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

2024-07-23

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共12篇)

1.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 篇一

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2、教育制度

3、自我效能感

4、短时记忆

5、书院

6、自然后果法

二、简答: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实质和条件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质及阶段

4、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思想

三、论述:

1、论述人的未完成性与教育的关系

2、论述教师的基本素养

3、论述“新学制”的特点与评价

4、述评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选择

2015年曲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教学方法

3、学习动机

4、学习策略

5、知识

6、技能

二、简答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2、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三、论述题

1、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2、教师劳动的特点

3、孔子的教育思想

4、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2014年考研曲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2.课程3.四书五经4.新学制5.学习动机6.学习策略

二,简答

1.教师的素养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3.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论述

1.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2.教学过程的性质

3.孟子的教育思想

4.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2013年考研曲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2、说服教育

3、元认知

4、学习策略

5、学科课程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

2、创造性基本结构

3、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4、人本主义的教学意义

三、论述题

1、孔子的教学方法及现代意义

2、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3、杜威实用主义

2011年考研曲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

2、教育目的

3、学校教育制度

4、监生历事制度

5、设计教学法

6、学习策略

二、简答题

1、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2、教师劳动的特点

3、苏格拉底方法

4、建构主义的理论取向

三、论述题

1、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2、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3、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4、结合实际,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2010年考研曲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3、教师专业化内涵4、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5、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

二、分析题

1、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有人说:“现在是建构主义学习时代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后了。”

2.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 篇二

师范类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传统师范类院校纷纷以建设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为目标, 在各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发展需要。然而师范类院校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如研究生的国际互认程度还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师范类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 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师范类院校探索研究生教育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大力促进国际合作, 成为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师范类院校探索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师范类院校探索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模式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也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及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其重要性具体表现在: (1) 师范类院校探索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模式是师范类院校跟上国际化办学步伐、更新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 (2) 师范类院校探索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模式是提高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校自身影响力的重要选择。通过合作办学可借鉴和学习国外教育机构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促进学位授予制度改革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高校形成学科优势, 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3) 在全球化时代, 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学习和竞争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研究生教育中外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能增加师范类院校学生接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开阔眼界, 借助国外更为先进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提高师范类院校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

二、师范类院校中外联合培养模式的现状

近十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强, 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 高校对国际合作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积极推行“走出去, 引进来”的战略方针。一方面鼓励学生出国深造, 分享国际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留学生和专家学者。

师范类院校中外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探讨的是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机构合作参与研究生教育过程的各种培养方式。中外双方紧紧围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中心, 谋划好联合培养模式并不断创新, 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促进双方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1) 学校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扩大高校办学的全球化视野, 进行课程、教材、教学模式、考试和评价体系的全方位改革; (2) 聘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 举办国际会议, 组织教师及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参与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申请各类留学资格到国外高校访问和学习; (3) 与国外研究生教育机构联合举办研究生课程和讨论班, 国内外教育机构实行双方相互认可学分、学历的措施, 研究生修满规定的学分, 可在对方机构继续深造, 完成学位论文。

三、重庆师范大学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初探

重庆师范大学提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西部前列、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主要任务。学校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为中心,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坚持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 适应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以国际化的视野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强化既有特色, 同时, 更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需要, 抢抓机遇, 拓展教师教育领域, 尽快构建新的制高点。师范专业要强化优势, 对接教师专业标准, 契合师范教育新变化;非师范专业要聚焦重点, 对接行业需要, 培养实用人才。

重庆师范大学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于2007年11月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其重点是重庆师范大学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与科廷科技大学的数学与统计系和计算机系的联合培养升硕的学分互认协议。从2008年起, 学校举办科廷科技大学硕士学分课程班, 通过课程班学习合格获得的学分, 可作为本科生升读澳方硕士研究生的学分得到澳方的认证。具体形式为联合培养1+1本升硕项目, 即在读或已经毕业的本科生, 在重庆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学习4门联合学分课程 (2门双语课程、2门全英语课程) , 同时进行英语的雅思培训, 如果所有课程合格, 且英语达到要求, 则可以进入科廷科技大学继续学习 (通常还需在科廷科技大学再学习8门课程, 即1年的课程) , 如果合格, 由科廷科技大学颁发硕士学位。该项目自实施以来, 已有十余名学生获得了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的硕士学位, 由于项目具有学位认可度高、安全高效、实用的特点, 反响良好,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关注。

虽然学校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校的深入合作, 努力拓展新型的国际合作培养方式。同时, 加强教师培养的国际化, 鼓励教师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其他各种渠道出国访问、深造, 积极参加国际会议, 增强与同行专家交流合作;加强学生培养的国际化, 为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参与国外科研项目创造条件。按照《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 (2002—2010) 中指出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实习场所国际化、学位制度国际化、研究生教育观念国际化等各方面, 切实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査远莉.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中德合作建设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探索与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2]陈钟颀.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28 (12) :1-4.

[3]徐志玲, 吕永钢, 杨力.立足交叉学科特色, 推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以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类研究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5 (12) :189-191.

[4]孟成民, 魏旭娇.农业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初探——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4 (20) :204-206.

[5]査远莉, 汪宏晶, 吴汉清.中外合作办学对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 2012, 25 (4) :94-96.

