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专题试卷(精选8篇)
1.化学教学论专题试卷 篇一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1、化学教科书是遵循化学课程标准,依据构建教科书的三序结合的原则编制而成的,这三序是指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12、化学教学活动要素主要有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反馈、教学目的和环境。
13、教学重点是指教材的中心内容,知识的生长点和连接点,具有广泛的迁移和应用价值;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起来困难,容易混淆的内容。
14、中学化学教科书的基本内容由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 六大块组成。
15、说课内容大致包括五部分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
11、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12、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指导、限制、评价教学的作用。
13、建构主义教学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的四要素。
14、中学化学教学中对知识的要求分
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是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和掌握。
15、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着重培养学生五种能力分别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
12、教学方法的十六字方针是_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教亦多法 贵在得法。13、2003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使学生在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这里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指 _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课程模块组成,其中必修包括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分别是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
14、化学教学过程以实践、实验为基础,必须完成认识上的两个“飞跃”是指 _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两个“转化”是指知识转化为真知 真知转化为能力。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6、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启发学习动机,培养情感意志因素;(2)循序渐进的学好双基与发展智能相结合;(3)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4)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5)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6)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
17、简述化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1)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和过程要素的多项性;(2)主导性与主体性;(3)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 4)自然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18、化学教学过程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的多向互动过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活动与过程的多维性。请用相关化学教学理论简单分析下图的含义。(1)体现了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2)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3)较强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4)高考理科综合形势下,加强了学科之间,学科内部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东部与西部,国内与国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9、简要介绍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及在化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
引入演示――介绍媒体――操作控制――指导观察与思考――整合与结论
(2)基本要求:a.实验的目的性 b.保证实验的成功 c.确保安全、环保、无污染 d.实验操作规范 e.边示范边讲解 f.尽量提高可见度 20、请简单谈一谈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或弊端,其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如何? 存在的问题:(1)化学教材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等问题;(2)化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灌输式;(3)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上,缺乏多样性;(4)教学过程更加注重了知识的获得,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5)化学实验教学薄弱,学生动手的机会少。趋势:(1)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新概念,增加人文关怀。(2)凸现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3)加强STSE课程教学。(4)精选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发展。
四、设计题。(8分)
21、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为: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实验事实 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整合应用。需要探究的问题是: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试设计能体现上述模式过程的微型教案。(5分钟之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回忆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学习了活泼金属Na的化学性质,那么你认为Na与CuSO4溶液是否也能发生上述类似的置换反应呢? ――1分
提出假设: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全班同学形成了两种分歧:能与不能。――2分
[师]现在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存在两种推测,认为Na与CuSO4溶液能够发生置换反应的同学,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认为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亲自实验检验你们各自的假设是否合理、科学、准确,因为只有化学实验才是最客观、公正的裁判。
收集资料:学生分小组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可行后进行实验:将一小块Na投入CuSO4溶液中,观察反应的现象,并认真记录。――2分
验证假设: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①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浮动,②有气泡,③发出嘶嘶的声音,④蓝色浑浊。)并问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与所写化学方程式是否吻合。讨论、交流、合作,表达各自的看法和见解。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Na与CuSO4溶液不能发生置换反应,而是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证明发生了如下的反应:2Na + 2H2O+ CuSO4 = Cu(OH)2↓+ Na2SO4 + H2↑ 整合应用 练习:将一小块钠投入氯化铁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五、论述题。(12分)
22、试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这一化学教学原则。(要求不少于300字)说明:围绕下述观点论述
(1)论述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a.之所以要“教为主导”,是因为:一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间接经验,其学习行为受到自身生理、心理、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需要教师的主导;二是教师“学在先,术有专攻”,有能力进行主导;三是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只能进行主导。“教为主导”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的领导、指导和辅导。b.之所以要“学为主体”是因为:一是学生是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和学习上的两个“转化”的内因;二是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三是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权,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并与教师的主导同步。(2)论述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多渠道传递与接收教学信息” a.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实验多,内容多,广泛存在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b.化学教学过程是具有多维性,是多向互动过程。c.有利于学生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3)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教学原则。――4分
a.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b.创设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c.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d.多元沟通
2.化学教学论专题试卷 篇二
教师备新授课时,应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甚至是一些很简单的识记点,有选择性地精选出几道题目,以“微专题”的形式出现. 所有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然后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后自行订正( 给错误的题目用笔做上记号) . 在此过程中,教者仅作适时地点评,最后要求学生把所做的“微专题”上交,花费的时间力求控制在四到六分钟. 这样做,不仅一改以前课堂提问方式中出现的以偏概全的缺陷,而且使教者全面了解学生对上一节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微专题能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做到对知识点融会贯通,为下一步的专题研究作铺垫. 例如,针对学生初学物理变化及性质和化学变化及性质,笔者设计了如下微专题:
微专题: 判断下列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 物理变化—A化学变化—B物理性质—C化学性质—D)
矿石粉碎食盐有咸味火药爆炸轮胎爆炸 空气无色无味金属生锈
银能导电汽油挥发酒精易挥发用高梁酿酒 汽油可燃湿衣服晾干
铜抽成铜丝白糖熬成糖块冰融化成水空气液化 燃放烟花爆竹海水晒盐
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二、习题课: 学生训练“微专题”
由于前面每一节新授课都有对应的“微专题”训练,每一单元结束后,教者针对所掌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次精心设计“微专题”. 这次笔者所选用的方法是: 先以闭卷考试的方式( 让学生从情绪上产生一种紧迫感) ,随后公布答案( 学生仍然用红笔给错题做上记号) ,让学生独立订正,最后讨论交流. 每一单元的“微专题”完成后,笔者都让学生将自己与学生讨论的情况作对比,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是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哪儿? 最后针对完成的情况,学生必须对自己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做一个小结. 在设计每一单元的“微专题”训练时,笔者不仅要考虑本单元,还要穿插前面单元已学知识的考查. 在处理这些题目时,一定要将前面已完成的“微专题”训练拿出来好好研究,哪些是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点,哪些是易错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类.这样不仅巩固了本单元的知识,而且不断的循环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解决了学生易将知识点遗忘的问题[1].
