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精选8篇)
1.家长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篇一
学校整体发展五年规划(2011—2015)东莞市常平中学
一、发展背景
1、悠久的办学历史 1946年,以抗日名将蒋光鼐为代表的先贤们倡导创办了常平中学,她就跟知识经济到来的象征——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结伴同行,走过了六十一年的办学历程。半个多世纪以来,常平中学高举“平心致远、正道力行”的旗帜,坚持“严、勤、实、活”的校风,从严治校,务实办学,赢得社会广泛的赞誉,为东莞和常平地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经过几代常中人的努力,她由一所简陋的农村初中发展成为东莞东部地区颇具规模的完全中学,成为东莞市骨干大校之一。2000年1月被评为东莞市一级学校,2003年1月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同时还是国家教育部命名的贯彻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广东省优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广东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
2、优越的社会环境
常平具有独特的交通、经济区位优势。她位于广深经济走廊中部,是新兴的华南铁路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是东莞市委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东翼支点城市,由于其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经济高度发展优势被誉为京九第一镇。无论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实施教育强市战略的高度来看,时代都呼唤着常平教育的龙头——常平中学成为一所能与常平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相适应的、上规模、上档次的东莞东部地区的教育“航母”。当前,全球化经济的竞争、整合和调整,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无论是国际竞争的复杂性,还是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变革,还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都要求常中人总结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能与时代发展要求同步,又具有远景发展潜力的办学规划,并为实现规划的蓝图努力奋斗。
二、发展基础
1、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
(1)指导思想:根据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观念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我校在今后几年内,全面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坚持端正教育思想,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教和人本管理的教育理念,深化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改革,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达到国家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2)办学宗旨:倡导教育公平,办好平民教育,传承先进文化,播撒人类文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为学校持续发展创新。常平中学坚持实施平民教育的理念,校长要当好平民校长,教师要当好平民教师,学校要办好平民教育,坚持不设尖子班和变相的实验班。学校在办学过程不仅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还要关注教师终身发展,努力推动学校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倡学生、教师和学校之间和谐共进,让学校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薪火相传。(3)办学理念:“以师生发展为根本,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以师生发展为根本,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素质观和质量观,明确学校的办学在根本上就是育人,育人既包括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文化科学素质和综合技能,也包括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把重点对制度和财物的管理转移到以人为本的管理上来。坚持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就是要实现教育观念前卫化,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管理科学化,教育信息网络化和教育活动规范化。坚持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就是要坚持依法治校,坚持精细化管理,以强烈的事业心追求教育品质、追求管理创新、追求成就卓越,追求工作高效。(4)校训:“平心致远、正道力行”。“平心致远”就是要常怀平和心、常干平凡事、常做平实人、平中求真善、平中创奇伟,平中见远大。“正道力行”就是要做到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堂正向善,尊崇真理;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树立正气,坚走正道;力出正果,健行不息。在校训指引下,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政风。校风:“严、勤、实、活”。政风:“团结、协调、务实、高效”。
2、较强的领导班子
我校行政领导班子成员15人,拥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10人,老中青结合,具有合理的年龄和专业结构,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合作,管理能力强,效率高。正副校长4人均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中学高级教师职称,都通过了中学校长岗位培训,具有长期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经验,曾获得市、省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校长王功学同志从事教育工作35年,是一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他曾经在1988年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从1980年起,长期担任重点中学的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具有26年丰富的教学行政管理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他辅导学生200多人次先后在国家和省市各类竞赛获奖。近年来主研的多项科研创新成果分别获得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黄华奖、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广东省教育管理科学吴汉良奖、广东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和东莞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项申报了国家专利。近几年主要荣誉称号有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优秀辅导员、东莞市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东莞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东莞市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模范。
3、广泛的示范性
我校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根本,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管理的实际,抓准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进行校本科研,坚持不懈地完成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优化了学校的管理,推动了和谐校园的建设。主要的科研成就有:《基于“类标准分”和网络的全员全程动态跟踪网上无纸化操作系统》2003年11月荣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并在广东省教育促进会举行的成果推介会上在全省推广。还有《教师德能勤绩量化考核网上无纸化操作系统》、《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网络学习的平台》、《教职工网络可视化考勤系统》和《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等管理软件。
我校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全市走在前列,因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省内外许多兄弟学校如东莞中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分校、东莞实验中学、光明中学、厚街中学、珠海一中、广东番禺象贤中学、广东禺山高级中学、江门江海中学、中山市小榄镇全部中学、江西赣州三中、江西兴国一中等五十多所学校都使用我校的管理软件。这些管理软件在学校中的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管理效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省、市领导对我校的校园信息化管理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原广东省副省长、广东省教育促进会会长王屏山,广东省副省长佟星,东莞市副市长冷晓明,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及市教育局领导等先后来我校视察调研。
三、发展目标
1、办学目标:“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把常平中学打造成享誉国内外的一流名校”。努力把常平中学建成教育思想先进、办学条件优越、校园文化浓郁、办学特色鲜明、教师队伍精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功能完善、教育质量一流、管理科学规范、示范作用明显的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2、学生培育目标:立足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身心健康、崇尚科学、个性鲜明、适应社会、勇于创造、遵纪守法的高素质人才。
(相关指标:学生操行评定优良率达96%,后进生转化率达96%,违法犯罪率为0;毕业考试各科成绩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50%,高考上本科录取线人数占70%,信息技术课考核合格率达100%,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达到九级标准;体育合格率、体育锻炼达标率、达标优秀率分别达96%、96%、30%,学生身心健康。)
