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024-10-22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精选8篇)

1.《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一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永庆乡中心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特点、成因、转化策略进行研究。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基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学习。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的教育观念跟不上,导致了孩子不爱学习,逐渐成为学困生。还有一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因为进城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亲人照顾,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照顾,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信心,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成为“学困生”。虽然“学困生”在每个班级里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影响很大,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因素。因此,抓好“学困生”的教育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学困生”的理解主要为:“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社会,家庭环境或其他因素影响,造成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知识技能,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差距,导致学习困难。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目的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我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学困生”的转化模式。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学困生学习方式优化的新方法、新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树立信心,让学困生学会交流、合作与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沟通情感,取长补短,使每位学困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优化其学习方式,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3、通过研究工作,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困生类型;

(2)探索不同类型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3)采取不同的措施,尽可能减少学困生的数量,最大限度帮助学困生脱困,使他们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有较大改善;

(4)通过对我校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情感化原则

情感是人的个性特征的突出标志之一,它是人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师要调节自身心理结构。对学生充满理智的爱,用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同时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活动,共同营造一个互相合作,互相尊重的教学氛围。

2、兴趣性原则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对学科内容的兴趣是互相促进,递进上升的。教师必须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并得以积累,进一步形成对所教学科的兴趣,感受到学科的魅力。

3、激励性原则

充分挖掘学困生的闪关点,抓住他们素质结构中的品德、意志因素,促进其他因素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提供机会、积极评价、鼓励成功”的激励机制。

4、及时反馈原则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及时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进度及使用合理的学习策略。因为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强烈,如果他们的学习情况、成果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就会使他们丧失意志。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及时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以产生激励效应,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2、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3、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4、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

会、学校及学生自身因素。

5、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研究转化措施。

6、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7、学校、社会和家长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8、学困生学习方式转变前后学习效果比较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1、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2、我校学困生中留守儿童较多,这些学生缺乏父母有效地监管和呵护,思

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响了学习,针对这一实际,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4、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地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论,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八、研究对象

我校小学所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及家长。

九、课题领导小组

课题负责人:

组长:胡学忠

副组长:

成员:王金梅、张美琴、王海燕、杨玉琴、于忠红、李晓晓

十、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教育杂志、理论书籍等多种渠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把握研究方向。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情况。分析学生学困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3、实验研究法:提出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对某些策略进行检验或试验,找出该策略与学困生转化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该策略是否有效。

4、对比法:通过学习成绩对比,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5、个案分析法: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把转化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个案,总结其经验。

6、行动研究法:全体参与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

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成绩。

九、研究的具体策略

1、教学中注重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注重学法指导,让他们喜欢学习,热爱学习,并学习有法。

2、课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最终目的要让“学困生”完成教学的基本目标。

3、在教学中为“学困生”创设机会,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他们进步。

4、多渠道帮扶,开展学生小组间的帮扶,教师帮扶活动,尽快转化学困生。

5、多与学困生谈心,研究学困生心理,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养成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

6、定期做好家访,及时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7、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8、及时总结“学困生转化”的典型经验。

9、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撰写“学困生辅导教案”,制定学困生转化计划,能更好地使学困生早日脱困,并促其成才。

10、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耐心期待他们转化,要有满腔的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十一、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4-7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2、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8月——2015年10月)

1、调查研究,建立学困生档案。

2、分析各类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实验、摸索,积累有益经验。

3、分期举办各类调查和教学研讨活动。

4、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撰写论文,进行阶段性交流现场会和实验工作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11——2015.12

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撰写论文、结题报告。2013、3、29

2.《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策略研究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让学困生产生学习兴趣, 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与此同时, 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们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进程的把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 学习目的不明确, 自控能力差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 大多仍然采用原先单一的教学模式, 进行填鸭式的教学, 单一的将书本上面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们。小学生们对一件事情上面的专注度不够。这就会出现一旦遇到学生们晦涩难懂的语文知识, 就会产生厌烦心理, 而不是迎难而上, 积极解决这个问题。长久以来, 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上越来越困难。

(二) 自卑心理严重, 缺乏自信心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 对中国的教育事业, 尤其是对中学生教育上面。强调了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 重视学生们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们今后的人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上面的主人。但是在中国诸多的小学内, 应试教育依旧普遍, 过度的重视学生们的考试成绩, 以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一些学生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 没有掌握好语文学习的技巧。考试屡考屡败, 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 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 缺乏学习信心, 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 导致对学好学科缺乏自信心。

