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精选8篇)
1.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篇一
论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
摘要:中国教育是这样的模式,教者苦教,学者死学,死教死学死知识。现在的大学生正面临着突出的问题:懒惰、不爱自己动手、能力不足等等,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关键因素,因此不得不拷问中国的大学教育,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教育,且从我们个人的角度应该如何思考。
关键字:懒惰,能力,大学教育,文化,思维方式。
选题依据:作为一名研究生,我已经经历了高考、考研两道门槛,顺利的考入了自己理想的院校。在别人眼中,我是一名优秀天之骄子,但是从我内心讲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这并不是我理想的轨迹,这和我以前的那些憧憬完全相悖,我开始有了一种蔑视大学生的心理。对于外在的这种教育制度我无法改变,因为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已延续多年,可是面对现在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就业形势严峻,中国的教育制度以及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出一定的努力,我要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让自己过得更加轻松快乐一点。
引言
中国教育的根本价值[1],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有着极为紧密和深刻的本质联系,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且在社会需求多样化的今天,高等教育要走多样化的道路。社会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因此中国大学教育制度应该进一步改善,以解决中国严峻的就业现象,形成我们独特的教育文化[2]。
(1)当代大学教育的现状
随便从网上搜索,都可以看到很多搞笑又令人隐隐作痛的事例,譬如大学宿舍的懒虫们不愿意耽误自己打游戏、看电影的时间通过绳子来调取食物,或者花着高额的钱叫外卖,我们的大学生究竟懒到何种的程度,连吃饭都不愿意,那么对于自己的需要动脑动手的学习可想而知;一个女大学生四年八进考场,只为了上大学,考试费用高达三万,可是当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后,忘记了当初的理想;曾经有位自比“范进”高考状元,因为校园盗窃十余起被捕,而他的作案动机却称是为了释放释放学习压力。
试问:当前的大学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高等教育的学位证书与能力的不相称,学习能力与道德的不相匹配,自身能力与升学的不相称,等等的社会与教育的问题,我们该进行何种的反思与应对?
到底什么样的大学教育文化制度才是我们中国真正适应的文化教育体制,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国人去思考。我们所谓的高等大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对社会对国家带来的美好前景是不是将来会成为天方夜谭。以前有一位政治老师曾总结一句话:“中国人得诺贝尔奖的条件:要么政治上反对共产党,要么文学上揭露中国黑暗,要么科学上纯粹的没有国界”。我们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是不是真的就培养不出真正的适应时代的人才,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青年动力。当我们看到中国现在的种种现象,我们是不是可以总结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将逐渐的不再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尤其是在这个21世纪的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以其无比的穿透力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的爆炸性的增长,以及知识获取的平等性将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契机。但是我们的教育模式似乎还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以适应这个时代,可以说我们教育的步伐已经根本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的脚步了。
我感觉教育的模式的转变是在互联网的出现做为分割点[3],互联网出现以前和互联网出现以后。互联网出现以前指的是每个人的获取信息有限的前提下,我们知识的获取是靠的是高等的大学教育(大部分),故依照我们现有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其中的弊端还不是太明显,而且社会发展速度的还不太快,故社会比较的认同大学的教育水平(虽然有的不合时宜,但确实最好的选择人才的方式)。而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以及获取的专业信息已略显不足与滞后,而且我们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但是外界的社会发展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每天的获取的信息量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无论是身在清华,还是身在一个专科院校,只要你知道你想获取什么样的知识,那么我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的找到相应的知识。那就是意味着,学校的等级优劣将来不再会显的那么的重要,关键是个人的见识与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社会的观点更加的开放全面,将来将渐渐的不再很关注那些学历的问题,而是一种能力。故,我们的教育方式迫切的需要改变,而且要从本质上改变。
大学到底需要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文化,才是真正的教育文化?大学生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文化熏陶,难道就是那些所谓的大学中的文化知识的教育吗? 大学的专业知识交给我们的太少了,况且大学的专业知识也不再能够胜任当前社会的发展的需求,学习知识的陈旧,以及更新的速度缓慢。现在的各种社会现象让老师得以觉悟需要一段时间,老师在闲谈中传授给学生又需要一段的时间,而学生能够理解与体验又需要一段时间。如果老师依然抱着陈旧的知识—30-40年前的专业知识作为重中之重来教授,那么社会的脱节就成为必然。
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仍然继承着上个世纪的知识,依靠着记忆的功能来熟知这些的知识,并决然的执行着一个教育的通用的法则(记忆产高成绩-成绩升名校)。这个法则的背后产生的是一辈又一辈的记忆机器,我们的个人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仿佛就得不到锻炼。故,面临社会问题,我们要么就是创新,开拓新的想法,要么就是依赖,原有的思想。
(2)中国大学教育体制的发展趋势
我们的教育体制该怎么走,我们的教育如何与社会接轨、国际接轨,让大学生,研究生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宅男宅女,只会谈论社会的表面的信息,却不深入的追究其中的原因。当代的教育的结果不会再出现“毕业等于失业”的怪象,新的育教体制育出来的是高文凭的创新人才,而不再是一堆的迷茫和懒散的人。那样中国的教育投资才会得到真正的回报。
我认为,大学的教育更要注重的是人文的教育以及一种思维方式的教育[4],以及信息的时效的抓取,。
人文的教育在于教给学生养成更高的做人的品质,一种节操, 一种德学的修养。思维方式的教育是解决一切事物问题的一种哲学。像李敖大师,毛泽东,邓小平等等人物都是深谙哲学思想,所以能够将生活看透,将事物处理的清晰。而我们每天的喊着十八大,还让同学们写什么十八大的感悟等等的政治的表面的现象的分析结果,除了一堆的吹捧外,几乎没有什么深层次的分析,更别说是让我们去决策一件事了。仿佛前面有人提到大多数的是剩男剩女的问题,其实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文化让我们产生的是更多的依赖,女朋友希望依赖男朋友,自己不用怎么辛苦的做事情,就依赖这种的关系就可以坐享其成,而男朋友又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事情,就产生了剩女。剩男又因为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不能拥有自己的爱情,就产生了剩男。这其中的最本质:就是我们的文化教育还不能够更加的合理化。信息的时效抓取,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就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搜集到相应的资料,快速的熟悉环境的变化,其实就是培养我们像变色龙一样能够迅速的根据环境的变化快速的做出反应。写论文也是如此,拟定题目,然后通过各种的方式,在网络,图书馆等等各种的渠道抓取信息,提取信息,对信息进行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思想,提高我们写作的能力。
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有能力,有思想,有作为的人。应该破除一些教育的条条框框,应本着有能者居之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而非考试的机器[5]。
同时,我们选拔人才的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不再让我们的成绩决定我们的深造学习的机会,而是人才尽其能,使人才各进所用,让同学们有更多的选择权,且为我们选择的方向创造机会。其实,当代中国教育体制不适应优秀特别的人发展。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为什么中国做科研最好的学生会去转行”,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科研好的,是在一方面比较的突出,但是中国的教育是所谓的通俗的教育,人的全面的发展。全面的记忆。不能考上如愿的院校,就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新的道路。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与时间的消耗。这样导致的局面就是:能够考上的尽量出国,考不上的不得不改变其方向,为生活奔波。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教育文化是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只有改变中国教育的这种现状,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只要给予希望,中国的教育的未来是一片光明的。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 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3] 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83.[4] http://
