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规划2012年

2024-06-25

乡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规划2012年(共13篇)

1.乡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规划2012年 篇一

2012年美好乡村建设规划范本《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到2016年,力争全省4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争全省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30年,全省中心村全面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

中心村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完善基本乡村公共服务及支农服务功能,配置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乡村金融服务网点、公共服务中心等11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公交站、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等4项基础设施,吸引人口向中心村集聚。自然村为乡村基层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保留乡村特色,改善人居环境,配置健身活动场地、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垃圾收集点。在设施建设上,道路交通工程应尽量利用原有乡村道路,按交通需求合理确定宽度。在城镇供水半径内的村庄应优先采用管网延伸供水,不在城镇供水服务半径内且具备水源条件的大、中型村庄应采用独立集中供水,小型村庄和相邻村庄可结合实际采用区域集中供水,新建村庄应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按照“村收集、乡镇运、县处理”的模式,逐步实现村庄垃圾分类收集、封闭运输、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规划》根据省内区域差异明显的特征,将全省分为皖北片区、皖中片区、沿江片区、皖西片区、皖南片区,实行差别化的美好乡村建设路径。村庄建设主要采用改造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整治、特色保护4种模式。在建筑风格特色上,皖北片区总体建设风格宜采用中原地区风格,皖中片区总体建筑风格宜融合皖南民居和皖北民居的特点,沿江片区宜融合江南水乡和皖南民居特点,皖西片区总体建筑风格宜带有部分徽派元素,建筑形式简洁流畅,皖南片区总体建筑风格为徽派建筑风格。乡村环境应合理利用地形,保持田园风光,结合民俗民风,体现乡土气息。营造体现村庄特色与标志性风貌的村口景观,整治疏通河道水系,改善水质环境,以村口、道路两侧、宅院周边、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地段为绿化重点,适当布置休息、健身和文化设施,注重营造和谐宜居的邻里交往空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适宜发展旅游业的村庄,合理设置游客休闲设施。鼓励村民积极美化庭院,营造户户皆美景的环境效果。

产业发展上,全省将规划建设淮北平原地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平原区、皖南、皖西大别山等5个农产品生产集聚区,保障传统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兴业富民步伐。

2.乡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规划2012年 篇二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 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 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节能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 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优于下一阶段目标值的汽车。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 缓解燃油供求矛盾, 减少尾气排放, 改善大气环境, 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近10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 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 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近年来, 汽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也取得积极进展, 通过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财税政策等措施, 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整车优化设计以及混合动力等节能技术和产品得到大力推广, 汽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明显降低;天然气等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基本成熟并初步实现产业化, 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但总体上看, 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尚未突破, 产品成本高, 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 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 燃料经济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节能型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偏低。

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 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 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 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同时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 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增长, 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 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 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任务, 立足国情, 依托产业基础, 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要求,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推动汽车产业优化升级, 增强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 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转型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推动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转型。坚持统筹兼顾, 在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同时, 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 促进汽车产业技术升级。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加强创新发展, 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深层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探索合作新模式。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在产业培育期, 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 聚集科技和产业资源, 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生产, 引导市场消费。进入产业成熟期后, 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和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坚持培育产业与加强配套相结合。以整车为龙头, 培育并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电子、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等产业链加快发展。加快充电设施建设, 促进充电设施与智能电网、新能源产业协调发展, 做好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电池回收利用, 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

三、技术路线和主要目标

(一) 技术路线。

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 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二) 主要目标。

1. 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到2015年,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2. 燃料经济性显著改善。

到2015年, 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 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 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 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 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掌握混合动力、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汽车电子和轻量化材料等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

4. 配套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相适应, 满足重点区域内或城际间新能源汽车运行需要。

5. 管理制度较为完善。

建立起有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产品相关管理制度, 构建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完善扶持政策, 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 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心环节, 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渠道加大支持力度,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提升产业竞争力。

1. 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 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 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 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与电池组合系统, 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配件、组合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在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超前部署, 重点开展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工艺等研究, 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 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 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究。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 对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大研究力度。

到2015年, 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时, 纯电驱动模式下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分别不低于150公里和50公里;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 成本降至2元/瓦时以下, 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 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以上, 成本降至200元/千瓦以下。到2020年, 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 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

2. 加大节能汽车技术研发力度。

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水平为目标, 积极推进汽车节能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技术研究, 开发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 支持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支持研制六档及以上机械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突破低阻零部件、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 大幅提高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开展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技术研究。

3. 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

引导企业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 鼓励建立跨行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联盟, 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重点开展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相关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 实现资源共享;整合现有科技资源, 建设若干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 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 发展一批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 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构建全产业链的专利体系, 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二)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我国已建设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既要利用好现有产业基础, 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加强规划引导, 以提高发展效率。

1. 统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

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产业政策要求, 合理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现有汽车企业实施改扩建时要统筹考虑建设新能源汽车产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 要注意防止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2. 重点建设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

积极推进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 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 力争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 并在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2~3家骨干生产企业。

3. 增强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

鼓励有关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加大投入力度, 发展一批符合产业链聚集要求、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 在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领域分别培育2~3家骨干企业, 支持发展整车企业参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汽车电子企业。

(三) 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

新能源汽车尚处于产业化初期, 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积极开展推广试点示范, 加快培育市场, 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节能汽车已具备产业化基础, 需要综合采用标准约束、财税支持等措施加以推广普及。

1. 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

在大中型城市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 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 重点在国家确定的试点城市集中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验证及生产使用、售后服务、电池回收利用的综合评价。探索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 协调发展充电设施, 形成试点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探索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租赁、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 形成一批优质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继续开展燃料电池汽车运行示范, 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带动氢的制备、储运和加注技术发展。

