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导学案(精选8篇)
1.5古诗两首导学案 篇一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导学案
育才二小三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题:
2、古诗两首课型:新授
课时数:2
上课时间:主备人
执教:学案教案
一、自读导航:
1、作者相关情况搜索:
贺知章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熹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通诗句,疏通词句。初读古诗,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结合注释和诗句理解词意,不懂的查字典或查找工具书,并在书上做好批注。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咏柳》中柳树具有_______特点。
《春日》讲的是作者在春日浏览,看到_______。
4、细读诗句,深入思考。
《咏柳》的一、二句分别把______比作了_______,三、四句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
《春日》里的_______景像让我们感受春的美好。
5、回顾全诗,总结提升。
《咏柳》,作者通过对初春二月____的描写,歌颂_____,赞美大自然呈现的_____。
《春日》,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也点出____是春天的的源头。
6、丰富阅读,拓展视野。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清明》,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春色。
7、诗情画意。
选择其中的一首画一幅画,并配上文字描述,突出春天的多姿多彩而又充满生机。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生字新词。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1、自学反馈
2、交流质疑
3、分组展示
4、课后检测课后反思:按照导学案进行预习后,课堂汇报时学生仍然说不好,导学案还要再细致些,要求再明确些。
2.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学习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2.诗经“六义”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①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敷陈”指叙事,“直言”指照直说。②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③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3.关于诵读节奏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
随文意切分。
二、赏析《氓》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正字音。
氓.()蚩蚩..()愆.期()将.子无怒()垝垣..()尔筮.
(咎.言()犹可说.也()陨.()于嗟..()汤.汤()自我徂.尔()罔.极()渐.车帷裳.()夙.兴夜寐()靡.室劳矣(咥.其笑矣()隰.则有泮()2.理顺思路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划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①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②分析氓的人物形象。))
2.分析艺术手法
①《氓》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
②请赏析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具体运用。
三、赏析《采薇》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采薇》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3.分析《采薇》中的战争描写。诗中如何展现战争场面?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
4.最后一节首四句,写“”此为乐景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为悲情,其写法是。
赏析: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拓展阅读
1.重章叠唱的章法
重章叠唱,又叫重章叠句、复叠、复沓,是《诗经》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要换几个字,反复吟唱。这本是民歌在集体劳动中彼此唱和,便于记忆和传习而自然形成的。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如《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全诗三章,除每章第一句和第三句的第三个字外,余皆复叠。从采摘之物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中,表达出思念之情越来越强烈。通过反复叠唱,诗歌内容得到加深和扩展,“一日不见”从“如三月”到“如三秋”“如三岁”,时间越长,感情越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绵绵无尽的情思。
《采葛》用的是复叠的基本形式,还有只在部分章节换字更叠的,也有纯乎叠句而不换字的,其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
2.“杨柳”意象
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案
《氓》
1《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完整。
结构:恋爱(一、二)热情、幸福
婚变(三、四、五)怨恨、沉痛
决绝
(六)清醒、刚烈 1.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传统痴情、刚毅决绝等 氓:老实忠厚、急躁、热情、表里不一等 2. ①对比
本诗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并在回忆中运用对比手法,在其婚姻的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女主人公: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生活幸福温柔、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受尽屈辱但性格刚烈,认识清醒。*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②赋比兴
“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
《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采薇》
1.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3.5古诗两首导学案 篇三
编写人:李周艳
班级:
学生姓名:
●导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重点)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学习课时:3学时 ●知识链接:
田园诗: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词牌:词的调子的名称,如“西江月”、“蝶恋花”。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比如《渔歌子》既是词牌又是词的题目。
翁卷:南宋诗人,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范成大:南宋诗人,是“南宋四大家”之一,诗人在晚年回到苏州石湖过隐居生活,并写下了以农村生活为主的《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
张志和:唐代诗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今流传《渔歌子》五首。今天所学的《渔歌子》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第一学时:《乡村四月》
★课前阅读: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导学引领
【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我会学】
1.正确朗读古诗。并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2.解诗题,知作者:
3.抓字眼,明诗意: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川: 子规声: 雨如烟: 了: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④诗中描写了乡村那些美丽的景色和生活情景?
⑤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望洞庭》是_____代诗人______写的。这首诗描写_______景色,表达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
5.多诵读,悟诗情:
让我们看着书上的插图,边读边想象画。【合作探究】
1、诗中描写了乡村那些美丽的景色和生活情景?
