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会计教育发展对我国会计的影响(精选8篇)
1.西方会计教育发展对我国会计的影响 篇一
日本的会计制度对我国的影响
一、日本的政治与文化
日本政治文化是与日本政治紧密相关的文化,它扎根于日本,但是又不仅仅来源于日本,它不仅包括日本本土的政治文化而且包括与外界交往过程中吸收的政治文化。纵观日本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政治文化中蕴藏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结合东西方文明,既有吸收性又有对传统的保守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化虽大量汲取东亚文明中心的文化要素,具有东亚文明的共同特征,但它在自身历史积淀中却依然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日本采取的是一种“有用性”的选择原理和日本式的审美意识,一边吸收一边改造。日本民族文化摄取了中国儒学,挖掘了它的合理内核,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儒学讲求分析事物的“格物”思想,并逐渐将它改造为经验论性质的学术思想。日本民族在东亚文明总体框架之中创造了民族文化,日本文化也是在东亚地区文明的撞击中锻造形成,并不断取得飞跃的。
在对待西方文明方面,日本的功利性更为明显。如果说在学习中华文明时,日本是被先进文明所主动吸引,那么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被动的成分则很明显。日本是在幕府锁国状态下,开始接触西方文化的。对其学习是在感受到与西方差距的刺激下,由学习“兰学”开始的。所谓“兰学”即西学,主要指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技。而到了幕府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尤其是目睹满清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日本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的政治制度方面。
明治维新初期,政府即派出大批皇室成员及官员,赴西欧等国进行考察,考察的内容涉及教育、经济、军事及政治等各个层面。而随后进行的改革,吸收了西方的义务教育制度,提高了国民的素质;经济上鼓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则引进了西方的一系列政治体制和民主。但是由于明治维新是一场由脱胎于封建武士阶层的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其改革并不彻底。这些改革,维护巩固了日本天皇的神圣地位,同时经济上仍保留了相当一部分的封建残余和财阀实力。
日本政治文化包含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外在国际体系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观
日本人的等级意识是从家庭中培养起来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等级特点。这种在家庭内部培养起来的等级观念和意识,随着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活动,逐渐扩展影响到日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使日本人在遇到问题时,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等级,同时按照等来区别对待不同的事务和人。等级制度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个是中根千枝所强调的“纵式结构”,人们在集团中依据一定的标准排列出序列;另一个则是在这种制度下对权威的服从。对内日本社会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运行,而对于国际社会,日本人的“序列”意识同样在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其关于国际秩序的观点是:每个国家在国际秩序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对应不同的等级。“世界各国应统一于一个用国际等级固定起来的世界中”。
(2)内部追求与集体一致,强调“和”的集团主义
在考察日本的政治文化现象时,有这样一个不可轻视的重要因素,即集团主义精神不仅对其国民性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作为民族性格还影响到思想领域和国家政日本人历来有一种传统,即崇尚集团主义,在一个集团中,一套完整的等级制度。协调着人际和权力关系,使人们能有效合作,也就是说每个日本人都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个集团,作为个人应该为这个集团增光而不是抹黑,而且在集团内部,每个人应该尽量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强调“和”,不给别人带来麻烦。
集团主义使人们注重内部团结,有时甚至需要压抑个性来迎合集体的“和谐”。集团主义是日本民族力量的核心。集团主义既能把个人的力量放大,也能把个人的责任缩小。日本人通过集团而团结起来,而且在为集团奉献的同时,“集团主义”精神为整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对由集团所作的决定,只有集体可以承担责任,这就削弱了每个人承担后果的责任感。集团主义在强调内部和谐一致的同时,对集团外部却有很强的排外性和封闭性。
二、日本的会计模式
(一)比较完备的会计法规体系
日本会计法规的制定受政府、税收和法律的影响较大,注重依据法律指导会计实务。其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可以称之为“五位一体”的体系,即包括商法会计法规、证券交易法会计法规、税法会计法规以及企业会计原则法规和会计职业法规等五大部分。这些法规,从不同的角度规范了全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工作,其规定各有侧重。商法会计法规是对所有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人、企业法人的会计核算起规范作用。证券交易法会计法规,主要是对有价证券上市或有价证券准备上市的公司会计核算进行规范。税法会计法规,主要体现在法人税法和所得税法之中,它是为了合理计算纳税所得,在税法中涉及到众多具体的会计实务方面的规定,从而以间接的方式规定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企业会计原则法规,侧重会计技术方面的规定,对企业会计的具体核算起规范作用。会计职业法规,主要包括公认会计师法以及公认会计师对外部审计制度等,发挥对会计职业人员的监督管理等作用。
(二)注重会计核算稳健性
日本的会计原则是稳健的,某些会计规定和惯例更倾向于保守、谨慎。例如,固定资产必须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从不采用评估价值;最常见的折旧方法是余额递减法:日本公司通常计提不可分配的法定公积金;许多公司通常还在财务报表中报告《税法》所允许的最高限额的费用。日本特别注重企业的成本管理。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政府就致力于成本管理,不断根据需要推出新的成本制度。如1950年的《成本计算标准》、1977年的《经营成本计算实施要领》,都对成本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高素质的会计职业人员
日本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进行指导的优越性,因而,日本的会计职业界对会计的影响相当微弱,远远不及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职业界的影响。尽管如此,日本对会计职业人员的管理体制是相当严格的,将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融为一体,每位上岗的会计人员和CPA都要接受严格的考核和培训,使会计人员普遍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较高的职业素质。进入日本职业界的人员为了成为注册会计师,必须经过三个级别的考试。大学和学院的毕业生可免除注册会计师的初级考试,中级考试包括经济学、簿记、财务报告、成本会计、商法、企业管理和审计理论,及格率很低。高级考试为一项技能性的竞争测试,包括笔试和口试,参试者还必须提交一篇论文,其难度相当大。另外,三次考试合格后,参加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经注册会计师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并报大藏省认定后,方可注册登记。
(四)会计准则的制定注重国际化
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和会计国际化大趋势的影响,日本开始重视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其在20世纪末进行的几项重大的会计改革,都是日本会计向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准则靠近的体现。如合并报表的编制中对子公司的金融商品和资本从成本法转为时价法进行计价;对商誉的摊销年限由不超过5年延长至20年等等。另外,为了适应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需要,日本于2001年7月设立了财务会计准则基金会和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具体负责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指南。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特别注重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在对待由于本国经济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产生背景不同的一些特殊问题时,以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为重
三、日本会计实务体系的特征