3.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 篇三

关键词:重庆红色资源大学生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45-01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革命传统的英雄之城,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中,孕育出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为主要内容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是什么?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革命战争岁月中形成的“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革命精神。重庆市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虽然也利用了一些红色资源,如重庆邮电大学的“红岩网站”,但是这些尝试也仅仅是局部的,小范围的,还没有充分发挥出重庆红色资源的重大价值。本文将对重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应该选取的红色资源内容和应该采取的教育形式两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1 整合红色资源,形成“一线三点”的教育主线

一线就是以红岩文化为主线,三点是以革命先烈、时代榜样和群众力量为落脚点,有利于高校科学、有序地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1.1 革命先烈

重庆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抗日战争时期,许云峰、江姐由于叛徒出卖被关押在渣滓洞里。在狱中,他们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甚至把竹签钉进了江姐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还有无数个江姐这样的大智大勇、威武不屈、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他们谱写了一首黎明时刻的悲壮史诗,是一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1.2 时代榜样

重庆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榜样人物,他们为重庆的建设和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他们的英雄事迹也激励着人们不断努力,为重庆和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例如,每年的“振兴重庆争光贡献评选”活动,每年都选出10余位获奖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为全社会树立了一批值得学习的榜样,让重庆人民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如,东亚最古老的人类——“巫山人”的发现者,黄万波。他们对事业的执着精神将激励着高校学子勇攀科学高峰,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1.3 群众力量

在当代,三峡移民精神成了社会的主旋律,这是一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深刻领会“红岩精神”所包含的崇高理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等内涵,更加激励当代的莘莘学子们为了祖国的繁荣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 建立“三三制”教育新模式

“三三制”模式即理論教学三分之一、参观体验三分之一、互动交流三分之一。这种教育模式既突出了理论的重要地位,又强调实用性,避免空洞说教,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2.1 理论教学

高校在开好政治理论课和政治品德课的同时,应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进课堂”工程,把瞻仰红色故居、使用红色教辅材料、学习革命传统等列入教学计划,计入课程学分,大力深化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这样既突出了重庆地方的精神文化特色,又拉近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2.2 参观体验

高校要与重庆红色文化旅游、研究基地联系,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 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分期分批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和学习;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重庆红岩文化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应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科学地设计与安排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既突出主旋律,又体现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增强爱国的情感。

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多样化途径,把主题教育和日常教育、聚合式教育与辐射式教育、个体体验式教育和群体体验式教育、“激励式”教育与感染式教育等结合起来,从课堂教学中延伸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性、情景式、体验式的教育活动。高校要经常性地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工厂、部队、农村宣讲红色精神;组织学生就红色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创作编排有一定深度和文化底蕴的弘扬红色精神的文艺作品,建立校园红色文化体系等。比如,可以利用节假日或者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重走红军路、调研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红色生活、重温红色历史等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熏陶大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认同情感、充实其精神生活、升华其思想境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3 互动交流

高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社会调查,深入各行各业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认识社会。通过互动交流,一方面,使他们亲身体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劲步伐,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通过对落后地区的民情、社情考察,增强忧患意识,提高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不断增强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责任感。

高校要积极建立红色网站,登载红岩故事,传播红岩精神和红色文化,将思想政治内容充实到网站的各个栏目,将感人革命故事、经典革命歌曲、惊险革命场景、典型红色电影等上载网站,并开辟“红色论坛”专栏,将网站建设成为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的集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素质培养、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办成为广大学生心海导航的明灯。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8.

[2] 类延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在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4(10).

[3] 姜正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省思[J].兰州学刊,2005(5).

4.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 篇四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义务教育2.国家课程3.学习策略4.最近发展区

5.真实验设计6.测验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的学术贡献。

2.简述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3.如何理解教育行动研究?

4.简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试论学生评价的类型及其教育作用。

2.试论教育研究范式的演进。

3.试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5.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 篇五

一、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

2.活动课程

3.学在官府

4.小先生制

5.苏格拉底方法

6.新教育运动

二、简答

1.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

2.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3.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4.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三、论述

1.结合实际阐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2.试述教学过程的性质

3.试论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试述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2011

一、名词解释

1.受教育者

2.学校教育制度

3.有教无类

4.苏湖教法

5.自由教育

6.五步探究教学法

二、简答

1.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2.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有哪些? 3.综合中学运动的特征有哪些?

4.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有哪些?

三、论述

1.结合实际阐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2.试述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3.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4.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012

一、名词解释

1.德育

2.学校教育制度

3.鸿都门学

4.癸卯学制

5.文雅教育

6.新教育运动

二、简答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2.简述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3.简答杜威的“五步探究教学法”

4.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

三、论述

1.试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2.试述教育的生态功能

3.论述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试述品德不良纠正和教育的措施 2013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2.长善救失原则

3.稷下学宫 4.新学制标准

5.智者

6.国防教育法 简答

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简述孔子关于教师的主张 3.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体系。

4.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论述

结合实际论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班级上课制的优点有哪些?

试论斯宾塞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试述学业求助策略教学的措施 2014年 名词解释

课程

2.德育过程

3.《大学》

4.科举制 5.学习化社会

6.设计教学法 简答

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斯宾塞的“教育预备说”。3.杜威的基本教育观。

4.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论述

结合实际说明教学的意义

结合实际说明班主任应具备哪些素质 试论述蔡元培的主要教育主张 试述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2015

一、名词解释

1.终身教育

2.教学组织形式

3.三纲领、八条目

4.东林书院 5.费里教育法

6.结构主义教育

二、简答

1.简述古代教育的特点

2.简述孔子的教学思想

3.简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4.自我效能感的功能有哪些?

三、论述

6.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 篇六

一、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班级中发挥的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深水区, 国家号召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固化几十年的高校班级制度沿用至今。如何让大学生在班级中发挥各自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班级, 是辅导员进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阵地, 是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一种有效途径,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组织开展好班级活动, 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固有模式, 然而,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给大学带来了诸多深刻的变化, 同样也给学生组织带来巨大的挑战。面对新时期新问题, 如何在班级中实施素质教育, 成为大学生辅导员探索素质教育的创新点。

在班级中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 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增强班级建设工作实效。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开放和思维活跃, 就必须创新工作手段, 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建设过程中, 应当不断创新教育的途径和载体, 在形式上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做到寓教于学、寓学于教、寓教于乐。重视和解决好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特别要真心、诚心、耐心地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实际工作。

二、落实三化管理, 打造班级素质教育课程特色

(一) 目标化管理

根据班级月度工作计划的总体安排, 实施“两级”目标管理。首先将班级各项工作任务和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同学们的出勤情况, 与各班班长签定目标任务书;班长再分别与班干部进行任务的分解。晨课的考核占班长一个月目标任务的30%左右, 月底将对班级负责人下达目标任务、落实责任、辅导员所带的班级进行横向排名进行比较, 提高了班级负责人的责任心。

