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教学随笔

2024-09-14

语言文字教学随笔(精选8篇)

1.语言文字教学随笔 篇一

三种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之我见 高陵县第一中学数学组:叶平阳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刻画 自然和社会规律和科学语言的有效工具 ”。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数学图形和经过改进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它主要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种形式。文字描述直白具体但不简练,有时很容易引起歧义;符号语言指意简明,书写方便,但有时不易理解;图形语言表现直观,有助记忆和思维,但有时不易画出来.数学的三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我们要学好数学就要学会灵活地进行三种语言的转换, 使其相得益彰。

比如: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R,且满足f(4)1,f(x)为f(x)的导函数, 又

知yf(x)的图象如右图

b2的取2a2所示,若两个正数a,b满足,f(2ab)1,则值范围是()

A.[,6] B.(,)(6,)C.[,] D.(,3)

分析:此题乍一看,脑海浮现一歇后语,老虎吃天——没处下口。细心捉摸,此题考查以下知识点:

1、识图能力。从图象中我们可以得出导函数值在(0,+∞)恒为正,那么原函数在(0,+∞)上单调递增。这样转化思想的应用就将图象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

2、单调性的应用。

f(2ab)1,f(4)1,说明f(2ab)f(4),利用函2323136213数单调递增的性质得出2ab4。这一步实现了将符号语言向文字语言的转化;

3、二元一次不等式与平面区域的应用。2ab4a,b0这是一个不等式组,我们可以实现将符号语言向转化成图象语言,画出该

b2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4、数形结合思想。求2a2的取值范围,1实质是求(-1,-2),(a,b)这两点所在直线的斜率的。

2评价:三种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在数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再如:已知函数f(x)ax2(2a1)x2lnx(aR).2(Ⅰ)若曲线yf(x)在x1和x3处的切线互相平行,求a的值;

(Ⅱ)求f(x)的单调区间;

(Ⅲ)设g(x)x22x,若对任意x1(0,2],均存在x2(0,2],使得f(x1)g(x2),求a的取值范围.分析:这里重点分析第3小问,乍一看,有两变量、两函数、又加一个不等号,头一下发热,等冷静下来发现思路清晰,思维简单。可用两次转化思想,其一,我们可把不等式右边看成一常量m,可将符号语言“对任意x1(0,2],使得f(x1)g(x2)成立”转化成文字语言,即就是常量m大于

1f(x)ax2(2a1)x2lnx(aR)2在x1(0,2]任意一个值,即就是常量m大于该函数在x1(0,2]的最大值,此时的最大值是一常量;其

二、将g(x)x22x看成变量,g(x)x22x在x(0,2]总存在一个值,22f(x)的最大值小于g(x)x2x最大值。

21x32 由f(1)f(3)得 a,…

3272(2x3)(x2)3(Ⅱ)f(x)x得其单调递增区间为(0,),(2,)33x3x2

3单调递减区间为(,2).【解】(Ⅰ)f(x)ax(2a1),f(1)a1,f(3)a,(Ⅲ)若要命题成立,只须当x0,2时,f(x)maxg(x)max,x)=(x22)ex

由g(可知 当x0,2时g(x)maxg(0)g(2)0,所以只须f(x)max0 对f(x)来说,f(x)ax(2a1) 当a时,f(x)max12(ax1)(x2),x11f()2lna2

a2a2x 当a1时,显然小于0,满足题意,当a1时,可令h(x)2lna112122a

求导可知该函数在a1时单调递减,h(x)2lna20,满足题意,2a 所以a满足题意,当

f(x)121a时,2在x0,2上单调递增,2f(x)maxf(2)2ln22a20得ln21a综上所述,满足题意的

评价:此题的关键用了几次转化思想,其中也用到了符号语言向文字语言的转化,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的转化。

在数学阅读中要注意内部言语的转化,灵活转化阅读内容,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的内容;把符号语言或图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的语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根据阅读材料的信息进行语言转化,这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解题的关键。

2.语言文字教学随笔 篇二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 适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营造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 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 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 诱发其创新兴趣。另外, 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 并调动学生参与, 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 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 使学生各抒己见, 想人之所不想, 见人之所不见, 能人之所不能, 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 促进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 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之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策源地。

2.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 , 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 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模仿等, 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 劳心与劳力结合, 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 我在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时, 只提供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 让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示都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此外, 我还让学生制作殷墟龟甲、兽骨模型;临摹《清明上河图》、《步辇图》、《蒙娜丽莎》等;到革命老区调查, 并撰写调查报告。如此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发挥, 促进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发展。

