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关于经营转型的调研报告

2024-09-26

商业银行关于经营转型的调研报告(共8篇)

1.商业银行关于经营转型的调研报告 篇一

柴洼社关于整治银行业

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行为的自查报告

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银监发[2012]3号)»文件精神,我社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对我社贷款业务进行自查,现将自查报告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

为了能使这次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行为的活动扎实开展,我社主任高度重视,并成立了专项检查小组:

组长:肖书文

成员:刘伟杰贺天当

曹安安范爱国

王双森

二、认真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银监发[2012]3号)»文件内容进行自查。我社能够严格按照“信贷管理十不准”及相关信贷法律制度执行,认真遵守信贷管理各项规定和业务流程,按照国家利率管理相关规定进行贷款定价,不存在“以贷转存”、“存贷挂钩”、“以贷收费”、“浮礼分费”、“借贷搭售”、“一浮到顶”、“转嫁成本”等现象,能够切实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贷款业务的相关处理。

三、我社能够严格执行信贷相关法律法规,并使各项费用明晰化。我社所有发放的贷款,都严格按照信贷相关制度,进行收费,并遵循公开透明原则,把收取的费用清晰地告知客户,使客户明确了解服务内容、方式、功能、效果,以及对应的收费标准,确保客户了解充分信息,自主选择。避免客户误解,影响我金融机构形象。

四、我社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人员以多种方式进行自查。采取自查与排查相结合,通过召开员工座谈会,走访相关客户,核查不良行为等方式,进行自查,确保排查落到实处。在自查过程中,我社主任组织我社客户经理及信贷会计在一季度集中开展以“规范贷款行为、科学合理收费”为主题的不规范经营问题专项治理活动。确保这次活动能够扎实开展,落到实处。

通过这次自查,进一步增强我社员工合规经营意识,使我社信贷人员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确保我社贷款发放做到“透明化”,收费“合规化”。为我社稳健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为我社2012合规提升年夯实了基础。

陕县柴洼信用社

二0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

2.商业银行关于经营转型的调研报告 篇二

2010年上半年, 该行通过实施以理财、资金营运及票据融资、小企业、“后三峡”金融、农村金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特色经营品牌战略, 实现营业收入46564万元, 占全行营业收入总额的60.53%, 收入占比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0.4年百分点;实现利润17300万元, 占全行上半年利润总额的62.7%。

1 着力打造“理财银行”特色品牌

上半年, 该行累计发行理财产品15款, 募集资金80.89亿元, 其中保本类产品22亿元、非保本类产品58.89亿元, 完成全年理财产品新增计划的71%。截止2010年6月末, 该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119.69亿元。通过实施“理财银行”品牌建设战略, 创造理财投资利润9163万元, 占全行上半年利润总额的33.2%。同时, 还带动了一批公司、个人客户落户该行, 上半年日均增加存款7亿元以上, 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1.1 通过加强金融同业战略合作, 瞄准单一特定机构发行对象, 大力开拓理财产品市场

今年以来, 该行通过开发信贷资产转让项目、理财渠道投资运用自有资金项目等多种途径, 累计为特定金融同业机构发行理财产品57.89亿元, 先后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恒丰银行等金融同业机构实施战略合作, 实现了54.39亿元的信贷资产转让项目。同时, 该行还针对浙商银行、长安银行、包商银行等金融同业机构的特定业务市场需求, 研发设立了规模为3.5亿元的专项机构理财产品, 这种理财产品具有业务风险小、见效快、并且不占用自身资源等特点, 仅此一项在当年内可获得收入大约600万元。为了拓宽金融同业合作渠道, 该行还组织召开了有新华信托、重庆信托参加的理财产品业务合作研讨会, 并选择全国30家信托公司和50家城商行专门为此发送了业务合作联系函, 其中对17家信托公司和11家城商行通过上门拜访、电话沟通或书面回函等多种方式, 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目前, 该行已同23家信托公司、26家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了业务合作, 为今后的业务市场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大力开拓公众理财产品业务市场, 帮助城乡居民个人增加财产收入

今年以来, 该行累计为2506人次的个人客户提供了3亿元的理财产品服务, 预计为城乡老百姓增加财产性收入1200万元。通过理财产品的发行, 为该行在增加储蓄存款、扩大开卡量、吸引新客户等方面为提供了支持。

1.3 大力加强同市级投融资平台合作, 扩大机构客户理财业务市场

今年以来, 该行先后同市财政局、渝富集团公司、市园投集团公司等资金实力强大的市级投资、融资集团公司加强合作, 累计发行了“建设美丽山水城市6号”危旧房改造项目理财产品20亿元, 并积极推荐全国6家城市商业银行定向认购, 及时有效地满足了重庆主城区危房、旧房改造的资金短缺困难, 并且自身年内可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1205万元。同时这20亿元的理财资金沉淀也为该行提供了较高的综合回报。

2 着力打造“资金营运银行”特色品牌

该行把打造“资金营运银行”特色品牌当成是全行经营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来抓, 通过多途径、多渠道, 深入挖掘资金业务市场潜力, 开拓资金业务市场领域, 有效提高了资金营运效能, 不断开辟经营收入新来源, 培植新的利润增长极, 从而使该行的“资金营运银行”特色品牌优势得到凸现。2010年上半年, 该行获得29家金融同业机构授信97亿元, 累计拆入资金5.3亿元、债券正回购融入资金141.41亿元, 债券买入2.9亿元, 实现票据交易145笔、双边交易额620.92亿元;累计吸收各类同业资金日均22.1亿元, 比年初计划多2.1亿元;该行全部可用资金日均余额79.1亿元, 比年初计划少0.9亿元;交易类债券公允价值由年初的-1238万元上升至1683万元, 正向变动2921万元。通过实施“资金营运银行”特色品牌战略, 推动该行做大了资产规模。截止2010年6月末, 该行资金业务资产规模达到257亿元, 比年初增加162亿元, 增长169.9%, 占全行资产总额的比例由年初的37.1%上升至6月末的63.7%, 上升了26.6个百分点。

2.1 按照现代“资金营运银行”要求, 及时调整职能机构名称及定位

该行通过对原总行金融同业部进行重新定位, 并将其更名改造为总行资金营运部, 同时扩充了人员力量, 使资金营运部门的人员力量增加到6人, 比原来增加了一倍, 从机构名称、人员力量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化的“资金营运银行”特点。

2.2 新成立了票据中心, 大力开展资金票据资金业务

该行通过成立票据业务中心, 大力开拓票据业务市场, 有效满足客户市场需求。上半年, 该行票据交易145笔、双边交易额620.92亿元, 涉及交易机构30家, 实现利息收入2.96亿元、利息支出2.72亿元, 直接创造利润2400万元。

2.3 大力开展票据授信工作, 建立票据业务市场体系

该行向市内各家银行申请首次授信和新增授信额度需求, 在此基础上, 细分客户市场, 坚持以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为票源客户、以农商行为规模客户、以国有银行为资金客户, 初步形成了票源、规模和资金交易三足鼎力、相互支撑的票据业务市场拓展体系。

2.4 严格操作规程, 加强风险管理控制

在票据操作方式上, 该行继续坚持传统买断卖断业务, 并进一步拓展正逆回购相互嵌套和买入票据质押融资以及再贴现业务, 压缩票据存量周期, 提高票据周转率;在票据操作流程上, 坚持提前2天做好票据交易前期审批, 并及时联系交易对手, 配合清算中心完成当日资金汇划工作;在票据种类选择上, 坚持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 并以双向买断交易部份商业承兑汇票。同时, 通过向人民银行申请办理商业承兑汇票再贴现业务10.38亿元, 增强票据业务支撑能力, 从中获取利润857.41万元;在风险控制上, 通过票据鉴别仪等现代工具, 坚持双人审验、防范假票风险, 锁定上下家客户交易价格、规避利率波动风险, 采用回购和双买交易、降低资金安全风险, 在交易方式中增加交易机构, 减小政策监管风险。

2.5 根据资金业务市场节奏变化特点, 实施因“时”制宜灵活应变的战略战术

今年1~6月, 该行在资金业务市场拓展方面重点按照三个阶段跟进:1月抓紧时机新增持有2.9亿元企业债券, 票面收益率在6.5%以上, 获得了较高并且稳定的收益;2至4月主攻理财产品投资, 累计购买理财产品20款共计58.5亿元, 到期日呈阶梯状分布在每月, 在保证收益的同时起到了稳定全行流动性的作用;5至6月, 通过票据中心在基本不占用本行信贷规模和资金的前提下, 赚取票据价差1855万元, 成为资金业务新的利润增长点。