2. 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

建立完善的汽车节能管理制度, 促进混合动力等各类先进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快推广普及节能汽车。出台以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分阶段目标值为基础的汽车燃料消耗量管理办法, 2012年开始逐步对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国产、进口汽车实施燃料消耗量管理, 切实开展相关测试和评价考核工作, 并提出2016至2020年汽车产品节能技术指标和年度要求。实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公示制度。

3. 因地制宜发展替代燃料汽车。

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是减少车用燃油消耗的必要补充。积极开展车用替代燃料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鼓励天然气 (包括液化天然气) 、生物燃料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探索其他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应用途径, 促进车用能源多元化发展。

(四) 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

完善的充电设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要科学规划, 加强技术开发, 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 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 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1. 制定总体发展规划。

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总体发展规划, 支持各类适用技术发展,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初期, 重点在试点城市建设充电设施。试点城市应按集约化利用土地、标准化施工建设、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则, 将充电设施纳入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城市建设相关行业规划, 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选址分布, 适度超前建设, 积极试行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等充电技术模式。通过总结试点经验, 确定符合区域实际和新能源汽车特点的充电设施发展方向。

2. 开展充电设施关键技术研究。

加快制定充电设施设计、建设、运行管理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 研究开发充电设施接网、监控、计量、计费设备和技术, 开展车网融合技术研究和应用, 探索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储能单元与电网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的机制。

3. 探索商业运营模式。

试点城市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根据当地电力供应和土地资源状况, 因地制宜建设慢速充电桩、公共快速充换电等设施。鼓励成立独立运营的充换电企业, 建立分时段充电定价机制, 逐步实现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

(五) 加强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

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 明确各相关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引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 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严格设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的准入条件, 明确动力电池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再生利用及最终处置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加强监管, 督促相关企业提高技术水平, 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规定, 严防重金属污染。

五、保障措施

(一) 完善标准体系和准入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制度和汽车产品公告制度, 严格执行准入条件、认证要求。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根据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发展需要, 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以及充电、加注技术和设施的相关标准。制定并实施分阶段的乘用车、轻型商用车和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目标值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13年前, 基本建立与产业发展和能源规划相适应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二)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中央财政安排资金, 对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给予适当支持, 引导企业在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加大投入力度, 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给予补贴, 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汽车;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 逐步扩大公共机构采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研究基于汽车燃料消耗水平的奖惩政策,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安排一定资金, 重点用于支持充电设施建设、建立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体系等。

研究完善汽车税收政策体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 经认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资格的, 可以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及相关咨询、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 可按规定享受营业税免税政策。

(三) 强化金融服务支撑。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 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 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 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政策, 促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管理规范、支持创新的原则, 支持地方设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业投资基金, 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申请中央财政参股, 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四) 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建立新能源汽车金融信贷、保险、租赁、物流、二手车交易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 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研究实行新能源汽车停车费减免、充电费优惠等扶持政策。有关地方实施限号行驶、牌照额度拍卖、购车配额指标等措施时, 应对新能源汽车区别对待。

(五) 加强人才队伍保障。

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思想,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国家有关专项工程为依托, 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培养一批国际知名的领军人才。加强电化学、新材料、汽车电子、车辆工程、机电一体化等相关学科建设, 培养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知识产权和技术应用等人才。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有关要求推进人才引进工作, 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加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六) 积极发挥国际合作的作用。

支持汽车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进行全球研发服务外包, 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发和向国外提交专利申请。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 支持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支持企业通过在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充分发挥各种多双边合作机制的作用, 加强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等方面国际交流与协调, 合作探索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新型商业化模式。

六、规划实施

成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 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参加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综合采取多种措施, 形成工作合力, 加快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各有关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制定本部门工作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 确保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3.乡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规划2012年 篇三

科学打造领导班子

正是从此开始,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规划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央决定着手编制“12年科技规划”,并指定由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10位负责人组成规划领导小组(简称“10人小组”)。

在周恩来领导下,1956年3月,国务院正式成立以陈毅副总理为主任的科学规划委员会,李富春、聂荣臻等负责具体组织领导工作,刚刚到任不久的中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任规划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的原“10人小组”成员为副秘书长,下设一个办公室,在规划制订过程中,担负分析、综合、归纳和文字等项工作。4月起,科学规划委员会陆续邀请全国各地各学科、各专业的600多位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荟萃京华,着手制定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同时,对这个规划的总的方针和要求,周恩来作了明确指示。

制定一个如此门类众多的全面的发展规划,对参与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不过,也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我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有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制定规划时,除已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外,还邀请了16名苏联各学科的著名科学家米华,帮助我国了解世界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我国还有人才基础。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时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自愿留在大陆。同时,从1949年到规划前,先后从海外回来的科学家超过3000人。

热烈讨论规划

领导机构有了,人员也集中了,科学家们首先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原则进行讨论,几经反复,最终达成共识,那就是“迎头赶上,重点发展”。即起点要高,“掌握现有的,发展新的”,并突出重点。如果从后面亦步亦趋,那是赶不上的,要迎头找到科学的新生长点、科学的前沿部分,并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发展。明确了制定规划的目标,还必须解决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规划制定之初,先是由中科院各学部、国务院各职能部门搞出本部门的规划,陈毅副总理把各部门提出的规划呈送给毛泽东主席,毛泽东看过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34个部提的东西,不是头重脚轻,就是手长足短……

