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原因(精选5篇)
1.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原因 篇一
2015年高考热点分析: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
一、【背景材料】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条是现存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一条是世界最长的文化遗产线路,至此,我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处。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现场代表一致赞同列入名单。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世界遗产大会中表示,大运河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有关要求,继续为大运河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最好的保护。
二、【理论分析】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运河数字博物馆的开馆和纪录片《大运河》的拍摄,能使人深受震撼和力量倍增,为人们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3)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跨国项目丝绸之路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这有利于中国同周边国家合作,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4)文化创新。首个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运用3D影像科技、多媒体互动等数字科技手段展现了大运河千年发展中“桨声、灯影、古桥、民居”相融之景,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古运河,显示了与传统博物馆静态展示文物的不同方式。
(5)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6)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意识的作用。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文化部出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并通过落实该管理办法加强对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有利于保护运河带的生态环境,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这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
(2)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我们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大运河的管理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保护要尊重客规律,开发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尽管水利史按照不同流域、不同河段来分解研究大运河,但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如果不将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身上,任何规划都是空谈。对大运河只有正确规划并加以落实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和申遗工作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公众参与的问题,它不仅是国际宪章的要求和作为世界遗产需要考核的内容之一,也是运河遗产带内公民权利的表征。
三、【跟踪试题】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据此回答1~3题。
1.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有利于:
①全面展示民族文化 ②促进人类文明的趋同
③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大运河的历史贡献表明:
A.文化能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强制的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 3.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源远流长 B.惟我独尊 C.博大精深 D.独树一帜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世界遗产大会中表示,大运河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有关要求,继续为大运河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最好的保护。据此回答4~5题。4.材料说明:
A.经济决定文化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C.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5.我们之所以要加强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工作,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是一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它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发展历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继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之后,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又宣布,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跨国项目丝绸之路也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据此回答6~7题。6.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消除差异,实现大同
B.文化交流应该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C.只有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个性 D.跨国合作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主要方式 7.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申遗:
①有利于加强中哈吉文化交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②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③能够促进中哈吉文化的融合,消除中哈吉文化之间的差异
④表明中华文化成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014年6月20日晚,大运河数字博物馆在无锡南长区开馆,这是国内首个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静态展示文物的方式不一样的是,这个古运河畔的“高科技”博物馆运用3D影像科技、多媒体互动等数字科技手段展现了大运河千年发展中“桨声、灯影、古桥、民居”相融之景,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古运河“民俗风情水上图”。据此回答8~10题。
8.国内首个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的开馆,将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奋勇前进。这说明:
A.各种文化都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B.文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活动是由人类创造和享用的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9.材料启示我们: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参观该数字博物馆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④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0.首个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静态展示文物的方式不一样,说明: A.文化创新必须迎合年轻人的要求 B.文化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C.文化创新必须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 D.以现代手段改造传统文化,就能实现文化创新 11.关于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问题,有人认为,水利史按照不同流域、不同河段来分解研究大运河,但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如果不将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身上,任何规划都是空谈,因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成了规划中的症结。这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和申遗工作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公众参与的问题,它不仅是国际宪章的要求和作为世界遗产需要考核的内容之一,也是运河遗产带内公民权利的表征。大运河遗产保护重视公众参与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 ③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 4月13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联合投拍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举行开机仪式,大运河沿岸各省市代表和40多名大运河文化历史专家到场见证。《大运河》将从运河沿岸的文化和乡情入手,以千年水道、华夏粮仓、码头风云等8个篇章,展现大运河在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不同地区文化融合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用鲜活的镜头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纪录片预计8月底完成拍摄,年内播出。
