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听途说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2024-11-20

道听途说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共15篇)

1.道听途说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一

【成语】道听途说

【拼音】dào tīng tú shuō

【简拼】dtts

【近义词】小道消息、捕风捉影、海外奇谈、齐东野语

【反义词】言之有据、有根有据、言之凿凿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例子】妹子道听途说,不知是否?尚求指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

【英文翻译】hearsay; rumour; gossip

【谜语】马路消息;车上放广播

【成语故事】古时学者艾子的邻居毛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经常把外边听到的事情加以夸大说给艾子听。一次他说:“一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艾子不信,他又说天上掉下一块二十丈长十丈宽的大肉,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他亲耳听来的。

【成语辩形】道,不能写作“到”;途,不能写作“涂”。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2.道听途说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二

“斯密问题”的首次提出应该归功于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斯卡尔茨基,在其1878年出版的《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及其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这本书中,他认为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及的经济人是利己的,而《道德情操论》中论述的人性观是利他的。自此,人性在斯密的著作中被理解成了水火难容的对立———伦理学中的利他主义者和经济学中的利己主义者。由此引发了后世学者关于斯密两部著作持久不断的争论,这就是经济思想史上著名的“斯密问题”。

在这两本名著中,斯密企图对人的行为及其动机背后的人性基础进行深刻的剖析,并以此为基础构筑起一个庞大统一、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然而他的著作被后世学者人为地割裂与误读,造成学术界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出发,认为正义感、同情心等道德因素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斯密指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1]接着斯密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它的原始感情一样,决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即使“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1]显而易见,在这里斯密把道德人与生俱来的“同情心”看做是驱使其行为的基本动机。而在《国富论》中,“经济人”这个词汇全书只出现了两次,但斯密对经济人的描绘可以用淋漓尽致来形容。他说:“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的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2]继而斯密论证了个人利益的追求怎样导致社会利益的提高。他又曾说过,“每个个人都努力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达到最高程度……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只是盘算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2]斯密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的互通有无、互相交易的人性基础是出自于利己主义的考虑,这不仅是社会分工的基础,也是推动自由经济进步的真正动力。

以上这两段精彩陈述分别出自《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被后世学者们广泛引用,用来证明“斯密问题”不是子虚乌有,而是真实存在。需要说明的是,对“经济人”普世信条的抨击之所以由德国历史学家首先发动,“斯密问题”,即两种互相割裂与对立的人性———《国富论》中的利己主义与《道德情操论》中的利他主义,也由他们首先提出。是因为他们反对理论经济学的演绎方法,提倡历史归纳的研究方法,强调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对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既要考虑制度的进化历史,还要考虑经济制度在其中运行的政治、法律、社会和文化背景。与之相对应的是边际学派积极提倡作为“精密科学”的理论经济学,认为斯密的两部著作是基于同一思想立场,并把“经济人”的假设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假定前提,作为不可动摇的基石。

二、“斯密问题”争论的正反两方面

国内外学者围绕“斯密问题”的争论,主要可以归纳为正反两个方面。

一是斯密两本著作中所体现出的人性矛盾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观点是前苏联著名经济学说史专家卢森贝提出的,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说史》中,他认为“斯密问题”是确实存在的,斯密的经济学和伦理学的思想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斯密的这两本名著割裂了经济和道德世界的联系,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具有利他同情心的道德人,反之研究经济世界的出发点则是利己主义———具有工具理性的经济人所追求的完全是个人利益。同样,雅各·布瓦依纳也认为,《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对人行为的描述有本质的差别,两种人性的对立是无法调和的,否定“斯密问题”存在就是曲解作者的原意。

我国经济学家樊纲在“不道德的经济学”一文中明确表示,“斯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他认为,斯密写《道德情操论》的时候,已经跳出了经济学的圈子,不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而是作为一名伦理学家在讨论问题。梁小民在《读书》杂志发表了“亚当·斯密问题之解”一文,文中认为,哲学家大卫·休漠的人性论对斯密有深深的影响。斯密的人性观不是一元,而是二元。从动物的一面出发,人是利己的;而从天使的一面出发,人又是富有同情心的。复旦大学陈其人教授也持相同的观点,认为斯密的“道德人”实际上是自然人或氏族人的道德规范的人格化,而“经济人”脱胎于商品经济的大环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产物。斯密混淆这两者,离开人活动的环境孤立地谈人性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与此对立的观点则认为,斯密的两本著作之间、伦理学与经济学的思想体系之间、“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是内在统一的。这种观点最坚强的捍卫者是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他认为经济学本质上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力、最坚定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这个动机是为一定数额的货币所引起的”[3]。可见,在马歇尔看来,人们对货币财富的渴望与追求是影响人类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虽然马歇尔同时也承认“经济动机不全是利己的,对金钱的欲望并不排斥金钱以外的影响,这种欲望本身也许出于高尚的动机,经济衡量的范围可以扩大到包括许多利人的活动在内”[3]。马歇尔的观点是道德人的利他也应该进入经济人效用函数,“经济人”的普世信条在社会科学中,至少经济研究中应该坚持。

我国已故的老一辈经济学大师陈岱孙先生也认为所谓的斯密问题是一个伪问题,因为那个时代苏格兰大学里的学科划分,经济学和伦理学都是道德哲学的构成部分,斯密在两本书中对不同的方面给予强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能因之而认为二者之间就必然构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朱绍文老前辈2010年在《经济学动态》杂志上还专门发表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感情论》与所谓‘斯密问题’”,认为汉语翻译有误。《道德情操论》中的“情操”是指“感情”与“情感”,“亚当·斯密问题”是一个莫须有的伪命题。《道德情操论》的中文译者蒋自强教授也认为,虽然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本质上二者是一致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著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从两部著作的交替创作、修订及斯密整个研究框架、写作计划安排来看,都不能断然下结论“斯密问题”是斯密有意安排,其学术思想体系在本质上存在着对立。二是《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都是从人的利己行为本质出发的。在蒋教授看来,各种利他都是“一种开明的自利”,人们的利他行为无非是“自爱”的拓展和延伸,也应该进入一个人效用函数。

上述的观点构成了“斯密问题”的争论双方,可以说莫衷一是,都很难相互说服。笔者认为,要深刻理解所谓的“斯密问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读。

三、“斯密问题”的重新解读

1. 写作背景决定的创作意图否定了斯密矛盾的存在

在斯密时代,思想家们开始重新构建对人类和社会关系的理解,这种努力是文艺复兴及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倡理性和科学,削弱了关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宗教学说。17—18世纪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强调了自然主义,形成了用自然力解释社会现象的观念。这一时期对自然科学进步的最大推动力来自牛顿,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揭示了宇宙万物在运动、引力、能量守恒的自然法则作用下达到均衡的机制。在牛顿哲学的影响下,寻找与自然秩序一致的社会秩序,建立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社会和谐成为当时思想家的任务。斯密将牛顿哲学看成是“人类曾经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体现了他对于道德和社会牛顿式秩序的理解。《道德情操论》阐明了道德世界的和谐与秩序的建立,而《国富论》则将世界是一个和谐而秩序的机械装置这一思想扩张到政治经济学领域。