2.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篇二
关键词:儿童,家庭英语教育,学校英语教育,差异
一、家庭教育的优缺点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 其教育目标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 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 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 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一) 英语家庭教育的优点
1.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 在家庭教育中也是情感活动过程。由于父母的教育, 使得孩子的学习情感可以调控到积极的状态, 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很容易给孩子营造成功感, 鼓励孩子进步。比如当孩子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 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拼对了一个单词, 家长也会对孩子进行夸奖, 使得孩子对英语产生兴趣, 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之感, 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
2.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家庭中, 由于人数少, 因此父母很容易营造出一个英语学习的气氛, 让孩子能“爱学”、“乐学”, 对于提高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会取得非同寻常的效果。父母在家里可以用一些英语日常对话, 比如:在吃饭时, 用英语交流饭菜的味道, 以及喜欢吃什么食物、水果, 这样儿童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环境中说英语, 激发孩子学英语的兴趣。
(二) 家庭教育的缺点
1. 不具备专业性。
由于父母不是专业老师, 家长自己本身语法、发音就存在问题, 经常使用错误的语法、发音与孩子交流, 这就会对孩子造成误解, 影响之后的英语学习。
2. 急功近利。
很多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 而孩子的考试成绩是对孩子学习好坏的最直观展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旦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 家长就会相互埋怨或者拿孩子出气, 打骂孩子, 这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不能一蹴而就。在英语教育中, 由于很多父母自身对英语也是一窍不通, 在家庭教育中只是延续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 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 一些家长通过给孩子报各种培训补习班, 填鸭式的教学也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此外一些家长, 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态度蛮横, 为了保持父母的权威而很少与孩子交流, 其结果是孩子对父母产生畏惧, 致使家庭教育的初衷难以实现。
二、学校教育的优缺点
(一) 英语学校教育的优点
1. 学校教育具有专业性。
学校教育的专门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一。学校唯一的使命是培养人, 其他任务都是围绕着培养人来实现的。学校教育有专门教育者———教师, 他们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并经过专门训练培养出来的, 教师在对儿童心理, 学习习惯等方面深谙于心, 因此很容易掌握儿童学习英语的规律, 因材施教。此外, 学校教育还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设备, 拥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手段。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 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一切都充分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2. 学校教育具有系统。
为了培育人才, 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在英语教学中, 学校教育通常具有完整的系统性, 在教学当中循序渐进, 先从发音开始教授学生, 然后到词汇、语法。这不同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不具备系统性, 因此教学内容往往比较随意, 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而学校教育既注意英语学习体系, 又符合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认识规律, 所以, 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思维的发展。
3. 手段的有效性。
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 在英语教学中可以使用如声像影视等直观教具, 或者通过组织学生用英语对话, 做游戏、模拟现实场景等,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进步, 提高学习效率。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这些是家庭教育所无法全面提供的。
(二) 英语学校教育的缺点
1. 教材难以选择。
目前, 儿童英语教学中使用的英语教材相当繁杂, 呈现一种英语教材的多样化而又参差不齐的状况。每一所学校或幼儿园基本使用不同的教材版本, 每一种英语教材几乎都有自己的理论支撑和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 如有的以字母顺序为依据, 有的从儿童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事物出发, 有的按照单词本身的难易程度编排等。有些教材需教师经过系统培训后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而且, 每种教材也都有不同的具体适应性, 如有的教材需要安排相当长的时间进行消化才能完成;有的教材只提供教师使用的版本, 有的教材只安排了集中活动内容, 有的教材还安排了游戏活动、延伸活动等等, 这种繁多而欠统一、各具特色而缺乏高度权威性的状况, 使许多幼儿园感到困惑, 孰优孰劣, 难以选择, 无所适从, 从而导致目前在教材使用上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跟风现象。
2. 教学方法单一、机械化。
许多英语教师因自身的工作繁忙, 无暇去创设丰富的环境来进行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只是在领导的压力下被动地进行, 学校或幼儿园要求进行英语教学, 教师只是班门弄斧地进行英语教学, 认为英语教学是让幼儿多认识几个单词, 几个句子, 因此, 不顾儿童本身学习的特点和年龄特征, 过多地强调学习结果, 功利目标明显地占据着教师的心理。儿童英语教学应注重的是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英语教学的单一化、机械化, 违背儿童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宗旨, 加重了儿童学习的负担, 还容易使儿童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产生对英语的厌恶情绪, 给儿童学习英语带来一定的难度。
3. 不具备开展儿童英语教学条件。
目前, 很多幼儿园正兴起一股“英语热”, 幼儿园必须考虑有无条件开展英语教学。这里所指的条件是指: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英语教材、适合幼儿学习的英语环境等。现在许多幼儿园只是盲目跟风进行英语教学, 把英语作为一个招牌去满足那些盲目从众的家长, 以吸引生源, 以幼儿会说几句英语、表演几句英语对话作为英语教学的成果向家长证明幼儿园可以教英语。有的幼儿园缺乏能胜任幼儿园英语教学的教师。有的教师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不能合理地制定教育目标, 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 选择教育内容;有的教师则是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 不能运用较为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 对于词汇的掌握也很匮乏更无从谈起随机灵活运用,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
三、结论
处于儿童时期的孩子学习外语的优势是大脑的可塑性最强, 在语言才能方面未呈现差异, 在习得自然的语音方面占有绝对优势。采用家庭教育的方式其优点是容易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同时家庭还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不足在于家长并不具备相应的英语知识, 并且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采用学校教育的方式其优点是学校具备教授儿童英语的专业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但是由于教材复杂, 教学方法单一容易使得儿童在学习中产生问题, 并且有些学校不具备开展儿童英语教学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4]李桂双.从评价标准的发展看幼儿英语课程改革[J].兰州学刊, 2004, (6) :358-359.
