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2024-06-21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研究(精选8篇)

1.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篇一

1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1.1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他们在父母离开家外出打工期间需要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并接受当地农村学校与祖辈的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必然会在思想、学习、生活以及日常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他们只能得到祖辈们对他们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却没办法提高生活质量。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孩子有时候会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受人欺辱。再次,农村留守儿童为了帮助分担家庭负担,会有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劳动体力活,而且长期不能与父母见面,缺乏亲情沟通,对他们的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1.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留守儿童身上,他们在学习上被冠以“差等生”、“问题生”等称号,学习成绩差,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进取心差,厌学、逃学等成为习惯行为。隔代老人思想保守落后,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孩子应有的鼓励与赞扬,缺乏对信任和责任的感受,造成心理扭曲,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导致他们只重视物质而没有信念与梦想追求。隔代老人对孩子产生溺爱,随之任之,孩子会出现很多不礼貌甚至不道德的行为,这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隔代教育还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淡化。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给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祖辈自身条件限制了优质家庭教育的形成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出身于贫困家庭,他们的祖辈更是由于受自身的历史条件和年龄等特点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祖辈考虑到家庭贫困对子女的照顾不周,于是把这种疼爱全部附加在隔代身上,形成溺爱,溺爱下成长会扭曲儿童的性格与价值观念。祖辈思想观念陈旧,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发散性思维,甚至给孩子灌输一些封建迷信等思想,错误引导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另外,祖辈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没有接受过较高的文化知识教育,很难带给孩子知识的熏陶,为孩子补习更多新知识。有的老人不但对儿童学习起不到作用,还会出现不鼓励孩子念书,认为读书无用,有早点辍学劳动的想法,这样更进一步阻碍孩子的成长,更远离了优质家庭教育的目标。

2.2学校单调的课余生活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公平,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缺乏教育基础设施,儿童校园娱乐设施等,使得儿童课外活动薄弱,在学校的课余生活变得单调不堪,孩子没办法在课余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无法培养孩子的兴趣,也不能够弥补孩子缺失的那部分亲情的温暖,学校这种单纯的教学环境进一步拉大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的距离,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里依然处于一种忧郁悲切的状态,不利于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长此以往,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

2.3政府对不良文化的监管力度不够

留守儿童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经常会叛逆,容易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滋染。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的黑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让许多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误入歧途,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些儿童由于无人看管,对新鲜事物的辨别能力有限,把网络游戏当作自己的课余活动,不仅耽误学业,而且极大浪费时间和父母的血汗钱,甚至滋染的不良习性造成严重后果。近些年政府对导致不良文化产生的黑网吧等加大了管理力度,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局限,加上农村文化的复杂性、多变性,使得对农村不良文化的监管效果并不理想。政府虽对城市的不良文化监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形成一套农村监管体系,倘若政府忽视广大农村地区不良文化的传入,将会对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2.4农民缺乏多渠道的收入来源

民间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自古以来农民都是靠土地生存,但是赶上天灾农民就会一贫如洗,无法绝对保证家庭生活。为了增加收入,农民选择外出务工,而农民工本身缺乏专业知识文化,政府又很少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所以只能从事收入较低的工作。家庭的低收入无法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更没有机会让孩子接受城市里优质的教育,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隔代祖辈教育下成长。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3.1祖辈要更新教育观念,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

祖辈既然担负起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就应当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改变自己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宝贝,但是过于溺爱会起到反作用,反而不利于正确引导孩子成长中各个方面。同时还应当主动与孩子沟通,架起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桥梁,关注孩子的心理、思想、行为等不同阶段的变化,及时与孩子进行互动,并且从思想上摒弃封建落后的思想文化,通过接受再教育、新闻电视等媒体学习先进文化,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儿童在良好的家庭底蕴中生活,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不会偏离,祖辈更新教育观念,就能够改善留守儿童房隔代教育现状,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3.2注重儿童的心理需求