(三) 家庭因素的影响

由于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 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 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 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 难以做到聚精会神, 注意力难以集中, 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严重, 挫伤自尊心。

针对以上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育工作者们要重视多元化教学, 采取多种手段, 充分的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一个良好的语文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地为学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使学困生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行为。学困生们在老师为其营造的学习环境下, 轻松愉快的学习, 更好的发散思维, 开阔创新。不仅促进学困生个性化的发展, 同时引导学困生们积极参加到学习讨论的环境中, 利于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学活动, 与同学们成为朋友。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里。例如在《三块钱》这篇文章中, 教育工作者可以提出: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等问题, 逐渐的引导学困生总结故事情节, 积极参加到小组的谈论中去。

(二) 尊重学困生个性发展

想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 掌握每一个学困生的实际水平与情况, 做到因材施教。其次, 对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平等师生关系, 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学习, 老师在学困生们的心里不再高高在上, 而是一个可以谈论知识的朋友。这就能够提高学困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困生们探索问题的欲望, 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展示出来, 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 及时改正。同时, 对于学困生的回答, 教育工作者们切不可打压嘲笑, 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评价, 老师们都应该鼓励学困生勇敢地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 再对学困生的回答进行讲解, 这对于学困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于学生们的学习与成长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们找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对于学困生的回答要善于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 改进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语文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课堂表现,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中, 教育工作者们要更加专注与学生能力的表现情况, 为学困生们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引导学困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学困生们的课堂表现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与重要指标, 重视学困生的素质教育,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促进其个人全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成为实用性人才。

(四) 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断地教学方针策略, 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通过参加一些教学研究等活动, 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 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 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将课堂上需要讲解的教材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 帮助学困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 尤其是在难点与重点知识的讲解上, 应该着重的进行规划, 减少学困生的厌烦心理, 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 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去, 迎难而上, 提出自己的见解, 而不是遇到难点就选择放弃与退却。

三、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教育工作者们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教学的教学质量, 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方针, 为学困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 让学生们成为课堂上面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 发散创新思维, 开阔创新, 与时俱进。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实用性文学人才, 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康英.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3.

3.《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困生 成因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85-01

小学生正处于初入校园的阶段,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对校园中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心。同时因为校园生活的突然转变,导致一些小学生还未适应入学生活,故而在前期的语文基础学习阶段出现了落后的现象。之后,每个班级都有可能会出现学困生,且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学习的内容也不断增多,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加深必然导致学困生数量直上不下,甚至学困问题出现的原因也更为复杂。因此,对小学语文学困生进行全面分析与探究,则可以有效找到其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为学困生之后的成长与进步提供帮助和借鉴。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当前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困难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有自身的个人因素,也有周围环境对其的影响。首先,从个人角度分析,不难看出,小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进而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上进心。因为小学生本身活泼好动,加之初入校园,对学习没有足够深入的认识。所以许多学生的课堂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且不能够认真听讲,甚至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在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因为贪玩没有完成,故而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引导,小学生该学科的成绩必然不够理想。同时还有一些学困生因为某一次成绩落后之后便一蹶不振,于是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一直都是班中“垫底”的学生,所以内心敏感,行为孤僻,长此以往就必然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环境原因

影响小学生学习成绩与效果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以及家庭因素两个方面。首先,社会因素是影响学生的整体大背景。在社会环境中,有一部分积极的影响,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比如网络游戏、色情网站等内容的出现,确实影响了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得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沉迷其中,最终不仅导致自身身体出现问题,甚至也走上了厌学、逃学乃至辍学的不归路。

其次,家庭因素对小学生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一些小学生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这样的隔代教育会使得小学生长期被溺爱,导致小学生自身的行为缺乏规范。还有一些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偏低,教育理念相对落后,这都会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无从解决。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

(一)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实际上就是按照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分层教学,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比如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专门针对学困生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并且告知学生识字的方法。教师要学会从汉字的构字特点入手,让学困生对该汉字的字音、字形以及字义都有所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困生科学掌握该汉字,进而提高识字效率,从而使得学生逐步形成自主识字能力。

再比如进行写字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格外注重学困生的写字作业,要求其各项作业都需要按照规范进行书写,确保书面整洁。同时还可以在学困生的作业后面批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激发学困生的写字兴趣,从而帮助学困生突破自我。