2. 两部名著的交替创作与当时的学科划分否定了“斯密问题”的存在

斯密的两部著作充分地利用他在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道德哲学和在爱丁堡大学讲授经济学的讲义。1759年4月,斯密在对道德哲学讲稿第二部分加工整理的基础上,以《道德情操论》为书名出版了对其一生影响深远的伦理学著作。这部杰出的著作不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且从法学、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多维度的角度,对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作出了探讨。从1759年到1774年,《道德情操论》共出了四个不同的版本(1759年第一版,1761年第二版,1767年第三版,1774年第四版)。在对《道德情操论》修订的过程中,斯密充分利用道德哲学讲稿的第四部分,以及他在格拉斯哥大学所作的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演讲稿,又酝酿创造了《国富论》。《国富论》于1776年出版,1778年,他又修订出版了《国富论》第二版。《国富论》出版之后,斯密也没有停止对《道德情操论》的修订工作,1781年他又出版了《道德情操论》第五版。1784年和1786年出版了《国富论》第三、第四版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即1790年,他终于完成了《道德情操论》第六版的重大修改和出版工作。从以上两部著作的交替创作、修订再版过程,可以发现这两部著作对于斯密来讲是密切联系的整体,绝不能任意割裂两者之间在创作计划上、内容衔接上的联系,把两者对立起来看待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国富论》所阐述的是经济学主题,而《道德情操论》所研究的是伦理道德问题。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前者属于哲学中的伦理学,而后者属于经济学中的理论经济学。但在斯密任教的年代,根据苏格兰大学的学科分类法,两者都是“道德哲学”这一门大学科下的分支学科。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讲,道德哲学是一级学科的话,伦理学是二级学科,政治经济学只能是三级学科,它们也不是并列的关系。斯密的教职是格拉斯哥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其讲授的道德哲学内容宽广,包括神学、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分属于政治学门下。可见,道德哲学囊括了今天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

从斯密的创作初衷来看,他最初的计划并不仅仅是写出某一方面主题的著作,而是写出一部著作能涵盖道德哲学的全部内容,揭示人类行为的本质属性及其人类生活的终极目的,从而建立一个庞大精深的学术体系,实现社会科学的大综合。后来斯密显然没有完成这个宏大计划,只写出了伦理学的经典———《道德情操论》和政治经济学划时代著作———《国富论》。由于斯密临终前烧毁了他没有发表的全部手稿,今天我们也难以了解他这个庞大理论体系的框架。只要看一下斯密《道德感情论》的第六版,他在书中第一页就强调了“本书第一版的最后一段话”,《致读者》。大意是“我将在其他著述中,不仅进一步阐述关于法律和政治的一般原理,以及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阶段所发生的不同革命,不仅关于正义,还要涉及警察、税收和国防以及其他有关法学对象的事情。在《国富论》中我至少已部分地完成了我的诺言。……虽然我年事已高,很难指望如愿地完成这个巨大工作,但我并没有完全放弃这个计划。从我打算要做到自己能做的事情这种责任感出发,我仍希望能继续完成它。”可见,斯密是想把二者统一起来,并没有向后世留下“斯密问题”的主观意愿。

摘要:亚当·斯密是英国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当代好几个学科。斯密的名著《国富论》有经济学“圣经”的美誉,而《道德情操论》则是伦理学中的经典。然而,正是这两部传世佳作带来的所谓“斯密问题”,引发了后世学者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争论不休。基于此,通过梳理文献,考证“斯密问题”的由来,归纳国内外学者关于斯密问题的观点,最后诠释自己对此问题的解读。

关键词:斯密问题,道德情操论,国富论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才气无双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三

【汉语注音】:cái qì wú shuāng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很有才。

【才气无双的意思】:才:才能和气魄;形容才能和气魄举世无人可比。也就是说世上没有第二个才能和气魄可以与之相比了。

【才气无双的近义词】:才华横溢、出类拔萃、才气过人、才高八斗;

4.开门揖盗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四

成语拼音:kāi mén yī dào

成语用法:作主语、谓语、定语;比喻引进坏人招祸。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揖:打拱,表示欢迎。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

成语来源: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5.临危不惧的解释及成语故事 篇五

【成语】:临危不惧

【拼音】:lín wēi bù jù

【解释】: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成语故事】:

出处:《邓析子·无厚》:“死生自命,贫富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6.道听途说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六

根据量子力学标准的塌缩形式,运动定律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线性动力学:如果一个物理系统没有被测量,它将按照薛定谔方程以一种确定的、线性的方式演化;其二是非线性的塌缩动力学:如果对系统进行一个测量,系统将立即非线性地、随机地从初始的叠加态跃迁到正被测量的可观察量的一个本征态,这时,实验者就会感知到一个确定的观察值,即本征态相应的本征值,这也就是20世纪30年代初狄拉克(P.Dirac)-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为了统一海森堡(W.Heisenberg)和薛定谔(W.Schrodinger)的理论工作与玻恩(M.Born)的几率解释而首先提出的本征态-本征值关联。

这样一来,就在薛定谔方程的普遍有效性,实验者知觉的可靠性和本征态-本征值关联之间产生了一个称作测量问题的逻辑矛盾。一方面,薛定谔方程的普遍有效性要求,薛定谔方程支配在宇宙中每个物理系统的动力学演化,因此在量子测量中,用来测量任何微观物体的宏观仪器,将几乎确定地与被测物体演化进一个量子纠缠态,而不是仪器的指针可观察量的一个本征态;另一方面,根据本征态-本征值关联,如果实验者是清醒的,他们的测量结论将是:他们获得的测量结果是仪器指针指示的一个确定的方向,即一个确定的观察值,而不是指针的一个量子叠加态。

如何解决这一逻辑矛盾?尽管正统的量子理论家们经常诉求于“塌缩假说”或量子-经典“分割”来解决这一问题,在他们看来,似乎薛定谔方程的普遍有效性是唯一危险的假设。然而,在这一矛盾的源起中上述三个假设没有一个是多余的,否定其中任何一个都足以逃脱这一困境。为了避免矛盾,三个假设至少有一个必须被否定。根据量子力学的形式体系的内在要求,薛定谔方程在量子世界的普遍有效性是可接受的假设。而如果我们保留实验者知觉的可靠性,那么,本征态-本征值关联就成为可以考虑去除的假设。可以说,冯·诺依曼的量子测量理论最早打破了玻尔(N.Bohr)的量子-经典“分割”,即量子测量的经典仪器必不可少的假设,开创了用一致量子力学对量子测量的动力学机制进行理论探索的先河。然而,这种理论尝试由于没有考虑到仪器的宏观或经典特征,即仪器所具有统计热力学的性质,而是理想地假定仪器是只有一个自由度的量子指针,因而导致了仪器的无限回归。为了切断无限回归的仪器链,消除干涉项,实现“波包塌缩”,冯·诺依曼最终求助于人的意识,从而导致了物理-心理平行主义的哲学困境。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物理学家沿着排除塌缩、超越量子测量的正统解释的框架进行了视角不同、影响深远的理论探索。如1952年玻姆的隐参量理论,1957年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解释”,1962年D-L-P的量子各态历经理论。从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量子测量问题的研究更进一步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新局面,从不同视角进行的理论探索,其理念也都是试图消解“塌缩假说”,发展出一个遵从薛定谔方程的一致演化的量子测量动力学理论。这包括以“多世界解释”为基础的“多心解释”;区分理论态和物理态的“模态解释”;强调环境与仪器纠缠作用的“退相干解释”。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些较为晚近的量子测量理论的发展,来具体说明这一测量问题的认识论发展,并给出新的研究方向。