我一直认为, 目标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整合作用。特别是把各层次的学管者和被管理者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合力, 将产生“1+1>2”的整合效应。

(二) 过程化考核

根据学生能力、个性、学习的差异性, 构建以锻炼班级学生“三能” (即:开口能说、遇事能做、提笔能写) 为基础, 构建班级素质教育课程“4112” (“四考核一激励一点评两对比”的考核机制) 。

1. 四考核:

一是辅导员对助教的计划、准备、实施进行考核;二是辅导员助理 (助教总负责人) 对课程质量及准备进行考核;三是辅导员助理 (助教总负责人) 对课程质量及准备进行考核;四是辅导员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2. 一激励:

对积极发言、表现优秀的同学进行奖励, 奖励其下一次可以作为晨课的组织者来得到锻炼的机会。并且形成了班级内“比、赶、超”的良性竞争。

3. 一点评两对比:

形成助教团队例会制度, 做到周周有点评、有记录, 对学生开展的课程进行总结。通过“纵向作对比、横向比全能”的方式, 在班级里, 将德能修养、经典导读、外语晨读课程的任务分解到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担任, 采用排序法、总结制, 周周比效果。

(三) 特色化创新

在素质教育中, 让学生上一堂满意的课是基础要求, 而且特色化的创新工作是我们每个辅导员的目标。为了使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特点, 指导助教团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1. 在形式上进行创新

打造班级特色、寻求创新。注重课程质量、规则与求新并存。在学校素质教育总的实施方案的基础上, 组织班级助课小组进行讨论, 并打造出了适合各班级的形式, 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首先, 助课小组将班级分类别进行划分, 对活跃的班级让更多的采取小组、团队的形式来开展;对内向一点的班级更多的是让主持人与同学的互动和小活动的形式来开展。

在班级中, 我采取在“大学生活的适应”课堂中, 采用班级讨论、辩论的形式对“学霸?学渣?、友情?爱情?、颓废?奋斗?”这些敏感而实际的问题进行讨论, 班级参与性高。班在道德品质优化 (制定班训、班风、班歌) 课堂中, 经过全班参与、层层筛选, 推选出班级的班歌及班徽, 每个同学均以个人或小组提交了作品并进行现场的解说。

2. 在内容上进行创新

为了让同学们参与的晨读更加有意义。特别是外语晨读和经典导读课程, 集中朗读后要根据班级情况适当进行课程的拓展。我们根据专科与本科的区别, 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等弊病,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在内容上就必须新颖。

在内容上的把控上, 一是利用课余时间, 辅导员必须提前对下一次课程的内容进行审核和修改;二是将“线上”引申到“线下”, 定期开展素质课程交流会, 大家以汇报的形式进行座谈, 针对课程的内容、流程进行交流, 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比如:1490008班的外语晨读从第9周开始, 他们采用了互动的形式, 练习口语, 将大家熟悉的电影或动画片的片断进行整理和准备, 在外语晨读上进行练习。1400201班的班长, 率先在经典导读这门课程中, 于第6周开始就在班级里实行分小组朗读, 大家同学积极性很高。在10周的德能修养课上, 本科6、7班将感动中国的人物引用到课堂, 用“你来讲, 我来猜”活动互动的形式, 让同学们了解到了感动中国的各行各业的模范。在素质课程交流会上, 7个班的课程负责人积极发言讲解各班特色和创新点, 达到了“讲特色、求创新”这一目标。

三、在班级实施素质教育的收获与体会

通过一学年的探索与实践, 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施, 感悟到教师作为“导演”的不易。要做一个“思考”全面的“导演”, 要当一名“实干”精神的“导演”要成一个有“创新”能力的“导演”。比如在培养学生的问题上, 辅导员要思考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然后将总目标层层分解, 逐步展开, 也就是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 进行阶段式培养其相应的品质与能力, 即“什么时候培养”和“怎样培养”。而在“思、实、新”三个字就是辅导员真实的体会。

在通过晨课实践, 班级活动体验, 寝室谈心交流, 以及运用网络媒体, 如:“QQ”交流、“微信”语音、视频对话等新媒体搭建了辅导员与大学生的网络线上交流平台;通过开展班级辩论赛、周末与寒暑假社会实践调研、学生深入企业考察,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 大大提升素质教育在班级管理实践上创新举措, 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创新性实践, 有利于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突破, 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提高与升华。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本文结合重庆工程学院实际, 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 论述了大学生在学校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海涛.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点及对策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教育, 2008年.

[2]韩建文.“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

7.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 篇七

从目前的业绩预告情形看,2012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或许并不乐观,投资者尤其应该警惕“业绩地雷”的出现,特别是刚刚上市即出现“业绩变脸”的公司。

近半数公司业绩下滑

根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2012年11月15日,共有841家上市公司作出了2012年业绩预告,而其中有390家公司业绩出现同比下滑,占比为46.37%。值得关注的是,这390家业绩下滑的公司中,业绩下滑幅度达到或超过30%的有333家。

虽然841家已披露业绩预告的公司仅占上市公司总数的约1/3,但结合三季报上市公司业绩整体不乐观来看,上述统计结果已具备对全年整体业绩的说明性。

对投资者而言,通过业绩预告来提前获知哪些公司存在“业绩地雷”更具有现实意义(参见表一)。同时,观察这些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的公司所属行业,也可以提前对该行业其它同类公司作出“预警”。如业绩下滑幅度最大的中钢吉炭(000928)即表示:“受宏观经济形式和下游钢铁行业持续低迷影响,产品销量和价格同比下滑,以及因燃料动力价格上涨,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以至于影响公司亏损”。事实上,中钢吉炭并不是特例,整个钢铁行业都在面对相同的经营环境恶化因素。

17家公司“上市即变脸”

业绩下滑公司中,2012年的新上市公司当然显得更为“尴尬”。上市当年即变脸,一方面使得投资者面临巨大的“价值回归”式投资风险;另外一方面,在上市时均以“高成长性”示人的公司,一旦上市就出现业绩下滑,则其上市推荐人也难辞其咎。