参加规划工作的科学家们对规划怎么做也是意见不一,争论很激烈。后来,当时负责规划委办公室日常工作的杜润生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提出以任务为经、以学科为纬,经纬结合的科学规划方法,后来称之为“任务带学科”,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按照这个方法列出了55项任务,几乎包括了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些任务带不起来的学科怎么办?因为有相当一些基础学科研究和当时的经济建设没有直接联系。在向周总理汇报后,总理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意见。

规划完美出炉

经过不懈努力,到1956年8月下旬,《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连同4个附件,即《国家重要科学任务说明书和中心问题说明书》、《基础科学学科规划说明书》、《1956年紧急措施和1957年研究计划要点》、《任务和中心问题名称一览》,共600余万字的编制任务顺利完成。

其中规划纲要(草案)包括1956~1967年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任务的重点部分、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研究机构的设置、科技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国际合作等九个部分。

4.乡村3年发展规划 篇四

一.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是胡锦涛总书记确定的我们中华民族在步入21世纪的一大宏伟目标,“和谐”社会,治安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成了现在社会的主流趋势,xx村也不例外,在xx村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我们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治安稳定。治安稳定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最首要因素,只有村里治安稳定了,其他方面的工作才能得以顺利的开展,此项工作村两委会确定,将会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治安清查,分包到人,分包到片,以实现村内治安稳定,遇重大事故需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通报并进行紧急处理,把村民的利益放在最首位,以村民的利益最大化为主开展工作。村成立村民调解委员会,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需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权限不够则在第一时间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处理并尽快解决。

2.搞好团结。新一届村两委成员已经上任,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虽然已经明确在心,但在实际工作当中还是要注意团结问题。一是要注意同上一级部门搞好团结,村两委成员一定要在我们惠济区委区政府、我们老鸦陈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对上级布置下来的工作要按时、按点、按要求完成,不拖拉时间,不找客观原因,对上级需要向下级传达的通知要求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上传下达;二是要注意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团结,两者都是村里的“顶梁柱”,日常工作要做到村民委员会定期向村党支部汇报工作情况,村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两委会之间不搞“一言堂”,实行民主管理,坚决执行“一会两评议三公开”制度;三是要注意村两委会同村民,同群众之间的关系,村民委员会是经村民一票一票选出来的,是村民放心的致富带头人,是为村民服务的,在群众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首先处理群众的问题,忧群众之所忧,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3.医疗社保。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针对于我们农村的合作医疗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今后三年的工作中我们新一任领导班子依然会新这个问题继续深入下去,使村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整,使村民之后的生活更加有保障。

二.生存

新一任村两委成员上任,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基础上,要更加深入开展工作,努力提高村民生存和生活环境,使村民的生活质量更好,生存环境更加优美。

1.改善生活环境,创建优美xx。为使村民能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更高,村两委决定将会定期进行路沟清理,完善排污设施,使村民能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生活垃圾做到每日清理一次。

2.建设“文化大院”,提高村民素质。为使村民能有一个休闲,健身,学习的环境,村里将会建设“文化大院”,图书室,阅览室,卫生所,老年活动室等等一应俱全,使村民在农闲的时候能有一个更好的去处,也能使村民能够学习到更好的种养殖技术。

三.发展

xx村南临g310国道,北临惠济区委区政府,西边有天河路,村里主要大街通有78公交车,村西天河路通有91路公交车,出行非常方便,根据xx村处所地理位置,村两委决定大力发展工业,商业和高效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物流业。随着惠济站下道口的建成通车,xx村南临g310国道,荣原物流的入驻,大力发展物流业将会做为下一步的重要打算。

2.仓储业。随着g310国道开通和惠济站310下道口的建成,仓储业或将成为本地发展的中坚力量,发展仓储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符合xx村下步发展。

3.高效农业。目前农业还是本村的支柱产业,继续深入发展农业,将高科技、科学的种植方法引入现有农业发展中来,投资少,见效快,发展高效农业不仅符合村两委愿望,更符合村民愿望。

5.乡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规划2012年 篇五

2012年7月6日上午9:30分, 铜厂乡农业中心林业组召开2012年公益林检查哨所建设项目工程开标会议,会议由乡农业中心副主任、林业组组长王德华主持,乡分管领导孙晓平武装部长、乡纪委书记李建莅临会议监督指导,杨成富等三家投标单位参加了开标会议。

根据易门县林业局公益林分类办的安排和要求,铜厂乡2012年公益林检查哨所建设项目工程由铜厂乡农业中心林业组进行设计并负责实施。该工程项目的立项、报建等有关手续已齐全,由铜厂乡人民政府以邀标形式进行建设。铜厂乡2012年公益林检查哨所建设项目工程共有1个标段,建设内容为

1、铜厂乡西山村永靖哨65.25㎡空心砖石棉瓦吊顶,6㎡的卫生间;

2、铜厂乡西山村芭蕉村23㎡红砖混浇顶;

3、铜厂乡铜厂村茶山23㎡红砖混浇顶;

4、铜厂乡碧多村老黑山23㎡红砖混浇顶。

6.支部2012 年党员发展规划 篇六

2012年度党员发展规划

2011年以来,生产准备区党支部对霍永亮、张焕芳两名同志进行了严格的考核,经党小组推荐和个人的实际表现情况,生产准备区党支部于2011年10月28日召开党员大会,经讨论表决,将以上两名同志确定为2012年组织发展对象,具体情况如下:

一、霍永亮,男,汉族,1981年9月29日出生,籍贯,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林坦镇西古佛村,毕业于磁县林坦中学,初中文化,现为生产准备区生产一队队长,2008年6月20日向党支部提出入党申请。