3 着力打造“小企业银行”特色品牌

该行牢固树立“融资融智、财富一生”的经营理念, 认真实践“一切为你着想”的金融服务思想, 通过“六个独特”的措施办法, 着力打造“小企业银行”金融服务特色品牌, 大力满足小企业经营发展融资需求, 并在重庆地区得到了广泛认同, 且在金融同业机构中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今年1~6月, 该行小企业金融中心累计审批发放贷款64户、发放贷款金额25310万元, 累计签发具有100%保证金的银行承兑汇票3508万元, 实现利润300万元。截止2010年6月末, 该行小企业中心贷款余额28620万元, 较上年新增贷款23680万元, 增幅高达479%, 完成全年新增贷款计划的72.31%, 小企业新增贷款在全行短期贷款新增总额中的比例高达41.54%。

3.1 独特的专业经营机构

该行成立了小企业金融中心, 并推出专属金融服务品牌——小企业信贷快车, 专门为融资需求在1000万元以内的小企业及微小企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3.2 独特的运行管理模式

该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实行准事业部制的管理体系, 并通过“信贷工厂”模式进行独立运行, 科学合理设置了调查、审查、审批、放款审核等各个岗位。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在集中处理小企业授信前、中、后台业务的同时, 实现客户营销、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的操作分离, 确保了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标准化、流水线式地高效运行。

3.3 独特的金融服务品种

根据小企业市场融资需求, 该行科学设计出了“三农”融资、工业园区融资、协会互助融资、供应链融资、商业物流融资等五大类别15个特色金融服务品种, 深受重庆地区小企业市场的广泛认同和欢迎, 提升了该行在金融同业中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今年上半年, 该行已对57户小型企业开展特色金融服务贷款授信23310万元。

3.4 独特的授信评审方式

该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通过不断地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大胆改进服务方式方法, 创新小企业业务评审、风险识别模式, 在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了财务规范小企业的贷款审批模式、财务不规范小企业的贷款审批模式、围绕核心企业上下游小企业的订单贷款审批模式等3种小企业授信评审模式, 基本解决了管理规范和不规范、有报表和无报表、成长企业和成熟企业等不同类型小企业的授信评审及效率问题。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小型企业, 采取不同的评审模式, 在过滤风险、严控风险、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 精简了繁杂程序, 提高了办事效率, 推动了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稳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5 独特的贷后管理体系

该行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小企业业务贷后管理体系, 切实提高贷后管理的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目前, 该行小企业金融中心基本形成了业务营销室调查、授信审批室审查审批、综合管理室负责贷后管理, 三块 (个) 条线独立运行, 既相互加强制衡、又相互支撑配合的管理体系。

3.6 独特的考核体系

该行按照“基本工资保吃饭、效益工资凭实干、营销业绩论英雄”的总体要求, 对小企业金融中心专门制订了单独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并坚持逗硬考核奖惩, 从而调动了小企业金融中心的经营积极性, 有效推动了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4 着力打造“支持城乡统筹发展银行”的农村金融特色品牌

该行紧紧围绕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农村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着力打造以推动城乡统筹改革、服务城镇化建设及新农村建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农村金融服务系列特色贷款品牌。通过实施支持城乡统筹发展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特色战略, 带动了区县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截止2010年6月末, 该行远郊区县及农村贷款余额达到32.77亿元, 在全行贷款总额中的比例达到36.5%, 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9.5个百分点;该行农业及相关农业贷款余额达到6.2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9.5%。

4.1 创新“民农联合贷款”特色服务品牌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沿海企业经营艰难, 大量务工农民返乡的突出问题, 该行研究设计出了以银行贷款为纽带、以民营企业为载体、以建立农户种植原料基地为依托、以帮助返乡农民工人就业、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民农联合贷款”模式。这种新模式即简称为“银行+民营企业+农户种植经营+返乡农民工人”。

重庆小天鹅投资控股 (集团) 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经营餐饮为主, 其旗下的小天鹅火锅已经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尤其是在重庆具有很大的市场影响力。该企业经营火锅的主要原料—辣椒, 其种植基地帮助了大量农户创收。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该企业 (集团) 苦于流动资金短缺而无法扩大经营规模与业务市场拓展。针对企业 (集团) 原材料基地在农村并且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特点的实际情况, 该行大胆提出了重在解决“三难” (返乡农民工人就业难、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融资难、农户生产经营增收创收难) ,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与支持农村经济, 帮助返乡农民工人就业的想法, 并得到了企业的赞同, 并达成了以“银行提供授信服务, 负责‘输血供氧’, 确保信贷资金供应;企业扩大经营规模, 增加返乡农民工人就业;扩大辣椒种植基地、确保农户生产利益、实现商业与农业产业有机结合;开展银企全面合作, 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为核心内容的战略合作协议。在此前提条件下, 该行精心研究设计出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与返乡农民工人就业联合贷款新品种 (简称“民农联合贷款”) , 通过开设绿色通道, 实行特事特办, 及时为该企业发放“民农联合贷款”特色品牌贷款3000万元, 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短缺问题。

这种以民营企业发展与返乡农民工人就业联合贷款特色品牌为核心内容的“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帮助返乡农民工人就业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 创造出了银行、企业、农民工人、农户经营4方合作共赢的新成绩。一是帮助企业通过新增就业岗位, 有效解决了3500名返乡农民工人的就业问题, 维护了社会稳定局面;二是通过银行信贷资金注入, 支持企业将农村辣椒种植基地规模扩大到12000亩, 比上年大约增加2000亩, 今年农户辣椒种植收入可达到6000万元、户均约14175元, 约占全年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三是支持企业开拓了业务领域, 激活了市场内需。截止2010年6月末, 该企业 (集团) 资产总额达到77023万元、实现营业收入36135.2万元、实现净利润2182.7万元、缴纳税金2034.7万元, 同比上年分别增长了22.7%、10.1%、9.8%和4.7%;四是搞活了金融业务市场, 增加了银行经营收入。

4.2 创新农村加工销售规模经营特色贷款品牌

这种特色贷款品牌的基本内容是:“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农产品收购+生产加工+农户养殖+政府补贴+保险公司保险”。这种特色品牌贷款新型模式主要以政府补贴农业企业发展为支撑, 以引入保险公司对农业企业负责经营保险为风险控制措施, 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 以农业产业带动农户养殖, 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与储存带动农产品收购、解决农副产品“卖难”问题, 以农民入股农业企业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为主要效果, 以促进农业企业发展、农户共同致富为主要任务, 以实现政府、农业企业、农户、地方财税部门、银行多方满意为最终目标。

按照这种新型贷款模式, 该行贷款1500万元支持重庆桂楼实业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办起了“以龙头企业控股、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员工以现金方式入股等多种入股建成新型股份制农业产业企业, 并且实行按期分红为特点的农村生猪养殖加工销售经营模式”。目前, 该企业生产加工正常、经营发展稳定、市场前景看好, 销售网络不断扩大, 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19个猪肉销售市场网点, 其中销售100万元以上的20个、50万元以下123个、10万元以下76个。2010年, 该企业预计养殖生猪4万多头、屠宰生猪5万多头、加工生猪腌腊肉制品2000吨, 到年末企业计划资产总额达到1.2亿元, 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创造利税1000万元, 解决城乡就业人员达到350人, 其中已经解决农村移民及剩余劳动力190人、城市下岗职工就业120人, 实现农村土地流动转700亩。

4.3 创新农村大户经济发展特色贷款品牌

这种特色贷款品牌的基本构架是: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农村种养大户三方联手合作, 共同发展农村经济, 支持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民致富增收。这种特色贷款品牌也称为“银保农合作新模式”。

按照“银保农合作新模式”设计的操作流程, 该行发放贷款250万元负责帮助解决了资金困难, 并由重庆安诚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黔江区支公司联合提供种猪、生猪保险 (每头猪的保险费用48元, 其中农户自己承担8元、当地政府提供40元) 、加强生猪养殖风险控制, 农户负责规模生猪养殖经营, 当地政府负责协调服务, 农业部门、畜牧部门负责生猪养殖的技能指导与防疫, 多方联手合作支持黔江区五里乡甘溪村一组农民杨再辉投资建成了农村生猪养殖场——重庆市丰润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以生猪养殖及销售为经营项目, 配套饲料加工及销售、腌腊肉制品加工及销售, 成为黔江区、武陵山区乃至重庆地区的一家生态型发展、无公害养殖、规模化经营的农村生猪养殖大户。该大户一期工程占地100亩, 按工厂化生产工艺在农村地区完成了标准化的圈舍及配套建筑物建设11000多平方米。今年上半年, 该大户已经存栏基础母猪及良种公猪670头、存栏生猪5000余头, 拥有年产各类饲料8000吨的饲料加工设备一套, 实现经营收入262万元、利润40万元。通过支持培育农村养殖大户经济发展, 推动农村土地集约100亩, 带动当地农民工就业30人。

5 着力打造“后三峡金融服务银行”特色品牌

3.商业银行关于经营转型的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 经营转型 多元化 基层银行

实施经营转型是当前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基层行如何真正围绕经营转型的要求和目标,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厘清的问题。