三、复习课: 学生设计“微专题”
前两种方法是教者在认真设计微专题的应用,接下来着手学生自行设计“微专题”. 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很紧张,笔者让每一位学生每隔两周针对自己的已学知识,设计一份“微专题”,作为作业上交. 在设计时要注意几点: ( 1) 平时和周围的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就本人掌握的情况,找出他们的疑点; ( 2) 针对学生本人还不理解的难点和重点; ( 3) 学生本人认为很重要的知识; ( 4) 难度不宜过大,适于使用; ( 5) 题目不超过五题,解题时间控制为20分钟.
在这个环节,学生自主设计“微专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微专题”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学情作一个全面地梳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学生完成上交后,然后利用本周的课堂时间,将学生设计的“微专题”按照难易程度发给每一位学生,做完后让他们返还给出“微专题”的同学,并让他们对完成情况作一个评价,最后再由出专题的同学给出错的同学进行讲解、分析. 这种训练对学生而言,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性学习的需求,真正发挥查漏补缺又强化巩固知识的作用[1].
3.高中化学教学专题案例[范文] 篇三
浅谈答疑解惑要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
周 鸿
224221
*** 摘要:本文以我上学期任教人教版《化学选修5》教材的经历为依据,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与思考新课改,教师如何给学生答疑解惑,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如何使用所学知识去解答,让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本文略呈管见,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答疑解惑 同分异构体 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启示
一、主题背景
经常听见学生反应:“老师,你分析讲解的问题我全部可以听懂,可是碰到课外相似题目,只是条件略加以改变,我就不知如何解答,找不到突破口,该怎么办?”
也经常听见有些老师不无抱厌地说:“这类题目有的学生己经问了三遍了,不知怎么,还有一些不懂,不会运用,一碰到相似题目,就束手无策,真是让人难以理解。”
这些向我们提出一个在实践层面上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学生如何应用己学过的知识去解答相似的新题目呢? 问题二:教师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呢? 下面的案例也许可以给我们一点有关这方面的启示。
二、情景描述
当我上完同分异构体这一节课后,有个学生提问一个老师看来很简单的问题: 生:一氯甲烷有没有存在同分异构体? 师:没有。生:哦,我知道了。
第二天该学生又拿了一个相似的问题来请教: 生:二氯甲烷到底有没有存在同分异构体呢? 师:同分异构体概念你是否记得?
生:记得,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之间互称为同分异构体。师:那你为什么认为二氯甲烷存在同分异构体呢?
生:我画给你看,(学生画出两个碳氯键呈180 o以及90 o两种位置关系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师:你这种认识是把二氯甲烷看成平面结构,两个碳氯键才有180 o和90 o两种不同位置关系,而实际上,他们是四面体结构,你所写的这两种位置关系实际上是一样的,1 它们是同种物质,二氯甲烷不存在同分异构体。生:哦,我知道了,谢谢老师。
又过了一天,该学生又拿了一个类似的问题:
生:我认为乙烷的一氯取代有好几种产物,存在多种同分异构体,对吗? 师:那么请你写一写它的同分异构体。
生:(写出左边或右边甲基上的一个氢原子被一个氯原子取代等几种形式。)
师:乙烷可以看成甲烷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甲基取代,两个甲基是对称的,所以乙烷一氯取代产物只有一种。
生:怎么会是这样呢?(学生一脸茫然)
至此,教师己经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对回答的很困惑,因此,教师决定进一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分析判断。
师:还是从甲烷开始讲起,甲烷是正四面体,它的四个氢原子在正四面体的四个顶角,在空间上都是以碳原子为中心而对称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样,氯原子无论取代甲烷上哪一个氢原子,产物都是一样,只有一种,二氯甲烷也是如此。
乙烷可以看成由两个甲基结合而成,每个甲基上的三个氢原子,它们所形成的碳氢键的键角、键长都是一样,所以三个氢原子空间位置是等同的,无论取代哪一个氢原子是一样的。两个甲基在空间位置上是完全对称,并且碳碳单键可以旋转,取代左边甲基上的一个氢原子与取代右边甲基上的一个氢原子是一样的。所以乙烷一氯取代只有一种。生:我理解了
师:为了加深印象,这里有碳、氢、氯的原子模型,请你组装成一个一氯乙烷模型,然后仔细观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生:(动手组装),我真的会了,谢谢老师。师:再考考你,二氯乙烷有没有同分异构体?