该同志自提出入党申请以来,能够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能够以集体利益为重,牢记煤矿生产“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不断加强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锻炼,由于本人在班长岗位上的良好表现,先后被矿评为“优秀员工”、“优秀班队长”、“金牌班队长”等荣誉称号。

二、张焕芳,男,汉族,1974年8月12日出生;初中文化; 2005年11月参加工作;掏料工,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林坦镇东古佛村人。于2009年9月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2010年11月被确定为培养对象。

该同志自被确定为培养对象以来,能够自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踏实、认真负责,严格履行工作职责,能够较好地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与职工相处融洽,受到区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

生产准备区党支部

7.乡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规划2012年 篇七

项目建设是屯留转型跨越的重要支撑。屯留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转型跨越的主要抓手,牢固树立“抓好项目是本职、不抓项目是失职、抓不好项目是不称职”的意识,以项目落地年为契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项目的储备、签约、落地、建设,不断夯实跻身中部百强县的发展基础。

“四化”建设是屯留转型跨越的必要途径。在工业新型化上,屯留县严格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以“两带六园”为承载,全力加快工业新型化步伐。在农业现代化上,屯留县坚持“三化同步”为引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快速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先导县。

幸福指数提升是屯留转型跨越的根本目标。屯留县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实施“八大惠民工程”为抓手,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与此同时,屯留县以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据统计,2012年1至10月份,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2.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6.18亿元,同比增长20.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79亿元,同比增长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47.5元,同比增长14.97%。

8.浙江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篇八

关键词;浙江;乡村文化;发展历程;经验启示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13-03

在建国60年中,浙江乡村文化事业实现了巨大变革与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省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目标。制定建设文化大省纲要,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指导全省上下扎实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各项工作,该省乡村文化发展由此步入“快车道”。浙江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文化事业建设无疑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建国初期的乡村文化事业

1949年建国初,浙江文化事业可谓“一穷二白”。浙江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少得可怜,只有10个电影院,4家报社,23个新华书店,2个公共图书馆和1家博物馆。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几乎为零。1950年.全省乡村公共文化设施逐年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得以缓慢恢复和发展。1950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成立.归口管理文化馆。至年底,全省即有县文化馆91个。1951年在部分县属大镇亦先后建立了人民文化馆。1952年各县、市人民文化馆一律改成文化馆,镇人民文化馆改为文化站,一直沿用至今。1955年前后,文化馆工作职能发生变化,扫盲识字及专业剧团、剧场等分别由政府部门领导、管理,文化馆工作除开展阵地活动外。重点为辅导农村文化站、俱乐部等开展文化艺术活动。1955年5月,浙江省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群众艺术馆——浙江省群众艺术馆。

此外,这一时期的浙江农村电影、戏剧、曲艺事业发展迅速。以湖州为例,1951年下半年嘉兴专署和所辖各县先后建立了戏曲改进协会,贯彻中央制定改戏、改人、改制的“三改”政策。1955年,全专区24个剧团先后进行了登记;1956年9月开始又对曲艺人开展登记工作。此后,戏剧和曲艺艺人先后都成立了自负盈亏的艺术表演团体,彻底根除了旧社会剥削、压迫艺人的各种陈规陋习。农村影剧院一般由各乡政府(1984年前为公社)投资兴建。或以原公社(乡)礼堂改建,以原乡(公社)办电影队人员设备为基础组建而成。影剧院以放映电影为主,兼顾下乡剧团的演出。农村影剧院一般设座位600-900席。左右。此外电影放映队也逐渐多了起来。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文化事业

1958年12月,杭州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市级群众艺术馆——杭州市群众艺术馆。随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破坏较为严重。从1978年开始,恢复建立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各地市级群众艺术馆、县级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也相继恢复建立。1978年个省共有乡镇文化站1049个、文化馆76个、公共图书馆63个、博物馆19家}到1979年,全省的地级市都建立了群众艺术馆。

20世纪60年代初,歌剧团先后建立了党团组织,进一步加强剧团、曲艺团体的领导。所有剧团和曲艺艺人坚持上山下乡,送戏送曲上门。在湖州,每个剧团每年赴农村、工矿演出常占总场数的50-60%,每个剧团一年演出总场次有400-500场之多。1964年下半年起,剧团和曲艺团全部演出现代剧、曲目。1956年起所有剧团和曲艺团体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演,服装道具等付之一炬。1969年建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剧团、曲艺团体全部撤销,大部分艺人下放或转业。1977年以后,全省各县都先后恢复和重建了剧团、曲艺团体,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在人民公社时期,电影是乡村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此时国办电影队均在其服务区内选出若干村、镇,成为放映点,发展业余电影服务员,协助电影队开展宣传放映工作。各电影队从1956年起,推行“四定”计划放映(定时、定点、定线、定片)。至1964年,以湖州为例。吴兴、长兴、安吉、德清4县的国办16毫米电影队已达26个。这些电影队在4个县137个公社(乡)、1783个大队(村)、146.8万农村人口自建,共设放映点1246个,当时,每个电影队平均负担5.27个公社(乡)、68.8个生产大队(村)、6.65万农村人口的放映任务;每个农民平均全年看电影2.9次。此后,随着公社(乡)办电影队的增多,国办农村电影队不再发展。原有国办农村电影队的放映任务也逐步地交由社办电影队承担。至1978年,各县农村公社(乡)、大队(村)办的8.75毫米电影队达到222个;16毫米电影队共为88个。

1958年文化232作“大跃进”中农村俱乐部也快速发展。以湖州为例,全吴兴县602个农业合作社基本上都建起了俱乐部,还曾出现像马腰洪城生产队俱乐部全国先进集体。“文化大革命”中,农村俱乐部遭致厄运。至今,仅有极少数的俱乐部保持正常活动。