一、加快多元化发展进程的背景

1、多元化是经营转型的内在要求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是多维的全面转型和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其中,既包括发展战略的转型,也包括管理体制的转型;既包括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客户结构、收入结构等经营结构的转型,也包括组织体系、资本管理、营销渠道和人力资源等经营资源的转型。通过转型,商业银行不再仅仅是通过经营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业务,执行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从金融中介功能观的视角,商业银行应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参与者,通过创造金融产品以及对风险、期限、规模和流动性的转换来为客户实现增值,成为全面金融服务的供应者。无论是经营模式还是增长方式的转型,都必须落脚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转型上,离开业务发展的多元化,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无从谈起。在这个意义上,多元化发展是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2、多元化是适应金融脱媒化的现实选择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快速发展,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面临着严峻挑战。具体表现在,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降低,多种金融工具使银行存款不再是居民金融资产的唯一选择。新形势下,目标客户要求银行能够提供快速的支付方式,以便迅速实现金融资产的转换和负债中的货币支付;要求银行能够提供综合化的服务,为其提供信贷、结算、代理、信息咨询、项目开发、市场调查、财务顾问、项目融资及投资理财等多种服务相结合的一揽子综合服务;要求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能满足个人偏好的“套餐式”服务、“个性化”服务。

3、多元化发展是防范和规避风险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的融资体系中,由于直接融资发展相对滞后,通过银行贷款进行间接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从而信贷业务也相应成为商业银行主体业务和利润的主要来源。作为结果,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业务结构单一,对存贷款业务发展规模过度偏好;盈利模式单一,利差收入占比达到70%以上;经营风险集中,信贷资产占比大,且在贷款客户选择上,“垒大户”现象突出,贷款集中度高,风险增大。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的深入,商业银行维持既有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不仅无法保持原有的盈利能力,而且可能积累更大风险。在倚重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下,无论是贷款增长放缓还是利差收窄,都将直接危及经营安全和盈利获取。所以,商业银行必须确立新的盈利模式,开拓新的盈利空间,建立一种多元化协调发展的业务格局和收益增长格局。

4、多元化是提升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的发展,不仅加速了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分流,而且也使商业银行既要面临来自银行等银行金融机构,更要面临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多重竞争压力。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出招,对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金融服务需求做出准确反应,不断研发和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某种程度上,能否准确、快速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衡量一家银行金融服务能力的主要标准,并直接决定银行的竞争能力。

5、多元化是强化资本约束提高经营效率的必然要求

股份制改革后,资本约束成为一切经营活动的铁律,资本的充足程度和股东投资回报期望直接决定规模扩张的边界和业务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总行从上而下加强资本管理,将经济资本分解配置到各分支机构,逐步建立以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对分支机构进行考核评价。资本约束的不断硬化使传统的以速度和规模为特征的业务发展模式在严格的资本约束下已经难以为继,突破资本困境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经营战略及经营结构,通过构建多元化业务格局,走一条低资本消耗、低风险、高收益的发展道路。

二、加快多元化发展进程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1、多元化应坚持循序渐进,存贷利差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商业银行重要的盈利支柱

在金融脱媒体化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信贷市场的萎缩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且最终会稳定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比重上,因而并不会无限收缩。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国家,资本市场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间接融资的比重不会在短期内大幅全面下降。受此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收入占比虽然呈下降趋势,但是不会无限减少,同样会逐渐降低到一个相对稳定同时仍占重要地位的水平。同时,未来五年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仍将持续,投资增速预计仍将保持在年均20%以上,银行信贷资金仍然是推动投资增长的重要途径和来源。所以在推进多元化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利率市场化过渡阶段的大好时机和转型初期的时间,积极抢抓优质信贷市场,尽最大可能利用存贷利差获取高额利润,为实施多元化发展积累客户资源和发展基础。

2、多元化应做到有争有舍,重点突出个人金融业务和中小企业金融业务

作为基层行,在业务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落实总行发展战略,但不能无视本地区资源秉赋和金融生态实际,无视自身的战略控制和资源整合能力,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做到有争有舍,避免贪大求全,片面追求“扩张规模,提高份额”。从国内商业银行经营实际状况来看,个人金融业务和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应该成为多元化发展的重点。因为公司业务中存款、结算、担保及融资等都是非常成熟的业务,是目前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投资银行业务尽管重要,但受管制、人才、经验、技术及市场等多方面的制约,短期内要成为盈利的主渠道非常困难。机构业务还处于发展初期,产品种类和服务内容上的差异没有真正形成,业务同质性严重,市场空间拓展有限。从市场环境来看,个人财富明显增长、中小企业成长加速,成为商业银行极其重要的业务资源,谁抓住了这两个市场,就抓住了新的增长点和巨大的盈利机会。所以,基层行多元化发展,必须突出个人金融业务和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优先发展。

3、多元化发展应强化约束观念,注重资本、成本和全面风险管理

实施经营转型,加快多元化发展,就其实质而言,是重塑发展模式,转换经营机制,减少短期行为,追求风险可控下的长效发展。必须强化约束观念,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增长,要在统筹考虑成本、风险和资本约束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要用经济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等指标衡量经营绩效,作为配置经营资源、伸缩业务条线的决策变量,逐步弱化和替代存贷款增量和经营利润在考核中的主导地位。

4、多元化发展应深化综合改革,搭建平台疏通发展阻力

推进多元化发展浅层次上是业务结构的变革,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是对传统以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为重点的思想观念、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的全面挑战。必须加快综合改革步伐,疏通发展阻力,加快建立起适应多元化发展的思想观念、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人才队伍等,为多元化发展搭建平台。

三、基层行加快多元化发展进程的现实选择

1、加快零售银行转型

加速构建“大个金”经营格局,整合个人金融、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业务资源和产品资源,以客户为中心,形成高效灵活的市场营销前台、产品服务中台、风险控制和技术支持后台,建立统一客户视图下的分层次客户服务体系、集中统一的产品研发和销售体系以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巩固和壮大传统存款业务优势,积极发展以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为主体的负债替代型产品,将部分负债业务转化为能带来手续费收入的理财业务。

2、全面拓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

深入研究中小企业金融需求,重点依托已有核心优质客户积极营销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整合融资、结算与现金、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产品,找准切入点,打造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结算业务、现金管理等业务品牌,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忠诚度高、贡献度大的中小企业核心客户群。适应居民多样化融资需要,完善以住房按揭、循环透支和金融资产质押贷款为核心的个人消费融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个人信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突破投行业务发展

投行业务是实现新兴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互动发展的结合点,也是提升多元化发展层次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基础类业务的先导和平台作用,形成基础类和品牌类业务互辅互促的发展模式。要利用自身融资安排能力和市场地位,重点发展重组并购和上市发债顾问业务,扩大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的承销和顾问业务。要整合结构化融资、间接银团、银团贷款、重组并购和理财顾问等投行产品,增强为客户设计整体、长期、高效的金融解决方案的能力。

4、积极拓展新兴业务市场

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同业市场的发展,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和客户,但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加强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同业的合作,搭建深度合作平台,实现客户资源、服务渠道、产品优势等共享,探索尝试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开发银保、银证互联新产品,拓展合作领域。同时,要抓住机遇,锁定目标客户,积极拓展企业年金、资产托管等新兴业务市场。

5、搭建平台推进联动发展

适应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趋势,利用国内大型企业“走出去”和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内地的机遇,加强与境外同业机构合作,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在资产托管、政府业务、投资顾问、投资运作、业务支持、人员交流等多个领域开辟合作空间,通过内外联动方式满足客户的需求。

6、加快队伍和机制建设

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员工制度化培训机制,借助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全员培训力度,促使员工观念,更新知识结构。适应多元化发展需要,加快投资银行等紧缺人才培养,尽快储备和建立一批熟悉市场业务、熟练掌握和运用科技技能、通晓现代管理知识的专业技术性人才队伍。同时,全面加强考核机制、内控管理机制、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等建设,为多元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林晓楠:“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J],商业时代,2006(34).

[2]徐志宏: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几个认识问题[J],金融论坛,2006(9).