3.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篇三
【关键词】高中英语 国际理解教育 渗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13-02
国际理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符合人类对和平的憧憬心理,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展开地球村建设,同时也体现出了对本位道德教育的重视,高中阶段利用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知识、意识、能力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展开能够使学生形成国际精神,从而正确地看待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并对实际文化予以理解与宽容。
一、国际理解教育在高中英语教育中的目标设置
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与高中英语教育目标既存在着共同点也存在着差异,二者都强调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但高中英语教学强调英语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国际理解教育则强调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在国际交往与交流中的重要性。为了在高中英语教育中进一步渗入国际理解教育,高中英语教学应当把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知识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学生对世界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意识到文化的多元性,一方面应当尊重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应当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学生应当对民族、自信、自尊、个性有着较为准确的认识;第二是学生对世界性课题的认识,学生应当认识到国际社会上面临着很多共同性的问题,如贫困、人口、环境等,在这些问题面前全球人民应当齐心应对;第三,学生应当意识到世界性课题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危机,并站在客观角度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英语课上的教学与引导,使学生能够从广义的角度、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待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思想的滋生。
(二)态度
从态度的培养上来看,国际理解教育旨在鼓励学生在交流与交际的过程中对自我进行客观的审视,在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在国际交流中这种态度表现为较强的国际意识与国际责任感,能够正确看待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能够与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生存并实现相互间的合作。
(三)能力
从能力方面来看,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应当有独立收集资料、独立调研的能力;第二,学生能够具有正常的分辨力,能够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与辨证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第三,学生应当具有交际能力,能够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第四,学生应当能够积极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且其生存能力能够满足国家交流的需求;第五,学生应当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判断力与决断力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分析,在于他人的合作中共同解决矛盾与问题;第六,在与国际交流的过程中,由于生存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冲突或矛盾,学生应当具有解决这些矛盾的能力。
二、国际理解教育在高中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对参与国际交流的意识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过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无论是教师与学生都将提高成绩作为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教师将词汇的积累、语法的运用、句式的分析等当做英语教学的重点,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听讲、背诵、做练习题等。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学生英语素养与实际能力的提升,还有可能降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与语法知识,但是对英语的文化环境、使用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却并不多,学生也很少在生活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不会真正的运用,脱离了文化环境的英语教学是无用的,国际理解教育并没有真正的渗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其人文性与教育性严重缺失。
(二)缺少对国际理解态度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态度是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目标之一,即要使学生形成一种共存意识,使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具有情感性。英语是国际语言,因此英语教学的展开应当使其适用于国际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关注国际事务,使学生愿意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促进多元文化在社会中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工作中,高中教育往往将高考作为一切工作开展的核心与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给学生介绍国际上的文化知识,课本之外的内容课堂上几乎从不涉及,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学生的视野得不到有效的拓展,学生对国际文化了解不够深入,缺少真实理解与体验,因而难以用正确的态度与眼光看待国际关系、对待国际文化,国际态度是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培养的。
(三)对国际理解的表达不全面
国际理解教育既尊重民族性又强调国际性,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在实际的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依照课本的内容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展开教学工作,因此学生无法体会到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也很少用英语去形容或表达中国的文化,而从国际教育的角度来看,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利用国际语言传播中华文化,但是这一目的并未真正得到实现。在国际交流中,中国人往往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国际友人,因此总的来说,缺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表达的国际理解教育是十分片面的。《光明日报》中曾有报道指出,当前很多能用英语交流的大学毕业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缺少必要的了解,更无法用英语去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家交往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极为严重。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应当将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语言桥梁与纽带,利用英语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保留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得到有效的宣传与传播。
三、推动国际理解教育在高中英语教育中展开的途径
(一)丰富课程资源
为了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进一步展开,高中英语教学应当不断的丰富课程资源,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当中的资源,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多个章节涉及到了关于中外文化与节日的话题,如“Festivals,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教师应当将其有效的利用起来,在讲解的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外国的风土文化,对中外节日内涵与庆祝方式的不同进行比较,继而引导学生对国际关系进行关注;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课外资源,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与课本内容关系密切的视频、音频、广播或电视节目等,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有些教师会将BBC新闻播放给学生听,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听、说英语的素质与能力,也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英语分析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不同国家、不同形式的文化产生理解与认同,使之能够尊重价值观与文化发展方面的差异。
(二)丰富教学形式
为了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英语课堂的学习中,教师应当丰富教学形式,使国际理解教育的展开不再受到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英语演讲比赛,指导学生在课下收集关于国际、国内文化资源的材料,根据这些资料写出演讲稿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能够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现在又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可以开设英语文化广角、英语影视欣赏、英语名著解读、英语广播台、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有时教师还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使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够接受英语的熏陶;其次,可以开展国际文化讲座,教师可以邀请外国友人参与课堂教学,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与外国友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国外的文化、国际关系产生尊重与理解;最后,由于课堂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教师可以制定课外活动方案,通过适当的课外活动展开教育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英语电影、英语视频、英语歌曲,以供学生课下欣赏,从而使国际理解教育能够有效的延续到课堂之外。
(三)丰富教师资源
为了保证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渗入,学校应当丰富教师资源并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校可以聘请外教,使外籍教师能够参与到英语课堂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真实体验到国外的文化与交际方式,进而促进学生英语能力与英语素质的提升,外教在课堂上对国外文化的讲解更具真实性,同时外教也会通过日常教学与交流传递其民族文化与价值观,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其的国际理解能力与态度都得到增强。对于本校原有的英语教师,学校应当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并作定期考核,教师除了应当具备全面的英语教学能力与素质外,还应当对国际理解教育有着深入的理解,学校还可以组织本校教师与外教进行互动与交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便于国际理解教育更好的展开。
国际理解教育的展开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这一教育理念意在培养学生在处理国际关系、开展国际交流方面的知识、态度与能力,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但是在实际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国际理解能力、态度与素质的培养,这种情况阻碍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渗入与展开,因此在未来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丰富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形式,而学校也应当丰富教师资源,通过多方的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沐.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高中英语教材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程梦颖.初中英语教科书中国际理解教育资源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篇四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education in China.
给我讲讲中国的教育吧。
老师:
Chinese education has had a thorough reform in several decades .
几十年里中国的教育有了彻底的变化。
来访学者: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
有什么不同吗?
老师:
All the students should develop morally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
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
来访学者:
We appreciate that.
很欣赏。
老师:
Yeah ,the outdated education model no longer exists.