截至2012年11月15日,出现2012年“上市即变脸”情形的公司已达17家(参见表二)。

这些公司中,以珈伟股份(300317)最为典型,公司于今年5月11日登陆深交所,但上市仅3个月,公司于8月下旬交出的中期净利润仅为334.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4.21%。目前公司对2012年全年业绩预期则是下滑超过90%。监管层此前对珈伟股份的保荐机构采取了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同时还对珈伟股份的发行人律师和申报会计师进行了谈话提醒。不过,珈伟股份目前的股价已较上市首日跌去近50%,投资者出现了巨大损失,这显然不是“警示”和“谈话提醒”所能弥补。

8.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 篇八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2.教学

3.教育制度

4.学校管理

5.最近发展区

6.精细加工策略

二、简答

1.简要回答《大学》中“三纲领,八条目”的内容及其含义。

2.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特征。

3.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

4.简要分析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三、论述

1.有人认为“近墨者黑”,有人认为“近墨者未必黑”。请联系相关理论和个体实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中国当前的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你选择某一方面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的对策。

3.试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9.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 篇九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体系;体系构建

一、“课程”、“教材”与“课程体系”

什么是“课程”?这是我们研究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教学安排的总称,或者说课程是为实现预先确定的目标或明确规定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还有学者说课程是“跑道”,是动态的进程(跑)与静态的文本(道)的结合。尽管表述不同,但都揭示了课程的相同内涵。

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课程实施的媒介,需要开发相应的教学素材,一些素材构成了教材,因此,“课程”与“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全部课程,具体呈现和直接实现着教育的目标、性质与功能,其相互间的功能分工与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价值观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回答的又一重要问题。“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价值观,也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追求。

二、“课程模式创新”、“教材创新”与“解构学科体系”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单元,其中所蕴含和体现的教学思想、课程理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决定了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职业教育不断实现着从教育形态的学校化、课程的学问化向解构学科体系、发展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目标突破。模块课程、任务引领课程、项目课程、一体化课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及一些专业的新教材、课改教材不断涌现。基于“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基于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体系等运行频率不断升高。

显然,从课程体系的构成单元“课程”以及其静态的文本来看,职业教育教材创新有了不少亮点,但是,不能排除在更多的情况下,教材开发是一线的教师队伍在各自具有的课程科目教学经验条件下,在出版单位调研并确定教材选题的范围内,在原有的学科体系既定课程科目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基本脱离课程的中观设计(课程标准或课程大纲)和课程宏观设计(培养方案或课程体系)控制,在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微观层面进行的。

当然,教材创新必将推动课程模式创新,课程模式创新可为课程体系创新增加突破点。从职业教育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不断的、探索性的教材开发在一定时期内是必要的。但是,从职业教育创建由学术学科向技术学科转变的课程体系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审视和考虑一个问题:是依靠“点的突破”实现“系统完善”,还是“系统完善”条件下的“点的突破”?如若将“点”与“体系”统筹考虑,则“点”只有连成“线”,“线”织成“网”,“网”再覆盖“面”才有可能实现“体系的转型”。同时,“点”的突破需要支持系统,即先进的课程理念、师资素质、基础设施等,这是教材创新具有思想特征与特色的先决条件,否则,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就难以从本质上跨越学科体系的藩篱。为此,我们需要动用思想的、技术的、组织的力量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宏观研究。

三、“333式”专业课程体系模式诠释

“333式”专业课程体系是从课程的宏观层面进行的、从学术学科向技术学科转型的设计与探索,见图1。

(一)“3”大课程基本结构

指“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技术实践”三大课程基本结构。即按照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与产业、企业、职业相联系的要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融合的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的要求;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要求;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突破学科体系沿袭的知识本位的专业具体科目的局限,进行课程的重新洗牌——“课改”后形成的课程大类。

1.“专业技术知识”课程特征

“专业技术知识”课程不等同于学科体系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科体系的“专业基础”课程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强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打好理论基础。“专业技术知识”课程不以知识的系统性与储备为目的划分课程科目,而是以就业为导向,将职业岗位技术应用需要的知识进行重组,以支撑技术应用、技术迁移为目的划分课程科目,即在知识内容的取舍上,突出技术是根,应用为魂。这样既避免了学科体系课程较大的知识冗余量带来的弊端,同时,也提高了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专业技术知识”课程的教学不是简单的让学生验证理论或认识性地了解技术,而更重视将科学原理和技术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或非物质形态。

2.“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特征

“专业核心技能”不等同于“核心技能”,它不是指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如交流表达能力、数字运算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它是将专业范围内具体的职业技能组织起来并形成不同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的要素,如同用于建筑材料砖块之间的水泥浆,水泥浆施于不同的砖瓦,则构成不同的终极建筑物。也可以将“专业核心技能”理解为介于整体与具体之间的“部件”或“组件”,依存于整体且是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可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进行灵活的拆分与组合,见图2。

如饲料配方技能应用于养殖岗位,构成畜禽养殖技术;用于饲料生产岗位,构成饲料配方技术;用于饲料营销岗位,构成售后服务技术等。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不具有生产程序与生产时段特征,即不是一个需要相当时间段来完成的某一生产任务。它是以动作技能为主,具有专业适应性与可迁移性,且在课堂或校内实训场所通过反复训练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技能。

3.“专业技术实践”课程特征

“专业技术实践”课程是以智力技能为主的岗位完成工作任务开发的课程。这一类课程由理论知识、实际经验、生产流程、情境设备、生产时段等因素构成。它不同于动作技能可以通过学校形式的强化训练得到培养,它只有在生产实践这一形式下完成课程实施,因为生产实践这一形式可以保证这类技术实践“不失范”、“不失真”。如动物生产中的“孵化技术”“育雏技术”“肥育技术”等。