4.商业银行关于经营转型的调研报告 篇四

王占峰

6月8日和7月5日一个月内央行连续两次降息,第一次表面是对称的,但实际上是不对称的,因为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按基准利率的1.1倍上线执行存款利率;贷款基准利率下浮幅度首度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8倍,从政策导向上已明显缩减了银行利差。

从利率定价机制来看,两次调息基准利率都仍然是由官方而不是市场确定的,贷款利率下浮的市场弹性实际很小,存款利率各家银行也只是有一定幅度的执行利率浮动权,而且由于几乎都一浮到顶,所以并没有实现央行存款利率差异化的意图,实际上各行执行的存款利率基本是同一个标准。因此,准确地讲,这两次利率调整还仅仅是发出利率市场化的信号,远谈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

综合分析多种因素,个人预测,中国利率完全市场化最晚不会超过2018年。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或规律,从管制利率到利率完全市场化一般都不超过20年。如美国从1980年3月颁布《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到1994年取消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大约14年;日本从1978年允许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开始到1994年实现利率自由化大约16年;韩国从1981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步伐到1997年放松对活期存款的利率管制、实现全部利率市场化大约17年;我国台湾地区从1975年开始允许贷款利率上浮到1989年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大约14年。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到目前为止,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已经进行了16年,考虑到从2008年9月15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到现在将近四年利率市场化步伐暂停的因素,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已进行了大约13年。保守估计,再过5年,也就是2017年底、2018年前,中国应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

二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实体经济增速的降低将会压缩实体经济的利润增长空间,与此同时,社会对商业银行靠政策利率获取高额利润的日渐不满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社会动力。如前所述,让利于民、让利于实体经济可能是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必须承担的社会压力。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经营转型步伐,逐渐靠技术进步和服务创新及特色化、差异化经营稳步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改善收入和盈利结构。对广大的中小银行来说,如果利差收入占比从目前的85%左右逐年降低到60%或50%,按存贷利差每年下降30个基点计算,这个过渡期大约需5年左右。在这个过渡期间,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利率政策保护。因此可以预计,央行会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逐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到最终完全确定市场化利率定价机制也大约需要5年左右时间。

三是国家经济、金融、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银行业中长期监管目标将会积极推动和促进我国加快银行业利率市场化进程。6月8日央行利率市场化信号发出的同一天,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并明确提出2018年达标的要求,这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在完成6年过渡期后,在2018年资本管理能力会整体达到或高于国际同业的水平。经过5到6年的调整与发展,商业银行将会强身健体,在资本充足率、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提升自身应对利率完全市场化风险的能力,这将为利率完全市场化奠定良好的商业银行微观经营基础。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国务院明确提出在2020年前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国际国内都推测中国在2020年GDP总量将超过美国;经过“十二五”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社会矛盾的有效缓解和法制社会的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环境会更加成熟、健康。这些都意味着经过“十二五”的“明显进展”到“十三五”中期,我国存贷款利率就应该市场化。

中国是高储蓄国家,中低收入家庭贡献了90%以上的储蓄存款,但却长期饱受低收入、低利率、负利率、高物价、高房价、子女教育高费用的困扰;中国的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实际上是政府掌握的经济核心和命脉,中国的中小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对GDP的贡献度都占了绝大多数,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个社会难题。这就是我国利率完全市场化要面临的复杂社会问题。因此,究竟何时实现何种程度上的利率市场化,这绝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取决于各方力量的博弈。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十三五”规划中期即2018年前后可能是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最佳时机。除非再发生一次世界金融危机和类似于欧洲债务危机的经济或社会危机,否则这个时间只可能提前而不会推后。

5.商业银行关于经营转型的调研报告 篇五

一、引言

2015年中国GDP增速持续下行,降至6.9%,创下近25年来最低历史记录,中国经济步入从超高速发展转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同时,中国政策银行出现了“双高”现象,即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其中,中国政策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2744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67%。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的政策银行,同时,又是金融体系的支柱,是实体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发挥政策银行的核心引导能力和辐射效应,是加快政策银行自身变革和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经济结构现状分析

对于经济结构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有效性需求与有效性供给的匹配问题,而不是简单的需求与供给的问题,中国经济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效性供给大于有效性需求,这一问题表现为行业产能过剩[3],诸如钢铁、煤炭、电力等行业,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加之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意味着上述行业并非是周期性的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进行需求侧的刺激只会加剧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二是低效率的供给抑制了有效性需求,诸如房地产行业,去库存成为房地产行业当前的主要话题,一方面库存压力大,另一方面大量住房需求的居民买不起住房,这一矛盾是住房的高价格形成对有效需求的抑制,应当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降低价格释放有效性需求;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中国政策银行的不足

1.信贷利用率低制约经济结构调整。信贷配给的有效性是影响经济结构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信贷,企业可以获得资金进行投资,实现储蓄向投资的快速转换,政策银行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桥,政策银行对于储蓄和投资的有效匹配可以提高金融市场资本的利用率,引导和促进资本正确流行正确的行业和企业。由于受到中国经济长时间超高速发展的影响,中国政策银行普遍存在信贷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绝大多数政策银行的资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呈现出随波逐流的状态,即煤炭业火热时政策银行资金流向煤炭业,房地产行业火爆时政策银行资金流向房地产业,不断朝着非实体经济聚集,而不是有重点有分工的进行全面综合衡量,造成政策银行贷款过猛投向某一行业,行业热度过后,政策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显著。

2.支持力度不够延缓经济结构调整。除了对传统行业的过度支持形成产能过剩之外,对于新兴、创新、高科技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延缓了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进程。诸如高端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中国制造业的问题不在于制造而在于质造,即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而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诸如玻璃行业,中国还不能供给电子平板玻璃,而平板玻璃供给严重过剩、风电设备关键零件和控制系统难以供给,即供给和需求对接不畅,供给出现结构性问题。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中国政策银行的对策

1.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利用效率。对信贷项目按照行业进行分类,尤其要关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项目,必须严格的把关,适当提高信贷门槛,防止僵而不死浪费资源、持续盲目扩张,将相关信贷资源优先配给给阳关产业,通过减少夕阳产业的资金渠道,促使相应的企业退出市场或者逼迫其结构升级;鼓励产能过剩行业中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不能对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一概而论,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资金暂时短缺,政策银行应当给予支持,实现产业是集中化发展,促进行业回归正常盈利水平。

2.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虽然一直在大力投资教育事业,但是投入与产出的效率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在大力投资教育事业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发展经验,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尽早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追赶式发展。诸如日本,日本作为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政府实行明确的产业和科技政策,基于长期的角度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战后的日本政府通过直接资助的方式支持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颁布《科学技术法》,以立法来确立技术开发研究的地位。

3.提高政策银行自身资产管理水平。政策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需要从“产品—投资”两个端口同时进行提升,主要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净值化。即产品向净值型转变,由于投资和产品一一对应,其波动率和收益率相对精准,促使政策银行向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标准化。标准化是量化操作的前提,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标准化实现类信贷资产的证券化,提高相关资金资源的灵活配置和有效配置;第三指数化。指数化产品相对于非指数化产品而言,其管理的难度要小,同时容量又大,易于确定业绩基准等,有益于大规模管理。第四全球化。随着人民币被纳入SDR,加之,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基于全球化视角的政策银行资产管理能够切实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

4.优化资金放贷对象,去产能促进供给侧改革。我国的政策银行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助力供给侧改革方面也能够给予巨大的支持,尤其是表现在其放贷环节之中。我国政策银行要想能够促进供给侧改革,需要在放贷方面进行三个环节的改进。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供给和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没有永恒的需求端改革和供给侧改革,要结合时代的背景,不同的经济时期所面临的供给需求矛盾是不同的,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异,无论是需求端还是供给侧的管理都是可行的,问题关键在于哪方的管理能够解决特定时期的经济问题;二是需求端和供给侧的管理并非是完全分开的,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能单方面的关注某一端,需要适当考虑未来可能会导致的新经济问题;三是政策银行要转变发展思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服务和助推经济的发展,中国政策银行需要矫正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失衡问题,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提高服务竞争力,要结合时代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推动创业金融、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6.银行经营述职报告 篇六

邮储XXX支行 XXX

尊敬的市分行各位领导:

大家好!

20XXX年在市分行的坚强领导下,我深刻学习践行“XXX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党的金融方针政策及金融法规,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和班子成员带领全行员工勤奋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改革与管理创新工作,加快战略转型、增强发展活力,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营销,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和渠道建设,不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和网点服务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提升“狼性文化”建设的新观念、新团队,创新工作思路。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努力加强邮储银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完成工作任务、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年主要经营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一)财务状况

1.收入情况

截止12月县支行实现金融收入 1719万元,其中:汇兑收入完成3.5万元,储蓄收入完成852.84万元,金融代理收入完成135.28万元,公司业务收入完成332万元,信贷业务收入完成369.80万元。

全年XXX支行的收入欠产主要原因:一是县支行上半年公司业务一直为负增长,公司业务收入欠产严重。二是信贷业务发展不力,一方面受额度管理,小额质押贷款从二季度停止办理,平均每月收入较少 5 万元,另一方面是小额信用贷款逾期率居高不下,资产减值损失计提 35万元。2.费用成本

全年上缴营业税金 40万元,业务及管理费支出535万元,除工资福利外,支出项目较大的为业务宣传费、公杂费、业务材料费、电子设备运转费。县支行根据市分行2011年各项费用的指导意见,对费用支出严格审查,规范财务管理,业务宣传费能够本着“科学合理,开源节流”,效益为本的原则,在保证业务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确保收差任务完成。