3、教师培育目标:有崇高的师德和强烈的责任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人才意识,有较高的课程开发和教育科研能力,有娴熟的教育教学艺术手段,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
(相关指标: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有高级职称、研究生学历者占40%以上;100%的教师参加过各种培训,鼓励部分教师掌握一门外语并积极进行双语教学探索,90%的教师能熟练进行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80%的教师能熟练制作开发课件,90%教师能开设一门以上选修课;教师违法犯罪率为0。)
四、重点发展领域
1、加快完善各种设施设备
我校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多达13平方米,整体建筑呈欧陆风格,气势恢弘,但教学设备设施还不够完善,我们要争取支持,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各种设施设备。主要是:
(1)完善信息技术设备、设施;(2)完善图书馆设备、设施;(3)完善实验室、探究室设备;(4)完善艺术楼设备;(5)建设好室内体育馆;(6)学生宿舍改造;
(7)对新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使之能够充分体现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的振兴靠教师,要创建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支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配套的教师队伍,当前我校教师年龄大都在35岁左右,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利弊互存,迫切需要解决好新老交替的问题,让中青年教师早日成熟,并逐步增强骨干教师的力量。因此队伍建设的重点是中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人文底蕴积累和师德修养上都明显提高。(1)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师德修养,积累人文底蕴,展示人民教师崇高品德,为人师表,提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层次。
(2)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要挑选一批有敬业精神,有帮带能力,有教学实绩,有严谨认真治学态度的教师担任导师。通过导师的传、帮、带,使一批新教师在三、五年内迅速成长为教育教学和科研骨干,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生力量,造就一支素质优良、思想过硬的教师队伍。在实施“青蓝工程”的过程中,要切实建立和落实新老教师结对帮带制度,双方要签订帮带合同,落实帮带措施。教务处要验收帮带成果。
(3)努力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完善“强师”机制。在今后的3-5年内争取使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5 %,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在30%以上,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在80 %以上。通过引进或培养,出一批在我市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名教师。(4)鼓励教师“冒尖”,逐步建立吸引人才、稳定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用人机制,创设“成功在常中”的事业软环境。对成绩特别优秀的中、初级教师,职务评聘实行低评高聘。对思想、业务上积极进取并有突出表现的青年教师,以提前转正或破格评聘等方式予以奖励,增强竞争、成才、成功的事业心。
在发挥我校已成立的学术指导委员会作用的同时,还要探讨建立学科带头人领衔制度。要规范骨干教师评聘机制,在提高骨干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
(5)抓教学科研。学校成立教育科学研究室,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先导职能,选拔具有科研特长的教师申报省、市级科研课题,形成浓厚的校园科研氛围。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将科研工作纳入教师的考核之中,实行奖励制度。对科研工作有突出成就的教师,以不同的方式予以重奖。每两年汇编一册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常平中学教研论文集》。开设教师学术论坛,引导、鼓励教师交流教学中的心得、感悟、思考,以此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准,形成广泛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
(6)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队伍。在做好常规建设之外,要有计划地开展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工作经验交流、外出考察和课题研究活动,采取导师带教、课程进修等不同形式培养好青年班主任,修订、完善科学合理的班主任考核评价制度,力争三年内培养一批优秀班主任。
3、改革教学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继承发扬常平中学优良教育传统的基础上,以教育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目标,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建设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性、可选择性的结构合理的学校课程体系。立足基础课程,发展拓展课程,突出研究课程,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全面落实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一轮课改已经全面启动。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应对新一轮课改。新一轮课改是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为基础的学分制,一是全面改革课程体系,进行学科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改革课堂授课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加强校本科研,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以科研促教改,教改促教学质量的提高。
(2)形成学校课程方案。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并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办学理念,结合东莞的实际,研究制订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形成学校课程方案。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提高活动类课程的比例,增加选修课课时,确保每学期校本课程开课十几门课程,每学期形成3——5门传统优势课程,力争在两年内达到20门左右,初步建立起学生选修课程体系,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展示个性的舞台。
(3)改革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最深、表现最为顽固的领域,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应探索从教学评价上解放教师,解放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广大教师顺应时代之变,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行为,给学生更多直接体验与自主探索的机会,逐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同时积极探索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鉴此,学校要研究如何编制以体现素质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争取形成比较科学的评估方法,推动学校向素质教育转轨。
(4)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综合实践活动是高中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是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的学习领域,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生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综合实践活动又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我们要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并加强管理,务求实效。
4、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学校将切实把德育工作当做学校的首要工作来抓,坚持教学寓德、活动育德、实践养德、评价导德、管理促德;进一步完善德育管理制度,提高德育管理效率,抓好德育工作的落实,提升德育的实效性;逐步建立有效的德育工作载体,做到校内外结合、点与面结合、基础与特色结合、常规与重点相结合,使我校成为学生持续发展、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1)健全德育工作网络
成立一个以校长为核心的德育工作委员会,德育处、团委会、学生会、年级组、班主任、班委会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纵向的德育工作格局。横向则以家长委员会为纽带,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从而形成以学校为主渠道,校育、家育、社会育和自我育相联手的教育网络,真正落实全方位的人人施教、处处育人,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2)拓展社会教育途径
开发和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如,聘请法制副校长,建立学校法制教育共建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家讲师团等。组织学生“走出去”参观学习,同时落实好“请进来”。(3)加强健康教育
以树立大健康教育观为宗旨,力争形成心理健康、体质健康和适应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是德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为此,要做到:配备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系列化、常规化的心理辅导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辅导中心,聘请校外心理专家和本校学有专长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咨询,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及网络,培养能进行一般心理辅助教育的学生干部,发挥同龄人之间自我开展心理保健的特殊作用。为最终形成我校有特色的健康教育系列奠定基础。