三、改革开放后的乡村文化事业

1984年,全省乡、镇、街道普遍建立了文化站,同年,浙江省全面地将乡、镇、街道文化站正式确定为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单位,定性定编定职能定任务,成为全国最早解决这一问题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启动文化站建设的省份之一。到1987年,全省有乡镇文化站3526个、文化馆93个、公共图书馆80个、博物馆40家。到1995年末,全省有群众艺术馆12个,文化馆83个。文化站189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馆舍的平均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馆、站有各类专业人员近7000人。除文化站外,在乡村还大力兴办乡、镇文化中心。乡、镇文化中心是改革开放后在文化站基础上扩展而来,具备较完善的综合文化设施。以湖州为例,最早建立的文化中心是创建于1980年的市区善琏镇和德清县三桥镇文化中心.以后迅速发展,到1985年底,全市已建立了21个乡、镇文化中心,其中市区有12个。文化中心的出现,对改善、扩大乡、镇文化阵地,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产生了积极作用。

“十五”期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农村文化建设11.23亿元,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人均文化经费7.8元,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全省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2001年全省农村文化事业费为1.44亿元,2005年达到2.9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9.74%。至2006年年底,全省建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92个,建筑面积45.3万平方米;群艺馆12个,县级文化馆87个,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覆盖率分别达97%和87%。全省1525个乡镇中,有文化站建制的达1493个,覆盖率为97.9%,其中837个建有站舍,占有文化站建制的56%。439个乡镇(街道)创建了省级“浙江东海文化明珠”,占全部乡镇(街道)的29.34%。全省35061个行政村,建有村文化活动室的有19072个.

覆盖率达到56%。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2006年省级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达到8200万元,比“十五”期间每年投入的1500万元增加了4.5倍。从2007年起,省级专项资金对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更是增加到每年10900万元,其投入直达、增长速度之快,可谓前所未有。其中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即“两馆一站”建设专项资金:达到了每年3800万元,主要用于全省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总之,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的乡村文化事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赢得了许多荣誉,分别被中央和文化部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省、全国文化市场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试点省、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避数字化放映试点省,还被文415部定为对台文化交流基地。

四、浙江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之经验启示

建国60年来,浙江乡村文化事业的变革与发展取得显著的成绩,其主要经验启示有:

1、构建面向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浙江省把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212作目标。1994年浙江开展“全省文化先进县”、“浙江东海明珠工程”创建活动,1998年开始实施电影“2131”工程,2002年开始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6年开展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社区)的创建活动,2007年召开了全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推出了《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同时,全面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努力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文化服务网络。截至200"7年底,全省有省级文化先进县36个,全国文化先进县20个;县级以上文化广场、文化中心285个;县级文化馆87个、县级图书馆79个,覆盖率分别达96.7%和87.8%,平均建筑面积分别达2442平方米和3528平方米。乡镇综合文化站挂牌有建制的为1483个,其中有站舍的972个,覆盖率为66%;有485个乡镇(街道)被命名为“浙江东海文化明珠”乡镇;70%左右的行政村因地制宜建起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有133个行政村、45个社区分别被命名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和示范社区,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2、打造现代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

浙江全省已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34000个。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2006年,浙江省文化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把乡(镇)、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作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各基层服务点积极探索服务方法,利用投影仪、大屏幕电视、电子阅览室等手段,集中定时播出和个性化浏览戏曲、电影、文艺演出、农业实用技术等丰富的视频节目,辐射作用逐步显现。如绍兴市越都社区推出了共享工程“四大员”活动,让居民小组长充当共享工程宣传员,有电脑基础的居民担当辅导员,有技术特长的居民担任放映员,把共享工程作为社区文化设施的一个重要载体;杭州市推出了建设“百家社区服务点”活动,在共享工程基层中心的基础上,配置了图书、杂志和热门的视听资料,使基层服务点成为市民身边的“文化中心”。

3、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形式不断创新。

浙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日趋丰富,活动形式不断创新。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落文化、节庆文化等文化活动蓬勃开展。2005年全省县级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结合节日庆典组织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8147次,组织歌舞、戏曲等文艺团队下乡、进村巡回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95000次。浙江省政府把“送文化”(“送书、送戏、送电影”)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文化下乡“三万工程”——万场演出进农村、八万场电影下农村、百万册图书送农村,2006年向广大农村送电影11.7万场、演出1.6万场、图书306万册;2007年送电影21.35万场、演出1.56万场、图书194万册。专门组建了“钱江浪花”艺术团,利用文化直通车下农村演出,已先后在全省400余个乡、镇、村演出470余场,观众近百万人次。2005年全省村级业余文体队伍共开展各类活动月316717场次,平均每村9.03场次。农村自办文化得到发展,全省400多家民间职业剧团年均为农民演出14万场。

4、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

9.乡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规划2012年 篇九

为进一步加强孔子学院建设,促进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孔子学院主动适应这一形势需要,以加快汉语走向世界为使命,努力构建汉语言文化传播网络,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日益提高,品牌项目广受欢迎,创造了中外合作开展语言文化交流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途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典范,为推动汉语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我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1年底,已在105个国家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到50万人。同时,目前孔子学院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全球汉语学习需求,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适用教材短缺,办学质量有待提高,资源整合亟待加强。