(二)个人金融业务 1.储蓄余额

2011年净增 6158万元,按计划超额完成全年任务。2.绿卡

全年新增绿卡14292张,完成全年计划的129.93%,结存卡户达到79175户,结存余额达到17149万元。新增绿卡通7651张,完成全年净增计划的115.92%,结存卡户18259户,结存余额5529万元,全年占绿卡发卡比的54%。

3.代理保险

全年共销售保险3052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52.62%,支行营业部依靠客户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堂经理、柜员在窗口积极宣传推介,代理保险业务发展较好。

4.网上银行

全年新增网银客户 8761户,完成全年计划的 104.3 %。全年网银交易量达到375916笔,完成全年计划的104.42%,其中账务性交易量达到259856笔,完成全年计划的180.46%。

5.基金销售

2011年累计销售基金405万元,新增基金定投客户2267户,占计划的206.09%,较好的推动了基金业务发展。

6.短信

2011年加办短信净增15112户,完成年计划的173.7%。XXX支行2011年进一步对活期交易频繁的客户进行广泛的宣传推介,提高了客户对短信业务的认知度,以及加强了柜员宣传推介技巧提高。

7.信用卡

全年信用卡累计发展 766户,完成全年计划的191.5%。信用卡为我行前瞻性业务之一,加强业务宣传推介,争取持续、规模化的发展业务,创新的收入增长点,提升高端客户的占比。

8.POS收单业务

POS收单业务为2011年新业务,2011年安装POS机具累计38 户,完成全年计划的 95 %。POS业务作为今年的一项新业务,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市场开拓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发展还较缓慢。目前我行POS商户为38 户,通过POS收单业务可以改善公司业务客户结构,促进公司业务规模化发展,优化客户用卡环境,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近期我行应该加强POS收单业务发展,促进我行POS业务、公司业务、信贷业务“三线联动”发展。

9.代发工资

全年累计代发工资新增 10545户,并超额完成全年计划任务。

(三)资产业务 1.小额质押贷款

由于进入2011年以来贷款额度受到控制,3月份以后基本上就停止了质押贷款,目前网点发展质押贷款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对业务收入影响较大。

2.小额贷款

2011年12月未信贷结余为541笔,3174.55万元,其中小额贷款结余2087.4万元,447笔;商务贷款结余1073.18万元,93笔。余额较年初减少372.05万元。2011年新建成信贷专业村2个。

2011年3月份以后不良贷款居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客户在贷款周期内生意和经营出现资金链衔接困难,及个别客户在还款期间出现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改变所导致。联保贷款不良客户占比较高,是因为前期信贷员调查不详实,贷后管理也没有按频次认真检查,造成贷款后客户集中使用贷款,现客户还款意愿强烈,正在筹集资金,不良贷款总额处于下降趋势。

3.公司业务

2011年累计结余账户 157 个,存款结余3.3亿元;全年新增账户42户,新增存款余额1.3亿元。支行在全县范围内对公存款市场占有率为14.89%。

进入下半年,在我的争取协调下新开立了新农保专户,水库移民资金户等专户对公存款结余有所促进: XXX支行公司业务资金主要为财政资金,今年财政资金逐步代发导致我行公司业务一直呈现下滑趋势,为此我通过高层营销、分层营销、巩固营销的策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1月底我行公司业务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财政专户资金单笔进账5000万,住房公积金处进账200多万,不但改善了我行持续下滑的局面,而且在12月底先后进账7000多万元,突破3亿大关,达到3.3亿元。稳居全市第一。

二、全年工作履职情况汇报:

(一)以“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为动力,以“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准则,以身作则、提升服务,扎实推进企业稳步发展。

2011年我秉承省市分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宗旨,以“五个好” “五带头”严格要求党员同志,我带头参与活动并在支行开展了“我把用户当亲人”活动,发扬推广XXX服务精神,按照优秀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任务,突出一贯倡导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亮身份、亮标准、亮承诺,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在为民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员工,把为民服务作为XXX银行的核心价值观,视客户为亲人,真心实意地从满足人民群众金融服务需要出发,努力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水平,以更加优质的服务让人民群众满意。

在工作中我始终牢记自已党员的责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的要求;坚持“两个务必”,遵守中央、上级行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严格管理,严谨细致,勤奋敬业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身边的同志和家人以大局出发,用心经营,同心同德谋发展。我在日常工作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以身作则。在行内开展的各项业务竞赛活动中率先垂范,带头营销,以实绩树模范,以行动促发展。

(二)深化项目营销管理,坚持全面协调发展。

我和班子成员在带领XXX支行在面对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和邮储银行转型过程中,始终坚持走加快创新服务手段,建设多元化发展渠道,积极开展交叉销售,加大优质客户开发力度,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推动各项业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上下功夫。今年全行业务发展要紧紧围绕“打牢一个基础、提升两项能力、实现三个突破”的中心目标开展工作,即以储蓄业务规模化发展为基础,着力提升发展新业务的能力和开拓新市场的能力,加快实现信贷业务、公司业务和前瞻性业务的重大突破。

1.储蓄业务 一是积极开展各类劳动竞赛,强化宣传营销,确保了全支行储蓄余额规模的平稳发展和东环路支行高速净增的导向。二是明确思路,政策激励,结合不同时段市场特点,组织开展了多次不同层次、不同期限、不同重点的金融业务竞赛进行推动,增强了储蓄余额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三是加快经营方式转型,通过开发代收付业务、绿卡、网上银行、信用卡等助推邮储余额增长,XXX银行XXXXXX路支行成功代发全县老龄办工资,月代发金额达到300多万元。五是通过大堂经理、合规经理的配备和VIP通道的开辟,进一步优化了作业流程,提升了网点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潜在地形成了优质客户的自动筛选机制,逐步沉淀了一批优质客户资源,同时做精做细窗口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外出营销,强化了亲情营销,吸引客户资源,实现储蓄余额快速、持续发展的目标。

2.代理保险

支行营业部代理保险业务发展势头较好,保持了全省领先水平,一是我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增设了专职大堂经理,确保窗口每天均有2名大堂经理值班,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以其较强的窗口营销能力对其它柜员都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同时通过网点各项业务通关培训,强化员工培训,行员业务技能素质大幅提高,全行保险业务的营销热情与技巧大幅提升。二是激励措施到位,代理保险业务奋勇超前发展,确保完成了全年计划。我紧抓春节前后务工返乡农户异地账户转存契机,加强大堂营销人员岗位的配制,以优质的服务和卓越的营销能力,实现保险销售 3080 万,单网点销售业绩全省前列。

3.短信业务

我通过会议、晨会等形式强调重视短信业务发展,在柜员之间利用培训互相学习推介技术。实现了稳中求量的快速发展。

3、信用卡

为了联动市分行开展的“XXX卡 清凉一夏 办卡刷卡豪礼大派送”信用卡专项营销活动,为此我结合市分行发放的刷卡消费礼品,订制了信用卡礼品宣传柜摆放在东环路营业厅,从而提高了用户主动办理信用卡的积极性。积极推动了东环路支行邮储余额增长。2011年余额由2010年底9560 万元净增到现在14390万元,共计净增4500多万元,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4、pos收单业务 2011年利用“三线联动”活动,个金、信贷、公司业务客户经理组成了营销小组,开发了部分与我行前期有密切业务的商户,成功安装 38 台POS机具。

5.信贷业务

小额信贷业务主要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提升产品知名度,我带领信贷业务部多次村镇政府,组织多期信贷业务产品推介会,成效显著。同时,我对信贷业务部人员进行了优化组合,并对每组制定了目标,同时各小组形成了互相学习的,互相赶超的良好氛围。有效改善了发展中因缺乏客户而产生的困境。

针对不良贷款总额和不良率长期居高不下的局势,我亲自担任组长,带领信贷部经理加强了与司法机构的紧密联系,通过法律执行手段先后收回了20多笔60余万元不良贷款,有效遏制了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的势头。为信贷员消除了惧贷的萎靡心理,为信贷业务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后盾。

6、公司业务

我认真进行公司业务市场分析,加强行业研究。除对老客户进行持续跟进服务营销外,针对今年的公司项目目标,及时与政府重点财政项目及社保、通讯、水利、电力、交通、水泥厂、土地等行业联系力争有大中型企业开户和资金汇入。同时通过工商验资联网平台,加强工商局的联系合作,争取各个行业企业开户,维持余额稳中有长。加强职工全员营销意识教育和提升。通过开展“群策群力”公司业务余额规模达标活动,广泛动员全行人员充分发杨勇于赶超、勇于开拓、勇做发展楷模的“榆林精神”,充分调动全员营销公司业务的积极性,发挥客户经理和能力人作用,加强交流、激励促进,尽早赶上业务发展步伐。

