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古诗赏析

2024-10-30

《墨梅》古诗赏析(8篇)

1.《墨梅》古诗赏析 篇一

一.问何物, 能令公喜:积累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读本《唐诗宋词选读》。实际课堂中, 我们在让学生学习具体诗歌的时候, 应有意识引导学生理解、记住重要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时代背景等以及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这样学生们在解读新的诗歌时, 不仅能够因人论世, 因事论诗、因时论诗, 还可以结合常见意象合理推断。没有积累, 就无从解读诗歌。除了《唐诗宋词选读》, 我们在新的题目接触到新的意象及重要作者时, 还应随时保持积累的习惯。如每天早读诵读一首诗词, 并配上赏析, 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积累。贵在坚持, 只要我们把这个有意义的工作长期做下去, 肯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古典诗歌。

二.不恨古人吾不见, 恨古人不见吾:联想

在有了足够积淀的基础之上, 我们还需要发挥想象力这个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诗歌是凝炼的艺术, 很短的文字, 内蕴很丰富。我们在看一首诗的时候, 要合理想象补充成分。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 他是怎么想的, 为了生动地表达出他的思想, 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是我们要求学生解读诗歌时必须掌握的步骤。因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课堂上得到了训练,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经典, 传承文明。

如04年江苏高考题《征人怨》里的第一句:岁岁金河复玉关。首先我们根据“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的意象积累知道玉门关在边疆, 我们再翻译落实:年年金河又玉门关。这样解读肯定不过关, 于是我们还要发挥想象力, 根据文本合理推断, 适当补充成分。征人年年都在边关征战, 一直在打战, 通过这个“复”字, 我们能感受到征人的厌烦、厌恶之情。如此解读, 诗歌就好理解了。《征人怨》还有一句:“三春白雪归青冢。”我们学过杜甫的诗歌:“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从这里就可得知“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 也就可以推知“青冢”也在边塞, 那么《征人怨》的第一道题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同学们在回答的时候就不会犯要点不全的错误了。

三.思君忆君, 魂牵梦萦:技巧

古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 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 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 词序和语序要发生变化, 这给鉴赏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 我们在阅读诗歌时, 如果对这些变化了的词、句做些技巧分析, 进行适当的句法调整等等, 理解鉴赏起来就容易多了。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巾落枣花”, 分析句子可以看出, 其中“枣花”是主语, “落”是谓语, “簌簌”在句中应是状语, 所以这个句子中句子的顺序应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再如对偶的规则经常是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 副词对副词。事实上, 名词还可以再分为好多种, 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 简称工对。

如09年江苏高考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 荒烟外, 许多城郭。想当年, 花遮柳护, 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 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 铁骑满郊畿, 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 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 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 再续汉阳游, 骑黄鹤。”同学们在理解诗歌的时候会有两个地方难以理解。一是“万岁山前珠翠绕”里的“翠”指的是什么, 因为有山, 所以他们很多人会认为是“树木”, 是“翠绿的树木”, 这样理解看上去好像是合理的, 可是却曲解了作者的意思, 如果同学们仔细阅读, 就会发现, “翠”与“珠”相对, 他们是并列关系, “珠”我们知道指的是珍珠, 那么我们也由此可以推知“翠”也是一种饰物, 那可能就是翡翠之类的饰品了, 这么理解就对了。所以我们真要学会分析诗句的对应关系。二是“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中的“膏锋锷”难以理解, 也无法迁移, 我们没法推知。这个时候, 细心观察, 会发现“膏锋锷”和“填沟壑”相对应, 我们从“沟壑”的关系可以推知“锋”和“锷”是相类似的一类事物, 由“填”的动词性推知“膏”的词性也是个动词, 这么一推断, 原来两个难以理解的诗歌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它的意思也很好理解了。

再如《征人怨》里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方法, 推知“金河”也是边塞之地。“朝朝马策与刀环”这句, 我们也能推断“马策”是个名词了。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解题的时候, 拿到的分就会越来越多了。