2、在这首古诗里,分别写了哪些田园风光,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3、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赛读赛背,在读背中想象画面,感受诗情。【质疑点拨】 【达标测试】
完成练习册1---6题 【自结强化】
1、你从这两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学时:《四时田园杂兴》
★课前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导学引领 【自主学习】
1.正确朗读古诗。并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2.解诗题,知作者: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3.抓字眼,明诗意: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绩麻: 耘田: 当家: 童孙: 供耕织: 桑阴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④诗中描写了乡村人们怎样的生活情景?作者的心情怎样?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1、诗人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你读懂了哪一句,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3、那两句诗写出了乡村的宁静,抄写下来。
4、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达标测试】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自结强化】
1、你从这两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学时:《渔歌子》
★课前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导学引领 【自主学习】
1.正确朗读古诗。并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2.解诗题,知作者:
渔歌子: 张志和:
3.抓字眼,明诗意: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白鹭: 桃花流水: 不须归: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④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合作探究】
1、说说从这首词里你感受到什么?(师范读)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画。
3、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4、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赛读赛背,在读背中想象画面,感受诗情。【质疑点拨】
比较《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与《渔歌子》在内容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达标测试】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自结强化】
4.5古诗两首导学案 篇四
案
题:2古诗两首
型:新授
时数:2时
上时间:主备人:
审
核:二年级语文组
执
教:智慧导学案教
案
一、初读文,扫除生字障碍(查字典)
1、自学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会写会用并积累词语。
2、给“我会写”的生字各组2个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本的多音字。
二、走进作者相关搜索。白居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通读文,疏通词句。理解诗句中词语,会用自己的话讲解诗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解诗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主要写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表
现
了
什
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宿新市徐公店》主要写什么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细读诗文,深入思考,质疑解疑。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提升。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要联系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拓展。你想到了哪首诗?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模仿写。你想赞美什么,试着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教学目标:
1、自学掌握生字音形义;会写会用。
2、朗读诗句,了解内容,疏通诗句。
3、会背诵。
二、学时:2节
三、教学过程:
1、自学反馈
2、交流质疑
3、分组展示
4、后检测
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A 篇五
【本课学习总体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律诗韵律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每首诗歌的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歌。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这三首诗的体裁,能熟练背诵这三首诗。
2、掌握本课中重要字词的字音及词意,能读懂诗歌大意。
3、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和《咏怀古迹(其三)》,掌握诗歌的创作手法和主旨。
二、学习情景
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一下其中的意境。
了解古诗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以唐代为界,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三、学习任务
(一)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请填出缺少的内容:
杜甫(712—770),字,自号,盛唐大诗人,号称。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杜甫和齐名,世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青年时代有着“致君尧舜上,”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他是伟大的诗人。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1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
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二)基础知识积累
⑴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万壑()渚清()千载()王嫱()青冢().....
朔漠()省识()环珮()暮砧()霜鬓().....
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玉露凋伤枫树林()塞上风云接地阴()...
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去紫台连朔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江间波浪兼天涌()....
艰难苦恨繁霜鬓()画图省识春风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潦倒新停浊酒杯()......
寒衣处处催刀尺()无边落木萧萧下()....
⑶ 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请写下并相互交流)
⑷ 诵读课文,注意读出作者的感情。背诵这三首诗。
温馨提示 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
从句式方面来看,五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一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七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二、一式,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从意义的表达来看,有时因表达意思的需要而有特殊的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就变成了二、二、一、二式了。
(三)鉴赏《秋兴八首(其一)》
1、背诵此诗,说说此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2、请简要概括每联的大体意思。
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诗歌内容。
4、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5、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是怎样表现诗人情怀的?
(四)鉴赏《登高》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此诗的内容。
2、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3、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含有八层意思,你
能读出几层来?试做具体分析。
(五)巩固练习
1、背诵这两首诗。
2、说说《登高》与《秋兴八首(其一)》在写作上有哪些异同?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鉴赏《咏怀古迹(其三)》,掌握诗人借古人古事所抒发的情感。
2、完成课后巩固练习,能正确解读杜甫的《旅夜抒怀》和《阁夜》。
3、能默写这三首诗并背诵《旅夜抒怀》和《阁夜》。
二、学习情景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人们用来形容女子美貌的词语。这两个成语来自于我国古
代四大美女的故事,其中“落雁”就是指的王昭君。传说连天空飞翔的大雁看到王昭君,都
会被她的美貌惊呆而掉落下来。王昭君,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怀古咏史诗多借古人古事古迹,或喟叹
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深沉的伤
今怀古的忧患意识,或者寄托自身的抱负和情怀。而当杜甫来到王昭君的出生地时,他又有
何感慨呢?