材料二 为解决水利、交通、文物等多头管理存在矛盾的问题,文化部出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并在201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国35个运河城市还签署了《大运河遗产联合保护协定》,承诺将共同协作联合保护运河遗产。
(1)运用所学文化知识,分析拍摄纪录片《大运河》的理由。(2)结合材料二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参考答案:
1.D 2.D 3.A 4.D 5.B 6.B 7.A 8.D 9.D 10.B 11.C 12.B
13.(1)《大运河》的拍摄,旨在深入挖掘古今大运河灿烂文化,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事业,让运河流域人民更多参与大运河保护,用浓浓的运河民俗风情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拍摄纪录片《大运河》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维护文化的多样性。(2)①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大运河在开凿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文化部从大运河的实际出发,出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保护了运河带的生态环境。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运河的管理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保护是为了开发,开发中要注重科学保护,避免无序开发导致根本性的破坏。
2.大运河、丝绸之路双双申遗成功 篇二
大运河、丝绸之路双双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河南的世界文化遗产因此增至5处。前三处分别是: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和“天地之中”历史文化建筑群。
6月22日,经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中国大运河”跨省系列申遗项目、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处。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两者都为线性遗产,丝绸之路为从东往西方向;大运河为从南往北。两个同时申报成功的项目都与河南有关,河南不仅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成功申报两项世界文化遗产的省份,世界文化遗产也新增两项。而洛阳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同时参与两项申遗项目的城市。
世界遗产文化大会每年举行一次,由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产生新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丝路申遗
成我国首个跨国申报项目
2006年8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遗项目“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启动,丝绸之路中国段的起点被确定为汉代东、西两京(洛阳、长安)。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被正式纳入跨国申遗工程。
按照规定,每年每个国家只有一个文化遗产的申报名额,中国今年的名额,给了大运河。而丝绸之路则是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用的是吉尔吉斯斯坦名额。这也是我国的首个跨国申报项目。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是跨国系列文化遗产,属文化线路类型,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线包括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等5类代表性遗迹共33处。
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其中包括河南省4处、陕西省7处、甘肃省5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各有8处和3处遗迹。
申遗成功 古丝路将再显生机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下,中国政府多年来联合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启动跨国联合申遗,旨在保护丝路遗珍,传承丝路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表示,丝路申遗被批准意义重大,不仅复原了早在2000年以前就形成的这一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经济动脉形象,还必将极大促进全球各种文明间的交流,有利于全球文明多样化,更为重要的是将使古丝绸之路再显勃勃生机。
大运河申遗
大运河申遗项目涉及河南等8个省(市)
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的“活态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包括京杭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涉及河南和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8个省(市)。
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
大运河申遗是更高层次的保护
我国的遗产专家认为,大运河申遗是更高层次的保护。中国大运河启动申遗至今已8年,人们最关心大运河申遗成功到底能带来什么?
除了普遍公认的文化、精神价值外,人们最关心的是其经济价值。而已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杭州西湖提供了范本。西湖入遗后的第二个“十一”黄金周,旅游总收入87.65亿元人民币,再创历史新高,并显示出了巨大的欧美游客市场潜力。
而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目的,运河杭州段开通了以运河为中心的水上旅游线路。此前的一项数据显示,运河水上游线接待客人数从2003年的6819人次增加到了2009年的59093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增幅约162.06%。
为什么是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赢在了哪里?河南又在其中占据着什么位置?记者采访了几位长期从事申遗工作的专家和领导。
回溯: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5世纪,7世纪完成第一次全线贯通,13世纪完成第二次大沟通,历经2000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
依据历史上的分段和命名习惯,中国大运河共包括十大河段:通济渠段、卫河(永济渠)段、淮扬运河段、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段、通惠河段、北运河段、南运河段、会通河段、中河段。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这些遗产根据地理分布情况,分别位于31个遗产区内。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介绍说,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和永济渠。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把沿线重要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对加强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
谈到大运河此次申遗成功的条件和优势,河南省文物局资源处处长司治平介绍说,中国大运河符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几个标准和条件。
中国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水运工程的杰作,创造性地将零散分布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区间运河连通为一条统一建设、维护、管理的人工河流,其为解决高差问题、水源问题而形成的重要工程实践是开创性的技术实例,是世界水利水运工程史上的伟大创造。
“后申遗”时代,河南怎么做?