5.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篇五
底蕴深厚,历史沿革系京汉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在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建校以来,地大人锲而不舍、开拓创新,用智慧与汗水,用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豪情壮志,谱写了地大辉煌的乐章,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毗邻光谷,环境优雅宜求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美丽的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科技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高校。学校占地面积约1700亩。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贯通学校西、北校区,记载着上亿年历史的化石林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宇交相辉映,勾画了东校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井然有序的现代化教学楼群、窗明几净的学生公寓、设施先进的实验大楼、宽阔的林荫大道,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
目标远大,地球科学创一流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顺应时代潮流,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办学水平,完成了从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的战略转变。全校师生把“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阶段性目标,把“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长远目标。正是在这一远大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各项事业正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空间广阔而深远。
师资雄厚,办学实力呈强势
学校拥有一支研教并重、实力雄厚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100人,专任教师159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148人,教授390人,副教授450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入选教授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5人。近5年来,学校新增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2008年,我校成秋明教授成为继我校赵鹏大院士之后,再次荣获国际数学地质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的第二个亚洲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各类研究院(所、中心)9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1个。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学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目前学校收藏各类图书资料共计20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资料139.69万册,中文电子图书80万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6个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依托三峡秭归实习基地,正在建设的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其影响辐射全国。
学科集优,科研成果谱新篇
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在继续巩固地学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两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被列为自然科学、理学A级以上学校。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7个学院(课部)、60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19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有16个工程硕士专业和20个高校教师专业;拥有MBA、MPA、MFA、J.M等5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主持、参与各类科学研究2000余项,2009年学校科研合同经费达2.45亿元。
2005-2009年,学校主持“863”项目及子课题、“973”课题及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200余项。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2004年,我校作为唯一的高校参加了被称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国家级高科技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科学研究。在“神舟”飞船的7次顺利飞行中,我校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飞船的“返回搜救系统”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我校师生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2008-2009年,学校共有7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关键工程,巴东野外大型综合试验场于近期投资开建。该试验场集滑坡灾害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将为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与国土资源部法律事务中心联合共建“国土资源安全与法律环境实验室”,在“部部共建”上迈出坚实步伐。
2009年,成功申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使我校成为湖北地区第四个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的高校;顺利通过国军标(GJB)质量管理体系复审,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
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光盘版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2009年,《地球学科》学报荣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期刊奖并入选“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
以人为本,厚精广博育英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校学生近2.6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1.8万人、硕士研究生4000人,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200余人,各类留学生300余人。
学校积极推进学务指导制度,不断完善学分制,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在不断加强教学基本设施、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力度,创新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机制,建立了创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制度。全面实施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在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评估,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学校已建成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有数十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周口店已建成“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电子电工、计算机、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地质工程等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有工商管理和艺术设计两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2004年我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
为激励学生学习,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设立了丰富的奖助学金,制订了完善的奖助制度。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每年为学生贷款达到2200万元,国家、学校、社会每年为我校学生提供的奖励资助金额近2700万元。学校除设立近半数学生享有的普通奖学金外,还设立了地质之光奖学金和周大生珠宝奖学金等在内的近50项各类奖学金。
遵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基础要厚实、专业要精深、知识要广博”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启动了“李四光计划”、“池际尚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也获批准。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水平赛事中捷报频传。2009年,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在“挑战杯”上海世博会专项竞赛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综合成绩排名全国第一。同时,在世界杯机器人足球仿真赛、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等赛事上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学校始终把艰苦奋斗作为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主题,大力弘扬“地大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爱校、建校、兴校的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重视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建立教学生产实习基地,使学生广泛参与生产实践,广泛接触群众,在实践中感悟创业的苦与乐,在奋斗中升华人生境界。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艰苦奋斗教育相结合,全面锻造学生强健体魄和健全人格,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体育氛围和特色鲜明的体育体系。我校体育健儿在国际重大体育比赛中,取得100余块金牌、200余块银、铜牌的好成绩,连续5届蝉联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2006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