(三)强化管理服务提升,坚持以服务促发展。1.示范网点建设

我深刻体会到了示范网点建设给支行带来的巨大效能,我坚持将示范网点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奋进,实现目标的精髓在晨会上感召大家,让我的团队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之奋斗,为之超越。

2.服务工作

我积极开展世园会服务竞赛活动,以此为契机着力提升全行服务水平。今年开展世园服务活动以来,县支行根据省市分行的安排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教育、服务培训、情景演练、技能测试等活动,并加大了对服务工作的检查、考核力度,全行员工的服务意识稳步提升,服务技能稳步提高。针对服务硬件中存在的问题,逐步进行了完善、购置和更换,促使全行服务硬件和软件的同步提升,我按月开展对神秘人检查情况的分析和考核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责任人进行考核,世园期间支行营业部XXX同志还被评为“XXX服务明星”,为全行的服务工作做出了表帅。

(四)全面开展“学习榆林精神,勇作发展楷模”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全行人员的凝聚力。

2011年XXX支行在我和班子成员带领下全面开展“学习XXX精神,勇作发展楷模”主题实践活动,采取了教育、培训、座谈讨论等形式将学习活动不断展开,并与支行工作相结合,寻找差距、提出措施、一对一的进行落实,每人对 “XXX精神”撰写了学习心得并融会贯穿到各项工作和业务发展上,全行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工作效率逐步提高,团队凝聚力明显增强,团队执行力快速提高。

(五)强化风险安防管理,坚持建立安防长效机制。

我认真按照“三大中心、一个派驻、一个集中和信贷流程再造”开展工作。按照省市分行的安排部署,我积极配合落实改革创新工作,减少了支行的管理功能,将支行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营上来,以业务发展作为支行中心工作来抓,信贷业务实现了受理、调查、管理各司其职,专业化分工,条线化管理,锻炼了一支优秀、团结的信贷业务团队,解决理顺了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改革创新工作逐步推向深入,各项工作目标明确、步伐稳健、业绩显著。

2011年XXX支行围绕“一个中心、一个基础、两项提升、三大突破”发展主线为中心开展工作,各项业务稳步健康推进。今年我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分行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工作主线,全面规划全年业务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出台了支行业务发展考核办法,开展了各项竞赛活动,落实了支行转型和规范化服务工作的具体工作措施和进度,推动全行业务合规、快速发展。在省、市分行的检查指导下,在全行员工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大家的共同不懈努力,取得了经营业绩持续增长,规范化服务水平稳步提高,业务差错发生大幅减少,经营信誉迅速攀升的好成绩。2011年全年安全生产方面也未发生任何事故。

(六)强化形象宣传展示,巩固拓展业务市场。

一是我带领团队积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局的沟通联系,创建政企和谐关系,积极为政府产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全力保障各类代发、补贴资金兑付,向社会各界展示了XXX银行的崭新的面貌与形象,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二是全年制作墙体广告 72幅、车体广告10幅,配合信用村(镇、社区)建设制作形象展示牌 92幅,我带领支行积极参与县妇联组织开展的“XXX银行杯三八妇女节”运动会及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大型“中国最美油菜花海”宣传活动,并制作了配套的墙体宣传广告5幅、灯杆广告牌74杆。对我行的形象及信贷业务起到了积极的流动宣传作用。

(七)规范网点管理服务,强化网点品牌形象。

一是深入开展规范化服务活动,通过通关培训、考试评比等形式提高了全体行员的服务意识,网点标准化管理和规范化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是在网点自查的基础上,我要求县支行加强了对网点服务工作的日常检查考核和奖惩力度,配合示范网点支行认真记录各种登记,规范运行。

三是给网点印发了《网点业务发展日统计表》,要求网点将任务细分到柜员,每天通报每个柜员每项业务的完成情况,做到人人有考核,天天有进度,并结合业务发展情况,按月召开网点经营分析会,使得网点管理进一步规范。

(八)推进素质教育工程,增强队伍塑造。

一是按市分行要求我认真扎实地开展了网点标准化管理和规范化服务培训活动,组织针对服务工作进行了考试,还进行了相应的通关培训,全体员工服务意识明显提高。

二是我大力鼓励员工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反假币资格认证考试、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试和基金销售人员资格考试,其中8人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行员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为今后XXX金融业务的不断纵深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员队伍。

三、自身存在的不足及2012年发展方向:

回顾一年多来自己的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市分行的要求还有许多差距,与兄弟支行的差距仍然存在很大的距离,仍有许多不足。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点建设步伐有待加快。由于支行营业部新址选址一直未落实,接待客户能力受到制约,目前网点服务功能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尽快落实网点改造的进度,划分接待区域、分流客户稳固优质客户群。

(二)人力资源储备不足,急需补充新的生力军。人力资源配置上有待进一步整合优化,由于部分新员工业务技能素质较差,部分岗位和重点业务发展上存在不协调、不适应发展要求的现象。

(三)收入规模还没有上台阶。由于信贷业务不良贷款居高不下,资产减值损失计提 35万元。信贷规模也没有上台阶,制约了收入的增长。

(四)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情况下营业部高、低柜无明显区分,服务质量低下,遭遇余额规模和服务能力瓶颈。需要立即整修,提升企业形象和服务能力。VIP柜台服务质量不高,大堂经理的现场组织疏导能力较差,由于客流量较大,VIP柜台直接拒绝接待低端客户后,客户投诉量较大,同时柜员对VIP客户的识别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内控风险管理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二类网点和代理网点三级权限、特殊业务处理等金融业务规章制度及反洗钱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农村网点未留存用户身份证复印件。二是支行营业部公司业务对账率较低。三是信贷业务贷后检查频次不足,不利于借款人经营危机、还愿意愿变更等各方面风险的及时发现和救助工作。

(七)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作为领头人,做到如何挖掘员工潜质、如何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增加职工收益这些发展压力。我将加强模范带头作用,号召党员干部面向市场,率先垂范,充分发挥自身的人脉优势和资源优势,将思想教育成果转化为经营业绩,加快实现向全功能商业银行的转变。

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

(一)加强培训带动业务全面发展。努力加强自身学习,坚持做好职工的培训工作,使职工增强主动性、前瞻性、创造性和合规性的意识,发展多出主意,多想办法,多条渠道促发展。

(二)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经营理念,把员工当成发展的根本而不是发展的成本,采取多种形式为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采取各种有效式,组织引导广大员工学习市场经济、现代金融、法律法规等新知识、新业务。特别是重点加大对财务人员、信贷人员、重要岗位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员工素质。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强化治理措施,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改造,同时把廉洁自律作为我日常行为的标准,使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实效,提升企业业绩。

2011年我将继续以勇创一流的发展理念,以储蓄余额步入快车道发展为起点,带动个金业务全面协调发展;在管理上进一步增进工作的科学统一性,在风险防控上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协调一致性,在业务发展上进一步增加工作的联动互补性。通过经常性的沟通协调,同时继续加快公司业务发展步伐和信贷业务上规模、持续、健康发展,为完成全年各项经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实现金融业务增收目标,为全市XXX金融业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7.商业银行关于经营转型的调研报告 篇七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经营转型

长期以来, 间接融资是中国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商业银行作为间接融资的主要金融中介, 对降低金融市场交易成本和缓解金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起重要作用, 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支配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多样化投资工具的日益普遍以及现代经济虚拟程度的逐步加深, 更多的资金流动绕过金融中介机构进入资金直接融通领域。传统金融中介机构的主流——商业银行, 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便是金融脱媒, 指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更多地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 从而降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金融脱媒作为一种趋势主要表现为: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商业银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大规模地发生金融脱媒现象, 并由此促使西方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经营内涵和业务结构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开拓出商业银行经营的新局面, 而我国商业银行现在正经历着类似过程。

一、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从传统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吸存和放贷功能角度看, 商业银行经历的非中介化分为借方非中介化和贷方非中介化。在借方非中介化方面, 商业银行正面临储蓄结构分化和新型投资工具出现的挑战。居民定期存款虽高居不下, 但企业存款却逐渐呈现下降趋势。新型投资工具除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迅速外, 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将进一步改变储蓄观念, 货币市场的迅速发展同样分流了一部分储蓄。在贷方非中介化方面, 主要表现为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手段而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如活跃的民间融资在中小企业层面上分离了大量的银行客户。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展为部分优质企业提供了更低成本的融资方式。

1、商业银行存差逐年增大, 存贷款比率有所下降。我国金融机构在1995年之前一直呈现“贷差”, 1995年我国金融机构开始出现“存差”, 并且逐步扩大, 且存贷款比率日益下降。但存差的扩大及存贷款比率的下降, 说明贷款总额增幅低于存款总额增幅, 反映了借款企业和个人借款需求的减少, 可能是企业及个人融资渠道的增加所致。

2、居民个人多渠道的投资途径, 使储蓄存款大量分流, 对商业银行存款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近年来, 居民储蓄存款大量流往股市及基金市场。自2006年至今, 中国股市的火暴吸引了许多投资者蜂拥入市。另外, 还有部分居民储蓄存款流往保险市场。