“双申遗”成功,对河南省有什么重要意义?记者采访了河南省相关专家,听他们谈谈“后申遗”时代——
8年努力终成功,河南又添两张世界文化名片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说,8年努力,终于成功,河南又添了两张世界文化名片,值得庆贺。大运河、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都有河南,不仅如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洛阳,大运河的西部起点也在洛阳,洛阳成为沟通东西南北水旱两路的转运中心,足以证明中原在中国古代交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上的影响力,彰显了河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有利于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李立新表示:“此次申遗成功,河南的世界文化遗产由3个增至5个,为全省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提供了更多抓手。同时,提高了河南的知名度,我们应加强对文化的重视,在开发过程中注意遗址文物的保护。”
发挥世界文化遗产龙头作用
3.24节气申遗成功作文 篇三
近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的人深表赞同,有的人却表示不理解。诚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早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繁杂的“二十四节气”似乎早已跟不上时代快速向前的步伐。但是它真的该被时代抛弃吗?当然不是。
“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早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体系,在它的身上凝聚着古人无尽的智慧与诗情画意。用“二十四节气”为信息时代添点诗意,让我们放慢步伐欣赏隐藏在那字里行间的美吧!“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与智慧。古时中国处于农耕社会,为能预判天气,我们的老祖宗每日观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逐渐总结出完备的“二十四节气”并编成郎朗上口,富有诗意的歌谣,而到如今,它早已获得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毫无根据的随意撰写,它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古人根据太阳周年运动和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来总结规律,不断进行归纳整理才最终形成知识体系并付于实践。经过千年的改善,其中蕴涵着的科学方法,知识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然而,这凝结千年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却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这其中固然有科技发展导致的“二十四节气”少有用武之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人们越发不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了。就像我们常看到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年不如一年,甚至连春节都少了几分年味,然而一些“洋节日”我们却过得有模有样。不可否认,过“洋节日”可促进各国交流,也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
但是,因为这样便丢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就失去了我们的本心了吗?中国的文化,中国人不传承,还有谁替我们传承呢?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二十四节气”列入文化遗产便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在平时,我们就应该对中国文化多加重视,多读读诗书,多游游山水,去 切切实实地体会中国人的诗情画意。我们处在喧嚣浮华的信息时代,只有传统文化能让我们沉淀下来,回归本心,静心寻找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诗意。
4.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原因 篇四
《乾坤圈术》列为潍坊市第五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上网和文献查询全国仅有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和上海体育学院主办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及文化生产研讨会】。以一个中学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武术的保护单位,潍坊三中在全国尚属首例。山师、潍坊学院、潍坊一中的武术教授都谈论潍坊三中校领导有气魄、有远见、敢担当。
程校长:的确是这样,潍坊三中申遗成功如果没有一个有气魄有远见目光的校长接纳、没有刘晓霞书记的策划、如果遇不上学校党委派给我们退休党员的(敢于多揽本职工作之外事情)的李新生支书,在我申遗困难重重想打退堂鼓时,因向他汇报思想交谈后的机遇,让李新生立即和我找了刘晓霞书记。本来身体欠佳的李新生,暑假靠在民校安装新课凳同时又和我一起抓传承人培训班,申遗的每一步都有李新生的身影。一个申遗项目上报、从社会调研、收集资料、研究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准备上报文字和视频材料、拍摄申遗影片、寻找传承人举办多种培训班,历经近4年的时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前几年我找了几个单位领导都嫌添麻烦把我推出来,唯有潍坊三中新班子接纳了我。