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较容易产生的问题,大量留守儿童从小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直接的爱,缺乏正常家庭的监管教育,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父母在身边的权利,过早地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多留守儿童内心孤独忧郁,有自我封闭的倾向,他们情感脆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祖辈作为监护人应当注重儿童的这些心理需求,给孩子提供尽量多的与父母见面沟通的机会,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并且培养孩子独立承担家庭事务、增强自信心、抵抗挫折的能力,孩子具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就能够坚强地面对生活。

3.3改进与儿童的沟通方式

传统家庭教育下,家长生硬的命令或粗暴的打骂,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沟通失败。要改善这种被动的局面,就应该改进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接受、容纳、解读孩子传达出的各种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回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能够把握住孩子思想、行动的方向,这对于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有积极的意义。

3.4加强对渗入农村不良文化的监管

农村地区的网吧、游戏厅、娱乐厅等场所是传播不良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加强对渗入农村的不良文化的监管,就应当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管理与整治,加大违法惩治力度,增强从业人员素质,对于渗入农村的不良文化及时发现及时消除。政府也应当加大扶持资金,建设农村基础文化娱乐设施,配备专业人员进行宣传引导,让健康文化驱逐不良文化。

4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儿童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有着一些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因素、学习环境因素、政府社会治理因素等。而要改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状况,就应当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提高。无论是祖辈监护人还是学校、社会,都应当齐心协力保障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茁壮成长。

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篇二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

儒家学说认为人生规划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而教育则是修身的重要手段。人格的塑造、能力的提升则主要是在社会化过程当中完成的。家庭是影响孩子社会化重要场所。家庭的结构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而如今,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农村社区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段成荣等学者依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0.95‰抽样数据进行的推算, 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应为2290.45万人, 而农村“留守儿童”在其中占了87%, 约有2000万人”。【1】可见留守儿童现象十分严重, 孩子教育的重任就压在了老人的身上。隔代教育既是当前农村子女教育中所面临的现实, 也是产生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源。

一、农村隔代教育的社会现实

隔代教育的现实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原因形成的。一、人口流动所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产生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吸引大量的农民工流入城市, 造成了亲人之间空间距离的加大。二、户籍制度以及教育壁垒所致。农民工进入城市后, 虽然在收入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依旧改变不了处于城市社会底层的现实, 这不仅表现在他们自身可能受到的各种歧视, 还表现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的不公平性上。户籍制度的影响仍然存在, 众多城市学校用高额的赞助费把农村孩子阻隔在外。隔代教育则是目前农村社会所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由于老人与孩子在年龄差距、成长背景方面的落差导致隔代教育面临种种弊端:

首先是人格教育方面存有弊端。“要成材必先成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重要性。由于父母在孩子人格教育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母角色缺失, 老人承担孩童人格教育的弊端体现在对孩子道德教育方面的力不从心。“三岁一个代沟”是有其深刻道理的。老人与孩子之间巨大的年龄差距和成长背景的区别导致沟通方面存在障碍。缺乏必要沟通, 对孩子人格的塑造无疑会受到影响。因此, 在孩子成长中, 父母角色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心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 隔代教育不利于孩子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基础知识的掌握。“万丈高楼平地起”可以形象地说明孩童教育在整个人生求学阶段所处的地位。孩子年幼, 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家长监督、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是过去父母每日的例行公事, 为孩子学习排忧解惑也是家长的应尽职责。而今家长与孩子分割两地, 这些原本习以为常的事情都变成了我们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精力有限, 老人对孩子学习的督导力度不够, 加上他们本身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 为孩子排忧解惑也变成一大难题。甚至有的老人本身就年老体衰、疾病缠身, 照顾自己已力不从心, 管理孩子学习就更不可能。

以上隔代教育的种种弊端, 归罪于父母角色的缺失。而父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也是为生活所迫, 因此, 农村孩子隔代教育及其所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应归结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