(4)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既是学生交流、合作的平台,又是学生自我肯定、自我教育的场所;既能让学生发挥特长,又能让学生学会创造;通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主体意识。继续发挥常平中学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特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满意的社团。学校党政应为学生社团活动创造条件,鼓励社团的发展与社团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创办一些旨在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生存能力的各类社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一个社团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并逐步形成一至两个全市有影响力的社团。
(5)坚定不移地长期抓好生命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做好防火、防盗、公共交通秩序、社会实践活动等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举办禁毒、拒毒、打黄等专项法制宣传展览和教育报告会。
(6)做好学生成长跟踪管理工作。构建学生成长记录系统,完善学生德育档案管理,使其合理化和规范化,更好发挥它们的功效和价值。加强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跟踪培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注重处理好家长所反馈的问题。
五、发展保障措施
1、政府、社区、家长支持
学校创建规划的落实、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社区及家长的支持。为此,我们将继续深入展开宣传工作,参与社区活动,以得到政府在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得到社区、家长的帮助、配合。还要广泛吸引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注入学校,吸引社会有识之士为学校的创建工作献计献策。通过共同努力,争取实现常平中学创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目标,为我省、更为东莞、常平人民做出新的贡献。
2、成立创建发展小组
为了加强对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领导,学校将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创建发展小组,制定创建发展规划,并按照《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督导验收方案(试行)》的要求,切实做好创建的各项工作。
3、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参与
我们要把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作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动员和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参与,为创建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4、过程控制与测评
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督导验收方案》为基准,做好过程的测量与评价工作,定期对照检查,制订落实措施,立足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测评,及时发现,及时研究,及时解决,以达整改效果。具体的阶段评价结果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个别反馈、小范围反馈、全校公示或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进行点评。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规划”付诸实施,共同创建常平中学辉煌的明天。
2.家长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篇二
一、多样课程, 成为独特的“更好自己”
由普及性课程、选择性课程、合作探究性课程组成的三级学校课程成就了学子的飞扬个性。 学校根据1600 余名学生的需求设置了30 余门课程, 实行“菜单式”选课, “走班式”上课。 普及性课程中, 我们开发了农历的天空下四季课程、国学经典课程、国际理解课程、“Daily English” 每日一句英语课程, 它们都着眼于播下中西文化共通的种子, 培养未来的世界公民。 在选择性、探究性课程中, 学生沉醉书香, 徜徉科圃。 他们的课程选择丰富多样, 或太空种植、或剧院表演、或球场竞技, 或工坊学艺……这些课程, 动静咸宜, 难易有别, 学思并举,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乐于求知的动力, 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找到“更好的自己”。 武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定斌在参观我校三级课程后给予了充分肯定, 认为我们学校的三级课程是“课程建设的有益探索, 素质教育的多元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 在学校还有一套“H”型教师培养课程。 每位教师也可拥有1~2 门订制课程。 学校根据教师们的网络报名情况, 开设了水墨丹青国画、舌尖上的烘焙、百事可乐摄影、啦啦操等课程, 聘请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定期开展培训。 可以想象, 这套课程体系因喜闻乐见而广受欢迎, 但更重要的是, 它能与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活动相结合, 合力打造师德境界高、学科本领强、兴趣特长明的“H”型教师队伍。“H”型教师最大的价值体现是, 在选课之初每位教师就明确了“我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学生的成长服务, 我要具备指导学生三级课程的能力”的目的。 教师们以课程为媒介, 通过自己的成长带动学生的成长, 师生携手成为更好的自己。“H”型教师为我们描绘出充满灵动畅想的学校文化蓝图!
二、多元信息, 成就“适合教育”主人公
在这个互联网+ 的时代, 我们将学校网站、eclass数字化平台、公众微信三方进行萃优整合。 这样做的目的, 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使处于教育终端的学生与教师成为校园故事的主角。 对于学生, 他们可以随时自学平台精品微课;他们提交的网络作业会得到即时反馈;他们的学业成绩有系统记录;通过家校合作, 他们每人都是个人电子成长册的绝对主角。 对于教师, 清晨到校, 他们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铃声响起, 他们与孩子共享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互动课堂;课余时光, 他们既可上传下载资源, 又可发布网络练习, 接受数据反馈……一天的工作因多元信息而高效, 因信息共享而自主。 对于管理者, 从电子化校务管理, 到国有资产清理;从网络报修, 到民主投票; 从课程申报, 到教师评价……“E+管理”的模式立足于人, 着眼于事, 服务于“魂”, 让师生行走于路上, 成长于云端。 在“适合教育”的个性化定制过程中, 相信每位辅仁师生, 都能在智慧与能力的坐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原点。
三、多彩校园, 定格美好童年画面
每一年, “辅仁”的孩子们都拥有四个学校节日: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 充分满足了孩子喜爱节日的天性。 就拿“爱运动、悦生活”的体育节来说, 师生家长同登台, 他们打太极、舞龙狮、踩高跷、踢足球, 啦啦操热情洋溢, 军体拳提振士气, 每一个人都成为欢乐海洋的营造者、体验者与受益者。
每一学期, 学校为孩子们定制的社会实践课程是他们的最爱, 他们置身于植物园观赏珍奇植物, 走进电影乐园感受现代影视技术, 徜徉于博物馆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六年的时光中他们可以游遍家乡的名胜古迹, 既寓教于乐, 又有益身心。
每一个季节, 活动也多姿多彩。 伴随着四季的脚步, 孩子们探春、嬉夏、品秋、暖冬;伴随着农历节气, 他们“跟着节气知古今”“跟着节气诵经典”“跟着节气来健身”;伴随着喜闻乐见的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流淌进孩子们的心田。
每一天, 全校师生拥有一段午间书香时空, 古音袅绕, 翰墨飘香, 良好氛围中师生共同习字。 学校为每个孩子提供了一本习字本, 鼓励学生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图画, 为画配上古诗。 我们关注每一个, 落实每一天, 从而发展每一人。 此外, 中秋童诗童画创意赛, 小小“换客”公益行, 最佳辩手读书会……这些活动都将成为留存于孩子们心底的珍贵镜头。 我们致力于营造留下美好回忆的校园生活, 因为我们坚信, 这样的场景一定会成为值得每个孩子反复回味的童年“老照片”!
四、多维课堂, 启迪灵动生命成长
“适合教育”不是让孩子走进校园来“适应”我们, 而是去选择甚至创造“适合、适宜、适当”的教育给孩子们。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 学校先后从多个维度开展课堂改革实践:“四段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体现了分层导学的个体差异性;以疑促思学科建设活动, 用问题开启孩子独立思维的窗口;互动课堂探索, 教师根据后台提供的互动信息, 以学定教, 充分诠释了适合的课堂内涵。 此外, 年组研磨课, 专题接力课, 个人分享课, 课课不相同, 课课都精彩, 成就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更成就了辅仁学子灵动畅想的思维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课程”“学生”三个主体互为因果, 彼此互动, 是学校教育的“共生体”。 基于此, 我们尝试把课程重组作为激活学生智慧的“引擎”。 语文学科以三年级为试点, 把国家课程的《语文》和《品德与社会》整合为“阅读与生活”学科。 整合后的课堂不仅增加了育人的实效性, 更可贵的是将散落在各个角落的人文素养素材整合成为完整的学习体系, 既避免了学科割裂和内容的交叉重复, 又很好地落实了育人的根本任务。 大道至简, 多中萃优。 数学教师围绕“读悟多版本, 萃优提效能”开展了多版本教材的研究活动。我们通过研读多种不同版本的教材, 领悟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意图, 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吸取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资源, 构建更适合于学生的课堂。
通过课程重组实践为学生智慧成长提供的动力支持,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区名列前茅, 社会美誉度不断攀升。 同时, 随着教师专业行走方式的改变, 一大批老师脱颖而出。 仅2015 年, 我校余桂霞老师当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 金竑仪老师在全国NOC教学实践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李斯老师在全国音乐优质课现场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吕韵老师在武汉市数学立体说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邹丽华老师在武汉市作文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4 位教师顺利完成市级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 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比武活动中有70 余人次获奖……以课堂为圆心, 聚焦课堂, 服务学生, 辅仁教师找准了发展的方向!