3、股票债券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股市的融资功能在不断强化, 进而对银行间接融资构成巨大压力。股票市场的活跃分流了国内储蓄存款余额, 银行存款增速快速下滑。股票市场给企业提供的直接融资便利, 部分取代了银行贷款。企业债的发行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也造成了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对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明显的替代。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 金融市场的产品将日益丰富, 市场收益率的提高会吸引大量较为稳定的银行长期资金投入资本市场的运作。由于漏出效应的存在, 虽然大部分资金会回流到银行系统, 但银行资金来源的总量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来源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凸显, 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 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控制流动性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建议

金融脱媒使长期在社会信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 迫使银行必须改变原有的依靠企业贷款获取利息收入的单一的盈利模式,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目前仍面临着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偏弱、资金缺口巨大、实际不良贷款比率偏高等诸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银行不及时调整策略, 则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陷入被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分流了银行的贷款业务的同时, 也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可通过产品创新、金融业内部的分工深化, 整体的金融效率得到提升;同时, 有限度的混业经营又使它们在市场上以各种方式交织在一起, 这使得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打通。

(一) 拓展多种形式的融资, 争取主动型负债业务

居民及企业存款长期以来, 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 从银行业的资产业务上看, 金融脱媒不可避免地带来储蓄分流, 存款的流失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及其他资金的补充, 将会产生流动性危机。另外, 银行也将失去资金运用所带来的利差收入。因此, 为应付金融脱媒带来的储蓄分流, 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拓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

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 相当一部分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发展越快, 同业存款的增长就越迅速。因此, 同业存款及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将是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 创造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新型理财品种, 主动吸引客户资金, 实现产品型负债。由于客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而传统存款的目的只能满足客户的单一需求。因此, 要吸引客户的资金, 必须善于把握客户需求变化的趋势, 不断创造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理财品种。实践证明, 各家银行开发的一些新型理财产品、投资性避险产品及年金管理产品等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

债券市场的创新为银行负债管理战略转型提供了产品支持, 金融债券和次级债券等主动型负债工具可以增加长期资金来源和补充资本金, 帮助银行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另外, 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进行主动负债, 如发行次级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金融债券等方式, 锁定商业银行负债期限, 可以降低其流动性风险敞口。

(二) 延伸信贷优势, 开发新的贷款业务品种

扩大商业银行的可贷款对象, 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是金融界关注的焦点, 为此, 不同学者也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但在实际操作上, 商业银行还是因为风险大、成本高不愿意做、贷款“垒大户”现象依然是普遍的做法。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 大企业能够顺利地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而对银行的融资需求减少。商业银行必须开拓新的市场。中小企业是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 但长期以来, 其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与其所获得的信用资金的市场份额严重不成比例, 因此, 注重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贷款创新产品, 是扩大商业银行可贷对象的重要手段。关于贷款与风险控制的技术问题, 可以参考有些银行的现行做法, 比如将贷款整体打包给小额贷款机构。小额贷款机构不是存款机构, 但是小额贷款方面的专家能帮银行做零售。另外, 由于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管制, 银行的风险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弥补。

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发展主动型资产业务, 利用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资金的需求, 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 大力发展票据融资、股票质押贷款 (如银行为证券和保险机构提供资产抵押贷款、证券质押融资) 、债券质押融资、证券承销贷款、企业并购贷款、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融资等业务, 以及通过银行所属基金管理公司发展基金投资业务, 投资买卖公司债券、金融债券以及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银行还可以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这样既能减少信用风险, 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比率。

(三) 利用现有渠道, 大力发展中间结算业务

伴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 票据市场、货币共同基金市场、大型工商企业内部筹资市场等其他金融中介形式得到了发展, 从而创造出新的金融中介需求, 商业银行在此领域可以积极作为。

首先, 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在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中, 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 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 即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 即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其次, 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 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 投资的专业性增加, 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现金、资产进行管理, 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证券品种的增加, 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策略调整建议

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互补的, 资本市场的发展, 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谋求自身发展、拓展业务类型和利润空间的机遇。银行可以通过上市完善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 扩大资本来源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市场化的并购活动实现银行业务的迅速扩张, 促进金融服务的全面化发展, 为银行争取更广大的客户群体。主动地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金融市场整体演进中去, 成为这一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一)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调整

直接融资分流银行的贷款客户, 使银行的客户结构发生变化,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象将发生变化, 使其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日益突出, 且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 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脱媒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居民定期存款对银行中长期贷款覆盖率自从2006年9月越过平衡点之后, 一路下降, 期限错配越来越明显;同时, 总存款和总贷款的增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逆转。

在脱媒条件下, 商业银行应当通过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工具创新, 达到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目的, 脱离长期以来固守的从资产和负债结构考虑流动性问题的模式, 利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所提供的主动性和动态管理的独有特点, 充分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证券市场的发展, 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 商业银行可以更为有效地进行信用风险管理。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 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市场风险管理。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 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在信贷风险控制操作上, 商业银行还可以推进资产证券化, 将较长期限的资产, 特别是信贷资产以证券化的方式通过债券市场进行销售, 以此降低商业银行整体资产的占用期, 优化存量资产结构。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转换为可在银行间市场上交易的证券, 既丰富了资本市场产品, 又改善了银行的流动性, 从而提高了其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

(二)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

现代公司面临复杂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治理环境, 这使得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被虚化。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 商业银行改善其公司治理的要求更为迫切。首先, 中国的大部分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转型, 逐渐成为了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 其公司治理正在日益完善之中, 已经完成或者正在向公众型公司转型。在这个过程中, 银行核心资本的募集和流动需要依靠证券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第二, 银行资金的绝大部分必然由债权人投入, 因此, 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在银行公司治理中应占有突出的位置。银行有两类特殊的债权人:一类是众多的小额存款人 (债权人) , 保护他们的利益成为存款保险和外部监管存在的主要理由;另一类是大额未保险的债权人, 包括次级债、大额可转让存单、金融债券、同业往来的债权人等。由于没有存款保险以及优先级别低于小额存款人, 这些大额未保险的债权人的利益保护主要依赖市场力量, 公开、透明和规范的市场经营行为和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保护这些债权人利益的方法。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起来的金融市场中完善其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吕耀明“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 人民出版社, 2003年

[2]、巴曙松, 程晓红“消费信贷快速扩张下的金融体系”[J], 《西部论丛》, 2004年第11期

[3]、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 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

[4]、唐旭“多层次金融市场与金融脱媒”[J], 《中国金融》2006年第7期

8.商业银行关于经营转型的调研报告 篇八

摘要:互联网金融不仅包括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也涵盖了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银行的经营造成了巨大冲击,文章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和特点,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实际,文章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述,建议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转变思维,发挥内外部优势,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圈,有针对性地扬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冲击;创新

一、 引言及文献综述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既有资源和市场份额被互联网企业不断蚕食,其经营模式遭遇到严峻的考验。面对挑战,传统商业银行不得不努力寻求一条改革创新之路,而“互联网+金融”就是未来银行变革的方向。所谓“互联网+”,概括来说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非简单的相加,其本质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令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支付、融通,以及提供投融资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融合的新领域。一般认为,广义概念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非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对金融的渗透,也包括金融机构业务的互联网化,为便于分析和说明问题,以下所论述的互联网金融特指前者。

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国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即“去中介化”,该模式是区别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资金可以脱离金融中介机构实现融通,这不仅使信息搜寻成本降低,而且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违约风险。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传统金融不会受到互联网金融太大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只体现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上。

无论如何,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金融领域的不断渗透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互联网金融在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为银行的转型提供了另外一种发展思路。屈波等(2015)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机会、竞争和挑战,从内外两个方面,为传统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提供战略选择。郝身永、陈辉(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了一定冲击,但由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的优势,未来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的良性竞争、合作与融合能够产生双赢的效果。孙杰、贺晨(2015)分析了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融合路径和改进方向,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银行业成功转型的思路。王海军等(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挑战了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的两大基石——“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对于金融民主化、金融脱媒、内生金融以及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丁杰(2015)在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内在耦合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在大数据利用和金融创新等方面引导互联网金融走向普惠金融之路。

基于上述不同观点,本文分析后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它没有形成新的金融形态,也不存在“去中介化”,互联网只是一种渠道和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确实对传统银行业务经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立足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来探讨传统银行该如何转型。

二、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

1.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2013年被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自此进入高速发展期,创新层出不穷,模式多种多样。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是以支付宝、财付通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主要为支付、结算、转账服务;二是以余额宝等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为大众提供了投资理财的新渠道;三是以拍拍贷、宜信、陆金所等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借贷双方在数量、利率、期限上的匹配和交易;四是以天使汇等为代表的众筹融资,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募集项目资金。

2.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有很多,本文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理论,通过研究这些理论可以为传统银行转型提供依据。

