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感受作文

2024-08-18

冬至的感受作文(精选8篇)

1.冬至的感受作文 篇一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冬至是中国很重要的一个,祭祀祖先的人文节日;一个是清明,一个是冬至,一个是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这三个节日,是我们祭拜祖先最主要的日子。其实这跟自然地理气候也有关系,因为冬至的时候,地球转到最北半球的时候,到顶了,物极必反,这时候地球又开始往回转了,中医上说是“一阳出生”的时候。冬至是一年当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冬至一过,慢慢就开始昼长夜短,白天时间就会一天比一天长。

冬至来历:冬至节源于上古的“腊祭”,究其实是缘于古人的原始信仰。古人因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把它们归于上天神灵的操控,认为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星斗河汉、日蚀月亏、大旱洪荒、海啸地震等自然现象,全都是上天神灵所为。因此,古人特别重视以祭祀活动来娱神祭天,祈求上苍与神灵的保佑。从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实就是古人娱神祭天的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冬至节的祭祀,重要的内容就是祭天祭神。冬至之日,历代王朝都要行“贺冬”之仪,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动场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举行,因此又被称为“郊祭”。至明、清时期,祭祀活动在古代祭祀的基础上,更加神圣化,更加隆重。

冬至习俗——祭天: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它像征着天圆,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

冬至习俗—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这些谚语和顺L:I溜在许多古籍:卜部多有记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冬至是个团圆的节日,俗话说得好,冬至大如年就是说冬至能够和过年比较,冬至夜是一年当中晚上最长的一夜,民间传说:有钱人吃一晚上,没钱人冻一晚上。

今日晚上我去外婆家过冬至夜,品尝了象征团圆的汤圆,还有爷爷买来的冬酿酒,上头飘着朵朵桂花香。

今日真是其乐无穷呀!

今日爷爷奶奶准备的食物和平常不一样,全是美味佳肴。面对着这一道道的美食,我不禁口水直流。还没开饭时,我的肚子就一直在打鼓,好像在说:我快等不及了!我们在吃饭时,喝了许多冬酿酒。冬酿酒不像白酒那样浓,它入口香甜,还有股淡淡的桂花香味。饭后,我们的肚子都像个大皮球。

啊!冬至,你让我怎样也忘不了!

冬至夜,是吃货的节日;是团聚的节日;也是欢乐的节日。

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接近年底,各种东西方节日纷纷到来。

今天是阳历12月22日,也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早在周代,我们的祖先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其节日传承已近30,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冬至这天,夜最长,昼最短,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相信这几天有关全国各地气温骤降的新闻报道,大家都有所关注;而在我们安庆,每年严寒天气的代表——下霜,其时间也往往在冬至前后。

既然冬至意味着难熬的严冬的到来,人们为何又要大加庆祝呢?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东西方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惊人一致的智慧。在西方,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东方,老子说——物极必反,哀极必兴,否极泰来。是啊,人生的拐点往往在最低点开始攀升,只要我们牢记最可宝贵的希望,就如过了夜最长,昼最短的冬至,尽管气温日降,但毕竟昼渐长,夜渐短,终将春回大地。圣诞节本是个洋节日,这些年在中国也大为流行,圣诞未至,圣诞的味道已早早在众多商家蔓延开来。也不追崇圣诞节,但我尊重圣诞节的庆典,因为耶稣是西方文化中悲天悯人情怀的代表,就如东方的孔子,印度的佛陀。相信不少同学已经发现,经典文学名著中,最为伟大动人的情怀就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如屈原之于《离骚》,司马迁之于《史记》,曹雪芹之于《红楼梦》,雨果之于《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之于《安娜·卡列宁娜》,乃至现代的鲁迅、沈从文等众多大师巨著莫不如是。

有人说,人生来就是要受苦的,你看,人脸上的两道眉毛是“草字头”,眼睛、鼻梁构成个“十”字,下面再加上一个“口”,那不就是个“苦”字吗?所以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但有些人离开这个世界时,他们为世界减少了痛苦:有的人为世界减少了水灾,如上古的大禹;有的人为世界消除了狂犬病,如法国的巴斯德;有的人为世界减少了饥饿,如当代的袁隆平······身处苦难,心忧世人,这份悲悯情怀是值得我们深思与尊敬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洋节日,都可以用宽广的胸怀去面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你们知道冬至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节,大部分地方习惯吃饺子,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还有,你们知道“冬至”这天为什么要吃饺子吗?为什么不吃饺子会冻耳朵吗?不知道吧。嘿,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吃“捏冻耳朵”。“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寒风刺骨。他看见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他的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样子,再放进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祛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呀,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这便是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的原因了。

冬至这一天吃饺子,还是为了不忘“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现在大家知道冬至的来历了吧!