(二)注重对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偏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自身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困生进行阅读活动开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困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可以对学困生的阅读要求适当降低,并且尽可能为学困生提供较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得学困生可以参与到课堂交流与阅读交流过程当中。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困生多读一些课外书,通过向学困生介绍读物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互相借阅与交流能力,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良好阅读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帮助。

(三)为学困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与活动平台

对于学困生而言,其大多数学困生往往会出现比较自卑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为学困生创造出展示自我的平台与条件。比如可以举办诵读美文的朗读比赛,还可以组织“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征文大赛,使得更多学生可以再比赛中体现自己的优势,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价值。甚至还可以举办读书大赛,在比赛中让学生可以纷纷将自己阅读的书籍介绍出来,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间接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可以增强阅读意识,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四)注重对家长教育理念的引导以及周围教育环境的改善

小学语文学困生要想走出困境,单纯从教师方面,势必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需要家长的配合以及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所以作为家长,需要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教育方式,从而提高自身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水平。比如可以经常召开学生家长会,家长会的形式可以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见面形式,可以利用网络组织家长在群组当中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还可以在每年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上请一些具有丰富教育心得的家长对自身的教育丰富与经验进行传授,从而使得其他家长可以借鉴,并且感受到家长对孩子至关重要的引导与模范作用。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存在,将会直接影响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基础的语言交流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格外重视学困生的存在,加大对学困生的帮助力度,找到符合学困生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实现学困生角色的转换。

参考文献:

[1]高华蕾.关于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7:224.

[2]李海龙.小学语文学困生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J].考试周刊,2014,46:57.

[3]钟红娟.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23:25.

4.《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四

课 题 方 案

河包镇初级中学学校

农村初中后进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实现整体优化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素质教育的特点之——“教育整体化”也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在大多数学校、大多数班级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学困生”问题,不仅是当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广大教师、学校、家长颇感棘手的问题。我校是一所地处相对偏僻的林业企业小学。由于受思想认识、经济条件和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学困生”问题尤为突出。虽说我校在“学困生”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可否认,一部分学困生成绩的提高是以加班加点为代价,这使教育走入高投入低产出的怪圈;也有部分学困生对教师的教学不以为然,我行我素,甚至走向对立。从而出现教师的“教切”与“学困”的矛盾,使教学陷入困境。那么,如何转困、脱困,改变单靠“时间”上下功夫的局面,去探索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学困生教学规律,已成为广大教师迫需解决的问题。鉴于上述背景,我们决定开展《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课题研究。

2、课题界定:

(1)、本课题涉及的“学困生”是指由于各自不同原因表现为学习上难以达到教学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目标有一定差距的学生。而这类学生在学业上的困难是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条件下可得到转化,他们属于“学业不良者”的一部分。

(2)、本课题的研究一是要帮助“学困生”诱发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动机,重新唤起和稳定其学习兴趣,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要让教师掌握帮助“学困生”脱困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做好“学困生”脱困工作。

二、实验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困生坚定“你行,我也能行”的信心,走出笼罩在学困生头上自卑的阴影,促使他们尽快转化,尽快脱困,取得新的进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教师在对待学困生问题上的观念,以“六个心”来转化学困生:

一、了解学生,赋予爱心;

二、创造机会,给予信心;

三、奉献真诚,主动关心;

四、平等相等,成为知心;

五、改变厌学,形成热心;

六、正面教育,投入耐心。

三、实验内容:

1、本课题以我校所有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数学、语文、英语三大学科为主,兼顾其它学科,共同参与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应该拥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研究。

2、调查总结受欢迎教师的典型教育教学行为的特点及基本表现形式,探索推广的措施。

3、探讨满足学困生特殊需要的策略。

(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

4、加强教学反思,调整教育观念和行为的研究

(1)学困生学习档案的建立:个人情况、家庭情况、表现情况。

(2)学困生的学习评价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问题

(3)对学困生教育帮助行为与效果的反思。

(4)制定奖励学困生制度

四、实验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遵循以下原则:

1、情感化原则 情感是人的个性特征的突出标志之一,它是人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教师要调节自身的心理结构。对学生充满理智的爱,用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同时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情感活动,共同营造一个互相合作,互相尊重的教学氛围。

2、兴趣层进原则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对学科内容的兴趣是互相促进,递进上升的。为此教师必需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困生渗与教学活动,以培养其在活动中的兴趣,并得以积累,进一步形成对所教学科的兴趣,感受到学科的魅力。