五、多年传承, 砥砺辅仁足球少年
作为湖北省足球传统项目学校, 学校一路阳光, 薪火相传。 第一支足球队诞生于上世纪60 年代, 在半个世纪的历程里, 我们汇聚各级领导、专家和学校三代足球人的智慧, 形成“以球健体、以球育德、以球启智”的学校足球育人理念。探索出“内外结合、双管齐下”的发展路径, 使足球运动在我校历久弥新。
当晨曦刚露出笑脸, 绿茵场上便能看到学生奔跑训练的身影。 一天的学习结束, 同学们又来到绿茵场, 练球技、练体能, 一派热闹的景象。 除了常规的“两训”, 学校每年举办、承办、协办、参与各种足球比赛, 校内班级联赛6 次, 年级挑战赛10 次, 市级校园足球联赛18 场次, 市级校园精英联赛12 场次, 区级武汉晚报杯精英组17 场次, 俱乐部杯赛12 场次; 每两年代表江汉区参加武汉市青少年年度比赛一次。 每年的60 余场比赛, 砥砺着辅仁足球少年快速提升战术技能。
有谁能想到, 在这样一个面积不大的校园里, 曾走出30 多位国家足球队队员, 20 多位正服务于国内外知名俱乐部的未来之星。“亚足联中国展望学校”、全国传统项目优秀学校、湖北省足球传统项目学校等荣誉接踵而至。2015 年“谁是球王”争霸赛夺冠华东, 位列全国三甲, CCTV-5 对我们的校园足球文化进行了专访。 在足球文化的带动下, 学校啦啦操队捷报频传:学校参加武汉市啦啦操比赛荣获一等奖, 在全国校园啦啦操比赛汇演中摘取最高奖项———最佳表演奖。 这些成绩得益于“体教结合、以球育人”的足球项目发展机制。
六、多方结盟, 共育未来的世界公民
学校在内炼素养的同时, 张开怀抱与外界多方合作交流, 共同培养未来的世界公民。
校际交流。 作为江汉区辅仁学盟的盟长, 我们牵手邬家墩小学、长港路小学、武汉关小学在学校管理、教师研训、学生活动各个层面资源共享, 优势整合, 互惠共赢。 各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办学水平携手共进。 作为市高效课堂第九协作组牵头校, 我们积极策划并组织7 所学校围绕子课题在校内磨课、网络研课、云平台晒课……形成以问题为导向, 温情合作、关注过程、注重实效的协作体。
城际联盟。 在武汉市教育对口新疆援教项目中, 我们与新疆博乐市第三小学成为结对帮扶学校。 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互访了解校园文化。 新疆教师观摩了辅仁的课堂教学, 辅仁教师主动伸出友谊之手与新疆老师结为师徒对子, 大家一起博采众长, 乐享教育! 同时我们与重庆辅仁学校、山东辅仁学校等“辅仁”字号学校结为辅仁联盟, 共同做大做强“辅仁”文化。
国际连线。 作为武汉市教育局中英校际连线的项目校, 我校与英国纽卡斯尔精英学校结为姊妹校已跨越了六个年头。 双方师生在互访中走进了校园生活, 不仅增进了两国文化的相互了解, 而且促进了双方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两校学生合作探究的种子基金项目——中英气候课堂, 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两国的气候特点, 而且分享了两地种植的成果与乐趣。 校际连线活动, 不仅帮学生逐渐建立了世界公民的意识, 而且对学校管理的经验、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等各方面提供了真实可行的参考与借鉴, 推动学校在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路途上不断迈进。 项目连接友谊, 连线成就梦想!
在一个又一个学校发展要素的探寻、探究和探索的过程中, 我们逐渐撩开了学校命题的面纱, 问题的答案朝暾渐朗:
学校是什么? 学校是帮助师生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场所。
学校生活是什么? 它是学生长大后脑海中反复回味的“老照片”。
无疑, 学校师生就是这一张张照片中的主人翁, 一个个学校故事的主角……
3.家长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篇三
学校按照教育部关于“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意见,做好学校“人人通”建设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工作。
一、创新机制、共建共享,高标准建设“人人通”网络环境
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校校通”“班班通”赋予新的内涵,并对网络教与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提出新的要求。“人人通”的核心是人,要求角色空间中每一个角色实体(如学生、教师、家长等)拥有个人的网络空间,角色实体之间的交互链路必须是畅通的。其次网络学习空间应基于“学习网络”,实现内容之间的语义关联及工具之间的使用关联,实现学习空间的资源融通。因此“人人通”对网络环境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学校与江苏电信合作制定了《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并确定了“企业投资建设、校企共同使用、服务自主选择、利益共同分享”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与运营机制,江苏电信按“三通二平台”的要求为学校建设千兆互联、万兆核心的有线无线全覆盖的网络环境并提供支持服务,建成包含角色空间、资源空间、工具空间、过程信息空间、协调机制等要素的空间结构和校内定点上网、校园随处上网、校外联通上网的接入环境。江苏电信的网络资源免费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江苏电信在网络环境中布置各类应用服务,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购买。这种校企合作、利益共享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机制,被同类学校广泛借鉴。据悉,江苏电信目前已经开始以“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样板,打造一批全省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标杆。
二、教师先行、育人为本、积极探索“人人通”应用模式
建立教师和学生个人的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形成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教育新模式是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体现,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沿。学校建立“企业建设、运营空间,师生使用空间、选择服务”的机制,与江苏电教馆、江苏三源公司、南京五十五所联合组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试点团队,对实验实训室进行数字化改造,开发“人人通”应用平台和教学资源库。2013年6月,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领导小组、建设办公室、技术工作组、督导组、教师空间建设工作组、行政教辅人员空间建设工作组、学生及家长空间建设工作组,制定了《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探索试点方案》《“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推进计划》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操作指南》,为全体教职工开通了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组织245名学生、25名老师、5名教学督导全面应用三源公司“人人通”平台和五十五所“云课堂”进行教学实践。
在试点过程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改变了学校传统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满足了学生需求的个性化体验。例如:在“电力拖动”课程教学中,成婕老师带着学生应用“人人通”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虚拟学习空间与真实学习空间的融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随时上网查阅相关知识,观看操作视频,进行模拟仿真,通过扫描元器件的二维码获得元器件的相关信息,把操作影像存入自己网络空间供教师、自己或其他学生评判,在空间中向教师或同学请求帮助。教师在网络空间中设计教学方案,上传学习资源,制订评价方案,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观看学生提供的操作视频并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讲解或集中讲解,也可以根据其他教师的需要把操作视频传递到理论教学课堂。
4.精准发力,推进学校美育整体发展 篇四
整体发展
在“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确立美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整体推进德智体美共育,促进区域教育科学发展。现从三个方面汇报如下:
一、形成新共识,针对美育基本认识的关键方面精准发力。根据国办《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增强全区上下对美育的基本认识。一是摒弃旧观念。摒弃“搞美育意义不大,出不了成绩”的传统观念。长期以来“重智育,轻美育”造成了农村美育成为“最短板”。但反观之,“最短板”的美育也可能成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最具“绩效”的利器。二是树立新理念。树立“美育关乎社会治理,不是教育一家的事”的理念。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现代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治理方面,对提高我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已形成全区上下共识。三是确立新定位。×××给美育的定位是:推动区域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突破口之一,“生态教育,特色××”的重要内容,是区委 区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
二、建立新机制,针对美育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建设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美育资源整合中部门协调、人员培训和考评激励等关键环节中的问题。一是建立管理新机制。将美育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列入“十三·五”规划摆在突出位置,区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教育奖励基金,每年表彰奖励包含美育在内的成绩突出单位和个人;每年专项投入40万元用于美育,构建区级部门及艺术文化团体共同参与的美育新管理机制,同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二是建立培训新机制。每年有针对性地通过引进、考调充实优秀美育教师队伍,并对美育教师进行轮训。利用“区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读书班”“××之春文艺汇演”“家长学校公益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对公务人员、校长、学生家长等特定群体开展培训,扩大影响。三是建立督查新机制。区目标办根据区域教育重点工作要求对乡镇、街道和区级部门相关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查评价;区政府总督学牵头组织专家和社会各界专兼职督学常态化开展美育专项督导,兑现奖惩。