我是16岁开始在莱阳武术队学武术,18岁师从潍坊武术名家刘笑君学习乾坤圈峨眉刺术,在刘笑君老师中风偏瘫后,把乾坤圈、峨眉刺术秘籍拳谱交给我,守着其女儿刘乐信老师(原三中校医)叮嘱:“小赵这两套武术是兼刀、枪、剑、棍、暗兵器多项武术的综合套路,练的人少,你多项武术虽然不精都学过,身体轻灵、又认真刻苦、执着、具备习练的条件,我把拳谱交给你,你要好好练习,传下去。”为了刘笑君老师一句嘱托,我习练不辍,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乾坤圈的推广和普及。在长达40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多次办课余学校武术队,教了不少乾坤圈术徒弟,能坚持下来现在还记得套路的所剩无几。原来会乾坤圈术的山东省武术队教练一百多岁的周永福2015年去世、杨清义、邵常悦等老师均不在世,练过乾坤圈的68岁唐志刚2011年去世,整个潍坊市找不出几个习练乾坤圈术的,社会上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乾坤圈、峨眉刺。如不抓紧传承,乾坤圈术面临失传,退休的我心急如焚,答应刘笑君老师把乾坤圈术传下去的承诺迫在眉睫。我找过在四中我给他上过化学课的市长、奎文区的任区长,任区长委托他的秘书给奎文区非遗中心通过电话,还是因种种原因一年半未果,张德民主任引荐我找过胡东文校长,想在武术发源地三中传承乾坤圈峨眉刺术,因兵器上有尖有刺,按照文件不能进校园,我一进潍坊三中未成。在潍坊武术发源地不能传承我不甘心,我只好将乾坤圈、峨眉刺进行改进,用个人的工资申报了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四种国家专利,(三中投资模具的专利已有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让乾坤圈峨眉刺兵器成为进校园体育器械。前段申遗经费、创办古兵器研究所还贷得到妻子支持都从我工资中出,(教学生不收学费,一心为了传承武术感动了家长)也得到几位徒弟家长资助。但是我工伤后的双眼一只有光感,美国奥比斯飞机医院为我手术的另一个眼已用32年,现在看东西变形不清晰,所以我后来感到筋疲力尽,打算放弃申遗。一次退休党员回学校参观看到学校新一届班子抓文化三中,编写校本教材,新建汉字体验馆、书法云教室、篆刻研修室,让我看到了希望,于是立即找退休支部李新生汇报思想,没想到李新生支书和学校刘书记、程校长汇报后,学校马上接纳了乾坤圈峨眉刺术申遗项目,立刻派汽车由李新生陪我到潍城区非遗中心申报了峨眉刺术,接着把乾坤圈术在潍坊市非遗中心立项,把我两年未果心愿解决了,没想到我的非遗二次进三中这么顺利。又经过这两年申遗团队全体成员默契配合,共同努力,我的武术进校园了,两项非遗均公示结束等待发给牌匾。的的确确没有潍坊三中新一届领导班子就没有申遗的成功。程校长:我上述汇报只是为了说明申遗的艰难不易。证实没有一个有眼光、敢担当的学校领导、党委班子,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就不能实现中国梦。所以请求在任何场合、任何宣传材料不要提我的名字和工作过程,我只是完成了武术老师刘笑君的嘱托,不让潍水武术文化乾坤圈、峨眉刺术从我手上失传,感谢三中领导党委班子帮我实现了传承非遗武术的梦。这次载入2017年潍坊市第五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20项,市直代表性项目仅有两项,潍坊三中《乾坤圈术》综合武术项目是其中的一项,市直的另一个是传统美术不是武术。潍坊三中非遗申报成功在潍水武术文化的发源地-潍坊引起巨大反响,具有重大意义,即将推动潍水武术文化的传承工作,前景不可估量。我和李新生、宋振昌在潍坊市非遗答辩会上,听取市分管领导和武术协会领导两次提到非遗武术进校园的意义。简述如下:
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交通中心,齐鲁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潍水又称潍河,是我国历史上一条古老的河流,流经山东潍坊大部分地区,潍水区域是齐文化形成的核心地带和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区域。千百年来,这里逐步孕育形成了以潍坊地区为核心、以民间文化为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系。自明清以来,潍水流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风淳朴,崇文喜武,武术种类多、流传广,同时也是武林人士聚集切磋武术交流中心,潍坊逐渐成为武术发源地、传播地,乾坤圈术峨眉刺术具有潍水文化特点,是潍水文化遗产综合武术的代表。乾坤圈术是蒙、汉两族人历史沿革形成,含有刀、棍、剑、流星锤、飞镖之法的综合优秀武术套路,在潍坊地区流传发展,是潍水文化遗产中的一块优秀奇葩.元朝起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面临失传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清末、民国、解放初期潍坊市武术名家刘笑君三次回潍坊传授武术均在潍坊三中周围,1932年刘笑君先生从海南岛回来之后,在潍县城西南镇增福堂街(潍坊三中西,现在的三中操场)办起了武术训练班,1937年底日寇侵入我山东境内,成立多年的武术训练班宣告解散,为使所有训练兵器不落入日寇之手,忍痛将其全部投入了原三中马号院水井中(现三中办公楼前)以此表达抗日决心。潍坊武术与潍坊三中有不解的历史渊源。文化三中包括武术文化,所以潍坊三中作为非物质武术文化保护单位是任何一个单位所不能替代的,三中承担市区武术非遗传承的示范试点。对非遗武术传承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潍坊三中是潍水武术文化进校园的示范,摸索乾坤圈术进校园教学经验向全市中小学推广。根据大力开展民间武术在学校中的教育 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课中应适量增加武术内容” 学校体育教师、教练是民间武术传播的另一主要力量,特别是各中小学校、武术馆(校)。学校是教育场所,有着教育优势和传播资源,学校教育有利于民间武术传播,各级学校、武术馆(校)要根据条件,资助体育教师、教练学习民间武术、掌握本土民间武术,再由他们通过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传授。
另外教育部通知武术正式纳入考试,2017秋季学期正式实施。初一以下全部同学在中考时进行考核并纳入中考成绩。高考武术特长生享受加分政策。特长生加分的53所高校:清华、北大、南开……(附后)。如何把乾坤圈术插入体育课教学总结出经验,代表潍坊市向上级会议介绍。将为学校开展民间武术教育提供新论坛经验。基于教育部上述精神如何在三中体育课进行乾坤圈术教学势在必行。
申遗成功发给牌匾后,按照市区非遗传承五年计划还有许多具体工作需要做(详见我校上报潍坊市的乾坤圈术非遗申报书)。望学校领导安排一位同志抓具体实施。以下是急于筹办和解决的事项:
1.除乾坤圈术社团活动外,怎样把乾坤圈术纳入那个年级体育课教学。急切学校领导研究。
2.培训体育老师学习乾坤圈术,准备下一步中小学体育教师来三中参加培训班。3.建立刘笑君武术展示室,在刘笑君抗日期间埋兵器水井旁(办公楼前)树立标记,成为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潍坊三中要向外省市学校及领导来潍坊参观潍水非遗武术进校园时做介绍、潍坊三中将成为弘扬中华武术潍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单位。
(在申报书中的经费预算一栏已为潍坊三中向市区财政申请73万元经费补助,为古兵器研究所申请5万元经费补助。虽然峨眉刺术保护单位列入潍城区政府,五年计划的实施、财政拨款与乾坤圈术一样都落实给潍坊三中。)
《乾坤圈术》第三代传人赵丛勤
2017年9月16日
为了学校非遗武术进校园和宣传部门书写文件,我将积累有关新闻报道过的照片训练抓拍照片和资料附后供学校参考:
教育部通知:武术,正式纳入考试,2017秋季学期正式实施。
初一以下全部同学将在中考时进行考核并纳入中考成绩!高考武术特长生享受加分政策。孩子们,加油吧!新的功夫时代已经到来
特长生加分的53所高校如下: 01、清华大学 02、北京大学 03、中国人民大学 04、北京交通大学 0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06、北京理工大学 07、北京师范大学 08、中国政法大学 09、北京科技大学
10、北京化工大学
11、北京邮电大学
12、中国农业大学
13、北京林业大学
14、北京中医药大学
15、中国地质大学
1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7、南开大学
18、天津大学
19、大连理工大学 20、吉林大学
21、哈尔滨工业大学
22、复旦大学
23、同济大学
24、上海交通大学
25、上海财经大学
26、华东师范大学