在全球化环境下,文明多样性成为共识,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理解成为各国谋求发展的共同需求。中国的发展成就引起世界的广泛重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华侨华人把学习祖(籍)国语言文化作为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全球要求学习汉语人数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强孔子学院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为中外多领域合作共赢提供人才支撑;有助于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和认同。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切实加强孔子学院建设,努力开创孔子学院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适应我国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需要,抓住机遇,合理布局,以汉语教学为主体,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力求开办一所就办好一所,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为推动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外友好关系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定位、突出特色。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有机结合,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和当地实际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开展特色文化交流活动,努力适应各国汉语学习者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坚持政府支持、民间运作。制定总体规划,完善政策措施,突出公益性、民间性,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

坚持中外合作、内生发展。采取中外学校、企业及社团合作办学模式,统一名称、统一章程,积极发挥中外各方面作用,遵守孔子学院所在地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习俗,共建共管。

坚持服务当地、互利共赢。充分发挥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促进各国人民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努力为当地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提供服务。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达到500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达到1000个,学员达到150万人,其中孔子学院(课堂)面授学员100万人,网络孔子学院注册学员50万人。专兼职

合格教师达到5万人,其中,中方派出2万人,各国本土聘用3万人。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孔子学院。

到2020年,基本完成孔子学院全球布局,做到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考试认证、统一选派和培训教师。基本建成一支质量合格、适应需要的中外专兼职教师队伍。基本实现国际汉语教材多语种、广覆盖。基本建成功能较全、覆盖广泛的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国内国际、政府民间共同推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汉语成为外国人广泛学习使用的语言之一。

三、主要任务

(一)突出发展重点,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广覆盖的孔子学院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数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努力成为所在国的汉语教学中心、本土汉语师资培训中心和汉语水平考试认证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孔子学院开展高级汉语教学和当代中国研究,成为深入理解中国的重要学术平台;适应学员多样化需求,鼓励兴办以商务、中医、武术、烹饪、艺术、旅游等教学为主要特色的孔子学院;一些国家的孔子学院,实行汉语教学、文化交流和职业培训并举,帮助学生既学习汉语言文化又提高职业技能。

促进孔子学院(课堂)办学与所在国的国民教育体系相结合,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与帮助各国学生来华留学相结合,切实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实效,增强吸引力。建立健全质量评估体系,完善孔子学院退出机制。

(二)建立健全教学和管理人力资源体系。

加快高素质管理队伍建设。完善孔子学院院长选拔办法,选拔一批懂教育、素质高、善协调管理、爱岗敬业的专职院长。中方院长主要从中方合作院校的中层以上优秀干部中选派。强化院长岗前和在职培训。

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发布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实行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定符合国际汉语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完善国际汉语教育学科体系,培养适应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合格师资,注重培养高层次国际汉语教育人才。以孔子学院中外合作院校选派教师为主体,以选派国内高校毕业生做志愿者、吸收中国留学生和华侨华人做教师为补充,加快建设中方长期乃至终身从事孔子学院工作的高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加大孔子学院所在国本土师资培养力度,扩大“孔子学院奖学金”规模,招收更多各国青年来华攻读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积极帮助海外华文学校培训师资,支持和鼓励华侨华人从事汉语教学工作。

扩大志愿者选派规模。志愿者主要从高校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中选派。提高志愿者待遇。注重在优秀志愿者中选拔培养专职国际汉语教师和管理干部。

(三)建立健全国际汉语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

制定国际汉语课程标准和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发挥孔子学院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改编和新编一批知识性、趣味性和通用性较强的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精品教材,大力开发各种文化辅助读物、多媒体课件及实用教具和工具书,支持各国孔子学院编写本土教材,形成适应幼儿、中小学生到高校学生和社会人士等不同人群、不同层次汉语学习需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加强各国本土师资使用教材的能力培训。加快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加强教学案例库建设,注重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克服话语体系和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探索出外国人易于接受的教授汉语和介绍中国的方式方法。办好《孔子学院院刊》,增加语种版本,丰富内容,提高品质,扩大各国读者群。

(四)建立健全汉语考试服务体系。

借鉴国外考试产品推广经验和成功模式,紧紧依靠孔子学院,积极进行市场策划和运作,研究提供多元化的考试种类。实行考教结合,纸考、机考、网考结合,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人群汉语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世界公认的考试品牌。对国外规模大、质量好的汉语考试进行认证,建立全球汉语考试服务体系。

(五)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深化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支持孔子学院根据当地需要设立中华文化展示体验区和图书角,推广中华文化优秀产品,举办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积极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发展实践。充分利用孔子学院平台,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四、重点项目

——建设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依托国内高校继续加强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基地建设,提升汉语教师培养培训能力和水平。与外国高校合作设立汉语师范专业,建设一批教师培训基地,重点培养培训各国本土汉语教师。

——建立志愿者人才库。扩大对外汉语专业和非英语语种专业招生规模,丰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知识面,适当增加文史哲课程,鼓励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在校学生选修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拓展志愿者选拔范围。建立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海外实习制度。

——实施国际汉语教材工程。成立国际汉语教材指导委员会和中外专家组成的工作组。依托国内外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高校,开展区域性多语种汉语教材研发。与国内外出版社密切合作,打造编写、出版和发行一体化的教材供应体系。建立国际汉语教材资源库,为教学法研究和教材编写提供信息服务。

——加强网络孔子学院建设。增加多语种频道和栏目,建立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数字平台,帮助世界各国汉语学习者用母语上网学习,鼓励和支持各国孔子学院开展远程教学。

——开展“孔子新汉学计划”。通过资助课题研究、攻读学位等方式,吸引各国优秀青年来华考察访学。推动在世界著名高校设立中国学教席,资助国外介绍中国的优秀著作和译著出版,支持各国孔子学院举办中华文化研究学术会议等活动。