生:(经过思考,组装成二氯乙烷模型,给出正确答案,高兴地走了。)
三、问题讨论:
从上面情景描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
当学生第一次请教时,教师只是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根本谈不上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解答第一个问题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知识的迁移点:甲烷是正四面体,原因是四个碳氢键的键角、键长都是一样,四个氢原子是完全对称的。甲烷中的一个氢原子被一个氯原子取代后,形成一氯甲烷,一个碳氢键变成了一个碳氯键,键的方向不变,只是键长变长了,甲烷中其他的氢原子被一个氯原子取代,情况也完全一样,所以一氯甲烷没有同分异构体。当学生第二次请教时,教师也给出了同分异构体判断依据,按理是比较容易解答,但对于上一个问题回答的不彻底,以及教师没有把握住知识的迁移点,从而造成学生解答上的困难。究其原因有二:
一、由于我们书写局限,甲烷结构式课本上写成平面形状,学生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造成两个碳氯键有180 o与90 o之分。
二、学生忽视了甲烷立体结构中四个氢原子在空间上都是以碳原子为中心而对称的,无论氯原子取代哪两个氢原子,效果都是一样的。二氯甲烷也是四面体结构。而教师的解答,只讲一些表面的特征,没有深入实质的内容,学生也就只知道一个答案,不知所以然,对于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力也就减弱了许多。
由于前两个问题讲解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对于乙烷的一氯取代究竟如何也就无从下手,直到教师分析清楚甲烷结构特征,以及乙烷结构的对称性,碳碳单键可以旋转后,才使问题得以解决。从问题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启示一:教师要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要只是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启示二:教师要迅速找准知识的迁移点,注重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争取使学生能顺利解决同一类问题。
启示三:对于有机化学中同分异构体类型的题目,最好尽量借助于直观的球棍比例模型来讲解问题或教学,才能使学生眼到手到,心里有直接的感受。现在教育界流行一句话:You hear, you forgot,you see,you remember,you do,you learn。
四.诠释与研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最高教学技巧所在”。
当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培养;重视知识点无一遗漏的传授,忽视相关知识点内在有机联系的倾向。教师给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当着学生的面把题目解一遍,或有时仅仅只给一个答案,使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应变能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善于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新情境的问题,更不善于分析解决新问题,所以一碰到相似的问题,也就很难解决了。
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知识贮存于大脑之中,而是最终要化为能力,去解决不同情境的问题,这要通过迁移来实现。教师给学生答疑解惑,是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解决的方法和技巧,如何使用所学知识去解答,这些正是我们学生要模仿和实践应用的。如果教师讲解不到位,或者没有把握住知识的迁移点,学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更谈不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了。这是我们广大教师应注意和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宋心琦
有机化学基础
4.化学教学论专题试卷 篇四
发布:马桂萍 时间:2010-4-14 10:21:25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
576 讨论: 专题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
银川二十中 杨青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认识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2、知道如何设计实验,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3、熟记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前提测评:
1.公元2世纪,我国古代炼丹家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炼丹专著,书中描写到: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这句话是指黄金的性质在强热条件下()
A.易氧化 B.易还原 C.很稳定 D.很活泼
2.下图是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中铜、锡、铁、铝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
用编号填空:铝的利用比铜和铁晚的多,原因是(),目前铝在多个领域替代易生锈的钢铁,其主要原因是()。
①铝的硬度小 ②铝很活泼 ③地壳中铝的含量高 ④铝的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3.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 铁钉表面产生气泡 ; 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③铁钉的质量减轻 ;④液体的质量减轻。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在西汉古籍《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这是湿法冶金的先驱。其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导学达标: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设置问题情景:将黑色粉末抖落酒精灯的火焰,黑色粉末燃烧。【活动与探究】
提出问题:黑色粉末是什么?
做出猜想:① ② ③ 小明说:不是氧化铜,理由是。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请你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推测此黑色粉末(一种常用的)是什么?并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步骤
现象和结论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你发现铁能跟哪几类物质发生反应? ① 金属 + 氧气 → 金属氧化物 ② 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③ 金属 + 盐溶液 → 新金属 +新盐 【讨论】
1、所有的金属都可以和氧气反应吗?