放眼世界,交流合作达四海
学校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有效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5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或结为友好学校。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超过200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的国外专家、友人每年超过300人次。
随着学校2个项目被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工程”),中匈首个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落户我校,由我校作为支撑大学的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的正式挂牌,以及“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的建成运转,我校的国际化合作办学更加广泛和深入。
桃李芬芳,展望未来更辉煌
近60年来,地大人才辈出,桃李遍天下。从学校走出的十万余名毕业生,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展示着地大人卓越的风采。其中,有27名毕业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温家宝等一批党和国家的高级管理人才,有欧阳自远等在不同的科技领域指点江山的“首席科学家”,有现任国际地科联主席张宏仁等地学杰出人才,有王勇峰、李致新等征服了七大洲最高峰的世界级登山健将,有高崚等多次获得奥运金牌、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体育健儿,有国梁等“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有李久林等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的总设计师……地大校友在谱写一曲曲人生华章的同时,也以自身的努力为母校赢得了荣誉,为母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成就是昨天的句号,开拓是永恒的主题。展望未来,在新的征程上,“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地大精神,将永远是地大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大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大人坚信,党的十七大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颁布实施为地大的建设和发展勾画了绚烂而又广阔的前景。学校将为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谋求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协调发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6.浅谈中国大学教育 篇六
前言:犹记得自己从部队复员回校复学后的感受,上课的过程中总有人进进出出,老师只在按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将书本中的专业知识一一讲述在教室的空气中。
部队作为一个有严明纪律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按章办事、依纪律行事的行为准则不会变。貌似,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思想、行为受到极大的约束。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学会了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做一件不一定对的事情的时候,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会去思考,他是否可行……
而我们的大学教育抱着激发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原则在进行零管制状态的教育模式!对于我们这样的大专院校,课堂纪律性无从谈起,这与老师的约束及学生的主观意识都息息相关。
一个巧合的机会,我有幸走进浙江师范大学,在这里我自主走近浙师大的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室内听了两节课,是会计专业关于债务重组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课程。这样课程的枯燥程度也是可想而知,在听课的整个过程中,老师教学流畅,在推进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交流有效。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学生随意走动,进出,部分同学没认真听课也是安安静静在作着自己的某些思考。
相比较而言,学生的素质、教育的环境是决定大学教育好坏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专科类院校中,学生大部分在中学的时候没有十分的努力和很好的成绩,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对他人尊重的意识相比较而言较弱。在摆脱中学那种死板的教育、严格的要求的教育制度下,来到大学这片新的天地后,面对自由的课堂纪律,他们大部分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影响身边的同学,教育的方向性并没有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上面,而是体现在个人思想的放纵中,行为的解放中。这样一个群体在没有环境的约束下,他们年轻、好动、思想活跃,真正的自主性在学习上占用的比重太少太少。
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对人的施教要因材而异!不同的个体和群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7.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篇七
一、从继续教育的角度解读“中国梦”
( 一) 在共建“中国梦”中继续教育的作用
在2013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筑“中国梦”的思想,在提出“中国梦”思想之后,对我国发展历史和社会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同时也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发展的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当然,“中国梦”的提出涉及我国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我国教育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袁贵仁作为我国教育部部长,在“中国梦”提出的第一时间内,他给予强烈的反映,并且具体描绘了“中国梦”[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因此,继续教育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所谓的继续教育是一种人人都需要继续接受的教育,在帮助人们树立终身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较为关键的作用。
( 二) 大学教育承担的主要职能
从教育领域上想要真正实现“中国梦”,这就需要建设更多专业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终身教育以及全民学习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理念和主要认识。大学继续教育与大学自身优势紧密结合,为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专业型建设人才。从各方面上来讲,大学教育主要承担着四种教育职能: 第一,改革大学教育的机制; 第二,倡导全面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第三,优化和整合大学各种教育资源; 第四,更好地服务社会。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大学继续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足以表明大学继续教育和经济社会之间紧密相关和互相联系,在实现“教育梦”和“中国梦”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 三) 大学继续教育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大力推进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这是科教兴国的主要战略,能从根本上推进实现“中国梦”。当代,我国很多大学都相继设置继续教育组织机构,根据当代社会的发展形势,建立健全的结构组织,深度进行革新和完善[2],进一步促进大学继续教育的成功转型发展。在积极的转型发展形势下,建立较为完善的终身学习平台,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促进社会经济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在大力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深度分析和研究在当代形势下,如何解决好大学继续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危机,了解和掌握在大学继续教育中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并且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保证大学继续教育的稳定发展。
二、我国大学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面临的问题
( 一) 继续教育中缺乏理论知识的研究
从当前我国大学继续教育情况来讲,大学继续教育中缺乏对于理论知识的研究,可以说从事大学继续教育的组织机构是数不胜数,但是专门研究和从事继续教育的机构却少之又少。只有深度研究大学继续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完善继续教育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真正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加强教师教学质量,保证继续教育取得更好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大力加强大学继续教育的实践中,只有加强研究学术性知识,才能解决大学继续教育机构中所面临的问题。
( 二) 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迅速扩大削弱了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所建立的大学继续教育机构,通常都是以学历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非学历教育方式为辅助教育方式。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升学率也随之提高,我国已经趋向于一种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状态,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继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随着学习型社会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终身教育势必会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在最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率越来越低,越来越多高学历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反而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受到各行业的欢迎,因此,大学继续教育机构应该转变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帮助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自己称心的工作岗位。大学继续教育机构应该抓住每一次发展的机遇[3],结合当代市场的需求,重新定位自身的教育模式。