四.我已多情, 更撞着多情的你:修辞

我们说诗歌在赏析的时候以想象、积累、迁移、推断、翻译为主, 可是落实翻译的时候不通顺, 于是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这个角度分析,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如08年江苏高考题《登金陵凤凰台》的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字面上的意思是“浮云遮住了太阳, 所以作者看不见长安了”, 这么理解就难以领会作者的深意了, 我们可以调动积累, 迁移推断, 我们在《滕王阁序》里有这样的一句:“望长安于日下”, 这个“长安”指的是“朝廷”, 再结合李白的生平, 我们就可以推知, 他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什么阻碍了他见不了朝廷呢?这么一推断, 我们知道“浮云”喻“小人”, “日”喻“君王”。那么诗歌的内蕴就清晰多了。

再如《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里的“万岁山前珠翠绕, 蓬壶殿里笙歌作”, 根据对仗的原则, 我们知道“珠翠”是饰品, 其实指代的是女子, 用的是借代的修辞, 进一步分析就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 如此理解就没什么大的问题了。

五.总把芳心深相许:暗示

07年江苏高考题诗歌鉴赏第一题:“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08年高考题诗歌鉴赏第二题“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0年高考题诗歌鉴赏第二题“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他们在问问题的时候都暗示是“一种”, 可是我们的学生审题不清, 不认真看题目, 回答了好多种, 这个分失得就很可惜了。

有的时候, 诗歌内容不好理解, 看看出题者的暗示, 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05年江苏高考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诗中的第二句“开门复动竹”, 很多学生会理解成诗人打开了门, 这么理解确实无可厚非, 但是却是错误的, 如何正确地理解呢?我们看出题者的第一题就清楚了:“诗以‘微风’开头, 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既然他说“微风贯穿全篇”, 就暗示第二句也是跟微风有关的, 于是, 我们就清楚了, 是微风吹开了门, 又吹动了竹林。这样, 我们就清楚地理解了诗歌了。

再如2012年南通市高考模拟题《望蓟门》里的第一句:“燕台一去客心惊。”很多学生调动了自己的积累, 重点实词“去”, 解释为离开, “燕台一去”是个倒装句, 于是解释为“一离开燕台”, 这么理解还很有成就感, 调动了掌握的知识, 合理推断, 还很通顺。可是他们就没有注意出题者的第一个问题:“全诗写的是作者愿望蓟门时的所见所闻,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那么“离开燕台”怎么跟望蓟门有关系呢?这么一分析, 我们发现, 不是“离开燕台”, “燕台”是个高台, 作者是登上燕台愿望蓟门的, 这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借助于出题者的暗示, 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得理解诗歌。

2.《古诗石灰、吟墨梅》教学反思 篇二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3.墨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三

墨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

墨梅

宋代 张嵲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译文

在山边的幽谷里和水边的村庄中,疏疏落落的梅花让过客魂断不舍。

一直遗憾的是东风没有情趣,越发地吹拂着烟雾似的朦胧细雨使黄昏更加暗淡。

注释

嵲(niè)

幽谷:幽静深邃的山谷。

犹:仍然,还。

恨:悔恨,遗憾。

无意思:没有风情,情趣。

烟雨:像烟雾一样的朦胧细雨。

简析

在山边幽静的山谷和水边的村落里,疏疏落落的梅花曾使得过客行人伤心断肠。尤其憎恨东风不解风情,更把烟雨吹拂地使黄昏更暗淡。

这首诗描写了开在山野村头的梅花,虽然地处偏远,梅花一样能给人带来含蓄的美,并给人带来情绪上的触动。

这笔墨梅更是孑孓独立,清高脱俗,隐忍着寂寞,在孤独中悄然地绽放着,也与作者落寞又清高的心绪产生共鸣。

墨梅原文翻译及赏析2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 它不羡慕姹紫嫣红的艳丽色彩,也不希望有谁来把它夸奖。它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让天地间充满那淡淡的清香。

[出自] 元 王冕 《墨梅》

全诗是: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1.墨梅:颜色艳丽的梅花。

2.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4.清气:清香的气味。

5.乾坤:天地。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的画中的梅花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墨梅]单用墨画的梅花。[池头]池边。[洗砚(y4n)池]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迹,指花的颜色。[清气]清香的气味。[乾(qi2n)坤(k&n)]指天地。