2、你知道它们和氧气反应的条件吗? 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得出结论:活动性Mg,Al ﹥ Fe,Cu ﹥ Au 【演示实验】红色喷泉。取两个广口瓶,B瓶中盛满滴过10滴红墨水的水。A瓶中放20克锌粒,再注入盐酸直到刚好浸没锌粒为止,塞紧橡皮塞。过一会就可看到红色的水从尖嘴管喷出。
【动动脑】原因是:B瓶中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随着氢气量的不断增多,氢气对水的压强也越来越大,最后终于使水通过尖嘴管压了出来,形成红色喷泉。
【动动脑】观察此图(镁、锌、铁、铜与盐酸反应的实物照片),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动动脑】在天平两端各放两只大小质量相等的烧杯,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CuSO4溶液和MgSO4溶液,再分别放入两个大小质量相等的铝球,天平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倾斜了。为什么?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uSO4溶液 MgSO4溶液
得出结论:活动性 Mg ﹥ Al ﹥ Cu 【讨论】可用哪些方法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小结: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的方法 1.实验依据: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与剧烈程度(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3)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反应 2.事实依据:
金属被人类使用的历史,金属被腐蚀的难易等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㈠ 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逐渐减弱 ㈡ 金属活动性顺序主要应用:
1、判断金属跟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及其反应的快慢。【动动脑】
等质量的三种金属A.B.C与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反应,都生成+2价的金属硫酸盐。其反应情况如图所示。依图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它们相对原子量大小的顺序是。
2、判断金属跟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活动与探究】
请用下列药品和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
药品:铁丝 锌粒 铜丝 稀硫酸 硫酸亚铁溶液 硫酸锌溶液 硫酸铜溶液
仪器:试管 胶头滴管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实验步骤
现象和结论
【动动脑】
某课外活动小组从摄影店收集到废弃的定影液(含有一定量的AgNO3),准备将其中的银以单质的形式全部回收。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活动:
(1)【设计方案】①加入比银活泼的金属单质 ②除去金属混合物中的杂质(2)【小组讨论】①选择加入的金属
甲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铜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和铜;
乙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和铁。你认为 同学的方案更合理,其原因是,该方案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除去银粉中混有的金属向金属混合物中加入的试剂是,化学方程式为
(3)【进行实验】过程如下:①废弃定影液+足量某金属;操作a;得到金属混合物和溶液 ②金属混合物+某试剂;操作a;得到Ag和溶液B 请回答:操作a是,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溶液B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4)【产品验证】请你设计一种简单方法验证得到的银中是否还含有铁粉,方法是。
知识连接:
1.苹果、梨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为什么会变黑?
答:因为苹果、梨等水果的细胞里,都有鞣酸,鞣酸能与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2.金属铁与浓硫酸接触后,能与其发生反应并在铁表面生成一层结构致密的氧化物,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该现象称为金属的钝化。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铁桶来盛放浓硫酸。某硫酸厂中的一位工人,将一盛放过浓硫酸铁桶稍做冲洗,一段时间后,用氧炔焰来切割铁桶,突然铁桶就发生了猛烈的爆炸,请你来解释爆炸的原因。
5.厨房中的化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篇五
阳胜中学
苏卫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熟知的化学物质及其用途。
2、了解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环境的关系。
3、从化学视角认识能源和资源的利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专题复习,使学生加深、扩展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会综合应用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厨房中的化学物质金属、燃料、酸碱盐的性质与用途以及使用时注意的问题。
教学难点:所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同学们,结识化学即将一年了,你们认为化学与我们生活相关吗?(学生举例说明),确实!化学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正是化学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本节课我们就从厨房这一特殊的场所来重新认识一下生活中的化学。家庭厨房实际上就是一个化学世界,炊具、燃料、调味品等都是化学物质,它们的背后蕴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
二、情景练习,应用所知 【生】:说出厨房中大家熟知的化学物质 【师】:出示相应的学案,让学生带着化学学习中的一些收获完成第一部分:炊具与化学,进一步感知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生】相互交流
【师】总结:炊具与化学这部分中的化学知识:
1、铁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而铝是食品污染物
2、铁、铝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a、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而氧化
(铝的抗腐蚀性能强)
b、能与酸溶液发生反应
3、铁生锈的条件:铁与水氧气同时接触
防锈的方法: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与干燥
在铁制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 【生】完成第二部分练习:燃料与化学 【师生】讨论与交流
【师生】归纳与总结:燃料与化学这部分中的化学知识
1、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要有足够多的氧气;
要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三大化石燃料中天燃气与煤相比具有的优点: 使用方便;污染小;热值高。
3、煤气、液化气、天然气这些燃料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查看有无泄漏;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等
煤气、液化气、天然气一旦泄露后的处理方法:旋紧开关,打开门窗。切记:不能点明火;不能开任何电器。
【生】完成第三部分练习:调味品与化学,再次感知化学就在身边 【师生、生生】讨论与交流
【师生】归纳与总结:调味品与化学这部分中的化学知识
1、家中的醋盐碱其主要成分分别是醋酸、氯化钠、碳酸钠,其水溶液分别显酸性、中性、碱性;
2、醋酸的化学性质:能与一些活泼金属反应;能与一些盐(碳酸钠、大理石、磷酸钙等)反应
3、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能与酸反应
4、溶液的均一性
【生】查漏补缺,小结本节课收获
以“——的自述”为题谈谈在这节课中的收获,三、总结质疑,升华认知
【师】本节课,我们从厨房这一角度,认识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其实厨房中的化学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很多。例如:炒过菜的油锅用水很难洗净,但用加了洗涤剂的水却容易洗净,为什么呢?