一多心解释:承认心智是物理系统的形上解释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David Albert,Matthew Donald,Barry Loewer,Michael Lockwood,Euan Squires,Simon Saunders等在“多世界解释”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量子力学的“多心解释”。特别是Michael Lockwood对“多心解释”的量子力学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1],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新的形而上学研究,讨论了量子理论关于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诸如实在、自我和因果性的推论,而且使得这种强调意识和精神的多重“分裂”,以及对于我们看到什么起着决定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解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根据Lockwood的多心解释,我们的心智是我们的大脑(或至少是我们的身体)的一个亚系统,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大脑的大量自由度数目的子集中,有一些是基本的,而不仅仅是随机地包含在我们有意识的智力中。他称这一点使他承诺了心智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其次,他声称,存在一组相互正交的纯态,组成我们的心智的一个基,我们可以把这个基叫做意识基。这些基态的每一个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的心智在t时处于某个态,那么我们在t时拥有的最大限度的感受将是主观同一的。而且,对于每一个我们的心智能够产生的最大限度的感受来说,有一个属于我们的心智的意识基相关态。用这种方式,两种最大限制的感受分别对应于两个不同的基态,Lockwood认为这两种感受本身是截然不同的,即使它们碰巧是主观同一的。因此,在他的用法中,对于最大限度的感受来说,主观的不同包含简单的不同,而不是为简单的不同所包含。[1]

对于Lockwood的多心解释,Jeremy Butterfield的评价是它非常激进,因为这一解释允许未被观察的宏观世界处于很不确定的状态,即使是在一个分支中。也就是说,根据这一解释,没有理由认为由N个意识态定义的剩余宇宙的相对态将是任何常量的一个本征态,例如,没有理由认为未被观察的岩石有一个确定的位置,即使是在一个分支中[2]。然而,大卫·多奇认为,Lockwood是少许敢于公然违反传统的哲学智慧的哲学家之一,这种传统的哲学智慧阻碍我们重要的理论的进展和我们对于它们的正确理解。表面看来,Lockwood故意避免使用“多世界”或“平行宇宙”的术语,代之以“多心”,冒险给人以印象:“只有心是多重的,而实在的其余者不是多重的”,实际上,Lockwood的形而上学的实质是心智是物理系统,心智在物理学的普适定律中没有优越地位[3]。

可以说,“多心解释”企图提供一个一致的量子力学解释,但由于存在着许多版本,其内部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一方面,强调心智完全附随于物理态的Lockwood 认为,“多心解释”的两个版本:“连续心观点(Continuing Minds View)”和“瞬时心观点(Instantaneous Minds View)”“经验上等价”,因此没有经验理由选择前者而舍弃后者。另一方面,多心解释的随机版本的代表人物Albert和Loewer则强调心智不附随于物理态,他们主张,如果接受“多心解释”,“连续心观点”要优于“瞬时心观点”。其理由如下:“连续心观点”满足以下三点:(1)一个系统的量子态是它的完备物理态,(2)量子态的演化遵循薛定谔方程,(3)量子力学的几率被理解为观察者的心智演化到占据各种精神态的动力学的可能性,因此提供了量子理论的一个一致解释;而“瞬时心观点”虽然也是量子理论的一个一致解释,但由于只满足(1)和(2),否定有短暂持续的心存在,因而并没有给出量子力学的几率的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因而是不适当的。然而,他们也承认,“瞬时心观点”的形而上学的承诺要比“连续心观点”的问题更少,“连续心观点”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不安稳的、古怪的特征[4]。因此,如何认识心智在量子测量中的作用和如何解决量子测量中的几率问题,仍然是量子力学的多心解释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模态解释:区分理论态和物理态,以拒绝“塌缩假设”

“模态解释”的名称最早源于范·弗拉森(van Fraassen)1972年的工作。范·弗拉森为了解释量子力学,用模态逻辑的语义分析代替量子逻辑的分析。结果,这一解释被称为“量子逻辑的模态解释”。从此以后,“模态解释”一词获得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并且失去了与模态逻辑的嫡亲关系。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科亨(Kochen,1985),克瑞普(Krips,1987),迪科(Dieks,1988),黑利(Healey,1989)和巴布(Bub,1992)发展的量子力学的新解释,都被称为“模态解释”,并且像玻姆理论(1952)包括玻姆(D.Bohm)与海利(Hiley)的量子势的非定域理论(1992),也被看作“模态解释”。

模态解释有以下特征:第一,模态解释与量子力学的标准形式保持有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接受一个系统的量子力学描述在一个希尔伯特空间之上被定义。

第二,在模态解释中,系统态只按照薛定谔方程演化,塌缩假说被抛弃为不必要的形而上学假说。

第三,模态解释把量子力学看作是描述自然的一个普遍的理论。量子力学因此不仅适用于基本粒子,而且也适用于像测量仪器、行星、猫和大象这样的宏观系统。

第四,模态解释总是给出把性质归因于系统的规则。这个性质归因取决于系统的态和应用,而不管是否进行测量。系统的态因此是根据系统所拥有的性质,而不仅仅根据测量的结果而有一个意义。

第五,这些把性质归因于系统的规则是随机的。因此,一个系统不仅仅被归因于一组性质(就像本征值-本征态关联的情形),而是被归因于相应几率的许多组性质。每一组包含可能为系统所拥有的性质,并且相应的几率给出为系统实际拥有这些性质的几率。

第六,模态解释把归因于系统的性质的几率,看作只是代表关于一个系统的实际性质的无知,而不是关于这个系统的实际态的无知。即模态解释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关于态的无知这样的规则被排除。这一特征是模态解释区别于量子力学的其他解释的通常特征。在量子力学的标准解释中,玻恩几率不仅代表对系统的实际性质的无知,也代表对系统的实际态的无知。

以上特征其实告诉我们,模态解释为了解决测量问题,在理论态和物理态之间做出了区分。物理态特指一个系统所有正在发生和尚未发生的事件,或说特指一个系统的可观察量的值;理论态由量子力学确定,用来计算可能物理态的几率分布。也可以说,理论态特指对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和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产生几率预测的态。然而,理论态单独不提供正在发生事件如何随时间演化的一个动力学图像。通过做出这一区分,模态解释保持几率悬而未决:虽然理论态不可能对一个几率为1的给定事件P赋值,理论态仅仅提供对可能物理态的一个几率测量,但是,物理态规定了事件P的确发生。模态解释似乎想用这一区分来否定“塌缩假说”,声称塌缩只发生在一个人从讨论理论态(保留没有塌缩),改变为讨论物理态(一直存在塌缩)之时。理论态自身在整个测量进程中始终没有发生塌缩。