( 三) 各类继续教育机构对大学继续教育的冲击
随着我国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继续培训机构应运而生。企业自主开办的大学、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成立的培训中心、境外培训机构等不断发展。有一些国外继续教育品牌因为起步较早,无论教学技术还是教学质量,相对来讲都比较成熟; 有一些教育机构通过自主投资建设,虽然教学质量和教学技术与国外继续教育机构相比稍差一些,但是由于其他方面比较成功还是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总体来讲,这些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具有灵活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通过加盟或者连锁等形式,在我国当前继续教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无疑给大学继续教育机构带来很大的冲击力。
( 四) 教育决策者的指导思想缺乏科学性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学决策者依然将更多的精力集中放在教育本科生和研究生身上,并不关注和重视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进行,也不认可继续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着的作用。在继续教育中,通常需要投入相应的经费,很多决策者认为这种继续教育与“办培训班”模式相同,主要目的是为了安置部分员工和增加学校收益。决策者存在这种指导思想直接致使在办学过程中更加趋向于收益,直接阻碍了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目前,继续教育市场化所采用的办学模式为自身的稳定和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决策者所存在的错误指导思想直接影响了继续教育机构的发展。
三、推进大学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实现“中国梦”
( 一) 制定教育品牌完善发展战略
从我国当前大学继续教育机构建设形势来讲,很多高校并不重视继续教育的建设,也没有打造相关的教育培训品牌,更加没有充分认识教育培训品牌的发展。所以,高校想要做好继续教育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制定品牌完善发展战略。第一,加强宣传品牌科学发展理念。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应该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具有品牌思维和品牌意识,从建设品牌的角度思考一系列问题,在思考问题中,员工便可了解怎样培育品牌和怎样建设出学习者所需要的品牌以及怎样才能提高学习者对于品牌的认可度等。第二,制订科学合理的品牌发展计划。评估高校继续教育品牌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并且掌握影响高校继续教育品牌的主要因素,制定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相符合的品牌发展策略,并提出具体实行方案,不断提高品牌的竞争优势。第三,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标识系统,并且在大学继续教育机构所举办的每一项活动中展示,长久下来,学习者便可熟知高校的品牌。但是需要的注意的是,所建立的品牌一定要具有特色,能够充分吸引学习者的目光。因此,继续教育在塑造品牌中,应制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战略。
( 二) 促使学员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在“中国梦”的众多组成部分中,全面育人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育人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4]。从我国当代继续教育的对象和教育内容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上来讲,继续教育可以被称为一种应用型教学活动,继续教育所贯彻执行的全面育人,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者健康快乐成才,这也是我国每一所高校最终的工作目标。所以,继续教育所实施的全面育人政策,主要包括对智育、德育、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等素质的培养,特别是重视构建学生应用型素质,培养学生具有一技之长,将来能够更好地应用在工作岗位上。我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日常需要,继续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忠于责任和忠于岗位的意识,既要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技能技术,也要培养他们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在人民群众需求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当下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工作岗位上所能运用到的极少,所以,不得不要求学习者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保证自己永不失业。继续教育正好可以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在网络技术如此便捷的今天,继续教育可以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学习资源。
( 三) 支持实践者展开学术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促进我国教育教学的公平[5]。想要促使继续教育公平和取得持久的发展,不得不研究继续教育理论学术知识,高校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力度投入更多的教育研究经费,也可以采用课题立项的方式给予经费研究,这对于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里需要进行深度研究的项目包括很多方面,比如: 继续教育的政策、继续教育的历史、继续教育发展形势、继续教育的管理、继续教育的市场属性、继续教育的发展思维、继续教育的研究品牌等,高校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继续教育的研究,在研究中,学校可以组织相关部门申请国家继续教育研究课题、建立继续教育学习交流中心、出版相关的书籍和报刊等,这些措施都可以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熟知继续教育,更加主动了解继续教育。
( 四) 创新学校继续教育服务模式
目前,继续教育培训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致使出现很多与教育培训产品相关的服务机构,比如: 专业培训课程供应商、培训辅导资料出版商、培训服务咨询等,这些服务在继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贯穿于继续教育的始终。首先,高校需要完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服务链中不足的部分,解决服务链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保证服务链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在市场上准确定位自身的培养模式,坚持继续教育的各项原则,做好各项工作,保证每一环节都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在第一时间将其解决。同时,继续教育还需要扮演自身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学习服务平台,在此平台技术上,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所服务的对象既应该是当代大学生,也应该是社会工作者,最后使高校继续教育机构能够成为综合性教育服务商,并帮助更多想要学习的人学到自身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其次,继续服务战略联盟的建立,我们都明确了解,如果继续教育机构想要走联合发展这条道路,那么继续教育服务联盟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与高校所设置的各专业建立联系; 二是与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联盟。通过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可以将本来是竞争对手的关系转变为友好合作的关系。从合作关系上来讲,既需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鼓励,也需要获得培训政策的引导,还需要做好授权工作和认证工作,想要做到这些,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这需要继续教育机构相关领导人员具有宽阔的视野和较强的决策能力等,与各院系以及科学研究院展开合作,开发相关培训项目,突出办学特色,真正提高继续教育机构的发展能力。
( 五) 形成健全的全面管理体系
教学质量作为决定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继续教育机构应重视不断创新教育内容,设置继续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以及培训内容等,根据继续教育机构发展的实际情况,可建立相关管理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6]。建立控制内部质量机制和审核教育质量和提高教学水平等。建立质量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促使学员、管理者、教师、社会公众等人员都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还需要建立跟踪反馈管理机制,形成相应的文字报告,并且报告的内容予以公示,自觉主动接受社会和政府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并且同时听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意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规章制度。通过实施上述措施,逐步建立起规范的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和继续教育评估体系以及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等,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继续教育作为学历教育的一种存在形式,既拓展了现代教育理念,也体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还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不足。虽然大学继续教育在实施“中国梦”过程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大学继续教育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阻碍了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大学继续教育应敢于直面自身的不足,主动抓住每一次发展的机遇,在发展中逐渐解决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实现“中国梦”而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摘要:在共筑“中国梦”中,大学继续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快“中国梦”的实现,这既是时代发展赋予教育者的职责,也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深入探索了将“中国梦”和大学继续教育统筹结合的实践路径,要求从品牌发展战略的高度,以终身学习为教育理念,注重学术研究和培训服务创新,以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继续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心怀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中国梦”,继续教育,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J].党建,2013(4):162-165.