诗意: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赏析二: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墨梅图卷》画横向折枝墨梅,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用墨浓淡相宜,花朵的盛开、渐开、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生气盎然。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虽不设色,却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动地刻划出来。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题画诗,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使这幅画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

主题:这首诗借梅言志,表现了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洁身自好,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墨梅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翻译

在山边幽静的山谷和水边的村落里,疏疏落落的梅花曾使得过客行人伤心断肠。尤其憎恨东风不解风情,更把烟雨吹拂地使黄昏更暗淡。

这首诗描写了开在山野村头的梅花,虽然地处偏远,梅花一样能给人带来含蓄的美,并给人带来情绪上的触动。

这笔墨梅更是孑孓独立,清高脱俗,隐忍着寂寞,在孤独中悄然地绽放着,也与作者落寞又清高的心绪产生共鸣。

赏析

在山边幽静的山谷和水边的村落里,疏疏落落的梅花曾使得过客行人伤心断肠。尤其憎恨东风不解风情,更把烟雨吹拂地使黄昏更暗淡。

这首诗描写了开在山野村头的梅花,虽然地处偏远,梅花一样能给人带来含蓄的美,并给人带来情绪上的触动。

4.高中古诗词赏析难点探溯 篇四

逝去的古典世界, 藏在一首首泛黄的唐诗宋词里。那里有月下的情怀, 今人却视而不见;那里有自爱的古调, 今人却多已不弹。越来越多的现代人, 早已习惯了失去风景的空间。无论肉体与灵魂, 先天就缺乏自然所给予的灵气与湿润。记忆里已没有什么像样的风景, 更谈不上对风景的深刻感受。曾经熟悉的“古典场景”似乎荡然无存, 茫然的眼中已不见可供参照和对应的物象。古典场景的流失, 不仅意味着自然风物的流失, 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失。

面对《诗经》以来一众斑斓的古典文字, 有心无力的现代人, 多已散失触摸经典灵魂的能力, 只能与想象中的古典美作了无奈的诀别。究其缘由, 自然已不再具有神性。现代人多是出于功利之心来关注自然, 失去古人与自然须臾不离的亲密关系, 失去对自然的崇拜之心——甚至是敬畏感。而最根本的原因, 却在于时空距离导致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的历史性变异, 丢失了意境、诗性等众多的古典特质。更何况当今的高中生整天埋头于题海之中, 对于古典世界更是感到陌生与遥远。

如果说古典特质的缺失令人叹惋, 那么对于古诗词表达方式知之甚少也令人唏嘘。我们知道, 赏析古诗词首当其冲是疏通句意。其中字义或词义的障碍, 主要源于以下的因素:一是古今汉语的字义、词义变化较大, 而且不乏多义的字词。如古诗词中常见的“赊”字, 就有“赊欠”、“宽缓”、“迟”、“长”、“远”、“渺茫”、“稀少” (甚至用作语助词) 等多种解释。又如“酒”字, 李白称“中圣”, 杜甫呼“竹叶”, 李贺叫“琥珀”。二是频频出现的隐语或典故。如晚唐李商隐好用古语、典故, 被王士桢戏称作“獭祭鱼”。而受其影响颇深的北宋西昆派, 元好问也在《论诗绝句》中评道:“诗家总爱西昆好, 独恨无人作郑笺。”可见诗中典故有多难懂。三是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 字词所作的语法调整。或是省略, 或是改变字词的位置、词性。出于力求精炼的表达需要, 只要不影响理解, 几乎任何词性的词语都能省略。而语序的变换, 除了韵律等外在形式的考虑, 大多也为了强调;至于词性的改变, 则更能见其“咬文嚼字”之功, 读者务必多加揣摩。

仅仅字面上难懂, 或可通过建立个人的《古诗词常用词汇小辞典》来解决。而多数的古诗词, 字面上看起来好懂, 要真正领会诗意, 却不太容易。为此, 有必要引入一个有助于阐明问题的核心概念——“诗家语”。“诗家语”始见于王安石, 他将诗歌中有特殊表达的句子称为诗家语。诗家语具有含蓄婉转、用语形象、字句凝练、语言跳跃、艺术夸张等诸多特点, 周振甫先生将其概括为“反常, 精警, 含蓄”三要点。