5.家长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篇五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就是为学生成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和谐的生活扭转,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和人文精神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为此,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特拟定此长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积极构建风气文明化、秩序规范化、服务优质化、环境优美化的和谐育人环境,在全校形成高度的政治风气、高尚的文明风气和浓郁的学习风气,努力开创学校文明创建工作的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
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使学校基础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建成一个政治方向明确、学术氛围健康、道德风尚崇高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创建过程中,将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抓建设,抓改革,抓队伍,抓质量,在创建具有法制特色的文明校园的过程中,使教师、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新的提高。校园文化环境充满朝气和活力,整个校园整洁有序,安定和谐。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挥组织管理职能。
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断提高领导管理水平,带头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和提高学识修养,努力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
- 1 -
平。各条线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负责制,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倡导团结协作,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达到作风上讲民主,关系上讲和谐,思想上讲开拓,管理上讲严密,学习上讲经常,工作上讲扎实。发挥党支部的集体领导核心作用,带领广大教职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师德、师智、师能提高。“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不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更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大力提倡和发扬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爱岗敬业精神;讲求科学、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加强教师师德规范教育,倡导高尚师德,树立良好师风。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与活动,提高教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实践,转变观念,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提高师德修养,以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教育学生。通过征文、演讲、观看录像等形式,营造师德建设的舆论氛围,发挥典型榜样的示范作用,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提高教师履行法定义务,遵守职业规范的自觉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良小教师新形象。
(三)开展小公民道德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多渠道、多方位、多载体开展德育工作,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指导和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充分发挥班队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以小公民道德建设为抓手,加强教育,严格管理,让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
养为人民服务、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好品质,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快学校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拓展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较强、人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五)开展法制教育,培养法制意识和守法习惯,创建法制特色文明校园。
注重加强师生的法制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扎实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加大法制教育力度,使学校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以法制教育主题班队会为抓手,带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争创法制教育的文明校园。
(六)改善校园设施,净化育人环境,维护校园稳定。
巩固和扩大原有创建的成果,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科学规划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把校园建设得更加优美、整洁。让校园每一寸土地,每一面墙壁,每一项细小的设计都能给人以美的感染,艺术的熏陶,使学生感受到健康向上,奋发进取的力量,使其精神得到净化。从维护校园政治稳定和治安安定出发,针对校情、结合实际,认真贯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落实治安防范责任制,加强学校内部的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努力使校园环境达到安全、祥和、有序。
(七)开展丰富活动,营造健康校园氛围。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动员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综合性工程,要大力发动广大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群众活动之中,陶冶师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通过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定期举行“十〃一”、“六〃一”、“清明”、夏季、冬季运动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各种智力竞赛、读书节、科技节等活动,在校园形成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由工会、团支部、政教处、少先队携手推进,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师生的文娱体育生活。积极扶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来充实学生的课余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学校要以文明班组创建评比为契机,使人人都参与到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进而提高全校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水平。
(八)开展共建活动,实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示范区,发挥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辐射和扩散作用。继续搞好与森林公安、消防大队等单位的共建,全面合作,实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把整治周边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提高到新的水平。
(九)推进校务公开,拓宽民主管理渠道。
继续加大学校校务工作方面的透明度。尊重师生员工的“知晓权”,凡是能够公开的重要工作都要以各种形式公诸于众,如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科研课题、职称评定等,通过召开教代会和教职工大会、宣传栏、校园网等形式,把学校重大事情及
时告知给师生员工。通过加强校务公开工作,密切领导干部和领导机构与师生员工的关系,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为学校的发展作贡献。
(十)完善机制,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合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党政领导对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负全面责任,亲自组织,全力实施。进一步发挥工会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群众纽带作用,继续发挥广大党团员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积极作用。各方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维护和发展各项创建成果。
四、具体措施
1、坚持全校教工周日政治、业务学习制度,组织教职工学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职员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定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持续开展社会公德、教师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建立健全学校宣传组织,制订宣传计划,办好宣传橱窗、校园网,紧紧把握学校的舆论导向,宣传身边好人好事,弘扬健康向上正气,唱响主旋律,营造奋发有为的氛围。
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培养优良的校风。
5、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勤政廉洁、密切联系群众。学校党政领导重视创建工作,认真组织实施《规划》,有专人负责,有经费投入,并列入学期和考核。每学年末要对教师进行一次师德考核,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6、坚持和完善教代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校务公开,使广大教职员工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五、领导机构