27、东华大学
28、南京大学
29、东南大学 3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1、南京理工大学
32、河海大学
33、南京农业大学
34、中国药科大学
35、浙江大学
36、厦门大学
37、山东大学
38、中国海洋大学
39、武汉大学 40、华中科技大学
41、华中农业大学
42、湖南大学
43、中南大学
44、中山大学
45、华南理工大学
46、重庆大学
47、四川大学
48、西南交通大学
49、电子科技大学 50、西安交通大学
51、西北工业大学
5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3、长安大学
一.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来保护我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彰显民族个性的需要,也是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需要。民间武术民族传统体育,充分体现了我国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理想,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民间武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合理性。早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武术就有6项,其中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邢台梅花拳等就是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武术项目,但它们只是中国民间武术的一部分。中国民间武术项目繁多,80年代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挖整出了100多个民间拳种,其中有很多是主要扎根在某一地域,并具有鲜明地域文化个性的拳种。应该把它们作为不同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3.1 民族信仰维系的需要 “信仰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能力的把握,是一种辩证的动态运作过程,由这种运作过程而构成的人类信仰活动是在人类精神生活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一种文化价值活动。可 以说,对个人而言,它构成个人行为的支柱;对国家而言,它构成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对民族而言,它构成凝聚国 民心智的民族精神”[3]。民间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其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形神兼备、身心一体等观点都集中体现了中国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主义的精华,可以说弘扬中国民间武术,也就是对中国传统宗教的某些信仰把民间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是出于文化安全的需要,对维系民族精神信 仰的需要。民间武术文化“视人体身心和谐为 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6] ,和谐构成了民间武术文化发展的根基民间武术在中国不同地域环境中生存,更多地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各族百姓的真实文化需求,折射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个性,如河南中原文化、山东齐鲁文化、湖南湖湘文化等,因为有了不同个性文化的存在,才吸引各国民族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了解、认同、借鉴。保护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也就是坚持并发扬这些地域文化特色,如果我们一味取经,不向外界输出,那么,以民间武术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就有可能成为被异化的民族文化。4 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中国武术的根在民间,民间武术是中国的原生态武术着一些老拳师的相继故去,他们也带走了许多拳种,一些民间武术拳种由于缺少了传统的言传身授的活态传承,又加上没有文字历史资料,因此,许多民间武术文化特性也正在流失;而文化、体育、教育等相关部门对民间武术教育及活动开展也不重视,缺乏民间武术文化教育及人才的培养体系,传承渠道不畅等,致使许多民间武术拳种远离了学校教育,许多新生代学生也因此对本土民间武术文化越来越陌生。民间武术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有传统的套路演练、功力功法演练、民间散打擂台对抗,还有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单练、对练,以及器械、服装展示等,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因此,对于这些在农村有着群众基础的民间武术拳种,应该把它们作为不同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
二.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3.1 民族信仰维系的需要 “信仰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能力的把握,是一种辩证的动态运作过程,由这种运作过程而构成的人类信仰活动是在人类精神生活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一种文化价值活动。可 以说,对个人而言,它构成个人行为的支柱;对国家而言,它构成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对民族而言,它构成凝聚国 民心智的民族精神”[3]。民间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其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形神兼备、身心一体等观点都集中体现了中国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主义的精华,可以说弘扬中国民间武术,也就是对中国传统宗教的某些信仰。民间武术流传在广大农村,曾是中国许多村落群体产生民族信仰的文化支撑物,象河南的少林功夫、湖北的武当武术、河北的沧州武术、湖南的苗族武功等,既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泛和谐文化特色,又深深烙印着当地民族的文化个性特征,也正是这些丰富的民族武术,构成了中华民族主要认同的文化体,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然而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不少国人对民间武术失去了“文化记忆”,“因西方体育的强烈辐射及自身的运动趋附,致使原本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发生了一场活生生的‘和平演变’……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笼罩’下被日益消解,这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以 及对于国家安全的文化诉求的”[4]。把民间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是出于文化安全的需要,对维系民族精神信 仰的需要。面对文化全球化大环境,如何认同民间武术文化,树立民族信仰,需要人们的选择、维护、创新和管理[5]。