3.构建完整的历史事件内在关系的结构

所有的事情就像一张网, 历史事件就是这张网上的一个个节点, 若干节点组在一起, 就构成了一张无边的大网, 但无论你提起哪个节, 都会将这张网提起, 高的部分那是与你提起节点联系紧密的, 低的部分是联系相对疏远的, 但由此我们却可以知道他们之间是绝对有联系的, 或远或近而已。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一张网, 要一节点而知网、一叶而知秋、一事而知史。

学习历史的最大功用是用它来研究今天, 预言明天, 而且现在的学业考试非常注重对热点时事问题的考察, 从这两个角度讲, 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还要关注当今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 并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

近两年, 从黄岩岛、钓鱼岛到三沙市的设置,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价值的线索, 那就是海权, 而且这个线索更紧密地把若干个节点联系得更紧密, 构建围绕海防、海权的知识网。

我们曾经强大, 从南宋指南针应用、海船的发达到元朝的空前海运到郑和下西洋, 再到新航路的开辟, 继而英国因为夺得海权而成为霸主, 正是因为从明末的闭关、海权的失去, 而被迫步入近代, 开始以洋务运动为始的近代化探索, 这张网还可以再大些。这个线索和知识网警示我们及后人要重视海权, 重视海防的建设, 这也是知识网格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由此, 我们根据不同的线索,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并以这个知识结构让学生逐渐读懂事件背后的真相, 这是个良性的循环。这要求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格体系的能力。我们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进行创新教学设计, 实现教学目标, 并把握学业考试的动向, 在自己的课堂中贯彻创新理念, 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单一的授课模式。

4.与语文等其他学科整合 , 为学生学习历史 “搭桥铺路 ”

例如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 我引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唐诗, 使学生立即识记西域的地理概念和形象地理解西域的广袤和荒凉。一曲谭晶演唱的《丝绸之路》把学生带进2000年前黄沙飞舞、驼铃悠悠的漫漫古道, 在歌曲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更激昂。

5.巧用影视文学作品 , 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在讲到北宋、西夏、辽的对峙时, 我跟学生聊起了《天龙八部》, 通过对萧风、段誉等人物的简单回顾, 使学生深刻理解这段历史。另外, 很多历史穿越剧或历史题材影视剧受学生追捧, 但这些历史剧史实在破绽百出, 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在课堂上我们要引用正剧, 例如在讲辛亥革命时给同学们播放《走向共和》等片段, 孙中山的形象在学生眼里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6.与时事紧密结合 , 使历史具有时代感

关心时事、议论时事是很多学生的爱好, 在历史课堂中恰当地引出这些话题, 既可以理解历史, 又可以为现实问题寻找出路。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时, 我和学生谈到时事热点“中日钓鱼岛之争”, 一起回顾钓鱼岛问题的由来, 使学生认识到钓鱼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针对日本自卫队进行的夺岛演习, 我又进行追问, 我们应如何回击日本的行为? 怎样不让甲午海战的悲剧重演? 学生义愤填膺, 陷入沉思, 思想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7.在网络资源中放飞思维

把网络资源引入历史课堂, 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思维健康成长。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校网络教学日益广泛, 历史老师要通过网络, 开拓进取, 借助网络资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 培养学生熟悉网络、利用网络查找历史资料, 启迪学生思维, 放飞思维空间, 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并努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8.在学习竞赛中积累沉淀

新教育理念告诉我们,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历史课堂理当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 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竞赛方法, 每上完一节课, 下课前一定会提问所学知识, 并采取现场打分的方式, 引起学生重视, 巩固基础知识, 课后要求认真完成作业,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达到较好的效果。

9.在辩论中达成共识

3.《白杨》教学随笔 篇三

《白杨》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带子女去新疆的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

课文的重点是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因此,怎样让同学们真正走进文本,使他们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呢?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入手,带领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重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这样一连串的引疑研读、渐进深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又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领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的心灵美;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疑”的线路上思想逐步得到升华。由于采用了激疑、引思、怡情、明理的教学方法,因而这节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让同学们真正走进了文本,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4.语言文字教学随笔 篇四

我相信文字的魅力,因为我曾经在看书的时候感动的流泪,因为好的文章可以给人以启迪,激人以奋进,而好的文章是由好的作者用文字组装起来的。

我相信语言的魅力,因为优秀的演说家可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鼓动性,因为优秀的销售员可以让原本不想买产品的顾客改变初衷。

我相信音乐的魅力,可以想像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如果没有运动员进行曲会是什么样,音乐同样可以凝聚人鼓舞人平静人快乐人当然也可以悲伤人。