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是的,明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节在我国有两千年的历史。杜甫的《小至》中也有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据记载,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如今过了两千多年,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吃汤圆是过冬至的传统习俗,冬至的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但如今,不少同学只记得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忘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中华文明养育了我们五千年,历史的印记早已烙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生命里。当我们我们的同学在玩着圣诞节的玩偶,准备圣诞卡片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起活字印刷术,道德经,还有那汨罗江畔的身影?

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感受着冬至的气息。我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更热切地盼望每个中国人都能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以上就是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谢谢大家的倾听!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6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明天就是12月22日。你知道那是个什么日子吗?是的,冬至。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早在25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就确定了冬至,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一个。

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全国人民进入最冷的时期,也称为进九。从冬至后的第一天到立春,人们通常会数“九”来测量天气的变化。

冬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据记载,在周朝和秦朝,十一月是冬天的第一个月,冬至是新年的第一天。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换句话说,人们最初庆祝冬至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2500多年后的今天,冬至依然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下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现在,冬至在一些地方仍然作为一个节日来庆祝。在北方,人们有习惯在冬至期间宰羊、吃饺子和馄饨。在南方,这一天则有吃米团、长线面的习惯。

冬至,还是锻炼身体的好时候。冬季来临的时候,很多学生害怕冷,不想活动,岂不知,冬天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时间,小学生在冬季室外锻炼,身体经常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增强人体对寒冷,支气管炎和其他冬季常见病阻力。

冬季接受室外阳光的照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促进人体的造血功能,对治疗和预防贫血有积极作用,还能促进身体对钙、磷的吸收,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另外,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死人体皮肤、衣服上的病毒和细菌,对人体有消毒作用。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冬季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锻炼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准备活动,在运动前后及时脱掉和添加衣服,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长期锻炼,我们的身体御寒能力和抵御病毒攻击的能力一定会提高。等春风拂面时,身体更柔韧,身体各脏器的功能更完善。

冬至过后,一年一度的元旦就要到了,最后祝老师、同学们身体健康、开心快乐!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7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再过几天就是传统的冬至日了。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冬至日,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在这一天朝廷上下放假,边塞军队整修,人们互相拜问,以美食互赠。《周礼春官》曾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我国古代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到了,我们又大了一岁。多了一岁,是否应多些成熟,多了一岁,是否应多些责任。从小处上讲,我们身上背负着整个家庭的希望,从大处上讲,我们背负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当我们面对如山的功课,徘徊在无尽的黑暗中时,想想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我们的身后,有永远支持我们的家长,关心我们的老师,我们有什么理由犹豫在成功的大门举步不前呢?新的一年开始了,让我们迈向阳光,唱响我们青春的赞歌!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8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冬至大如年》。

12月22日,一个重要的节气即将到来——那就是冬至。冬至,冬至,冬天已至,对于这个气节,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冬至被人们当做一个重大节日,从周代起就有了祭祀活动,宫廷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也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还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会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这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因此应该庆祝。《晋书》上有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可见古代人民对冬至的重视。冬至这天,一些文人、士大夫会进行“九九消寒”的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北方,不论贫富,饺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食物。有谚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老时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当时正值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与一大碗肉汤一起分给求药的人。人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方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关于冬至,还有许多数不完道不尽的习俗。

然而,身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似乎越来越远的今天,冬至大如年,你还知道多少?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传承我们源远流长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我来自浩瀚人海,我要成为海面倒映着我的光影的那轮红日;我并不是脑子最好使的那一个,但我的双手会尽全力补助;也许以后我的名字并不被人所广知,但我会让它印刻在每一个人生命中。我的座右铭是:“战胜怪物的唯一方法,那就是成为怪物。”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9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再过两天就是冬至了。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冬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如今过了2500多年,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冬至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都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冬至过后,各地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所以冬至,还是锻炼身体的好时机。冬季来临,很多同学惧怕寒冷,不愿意活动,岂不知,冬季更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光,冬季在室外进行锻炼,身体经常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增强人体对感冒、气管炎等冬季常见疾病的抵抗力;冬季在室外接受阳光的照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但能促进人体的造血机能,对防贫和预治疗血有积极作用,还能促进身体对钙、磷的吸收,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另外,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死人体皮肤、衣服上的病毒和病菌,对人体有消毒作用。同学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冬季锻炼不但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在提高学习效率,锻炼意志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冬至到了,我们又长大一岁,让我们静静地感受这即将到来的冬至的气息!让我们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最后祝老师们、同学们身体健康、开心快乐!