三、学习任务
(一)鉴赏《咏怀古迹(其三)》
1、这首诗吟咏的对象是谁?诗人选了何事来抒怀?请找出诗中点明主人公情感的词语。
2、首联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说说理由。
3、《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二)巩固练习
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将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于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旅夜抒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⑴诗歌首联和颔联是怎样描写江边夜景的?
⑵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⑴此诗颔联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⑵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6、补写出所缺的句子:
⑴ 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塑漠,___________________。⑶ 玉露凋伤枫树林,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____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⑸ 野哭千家闻战伐,____________________。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⑹ 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6.《诗两首》导学案 篇六
编号: DW-J2014-C004
内容:诗两首
编写:冯颖
校审:
第四课 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学习诗歌朴实、真诚的语言,理解诗歌的表现角度。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选择。【学习重点】有表情的朗读诗歌。【学习难点】理解诗歌所蕴涵的哲理。【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1、走近作者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了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其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以及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校的女儿》等。他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被誉为“诗歌的太阳”。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诗集有《波士顿以北》《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弗洛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场》(1936)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选择时的心态,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而且没有回头路可走,因此必须慎重,更不能随波逐流,应独立思考,自主选择。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女儿的纪念册上。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 达州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初2014级语文◆导学案
编号: DW-J2014-C004
内容:诗两首
编写:冯颖
校审:
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他这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3、学法
在自主学习中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义——读出情感——读出哲理;在合作互动中通过: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预习检测】 读一读,写一写
伫()立 涉()足 延绵()萋 萋()足 迹()路 径()【理解探究】
1、读一读,想一想,这两首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2、说说两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合作释疑】
1、《未选择的路》中的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既然是选择道路,作者为何要写“未选择的路”,而不写已选择的路?
2、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课内精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欺骗”指的是什么? 瞬()息
忧郁()
幽()寂
尴()尬()达州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初2014级语文◆导学案
编号: DW-J2014-C004
内容:诗两首
编写:冯颖
校审:
3、“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一句中的“忧郁”还可以用什么词替换?
4、“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5、这首诗蕴含了什么道理?试着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延移】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试着概括第一小节诗歌的内容。
2、你认为“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朗读的重音应放在哪个词上。
3、诗中的“路”,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它的含义是什么?
7.5古诗两首导学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习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第一教时《长城谣》
【预习导引】
1、了解作者,写下你所了解的情况:
2、加点字注音
焉支 yān zhí 隘口 ài 蹲踞 dūn jù 焚 fãn ...... 躯体 qū 敕勒 chìlâ ...
3、解释词语(第一、第五两个做一般性了解)
焉支——焉支山,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
险要,历代驻兵防守。(课文注解②)隘口——狭窄的山口。(课文注解③)焚——烧。
蹲踞——两腿弯曲,像坐一样,但臀部不着地。诗中用来形容长城稳健、雄伟的姿态。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4、熟读全诗,把握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5、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
6、背诵诗歌。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这是大家熟悉的一首诗,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于故乡的炽热的思念,对于祖国的深沉的眷念。而这种刻骨的爱国之情,并不是诗人所独有的,这种情感是所有被海峡阻隔了五十多年的台湾同胞的共同心声。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由两位著名的台湾诗人创作的,同样是表达了乡愁、乡思主题的诗作。一首是席慕容的《长城谣》,一首是纪弦的《一片槐树叶》。
(二)、赏析《长城谣》
1、介绍作者(检查预习1)
(屏幕显示如下字幕,并配有席慕容的相片及其作品的图片。)
席慕容,台湾女诗人。蒙古族,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席慕容1943年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听读或教师范读《长城谣》 正音(检查预习2)
释词(检查预习3)
3、整体阅读,合作探究如下三个问题(屏幕显示问题的内容)
⑴ 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明确:《长城谣》属于抒情诗一类。
⑵ 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那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如果要你用一个比方来形容这种情感,或者说用“这种情感”做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你会怎么写?