“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强调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使学生体验工作、安全、责任、服务、创新的意义与要求。它是职业教育从学术学科向技术学科转变的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起点和终点,同时是专业与专长的结合点,是教材创新、课程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创新的重头戏。

“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技术实践”三大课程彼此互为依存、互为补充。

(二)“3”条教学活动主线

指“专业技术知识”课程以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为主线,以“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以用带学”为目的。“专业核心技能”以校内实训、强化训练为主线,将职业岗位群以动作技能为主的、不具备工作或生产时段特征的、有显著的物化结果的共同“部件”、“组件”设计成小型训练课程,通过反复的操作和训练为专业技能的掌握奠定基础。“专业技术实践”课程围绕“人员、工具、产品、程序”四要素,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学生参与完整的生产、工作程序,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为主线,通过生产操作、现场观摩、研讨答疑、工作体验获得职业综合技能,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中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

(三)“3”元课程评价模式

即“专业技术知识”课程以理论知识考试评价为主,教师主导;“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考核以职业技能考核和职业资格考核结合为主,基地主导;“专业技术实践”课程以实践评价为主,企业主导。

(四)“333式”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现目标

“333式”专业课程体系作为教学的具体方案,将教育思想、课程理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等理论研究成果内化于教学实践,将课改最终落实于课堂,最终实现“四化”的目标:

课程内容职业化——专业知识以技术为根、核心技能以应用为魂、技术实践以专长为本。

课程模式多样化——技术知识综合化、核心技能模块化、技术实践一体化。

课程实施阶段化——课堂技术理论知识传授阶段、基地专业核心技能训练阶段、企业技术实践体验阶段。

课程管理多元化——技术知识理论考试、核心技能操作考核、技术实践企业评价。

四、“333式”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建议

“333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涉及理论、目标、手段、评价等因素,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科目的课程标准研制、创新教材建设等系统工作。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

专业培养方案开发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起点,是相应的职业内涵与职业需求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集中反映,是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实施与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为此,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育专家、企业生产技术专家、学校专家型教师(掌握培养方案的内涵与开发要点,具有先进的职教理念,非常熟悉课程内容,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准确、有效的分解和整合),就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专业课程目标定位、课程结构内容确认等进行分工合作,在此基础上开发专业课程方案,使其成为“体系转型”的正品、真品,并以此宏观指导和引领课程的中观和微观建设。

(二)课程标准研制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评价的重要依据,是在培养方案开发并确定课程结构和具体课程科目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体系的中观建设。

课程标准研制的主体较培养方案来说,从学校层面可将重心适当下移,即吸纳一线教师,就课程科目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手段、修习时间、考核标准等进行甄别与研讨,但课程标准的最终确认和实行应通过专家的审议批准。

(三)教材创新建设

教材是承载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课程要素的载体。职业教育的教材创新,需要在加强理论指导、形成设计理念的前提下,在职业针对性、实践应用性、发展动态性、学习自主性等方面积极推进,即“课改”必须“改课”。应该说,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目标、任务、方法的贯彻和推进,在学校的领导、中层及一线教师不同层面所积聚的力量和收到的效益是不平衡的,只有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提高课程理论、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水平,在课程内容选择与课程内容改编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突破学科体系的探索,才能避免内容的“学科型”、“学府式”的“克隆”,或仅“披挂”课改教材的体例后重新面世。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10.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333模式 篇十

一、现代文阅读课堂的“精读、导读、自读”

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目前有6本书, 现代文阅读122篇。我的做法如以下三点:

1、精读课型

语文教师要利用教材, 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思路, 结合教师的特长爱好, 选取2篇文章作为精读教材 (精读课不一定是教材建议的讲读课) 。

精读课型中, 教师关注的方面较细致, 就是记叙文体的五个要点“人 (人物) 、事 (事件) 、景 (环境描写) 、情 (情感) 、语 (语言) 。说明类文体的四个要点:特征、方法、顺序、语言。议论文体的三个要点:论点、论据、论证。

精读课型中, 课堂结构应有这样几步:导语环节简洁有力, 教师提问要“准、巧”, 轻松的氛围, 书声朗朗的课堂, 学生与文本亲密交流, 激趣手段与探究过程相辅相成, 课上完成全部教学目标, 少留作业甚至不留作业,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精读课型, 一般为二个课时, 以解决不同的重难点为主, 一般应遵循语文解读“语言——主旨——语言”的客观规律。如笔者教授传记散文《列夫托尔斯泰》, 步骤是:一、导语定向;

二、诵读析外貌;三、讨论探思想;四、布置作业:口头模仿本文写法介绍一位明星。

2、导读课型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中国俗语也说过:“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

导读课文应从每个单元选取2篇, 关注点及能力培养方向同于精读课型。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参与力度大增, 学生先学, 教师后导, 或教师先导, 学生后学。课时一般也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 做好知识树等知识体系整理。第二课时教师根据语文学科“听说读写”并重的特点着重指导朗读, 指导重点理解, 指导语言风采赏析。

笔者讲授《月亮上的足迹》一课, 程序是:一、学生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入;二、提示学生学习方法;三、学生研究重点字词, 感知文章大意;四、学生讲解四幅图片, 在与原文比较中, 了解语文技法的重要性, 如渲染手法, 数字说明, 叙议结合;五、学生看图作文, 想象作文《我和杨利伟游太空》。

3、自读课型

叶圣陶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 要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锻炼他们的能力, 还需要教师再一次的放手, 即倡导自读课型。自读课型一般选取单元中的一篇内容较简单, 理解较容易, 学生建构知识点较简便的文章。课时一般为一课时, 学生自学以合作探究为主, 自己圈点批画文本, 完成相应的训练, 做文本总结。教师此时只是合作者, 促进者, 资源提供者, 不再作具体的琐碎的点评。一开始, 学生可能接手慢, 接受得浅, 但只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引导, 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如我教《说屏》时, 只用了1分钟讲解“特征、方法、语言”三个要求, 44分钟学生“读——练——结”, 效果很好, 大部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现代文阅读作业的“通读、理读、品读”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每学期学习30篇课文, 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夯实基础, 粹练能力, 能够去阅读更多的文本, 当然也包括作业文本。