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10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明天就是24节气中的冬至。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明天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杜甫的《小至》中也有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自古以来,人们历来十分重视冬至节。那大家知道冬至日都有哪些习俗吗?在汉代,国家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在唐宋时期,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在这一天,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北方人会吃“娇耳”,也就是饺子;江南地区则会吃汤圆或赤豆饭,寓意着团圆,圆满。银川人习惯食用羊汤,潮汕人冬至吃冬节丸,客家人冬至会喝酿酒。在民间,百姓们还会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例如“热在三伏,冷在四九”。

过了冬至日,白天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了,我们也可以调整作息,珍惜时间,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本学期也将临近尾声。在近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时常反思自己: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都已完成,知识点是否已掌握。期待同学们为自己本学期的学习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回归传统感受冬至演讲稿11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过完冬至,一年一度的元旦就接踵而来了,我们很快就要进去20xx年啦,最后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开开心心,健康成长!

2.冬至的感受作文 篇二

在作文讲评的最开始,李强老师先让学生自读自评。学生朗读自己的大作,在座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可以从朗读者的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自鸣得意的评价中听出其自豪和自信,这种自信和自豪一方面来自教师的认可(只有佳作才自读);另一方面也来自本人对写作倾注的感情和乐写的兴致。

之后是学生互评环节,我看到了一个动态的课堂,学生们持不同的观点不断交锋,各种“势力的对决”均有理有据、个性飞扬。

李强老师在课堂上时而静静地站着,俨然成了一个高明的导演。在学生争辩之时,又不时由幕后走到台前,适时抛出一个“激起千重浪”之石;时而会用一两句简短又不失幽默的话语化干戈为玉帛;时而用“你们知道我最欣赏这篇文章哪里吗”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时而注意过渡和衔接,用“下面我们来品味一下语言的精妙”引出下一个议题。课堂上,我们分明感受到在他手中的这四十多个风筝,在语文世界的浩瀚天宇中徜徉、飞翔。

2. 我的课堂感悟

(1)不厌其烦地逐篇整理和修改学生作文的勤勉。做语文教师最愁的就是作文批改。李强老师每天要在邮箱内对学生作文逐一翻阅、修改整理,并择优再修改,直至满意后打印成稿。不仅如此,他还不遗余力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打印时认真修改,这就让学生将写作当成了生命中相当重要的一件事。晚自修后回到宿舍互读作文,已成为他班上学生的习惯。

3.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作文 感受力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73-02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常遇到学生“怕作文”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少写作的素材,二是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然而,即使有兴趣把生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学生却又下笔维艰,因为,即使有了生活,也缺乏一定的感受能力,而且,不能笔下生辉,也写不出好文章。影响小学生写作的原因方方面面,首先要加强的是小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因此,必须强学生的观察训练,丰富学生的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提高生活品味,促进思维发展,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感受能力。

感受能力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基础。写文章首先是要有感受,只有感受到了,才会“情动而辞发”。感受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表达思想感情。感受能力有利于文章生动地表达情感及意思。同一题材的文章表达的效果,由于个人感受而迥然不同。例如同样写《家乡的风貌》与《公园的一角》,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前者比后者容易写,因为农村的孩子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和家乡的各种变化有着亲身的体验,对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来说,后者则容易许多,因为城市的孩子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在公园消耗掉不少的时间。如果没有感受能力为前提,农村孩子写不出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城市孩子写不出公园的俏丽多姿。

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呢?

一、训练学生视觉与听觉的能力

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必须吸收大量周围信息,注意积累材料。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多做定向观察,围绕同一观察目的,同一内容,在观察中把观察动植物、景物、场面、事情、人物等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多看、多听、多问的好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逐步做到会听、会看、会问,并且及时记录见闻和感受,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学生不仅要注意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善于发现,对生活的空间,有一个广泛的感受,对空间中的事物,有细腻的感知,只有善于发现,才能在有限的生活中的到无限的素材。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发挥思维能力,使其对事物的形成、方位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尽量做到视觉感受深刻透彻,听觉感受绵远悠长。比如,正确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声音的不同特色,如:各种动物的叫声,火车的鸣笛声,人们的呼喊声等,这些声音,只有先用听觉来感受,才能用语言来表达。再比如,恰当指导学生感受春天里公园的绿色,小草的嫩绿、石头的青绿、树叶的柔绿、这些绿色,只有用视觉感知后细细品味,才能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

二、训练学生感受的独特性

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体验,自然会有主观认识,这种认识具有独特性时,才能生动、深切。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去挖掘其内含,使之能够产生不同的感受。如同样是写《我的妈妈》,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妈妈对我照顾十分周到,天天早起晚睡为我洗衣做饭 ……”有的则这样写:“从妈妈那慈的目光中,我感受到妈妈对我是那样关怀、体贴,使我充分感受到了母爱是伟大的……”前者由于体验浮泛,表达不够真切,而后者,确实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感受独特因而表达生动。

如何训练学生感受的独特性呢?