由于模态解释的大多数鼓吹者竭力废除塌缩假说,他们普遍认为,“模态解释”是一个没有“塌缩”的量子力学理论,它强调量子力学描述自然的普适性,因而系统的态,不论是基本粒子的还是宏观测量仪器的,都按照薛定谔方程演化;测量作为一种模态演化。理论态的演化与测量无关,永远遵循薛定谔方程,而且符合模态逻辑规则。这样一来,模态解释就消解了冯·诺伊曼的解释规则和塌缩假说,对量子测量做出了逻辑一致性的解释。所谓“在这个解释中,一个物理性质的出现不与依靠叠加的一个理论描述相冲突。……测量后的情形通常由一个叠加描述……因此不需要投影假说,或波函数塌缩。因此,我们现在假定数学态(即理论态)一直是一致演化的(时间可逆),与薛定谔方程一致”[5]。同样,范·弗拉森也写道:“在这个方案[范·弗拉森的模态解释]中,我们能说:IN和OUT是可观察量的初值和终值[物理态],而W和W’是动力学态[理论态]。W演化为W ’是决定论的,与薛定谔方程一致……没有非因果的跃迁或塌缩。”[6]

因此,有人可能会猜测,模态解释有极好的方式来避免塌缩假说。通过否定理论态与物理态相同,模态解释不需要面对解释一个非连续的塌缩过程可能是一个物理过程的问题。然而,实际的情形是,不同版本的模态解释也还存在着观点上的对立和各自需要完善的地方。根据Rob Clifton,巴布(1996)的模态理论可以理解为是对玻姆理论(1952)的一个拓展和推广,而van Fraassen(1991),Kochen(1985),Healey(1989)和Dieks(1994)的解释则是与玻姆的和巴布的理论相对立的竞争纲领。这两种线路的模态解释都有需要弥足的地方,但相比之下,Clifton更偏爱沿着玻姆和巴布的拒绝本征态-本征值关联的线路发展的一致演化方案,而认为范·弗拉森等四人的密度算符的解释并不能实现这一点,因而应该做出修正[7]。同样,W.Michael Dickson也认为,模态解释的两种策略都希望避免塌缩假说,玻姆式的策略假设理论描述一个真实的物理量,虽然这一策略保留有未回答的难题,但是这一策略在这些问题上取得的最新进展,使人有理由猜想沿着这一线路可能会获得丰硕的成果。而范·弗拉森等人的第二种策略的模态解释应该在理论态层面上采纳塌缩假说。因为“如果一个人把由理论态产生的几率解释为客观的或然性或相对频率,那么为了使理论态产生正确的几率,要求理论态在测量后塌缩。”[8]但究竟如何在理论态层面上采纳塌缩假说,他也并没有给出清楚的说明。如此看来,模态解释对于量子测量问题的解决也并没有完结。

三退相干解释:强调环境与仪器的纠缠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着排除“塌缩假设”的研究线路,一些研究者包括Zurek(1981,1991),Caldeire和Leggett(1983),Joos和Zeh(1985),Gell-Mann和Hartle(1993,1994),Omnés(1994,1999)等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这就是量子力学的“退相干解释”或说“一致历史解释”。

退相干解释强调环境与仪器的纠缠作用,认为自然环境不能被简单地忽略或者看作一个经典的背景,由于它有大量的内部自由度,它的实际功效是充当作一个“测量仪器”,通过与宏观集体亚系统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来对宏观物体的量子相干性实施不间断的“监控”,允许其具体的经典行为从量子理论允许的许多同时存在的可能态中,以一定的几率出现。因此,在一个一致的量子力学框架内讨论宏观物体的量子现象,就不能不考虑它周围的环境因素。只有把自然环境包括在内,宏观物体所形成的一个更大的封闭系统的演化才能由量子力学描述。这里再没有塌缩,有的只是外部环境引发的量子退相干的出现。

退相干解释对于测量问题的回答令人满意吗?根据贝尔(John Bell),退相干解释不对量子测量问题提供一个基本的答案,也不对宏观现象的不可逆提供一个基本的答案,而只是为了预测测量结果而提供的一个方便的“计算工具”,或者说只是一个“全部为了实用目的”而设计的方案。对此,退相干解释的支持者昂内斯(Roland Omnès)回应说,只要环境足够大,或者说只要物体足够宏观,退相干一旦发生就不能回避,因此退相干为量子力学中最古老的问题——为什么宏观叠加不存在提供了一个满意的答案,而且是一个基本的回答,而不仅仅是一个实用的答案。[9]

如何看待这种观点上的对立?通常认为,退相干解释对于测量仪器与它的环境的进一步相互作用的描述,使得我们更为接近测量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但是,退相干解释单独并不能彻底地解决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因此,保持理论的开放性态度是有必要的。换言之,尽管“退相干理论”解决了“哥本哈根解释”和“多世界解释”保留为开放的许多问题,包括几率的起源和“客观存在”的出现,但是关于这一理论许多观念的和技术性问题仍然是开放的,譬如对一个系统的构成的确切定义,量子和经典的边界究竟应该划在哪里,现在仍然是理论和实验未彻底解决的难题。确切地说,退相干解释还不足以对量子测量中所有问题产生确定的回答,许多进一步的工作仍被要求进行。只不过,作为范式的变动,量子到经典的过渡已经成为实验调查的主题,而以前它大多是一个哲学论争的领域。[10]

由于“退相干并没有彻底解决了测量问题。退相干告诉我们的是,某种物体当被我们观察时表现为经典的。但是一次观察是什么?在某一阶段上,我们仍不得不用量子理论通常的几率规则”[11],因此,在这一领域工作的研究者不得不着眼于退相干的未来发展。事实上,一些研究者已开始思考“退相干解释”与其他解释的可能结盟,以给出量子测量中几率产生的根源。理论的相互弥合无疑是值得借鉴的研究径路。本文作者之一的专著《量子实在与薛定谔猫佯谬》[12]曾对“退相干解释”进行了较为详实的探讨,指出了其不足,并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量子测量理论和量子测量技术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特别是统计力学的基础源于量子不确定性的新发现,我们发现进一步推进原先的一些想法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四量子测量理论研究的新方向:量子纠缠与统计力学的结盟

最近,关于量子纠缠和统计力学的基础的理论研究表明,所谓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的熵守恒过程和量子测量的熵增过程之间的冲突,在于忽略了量子测量中的量子纠缠效应,即系统和它的环境之间的量子纠缠是问题的关键。在经典统计力学中,定义熵的几率反映我们的无知。相反,量子力学拥有内禀的随机性:量子力学赋予事件以几率,不仅仅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的结果将是什么,而且因为我们不能知道它们的结果将是什么。即在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是一个内禀的动力学特征,不是我们无知的反映。并且,构成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的不确定性,就是从潜在于量子力学中的更为根本的不确定性中产生的。