对于第一问,估计学生大多能回答出思乡、乡愁、爱国等答案。这都是正确的,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二问,争取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 这种情感如火一般炽烈。这种情感象长城一样厚重。
这种情感象大海的波浪一样汹涌澎湃。这种情感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剧烈。
小结:是啊,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呐喊,是激越澎湃的火山喷发,是千年烽火燃尽之后,对长城的深情凝视。厚重,是因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在这短短的诗行之中;激越,是因为海峡的多年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⑶ 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就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在抒情诗歌当中,使用第二人称抒情的情况非常普遍。
4、分节阅读,合作探究。
⑷ 朗诵第一节。思考:本节写什么?为什么说长城“冷眼”“无情”?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们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⑸ 朗诵第二节。思考:本节写什么?长城为什么使得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明确:在这里,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一个象征物。长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就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这一节,是激情迸发的诗章,学生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有饱满的感情。⑹ 指名学生朗诵第三节。思考:本节写什么?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明确:梦回长城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教师语:诗人激越的情绪在这一节渐渐趋于深沉平缓。思绪飞越,想到了《敕勒歌》所描绘的,那旷远浩大的画面,想到了长城内外月光如水的夜,想到了长城旁缓缓流过的黄河。诗人心潮难平,夜不能寐。可是,既然不眠,何以有梦呢?这不是普通意义的梦。这是诗人的梦想,那故国的山河填满了诗人的心胸,充溢着诗人的灵魂。人不眠,而黄河从心中流过,如梦似幻。何日能真的见到我的长城、我的黄河?何日能真的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祖国?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进了席慕容的梦中,也从许许多多的台湾同胞的梦中流过,也从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的梦中流过。
黄河,永远奔流,就像我们这伟大的民族,永远向前,生生不息。
5、学生齐读《长城谣》。
第二教时 《一片槐树叶》
【预习导引】
1、把作者的情况简单地写在下面:
2、加点字注音
槐树 huái
蝉 yì
荒莽 mǎng ..chán
翼..
3、熟读全诗,了解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4、把握诗歌吟咏的对象,体会诗中情感。【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七子之歌》,体味思乡之情,感知诗歌的魅力。
二、学海拾贝:
1、揭示课题及作者(检查预习1)。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2、教师进行背景介绍:《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3、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
①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检查预习2):
huái
chán
yì
mǎng
槐树
蝉
翼
荒莽
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并找出本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描写对象是“一片槐树叶”
③体会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1、为什么如此普通的一片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却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应呢?
因为它来自祖国,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爱。
2、第一节写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在“一片槐树叶”前加上非常繁复的修饰性词语?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第二节写什么内容?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第三节写什么内容?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5、教师总结
A、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B、文章结构图: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
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6、背诵全诗。
四、拓展延伸:
从小学至今我们学过不少有关“游子思乡”、“乡愁”为主题的诗歌,请同学们共同来回忆。
略举几例:
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后作业】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诗句中的字。
⑴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fãn()起 ⑵多少个ài()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⑶浅灰黄色的huái()树叶 ⑷蝉yì()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2.两诗的作者分别是 和,两人均是 诗人。3.乡愁乡思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以下诗句并不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是()
A、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这片槐树叶“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是因为,“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又因为。5.《长城谣》一诗的第三节是实写还是虚写?
6、对《一片槐树叶》第一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以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B.诗人想通过写槐树叶,揭示历史的内涵。C.诗人见到槐树叶,仿佛回到故乡。D.对槐树的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1.依次为:焚、隘、槐、翼 2.席慕容;纪弦;台湾 3.C 4.它凝聚着故国的情结;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到故国。(意近即可)5.虚写
8.5古诗两首导学案 篇八
1.探究诗歌的意象。
2.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彷()徨寂寥()惆怅()凄婉()颓圮()
青荇()浮藻()长篙()漫溯()斑斓()
笙()箫
2.解释下列词语。
沉淀积淀彷徨倘佯
3.关于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反馈矫正】
1.Pángliáochàngwǎnpǐxǐngzǎogāosùlánshēng
2.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意象。
【探究活动】
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教师释疑】
《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讨论明确】
一是雨巷。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二是丁香。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课堂提升】
《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请结合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创设谈谈您的看法。
【答案】《再别康桥》七节诗,每一节诗都可以构成一个明美的画面。诗人用色彩绚丽的画笔在画布上淋漓挥洒,设色浓艳。“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青潭”、“斑斓的星辉”一一映如眼底。色调搭配明快,并且远近交错,俯仰结合,构成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解析】
要点二:探究诗歌回环反复的形式的作用。
【探究活动】
《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释疑】
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回答,内容的方面主要是强调某些情感,形式上主要是节奏鲜明和音韵美。
【讨论明确】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课堂提升】
《再别康桥》这首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相似中有不同,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
【解析】
惜缘
【5古诗两首导学案】推荐阅读:
古诗词鉴赏导学案08-08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能力达标测试 每课一练 5、古诗两首11-04
4古诗两首10-12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07-11
4古诗两首教学反思07-15
四年级20课古诗两首07-27
人教版二下17古诗两首10-08
3古诗两首每课一练06-18
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6-19
古诗两首语文教学教案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