3、激励性原则 学困生的“优”和“劣”是相对的,并且他们都处在运动和发展之中,从本质上都是要求进步和积极向上的。因此要激励学生,气可鼓而不可泄。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扬其所畏,克服不足,同时要抓住他们素质结构中的品德、意志因素,促进其它因素的发展。已致形成一个“思想鼓励、舆论导向、提供机会、积极评价、励成功”的激励机制。

4、循序递进原则 学困生思维容量小、节奏慢、教学上切不可跨大步或拔苗助长,否则道得其反。为此在教学目标设置上要遵循渐进由旧到新、由低到高。同时要注重学困生学习量的递进、学习难度递进,参与学习次数的递进,并控制其递进的幅度,使他们在循序渐进之中逐步提高。

5、教学及时反馈原则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及时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进度及使用合理的学习策略。但对学困生来说尤显重要,这是因为学困生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强烈,认识结构不合理。若他们学习情况,成果得不互及时的反馈,就会使他们丧失意志。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及时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以产生激励效应,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实验对象: 本校各班的学困生。

六、实验步骤

1、提出课题,申报课题阶段,时间为2013、9—2013、10;

2、进行研究,具体实施阶段,时间为2013、11—2014.7;

3、及时总路线,鉴定阶段,时间为2014、9;

起始阶段:学习理论,开展调查研究,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对策,确定研究课题,撰写课题方案。实验与研究阶段:

1、全面实施课题方案,同时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运用理论为先导的策略,指导课题深入研究,保证课题的发展。

3、要运用各种机会(如实践课、公开课、研讨课的机会,与学生座谈的机会;家长会、家访的机会)发现课题研究中的成果和问题。做到好的成果及时推广,有问题的及时补救。

4、深入调查,采用对个案分析等到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积累成果。

5、在加强平时常态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学困生脱困的个案和范例集。

总结鉴定阶段:对成果做好整理工作,写好实验报告。

七、实验领导小组

长:李明容 副组长:赵俊利

员:李明容

赵俊利

邓天英

5.《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五

庄浪县第二小学 万芳琴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学困生的发展一直是我长期关注和探讨的课题。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表现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纳为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

1.自身因素:(1)学习目的不明确,大多表现在没有责任心,认为学习是为家长和老师学的,不需要努力去学,常常要老师催,家长追才能完成作业。

(2)贪玩造成学习困难占的比例最大,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小学生的自制力差,不能分清什么时候该玩什么时候该学习,课堂上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课后作业应付了事,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3)知识断层型,由于学习不得法,对所学知识不能很好掌握,造成学习新知有困难,因为小学没留级制度,这些学生都跟班升级,所以学习缺漏也就越积越多。

(4)学习习惯差,依赖性大,产生惰性心理,他们只等着别人说出结论,不愿主动积极地思维,成绩当然不乐观。

(5)自信心不足,由于理解能力比较缓慢,思维跟不上老师和同学的思路,课堂上这些同学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会当观众,来掩饰自己的紧张情绪。

2.外部因素

(1)家长教育无方,表现在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由,孩子作业是否按要求做完,很少过问。等到成绩不好,更多的是责骂而不是帮助分析原因。

(2)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与方法在一定范围内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3)对教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有抵触情绪,导致厌学。或者是在同学中不合群,也会影响到对学习的兴趣。

总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虽然诸多方面但大多不是智力、能力的问题,而是态度、兴趣、习惯问题。

二、转化策略

(一)走进学生心灵,寻找教育突破口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的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小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所学习的科目是否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的老师就放弃该科的学习。因此每个老师要伏下身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走进孩子的心灵,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的关系,这是促进学学习的重要因素。

[案例一] 晓宇 :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不会听课,无法独自完成作业。上课画画,做小动作,眼睛很少朝黑板看,课堂练习从不参与,家庭作业都是父母家教带着完成,而且不听从教育,课堂上老师叫其写作业就嚷,我没本子,或者说我没笔,我妈没削铅笔等,如此的幼稚,实在令人啼笑皆非。弄清原因后,我觉得这个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循循善诱,要多鼓励,多亲近,要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像妈妈那样真诚地关心他。于是我就时常利用下课时间与他谈心交流,了解他的爱好、兴趣、烦恼,并在课堂上多关注他,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他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动笔完成好课堂练习,做对了给予表扬奖励。在同学赞美中,他乐了,感觉学数学还是很有趣的。接着我又用课余时间帮助他补缺补漏。适实指导,真诚帮助,他感觉到进步的希望,学习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学习成绩也在不断的进步。