这样,我们就拥有了一个定义熵的客观的方式,它不依赖于我们的主观知识或对其认识的缺乏。因此,研究纯态量子统计力学的潜在好处是巨大的:除了把我们从我们自己的无知中挽救出来之外,统计力学系综自然源于量子纠缠的新发现,给我们分析非平衡统计力学提供了一个新范式。在一个更广阔的层次上,量子力学的几率与统计力学的几率等价,解决了宇宙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处于一个纯态,即熵为零,而我们自己相当大的宇宙可能有高熵这样的佯谬?包括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有熵?因为没人是一个完全孤立的独岛,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宇宙的其余部分高度纠缠。

总之,在量子测量过程中,相干性的消失,量子几率转化为经典几率,可能是一个热力学的热化过程。即只要环境足够大,系统部分的分布由于量子纠缠会自动地变成热力学的分布。这是一个客观的量子几率转化经典几率的动力学过程,不是我们无知的表现,也不是主观意识参与的结果。量子力学与统计力学可能有着共同的起源,即统计力学源起于量子力学内禀的不确定性。因此,通过把量子纠缠、量子退相干和统计力学结合起来,从新的视角对量子测量问题做出新的认识论说明,似乎可以更好地理解量子测量难题和量子-经典的关联,深化我们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而这种分析与上面提到的几种测量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试图消减了量子测量的“波包塌缩”的形上假设。

参考文献

[1]Lockwood,M.“Many Minds”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J].Brit.J.Phil.Sci.,1996(47):159-188.

[2]Butterfield,J.Whither the Minds?[J].Brit.J.Phil.Sci.,1996(47):200-221.

[3]Deutsch,D.Comment on Lockwood[J].Brit.J.Phil.Sci.,1996(47):222-228.

[4]Loewer,B.Comment on Lockwood[J].Brit.J.Phil.Sci.,1996(47):229-232.

[5]Dieks,D.Modal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Meas-urements and Macroscopic Behavior[J].Physical ReviewA,1994(49):2290-2300.

[6]Van Fraassen,B.Quatnum Mechanics:An Empiricist View[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

[7]Clifton,Rob.The Properties of Modal Interpretations ofQuantum Mechanics[J].Brit.J.Phil.Sci,1996(47):371-398.

[8]Dickson,W.Michael.Is There Really No Projection Postu-late in the Modal Interpretation?[J].Brit.J.Phil.Sci,1995(46):197-218.

[9]Omnès,Roland.The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M].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345.

[10]Paz,Juan Pablo&Zurek,Wojciech Hubert.Environment-Induced Decoherence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Quantum toClassical.arXiv:quant-ph/0010011.v1,2 Oct.2000.

[11]Joos,E.Elements of Environmental Deconherence.arXiv:quant-ph/99080008 v1 2 Aug.1999.

7.冲锋陷阵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七

【冲锋陷阵例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粉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茅盾《一点回忆和感想》:“事实上也正是这些,幼稚的人们,冲锋陷阵,百炼成钢,在近二十年的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焰万丈的诗篇。”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一章:“原来笠僧先生部下的将领,讲究的是肝胆义气,吃苦耐劳,冲锋陷阵尤称勇猛。”

【冲锋陷阵造句】

我每天疲于奔命,在洗碗机和图书馆、教室、电脑房之间像冲锋陷阵似的乐此不疲地跑来跑去。

8.小心翼翼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八

【汉语注音】:xiǎo xīn yì yì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的举动。

【小心翼翼的意思】:翼翼:恭敬谨慎的样子。形容恭敬小心慎重,一点儿都不敢疏忽懈怠。

【小心翼翼的近义词】:一丝不苟、小心谨慎、谨小慎微、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9.道听途说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九

一、渎职罪主体有权解释的现状

( 一) 渎职罪主体的演进

我国的刑事立法在对渎职罪的主体规定方面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有权解释也是如此。1979 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渎职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1]。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 不同职业和各种新兴行业涌现, 从而带来了社会身份的日益多元化。在司法实践中出现各种不同情况都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 我国的立法司法机关为了适应法律要求, 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具体划分范围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例如1982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犯罪的决定》中具体解释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定义: 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国家各级权利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国有企业和国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和其他各种依照法律从事公共事务的工作人员。到1997 年刑法对1979 年《刑法》中的渎职罪一项主体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明确将受贿、行贿等行为归于贪污贿赂罪, 渎职罪的主体也被严格规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 二) 渎职罪主体有权解释的出台

近些年来渎职罪主体的司法认定过程中问题频发, 例如某些国家机关的一些组织在特殊领域可以代行国家行政管理权等; 在机构改革中, 国家机关部分调整为事业单位, 由此导致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的遗留。在理论界和司法界关于渎职罪主体的争论一直存在, 理论界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是干部身份, 且属于人事制度范围。司法界则认为根据行为人具体的职能活动是否属于公务事件来界分[2]。

二、关于修改渎职罪主体立法建议

渎职罪主体在1997 年的《刑法》中由国家工作人员改为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这就暴漏了对实际司法审查中对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罪追究缺乏法律依据。与此同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主体和实际的案件中发案主体也有偏差, 立法规定无法准确对应司法实践, 致使刑法条款在实际的司法审查中被忽视, 无法发挥法律实效, 这些都是刑法立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要克服刑法立法的观念性法规局限, 刑法解释单一无法发挥效用, 只有适当采取刑法修改方案才是解决之道。法律自身确实存在严肃稳定的特点, 不可轻易对其修改, 所以基与这样的原则, 建议规范用词的同时注重用语的语义导向, 突显刑法的正义性和威严性。渎职罪主体范围的缩小使得办案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很多困难, 很多利用职务之便, 带个人侥幸心理, 钻法律的空子, 却无法利用刑法规定实际追究违法人的刑事责任。带来一系列后续的管理困难和程序上的混乱, 这都是亟待解决的客观性问题。

对于渎职罪的国家公务人员主体言论存在合理之处, 充分解释了这些人员从事国家公务的事实, 但仍然存在不足, 国家公务人员的定义范围过于宽泛, 例如行驶集体公共权力的主体属于国家公务人员, 但是没有具体国家规定性公共管理职务, 而且其职权也较小, 所以扩大渎职罪主体解释也容易造成打击过宽的现象。此外, 渎职罪主体的简单定义国家公务人员过于简化了对犯罪主体的解释, 将所有从事国家公务和集体公务的人员统一列入范围, 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阶段, 行使国家公务权利的主体都是具有复杂的社会身份, 而且存在实际的社会组织人员代行国家公务人员权利的现象, 因此, 在传统的解释方案上适当扩大主体范围是确定渎职罪主体的重要手段, 但同时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依据我国的立法执法现状, 实现最佳解释方案的执行[3]。

三、结语

渎职罪主体修改为“国家公务人员”是立法完善适应司法需要的具体表现, 渎职罪主体的明确有助于国家的法制建设和完善, 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将渎职罪主体修改为“公务人员”有利于刑事立法和解释做到全面整体化协调配合, 范围扩大不代表混乱解释主体, 在准确把握解释范围的同时发挥法律实效。

摘要:刑法解释是要求必须在国民的预测可能性之中, 其解释必须在条款文意的正常涵盖范围之内, 渎职罪主体的有权解释是将一些犯罪主体定义为国家的机关工作人员, 这个过程中明显篡改了渎职罪犯罪的主体组成要素, 偏离了罪行法定原则, 存在刑法解释权恶意侵占刑法立法权的现象。渎职罪的犯罪主体应该明确界定为国家工作人员。

关键词:渎职罪,有权解释,立法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志祥.关于渎职罪主体有权解释的思考及立法建议[J].法商研究, 2005, 06:119-127.