我认为,重视实践,乃是第一位的,感受依赖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了解事情的真谛,深觉生活的可爱,没有实践,所有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虚幻而不切实际。实践决定思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了丰富的实践,还必须做到教、学、练相统一,动脑、动手相结合,这是训练感受独特性的有效措施。把自己想到的要说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把课本中学到的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训练学生感受的独特性。在实践中得到的东西与课本中所学的东西都是密切相关的,必须思考得深、透,这样才能把真实感受描绘出来。

有了独特的感受之后,教师要注意在语言表达上引导学生,使其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训练学生抓住本质思考入微时,要注意步步引导,不可一蹴而就。如指导写难忘的教训,则先要学生抓住“教训”来写,使学生受到教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使学生难忘,学生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指导學生写某一处景物时,先启发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然后分析这些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学生从中能够体悟到什么,情景交融。在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要先明确众多感受中的一点或两点,然后围绕这个点――也就是中心思想安排事件,列出提纲,要注意重点段突出,不可横排直叙。

随着训练深入,使学生明确写人要突出人物特点、本质、思想,写事要突出事件的重要意义,写景状物要表达真实感受,总之,只要善于抓住人、物、景的独特之处,深入体会其本质特点,独特之感便能体现于行文之中。

教师还需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情境,使其增强感受意识,体会事物所固有的特性,培养感受的独特性。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情感的丰富性。

学生想象力的形成离不开感受能力以及情感的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使感受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所表达的思想更充沛。

如何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呢?作文教学中从教材出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充事实情节的不足,激发作文情趣,增强感受力,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结构变化,不断拓宽思维空间,展开想象空间,依据学习规律,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小学生观察事物大多见木不见林,不善于抓住事物特点,对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抓住事物本质,仔细观察,加入联想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与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教师要根据作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想方设法进行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扎扎实实地搞好训练。

参考文献:

[1]于树漫 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 2006.10

[2]赵东阳 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12

4.冬至的感受作文 篇四

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强调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个性通过想象移入物、景之中,形成“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佳效,写出“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真切感受来。

一、“熏”———美读欣赏,营造感受和体验美的氛围,扣动美之心弦

“所谓的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作文教学要以新课标语文教材课文为例子,获得借鉴。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丰富的、优美的,保留了语言艺术的精华。对于众多的这样的作品,教师应指导学生“美读”,这样就能突出美育的感知性。

美读形式多样,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配乐朗读,磁带范读等。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美妙的境界。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立体化、形象化,从而拨动学生的情弦,叩击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作文是思想的外发,情感的传递。在美读过程中,让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一幅美的画卷,愉悦了学生的身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必为学生在作文时再现美打下基础,学生就会将蕴蓄在胸中的人、事、物、景、理的美生成、抒发和铺陈。

二、“导”———引导观察,开阔美的天地,点燃美之火花

观察是审美的眼睛,是感知美的窗户。通过观察人、事、物、景,会开阔美的天地,获得美的直接经验。叶圣陶先生说过:“随时随地留意观察,是扩充经验的不二法门。由多所观察,方能达以多所经验。”(《作文论》)如果一个学生比较善于观察的话,他就会不断地发现美,不断地获取练习写作的源头活水。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观察,让学生发现美呢?

首先,教师要精心组织和指导定向观察活动,创造各方面的条件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在观察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心想、口说,使学生全面、立体而不是片面、机械地观察事物、观察生活。

其次,要指导学生留心日常生活,抓住美的瞬间。“美在生活”,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美,如花草树木的映衬美,起伏山峰的参差美,蓝天白云的衬托美,飞奔车辆的流动美等,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理、趣、味,以点燃灵感的火花,写好文章。当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味生活,感悟美好,那么其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也就具有了活力,并凸现出精神的内涵。

作为教师,对学生在观察中获得的每一个新的发现,每一种新的感受,都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并进一步进行诱导。同时怀着极大的兴趣与学生分享快乐,让他们从老师的欢乐中受到鼓励,从而唤起审美的愉悦性。这样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就更浓了,对周围的事物更留心,审美的主动性也更积极了。

三、“活”———活用多媒体教学,展现美的画面,激活美之热情

作文教学中,如果忽视或抽掉了美的熏陶,将会苍白无力。长久以来,我们的作文课比较单一,无非是指出上一次作文存在的问题,选读一些范文,然后布置新的作文题。可想而知,这样的作文课必然是一潭死水,更不用说有美感可言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灵活采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制作精美的课件再现美景、美事、美的生活,让学生陶醉在声色并茂的情境之中,去体会感受这些被我们忽略的美。