[2]马启鹏.基于转型视阈中的高校继续教育组织机构革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1(9):230-233.
[3]申怡.大数据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3(12):59-63.
[4]袁贵仁.我的中国教育梦[J].现代教学,2013(4):78.
[5]王嘉毅.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着力推进均衡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J].甘肃教育,2013(1):99-101.
8.大学逻辑教育中的中国名辩学 篇八
关键词:逻辑教育;西方逻辑;名辩学;存在方式;教学重建
一、问题的提出
名辩学或称“名学”、“辩学”,在我国近代时期曾被学术界用来指称西方逻辑,例如严复的译著《穆勒名学》、《名学浅说》,王国维的译著《辩学》。但是,名辩学的原始含义是指中国古代学者基于对推理、论证的研究而形成的一门学问。从学科归类而言,名辩学不属于西学的范畴,是国学的一个构成部分,体现着中华先哲对思维方法的研究。可以说,名辩学反映着在推理、论证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体现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个性。在逻辑教育中重视对名辩学(本文对“中国名辩”和“中国逻辑”这两个术语不做严格区分)的讲授,这一主题伴随着教育部在2014年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公布而进一步成为大学逻辑教育中面临的一个主题。《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1]
二、大学逻辑教育中名辩学的三种存在方式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在我国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持续了10余年,基本廓清了关于形式逻辑的一些错误看法,对当代中国逻辑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诚如《逻辑学大辞典》一书的编者所言:“这一切都为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期逻辑学在中国的大普及和大发展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2]在国内高校开展逻辑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世界三大逻辑传统之一的中国名辩学也加入其列。这一时期名辩学在大学逻辑教学中所处的位置,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形:附带式、夹带式、省略式。
1. 附带式
所谓对中国名辩学的附带式介绍,是指没有把中国名辩学的有关内容作为教材正文的主要内容之一进行编写,而是作为正文的附带形式即附录格式进行介绍。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写的《形式逻辑》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2005年,该书被收入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文库》再次印行;2006年,该书由人民出版社重版印刷。《形式逻辑》的初稿完成于1963年,1965年周礼全先生对初稿作了总的修改。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该书在出版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对我国高校逻辑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该书作者之一,诸葛殷同先生在25年后谈到该书时这样说道:“从这本书的写作可以看出:中国的知识分子曾经抱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无比热情,带着自身的种种弱点和局限,坚忍不拔地、乃至委曲求全地做着科学的逻辑知识的普及工作。”[3]《形式逻辑》一书总共7章,另加1个附录《逻辑史资料》。附录共计5节,在第1节“引言”中对中国名辩学有这样一个总的说明:“中国古代在与古希腊差不多同时产生了逻辑学。这方面的研究和当时关于名词(名)与其所代表的事物(实)的关系(即所谓‘名实关系)问题的讨论有关。通称为名家的惠施、公孙龙等人和墨翟一派(或称后期墨家)以及先秦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等人都对于逻辑问题作过比较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后期墨家提出了更加完整的理论。魏晋玄学中有些问题的讨论,如言意之辨,也是与逻辑学的深入研究有关的。”[4]这是1949年以后国内出版的大学逻辑教材中比较早的论述西方逻辑和中国古代名辩的关系,这一观点基本上确定了其后国内同类逻辑教材对二者关系的主流论调。在该书附录的第5节,作者分“公孙龙的逻辑思想”、“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荀况的逻辑思想”以及“汉以后逻辑思想的发展”四个专题,对中国古代的名辩学进行了介绍。需要指出,这里对中国名辩的介绍采取了纵向介绍的模式,其介绍是“中国逻辑思想从汉代到清末两千年间的发展的一个极其简单的轮廓”。[5]
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写的《形式逻辑》(修订本)出版发行。和1980年出版的《形式逻辑》初版相比,新版教材增加了一个附录,题目是“逻辑简史”。关于新增的逻辑简史部分,在该书《修订说明》中有这样的解释:“为了扩大读者的逻辑知识,加深对于形式逻辑的理解”[6]。在附录《逻辑简史》的开头部分,有这样的说明:“逻辑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学。从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开始,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和希腊,都逐渐地发生和发展了本质相同而形态各异的逻辑学说。”[7]这一说明,可以说是关于世界三大逻辑传统的比较早的表述。和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附录中对中国名辩学的介绍相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写的《形式逻辑》附录对中国名辩学的介绍在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后者共计5节:第1节“小引”,第2节“邓析、惠施、公孙龙的逻辑思想”,第3节“荀况的概念逻辑学”,第4节“墨家的逻辑学体系”,第5节“其他”。在第5节,有这样一段文字可以被视为作者对大学逻辑教学中引入中国古代名辩学的一个合理性解释:“由于先贤们的努力,使得中国古代逻辑学、印度逻辑学和西方逻辑学这三支逻辑学说,都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深刻的作用和影响,使之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为这三支逻辑学说的比较和综合研究,提供了历史的前提与资料的基础。”[8]
需要指出,在1995年出版的上述形式逻辑教材修订版中,有关中国名辩学的内容消失了[9]。到2002年,人民大学版形式逻辑教材再一次修订发行,新版教材的内容仍然没有包括有关中国名辩学的内容[10],但是在2003年出版的2002年版《逻辑学》的教学用书中,则包括了中国名辩学的有关内容,并且这一次中国名辩学的内容不是以附录的形式出现,而是放到了有关正文内容的讲授当中。
在《<逻辑学>教学用书》的第1章“绪论”所列的“相关资料”中,包括了对“中国古代逻辑”的介绍。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明确阐述中国名辩学和逻辑的关系:“中国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辩论的热烈场面。各家为了论证己说,诘难论敌,无不讲求争鸣的技巧,辩论的方术,于是产生了中国古代的传统逻辑形态,即所谓名辩之学。《荀子·正名篇》和《墨经》的逻辑思想,是值得重视的。”[11]在《<逻辑学>教学用书》的第6章“逻辑基本规律”所列的“相关资料”中,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1)《墨经》的思维规律论,(2)“自相矛盾”等成语的来历,(3)“模棱两可”的来历。在第9章“证明与反驳”所列的有关资料中,包括“《墨经》的论证学说”。在第10章“谬误”所列的有关资料中,包括“中国古代的几个谬误论证”、“荀子的谬误论”。
2. 夹带式
所谓对中国名辩学的夹带式介绍,是指没有把中国名辩学的有关内容作为独立的内容进行编写,而是在逻辑学教材的某一个章节中作为整体内容之一进行介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逻辑》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吴家国等人编写的《普通逻辑》自从1979年发行第1版后,该书先后于1982年、1986年、1993年进行修订再版。该书是“文革”后具有广泛影响的高校普通逻辑(形式逻辑)教材,“普通逻辑”的概念由此深入人心。该书在对形式逻辑基础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对中国名辩学的知识有极其有限的介绍。以1986年版和1993年版为例。在1986年版的《普通逻辑》中,在第1章“引论”的第5节“逻辑简史”中,有这样的观点:“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伴随着生产实践、自然科学和思想论战的发展,以思维和论辩的方法为研究对象的逻辑学就在中国、印度、希腊逐步产生了。”“古代中国是逻辑学的发源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有不少学派、学者研究过属于逻辑学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惠施、公孙龙、墨翟和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等人的著作和言论中。其中,以《墨经》对逻辑学的贡献最为卓著。”[12]在1993年版的《普通逻辑》中,第1章“引论”的第1节“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谈到传统逻辑的产生时有这样的观点:“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从它产生到如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逻辑的发源地有三个,这就是古代的中国、印度和希腊。”“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逻辑思想就有很大发展,随之产生逻辑学说,史称‘名辩之学。主要内容表现在惠施、公孙龙、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等人的著述中。其中,以《墨经》和《正名篇》对逻辑学的贡献最为卓著。”[13]不难看出,两个不同时期出版的《普通逻辑》均肯定了古代中国是逻辑学的发源地之一,尤其是1993年版的《普通逻辑》明确提出古代中国是传统逻辑的三大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逻辑思想称之为“名辩之学”。可以说,随着《普通逻辑》教材在高等院校的广泛使用,中国古代逻辑是世界三大逻辑传统之一的观念逐渐深入到愈来愈多的大学生和其他读者之中。但是,和中国逻辑是世界三大逻辑传统之一的观念不大吻合的地方在于:在《普通逻辑》教材中,关于中国名辩学的介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两个版本的《普通逻辑》均使用了一个段落,不到310个字。