[2]李希慧, 贾济东, 廖焱清.渎职罪主体解释回顾及立法建言[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3, 04:27-32+117+111.

[3]唐稷尧.事实、价值与选择:关于我国刑法立法解释的思考[J].中外法学, 2009, 06:885-899.

[4]高峰.浅谈渎职罪主体问题[J].知识经济, 2012, 10:31.

10.残杯冷炙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十

[成语拼音]    cán bēi lěng zhì

[成语解释]    残:剩余;杯:指酒;炙:烤肉。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典故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

成语故事

北齐的文学家颜之推,学识渊博,他有一部《颜氏家训》传世,内容是以儒家的传统思想作为立身治家之道。这部著作,对后世不少学者为人处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颜氏家训》中有一处告诫说,不能因为有点称赞,你就去受权贵驱使;处在低下的座位上,受取权贵施舍的屈辱。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有一段时间就被迫在颜之推提到过的.这种悲辛的处境里生活。

杜甫从小聪明好学,志高务实,但一直没有遇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直到三十五岁那年,早已盛负诗名的他才踏上通往京都长安的大道。考试完后,杜甫觉得文章写得得心应手。但他哪里知道,主持这次考试的大臣李林甫,根本不想选用贤才,而对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概采取排斥的态度。

杜甫没有料到自己会应试失败,内心非常痛苦,对前途悲观失望。从此,他流落长安,以“宾客”的身份出入于达官贵人之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时常陪王公大臣宴饮,席间吟诗赋辞助兴。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生计,一方面也是希望得到权贵们的推荐,求得一官半职。

★ 阮囊羞涩解释及成语故事

★ 九牛一毛成语故事及解释

★ 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 道听途说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 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 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 南柯一梦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 车载斗量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 如花似玉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11.拉拉扯扯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十一

成语解释:原指人和人之间的一种推拉动作。比喻不干脆;不痛快。现在常用来形容拉私人关系的不正之风。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黛玉将手一摔道:‘谁和你拉拉扯扯的!一天大似一天,还这么涎皮赖脸的`。’”

成语繁体:拉拉撦撦

成语简拼:LLCC

成语注音:ㄚ ㄚ ㄜˇ ㄜ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拉拉扯扯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拉私人关系。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拉,不能读作“là”。

近义词:拉三扯四

反义词:正经八百、要言不烦

成语例子:说着,才大家嘻嘻哈哈拉拉扯扯奔了那座财神殿去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

英语翻译:digress in speaking < traffic in flattery and favours; pull and drag this way or that>

俄语翻译:заигрывать <угоничество>

其他翻译:<德>hin und her rangeln

成语谜语:卖胡琴的碰上卖布的

成语歇后语:一棵瓜秧爬满地

12.道听途说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十二

顶板事故作为煤矿五大灾害之一, 回采工作面顶板事故可以总体上分为压垮型、漏冒型与推垮型三大类。其中推垮型顶板事故占采煤面冒顶事故的50%左右, 离层是导致这类顶板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煤矿顶板来压预兆主要表现为声响、掉渣、片帮、出现裂缝、漏顶、离层等现象[1], 其识别方式主要有[1~3]:a.观察预兆法;b.木楔探测法;c.敲帮问顶法。这些方法都是接触式的测量方法, 非接触式的却不多, 本文将提出用地质雷达探测煤矿顶板离层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地质雷达是一种广谱电磁波技术, 采用高频带电磁波确定介质内部物质分布规律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在矿山工程中, 探地雷达可用于探测采空区、地下水防突层厚度、渗水裂隙、破碎带、断层、溶洞、瓦斯突出、巷道围岩松动圈以及采场充填体缺陷[4]等。

本文根据煤矿工作面顶板的实际情况, 建立了一个由混凝土材料制成并带空气离层的物理模型, 使用地质雷达对模型进行实验探测, 研究了有离层与无离层情况在探地雷达探测图像中表现出的特征及差异, 并对探地雷达图像所显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2 模拟实验

2.1 实验模型

顶板离层物理实验模型如图1所示。整个模型长度为320cm, 厚度为45cm, 宽度为60cm。图中1区为岩层区, 2区为空气离层 (厚度为8cm) , 3区为压实区, 4区为大地, 其中大地模拟老顶, 1区模拟直接顶, 中间2区空气则模拟离层区。

2.2 实验仪器

实验中, 采用RAMAC/GPR探地雷达系统进行实验测试。该系统由主机、1GHz天线 (发射端和接收端集成在一起) 、计算机、电源、数据电缆, 光纤等几部分组成。

2.3 测试方法及其参数设计

测试过程中, 地质雷达在模型上方沿着测线从压实区向离层区移动, 步长为2cm, 进行探地雷达探测实验。地质雷达参数:天线频率为1GHz, 样点为120个, 采样频率为3924MHz, 叠加次数为512次, 叠加时间为2.45s, 起点为-0.15s, 时窗为0.01s, 触发源为距离轮, 间距为0.009m。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本文的分析和阐述是根据地质雷达图像的波形特征和频率、振幅、相位以及电磁波能量吸收情况等细节特征的变化规律来建立与实验条件下的对应关系。

2.4.1 同相轴图

本实验中的混凝土的介电常数为6.4, 而离层 (空气) 的介电常数为1。两种介质的介电常数在电性方面的差异较大, 因此, 存在明显的反射界面。实验得到的同相轴突如图2。地质雷达剖面图左侧坐标为电磁波的双程旅行时间, 图像横坐标为测距, 表示剖面的水平距离。

从图2中可知:由于压实区中完整岩体一般介质相对均匀, 电性差异比较小, 故雷达图像中能量团分布比较均匀, 电磁波能量衰减缓慢, 波形均匀, 无杂乱反射, 规律性强。而离层区中, 由于有离层的存在, 岩体与空气的电性差异大, 具有明显的反射界面, 雷达图像和波形特征表现为界面反射强烈, 反射界面附近振幅显著增强且变化较大;能量团分布不均匀, 电磁波能量衰减快且不规律。

前面模型中, 离层位置在距离模型顶部0.37m处, 从图中可知, 在纵向双程时间8ns附近区域同相轴出现强烈的反射, 地质雷达在混凝土探测的电磁波速度为90m/μs, 经计算正是由于此区域对应了模型中的离层区。当然, 这样计算得到的数据会有些误差, 不过足以满足精度要求。

2.4.2 频谱图

从全部信道中选择第40道压实区 (如图3) 以及第90道离层区 (如图4) 信号频谱图进行对比分析。

图中横坐标为频率, 纵坐标为信号的振幅。在500MHz频率附近, 压实区没有离层, 介质相对均匀, 电性差异很小, 波形相对均匀, 如图3。而离层区, 岩层与离层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 信号振幅突变相对比较大, 如图4。

3 结论

通过试验研究, 可以得到如下的一些结论:

a.在压实区, 岩体一般介质相对均匀, 电性差异小, 离层区空气与模型介质相对介电常数相差较大, 存在明显的反射界面, 图像特征明显, 探测效果好。

b.地质雷达波的能量在离层区的衰减要大于压实区。

c.试验中可以看出, 地质雷达可以高效地探测到模型中离层的存在, 这为非接触式探测顶板离层提供了基础与依据。

摘要:近年来,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但顶板事故时有发生, 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其中顶板离层是导致顶板事故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地质雷达用在矿井顶板离层的探测, 建立了物理模型, 进行了物理模拟试验, 研究在有离层与无离层情况下探地雷达探测图像中表现出的特征及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辨别有无离层的存在;该试验研究为非接触式顶板离层的探测, 提供了依据, 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地质雷达,离层,非接触探测

参考文献

[1]岑传鸿, 采场顶板控制及监测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89.[1]岑传鸿, 采场顶板控制及监测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89.