3.2 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 步入21世纪,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它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核心在我国建设中的指导地位。2006年5月,我国政府提出对优秀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契合点都在于和谐理念。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精神来源,和谐社会构建也需要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合观思想来支撑。民间武术来源于我国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中,东方人特有的劳动生活模式创造了民间武术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于民间武术文化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民间武术文化“视人体身心和谐为 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6] ,和谐构成了民间武术文化发展的根基。保护民间武术文化,可使更多农村百姓受益,特别是在当今新农村体育建设时期,在农村缺乏较强经 济基础的情况下,发展农村体育,离不开对各民族、民间、民 俗体育的开发;而民间武术作为各民族民间体育的主要代表,其所追求的内外和
一、形神兼修可培养人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物我合一、师法自然对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而追道求理、德艺双修可规范、引导人生的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宁;因此,保护民间武术文化,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发挥自身的“和谐”功能,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服务。
3.3 文化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文化全球化发展,要求各国民族文化真正地融合于世界之中,做到“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建立在对世界各种复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哲学理论,承认社会事物 的复杂构成,多样统一,没有“不同”,就不会有“和谐”[7]。不同的民族文化存在构成了人类文化的整体。保护各民族文化,正是为了创造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和谐统一。全球化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偶然的历史过程,中国体育文化既要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又要维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固有结构,以促使中华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时的和谐统一。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在《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书的前言中强调说:“面对人类辉煌的历史和不可预知的未来,发展再也不能被看作是一个单一的、整齐划一的、直线型的路径。如果这样做,不可避免地将会忽略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和不同的文化经验,从而限制人类的创造能力……这场文化运动促使每个民族在对传统的思维框架进行反思,这场文化运动也使每个民族坚定了各具特色 的现代化之路”[8]。民间武术在中国不同地域环境中生存,更多地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各族百姓的真实文化需求,折射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个性,如河南中原文化、山东齐鲁文化、湖南湖湘文化等,因为有了不同个性文化的存在,才吸引各国民族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了解、认同、借鉴。保护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也就是坚持并发扬这些地域文化特色,如果我们一味取经,不向外界输出,那么,以民间武术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就有可能成为被异化的民族文化。
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中国武术的根在民间,民间武术是中国的原生态武术。目前,民间武术文化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特别是在农村。90年代中后期,西方竞技体育、休闲体育、城镇文化给农村生活带来了较大冲击,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术界对民间武术活动在农村群众中的开展以及民间武术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研究重视不够,缺乏对民间武术文化价值的科学评估,保护观念滞后,缺少保护资金,缺少专业人士正面引导,对我国民间武术文化的生存状况及消失状况认识不清,因此,在民间武术主要扎根的农村空间,民间武术因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而逐渐被挤出村民的生活领域,民间武术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在缩小。随着一些老拳师的相继故去,他们也带走了许多拳种,一些民间武术拳种由于缺少了传统的言传身授的活态传承,又加上没有文字历史资料,因此,许多民间武术文化特性也正在流失;而文化、体育、教育等相关部门对民间武术教育及活动开展也不重视,缺乏民间武术文化教育及人才的培养体系,传承渠道不畅等,致使许多民间武术拳种远离了农村学校教育,许多新生代农村学生也因此对本土民间武术文化越来越陌生。