——建设示范孔子学院。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孔子学院,在扩大学员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发挥带动辐射作用。

——实施孔子学院品牌工程。积极开展专家学者巡讲、大学生小分队巡演、汉语教材巡展。办好“汉语桥”世界大、中学生中文比赛。扩大各国中小学校长访华和学生来华夏(冬)令营规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建立健全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孔子学院经费投入机制。积极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和吸引海内外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对孔子学院给予资金支持。完善孔子学院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孔子学院项目中方资金的检查、审计与绩效评估。

(二)加强统筹协作。

总部理事会是孔子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修改孔子学院章程,审议全球孔子学院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审议总部年度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研究孔子学院建设的重大事项。各常务理事单位要结合部门职能,加强资源整合,认真履职尽责,大力支持孔子学院发展。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作为总部理事会的日常办事机构,要加强对孔子学院的服务和管理。加强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国际汉语师资、教材、课程、考试等各项质量标准。加强对孔子学院的巡视和督查。试点建立孔子学院总部区域服务中心,实现靠前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促进区域内孔子学院的教学资源共享。

(三)充分发挥各方作用。

各有关地方要充分利用中外经贸合作、友好城市、友好学校等机制,支持高校和中小学积极参与孔子学院(课堂)建设。要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分解落实任务。

各有关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建设主力军作用,将孔子学院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专人负责。

“走出去”企业要积极支持孔子学院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奖学金奖励孔子学院学员,优先聘用具有孔子学院学习经历的当地人员。对于聘用当地员工较多、具备办学条件的大型企业,支持其开办孔子学院。

10.乡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规划2012年 篇十

(2012-2015年)

二○一二年六月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州和县委、县政府畜牧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场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步伐,促进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结合我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牧业增效和牧民增收为核心,以优质、高效、安全、健康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养殖小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良种化繁育、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和常态化防疫,狠抓良种推广、饲草(料)建设、设施配套、疫病防控和科技推广五个关键环节,引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扶持规范牧民专业合作社和中介组织,稳定发展山上(牧区)、加快发展山下(萨瓦尔墩牧民搬迁点),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实现畜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确保我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12年,全场羊只饲养量34000只,其中:存栏21000只,出栏13000只;牛饲养量1000头,其中:存栏600头,出栏400头;实现畜牧业产值600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

2013年,全场羊只饲养量42000只,其中:存栏27000只,出栏15000只;牛饲养量1500头,其中:存栏800头,出栏700头;实现畜牧业产值700万元。牧民人均畜纯收入达到5000元。

2014年,全场羊只饲养量52000只,其中:存栏32000只,出栏20000只;牛饲养量2000头,其中:存栏1000头,出栏1000头;实现畜牧业产值900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

2015年,全场羊只饲养量65000只,其中:存栏35000只,出栏30000只;牛饲养量2500头,其中:存栏1300头,出栏1200头;实现畜牧业产值1400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

牛、羊规模养殖比重:到2015年,牛、羊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40%和60%,较2012年有很大提高。

牛、羊良种化程度:到2015年,牛羊良种化程度均达到100%,年培育昆仑种公羊1000只以上,繁育优质多浪羊1500只以上。

牧民收入持续增加,牧业产值翻番。同时,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化程度明显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质量安全水平和饲草料保障能力也显著提高。

三、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加强产业指导。发挥市场对生产的引领作用,加强产业宏观指导,政策跟进,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区域化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畜禽品种分布现状为依据,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建设,打造畜牧业特色板块,加快形成优势产业带。

三是坚持突出重点,主攻关键环节。以现有畜牧业发展水平为基础,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实施重点突破。

四是坚持依靠科技,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全面提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综合竞争力。

四、发展布局

以昆仑种公羊为优势产品,混血牦牛、高原土鸡等禽类和牧区传统放羊的本土羊为特色产品,多浪肉羊、西蒙塔尔肉牛等为主要产品,其它特色养殖为辅产品。山上为优势和 3 特色产品生产区,萨瓦尔墩牧民搬迁点为主要产品和辅产品生产区。

五、重点工作

1、重点推进养殖小区建设

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建设要求,整合项目、资金、人才资源,加大扶持力度,突出抓好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通过积极引导、大力宣传,到2012年年底前,在萨瓦尔墩牧民搬迁点建养殖小区一个,养殖户达到100户以上,户均养殖羊(牛)60只(头)以上。以后逐年增加,到2015年底,使养殖户达到170户,户均养殖100只(头)以上。

2、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

为了扩大规模养殖,突出重点,我们将从实际出发,积极争取县级以上有关部门的项目支持,集中有限资金,扶持30-50个有实力、有才能的重点养殖户。对他们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使其尽快成为高标准、上规模的养殖示范大户,户均养殖300只(头)以上。到2015年,在萨瓦尔墩建成5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1个,10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1个,在山上建立1000只以上的土鸡养殖场1个。

3、强力推进产业化发展

狠抓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在规范家畜交易市场的同时,组织引导牧民成立牧业合作社或养殖协会,并逐步建立健全 4 制度,规范运作,把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有效组织起来,实现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引进和扶持带动能力强、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畜禽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借助交易会、展销会等平台,创品牌、打名牌,促进农超对接、产销衔接,扩大对外合作交流。

4、全面提升良种化水平

采取强制措施,彻底割骟淘汰土杂种种畜,使良种覆盖面达到100%。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畜禽良种补贴项目,进一步加强昆仑种羊场的建设,力争到2015年,将种羊场建设成为******重要的昆仑羊繁育基地,年生产种公羊1000只以上。加快混血牦牛良种培育步伐,年培育混血牦牛500头,大力发展混血牦牛产业。由牧场牵头组织在萨瓦尔墩牧民定居点建设多浪羊二级繁育场,年生产优良种羊1500只,以满足农区畜牧业快速发展用种需要。