[2]刘志新, 岳建华, 刘仰光.矿井物探技术在突水预测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07, 4 (1) :9-14.[2]刘志新, 岳建华, 刘仰光.矿井物探技术在突水预测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07, 4 (1) :9-14.

[3]毕华照, 宋振骐, 乔福祥, 等.煤矿顶板事故的防治[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1.[3]毕华照, 宋振骐, 乔福祥, 等.煤矿顶板事故的防治[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1.

13.马首是瞻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十三

马首是瞻

成语拼音:

mǎ shǒu shì zhān

成语用法:

作谓语;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实用性: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词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年代:

古代

成语解释:

是:助动词;瞻:往前或往上看。看着主将马头的方向,决定自己的进退。比喻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别人行动。

成语来源: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成语造句:

14.垂头丧气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十四

【垂头丧气例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零四回:“岂知贾芸近日大门竟不得进去,绕到后头要进园内找宝玉,不料园门锁着,只得垂头丧气的回来。”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一霎时犹如热锅上蚂蚁一般,茶饭无心,坐立不定,好生难过,一直等到旁黑,跟班的又出去打听,不多一刻,只见垂头丧气而回。”

巴金《秋》二:“他早就留意到高忠垂头丧气地立在屋角,这时便唤道:‘高忠,你去吩咐大班预备轿子,我要出门。’”

【垂头丧气造句】

尽管他废寝忘食地做奥数习题,但最终名落孙山没有得奖让他垂头丧气提不起精神。

15.道听途说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十五

关键词:现金持有,权衡理论,啄食理论,影响因素

一、引言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国外企业如通用汽车、IBM公司等持有高额现金的现象出现以来, 企业的现金持有行为引起了 学者的高度 关注和广泛研 究。 Chudson(1945)指出,企业现金持有的数量会随着行业的不同而发生较大变化;John(1993)的研究结论表明, 具有高市场账面价值比率和低有形资产比率的企业更加倾向于持有较多现金。同时,Fritz等(2007)发现所得税也会显著影响企业的现金持有行为。 然而,上述学者并没有回答一个问题:对企业而言, 是否存在一个目标的最优的现金持有数量?对于我国企业而言, 究竟权衡理论还是啄食理论对其现金持有行为更具解释力?

二、理论分析

权衡理论认为, 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己任的管理者应该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 使得持有现金的边际成本等于其边际收益。 现金持有的成本包括现金的低回报率以及无法抵税所带来的劣势。 然而,持有现金的好处在于: 第一, 企业可以减少为了给付货款而筹集资金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第二,当企业需要进行投资或者有项目需要资金支持而其他资金来源不可获得或者成本很高时, 企业可以快速利用手中持有的 现金来进 行替代 。 Keynes (1934)将企业为获取第一种好处而持有现金的动机称为现金持有的交易成本动机; 为获取第二种好处而持有现金的动机称为预防动机。 前期学者对企业持有现金的成本进行过很好的考量,例如Jensen and Meckling(1976)指出, 管理者持有过多现金会产生代理问题,从而导致现金持有的代理成本。

学者们对于现金持有带来 的成本和收益之间权衡的研究使得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探究企业是否持有 了过多现金成为可能。但是总体而言, 管理者与股东对于现金持有的成本与收益有着不同的看法。 代理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企业不持有可以最大化股东价值数量的现金, 并且可以识别哪些企业喜欢持有过多现金。 管理者更喜欢持有过多的现金, 因为这样就可以减轻企业面临的风险, 并且增加他们个人的决断权。 管理者对现金的偏好可能使得管理者对现金持有的预防动机过于看重。我们可以推测,管理者决断权的代理成本会使得其相对于更加要求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持有更多的现金。

与现金持有的权衡理论相反,现金持有的啄食理论认为, 企业并不存在一种最优的现金持有水平, 现金持有是不相关的。 该理论来源于资本结构的融资优序理论(Myers,1984;Mayers、Majluf,1984)。 该理论认为企业持有的现金可以被看作是负的债务,即现金可以用来赎回债务, 或者说增加一元现金和减少一元负债对股东来说都是一样的。当企业积累内部资金时, 其资产负债率就会下降, 并且企业会尽量避免对外发行权益, 因为逆向选择使得权益融资成本太高。 当企业持有的内部资金产生盈余时, 它会积累现金并逐渐偿还到期债务; 而当内部资金不足时, 企业会减少现金持有数量,并最终会增大负债规模。在这一观点看来, 企业内源资金的变动成为现金持有量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

本文首先对我国企业的现 金持有行为究竟该用权衡理论解释还是啄食理论解释进行验证。 在得到权衡理论的支持后, 进一步探讨了一系列因素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3—2012年度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并依照以下标准选取样本:(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与公共事业类上市公司样本; (2)剔除在研究区间内被ST、*ST的上市公司样本;(3)剔除上市时间不足一年的上市公司样本以控制IPO效应。 最终获取样本为11 122个。 文中所有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检验模型与变量定义

为了验证企业是否存在一个目标的现金 持有量 , 我们参考Opler等 (1999)的研究 ,利用如下均值回复模型进行研究。

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下一期与当期现金持有数量的变动。 解释变量为当期现金持有的数量与目标值之间的偏差。其中,现金持有以企业货币资金与净资产的比值定义。 就目标现金持有量而言, 我们采用如下方式进行衡量:第一,移动平均估计法。 我们利用某公司过去四年的现金持有量的平均值代替。原因在于,若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存在目标值,在不同年度中, 现金持有量应 当围绕目标 值进行波动。那么,选取四年的平均数作为替代变量就是合理的。 第二,回归估计法。 我们在控制前期文献所探讨的对企业现金持有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的基础上对样本进行分年度回归, 所得拟合值即为当年样本公司的目标现金持有量。 第三,Fama-Mac Beth截面模型估计法。 模型(1)的逻辑是,如果企业拥有一个目标的现金持有量, 当企业当期现金持有的数量低于目标数量,也就是现金持有不足时, 下一期应该会增加现金持有的规模, 也即下期现金持有与当期现金持有之差应当为正。 同理, 若企业当期现金持有的数量高于目标现金持有量, 企业下一期应当减少现金持有量, 也即下期现金持有与当期现金持有之差应为负。 从模型的角度来看,系数 α1应当为负。