5、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5.1 建立民间武术文化遗产分级保护体系 民间武术拳种繁多,且分布在各地域,对民间武术文化 遗产建立分级保护体系,即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四级保护体系,并规定每2年评选一次,进行升级保护,有利于有关部门有序管理和开发它们,有利于服务本地域群众,并逐步向周边辐射。国家级保护工作可由文化部牵头,体育总局武术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委配合,由体育总局武术管理部门负责,承担起对国家级民间武术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审、资助等保护工作。省、地、县级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则分别由相应的省、地、县级文化部门、体育局等相关部门配合,由体育局负责,承担起系列保护工作。各级保护体系部门要加强纵向和横向管理联系。各级体育部门要制定出相关的保护管理制度,做好对民间拳种的认定、登记、指导工作,要做到对不同级别的民间武术文化遗产在传承人员数量、习练群体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开展状况、文化特色、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有一个全面的跟踪了解和备案,要积极主动地与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吸纳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以及有关社会团体、个人等各方面的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建立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切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突破”的原则开展工作。
5.2 对民间武术文化进行数字化整理和编目 目前,要发展民族文化,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我们在科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下足功夫。2005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当前,对民间武术文化进行数字化整理和编目是非常实用和理想的,也是最科学的保护方法。数字化技术是当今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是信息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如果将民间武术文化表现形式用文字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处理,将技术动作用录像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处理,并将整理的资料内容进行数字化编目分类,将有利于这些信息资源快速转换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不同地域的民间武术拳种文化资源情况,有利于我们及时跟踪、进一步掌握其开展状况,并及时做出新的数据更改,有利于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的永久性保存,有利于其今后的创新发展。我国中医药的数字化保护为民间武术文化保护提供了成功的借鉴案例,1200种珍善古籍、著作,320种珍贵中医药典经数字化处理后,得到了永久保存,通过网络发布,极大提高了中医典籍的利用率[9]。整理和编目工作需要科研工作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心,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积极牵头和组织,并配合其他各级文化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对民间武术文化进行第二次挖掘整理,结合80年代挖掘成果资料,对它们进行数字化处理,再通过网络发布成信息资源,使之得到科学保护和利用。
5.3 大力培植民间武术传人 民间武术属于无形文化,最有效的传承必须是以人为载体的活态、动态传承[9]。农村村落拳师是民间武术最主要的 传承人,要保护、资助、扶持现有的农村拳师。民间武术大多在广大农村流传,而村落拳师迫于生活压力,现在大多弃武改从其它谋生职业,这大大影响了民间武术的传播;因此,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给他们经济资助,鼓励他们继续言传 身授民间武术。各级政府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从财政中拔予一定资金,或者通过社会力量筹集资金,给予民间拳师资金扶持,也可从体育彩票收入中按比例拨出一定资金专门用来资助民间拳师的民间武术传播工作。民间武术扎根在农村,要以乡镇为中心。乡镇是各村落的中心地带,经济相对较好,便于民间武术活动开展,民间武术在乡镇的开展可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周边村落;因此,各乡镇要根据本地经济条件,给予适当资金资助,聘请村落老拳师担任乡镇武术指导员,通过老拳师的传授,培养年轻的接班人,为以后民间武术传授及乡镇武术活动持续开展准备力量。学校体育教师、教练是民间武术传播的另一主要力量,特别是农村各中小学校、武术馆(校)。学校是教育场所,有着教育优势和传播资源,学校教育有利于民间武术传播,各级学校、武术馆(校)要根据条件,资助体育教师、教练学习民间武术、掌握本土民间武术,再由他们通过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传授。
5.4 大力开发民间武术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活动 套路和对抗作为民间武术文化存在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农村百姓用来休闲娱乐的方式。进入90年代,套路演练 在农村群体活动中很少见到,民间武术擂台赛也曾一度销声匿迹,特别是在散打运动发展期间,人们对民间武术技击性看法发生偏离,再加上缺少专业人士的正确引导,使得一种真正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功夫擂台对抗形式很难在广阔农村中找到活动痕迹。为此,我们应根据百姓爱好需求,对一些拳种套路演练内容进行适当的精简组合,做到既保持原生态味道,又能符合不同群体需要。要继续保持民间武术擂台对抗形式,同时深入发掘民间武术的技击动作,加强村民对本土武术技击动作的训练,提高村民对抗技术,打出地域文化特色。还要大力开发民间武术功力功法对抗形式。民间武术从一形成,就伴随着功力和功法的练习,常言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过去拳师教武时也特别强调功力功法练习。近几年来,一些拳种的功力功法被开发出来,并通过对抗比赛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再次展示了民间武术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民间武术活动,让民间武术文化表现形式全面展示在群众面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通过这些文化表现形式的展示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要加强原有民间武术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活动形式,如庙会、龙灯会等;同时,还要从发展角度出发,开发出一些新的适合于民间武术发展的活动形式,如定期举办民间武术文化艺术节,结合旅游开发定期举办武术旅游节等,要做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同举办。要把民间武术文化表现形式和活动开展结合起来开发,通过彼此开发促进对方,只有这样,民间武术才能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5.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原因 篇五