三、解决隔代教育弊端的途径

要解决这种状况就必须找出问题根源。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出, 孩子教育当中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归结于亲子分离的社会现实。只要设法避免亲子分离, 隔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具体对策如下:

1、进一步取消户籍制度, 取消城

乡二元结构

没有父母愿意和孩子分割两地, 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 带孩子出去打工也很困难。长期以来, 农民工子女都被高昂的赞助费排除城市教育之外。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取消户籍制度, 取消城乡二元结构, 取消赞助费,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的入学问题, 孩子才能跟着父母进城。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这种状况目前已经取得了改善。包括赞助费的减少或取消。许多地区已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 专门吸纳农民工子女就学, 以这种方式来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也是经济落后导致的。隔代教育及其所产生的弊端也不例外。乡镇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放宽条件的方式, 鼓励兴办乡镇企业;还可以利用农村便利的土地、劳动力资源, 吸引外资。这样, 可以使得农民在不离开自己土地的条件下工作, 既能挣钱养家, 又不会耽误子女教育。只有这样, 农村才能真正走上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和谐之路。

总之, 我们要重视孩子的教育, 尽最大的努力为孩子成材提供更加优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祖国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3.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

一、留守儿童现状和问题

在笔者所选取的调研地——湖北省襄阳市双沟镇所管辖的区域内一共有四个中心小学以及九个校点。在这些学校里各个班级都分布着二十来个特殊的孩子,他们或是父母外出务工,或是父母离异,或是被父母亲抛弃,总而言之,他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一年之中累计不会超过一个月,有些孩子甚至只能在过年那几天才得以与双亲相聚,而那些父母离异的则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见到自己的父亲或母亲①。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百分之七八十是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少数人是寄养在亲戚家,极少数是由邻居代为照看。那么,父母之爱缺失的他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有哪些困难呢?

首先是生活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外出谋生,一方面是因为出去工作比呆在家里务农能挣更多的钱,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自身家庭条件十分贫困,迫于生活压力而不得不进城务工。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本身就是十分穷苦的,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照顾孩子生活起居的重任就落在了祖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身上。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年迈的老人有时拉扯两三个孩子,还要兼顾地里的农活,所以在生活方面留守儿童所得到的照顾远远不如那些父母在身边的正常儿童。而这些仅仅限于生活起居,还有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许多孩子年纪小小却有很多想法,譬如受了委屈或是心情不好,他们绝大部分选择沉默,而不是向监护人倾诉②。此外还有另一个显著的问题:由于近几年国家发布的合并农村学校的一些政策,导致了当地原有的一些学校合并或撤除,这就造成了许多孩子不能就近上学,而是需要到那些路途遥远但有中心小学的村子上学。村民日常生活就是在地里干活儿,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所以他们选择把孩子全权托付给学校照看。

其次是学习方面。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是在祖辈的照看下生活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的学习也自然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帮忙把关,但是,目不识丁的祖辈对于繁重的课业压力根本无能为力,面对那些课后作业和难题,他们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还有一部分祖辈甚至溺爱孩子,认为学习成绩不重要,这种溺爱心理实际上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此外,留守儿童在班级里显得内向和敏感,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他们受到的关注较少,在学习方面也比正常孩子落下很多,放学回家之后又得不到有效的辅导,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③。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留守儿童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出现了辍学打工的念头,如果这些真的发生了,那就又陷入了另一个悲剧:这些留守儿童年纪小小就外出求生,早婚早育,他们的下一代势必也会成为留守儿童。由上可知,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留守儿童现象的成因

造成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这些消极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因:首先,祖辈自身条件限制了优质家庭教育的形成。二,农村学校单调的课余生活。三,政府对不良文化的监管力度不够。四,农民缺乏多渠道的收入来源。总之,给孩子造成影响的不是家庭、学校或社会单方面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才出现这些负面现象④。

