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学生饱和心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2024-10-20

消除学生饱和心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共3篇)

1.消除学生饱和心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篇一

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 积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学习中真正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师也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而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如能掌握初中生认知发展方面的一些特点, 就无异于掌握了开启他们智慧的金钥匙。

我们知道, 认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智慧体系, 它涉及人接纳、加工、保存和提取内外信息的一系列过程。而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正处在不断上升和逐渐成熟的阶段。与此相应, 他们无论是在学习活动的性质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别于小学时期:课程知识的规律性、严密性、逻辑性越来越强;学习更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刻。那么, 影响初中生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究竟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求趣心理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一种活动倾向, 也是认识和从事某一活动的巨大动力。到了中学阶段, 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所以教师要对初中生进行注意稳定性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用生动新奇的语文教学内容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直接兴趣, 引起其无意注意, 满足学生的求趣心理, 进而用有趣味﹑有意义但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去吸引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稳定学生的有意注意, 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使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直接兴趣升华为浓厚持久的兴趣, 产生更大的学习劲头。

比如, 教学《阿长与〈山海经〉》, 在感知阿长的形象时, 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先是创设情境:话说鲁迅家的一个保姆辞职了, 家里需要一个保姆来填补这个空缺, 这件事被邻村的一个女子听说了, 很想来填补这个空缺。可是当时到别人家做事, 需保人推荐。假如你就是这个保人, 请你为这个女子填写一份《职业推荐表》。且这份表格应包含哪些基本信息呢?请你来帮忙设计一下。然后学生合作讨论, 归纳要点。设计出了这张表格, 包括姓名、身体状况、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和优点五方面。最后, 学生自主活动, 速读课文, 筛选和提炼信息, 填写表格。这个语文实践活动引进生活中常见的推荐表, 激发学生快速阅读文本、筛选和提炼有效信息的兴趣和能力, 迅速对阿长的形象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对于这种活动, 学生会积极开动脑筋去接受挑战和克服困难, 它符合初中生的求趣心理, 会成为学习的内在动力,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教与学的协调一致。我们教师不妨趁热打铁, 多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合作开展实践活动, 以求得教学实效并节约学生精力, 开发学生潜能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持久兴趣。

2. 求成心理

成就的需要是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去完成, 并要达到某种理想程度的一种内在推动力。进入少年期后, 个体的各种成就需要逐渐强烈起来, 开始为自己的目标做各种准备。这种需要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不断发现并挖掘自身的潜力,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持久的兴趣不仅依赖于求趣心理的满足、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而且还依赖于成功所带来的愉悦。如果学生屡战屡败, 他们就会对学好语文表现出信心不足, 继而产生厌学情绪。为此, 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学法指导和性格、气质的调理之外, 还要尊重学生的求成心理, 选择适度的问题因人施教, 力求让每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比如教学《背影》, 文章通过描写“背影”来歌颂父爱, 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则以语言品味为主, 采用启发点拨式教学来解读文本。首先, 我让学生体味文中父亲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请同学们找出句子, 并能细细品味。然后, 我让学生感受车站送别所体现的父子间的感情。对于这两个活动, 我可以让基础薄弱或基础差的学生来完成。让他们也体会成功的欣喜, 从而打消自卑感, 建立自信心。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 可要求他们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 站在作者的角度, 将“我看到了一个的背影”补充完整, 并说明理由。使他们知难而进, 不陶醉于小小的成绩, 同时激起其他同学更多的语文学习激情。

3. 求知心理

青少年在认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的同时, 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抽象性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由于阅历浅显和实际经验不足, 所以他们的想法往往脱离实际。笔者觉得, 只要学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 他们对知识就会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在情感上关爱学生, 使他们有兴趣、有成就感, 还应在理性上掌握青少年的特点, 在行为上运用正确恰当的方法,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满足他们的求知心理, 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期望。

我们要时常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以新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新问题, 使他们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不断扩展和更新语文知识, 进一步调动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我们可以开设一些语文知识讲座, 让学生们了解我们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我们更应该在使用教材时深刻领会教材的真谛并向学生声情并茂地呈现教材的思想内涵, 同时教给学生那些渗透着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比如, 教学《探索月球奥秘》综合性学习活动, 我们要向学生介绍祖国最新的科技成果, 如“神州六号”、“嫦娥一号”和“神舟七号”, 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使学生明白为了祖国更加强盛必须奋发学习科学和努力学习语文, 让他们充满激情地去学习更多知识。

4. 求动心理

心理学认为, 青少年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第二高峰期, 生理素质, 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成熟, 为其认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这使得初中生能更轻松、快捷、有效地完成各种认知任务。此外, 求动是他们的天性, 他们活泼好动、爱动脑筋、爱表现、爱发挥。因此, 为了使他们获得更多经验, 并得以更好地发展思维和自我发挥,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使课堂在动态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体验。比如, 教学《老王》, 在充分感受老王人物形象的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由感受老王的人生拓展到对自己内心的感悟, 触发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 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各自阐述了自己的感悟。这不仅使他们得到了自我体验的快乐, 而且也认识到提高语文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提高。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心理的需要, 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发展心智的同时, 在情感上也逐渐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青少年心理学》 (李少红)

[2].《语文教学法》 (周仁济)

[3].《语文教育心理学》 (韦志成)

2.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篇二

关键词:激发;兴趣;历史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7-0155-01

“……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大沽台上炮声隆,将士陈尸国门前……。”这是2009年高考湖北一名考生的古诗作文,从这篇满分作文可以看出这名考生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以及渊博的历史知识,想必他平时肯定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对学习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国教育学家程颐指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重要的。现今高中历史作为一门选修科目要提高教学效率只有唤起学生的无限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乐学的心态。