所谓反常, 是指“诗家语”突破逻辑和语法的约束, 呈现出有悖常规或常理的特性。杜子美的“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 韦庄的“一枝春雪冻梅花”等, 便是经典的例子。除了句内词语的错位, “反常”也可以表现在句间和篇章,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通过时空倒置, 用上倒戟而入的笔法。张继的《枫桥夜泊》, 则见出全篇时序的完全倒置, 不能不为之绝倒。“反常”还会以表面的违背事理, 而显出构思上的无理而妙来。汉乐府《上邪》, 模拟女子口吻, 以通篇近乎荒唐、无理的直抒, 体现出对爱情的誓死不渝的决绝。

所谓精警 (凝练) , 讲求以少胜多。用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是诗歌语言最根本的要求, 主要有炼字、省略、剪裁等方法。炼字, 又称“炼词”、“炼句”, 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 精心挑选最妥帖、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贾岛“推敲”的传说, 王安石对“绿”字的斟酌, 皆是有口皆碑的范例。而王维《观猎》前两联中的“劲”与“鸣”、“疾”与“轻”, 都以其传神之笔, 迅疾之势, 刻画出人物的剽悍敏捷。这类动词或形容词之类非事物名称词语的羼入, 如画龙点睛一般, 赋予诗句与意象以活泼的生命力, 能使静态的事物活灵活现起来, 使这些意象具有“特殊的动感”。省略, 通过诗家语的跳跃, 存留字句间的“空白”, 以待读者再造的想象和补充。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全诗只答不问, 把一连串的问答过程压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里面, 不只语言精炼跳脱, 尤其突出了“云深不知处”的隐者的形象。这就是典型的“诗家语”, 既跳跃又压缩, 鉴赏时则须进行必要的补充、扩展。而类似《商山早行》《天净沙·秋思》之类的文本, 通篇没有一个动词, 全用表事物名词的列锦, 则是更精粹的省略, 尤其能产生奇妙的欣赏效果。

所谓含蓄, 是以蕴藉的语言拓展深化诗的意境, 激发读者的审美想象, 创造“不着一言, 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如金昌绪的《春怨》, 不从正面着笔, 却从侧面小事写起, 以“赶打黄莺儿”的细节, 生动表达了她对亲人的思念, 对战争的厌恶。婉转曲折、辞简意深, 小中见大、耐人寻味。而元稹的《古行宫》, 呈现一幅黯淡而寥落的画面:冷清行宫, 白发宫女, 空对宫花, 闲说遗事。引而不发, 点到为止。“闲”字背后却隐藏着大唐盛极而衰的历史, 也有类似的表达效果。

“诗家语”的创造性表述, 无疑是打开古诗词赏析秘密的钥匙。而究其根本, 葛兆光认为, “汉诗是汉字写成”的。汉字的这一特性,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汉语的构词原则和句法结构, 从而影响到汉文学的冠冕——古典诗词的表达方式。但正是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 无疑成为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拦路虎。

不仅如此, 汉语的音乐性、描摹性及其伸缩性, 既造就了古典诗词的艺术性, 也增加了学子们赏析作品的难度。与其他语言比较, 汉语之所以更富音乐性, 首先在于其以单音节为基础的特性, 由此凸显出元音优势和平仄相间所构成的旋律起伏。语流中单双音节的配合, 构成各种整齐、对称的节奏, 强化了汉语的音乐性。在汉语语流的律动中, 四声的调节作用, 既有长短的搭配和轻重的交替, 又有高低的谐和, 由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奏。在回环往复中达到一唱三叹的抒情目的, 形成意不尽于言而情多见于声的含蓄蕴藉风格。汉语诗歌往往呈现具象的特点, 其中表述抽象情趣或事理的具体的“象”, 正是汉语示义的描摹性特征的集中体现。意象是个别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图影。从示义的描摹性上看, 诗歌之所以具有令人体味不尽的魅力, 正在于有浓缩着情趣的意象的存在。一方面, 意象可以“在刹那中见终古”, 实现对时间的超越;另一方面, 意象可以“在微尘中显大千”, 实现对空间的超越。时间是诗歌意象的一个纬度, 它主要勾勒了一个轮廓;意象的空间因素决定着一首诗是否充实丰盈。汉语在组合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统称为“伸缩性”。汉诗语言的弹性主要呈现为意脉与语序的分离, 其中诗歌语言的省略和错综是构成这一形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汉诗的伸缩性表达源于背后的“深层结构”, 深层结构即思维最初刹那所印在脑海中的一组具象事物及动态形象, 故汉诗的表达有赖于汉字的图画性特征。当诗歌以意象形态直接呈现时, 语法的不完整与语序的不连贯, 时空、因果等关系的不确定, 造成了意义表达上的张力, 而这正是诗歌追求的效果。