若是讲评课,我就有意将一些学生的作文片断制成课件,标上作者,配上图片,再加上评语,让学生欣赏。这样,“杰作”上了课件的学生成就感与愉悦感自不必说了,自然会美滋滋地一遍又一遍品赏。而其他同学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会受到启发和鼓励,有了创作美的冲动,从而努力写出更多、更美的文章来。

5.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作文的快乐 篇五

要让学生乐于作文,就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积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积累材料,从而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大胆地表达出来,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童真,从中体会写作的快乐。

我以一堂作文课——《我的好朋友》为例进行了尝试。这是一篇写人作文,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一件事来反映好朋友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对好朋友的喜爱。之所以选这个题目,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生活中和好朋友朝夕相处,对彼此的性格、爱好比较了解。

通过实践,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中寻找、收集材料,写出自己的个性,并教会学生借助作文,展现生活的美好,让他们乐于写作,感受到写作的快乐,获得启示。

一、注重课前训练,从生活中积累材料

要写好作文,关键是积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通过平时的观察、思考、收集。学生看到作文题目无话可写,是因为平时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不注意观察,不善于积累。因此,在教学这篇作文前,我让学生积累与这次写作有关的材料,学习与之相关的写作方法。

首先,我让学生学会写自己。学生首次接触到写人的文章,对于怎么写还不能完全掌握,如果一下子让他们写自己的好朋友,恐怕有难度。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习作——《的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初步领悟写人作文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掌握了介绍自己的方法,并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观察,寻找材料,为写自己的好朋友打下了基础。

其次,我让学生对自己的好朋友进行观察、了解,并收集一些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以“猜猜我的好朋友是谁”的游戏进行反馈,如果别人听了你对好朋友外貌的介绍能猜出你的好朋友是谁,那么你的描写是成功。

瞧,这两位同学是这样描写自己好朋友的外貌的:

“我的好朋友长着一张圆圆的脸,红红的脸蛋儿鼓鼓的,真可爱,笑起来还露出两个酒窝。她的嘴巴小小的,同学们都叫她‘樱桃小嘴’。她的头发可长啦,已经长到腰了,头发上总是夹着五颜六色的发夹,真漂亮!”

“你看,她的脸红彤彤的,像个大苹果。她的头发黑黑的,梳着一条可爱的羊角辫,摸上去软软的。她的眉毛弯弯的,淡淡的,像月牙。她的眼睛亮亮的,圆圆的,水灵灵的。她的嘴唇很红润,像涂了淡红色的唇膏。她冬天喜欢穿一件橙色的滑雪衫。这就是我的好朋友。”

学生三言两语就把自己好朋友外貌中最有特点的部分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再看这位同学的描写:

“我的好朋友长得可帅气了,他喜欢剃一个乌黑的小平头,炯炯有神的眼睛上面那两条粗粗的眉毛充满了阳刚之气。他很喜欢笑,一笑起来便露出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常常给我们带来快乐。你们能猜出他是谁吗?”

全班学生就在说说笑笑、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写作的准备工作。

二、注重课堂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曾说:“只有当你对你所做的这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才能获得成功。”对作文而言,说得再好,还是要落笔于纸上,因此,要让学生愿意写,就必须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畅所欲言,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激励性评价恰如其分地起到了这个作用。

在这节课的作文评价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制定出分层目标。如红苹果目标是能围绕性格特点选择恰当的事来写;银苹果目标是能将表现性格特点的事情有条理地写清楚;金苹果目标是能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生动地表现性格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或喜好选择不同的目标,由学生自主选择,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看,学生们兴奋地把自己选择的苹果贴在作文题目的旁边,然后开始了写作。进行点评的时候,我不统一要求,只要学生达到了自己选择的目标就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课后注重延伸,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要让学生体会写作的乐趣,升华情感,课后延伸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的最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学生把写好的作文打印出来,给自己的好朋友看,给自己曾经调查采访过的好朋友的家人看,也可以和写作对象一起分享,让更多的人欣赏自己的作文,让作文回归生活,这样既可以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又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写作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生活是广阔的海洋,孩子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充满笑声,有着成人所没有的童真和快乐。让孩子们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聆听美妙的乐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把写作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让师生之间都能享受这个快乐的过程,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这就是这堂作文课给我的启示。我将继续带领学生积极地体验生活,寻找精彩的瞬间,记录下一段段值得回味的童年生活。

(责编莫彩凤)

6.福州的冬至 篇六

你好!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我转学已经半年多了,很想念你们!福州是个气候宜人、山水环绕的好地方,别名“榕城”,还有“温泉城”、“江南胜地”之美誉,我在这里生活得很习惯。现在,我就跟你聊聊我在福州过的节日吧!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令之一,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北方的冬至,是寒冷的象征。要是没有凛冽的寒风、鹅毛般的雪花和厚实的羽绒服,简直不可思议。而福州的冬至却别有风味,煦暖的阳光依然是主旋律。置身于满眼的葱绿中,我丝毫没有寒冬的感觉。