二战前受德国的影响,二战后受美国接管并受美国的影响; 日本会计实务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外部影响也是被慢慢接受; 要了解日本的会计实务体系,必须要了解其文化、商业实务和历史; 影响日本会计体系发展的外部因素。
第一.会计实务基本上服从法律要求
1.会计实务服从三部法律,被称为“三角法律体系”;而会计实务必须服从法律要求,从这点上说是欧洲大陆国家会计模式的主要特征; 2.税法 3.商法
4.证券交易法(日本三角法律体系)
第二.由官方制定会计规定到以官方为主体、结合民间的力量制定会计准则
第三.转向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制定会计准则
第四.会计职业界和审计的要求
第五.其他重要特征
1.形式重于实质和实质重于形式的观念的掺杂 2.高度举债的经营方式
3.在利润中先提取法定公积和任意公积
四、和我国的对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后的会计制度进一步与国际会计接轨,这也为中国吸收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提供了条件。中国的会计理论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设计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为考核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提出了一整套规范性标准和方法。不过,与日本相比,还存在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
我国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虽然日渐兴盛,但多数理论还是来自于西方管理会计的模仿或单纯的理论推导,研究者很少关心其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实际工作者对这样的研究成果知之甚少,对其应用效果往往持怀疑态度,从而使理论研究与会计实践严重脱节,制约着管理会计的发展。相比而言,虽然在日本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该问题,但由于其管理会计研究的动力也来自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建立管理会计的普及程度较高,情况明显要好于我国。
(2)管理会计尚未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在不断深入,但由于改革方式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许多企业尚未完全建立现代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管理方式也不够规范,企业建立管理会计的环境还有待不断改善。另一方面,人们的观念也有待改变,不少企业对建立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建立管理会计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开展。
(3)管理会计尚未在中国得以普及。
中国会计工作的规范与发展,政府部门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管理会计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使得政府部门在管理会计的普及方面难于发挥作用,这就使得中国建立管理会计的普及程度不高。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动力,促进了其建立管理会计的普及程度。(4)管理会计机构设置和工作组织缺乏规范。
由于对管理会计的机构设置和工作组织尚未进行统一规范,企业建立管理会计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别,工作开展情况也参差不齐。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通过政府部门、理论界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促进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广泛开展。
五、日本会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虽然日本与我国的会计环境从根本上讲是不同的,但是两者同属于亚洲会计体系,并且在地理位置上相毗邻,加之两国在文化和传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日本的会计模式对我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一)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突出法律的主导地位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会计规范体系尚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要立足于符合国际惯例要求的总体目标和适应我国国情、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体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虽正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整体重构,但由于我国的会计制度详细而具体,会计法抽象而原则,会计法的内容和详细程度相对不足。因此,应当借鉴日本的会计规范体系中法律起主导作用的做法,在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改革中增加法律规范的比重,确立会计规范的法律主导地位。
(二)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注重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
当前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协调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的需要,我国的会计改革更应密切关注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动向,积极地参与国际化协调。从日本的会计国际化的实践中,我们应当借鉴的是在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时不但要注重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更要对那些由于我国经济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形成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特殊问题予以关注。因此,我国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一定要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过分地强调国际化,更不能盲目引入不符合我国经济条件的会计政策。(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诚信意识
从历史的角度看,日本人的许多优秀传统如为人谦恭、谨慎、集体主义精神、恪守纪律等均是源自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之中。在会计的改革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的诚信意识,突出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使会计人员不仅有一流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一流的道德水准和诚信意识。
2.西方会计教育发展对我国会计的影响 篇二
一国会计的演化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该国的经济环境、资本市场和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受本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正如Jaggi(1982)指出的,会计规章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和商业观念在内的文化观念。西方不少学者已经将文化应用于会计各个层面的分析,包括对准则制订过程、计量与披露原则、组织设计与控制等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传统文化不单包括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态度和风俗习惯,还应包括由此产生的体制文化和法制文化。受历史演变和外来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也会处于一个动态的渐变过程,从而对本国不同时期会计制度的制订与实施产生不同的影响。值此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回顾我国会计发展史,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底蕴,剖析其对我国会计发展过程的影响,对进一步理解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之间尚存的差异,以及有效实施新会计准则和会计监管制度有着现实的意义。
二、儒家文化与我国会计发展史
国内学者对我国传统会计的演变,特别是簿记方法的演变,已经做了不少研究(郭逍杨,1982;1988)。Aiken&Lu(1993)研究了我国封建朝代的会计发展史,指出政治、文化、经济和技术是影响我国会计演化的主要因素,但未能就各个因素提出详尽分析。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在我国会计发展中所起的影响作用。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及其它思想流派都有可能影响我国会计的发展。鉴于篇幅,本文仅探讨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我国会计发展,特别是近现代会计发展过程的影响,基于此,笔者简要地将我国会计发展史划分为以下阶段:
(一)古代至建国前
我国会计起源很难确切地追朔到某个朝代,但类似“会计”的术语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就出现了。当时主要是由管家这个角色来执行“会计”的职能。以“入”、“出”为“记账符号”的单式簿记始自西周,用于官厅会计,这对符号的影响极其深远,从西周一直到中华民国时期,在我国官厅会计核算中相继沿用数千年之久。明代中期,社会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日益增多的商业活动、日趋复杂的交易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客观上要求建立新的会计核算方式,“三脚账”应运而生,然后逐步发展到明末清初的“龙门账”,最后进化为清代的“四脚账”,形成了我国固有的复式簿记法,但这种复式簿记直到19世纪才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推动我国古代会计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在推动明清簿记方法创新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然而,纵观我国古代会计发展史,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会计的发展(Gao&Handley-Schachler,2003),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条主义和规避风险的谨慎态度约束着我国簿记方法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是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儒家思想提倡遵循历史悠久的老规矩、老传统,强调安于现状,限制小我以保全社会和谐,崇尚顺从、中庸价值观。在这种文化影响下,我国会计演化过程明显带着变化缓慢的特征。从西周开始,当时已经很先进的三栏式会计报告方法就已经用在官厅会计中,这种会计制度一直沿用至20世纪初,在近2000年的时间里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以“入”、“出”为“记账符号”的单式簿记法也从西周一直沿用到中华民国时期,教条主义以及儒家重农恶商的思想约束了会计行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会计发展缓慢,连续几个世纪我国传统会计一直滞留在单式簿记阶段,甚至现在我国会计界还经常沿用几千年以前的叫法,把日记账称作“流水账”。
(2)森严的等级制度和重“义”轻“利”的儒家思想制约了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我国古代会计划分为官厅会计和民间会计。孔子本人也曾经担任过官厅会计,司管库房。按照儒家传统等级分类,官厅会计为政府官员,属贵族阶层,司管国家财产的核算工作,其实也就是核算帝王的财产,只核算财物的变动情况,不涉及利润的核算;民间会计属平民阶层,主要从事商业活动的核算,有盈利动机。当时的儒家道德思想是重“义”轻“利”,重“义”之人贵为君子,重“利”之人贱为平民,这就决定了民间会计的低等社会地位,在王室和儒官们眼中,民间会计都是些没有技能的下等人。而按儒(官)、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分类,商人和民间会计均为社会最低层阶级,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中世纪,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和民间会计的发展,导致我国自古以来会计职业化程度低。
(3)政府机构为主要的信息使用者,信息披露程度低。儒家思想崇尚诚信、真诚,这种传统反映在财务报告上,理应信息披露程度高,但现实不然,笔者认为,可能有如下两种解释:首先,古代会计主要用于核算帝王和国家的财产,国家财产就是统治者的私人财产,统计信息无需向大众披露,而社会经济效益也不是统治者所关心的问题。其次,按照儒家重“义”轻“利”的伦理思想,官厅会计也不会去核算和披露盈亏。在古代会计中,很少见到成本计量和利润核算,会计核算信息只是作为政府普查统计数据的一部分。而在簿记中,即使要核计利润,官厅会计也会隐晦地使用“红”字代替“利润”,毕竟,核算利润是民间会计的工作,而在儒家文化中,这是低等的平民工作,非君子所为。(4)“以德治国”的先秦儒家思想导致我国古代会计史上未形成管辖民间会计实务的会计制度。在先秦时期,儒家文化崇尚仁爱,以道德规范代替法律来治理国家,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信任,将任何事情用白纸黑字记录下来就是不信任对方。这种文化思想倡导在会计监管方面自由放任,会计行业自我监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最好不要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政府不必监管企业财务报告。另一方面,当时崇尚圣贤的榜样作用,不像西方一样重视流程和方法论,圣贤的学说和看法比规章制度更加有效,可以说是人治甚于法制。可惜的是,像孔子这样的圣贤人物并没有为我国民间会计的发展作出贡献,因为其本人就鄙视商业行为,这种思想传承下来,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古代会计史上未能形成指导民间会计实务的理论和制度。虽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推行统一的会计规范,但这只是在官厅会计层面的规章制度,未能给商业会计带来大的变动。另外,影响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因素是我国古代会计教育一般是通过学徒制来实现的,这种培训方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在孔子倡导的自由放任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古代没有形成统一的会计规范,特别是指导民间会计的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学徒制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素质各异,直接影响会计行业的发展。直到20世纪初,大学才成为培养会计人才的场所,一批留洋学生回国,开始引进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我国才开始出现新的会计理论框架。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
文化的各个维度往往和政治、经济因素相互关联,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一个国家的会计发展。文化观念影响政治、经济和法律体制,而政治和经济因素反过来又会影响文化观念。如前所述,在历史变革和外来经济、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思维模式也可能发生变化,或者在某个时期某些方面会显得比较突出。因此,在探讨传统文化对我国会计改革的影响时,还要关注文化和政治演化带来的影响。在现代史上,我国经历了几次革命运动,使得文化观念处于一个不断重塑的不稳定状态。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对以后30年的会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9年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会计体系基本是照搬前苏联的会计模式,以资金核算为特点。在计划经济里条件下,会计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政府规划和控制经济活动。政府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不存在对外财务报告,也不存在信息披露的程度和质量问题。会计核算根据政府的规定执行,和税法保持一致,使用统一的会计科目,财政部制订会计原则,会计原则随法律的变更而变更,税务法规在财务报告中起着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决定税务法规,而税务法规又支配会计规则。这种做法与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思想似乎不吻合,孔子倡导的思想是政府影响和控制会计行为的程度越低越好。孔子认为,人们遵守的只是法规的形,而不是法规内在的质和意图,因此,越少法规越好。
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会计做法还是可以找到其文化根源的。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权力距离大,而根据Hofstede的文化观以及Gray的会计亚文化观,在权力距离大和崇尚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会计监管会呈现法律管制和政府干预程度高的特点,这一点已被笔者的实证研究所证实(郭桂杭,2008)。虽然孔子提倡个人修养,以德治国,但为确保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认为也有必要制订一定限度的共同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体现在会计中就是会计原则。而且传统儒家文化强调规矩,政府制订会计规章制度也是为了让人们有规可循,这一点仍然符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强调统一性,使用统一的会计科目则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特点,即规避风险。在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均衡的情况下,使用严格、统一的会计制度,能较好地规避实务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强调遵循世代相传的规矩和传统的儒家文化,使得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体现出明显的重“形”和“结构”的特征。而重视集体利益和倡导对国家的忠诚的文化观念,则使这一时期财务报告制度的目标重在保护国家财产,稳健原则基本未被采用,为增加国家的税收,政府不采用或不倡导诸如坏账准备、成本市价孰低原则以及加速折旧法等会导致较低报告利润的会计方法。坏账计提、成本市价孰低原则的应用都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在从业人员职业判断力不强的情况下,为避免滥用而规避这些做法,符合国情,也符合儒家谨慎、规避风险的传统。总的说来,这一时期我国的会计文化突现了权力距离大、集体主义取向和不确定性规避的传统文化维度以及法律管制、统一性和稳健的会计亚文化。20世纪60年代,在就业方面的岗位继承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子承父业观念又得到了体现,退休会计人员可以让子女接班或指定接班人,有趣的是,由于健康问题无法在工厂上班的工人往往被安排到会计岗位,从事办公室工作。正如古代民间会计一样,会计又被当成了一种不需要技能的职业,会计职业化程度低直接影响了我国会计的发展。而“文革”期间,受政治影响,会计人员被怂恿去操纵数据和做“无账本会计”,基本不存在有意义的会计核算,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会计素养受到严重影响。