1、通读

拿到一篇课外文本时, 教师要提醒学生花3-4分钟内默读完。因为课标要求初中学生1分钟默读文字500个, 而初中文本一般都是千字文, 3—4分钟可以默读完。通读的含义在于提醒学生不带“有色眼镜”——个人生活经验地读文本, 阅读时要有大语文概念, 要关注语文的几个要点。否则, 就会出现先入为主, 意识与文本矛盾的问题。中招题《跟陌生人说话》, 学生看不懂, 理不清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是以个人经验读课文, 而不是在通读。

2、理读

这个阶段, 教师要提醒学生跳出文章的具体段落, 保持理论高度, 根据课堂阅读的训练结果, 概括归纳相应的知识点, 力争做到心中有数, 胸有成竹。如《跟陌生人说话》可以理读为以下几个方面, 人: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事:全文可概括为几件事?情: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怎样的?语:本文精彩的描写在哪儿?哪个词更传神?这个过程一般为2分钟, 语文中的许多的能力, 如概括、归纳、讨论、梳理、品析都可得到充分展示。

3、品读

本活动环节一般为十分钟, 学生根据五六个阅读题, 在文本上找到相应的关键词、中心句进行细致的品读。如果说理读环节是大方向, 那么品读环节就是小细节, 是在同出题人会话, 学生审题干, 把意图, 想沟通语言, 切切实实品析文字、文段、文章、文学、文化。

品读环节有几个方向: (1) 信息类:概括事件, 引用名言, 找出例句; (2) 分析类:梳理结构, 分析人物形象, 揣摩方法作用; (3) 联想类:延伸比较主旨, 搜寻生活素材, 畅谈个人观点。

三、现代文阅读课外的“朗读、比读、泛读”

新课标提醒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我们提倡一名初中生每学期完成40万字文字量的阅读, 将生命昂扬的张力表现在对课外浩瀚丰富的文本的阅读上。

1、朗读

朗读最好的素材是诗歌, 写景散文、新闻。前两者读出文章深情并茂, 情寓于景, 景情相生的美感, 后者可以读出言简意赅, 铿锵有力的气势。当然, 读说明文也可以读出简明严谨的力量;读议论文也可以读出慷慨激昂的心声;读小说也可以读出跌宕有致的旋律!

笔者讲曹操诗, 安排学生重点读课内的《观沧海》与课外的《龟虽寿》;讲母爱, 让学生听舒婷《啊, 母亲》和倪萍读肖复兴《母亲》的视频。学生听其言, 读其心, 语感训练落到实处, 语言体系日趋丰满!

2、比读

阅读中鼓励学生阅读相关题材的文章, 寻找异同点, 同中寻理或异中悟情、分析不同作者语言风格, 形成个性化见解。如学生学母爱题材, 比较的读了乔叶的《小鱼对河床的目光》, 中招题《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懂得了抓住细节去写人物的道理;学生学环保题材, 比较的读了中招题《绿色家园》、《在可可西里回头》和报刊文章《城市里的树》, 懂得了说明方法的应用价值, 还树立了环保的决心。学生有目的比来比去, 最终会在比较中培养健康情感, 形成健全人格, 这是最绿色的阅读方法。

3、泛读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科生要读一些理科作品, 理科生要读一些文科作品, 学生要成为一名杂家。”广泛地阅读, 以量变来激发质变, 跟着兴趣走的读书方式也是初中学生应该尝试的读书方法。

说不定学生就会在《草房子》里跟着桑桑一起闯祸, 也会在《海底两万里》随着尼莫船长扛枪, 会在《水浒传》里想鲁达、林冲、杨志、武松谁是第一好汉, 也会在《生命中没有过渡》里想人生如书, 如茶, 如戏, 还是如梦……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处于瓶颈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现况, 辩证的分析了形成原因, 围绕课堂、作业、课外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提出了“精读、导读、自读、通读、理读、品读、朗读、比读、泛读”等合理化建议。

11.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 篇十一

一、概念解释(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I、教育学

2、因材施教

3、教育目的4、陶冶

5、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

6、知识领会

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谈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2、简谈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

3、简述汉武帝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4、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谈谈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谈谈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论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12.333教育综合高分经典笔记 篇十二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任务(名解):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学艺术和教育价值,并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章 教育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3、教育概念

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都是教育。它包括在家庭里、学校中和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教育狭义(名解):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提高思想品德,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义务教育(名解):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学校教育(名解):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教育教学理论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向预期质量规格发展的活动。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名解):一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二是把它与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一)顺序性

(1)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如儿童心里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喜怒哀乐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3)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不平衡性

(1)人的发展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

(2)不同系统的发展起始时间、发展速度、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同一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人的身高和体重的两个生长高峰分别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

(4)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把握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三)阶段性

(1)人的发展变化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当代表某些新质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必须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四)个别差异性

(1)尽管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十分明显。(2)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达到的水平是千差万别的。

(3)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五)整体性

(1)教育者面对的是活生生、完整的人,他们不仅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独特性。

(2)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3)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及其各自作用(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神经系统等。

(二)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机体结构不断变化和完善,如幼儿周岁学走路,青少年身高剧增等。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器官功能上,还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如有的人从小天资聪颖,在学习和工作中会比别人发展的快些;如果一个人先天双目失明,则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的发生变化。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人的遗传素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

1、环境是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对于人的发展起主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如出生家庭、科学文化、道德规范等,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程度。

(二)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1、环境的给定性是指自然、社会、前人、他人为儿童所创设的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先在的、给定的,儿童生来不能选择。

2、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就被注定了,相反由于人的能动性,他可以选择环境,能动的作用于环境。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能起到什么性质和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环境的态度,如是悲欢消沉还是乐观积极。

(三)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反而激发了人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能简单决定人的发展。这是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选择和认同才能起作用。环境决定论把人看做是环境被动、消极的产物,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这种观点是片面和错误的。

(3)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人的能动性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中表现出来的

(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1、个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