一河一路申遗成功,中国再添世界遗产
时事背景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申遗申请,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处。一条是现存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一条是世界最长的文化遗产线路,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的申遗成功,凝聚了几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晶。对于正在致力于文化建设与保护的中国来说,“一河一路”的申遗成功,只是又一个传承悠久文明、保护古老文化的新起点。
大运河是由国家修建的最大的且最古老的内河水道系统,绵延3000公里,跨越两个直辖市、六个省,直到现在还和国民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与丝绸之路不同的是,“活态遗产”是大运河的显著特征,因此在保护管理方面,挑战更大。
丝绸之路,是古代一条以丝绸贸易为主,通往西域的商路,是古代东方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技艺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国首次跨国申遗。“丝绸之路项目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推动下的一个项目。跨国申遗,不仅有助于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合作,更能有效推动各地区、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文化发展。
跟踪训练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审议,将中国大运河、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据此回答1-2题。
1.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总数达到47处。哈尼梯田文化申遗成功的意义在于
A.申遗成功增加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 B.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C.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对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大运河由国家修建的最大的且最古老的内河水道系统,作为黄金水道,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这说明
A.文化来自于经济、政治 B.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
C.文化是维系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3.6月22日晚第三届大运河文化节开幕式举行。当地群众创作了一批以运河、水、船舶等元素为主题的节目,展现了生长、生活在运河边的人们对运河的特殊感情。这说明
A.落后的农耕经济决定了文化的传统性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文化来自于实践和生活
D.经济决定文化,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文化的进步
4、大运河申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2005年12月15日新华社率先摘发了《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全国政协推动、文物管理部门跟进、各地一呼百应、多学科介入、社会力量参与,直至成功,历时3111天。这启示我们 A.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既要看到次要矛盾,更要着力解决主要矛盾 C.矛盾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D.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创新意识
5.阳谷七级镇的七级古运河码头发掘被誉为“2011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码头发掘之后的保护必须科学规划,把一些老东西和新东西合理开发、合理布局,保护老的,“不能说为了复古,堆建一些新建筑,破坏了老的东西”。这过程体现的方法论是
①因地制宜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从实际出发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6.1000多年前,东起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通道。在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
A.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B.一切从实际出发,就会取得实践的成功 C.坚持下因地制宜,才会推动经济发展 D.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7.大运河不同于一般的文化遗产,“活态遗产”是大运河的显著特征;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申遗成功对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保护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请简要分析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和经济意义。
参考答案:
1、D
2、B
3、C
4、A
5、B
6、A
【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原因】推荐阅读:
大运会加油稿200字08-04
羊年咩咩行大运祝福语09-14
大运会总结-一份辛劳10-14
“讲文明,树新风,迎大运”班会总结11-17
以“培训”为基础 推进“大运行”体系建设07-29
迎接省大运会安全生产督查汇报08-25
XX街深圳大运会社会面防控工作方案09-13
体验运河文化08-07
运河情总结11-12
运河博物馆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