(三)改革开放后至今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至1992年,我国经济逐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大量涌现,我国会计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合资企业中开始引进了西方会计做法,企业会计逐步代替了资金会计,虽然政府仍然是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但财务报告已逐步对投资者开放。1993年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会计改革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结束了传统会计做法,开始向国际准则靠拢。然而,这套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最大差异就是严格要求使用历史成本法作为资产和负债的计价方法,这一做法与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有一定的关系。孔子本人是个很谨慎的人,不愿过度冒险,提倡妥协和力量之间的平衡以维持和谐稳定,在不确定性面前,强调规避风险,走比较稳妥的中间道路。由于有这种传统思想,在会计核算中,如果要在相对确定的数据和不确定的数据之间做出选择,我国会计人员往往会选择前者,毕竟后者需要较强的职业判断力,而且风险较大。历史成本的使用就是儒家规避不确定性思想在会计中的一种实际应用,在我国传统会计中市场价值一直被认为是很难确定的;而历史成本则比较可靠,中国人规避风险的取向可以从文化层面解释为什么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中一直使用历史成本法。
1993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本身并不是操作准则,鉴于此,财政部于1993年7月颁布实施了与13个行业相关的会计制度,适用于国企。这些行业会计制度继承了不少传统会计中严格而统一的规定,诸如严格规定交易记录规则,使用统一的会计科目和对财务报表的详尽规定。《准则》和行业制度明显体现了很强的政府监管机制,以及传统文化中规避风险的取向。但这些与后来提议的细则在文化价值观上明显存在着差异。细则在短期投资的会计处理上要求按市值计价,在库存计价上要求应用成本市价孰低原则;同时,细则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算方面允许更多的弹性,体现了西方会计亚文化中的灵活性特征。而根据《准则》,国企和股份制公司必须根据政府的规定来选择折旧方法和使用年限,坏账准备也不得超过年终应收账款的规定百分比。明显可以看出,细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倡导的政府少干预的儒家文化思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Gray(1988)提出的西方会计中的“灵活性”会计亚文化观。而《准则》则比较强势地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权力距离和集体主义取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管制和统一性这两个维度的会计亚文化观。在1993年版《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之后的十几年里,我国会计改革不断深化,尽管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重“形”轻“质”,但在借贷成本、无形资产和租赁等方面已逐步靠近国际准则,开始强调经济实质,儒家文化中重“形”轻“质”的观念在我国会计准则中逐渐被淡化。
颁布并实施1993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之后的十几年中,我国一直在致力于会计制度的改革,但进程缓慢,至2005年为止,我国仅正式颁布16项会计准则,基本上是在2001年颁布或修订成型。2006年颁布并自2007年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的新会计准则由16项扩展到38项,堪称是中国会计行业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建立了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1993年至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的十三年里,我国会计改革进展迟缓,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会计发展受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等国情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传统文化在我国会计改革进程中所起的制约作用。笔者(2008)所做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两个假定:我国会计监管仍体现法律管制特点;我国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倾向于采取“慢步走”的方法。调查数据证实了Chow等人(1995)关于文化制约着我国会计改革与实施的说法,验证了不确定性规避、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等传统文化维度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我国会计改革在过去十几年进展缓慢,我国会计亚文化总体上仍体现出法律管制、职业化程度低和稳健的特点。
三、结语
从文化层面剖析会计演化过程是个棘手的研究视角,但也可以带来不少的成效。从上述讨论中不难看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缓慢渐变的会计发展史确实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自然会给我国的会计准则制订、会计监管和实务烙上一定的独特性。2006版新会计准则虽然已经非常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文字表述上的接轨不一定能马上带来实际操作中事实上的趋同,因为要完全改变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是非常困难的(郭,2007)。为顺利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尽早实现我国与欧美国家的会计等效,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及其对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会计监管、会计教育、会计职业,特别是会计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可能产生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会计发展史的视角,探讨了儒家传统文化对我国会计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纵观我国古、近现代会计发展史,儒家文化思想在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集体主义等文化维度对我国会计演化过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会计亚文化。为更好地实施新会计准则和实现与欧美国家的会计等效,要进一步研究传统文化对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会计职业和会计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会计发展史,会计改革,影响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版。
[2]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
[3]郭桂杭:《从文化视角看中国会计改革进程》,《财会通讯》2008年第3期。
[4]Jaggi,B.L.Impact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on financial disclosur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1982.
[5]Aiken, M. and Lu, W. Historical instances of innovative accounting practices in Chinese dynasties and beyond. The Accounting Historians Journal, 1993.
[6]Gao, S. and Handley-Schachler, M. The influences of Confucianism, Feng Shui and Buddhism in Chinese accounting history. Accounting, Business & Financial History, 2003.
[7]Gray, S.J. Towards a theory of cultural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systems internationally. Abacus, 1988.