综上所述, 高中古诗词赏析的难点, 首先在于时空距离的悠远, 导致现代人对古典美的疏离, 以及审美体验的阙如。其次是对古诗词赏析的独特之处——“诗家语”, 缺乏充分认识和阅读实践。最后又受到汉字所特有的音乐性、描摹性和伸缩性的掣肘。显而易见, 要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赏析水平, 必须突破上述瓶颈才能奏效。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词例话[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3.

[2]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04.

[3]朱光潜.诗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1.

[4]褚树荣.新专题教程:高中语文3 (高中古诗文阅读新视点)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6.

[5]丁金国.汉语特质说略[J].汉字文化, 2007年02期.

5.墨梅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 篇五

墨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 它不羡慕姹紫嫣红的艳丽色彩,也不希望有谁来把它夸奖。它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让天地间充满那淡淡的清香。

[出自] 元 王冕 《墨梅》

全诗是: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1.墨梅:颜色艳丽的梅花。

2.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4.清气:清香的气味。

5.乾坤:天地。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的画中的梅花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墨梅]单用墨画的梅花。[池头]池边。[洗砚(y4n)池]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迹,指花的颜色。[清气]清香的气味。[乾(qi2n)坤(k&n)]指天地。

诗意: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赏析二: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墨梅图卷》画横向折枝墨梅,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用墨浓淡相宜,花朵的盛开、渐开、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生气盎然。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虽不设色,却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动地刻划出来。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题画诗,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使这幅画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

主题:这首诗借梅言志,表现了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洁身自好,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墨梅原文、翻译及赏析2

墨梅 元朝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我家 一作:吾家;朵朵 一作:个个)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好颜色 一作:颜色好)

《墨梅》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墨梅》注释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墨梅》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墨梅》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元顺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年—1350年)期间。王冕在长途漫游以后回到了绍兴,在会稽九里山有一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此诗就作于此。此时正值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前夕,作者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借梅自喻,感慨之下作此诗。

墨梅原文、翻译及赏析3

墨梅

宋代:张嵲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翻译

在山边幽静的山谷和水边的村落里,疏疏落落的梅花曾使得过客行人伤心断肠。尤其憎恨东风不解风情,更把烟雨吹拂地使黄昏更暗淡。

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开在山野村头的梅花,虽然地处偏远,梅花一样能给人带来含蓄的美,并给人带来情绪上的触动。

这笔墨梅更是孑孓独立,清高脱俗,隐忍着寂寞,在孤独中悄然地绽放着,也与作者落寞又清高的心绪产生共鸣。

张嵲

6.古诗赏析:《望岳》赏析 篇六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终当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7.《墨梅》古诗赏析 篇七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鉴赏