只有相信还是不够的,要试着运用这些具有魅力和力量的人类的创造,创造音乐我是没有希望了,但是运用现有音乐的魔力还是可以的,也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文字方面我可以更多的阅读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吸取书中的营养来弥补自己身的不足,也可以堆积一些文字来梳理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目前我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语言方面我虽然现在还不行,但总是可以通过学习再进一步的,而且有了一定的眉目或者说方向,通过现代的互联网方式向高水平的老师学习还是会有很不错的成效的。

文字、语言、音乐都是有着催眠魔力的,生活中离不了它们,既然如此,就要主动地亲近它们,让它们为自己的生命增添色彩,有计划的行动吧!况且我的职业是教师,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一旦提升了这方面的能力,对自己的工作也大有好处呢!

5.在文字里流浪随笔 篇五

午后,沏一杯浓郁的花茶,在冬的烟雨里悠然遐思,发呆凝望。日子周而复始地重复着,我还是身居陋室,我还是起早贪黑,我还是繁琐忙碌,闲暇时刻,我还是依旧在文字里流连,在文字里漫舞,在文字里流浪。

经常漫步在文字里,浏览曾经的文字,领悟曾经的,喜欢寻着文字找寻可以发声的声线,然后会将自己置身其中。那些文字,那些情愫,都为我铺开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某年某月某时的自己,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随着冬天的风吹醒一些之后,在季节的门里门外,也许是我过于敏感,喜欢,纠缠着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亦或是我本就冥想,过往的琐碎总在不经意中轻拂眼帘,漫涌心海。透过氤氲的水汽,环视店里繁杂的清寂,无语,轻叹。揽镜自赏,依旧的素颜,依然的素衣,依然的因为喜欢而坚持,终究是一种收获。

始终做不到古人的那种情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因为的的不允许,残酷的同样不允许。既然不允许,那我只能把那颗或悲或喜或忧或乐的心寄托在文字里里,在文字里尽情挥洒,尽情舞醉。如此,就好。如此,甚好。

因为,一直不喜欢在影视剧里沉迷,不喜欢在麻将桌上沉沦,只是喜欢在文字里流浪而已,不谁,不打扰谁,不耽误工作,不浪费钱财,那一阕瘸诗行道出一脉脉清香,那一款款玄妙蕴育出一种种韵致,那一个个方块字发泄着一段段情绪。

夜深时,一个人,在文字里着流浪;安静时,一杯茶,思绪在文字里诗意的行走;时,一键盘在文字里书写流年的淡墨。很多时候,我的心情是在文字里流浪的,这种流浪,是和寂寥的,就像是一次的旅行,就像是一场心情的漂泊。在文字里,能找回过去的记忆,在文字里,能找到一幅心怡的风景,然后,让心情停下来,慢慢的欣赏。

有时候,我的心情在文字里,可以疲惫的流浪,也可以诗意的栖息,这里又好像是一个温柔的港湾。在文字里,忘却那些,摈弃那些,想或不想,灵感、静美随之而来,感受文字的清香,沉浸在自己无边的遐想。可以在文字里天马行空的游荡;可以在文字的韵律中找到的优雅;简单与空灵,又让我在文字里返璞归真,让心情、得到洗礼和慰藉。背上思想的行囊,走在思绪的路上,在文字的空间里,我在文字里流浪,没有生活里的虚伪,没有现实里的繁杂,用最真的自己,释放最真的。

累了、倦了,痛了、哭了,就可以在文字里让心情流浪,荣辱、贫穷富有在这里都褪去了伪装,真实的表达,没有顾虑的倾诉,表现出人生真实的,都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没有束缚,没有压力,字里行间都是轻松和。

深感这不是一个虚伪虚无的境界,是一个能让自己而不平庸,能让自己而不低沉,能让自己宣泄,能给自己智慧的一个境界。在文字里安静下来,与不再是奢侈,在文字里沉静下来,痛苦和感伤不再是禁忌。不需要任何隐藏,苦涩、甘甜,寄托、都变成了心情的文字,我在这里流浪,也汲取着文字给我的能量。

是的,一直都在文字里流浪,就像游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疲惫、劳累、寂寞,却仍然的行走,因为文字能给我力量,因为文字能鼓励着我看到希望,因为文字能抚平我心灵的创伤。

是的,一直都在文字里流浪,就像一枚枯叶随风飘荡,咀嚼岁月的片段,品尝的浪漫,在历练中,在往事中思考,认清自己,也反省自己。即使被淹没在文字里,我也散发出对文字的渴望。