3.西方会计教育发展对我国会计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会计环境;会计准则;国际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将本国经济融入世界的潮流既是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将自己的贸易和资本两大市场置于世界环境中才能实现自身的繁荣。因此,会计,这一被世界各国所接受的商业性语言,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必须实现国际化。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我国企业实现跨国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我国跨国公司数量迅速增加。母公司为了加强对于国外子公司的控制和管理,或者公司的债权人或股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必定会加强对于子公司会计信息业务的监管。而要实现这一点,只能是国与国之间的会计准则标准差异性较小甚至没有差异,这样跨国公司之间业务处理之间就具有明确的原则,最终实现母、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处理的便捷性。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要求。在国际贸易交易之前,贸易双方都会对交易对象进行相关的资信状况调查,其中企业运营的财务信息是其考察的重要内容。这时,财会信息就成为贸易交易主体进行交易的重要桥梁。而要得到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准则去衡量,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必须有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基础,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我国国际贸易交易的质量和效率。
(三)我国资本实现国际范围内流动的要求。在资本国际化日益提高的今天,就需要一个标准化了的会计准则来维持各国资本流动的安全性。这样一种国际化的会计准则也能够提高国际证券监管机构审核跨国公司财务报表的效率。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环境因素
(一)经济环境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影响会计准则的根本性环境因素,我国政府应当发挥好自身的宏观调控的职能,以协调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由于我国经济仍处在发展中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应当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老建设我国的会计市场。
(二)政治环境因素。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会计准则在实现国家化发展中的独特社会性质,也就是说我国会计准则的建立,必须能够体现国家的意志。在具体运行操作中也必须管着我国制度的根本主旨。
(三)法律环境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法律的约束和管制,并且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就是说,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必须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有关规定。在长期的历史探索中,我国先后颁布了多部法律、法规,以为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虽然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总体发展状况良好,但是仍存在着我国会计信息与国际会计信息的巨大差距、我国现有的法律环境不符合会计准则国际化要求的标准以及会计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等问题。要想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选择性吸收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有着我国独特的环境影响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我国会计准则实现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自身的固有特点。所以,我国面对国际会计准则既不能全部吸收,亦不能全盘否定。要结合我国会计环境的特点有选择性的吸纳国际会计准则,既能加速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又能体现出我国会计准则的独有特色。
(二)逐步取消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做法。由于我国的企业队伍庞大,在规模和企业结构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在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化改革的时候,必须依据我国具体的国情,进行有层次、有计划的取代,这样能够保证我国企业现有发展规律的平衡。
(三)稳健有序会计国家化改革发展。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任务,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而且也需要要一个极其漫长的时间。因此,在进行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改革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做好积极的指导协调工作,将改革的速度和形式置于一个合理的轨道之上,以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实现国家化发展的稳健有序。
(四)建立健全我国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对于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一系列会计违规现象,必须加大对于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首先,要完善《会计法》等会计准则的相关法规,为会计准则的执行提供法律依据。其次,要建立健全会计准则执行的监管机构,并设置与之相配套的监督机构,形成机构间的相互牵制,提高会计准则执行的效率。最后,要加大对于会计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以起到对所有企业和社会全体的警示作用。
(五)完善会计教育,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作为接触会计信心的重要人员,会计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而会计人员道德修养的高低,又会直接影响他们在记录会计信息时对于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并且,随着国际化会计信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处理也需要更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来适应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所以,我国必须完善会计教育制度,加大对于会计教育的投资力度,并保证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以使得会计人员及时接受新观念,掌握新知识,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最终建立起我国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四、结束语
我国会计准则实现国际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会计准则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化改革中,要根据我国具体的国情,积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有选择性的吸收,还要积极改善我国的会计环境,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最后还要通过加强会计教育,来建设会计队伍。只有这样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郝晓岚.浅谈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32-33.
[2]樊翠云,刘炜,刘春枝.论会计环境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1):45-46.
[3]张宇璐.浅析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J].时代金融(下旬),2011(08):93-94.
4.西方会计教育发展对我国会计的影响 篇四
国际会计准则是由国际会计原则委员会(IASB)发布,并得到全球公认的、处理各国在跨国经济往来时执行的统一的会计标准,用于规范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会计运作的指导性原则。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督和管理下制定的会计研究公告和意见书。
会计界普遍认为,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完全的以规则为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但笔者认为,国际会计准则虽然倾向于提供原则和方向上的指导,但还是嵌入很多具体而详细的会计规则。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以规则为导向的,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建立在FASB发布的会计概念框架上的,会计概念框架则是一套指导性的原则。不同的是,美国的准则发展过程中包含了过多规则性的详细要求。比如,对收入确认,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规定收入确认必须要满足两点要求:一是收人是已经实现的或可实现的,二是收人已赚取。如果是特殊行业,收人确认可以不满足这两点要求。对于长期的建设性合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规定,可以在工程建造过程中确认收人;对于矿产资源,在矿产开采出来时,即可确认收人;对于分期付款销售方式,只在收到货款时确认部分收人。而国际会计准则在收人确认准则方面的规定要少的多,一般只要商品附着的风险和收益转移了之后就可以确认收入。
5.西方会计教育发展对我国会计的影响 篇五