一、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流程

1. 朗读为主。

古诗鉴赏教学的流程要以朗读为着手点, 只有学生通过朗读才能开启真正鉴赏的大门。因为对于古诗而言, 诵读品味是立足于“读”而致力于“悟”的作为一种文本阅读的教学方法诵读本来就有着极其优越的教学效果, 尤其是对于古诗, 古诗韵律和谐, 通过朗读才能感受到这种中国文字特有的魅力, 也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初步地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并形成继续探究的欲望。之后, 在学生鉴赏诗词的含义之后, 朗读就更是带有了个人主观色彩的情感表现方式, 是对阅读文本的再加工。是通过对言语、声音、形态的感知和塑造以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方法。宋代的朱熹也说:诵读是“得他滋味”。“诵读”重在“味”、重在“玩”, “须是沉潜讽咏, 玩味义理, 咀嚼滋味, 方有所益”。高中语文课堂上要以朗读为主开展鉴赏教学, 朗读的模式要多样化, 以教师范读和配乐朗读为引入,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 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 唤起学生的情感, 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然后, 以学生自由读为展示, 以此迈出赏析的第一步。

2. 知人论世。

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 了解作者的出身、诗风及他们诗词语言的特点。在做诗词鉴赏题时, 如果了解诗词的作者, 就可以从作者的诗风特点入手去领会本题。如:赏析李煜的词, 从词中学生就能够感受到那种无法言喻的“哀伤”, 词中表现看似淡淡, 但是细细品位, 这种“哀伤”好似渗入骨髓般的痛彻心扉。学生如果能够对李煜的生活经历有全面的了解, 自然就能够对这种诗词意境有更为深刻地感受。因此, 鉴赏教学的第二步就是要明确古诗的作者和所处的朝代, 对于这些问题很多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基础, 对很多名人有了基本的认识, 历史知识的增加也使得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朝代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此,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当时诗作创作的具体背景进行讲解, 也可以请同学们课后进行准备, 然后进行课堂集体交流。总之, 知人论世是进行诗词鉴赏教学的重点, 只有这样才能讲授诗作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联系起来, 设身处地地理解诗词含义。

3. 意境赏析。

“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诗的鉴赏离不开对意境的赏析, 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诗词意向, 大体上都有着相同的意境含义。例如:斜阳含有凄惨之感, 多会出现在离愁别绪的情感表达中;残月表示孤独忧愁的心绪, 多会出现于思念、思乡的情感寄托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诗作中出现的意象进行整理, 然后通过对意象的常用表现情感的方式进行查阅, 通过自己的整理理解古诗意境。然后教师再整合全班同学的建议后进行意境赏析品味。

二、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实施策略

1. 画面转换时空。

诗歌中多种情、境的交融, 涉及时间和空间的转换, 使诗歌意境显得更加阔大、跌宕。因此在古诗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对画面转换的内容理解指导, 这种转换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画面拓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的情感出现了从过去到现在的不停的时空转换, 而且转换的方式是随机的, 有着随心所欲的情感变化。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随时将诗中所呈现出来的时间转换表现出来,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较为难懂的诗。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 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同时, 这种画面的时空转换使得诗的画面拓展更为丰富, 可以由此联想到李商隐的一生“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 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以此来深刻感悟此诗的深意。

2. 意境转化形象。

意境转化形象就是将古诗中的意象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以此了进行全面的拓展化阅读。高尔基说:“艺术作品不是叙述, 而是用形象来描写现实。”要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形式, 就必须丰富学生的表象,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古诗教学中可以将诗中的意境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感受,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词中的意境内容丰富, 意象众多, 包括“月”“柳”“蝉”“长亭”等。这些意象内容都有着古诗词的代表性, 均与别离、思念、悲凉等相关。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这些意境内容具体地转换为形象, 进而鼓励学生以诗词内容为主进行现代散文的形式转变, 以写作带动诗词赏析。

8.中考古诗赏析 篇八

《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一、“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对创作,是《国风》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污染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二、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是宫廷用于祭祀和宴会。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大雅》是我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三、“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

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分法:四、八、八

《关雎》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写联想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关雎》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 ”、“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本诗具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上的不同:

都可看作爱情诗,但《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而《蒹葭》中没有明确的叙事,第一章就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却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观沧海》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两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表达自己博大的胸怀。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陶渊明《饮酒》赏析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这组诗共有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句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

“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 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有情趣。“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这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泛指长安附近。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位姓杜的朋友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这两句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最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气势豪迈,意境开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

王勃这首诗,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次北固山下》赏析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客路”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此联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上一篇: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毕业率下一篇:汛期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