6.孩子的语言日志随笔 篇六

清晨,我带着孩子和邻家小孩去登狮子山,让孩子呼吸高岗上的新鲜空气,在寒冬不受寒凉侵袭。

当微风拂脸而过,孩子惊讶地说到:“爸爸,你看那些树是不是在跳舞,鸟儿是不是在为大树们伴奏歌唱,树上的寄生草和藤蔓植物像不像树爷爷、树姑娘飘飘白胡子和乌黑的长发?”恰一株一米余高的淡紫色草花长在藤蔓中,孩子又问:“那小花像不像插在姑娘头上的花朵。”孩子的提问让我始料未及,我不知道孩子是因为从小热爱自然,还是长期生活在成人话语权中感到孤独才如此亲近自然,以至于把树都想象成了“人化”的朋友。“大树有时也跳悲伤的舞。大树在被人连根拔起之后拉在车上的舞就是悲伤的,大树被人拔疼了。”我虽然纳闷,但是大树是有悲伤的,也是会跳悲伤之舞的。

当他抬起头看了久阴寡照之后的天空,心情更加激动。他看到期久未运的白云,白云为他带来了表演和抒发感情的欲望。他幼小的`手指指着天空一朵白云,说那就是小兔子,并比划出兔子吃草的样子,甚为可爱;再指着更远的云朵说像狼,并学狼叫声,路人皆笑。此时此刻,孩子是那么的开心,他像一只小鸟飞在云端,不受大人的影响和干扰,他自由的成长。

7.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篇七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 注意力维持时间短, 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 力求学生百读不厌, 每读一次都有收获。儿童的模仿性很强, 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范读时, 我注意示范感情语气和音调、速度。例如, 我教《欢庆》一课时, 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枫林举起燃烧的火把”, 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地领读“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十三亿孩子, 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体会诗情; 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十月一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 ”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 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 一个个犹如置身于欢庆.热烈的节日氛围之中, 亲身感受那人如海、歌如潮的欢乐情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 并模仿老师范读, 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 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教师正确领读, 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 学生在跟读中不但领会了文义, 展开了想象, 体验了情感, 而且学会了断句, 纠正了方言。

2.进行朗读指导时要充分利用插图引路

教材中不少课文都配有色彩鲜明、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我们在进行朗读指导时, 切不可对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视而不见, 而要充分利用它们为学生朗读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使观察与朗读相得益彰, 让这些插图带着孩子们走进一个个特定的情境, 和作者一同欢笑、一同惆怅、一同悲伤……一同用最丰富的情感语言赞美他们、歌咏他们、思念他们……如《荷花》的课文插图 , 在一泓清澈的池水中 , 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 白色的荷花娉娉婷婷地从中间冒出来, 宛如一个个姿态各异的美丽仙子在随同我翩翩起舞。教学中, 我通过对画面的渲染, 使学生既获得了整体的形象感知, 又获得了美好的情感体验, 身不由己地走进荷花池, 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花仙子。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 对美好的事物有着最强烈的心灵感应, 他们发现并喜欢上美丽的荷花。“言为心声”, 对描写美景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 这些优美的语句因此而变得亲切可爱。此时有感情地朗读正是他们情感心声的需求, 学生图文对照, 感悟、体验, 读出感情, 读出赞美, 这是利用插图创设情境所取得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 养预习能力 ,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预习课文

为了保证预习效果, 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建议在三年级开始阶段, 学生在课上由教师指导完成预习。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 可以按这样梯度递进:教师课上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课外预习与课上指导相结合———课外预习, 课堂检查这样几个层次循序渐进, 学生的预习能力会得到切实提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明确预 习 任 务 。

主要是学生自己反复读课文, 勾画出生字词, 借助拼音认读, 力争能够读正确;练习查字典, 解决字义和词义的疑难困惑;初步建立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尝试找出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2锻 炼 自主 识 字 释词 能力 。

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或者同桌合作识字, 查字典, 并结合课文弄懂生字生词的意思。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的学习经验会更牢固。

3.3反 复 读 书 , 尝 试 复 述 课 文 , 尝 试 感 知 、把握 课 文大 意 。

要给足学生自由读书的时间, 书读得充分, 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在预习后将课文大意父母或讲给好朋友听。

4.引导学生走入文本

4.1从 “诵 读 ”走 入 文 本 。

课堂上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 运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法, 如教师范读、配乐朗诵、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让学生通过诵读了解文本内容, 通过不断诵读, 感受作家的情怀,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军神》一课, 课文以刘伯承和医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没有叙述性的语言。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读后大家评议, 体会刘伯承和沃克医生不同的内心活动。学生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热烈。