2、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

(三)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为自己发展创造条件;二是通过确定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简答: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社会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改革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它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3)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2)普及生态知识,提高民族素质(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活动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文化的传承(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选拔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和科层组织之间转换、变动,以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智慧才能,实现人生抱负。

4、简答题:教育的相对对立性

(1)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有自身的活动规律和特点(3)教育有自身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5、论述:列出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例,并就其中一例做深入剖析

一、教育公共投入不足

二、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致力于发展面向工农大众和保障老少边穷地区人民子女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一方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实现免费教育,并在高等教育中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辅以“奖助补减免”的资助体系。

这些举措使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新时期,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1)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明显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直没有变革,导致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而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经济上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教育上的不平衡。如2001年农村小学生平均公用经费是城市小学生的29%,农村中学是城市中学的31%。

因此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2)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将自己的小孩留给爷爷奶奶或亲戚代管。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监护,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和品德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二是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部分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但因为受户口和收费的限制,导致不能及时和正常入学,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对待。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增设农村寄宿学校和城市想方设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一方面是受社会、经济、传统等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两者的矛盾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转校生、转户生和移民生等。因此尽快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成为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五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名解)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2、个人本位论(名解)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的本性和本能获得高度发展。

1、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需要来制定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使人的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由社会需要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应根据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1)教育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

(2)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到社会的制约

(3)教育的结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程度来衡量的。

3、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过程,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道德、情感、意志、社会关系等的和谐统一发展。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或劳动者

二、坚持全面发展

三、培养独立个性

5、德育: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指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6、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7、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素质的教育。

8、美育:授予学生美学知识,发展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和高尚情操的教育。

9、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社会实践、户外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意识,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育实践的能力。

第六章 教育制度

一、学校制度(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

18~19世纪的西欧,受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学校。一种是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它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种是新兴供劳动人民子女上学的现代学校,它自下往上的结构是小学、初中及初中后的职业学校。这两轨平行,不接通。

2、单轨制

北美早期沿用西欧的双轨制,但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学术性一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被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美国的单轨制。它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特地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利于教育的普及。

3、分支型学制

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但是后来,又恢复了帝俄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这样形成了既有单轨特点又有双轨因素的分支型学制。它前段(小学、初中)是单轨,后段分叉。

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概念

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二、课程方案

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制定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三、课程标准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四、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五、活动课程

是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年龄特征、兴趣和发展需要等为基础,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课程。

六、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及其依据和适用性 螺旋式: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的内容式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发展。

依据: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规律。适用:

○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 ○低年级的儿童

如:劳动二重性与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和剩余价值学说等的教学。

直线式:课程内容直线式前进,前面的内容不再在后面呈现。根据:课程知识本身的逻辑是直线式前进的

适用:理论性低、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如地理教学:含有机磷的洗衣粉对水体污染的实验。

七、纵向组织: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八、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等,将相互联系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编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加强学生的自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

4、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精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管理课程,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第八章 教育(上)

一、教学

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论述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认识过程

(2)这种认识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教学中最基本和主要的活动,其它如交往活动、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等都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3)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特殊性

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

2、指导性,学生在富有知识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认识,二不是独立完成

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方式

(1)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尤其是个体初期的学习和认识,如对语言的学习,事物及其名称的认识。教学也要以社会交往背景,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2)教学还以交往为重要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启迪学生,激发思维火花的碰撞,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此外,师生在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沟通,有助于激起两者的情感和心理的共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和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追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因此应当使教学成为发展性和教育性教学,突出教学的发展和教育功能。

三、论述教学过程存在的基本关系,并以其中一个关系为例简要论述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教学或直接经验积累的的偏向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生动活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偏向

(三)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1、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由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共同组成

(1)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感知、观察、思维、记忆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工具和手段。

(2)非智力活动是指在学生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好奇、兴趣、意志、情感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动力。

(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各有特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正确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

(1)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变化和转移,它与智力活动之间主要有两种关系

(2)一是教学知识和过程生动有趣,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些非智力活动反过来又推动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另外一种是教学知识与过程单调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比如望着窗外的事物等。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作用不一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3)在教学中,调节非智力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

二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逐步形成稳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自觉的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促进的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的关系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有效简捷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四、论述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补充有价值的资料和事例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意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实际去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领悟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1、书本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

2、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直观性原则 教学中在讲授知识点时,配以相关的教具或事物,辅以直观的语言进行形象的讲解,使学生获得有关事物的清晰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1、选择合适的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语言直观

3、防止直观的不当使用和滥用

七、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会分析、自主探究,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发扬教学民主

八、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遵循知识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

九、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整合,充分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使之保存在长时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迅速再现,卓有成效的运用。

十、何谓发展性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发展性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难度,需经过他们努力后才能掌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

1、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2、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点

3、适当增加难度,建立最近发展区

十一、因材施教

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能力倾向、意志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扬长避短,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第九章 教学(下)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讲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促进学生智能和品德发展的方法。

二、谈话法

教师就有关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发展他们智能的方法。

三、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以此来辩明真伪是非,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四、研究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进行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五、个别教学制

(一)教师面对个别和少数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二)优点:

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意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人潜能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缺点:

1、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2、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3、教学效率低

六、班级上课制的优缺点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一)它把一定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对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各门课程。

(二)优点:

1、教学效率高

2、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

3、利于个人的社会化

缺点:不能很好的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三)教育组织形式改革: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如增加个别和小组教学方式

2、控制班级人数,避免数量过多

七、分组教学制(名解)

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八、简答题: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1、明确教学目的

2、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4、组织好教学活动

5、解决学生的问题,促进他们的发展

6、布置好课后作业

九、诊断性评价:在学期教学或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评价

十、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检查和评价

十一、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之后,如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学期结束,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的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和成绩评定。

第十章 德育

一、德育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道德学习和实践,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形成品德的过程。

二、论述:举例说明德育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一)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

1、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观念的影响,逐渐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2、学生在入学前,所受道德影响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中,他们掌握了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观念,并依此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行为。