(1)长尾效应。长尾效应是指那些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零散产品或服务,其中很大一部分得不到足够重视,然而这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总和却可能超过主流产品。长尾理论强调降低协同成本和增加产品种类,适用于说明传统经济学未能充分解释的互联网金融现象。互联网金融正处于金融产业的长尾之上,本着金融平等性、便捷性、开放性的原则,催生出一系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了小额资金的投资机会,以及几乎“零门槛”的投资成本,从而吸引了大量具有碎片化尾部需求的客户,探索出一条信贷配给的新路径。

(2)信息不对称理论。一般来讲,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提高了社会的信用成本,降低了金融运作效率。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信息处理方面,凭借强大的平台体系和信息处理优势,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多年来数以亿计的交易信息和记录,形成种类繁多、更新频繁的数据库,通过导入信用评估模型,引入交叉检验技术,对贷前、贷中、贷后过程形成连续、动态的信息序列,以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给违约概率、风险预警、远程监测等提供了可能,减少了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3)金融中介理论。该理论视互联网为一种新型金融中介,一方面互联网作为载体,配置资源的效率超过了传统金融中介,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降低了投融资门槛,使许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交易简化,给更多有小额、零碎金融需求的大众带来了参与金融市场的机会。互联网金融令资金供需双方绕开市场和传统金融机构,直接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易,信息更加透明,定价也更加合理。

(4)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产业经济学中两大重要概念。规模经济分为两类:供给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供给方规模经济指供给方内部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下降,需求方规模经济指需求方所获得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上升;范围经济则是指同一供给方所生产的产品种类越多,其边际成本反而会不断降低。互联网金融把信息和技术作为首要要素,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中边际报酬递减、边际成本递增的经济规律,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三、 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带来的冲击与机遇

1.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互联网金融能否取代传统金融还是未知数,目前来看,无论从机构的规模、数量、交易量,还是产品定价和风控管理方面,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互联网金融所占的比重还很小,并不足以动摇传统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然而,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也确实给传统银行的运营带来了诸多影响。商业银行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支付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可以从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三个方面去分析:

(1)存款方面,主要是以余额宝等直销基金对银行存款业务的冲击。截止2014年9月底,余额宝的资金规模已达到5 348.9亿元,天弘基金也因此一跃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四大的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的出现,使商业银行的部分活期和定期存款“搬家”,2014年以来国有银行和全国性中小银行的存款增幅已经放缓,可见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确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力度有限,虽然这类货币基金的规模在不断膨胀,但其主要投向依然是银行协议存款、委托贷款等,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存款的冲击更多的是结构性冲击。

(2)贷款方面,主要是P2P网贷、众筹和网络小额贷款对传统银行贷款业务产生的影响。网络融资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依托于网络交易数据,网络贷款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升级风险预警和识别技术,极大提高了小额信用贷款的放款能力,其主要服务对象集中在那些资金需求规模不大、对资金需求比较迫切、还款方式灵活的客户。通过对比2014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数据,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全国性中小股份制银行,其贷款的同比增速都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短期贷款(一年期以下)增速下降明显,网络贷款对传统银行贷款方面的冲击直接表现在短期贷款方面。

(3)中间业务方面,支付结算功能是金融体系的基础性功能,互联网金融兴起后,第三方支付对传统银行的柜面和网上银行支付业务起到了明显的替代作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支持绝大部分银行账户之间的转账,且不产生额外交易费用,而传统银行通过柜面或网上银行进行跨行或跨地区转账时,通常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偏低,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互联网支付目前还主要限于零售支付领域,大额支付、票据支付、外币支付、金融市场资金清算等仍难与传统银行形成有效竞争。

2. 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的机遇。

(1)传统优势。商业银行经历长久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稳定的客户群体,仍然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传统业务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点优势,传统银行具有广泛的网点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仍是稳定客户资源的基础;二是管理优势,传统银行业在资产负债管理、资本补充能力、流动性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是互联网企业无法比拟的;三是风控优势,由于多年的技术积累,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比较完备,网络IT系统也更稳定成熟。互联网企业秉承创新理念,以追求业绩为主要目标,对网络安全技术投入积极性不高。

(2)经营弊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高效运营,恰恰暴露出传统银行的弊端。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优势在于注重客户体验、关注客户需求、创新限制少,而传统银行受制于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经营相对保守。比如,排队时间长、业务流程繁琐、效率低下,金融产品缺少特色,对客户群体区分明显,大量的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未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等。在“创新、开放、平等、协作、普惠”的互联网精神冲击下,传统银行必须转变思维,学会扬弃,适应时代潮流。

(3)潜在的机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和技术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互联网金融目前无法颠覆传统金融,但金融机构拥抱互联网已是必然。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改革与升级,开阔了银行未来发展的思路和空间。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银行提供了潜在的机会,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之所以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有效运用了互联网渠道和工具,那么对于银行来说,也可以抓住互联网这个平台,将传统业务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拓展客户群体和产品销售渠道。另一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管是互联网公司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们可以游离于法律制度监管之外,去做传统银行想做而又不敢去做的事情。互联网金融成长的不确定性和未来监管制度体系的完善,反倒为传统银行提供了赶超机会,在现有金融制度框架下传统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对更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 对传统银行转型的策略建议

1. 转变传统经营观念,引入互联网精神和思维。互联网金融利用信息和技术创新使投融资门槛降低,将客户群体定位于社会大众,长尾效应明显,金融的普惠性得到彰显。这部分少量的需求在需求曲线长长的尾巴上,虽然单个个体的规模不大,但数量累加后的市场规模将超出想象。在“互联网+”的政策推动下,在利率市场化大潮的背景下,国家信用为银行提供隐形担保、银行不会破产的观念必须要淡化。互联网精神的实质是创新、开放、平等、协作、普惠,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转变以往保守经营的观念,重视中小客户群体的贡献度,向用户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小额借贷、便捷支付、稳健理财等需求靠拢,通过贴近客户需求、注重客户体验,充分挖掘现有庞大的数据库资源,以竞争和学习的态度去迎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

2. 发挥传统内部优势,抓住“互联网+”政策机遇。一是发挥资金优势,扩大经营范围。对于经营良好的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新业务,逐步向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等领域加速业务渗透;二是完善数据库,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征信和风险信息加强管理,引入数据化管控模型,有效筛选客户、衡量风险、指导产品定价;三是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多元化、全渠道的一站式服务。在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移动支付、社交媒体等创新技术引领下,将传统银行的网点打造成为“智慧银行”,实现基础金融产品与互联网有效对接,提供多渠道的销售、个性化的服务,视客户体验为常态,合理推出创新性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3. 建立银行金融服务平台,打造金融生态圈。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高效性、实时性和普惠性,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与互联网企业保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开展互利合作,在这些社交平台加载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根据客户消费需求,开发更多的个性化产品。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合作,建立自己的生活超市和积分商城,丰富和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与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向零售银行转型,丰富支付结算渠道,通过优质的服务和客户体验,多渠道的回笼资金。利用银行特有的信息优势推出类P2P投融资服务,凭借多年的信贷管理经验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小额信贷业务由线下转至线上,服务更多的中小微企业,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

五、 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形成了挑战,同时也是当前“普惠金融”政策的最佳实现路径。互联网金融能否颠覆传统银行还尚需观察,但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模式打破了传统金融运行的格局,突破了经济和社会资源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地整合和优化了资源配置,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长尾经济和规模效应显著,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来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作为传统银行,在一个秉承创新、颠覆、普惠的年代,若不及早认识和实践新事物,可能就将承受巨大的损失。但是,互联网金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弥补传统金融的不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其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着先天缺陷与不足,互联网金融监管不断完善,可以说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时代即将开启。传统银行应视互联网金融为一把“双刃剑”,既不过分夸大互联网金融的作用,又能看清它的可利用借鉴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扬弃”,抓住机会完成超越。

参考文献:

[1] 丁杰.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理论及现实悖论[J].财经科学,2015,(6).

[2] 郝身永,陈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短期冲击和深远影响[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2).

[3] 屈波,王玉晨,杨运森,等.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方法[J].西部金融,2015,(1).

[4] 孙杰,贺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财经科学,2015,(1).

[5] 王海军,王念,戴冠.普惠金融背景的互联网金融[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4).

[6] 汪炜,郑扬扬.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J].经济问题探索,2015,(6).

[7] 吴晓灵.如何监管网络金融[J].资本市场,2014,(6):10-10.

[8]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9] 苏薪茗.银行理财业务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2014.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5年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号:2015KYYB19)。

作者简介:张暾(1987-),男,汉族,陕西省商洛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金融政策、经济增长;刘文芳(1987-),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就职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金融政策领域;邢绪文(1987-),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硕士,就职于新密联社牛店信用社,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上一篇:绿色食品产业对新疆农村下一篇: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决算报告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