会计假设作为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基础,是对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做出的合乎情理的推断和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加入WTO后,使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越来越融为一体,这对我国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各方面产生诸多的影响。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是会计人员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要求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业务,强调的是一种会计信息提供对象的特定性、单一性。但入世后,我国的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企业兼并已成为必然趋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大型工业生产的全球化合作,使企业的空间范围无限地向外延伸和扩展,实质上就形成了对不同会计主体、会计信息的调整、归集和合并,体现出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这样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我国现有的会计主体理论。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财务会计中,持续经营假设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愿望和目的,许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都与持续经营有关,是基于该假设而提出并与该假设相配合和适应的。但加入WTO后,既为我国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同时也使它们面临着更大的风险。由于国外企业先进技术的进入,为了生存就会使技术更新的周期缩短、频率加快,所有企业就必须加大对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会更加频繁和多样,一项投资决策方向的失误就可能会让企业破产。由此可见,所有这些不稳定因素必将使资产的历史成本计价、费用与收入的按期配比等变得不能切合实际,因而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必然会对相对稳定的持续经营假设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会使对企业主体自身以及外部关联企业持续经营状态的估计和假设都面临巨大的考验。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会计分期假设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并与其密切相关,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以计算损益、编制报表,形成会计期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于我国国情考虑,规定会计期间按年度划分,以公历年度作为一个会计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每个会计年度还具体划分为季度和月度。然而,我国加入WTO后,各类企业的总公司由于管理的需要,无疑需要随时掌握所属子公司、分公司的经营状况,以便对其业绩迅速及时地加以考核。另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来看,投资者也需要更迅速、及时地了解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以便对股票价值的变化具体地做出反映,这样,每年一次的中期财务报告和年度财务报告的公布,也逐渐不能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要,会计分期也就必然不再那么具体明确。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为了满足人们将不同性质的资产加以汇总反映的需要而提出的,使人们能够以货币为工具来考察企业经营状况的全貌。加入WTO后,由于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更为便捷的信息使价格、汇率、利率等变动更加频繁,尤其是那些具有外币业务的会计实体,货币计量中要求币值稳定的前提将会受到很大冲击,进而导致前后各期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大打折扣,无疑货币计量假设这一前提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5)对权责发生制假设的影响。
据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权责发生制原则已不再作为一项一般原则列示,它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被提升到会计基本假设的层面。入世后,随着经济业务形势越来越复杂,不确定性越来越增加,对权责发生制的使用提出了新的问题。因此,权责发生制的概念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2.2 加入WTO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会计要素是为了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对象按照经济内容所作的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规定为五个,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我国规定的收入和费用要素均使用了狭义的概念, 即:仅指营业收入和营业费用,其他收入和费用项目均未作为会计的收入和费用要素进行披露,而是将其纳入利润要素进行解释,这样就造成了收入、费用、利润要素口径与国际惯例不一致。而我国加入WTO后,为了增强国与国之间会计的可比性,使我国的会计能够真正融入国际经济环境,就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改进我国的会计要素结构,根据国际惯例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2.3 加入WTO对会计法规体系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根本法,即《宪法》;第二是相关法,即《税法》、《证券法》、《公司法》等;第三是专业法,即《会计法》;第四是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这一法规体系对我国会计人员的操作进行了规范,把会计理论从法律的角度加以了确定。然而,由于行业会计制度的存在,使得不同行业的企业又可以不同的制度来提供会计信息,这显然会造成会计信息口径的不一致,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我们知道,国民待遇原则是WTO的一条重要原则,外国企业在我国也将与国内企业享受同样的待遇,但由于行业会计制度的存在,就必然存在行业之间待遇的不一致,因而,外国企业进入我国后就不能接受行业会计制度
2.4 加入WTO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影响?
管理会计是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有关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企业经营过程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伴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的传入开始的,但当时发展步伐比较慢,只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分散应用,还未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企业已逐步推行管理会计,达到真正实现企业会计工作由核算报账型向经营管理型的转变。
3 开拓我国会计的新领域?
3.1 对会计核算领域方面的挑战?
入世后,随着国际间贸易往来的不断增多,国际会计的研究则将跨国公司会计作为重点。同时,会计独立理论研究将重新启动,竞争机制的引入,一些技术落后、竞争力差的企业将迅速被淘汰,这就会推动“兼并会计”、“破产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金融资产市场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导致外币业务和投资的增加,这必将加快“金融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步伐;会计人才市场的开放,国际人才的流动,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也将促进“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与实践。此外,企业将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企业会计报表上无形资产这一会计要素的地位也日益增强,其比重将大大增加
3.2 深化会计新领域
(1)人力资源会计业务。
加入WTO后,人力投资增加,这就要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价值和产出价值进行必要的计量、核算和反映,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将进行必要的计量、核算和反映,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已在大多数企业中得到实施。
(2)无形资产会计业务。
从会计角度看,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加,对一些高科技企业来说,它的比重甚至位居企业资产的首位。因此,无形资产的全面计量、核算、反映又成为了我国加入WTO后企业会计必将开拓的一个新的业务领域。
(3)社会责任会计业务。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范围很广,如环境保护、职工福利和劳动保护、职工培训、社区服务、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等。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会计业务势在必行。
(4)国际会计业务。
根据“入世”的要求和我国目前的情况,我国国际会计研究的重点应放在跨国公司会计上,郑重研究跨国公司合并报表折算、附属企业外币报表的转换、跨国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跨国公司及附属企业业绩评价、国际审计与国际税务、国际投资决策、国际转让价格、国际避税与反避税和国际性、地区性会计组织团体及其制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等。
(5)衍生金融工具会计。
目前企业所操作的创新金融工具(期权、期货、互换等),基本上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这些表外项目对报告使用者构成了潜在的损失风险,有可能影响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正确决策,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企业外部关系人的利益,所以,报告有关金融工具的信息已成为当前财务会计报告的重大问题。我国应制定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对这一问题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
★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浅探论文
★ 加强会计管理信息化论文
★ 我国园林绿化施工管理论文
★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刍议论文
★ 浅谈人性化室内设计理论研究论文