三、相关解决对策

首先,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祖辈应当从自身做起,改变那种落后封建保守的思想观念,吸收和学习新的积极的教育观,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不可过分宠爱孩子,要能够明白过度的“爱”对孩子来讲其实是另一种无形的伤害。积极关注孩子的学习、思想和心理状况,能够准确把握他们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变化,并及时作出相应的教育和引导。此外,还可以多与孩子的父母联系,平日也可通过电话等方式让孩子与父母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其次,学校教师对于班级里的留守儿童也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掌握这些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方面,还有他们的心理和思想状况,以及在班级活动中的参与度等等。大多留守儿童内心孤独忧郁,有自我封闭的倾向,他们情感脆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学校还应当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员,对孩子进行定期的心理教育⑤。

最后,当地政府更应当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现象,督促学校落实好对留守儿童的各种政策,譬如学杂费减免、贫困补助等等。还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不安全因素的监管和排查。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当积极发展当地经济,通过引进外资等办法在本大建立企业或工厂,让那些常年奔波在外的农民工父母回乡工作,只有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因为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的确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总而言之,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也有各个地区自身条件限制的小环境影响。这一现象可能还会长期存在,一时之间要想完全解决也并非易事,唯有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与爱护,监护人(祖辈)、学校和社会要齐心协力,共同呵护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及对策——以湖北省襄阳市双沟镇为例,项目编号:(cx14041)】

参考文献

①齐绩,《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J].《学理论》,2012(16):118-119

②梁静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2.

③莫继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④陈智、朱成科,《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教育困境及解决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3(4):7-10

⑤陈文龙,《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创新研究——以永济市田村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6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篇四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乡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日益增加,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亲戚家寄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对一些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加之年老长辈们的溺爱和放纵,逐渐养成一些不良恶习,无论在家教环境、身心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一、引言

目前,留守儿童的问题仍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问题。父母外出务工等等一系列因素,慢慢促生了这一问题;日前多半的研究表明,主要原因在于:①家庭教育的缺失②学校教育的缺失③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等。并且也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发展农村、县经济,学校提高责任意识,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推荐户籍制度改革等。我本身是一个留守儿童,因此此次调查,我将从留守儿童的角度来调查研究兵分析结论。

二、正文及相关总结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核心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是这一结构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将增多,留守家庭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必将延续。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焦点聚集在广大的农村,聚集在农村基础教育上,以人文关怀之真心,以教育者的责任感,来研究和讨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策略,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目前在我国农村至少有2000万左右的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留守儿童不等于差生,儿童间的学习成绩没有明显差异;留守儿童不等于辍学生,非留守儿童与半留守儿童在辍学问题上没有明显差异,完全留守儿童甚至更希望继续上学。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是非社会性行为问题,少部分留守儿童发展为问题儿童。并非所有留守儿童都存在教育问题,问题的严重性在儿童间存在较大差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留守儿童所在社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儿童所在的学校等。在密集型、有着优良教育传统的、土地负担不重的、社区经济状况较好的、学校质量较高的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相应地不严重。在散居型、土地负担较重的、经济状况较差、学校质量较低的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较为严重,相应地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依靠全社会的努力,形成合力。要保障更多留守儿童进城,保障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平衡,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的监护质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长远上要依靠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

三、参考文献

[1]郑倩.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五

任课教师:王超 课

时:周三5—6节 学院班级:管理(2)班 姓

名:薛天骄 学

号:P09231476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纲)

一、分析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

(二)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

1、心理不健康,性格内向、孤僻

2、学习成绩差

3、行为习惯差,逆反心理严重

二、因素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

1、溺爱式教育

2、粗暴式教育

3、放任自由式教育

4、留守儿童无归宿感

(二)学校教育方面因素

1、教师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

2、教师心理因素

3、对教师的考核机制方面的因素

(三)社会方面的因素

1、社会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

2、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应对策略

(一)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二)正确引导家庭教育

(三)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大班教学问题

(四)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五)结对子、传递爱心

(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指导老师:

作者:

准考证号:

摘 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缺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多数留在农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下,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儿童。据调查,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有1.5亿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由此形成了近6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根据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而期末考试成绩测算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 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人格方面。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进行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4.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1)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2)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3)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 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体制的产物。城市中的现代工业与农村中的传统产业在效率上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劳动力收益差距吸引农业中的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这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的规律。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和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使得原本就已存在的城乡鸿沟更趋深阔。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把“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了,富裕了,实现了现代化,留守儿童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2.政策实施的乏力。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学校。在政府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因为许多学校考虑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不愿意接受这些儿童。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城市学校的行为,鼓励学校吸收农村儿童,让更多的孩子不再留守。

3.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花 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4.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因为长期的城市优先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逐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差距。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二)强化政府职能,完善教育制度与相关政策法规是重要保证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三)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我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一方面,因为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明显联系。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最后,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 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在此基础上,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进行登记。建议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再次,家长学校制度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最后,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

(五)建立、完善社会层面与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社区是个小社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关工委、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 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如安庆的姥山社区就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陶行知家乡——安徽歙县创立的“代理家长”制度,在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培文

《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2003 [2] 方铭琳

《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载《中国农村教育》,2007 [3] 常青.《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2007 [4] 徐群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载《现代农业科技》,2007(11)

[5] 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 田景正

6.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篇六

教师教育学院07、2 严霞 07090201

3一. 研究的背景

1、时代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限制打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问题现在已经相当严重了,是社会现在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2、主要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

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

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3、发展走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

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4、宜宾县留守儿童简况:

宜宾县536所中学校中在校生12万人,其中留守儿童4万人,约占学生总人数的三

分之一。据宜宾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虽然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但还是有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又选择了再次出去。”据宜宾县“留守学生”抽样情况调查表显示,该县单亲外出人数占了留守学生人数的36.32%,双亲外出的人数占了留守学生人数的63.68%。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亲情温暖,普遍存在学习成绩较差、不良嗜好增多,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等问题,老师在留守学生生活中既要充当师长角色又要充当父母的角色。关爱留守儿童是全方位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而该县目前还没有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最近三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三、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标是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

2、进一步该县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3、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宜宾县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宜宾县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宜宾县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宜宾县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宜宾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研究。

6、宜宾县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

论依据。、问卷调查法:对宜宾县的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对该县在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

因果规律。、经验总结法: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六、研究的实施

1、调查设计

根据研究需要,需编制以下问卷:(1)中小学生学习情况及道德素质问卷;(2)中小学

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3、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进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11年1月——2011年2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该县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自身身份及人及范围窄,在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联系调查对象困难或学校领导不愿配合等问题。还有就是就是现在还没找到所许调查问卷,有些需要自己编制的由于能力有限编起来可能有点困难。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7.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篇七

在此种背景之下,最受影响的就是孩子们的教育,所以由这一事实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分析产生原因

1. 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在早期教育和亲情教育的双面空缺下,留守儿童缺少与父母进行直接情感交流的机会,而使其不良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以致养成习惯。

2. 隔代监护的弊端

在孩子的监护问题上,隔代监护占的比重最大。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隔代老年人,他们的确文化程度不高,思想意识落后,有一些还身患疾病且管教孩子的方法陈旧传统,他们只能满足孩子们一天的吃穿住行方面的基本需求,难以再对他们的人生指明方向,对他们的思想品行进行指导。

3. 学校教育不到位

目前,就徽县水阳明德小学来说,学校办学条件还有待加强、教学设施还需完善、师资力量还需加强,尽管存在这些现象,但这所小学确是当地很多留守儿童的希望小学。而学校里最为重要的师资结构也不太合理,且有的教师身兼数门课程,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更是缺乏专业人才。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或心理咨询服务,只配备兼职心理教师,他们不能对学生的心理生存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等进行有效的活动,削弱了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学习地方,在校学习是为留守儿童提供知识、思想等方面启迪的重要教育环节,如果这一环出现了问题,则会加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峻性。