3、学生上学后,其道德发展主要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如学校教授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并在教师的指导和调整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且学校可以引导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发展的道德影响,因此学校在学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结合我个人成长经历,在上学之前,受父母教育的影响比较多,如讲究个人卫生,饭前洗手,勤洗澡;讲礼貌,不能讲骂人和讲脏话;热爱劳动,比如打扫房子,帮爸妈干农活等具体的道德教育。上学后,教师不但教授我们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主义指导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如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参加学校大扫除等。

(二)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1、品德的培养不能是单纯的抓道德知识教学,而应以道德活动为载体,在学生进行充分的道德体验的基础上,发展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习惯。

2、比如说有些学生不爱护公共卫生环境,喜欢在教师和公共场合乱丢乱扔。保持公共环境的干净这个道理学生都懂的,但往往缺乏执行力。这时如果老师只是批评教育,讲述道理,肯定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不妨适当的惩罚这个学生,让他来清扫他弄脏的教师卫生或在公共区域中划分一块区域由他负责保持卫生,学生在体验自己不良行为后果的过程中,就会增强保护环境、爱护公共卫生的行动力。

(三)进行德育活动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

1、这些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显的实际活动,一个是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

2、通过外部活动的引导规范来促进内部心理活动的升华,使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比如:有的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和荣誉感,可以让他代表班集体参加一些活动来增强他的集体意识,比如接力赛、拔河之类的。

三、试析德育过程使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

(一)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和谐发展

知情信意行使构成道德的五个要素,开展德育活动要注意全面性,不能顾此失彼,否则损害其整体功能。

(二)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道德的五个要素的发展使不平衡的,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不能机械每次进行道德活动都从五个要素展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

(三)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信意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道德的五个要素各有特点,同一要素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四、联系实际论述德育过程使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1、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包括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2、自我期望是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教育者一方面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期望,予以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这种期望加以引导,使之更实际、更理性。启发学生构思近期目标和长远理想,并将两者联系起来。

3、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才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

4、自我调控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是学生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调节行为、控制思想的能力。

5、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对于未来我很模糊,没有想过要像别人一样成为什么样的家,只是知道要努力考上大学。英语ABC,中学政治。

(二)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的作用

1、自我教育能力是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德育的开展和进行,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品 德的发展。

2、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衡量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从缺乏道德知识、依赖性较强逐步培养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

3、在大学里,我参加了一些社团和协会,在与同时共事的过程中,让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与同时合作交流,建立起了初步的团队意识,这些意识的建立是自我教育能力的一种发展和提升,它们同时由促进了在工作中我个人品德的进一步发展,如包容、互信和纪律等。两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三)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1、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根据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自我教育能力发展是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从他律发展自律,再到自由的一个过程。认识和遵循这一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而促进他们品德的发展。

2、我在儿童的时候,完全只有自己,根本不会想着他人,很任性,想做什么就干什么,那时父母也依着我。比如我不想吃饭,想吃零食;想要儿童车或玩具枪等。上学后渐渐董事,主要是老师的教导,比如不能偷人家的枣子,对人有礼貌,爱劳动,帮父母分担家务活;再大点,我已经内化了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自觉主动的行为,如节约、主动帮助人家等。

五、疏导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讲明道理、循循善诱,解答他们的疑惑,消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积极成长。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激励为主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名解)

德育要充分发挥和利用集体的作用,注意通过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1、引导学生热爱、关心集体,为建设优秀班集体而努力

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力量结合起来

七、长善救失原则

德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努力发扬自己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的全面发展。

1、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2、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进行自我教育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八、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德育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尊重和信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九、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德育应有目的、有计划的把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进行组织、整合,使其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影响一致

2、正确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一致并达到最佳状态

3、做好衔接工作,使教育影响前后连贯。

十、理论和生活相结合

德育要引导学生把思想品德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又要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使他们做到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

十一、说服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十二、榜样(名解)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十三、锻炼

有目的的对学生安排一些活动,通过实际活动和交往培养他们品德的方法

十四、修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发展的方法。

十五、陶冶(名解)

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十六、奖惩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第十一章

班主任

一、班主任(名解)

班主任使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使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学生工作,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

3、家长的心肠

4、较强的组织能力

5、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6、善于待人接物

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2011华中)

1、确定集体的目标。

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核心

3、有计划的开展集体活动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二章

教师

一、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

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未成熟的人

2、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

3、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4、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校内

(二)示范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质的规定,决定了教师劳动带有严格的示范性

(三)创造性

教师的创造性表现在一方面学生是变化的,处于不断发展中,因此必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教师能及时妥善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即教育机智

(四)专业性 我国教师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

二、请简答教师角色冲突及解决办法

(一)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楷模与普通人

2、令人羡慕的职业与实际地位低下

3、教育者与研究者

4、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

(二)调节这些冲突,保持教师心理平衡,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客观上:

1、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2、提供教师进修和发展的机会

3、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师,肯定他们的劳动

4、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主观上:

1、树立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自我意识

2、努力工作,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教学能力

3、根据自己所面临的角色冲突,灵活处理,做到轻重缓急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胸开阔,乐观自信,努力完成教师角色的任务

三、华中简答:教师的素养

(一)高尚的师德

1、热爱教育事业,富有奉献精神和人文精神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人文精神,关心学生的发展,促进其价值的实现。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

3、热爱集体,团结写作

教师之间应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热爱并依靠集体,最大限度发挥集体的作用。

4、严于律己,伟人师表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宽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对所教知识能系统把握,运用自如,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

(三)专门的教育素养

1、教育理论素养

教师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教育能力素养

主要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

3、教育研究素养

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状况不仅会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成效,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长。因此,教师应学会心理调节,做到乐观、开朗、自信、幽默等。

第十三章

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

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1、学校管理法制化

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行为;二是学校管理者依法管理学校的各项内部事物

2、学校管理人性化

是指学校管理要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主体人格等。

3、学校管理校本化

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和法规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

4、学校管理的信息化

上一篇:公共卫生科年总结下一篇:教师节宣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