1、领导小组组成名单:
组长:李秀英
组员:熊懿华 何晓燕 刘晋 黄晋 李青青 胡云蜀 郑周芝
2、领导小组职责:
组织《规划》的具体实施;申报学校文明单位工作;评选有关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先进个人等;处理其他与创建工作相关事宜。
3、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创建工作。
永定招银希望小学
6.学校整体设计方案 篇六
一、学校基本情况和校舍基本情况
胡庄小学位于潘集镇户胡庄村,始建于1964年,学校辐射半径4公里,服务人口4000人。学校占地面积10325平方米,其中建筑用地面积793平方米,校舍主要由教室、办公室、图书室、厕所、围墙等组成。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教育教学效果显著,赢得社会和家长的好评。
学校现有校舍1栋,建筑面积793平方米,含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63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163平方米,建筑结构为砖混结构。2009年9月,潘集区校安工程排查小组对学校校舍进行了安全排查鉴定,排查鉴定结果为:
教学楼为不安全建筑,需拆除重建。
二、校舍工程总体目标及工程建设具体规划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中小学校的整合,我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人文优势,学生将集中于我校,预计几年后,学生数量增加,教育教学规模扩大,现有的校舍、办学条件、教学设备,远远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我们根据校舍安全排查鉴定情况,结合学校发展前景,按照淮南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的意见,特制定学校校舍工程总体目标及改建规划:一年内完成校舍拆除重建工作。
为了提高校舍抗震防灾能力,确保师生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根据《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和淮南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2011年3月,我们将拆除现存危房,并计划重建总面积为800㎡的校舍。工程分一期进行:工程建筑面积为800㎡,投资80万元。框架结构,条形基础;平顶屋面,防水隔热。能达到7级以上抗震设防标准,预计2012年9月竣工。
经过重建以后,我校将成为一所能满足350名学生以内的胡庄学校,校舍将均达到7级以上抗震设防标准,具备综合防灾能力,各项指标均能达到国家要求。那时,我校将成为一所校舍安全美观,家长满意的学校。
三、工程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了紧密配合淮南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搞好我校校舍安全工程工作,确保我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特成立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王怀新
副组长:乔长波
成员: 李
伟
王怀生
王建胜
王
洁
(二)坚持“四制”和“七统一”。即坚持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勘探设计,统一招标,统一组织工程质量管理,统一申请项目资金拨付,统一组织项目统计,统一组织项目工程验收。所有资料要整理归档。
(三)加强质量监督,坚持依法办事,规范建设程序。在工程立项、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资金管理、竣工验收等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
(四)加强资料管理。所有资料要整理归档,并上交一份到区校安办。并建立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校舍安全工程要向社会公布,工程项目要将项目负责人、施工队伍、设计单位、监理监督人员等公开,便于群众监督。所有项目要公开招投标,招投标、施工监理、资金管理、竣工验收、预决算审计等要列入校务公开范围,接受社会监督。
潘集区胡庄小学
7.家长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篇七
一、整体构建中职学校德育体系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各学段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 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 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中德育内容的总体思路是:把德育内容的要素结构和层次结构划分出来, 以五大要素 (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 为纬, 以各项要素的不同层次为经, 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 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依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由浅入深, 由低到高, 由近及远, 由具体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 分层递进, 螺旋式上升, 构建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每个年纪的德育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德育内容体系。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 进一步促进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衔接, 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对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德育目标、内容、课程活动、渠道进行了系统规划。
《意见》指出, 中职学校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主自强、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 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正确的职业道德。中职学校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开展法制教育和民主、科学教育, 开展基本国情和时事教育,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廉洁教育, 开展青春期卫生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和职业规范教育。《意见》还对各级各类学校科学设置德育课程作了明确规定。《意见》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德育工作的方向, 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正确认识形势, 深化中职学校德育导向功能
人类进入21世纪后, 世界发生着巨大变化,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多样化直接冲击着我国教育。正确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所产生的影响, 是我们自觉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的基础。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 我们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漠、政治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不足, 反映到人们的思想, 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 表现为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发挥中职学校德育引导功能, 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 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提高他们认可和接受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和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加强心理素质的养成, 不断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
三、营造氛围, 强化学校德育功能的外部条件
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环境影响人、造化人。德育环境因素主要由物质环境因素、制度环境因素和精神环境因素所构成。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从而达到绿化、净化、美化校园, 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心灵, 品格和行为的作用。
环境的优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无声之教”。它通过环境陶冶、情感感染、人际互动、环境暗示等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作用。因此我们要重点打造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的优化, 一要注重校园建筑、环境设施等有形部分的创新。整洁、优美、高雅的校容校貌、风格与布局独特的校园建筑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二要注重师生等人际关系、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师德、各种社会信息等的净化。良好的校风学风会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 教师的榜样、人格会不时散发出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三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净化。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 能发挥凝聚、导向、规范、激励的作用;四要注重制度条例的严谨和规范, 严谨的集体规范,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共同体, 不仅使学生有特有的目标和规范, 还在生产着社会的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和生活方式, 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品行。
为此, 学校在打造校园文化环境育人方面可做如下努力:
一是建设生态校园。充分发挥校园内自然环境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功能, 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 赋予校园建筑设施、绿化布置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把学校建成绿色校园、文明校园。如在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等地方营造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教育氛围。主要有悬挂有文化意蕴的条幅字画;遍植象征高风亮节的苍松翠柏, 插柳栽竹;布置震撼人心的大尺寸碑刻石雕。这些举措, 可为学生提供宽阔有品位的成长空间。
二是建设文明校园。继续整合和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 广泛开展针对性强的特色教育, 努力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做人品位, 同时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人际环境。因为只有人格健全的人, 才能有一个健全的人生。
三是建设纯净校园。要依靠政府和社会支持, 努力创设健康的外部环境。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 特别是高消费娱乐场所的治理整顿, 不要使神圣的校园的一墙之外成为灯红酒绿之地。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自古纨绔无伟男”。正是基于这种原因, 我们要对那些家境困难的孩子多一些关怀与鼓励, 告诉他们, 贫穷不是我们的错, 穷家难事多, 穷家需要自己的坚持、忍耐, 穷家需要孩子面对困境, 面对尴尬, 这种能力往往会成为终身的财富。而对于那些家境殷实的孩子, 则要力戒他们大手大脚, 显摆攀比的心理。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
“富门寒教”和培养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另外, 如今多数家庭
都是独生子女, 教育这些孩子从独处到合群, 易于沟通和善解人意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把握中职生成长规律, 德育目标内容具体化
中职学生大多处在17~18岁年龄阶段, 他们的情感开始变得丰富和复杂起来, 进入情感冲突和情感不稳定发展的时期。德育教育也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节律来调适教师的德育行为, 形成科学的德育节奏。在德育活动中,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调整和处置德育目标、德育质量,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就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这一课题来说, 在探究德育体系的共同性和统一性作用时, 不能取代地方性德育体系的作用, 工作中还要尽力使校本德育体系具体化。所谓校本德育体系具体化, 是指构成校本德育体系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要素的细化、优化和科学化。
校本德育目标体系的具体化, 就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年龄和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 以道德、心理、法律、思想、政治等相关内容为横坐标, 以学生成长的各个年级为纵坐标, 理顺德育内容自身的逻辑关系, 将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圣人贤者的典型事例和各地、各校的德育资源内容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从现实到理性进行合理部署与安排, 这样才能保证“德育内容循序渐进;德育规范, 形成序列;要素完整, 层次清楚;注意衔接, 螺旋上升”, 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五、“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更新整体构建中职学校德育体系的理念
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 我们发现, 首先, 随着普通高中的不断扩招, 中职学生素质整体下降, 思想复杂、日常行为失范严重。因此, 学校的德育工作仅靠德育课老师和学生管理部门是难以完成育人和管理任务的。只有全校教职员工齐抓共管, 人人参与才能扭转过去德育工作队伍力量薄弱的局面。全员育人, 不仅可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力量和教职员工育人的责任心, 而且可以形成育人的合力, 整体推进育人工作。其次, 从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 他们处于青春躁动期, 容易受到不良思想、文化、风气的影响, 喜欢追逐潮流, 而且部分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因此, 必须将育人工作渗透到中职学生的整个在校求学过程, 全过程把握其思想脉络, 使其无时无刻不受到关心、爱护和帮助。再次, 中职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仅靠学校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中职学生的思想、心理尚不成熟, 他们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文化的影响, 也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全方位育人、重塑育人网络, 使育人空间覆盖学生的全部活动空间, 消除育人盲点。同时, 由于社会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 家庭在育人工作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全方位育人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育人作用。形成完善的育人机制。“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 确规定对学校德育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8.略论中职学校精神文化的整体生成 篇八
关键词:中职学校;精神文化;整体生成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109-03
一、中职学校精神文化的主要内涵
什么是精神?《辞海》解释为:“哲学范畴,同物质相对应,与意识相一致。辩证唯物主义把精神作为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意识活动及其内容和成果的总称。”什么是精神文化?葛金国认为:“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精神需求驱动下所形成的精神活动的方式及其对象化产品的总和。”具体到中职学校,笔者以为,精神文化是一所中职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活动方式及其对象化的过程和成果,是对办学的根本思考,是自主建构起来的专属教育哲学。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办学价值观,即关于办学的特定信念、特有主张和特别态度的系统观点。它具有核心性(是一所中职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的内核和灵魂)、历史性(是一所中职学校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的产物)、内在性(它潜隐于学校的每一个文化个体和教育教学的每一方面并内在地发挥作用)、持续性(它持续生成并持久影响着学校及其个体的发展),主要表征为办学思想(或办学理想或办学理念)、校训、学校传统、文化标识(校徽、校旗、校服、校旗)等。
二、中职学校精神文化的生成机制
学校精神文化的生成,首先源自于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一些共有的传统,它以一种不言自在的形式潜隐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及管理细节,作用于成长于其中的文化个体,如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特别仪式、人才特色、师生共有气质等;接着,在学校历史文化的嬗传中,学校传统以一种文化基因代代复制传授给进入其中的师生个体,通过心口相传、榜样示范等影响和塑造出师生共同的文化意识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再接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集体无意识越来越来越强,积淀成一种强大的标的物和心理氛围,以一种“润物无声”“水滴石穿”的力量持续作用于身在其中的每个文化个体,这种集体无意识在某个特定时期被特定的个体(往往是长期思考学校发展的校领导或骨干教师)转化为一种个体有意识,在某种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提炼出独有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愿景,然后通过组织认可和持续的有意识的宣传教化,把潜隐的集体无意识张扬成旗帜鲜明、目标明晰的集体有意识。最后,这种集体有意识形成一个强劲的“文化场”,犹如液体渗透般细润无声而又不可抗拒作用于进入身处其中的个体,个体在归属动机的驱使下,在同一文化模式下接受、吸纳、内化同一文化理念,生长出同一文化气质,从而集体生成同一文化气象,形成一所学校独有的精神文化。当然,精神文化是生生不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着的,文化的生成也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三、中职学校精神文化的整体生成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MaxWeber)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假说,即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支撑这一事业,并维系这一事业成败的无形的文化精神,他称之为“社会精神气质”(ethos) 。对于任何一所志存高远的中职学校而言,生成自我独特的“社会精神气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学校“社会精神气质”的生成,不在校长一人,而在学校师生全部;不在某年某月一时,而在学校过去现在未来之全部;不在教学或管理一事,而在学校教育之全部;不在课堂或活动场所一处,而在学校空间之全部。它的整体生成表现在人的全员生成、时的全时态生成、事的全覆盖生成、处的全方位生成。因此,笔者以为,一所中职学校要整体生成精神文化,必须抓住如下重点:
(一)“核心价值观”的自我确立
所谓的“价值观”, 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具体到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有关学校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一整套看法或观念” 。核心价值观是一所学校关乎教育的基本哲学,是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是核心和灵魂,是一切教育教学的最后归依,内在地决定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和未来发展所能达成之高度。主要特点有主导性(学校得以在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中顺利运行)、稳定性(一旦形成不会轻易变更)、独特性(因应不同性质不同目标不同资源而独有特色与风格)、理想性(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实践性(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指引实践) 。所谓自我确立,就是牢固地建立或树立自身的核心价值观,笔者以为:
一是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有儒家之刚健有为、道家之道法自然、法家之缘法而治等,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就了泱泱大中国,建构起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职的核心价值观可扎根于中华民族肥沃的文化土壤,熔古铸今,别出新意。如衢州中等专业学校“勤而立信” “忠以成器”的核心价值观就来自于衢州地区“崇道德,尚礼教,讲诚信,勤学习”的南孔文化精神 。
二是要与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明确规定,中职学校德育目标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时共频同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到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上,如佛山市南海区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诚·爱”,就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诚信”“友善”“文明”“和谐”之内涵。
三是要与经典教育思想相融合。古今中外众多经典的教育理论,无一不是教育大家思考及实践的智慧结晶。《易经》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须源于经典,方得高远。如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牵手”德育,就融合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和斯卡特金的情感教学思想。
四是要与现代职业精神相融合。中职要面向职业、服务职业,其确立的核心价值观应凸显现代职业精神,服务于师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精细”,就是将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和核心理念创造性地移植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当中,以“精细”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质和德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二)“办学理念”的自我确定
所谓办学理念,就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具体表征为学校清晰明了的办学主张、大张旗鼓的教育张扬和言简意赅的教育概括。所谓的自我确定,就是教育主张的自我肯定,办学理念的自我固定,笔者以为:
一是要基于社会主旋律而生发。办学理念作为一所学校在社会大背景下所酿造出来的“意识形态”,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旋律。如广东黄埔卫生学校的“德能与技能并重,德能为先,一专多能,培养适应社会和卫生事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就是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号召,把“德”作为一种能力和能量,引导学生以德能立世,以技能立身。
二是要基于职业教育潮流而生发。习近平强调“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大胆革新,与时代潮流同步。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提出“六民”办学理念,就是在“中国梦”语境下,创新原有培养“四维学生”的德育理念,立意从“社会公民”“学校公民”“职业公民”“企业公民” “中国公民”和“世界公民” 六个维度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的现代职业人。
三是要基于职业教育特性而生发。习近平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的办学目标、办学规律、办学途径等办学特性都有所不同,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基于职业教育特性,反映职业教育的本质。如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提出的“工学对接”办学理念,即“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就很好地体现中职教育的特性。
四是要基于人才培养特点而生发。每一所中职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基于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特点,专业内涵丰富、培养指向清晰的办学理念无疑是一个合适的办学理念。如“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是佛山市顺德区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的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该校根据人才培养特点,确定了“琢玉”的办学理念,以玉的品德引导学生,以玉的文化熏陶学生,以玉石企业的精神感染鼓励学生。
(三)“校训”的自我确当
所谓校训,是指一所学校对全校师生员工的期望和训诫,表达为一种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共同执着的办学理想和共同遵从的言行规范。它不是一种必然的现实存在,只是一种应然的倾向性期许。所谓自我确当,就是基于思想统一、共识一致之上,集思广益,凝聚出正确的适当的校训,笔者以为:
一是要言简意赅、高度凝练。校训一般是四字或八字,四字为一言四字或两言四字,如“忠信笃敬”(暨南大学)、“明德尚行”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八字为两言八字或四言八字,如“技高、创新、文明、守纪”(中山中专)、“学以致用,健全人格”(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校训一般不要超过八字,最好形式一致、对仗工整,如能上下押韵、朗朗上口则更佳。
二是要立意高远、内涵深刻。校训作为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愿景,应语有出处、意有大义、内有乾坤。如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的校训“明德力行、成己达人”,“明德”语出自《大学》,反映的是一种教育的本质;“力行”语出《中庸》,很好地体现了中职教育的特点;“成己”语出《中庸》,“达人”语出《论语》,反映的是一种教育目标,体现该校“六民”办学理念。
三是要因校制宜、个性表达。校训作为一所学校办学愿景的个性化表达,在遵循教育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应结合自己人才培养特色、文化教育资源等自成一格,避免当下校训千校一词严重同质化现象,不妨别出新意,大胆张扬自己不一般的教育主张。如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校训“上善若水、海纳百川”,就很好反映了该校的办学特色和不一般的教育情怀。
四是要以人为本、职业为重。中职学校的校训必须反映职业教育特性,立足学生的成长成才,如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敬业乐群、手脑并用、金的人格、铁的纪律”能很好表达了职业教育的特性与职业教育意旨。
(四)“学校传统”的自我确认
所谓学校传统,是指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物质与精神。所谓自我确认,就是确认自我历史源来以及未来去向。笔者以为:
一是要加强校史文化建设。学校传统中蕴含着的有形资产和无形的故事便是校史文化,如学校“神话”——学校发展中的重大转折或重大事件,学校“传奇”——值得诉说的历史人物和动人故事,学校“英雄”——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些有过重大影响的教职工和培养出来的优秀校友,他们都是学校传统的鲜活代表,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影响力、穿透力和辐射力。中职学校应注重教育叙事,切实做好校史的编纂、大事记的编制、纪念物的收藏、老建筑的文化保存、教师录及校友录的编制、先进人物事迹和校园鲜活故事的收集与成册等校史文化建设工作,立足于学校发展的点滴,尽可能使校史文化成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每个人的感同身受。
二是要加强学校传统精神的挖掘与弘扬。在一所学校在漫长的办学历史进程中,总有一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转下来、传承下来,不见其灭、不见其减,反而是经历不衰、生生不息、脉脉不断、逐渐加厚,这是谓传统,传统之下,如活水潺潺滋养着全体师生便是潜隐其中的传统精神,挖掘出来,不是为了缅怀历史、眷恋过去,而是为了弘扬开去,目的是激励现在、奔向未来。
(五)“文化标识”的自我确切
所谓文化标识,是指一所中职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达形式,包括校徽、校歌、校旗、校服、校牌、校刊等,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昭示着一所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能彰显其办学特色、张扬其文化品位。所谓自我确切,就是文化标识必须准确、恰当、切实。虽然现在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但看似“文化”的背后却是苍白的思想内涵和浅薄的艺术表现力,缺乏精神性支撑的标识只是一堆零碎的文字、符号以及物件,很难说得上整体性和艺术性,影响力和感染力,一套好的文化标识必须具有理念的一致性、文字的凝练性、内涵的整体性、设计的艺术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校徽作为一所学校最显性的文化标识,是通过艺术化的图形表述一所学校独有的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校歌为音乐化的学校精神,在艺术化办学理念、内在化学校精神、仪式化文化传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金国.校园文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2]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石中英.论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形成[J].中小学管理,2008(10).
[4]余清臣,卢元凯.学校文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廖建霞.推进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2012(21).
【家长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学校整体工作总结200712207-30
学校“减负”必须提高校长和教师的整体素质11-14
家长学校家长反馈意见08-07
家长学校家长新年贺词09-02
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09-29
家长学校家长会上的讲话09-17
仓库路学校家长学校工作简介07-14
家长学校效果案例06-18
家长学校培训议程07-13
家长学校讲稿习惯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