3. 省略式
所谓对中国名辩学的省略式介绍,是指对中国名辩学的内容以极其简单的方式介绍,没有涉及具体内容。在何向东教授主编的《逻辑学教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有“逻辑学的发展简史”一节,其中对中国名辩的介绍只有概括性的两句话:“中国逻辑、印度逻辑和古希腊逻辑并称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传统。中国古代逻辑与印度逻辑虽然都各自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毕竟还处在向研究抽象形式的方向发展之中,是还未达到发达程度的形式逻辑。”[14]这里,作者一方面肯定了中国逻辑的三大逻辑传统之一这一地位,认为“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另一方面,又从“研究抽象形式”的角度对中国逻辑的特点进行了判定,把中国逻辑归类到“未发达程度的形式逻辑”之中,进而也就在客观上给出了该书对中国逻辑采取省略式介绍的理由。需要指出,该书对中国逻辑特点的认识,立足点是“研究抽象形式”,这样的观察角度早在近代时期已经为当时的学人所采纳,只是后者得出的结论似乎更前进了一步。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就曾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墨家的名学在世界名学史上,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法式的(Formal)一方面,自然远不如印度的因明和欧洲的逻辑”。“墨家的名学虽然不重法式,却能把推论的一切根本观念,如‘故的观念,‘法的观念,‘类的观念,‘辩的方法,都说得很明白透彻。有学理的根本,却没有法式的累赘。”[15]
在黄华新、胡龙彪两位教授编著的《逻辑学教程》中,有“逻辑发展简史”一节,其中对中国名辩学有如下简短的介绍:“中国逻辑、印度逻辑和古希腊逻辑并称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传统。我国古代和近代学者曾用‘形名之学、‘名学、‘辩学、‘名理、‘理则学、‘论理学等表示逻辑。”“中国古代逻辑与印度逻辑虽然均有特色和成就,但与系统研究理性思维抽象形式的西方逻辑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性。”[16]正是基于对中西逻辑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的认识,作者在该书中仅就西方逻辑学的历史演进进行了简要介绍。在张学立教授主编的《大学逻辑》(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成果)中,有一个关于逻辑学发展阶段的简略介绍,关于中国名辩,其中有如下的说明:“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从产生到今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的中国、印度、希腊是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它们向后人展示了人类探索思维形式结构的不同发展道路。”[17]这里首先肯定了中国名辩学的三大逻辑源头之一的地位,接着指出中国名辩学和其他两大逻辑源头的差异:在探索思维形式结构方面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在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著的《逻辑学基础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南开大学教材建设基础课重点资助项目)中,有“逻辑学的发展及其文化背景”一节。在该节中,有两段文字谈到中国逻辑,一段谈论中国逻辑本身,一段谈论和亚里士多德逻辑相比中国逻辑的特点。关于中国逻辑本身,作者指出:“我国古代文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突出的发展,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时期。当时的思想界十分活跃,学术论辩之风盛行。各派思想家在论辩中十分注重论辩方法的探讨,其中包含丰富的逻辑思想,形成了中国逻辑传统。中国古代逻辑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后期墨家及荀子。他们讨论了相当于概念、判断以及推理、论证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学说。”[18]这里,明确提出了“中国逻辑传统”的概念;概括了中国逻辑研究的问题域:相当于西方传统逻辑中的概念、判断以及推理、论证的问题;肯定了中国古代学者在这些问题上的“自己的学说”,也就是肯定了中国逻辑的独立性。
三、重建大学逻辑教育中的中国名辩学
1. 理论准备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逻辑在中国的传播,名辩学和西方逻辑的关系成为众多学者思考的话题。20世纪90年代之前,学术界关于二者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中国名辩学是西方逻辑的中国表现形式,中国古代的学者和亚里士多德等西方逻辑学者一样,对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在一个世纪以来的西方逻辑传播以及中国名辩学研究的过程中,学术界关于名辩和逻辑之间的差异性认识逐步深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逻辑内容的表述方式之差异方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术界关于中国名辩学自身体系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为新时期大学逻辑教育中中国名辩学的系统讲授提供了理论支撑。
1992年,刘培育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哲学精华》出版。该书的《内容简介》指出:“哲学是智慧学,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精华》是关于中国古代智慧的百科全书。”[19]该书包括6个专题:天道篇、知识篇、名辩篇、伦理篇、美学篇、宗教篇,以专题的方式阐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六个方面。其中在“名辩篇”,作者分别讨论了名、辞、说、辩四个主题,提出了研究名辩史的任务和方法[20]。1996年,周云之教授的《名辩学论》出版。该书设两编阐述“正名学(名学)”和“论辩学(辩学)”。前者包括:正名哲学总论;制名之枢要——正名的基本原则;破三惑——违反正名原则之乱名及制止办法。 后者包括:论辩哲学总论,以辞抒意——命题学说,以说出故——推理学说;以辩争彼——论证学说;论辩中的逻辑规律和规则。[21]1997年,崔清田教授主编的《名学与辩学》出版。此书的特点是按照“名学篇”和“辩学篇”分别讲述。“名学篇”以人物或者著作为单元,讲述以下人物或者著作单元的名学思想:孔丘、荀况;韩非;《老子》、庄周;宋鈃、尹文、惠施、公孙龙;墨翟及其后学。“辩学篇”也是以人物或者著作为单元,讲述以下人物或者著作单元的辩学思想:孔丘、荀况;韩非;《老子》、庄周;邓析、惠施、公孙龙;墨翟及其后学。[22]1998年,董志铁教授的《名辩艺术与思维逻辑》出版;2007年,该书修订版发行。在该书中,作者阐述了名辩思想的发端、名辩思想的发展、辩学的建立、名学的建立等内容。和其他同类著作相比,《名辩艺术与思维逻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名辩学和西方逻辑学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比较。[23]2000年,林铭钧、曾祥云教授合著的《名辩学新探》出版。该书首先对名学和辩学进行概论式阐述,然后分别阐述“中国名学”和“中国辩学”。对“中国名学”的阐述包括:名学的发端、《尹文子》和《管子》的名学、公孙龙的名学、《墨经》的名学、《荀子的名学》。对“中国辩学”的阐述包括:辩学的发端、《墨经》的辩学、战国末期的辩学思想、汉魏时期的辩学思想。[24]
2. 基本内容
(1)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名辩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建构的一门学问,发轫于先秦,秦汉以后得到继续发展。后期墨家的《小取》篇、荀子的《正名》篇,第一次对名辩学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立足于说理、论证的方法来阐述名、辞、说、辨,这是后期墨家和荀子的共同之处。这一点,决定了中国古代名辩学的研究对象是名、辞、说、辨,该门学问具有方法论的性质。
(2)理论结构。作为中国古代有关名、辞、说、辨的学术探讨和总结,名辩学的理论结构主要涵盖四部分内容。名:主要包括名的界说、种类、功用;有关名的谬误,正名的方法;名、辞、说、辩的关系。辞:主要包括辞的界说、种类;辞、象、意的关系;辞的使用和理解,有关辞的谬误;历史上的一些著名“诡辞”及其影响。说:主要包括说的作用、界说,说的原则、要求,说的具体类型,有关说的谬误。辩:主要包括辩的界说,辩的目的和作用,辩的类型,辩的原则,辩论术;辩的动态性考察;有关辩的谬误。
(3)中国名辩和西方逻辑的比较。这种比较,建立在中国古代名辩学的整体理论结构之上,着力于名辩学的整体以及其中所包含的逻辑思想和西方逻辑的比较。这种研究,既关注中国名辩和西方逻辑之间的共同性,又关注二者之间的差异性。相应地,这种比较既体现了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一致性,又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个性和特殊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 教社科[2014]3号.
[2] 彭漪涟,马钦荣主编. 逻辑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56.
[3][4][5] 金岳霖主编. 形式逻辑[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6,310,357.
[6][7][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 形式逻辑[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修订说明,383,401.
[9]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 逻辑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0]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 逻辑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 《逻辑学》教学用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普通逻辑》编写组. 普通逻辑[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4.
[13]《普通逻辑》编写组. 普通逻辑[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
[14] 何向东主编. 普通逻辑[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
[15] 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98.
[16] 黄华新,胡龙彪. 逻辑学教程[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5.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推荐阅读: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07-09
中国石油大学网上教育11-13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07-16
大学生的中国梦07-04
我的大学梦中国梦09-29
中国民航大学大学介绍10-09
钱伟长: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校长09-15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了解状况调查问卷10-30
爱他教育:中国传媒大学813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考研资料 真题答案及参考书目09-26
中国石油大学英语作业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