[案例二]小佳,对学习数学自信心不足,畏难情绪严重,原任老师反映作业完成没质量,成绩不理想。接班后我发现这个孩子其实很有个性,自己对学习不感兴趣,作业应付,还煽动孩子不订正错题。了解这些情况后,我多次找其谈心,指出她身上的优点与不足,和她一起定出学习计划,并为她加小灶,补缺补漏,让她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她理解了老师的一片苦心,告诉妈妈老师是她的好朋友,对学习也就有了动力,不仅认真完成作业,还挤时间给自己加码,多完成妈妈布置的课外作业,从厌学到主动学,这个变化可真不小。

在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只有以全身心地爱去对待学生,学生才会喜欢老师,才会以十足的干劲来学习老师教得功课。

(二)精心设计每节课,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中一个重要心理因素。要想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果,最重要就是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兴趣才会主动去学。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兴趣,我想最主要的要让孩子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尝到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在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如果课堂上犹如一潭死水,学生何有乐趣,无乐趣哪来兴趣,因此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孩子在自主、猜测、实践活动中去探究新知的奥秘,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并不是枯燥乏味,而是一件快乐的事。

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一课,为了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我以“乌鸦喝水”如,“体积与容积”一课,为了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我以“乌鸦喝水”故事情节引入新课,孩子们觉得新颖有趣,随着石子的放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抢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1:石子占有位置。学生2:石子将水挤出来。学生3:也就是说石子在水中占有一定的空间……老师不满足接着问:如果我将石子取出来,它还占有空间吗?这个黑板擦占有空间吗?每个物体都占有空间你知道叫什么吗?孩子们高兴地喊起来:“体积”。接着在猜猜两个容器哪个容纳的水更多的环节中,学生情绪更高涨,有的说一样大,有的还是左边的容器大,有的说右边容量肯定更大,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孩子异口同声的说:验证。谁来验证呢,看到一个个跃跃欲试的孩子,我不失时机地把球抛给学困生完成,看到他们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我欣慰地笑了,我相信他们未来的学习会获得丰收的硕果。(三)注重“导学”,激发学困生自信

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就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还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进行个别“导学”。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又如何进行个别“导学”呢?每节课中都有一定时间检查课前学习效果或检验新课掌握情况,此时我都走下讲台,。因人而异,掌握时机,给予学困生巧妙的引导帮助。别小看只有几分钟时间,这几分钟的指导让学困生增强了获取成功的机会,一个微笑,一点抚摸,一句勉励的话,对学困生都可能是信心的源泉,他们就可能产生无限的学习动力。自信心对提高“学困生”学习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信心铸就成功的一半。有了自信心,才能真正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老师还要从各个方面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也会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成功与失败,克服自卑,重拾自信。

(四)及时反馈纠正,学困生练习当堂处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这种学习方式进步快。每节课的课堂教学我都要做到及时反馈纠正,并在巡视中看到学生做对的题目,随手批改,看到错的题目及时指出错误。特别是学困生尽量让他们做到错题不过堂。这样的处理大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积极性。

6.《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六

辽阳市弓长岭区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主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随着太仓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的需求强烈,太仓市实验高级中学应运而生;但生源的学习成绩处于毕业生中差程度,数学学力80%处于中下水平;升入普高后,两极分化日益加剧。这样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成为空谈,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如何提升普高段学生数学综合学力,探索研究数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新模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九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分化影响的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固然起重要作用,但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一 个重要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一 个人才能的充分发展与发挥,只有经过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实现。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本课题《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力图针对学生学力薄弱的实际,全面贯彻课改精神,提升普高段学生数学综合学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力求两个方面有突破:(1)探索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中教师可控制变量,即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意志品质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及对策;(2)探讨“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

二、《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一)理论基础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差生”可分为三类。一 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

2.日本教育家北尾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差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 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对学校、班级的不适应,对教师的消极态度等。

3.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育理论已被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接受,布鲁姆认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 步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就会变的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须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学习的机会。

4.“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分为:语言智力、节奏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自省智力、交流智力、自然智力等。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6.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7.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使学生成为主动、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8.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践基础