6.化学教学论专题试卷 篇六
1. 及时批阅, 注意讲评试卷的时效性
试卷的讲评放在测试后第一节课为好, 此时教师刚阅完卷,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 而学生此时对于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也是非常熟悉的。此时他们的热情也正高涨, 他们不仅急于知道分数, 更急于知道正确的答案, 求知欲极强。如果时间过长, 逐渐淡忘, 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 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动力, 此时教师再讲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 分析错因, 提高试卷讲评的准确性
化学试卷的讲评, 关键在于能针对学生错题的“病因”开出“良方”, 避免再犯同样的“病”。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析错误的原因:是化学基本概念、原理不清, 还是审题粗心大意;是化学术语书写错误, 还是表达能力欠缺;是解题格式不规范, 还是考试心理紧张, 等等。教师评析时应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 重视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指导, 突出对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的培养。
3. 讲练结合, 注重讲评试卷的实效性
在讲评之余必须有巩固性的练习。练习最好是穿插在评讲当中, 每一类有每一类的练习, 不能缺少, 也不容随便, 它关系到学生解题方法的形成, 因此要精心设计好练习题。教师应当围绕着试卷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再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与变式练习, 让学生通过练习, 及时巩固与提高。巩固性习题设置的题目要有梯度, 以照顾不同类型的学生有所提高。只有这样, 试卷评讲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应避免“题海战术”, 从而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教师应通过反复强化, 巩固讲评效果, 以帮助他们真正地掌握。
4. 重视方法,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讲评时, 不仅要弄清知识, 突出重点, 而且要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教师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进行练习, 由一个知识点引出更多内容, 最终就能达到做一题, 学一法, 会一类, 通一片。
4.1一题多解, 展示解题的多种思路,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 讲评如何区分稀硫酸和石灰水时,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紫色石蕊试液和二氧化碳气体来进行区分。这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酸的通性, 碱的通性的角度思考, 让学生得出多种区分的方法, 从而归纳出区分酸碱两种溶液的常用方法, 达到会一类, 通一片的目的。
4.2一题多变, 变换条件, 多方设疑。教师不能讲完这题了事, 学生也不能会做这题就认为可以。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考题的内涵和潜能, 通过变式练习, 完善认知结构, 训练思维方法, 达到以不变应万变, 有效提高解题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目的。例如, 讲解“万能瓶” (如图1) 时, 并不能简单地说成“长进短出”, 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教师要不断变换试题的条件和要求, 比如, 用这个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如二氧化碳、氧气、氢气) 时, 如何连接导管。变换一下, 如果采用排水法来收集, 又该如何连接;再变换条件, 用该装置进行洗气或干燥气体时, 又该如何连接导管, 瓶内又该放哪种试剂, 诸如此类, 训练学生的思维, 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5. 恰当实验, 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很多的知识可以从实验中来, 通过实验的演示,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涉及上文讲解“万能瓶”, 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演示一下导管的连接顺序, 可让学生直接有感性的认识, 尤其是洗气的时候, 可有意将导管接反, 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后果, 从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这样即可达到预期的目的。再有, 像一些鉴别类的试题, 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 让学生加深印象, 理解原理, 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6. 全员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讲评贵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让学生主动释疑, 以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所以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 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时间, 允许学生对试题自我评价。教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如答问、质疑、讨论) ,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这样不但能使整个讲评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扬, 思维得以激活, 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 而且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对答案”或“一言堂”式的教学, 不但会使前面的准备工作付之流水, 而且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 压抑学生的探究心理,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7. 引导学生, 重视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如果学生不重视基础, 就容易陷在茫茫题海中, 事倍功半。然而要让学生重视基础、重视方法, 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基本知识点上的加强, 我认为要引导学生重视教材, 讲评课中教师可以时时提醒学生:某某题考查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在哪里出现的?——教材;对某种现象的准确描述在哪里?——教材;某改进实验的原型在哪里?——教材;中考题出题的依据之一——教材……例如:2009年苏州市化学中考试卷第29题 (如图2) : (4分) 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收集并测量反应产生的气体及其体积。试填空。
(1) 该发生装置可以制备初中化学常见的气体 (填写化学式) 。
(2) 图示装置对反应物的和反应的要求是:
(3) 利用该装置测得反应生成气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分析:第 (1) 、 (2) 二小题的得分率较高, 第 (3) 小题的得分率相当低, 本小题原型实际上就是教材上“捕捉空气”实验, 通过向分液漏斗中加水, 水滴入锥形瓶中, 瓶内的空气被赶进集气瓶, 原理和本题相似, 都是因为有液体滴入瓶中。因此, 通过对比分析, 不难得出本题气体体积偏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包含了滴入液体的体积。