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本人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

1.1扎实的基本功

历史老师自身过硬的素质和示范作用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条件。

首先是教学语言功底。历史老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很重要,吐字要清晰,坚持使用标准普通话,讲述过程中语言的逻辑性要强、条理要清晰。避免一些不自觉的口头语或不必要的语言重复。同时也没有必要时刻保持刻板的语调,有时开个玩笑,说个笑话来活跃课堂气氛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其次是教学板书功底。“见字如见人”,字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和气质,因此,字体的美观大方是老师给学生们的重要印象,与此同时一个设计精美、合理的板书也是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教学思路、突出教学重难点的重要的展示平台,进而可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1.2广博、系统的历史专业知识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是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历史教材涉及面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进入新世纪,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知识经济已经向我们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化要求历史老师要不断的学习、丰富和更新知识。历史教师应通晓史籍、文献并能驾驭史料,辨析真伪,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从而使历史教学走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怪圈。当然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老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也要有意识的吸收政治、经济、地理、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丰富历史教学。

1.3端庄得体的教态

教态是教师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直观性最强的形象,包括教师的仪容、神色、情绪、表情、姿势、动作、举止等等。教态时时刻刻在向学生传达信息,感染着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一个亲切的目光、一丝含蓄的微笑、一个轻松的表情、一个和蔼的态度,是每位教师都应具备的精神面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点头、一挥手,都能表达出对学生的喜爱,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2.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2.2备课要认真、严谨

备课时,教师要熟悉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分析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研究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编写教学计划,合理的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除此之外,备课还应包括课后备课,是指教师在上课后对课的反馈和总结,即课后小结,这种教学反思是为进一步改进教学作好准备。

2.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课本中丰富的图片资料。人教版的有大量的图片资料,只要插图使用恰当,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求知欲,用直观的印象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不足。如我在讲《罗斯福新政》时,在导入新课时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罗斯福的画像,学生很快就说是罗斯福,然后我又问:“这位轮椅上的巨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呢?”提出问题,紧接着我请同学们看胡夫村的图片,从图片中同学们能非常直观的感受到经济大危机下美国普通老百姓的贫困生活以及胡夫用自由放任政策调节危机的失败。从而准确的概括出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及艰难的开展新政的背景。

充分利用教学媒体的辅助功能。如《1787年美国宪法》这一课,涉及的历史事件比较多,学生对这段历史也是相当的陌生,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讲清楚1787年美国宪法修订的背景,因此,我剪辑了《大国崛起》中这部分的介绍,短短的几分钟,就解决了这个难题,而且生动的画面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很快掌握了有关的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只有从尊重人、信任人出发,才能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大胆的发言、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Excite Student’s Interest Improve Historical Teaching Efficiency

Mao Jinfang

Abstract: This text from “Improve a historical teacher’s own quality, well organized teaching course, set up to harmoniou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losing” how three respects have been explained to evok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3.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篇三

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顺利地实现“链接”,让学生学到一种方法、思想,或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步入社会、走向世界所必备的历史眼光、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实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呢?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关心现实的需求

历史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吻合,这包括:按照学生的兴趣倾向,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按照学生的情感色彩,强化学生对历史活动的情感;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发展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等等。中学生已处于心理上的转化时期。一方面,他们一般地说仍然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东西十分感兴趣。兴趣是伴随着快乐、欣喜、满足的肯定性情感体验出来的,而生动、具体的东西容易诱发这样一种情感。另一方面,他们的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逻辑能力也在发展着。中学生的兴趣已经不再是限于事物的表象,而是开始对事物背后、其中的本质具有更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比如,在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课时,我提出一些问题并让学生加以讨论:为什么在清末资产阶级倡导的“实业救国”之路行不通?什么原因促使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为什么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陷入了绝境?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讨论中使学生明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在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和国家没有独立的条件下,我们的民族工业要发展、国家要富强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旧中国反动政府的不满,进一步树立了要为国家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2.鼓励学生尝试用现代观念去解决历史问题,在新旧观念的撞击中,深刻地记忆、理解历史

比如,在讲辛亥革命纲领之前,我提出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让你参与制定革命纲领,它的内容应当是什么?请说明理由。由于这个问题满足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探索、研究、发现问题的强烈愿望,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把学生提出的内容与教材提供的内容相对照,想想产生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入手进行分析,得出民族资产阶级只能提出一个既有革命性、又具有明显妥协性的革命纲领的结论,进一步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最后,在借鉴中确认,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3.要求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时政热点,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联系历史,探究根源,加深理解

历史讲述着人类的过去,它反映的是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客观事实。因此,过去性成为了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历史所具有的不可逆性,使它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教师如果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远了。然而,历史又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是过去和现在有着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是人们了解自己的社会,理解变化与延续的唯一途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在立足于课本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提高运用发展观点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能力,更好地解决现在以及将来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是培养一个合格高中学生的要求,是学生健全知识结构的需要。

比如,在讲“抗日战争”一课时,首先提出当前的时事热点——200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在学习完中国抗日战争史后,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最近日本政府在哪两件事情上激起了亚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愤怒吗?”由于近来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和评论,所以学生几乎是不加思索就答出:日本政府通过了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宣布要再次参拜靖国神社。教室里是群情激愤,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时事热点的适当联系,让学生明白抗日战争离我们本不遥远,历史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知识,它与我们息息相关。

上一篇:保卫处员工工作述职报告范例下一篇:初中生语文外国消息二则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