1.“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分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一 个人成材的诸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优秀者都超过非智力因素不良者。优秀生中智力中等和中等以下的占67%,而差生中智力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占50%;对学生理想、动机、兴趣、意志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调查表明,优秀生和差生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智力因素固然起重要作用,但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 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2.八十年代初期,上海的“愉快教学”实验,顾泠沅的“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九十年代搞的“成功教育”、“分层教学”实验研究,都是探索贯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教育思想,探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3.全国掀起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 种学习方式、教育思想或策略被教育界广泛认可,具体操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中央教科所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模式”。5.福建龙岩一 中石碧希“导学式素质教学模式”。

三、《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实验设计 1.实验目标

(1)把研究变量确定为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意志品质;在实验周期内对研究变量进行培养,使实验班研究变量正向迁移;“学困生”学习成绩明显提升,从而对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进行界定。

(2)探索“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把实验班的学生按学习基础分为“A、B、C”三组,经过实验教师按照“三理整合”、“导学前置”、“诱思探究”、“分层评价”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过程,在教学实验周期内,使C组学生接近A、B组学生学习成绩,A、B组学生学习成绩有一 个明显提高,探索界定防止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2.《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构想

(1)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甚多,按照毛泽东哲学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哪些是主因,哪些又是教师可控制变量;因此选定“学困生”成因中三个主要变量,包括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意志品质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及对策进行界定。

(2)“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构想。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也是转化“学困生”的主渠道。因此探索有利于转化“学困生”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备课、上课、辅导、评价等几个方面的一 般规律和相互间的关系变的十分迫切而重要。

I.“三理”整合,分析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发展规律,使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优化,学习动机与意志品质正向迁移;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目的;

II.“导学前置”运用导学案,布置预习、自学材料、训练题等方式使学生提前进入知识准备、思维意境状态,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潜能;

III.“诱思探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诱思、学生探究的教学程序;

IV.“分层评价”,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分层教学思想,采取分层评价,使教学评价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积极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和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综合学力。备课:不仅要考虑三组学生的学习基础,还应考虑“三理”整合在三组学生中各自的不同状况;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教学过程设计上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案,使“导学”有效果、“诱思”达目的、“探究”遵程序;教案要展现设计过程。

上课:依据“三理”整合、导学案反馈信息,对A、B、C不同的组,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师设计出“诱思探究”目标;使学生真正做到自觉完成建构知识,主动进行探索研究,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每一 个个体综合学力的目的。

辅导: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运用“诱思探究”程序,加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点拨各环节,从而扩大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辅导面,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但不能忽视课外辅导的补充作用,教师应通过多渠道,接触各组学生,了解学生在“三理”整合、“导学前置”的反馈信息,解决知识上思想上各种问题;强化主因变量正迁移,并为下一 节课提供信息,以便改进教学结构设计。

评价:在实验周期内,对不同组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做到“分层评价”,包括课堂教学分层点拨、课堂作业分层布置、单元检测分层测试、综合评价分层评定等;使教学评价具有“实效性”和“激励性”。3.实验操作过程

(1)实验准备。I.选定实验班;实验教师选定成绩相当的班作为实验班、对照班;

II.实验班学生分组;根据升学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的分析考查,划分A、B、C三组学生名单;

III.设计研究变量调查量表,建立研究变量变化轨迹库,学生个体成长档案。

(2)研究分析;分阶段运用谈话、观察、问卷、测评等手段,分析A、B、C三组学生在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意志品质,学习成绩等方面发展状况,并及时登录实验数据库进行分析。

(3)实验数据统计;用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手段,科学的分析“学困生”成因中主要变量转化情况,学习成绩变化情况,以及与对照班的比较情况。(4)实验效果的初步验证;

I.实验教师根据研究的不同阶段写出研究总结论文; II.水平考试升学考试的成绩; III.主管部门的鉴定。4.实验计划

第一阶段:2007年1月30日——2007年4月30日,科学预测,制定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07年5月1日——2007年8月30日,培训实验教师,调查分析阶段; 第三阶段:2007年9月1日——2008年6月30日,实验阶段,形成初步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2008年7月1日——2008年8月30日,分析实验数据,写出结题报告; 2008年9月1日——2008年9月30日,申请结题,主管部门鉴定验收。

四、实验教师及分工

1.选定实验教师、聘请专家顾问;

实验教师的选聘是实验研究成败的关键,不仅要求实验教师具有一 定的教学教研水平和教育理论功底;还必须要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课题负责人:曲乐坪