二、通过分析得出建议

1. 祖辈们对留守儿童不仅娇生惯养,还放任自流

对他们犯的错误没有及时进行纠正,更没有提醒他们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因此,要由相关部门对这样的家庭进行相关引导,告诉老人如何与孩子换位思考并要因材施教,如何让留守儿童在思想品行、心理和学习等方面回到正轨,不能以打骂与训斥为主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

2. 健全建立城乡户籍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是导致农村儿童成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没法享有在城市里学习生活的权利,因而留守农村。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打破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解除这一人为形成的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界限,同时减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跨越制度的鸿沟,就是最大限度地解除对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的限制,也能对城乡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这项工程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监护网络,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有人知道、亲情有所呵护、安全有保证。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大问题,它牵涉了很多相关问题,并对国家的社会结构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国家应当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社会应当着力打造品牌服务业;学校应当提高责任意识、完善城市教育设施,家庭应当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尽力教育下一代。用这样的方法“多管齐下”地拆除进城务工人员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上的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享有与城市人口一样的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让留守儿童和其他的孩子一样,成为祖国明日的希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渐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向城市转移。而这些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已多为人父母,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寄养在亲戚家。因此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转成为社会问题。因为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由于无法拥有父母在思想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并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而对自身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卢晓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J].学周刊,2016(5):8.

8.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篇八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日益成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令人担忧。长期的隔代监护或单亲监护、亲子关系疏离等,造成留守儿童情感和心灵的缺失,使得他们的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严重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从个体来说不利于儿童健康地成长成才,从社会来说则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急需关注和呵护。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从 2013年 3 月起,本文先后在浙江省西部山区等地的小学、幼儿园进行了调研,一共调查了 300名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心理比较普遍

据对浙江西部山区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他们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产生了极端自卑的不健康的心理。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成长和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利的。

(二)人际交往紧张焦虑

浙江西部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自身心理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不知道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当他们与同学闹矛盾时,又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加上抚养者教育方法简单,往往只管吃管住,却很少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温暖、没有亲情的环境里,容易产生心理压抑、抑郁寡欢,形成社交焦虑。

(三)逆反心理严重

浙江西部山区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很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感觉自己遭到社会和他人的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调查中发现,约有30%的留守儿童经常厌学、迟到、逃课,有23.6%的留守儿童明确表示经常打架,甚至沾染上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调查也发现,有21.2%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外出打工期间,时常会受到欺负或人身伤害。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浙江西部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与家庭的原因,还有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还是得从这些地方去考虑。

(一)家庭应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尤其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完全处于心理、生理正在萌芽阶段还不健全的时期,这个时候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尤为重要。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正确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

(二)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1. 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档案。学校还可以每逢学期之初,分班建立留守儿童花名册,登记好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居住地点、监护人姓名、联系方式、家长姓名及外出务工情况,将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生活习性、兴趣爱好、心理测评得分记录在案,不定期向留守学生父母及其监护人反应孩子的具体情况。老师们主动与可能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交谈,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需求,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怀和温暖。

2. 鼓励留守儿童互帮互助。留守儿童有相同的境遇和经历,他们的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对事物的看法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因为情感的相容,他们更加容易相处。因此班主任老师可以组织家庭住址相近、情况相似的留守儿童共同玩耍、上下学,共同分享快乐、倾诉苦恼。朋友的相互帮助可以让留守学生暂时淡忘对父母的思念,消除彼此的孤独感。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亚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 教学管理,2010.

[2]国务院.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R]. 2011-08-11.

上一篇:创建2012年“平安工地”实施方案-项目部下一篇:元旦晚会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