为验证啄食理论是否在我国企业的现金持有行为中具有解释力, 我们构造如下模型。

模型的被解 释变量仍 为企业下 一期与当期现金持有数量的变动。 而解释变量Deficit定义为企业 现金股利的支付额、资本投资支 出 、净营运资本的变动、企业长期债务之和与企业经营活 动产生的现金 流量净额之 差。 该模型的逻辑是,若企业没有一个目标的现金持有量,企业利用优序融资的思 想进行现金持 有行为的选 择,那么企业现金的持有量由企业内部资金的赤字决定。 当企业内部资金不足时,企业需要动用持有的现金去进行填充。 所以,当企业面临一个财务赤字的预期时,其下一年度现金持有量应当减少。 所以,系数 β1同样应当显著为负。

为验证我国企业现金持有行为能否被两个理论同时解释, 我们构造如下模型。

模型的逻辑同上, 若两个理论都可以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 则我们应当观察到 φ1显著为负, 同时 φ2也应当显著为负。 并且模型 (3)的拟合优度应当较模型 (1)和模型 (2)有所提升。

为验证企业 现金持有 的影响因 素,我们采用如下模型:

其中, 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当期现金持有的自然对数。 其他变量定义如下页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下页表2可以看出, 企业现金持有水平 (Cash) 均值为0.215, 根据Cash变量的设计 , 这一数值表明 ,平均而言,在企业的净资产中,货币资金占比达到0.215,也即21.5%。 另外,表征企业成长机会的Tobin变量均值为1.318,最小值为0.478,而最大值达到4.969, 差距较大 , 可见不同企业之间的成长机会有较大差异。 企业现金流量(Cashflow)的均值为0.059,说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占净资产的比重平均达到5.9%。 企业资本投资净额占 净资产的 比重 (Capinve) 均值为0.074,这说明,平均而言,企业使用净资产的7.4%的资金进行了资本投资。最后,企业资产负债率均值达到了49.2%, 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具有一个较为适中的负债融资比率。

(二)现金持有:权衡理论还是啄食理论

企业现金持有行为可以被权衡理论还是啄食理论更好的解释, 我们采用模型(1)和模型(2)进行验证。 如前文所述,模型(1)的逻辑是如果企业拥有一个目标的现金持有量, 当企业当期现金持有的数量低于目标数量,也就是现金持有不足时, 下一期应该会增加现金持有的规模, 也即下期现金持有与当期现金持有之差应当为正。 同理, 若企业当期现金持有的数量高于目标现金持有量, 企业下一期应当减少现金持有量, 也即下期现金持有与当期现金持有之差应为负。 从模型的角度来看,系数 α1应当为负。 模型 (2) 的逻辑是若企业没有一个目标的现金持有量, 企业利用优序融资的思想进行现金持有行为的选择, 那么企业现金的持有量由企业内部资金的赤字决定。当企业内部资金不足时,企业需要动用持有的现金去进行填充。 所以,当企业面临一个财务赤字的预期, 其下一年度现金持有量应当减少。 所以,系数 β1同样应当显著为负。 回归结果如下页表3所示。其中,回归(1)、 回归(2)和回归(3)是为了验证权衡理论进行的对模型(1)的回归。三个回归中, 我们分别以不同的指标度量企业目标现金持有数量。回归(1)利用某公司过去四年的现金持有量的平均值代替。回归(2)中的目标现金持有数量以在控制前期文献所探讨的对企业现金持有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 (企业规模与行业现金流量波动性) 的基础上对样本进行分年度OLS回归进而得到 的拟合值的方式获得。回归(3)思路同回归 (2)相同 ,但是采用Fama-MacBeth截面模型进 行回归从 而得到现 金持有的拟合值来衡量目标现金持有量。回归(4)是为了验证啄食理论进行的对模型(2)的回归。 回归(5)、回归 (6)和回归 (7)将模型 (1)与模型 (2)中的解释变量放入同一个模型, 构造模型(3)进行的回归,试图考察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是否存在可以被两个理论同时解释的情况。 通过表3列示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度量企业的目标现金持有数量,模型(1)中 α1的符号均为负,并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这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目标现金持有量的假设成立, 也即权衡理论可以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 从回归(4)的结果可知,β1的符号为正, 同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这与本文啄食理论框架下的预期截然相反, 表明啄食理论无法单独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那么,权衡理论和啄食理论是否可以同时解释中国上市 公司的现金持 有行为 ? 回归 (5)、(6)、(7)进行了解答 。 可以看到 , 在这三个回归中, 基于权衡理论框架的三个目标现金持有量指标构成的解释变量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证实了前文结论的稳健性, 同时再一次肯定了权衡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解释力。然而, 基于啄食理论框架的企业内部资金赤字系数无一显著。这表明,啄食理论不仅无法单独对我国企业现金持有行为进行解释, 也无法与权衡理论一起对这一行为进行解释。至此,本文的经验证据表明, 权衡理论可以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进行有效解释。

(三)现金持有:影响因素分析

既然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可以利用权衡理论进行解释,那么, 其会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利用模型(4)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下页表4列出了回归结果。 其中,回归(1) 是利用Fama-Mac Beth模型进行的回归;回归(2)是利用OLS模型进行的 回归, 并且我们在回归中加入年度虚拟变量来控制不同年度中宏观经济波动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回归(3)同样是利用OLS模型进行的回归 , 在回归中, 我们同时加入年度和行业虚拟变量来控制不同年度和行业的影响。 由于加入虚拟变量, 我们采用不加截距项的回归方式。回归(4)是利用全样本进行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的回归。 通过对回归结果的分析可知, 企业的投资机会(Tobin)与企业现金持有量负 相关,且在三个回归中显著。 这表明, 当企业面临更多更好的成长机会时, 会将多余的现金进行投资, 从而减少了现金持有的规模。 公司规模(Size) 变量在回归(2)、(3)、(4)中均与现金持有量正相关。 这意味着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 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量是增加的。同时,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Cashflow)与企业现金持有量在所有回归中均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企业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对其现金的积累有直接影响。获取的现金流量越多,则企业会持有更多的现金。 企业的净营运资本(NWC)与现金持有负相关。 说明净营运资本越大,持有现金越少。资本支出 (Capinve)与现金持 有显著正 相关, 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现金持有的预防性 动机。 而公司的 负债率 (Lev)在所有回归中均显著为负 ,这表明企业负债越多,其现金持有量越少。 一方面,企业负债率较高,说明其债务融资的规模越大。 债务融资作为一种外部融资方式, 与企业现金持有这种内部融资方式是一种替代关系。 另一方面,当企业负债较多时,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大多数均用于偿还负债以及利息, 使得可以积累下来进行现金持 有的数量 减少。 行业层面的风险程度 (Indsig) 与企业现 金持有量 在多数回 归中呈现 与现金持 有之间的 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为了应对行业风险,我国上市 公司可能 出于预防 性的动机 进行现金持有。 最后, 发行股利 的公司与 企业现金 持有正相 关。 这说明,有能力进行股 利发放的 企业,其现金持有确实很高。

五、研究结论

上一篇:学生入团申请书800字下一篇:表示对男人失望的短语