依照北方的习俗,冬至要包饺子,可是在福州可不同。于是我缠着妈妈,希望能按照福州的方式过一次冬至。

放学回到家,我来不及放下书包,便匆忙地掀开碗盖。哇,是一碗地道的糯米丸子。这时妈妈及时阻止了我伸出的小脏手,将我拉到水池边洗手,但那丸子的香味就像虫子一样,弄得我的心痒痒的,差点儿流口水。

“看把你馋的!”妈妈微笑着给我夹了几个。我狼吞虎咽,好几个进肚之后,我才开始认真研究起丸子的皮和馅。妈妈看我已经吃饱,便和我谈起福州冬至搓丸子的由来。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穷书生叫木连生,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非常穷苦。一年,天遇大旱,土地龟裂,寸草不生。秋收季节,财主依然上门逼租。木连生为了躲债,背着年老体弱的妈妈逃进深山。他安顿好妈妈,便出来找活干,以偿还所欠的债务。几个月后,木连生拿到工钱,便急忙到森林深处找妈妈,但怎么也找不见。原来他走后,母亲思儿心切,天天以泪洗面,竟然哭瞎双眼,藏身于一个树洞中。为了找到妈妈,木连生用糯米搓成丸子,以竹签穿成串,只要有树杈的地方,就挂上丸子。冬至这天,丸子的香味飘到妈妈所在的树洞中,她顺着香味,慢慢爬出来。母子终于团圆了。如今,在福州的连江县,冬至祭祖时依然保持着这一风俗,那就是在供桌上放一大竹箩,箩里盛着糯米搓成的圆圆的丸子,预示家庭团圆之意,以求祖先的保佑。

小语,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对福州独特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呢?欢迎你暑假来福州玩。我会带你参观古迹林立的三坊七巷、水光潋滟的西湖、层峦叠翠的鼓山,还会带你品尝特色小吃鱼丸、肉燕……快来吧!

祝:

学习进步,天天开心!

你的好友:郭舒佼

7.感受2011年高考作文题 篇七

随着信息传输的即时迅捷和自主命题的省市的增加,每年的6月7日9时一过,一场高考作文题的“春晚”便会在媒体上如期开张。不过也正如春晚所面临的处境一样,这道高考作文题的大拼盘今天人们品评起来似乎已有些渐觉乏味。而这乏味的原因就在于它很难让人眼前一亮,很难让人如沐春风,而是了无新意四平八稳,见之让人难以产生创作的冲动。

综观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从内容上看基本上还是三大板块:社会、人生和生活。而触及社会的内容似乎正逐年萎缩,今年满打满算不过三道:北京卷的“如何看待乒乓球赛中国夺冠”、全国Ⅱ卷的由“代人买体彩获奖”分析做人的诚信的问题和八省区合用的新课标卷的分析“中国崛起的特点”这样三则。在这三道考题中,全国Ⅱ卷中“买体彩”的话题已不新鲜,一是事发当时媒体上早已热议纷纷,二是春晚上以此为原型敷衍的小品更是让这一不新的新闻家喻户晓。在传统道德观念的濡染和官方媒体的“正面暗示”下,这道题实际上已没有太多的自我表达的空间,估计学生十有八九会站到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的占调查总数的22.1%的那群人当中。你想:谁敢在高考考场上去挑战道德、挑战舆论呢?至于新课标卷中那道讨论“中国崛起的特点”的作文题,我觉得是今年全国19道高考作文题中最不像作文题的,把它放到政治试卷中考似乎更合适。一是这道作文题是典型的只能报喜不能报忧,二是从“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六个方面论述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让学生堕入讲大话、官话、套话的境地。倒是这“发展”背后的成本、隐患及遗留问题我以为很值得一议,且不少人都有切身体会,但孩子们敢谈这些吗?

唯一让我觉得值得一谈、大概也有话可谈的是北京卷的关于“乒乓球赛中国夺冠”的问题。兵乓球今天已被中国人玩成了孤独求败的独门独技,但也玩走了观众,玩掉了外人的兴致。其实,酿出这一后果的酵母乃是我们的举国体制。澳网法网上李娜的表现昭示了中国体育体制之外的成功,在不太发达的网球项目上中国人可以有如此巨大的突破,乒乓球几乎已是全民皆兵了,还有如临大敌的必要吗?我们实在该将银子多投到全民健身运动中去了。