8. 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机常表现为希望得到好的分数, 不能落后于同伴, 希望经常受到老师的赞扬, 等等。化学讲评课应保持和强化这些心理动机, 因此表扬鼓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 同时针对学生成绩、性格、心理的差异, 分层次鼓励学生。例如, 教师可以在不同层次学生的试卷上经常出现不同的评语, 如“棒极了”、“老师永远为你加油”等, 同时可以采取张扬光荣榜的方式来进行大面积的表扬和激励, 充分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对于那些本身基础不好, 本次考试仍不理想的学生, 教师应从他们的试卷中捕捉闪光点, 对他们在卷面上反映出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对学优生, 教师也要激励他们找差距, 要他们更上一层楼。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关爱, 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增强学习自信心。
7.化学教学论专题试卷 篇七
植物生长的营养调节----土壤养分与化学肥料
(一)单元教学学时
整体设计的位置
第12次
授课班级
高一年级
上课时间
年月日第节——第节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素质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判别常用氮、磷、钾肥,并很好地能运用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活动。
了解常用化学肥料氮、磷、钾肥的种类、性质,掌握这些化学肥料科学合理的施用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
2、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点
3、作物氮素营养与土壤氮素状况
4、常用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5、作物的磷素营养和土壤中磷素状况
6、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7、提高氮肥、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
化学酸碱反应和生理酸碱反应
土壤中氮素、磷素和钾素的存在状况 常用氮肥、磷肥、钾肥的性质及施用
教学设备及相关资料
多媒体、各种常用肥料样品、图片
本单元任务与教学方法
任务:
1、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及化学肥料的特点 作物氮素营养与土壤氮素状况
2、常用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3、作物的磷素营养和土壤中磷素状况
4、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5、微量元素肥料和复混肥料的种类、施用
6、钾素概况及常用钾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
方法:自主学习、启发讨论、知识归纳、实物观察、图片展示等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
一、结合课件引入土壤养分与化学肥料(5分钟)步骤
二、学生分组讨论今天的学习任务(15分种)
1、比较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大量、中量、微量元素
2、化学肥料的概念及特点
3、化学酸碱反应和生理酸碱反应的区别
4、化学肥料的发展趋势
步骤
三、学生根据任务自主学习后,抽学生讲解本节内容,老师点拔补充(20分钟)主要知识要点如下:
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大量(6种)、中量(3种)、微量(7种)。注意概念上的不同
化学肥料:(1)概念(2)特点(五个要点)
(3)化学酸碱反应和生理酸碱反应的不同:举例:如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硝酸钠来比较两个的不同。(4)种类
3、今后化学肥料的发展趋势
步骤
四、课堂检测、学生总结(5分钟)名词解释 化学肥料 生理酸碱反应 大量元素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结合以下方法、启发讨论 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老师点拔补充 知识归
二、填空题
1、肥料三要素是、、。
2、中量元素包括、、。
三、判断题:
1、作物一生中需要的大量元素有3种()
2、作物一生中需要的中量元素有3种()
3、作物一生中需要的微量元素有7种()
四、选择题: 以下肥料中,()是生理酸性肥料,()是化学酸性肥料 A 氯化铵
B 碳酸氢铵
C 硝酸钾
D 尿素 步骤五:布置作业: 化学肥料的概念及特点
比较化学酸碱反应和生理酸碱反应
课外作业:利用周末搜集常用的氮肥品种并调查本地氮磷钾的施用情况。
讲练结合 巩固拓展
第二课时
步骤
一、回顾上节知识内容(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 什么叫无机肥料?
无机肥料的特点有哪些?
步骤
二、通过学生搜集的氮肥样品,结合课件,并观察老师所带的肥料样品引入本节内容,并布置本节学习任务(15分钟)
作物吸收氮素的形态与土壤中氮素形态比较 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的特点 常用氮肥的种类
区分氮素在土壤中的有效化和无效化
步骤
三、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学习后,抽学生讲解本节的知识要点,老师补充指导(主要知识要点)15分钟 作物的氮素营养:(1)形态:无机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氮在植物体内易移动。土壤氮素状况:(1)形态: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以有机态氮为主(2)土壤中氮素的转化
3、常用氮肥的种类(共同特点)(1)铵态氮肥(2)硝态氮肥(3)酰胺态氮肥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结合以下方法、启发讨论 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老师点拔补充
步骤
四、学生点评,老师总结本堂内容,并进行课堂检测。10分钟 步骤
五、布置作业
比较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的特点 第三课时
步骤
一、回顾上节知识内容、学生回答问题(5分钟)常用氮肥的种类有哪些? 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的特点
步骤
二、利用媒体结合观察肥料样品(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和尿素)引入本节内容,并布置本节学习任务(15分钟)
比较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和尿素的性质、施用 生产上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步骤
三、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并讲解,老师点拔补充(20分钟)(主要知识要点)
老师从所有的铵态氮肥有何共同点出发点开始,让学生学习常见五种铵态氮肥的性质和施用.归纳总结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结合以下方法、启发讨论 自主学习
1、比较
性质
转化
施用
碳酸氢铵
硫酸铵
氯化铵
硝酸铵
尿素
2、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步骤
四、学生点评,老师总结 步骤
五、课堂检测(5分)
一、选择题:
1、氯化铵不宜用于下列哪种作物()A 小麦
B 玉米
C 水稻
D 烟草
2、以下肥料中,含氮量最高的肥料是()A 碳酸氢铵
B 硝酸铵 C 尿素 D 氯化铵
3、铵态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 随水流失
B 氨的挥发损失 C 反硝化脱氮损失
D 微生物吸收
4、能做根外追肥的肥料的是()
A 碳酸氢铵
B 硝酸钾
C 氯化铵
D 尿素
5、、在多雨季节或水田中要避免施用()
A 铵态氮肥
B 硝态氮肥 C 酰胺态氮肥 D 各种复合肥料
6、、()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释放出氨气,可
以学生为主老师点拔补充
闻到刺鼻的氨臭味。
A 尿素 B 碳酸氢铵 C 硝酸铵 D 硫酸铵
7、、最适合施用氯化铵的是()A烟草
B 西瓜 C 棉花 D 甘薯
二、判断题:
1、尿素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土壤,可做基肥、种肥、追肥和根外追肥。
2、氯化铵在水田施用优于硫酸铵。
3、硝酸铵适于施于水田。
4、铵态氮肥忌与碱性物质混合且应深施覆土。步骤
六、布置作业 92页2、3 第四课时
步骤
一、回顾上节知识内容(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 什么叫肥料利用率?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 土壤中氮素存在的形态有哪些?