课题组核心成员:纪长宏 李宝芹 姜雪 刘锡娟 高庆伟 范冰 徐良辰 徐旭 黄文峰

崔雪冬 王 丽 徐萍 王 云 王仲辉

2.实验教师分工;

(I)曲乐坪全面负责课题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分工负责实验结论的界定,及 “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研究;

(II)高庆伟“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研究;

7.学困生反复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篇七

一、学困生反复的成因分析

首先, 从家庭的因素来说,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都具有的一种殷切想法。因此当子女出现学困问题时, 他们可能会一时间难以接受, 或出现焦躁表现, 或采取一些会对子女带来伤害的行为, 而这些都无疑会为子女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不利于他们学困问题的解决。此外, 学生正处于心理稚嫩期, 很容易因无法得到家长理解而出现叛逆、自卑等不良情绪, 这也是学困生反复的一大原因。学生学习差时, 家长会丧失信心;学生学习进步了, 家长就会放松管理, 以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其次, 从学校因素来说, 其单一的评价体系, 让成绩成为检测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很多学生虽然其他方面表现得较为优秀, 但是因为学习成绩并不理想, 同样被学校、被老师视为“后进生”和“学困生”。这种类型的学生, 其自信心和学习态度原本就比其他类型的学生要弱, 当其真正意义上用心、努力去改变学困的现状时, 却因为成绩收效甚微而遭到否定, 学困反复就成为了一种不可逆的趋势。第三,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 反复现象充分说明其性格和态度上缺乏恒心、缺乏毅力。拥有这样心态的学生, 即便教师、家长倾尽全力, 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其学习状态, 使之养成良性的学习习惯。这样, 他们在时而积极、时而积极的波动往复中, 很难彻底走出学困的阴影。

二、学困生反复的转化策略

(1) 家校合作,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困生的出现以及过程中的往复是由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从客观因素来说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家庭与学校。因此, 要想实现对学困生反复的转化, 就要构筑起家庭与学校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的桥梁。教师要负责仔细观察和考量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课堂上的习惯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基于此给家长提出一定的建议。让家长成为学生课外时间的辅导者与监督者, 真正意义上促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二者融为一体, 让学生在家中也能感受到学校的规则性, 在学校当中也能感受到家庭的安逸感, 使之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当中不断受到熏陶, 树立起越挫越勇、永不后退的精神。

(2) 心理辅导, 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从本质上来说, 学困生反复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一个前提, 就是学困生愿意被转化、主动想要去转化。也就是说, 学生想要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改变自身的学习状态, 才会对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反复状况耿耿于怀。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家长也好、教师也好, 首先, 要从肯定的角度认可学生的付出、肯定其态度, 同时要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对这一类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肯定。当前, 很多在成绩上不能够吸引人、不能博取关注的学生在学校当中长久处于缺乏关怀、缺乏温暖的状态, 甚至在家庭当中也会遭到父母的鄙夷, 没有人会对他们小小的进步给予肯定, 也没有人会对其琐碎的努力给予关注, 长久以来的被忽视, 是导致其自暴自弃、生成学困的最主要原因。其次, 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 但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 太多人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前途与能力的唯一准则, 因此当学困生出现反复时, 教师也好、家长也罢, 更需要从其他侧面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帮助学生及时转移因为反复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为其从其他方面树立信心。需要注意的是, 一味地指责和错误渲染不仅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更会导致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和家长所讲的道理、所灌输的思想, 依旧我行我素、充耳不闻。所以, 教师应当从心理学的角度找到其学困的症结所在, 找到其自信心难以树立的原因所在, 采取灵活的方法对症下药, 才能进一步生成学习的上进心。

(3) 教学创新,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采取有效的策略创新教学手段, 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其能够用足够的动力支撑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困生在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特点, 体现出个人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甚至是活动能力, 使其在收获掌声和认可的过程中逐渐打开自身被束缚的心灵、被压抑的学习情感, 帮助其实现对于学习兴趣的迁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学困生的反复是一个亟须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有所改变的问题。而对于处在学困境地当中的学生而言, 需要不断树立自身的自信心、积极乐观地面对提升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挫折和困难,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进而转变学习态度, 最终实现学习效果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马艳云, 刘祖艳.小学学困生转化的实验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 (12) .

8.《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八

学困生

成因

转化

上一篇:春日说课稿下一篇:辽宁科技大学学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