有关人生和生活哲理的作文题今年依然风光无限,占了高考作文的六分之五之多,计有16篇。如果再联系起前几年的作文题一起分析,真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情。比如河北、广西今年使用的全国Ⅰ卷的作文题为“期待长大”,而2010年江西卷出的却是“找回童年”。这组看似龃龉的作文题中的“围城情结”折射出的或许正是人类身与心、心与境的矛盾,透露出人们对于成长的期盼和焦虑。人生只是单行线,没有回归的旅程,所以越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越会加剧这种矛盾心理的滋生。而四川卷的作文题“总有一种期待”只不过比“期待长大”更宽泛一些,或许正是为了让饱受灾难的灾区人民放眼未来,期待更为美好的生活。今年广东卷的作文题是“回到原点”,与2009年广东卷作文题“常识”异曲而同工。“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卷中对“原点”的定义用来诠释“常识”亦恰到好处。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经济强省,之所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不是也得益于他们遵循常识、回归原点的处事方针呢?

今年的浙江卷和安徽卷都是在“时间”上做文章。安徽卷一改往年煽情、朦胧的特点,直截了当地以“时间在流逝”为标题,简洁固然简洁,但这样的文题未免过于空泛了些。从“子在川上曰”的经典,到“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民谚,人们已涉猎太多,你能叫中学生们再敷衍出多少富有新意的篇什?而浙江卷则是一则材料作文,文题“我的时间”中“时间”的含义已不复为一般意义上的时间(即“物质存在的可用钟表来量度的属性”),而是一种外在的和内在条件,“我的时间”也就是要考生写出在一种完全为个人所特有的空间和时间里怎样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材料中的一段话很耐咀嚼:“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春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匆匆地流逝,而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而这样极富意味的材料却被冠以“我的时间”这样一个容易引起误读也有几分俗气的标题,我总觉得多少有些遗憾。而上海卷的“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没提到时间,但亦与时间有关。这道题更富于哲思,也更玄虚一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昭示一切都会过去;“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昭示一切都不会过去。“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等诗句,无不诠释着“过去”与“不会过去”之间的辩证关系,令人沉吟再三。相信上海考卷中会出现远超过安徽浙江考生的纵议古今横论中外的清议之作。

江西卷和福建卷的作文题也在谈古论今,但笔触似乎更多地指向了“人生观”的探讨。江西卷引用了《孟子》中的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让考生就此发表议论。我理解孟子的快乐——家庭和乐安康,道德上问心无愧,再做点利国利民利己的事。但我不理解这位积极进取的儒家代表人物何以不把“王天下者”包括在内。是不屑、不愿,还是不敢呢?而福建卷的作文材料是一段袁隆平的话:“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在许多考生一心奔着金融、政界、大型垄断行业而去的时候,我们实在太需要像袁隆平一样的既踏实工作又有着浪漫情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了。袁隆平似乎早已进入到了孟子的境界,那就是在别人看来未必起眼的平凡事业中获得一种无上的快乐。这正如江苏卷“拒绝平庸”这则作文的提示语中所说:“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原则,无鉴识,无坚守。”这则作文题有别于前些年江苏卷作文题倾向于空灵、诗意、高调的特点,更直白,更无可趋避,当然也少了一丝文化气息,仿佛是这片流行着吴侬软语的土地上奏出的一曲铿锵的旋律。

山东卷的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恰好与湖南卷的作文题构成了一种互补。湖南卷是一道材料作文:一位歌手过去登台后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来了”,后来变成了“谢谢大家,你们来了”,请对此发表感想。“这世界需要你”这道题,可谓语重心长,特别对于那些处于青春期、处于坎坷和困厄中的孩子来说,更有一种感染力和亲和力。但“世界需要我”并不等于处处、时时以我为中心,而应当平等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其实又何止是艺人如此,那些“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岂不更当如此?

辽宁卷的作文题的引用材料可以视为《皇帝的新装》的翻版。所不同的是除了众多对着蜡制的假苹果说“香”和一位坚持说“不香”的学生之外,多了一位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而不直接回答的同学。这似是在讽刺人们的盲从权威,批判人们的经验主义,同时也为那些不愿违背自己良心说假话的人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你不愿说假话可以顾左右而言他。联系现实,应当有感而发。天津卷关于镜子的话题作文似乎也不算新鲜,古人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早已揭示了“镜子”的功用。只不过天津卷选择作为材料的不是这类镜子,而是“哈哈镜、望远镜、显微镜、三棱镜、反光镜”,但其道理应当是一样的。透过这类镜子,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个非常状态的现实,其实,这种“变态”了的现实反而可能比我们肉眼观察的世界更真实可信。