步骤
二、媒体课件引入本节内容,结合肥料样品布置本节学习任务并分组学习讨论任务(15分钟)
土壤中磷素养分含量、形态及有效性如何 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 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与磷的固定有何区别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结合以下方法、启发讨论 自主学习
步骤
三、学生分组讲解本节主要学习任务,老师补充指导知识要点(15分钟)
1、土壤磷素状况:(1)含量:速效磷含量偏低是河北省耕种土壤一个障碍因素。(2)土壤中磷素分为无机态磷和有机态磷,二者可以相互转化。(3)土壤中磷素转化:磷的固定和磷的释放两个方向。
2、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比较 种类
常用
性质
施用
水溶性磷肥
过磷酸钙
弱酸溶性
钙镁磷肥
难溶性磷肥
磷矿粉
3、提高磷肥的途径(四个要点)
4、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与磷的固定
(1)相同点:都是水溶性磷酸一钙转变为难溶性的磷酸盐,使磷肥的有效性降低。
(2)不同点:退化作用需要肥料本身有吸湿性,并含有铁铝钙盐的杂质可导致磷退化,不需要施入土壤中。而磷的固定则是肥料中的水溶性磷酸一钙与土壤的铁铝钙结合,被土壤固定,而使肥料的有效性降低。
步骤
四、学生点评,老师总结、课堂检测(15分钟)
以学生为主老师点拔补充 知识归纳
一、判断题:
1、普钙属于水溶性磷肥,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为速效磷肥。
2、磷矿粉在河北省土壤施用的效果很好。
3、作物施磷肥过多会出现缺锌症状,是由于磷和锌元素具有拮抗作用。
4、作物缺乏磷素首先从上部叶片开始均匀黄化。
二、选择题:
1、磷肥的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A 化学固定 B 吸附固定
C 生物固定 D 碱性土壤
2、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育的营养元素是()A 氮 B 磷 C 钾 D 硫
3、目前磷肥的利用率在()
A 5%~10% B 10%~15% C 10%~25%
D 5%~25%
4、下列肥料中可以混合施用的是()A 过磷酸钙与硫酸铵
B 石灰与氯化铵 C 过磷酸钙与硝酸铵
三、提高磷肥肥效的途径有哪些? 步骤
五、布置作业 92页4、5 课外作业:利用周末时间调查本地施肥环节中施肥量和施肥方法。
8.化学教学论专题试卷 篇八
高中化学“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教学研究(上)
胡玉娇(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
一、该主题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1.该主题知识结构分析
高中化学课标关于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第 1 条到第 4 条内容如下:
内容标准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课标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第一讲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分类是本主题的一条基本线索。
本主题知识结构如下:
2.该主题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分类”这一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物质分类:运用同一类物质的通性去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从多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和理解。反应分类:从多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不仅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电化学基础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还为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电化学基础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提供研究的思路方法。
3.该主题学科知识拓展)胶体的特点:
胶体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物,和真溶液不同。溶液是自发形成的,而胶体不是自发形成的,胶体的形成需要外界的推动。
错误辨析:凡是有丁达尔效应的都是胶体(错误)。高分子溶液也可以有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还是溶液的关键是看反应是否自发。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溶液中的溶质粒子通常小于 1nm, 胶体的粒子介于 1-100nm 之间,浊液中的粒子通常大于 100nm。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导致性质不同。物质的组成、尺度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与功能。
怎么理解分散质和分散剂?
分散质是不连续的相,分散剂是连续的相。分散剂例如水、油等。
分散质属于被分散的物质、分散剂起着容纳分散质的作用。
分散系:将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胶体虽然不是自发形成的,但有一定的稳定性。
胶体具有介稳性,首先是因为同种胶粒带相同电荷,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称为带电稳定性)。其次是因为胶体中的分散质相对较小,溶剂分子不断地碰撞分散质(称为动力稳定性)。)胶体用眼睛看不到内相,但是通过仪器可以看出来。
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丁达尔现象。胶体粒子的直径在 1-100nm 之间,可见光的波长在 400-700nm 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可见光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电泳。)胶体带什么电荷取决于所存在的环境。
制备胶体:烧杯中蒸馏水煮沸后,慢慢滴加 FeCl3 饱和溶液,要不断震荡,但不宜用玻璃棒搅拌,也不宜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如果滴加 FeCl3 很快,就容易生成沉淀而得不到胶体。说明在胶体制备过程中浓度的控制很重要。根据需要,人们可以破坏胶体的介稳性。中和胶体粒子的电性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使用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以及细微的固体颗粒物,用石膏使豆浆变成豆腐,用明矾净水等。)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对纳米科技发展的作用
纳米粒子的尺寸和胶体粒子大致相当。原有的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不仅有助于纳米科技的发展,胶体化学也从中获得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动力。为什么金属的超细粉末达到纳米级别时,都变成黑色的呢?原来,当材料的颗粒尺寸变小到小于光波的波长(1x10-7 m)时,它对光的反射能力变得非常低,大约低到小于 1%,我们看到的纳米超细粉末就都变成黑色的了。
二、该主题的教学策略
1.该主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初步体验物质分类的应用。)了解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区别,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了解金属(钠、铝、铁、铜等的)性质,认识金属的共性和特性。了解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钠、铝和铁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掌握相关实验技能,能用物质的量对化学反应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为分析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奠定基本的认识的思路和方法。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酸、碱、盐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分类、实验、模型、比较等科学方法,学习物质分类、离子反应和钠、铝、铁、铜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从重要的化学实验(例如:铝箔燃烧、铁与水蒸气反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对比以及铝盐和铁盐性质的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价值,体会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3)感受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学好化学,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学习,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该主题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策略