★ 对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设想
★ 我国火电企业危机管理研究论文
★ 我国供电企业电费风险管理论文
★ 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研究论文
6.西方会计教育发展对我国会计的影响 篇六
一、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1.提高会计核算速度,满足实时性要求。电子计算机以极高的速度处理会计数据,手工方式要多人多天完成的会计工作,采用电子计算机只需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和分析会计信息,准确迅速地反映企业的资金运行状况,提高会计信息利用的及时性和灵活性。
2.保证会计业务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计算精度高,按程序自行完成各项数据的计算与记录,只要输入的数据正确无误。计算机会计可以大大地扩充手工操作所不能涉及的领域,并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手工记账的错记遗漏等问题,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采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避免了在手工处理账务时大量的重复抄录工作,节省了时间、人力,使会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为管理现代化提供条件。计算机的应用,使会计工作的绝大部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同时,会计人员从传统的会计记录、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观测、控制等管理活动,全面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因此,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及时更新,不断提高从业素质,适应更高要求的工作需要。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1.使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发生了改变。在手工条件下,会计核算工作要由许多人共同完成,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数据的处理过程被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会计工作人员只要正确输入一张会计凭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可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大量重复出现的业务,系统可以按模式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与手工会计相比,数据处理无论在准确性上还是在处理速度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会计核算工作做得更细、更深,更好地发挥其参与管理的职能。
2.使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和知识结构发生了改变。会计电算化的实现,能有效地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负担,使他们从简单重复而又枯燥乏味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把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对经济活动的分析、预测和日常管理方面,从而更好地完成会计反映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任务,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地位。
3.使会计数据的修改技术与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改变。会计电算化实现后,手工条件下对账簿记录错误的划线更正法将不再适应,取而代之的是修改权限、修改标志、凭证冲销等方法。对于经过审核、记账甚至结账后发现的错误记录,还可以利用电算化系统提供的反结账、反过账取消审核等功能进行修正,这在手工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
4.便于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一方面最大可能地细化和明确了会计工作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可以对会计人员和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实现了有效实时监控,所有数据及操作情况均记入系统日志,各分支机构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减少。
5.强化了财务管理。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空前提高,使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能力更及时和准确,反映的信息更加细致、全面和深入、信息查询对领导掌握财务运行提供了方便,保证了财务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三、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影响的具体表现
1.数据收集方式不同。传统会计是收集各种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这一过程都是通过手工记账的方式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会计电算化是根据原始凭证或审核后的.记账凭证,采取多种方式将记账凭证的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中。
2.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不同。传统会计主要是由多人分别登记现金银行、往来、费用、存贷等各种明细账和总账,定期进行总账和明细账之间的核对,因而其容易出现数据处理和数据之间的不平衡。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这些数据均可由计算机成批或实时自动处理完成,因此提高了数据的准确率和可靠性。
3.会计期末信息的报告方式不同。传统会计需要财会人员从账簿或其它资料中提取各种数据,并对其进行加工、分析、分配、填制、计算小计、合计等,审核无误后,按使用者的需要编制成各种分析报表。而电算化会计系统只需将存储于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自动提取,加以运算,就会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有效提高了财务数据分析的科学性。
4.会计数据存储的方式不同。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无论是记账凭证、账簿还是会计报表都是以数据库的形式保存在磁介质上,不再需要纸张和太大的空间,只需为数不多的磁盘、磁带或光碟,减小了保管的难度。
5.会计数据的审核方式不尽相同。传统会计中数据的审核全部是人工进行的,受到个人本身素质和潜能的影响,很难保证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而在电算化中,部分数据可以在计算机中设置一定的勾稽关系,让其实时或成批自动完成,减少了人工成本,大大提高了审核工作的效率。
四、结束语
7.西方会计教育发展对我国会计的影响 篇七
一、思想观念的差异
我国会计人一般对精神与物质、理论与实践关系有着比较传统的认识, 人与自然是和谐的, 即“天人合一”。理论与实践内在是一致的, 注重精神与致知。对社会政治上尤其是会计工作活动上的权利、权威和不公正、不公平现象较为认同和容忍, 民主、自由的思想相对缺乏, 具有明显的等级观念。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会计人一般认为天人、知行是主客二分的, 人与自然是抗争的, 包括会计在内的任何知识和理论都是必须接受经验事实直接检验, 即证伪不可, 否则就是谬论。强调两者对立与分割, 注重物质和实践。对社会政治尤其是对会计工作中的权力、权威和不公正、不公平现象不易认同和容忍, 民主、自由思想较为强烈, 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二、专业知识能力的差异
我国传统思想是“贱工商, 轻功利”, 会计职业只是依附于工商的“账房业”, 是士农工商的末技。因而在传统上, 整个国家和民族对会计这一职业和会计人的重视程度和需求程度、对会计专业教育培养的财力投入和社会精英投身会计职业队伍的数量上都显得较低较少。加之我国自古只重“四书五经”的人文精神培养, 不重视科学技术和科技教育, 那些“通书达礼”的儒生阶层才可以为官治国。这些直接影响着会计人在专业知识教育程度、培养层次、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与专业综合创造能力上都不十分突出。相比, 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自古希腊罗马伊始就重视工商和海上贸易, 精于核算, 倚重簿记。在传统上对会计职业和会计专业人员较为重视, 也有较大需求, 因而对会计教育培养投入也大, 社会精英投入会计职业队伍的数量质量也较大, 进而直接导致会计人所接受的会计专业知识教育程度和培养会计人才层次上较高, 而在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综合创造能力上也就较为突出。
三、会计道德的差异
我国历来以“重义轻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重个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修养, 而且讲等级, 重身份, 强调“长幼有序、贵贱有别”, 不求超越, 个人要克己复礼, 要“天下为公”。这实际上是一种重精神文明、轻物质文明和集体利益至上的道德观。相应的在会计道德上所反映出来会计人内在的精神品质的修养上要重于优于外在的社会利益和物质利益的追求, 集体利益要优于会计个人利益。因此在自律的会计人人格道德和他律的会计职业道德结合过程中, 一方面偏重强调会计人的自我道德规范的自律, 另一方面偏重于会计道德集体价值重于个人价值的价值取向, 突出国家、集体的利益与荣誉, 强调只有在实现了会计群体利益的基础上, 会计人的个人利益才能实现, 是一个会计人利益必须服从社会利益和会计集体利益的会计道德观念和实践的结合。而美国, 自古希腊和欧洲封建时期以来一直非常尚功利、重实用。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就是个人必须通过节欲、勤俭、努力去合法地谋取经济利益。人与人之间讲平等、轻等级、强调个性的自由和个人的责、权、利以及个人作用。相应地在会计道德上所反映出来的是外在的社会物质利益重于优于对会计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修养追求, 会计人个人利益要重于优于集体利益。因此西方会计职业道德强调保障和增进社会与每个个人利益为主要目的的会计职业道德他律, 同时偏重于会计道德个人价值优于集体价值的价值取向, 凸显会计个人的成就与荣誉, 只有在实现会计个人利益的同时才能实现会计人群体利益, 是一种会计个人利益至上的会计道德观念与实践的结合。
四、行为方式的差异