重庆卷2010年的作文题是“我与故事”,有人爆料这是在重庆上下大讲“红故事”的背景下出的题;今年重庆卷的作文题为“情有独钟”,该不会要求大家一律都钟情“红歌”吧?最难于理解的是湖北卷的作文题“旧书”。我无法猜出出此题目的背景,该不会是湖北已率先实现了课本循环使用?还是让学生重温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的钻劲?就像“提篮春光看妈妈”、“踮起脚尖”、“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每年总会有一些叫人莫名其妙的作文题出现,让你难以推估命题者的初衷。最让我钦佩的是那些考场上的孩子们,他们面对巨大压力,面对如此“绝题”,依然可以洋洋千言倚马可待,绽放出应试教育的奇葩。

8.锐词汇冬至 篇八

中国的房地产在从一个高峰逐渐下行的通道里面,这是个大趋势。我们今年的价格升得不多,但是我们是提前第一个在香港市场完成我们的目标的,2013年是1100亿,2014年是1200亿,2015年还会坚持这个大的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度过现在这个寒冬。2014年甚至到2015年,很多中小房企会面临着一个更加困难的境地。现在房地产行业低谷,会成为大发展商的并购机会。也就是说房企两极分化会进一步加剧,大企业可能更大更强,小企业可能面临着一些并购的机遇或风险。

第一财经日报《财商》中心副主任艾经纬

房地产需求,相对于劳动年龄人口,还有个更精确的指标,即购房适龄人口(25~49岁)。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5年达到5.68亿人口峰值,但从2018年开始加速下滑,到2020年、2025年分别下降到约为5.43亿人、5亿人。从城镇人口看,2016年约为3.35亿峰值,之后加速下滑,到2020年、2030年分别下降到约为3.14亿、2.5亿。由此可见,从2015年左右起,中国购房适龄人口数量开始下降,房地产购买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甚至出现结构性的购买力不足。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

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房地产就进入了一个“疯牛”状态,卖房子就像卖白菜一样。黄金时代过去白银时代到来也好,房地产危机也罢,中国房地产行业在接下来十年不转型将岌岌可危。可能房地产从业人员还在幻想,经过一两年的调整,经过货币刺激,或许2015年下半年再呈现高潮,然后就可以套现,有这种想法不切实际。中国的房地产还会继续往前走,但不可能再呈现出2012年与2013年时的“疯牛”状态。不过也不要幻想房地产崩盘,因为强势的政府和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经济学家郎咸平

最新公布的货币信贷数据不尽人意。据统计,新增贷款3852亿元,同比少增3145亿元。社会融资规模2731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减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3.5%,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宏观管理当局企图分解总量工具的做法并不恰当,不仅难以获得定向输血效果,更是扰乱了市场判断。不过以长期视角看,一个月的数据变化仅仅是宏观扰动因素,不足以影响经济走势。特别是房地产业,目前各地救市措施相继登台亮相,并在个别地区带来刺激效果,但不会改变房价长期调整走势。

标准普尔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李国宜

内地楼市目前仍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预期楼价2014年跌幅为5%,开发商需要减价促销,部分小型房企将面对较大压力。对2015年房地产的发展持审慎态度,供求不平衡对开发商严重不利,未来房价还会继续以5%的速度下降。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房地产竞争更加激烈;二,销量不会有明显增长,会使房企的现金流和负债更加严重。而未来一到两年,开发商整体信用率还会下降。

财经作家吴晓波

房价暴涨的时间窗口过去了。过去10年,中国的房价涨了6~8倍。未来10年,涨两三倍是有可能的,但这涨幅基本上是货币泡沫化的一个结果。2015年房价肯定会温和上涨,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货币问题:货币现在还是相对宽松,必须要找一个池子,不动产是一个最大的池子;二是国内经济的基本面:我每天在一线跑,大概知道这些产业经济层面的情况会怎么样。相对来说,我是比较乐观的。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

我记得两年半前,SOHO中国在宣布转型的时候,有好多分析师、基金经理都很担心,就是要把销售物业转变成持有物业,我们的现金流能不能扛得住?两年半时间过去了,我们扛住了。在别人大规模出手拿地的时候,我们还是很理性的。SOHO“空仓”满两年,在这个动荡的时候,我们还是采用最保守的办法。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会出现新的格局,即从过去的总体上涨到未来有的地方上涨,有的地方平衡,有的地方可能出现一段时间内的低迷甚至是负增长。新房市场的增速一定会下降。过去10多年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已经解决了住房需求基本总量的问题,绝对短缺已不存在。截至2014年10月,商品房销售占到正在施工的商品房面积的比例是历史最低的,不到10%,最高点的时候是16%,这也意味着在建房屋中90%未卖出去。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副会长朱中一

房地产确实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随着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房地产也进入了一个换挡期,面临着结构的调整期,未来对房地产的投资很可能降低,更多的是尊重房地产自身的规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将加速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房地产与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防风险都有关系。建议政府尊重房地产的规律和地区差异性的特点,进一步实施好分类调控的体系。

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

上一篇:同桌的日记下一篇:六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