该主题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运用同一类物质的通性去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从多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和理解。)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的性质; Fe2+ 和 Fe3+ 的转化。
该主题教学难点:)学生是否能自主应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可以运用同一类物质的通性去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树状分类),从多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和理解(交叉分类)。)胶体学科本体的理解。)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Fe2+ 和 Fe3+ 的转化。)利用微粒观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及变化。
《金属和水的反应》教学重点落实、难点突破的教学策略:基于观察和推测的实验验证
(基本实验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 以问题解决为驱动,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滴水生火”,引起学生好奇、惊疑,以启发质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然后是实验探究,让学生在丰富的实验现象中寻找问题答案。然后变换问题“钠与水反应的产物?”学生预测后设计方案:滴加酚酞。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还归纳出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初步体会预测对设计方案的帮助。通过研究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与水中微量氢离子反应,提出问题“铁与水能否反应”。预测能反应。通过不断的提升实验条件:铁片到还原铁粉,冷水到热水到水蒸气,最后实现了铁与水的反应。这个活动不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还让学生体会理论预测对设计方案的重要意义和由“简单”到“复杂”递进式实验研究的思想。
Fe2+ 和 Fe3+ 的转化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以印刷电路板的制作为情境素材线索贯穿始终。
本课设计了三个阶段即分成了三个“最近发展区”,不断的达到要求的发展水平。
第一阶段,认识三价铁离子的氧化性及检验方法;
第二阶段,认识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及氢氧化亚铁的还原性;
第三阶段,了解金属化合物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其中前两个阶段是教学的重点,第三阶段是教学的难点。
围绕印刷电路板的制作过程,教师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问题链,反复刺激学生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解决问题:问题 1 :腐蚀液并不神奇,就是常见的铁的化合物: FeCl3。那么 FeCl3 溶液为什么能够与铜反应呢?问题 2 : FeCl3 还能与哪些物质反应?问题 3 :废液中含有 FeCl3,怎样转化为 FeCl3 再次循环利用?问题 4 :如果不依靠人为加入氧化剂,能不能实现 Fe2+ → Fe3+ 的转化呢?学生们兴致勃勃,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变得生动起来。
铝教学重点落实、难点突破的教学策略:
以铝制材料为线索展开教学,材料的成分、性能等在明线,铝的化学性质在暗线,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进行。
为什么易拉罐采用铝作为主要材料?易拉罐包装相对于其他包装材料有什么优势?
为什么?为什么 Al 制品不易生锈?
在空气中,铝的表面很容易生成一层稳定的氧化膜,保护了内层的铝。但是天然形成的氧化膜很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不够强,为了使铝制品适用于不同的用途,通常还需要用化学方法对铝的表面进行处理。
三、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
1.胶体、溶液、分散系等概念混乱。
问题分析:学生学习时学习方式相对落后,基于概念关键词来学习概念,很难真正理解概念并建立起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在概念教学方面创新不够,没有基于学科内容本体深层次分析以及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的关键点和障碍点进行教学。
解决策略:)重新梳理胶体的知识逻辑
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共性是物质分散到水或其他液体中。区别是什么呢?)案例教学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概念。
案例组 1 :一杯食盐水、一杯豆浆、一杯泥水
案例组 2 : CuSO4 的水溶液、Fe(OH)3 胶体
案例组 2 用眼睛看不出两者太大的区别,借助实验手段:光束通过溶液和胶体时的区别,理解溶液和胶体的联系和区别(必做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做 Fe(OH)3 胶体电泳的实验。)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给出胶体的定义。以上是基于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教学策略。)由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理解提出分散系的概念,并且举例拓展讲分散系更多的类型。比如,合金,空气等。也就是说分散质可以是气、液、固,分散剂也可以是气、液、固。
2.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太多,化学反应多,感觉杂乱,记不住。
问题分析:学生亲历亲为的机会较少,一些学校化学实验条件有限,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直观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机会较少。此外,化学教师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理念和策略还需要更新。
解决策略:)整体设计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和实验教学,循序渐进。
整体设计 1 :先按金属(Na、Al、Fe)典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教学,既关注共性也关注个性。再按金属化合物的性质,金属材料的应用进行教学。(侧重分类观的运用)
整体设计 2 :元素与材料世界。
1)从化学的角度看材料,铝金属材料。复合材料。
(侧重元素观的运用,以材料学习为线索带动具体物质性质的学习。)情境、问题与活动设计
避免去情境的知识教学、避免学科中心,忽视学生认识过程中心和社会生活问题中心。)及时落实与反馈
例如: Al、Al2O3、Al(OH)3 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建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提问和思考的第一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上黑板书写、在笔记上书写、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常见错误并给予纠正。上课时重点 难点内容应该有板书,并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记笔记。
四、该主题学生学习目标的检测
【化学教学论专题试卷】推荐阅读:
化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06-30
化学教学论期末复习题06-24
浅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08-06
浅论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08-14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教学计划07-13
化学教学课题08-30
化学教学反思论文06-23
中学化学教学反思07-10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07-21
九年级化学教学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