《桂林山水》一课 , 纯粹写景抒情的文章 , 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 读出感情, 读出感悟,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2挖 掘 文本 空 白 处 , 引导学生 想 象 , 从 而 走 入 人 物 内 心 , 深刻解读文本。

例如《鸟的天堂》一课, 文中描写各种鸟在榕树上欢叫, 既写出鸟的颜色, 又写出鸟的动态, 此处, 引导学生想象:还可能有什么颜色的鸟儿在怎样欢叫? 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通过形象思维引路, 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内化为深刻的感悟。

5.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8.小学作文教学随笔 篇八

关键词作文教学;习作能力;实践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更新习作教学的理念,解决作文教学难题,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方法:

一、练笔与积累同步

小学生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望很旺盛,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在习作教学中,我常常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进行小练笔,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猜字谜比赛或成语接龙比赛等,让学生学会场面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这些活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让他们有东西可写,而且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习作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真正做到心有所思而写,情有所感而发。让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习作的源泉。另外,写读后感也是一个练笔的好方法。我们班的学生都已养成了每天写读后感的好习惯,他们会每天坚持读一篇文章,可以是一篇童话,也可以是一篇散文,还可以是寓言、古诗、小说、神话……然后写下自己的体会。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两句或者是一段话甚至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一首小诗……但一定是自己心里最最想要表达的东西,言为心生嘛。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课内的要积累,课外的也要积累,所以我建议我的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厚厚的摘抄本,把课文里的好词好语句抄写下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另外我还建议我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引导他们把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分类,比如:写景的,写物的,写人的……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三个、四个……摘抄自己喜欢的好句,可以是一句、两句……但是必须们每天坚持。这样到习作的时候学生无论写什么,脑海里就会涌现出无数的词句,大可信手拈来,文思泉涌,何愁写不出好文章呢?

二、修改与互评并行

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本单元习作最好的例文,我便打破教学常规,在学习第一篇课文的同时便向学生渗透习作方法。比如在完成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时,我便在学习本单元第一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同时向学生渗透 “保护生态环境”这类作文的习作技巧,首先要求学生收集关于环境保护的好词好句以及环境被污染、被破坏的资料,然后为本次习作拟一个提纲,根据提纲试着完成本次习作。老师要提醒学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结尾要注意画龙点睛。接下来继续学习后面的课文并继续渗透不同的课文不同习作技巧,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和课文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反复的修改,之后再让你的同桌或要好的同学帮你再做修改,这时学生的作文卷面已经缭乱了,老师就让学生工整地把原文誊抄在作文本的后面,然后交给老师,这时老师不必急着去读他们的半成品,而是去读读他们的原文,再看看他们所做的修改,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潜力都是无穷无尽的,需要我们这些引导者不停地去发现、不停地去发掘,他们一个个都是习作的千里马,而我们就是他们的伯乐。当然,这时候我们作为伯乐就要辛苦一点,拿着这些半成品去和每一个千里马交流,对他们的亮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比如哪个词用得特别棒,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生动优美……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不是很满意的地方老师应以商量的语气说:“xx同学,这里我会这样……来写,你呢?你一定会有更好的写法吧?”用鼓励的语气让学生对他的半成品再做加工,最终成为文采飞扬的佳作。但这时也往往会有个别的同学会存在懒惰思想,老师见机定要及时引导:“xx同学,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唐代诗人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贾岛被带去见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没有怪罪他,还为他出主意说,用“敲”字好,“敲”字更能体现夜的寂静。大诗人写诗都要反复琢磨,反复推敲,更何况我们写作文呢?”孩子都是听话的,他会觉得老师说的确实是道理,于是也很乐意地继续修改作文,有困难的地方问问同学或和老师谈谈。一个单元的课文学习任务完成了,一篇篇佳作也随之诞生。通过长期的训练,我班学生都已养成积累与修改的好习惯。平时的周记或小练笔都会进行认真的反复的修改,然后再拿来给老师品读,希望老师再给改改。积累与修改双管齐下让我班的学生不再厌烦习作,而且还偷偷地喜欢上了它。

在作文批改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采取互批互改的形式。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互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综上所述,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几年来的几点拙见,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老师必须要注重学生练笔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要求学生掌握习作技巧和方法,训练学生修改和互评的能力,把作文教学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上一篇:人生就像一扇窗散文下一篇:离职证明的及其潜在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