5、切实抓好狠抓饲草(料)建设

坚持“立草为业,草料先行”的方针,大力发展人工种草。鼓励引导牧民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进行人工种植牧草。加大对牧区草原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开发和利用无水草场。围绕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定居兴牧水利工程 和牧民定居饲草料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到2015年,在萨瓦尔墩建设饲草料地20000亩。

积极实施秸秆养畜。引导养畜牧户,利用农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广新型粉碎机、揉搓机、铡草机、饲料混合机等畜牧机械,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加工、氨化和青贮,每年建成永久性青贮窖10座,力争使农作物秸秆能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由牧场牵头组织在萨瓦尔墩建设配方饲草料加工厂一个,逐步规范饲料生产管理。

6、实施名牌战略,开发培育品牌,确保质量安全 积极引导养殖户采用畜牧业标准体系组织生产,规范养殖行为。加强检测和监督,大力推广无公害型、生态型养殖,做好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产品的申报认证工作,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前景和安全特色的名牌产品,逐步实现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的跨越。到2015年,力争1个有机产品、1个绿色产品、1个无公害产品分别通过认证,通过3个产品(混血牦牛肉、高原土鸡、昆仑羊肉)的原产地认定。

7、切实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强化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兽医管理体制,提高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防疫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督和兽药残留监控、防疫技术支撑、物资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推行规模养殖场程序化免疫、农户分散饲养集中免疫与补免制度。健全动物防疫检疫可追溯体系,全 面提高防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能力与水平。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大力宣传

全场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抓畜现代牧业发展是唯一出路的思想,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严格按照“山上保留生产点、山下建设居民点”,“山上山下两统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两转变”,“农区强起来、牧区稳下来”的要求,大力宣传,积极引导,让牧民尽快下山、定居,并能稳得住。借助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和定居兴牧工程的实施,使牧民将畜牧业发展的主战场由牧区转向农区,高标准发展农区畜牧业,以便早日脱贫致富。

2、落实各项政策,争取资金投入

落实好国家、自治区、自治州和县上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增加投入,支持畜牧业发展。争取有关部门制定适合畜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政策,切实解决好规模养殖融资难的问题,着力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

3、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科技含量

加强畜牧兽医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快现代畜牧科技知识的更新和普及,全面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的畜禽良种繁育、养殖、管理、防疫等技术水平。抓好畜禽养殖户的技术培训、信息传递、产品促销等工作。加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力度,重点推广畜禽养殖、饲草料生产种植、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疫病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推进科技创新,彻底改 7 变传统的养殖习惯,实现放养变圈养,粗养变精养,切实提高养殖水平,推动畜牧业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4、加强疫病防控,确保畜牧业安全

11.乡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规划2012年 篇十一

《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 全面提升环保装备产业水平,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了《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12.2012年乡村文明行动方案 篇十二

依照市文明办《关于提报全市“乡村文明行动”十二五规划和2012年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按照***实际业务情况,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目标

通过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组建民办企业***等方式,加强提高农民工生产技能水平,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倡导文明新风尚,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安定、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助力。

二、具体活动内容(主要措施)

(一)、组织农民工学技能

***今年将联合***第一技工学校组织开办困难职工技能培训班,继续加大开班力度,增加培训学员数额。组织困难农民工、下岗职工学习各种新技能,真正获得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

(二)、号召企业家献爱心、传经验

组织号召农民企业家、先进劳模,捐资助学、爱心扶贫,并邀请先进企业家进农村宣传致富经验,帮助农民群众寻找致富新路子。

(三)、动员民办企业普法律、建****

2012年是全国“六五普法”规划的第二年。***在做好城区内普法宣传的同时,将加大对乡镇企业《**法》、《劳动法》的宣传力度。动员条件成熟的民办企业成立***,建立职工代表大会,扩大基层民主,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深化普法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方面的咨询活动。

(四)、加大包村帮扶力度

****在将在完成包村任务的同时,利用有限资金为所包村购置必要的文艺器材,改善所包村文化生活条件,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13.乡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规划2012年 篇十三

2012年党员培养及发展计划

2011年,我乡的发展党员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党支部的努力下,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政策,使我乡的发展党员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年,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更进一步抓好园区发展党员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园区党员队伍结构。根据园区党委对党建工作的安排部署和各支部对发展党员工作规划,特制定2012年度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严格按照党章和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切实抓好园区的发展党员工作。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认真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培训,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新党章、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新的科学技术。严格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把好质量关,认真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二、目标任务

2012年的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发展党员15名,培养入

党积极分子20名。在保证质量和一定数量的同时,注重发展女党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技术骨干党员。

三、具体措施

1、各支部要切实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支委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发展党员工作。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坚持发展党员标准,抓好抓落实,并将发展党员工作情况汇报园区党委。

2、要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管理。要把着力点放在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管理上,提高他们的素质,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多、素质高,懂先进科学技术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有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和档案,做好妇女党员的发展工作和培养工作,严格发展党员的多种工作制度,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工作,同时加大对流动人口中培养发展党员工作力度。

3、加强对发展党员的业务指导。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发展党员业务工作的学习,了解多个环节,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的填写,要详细、具体、真实、全面、要坚持原则,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圆满完成2012年度发展党员工作计划。

中共XX乡委员会

上一篇:办公室2014年度述职报告下一篇:银行员工廉洁从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