这样不仅促进学生学会“改文”,而且使学生在改文中学到他人之长。通过这类活动,学生的批改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就有了提高。他们能发现出别人文章的不足,也就避免和克服了自己以后写作中类似的失误。

二、采用“三评”作文的方法

评价,应该说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谈的批改,每个星期如果要对自己的两个班级的一百多篇作文都进行批改,就实践结果而言,常常是吃力而不讨好。老师辛辛苦苦地改,而学生却常只是随便看一下就算完了;而教师的评语,诸如“文面还整洁、语言还通顺、结构尚合理、材料还准确、主题还突出”以及一些可有可无的言语也仅仅是慰藉自己的良心而已。可是要完善这里所说的评价体系实际上很难,因为它要求我们不但要努力完成自己设置的目标,又力求不要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来提高效率,完成任务。这就只能希望通过较为科学地安排,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用较小的劳动付出换取较大的成果。鉴于此,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了尝试。

一是小组初评。经过一学期前三四个星期的训练,我们从中选择出一些作文素质相对较好的同学(每班十人,以后作为组长),在一定时间内对他们进行作文修改的几个基础方面(如文字、语言、结构层次、内容表达等)培训,并提供给他们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范例作为借鉴。接着把全班分为十个小组,每组四五人,周记除一些特殊选材和内容不宜在小组的公开外,一般都由自己的组长就每阶段训练的重点组织组员先行讨论、修改,写出小组的意见,而后送给我们。这些措施有利于培养出一大群喜欢作文的学生,又由于他们能做到面对面的交流,使改者与被改者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是分批个别面评。经过实践,我们感到,一个星期抽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周记写作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使得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当星期任务得到了保证,又让我们有较长的时间可以在阅读上周作文的基础上,每次对七八个学生有的放矢地面批面评并在必要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基本上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一个学期能有两次这样的机会,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需要与小组组员一起来评价,这样给学生的启发和激励更直接,可能要比在学生原作文上的洋洋洒洒的数十乃至上百言一厢情愿式的批语要好得多。

三是阶段总评。经过一个月的训练、评价,必须进行一次小结。指出习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值得肯定的要给予及时大胆的肯定。对小组长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其意识到创作的艰辛而不懈努力,对脱颖而出的学生更应该让他们有成就感而有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对还处于弱势的学生一定要给他们以鼓励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此外,还要对共同存在的一两个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争取以后不犯类似的毛病。如果可能的话还可请一两个同学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上一篇:寒假实践感恩父母下一篇:摄影协会资金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