我国历来强调“礼之用, 和为贵”, 重等级关系与人伦情感而不重法治。办事做人“重名轻实”, 讲面子不讲得失, 重形式不重实效。在待人接物上贵“中庸之道”和考虑人际关系, “隐恶扬善, 执其两端”, 喜欢搞折中。因而我国会计人员一般比较循规蹈矩, 谦虚谨慎, 办业务处理会计问题不但要按照会计法规制度, 还要看领导脸色, 即“审时度势而后行”。会计行为上较为保守, 主观能动性差, 不敢冒风险。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一直崇尚竞争和个人奋斗, 重法治不重人伦情感, 也不讲等级关系, 提倡“牛仔也能当总统”, 只要不违法, 不必那么中规中矩。办事做人、待人接物喜欢直来直去。因而西方会计人一般比较务实求真, 独立自信, 办理业务处理会计问题不唯长官意志, 只依法规准则。会计行为较为直率大胆, 主观能动性强, 敢于善于冒风险。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宋明时期, 主要的“理学”、“心学”, 是一种从形象开始, 进而发展到抽象, 最后还原到具体的实践的形态, 这个过程我国人思维始终保持一种辩证性。这种辩证关系为主的思维逻辑, 重与人和社会的联系, 轻与自然科学的理解, 并把工具的实用性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而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康德, 强调哲学从具有抽象特征的数学原则出发, 达到逻辑的体现, 这种统一的思维工具的特性失去了辩证性, 重视人对自然科学的掌握与通过工具改造自然。因而在西方长期以来, 科学与形式逻辑关系密切, 而我国古代哲学、科学的发展则与辩证逻辑关系更为密切。我国的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求同性和意会性的思维形式。因而我国会计人在思维结构上贵直观、重“悟”, 偏好形象思维和直觉, 不注重严密的逻辑论证, 习惯于曲线式和辩证性的思维方式以及从大到小, 从整体到个别的思维程序和方法。如时间上惯用年-月-日-时-分, 空间上惯用国家-省-城市-街道-门号。西方会计人在思维结构上, 偏好归纳分析和形式逻辑思维, 注重逻辑论证和经验事实的验证, 习惯直线和抽象思维方式和从小到大, 从个别到整体的思维程序和方法。如时间上的分-时-日-月-年, 空间上门-街道-城市-州-国家。Z
摘要:会计文化主体会计人的塑造与所在地域历史、社会、政治以及价值观等有着必然的关系。从会计文化主体会计人的思想观念、专业知识能力、会计道德、行为方式以及思维结构五个方面分析对比中西方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与其之间的因果关系, 可以发现会计主体人的塑造离不开所在地域文化环境, 具有明显的“遗传特质”。
关键词:文化环境,会计文化,比较
参考文献
[1].张云.我国会计文化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9.
[2].李心合.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理财[J].会计研究, 2001.
8.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篇八
关键词:WTO 会计 商业语言 国际会计 国际贸易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一个日益开放和全球化的时代,会计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会计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只有努力进行会计制度创新与变革,建立高效率的会计新体制,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才能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所融合,并将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加入WTO,一方面对中国会计国际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国会计国际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加入WTO,尽快融入国际会计主流,是不断注入国际化动力和破解渐进式会计变迁难题的最佳选择。我们应当把握机遇,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在巩固我国会计国际化成果的同时,针对我国会计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深化会计国际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变迁。
一、国际会计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国际会计研究的背景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在WTO协定中,涉及会计服务的协定主要是《服务贸易总协定》和GATS框架下的两份文件。会计的发展深深地植根于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土壤之中。加入WTO后,中国会计制度将如何协调才能与国际会计规则接轨并保持自己的特色。
(二)国际会计研究的意义
系统地研究如何在后WTO时代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解决好中国国情与国际协调这一对主要矛盾,在国际协调的同时,怎样最大限度降低我国会计改革的成本和风险,并对中国实务的创新进行搜索与整理,探究中国会计创新的理论与会计准则的渐进修正,达到实现国际协调、促进经济发展和形成合理、公正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机制的双重目的,最终形成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制度。而这样的会计制度,只有在国际化取向的会计制度变迁过程中才能建立起来。
二、国际会计趋同的实质
趋同是进步的方向,趋同不等同于相同,趋同需要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国际化的组成部分和必要过程。国际协调乃至趋同的动力是经济利益,其实质是经济利益之争,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博弈,而目前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正是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国以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正积极地投身于这场博弈,确保自身利益,维持全球经济的正常秩序。
三、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影响
(一)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积极的影响
我国会计国际化作为一种自觉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应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有利于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为基本原则,顺应历史潮流,广采博取,兼收并蓄。我国正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会计准则最终走向全球统一,这是历史的必然。国际会计趋同为我国持续全面趋同奠定基础,有助于我国兼容并包,提升民族特质,还有助于我国创建沟通平台,强大我国经济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权衡利弊。换而言之,如何评估IFRS与国本需求的相关性。为此,我们必须考虑到自己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差距或者相似程度,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我国的会计实际需要以及IFRS与这些需要的相关性等诸多因素。而真正要实现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平等交流,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二)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消极的影响
会计受一个国家社会形态、经济状况与文化背景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趋同不代表相同,各国在价值准则、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方面不可避免存在差异。我国的会计人员所偏好的是按部就班的会计制度,他们对制度的具体性要求较高,故我们在制定准则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具体办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不能一味地引进、模仿。 因此,我国在会计趋同的洪流下,一定要有自己的发展方面和原则性,一定要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不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趋同因素,我们一定要摒弃。我们要取其精华,从而更好的促进会计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结束语
对于国际会计的趋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国际化,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和技术方法,并尽可能地与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化决非盲目引进,更非照搬某一国家的模式。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会计时,必须对世界各主要会计国家都进行研究,视需要和优劣选择借鉴对象。
鼓励涉外企业推选双轨制。具体来说,对在某国筹资或上市公司的企业、接受国外机构指导或监督的企业、跨国公司的各分支机构,鼓励其分别按中国会计准则和外国某国或国际会计准则形成两套财务报告,以充分满足国外需要。不少国家已有这种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是我们仍然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革,张新明.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刘兴云.中西会计比较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3]夏冬林.国际会计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西方会计教育发展对我国会计的影响】推荐阅读:
简述会计电算化发展对传统会计的影响07-15
试论会计专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论文07-27
企业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08-04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10-13
论新经济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07-19
新老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的影响10-26
论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影响毕业论文08-08
关于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影响的调查报告08-15
HR属性及其价格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影响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